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時間:2023-12-20 17:40: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

篇1

旅游作為一種古代就有的行為藝術,一直發展至今,是因為其能開闊人們的視野,讓人們接受別樣的文化。而且隨著現在科技的發達,各個地方都有適合的旅游攻略,人們也能很快地了解到一個地方的旅游文化。通過了解旅游文化,不僅能滿足人們的好奇心,更能滿足人們的求知欲望,并且一個景點通過發展旅游文化能得到推廣,促進我國的旅游行業發展。通過對旅游文化的本質與特征進行研究,人們能夠接觸到很多不一樣的文化,也能夠開闊更多人的視野,讓人們都能夠規劃自己的生活,尋求一種心靈的慰藉。所以希望人們都能享受旅游的過程,享受旅游文化帶給人們的樂趣。

一、旅游文化的本質體現

(一)社會活動

旅游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一種社會活動,是人們產生好奇并且付諸行動的社會活動,每個人旅游的原因都不同,有的是為了放松心情,有的是為了了解文化,更有的是為了親眼目睹景色的美麗。但總體來說,旅游都是一種可以讓人們放飛自我的方式,人們在旅游中能夠放空自己,全身心的融入景色當中。同時,人們選擇的旅游景點都是人們以前沒有去過的,一方面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是為了感受全新的事物,這種新的旅游文化帶來的誘惑程度是很多社會活動都不能滿足的,因此,旅游文化是非常吸引人的文化,旅游的本質也是一種能帶給人們愉悅的社會活動。

(二)審美過程

很多人選擇的旅游景點都是風景優美的地方,因為這樣可以讓人們的心靈得到放松,也可以提高人們的審美觀。眾所周知,現在的旅游行業非常發達,各個景點都在發展自己的旅游文化,并且為自己的旅游文化貼上標簽,這樣才能被人們更好的記住,所以一些名勝古跡的名氣非常大,人們也都會慕名前往。旅游文化就其本質是一個審美的過程,不管是江流山林這類美麗的景色,還是房屋古鎮般整齊的景色,都能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審美體驗。因為現在大多數人們生活在都市,很少感受到純天然的旅游文化,所以說人們接受一些沒有接觸過的旅游文化,對人們身心的發展是非常好的。

(三)行業發展特色

旅游行業作為我國的熱門行業,既能推動我國的經濟發展,又能推動我國的文化建設,因此,國家隊旅游文化的研究非常重視,也想要讓旅游文化成為我國的一個標簽,這樣的基礎是我國擁有非常濃厚的旅游文化,并且能夠將這種旅游文化進行全面推廣,所以我國對旅游文化研究的本質是旅游行業的發展趨勢,這樣一來,不僅能提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還能提高我國的綜合實力。因此,全方面了解我國的旅游文化,對我國的發展絕對是有利無弊的,我國有很多的名勝古跡,并且歷史悠久,都是人們旅游必選的景點,不難看出,旅游業的發展能夠帶領我國經濟的發展。

二、旅游文化的特征研究

旅游文化是非常全面的文化。旅游文化作為我國一種杰出的文化,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人們在選擇旅游景點時,可以適當接觸一些旅游文化,人們在了解國家時也可以接觸一些旅游文化,所以旅游文化是我國一種發展得比較全面的文化,透過小小的旅游文化,人們就能清楚地了解我國的發展本質,也能夠很好地了解我國的各種特色。旅游文化作為一種涉及眾多領域的綜合性社會文化,自然就有著豐富的內涵,因此,研究人員在對各個景點的旅游文化進行研究時,一定要重點強調景點的內涵文化,這樣才能對景點進行更好的推廣。

三、結語

篇2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現象 實踐活動

人之所以區別于動物的根本在于人具有社會性,而這種社會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為人的心理活動。人具有豐富的心理活動,任何外部的客觀存在作用于人腦將會產生特定的心理活動,因此人具有相當的復雜性。那么,對于思想政治教育這個指向于做人的工作的人類實踐活動,就必須敏銳地抓住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并善于利用人的心理活動規律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我們都知道,人的心理其實主要就是人的認知過程、意志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的總和。其中人的認知和意志過程包括有諸多心理現象,比如說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情緒、意志等。人的心理特征則可表現為性格、氣質、能力、興趣、動機、注意等。由此可見,其實人的心理過程是相當復雜的。那么我們可想而知,做人的工作,將會是一項浩大而復雜的工程。今天,我們就著重從知覺出發,探究知覺規律,淺析知覺理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

知覺,是人類心理現象之一。它是指當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事物的整體在人腦中的反映。人的知覺伴隨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人認識外界事物及其認識自身具有重要的意義。一個人在獲得對外界刺激的理解與接受的過程中,總會利用或視覺的,或聽覺的,或嗅覺的,觸覺的對外界刺激的感知,而在單一地感知外界刺激之后,人會自覺地將感知結果通過人腦形成一個對刺激物完整的認識,從而記憶于人腦皮質層中,以便于日后對同一刺激的再認識,這就是知覺過程。由知覺過程我們可以看到,知覺之所以產生,是在于對外界刺激的多種感覺的接受與解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影響知覺質量的環節就主要集中在在外界刺激、知覺器官、知覺接受者的解釋這三個主要的地方。通過學習,我們還發現,其實知覺存在著基本的特征,一是它具有整體性,即知覺是人對客觀事物整體的直接反映;二是它具有選擇性,它會因為知覺對象的相關特征及知覺主體的個人態度而產生不同的知覺效果;三是知覺具有理解性,即人在知覺客觀事物的時候,不僅直接反映它的形象,還能根據以往的知識經驗去理解和說明客觀事物;四是知覺具有恒常性,即是當知覺的條件在一定范圍內改變的時候,知覺的對象仍然保持相對不變。

對知覺的解讀,除了從知覺自身的特征出發進行分析,我們還應該從知覺的過程來解讀知覺的相關規律。由于知覺具有以上的基本特征,所以知覺的過程將會因為不同的因素而導致不同的知覺效果。比如說在知覺產生過程中,知覺對象本身的外部特征將會對知覺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例如形色鮮明的物體容易第一時間被人感知到,而相對外表不明顯的事物就很容易被忽略。此外,知覺主體也會因為自身的內在狀態和客觀活動范圍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知覺效果,比如說人的興趣愛好、知識經驗以及活動目的、范圍不同容易導致對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的認知。

以上對知覺的相關解釋,其實就是對知覺規律的總結。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理論層次的東西,那就是知覺理論。既然我們在以上對知覺進行了細致的分析解讀,那么我們現在回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來,看看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靈活巧妙地運用知覺理論來實現人的良好教育。由以上對于知覺理論的總結性分析,我們可以由此得知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該如何做到將知覺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基本原則。如果將其總結出來的話,那就是知覺理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我們應該遵照以下幾條基本原則來實現結合。

一、尊重知覺的客觀規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尊重個人對于事物的認知過程及其認知程度的規律,要科學地分析人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狀況,做到因人而異,有的放矢;

二、抓住知覺的基本特征,善于因勢利導,利用知覺的整體性、選擇性、理解性、恒常性特征來設計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得到實效;

三、要善于從感知對象下功夫,對知覺對象進行深入解讀與再塑造來開展新一輪的知覺過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們就應該要善于精心設計、塑造教育內容,以受教育者能夠迅速理解并接受的教育內容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堅持以人為本,從知覺主體角度出發,科學分析受教育者的個性特征,進行精細化教育,改變傳統的一鍋端,一刀切的做法;

五、敏銳把握并科學解讀知覺偏差,及時汲取經驗教育,利用知覺的理解性和恒常性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長遠發展探索出一條正確的施行方法。

最后,我們總結一下,將知覺理論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對于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作用巨大的。當然至于如何將其結合是一個關鍵性問題,不過其實也并不難,關鍵在于是否尊重知覺規律,是否善于結合具體情況,將知覺理論正確靈活地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實踐當中去。

參考文獻:

[1]胡凱.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08.01

[2]阿內特.青少年心理學第三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04

[3]潘懋元.改進高校德育工作的兩個問題[M].高等教育研究,1996

篇3

[關鍵詞] 企業文化 途徑

一、走出企業文化認識上的誤區是新形勢下提升企業文化的前提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反作用于實踐,正確認識能指導實踐取得成功,錯誤的認識只能把實踐引向歧途。企業文化建設只有在正確企業文化認識的指導下進行才可能取得成功。當前企業文化建設的缺失與不足均源于對企業文化認識的不當。因此走出企業文化認識上的誤區是新形勢下提升企業文化的基本前提。

企業文化是隨著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企業組織在長期的生產經營中逐漸培育、提煉、積淀而成的反映時代要求和民族文化特征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基本信念、價值觀念、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和文化環境等,以及與此相適應的企業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總和。主要由四個層面構成――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基礎,精神文化中的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從歸屬上講,企業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化的子文化。優秀的企業文化對企業的發展具有導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勵作用、規范作用和輻射作用,是企業的靈魂,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推動力,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和核心競爭力。企業文化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滲透并熔鑄于企業的各個方面,其塑造是一個長期的艱苦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企業決策層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首要主體,中間執行層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主體,廣大職工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參與主體。

當前企業文化建設的簡單化,是沒有充分理解企業文化的內涵、地位、基本特征,導致的對企業文化的膚淺、生硬的處理;企業文化建設的片面化、形式化,在于沒有全面、深刻地理解企業文化的內涵、建設主體、各層面間的相互聯系導致對企業文化的狹隘、孤立的處理;企業文化建設的趨同化,在于沒有充分認識企業文化的根本特征和生命力在于其特色性;而企業文化建設的速成化、靜止化則在于沒有充分認識企業文化的時代性、民族性特征和企業文化塑造的長期性、復雜性。同時創建學習性組織或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和途徑,對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主體和參與主體――中間執行層和廣大職工進行宣傳教育和引導,提高他們對企業文化的認識水平。

二、將突出重點與系統化的協調運作緊密結合起來是新形勢下提升企業文化的關鍵

突出重點即突出企業精神文化中價值觀的塑造。企業的價值觀作為企業員工所共同認可的價值體系,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優秀的企業價值觀,是企業在長期的經營發展過程中不斷總結提煉、創新的結果,它深深地滲透并熔鑄到企業文化的各個層面,是企業職工的精神支柱,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基本的方向和指南,是支撐企業文化體系的靈魂,具有強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約束力。縱觀世界500強的一些大型跨國公司,他們都在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企業價值觀,并幾乎都使這種價值觀成為企業最權威的“代言人”。可見,新形勢下提升企業文化,關鍵在于突出企業價值觀的塑造。

而企業價值觀的塑造,根本的在于企業文化建設的領導者、組織者,以現代管理理論為指導,在不斷捕捉時代特征及企業文化演變趨勢的基礎上,借鑒國內外優秀企業文化建設的經驗,從本企業實際出發,在生產經營中進行不斷的總結、提煉、積淀和創新。其中關鍵把握好以下幾點:第一,體現時代性。時代性是企業文化的基本特征。在當今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企業文化演變的人本化趨勢、融合趨勢、生態趨勢日益明顯。因而企業核心價值觀的塑造必須融入人本思想,著眼于企業內部各方面的協調發展。第二,體現民族性。即吸收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華,這是由其民族性特征決定的。像北京同仁堂集團,作為中藥行業的老字號創建三百多年來,歷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傳統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確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昌盛不衰。第三,體現特色性,即企業價值觀的特色和個性,它是企業文化的根本特征,是企業文化的競爭力和生命力所在。企業價值觀的特色必須在研究本企業的歷史、現狀及面臨的競爭與挑戰的基礎上,找準本企業自身的特點、優勢和個性,才能概括并提煉出來。

三、實施以人為本的管理原則是新形勢下提升企業文化的根本

篇4

1、實踐的觀點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性活動。

2、實踐的基本特征:直接現實性(物質性活動);自覺能動性(人類有意識的活動);社會歷史性(社會的歷史的活動)

3、實踐的具體形式:物質生產實踐(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社會政治實踐(調整和處理社會政治與公共關系的活動);科學文化實踐(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準備性和探索性的實踐活動)

4、認識主體:具有思維能力、從事社會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

認識客體:實踐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

中介:各種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運用、操作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5、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產生了認識的需要;?實踐還為認識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將這種可能變為現實。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首先,實踐的發展不斷提出認識的新課題,推動著認識向前發展;其次,實踐為認識的發展提供必要條件;最后,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主體的認識能力。

(3)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6、在認識的本質問題上兩個根本對立的觀點

(1)唯物主義反映論:堅持從物到感覺和思想(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

(2)唯心主義先驗論:從思想和感覺到物(把認識看做是咸魚物質、先于實踐經驗的東西)

其中,唯心主義又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認為人的認識是主觀吱聲的,是內心自省的結果,是心靈的自由創造物;客觀唯心主義認為人的認識是上帝的啟示或是絕對精神的產物。

7、辯證唯物主義能動反映論與舊唯物主義直觀反映論

篇5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于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文化創新的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政治文化創新的知識1、我們為什么要積極開展慶祝民族節日的活動?

①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②民族節日,蘊涵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③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根基。

④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相對穩定性,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2、為什么要保護文化遺產?(地位+意義)

①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②保護文化遺產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

③保護文化遺產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

④保護文化遺產有利于促進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3、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1)地位: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2)特點: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現狀: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

(4)意義: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會豐富多彩,充滿生機和活力。

4、怎樣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1)要求: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

(2)原則: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3)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5、為什么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文化是世界的,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

(2)文化又是民族的,各民族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又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6、為什么要進行中外文化交流?

必要性:

地位: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特點: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

要求: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是繁榮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

意義:

(1)對內:

①有利于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維護民族文化。

②有利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提高我國的文化競爭力,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和綜合國力。

③有利于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促進我國文化的創新和發展。

④有利于我國建設全面小康社會。

(2)對外:

①有利于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和發展,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②有利于加強兩國人民的友誼,發展友好合作,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建設和諧世界。

7、如何推動中外文化交流?

①我們既要更加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②利用商貿活動、人口遷徙、教育等途徑,發揮大眾傳媒的作用,推動文化傳播與交流。

③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④在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中,要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⑤正確處理外來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堅持正確方向,反對錯誤傾向,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封閉主義等。

8、傳統文化的特點

(1)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傳統習俗、建筑、文藝、思想的繼承。

(2)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內涵又因時而變。

(3)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9、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

(1)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政治的變化,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

(2)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

10、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的態度:

(1)繼承角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落后腐朽的東西,要“移風易俗”,自覺地改造或剔除。

(2)發展角度: “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

(3)創新角度: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積極吸收世界文明成果豐富發展我國傳統文化。

(4)加強中外文化交流,推動我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提高我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5)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反對“封閉主義”“守舊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

11、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是什么?

(1)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

(2)正確處理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才能進行正確的文化選擇,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

12、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1)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社會制度的更替對文化發展的影響是重大的。

(2)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運動促進文化發展。

(4)教育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13、全面認識教育的作用:

(1)教育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為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教育也是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3)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類文化傳承中產生重大影響。

(4)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作用,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14、為什么要進行文化創新?

(1)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2)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文化創新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是一個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3)文化創新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時代要求。

15、如何進行文化創新?

(1)根本途徑:立足于社會實踐。

(2)基本途徑:

①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學習、借鑒、融合外來文化優秀成果。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3)主體角度:人民群眾是文化創新的主體,進行文化創新要走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的道路。

(4)文化創新要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反對“封閉主義”“守舊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

(5)必由之路: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

提高政治成績的答題技巧1、高中政治選擇題的技巧。

選擇題題干在情境設計和設問上多種多樣,題肢往往似是而非,迷惑性強,稍一疏忽,后悔莫及。要想解答好選擇題,首先要在平時的學習中注意準確把握概念和原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是選擇題主要考察內容,否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其次,養成好的習慣:做題習慣,如建立錯題本,或在資料中對不同難度的題做不同的標記,對反復出錯的題進行重點分析;總結選擇題的干擾方法、做題的好的經驗習慣、好的邏輯思維習慣。好的思維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練出來的。

2、問答題解題技巧。

要注重切入語,觀點要明確,能分段就分段能分點就分點,標清大小點,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引用材料關鍵論述。

3、啟示類啟示型的設問有“給我們什么啟示”,它包括經濟學、哲學、政治學的啟示等等。

回答這種設問的題目技巧上,一般先提出理論依據,然后再提出應該怎么辦,針對材料中的問題,尋找措施。答案要做到觀點與材料相結合。

4、啟示類啟示型的設問有“給我們什么啟示”,它包括經濟學、哲學、政治學的啟示等等。

回答這種設問的題目時,我們可以采用以下答題技巧,一般先提出理論依據,然后再提出應該怎么辦,針對材料中的問題,尋找措施。答案要做到觀點與材料相結合。

在政治答題時要避免哪些問題1、急于求成。

不審題,不構思,怕時間不夠,想一句寫一句,結果不是錯解題意,用錯原理,就是重重復復,顛三倒四,該回答的沒回答好,不用回答的卻寫了很多。

2、照本宣科。

不理會題目的具體要求,不注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緊扣題意進行回答,只是一味地按照復習資料或輔導老師給的相似題的答案答,結果由于答題的針對性不強,得分率不高。

3、表達不準確、不科學。

原理表述不準確,分析用詞不當。

篇6

關鍵詞: 英語詞匯 合成詞 外借詞 類比詞 基本特征

從公元1500年到現在,英語都可以被稱之為現代英語,現代英語分為兩種:早期現代英語和后期現代英語。從公元1500年到公元1700年的英語是早期現代英語,從公元1700年至今的英語是后期現代英語。隨著時展,英語詞匯不斷地豐富和擴展。現代英語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出現大量新的詞匯,并且舊詞匯淘汰速度加快,導致淘汰加快或者更新換代速度加快的原因是很多流行詞匯出現。

隨著英美等國科技不斷發展和社會生活不斷富裕,英語逐漸成為世界性語言。為了適應社會發展,英語詞匯也在不斷更新,與新陳代謝類似,新詞匯不斷出現,舊詞匯不斷淘汰。而且詞匯更新速度很快,根據研究表明:處于莎士比亞時代時,英語詞匯大概有十四萬個,1989年出版的牛津字典中包含的英語詞匯大約六十二萬個。并且據某雜志統計,每年大概有1500~1600個新英語詞匯納入計算機數據庫。如今英語詞匯量在世界上是最多的,它成為世界語的原因在于英語詞匯隨著時展不斷更新換代。本文主要研究現代英語詞匯的基本特征,從英語新詞的語義和構詞兩方面展開分析。

一、合成新詞的構詞法

英語詞匯組合要與英語語法和語言規則相符合,不能隨隨便便地組合,這樣就會限制一些英語新詞出現。隨著社會的發展,新鮮事物和新概念不斷涌出,為了適應這些變化和滿足語言交際需要,詞不能局限于簡單化,應趨向于復雜化,逐漸出現一些合成詞。比如:rolling news(24小時聯播新聞),information superhighway(信息高速公路),mobile phone(手機),virtual environment(虛擬環境),job market(人才市場)等。在英語合成詞當中,主要是雙詞,但是也存在三個或者四、五個詞組成的合成詞,比如:time deposit open account(定期不定額存款),distributed shortest path algorithm(分布式最短路徑算法)。C.L.Barnhart編撰的字典中大概有6000個新詞,其中合成詞就有900個。在語言中,合成詞相當于一個詞的整體存在,在詞意的表達上具有完整性。

二、借入外來的新詞

在不同歷史時期,為了滿足文化需求,英語可以從其他語種(比如:漢語)借入一些詞,以作為新詞。在整個詞匯量中,借詞大概占據70%左右。借詞的目的在于填補英語詞匯,使英語詞匯的表現力更強。比如:一些借詞反應中國人民的政治生活,four modernizations(四個現代化),kungfu(功夫),paper tiger(紙老虎)等。隨著世界各國文化不斷影響和滲透,借入外來的詞匯越來越多,如意大利飲食方面的詞匯:pizza(意大利式的烘餡餅),spaghetti(實心面條)等;英語從法國借入的詞匯包括prairie(草原),depot(倉庫)等;英語從德國借入的詞匯包括sauerkraut(泡菜)等;從西班牙借入的新詞包括bronco(野馬),ranch(大牧場)等。印第安的詞匯因早期人們的移民逐漸被同化,比如:raccoon(浣熊),hominy(玉米片)等。英語詞匯逐漸與各國文化相融合,能體現各國不同時期包含的特有的文化內涵,同時反映出英美人吐故納新的文化心態。

三、類比構詞

類比構詞指的是依據現有詞根或者詞綴仿造新的詞語,具有一定的規律,常見的方法有五種:近似類比法、反義類比法、色彩類比法、人名地名類比法和數量詞類比法。

第一,近似類比法。比如:workholic(工作狂),movieholic(電影迷),colaholic(可口可樂狂飲者)等;第二,反義類比法。比如:brain drain(人才外流)與brain gain(人才流入);hardware(硬件)與software(軟件)等;第三,色彩類比法。比如:white-collar worker(白領階層)與blue-collar worker (藍領階層)等;第四,人名地名類比法,比如:earthquake(地震)與youthquake(青年動亂)等;第五,數量詞類比法。比如:First Lady指的是第一夫人,那么First Mother可以指第一母親,First Family的含義是第一家庭。

類比新詞反映了詞的多樣性,同時相當于社會的一面鏡子,可以反映社會現實功能。在英語語言中,類比新詞占據十分之一以上。

四、舊詞增加新的含義

舊詞獲得一個新的含義,在某種意義上相當于詞匯中增加一個新詞,在現代英語詞匯中,一詞多義現象比較普遍。如“gay”原意是快樂的,但有的報刊上將此意思表述為“同性戀的”,這樣,一系列與“gay”相關的詞匯就產生了,比如:gay civil rights,gay bar等。再如“brain”,原意是頭腦,與一些動詞或名詞連用,就產生了一些新的含義,比如:brain gain(人才流入),其中brain的含義是人才,brain box(電腦),brainstorm(獻計獻策)等。在英語發展過程中,原意得到了推廣,豐富了英語詞匯。但需注意的是在推廣新的含義時,不可望文生義。舊詞增加新的含義可以分為五種:詞匯揚升、詞匯擴大和縮小、詞匯轉移和詞匯貶降。

五、利用新事物所創造新詞語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新事物不斷涌出,為了更好地描述新事物,為此創造了新詞匯。比如:mockingbird(模仿鳥),bottomland(洼地)等。語言相當于社會產物,新詞匯隨著社會新事物的出現不斷產生。例如,在女權運動爆發后,出現了大量新詞匯:femi-nism(男女平等主義),malechauvinism(大男子主義)和girlcott(聯合抵制)等。不論在社會哪個方面(政治、環境、科技、體育、音樂等),一旦新事物出現,就會出現相應的新詞,可以反映生活現狀。

語言詞匯的變化主要依賴新詞的出現。作為國際性語言的英語詞匯隨著社會發展也在不斷發展,涌現出很多英語詞匯,使英語詞匯量大幅度增加。本文主要從五個方面分析現代英語詞匯的基本特征:合成新詞的構詞法;借入外來的新詞;類比構詞;舊詞增加新的含義和利用新事物創造新詞語。

參考文獻:

[1]汪榕培.英語新詞的來源及展望[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9).

篇7

關鍵詞:中原文化;基本特征;思考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3)02-0012-01

中原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在歲月的洗禮下,積淀下了不少寶貴財富。一個地區文化的形成于發展會深深的打上本地區的烙印,中原文化特征的形成,既是這個地區文化長期累積的過程,也是以自己的文化底蘊為基礎,對周邊文化的吸收和融合的過程,是歷史發展的時間和地理環境的空間的結合體,是文化內在邏輯演變和文化空間形態變遷的統一。為了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提升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影響力,黨和政府就要積極探索,尋找擴大中原文化影響力的有效措施,為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產生推動作用。

一、中原文化的基本特征

1.類型多樣性

在中原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與其他地區的文化交流日漸頻繁,中原地區自身獨特的地理優勢,更促進了各種文化在此地的交融。多樣性是文化因子富集和活躍的標志,更是文化生命力的基礎,在交融與發展之中,中原文化的多樣性特點日漸突出,現在的中原文化大致可以分為十八類別,文化的多樣性涵蓋了整個文化系統的大部分,充分證明了中原文化深厚的歷史積淀與文化高度。

2.空間廣布性

空間的廣布性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文明均衡的覆蓋到域內的人群。中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也是重要的政治和經濟中心,人口稠密,工業、農業、手工業都十分發達,借助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中原文化的輻射效應十分強大,只要有人類活動的地方,就有中原文化的身影。以史為證,全國古都河南占據四個,以洛陽、鄭州、開封、安陽為中心,中原文化輻射到了整個河南的重要城市,歷史古都有著深深的文化烙印,記錄了歷史發展的痕跡,在空間上,四大古都形成了一個文化輻射網絡,使得中原文化在河南境內的輻射范圍基本沒有死角。

3.群體覆蓋性

群體的覆蓋性是指文化的分層界限不明顯,即很多文化產品不是壟斷性的,中原文化的根本特點是族群共享性。中原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與其他地區的文化發生碰撞與交融,形成了多種多樣的中原特色文化,中原文化具有很強的群體覆蓋性,幾乎無孔不入地深入中原人民的生活之中。中原的戲曲文化來源于生活,得到了民眾的廣泛認可,具有濃重的鄉土氣息,民眾在生活勞作中,借助戲曲來表達自身的情感,不拘泥于一定的形勢,表達形勢多樣。中原的民俗文化特色鮮明,體現在飲食、服飾、禮儀等諸多方面,這些民俗文化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文化的共享性大大增加了中原人民對中原文化的認同感,使得中原文化永遠年輕,充滿活力,這種文化的共享性增加了民眾之間的交流,有助于和諧中原的建立。

4.精神傳承性

精神的傳承性是指地域文化的核心價值能夠穩定的進化和代際延續下去。中原文化的成熟首先表現在有一個突出的核心價值,這個核心價值就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整合各家思想的傳統文化思想和以紅色文化為核心的現當代文化。中華文化的發源地就是中原地區,中原文化在整個中華文明體系中具有發端和母體的地位,夏、商、西周的文化發源于河南,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諸子的思想,究其根本也是發源于河南,在今天,諸子思想仍在傳承,大到治理國家,小到修身齊家,正是文化的傳承性使得文化的財富可以造福一代代人民。

5.穩定開放性

內在結構的穩定是文化在交融碰撞時保持獨立性的根本前提。河南占據獨特的地理位置,是文化的重要聚集地,然而中原文化能夠在眾多文化沖擊下保持中原文化特色,靠的就是中原文化的穩定開放性。中原地區幾經朝代變遷,在歲月的磨礪中,逐漸形成了中原文化特有的結構與制度,正是文化的結構穩定性才保證了傳播過程的穩定。

二、如何提升中原文化影響力

1.“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

河南政府要充分利用河南的地理優勢,舉辦文化交流會,積極申請承辦國際知名賽事,積極宣傳河南,吸引更多的外國友人走進河南,了解河南;河南政府可以從中原特色文化出發,例如將“梨園春”推向世界舞臺,將河南戲曲送上世界知名歌劇院,將少林功夫借助于電影等多種形式進行傳播。

2.文化節會與經貿交流相結合

河南政府要充分利用中原文化的豐富性與多樣性,舉辦多種類型的文化節,達到文化與經濟的雙重交流,以文化交流推動經濟發展。文化節可以分為民間節會、尋根節會、特色節會等,例如:信陽茶文化節、安陽殷商文化節、鹿邑國際老子文化節、開封國際清明文化節等。河南舉辦文化節時應注意選擇與中原經濟區建設相吻合的項目,逐步實現“官辦節會”向“民間節會”的轉變,進一步提升文化節的檔次與質量。

3.品牌建設與活動推廣相結合

中原文化內容豐富,涵蓋面非常廣。在進行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河南政府要充分考慮中原文化的品牌效應,努力打造文化品牌,牢牢樹立品牌意識,這樣的文化發展更具有長久性。文化的傳播與推廣需要借助于現代化的技術與手段,中原文化的傳播更應該借著傳媒技術不斷發展的東風,進一步擴大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河南政府可以將“梨園春”打造成中原戲曲文化品牌,抽出專項基金進行扶植與發展,擴大河南戲曲文化的影響力,還可以將“少林寺”打造成中原功夫品牌,在世界范圍內舉辦交流會,開設武館,進行宣傳,吸引更多人來學習少林寺功夫,擴大功夫文化的影響力。

三、結語

中原文化具有類型多樣性、空間廣布性、群體覆蓋性、精神傳承性與穩定開放性等特征,在新時期,河南政府通過多種手段,實行多種有利于文化發展的政策,定能夠不斷擴大中原文化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電影音樂審美范疇

中圖分類號:J64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3)11-0115-01

電影是一門綜合音畫藝術,為電影而創作的電影音樂,是電影這門綜合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功的電影音樂是一種重要的詮釋手段,給觀眾帶來全面的審美體驗。而電影音樂作為一門可以相對獨立的現代音樂體裁,其審美的范疇也越來越被創作者和觀眾所關注。

江西是中國革命的搖籃,與這里相關的電影多與革命題材有關,這也相對決定了紅的審美范疇。所謂審美范疇,指在美學中用來概括審美對象各種審美屬性的基本概念,也是人們對美的現象形態的理解和把握。研究審美范疇是美學的基本任務之一,它從不同的角度揭示美和審美的本質。因此研究電影音樂的審美時,對其審美范疇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

對于審美范疇的研究,中西方的文化有不同的分類與側重,優美是西方美學中最廣泛的一個范疇。西方的畢拉哥拉斯學派將優美定義為和諧的統一,而優美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諧。在電影音樂中,和諧是多方面的,歌詞內容與影片內容的呼應、旋律對電影氛圍的襯托,都屬于和諧范疇。如電影《廬山戀》(1980版)中的電影插曲《啊,故鄉》(31′50″)是一首配合景色的歌曲。作者運用三拍子,以流暢優美的曲調來配合影片呈現廬山靈動的山水,與畫面協調統一,讓觀眾深切感受思鄉之情。又如《血沃中華》(77′30″)獄卒張懷志發現就是曾經在輪船上救過自己的恩人一幕,音樂以華彩的形式來渲染兩人重逢時的喜悅。

與優美相對應的音樂美是壯美,最早的美學并未將壯美作為一個獨立的范疇,但是從音樂本身的視點來看,壯美卻是一個甚為普遍的范疇。優美以和諧、純凈、細膩為特征,而壯美卻是以剛勁雄渾為基本特征。如《血沃中華》(32'00″)的老師演奏古琴曲《滿江紅》,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政治傾向,奏至一半,又接過琴來將其完成,表達自己堅持革命的決心和信念。此處的電影配樂則將主人公的豪言壯語通過音樂的形式傳達給觀眾。

崇高美是音樂美學范疇的另外一個組成部分,但是崇高美比優美更壯麗、比壯美更加偉岸,最重要的是崇高美更加深刻、更富于理想。在江西的紅中,主旋律的影片占據了大部分,因此對于崇高美的運用也更加廣泛。如《廬山戀》中的插曲《廬山戀歌》,第三遍的演唱用豪邁的風格(43'27″),揭示其深刻的政治內涵與對祖國發展的期待,是一種深刻的崇高美。

在西方的審美中,悲劇美是一種普遍存在于各種藝術的美學范疇。尤其在文學與戲劇中運用更加廣泛。恩格斯曾把悲劇定義為“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是不可能實現的矛盾。”悲劇美能使人產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靈震撼,以其特殊的藝術感召力,引發出美感。又如《血沃中華》(102'20″)中命令秘密殺害,從牢房堅定地走出,這時的電影音樂用小音量的合唱和聲來襯托這悲情的一幕。當看見自己的戰友安好,合唱的情緒漸漸高漲,一方面表現出對革命堅貞不屈的信仰,另一方面也有不能和自己的戰友再并肩戰斗的惋惜和凄涼,強烈地展現給觀眾一種英雄主義的悲壯美。

在西方的審美范疇中,有悲亦有喜。歡樂美也是音樂審美范疇的一部分。音樂里的歡樂美往往是通過歡快流暢的旋律、活潑跳蕩的節奏、明亮的調性和較快的速度等手法來加以表現。歡樂美大體可以劃分為喜悅和快樂兩個層次。如《血沃中華》(19′48″)運用江西的民歌《斑鳩調》作為素材,以歡快的曲調來表現監獄外生活的自由,讓人開心喜悅。這個大致屬于喜悅層面的歡樂美。

音樂范疇的劃分,一般以音樂美的內在性質作為基本依據。但由于電影音樂以影片內容為基本,因此在界定和程度的劃分上一定程度依賴于對影片內容的認識。如悲劇美有像《廬山戀》中內在極度的悲痛,也有像《血沃中華》那種具有社會內涵的史詩性的悲劇。總之,音樂美的范疇在基本性質一致的同時,又有程度和層次的不同。在電影音樂審美范疇劃分上,不同范疇之間并不是截然分開、彼此隔絕的,而是互相互滲透、彼此關聯的。

音樂美的范疇都是通過特定的、具體的音樂形態表現出來的,而音樂本身在不斷地發展,人們的審美觀念也在不斷的發展更新,電影音樂也要隨著文化的發展不斷更新技術手段、表達方式以及審美范疇的內涵與層次。

參考文獻:

[1] 彼得?拉森.電影音樂[M].聶新蘭,王文斌,譯.濟南:山東

畫報出版社,2009.

[2] 張前,王次.音樂美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

社,2004.

[3] 徐莉婭.新時代的山水戀歌――《廬山戀 》電影音樂表

達分析[J].貴陽:電影評介,2011(09).

[4] 涂維民,劉燕平.音樂美學論[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

社,2003.

作者簡介:

篇9

1.1創建新時期現代化社區的需要

《民政部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中提出了堅持政府指導和社會共同參與相結合努力建設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際關系和諧的新型現代化社區,在城市化進程中,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民主政治體制和其他體制的變革勢必對城市社區的生活帶來影響:經濟交往方式的改變使城市居民內在聯系增強,城市居民間的交往機會也增多,交往需求增強,這就要求城市社區必須加強建設,以適應這一變化,社區辦社會的方式使社區承擔的社會職能越來越多,社區居民對社區的依賴性在增強。無論是城市社區優美環境的創造、完善服務的實現,還是和諧的人際關系都需要道德的維系,都需要加強城市社區道德建設。

1.2解決轉型時期我國城市出現的倫理問題的需要

我國正從傳統文明走向現代文明,經歷著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在這個轉變過程中,人們的道德觀念出現了新的變化,并出現了一些倫理問題。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①個人本位問題,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個體的自主地位增強,為追求自身的利益,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現象較為普遍。②人際關系功科化,作為市場經濟建設的陣地,經濟領域內通行的等價交換原則被擴展到社會生活,導致城市居民間人際關系的功利化,人際關系功利化會引發諸多道德問題,如奉獻精神,互幫互助的精神的弱化乃至消失,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淡漠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有賴于城市社區道德的建設。加強社區道德建設有助于人們處理好道德與經濟的關系,處理好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激起人們從事社區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社區居民群眾的精神境界和文化修養,從而推動社區發展。

總之,城市社區道德建設是促進社區整合,社區團結的重要手段,是城市社區建設向前發展的基本前提,是增強城市社區建設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基礎,是城市社區文明建設的關鍵。

2運用傳統文化加強我國城市社區道德建設的可能性

我國城市社區的特征使運用傳統文化加強城市社區道德建設成為可能。

(1)城市社區的地域性為運用傳統文化加強城市社區的道德建設提供了可能,“城市社區就是由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城市居民連同他們的社會活動、社會關系、組織制度、社會文化和社會心理等方面構成的社會共同體。”城市社區作為城市社區居民生活的場所,社區辦社會的方式使居民對社區的依賴性增強,城市社區居民基于相近地域間的天然聯系為加強城市社區道德建設提供了可能性。

(2)我國城市社區發展的自發方式使運用傳統文化加強城市社區道德建設成為可能。城市社區發展的自發方式主要是指“基于自身商品經濟的文化傳統、地理區位和自然資源條件,在外部經濟與社會發展方式的影響下,經過自身經濟與社會結構的不斷分化和整合,逐漸地依靠自身發展的慣性,推動和促進城市化和工業化社會過程的方式。”自發方式是我國大部分的城市社區的發展方式。以自發方式發展的社區基于自身的文化傳統、地理區位和自然資源逐步形成的,我國城市社區在其形成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社區文化,但是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國城市社區道德建設汲取營養的土壤。

3運用傳統文化加強我國城市社區道德建設的建議

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全面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努力探索發掘和研究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為社區建設服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運用傳統文化加強社區道德建設就是要結合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及價值取向加強城市社區道德建設。

3.1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對于加強城市道德建設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中國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性格的塑造,對中國人的道德境界、理想人格的培養,對中國家庭、社會的穩定以及中華民族的延續、發展都發揮過重要的作用。文化精神是被本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同的、在民族文化中占主導地位的、貫穿于民族發展過程中的基本思想、基本觀念。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國文化概論》一書中被歸納為“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人本主義精神”,“天人合一精神”以及“禮治精神”。

3.1.1“剛健有為”的精神對于城市社區道德建設的意義

《易經·乾卦象傳》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精神一直是中華民族奮發向上、蓬勃發展的動力。這種精神在全民族的歷史創造活動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中華民族之所以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之所以有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速發展,與這一精神是分不開的。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對于個人人生價值的實現也有著積極的意義,社區是社會的基因,我們建設社區的目的之一,也就是創造良好的環境,激發人們的創造力,在城市社區道德建設中激發了這種精神,弘揚發揮這種精神,才能建設一個富于創造性的社區。

3.1.2“以人為本”的精神對于加強城市社區道德建設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的“以人為本”包括“以民為本”“重人倫遠鬼神”“肯定個體的心性向善”這三個方面。以民為貴的的重民思想是中國傳統人本主義的重要體現,“重人倫遠鬼神”則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重現世、重生活、重人倫的基本生命態度,“肯定個體的心性向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體表現為注重人的修養,從個人與家庭、宗族、國家的關系上來肯定個體心性的完善。

城市社區道德建設中,這些基本精神是建設良好環境與和睦的人際關系的思想基礎,缺少了我們傳統中的這些基本精神,中國人就不能稱其為中國人,民族文化的這些精髓已為我們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3.2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對于加強城市社區道德建設的意義

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歸結為“重倫理,倡導道德至上”、“重和諧與融合”、“重實際、追求穩定”、“重理性與人文教養”。

3.2.1重倫理、崇道德的特征有助于加強城市社區道德建設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型文化,也被稱作崇德型文化,孟子曰:“天下之國在本,國之本在家。”(《孟子,離婁上》)這句話概括出我國傳統社會的實質——家國同構。家族是中國人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封建統治者建立統治秩序的基礎。在家國同構這種宗法觀念的影響下,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人倫關系成為個體最重要的任務。“崇德”也就是中國傳統要求人要以德行修養為安身立命之本,重視道德自覺和人格完美,強調道德在社會、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這種以道德為本位的文化重視個人對家庭的職責和對社會的義務,它有利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家庭的穩定,有利于社會的和諧。

3.2.2重人文教養的特征有助于加強城市社區道德建設

在中國歷史上,維系社會倫理道德,調節個人心里平衡的力量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所強調的個體的自我反省、自我約束和自我完善,個體的自我反省、自我約束和自我完善又是來源于以禮樂精神為核心的人文教養,通過道德教育、禮樂熏陶,從而培養出人格理想和人生境界。

3.3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對于加強社區道德建設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表現為中國傳統文化系統中的價值系統,主要體現為價值判斷,它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指導作用。”傳統中國文化的價值取向可以概括為“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積極進取”的價值取向,“以倫理道德為人際關系和社會秩序的紐帶”、“以物質與精神關系中的重義輕利”,“尚古傾向和平均主義”。

3.3.1“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積極進取的價值取向”有助于加強社區道德建設

直接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是《札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齊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目影響了中國一批又一批的知識分子。它表現出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對人生的積極進取精神。這種價值取向強調個體的自我約束、自我激勵和自我塑造,有利于塑造和諧完美的精神個性,有利于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有利于維持人際間的和諧關系,有利于形成社會發展的整體合力。

3.3.2“以倫理道德為人際關系和社會秩序的紐帶”對于加強社區道德建設的意義

中國傳統道德是建立在血緣與宗法關系基礎上的,這就使家庭倫理道德成為中國傳統社會道德的重要內容。這主要表現在對“孝”的推崇,家族中心的價值取向的最大特點是對“孝”的張揚,對“孝”的及其家族中心的觀念強調,它贊成中華民族尊老敬老、講求孝道的社會風尚,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有利于家庭和社會的穩定。

4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歷史中形成的,它具有一定的時代性,為此,在當前的城市社區道德建設中,就要在繼承社區傳統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弘揚和培育新的城市精神。創新和提升社區文化。“所謂城市精神是城市形象和市民價值觀、思想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的集中體現,”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弘揚和培育城市精神就應加強家庭倫理道德建設和人際道德建設,家庭倫理道德建設直接影響到家庭生活的質量和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加強家庭倫理道德建設就是要加強對社區居民的家庭美德教育,發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維護家庭穩定。加強社區人際道德建設就是要結合社區居民實際開展社會公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增強社區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創新和提升社區文化可以以群眾性社區文化活動為依托大力發展特色文化,積極開展群眾性的文化活動營造社區文化氛圍。

摘要:闡述了在我國加強城市社區道德建設的必要性,分析了在我國加強城市社區道德建設的可能性,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價值取向和基本特征就加強城市社區道德建設提出建議。

篇10

[論文關鍵詞]高師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論文摘要]本文試圖通過分析高師藝術院校學生思想特征,以尊重藝術類大學生的人格特點和教師教育培養理念為基礎,尋找合適的載體和科學管理辦法,結合筆者自身工作經驗,從高師藝術院校學生管理制度與思政教育、文化素質、德育、實踐、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將學生自我成才的教育理念貫穿全過程,為培養出“德藝雙馨”高素質藝術教育人才提供一些“方法與對策”。

高師藝術院校作為未來藝術教育人才的培養基地,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對推進我國文藝事業的發展,文藝人才的培養和使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高師藝術生的思想素質,呈現出個別素質發展滯后、基礎教育失衡、總體素質偏差等突出問題。說明高師藝術院校在學生管教方面還缺乏一個相對規范且科學的手段。本文試圖通過分析高師藝術院校學生思想特征,從藝術教育和師范教育雙重特征出發,結合筆者自身工作經驗,提供一些合理、科學的方法和對策。力圖從根本上解決和扭轉“藝術生難管”的問題。

一、當前高師藝術院校學生的基本特征

高師藝術教育人才的培養方式,應在顧及藝術專業人才的獨特性的同時,將其個性發展與所屬的社會團體的有機統一性調和起來。

思想特征:藝術生思想前衛,思想中有唯美主義傾向;接受能力強,但缺乏學習目標;可塑性強,但容易受外界干擾;情感豐富,自信積極,但看問題欠客觀。

行為特征:藝術生注重個性發展,外表、服飾和言談舉止求新、求異甚至求怪,行為上表現出自控能力差,特立獨行,散漫,團結協作精神、集體觀念、道德觀念、理想信念淡薄。

思維特征:藝術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特別強,思維活躍,觀察力強,富于想象力和創造性,但考慮問題過于感性,易沖動、欠理性,忽視現實基礎。

學習特征:專業情結濃厚,文化意識淡漠,“重專輕文”現象嚴重,這幾乎是藝術生身上存在的一個共同特點。

心理特征:藝術生情緒容易受外界干擾,對外界刺激敏感,自尊心強,缺乏現實考慮,容易鉆“牛角尖”走極端,是心理問題發生的高危群體,不容忽視。

針對高師藝術生的基本特征,藝術教育工作者應該辯證地思考,仔細觀察,擅于發現藝術生身上的閃光點,發揮他們的長處,改變傳統的溝通管教模式。完善藝術生的管理規章制度,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在教學和日常管理中實施規范學生學習習慣和道德行為,有效的帶動高師藝術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二、開展高師藝術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條件

1.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

大部分高師藝術院校采用以學校宏觀管理為核心,設立學工部總負責,各系部主管。學工部是由學校黨委和行政領導下負責青年學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職能部門,內設的各個職能部門與學院、系部協作共同管理的模式。這種管理模式,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學生的生活、學習中,便于學校的宏觀管理、把關,掌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方向,使我國大學生的教育工作取得了實效性的進展。

2.穩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是做好高師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當前,高師藝術院校大多建立了專、兼職輔導員隊伍,主要工作是對學生實施正確有效的“思想政治引導”“學生生活指導”“心理健康輔導”。高素質的輔導員隊伍為高師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組織保障,為培養出一批批“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立下汗馬功勞。來源于/

3.辯證的認識論,是建立高師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統體系模式的哲學依據

辯證的認識論告訴我們: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不窮。這就是認識發展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有限趨于無限的全過程。高師藝術院校在實踐中積累了不少經驗和做法,把這些好的經驗、做法加以總結,去粗取精,吸取精華,上升為理論,大膽探索高師藝術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統模式,以指導和加強高師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適應時展需求。

三、加強高師藝術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

1.高師藝術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三步曲——“禮、理、情”

高師藝術院校應注重對學生思想教育的方法與對策,爭取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占主導位置。針對高師藝術生的思想特征,通過“禮、理、情”的思教理念,將思政教育著眼于禮,寄情于理,情理結合。與學生交流應注重以禮相待,疏導為本,創造和諧自然的談話環境和交流平臺。徹底消除學生在思想政治覺悟上的不成熟和錯誤認識,做到耐心細致,切中要害,一針見血,攻其心理防線最薄弱的環節,以理服人,動之以情,情真理切,情理結合。

2.加強高師藝術院校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師范生的文化素質水平,不僅關系到其自身的發展,更關系到國家的發展。因此,提高師范生的文化素質水平任重道遠。學校應在思政教育中始終堅持樹立“終生學習”理念,提高學生文化修養。同時,應該將思政教育滲透在文化素質教育中,發揮專業課教師的情感優勢和榜樣示范作用。利用藝術類課程教材中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潛在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文化素質教育和思政教育緊密結合。

3.加強高師藝術院校學生的職業理想教育——替國造士,為民求知

職業理想是指個人對未來職業的向往和追求,它包括對將來所從事的職業和職業方向的追求,也包括對事業成就的追求。良好思想道德品質是師范生職業理想教育的基石,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相統一,深化藝術類教師教育改革,提高師范生的就業競爭力;加強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教育,將誠信責任、艱苦創業的奉獻精神滲透在職業理想教育中,是保證師范生成才的關鍵。

4.關注高師藝術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敞開心扉,構建和諧

高師藝術院校作為高等學校中一支高速發展的隊伍,其專業的特殊性以及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不容樂觀的就業前景,加重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加之藝術生自身敏感、脆弱、多慮的個性特征,是大學里心理問題的高發群體。學校應建立相應的救助機制,并將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中,努力營造健康和諧的校園環境,減少心理疾病對學生的危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管理辦法是“事”與“器”的關系,而高師藝術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要做好高師藝術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以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為盾,以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綜合素質、全面能力的復合型社會人才為終極目標,為社會培養更多德才兼備、德藝雙馨的高素質藝術教育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赫伯.里德.通過藝術的教育[M].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