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建筑工業化的特征范文
時間:2023-12-20 17:56: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型建筑工業化的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 要 新型建筑工業化是以構件預制化生產、裝配式施工為生產模式,以設計標準化、構件部品化、施工機械化為特征,能夠整合設計、生產、施工等整個產業鏈,實現建筑產品節能、環保、全生命周期價值最大化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建筑生產方式。推進保障房新型建筑工業化是實現建筑業轉型發展的根本途徑,對降低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推進 保障房 建筑工業化 建設
建筑業是一個大產業,是一個支柱產業。加快推進保障房項目新型建筑工業化,促進建筑業的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建筑工業化各個環節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一些先進的建造技術和建筑體系日益成熟,不少地方和企業對推進保障房建筑工業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越來越強,因此,作為保障房項目建設管理者我們一定要審時度勢,把握機遇,切實增強加快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一、推進保障房建筑工業化的意義
新型建筑工業化是以構件預制化生產、裝配式施工為生產模式,推進現代建筑業發展就是要轉變建筑業發展方式,而轉變建筑業發展方式的核心是走新型建筑工業化道路。新型建筑工業化是通過現代化的制造、運輸、安裝和科學管理的生產方式,使建筑設計標準化、構配件生產基地化、施工機械化、組織管理科學化,從而在根本上改變傳統粗放型的建筑施工方式,實現建筑業生產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并在節能減排、降低環境壓力、提高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發展重要作用。可以說,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建筑業新型工業化道路,著力提高建筑業集成創新能力,整體提升建筑業現代化水平,形成以技術為主導,產業結構合理,專業化、機械化施工水平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優勢的高效、節能、環保型產業集群,促進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二、理清思路,加快推進保障房新型建筑工業化建設
加快推進保障房項目新型建筑工業化建設,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長期的任務。那么如何推進呢?本人結合項目建設管理實際,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y籌規劃與分步實施相結合。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保障項目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規劃。先在局部進行預制裝配式建筑生產方式試點,時機成熟后在一定區域內推廣。分階段、分步驟解決設計模數化和材料部品化,逐步形成適應本省特點的預制裝配式住宅體系,并結合實際,穩步提高單體建筑預制裝配化率。
2.面上推動與分類指導相結合。在推動保障房建筑工業化發展的同時,要結合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等不同類型住房的具體要求,針對不同結構形式,分類推進建筑工業化。政府推動的大型居住社區和保障性住房要率先采用裝配式住宅,切實發揮好示范、帶動作用。同時要注重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和企業的市場主體作用,把各種要素引導到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中來,形成全社會關心、重視和支持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良好局面。
3.加強推進成套技術集成應用。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涉及到建筑構配件的模數化設計、工廠化制造、規范化運輸和建筑現場的標準化裝配等各個環節,是一個系統工程,因而也是一個產業鏈的整合過程,缺了任何一環都行不通。一是加快圍護結構、廚衛、裝修等部品體系的建立。注重防水構造、抗震性能及材料的研究,加快形成相關的設計、驗收標準以及圖集、工法,加快開發應用相關設計分析軟件。二是對公共租賃住房和廉租住房項目,應實施住宅一次性裝修到位,鼓勵其他保障性住房實施住宅全裝修。三是大力推進建筑節能,以適合預制裝配整體式住宅的外遮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積極推廣綠色建筑。
4.堅持質量第一和集約高效的原則。百年大計,質量第一。我們不僅要堅定不移地探索和實踐新型工業化路子,更要牢記質量第一這個根本前提,始終把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在保證建筑質量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探索推進建筑工業化路子,不斷提升建筑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篇2
【關鍵詞】現代化建筑;機械化水平;發展措施
1 現代化建筑中建筑工業化的基本特征
現代化建筑中的建筑工業化是指通過現代化的制造運輸安裝及科學管理的大工業生產方式替代傳統建筑中的分散低水平低效率的手工業生產方式。其實現的方式是以科學技術作為先驅,通過采用適用先進的裝備和技術,在建筑標準化的基礎上發展建筑構配件設備和制品的生產,培育技術服務體系以及市場中介機構,讓建筑業的經營和生產活動逐漸的走上社會化和專業化的道路。
2 建筑工業化
2.1 含義:傳統的建筑生產方式是以手工操作為主,這種生產方式的效率低下,規模較小,如果進行大規模的建筑群生產時,需要更多的手工勞動力,使成本大大增加。而建筑工業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應運而生,為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在以科技為導向的現代化建筑中,將以社會化大生產逐步的代替傳統的小生產方式,并使之逐步過渡最后完全取代。
2.2 建筑工業化的基本內容:要實現工業化建筑,必須使用適用的裝備和工藝,使用先進的技術做后盾,在組織施工中科學合理,發展施工的專業化,提高施工機械化水平,將復雜繁重的手工勞動和濕作業減少。大力發展建筑構配件的設備制品生產和經營的規模,給建筑市場提供各種類建筑使用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構配件和制品,推動建筑工業化的發展。在制度上,制定重要的基礎標準(如公差與配合,合理建筑參數,模數協調和連接等)和統一的建筑模數,將標準化和多樣化結合起來,合理解決它們之間的關系,對產品的標準,工藝的標準,企業管理的標準和工法等必須認真的建立并完善,不斷的提高建筑標準化水平。在管理上,使用現代化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對資源配置進行優化,實行科學管理和組織,發展和培養信息管理系統和技術市場,從而使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
3 建筑工業化的發展
我國的建筑業今后發展方向是建筑工業化,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建筑生產量日益加大,因此要在我國實現工業化建筑還有一定的時間。近幾年來由于建筑業的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建筑規模不斷擴大,我國的建筑業發展越來越快,且物質技術基礎也有了較為顯著的增強,不過整體上來說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幅度并不大,且在質量上存在很多的問題,整體技術的進步比較緩慢。為保證各類建筑的最終產品特別是住宅建筑的功能和質量,必須加快建設的速度,優化產業結構,對勞動條件進行改善,從而讓勞動生產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加快我國建筑業走上質量效益道路的步伐,帶動國民經濟的發展,并成為其支柱產業。要實現這些,我們必須對我國幾十年來建筑工業化發展的歷史經驗和教訓進行總結,對有用的要吸收,國外的有益經驗和方法也要借鑒,就目前我國建筑業的發展現狀和地區間的差異來說,我國建筑業的發展有很大的空間,而且我國的勞動力資源豐富,更是一個重要的有利條件。我國建筑業的發展重點是房屋建筑,特別是量大面廣的住宅建筑。
4 實現建筑工業化的相關措施
建筑,必須從結構入手,結構,必須從設計開始,要實現建筑工業化,首先要做的就是設計,建立新型的結構體系,其中包括預制裝配式結構體系和鋼結構體系,將大部分的建筑構件實行工廠化作業,包括半成品和成品。
第一,建立新型的結構體系,減少施工現場作業:多層建筑的發展趨勢應該從傳統的磚混結構向預制框架轉型,小高層和高層建筑的發展趨勢應該從框架向鋼結構或剪力墻方向轉型,施工的發展趨勢應從現場澆筑向預制構件和裝配方式發展,建筑構件成品半成品要向市場化和工廠化生產制為主。
第二,加強施工新技術的研發力度,加快施工新技術的普及:支撐、模板和腳手架施工上要有所創新,減少施工現場的濕作業。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懸挑腳手架和新型模板支撐上要有所突破,新型維護結構體系中要大力發展和應用新型墻體材料。
第三,加快“四新”的成果推廣和應用,盡量減少施工現場中的手工操作:積極推廣建設部十項新技術,加快其轉化和提升的力度,包括提高部件的裝配化和施工的機械化能力。在新型的結構體系中,盡快的推廣和建設鋼結構建筑,應用預制混凝土裝配式結構建筑,研發復合木結構建筑。在我國,進行鋼結構建設的時機已比較成熟,我國已連續8年世界鋼產量第一,一批鋼結構建筑已陸續建成,相應的設計標準、施工質量驗收規范已出臺;同時,鋼結構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結構安全度高等特點,在建筑中應用的優勢日顯突出。
篇3
關鍵詞:新型建筑建筑工業化 環保建筑
中圖分類號: [F28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construction and system reform and the scale of building the continued expansion, resourc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was also increasing, if not effectively change the status quo, develop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also will pay a huge wast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the destruction of the price and take a new road to industrialization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is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save energy in an effective way.
Keywords: new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ilding
隨著低碳、綠色、環保等建筑風氣盛行,對于采用粗放式半機械化半手工建筑建造方式的我國房地產行業而言,壓力越來越大,如何改變勢在必行。近年來,由于我國建筑業依然存在勞動生產率提高幅度低,建筑品質得不到保證,整體技術進步緩慢等問題,急需進行結構和技術革新,大力發展工業化住宅建設,是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產業升級的必然要求和趨勢。
一 新型建筑工業化住宅概念
建筑工業化是以構件預制化生產,裝配式施工為生產方式,以設計標準化、構件部品化、施工機械化為特征,能夠整合設計、生產、施工等整個產業鏈,實現建筑產品節能、環保等性能,全生命周期價值最大化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建筑生產方式,用新型建筑工業化生產方式生產的住宅稱為新型建筑工業化住宅。
二 我國目前建筑行業現狀
目前我國建筑行業的現狀不容樂觀,建筑行業的勞動生產率總體偏低,資源與能源消耗嚴重,建筑環境污染問題突出,建筑施工人員素質不高,待遇差,勞動力資源卻日益短缺,成本升高,建筑壽命短,建筑工程的質量與安全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都與我國建筑業一直以來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多采用傳統現澆技術進行生產有關。所以,建筑行業需要一種更為先進的生產方式來改變現狀。而建筑工業化與傳統建筑生產方式相比有著明顯的優勢。所以說,建筑行業應該在更大的范圍內采用工業化的生產方式,以進一步促進建筑業的發展。
2007年,城鎮單位使用農村勞動力年末人數為1900萬人 ,而其中建筑業約424萬人,占總人數的22%。而2007年末建筑業職工人數961.6萬人,建筑業專業技術人員只有193.4萬人,只占全部職工人數的20% ,其余均為農村勞動力。可見,無論是絕對數量還是在建筑業職工人數中的相對數量,農村勞動力都較多。
從教育程度上看,建筑業就業人員教育程度較低,普遍是小學和初中文化;從工作時間上看,建筑業就業人員周工作時間都在48小時以上,屬于超負荷作業。
此外,隨著農民工工資水平絕對值和增加幅度的逐年提高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的大幅減少,建筑業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人力成本已經大幅提升,目前僅力工日工資標準就已經達到100元/日以上,技術工種則更高,甚至600元/日以上,人工成本的上升必然會引起建筑業建造成本升高。
由于近年來,中國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部分大型企業為了節省人力成本以及解決用人荒的問題(尤其是過年長假時間),把目標投放到農村人口相對密集的城市或城鎮,在這些地方建設科技園區,吸引大量當地的剩余勞動力。對當地剩余勞動力來說既能有錢賺,又能解決諸如空巢老人和孩子教育等問題,兩全其美。這也是大中型城市建筑行業人力資源短缺的原因。例如,富士康科技集團鄭州科技園2010年9月建立,預計將使河南農民工外出減少約80萬。
根據最新人口普查結果,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在2011年5月舉辦的“諾獎中國周”北京站論壇上表示,在2015年的時候,全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增量等于零,此后會變為負增長。“人口紅利”在“十二五”末或將迎來拐點。這種影響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個是勞動力供求關系的改變,不但以技師、技工為代表的中高級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局面仍將持續,而且一般素質的勞動力也將出現供給不足的情況。另一個是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原來依靠廉價勞動力或者勞動密集型的行業將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或勞動力短缺的狀況。改變這一狀況的出路在于產業升級,通過投資來提高資本構成的比例和相關產品的升級換代,加快生產方式的轉變。
三 工業化住宅的優點
預制建筑構件工業化生產,將農民工轉變為產業工人,隨著產業進步,改善了工作條件。工廠集中生產,實現了生產資源的循環利用,降低了能源的消耗。現場濕作業的減少,使裝配式施工大大降低了施工噪音及施工粉塵對施工周邊環境的影響,有效減少了建筑垃圾,實現了建筑與環境相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工廠化生產和機械化安裝,提高了產品質量,降低了安全隱患,提高了建筑物的有效使用壽命。通過技術創新,特別是外墻夾心保溫體系,外墻防滲漏體系,建筑外墻安裝體系等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發展應用,提高建筑物隔音、保溫、防火等多種使用性能,便于系統的維護,耐久性好。建筑建設周期的縮短,提高了經濟效益,降低了社會成本和環境成本,加快了企業資金的回收和利用。
在經濟效益方面,分工更明確,更加專業化,能實現規模經濟效益,省去中間交易費用和各專業對接縫隙產生的費用,從而達成企業經濟目標乃至整個行業整體經濟效益的提升 。與傳統生產方式比較,建筑工業化作為一種新型建筑生產方式能滿足建筑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經濟效益的提升,尤其體現在建筑產品在生命周期內的成本的降低。
在環境效益方面,由于生產方式的轉變,標準化的設計、工廠化的生產,機械化的施工,使得工業化生產從露天作業更多的轉向室內工廠生產、從施工現場手工操作轉向機械化施工,標準化設計則可以從初步設計開始就更為全面地綜合考慮住宅產品全壽命周期環境效益。從住宅建設過程和使用過程方面,可以較大限度的實現土地資源、建筑材料和建筑用能源的節省。
在社會效益方面,工業化住宅建設會使與之相關的經濟增長方式、就業、收入分配效益、居民經濟生活、利益相關群體、文化教育、科技進步等等產生影響,因此,對社會效益的評價是整個工業化體系評價的重要方面。
四 我國目前新型工業化住宅發展趨勢
目前我國新型工業化住宅建設的發展勢頭較好,南方有萬科集團領頭,積極推進工業化住宅建設進程,并開展試點工程建設。早在2008年就修訂了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將卓越綠色企業作為發展遠景,并逐步實現引領房地產行業,將新型工業化住宅建造模式全面升級和推廣。深圳從2009年11月1日起實施了《預制裝配整體式鋼筋混凝土結構技術標準》,此規范為我國第一部預制技術方面的規范。此后,上海市也推出了《裝配整體式住宅混凝土構件制作,施工及質量驗收規程》,以此推動工業化住宅的發展。在北方,黑龍江宇輝建設集團與哈爾濱工業大學進行了住宅工業化項目的密切合作,結合中國住宅設計應用的實際特點,提出了采用〈約束漿錨鋼筋搭接連接〉的核心技術,通過科學的試驗研究和理論分析,在保證連接可靠性前提下,使施工難度降低,并降低了成本,這也開創了我國自主研發裝配整體式住宅核心技術的先河,擺脫了住宅工業化發展中核心技術完全依賴國外經驗的束縛。沈陽現代化建筑產業園的建設,大力發展現代建筑產業,是沈陽市委,市政府著眼于優化工業經濟結構,大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決策。產業園內引進了以日本鹿島建設,積水置業及中國的沈陽萬科,長沙遠大為代表的技術體系,不斷滿足各類建筑形式和不同層次的市場需求,為今后推廣住宅工業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將逐步形成多體系,多模式競爭發展的良好態勢,為我國現代化建筑產業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和技術支持。還有長沙遠大住工、合肥西偉德、北京金隅集團、南京大地等眾多企業也都已經介入到了研究和發展工業化住宅建設領域,并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
總之,住宅建筑工業化是一個系統性、綜合性、方向性問題,堅持這一發展方向,不僅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率,提高住宅質量和品質,促進產業的技術進步和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而且有助于統一科研設計、開發、生產、施工等各方面的認識,明確目標,協調行動。在今年“十二五”開局之年,認真貫徹中央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精神,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通過不斷的技術學習和創新,努力探索發展建筑工業化的道路,是轉變目前建筑市場現狀的最佳途徑。
篇4
【關鍵詞】新型工業化建筑;技術標準;技術規范;建設
新型工業化建筑與傳統建筑相比有很大優勢,在工廠制作預制構件的生產方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現場生產的浪費,大量節約建筑材料和能源消耗,而且還可以提高構件精度和構件生產效率,在提倡可持續發展和發展綠色建筑的背景下,新型工業化建筑已經成為我國建筑業的發展方向。但目前我國建筑工業化程度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相關技術標準體系還很不完善。新型工業化建筑的生產要求標準化的設計、工廠化的生產和裝配化的安裝,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技術標準使各個專業、各個環節有效銜接起來。因此,發展新型建筑工業化,制定一套完善的技術標準是前提。目前,我國國家、地方和相關企業已經頒布了一些有關丁業化建筑的標準,指導著我國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但是,這些標準還存在著國家統一標準較少,標準不統一和相關標準缺失的問題。本文在對典型國家和地區的工業化建筑技術標準進行分析和借鑒的基礎上,系統分析我國新型丁業化建筑技術標準和規范現狀。
一、國外典型國家新型工業化建筑技術標準借鑒
雖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在工業化建筑方面還與國外發達國家存在著一定差距。國外許多發達國家在很早以前就已開始推廣工業化建筑,在技術標準方面也已取得了許多成果,值得我國借鑒。
(一)瑞典
瑞典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推行工業化建筑政策,并大力發展以通用部件為基礎的通用體系,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著手建筑模數協調的研究,并在20世紀60年代,將建筑部件的規格化逐步納入瑞典工業標準。瑞典在1960年頒布了“浴室設備配管”標準,1962年頒布了“門扇框”標準,1967年頒布了“主體結構平面尺寸”和“樓梯”標準,1968年頒布了“公寓式住宅堅向尺寸”及“隔斷墻”標準,1970年頒布了“模數協調基本原則”,1971年頒布了“廚房水槽”標準。這些標準囊括了公寓式住宅的模數協調,各部件的規格、尺寸。部件的尺寸、連接等的標準化、系列化使通用體系得到較快的發展。瑞典標準對于建筑產品的規定比較詳細,大至主體結構尺寸小到廚房水槽都有規定,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產品的通用性,逐漸形成通用體系。
(二)丹麥
丹麥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模數法制化的國家,并制定了20多個必須采用的模數標準,包括“建筑規則設計模數”、“模數組件的尺寸”、“優先采用的建筑水平向尺寸”、“雙跑樓梯的樓梯間”、“廚房構件”等。丹麥推行工業化建筑的途徑是開發以采用“產品目錄設計”為中心的通用體系,同時比較注意在通用化的基礎上實現多樣化。丹麥通過模數和模數協調實現構配件的通用化。主要的通用部件有混凝土預制樓板和墻板等主體結構構件。這些部件都適合于3M的設計網格,各部分尺寸是以1M為單位生產的,部件的連接形狀(尺寸和連接方式)都符合于“模數協調”標準,因此不同廠家的同類產品之間具有互換性(于萍、陳效逑,2011)。丹麥標準對于模數協調的要求比較嚴格,對于建筑及建筑產品的尺寸和規格的規定比較多而且比較詳細,對于建筑的水平與豎向尺寸、各類構件的尺寸和小型建筑產品的尺寸都有規定,通過這種方式來規范設計,發展通用體系。
(三)日本
早在1969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推動住宅產業標準化五年計劃》,開展材料、設備、制品標準、結構材料安全標準等方面的調查研究工作,并依靠各有關協會加強住宅產品標準化工作。1971年2月通產省和建設省聯合提出“住宅生產和優先尺寸的建議”,對房間、建筑部品、設備等優先尺寸提出建議。標準化工作是企業實現住宅產品大批量社會化商品化生產的前提,極大推動了住宅產業化的發展(紀穎波,2011)。
(四)法國
法國的工業化建筑起步較早。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是“第一代工業化建筑”,出現過許多“專用建筑體系”,不同體系出自不同廠商,各建筑體系的構件互相不通用。20世紀70年代后過渡為“第二代工業化建筑”,以通用構配件制品和設備為特征。1977年成立了構件建筑協會,1978年該協會制訂了尺寸協調規則。法國政府在1982年調整了技術政策,提出一套構件目錄,只要與某些其它目錄協調,并組成一個“構造邏輯系統”即可(孟剛,2005)。
(五)小結
可以看出,模數協調和部件通用體系在工業化建筑發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模數協調強調的是在建筑設計階段盡量統一尺寸,做到標準化設計,而部件通用體系強調的是在部件生產階段盡量統一部件的規格尺寸,做到部件通用。兩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設計是生產的基礎,標準化設計有助于部件的通用,部件生產是設計的延續,部件通用可以促進標準化設計。各級政府部門在修訂和制定標準時應充分借鑒國外標準,尤其是在模數協調和部件通用體系兩方面。
二、我國新型工業化建筑技術標準現狀
目前我國針對傳統建筑的標準規范已經形成相對完善的體系,其中也涉及了一些有關工業化建筑的內容,但涉及專業不全,規定分散,不成體系,本文對此按照執行范圍進行分類、總結和分析。
(一)國家標準
表-1中所列標準涉及建筑設計、建筑產品、結構設計和施工驗收四方面,其中既有針對工業化建筑而制定的標準,也有針對傳統建筑制定而又涉及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標準。針對工業化建筑的標準大部分頒布較早,已不能夠滿足新型工業化建筑的要求,應結合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工藝等進行修訂。傳統建筑標準中關于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規定不夠深入,應進行深化完善。
(二)行業標準
表-2中所列行業標準大部分為建筑產品標準,另外還有兩部集設計和施工于一身的綜合規程以及一部抗震標準。與國家標準情況相似,針對工業化建筑的標準頒發時間較早,應結合現狀修訂,傳統建筑標準中關于工業化建筑的規定應深化完善。
(三)地方標準
從表-3可以看出,各地區已出臺的針對新型工業化建筑的技術標準在內容上基本一致,大體可分為總則、術語解釋、材料要求、建筑設計、結構設計、施工和驗收。且各技術標準和規范都集中大部分篇幅對結構設計進行了詳細規定,而其他章節則只做了原則性規定,比較概括,不夠具體、詳細,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沈陽市作為全國首個國家現代建筑產業化試點城市,在制定技術標準方面明顯領先于其他地區。在國家住建部、省住建廳等部門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沈陽市組織中建標準院、中建東北院、中建設計集團、沈陽建筑設計院等設計單位,以現代建筑產業化工程建設為依托,不斷豐富完善裝配式建筑技術標準體系,在構件制作與驗收、工程質量、安全、節能、檢測等方面開展技術標準體系研究編制工作(于海,2012)。
(四)在編標準
目前行業標準《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征求意見稿)已經,相關人員正在積極修改。該規程規定了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基本要求、材料、建筑設計、結構設計、框架結構設計、剪力墻結構設計、裝配板式結構設計、外墻掛板設計、構件制作與儲運、構件安裝與施工和工程驗收。另外,據北京市建委消息稱,將啟動《裝配式混凝土結構住宅建筑設計規程》編制工作,積極推動產業化住宅設計標準建設。該規程將對住宅設計中的模數協調、平面設計、外墻、內墻、樓面設計、內裝修與設備管線設計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術要求,為規劃管理和建筑設計提供技術依據。由標準院作為組編單位編制的《裝配式住宅設計規范》也正處在編制中。
(五)小結
目前各級標準中,關于結構設計和施工安裝及驗收的標準還比較少,應盡快修改相關標準,增加相關內容。另外雖然有一些關于建筑產品的標準,但還不能滿足新型工業化建筑的生產要求,應加緊修改現行標準并編制相應新標準。在修改和編制標準時應結合現有的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做到能夠充分反映新技術和新工藝;并且應該與在編標準相協調,力爭做到不重復,不矛盾。另外,在生產過程上,工業化建筑和傳統現澆建筑相比,無論是設計所依據的標準規范、施工安裝標準,還是驗收檢查標準,都由于生產方式的變化而有所不同,應進行修訂。在建筑設計上,應加強有關模數協調的規定;在結構設計上,現行相關標準中幾乎沒有針對節點設計的內容,應增加相關內容;在構件部品生產上,應盡快完善關于尺寸規格、生產要求等方面的標準,盡快建立一套通用體系;在施工安裝上,現行相關標準中關于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規定比較分散,應進行整合,增加必要規定,尤其是關于節點連接這一重要環節的規定;在驗收檢查上,主要應修改兩方面規定:一是部分工程的驗收地點由工地現場轉移到了構件部品工廠;二是應增加關于節點連接的驗收規定。
三、對我國新型工業化建筑技術標準的修訂和建議
結合我國現行建筑技術標準規定和國外工業化建筑發展過程中制定的技術標準和要求,本文對我國發展新型工業化建筑過程中部分主要技術標準提出兩點建議。
(一)對現行主要技術標準的修訂建議
1 建議。具體見表-4。另外,《建筑模數協調統一標準》、《住宅建筑模數協調標準》、《建筑門窗洞口尺寸系列》、《裝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設計與施工規程》、《住宅樓梯預制混凝土中間平臺》和《住宅樓梯預制混凝土梯段》都是為了發展工業化建筑而制定的,但制定時間較早。近幾年工業化建筑發展迅速,相繼出現了許多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工藝。上述標準應結合工業化建筑的現狀進行修訂,以適應新型工業化建筑發展。
2 說明。《住宅建筑規范》中的條文大多針對現澆結構,應增加針對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部分。《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中規定構件中的鋼筋可作為防雷設施的引下線。此技術在現澆結構中易于實現,在裝配式混凝土結構中不易實現,應作相應修改。《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和《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中沒有專門針對節點設計的內容,節點設計是裝配式混凝土結構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增加針對節點設計的相應內容;另外針對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構造要求較少,應繼續完善,如節點連接構造要求等。《建筑抗震設計規范》中對各類建筑的抗震計算和構造做出了規定,但沒有關于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抗震計算和構造,應增加相應抗震計算方法和構造要求。《建筑施工組織設計規范》主要針對現澆結構進行規定,應增加針對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施工特點的相關規定,如構件部品、施工機械等。《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中第9章裝配式結構分項工程中,對預制構件的驗收、結構性能和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施工做出了規定,但不夠具體,應進行完善。另外,由于構件部品在工廠生產所以在現場驗收的規定已不適用,應增加針對工廠生產驗收部分。《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應與《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進行同步修改。《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范》中沒有針對節點加固的方法和構造要求,節點連接處是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薄弱環節,應增加相應加固方法和構造要求。《外墻外保溫工程技術規程》中有大量針對現澆結構的規定,應增加針對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相應規定。《建筑外墻防水工程技術規程》中沒有關于構件部品連接節點的防水設計,構件部品連接節點是防水的薄弱環節,應增加相應防水設計內容。《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和構造詳圖》是混凝土結構進行施工的重要參考,目前該圖集只針對現澆混凝土結構,應增加針對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部分。
(二)對新增技術標準的建議
1 建議。(1)完善模數標準體系,增加各類建筑的模數標準,如學校模數標準、醫院模數標準、辦公樓模數標準等。(2)完善建筑產品通用體系,增加關于各類建筑產品的尺寸、規格的標準,如預制梁尺寸規格標準、預制柱尺寸規格標準、預制隔墻板尺寸規格標準等。
2 說明。(1)目前我國現行建筑模數標準只有《建筑模數協調統一標準》、《住宅建筑模數協調標準》和《廠房建筑模數協調標準》三部,應完善模數標準體系,增加各類建筑模數標準。(2)目前我國建筑產品標準體系還不夠完善,通用體系尚未建立,許多建筑產品缺乏與之對應的尺寸、規格的標準,應增加各類建筑產品的尺寸規格標準。
四、結論
為了找出目前我國新型工業化建筑技術標準體系存在的問題,同時借鑒國外典型的成功經驗,對完善我國新型工業化建筑技術標準體系提出建議,本文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并得到相關結論。
(一)對我國新型工業化建筑技術標準進行總結和分析
目前我國已經出臺了一些關于新型工業化建筑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其中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大都頒布較早,已不能滿足新型工業化建筑的建造,地方標準大都只對結構設計進行了詳細規定,而其他方面則比較概括。
(二)對典型國家的技術標準特點進行總結
對瑞典、丹麥、日本和法國的技術標準特點進行總結,雖然四國在做法上不太一樣,但是基本上都體現出了模數協調和部件通用體系在技術標準中的重要性。
篇5
關鍵詞:裝配式建筑;發展;優勢
中圖分類號: G267 文獻標識碼: A
一、裝配式建筑的發展
(一)裝配式建筑的基本發展現狀
建筑業向來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新式的建筑技術也是層出不窮,而這又進一步驅動了建筑產業的快速增長。世界各國紛紛構建形成了較為統一的建筑工業標準,而在這種標準的統一也使得建筑零部件可以在工廠當中按照統一要求生產出來,從而帶來了定制與裝配化的建筑產業發展,最終形成了裝配式建筑方式。目前,發達國家已經對于建筑結構進行了較大的革新,逐步走向小型化的鋼結構的道路,并且在建筑當中也越來越多的用到配套的建筑構件。從我國情況來看,建筑業更是支撐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而裝配式建筑的強有力發展更是極大的促進了建筑產業生產模式的轉變,在這樣的背景下,能否充分應用新材料與新技術,并切實降低施工作業也成為了文明建筑施工的發展方向,也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的重要發展趨勢。
(二)裝配式建筑的構件現狀
就裝配式建筑的自身結構而言,與其結構相配套的的構件主要包括如下一下方面:用于外墻的復合板、建筑內部的隔板、樓板、屋頂用板以及配套的柱梁等構件。裝配式建筑的構建生產僅僅圍繞著建筑工業的標準化,并且與建筑產業的改革及向新興產業的轉變緊密配合,而裝配式建筑的初衷也在于通過工業制造來生產住宅。具體而言,裝配式建筑的發展緊緊圍繞如下思路,也即科學研究與精確設計起到了關鍵的帶頭作用,而技術則提供了基石作用,市場是發展導向,主要目標在于能夠更好的滿足多種用戶的不同需求。在以上思路的指導下,制造工廠應當制造出多種型號的房屋構件以及與之配套的施工設備與產品,并直接在施工現場進行房屋的組裝工作,而這也能夠將傳統的住宅價值觀念加以改變。
(三)裝配式建筑的結構體系發展
裝配式建筑的整體結構體系經歷了如下幾個方面的發展:通過對于產業結構的不斷革新來極大的提升建筑物所含有的科技因子;通過對原有的建筑技術進行革新,驅動建筑產業步入工業化道路當中,最終帶動建筑產業發生革命性的變化,而這也帶來了全新的發展內涵與愿景;通過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升,可以確保在一年四季流暢施工;整體的建筑體系也具有一系列的優勢功能,如低碳環保、抗震性能好、經濟適用等,這與當前所倡導的節約緊密相聯,這也有益于消費者;裝配式建筑的整體結構設計能夠將先進性與永續性融為一體,不僅符合國家的建筑產業發展政策,也能夠很好的滿足市場的需求。基本看來,裝配式建筑歷經了如下的發展過程,也即注重數量化的發展、重視數量與質量的同時發展、將質量化發展放到較高的位置上、創造多樣化與高性能。就建筑結構來看,木質、鋼制及鋼筋混凝土式的結構在國外均可以被工廠生產出來,相應的產品性能指標也得到了不斷的提升,逐步走向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國在這方面發展較為滯后,但作為未來建筑產業的重要發展趨勢,有必要對其加以系統的關注。
二、裝配式建筑的優勢
(一)裝配式建筑是新型建筑體系、綠色建筑材料
我國在經濟建設中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以人為本,發展健康住宅,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放在突出的位置,極大地推動了綠色建材的發展。一般認為,綠色建材除必須符合產品質量標準外,還必須是:安全無毒,對人體無害;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對環境的負荷較小(自然資源和能源的消耗等),不污染環境;在房屋拆除后,大部分材料可以回收利用。從而裝配式建筑的不同構建均可以很好的與不同的墻體相適應,而且也可以滿足節能環保的要求。裝配式建筑的體系的構建均依靠各種較為輕質的原材料,不僅具有構件強度較高的特征,而且在重量上也實現了輕量化。進而通過填充不同的隔熱與保溫材料,最終使得裝配式建筑完全適合民眾居住。
(二)便于施工,不受惡劣季節天氣的影響
裝配式建筑的施工主要就是將已經加工制好的墻體模版構建加以安裝。這種成型的安裝似的的建筑方式極大的降低的施工的工作量,建筑過程中由于包含較少的濕法作業施工,因而也不再受濕法作業的條件約束。這都帶來了建筑施工的便利性,較大的節約了施工的時間與各種施工資源,為建筑施工的成本降低帶來益處。根據有關實踐的測算,裝配式建筑能夠大幅度提高施工的效率,基本可超過濕法建筑的3倍左右。另外,裝配式建筑的各種構件均是在工廠車間里完成的,從而在比較惡劣的天氣中也可以進行繼續加工,只需將在車間中加工完備的建筑式樣運送到現場即可。
(三)輕質
裝配式建筑是同體積混凝土構件重量的1/2~1/3,從而減輕建筑物的基礎荷載,節省建筑物基礎投資和總投資;減輕建筑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施工速度,節約人力物力。同時由于裝配式建筑構件重量輕,可減輕運輸量(與黏土實心磚比),可節約運輸費用。
(四)穩固性較高,并且具有較好的耐火能力
裝配式建筑的結構強度較高,并且還具有防震、抗火、隔音效果好等一系列的優質特點。這些特點的取得主要依托于輕質材料的應用,這在降低裝配式建筑自身重量的同時,也將不同的組成構件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因而不僅具有堅固性的特征,還具有了很好的柔性特征,從而提升了抗震能力。另外,裝配式建筑的材料均具有較好的耐火性能,均能夠達到國家A級標準,使其完全可以滿足建筑耐火極限的考驗。
(五)保溫、節能
裝配式建筑構件的低導熱性,使其可以滿足建筑墻體保溫的使用要求,其主要優點為:一是可以避免產生熱橋,在采用同樣厚度的保溫材料下,熱損失減少約1/5,從而節約了熱能。二是由于內部的實體墻熱容量大,室內能蓄存更多的熱量,可以使室內溫度變化減緩,室內溫度較為穩定,生活較為舒適。
三、小結
綜上所述,我國墻體改革及建筑節能,主要發展方向為輕質、保溫、利廢、節能、節地、減少環境污染,產品生產應用工業化,發展生態建材,同時滿足建筑的性能,輕質保溫的裝配式建筑完全符合上述要求,裝配式工業化建筑結構體系將是建筑業發展必然之路。
參考文獻:
[1]崔建宇,孫建剛,王博,渡邊史夫.裝配式預制混凝土結構在日本的應用[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9(01).
[2]李湘洲.裝配式建筑一覽[J].建筑工人,2010(03).
篇6
關鍵詞:裝配式建筑;制約因素;DEMATEL
1、引 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和城市建設力度的不斷增強,建筑業得到了飛速發展,與此同時,建筑業作為高耗能產業對資源環境帶來的浪費和污染問題得到各方的高度關注。傳統的建造方式是粗放式經營,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低碳發展模式,因而,改革建造方式,實現綠色生產是建筑業未來發展的必然之路。裝配式建筑是將各類通用預制構件經專有連接技術提升為工廠化生產,現場機械化裝配為主的專用建筑技術體系,其構件的生產、物流和現場作業充分體現出現代建筑產業化特征,是建筑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是實現節能、減排、低碳和環保,構建“兩型社會”的有力保障,是建筑產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一種新型生產方式。
2、制約裝配式建筑發展影響因素分析
與傳統建造方式相比,裝配式建筑能夠大大提升建筑業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建筑產品的附加值,由于是采用預制構配件工廠化、現場施工機械化、能有效提高工程建設效率,提升了工程建設品質,裝配式生產方式可以大大節約水資源、土地資源、建筑材料和能源消耗,體現出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雖然裝配式建筑是未來建筑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但目前我國裝配式建筑發展緩慢,阻礙其發展的影響因素較多,本文從市場因素、經濟因素、政策因素、技術因素四個方面來分析制約其發展的原因。
2.1市場因素
(1)認識不足
裝配式建筑發展,必須意識先行。裝配式建筑參與主體較多,主要包括房地產開發企業、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建材供應商和社會公眾,要想真正發展裝配式建筑,這就要求這些參與主體對其有其一定的認識和了解,而現階段裝配式建筑的理念尚未普及,社會各界對其理解不夠深入和全面,有些地方存在一定的誤區,低碳建筑意識淡薄,嚴重阻礙了裝配式建筑的發展。
(2)缺乏市場需求
任何產業的發展都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現階段,裝配式建筑比較稀缺,其價格比傳統建造方式生產的建筑產品價格要昂貴,加之消費者對裝配式建筑的優越性缺乏認知,未能形成有效的市場需求,缺乏市場刺激,從而阻礙了裝配式建筑發展的進程。
2.2技術因素
(1)模數體系不健全
模數體系是建筑工業化最基本單元和最關鍵的技術體系,只有實現了模數協調才能進行構件與部品的標準化和通用化的生產,從而實現不同的建筑體系和構造體系。模數化是裝配式建筑發展的基礎,我國目前形成的模數體系內容還不夠完善,模數化協調不足,標準編制的數量仍然不夠,嚴重影響了裝配式建筑的推廣。
(2)部品和構件缺乏有效集成和標準化
部品和構配件是推動裝配式建筑發展的關鍵,裝配式建筑生產科技含量要求較高,對某些部品和構配件的生產和安裝要求精確到毫米級水平,但目前大部分建筑企業科技含量不足,達不到這種水平。整體上看,我國部品體系的發展相對國外建筑業水平較高的國家還較為落后,相關技術標準缺失。因此,加快建筑部品標準體系建設,形成標準設計、規模生產、模數協調、技術集成的部品體系,是推進住裝配式建筑發展的重要任務。
(3)施工難度大
裝配式建筑由于是在現場進行組裝,很多構件體積大,質量重,而為了滿足建筑產品質量的高要求,在施工上有一些難度,與傳統建造方式差別較大,建筑企業對于一些先進的施工方法還未能掌握,造成施工困難,這也是制約裝配式建筑發展的因素之一。
2.3經濟因素
(1)科研投入不足裝配式建筑的發展,必須以科技為支撐。特別是在發展初期,需要很多基礎性技術的研發。目前我國對建筑業的科研投入遠低于其他產業,科研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一些相關技術標準的研發,也阻礙了我國裝配式建筑的發展。
(2)成本認識存在誤區
人們普遍的觀念是裝配式建筑的建造成本比傳統建筑要高,但是裝配式建筑能夠提升建筑產品品質,節省使用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節約時間成本;促進勞務升級,降低勞動力成本;能夠節能資源和能源,環保效益明顯。從建筑的全壽命周期來看,裝配式建筑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較高,實際總成本比傳統建筑低。另一方面,建筑工業化發達國家在裝配式建筑發展道路上都經歷了性能優勢階段――性價比優勢階段――性價雙優勢階段的發展過程。目前我國裝配式建筑規模較小,存在短期的成本劣勢,導致其難以大面積推廣,但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其成本優勢將更加明顯。
2.4 政策因素
(1)行業政策法規不完善
我國在裝配式建筑方面的政策、法規體系不完善,針對性不強,約束力較小,實際執行效果不理想。而歐美一些建筑產業化發達國家,都是以強有力的政策法規來保障裝配式建筑的發展,而在我國由于缺乏有力的政策保障,推進成效較低,區域間發展極不均衡,導致裝配式建筑發展難以大規模展開。
(2)缺少政府激勵措施
裝配式建筑發展初期,對于一些企業來說必然會為此而支出更多的成本費用,由于缺乏一些完善的市場化激勵機制,企業往往缺乏動力來參與推進裝配式建筑的發展,他們更愿意維持傳統的建造方式,這也影響了裝配式建筑的發展。通過以上分析,將制約裝配式建筑發展的影響因素分為以下9個因子:認識不足S1、缺乏市場需求S2、模數體系不健全S3、部品和構件缺乏有效集成和標準化S4、施工難度大S5、科研投入不足S6、成本認識存在誤區S7、行業政策法規不完善S8、缺少政府激勵措施S9。為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各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本文借助決策與試驗評價實驗室(decision-making and trial evaluation laboratory DEMATEL)定量揭示各影響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程度,以確定制約裝配式建筑發展的關鍵因素,為相關部門進行科學的決策提供依據。
3、DEMATEL模型基本原理
DEMATEL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由美國巴特爾研究所學者Gabus和Fontela首次提出的,它是采用矩陣與圖論分析分析因素間的邏輯關系,通過建立直接影響矩陣,計算出各因素影響度、被影響度,中心度和原因度,來定量分析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實現復雜問題簡單化。DEMATEL應用的具體步驟如下:
(1)確定系統影響因素,設為S1、S1……Sn。
(2)確定直接影響矩陣,對所研究的問題進行調查匯總,通過Delphi法確定影響因素之間的相互邏輯關系,建立直接影響矩陣X(X=[xij] m×m),xij=0、1、2、3、5,分別表示因素i 對因素j的直接影響程度無影響、影響較弱、影響弱、影響強、影響很強。
(3)規范化直接影響矩陣,得規范化直接影響矩陣Y(Y=[yij]m×m),Y=X/
(4)計算系統影響因素間的綜合影響矩陣T(T=[tij]m×m),T=Y(I―Y)-1,其中I為單位陣。
(5)計算各因素的影響度和被影響度。對矩陣T中元素按行相加得到相應因素的影響度,對矩陣T中元素按列相加得到相應因素的被影響度,因素i的影響度和被影響度分別如下: i=1,2….m ; i=1,2….m
(6)計算各因素的中心度與原因度,系統因素的影響度和被影響度相加得到其中心度;影響度和被影響度相減得到其原因度。因素i的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別如下:
e(i)= p(i)+ q(i) i=1,2….m ; f(i)= p(i)- q(i) i=1,2….m
4、裝配式建筑發展制約因素DEMATEL分析
4.1 數據獲取及處理
通過專家調查的方法確定各因素之間的影響關系,各因素之間的直接影響關系依據上述步驟,計算出范化直接影響矩陣,運用運用MATLAB7.0軟件計算出各因素間的綜合影響矩陣,在此基礎上計算影響因素體系中各因素的影響度和被影響度,中心度和原因度。
4.2 結果分析
影響度較大的因素為行業政策法規不完善、成本認識存在誤區、科研投入不足,說明了這些因素對其他因素影響較大,應加快裝配式建筑領域的政策、法規建設,加大科研投入這樣才能更好的推動裝配式建筑的發展。被影響度較大的因素為認識不足、科研投入不足、成本認識存在誤區,表明這些因素受其他因素影響較大,也同時再次反映了加快科技研發對助推裝配式建筑發展的重要性。中心度較大的因素為成本認識存在誤區、行業政策法規不完善、科研投入不足,說明這些因素是阻礙裝配式建筑發展最直接的影響因素,應引起著重的關注。原因度較大的因素為模數體系不健全、部品和構件缺乏有效集成和標準化、施工難度大,說明技術標準深刻影響著其他因素,完善行業標準是裝配式建筑發展的迫切需要。
5、結 語
當前我國正處在城鎮化的高速發展期,而建筑業必將迎來蓬勃發展的局面。但我國建筑業目前總體還處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運作階段,已成為影響低碳經濟建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國要想實現低碳發展,建筑業就必須向低碳轉型,改革傳統生產方式,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在建材生產過程,建筑產品建造過程和使用過程中實現全程的減碳行為,真正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 李紀華.我國住宅工業化發展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2.
篇7
關鍵詞:陶粒混凝土; 發展現狀; 應用; 內隔墻條板; 抗壓強度
前言
陶粒混凝土(ceramisite concrete)以輕質陶粒為骨料決定了它是一種輕骨料混凝土(light aggregate concrete),其粗骨料為黏土陶粒,而非以往常見的石子。黏土陶粒代替石子是一種創舉,黏土陶粒的粒徑通常在5毫米以上。容重不超過2000kg/m3,密度處于200~2000kg/m3之間,且強度能夠達到5~60 MPa的各種陶粒混凝土,可廣泛應用于各種結構,包括工民建的承重結構,具有相當廣闊的應用領域。
1.陶粒混凝土的優點
(1)質量輕
陶粒混凝土具有輕質的優勢,一般比普通混凝土輕20~40%,但強度能夠高達60MPa,減少建筑物的總體荷載是一個重要方面,它能節約建筑材料的用量,產生經濟效益,也是一個其自身擴大應用的優勢。
(2)高耐久性
陶粒具有較強的化學穩定性,在水泥用量相同,水灰比和強度也相同的情況下,陶粒混凝土具備更優越的抗滲性,耐蝕能力更強。
(3)抗震性好
對比普通混凝土和陶粒混凝土的彈性模量與密度,用后者建造的建筑物在地震時承受較小的地震力,減震效果顯著。
(4)耐火性好
陶粒混凝土熱阻效應顯著,導熱緩慢。在建筑火災的實測中,陶粒混凝土材料耐火時間更長,強度降低更低。
(5)經濟安全
綜合考慮以上優點,陶粒混凝土的輕質帶來的減輕自重與方便基礎處理等影響為建筑物節約了一定的費用,整體可降低造價5%以上,耐火、耐久、抗震則帶來安全上的保障,因此陶粒混凝土的合理利用既經濟又安全。
2.陶粒混凝土的缺陷
陶粒混凝土具備較差的工作性,在現代施工中難以滿足要求。泵送施工時容易產生分層離析現象,進而產生堵泵的問題,使混凝土的泵送澆灌無法繼續進行,這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
陶粒混凝土領域內公認的難題之一是陶粒上浮現象,G.C.Hoff R.Elimov研究發現了引氣作用能夠有助于混凝土的泵送,因此人們在施工中用引氣劑促進混凝土泵送的順利施工;歐洲研究者在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方面也有了新的發現,即使用減水劑或者穩定劑,泵送距離也增加,可達80米。另外,如何正確地反映陶粒混凝土的受力力學行為,仍然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3.陶粒混凝土的應用技術國外研究使用進展
美國很早就開始了陶粒混凝土的利用,20世紀初就成功利用了頁巖制作陶粒,生產的陶粒混凝土強度高達30MPa,很快就應用在各種建筑中。美國加利福尼亞一座大橋的建造采用了陶粒混凝土。緊跟著日本開始研究高性能混凝土,以改善其耐久性和不良工作性,最終取得了一定成果。現在,強度達到50、60MPa的陶粒混凝土已十分常見,并在國外大量生產使用。德國創新制造了特別適合生產預制隔墻板的超陶粒混凝土,原料為廢玻璃,預制混凝土隔墻板原料多種多樣,還有膨脹頁巖陶粒的,已投入使用。
4.陶粒混凝土的應用技術國內研究進展
我國陶粒混凝土發展起步較晚,直到1960年,才在河南洛河大橋上采用陶粒混凝土。我國的陶粒質量一直較差,因此發展比較緩慢。強度偏低而密度較大是阻礙陶粒混凝土發展的問題,因而主要在建筑橋梁的非承重結構中發揮作用,而難以承擔承重的角色,發展受到限制。上個世紀末,陶粒混凝土技術迅速發展,高強陶粒混凝土形成一定的規模的生產能力。使用陶粒混凝土的大型建筑物有珠海國際會議中心等。目前,我國陶粒混凝土的應用仍主要用于低強度的非承重結構,與國外廣泛應用相比,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
5.陶粒混凝土在墻體中的應用展望
在我國城市建設過程中,框架結構是建筑物的主要結構形式之一。在框架中使用輕質墻板僅占墻材總量的2%,而砌筑材料的大量采用,則帶來了施工工效差,占用建筑面積大等種種問題。有鑒于此,符合建筑技術進步的生產預制化、施工應用裝配化、產品標準化要求的輕質隔墻條板的研發變得愈發重要。
大量的實例表明,作為輕質隔墻的類型之一,相比于其它輕質內隔墻條板而言,陶粒混凝土內隔墻條板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首先,它的功能十分齊全,生產、安裝速度最快,品質最好,成本最低,最具競爭力的墻材品種。這種內隔墻條板優勢很多:不僅輕質高強、保溫隔熱性能好、耐火性能好、抗滲性能好、隔聲性能好,而且生產自動化程度高、施工適應性強、綜合成本較低。我國每年的建筑工程量約為12億平方米,經計算,則每年需要的墻體材料超過30億平方米。所以作為新型墻體材料之一的陶粒混凝土條板內隔墻的研發利用不僅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而且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很廣闊的發展前景。
陶粒混凝土內隔墻條板在國內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未來陶粒混凝土的發展會逐漸向承重結構構件發展,高強、輕質一定是發展創新的追求熱點。隨著建筑工業化的不斷推進和國家鼓勵發展裝配式建筑這一政策的出臺,預制陶粒混凝土內隔墻條板必將擁有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6.陶粒混凝土抗壓強度隨機性的試驗研究
混凝土抗壓強度是應用的基石,為了研究其隨機性特征,我跟隨吳歡州同學進行了三方面的工作,即:(1)陶粒混凝土抗壓齡期強度試驗研究;(2)陶粒混凝土抗壓強度尺寸效應試驗研究;(3)陶粒混凝土單軸受壓本構關系試驗研究。
首先,進行了陶粒混凝土抗壓齡期強度試驗研究。以 9 個邊長為 150mm 的立方體試件為一組,共計 28 組(252 個)。通過試驗得到了每組陶粒混凝土試件的抗壓強度均值、標準差和變異系數隨齡期的變化規律。并利用對數模型、指數模型、雙曲線模型和三參數模型,分別對抗壓齡期強度均值歸一化曲線進行擬合,對數模型擬合度最佳,三參數模型次之,雙曲線模型再次之,指數模型則相對差一些。
研究陶粒混凝土 28d 后的抗壓齡期強度增長規律,充分考察隨機性對其產生的影響,而不局限于研究 28d 前的抗壓齡期強度,以滿足工程中的需要。發現:
(1)在 28d 齲陶粒混凝土抗壓齡期強度均值隨齡期單調增加,且 7d 內增長較快, 7d 后增長較慢。抗壓齡期強度標準差和變異系數隨齡期變化規律均不明顯,具有顯著的隨機性。
(2)在陶粒混凝土單軸受壓上升段過程中,應力具有顯著的隨機性。應力均值隨應變單調增加,整個過程增速比較均勻。應力標準差隨應變單調增加,且前期增長較快,后期增長緩慢。應力變異系數隨應變單調減小,且前期下降較快,后期下降緩慢,逐漸趨于常數。
(3)陶粒混凝土單軸受壓的峰值應變和峰值應力也具有顯著的隨機性,且兩者的變異系數比較接近,約為 10%。
關于陶粒混凝土抗壓強度尺寸效應的研究,我們僅涉及幾種尺寸。由于隨機性的影響,建立擬合度較高的理論模型變得十分困難。因此需要多考察幾種尺寸,將抗壓強度尺寸效應公式盡可能外推,以接近于工程中的實際情況。
結語
陶粒混凝土的一系列優點使它逐漸成為材料界的熱點,再結合我國建筑高度發展的客觀條件,陶粒混凝土在祖國大地上必大有用武之地。在材料的創新發展浪潮中,陶粒混凝土方興未艾,一直都是各高校的研究熱點,具備廣闊前景,隨著裝配式建筑成為主流,陶粒混凝土在墻體中的應用也將愈加更廣泛起來。
參考文獻
[1]李文斌.粘土陶粒輕骨料混凝土的研制[J].甘肅科技,2009,25(23):147-149
[2]王莉珍.影響陶粒混凝土強度的主要因素[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8(156):94
[3]胡曙光,王發洲.輕集料混凝土[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4]郭宏云.陶粒混凝土配合比設計[J].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2007.40:522-525
[5]劉巽伯.粉煤灰陶粒混凝土的彈性恢復和徐變恢復特征[J].混凝土,2003(8):20-21
[6]吳歡州. 陶粒混凝土抗壓強度隨機性的試驗研究.碩士論文,2017(5):63.
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8
關鍵詞: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管理策劃;質量管理計劃;質量驗收;
作者簡介:蔣勤儉,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預制建筑、建筑工業化。
0引言
隨著我國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進程的不斷加速,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作為目前建筑工業化的主要實施方式,得到研究、設計、施工及生產等單位的高度關注,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和工程實踐經驗,在此基礎上行業主管部門組織專家編制了設計、施工、驗收等相關的標準規范,對于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應用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設計和建造是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質量管理的關鍵環節,直接決定著工程的實施效果。相比已經非常成熟的現澆混凝土結構工程而言,裝配式工程設計和建造過程除了需要各工程實施主體高標準、精細化管理外,還需要工程管理單位統籌工程方案和施工圖設計、構件深化設計、預制構件生產、安裝施工以及工程驗收等全過程的質量管理。
針對目前普遍采用傳統現澆混凝土結構工程的質量管理經驗及思維方法來管理裝配式結構工程的做法,導致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實施的質量和技術經濟性差的現狀,本文在總結我國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實施現狀和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從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的實施全過程探討預制裝配式結構工程的質量管理和驗收的主要內容及管理要求。
1工程質量管理總體策劃
1.1裝配式結構工程的前期策劃
工程建設單位應在項目規劃設計階段研究論證項目采用裝配式混凝土技術的可行性,在項目前期策劃階段就需要聘請有經驗的專業公司作為咨詢顧問,從項目管理角度,研究項目采用預制裝配技術的實施方案和基礎條件,進而給出其技術經濟性分析和風險評價,為建設單位立項提供決策依據。
1.2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質量管理策劃
裝配式工程質量管理策劃主要是圍繞工程質量管理目標選擇合適的工程設計、生產、施工單位,對工程實施全過程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進行分析識別,提出質量管理的總體控制方案和管理措施。
1.3建設單位工程質量管理方案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由各個實施主體合作完成,各實施主體單位依法對工程質量負責。建設單位既作為實施主體之一應該落實法律法規規定的責任,建立工程質量責任制,還應該在工程實施中起到組織協調和監督管理作用,對建設工程各階段實施質量管理,督促工程建設有關單位和人員落實質量責任,處理建設過程和保修階段建設工程質量缺陷和事故。建設單位應該制定工程質量管理方案來管理和控制工程各階段質量行為,保障整體質量目標順利實現。建設單位制定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質量管理方案的構成及要點如表3所示。
2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設計質量管理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設計應按規劃及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構件加工圖深化設計三個階段進行,工程設計單位應對各個階段的設計工作質量總體協調,審查三階段的設計質量和設計深度。實施階段設計單位需派遣設計人員全過程參與裝配式混凝土工程項目的配合工作,大中型、重點裝配式混凝土工程項目的施工現場應設立代表處或者派駐設計代表,隨時掌握施工現場的進展情況,及時解決與設計有關的技術問題(如解答施工圖紙存在的疑問、施工中出現與圖紙不符情況的處理、設計變更、與設計有關的工程問題的洽商等),認真做好設計技術服務工作。
2.1規劃及方案設計
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設計單位除了具有國家規定的設計資質,并在其資質等級許可的范圍內承攬工程設計任務外,還應該具有豐富的裝配式工程實施經驗。裝配式建筑規劃及方案設計應結合建筑功能、建筑造型,從建筑整體設計入手,無論是預制建筑方案設計,還是預制結構方案設計都要由專業顧問參與指導,規劃好各部位擬采用的工業化部品和構配件,并實現部品和構配件的標準化、定型化和系列化。
2.2施工圖設計
施工圖設計的質量,決定著工程建設的性價比,直接決定著工程結構安全和使用功能。施工圖設計應按照建筑設計與裝修設計一體化的原則,對戶內管線、用水點及電氣點位等準確定位,滿足裝修一次到位要求,保證建筑設計與裝修設計的一致性。樓梯間、門窗洞口、廚房和衛生間的設計,要重點檢查其是否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的有關規定。
裝配式建筑施工圖設計除了要在平面、立面、剖面準確表達預制構件的應用范圍、構件編號及位置、安裝節點等要求外,還應包括典型預制構件圖、配件標準化設計與選型、預制構件性能設計等內容。施工圖設計必須要滿足后續預制構件深化設計要求,在施工圖初步設計階段就與深化設計單位充分溝通,將裝配式要求融入施工圖設計中,減少后續圖紙變更或更改,確保施工圖設計圖紙的深度對于深化設計需要協調的要點已經充分清晰表達。
裝配式建筑施工圖設計文件須經施工圖審查機構審查,施工圖審查機構應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標準、規范的要求對施工圖設計文件進行審查。在對標準規范理解不清或超出規定的情況下,可以依據專家評審意見進行施工圖審查。
施工圖審查分為內審與外審,施工圖設計與裝配式專項設計完成后可邀請相關專家進行內審,內審合格后擇期進行外審;外審主要委托給審圖機構審查,外審合格后,加蓋施工圖審查專用章,方可下發各相關單位實施。
2.3構件加工圖深化設計
構件加工深化設計工作作為裝配式建筑的專項設計,具有承上啟下、貫穿始終的作用,直接影響工程項目實施的質量與成本。在選擇深化設計單位時應調查研究,委托有長期從事預制技術研究和工程應用經驗的咨詢單位進行深化設計,深化設計單位應具備豐富的裝配式建筑方案設計、構件深化設計、生產及安裝的專業能力和實際經驗,對項目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構件生產及構件安裝的產業化整體質量管理計劃具備協調控制能力,為后續的生產、安裝順利實施做好準備。
預制構件施工圖深化設計包括平立面安裝布置圖、典型構件安裝節點詳圖、預制構件安裝構造詳圖部分的各專業設計預留預埋件定位圖。預制構件加工圖深化設計包括預制構件圖(如有要求含面層裝飾設計圖及節能保溫設計圖)、構件配筋圖、生產及運輸用配件詳圖等。
在深化設計前,深化設計人員應仔細審核建筑、結構、水、暖、電等設備施工圖,補足遺漏、矛盾等問題,提出深化設計工作計劃。深化設計過程應加強與預制構件廠及施工單位的配合,確保深化設計成果滿足實施要求。深化設計工作完成后,應提交給工程設計單位進行審核確認;確認無誤后,構件深化設計圖紙即可作為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的實施依據。
3預制構件生產質量管理
為了確保預制構件質量,構件生產要處于嚴密的質量管理和控制之下,通過構件生產管理策劃可以明確生產過程中的目標計劃、管理要求、重點內容、工具方法以及必要的資源支持,為質量管理提供良好的生產組織環境。質量管理的實施要涵蓋預制構件生產全過程及其主要特征,諸如原材料采購和進場、混凝土配制、構件生產、碼放儲存、出廠及運輸、構件資料等方面,并對關鍵過程或特殊構件加以重點研討。質量管理要對構件生產過程中的試驗檢測、質量檢驗工作制訂明確的管理要求,保持質量管理有效運行和持續改進。
3.1預制構件生產管理策劃
預制構件生產管理策劃內容要體現良好的組織性、程序性和計劃性,針對預制構件生產過程中技術管理方法、生產計劃安排、組織溝通工作流程、保證措施等全方位制訂應對方案,保障生產有序順暢進行。預制構件生產質量管理策劃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由工廠技術負責人組織技術質量人員參與圖紙會審和設計交底,并及時辦理變更文件,做到技術先行;
2)工程主要負責人組織構件生產合同評審,識別和分析合同實施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不確定性并做出應對預案;
3)編制構件生產方案及資源配置計劃,制訂生產進度計劃,落實質量標準要求;
4)制訂質量、工期、安全保證措施,充分保障構件生產目標的實現;
5)制訂內部與外部在生產過程管理方面有效溝通的工作流程,細化職責和分工;
6)制訂成本管理與環境管理方案,提出相應管理目標;
7)組織召開構件生產準備會,重點項目制訂并落實構件試制方案。
3.2預制構件質量管理計劃
3.2.1預制構件質量管理要求
預制構件質量管理體系是體現該工廠質量保證能力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建設單位、施工單位考察選定預制工廠的重要關注點,具體要求如下:
1)預制工廠相應的資格能力認定及具備構件生產的軟硬件設施條件;
2)預制工廠建立了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具有保證構件生產質量的經驗和能力;
3)預制構件生產過程應具備試驗檢測手段;
4)預制構件制作前,預制工廠應仔細審核預制構件制作詳圖,會審構件圖紙來獲得構件型號、數量、材料、技術質量要求等詳細資料;
5)預制工廠通過進行構件生產質量策劃,在構件制作前編制預制構件生產制作方案,對于新工廠或新型構件可以通過試制樣品驗證;
6)預制工廠應對進場的原材料及構配件進行檢驗,并制定檢驗方案,檢驗合格后方可用于預制構件的制作,這是質量控制強制性要求;
7)預制構件經檢查合格后,及時標記工程名稱、構件部位、構件型號及編號、制作日期、合格狀態、生產單位等信息,其是質量可追溯性要求,也是生產信息化管理重要一環。
3.2.2預制構件生產前期技術準備
建設、設計、施工、監理和預制工廠應做好預制構件生產的前期準備工作,前期準備的主要內容如下:
1)由建設單位組織設計單位、深化設計單位對預制工廠進行技術交底,闡述預制構件技術要求、技術質量標準和有關注意事項;
2)預制工廠的技術方案和質量保證措施應提交監理單位或施工單位審核;
3)組織樣品試制工作,通過樣品試制可以驗證設計的可實施性;
4)首件驗收是批量生產前質量控制的關鍵一環;預制構件資質取消之后,通過對工程每種型號的預制構件首件進行隱蔽工程檢查,監理和施工單位派人參與或駐廠監造,是完善構件質量管理和和進場驗收的重要保證。
3.2.3預制構件質量檢驗內容
預制混凝土構件生產質量檢驗可分為模具質量檢驗、鋼筋及混凝土原材料質量檢驗、預埋件及配件質量檢驗、構件生產過程中各工序質量檢驗、構件成品檢驗、以及存放和運輸檢驗等六部分內容,每部分檢驗工作都應該制訂相應的質量檢驗制度和方案,規定檢驗的人員和職責、取樣的方法和程序、批量的規則、質量標準、不合格情況的處理、檢驗記錄的形成、資料傳遞和保存等,確保各項質量檢驗得以嚴格和有效執行并保持質量的可追溯性。
在上述構件質量檢驗內容中,模具、原材料和預埋件及配件檢驗一般是執行進場時集中按批量或逐件檢驗制度,并在使用過程中再進行可能的目測檢驗或隨工序檢驗,如遇異常情況可重新組織檢驗,不合格的應該集中批量退貨,這是質量檢驗的基本要求。檢驗目的就是確保用于構件中的原材料及構配件質量必須滿足設計和使用要求。質量檢驗資料雖可按批次記錄但也必須涵蓋每個構件,體現每個構件質量信息的追溯性。預制構件的工序質量檢驗項目如圖1所示。
3.2.4預制構件質量控制重點內容
預制混凝土構件生產質量控制措施應具有針對性。以下就夾心保溫墻板生產、鋼筋灌漿套筒安裝、預制構件結構性能檢驗等重點控制內容說明如下。
1)夾心保溫墻板生產質量控制要點
夾心外墻板生產技術和質量控制要求較高,涉及結構和節能兩方面的技術指標,生產廠家應有質量控制措施,操作人員應有工程施工經驗。
夾心外墻板的內外葉墻板之間的拉結件類別、數量及使用位置應符合設計要求。夾心外墻板的拉結件安裝質量必須嚴格控制,否則會出現外板脫落的安全事故;該工序應進行隱蔽工程檢查,并留必要的影像資料。
夾心外墻板宜采用平模工藝生產,生產時應先澆筑外葉墻板混凝土層,再安裝保溫材料和拉結件,最后澆筑內葉墻板混凝土層;當采用立模工藝生產時,應同步澆筑內外葉墻板混凝土,并應采取保證保溫材料及拉結件位置準確的措施。
2)鋼筋灌漿套筒的安裝質量控制要點
鋼筋灌漿套筒的應用技術和質量控制方法必須嚴格執行《鋼筋套筒灌漿連接應用技術規程》(JGJ355-2015)、《鋼筋連接用灌漿套筒》(JG/T398-2012)和《鋼筋連接用套筒灌漿料》(JG/T408-2013)三部行業標準的有關規定。
①鋼筋灌漿套筒連接是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常用的連接方式,鋼筋套筒灌漿連接接頭是構件連接的主要鋼筋接頭連接方式,也是保證各種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整體性的基礎。確保連接質量是采用該種連接方式的混凝土結構工程質量控制重點和難點,必須制訂質量控制措施,通過設計、產品選用、構件制作、施工驗收等環節加強質量管理,確保其連接質量可靠。
②鋼筋套筒進場時應對鋼筋套筒進行檢驗,檢驗內容除了外觀質量、尺寸偏差、出廠提供的材質報告、接頭型式檢驗報告等,還應按要求制作鋼筋套筒灌漿連接接頭試件進行抗拉強度試驗的驗證性試驗。
③鋼筋套筒驗證性試驗可按隨機抽樣方法抽取工程使用的同牌號、同規格鋼筋,并采用工程使用的灌漿料制作3個鋼筋套筒灌漿連接接頭試件,如采用半套筒連接方式則應制作成鋼筋機械連接和套筒灌漿連接組合接頭試件,標準養護28d后進行抗拉強度試驗,試驗合格后方可使用。
3)預制混凝土構件結構性能檢驗
結構性能檢驗主要針對簡支受彎的梁板類標準構件而言,預制構件生產企業應按批量抽樣作結構性能檢驗;主要依據是按設計要求和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15)的有關規定。構件進場驗收時,構件生產企業應按標準要求向施工單位提供結構性能檢驗報告資料,作為構件結構性能質量證明文件。
采用監理駐廠監造方式生產的構件可不必進行結構性能檢驗。裝配整體式結構構件宜采用延伸監理的辦法來代替結構性能檢驗。
3.2.5預制構件資料管理
預制構件資料包含預制構件工廠自身存檔資料和構件交付時應提供的驗收資料兩部分,后者是前者中的一部分,在構件現場交付時作為質量證明所用。
1)預制構件工廠的資料管理
預制構件工廠資料是預制構件生產全過程質量完整真實記錄,包括圖紙和設計文件資料,生產組織、技術方案和操作指導技術資料,原材料廠家和進場試驗資料,過程操作資料,質量檢驗和控制資料,必要的檢測報告文件以及合格證資料等等。
預制工廠應根據要求建立技術資料管理規定,并規定應形成的資料明細和責任部門,采用清單式輔助管理,從原材料、加工過程到成品的質量檢查記錄均應真實詳細、形成及時。預制工廠構件資料應按有關要求進行收集、整理、存檔保存,保存方式、年限和儲存環境應符合要求,以備索引、檢查和生產質量追溯。
2)預制構件工廠提供的資料
構件交付時提供的資料應以設計要求或合同約定為準,一般僅提供如下質量證明類文件。施工單位或監理應對運輸到場的預制構件質量和標識進行查驗,確認滿足要求且與所提供資料相符后方可卸車:
①預制構件出廠合格證(混凝土強度、主要受力鋼筋、其他特殊要求);
②結構性能證明文件(結構性能檢驗報告或加強措施質量證明文件);
③裝飾保溫性能證明文件;
④其他必要的證明文件。
4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管理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應制訂施工組織設計和專項施工方案,提出構件安裝方法、節點施工方案等。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施質量管理的重點環節有預制構件進場驗收、施工驗算、構件安裝就位、節點連接施工,必須制訂相應的質量保證措施。
4.1預制構件進場驗收
預制構件進場驗收應按《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15)的有關規定進行,主要包括以下驗收內容:構件質量證明文件、結構性能和功能性能(裝飾性能、保溫性能等)檢驗報告、外觀質量缺陷、外形尺寸偏差、預留預埋件規格和數量的符合性、粗糙面和鍵槽質量以及構件標識檢驗等,除外形尺寸偏差執行按批量抽檢外,其它內容均要求全數檢驗,確保安裝構件的質量符合要求。
4.2施工驗算
裝配式結構工程安裝施工編制的專項施工方案中在必要時應由專業施工單位根據設計文件對構件臨時支撐和吊具進行深化設計、受力驗算和試驗,保證安裝施工中的安全和構件質量完好:
1)臨時支撐應按水平構件和豎向構件分別對支撐條件、施工荷載、拆除依據、承載要求等進行受力驗算;
2)預埋吊具吊件應根據預制構件的形狀、尺寸和重量等參數進行配置并進行受力安全性驗算,吊索水平夾角不宜小于60°,且不應小于45°;對尺寸較大或形狀復雜的構件,宜采用有分配梁或分配桁架的吊具。
4.3節點后澆混凝土施工質量要求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預制構件連接施工通常有預制構件與預制構件接縫、預制構件與現澆構件接縫2種接縫形式,后澆混凝土或砂漿連接方式應重點控制以下內容。
1)后澆混凝土部位在澆筑前應進行隱蔽工程驗收,驗收項目應包括下列內容。
①鋼筋的牌號、規格、數量、位置、間距等;
②縱向受力鋼筋的連接方式、接頭位置、接頭數量、接頭面積百分率、搭接長度等;
③縱向受力鋼筋的錨固方式及長度;
④箍筋、橫向鋼筋的牌號、規格、數量、位置、間距,箍筋彎鉤的彎折角度及平直段長度;
⑤預埋件的規格、數量、位置;
⑥混凝土粗糙面的質量,鍵槽的規格、數量、位置;
⑦預留管線、線盒等的規格、數量、位置及固定措施。
2)后澆連接處混凝土或砂漿的強度及收縮性能要求。
①對承受內力的連接處應采用混凝土澆筑,混凝土強度等級值不應低于連接處構件混凝土強度設計等級值的較大值;
②對非承受內力的連接處可采用混凝土或砂漿澆筑,其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15或M15;
③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徑不宜大于連接處最小尺寸的1/4。
3)連接節點、水平拼縫應連續澆筑;豎向拼縫可逐層澆筑,每層澆筑高度不宜大于2m;應采取保證混凝土或砂漿澆筑密實的措施。
4)混凝土或砂漿強度達到設計要求后,方可承受全部設計荷載。
4.4灌漿施工質量要求
鋼筋套筒灌漿連接接頭、鋼筋漿錨搭接連接接頭的灌漿應符合節點連接施工方案的要求,鋼筋套筒在灌漿前,還應在現場模擬構件連接接頭的灌漿方式,每種規格鋼筋應制作不少于3個套筒灌漿連接接頭,進行灌注質量以及接頭抗拉強度的工藝檢驗;經檢驗合格后,方可進行灌漿作業。進行灌漿作業過程中,應采取下列措施嚴格控制作業質量。
1)灌漿施工時,環境溫度不應低于5℃;當連接部位養護溫度低于10℃時,應采取加熱保溫措施;
2)應按產品使用說明書的要求計量灌漿料和水的用量,并攪拌均勻;每次拌制的灌漿料拌合物應進行流動度的檢測,且其流動度應滿足標準要求;
3)灌漿操作全過程應有專職檢驗人員負責旁站監督并及時形成施工質量檢查記錄;
4)灌漿作業應采用壓漿法從下口灌注,當漿料從上口流出后應及時封堵;
5)灌漿料拌合物應在制備后30min內用完;
6)套筒灌漿連接接頭的質量保證措施:
①采用經驗證的鋼筋套筒和灌漿料配套產品;
②施工人員是經培訓合格的專業人員,嚴格按技術操作要求執行;
③質量檢驗人員進行全程施工質量檢查,能提供可追溯的全過程灌漿質量檢查記錄。
5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
我國預制混凝土技術標準體系的編制和完善歷時10年左右時間,截至目前預制混凝土領域的國家和行業標準已基本齊備,現行的預制混凝土結構設計、構件生產、結構施工、工程驗收等系列標準可以滿足我國建筑工程領域的裝配式結構工程驗收要求。我國預制裝配式混凝土領域技術標準體系如圖2所示。
我國現行行業標準《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1-2014)中規定,裝配式結構工程應按混凝土結構子分部工程的要求進行驗收;當結構中部分采用現澆混凝土結構時,裝配式結構部分可作為混凝土結構子分部工程的分項工程進行驗收;對于裝配式結構預制率高于80%的工程可以按全裝配式結構處理,此時可以將裝配式分項工程擴展為混凝土結構子分部工程進行驗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質量驗收內容如圖3所示。
我國現行行業標準《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1-2014)中也規定了裝配式混凝土結構作為混凝土結構子分部工程質量驗收的一般規定、主控項目和一般項目。我國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15)中規定了裝配式結構分項工程驗收和混凝土結構子分部工程驗收的內容,裝配式結構分項工程的驗收包括一般規定、預制構件、以及包含裝配式結構特有的鋼筋連接和構件連接等內容的預制構件安裝與連接3部分。裝配式結構分項工程可按樓層、結構縫或施工段劃分檢驗批,對于裝配式結構現場施工中涉及的鋼筋綁扎、混凝土澆筑等內容,應分別納入鋼筋、混凝土、預應力等分項工程進行驗收。
另外,對于裝配式結構現場施工中涉及的裝修、防水、節能及機電設備等內容,應分別按裝修、防水、節能及機電設備等分部或分項工程的驗收要求執行。裝配式結構還要在混凝土結構子分部工程驗收層面進行結構實體檢驗和工程資料驗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驗收時,除應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15)的要求提供文件和記錄外,尚應提供下列文件和記錄:
1)工程設計文件、預制構件制作和安裝的深化設計圖;
2)預制構件、主要材料及配件的質量證明文件、進場驗收記錄、抽樣復驗報告;
3)預制構件安裝施工記錄;
4)鋼筋套筒灌漿、漿錨搭接連接的施工檢驗記錄;
5)后澆混凝土部位的隱蔽工程檢查驗收文件;
6)后澆混凝土、灌漿料、座漿材料強度檢測報告;
7)外墻防水施工質量檢驗記錄;
8)裝配式結構分項工程質量驗收文件;
9)裝配式工程的重大質量問題的處理方案和驗收記錄;
10)裝配式工程的其他文件和記錄。
6結語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質量管理貫穿工程規劃設計、生產制作、施工安裝及驗收的全過程,工程實施需要各實施主體全過程、高標準的協調配合,通過工程質量管理總體策劃、各階段質量管理計劃和重點環節的質量控制措施來保證工程質量。
篇9
關鍵詞:垂直綠化 模塊式 構造形式 基質材料 建筑配套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9(a)-0022-02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及生態城市建設的發展方向,城市綠化越來越受到關注。傳統的綠化手段受到土地面積的限制,城市綠化已經延伸向立體的垂直綠化,如屋頂綠化、斜坡綠化、墻面綠化等,這樣的綠化方式既增加了綠化面積,美化環境,又取得了良好的景觀裝飾效果。
垂直綠化技術歷經傳統墻面綠化、綠墻組合技術和生態植物墻三個階段,而墻面綠化作為最主要的方式,未來發展將會形成以墻體綠化為主、兼顧傳統的多形式局面。模塊式墻體綠化作為墻體綠化的新興發展方式,具有裝卸方便、景觀營造快速、適用面廣、應用前景廣闊等特點,同時也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對象。
1 模塊式墻體綠化形式的定義和分類
1.1 模塊式墻體綠化的定義
模塊式墻體綠化是通過草木板、種植模塊、種植槽等容器垂直安裝在墻體結構或框架中的一種綠化形式。模塊式墻體綠化有很強的適應性,可供選擇的植物種類繁多,既適用于絕大多數建筑墻體,如住宅、辦公樓、學校、工廠、展覽館等,又可以適應大多數地區的氣候環境。模塊不僅選擇性強,還能根據具體項目對模塊的大小、形狀進行設計,以滿足其要求,通過模塊和植物的變化,可以搭配特定的圖案,形成獨具特色的立面景觀。模塊式墻體綠化是一體化的技術,由各小單元構成,從設計到施工要求多工種的通力合作。雖然它是植物栽培技術,但是批量化生產、模塊化安裝、預先培育植物的方式卻是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將給建筑工業化提供新的發展方向。基于當前經濟、能源和環境問題,模塊式墻體綠化技術應用前景廣闊,但模塊式墻體綠化的構造形式、基質材料及其配套設施和后期維護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提升,成本也亟待降低。
1.2 模塊式墻體綠化的分類
各種新型垂直綠化技術,本質是對容器構造、介質材料和結構體系的改善和發展。模塊式墻體綠化形式主要分容器模塊式和介質模塊式兩大類。容器模塊式重點對種植容器進行改進,介質模塊式重點對種植介質進行研究改進。該分類方式主要依據模塊式墻體綠化的種植構造和基質材料兩方面特點進行劃分,分析模塊式綠化構造和材料兩方面的優缺點以及兩者相輔相成的關系。
(1)骨架模塊式:將植物種進預先放好種植介質的容器內,然后一同掛在固定好的垂直骨架上,最后接上自動灌溉系統,提供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水分和肥料。每個容器都可作為一個模塊,不銹鋼骨架起固定作用,以增加綠化的可視度。容器內一般采用人工改良土壤基質,質量較輕,并能緩慢釋放肥力,為植物提供生長所需的養分。
(2)卡盆模塊式:將預先培育好植物的容器斜向或橫向插入固定面板,容器斜插入骨架可減小模塊厚度,提高植物所需土壤介質容量。使用固定性好且不易松散的輕質生長介質,同時采用滴灌方式進行灌溉。
(3)種植盒模塊:用固定性好且如海棉一樣輕的聚酯混合基質直接在盒內培養植物,使植物有更大的生長空間;可預先栽培后按圖案要求拼裝組合;由滴頭、滴灌管路和控制系統組成的自動灌溉系統與結構框架結合,可將養分輸送到每個種植盒內。
(4)種植袋模塊:將平面灌溉系統、種植袋復合在一層高強度防水膜上,形成一個平面種植系統。具體做法是在防水處理過的墻面上鋪設氈貼,然后固定無紡布布袋,在袋內填充輕質生長基質以種植物。無紡布的厚度和結構類型應根據現場條件決定,過厚會導致基質層板結,過薄會導致基質層水土流失,都不利于植物生長。
(5)無土栽培式:先安裝金屬框架來支撐兩層聚酞胺毛氈,將毛氈毯作為生長基質以支持植物的根系布滿墻面。營養液由小管子構成的網絡灌溉給植物,過多的水分在墻底部收集起來從陰溝排走、過濾后重新進入毛細灌溉系統,植物的根布滿墻面生長,吸收循環水中的營養元素。無土栽培采用配制營養液灌溉,需要根據植物生長階段、氣候條件等因素合理調整配比,以滿足植物的生長需求。
鋪貼模塊式:將植物與生長基質組成的平面栽培系統直接鋪貼在做好處理的墻面上,或者采用客土噴播技術在垂直墻體表面形成種植系統,采用自動滴灌技術進行灌溉。目前在陡坡綠化上使用廣泛的客土噴播技術是通過團粒劑使客土形成團粒化結構,加筋纖維起到類似植物根莖的網絡加筋作用,從而造就一定厚度的耐雨水、耐風侵蝕、牢固透氣的多孔結構。同理,將植被護坡技術運用于垂直綠化,利用特制噴混機械將土壤、肥料、強吸水性樹脂、植物種子、粘合劑、保水劑等混合后加水噴射到巖面或建筑表面上,或者將有機基材(速效肥、保水劑、粘結劑、凝固劑、長效肥、有機質土)附著于金屬絲網架上,再噴播草籽實現植生基質的附著生長。也可預先在工廠中水平培育出標準的植物模塊,待植物根系與金屬網纏繞緊密后,在墻面直接鋪貼生長基質與植物組成的栽培平面系統或垂直安裝在墻體上,實現即時成景。
由于噴播基質中保水劑和粘合劑的用量需要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和環境特點做適當調整,過多的添加劑用量會影響植物根系的生長,添加劑用量不足則會影響基質的粘接性、耐久性等性能。噴播技術在邊坡綠化中應用的比較廣泛和成熟,但在墻面垂直綠化運用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噴播的草種應該是根系發達、生長速度快、耐寒耐貧瘠的多年生品種;寒冷地區還應考慮植物的抗凍性。
棕墊模塊式:對傳統介質模塊綠化的改良和“植物生長必有容器”的突破,是由棕墊或海綿和發泡膜等本身具有極強固定能力和保水能力的材料組成的生長介質模塊。在植物模塊生長好后,通過搭接或綁縛固定在墻體表面的骨架上,就可以形成特定的景觀效果。由于介質模塊較輕且沒有容器,則需要較多的鋼架固定。
2 模塊式墻體綠化的設計要素和養護措施
模塊式墻體綠化的設計要素主要包括灌溉系統設計、基質材料選擇、植物品種選擇、建筑朝向與高度考慮等因素,養護措施包含植物養護、灌溉系統和墻體維護等方面。
2.1 灌溉系統
精密的灌溉系統彌補了模塊式墻體綠化生長環境的限制,為植物的養護和管理提供了便利。目前常用的自動灌溉系統有噴灌和滴灌兩種方式。噴灌可在墻體立面上靈活架設管道,而不限制綠化的形式和面積,通過動力設施澆灌到任何位置的植物,澆灌速度快,但初次投資較大。滴灌可將噴頭直接插入生長基質中,通過動力設施控制水壓,直接對植物根部供水,節約用水,灌溉效果好,但對水質要求較高,易導致噴頭堵塞等問題。
2.2 種植基質
模塊式墻體綠化一般采用人工改良基質,從土壤密度、成本、保水性、透氣性、固定性等方面對土壤改良。將腐葉土、泥炭土、勃土、粉煤灰、木屑、珍珠巖、蛭石等輕質材料按比例混合,既能改善基質的透氣性,也能增加基質孔隙率和灌溉的滲透速度,具有較好的蓄水、排水作用。
2.3 植物品種
模塊式墻體綠化技術擴大了植物品種的選擇范圍,然而由水平面到垂直面生長的轉換,需要綜合考慮植物根須的纏繞性能、植物的習性(耐旱性、耐寒性、耐陰性、喜光性、生長周期、養護周期)以及生態環境條件、植物重量和體積、建筑環境風荷載、安全性等因素。在尊重建筑性質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選擇植物品種,達到特定的裝飾效果。
2.4 建筑朝向與高度
模塊式墻體綠化技術受建筑朝向和高度的影響,需要考慮植物品種的習性和特征,合理地分配植物。南立面適宜喜陽的植物品種,以達到較好的遮陽效果,同時保護了建筑外墻;東西立面適宜采用當地落葉植物,夏天遮陽降溫,冬天采光保暖;北立面適宜喜陰的植物品種,可拼成圖案效果,重點增加建筑的觀賞性。
由于種植高度和模塊自重的限制,不同高度的建筑應采用不同的墻體綠化方式。單層及多層建筑高度較低,其安裝、灌概、卸載和后期維護的問題較少,種植模塊的選擇靈活。高層建筑需要綜合考慮結構安全性、風壓、水壓、養護等問題,常用分段綠化的方法。一般是在陽臺、窗臺或墻面上安裝種植槽,裝配植物模塊來實現綠化效果。宜在建筑頂部放置灌概用的水箱,利用重力彌補灌溉水壓的不足。
2.5 養護措施
植物的養護包括灌溉、施肥、防病蟲害、修剪等方面,模塊的完整性也需要定期檢查,以防止種植基質材料的流失。灌溉系統的維護需要檢查發射器的堵塞狀況和供排水管尤其是連接處的滲漏狀況,定期清除灌溉渠內的腐葉、泥沙等雜質。另外,墻體的維護需要定期檢查外墻面的物理破壞、綠化邊緣、防水膜的剝落和墻面的滲水情況,并及時予以修復。
3 模塊式墻體綠化的發展建議
模塊式墻體綠化是建筑、結構和植物設計的統一,同時也應實現建筑的整體美。現有的綠化技術只是在原有建筑的基礎上進行綠化的改進措施,并非垂直綠化的真諦。目前設計上的一個誤區是著重關注后續模塊的結構和材料的性能,以結構設計和構圖設計為重,而忽略了植物生長特性、建筑配套設計的考慮。對此,本文提出將垂直綠化還原于建筑自身結構的設想,在建筑設計階段考慮建筑綠化所需要的建筑構件,如在建筑山墻上設計陽臺、在建筑外立面錯層設置凸出挑臺、筒體結構外立面上設置螺旋形挑臺等方式,在建筑結構設計的基礎上,利用水平構件高差錯位,實現水平綠化向垂直綠化效果的過渡,也避免了綠化構造、基質材料、耐久性、安全性等一系列后續問題。
參考文獻
[1] 袁維.模塊式綠化在垂直綠化空間中的設計與應用[D].魯迅美術學院,2013.
[2] 唐海.模塊式墻體綠化技術研究[D].北方工業大學碩士論文,2010.
篇10
關鍵詞:建筑設計;綠色建筑;可持續性
1建筑設計中應用綠色建筑技術的重要性
能源消耗量大和資源浪費嚴重的情況愈發突出,建筑與工業、交通運輸耗能成為我國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戶”[1]。建筑設計必須秉持綠色健康、低碳環保理念,在環保、節能等方面進行全方面深入分析,優化建筑布局和建筑結構,設計更優方案,達到節能減排的目標,促進建筑行業向可持續性方向發展[2]。踐行綠色建筑理念有利于保證國家能源安全,保護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堅持低碳可持續型發展社會理念,結合建筑行業發展趨勢,將綠色建筑技術合理應用至建筑設計,優化建筑工程的通風、保溫、隔熱設計,實現節約建筑材料,降低施工成本,優化建筑結構布局,能夠有效提升整個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2建筑設計中綠色建筑技術的優化策略
2.1規劃階段設計
建筑規劃階段的綠色建筑設計,需要相關人員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獲得項目的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等資料,進行綜合評估,將其作為建筑設計規劃的重要支撐[3]。設計前應全面了解建筑所在地的地質條件、氣候變化、日照時間、水文地理、風向頻率等環境因素,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建筑的最佳位置和朝向,從經濟性和功能性著手,合理劃分整個建筑內外部的各個區域,應因地制宜,選用當地的可再生、可回收、可循環優質綠色建筑材料。傳統建筑施工過程的能源消耗使用量較大,如施工中的水泥、石灰等材料,需踐行綠色建筑理念,重視綠色建材的合理應用,有效降低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實現綠色建筑設計目標。建筑工藝方面,應大力推廣運用建筑環保新技術,如3D打印、裝配式臨時道路、裝配式建筑、鋼結構建筑、保溫裝飾(或者結構保溫)一體化、虹吸式排水等先進工藝,采用建筑工業化的生產與施工結合方式以及智慧化工地、互聯網大數據等科學先進的施工組織和管理技術,加快綠色環保節能技術更新換代,全面踐行綠色建筑理念[4]。材料選用方面,優化與組合施工工藝,優先選用高效保溫隔熱外墻體系、高效門窗系統與構造技術、熱橋阻斷構造技術、整體廚衛等整體模塊,選取預制輕鋼龍骨內隔墻、紙蜂窩石膏板隔斷墻等可循環和可重復利用材料,限制使用紙面石膏板、加氣混凝土、混凝土砌塊、實心磚等重污染材料,盡量就地取材,減少建筑材料在運輸過程中造成的損壞及浪費,減少建筑垃圾的產生。熱源利用方面,在冷熱源系統規劃設計中,利用地源熱泵可再生能源技術,使用地球表面的淺層地熱資源作為供能,通過土壤、地下水等的運轉產生新的能量,合理組合干盤管、毛細管網、溶液除濕系統,進行科學合理排布和能量交換,保證整個系統的功能分布到每一個房間,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某恒溫恒濕系統使用循環地源熱泵系統的技術,利用地表淺層地下土壤中的熱能,與室內進行熱量交換。土壤中的熱量可再生,且溫度恒定,能夠保證運行效果穩定,運行費用較低,符合國家節能環保政策。某住宅項目推廣的空氣源熱泵技術,使用基于逆卡諾循環的蒸氣壓縮制冷循環工作機組。機組由壓縮機、冷凝器、節流閥、冷凝器以及制冷劑、控制系統和其他附件組成。制冷劑在系統內循環,由壓縮機提供循環動力,節流閥使液態制冷劑壓力降低至冷源側所需蒸發壓力,通過冷凝器和蒸發器與外面的空氣、水等介質進行能量交換,實現供熱方式轉換。萬科總部大樓屋頂使用光伏發電技術,通過配置太陽能電池組件與普通建筑材料,形成新型建筑材料,如光伏瓦、光伏玻璃等,白天通過接受和儲存裝置轉化太陽能,夜幕降臨時采用光控和聲控方式建立聯動觸發照明機制,通過能量傳遞和轉化,達到能源被轉化利用的目的,保證能源合理應用。
2.2建筑形態
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的三維空間展現能力,以BIM模型為載體,融合物聯網的實時運行數據,將各種零碎、分散、割裂的信息數據引入樓宇的日常運維管理功能中,創造基于BIM模型的虛擬現實建筑空間與設備運維管理。同時提供設施、設備、管線的三維空間位置,能夠快速定位故障,縮短維修周期;直觀而全面的信息記錄用于建筑運維的全過程管理,為統計、分析和數據挖掘等功能創造條件,為建筑設計的“綠色探索”注入力量[5]。建筑施工工程突發問題時,可以利用系統修正功能進行設計變更,在減少建筑設計的人力、時間和財力消耗的同時,保證建筑工程設計符合節能要求。倫敦瑞士再保險總部大樓高179.8m,50層,螺旋式外觀。大樓設計采用自然條件采光和通風,配備由電腦控制的百葉窗,樓外安裝天氣傳感系統,可以監測氣溫、風速和光照強度,必要時自動開啟窗戶,引入新鮮空氣。依據LEED評級標準,在可持續的場地規劃、保護和節約水資源、高效的能源利用和可更新能源的利用、材料和資源問題、室內環境質量等5個方面,建筑設計等級達“黃金級”。
2.3氣候適應設計
建筑設計采用綠色建筑技術時,應保證整個建筑工程具有較高的合理性和舒適性,滿足人們在不同時間、條件、環境下的使用要求。建筑設計人員需要在設計前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大數據查詢建筑物所在地的歷年氣候變化情況,或向專業人員了解當地不同季節氣候特點。惠州市位于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三角洲東北,橫貫北回歸線。臺風、季風氣候加快了惠州地區的風速,風向具有一定的季節性,且相對穩定,平均風速為2.3m/s。可以利用夏季以偏南季風為主的風向特征,依靠自然通風減少建筑能耗,綜合考慮風能發電的應用前景。碧桂園森林城市所在地接近赤道,受太陽直射的影響,終年高溫多雨,屬于典型的熱帶氣候。森林城市進行建筑設計時,依據多維度綠化生態理念,將綠色植物與建筑物進行組合,錯落排布陽臺,充分利用地面以外的垂直空間和屋頂空間,搭建垂直綠化系統。大面積綠植能夠凈化空氣,調節室內氣候。為了降低建筑物使用期能耗,需要采取優化建筑總平面合理布局、主要功能房間靠窗布置、增大窗戶可開啟面積等措施,滿足日照、采光、通風要求,東西向少開窗,外窗比例應適當,墻面可以考慮植栽隔熱。夏熱冬暖地區應加強外遮陽設計,增強降溫效果,利用節能玻璃調節日照強度,保證室內環境具有充足的光線,室內溫度處于適宜的狀態。使用變頻調節控制技術控制室內窗戶開關,保證室內空氣流通,減少空調等降溫設備的使用頻率。中國金茂采用高效節能外窗系統和LOW-E玻璃系統,向雙中空玻璃里面氬氣,內表面鍍LOW-E膜,能夠有效提升外窗的保溫隔熱性能,減少室外陽光中紫外線的影響,通過外窗隔熱系統降低能量傳導,實現冬暖夏涼、舒適環保。
2.4建筑節能設計
我國地域廣闊,氣候條件差異較大,對建筑保溫的要求存在一定差異。北方寒冷地區需要在建筑設計中設置雙層窗戶,減少冬季采暖能耗,提高建筑物保溫性能;南方潮濕地區的建筑設計中,需要合理安排建筑物位置與朝向,保證窗戶位置的合理性,提升建筑內部通風效果。建筑設計過程中,工作人員應全面分析建筑圍護結構的面積和布局,合理設置門窗位置,保證各項設計符合室內采光要求,切實增強建筑物保溫性能。使室內環境溫度保持為18~25℃,相對濕度為40%~70%,避免人體健康受到危害。建筑配套設計過程中,應該有效控制建筑物自身散熱能耗。在門窗和墻體設計中應用環保型材料,保證建筑物的環保性和安全性。可以使用熱反射外墻涂層,室外熱量和能量輻射進入納米熱反射涂層時,92%的非可見光會被反射,能夠實現室內外環境具有溫差,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應充分重視樓頂屋面空間的開發利用,提升建筑空間的利用率。近幾年,在“雙碳”政策推動、產業政策引導和市場需求驅動的三重動力推動下,國內光伏產業實現快速發展,BIPV領域的產品集成質量具有很大提高,價格持續降低,取得巨大進步。技術水平提升、成本控制優勢、巨大產能、政策扶持是中國光伏產業引領世界的主要原因。我國已將光伏產業列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越來越多的建筑會采用建筑光伏一體化技術,光伏建材需求量具有廣闊市場需求,“零碳建筑”變革即將到來。
3結語
在現代建筑行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將綠色建筑技術合理應用至建筑設計,保證建筑設計的規范性與合理性,能夠在一定限度上改善居住環境,提高生活品質。現代建筑設計必須全面落實綠色可持續性發展理念,有效提升整個建筑物的整體生態性能,以此推動建筑行業向可持續性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謝極,劉英洲.能源管理要抓重點用能大戶:我國能源利用狀況分析[J].中國經貿導刊,2000(6):1.
[2]牛美英,渠基磊,牛曉波.建筑電氣節能設計及綠色建筑電氣技術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21(34):191-193.
[3]王志輝.綠色建筑技術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及發展趨勢[J].建材發展導向,2021,19(20):113-115.
[4]張維佳.綠色建筑設計與綠色節能建筑的關系分析[J].城市住宅,2021,28(9):253-254.
- 上一篇:云計算的網絡安全問題
- 下一篇:小學語文教學中想象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