城市綠地規劃設計范文
時間:2023-12-21 17:18: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市綠地規劃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字: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建設;生態對策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space in china. And expounds the specific tasks and types of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form principle and layout of the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inciple of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ity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green space system.
Key words: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untermeasure
中圖分類號:TU984
當前,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工業污染等生態破壞現象也由城市逐步擴散波及周邊的農村。城市化地區的環境保護問題,顯得越來越尖銳,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設計工作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背景因素概括起來主要有幾個方面:首先,對環境問題認識水準的不斷提高包括我國由上至下、從決策者到普通居民環境意識的加強;其次,行政機構的介入與引導,包括“園林城市”的評選、全國綠化工作會議精神的貫徹等;再次,城市經濟實力的增強,使以政府投入為主渠道的綠化建設資金有所保證;最后,基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居住環境和生活品質的追求。這些都要求我們從城市與區域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方面去認真考慮解決問題的出路。
一、當今城市綠地系統的發展歷程與存在的主要問題
1. 城市綠地系統的發展歷程
現代城市綠地經歷了由自然萌生到人工創意、公共綠地至生態綠地系統等幾個階段。自然萌生階段主要是指以狩獵圍牧為生存目的的園圃;人工創意階段是指以滿足達官貴人及宗教需求為目的的園林、寺院;自20世紀初,許多國家開始采取措施疏散大城市人口、創建新城,掀起了城市綠地建設的新。之后城市綠地建設進入了生態園林的理論探討與實踐摸索階段。
2.我國城市綠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城市園林綠化與城市建設規模發展上的不同步,缺乏長遠規劃,侵占綠地、濫伐林木的現象時有發生,還有些城市的規劃綠地被隨意挪作。近年來大規模的城市升級、改造工程,使得成年樹木被大量砍伐,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綠地結構過于單一,生物多樣性體現不充分;存在不科學的傾向性;綠化格局的調整改變了原有有害生物的結構;城市環境污染、生態惡化、氣候異常等促進了病蟲害的發生。
二、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任務與類型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最早是作為總體規劃中的一個專業配套內容出現的,自上世紀 90 年代初開始作為專項規劃進行獨立編制,雖經歷了十幾年的磨練,至今仍然沒有明確的法定地位和相應的法規約束。有鑒于此,各城市的行政主管部門對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寄予了不同的期望,而各規劃設計單位編制的規劃成果從編制工作的側重點到規劃內容及規劃深度也有許多差異,以至于規劃與實踐脫節產生了各種誤區。
1.城市總體規劃已確定的城市綠地范圍,規劃成果雖然華麗,卻不實用,導致人們對綠地系統規劃的必要性產生了懷疑。
2.城市的主要公園、綠帶、綠化廣場等設計方案都作為綠地系統規劃的內容,缺少大局觀,統籌性。
3.單純地按照人均占有數字指標量化綠地標準。
對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實質缺少基本認識,對中國的城市規劃體系缺少足夠的了解,以至產生了規劃上的錯位。需要通過相關的法規或標準明確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法定位置,確定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工作中的基本關系和主要特性,以引導該項工作的正常進行。
在此背景之下,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研究、編制、管理、實施等環節在實施上力度不夠。這當中有行政主管渠道不夠順暢,造成規劃編制上的困難和管理上的脫節,另外還有規劃研究的滯后和規劃設計單位業務水平方面的差距,導致規劃方案技術水平偏低。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正面臨著全面的“質量”提升,需要對政策法規的制定、技術標準的配套、學科理論的建立、規劃實踐的探索、管理措施的落實等各個環節有針對性的深入研究,尋求解決對策。
三、城市綠地系統的生態特征與生態建設的原則
1. 城市綠地系統的生態特征
城市綠地系統是一個復雜的自然+社會+經濟的復合生態系統,它具有抗外界干擾和自我維持的能力。
1.1綜合的整體性 城市生態綠地系統中,不同的綠地類型代表不同的景觀生態元素,既相對獨立是有機的聯系,從而發揮不同的作用,這樣才能使整個綠地系統發揮更大的綜合功效。
1.2有機的關聯性綠地系統是一個具有有機關聯性的開放系統。綠地系統是城市系統的一個分支系統,與其它分支系統構成城市系統,它們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同時也是城市系統的有機成分,它們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且綠地系統中的各個綠地類型存在著一定有機聯系。
1.3 動態的穩定性綠地系統是一種有生命系統。它隨著時間、季節的更替在內部發生著相應的變化,但它按照時空序列及整體系統對外卻顯現著一種相對的穩定性。
1.4 多功能性與功能最佳結合每個綠地類型的功能都不是單一的。在某些具體條件下,就其功能之間關系而言,有的相輔相成,有的相互排斥,或者說二者兼有。使各種功能盡可能融為一體,使相互排斥的功能分開,達到各種功能的最佳結合。
1.5地方特色性每個城市有其自有的地域特征和歷史文化特色,因此應充分挖掘城市植被特色、主題文化和環境等重要潛質,營造獨特的城市文化、藝術氛圍與綠色環境背景。因此,把城市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地方文化運用到城市生態綠地系統規劃中,充分體現城市綠地系統的個性。
2.生態建設的原則
2.1 堅持生態功能優先城市綠地不應局限于視覺的欣賞對象,作為城市自然生產力主體,應成為城市生態支持系統的核心。生態綠化通過構建多樣性景觀,對綠地整體空間進行生態合理配置,解決好保護與利用、改造與恢復的關系,利用自然生態要素,追求整體生產力,健全景觀生態結構,保證城市生態系統物質生產、能量流動及信息傳遞的高效進行。從而達到城市綜合減災、調節城市水文循環系統、提高綠地對水分的吸收、儲存和滲透功能、減少地表徑流、補充城市地下水的作用。
2.2充分考慮整體優化原則 城市綠地系統是由各類綠地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綠色有機整體,也就是城市中不同類型、不同性質和規模的各種綠地共同組合構建而成的一個穩定持久的城市綠色環境體系。因此,在規劃中應把綠地系統當作一個整體單位來思考和管理,達到整體最佳狀態,實現優化利用。
2.3增加物種多樣性和地帶性植物的應用 要提高城市綠地生態系統功能,維持城市的平衡發展,就必須進一步增加物種的多樣性。豐富植物種類,提高空間異質性,提高品種意識,加強地帶性植物生態性和變種的篩選和馴化,構筑具有區域特色和城市個性的綠色景觀;同時,慎重而節制地引進國外特色物種,重點使用原產我國,經過培育改良的優良品種。
2.4提高植物群落自我維持機制根據土壤、環境、位置和功能等綜合因素,適應和利用城市特殊小氣候、土壤和地下環境,促進栽植植物及現有群落與城市環境的適應性和穩定性;改善以土壤為核心的立地條件,推廣以人工介質為基礎的種植土,創造適生環境,提高綠地自我維持機制。城市綠地系統的生態建設應盡量選用與當地氣候、土壤相適應的物種,能在當地降雨條件下生存和生長,利用綠地凋落物和綠肥等,進行再循環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養的良性循環機制,減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能源的使用,降低綠地建設和維護費用。
2.5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大園林格局 可持續發展必須以資源與環境的合理利用和保護為基本出發點。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也必須在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的指導下進行,以綠化資源的再利用、再循環為指導原則,利用景觀生態學的規劃方法,將城市與周圍郊區作為一個整體,在市區各綠地空間之間,以及它們與城外自然環境之間建立“綠色廊道”,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性的城市大園林開放空間體系,實現城市向自然過渡。
結束語:總之,創造優美自然、清潔衛生、安全舒適的現代化最佳環境,必須充分認識城市綠地系統在城市建設中的重要位置,對綠地系統進行合理布局、科學規劃才能保證城市綠地生態調節功能的充分發揮,促進城市未來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城市綠地;游憩;規劃設計;功能導向;設計指標
1 城市綠地系統、游憩的概念
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設計包括對于該城市的綠地來進行定性、定位以及定量的統籌安排,使其成為一個具有合理性結構的綠色空間系統,從而使綠地系統實現生態、防護以及景觀的功能。其對于城市水土流失的保護有著一定的優勢,而且城市的綠化有利于人們的心情舒暢。游憩的基本含義就是人們在閑暇時間里,進行自由的活動及選擇性游玩,積極地體驗活動,其游憩具有豐富多彩、無組織、無拘束等特點。
2 城市綠地系統的游憩功能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閑娛樂也成為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人們希望在繁忙的工作之后,對于身心能有一個良好的放松,因此,不僅僅是綠地系統的規劃,休閑游憩更加成為了廣大群眾的普遍需求。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生活不拘于溫飽問題,將更多的資金來進行享受生活及休閑游憩。對于游憩生活的越來越普及化,相關規劃部門要在城市的空間及綠化上進行相應的改變,來滿足人們的休閑游憩工作。大面積的綠化規劃設計,有利于為居民提供一個良好的活動場所,以提高人們的身心健康、心情愉悅等狀況,同時還做到了宣傳教育的目的。所以,對于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綠地是載體,而游憩是目的,要將這樣的思想深入人心。
3 城市綠化系統中關于游憩的規劃設計指標問題
對于構建城市綠地系統游憩規劃設計指標體系的思考中,主要有3個問題:(1)是否有足夠的綠地空間來滿足人們對游憩的需求。(2)空間數量上允許的情況下,對于其能滿足游憩的布局問題。(3)怎么合理使用空間,使其游憩功能最大化利用。
3.1 對于游憩綠地的空間不足
人們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之下,往往都是在國家法定休息日來進行旅游休閑行為,由于,人們的集中性參觀游玩,造成景區嚴重擁擠,大大降低了人們的游憩質量,對于人們的生命安全問題更加具有危險性。并且,伴隨著時代的進步,城市對于人們的吸引力,導致城市人口劇增,游憩場所的空間遠遠不能夠滿足人們日常所需,這些空間的不足是目前面臨最為重要的問題。
3.2 不能滿足游憩布局的問題
對于空間的不合理使用,即造成浪費,又不美觀適宜。我國現行標準規范中,對于公園的綠地數量指標控制還較為完善,對于其布局的控制指標只是在社區的層面有體現,嚴重缺乏分級分類的控制指標。同時,在實際規劃開發時,又擁有著種種限制,只是靠城市公園的綠地遠遠不能滿足居民的游憩需要。
3.3 空間不合理使用
對于開發商建設的不合理性,對于人們游憩空間大大降低。對于相關設計規劃部門,游憩綠地的設計過于簡單、粗獷,而且嚴重的缺乏對于細節的推敲,往往草草了事,極大的將使用空間浪費,同時還嚴重影響對已有建筑空間的制約。其主要表現在對于城市廣場、開發區、郊區、風景園區的占用以及浪費用地。將大量的天然資源變相的開發為別墅區,對自然資源的濫用,使人們的游憩空間大大減少。
3.4 傳統綠地系統規劃不足
對于傳統的綠地系統規劃設計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規劃方法,由上位規劃指導,從而確定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目標以及主要指標。通常是根據分類地形,進行3大指標的確定以及綠地控制。但是,對于現行綠地分類更加需要從城市的建設角度來進行考慮分類。不能只拘于從城市居民的使用角度來作為出發點,更多的從公園的綠化以及生產、防護等更多屬性來作為出發點。所以,要嘗試在現行的城市綠地規劃中加入以功能作為向導的方向來進行規劃,使其空間規劃性能達到最大發揮。
4 天馬山景區綜合整治規劃
4.1 規劃結構
岳麓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確定為居于中央偏北的麓山、桃花嶺、石佳嶺,3座山嶺側重發展風景游覽功能,輔以一定的度假休閑性質,根據資源條件展開相應性質的內容配置。作為風景區有機組成部分的第3個重要內容是建設控制區,具體分為北、東、南3個片區,各有不同的發展、保護控制模式。
4.2 建設控制區
含一定區域的游覽區,確定在東部湖大、師大一帶,同時,本區在北—東—南方向上具有不同的發展特點和控制要求,作為重點控制和建設的東部湖大—師大一帶的近現代文教發育比較完好的風貌區。
參考文獻
篇3
中圖分類號:S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園林綠地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城市的建筑、道路系統、地上地下管線布局都有密切的關系。為了更好地發揮園林綠地的綜合功能,必須在城市中按照一定的要求規劃安排各類型的園林綠地,只有形成園林綠地系統,才能保護生態環境、發展旅游、完善投資環境、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二、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存在的問題1、 綠化投入不夠,城市環境水平下降 個別地區政府對城區綠地系統和城區的綠化投入不夠,對綠色植物存在的價值缺乏統一的指導思想。隨著城市建設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環境水平有所下降,水土流失與沙化面積增加,耕地與森林減少,草原退化,淡水短缺,城市大氣、水體污染難以得到有效控制。 2、 綠地設計粗糙,規劃不合理 城鎮內人口稠密的地段缺少公共綠地和城市廣場,供居民游憩的地方少。對城市綠色景觀景點缺乏精心設計,急切增加綠地和公共綠地面積。三、解決方案1、 充分利用自然條件 從生態園林城市出發,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塑造城市景觀特色。分別創造以沿河為主的自然水體景觀區及由環城林帶組成生態綠色景觀區,形成以城區外部綠色林帶景觀為背景,水體景觀為依托,以城區景觀軸線為網絡骨架,突出城區的重點地段景觀風貌,以城區公共綠地系統和城市廣場為中心的景觀結構。 2、 注意景觀銜接與協調 著眼于城區內外綠地景觀的銜接和協調,重視對城區出入口、工業區及城區內重點地段和重要節點處的形象設計。 3、 注重以人為本的原則 規劃公共綠地活動功能應從人的需要出發,滿足居民游憩休閑等多項活動需求,著重建設沿河地帶的綠地系統。
四、具體措施1 、沿河綠色景觀區 設置濱河林蔭路,根據地形采取自然式或規劃式布局;臨近水面可設踏步與水相連,設小廣場或凸出水面的平臺,供游人遠眺和攝影,對岸邊設置欄桿和座椅;寬地帶可設一些草坪、花壇、樹叢及一些簡單的園林小品,如雕塑花架等。 2、 工業綠色景觀區 根據城市工業區的地域特點,形成獨具特色的工業景觀區。工廠綠地規劃設計分:①廠前區綠化,多采用混合式布局,廠門到辦公大樓的道路上可布置花壇、噴泉及體現工廠特點的雕塑等;②廠內道路兩旁綠化一般以疏林草地為主,可種植灌木花卉或草坪,每隔80~100m布置一些座椅、宣傳欄和雕塑等建筑小品;③廠內休憩地綠化,內部適當布置座椅、散步小道、休息草坪等;④工廠企業的衛生防護林帶,結構有透風式、半透風式和緊密式3種,通常在上風方向設置緊密式林帶,并于周圍種植喬灌木,建筑物墻壁以攀援植物綠化,地面鋪設地被植物,以減少風沙塵埃。 3、 公共建筑景觀區 沿主要道路等形成有特色的公共建筑景觀帶,包括居住區、機關和學校。居住區綠地是城市園林綠地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規定指標:小區公共綠地面積為平均每戶1~2 m2,所以小區游園面積應為0.5~1.0hm2,服務半徑為800~1 000m,設文化體育活動場地休息設施、畫廊、閱覽室、小賣部等及兒童游樂場。 由公園、小游園、街頭綠地組成的公共綠地景觀區:①步行街道路上可鋪設裝飾性強的花紋路面,還可布置些裝飾性小品,可供行人休息的座椅、涼亭、電話亭等,綠化以草坪花壇為主,可能的情況下種植喬木蔽蔭;②花園式林蔭路立交橋北側與街道平行,并有一定寬度的帶狀綠地,可安排兒童游戲場、座椅、花壇、噴泉和小型雕塑花架等,每隔75~100m分段布置,車行道與林蔭道綠帶之間要有濃密的綠籬和高大喬木組成的綠色屏障相隔。 4、 景觀結點 道路交叉口的綠化由道路轉彎處的行道樹、交通島及一些裝飾性的綠地組成,在視距三角區范圍內安全視距一般在30~35m,不種植高于0.65m的植物,位于其中心的交通島,直徑在40~60m,按功能分為如下2種:①中心島,綠化常以嵌草花壇為主或是常綠喬木組織的簡單綠地,中間可設雕塑或種植高大優美的喬木;②方向島,綠化以草皮花壇為主。 5、 園林綠地養護管理 進行澆水、施肥、松土、修剪,樹木的抹芽、涂白等日常養護管理工作。特別是在干旱期,應注意澆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鹽堿化等都會直接影響園林植物的壽命。在設計園林綠地時,處理好綠地與地上、地下管線及地下工程之間的關系,否則對園林植物的生長會有影響。加強對園林植物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以治早、治小、治了為原則,特別在引用新品種工作上,要注意病蟲害的檢疫工作,以免病蟲害大量發生。 6、 實行科學管理,依靠科技進步,增加科研投入,提高職工隊伍素質 改革傳統的管理方式,吸收應用科學管理的新成果,改變園林綠化事業的落后面貌。加強園林植物的引種、遺傳育種的研究。培育具有特性和抗性的園林植物新品種。實行以植物材料為主進行園林綠化建設的技術政策。針對園林設計、施工、養護、管理、測試監控、專用機械等方面的發展開展科學研究。同時加強園林綠化科技報告工作,開展國內外橫向交流,引進先進的園林綠化技術和植物品種。加強園林綠化部門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崗位技術、職業道德的教育,有計劃、多形式、多層次地培養人才,不斷提高職工隊伍素質。同時也要提高園林綠化職工的工資待遇、住房條件、保險福利等,園林部門內的育種、植保、日常養護、室外高空修剪等工種的職工勞保福利應享受正式職工的同等待遇。
五、城市綠地設計原則 1、堅持生態原則 我們在城市綠化建設過程中,就是要利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努力使城市生態系統向自然生態系統靠攏,使城市生態系統接近于自然生態系統。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太陽能和固定有機物質的初級生產過程,是我們這個世界一切活動所需能量和物質的最初始來源,雖然城市綠化的目的已不是依靠種植植物來提供居民所需物質,但綠色植物對環境的改善作用、對城市景觀的改善作用卻是當代城市人所最需要的,城市綠化的作用就應是盡量滿足人們對綠色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在城市這個有限的人類居住空間里,盡量地多設置綠地,多建設綠地,多增加綠量,使綠地發揮出最大的生態效益,營造宜人的居住環境。 增加城市綠地數量,是增加城市綠量的首要保證。增加綠地數量,首先要靠政府重視,政府要依靠城市總體規劃和綠地系統規劃,保證城市達到一定的綠地率和公園綠地面積,但是綠地分布的均勻性問題應引起重視,按國家標準,應在500米的距離內有休閑綠地供居民享受,這方面我們還有差距,有待繼續努力。 其次是依靠市場經濟的杠桿作用,大力引導農民發展苗木生產,增加供應城市苗木的生產綠地。園林部門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法律法規,把好綠地率審核這一關,把城市的綠地面積真正提高上去。 在綠地建設中增加綠量,這一問題現在各方面都重視不夠,要真正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增加綠量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一塊缺乏綠量的綠地,其生態效益必然不會好。
2、堅持景觀原則 堅持景觀原則,也就是要有精品意識,在有了綠量的前提下,綠地要有美感,要有賞心悅目的感覺,這樣,才會讓人心情舒暢,才能達到促進人的心理健康的目的。這就要求我們所種的綠地,不但要有綠量,還要有質量,充分發揮景觀藝術手法,通過植物配置,營造出一種藝術化的園林景色。 我們在造景中,可以借鑒組合盆景和山水盆景的制作手法,通過植物種植和植物配置,造出各種各樣的富有意境的園林景觀,如草地景觀、森林景觀、灌木景觀、沼澤景觀、水體景觀等,以多樣性的生態景觀來豐富城市環境,這樣才能造出有中國特色的大地景觀,這也是當代園林工作者所應追求的目標。 3、堅持經濟原則 經濟原則也可說是可持續發展原則。人口的可持續發展、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等等。在我們園林建設中,也存在可持續發展問題,尤其是我們園林管理部門,建成的綠地,今后大部分要由我們管理,除了建設費用,養護管理費用問題必須要引起我們的重視。一方面是直接的管理費用,另一方面是種下去的樹木今后的發展和利用問題,這些都是園林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六、結束語
城市綠地規劃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這就要求要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設計時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才能真正提高城市綠化水平,打造宜居城市。
參考文獻:
[1] 胡長龍.園林規劃設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
篇4
【關鍵詞】杭州城市現狀;道路綠地規劃;設計內容;方法形式
0.引言
位于長江三角洲的南翼、亞熱帶北緣的杭州,其具備典型亞熱帶的季風氣候,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著名風景旅游城市[1]。具有城市骨架意義的城市道路在杭州城市建設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城市道路綠地規劃直接影響著整個城市的形象,是杭州走向國際大都市前進道路上必不可缺的重點建設工程。本文基于杭州城市特色、城市道路綠地規劃及存在的一些問題,分析了城市道路綠地規劃設計必須注意的設計內容、設計形式及設計方法。
1.杭州城市特色概況
1.1杭州城市氣候條件
杭州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性,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濕潤溫暖且雨量充沛,每年的八月和九月多發生臺風和熱帶風暴。平均城市溫度在15℃至17℃之間,最高氣溫曾達到42.1℃,最低氣溫有過-10.5℃,平均每年1899小時日照時長,平均每年1399mm降水量[1]。每年時有發生干旱、臺風、洪澇和冰凍等自然災害,嚴重損害著城市道路綠地建設,給規劃設計工作提出挑戰。
1.2杭州城市地形地貌
杭州呈現自西南至東北方向的傾斜地形,西南地區山巒起伏,屬于丘陵地帶,海拔低于500m,東北部城區則地形平坦,河網交叉密布,連接著杭嘉湖平原。杭州城市南北寬為36km,東西長為40km,山巒起伏、湖塘交錯、河流縱橫,紛繁復雜的地形地貌特點決定其城市道路綠地規劃必須因地適宜,綜合考慮效益。
1.3杭州城市土層土壤
土壤土層是植被生存的基礎,進行城市道路綠地規劃設計過程中必須進行實地取樣分析,清晰了解具體土壤分布情況。杭州市市區呈典型地帶性土壤分布,主要屬于紅壤、棕黃或者棕紅,有著深厚的土層,質地從輕粘至粘,pH值在4.3至5.3之間,部分地段黃壤則呈現非地帶性特征,殘存石礫和磚塊較多,較為影響城市道路綠化的效果。
2.特色鮮明的杭州城市道路綠地規劃
杭州城市發展歷史悠久,其城區道路綠地規劃具有豐富的人文地理特色,眾多的文化和自然資源同城市道路綠地的結合使得杭州城市風貌極具特色。濱河路和風景區道路是杭州城市山水園林特征的骨架,兩條道路上的綠地建設也成為杭州綠地建設代表性工程。西湖風景區的道路整體上呈現“中”字型的整體格局結構,教工路、西山路和虎跑路等構成中軸道路,靈隱路、滿覺隴路和龍竺隧道組成西環線路,東環線路有南山路、湖濱路及北山路等組成。杭州各道路的綠地規劃都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湖濱路、西山路、南山路和北山路自東、西、南及北對西湖呈三面環抱態勢,又具有統一綠地規劃風格以雄偉樹姿和枝繁葉茂以成就宏大的規模氣勢。杭州城市人界地靈,古往今來眾多的文人雅士所留下的名人故居等也融入到了城市道路綠地建設之中體現出了這座城市外在的良好形象和內在歷史底蘊等特征。
3.現存杭州城市道路綠地規劃設計存在問題
鮮明的道路綠地規劃特色下仍舊存在著眾多城市道路綠地規劃問題,這些難題一方面關乎到城市的環境和形象,另一方面影響著城市投資的環境建設,必須從城市道路綠地規劃的設計細節方法著手加以改良。首先,規劃中未能充分考慮多樣性建設,很多交通性的道路綠地規劃設計雷同,景觀沒有形成特色。限于城市道路綠地空間原因,道路綠地只能占據很小比重的城市綠地,繼而缺乏綠化形式和綠帶寬度上的變化,城市發展過程中,道路拓寬改建的同時只保留很小規模進行綠化設置,只能滿足道路綠化的最低限度要求。其次,道路綠地中植物的配制缺乏藝術構思,植物間組合缺乏層次和顏色上的合理搭配,不能實現城市四季常青的道路綠地規劃效果。再次,城市道路各個區段缺少特色,出現整體道路景觀較為單調的情形,很多路段上人行道和車道綠帶植物的配置沒有變化,只是一個模式化規劃設計,這些簡單無特色的零亂景觀只會影響城市道路美觀性和整齊性。還有道路綠地規劃中未考慮綠化樹種選擇,很多路段缺乏常綠樹種類,以落葉樹居多,必須加大常綠、宿根花卉和相關喬木灌木的設計添加力度。最后,道路綠地規劃未明確區分不同道路綠化走向,限于線性的道路空間局勢,綠地規劃線路也主要呈現帶狀,方向性明顯,但是不同走向道路為形成立體上的配置特色,破壞城市光照雨水充分利用的同時,影響著城市形象建設。
4.城市道路綠地規劃設計細節方法
鑒于城市道路綠地規劃在杭州園林綠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必須以網狀或者線狀形式分布道路綠地于城市之中,以點至面組成完整的城市道路綠地系統。城市道路綠地規劃設計遵循符合城市道路功能和性質的原則、分區合理的原則、滿足用路者視覺和行為規律特性的原則、整體性的原則、個性化的原則、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及公眾參與的原則。
4.1城市道路綠地斷面的布置形式
考慮到杭州氣候條件、地形地貌和土層土壤特點,結合已有的城市道路綠地特色和出現的規劃設計不足,城市道路橫斷面主要采取四種比較適宜的形式。第一種,一板二帶式為一條車行道同兩條行道綠帶組合形式,不單獨劃出車綠帶,較為適合路幅較窄且車流量不大的路段。第二種,二板三帶式為在中間設置車綠帶隔開車行道成為單向行車車道的形式,較為適合車輛眾多特別是夜間交通量較大的道路。第三種,三板四帶式為通過兩側的車綠帶劃分車行道成為三條,以中間作為機動車道,兩側用作非機動車道的形式,這樣就形成了四條道路綠地帶,較為適宜較寬的路幅,因其安全、交通方便和綠化遮陰效果良好等特點,在杭州城區多處道路皆可應用。第四種,四板五帶式為通過三條分車綠帶劃分行車道成為四條,形成五條綠地帶,在城市交通主干道非常適宜。
4.2設計城市道路綠地規劃要點
進行城市道路綠地規劃設計過程中,必須充分把握交通性道路綠地特點,把握重要的設計注意點,科學合理操作。首先,要盡量充分利用道路兩側較大體型的公共建筑空間,避免硬質的鋪裝,提高綠化用地面積,通過路側綠帶面積的增加形成同建筑前的綠化相統一相結合的效果。其次,充分考慮當地的植被特色,以細節的樹木花卉種類搭配形成整體的城市道路綠地規劃效果,圖1即為某道路成功搭配效果圖,左半邊為利用水杉和香樟樹形的不同來豐富一板二帶式的道路立體效果,同時其上部搭接可形成城市綠色隧道,右半邊是通過相同樹種交錯式的布置,同樣可以避免城市綠色隧道缺乏地景,從而形成生動活潑的城市形象。再次,把握城市規劃模式中規則式、密林式、自然式、濱河式和簡易式之間的優勢及不足,單獨合理利用的同時可以適當結合。此外,對于較窄車道的城市道路,在兩側設置成排樹冠形成相互搭接喬木的效果往往阻塞空氣的對流,不利于廢氣的擴散,設計中可以通過修改成矮籬式綠地規劃,或者通過不同喬木交錯規劃方式進行設計。最后,對于交通性和生活性的道路不可以統一化規劃設計,必須充分把握各自的屬性,了解具體情況,加以特色化處理。
5.結語
結合對杭州調查分析的實際資料,本文全面總結了杭州城市的氣候條件、地形地貌及土壤土層特色,介紹城市道路綠地規劃特色的同時,更歸納了其中多項不足,繼而從城市道路綠地規劃設計的布置形式和設計要點角度分析了道路綠地規劃設計主要內容、形式及方法,能夠有力的克服大量的規劃設計不足,為城市長期的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徐華.杭州城市道路綠地景觀規劃設計初探[D].杭州:浙江大學,2005:10-25.
篇5
關鍵詞:綠色城市設計;低碳城市規劃;可持續發展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based on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bottlenecks discussed, which focuses on city lif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carbon, high consumption. Furthermore 1025 planning,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green city design and low carbon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planning, which focuses on the realize ecological city design and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 measures.
Key words: the green city design;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一、引言
我國的城市建設步伐加劇,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發展,與傳統城市建設發生了碰撞。尤其是關于城市生活和建筑的高碳、高消耗,嚴重制約著城市的現代化發展。在十二五規劃的戰略指導下,基于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再次成為城市建設的重點,生態城市的打造,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內容。其中強調城市產能結構的轉型,大力發展低碳節約型的企業模式。
二、城市化建設的瓶頸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基于工業化的城市建設,面臨著高碳、高消耗的瓶頸。在國家十二五規劃的背景下,城市的不可持續性與國家戰略發展相違背,粗放型的城市發展模式,嚴重制約著綠色城市設計與低碳城市規劃。城市化建設中,人類活動與自然的和諧性,是綠色理念貫徹實施的基礎。城市在居住、服務空間的配置上,過于物質上的追求,以至于城市的規劃設計出現意識和理念上的錯位。
城市化建設的瓶頸,主要表現于城市生活的高碳,建筑的高消耗。現代人的生活理念發生了本質性的轉變,城市的空間布局,注重功能區的設置,將消費和工業發展,作為帶動城市經濟建設的動力。城市人生活,尤其是機動運行的規模化,私人汽車成為了城市的主要污染源。城市為拓展內需,將城市周邊郊區化,城市人生活的范圍離散化,以至于城市發展的高碳化。
我國城市化建設的最大特點,在于城市建設工程化和工業化。這里所言的工程化,是指城市建筑規模的鋪天蓋地。我國的城市建筑,以高效、高污染為代價,追求建筑層的奢華,城市的規模性發展呈現出表面化,其實質伴隨有太多的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的浪費。同時,我國城市的現代化建設起步晚,尤其是建筑產業,基于綠色低碳的建筑理念,還沒形成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在建筑的結構設計上,缺乏環保意識,過于的依賴于自然資源。
三、基于“十二五”規劃,實現綠色城市設計與低碳城市規劃
“十二五”規劃再次將重點放置于可持續發展上,注重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尤其是基于生態環境的建設,創設環境友好型社會主義社會。在“十二五”規劃的指導下,我國城市化建設,將堅定不移的貫徹綠色低碳的理念,創設環境友好型城市。我國城市快速發展的進程中,關于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的沖突不可避免,只有調整發展策略,以新型發展的觀念,調整生態建設與城市建設的沖突。“十二五”規劃還強調科技創新的發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基于環保科技產業的發展,諸如新能源的開發,是城市未來設計與規劃的重要方面。綠色城市設計與低碳城市規劃,本質在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踐行好可持續發展戰略。因此,基于綠色城市設計與低碳城市規劃,是整合城市文明與建設的重要機制,在“十二五”期間,相得尤為重要。
(一)關于生態城市設計。城市設計涉及城市戰略發展,尤其是關于人與資源資源的統籌協調,是城市生態設計的基礎。生態建設是城市發展的矛盾點,基于生態建設的城市設計,要對于城市效率、環保、交通等方面,完善城市的基本功能。而且,城市生活逐漸分散化,基于綜合性城市功能的建設,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并且,城市的綜合建設,要符合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將城市的發展趨勢,融入于其中。這樣,城市的生態設計的動態性滿足了城市發展的“演變”,尤其是避免大規模的城市改造而帶來的資源浪費。同時,城市的生態設計,離不開建筑結構的環保化,尤其是建筑材料的環保節能型,是城市空間建設的必然趨勢,也是城市綠色設計的實質所在。
(二)關于城市低碳規劃。城市低碳規劃的重心在于經濟發展形式的低碳化,居民生活理念綠色化。在政府的政策指導下,實現社會的低碳建設,尤其是設置好規劃藍本,將經濟建設的戰略價值上升至社會功能之上。城市的發展離不開經濟建設,尤其是以最小的生態代價,實現城市經濟價值的創造。因此,城市低碳規劃的進程中,需要基于低碳理念,打造低碳的產能結構,以資源節約、生態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經濟建設的核心價值。城市低碳規劃,在于城市發展的定位,低碳的理念要落實至產業發展和居民的實際生活之中,尤其是基于居民的生活理念的轉變,有助于低碳規劃落實至實處。同時,城市在空間布局和功能的規劃中,關于低碳理念的融合,主要體現在各項低碳指標的制定,以規范的規劃思想,確定城市低碳規劃的定位。加之,將低碳城市規劃與城市文化相結合,以文化發展走向,確保低碳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并且,基于社會、政府、市民的一體化模式,是未來低碳城市建設的發展趨勢。
十二五規劃期間,低碳城市的建設,在于社會、政府、市民的矛盾。如果將三者有機的統一起來,構建一體化的建設模式,是處理城市矛盾點的重要舉措,也是建設特殊社會的需求。社會要轉變消費觀念,尤其是基于綠色消費理念,追求城市發展的綠色舒適。設計師要明確低碳理念,在城市設計中,踐行好綠色理念,用綠色建筑結構,教育和引導民眾的行為和思想,以形成全民健全的低碳理念。同時,政府要強化管理理念,將低碳城市規劃作為首要的發展戰略,經濟建設要服務于生態建設。政府部門制定一些列的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產能轉型,以發展節約型產業為主。并且,強化相關法制的執行力度,杜絕企業的高消耗、高排放。對于市民的環保意識和環保行為,政府部門要加強環保宣傳,強化市民的環保意識,以養成良好的行為準則。
四、結語
我國城市建設的瓶頸,越嚴重制約著城市的現代化發展。基于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打造低碳的生態城市,是十二五規劃,關于城市建設的發展方向,也是我國調整產能結構,尤其是低碳節約型的經濟模式,是我國經濟建設的核心。
參考文獻:
[1]王建國,王興平.綠色城市設計與低碳城市規劃—新型城市化下的趨勢[J].城市規劃;2011(36)
[2]王建國.走向新世紀的綠色城市設計[J].建筑書摘;2009(03)
篇6
關鍵詞:城市綠地景觀;生態化;城市規劃;景觀設計
城市綠地景觀直接影響著一個城市生態系統的質量。設計科學、規劃合理的城市綠地景觀對城市生態化建設意義重大,這也是一個城市生態環境健康發展的前提。目前,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步入發展快車道,城市綠地景觀也面臨著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在城市綠地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設計者要明確城市綠地景觀的主要目標是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和營造良好的生活空間,達到提升城市外在形象的目的,推動城市園林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增強園林“智慧海綿”設計效果[1]。城市綠地一般包括城市濱水綠地、城市街頭綠地、城市生產綠地、城市道路綠地、城市廣場及公園等。
一、城市綠地景觀概述
1.城市綠地景觀的概念
城市綠地是指城市規劃中用于綠化的特殊用地。城市綠地作為城市生態發展的重要抓手,存在形態常以綠色植被為主,主要包括花草、樹木、其他植被、水體等要素。城市綠地景觀種植具有裝飾性和觀賞性的植物并搭配景觀裝置物,以達到美化城市環境、改進城市生態質量、提升城市形象的目的。城市綠地景觀主要包括城市廣場和公園綠地景觀、城市街頭綠地景觀、商業步行街綠地景觀、庭院綠地景觀及湖塘、濱水綠地景觀等。
2.城市綠地景觀的作用
在我國城市化建設發展進程中,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如城市生態遭到破壞、城市綠地缺乏規劃、城市人居環境難以得到改善、景觀多樣性缺失等,影響了現代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質量。城市綠地景觀是城市綠地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科學合理的城市綠地景觀有助于提高城市的自然生態質量和城市美譽度。城市綠地景觀不但美化了城市綠地的建設空間,而且有助于提升城市生態質量和改善城市景觀形象,同時有助于提升城市人文環境,推進城市生態化建設;城市綠地景觀項目的建設與后期維護也帶動了城市周邊居民就業。這在一定意義上推動了城市現代化建設,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
二、城市綠地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1.城市綠地景觀分布較為零散
部分城市的綠地景觀與建筑空間相比,往往處于次要地位,在規劃設計初期往往難以得到重視,常隨建筑物形狀見縫插針地安排,缺乏統一、科學的規劃,隨意性較強,難以有效合理利用空間,城市綠地景觀呈現效果不明顯。
2.城市綠地景觀配置較為方式簡單
由于前期缺乏統一規劃,部分城市的綠地景觀呈現效果不明顯,常常體現為綠地景觀搭配單一,設計美觀性不足,制作不夠精美,難以引起游客關注,遑論與游客產生情感共鳴。這就難以達到通過城市綠地景觀改變城市景觀環境,提升城市形象,進一步改善居民生活質量的目的。
3.對城市綠地景觀建設后期維護工作考慮不周
部分城市的綠地景觀設計完成后,往往出現后期破壞較嚴重、維護不力等情況,要修復原有的形態功能就得花費大量財力與人力。如,在部分城市的道路改修建過程中往往存在對道路兩邊樹木、景觀作品的損毀現象,等改修建工程完工后再想辦法補救與修復,無形中增加了城建的人力與經費負擔。
4.城市綠地景觀設計與地方歷史文脈結合度不高
內涵豐富、制作精美的城市綠地景觀作品不僅承載著城市的歷史文化,而且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但是在現代城市建設過程中存在綠地景觀規劃建設盲目,歷史性景觀作品難以得到有效保護,當地文化的傳承發展被忽視,當地傳統文化難以很好地融入現代城市綠地景觀設計等問題。這導致部分景觀設計作品欠缺文化內涵,難以引起人們的文化共鳴。
三、城市綠地景觀設計的方法
1.綠地植物景觀配置
在植物的配置與選擇上,設計者要考慮植物的生活習性與造型,因地制宜,同時要結合景觀植物配置和園林布局功能需求選擇與配置相關植物,以充分發揮其生態與觀賞。如,北方地區可以選擇一些耐寒、易生長、觀賞性較強的植物互相搭配,拼組成型并輔以平面與立面的構圖、色彩、季相變化,或盡量利用植物的自然姿態,營造園林意境。如,在西北部分地區,各類護坡植物的配置就應該考慮適合當地氣候的多年生、綠期長的草本植物、灌木或藤本植物(圖1)。另外,要考慮到一年四季的景色變化,對植物進行分區段配置,可結合場地地形與周邊建筑物相互映襯,在視覺上形成疏密合理、高低錯落有致、節奏韻律感強的綠地景觀植物場景氛圍。
2.城市綠地景觀設施設計
城市綠地景觀設計中配置的各類景觀設施,是為了方便市民與游客休憩、觀賞,活躍綠地景觀氛圍而設置的特殊景觀,設計者在具體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經濟性、文化性、生態性、實用性、藝術性等原則。筆者建議綠地景觀設施設計應盡可能挖掘地域人文歷史、地理,宣傳地域文化,使地域內民眾產生歷史自豪感和光榮感[2]。因此,設計者應綜合考慮各類景觀設施的形態和布局,結合當地歷史文化與人文環境特色,充分向世人彰顯該城市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哪怕是城市中的一座代表性雕塑、一座古建遺跡,都可以給當地居民與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充分體現景觀設施的欣賞價值。如,蘭州市濱河路中段有一座表現中華母親河的《黃河母親》雕塑,廣州市越秀公園內的越秀山木殼崗有代表廣州市形象的標志性雕塑《五羊石像》,等等。城市綠地景觀規劃設計是城市建設規劃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相互融合、和諧發展的體現。3.綠地景觀植物搭配設計根據前期規劃設計的方案,設計者可因地制宜選擇不同的植物搭配與種植形式。如,在城市道路兩邊安排植物可采用對稱式構圖,綜合使用各類紋樣與圖案,主道中間的綠地建議采用不規則的種植搭配形式,可結合連續紋樣與圖案形成高低錯落、相互映襯的種植配置形式。綠地植物應盡量選擇生長習性適應當地自然環境的植物,優先選擇常綠樹種,輔以季節性樹種、灌木與喬木相互搭配,以此形成四季常青、月月有花的豐富視覺效果和空間變化。道邊樹除了按一定規律栽植,還應考慮其遮陰效果,建議選用樹干高健、樹冠寬大、樹形優美、疏密有致的樹種。在綠地關鍵地段,建議種植一組或幾棵代表性植物,形成景觀視覺中心。四、城市綠地景觀規劃設計的主要內容1.城市景觀道路設計城市景觀道路又稱園林景觀道路,一般指能充分展現城市面貌的主要道路路段,強調道路沿線的城市景觀。城市景觀道路的設計一般是在滿通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著力于對路面及其周邊路道環境景觀的營造,常以生態景觀為主,輔以人文景觀,是城市綠色景觀的基本組成部分。城市景觀道路設計不僅能夠提升城市的整體形象,而且能夠改善道路條件與城市居住環境,對進一步改善城市居民的出行環境意義重大。城市景觀道路設計的目的是,以城市道路基本功能為基礎,結合周邊環境,采用科學的設計方法,把基本交通條件、公共交通設施、人行步道等有機結合,為城市發展與市民生活提供生態、科學、生機勃勃的城市綠地系統。2.城市景觀綠化系統設計城市景觀綠化的先決條件是,在城市規劃過程中有關部門和人員應最大限度地劃撥出城市綠地景觀用地面積,盡可能形成連片的城市綠化片區,用綠色打造生態城市,用城市綠地人文景觀傳承城市文脈。同時,要高度重視城市可持續生態化建設,打造良好的城市可持續生態環境。在綠植配備上,盡可能呈現四季四景,形成疏密有致、高矮搭配、樹種豐富、多層次的城市綠地景觀系統。城市景觀綠化系統設計建議采用樹、花、草、景觀設施科學搭配,形成互補,提升城市綠化空間的層次感與生態環保質量,使完整、連續的城市景觀綠化系統既有統一性、協調性,又有層次性、節奏感,增強城市綠地景觀的藝術美感與視覺效果。
3.城市綠地景觀組織設計
綠地景觀首先要有藝術美感,要能吸引人們的眼球,如綠地景觀雕塑設計,設計者不僅要使植物雕塑有藝術感,而且要將綠地植物搭配與綠地景觀構筑物融合,科學巧妙地將人、動物、植物有效融合在城市綠地景觀設計規劃之中,形成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結合的城市綠地景觀優良生態環境,為城市居民提供美觀、環保的城市環境。同時,還可將高、中、低層次的景觀相互搭配、相互映襯,以改善居住區域的小氣候,幫助調節居住區的空氣溫度和濕度,美化城市環境,形成防護隔離帶,減少城市噪音和塵土對居民的影響[3],從而為市民提供優質環保、舒心益人的城市綠地景觀系統。
結語
城市綠地景觀在城市綠地系統中充當著重要的角色。從城市生態層面看,城市綠地景觀系統與人之間形成了生態和諧、協調發展的關系,其不但可以為市民提供優質的娛樂和休閑場所,而且能夠改變城市生態環境,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對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從城市綠地景觀構成層面看,城市綠地景觀包括植物景觀和人文景觀。從社會發展層面看,城市綠地景觀不僅可為城市居民提供高品質的休憩、旅游環境,而且可以改變城市的生態環境,形成舒適、環保、具有活力的城市生態空間。因此,城市綠地景觀設計只有尊重自然、尊重生態,結合當地地域文化特色,才能構建出體現都市文化和歷史文脈的自然、生態、環保的現代城市空間。隨著城市化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在城市綠地景觀設計中,生態環保理念會進一步得到重視與發展,生態設計將會與傳統規劃設計有效融合,高質量生態環保型城市將會在我國得到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梁斌.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園林設計探析[J].住宅與房地產,2020(18):56.
[2]倪太林.城市園林綠化修剪及養護管理工作思考[J].花卉,2017(18):42-43.
篇7
關鍵詞:城市綠地;自然災害;規劃;建設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A
在我國,有關防災綠地系統規劃、設計和建設標準研究嚴重滯后,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城市防災綠地建設的步伐。而隨著自然災害頻發,在完善城市綠地系統的過程中,一些新建公園綠地開始重視防災避難功能,但對這些已建和在建的防災公園綠地在災難真正來臨時究竟能滿足多大社會需求量、發揮多大功能、可有效運作多長時間等,決策者和建設者并不十分明確,各地方也沒有相應的技術標準可以考量。
一、城市防災綠地概念
根據《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85-2002)》,城市綠地共分為5個大類:公園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和其他綠地。根據各種不同類型的城市綠地,其在城市防災中所擔當的角色也會有相應的差別,故本文中所論述的防災避險綠地主要是《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85-2002)》中有定義的城市綠地中,具備防災功能的各種類型的城市綠地,并不是狹義上的防災公園,防災公園是防災綠地的一個類型。基于以上的認識,在本文中所論述的防災避險綠地是指“在各種城市災害及其引發的次生災害發生前、發生時和發生后,為了保護城市和城市居民的生命和物質財產、強化城市防災構造、建立并完善城市及周邊地區的防災體系與能力而建設的起到減災與防御工程、廣域防災據點、避難場地、避難道路和災后恢復據點作用的城市各類綠地”。
二、城市防災綠地規劃的定位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的一個專項規劃。防災綠地體系規劃是從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角度,對不同類型、不同地段、不同條件的綠地在非常時期的作用加以研究,建立防災綠地體系,以尋求災時綠地功能的充分發揮,是城市綠地規劃建設成為提高城市安全性的有效手段。城市綜合防災減災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的一項重要內容,其規劃對策涉及城市的方方面面,以確保城市的安全。因此,城市防災避險綠地規劃應納入城市綜合防災減災規劃之中,才能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由此可見,防災避險綠地規劃應該是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縱向上與上位的城市總體規劃要有很好的銜接、橫向上與相關的防災減災專項規劃要有充分的協調和融合,同時,它對于每一處避難綠地的規劃設計具有指導意義。
三、我國現階段城市防災綠地規劃建設的主要問題
1、對城市防災避難綠地的認識不足
如今在城市建設實施過程中,管理者為求“政績”,往往更注重的是當下的景觀效果,并沒有從戰略高度和宏觀整體上對城市綠地的防災規劃給予足夠的重視。由于規劃設計、建設施工、行業管理等領域缺少相關防災避難的規范、標準,故規劃設計人員從規劃定位上很少考慮城市園林綠地所應有的防災避難功能,且在具體實施層面上,有關城市綠地防災避難的強制性標準極少,甚至基本沒有。
2、適合用于防災避難的綠地總量不足,分布不均
從整個城市綠地系統的角度看,我國綠地總量和人均綠地面積在全世界處于較低的水平,東西綠地面積失衡,尤其是大城市的公園綠地分布不夠均勻,與國外人均綠地面積有很大的差距,達不到防災避難的效果。我國人口眾多,而隨著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災害不斷發生,在自然災害降臨時,狹小的綠地空間遠遠滿足不了居民的防災避難需求。
3、城市防災綠地配套設施及功能有待完善
長期以來,在綠化建設過程中,各管理單位在某種程度上都忽視了防災配套設施的建設,大部分綠地都配備了滅火器等簡單的消防器械,并未考慮到災后綠地使用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在綠地功能定位上僅停留在美觀、休憩、生態、文化的層面,并沒有把防災避難作為城市公園綠地必要和主要的功能。而防災避難綠地必須具備主要應急避險空間及配套設施,此外對植物的品種的篩選、硬件設施建設也會有一定的破壞。
四、國外城市防災綠地的發展
1、美國綠地系統中的防災規劃
美國于1871年10月9日發生了著名的芝加哥火災,中心市區受災面積達730hm2,導致10 萬人無家可歸。在災后重建規劃中,美國開始考慮建造防災綠地系統,以綠地的開敞空間來分隔原先連成一片的市區,以提高城市的抗火災能力。隨后,美國著名的規劃師和景觀設計師奧姆斯特德在南部公園區的杰克遜公園和華盛頓公園設計中,規劃了連接杰克遜公園和華盛頓公園的綠道,并用路中規劃方法與思想,極大地豐富了城市綠地的功能,成為后來防災型綠地系統規劃的先驅,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建一條連續的水渠連通了杰克遜公園的咸水湖和華盛頓公園的人工池,以起到疏導洪水的作用。芝加哥公園系統通過公園與公園路來分割建筑密度過高的市區,用系統性的開放性空間布局來防止火災蔓延,大大提高了城市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
2、日本防災公園體系的發展
日本是一個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島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為了解決城市化帶來的眾多問題,1919 年日本頒布了第1 部全國通用的城市規劃法規《都市計畫法》,其中,規定各城市必須將城市公園作為一項基礎設施列入城市規劃。1956 年,在日本政府出臺的《城市公園法》中首次出現了有關公園建設必須考慮防災功能的條款,在1973 年的《城市綠地保全法》中明確規定將城市公園納入城市綠地的防災體系; 1986 年又制定了《緊急建設防災綠地計劃》,把城市公園確定為具有“避難功能”的場所。1993年,日本在《城市公園法實施令》中,把公園提到“緊急救災對策所需要的設施”的高度,首次把震災時用作避難場所和避難通道的城市公園稱作“防災公園”。一系列的立法行為進一步提高了城市公園的防災救災功能,并把防災列為城市公園的首要功能,進而推進了日本防災公園體系的形成。
五、我國防災綠地規劃建設的優化對策
1、健全相關城市的防災減災的法律法規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開發強度增加,使城市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城市管理者開始重視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并考慮防災的需要,全國上下陸續建設了多個應急避難場所。應急場所的數量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一個類似日本《防災公園計劃和設計指導方針》的針對城市防災避難綠地的行業標準,則很難將城市防災避難綠地系統納入城市安全的保障體系。當前,我國應盡快組織編制“城市防災”相關法及有關城市防災避難綠地的專項條例,各地方也應結合當地情況,相應地組織制定有關防災減災的法規,從而將城市防災綠地置于更具操作性的法律法規的保護之下,以確保對城市防災減災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城市綠地不被各種城市建設所侵占等。
2、防災綠地系統的構建
結合城市綠地的人口服務輻射能力分析,確定各級防災救援綠地的數量、地點、規模,以及到達防災基地的防災路線,構筑結構合理、層次清晰、分布均衡的城市防災避難綠地系統,以有效地提升綠地的避災、救災功能;預防災后二次災害的發生,保障災后重建工作與城市復興,減輕國民生命財產所受的侵害,并為各級各類具有避震減災功能綠地的規劃設計編制與建設作指導。在“防災避難綠地”體系中,有暫時避難的鄰里公園,也有避災、救災及災后重建的大型公園,大小不同、布局合理的防災公園在防災、避災、救災及災后重建過程中承擔各自的任務、發揮不同的作用,形成一個層級結構合理、相互聯系緊密的防災避難綠地體系。而綠色通道是逃離危險建筑物、快速到達安全地帶( 如防災公園) 的快速通道。地震發生時,綠色通道的樹木可以支撐倒塌的建筑物等,防止對市民的傷害,同時綠色通道又能阻止火勢的蔓延,減輕次生災害。綠色通道主要由防火樹種組成交通道路,它將應急避難場所連成網絡,具備便捷的出入、集散、停車等交通功能。
3、強化危機管理,變被動抗災為主動防災
篇8
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災害不僅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與人文關照,同時也使人們對城市景觀功能的完整性提出了思考。本文以北京元大都遺址公園為例,分析現在城市景觀中對景觀功能的完整性,提出了城市景觀中美化之外的另一種含義,即環保與抗災功能。
關鍵詞:城市;景觀功能;防災避險;環保
一、引言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災害性事件的威脅日趨嚴重,城市公共安全體系的建設卻遠落后于城市現代化進程,在當今人類所面臨的諸多環境問題中,有許多是因為我們不合理的設計所造成的。快速的城市化及無序擴展而造成的天地人關系的失衡、岌岌可危的生態環境和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所有這些都對我們習以為常的設計方法提出了重大的挑戰。
景觀作為一種能容納和安排各種復雜城市活動的組織結構既是自然過程,又是人文過程的載體,能使兩方面交換與融合,能夠增加城市文化內涵和改善城市環境;同時,作為能夠容納和安排各種復雜城市活動的組織結構,具有不容忽視的潛在功能。正如澳大利亞景觀設計師理查德?韋勒(Richard Weller) 所言: “景觀本身就是一種載體,所有生態交替都要從它上面穿過,它是基礎設施的未來。\+①
二、對現代城市景觀功能的概述
景觀[landscape] 指某地區或某種類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創造的景色、森林景觀。從景觀的概念就可看出,現在人們對城市景觀的認識,往往處于一般的功利和審美認識,而未來的趨勢就是對景觀功能的更高層次的認識,這里又涉及到了另一個名詞,就是景觀功能,景觀功能[landscape function] 指景觀與周圍環境進行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以及景觀內部發生各種變化和所表現出來的性能;景觀在社會經濟中的作用。
近幾年自然災害事件頻發,日本7.8級地震、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災難,給周邊人們帶了巨大的損失,這無非給中國發展炙熱的城市景觀業敲了一下警鐘,過分強調城市景觀的審美性,必將使景觀構成中的其他功能弱化,出現一些質的問題,自然災害帶來的沉重損失,證實了這一問題的后果,試想一下災難發生區域的景觀設計,多考慮一點周圍景觀減災抗災的功能,損失會不會少一點呢?汶川地震已經讓民眾感受到地震災害的毀滅性,也提醒我們要更加重視城市景觀防災避險功能的建設工作,深入研究這一內容,認真看待城市景觀功能的缺失,這個問題在未來景觀的發展中會日益突出,考慮到城市景觀的連鎖效應,對城市景觀中防災避險等功能的強調,勢在必行。
三、對現代城市景觀中功能缺失現狀的分析
伴隨高速的城市化進程,城市景觀的發展遠遠落后于城市化進程,以至于現在的城市景觀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嚴重問題,災害性事件的頻發給人們帶來的威脅和損失。目前城市景觀的建設,過分重視形象上的視覺形態,講究城市景觀美化,忽視城市景觀潛在的功能,較為突出的就是城市綠地的功能,現以城市景觀構成中的城市綠地為例,分析對城市景觀中功能缺失的現狀。
城市綠地的功能,具體有環保功能、生態功能、景觀功能、防災抗災功能。城市綠地環保和景觀功能都是為大家所熟知的,環保功能就是可以凈化空氣、降低噪音、調節和改善局部小氣候等。
綠地的景觀功能
城市綠地是城市環境中的重要景觀元素,城市綠地可以把城市構成中的其他元素連成一個整體,美化、襯托和改善城市面貌。城市綠地在視覺上能給人以柔和安靜感,以樹木、灌木、草地、花卉等點綴著城市整體環境,以不同的形狀、 色彩和姿態吸引著人們,具有豐富多樣的觀賞性, 大大豐富了城市景觀。
綠地抗災功能
城市綠地具備特殊的防護功能, 尤其是以喬木、 灌木為主的綠地能有效地起到防風防火的作用;大面積的道路綠地能抗洪防震,起到阻擋洪水和疏散人群的作用, 為城市其他防災抗災設施起到輔助作用。
綠地生態功能
城市綠地可以使城市內部的道路、設施、公園等,與城市的田園、 山體、 河流等生態環境聯系起來,形成連續的綠色生態系統,為構建城市良好的生態環境、 城市景觀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并起到改善地域小氣候生態條件的作用。
城市綠地在城市景觀構成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有些城市盲目為了推進城市經濟增長,一些部門熱衷于城市形象建設,在城市視覺形態上做文章或者城市的一般性的基礎設施建設,缺少城市安全意識,忽略了城市綠地具有的防災避險的景觀功能,另一方面,我國城市居民在災害突況下,應對突發性災害的心理和行為能力偏弱, 對災害發生后怎樣利用城市綠地避難、逃生和安置缺乏基本的認識,從側面也可以看出,我國對防災抗災知識的宣傳力度不夠。
從城市景觀角度來看,目前的城市景觀中適合用于防災避險的城市綠地數量太少, 而且分布不均。城市綠地中,并不是所有的城市綠地都能用于防災避險,在以往的城市規劃用地選擇上, 往往都是見縫插綠,綠地只是城市建設的附屬物,將一些不利于作建設用地使用的廢棄用地、邊角地劃作城市綠地,有些城市綠地還與高壓線走廊、危險區域或是坡度較大的山地、河濱地帶過于接近,安全性和穩定性較差。加之一些風景名勝公園、歷史名園、動物園等特殊類型的綠地都不適合用于防災避險,使真正可在災害發生時擔負防災避險功能的綠地數量有限,與需求相比嚴重不足。此外,避災用地的面積應與人口密度成正比,人口稠密區需要更多的城市綠地和開敞空間。但目前城市中心區、老城區等人口稠密區仍普遍存在著綠地數量相對不足的問題,有限的綠地多分布在城外, 使得災害發生短期內災民無處可去,避災困難。\+②
四、景觀構成中環保、抗災功能的或缺――以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為例
北京在2003年10月建成國內第一個防災公園――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它擁有19個疏散區,具備了10種應急避難功能,目前可利用作為避難場所用地的總規模為5312.5hm,可以說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是國內最有代表性的防災避難公園。\+③
在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可以看到,應急避難設施指示牌豎立在綠地內,指示牌上,藍底白字、或紅色或藍色或綠色代表不同含義的符號,在草坪、綠樹的映襯下格外醒目。指示牌箭頭指向避難設施所在區域,包括應急棚宿區、應急物資供應、應急供電供水、應急廁所等內容,應急避難設施比較完備。
城市景觀中除了公共安全設施外,城市綠地對應急避難也起著同樣重要的作用,城市綠地, 擁有較大的開敞空間、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較大面積的集中綠化帶等優勢,在災害發生時能有效發揮其防災避險的潛在功能, 是作為應急避難場所的最佳選擇。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中,用于防災的公共安全配套設施、城市綠地及功能有待完善,從調查情況看,目前用于防災的配套設施、城市綠地的防災避險功能開發往往不盡完善, 往往處于被動避災的階段,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公園中普通的設施設置未考慮平災結合、平災轉換的需要,設施功能較為單一。與之相比,日本公園設計
比我們做的要好很多,日本公園的普通設施的設置也充分考慮到防災避險的需要,例如園亭用帆布圍合, 就能成為臨時避難場所,形成獨立的避難空間(見圖1);花池邊的擋土墻式座椅在災時能夠作為爐子使用等(見圖2);造景的水池和噴泉在險時能夠提供飲用水之外的生活用水(見圖3)。
(2)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作為功能特殊的防災公園,公園中防災配套設施功能有待完善。以防災公園中的宣武區萬壽公園為例,應急水井平時就是隱藏在假山底下,一旦地下隱藏的自來水管線因為地震等原因出現故障不能正常使用,水井就能發揮作用了。園中的應急飲用水臺,雖然偽裝巧妙,構思也算完善,但是應急水井與市政供水管網直接,也沒有自備井等備用設備,市政供水管網一旦毀壞,就不能正常使用(見圖4)。而在日本防災公園中,應急飲水設施包括地下應急貯水槽, 在災時即使與市政管網斷開, 應急水井可以保證在一段時間內的獨立供水。(3)綠地面積與綠地內的防災避險有效面積未明確區分。防災避險有效面積應扣除場地內水域占地面積、大于7%的陡坡占地面積、文物古跡保護占地面積,以及建(構)物倒塌影響的面積。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城市綠地內一些不適合用于防災避險的場地也成為了應急避難場所的一部分,影響到綠地防災避險有效面積和承載容量的準確計算。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雖然是北京市第一個應急避難場所,但場地狹長,地形落差大,小月河兩岸僅通過幾座橋梁連接,平坦、開敞、可達性好,易于進行避難、救援活動的安全場地并不充裕。\+④
五、對現代景觀中重視景觀功能的思考
現今社會,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對城市景觀的認知和要求,也不僅僅局限于形象上的視覺形態(城市美一點、綠化多一點、環境好一點等),已經遠遠超過這個所謂“視覺”體驗或者經驗,也就是人們的審美水平普遍提高,目前大家對城市設計的理解,就是看城市視覺形態、生態好不好看,廣場有多綠,建筑要有花園、密度要減小,這個問題非常普遍,因此當今社會也被定為“大審美時代”,設計工作人員以及受眾過多的講究城市景觀美化,忽視城市景觀潛在的功能。
北京大學俞孔堅教授曾說過:景觀不是花園,景觀不是園林,景觀不是街頭藝術品,景觀是城市的基礎設施,更確切地說是城市的生態基礎設施,是生態過程而非固定的形態。現在的城市規劃設計,往往把景觀作為城市建筑的陪襯或者附屬物,建筑成為城市規劃的主體,忽略建筑與周圍環境景觀的關系,對城市景觀其他功能的漠視,讓我們景觀設計專業的從業人員對這一問題不得不反思一下。
在過去10年內,一種新的關于城市規劃設計的理論――景觀都市主義(Landscape Urbanism),這一“主義”最早出現在北美和歐洲的景觀設計與城市設計領域,由是建筑師和建筑學背景的景觀設計學者查爾斯?瓦爾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提出的,而使這一主義在全球范圍內推廣的是建筑學教授Mohsen Mostafavi以及英國AA 建筑學院,同時一些具有建筑學背景的景觀設計從業者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景觀都市主義的核心論點是:景觀,而不是建筑,更能決定城市的形態和城市的體驗。\+⑤這一觀點把景觀設計學推到了城市設計的前沿,可以認為是對景觀和景觀設計學的再發現。
景觀都市主義,使我們認識到城市景觀的發展不是建筑的放大或道路的延伸,也不是審美的表象,而是表現城市的透鏡,是建設城市的載體,將公共空間作為出發點,而不是建筑體塊,并以景觀為載體創造一種新的城市形態和空間結構。這一理念的提出,勢必會改變城市規劃發展的方向,改善城市的防災避險體系。
在景觀都市主義的理念下,建筑和基礎設施是景觀的延續或是地表的隆起。景觀不僅僅是綠色的景物或自然空間, 更是連續的地表結構, 一種加厚的地面, 它作為一種城市支撐結構能夠容納以各種自然過程為主導的生態基礎設施和以多種功能為主導的公共基礎設施, 并為它們提供支持和服務,這種開放的能預判和參與未來需要并能夠行使功能的載體,就是我們所說的景觀基礎設
施。\+⑥
景觀基礎設施的地提出,既解決了城市景觀形象問題,又緩解了城市景觀防災避險功能缺失的局勢,并落實“平災結合”的設計原則,這也是筆者想要提出的“審美之上,再次功能”,這似是一個口號,但恰恰不是,是一個設想,是一個城市景觀發展中解決現存問題的一個方法,也許這種提法會有一些錯誤,但縱觀設計的發展史,無非就是“形式追隨功能”的功能主義、“式樣決定功能”的樣式主義以及“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等等,功能與形式(也是我們景觀中提到的視覺形態)的關系問題,那一方面再設計中的占的比重稍微大一點,現在的城市景觀現狀,就是過分的追求形象工程,城市的審美化,弱化了城市景觀的潛在功能,造成的天地人關系的失衡、岌岌可危的生態環境和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所有這些都對我們習以為常的設計方法提出了重大的挑戰。
這些挑戰也為“審美之上,再次功能”的設計方法的提供出了契機。這個設計方法不是簡單的重視功能或形式的循環過程,而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通過不斷地解決現實中出現的問題,一步一步的循序漸進,使城市規劃設計的水平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推動現代城市高品質、高格調的景觀化發展。
六、結論
景觀都市主義的提出,給了建筑學與景觀設計學一次大融合的機會,它敲打去長期以來審美形式與功能之間的藩籬,同時也為“審美之上,再次功能”的設計方法在現在高速城市化和城市建設中踐行創造了最大的機會,使城市景觀作為一種能容納和安排各種復雜城市活動的組織結構既是自然過程,又是人文過程的載體,并能為兩者提供相互融入和交換的界面。這種融合和發展,勢必改善城市景觀的潛在功能的實現,為城市生活提供更高水平、更高檔次的城市環境,城市景觀在未來城市的發展中的作用,也會日益明顯。
注釋:
①翟俊.基于景觀都市主義的景觀城市 [J]建筑學報 2010.09.29
②鄭 曦等: 城市綠地防災規劃建設和管理探討―― 基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思考.[P]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8 年 第18 卷 第6 期
③劉虹.關于城市道路綠地景觀規劃設計的思考.[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第 21 卷第 1 期, 2009 年 3 月
④鄭 曦等: 城市綠地防災規劃建設和管理探討―― 基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思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年 第18卷 第6期
⑤俞孔堅.景觀都市主義:是新酒還是陳醋?『國際觀察 [世界概覽]
⑥王曉胤,林鵬飛.初識景觀都市主義.[J].經營管理者.2011 年06期
參考文獻:
[1]萬艷華著.城市防災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2]劉虹.關于城市道路綠地景觀規劃設計的思考.[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第 21 卷第 1 期, 2009 年 3 月
[3]李景奇,夏季.城市防災公園規劃研究.[J].中國園林,2007(7):16-22.
[4]王曉胤,林鵬飛.初識景觀都市主義.[J].經營管理者.2011 年06期
[5](英)道格拉斯?斯賓賽 著,趙晶 譯.AA景觀都市主義.[J]風景園林 2009 第三期
[6]鄭 曦等: 城市綠地防災規劃建設和管理探討―― 基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思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年 第18卷 第6期
[7]翟俊.基于景觀都市主義的景觀城市 [J]建筑學報 2010.09.29
注:
篇9
關鍵字:城市景觀;人性化設計;生態規劃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planning the city landscape ecology and humanity design, discusses the humanized design and planning the city landscape ecology related concepts and ec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explains the humanized city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principles.
Keywords: city landscape; humanized design; ecological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引言
城市要想發展一定是可持續發展;新時代的城市建設一定是整體的設計;所有設計和規劃都應遵循“以人為本”,體會人們的最佳需要,城市形象應是“天人合一”的山水、園林、生態城市。城市規劃是對城市環境及條件揣摩的設計,是對人類活動區域和各區域空間聯系的協調。城市規劃能迅速地解決和協調各種類型建筑間的關系、建筑群體的整體形象,用保護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的觀點繼承城市的歷史文化,規劃城市的未來。
1生態城市景觀規劃的準則和要求
生態城市景觀規劃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態再循環的規律和過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生態城市景觀規劃的主要特點是維持和保護人類和大自然和諧相處,來強化人與自然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生態城市景觀規劃的重點在于將保護生態的理念當成一種設計方法,在做生態城市景觀規劃設計的同時,應該遵守以下幾個方面原則和要求:
①為大面積提升城市綠化覆蓋面積,積級推動垂直綠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綠化。②積極推動并使用先進的生態技術除去生活排泄物和垃圾等等。③合理布局,節能、低耗、無污染。從根源上避免因為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學污染和放射性污染,在建筑材料的運用上要堅定不移地保護環境。綜合各種因素并考慮到城市地理特征和水、氣、地質等條件、長遠發展的需求,在景觀規劃設計的同時,要力求做到分布合理。④使用生態理念去探討、理解和解決矛盾,遵守大自然生態規則、再循環和自我調節規律。⑤在一切都可能的情形之下,應可能地保持原來的地理環境,把自然融入到城市并充分利用當地自然環境,來保持原來自然環境不被破壞的情景,并進行延伸。⑥環境質量的好壞是通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進行評價的,而且環境的好壞會直接作用于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2人性化的生態城市景觀生態規劃方法
2.1生態城市景觀規劃從根本屬性來看,它是屬于文化藝術的范疇,它結合多種文化藝術于一體。其規劃要體現出以人為本,充分考慮到各園林要素之間的聯系。缺少文化內涵和美感的生態景觀設計是不能被社會所接受的,生態園林應該也一定是美麗的。為此在保證綠量的同時,其它園林要素同等重要,充分考慮人的因素。園林綠化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風格、文脈和特色的重要方面,應該以自然生態條件和地帶性植被為基礎,將民俗風情、傳統文化、宗教、歷史文物等融合在園林綠化中,使城市綠地系統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產生可識別性和特色性;在傳統文化和傳統園林藝術中,園林植物往往具有豐富的寓意和象征,如“石頭城、鬼臉城景區的建設”,通過合理種植設計,可以在局部地區把園林植物的寓意和規律加以表達,推動植物形與神相結合的表達,服務人民。
2.2城市生態綠地系統的構建是尋求各種綠地長期以來自然演化生態規律的過程。它使用生態學的原理和技術,在創造融合大自然的生態休息娛樂空間和穩定綠地面積的基礎之上,提高城市生態環境效應。建立健全的生態城市景觀規劃的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是崇尚生態城市的需求,是追崇城市特色的需求,更是以人為本、崇尚城市綠地復合能力的需求。
2.2.1生態綠地系統構建的內容
①目標——根據城市綠地的總體狀況進行規劃,統籌城市現代化建設,創立生態城市等標準,總結城市生態綠地規劃的狀況以及綠地利用的潛力,建立一個科學、合理、可實施的生態綠地情形。②結構——城市生態綠地結構的關鍵是依據城市的自然條件、生態、景觀和城市綠地自身的使用能力需求,城市生態綠地結構要和城市生態結構、景觀結構嚴謹的結合在一起,建全城市生態綠地體系的大體結構。③布局——城市生態綠地布局的關鍵是依據城市的大體狀況規劃,要考慮到綠地性質的可變性和復合功能,強調各種綠地場景的安排和設置之時,對城市各種綠地實行場地布置,搞好綠地的規劃和開放。
2.2.2城市生態綠地系統構建的原則
1、功能原則:必須把維護人類身心健康、維護自然生態過程作為園林的主要功能來評價。 2、經濟與高效原則:強調用最少的投入來健全自然生態過程,滿足人類身心再生功能;強調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來實現上述功能。3、循環與再生原則:強調利用生態系統的循環和再生功能,構建城市園林綠地系統。如水循環的利用,避免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4、鄉土與生物多樣性原則:強調城市園林綠地系統是以鄉土植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最后堡壘之一,應節制引用外來樹種,保護和發展鄉土樹種。5、整體和連續性原則:園林綠地不是一個獨立的游賞空間,而是城市與大地綜合體的有機部分,應作為人類生活空間和自然過程的連續體系來設計和管理。總而言之,生態學原則已成為城市生態規劃和生態設計的基本原則,綠地容納率指標系統作為對城市生態綠地的科學評價體系,二者側重點不同,但核心都是控制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和建設,以獲取最大效益的生態環境,保護人類擁有高質量、高標準的自然環境,維護人類身心健康。
3、總結
城市生態綠地規劃對城市環境的綜合質量的評定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在探究城市生態綠地的生態效果和它的規劃的同時,可以透徹地分析城市生態綠地的生態環境的具體涵義,在規劃城市生態綠地環境時要講原則,嚴格按照人性化城市生態綠地規劃方法進行設計,這樣就會令城市生態綠地規劃更合理、更科學。
參考文獻:
[1]張夢琪.生態城市規劃準則與設計問題[J].中華建設,2011,(O8).
[2]黃光宇.中國生態城市規劃與建設進展[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
2001,(03).
[3]黃光宇,陳勇.生態城市概念及其規劃設計方法研究[J].城市規劃,
1997,(O6).
[4]楊金鳳.淺談生態城市規劃設計[J].中國建設教育,2007,(021).
[5]朱錫平,陳英.生態城市規劃建設與中國城市發展[J].財經政法資訊,
2007,(02).
[6]汪天雄.生態城市的規劃原則探討[J].中國建材資訊,2006,(O5).
[7]孫景江,王汝江.小議生態城市規劃設計[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6).
篇10
關鍵詞:城市;景觀布局規劃;景觀生態學
Abstrac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from the aspects of planning and overall planning model
Keywords: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ecology
中圖分類號:TU-85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引言
景觀生態規劃模式是繼I. McHarg的“自然設計”之后,又一次使城市綠地景觀規劃在生態規劃方向上發生了質的飛躍。自然設計模式摒棄了追求人工的秩序和功能分區的傳統規劃模式,強調各項土地利用的生態適應性和體現自然資源的固有價值;而景觀生態規劃原理則強調景觀空間格局對過程的控制和影響。
景觀生態思想與景觀布局規劃
2.1景觀生態思想及其發展
“景觀生態”一詞最早是由Troll于1939年提出的。當時,航片開始普及,使科學家們能有效地在景觀尺度上進行生物群落與自然地理背景相互關系的分析。但直到80年代之后,景觀生態學才真正在把土地鑲嵌體作為對象的研究中逐步總結出自己獨特的一般性規律,使景觀生態學成為一門有別于系統生態學和地理學的科學。
景觀格局是景觀元素的空間布局,這些元素一般是指相對均相的生態系統和水體,森林斑塊,農田斑塊,建成區等。而無論景觀的格
局或是過程,都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所以,景觀生態學是研究景觀格局和景觀過程及其變化的科學。
2.2城市綠地景觀規劃
城市綠地景觀規劃主要解決的是城市地區土地資源的生態化合理利用問題,總體上要按照功能為主、生態優先的原則進行空間布局,并應充分考慮滿足城市景觀審美的需要進行相應的規劃設計。景觀生態學注重研究景觀結構單元的空間格局、類型組成及其生態過程的相互作用,通過保護和營造不同層面的生態綠地,建立縱橫有致的物種生存環境結構和生物種群結構。這些基于生態學原理的城市景觀規劃方法,正在各種層面的城市規劃實踐中逐漸得到認同和應用。景觀生態學的“斑塊―廊道―基質”理論、斑塊動態和復合種群理論、景觀異質性理論、景觀連接度及滲透理論,更為景觀結構規劃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視角因此,城市綠地景觀規劃應該引入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在景觀生態學的指導下進行。
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
3.1“斑塊-廊道-基質”模式
斑塊、廊道和基質是景觀生態學用來解釋景觀結構的基本模式,普遍適用于各類景觀,景觀中任意一點或是落在某一斑塊內,或是落在廊道內,或是在作為背景的基質內。這一模式為比較和判別景觀結構,分析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和改變景觀提供了一種通俗、簡明和可操作的語言。這種語言和景觀與城鄉規劃師及決策者所運用的語言尤其有共通之處,因而景觀生態學的理論與觀察結果很快可以在規劃中被
應用,這也是為什么景觀生態規劃能迅速在規劃設計領域內獲得共鳴的原因之一。
3.2基本原理
綠地景觀規劃及其實施最終必須以地表空間為對象,因此,對規劃最具指導意義的景觀生態學基本原理,則是其理論組成中具有空間意義的部分。
3.2.1關于斑塊基本原理
斑塊指與周圍環境在外貌或性質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內部均質性的空間部分,其大小、類型、形狀邊界、動態以及內部均質程度對城市景觀系統有特定的生態學意義。
3.2.2關于廊道基本原理
廊道指與基質有明顯不同的狹長帶狀地表空間。其重要的結構特征包括:寬度、組成內容、內部環境、形狀、連續性及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系等。廊道功能上的復雜性要求在廊道規劃時最好具有原始的本底及鄉土特性。通常情況下,帶狀廊道較寬,內部包含一個有豐富物種的中心環境,對周圍環境的干擾有一定的抵抗性,因而帶狀廊道對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重要意義。
3.2.3關于基質的基本原理
基質是景觀的本底,也是景觀中面積最大、連接度最好、對景觀控制力最強的景觀要素。
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綠地景觀規劃中的應用
4.1景觀生態規劃總體格局模式
在上述有關景觀結構與功能關系的一般原理基礎上,Forman等人又提出了下列兩個綠地景觀整體模式,以作為景觀生態規劃的總體原則,景觀規劃中作為第一優先考慮保護或建成的格局是:幾個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塊作為水源涵養所必須的自然地;有足夠寬的廊道用以保護水系和滿足物種空間運動的需要;而在開發區或建成區里有一些小的自然斑塊和廊道,用以保證景觀的異質性。
“集聚間有離析”被認為是生態學意義上最優的景觀格局。這一模式(原理)強調規劃師應將土地利用分類集聚,并在發展區和建成區內保留小的自然斑塊,同時沿主要的自然邊界地帶分布一些人類活動的“飛地”,集聚間有離析的景觀格局有許多生態優越性,同時能滿足人類活動的需要。這一理想景觀格局又能提供豐富的視覺空間。這一模式同樣適用于任何類型的景觀,從干旱荒漠到森林景觀,到城市和農田景觀。
4.2綠地景觀規劃中的景觀生態學特征
景觀生態學的發展為城市綠地景觀規劃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與空間模式:它把水平功能流,特別是生態流與景觀的空間格局之間的關系作為研究對象,強調水平過程與景觀格局之間的相互關系,把“斑塊―廊道―基質”作為分析任何一種景觀的空間模式。其中,廊道是斑塊之間空間聯系的主要載體,如水系廊道、防護林廊道、道路綠地廊道等。這一空間模式體現在城市綠地景觀規劃中,則表現為“核―帶(軸、廊)―網”模式。
核:指的是具有相當面積的大塊綠化空間,對調節城市氣
候,提供生物活動空間具有重要意義。“核”可以看作景觀生態學中的“斑塊”。
(2)帶(軸、廊):即區域或城市建成區范圍內的線狀或帶狀城市綠地。“帶”可以視為景觀生態學中的“廊道”。
(3)網:由縱橫交錯的綠帶、綠廊和綠軸組成,并串連各類“斑塊”的綠化網絡。“網”是綠地系統“基質”的骨架。
核―帶(軸、廊)―網模式的提出,為在綠地景觀規劃中應用城市景觀生態學原理提供了基本的結構模式。
結語
景觀生態學為城市綠地景觀規劃提供了一個新的思維模式――景觀生態規劃。它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科學發展及對大地結構和功能認識的深入的必然。并在城市綠地景觀規劃等多個領域應用。
但是,同其它多種規劃理論和模式一樣,景觀生態規劃模式會有其局限性。特別是在中國土地資源極其貧乏,人類活動強度異常巨大的前題下,在歐美大地上發展起來的景觀生態規劃模式的適用性如何還需經廣大景觀及城鄉規劃師的實踐檢驗。
參考文獻
①劉青昊,城市形態的生態機制,城市規劃,1995.2
②周勁松,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探討,城市,2005.5
③陳孝青,城市生態景觀道路設計的探討,林業經濟問題,2001.6
④齊康,城市的形態,南京工學院學報,1982.3
- 上一篇:園藝科學研究
- 下一篇:海水溫度垂直變化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