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政治文化的含義和特征范文
時間:2023-12-20 17:40: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簡述政治文化的含義和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教育的終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術的現代化。
要點速記:全民多現身。
2.簡述近代社會教育的特點。
(1)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義務教育普遍實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視教育立法,倡導以法治教。
3.簡述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1)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選擇。
(2)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3)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學校結構。
(4)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教學方法、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
簡述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的關系。
4(1)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①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目的。
②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③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
要點速記:兩權一目的。
5(2)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作用。
①教育培養合格的公民和各種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制度的輿論力量。
③教育通過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推動國家的民主政治建設。
要點速記:人(人才)魚(輿論)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每天積累一點點,一起來遇見更好的自己(^ω^)
6.簡述文化對教育的影響。
(1)文化影響教育目的的確立。
(2)文化影響教育內容的選擇。
(3)文化影響教育教學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種教育力量。
要點速記:目內方育。
7.簡述教育對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
(1)教育具有傳遞、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傳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創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選擇、提升文化的作用。
要點速記:兩傳選新再創造。
8.簡述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表現。
(1)學校教育按社會對個體的基本要求對個體發展方向做出社會性規范。
(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3)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
(4)學校教育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要點速記:嚴(延時價值)規范(社會性規范),塑(加速個體發展)個性(發展個性),總之要發展。
9.簡述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原因。
(1)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人的活動。
(2)學校教育是通過接受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相對而言效果較好。
(3)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因素。
(4)學校教育對人的影響比較全面、系統和深刻。
要點速記:三有一訓練,控制影響全面。
10.簡述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1)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其身心發展的動力。
(2)人的主觀能動性推動人的發展。
(3)人的主觀能動性是通過人的活動表現出來的。離開了人的活動,遺傳素質、環境和教育所賦予的一切發展條件,都不可能成為人的發展的現實。
11.簡述影響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學制的依據)。
(1)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狀況。
(2)社會政治經濟制度。
(3)青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
(4)本國學制的歷史發展和外國學制的影響。
要點速記:社會、個人、外國三方面。
12.簡述發達國家學制改革發展的主要趨勢。
(1)義務教育的范圍逐漸擴展,年限不斷延長。
(2)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
(3)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
(4)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
要點速記:義務要延長,高等要大眾,職業要統一,終身要建立。
13.簡述確立我國教育目的的依據。
(1)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
(3)人們的教育思想。
(4)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要點速記:社會、個人、理論三方面。
14.簡述現階段我國教育的基本精神。
(1)我們要求培養的人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堅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知識能力的統一。
(2)我們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要求堅持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兩方面的和諧發展。
(3)適應時展的要求,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 能力。
要點速記:社會主義接班人,全面個性多發展。
15.簡述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
(1)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
(2)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
(4)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5)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
要點速記:提速(國民素質)個性創兩全。
16.簡述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1)順序性。
(2)階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補性。
(5)個別差異性。
17.簡述活動課程論的觀點.
(1)主張一切學習都來自經驗,而學習就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
(2)主張學習必須和個人的特殊經驗發生聯系,教學必須從學習者已有的經驗 開始。
(3)主張打破嚴格的學科界限,有步驟地擴充學習單元和組織教材,強調在活動中學習,而教師從中發揮協助作用。
要點速記:個人經驗,打破界限。
每天積累一點點,一起來遇見更好的自己(^ω^)
18.簡述制約課程的主要因素。
(1)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能力基礎及其可接受性。
(2)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和文化發展水平對課程開發的影響。
(3)學科特征影響課程的編制。
要點速記:學生、社會、學科。
19.簡述課程標準的含義及作用。
(1)課程標準的含義。
課程標準是國家根據課程計劃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某門學科內容及其實施、評價的指導性文件。
(2)課程標準的作用。
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價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
20.簡述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
人的智力結構中存在著八種相對獨立的智力:
(1)語言智力。
(2)邏輯—數學智力。
(3)視覺—空間智力。
(4)音樂智力。
(5)身體—動覺智力。
(6)人際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要點速記:語(語言智力)數(邏輯—數學智力)體(身體—動覺智力)音(音樂智力)美(視覺—空間智力),一人(人際智力)兩自(自知智力和自然智力)。
21.簡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學生觀。
(1)學生是發展的人。
(2)學生是獨特的人。
(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要點速記:兩獨一發。
22.簡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觀。
(1)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具體來說,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
(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3)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4)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教師。
要點速記:開醋(促進)放鹽(研究)。
23.簡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學觀
(1)教學從“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
(2)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
(3)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
(4)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要點速記:學習過人。
每天積累一點點,一起來遇見更好的自己(^ω^)
24簡述新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1)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2)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
(4)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5)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
(6)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
要點速記:方(學習方式)平(評價與考試制度)的關(課程管理制度)節(課程結構)有內(課程內容)功(課程功能)。
25.簡述我國現階段的教學任務。
(1)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發展學生智能,特別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造力。
(3)發展學生體力,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
(4)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 素質。
要點速記:雙基 + 全面發展(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
26.簡述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1)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的規律。
(2)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的規律。
(3)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地位相統一的規律。
(4)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要點速記:建(間接經驗)立(發展能力)主(學生主體)育(思想教育)。
27.簡述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1)激發學習動機。
(2)領會知識。
(3)鞏固知識。
(4)運用知識。
(5)檢查知識。
要點速記:一動機四知識。
28.簡述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1)備課——上課前的準備工作,是教好課的前提。
(2)上課——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
(3)布置、檢查課外作業。
(4)課外輔導。
(5)學生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要點速記:備上作業來輔導,學生成績差不了。
29.簡述教師應該如何備課。
(1)備課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鉆研教材、了解學生和設計教法。
(2)備課要寫好三種計劃:學期(學年)教學進度計劃、單元計劃(課題計劃)、課時計劃(教案)。
要點速記:三備三計劃。
30.簡述上好課的具體要求.
(1)目的明確。
(2)內容正確。
(3)方法得當。
(4)結構合理。
(5)語言藝術。
(6)氣氛熱烈。
(7)板書有序。
(8)態度從容。
要點速記:明確內容;方法合理;語言熱烈;板書從容。
31簡述教師布置作業時應遵循的基本要求。
(1)作業內容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
(2)考慮不同學生的能力需求。
(3)分量適宜,難易適中。
(4)作業形式多樣,具有多選性。
(5)要求明確,規定作業完成時間。
(6)作業反饋清晰、及時。
(7)作業要具有典型意義和舉一反三的作用。
(8)作業應有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含有鼓勵學生獨立探索并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因素。
(9)盡量同現代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力求理論聯系實際。
32.簡述啟發性教學原則的貫徹要求。
(1)加強學習的目的性教育,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教師的講授應抓重點、難點和關鍵。
(3)設置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積極思維。
(4)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
要點速記:主(主動性)抓(抓重點、難點、關鍵)情境(設置情境),培方法(培養思維方法)。
33.簡述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貫徹要求。
(1)書本知識的教學要注重聯系實際。
(2)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3)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關系。
(4)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
要點速記:小聯(聯系實際)在鄉(鄉土教材)下訓練運(運用知識)輸技能(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
34.簡述教學方法選用的依據
(1)考慮教學方法本身的特點和功能,靈活選擇,綜合運用。
(2)依據學科特點和學習內容選擇教學方法。
(3)依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
(4)依據學生特點選擇教學方法。
(5)依據現有的教學媒體的特點選擇教學方法。
要點速記:依自身,依內容,依目標,依學生,依媒體。
35.簡述如何培養學生的注意。
(1)培養學生善于與注意分散作斗爭的能力。
(2)培養學生穩定而廣泛的興趣。
(3)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培養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5)使學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優缺點,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每天積累一點點,一起來遇見更好的自己(^ω^)
簡述班級授課制的優缺點。
36(1)班級授課制的優點。
①有利于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培養人才。
②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③有利于發揮學生集體的作用。
37(2)班級授課制的缺點。
①教學活動多由教師直接做主,學生的主體地位或獨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接受現成的知識,動手機會少,不利于培養探索精神、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
③教學面向全班學生,強調的是統一,難以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
④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有限。
要點速記:大養人,教主導,學集體;限獨立,少動手,難個別,缺靈活。
38簡述知覺的基本特性。
(1)知覺的選擇性。
人在知覺過程中把知覺對象從背景中區分出來優先加以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覺的選擇性。
(2)知覺的整體性。
知覺的對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屬性組成的。人在知覺時,并不把知覺對象感知為個別孤立的部分,而總是把它知覺為統一的整體。
(3)知覺的理解性。
人在知覺某一事物時,總是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認識它,并把它用詞語標示出來,這種特性就叫知覺的理解性。
(4)知覺的恒常性。
知覺的恒常性是指客觀事物本身不變,但知覺的條件在一定范圍內發生變化時,人的知覺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對不變的特性。
39簡述記憶的品質。
(1)記憶的敏捷性。
這是記憶的速度和效率特征。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記住較多的東西,就是記憶敏捷性良好的表現。
(2)記憶的持久性。
這是記憶的保持特征。能夠把知識經驗長時間地保留在頭腦中,甚至終身不忘,這就是記憶持久性良好的表現。
(3)記憶的準確性。
這是記憶的正確和精確特征。它是指對于所識記的材料,在再認和回憶時,沒有歪曲、遺漏、增補和臆測。
(4)記憶的準備性。
這是記憶的提取和應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時、迅速、靈活地從記憶信息的儲存庫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識經驗,以解決當前的實際問題。
要點速記:兩準一敏才持久。
40.簡述影響遺忘進程的因素。
(1)學習材料的性質。
(2)識記材料的數量和學習程度的大小。
(3)記憶任務的長久性與重要性。
(4)識記的方法。
(5)時間因素。
(6)情緒和動機也影響著遺忘的進程。
41.簡述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豐富學生的表象儲備。
(2)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有利于打開想象力的大門。
(3)引導學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經驗以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4)結合學科教學,有目的地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5)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幻想。
要點速記:引觀察、勤思考、擴知識、練想象、愛幻想。
每天積累一點點,一起來遇見更好的自己(^ω^)
42簡述提高記憶能力的方法。
(1)明確記憶目的,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2)理解材料的意義,少用機械記憶。
(3)對材料進行精細加工,促進深度理解。
(4)運用組塊化學習策略,合理組織材料。
(5)運用多重編碼方式,提高信息加工處理的質量。
(6)注重復習方法,防止知識遺忘。
要點速記:理解(理解材料意義)目的(明確記憶目的)精加工,組塊編碼重方法。
43簡述如何組織復習以防止遺忘。
(1)及時復習,經常復習。這是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規律來進行復習的。
(2)合理分配時間。
(3)做到分散與集中復習相結合。
(4)反復閱讀與試圖回憶相結合。
(5)復習方法要多樣化。
(6)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復習。
要點速記:法(復習方法多樣化)官(多種感官)及(及時復習)時(分配時間)返(反復閱讀)回(試圖回憶)三中(分散和集中)。
44簡述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1)創設有利于創造性產生的適宜環境。
①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
②給學生留有充分選擇的余地。
③改革考試制度與考試內容。
(2)注重創造性個性的塑造。
①保護好奇心。
②解除個體對答錯問題的恐懼心理。
③鼓勵獨立性和創新精神。
④重視非邏輯思維。
⑤給學生提供具有創造性的榜樣。
(3)開設培養創造性的課程,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
①發散思維訓練。
②推測與假設訓練。
③自我設計訓練。
④頭腦風暴訓練。
要點速記:環境 + 個性 + 課程。
每天積累一點點,一起來遇見更好的自己(^ω^)
42.簡述提高問題解決能力的教學。
(1)提高學生知識儲備的數量與質量。
(2)教授與訓練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
(3)提供多種練習的機會。
(4)培養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
要點速記:儲數量、訓方法、多練習、勤思考。
43.簡述學生學習的特點。
(1)學生的學習是以掌握間接知識經驗為主的。
(2)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指導下進行的。
(3)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是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技能,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
(4)學生的學習是在學校班集體中進行的。
(5)學生的學習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動性。
44.簡述操作技能的培訓要求。
(1)準確的示范與講解。
(2)必要而適當的練習。
(3)充分而有效的反饋。
(4)建立穩定清晰的動覺。
45.簡述心智技能的培養要求。
(1)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2)注意原型的完備性、獨立性與概括性。
(3)適應培養的階段特征,正確使用語言。
(4)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
要點速記:階(階段特征)個(個別差異)機(積極性)緣(原型)
46.簡述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1)班杜拉總結了影響學習的三類因素:環境、個體和行為。
(2)班杜拉把觀察學習的過程分為注意、保持、復現和動機四個子過程。
(3)班杜拉將強化分為直接強化、替代強化、自我強化。
(4)學習的實質是觀察學習。
47.簡述有意義學習的條件。
(1)學習材料的邏輯意義。
(2)有意義學習的心向。
(3)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有適當的知識,以便與新知識進行聯系。
要點速記:材料意義 + 新舊知識 + 心向。
簡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48(1)建構主義知識觀。
①知識并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征,也不是最終答案,而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
②知識并不能精確地概括世界的法則。
49(2)建構主義學生觀。
①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強調學生的巨大潛能。
②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差異性。
50(3)建構主義學習觀。
①學習的主動建構性。
②學習的社會互動性。
③學習的情境性。
51.簡述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1)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
(2)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
(3)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
(4)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
要點速記:創情境、控水平、用反饋、指歸因。
52.簡述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
(1)了解和滿足學生的需要,促使學習動機的產生。
(2)重視立志教育,對學生進行成就動機訓練。
(3)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自我概念,獲得自我效能感。
(4)培養學生努力導致成功的歸因觀。
要點速記:馬(馬斯洛需要層次)里(立志教育)奧班(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委(韋納歸因)。
53簡述有效促進學習遷移的策略。
(1)關注學生的認知結構。
①關注學生原有認知經驗的豐富性。
②關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概括與組織性。
③關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可利用性。
(2)教育內容與教學過程的選擇與安排。
①精選教材。
②合理編排教學內容。
③合理安排教學過程。
(3)教授學習方法。
要點速記:有結構,有內容,有方法,促進遷移。
54簡述情緒與情感的區別。
(1)情緒的產生與有機體的自然需要有關,而情感的產生則與人的社會性需要有關。
(2)情緒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心理現象,而情感則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心理現象。
(3)情緒產生早(個體生命開始,饑餓哭鬧),情感產生晚(在社會生產實踐中產生)。
(4)情緒具有情境性和動搖性,而情感則具有穩定性和深刻性。
(5)情緒多具有外顯性和沖動性,而情感則具有內隱性和持久性。
要點速記:需要、人類、時間、特點。
55.簡述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
(1)感知運動階段(0 ~ 2 歲)。
(2)前運算階段(2 ~ 7 歲)。
(3)具體運算階段(7 ~ 11 歲)。
(4)形式運算階段(11 ~ 16 歲)。
要點速記:感前具形。
56.簡述維果斯基發展觀的基本內容。
(1)文化歷史發展理論。
(2)心理發展觀。
①隨意機能的不斷發展。
②抽象—概括機能的提高。
③各種心理機能之間的關系不斷變化、重組,形成間接的、以符號為中介的心理結構。
④心理活動的個性化。個性的形成是心理機能發展的重要標志,個性特點對其他機能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3)內化學說
(4)教育和發展的關系——“最近發展區”
57簡述最近發展區的含義及其教育意義。
(1)最近發展區的含義: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所形成的兒童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也就是說,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是兩個鄰近發展階段間的過渡。
(2)最近發展區的教育意義:它的提出說明了兒童發展的可能性,其意義在于教育者不應只看到兒童今天已達到的水平,還應該看到仍處于形成的狀態,正在發展的過程,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把潛在的發展水平變成現實的發展水平,并創造新的最近發展區。維果斯基特別提出:“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
58.簡述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
(1)生物遺傳因素。
(2)社會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學校教育因素。
(5)個人主觀因素。
要點速記:萬能答案因素類:遺傳+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 學校教育+個人主觀能動性。
59.簡述具有場依存型認知風格的人的認知特點。
(1)他們對事物的直覺傾向于以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
(2)他們的態度與自我知覺更加容易受周圍其他人,尤其是權威人士的影響和干擾。
(3)他們善于察言觀色,注意并記憶語言信息中的社會內容。
(4)他們的社會敏感性強,善于社交。
60簡述埃里克森社會化發展理論。
(1)嬰兒期(0 ~ 1.5 歲): 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
(2)兒童早期(1.5 ~ 3 歲):自主感對羞怯與懷疑。
(3)學前期(3 ~ 6、7 歲):主動感對內疚感。
(4)學齡期( 6 ~ 12 歲):勤奮感對自卑感。
(5)青年期(12 ~ 18 歲):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6)成年早期(18 ~ 30 歲):親密感對孤獨感。
(7)成年中期(30 ~ 60 歲):繁殖感對停滯感。
(8)成年晚期(60 歲以后):完善感對絕望。
61簡述強迫癥的概念及其治療方法。
(1)強迫癥的概念
強迫癥包括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強迫觀念指當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慮的事情;強迫行為指當事人反復去做他不希望執行的動作,如果不這樣想、不這樣做,他就會感到極端焦慮。
(2)強迫癥的治療
①森田療法:日本的森田強調,當事人力圖控制強迫癥狀的努力,以及這種努力所導致的對癥狀出現的專注和預期,只會對強迫癥狀起維持和增強作用。因此,為了矯正強迫癥狀,應放棄對強迫觀念做無用控制的意圖,而采取“忍受痛苦,順其自然”的態度治療強迫行為。
②“暴露與阻止反應”。例如,讓有強迫性洗滌行為的人接觸他們害怕的“臟”東西,同時堅決阻止他們想要洗滌的沖動,不允許洗滌。
62.簡述理性情緒療法。
理性情緒療法又稱合理情緒療法。它是幫助當事人將情緒困擾理性化,從而達到輔導目標的一種心理輔導法。由美國心理學家艾里斯創立。其主要觀點是:情緒或不良行為并非由外部誘發事件本身引起,而是個體對這些事件的評價和解釋造成的。輔導老師可以通過暗示、說服和質疑等方法,來改變學生的非理性的信念,從而恢復和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來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和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
63.簡述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徑。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有關課程。
(2)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
(3)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4)結合班級、團隊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5)個別心理輔導或咨詢。
(6)小組輔導。
64.簡述影響品德發展的因素。
(1)外部條件。
①家庭教養方式。
②社會風氣。
③同伴群體。
④學校教育。
(2)內部條件。
①認知失調。
②態度定勢。
③道德認識。
65.簡述促進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說服。
(2)樹立良好的榜樣。
(3)利用群體約定。
(4)給予恰當的獎勵與懲罰。
(5)價值辨析。
要點速記:服榜樣、約獎勵、價辨析。
66.簡述皮亞杰道德發展階段論。
(1)前道德階段(2 ~ 5 歲)。
(2)權威階段(5 ~ 8 歲)。
(3)可逆性階段(9 ~ 11 歲)。
(4)公正階段(11 歲以后)。
67.簡述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1)前習俗水平(10 歲以下):懲罰與服從道德定向階段;相對功利道德定向階段。
(2)習俗水平(10 ~ 20 歲):尋求認可定向階段,也稱“好孩子”定向階段;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
(3)后習俗水平(20 歲以后):社會契約定向階段;普遍原則的道德定向階段,也稱原則或良心定向階段。
要點速記:三水平、六階段
68.簡述知行統一原則的貫徹要求。
(1)加強思想道德的理論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認識。
(2)組織和引導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促使他們在接觸社會的實踐活動中加深情感體驗,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對學生的評價和要求要堅持知行統一的原則。
(4)教育者要以身作則,嚴于律己。
要點速記:強道德、加實踐、持統一、律自己。
69.簡述中學德育的途徑。
(1)思想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
(2)社會實踐活動。
(3)課外活動。
(4)共青團組織的活動。
(5)班會、校會、周會、晨會。
(6)班主任工作。
要點速記:一教(教學)、二班(班會+班主任工作)、三活(社會實踐活動+課外活動+共青團組織的活動)。
70.簡述如何運用道德修養法。
(1)在指導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班主任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之間的關系。
(2)在肯定學生自我教育意愿和能力的基礎上,班主任要啟發、幫助學生制訂自我教育計劃,使學生明確自我努力的方向。
(3)班主任要注意給學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機會。
71.簡述如何運用說服教育法。
(1)有目的性和針對性。
(2)有知識性和趣味性,內容真實、可信。
(3)態度真誠、熱情。
(4)善于捕捉說理時機,撥動學生的心弦,以增強教育效果。
72.簡述培養班集體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學生。
(2)確定班集體的奮斗目標。
(3)建立班集體的領導核心。
(4)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要點速記:生(研究學生)目標,導(領導核心)關系。
73.簡述班集體的發展過程。
(1)初建期的松散群體階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體階段。
(3)成熟期的集體階段。
74.簡述良好班集體形成的特征。
(1)共同的奮斗目標。
(2)有力的領導集體。
(3)健全的規章制度。
(4)健康的輿論與良好的班風。
(5)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
75.簡述班級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規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標管理。
76簡述課堂紀律的類型。
(1)教師促成的紀律
所謂教師促成的紀律,主要指在教師的幫助和指導下形成的班級行為規范。
(2)集體促成的紀律
所謂集體促成的紀律,主要指在集體輿論和集體壓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體行為規范。
(3)任務促成的紀律
所謂任務促成的紀律,主要指某一具體任務對學生行為提出的具體要求。這類紀律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4)自我促成的紀律
簡單說就是自律,是在個體自覺努力下外部紀律內化而成的個體內部約束力。自我促成的紀律是課堂紀律管理的最終目的。
77.簡述班主任的常規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學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
(2)組織和培養班集體(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
(3)建立學生成長檔案。
(4)組織班會活動和課外活動。
(5)協調各種教育影響。
(6)操行評定。
(7)班主任工作計劃與總結。
78.簡述如何對后進生進行教育。
(1)關心熱愛與嚴格要求相結合。
(2)培養和激發學習動機。
(3)善于發掘后進生身上的“閃光點”,增強其自信心和集體榮譽感。
(4)針對后進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對癥下藥。
(5)對后進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79.簡述課外活動的特點。
(1)參與的自愿性、自主性。
(2)內容的靈活性、綜合性。
(3)過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80.簡述教師勞動的特點。
(1)教師勞動的復雜性和創造性。
(2)教師勞動的連續性和廣延性。
(3)教師勞動的長期性和間接性。
(4)教師勞動的主體性和示范性。
(5)教師勞動方式的個體性和勞動成果的群體性。
81.簡述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
(1)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
(2)開展微格教學。
(3)進行專門訓練。
篇2
課程代碼:00505
請考生按規定用筆將所有試題的答案涂、寫在答題紙上。
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1. 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考試課程名稱、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填寫在答題紙規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紙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或未涂均無分。
1.“努力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豐富我們民族的文化寶庫,以大量的、絢麗多彩的文化產品充實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滿足他們在文化生活方面不斷增長的需要,建設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我國文化發展的
A.總目標 B.戰略目標
C.組織目標 D.個人目標
2.1954年美國管理學家______在《管理的實踐》一書中提出了“目標管理與自我控制”的主張。
A.泰羅 B.杜拉克
C.韋伯 D.梅奧
3.下列有關中國文化管理規律性特點的表述正確的是
A.中國古代的文化管理主要體現為代表皇權意志的統治者的管理
B.中國古代文化管理長期處于一種有序的、自然的、快速的發展狀態
C.擁有健全的文化政策與法規
D.相對有序的管理機制與模式
4.下列藝術團體中,西方國家對其予以政策性扶持的是
A.流行音樂 B.電影業
C.娛樂業 D.交響樂
5.國家和政府對于文化藝術的宏觀調控包括四個方面,其中______是指運用經濟的手段,發揮經濟杠桿的作用,達到對文化藝術的發展趨向予以把握的目的。
A.法制調控 B.輿論調控
C.經濟調控 D.行政調控
6.下列有關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關系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A.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兩翼
B.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可以互相影響、制約與促動
C.文化事業中有產業化因素,文化產業也要承擔公益性文化建設的職責
D.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相互獨立,互不影響
7.所謂______,一方面是指文化管理者所掌握的現代管理科學的理論知識,以及在實踐中積累起來的豐富管理經驗;另一方面還包括管理活動中所需要的各種管理技巧和管理技術。
A.政治素養 B.人文品質
C.管理技能 D.藝術才能
8.下列有關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意義的表述正確的是
A.它是市場經濟發展到知識經濟階段的客觀要求
B.它是抵御腐朽與沒落文化對人民精神侵蝕的重要舉措
C.它已成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由之路
D.它是使中國市場經濟與國際接軌的必然選擇
9.傳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于大量文化信息進行搜集、篩選、處理和傳輸的過程,傳播成為從信息源到信息接受的重要中介,因而在一定意義上
A.傳播也是管理 B.傳播也是生產
C.傳播也是市場經營 D.傳播也是服務
10.電腦功能的不斷提升使得電腦繪畫、電腦設計、電腦動畫等藝術活動得以順利開展,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可以輕松制成高度精確的電影畫面,越來越多的雕塑家只需輕點鼠標就可以做出惟妙惟肖的三維形象。這一現象說明了現代傳媒對______具有重要影響。
A.文化藝術創作 B.文化藝術制作
C.文化信息傳播 D.文化接受層面
11.______是指通過國家性的文化管理機構和所的命令、指示和規則,來對管理對象和下級管理部門發號施令、進行管理的方法。
A.文化經濟調節 B.文化法律制約
C.文化輿論引導 D.文化行政管理
12.在好萊塢,各個企業以及各個企業中的個體的編劇、演員、導演、攝影師、化妝師等,都隨一個影片項目的啟動而聚集,又隨一個影片項目的完成而解散。這類文化生產組織采取的管理方式是
A.垂直化管理 B.科學化管理
C.項目管理 D.個性化管理
13.成立于1996年的鳳凰衛視通過采用名主持人、名評論員和名記者的“三名”戰略,和以“鳳凰”為標志的LOGO與企業文化精神,成功地打造了品牌,因而在短短幾年間就由最初的一個頻道發展到五個頻道,成為大中華區一個影響很大、不可替代的電視臺。請問鳳凰衛視采用的是下列哪種價值鏈管理方法?
A.打造縱向價值鏈
B.突出戰略環節
C.優化并有機連接企事業單位的各個環節
D.提高核心競爭力
14.按決策的層次來分,文化管理決策可分為
A.文化的高層決策和基層決策
B.文化的宏觀決策和微觀決策
C.文化的常規性決策和非常規性決策
D.文化的決策和滿意決策
15.文化管理創新的特征是
A.時代性、實踐性、人民性 B.時代性、目的性、人民性
C.時代性、實踐性、目的性 D.時代性、理論性、人民性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無分。
16.文化管理學的特征是
A.理論與應用的并重 B.人文與科學的互滲
C.動態與創新的一致 D.整體與地域的統一
E.調查與統計的應用
17.一般而言,社會及民間管理的特點是
A.這類管理大都出于人們對文化藝術的摯愛,甚至勇于獻身的精神
B.從古代到近代,這類管理從無序走向有序,從經驗走向科學
C.這類管理有較強的目的性,主要服務于企業發展
D.這類管理是靈活的,有較大的自由度
E.這類管理有廣泛的群眾性,長期活躍于民間
18.下列關于文化管理客體系統與主體系統關系的描述正確的是
A.二者相對應,共同構成一個完善的文化管理整體性的運行系統
B.二者辨證地統一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不可分割
C.客體系統積極、主動地配合主體系統的管理,與主體凝聚成有機整體
D.沒有主體,客體就陷入完全自然發展的形態
E.沒有客體,主體就失去管理對象,自身也就無從存在
19.現代文化管理理論形成與發展的動因是
A.現代管理科學的影響與推動
B.社會發展對于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C.社會信息化的形成
D.經濟全球化的到來
E.世界多極化的形成
20.文化管理預測的應用范圍是
A.在確定條件下尋找文化發展目標
B.在眾多方案中選擇實現文化發展目標的方案
C.幫助確定今后需要實現的文化發展目標
D.對文化發展目標能否實現以及實現的過程和手段進行預測
E.預測實現一種目標后將會引起怎樣的后果
非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三、名詞解釋(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21.公益性文化
22.輿論引導
23.個人化文化生產組織
24.工業化文化生產組織
25.文化管理預測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6小題,26、27題為6分,28、29題為4分,30、31題為5分,共30分)
26.簡述文化管理學的概念及學科意義。
27.簡述產業與市場管理的特點和職能。
28.簡述文化產業的含義及基本特征。
29.簡述文化經濟調節的具體措施。
30.簡述文化系統的一般系統特征及其自身特殊的系統性質。
31.簡述文化會展管理者在展出階段的管理任務。
篇3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2. 春秋戰國時期學派林立,學術觀點異彩紛呈,然“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諸子百家關注的共同點是( )
A. 人與自然的和諧 B. 關注社會現實
C. 人與社會的和諧 D. 關注人的價值
3. “分定而無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設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這種主張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學派( )
A. 法家 B. 儒家 C. 道家 D. 墨家
4.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惡的認識基礎上建立的。他認為:人生而有各種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惡;所以要改造人性,通過自我改造和社會改造,人皆可以為堯舜;社會改造在于強化禮法。這說明當時( )
A. 荀子在繼承儒家思想基礎上開創了法家學派
B. 戰國時期出現思想學說相互融合的現象
C. 儒法并用逐漸成為統治者的治國思想
D. 儒家學派與法家學派之間結成了利益同盟
5. 有學者評論戰國時期某學派說:“他們都是些注重實踐的政治家……他們認為貴族的存在已不合時宜……他們把商人和學者看作是可有可無或多余的人。”這一學派是( )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6. 在倫理觀上孟子認為“性本善”,蘇格拉底也認為“善是人的內在靈魂”。為此,他們提出的最重要的主張分別是實行( )
A. 仁政和道德教育 B. 王道和民主政治
C. 兼愛和自我節制 D. 人治和法治
7. 史家指出,中國歷史上某一時期“有極關重要者四事”:一為中國版圖之確立,二為中國民族之摶成,三為中國政治制度之創建,四為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這個歷史時期是指( )
A. 春秋戰國時期 B. 秦漢時期
C. 隋唐時期 D. 明清時期
8. 《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曰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有人對這段話的解釋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勝也。己,謂身之私欲也。復,反也。禮者,天理之節文也。”這就把“克己復禮”解釋為( )
A. “人倫者,天理也”
B. “存天理,滅人欲”
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9. 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還有正義,在力量之上還有良心,在權力之上還有“天”在臨鑒。宣傳君主政令失誤、不尊道德、不行仁義,“天”就會以災異示警,其實就是在權力已經無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個權力更加無限的“天”。這帶來的直接效果是( )
A. 君主專制制度空前加強
B. 體現了儒家思想的新發展
C. 制約了君主的專制權力
D. 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學觀
10. “美事召美類,惡事召惡類。類之相應而起也,如馬鳴則馬應之,牛鳴則牛應之。帝王之將興,其美祥亦先見;其將亡也,妖孽亦先見。”該言論出自( )
A. 荀子 B. 董仲舒 C. 范縝 D. 朱熹
11. 董仲舒曾說:“是故王者上謹于承天意,以順命也;下務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別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舉矣。”對這一段話的正確理解是( )
A. 主張君權神授,民眾應絕對順從
B. 感嘆人性本惡,呼喚王道
C. 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 主張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
12. 在中國古代的一本書中,反復出現“悲觀”、“割愛”、“浩劫”、“慧眼”、“解脫”、“覺悟”、“無緣”、“正宗”、“莊嚴”、“宗旨”等詞語。這本書最早可能出現于( )
A. 秦朝 B. 西漢 C. 東漢 D. 唐朝
13. 南朝吳均在《齊春秋》中記載:“有病邪者,以問歡(人名)。歡曰‘君家有書乎?’曰:‘惟有《孝經》三篇。’歡曰:‘可取置病人枕邊,恭敬之,當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問其故,歡日:‘善禳禍,正勝邪,故爾。’”這則故事反映了( )
A. 儒家經典在民間被神圣化
B. 儒學正統地位開始確立
C. 思想界出現三教合一趨勢
D. 儒學影響中醫治療方法
14. 陳寅恪先生曾論述:“唐代之史可分前后兩期,前者結束南北朝相承之舊局面,后期開啟趙宋以降之新局面,關于政治社會經濟者如此,關于文化學術者亦莫不如此。退之(韓愈)者,唐代文化學術史上承先啟后轉舊為新關捩點之人物也。”形成這一論點主要依據他( )
A. 主張進一步完善科舉制
B. 奠定理學形成的路徑
C. 位列于唐宋家首位
D. 強調回歸儒學的本真
15. 文廟是中國古代官方興建的祭祀孔子的場所,產生于唐代,宋代逐漸在中原、艱難的城市中大量興建,元代在貴州、云南,清代在新疆、東北等地也相繼出現。這一現象表明( )
A. 興建文廟是加強專制統治的手段
B. 唐代是官方儒學教育的興起階段
C. 文廟額的興修導致了程朱理學的產生
D. 文廟的修建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需要
16. 朱熹編著《四書集注》,用理學思想重新解釋《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使理學透過“四書”而深入人心。他還編著《論語訓蒙口義》、《童蒙須知》,對兒童的衣著、語言、行為、讀書、寫字、飲食等方面的習慣,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為規范。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朱熹對理學的重大貢獻是( )
A. 把理學獨尊化、官學化
B. 把理學與科舉緊密聯系起來
C. 把理學具體化、通俗化
D. 把理學與佛道思想有機融合
17. 一位理學家看到山石中有貝殼,認為“此石即舊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卻變而為高,柔者卻變而為剛。”這體現下列哪一種理論觀點( )
A. 理在氣先 B. 發明本心
C. 格物致知 D. 經世致用
18. 錢穆說:“宋朝的時代,在太平景況下,一天一天的嚴重,而一種自覺的精神,亦終于在士大夫社會漸漸萌茁……由于當時士大夫之覺醒……促進了在朝的變法運動。”宋朝時期最符合錢穆所講的“自覺精神”的是( )
A. 存天理,滅人欲
B.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C.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D. 明道救世,經世致用
19. 理學家王陽明說:“士以修治,農以具養,工以利器,商以通貨,各就其資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業焉,以求盡其心,其歸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則一而已……四民異業而同道。”在此,王陽明( )
A. 重申傳統的“四民“秩序”
B. 主張重新整合社會階層
C. 關注的核心問題是百姓生計
D. 闡發的根本問題是正心誠意
20. 長期以來,儒學是一種士大夫之學。明代思想家李贄則提出要正視“世間惟下下人最多”的現實,強調“我為下下人說,不為上上人說”。這說明李贄( )
A. 反對儒家的正統思想
B. 倡導只為下下人說
C. 批判地發展傳統儒學
D. 抨擊君主專制制度
21. 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經世致用,反對君主專制,這主要是基于他們( )
A. 對先秦諸子學說的闡釋
B. 對宋明理學的批判與繼承
C. 受西方啟蒙思想的啟發
D. 對現實政治與社會的叛逆
22. 明代德清禪師曰:“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此三者,經世、出世之學備矣,缺一則偏,缺二則隘,三者無一而稱人者,則肖之而已。”這表明德清禪師( )
A. 認為儒、道、佛三教缺一不可
B. 認為儒、道、佛三教相互矛盾
C. 主張以佛教改造中國傳統文化
D. 強調做學問要學習諸子百家典籍
23. 進入明代后,隨著雜劇藝術的日益衰落,南戲變得愈加繁盛,并形成了昆山、弋陽、余姚、海鹽等“四大聲腔”,流傳于各地,此即為明代戲劇傳奇的興起。這種局面的出現,反映出當時( )
A. 中國文化地域性濃厚
B. 思想解放的風起云涌
C. 經濟重心的日趨南移
D. 市民階層的日益壯大
24. 《晉書》記載十六國時期后趙政權的建立者石勒“親臨大小學,考諸學生經義,尤高者賞帛有差。勒雅好文學,雖在軍旅,常令儒生讀史書而聽之,每以其意論古帝王善惡,朝賢儒士聽者莫不歸美焉。”他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籠絡漢族文人
B. 大力提倡儒學
C. 提高社會文化素質
D. 鞏固統治秩序
25. 位于安徽省黃山市的棠樾村有一處著名文化景點:座牌坊組成的牌坊群,以忠、孝、節、義的順序相向排列,分別建于明代和清代,是朝廷用以旌表棠樾人對于傳統道德的秉持和信仰。(如右圖)明清時期,此類牌坊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
A. 建筑領域的發展 B. 教育水平的提高
C. 社會經濟的發展 D. 宋明理學統治地位的確立
26. 閱讀材料,回答以下各題。
材料一 萬物森羅,不離兩儀所有;百法分湊,無越三教(儒道佛)之境。
――陶弘景《茅山長沙館碑》
材料二 周道衰,孔子沒。火于秦,黃老于漢,佛于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楊,則入于墨;不入于老,則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為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嘗師之云爾。”不惟舉之于其口,而又筆之于其書。噫!后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怪之欲聞。
――韓愈《原道》
材料三 朱熹在《近思錄》中寫道:自唐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道統相傳,至于孔子。孔子傳之顏曾,曾子傳之子思,子思傳之孟子,遂無傳焉。于是楚有荀卿,漢有毛萇、董仲舒、揚雄、諸葛亮,隋有王通,唐有韓愈,雖未能傳斯道之統,然立其言立事有補于世教,皆所當考也。迨于宋朝,人文再辟,則周子唱之,二程子、張子推廣之,而圣學復明,道統復續。
(1)材料一、二對佛、道二教與儒學的關系分別持什么態度?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南北朝到隋唐時期佛道二教的發展情況。
(2)據材料二、三,韓愈、朱熹共同的歷史使命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唐宋“道統復續”的背景。
(3)概括理學的特點,分析理學產生的社會影響。
27.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中國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據我的看法,中國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諧”。自古以來,中國就主張“和諧”。……我們講和諧,不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心和諧。
――《季羨林說和諧人生》
材料二 秦皇漢武統一中國,建立南北統一的文化,以《詩經》為代表的黃河文化和以楚辭為代表的長江文化互相融合為一,構成我們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主體,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文化進一步系統化,成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并經過長期的積累、疊加、發展而成為漢民族的文化傳統,決定著我們民族精神狀況的內容和活動方向。到了西漢末年,佛教傳入,與中原文化和長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賴于政治的統一不同,佛學的傳入則是純粹的文化運動。它與漢文化區別如此之大,以致從佛教與儒家的沖突直到合一,其間經歷了近千年。
――《在歷史的地平線上》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以諸子百家思想為例說明傳統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鑒的地方。
(2)材料二中反映了中國古代兩次文化融合的結果分別是什么?試分析儒家文化在漢武帝時期成為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原因。
28.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顧炎武是清代學術的開山之祖。…顧炎武治學,以“明學術,正人心,撥亂世,以興太平之事”為宗旨。他一生激烈批評空談心性、剿說玄理的虛蕪之論,堅決反對雕琢辭章、綴輯故實的無用之學,極力倡導“博學于文”、“行己有恥”的學術理念。在他看來,學問之道,貴在明道淑人,撫世宰物。因此,他主張以“修己治人之實學”,代“明心見性之空言”,強調學問不僅要修諸身心,更要達于政事。故顧氏的學問,皆是“坐而言,可起而行”的實用之學。
――魏長寶《顧炎武與乾嘉學派》
材料二 考證學在清代中葉達到了頂峰,它完全主導了中國的學術界。……考證學家研究的核心仍然是經籍,但也涉足了諸如訓詁、音韻、歷史、歷算、地理、典章和辨偽等學科,使自漢代(甚至更早)以來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文獻得到了嚴格的鑒別,……清代學者對豐富的中華文化遺產重新作了評估和整理,但沒有建立什么新的思想成分,或者說沒有創立什么重要的哲學學派。他們是中國文化的勤勉盡心的解釋者和整理者,但不是創造性的建設者。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第6版
材料三 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言泰西近世文明進步之原動力者,必推倍根(注:培根),以其創歸納論理學,掃武斷之弊,凡論一事,闡一理,必須積累試驗然后下斷案也。審如是也,則吾中國三百年來所謂考證之學,其價值固自有不可誣者。何也?以其由演繹的而進于歸納的也。泰西自十五世紀文學復興以后,學者猶不免涉于詭辯,陷于空想。自倍根興而始一矯之。有明末葉,正中國之詭辯空想之時代也。及時之亡,顧、黃、王、顏、劉諸子,倡實踐實用之學。得其大者,(乾嘉)…諸君,同時蔚起,各明其一體。其時代與倍根同,其學統組織之變更,亦頗相類。顧泰西以有歸納派而思想日以勃興,中國以有歸納派而思想日以銷沈。非歸納派之罪,而所以用之者誤其涂徑也。
材料四 (乾嘉考據學)衰落實際上是一個類似于“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悲壯過程。王國維在提到龔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學術轉型時,就精辟地概括說:“龔魏二氏實際上承乾嘉專門之學,而有清初諸老經世之志”,不過,從根本上說,他們……體現了一種新的學術追求。
――《中華文明史》第四卷
(1)根據以上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朝學術發展的三個階段的特征,并簡述三個階段學者治學方向和方法的異同。
(2)材料四中“新的學術追求”具體含義指什么?簡述其背景。
(3)梁啟超曾總結清代學術發展,譽之為中國的“文藝復興時代”,根據材料二、三,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辨析。
篇4
當代社會檔案工作革命性的變革,就是電子文檔的出現與管理問題,就是“無紙時代”的即將到來。它是擺在我們面前最重要的課題,也是最嚴峻的考驗和挑戰。電子文件的出現是一種記錄方式的變革。歷史上,記錄方式的變革一般要經歷幾百年上千年,但電子文件的出現是加速度的。它將在幾年內完全改變檔案工作的面貌。總體上看,歷史上記錄方式的變革大約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原始材料的直接利用階段;第二階段:原始材料的粗加工階段;第三階段:紙質文件階段;第四階段:電子文件階段。
二、電子文檔發展歷程簡述
電子文件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和日本。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對辦公信息的處理提出了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處理速度和降低辦公費用的要求,這就使得辦公自動化應運而生。
一般地說,電子文件發展要經歷四個階段:第一階段:過程階段,在這一階段;許多單位開始采用電子計算機,電子文件充當形成文件的過程(工具)。機關單位首先形成的是電子文件,然后由電子文件;轉化為紙質文檔。這時候的電子文檔被稱為“草稿性電子文檔”。第二階段:輔電子文檔階段。這―“階段的基本特征是:紙質文檔為正本,電子文檔為副本。電子文檔的效力比上一個階段要高一些。第三階段:電子文檔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電子文檔為正本,紙質文檔為副本;電子文檔的法律效力被確認,紙質文檔只在某些情況下使用。第四階段:無紙階段。這一階段真正進入了無紙電子文檔階段。人們在工作中已不再使用紙質文檔,以往的紙質文檔已成為“文物“。
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絕對的無紙時代并不存在,因為紙質文檔會作為文物被人們保存起來。我們所指的無紙時代,主要是指我們在工作中已不再使用紙張,沒有新的紙質文檔產生。
三、電子化對檔案的影響
我們的檔案事業長期建立在紙質檔案管理的基礎上。而當我們的事業轉變為以電子文件和電子檔案管理為主要內涵時,檔案事業的許多方面都將發生直接和間接的變化。近期內,檔案業務工作的變化和檔案學理論的變化將會十分明顯。
檔案工作在長期實踐基礎上,以紙質文件材料為工作對象,總結出一系列業務工作流程及管理方法和原則。而電子文件的產生對傳統紙質文件的管理方法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在操作方法上對傳統檔案工作進行了全面的變革,在理論體系上也要發生相應的巨大變化。下面,我們按照傳統業務工作流程來簡述電子文件對檔案工作的影響:
(一)立卷歸檔
立卷歸擋環節,是傳統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的結合點。文書處理部門立卷,檔案管理部門接收,一年歸檔一次,這已經成為傳統檔案工作的固定程式。電子文件出現后,打破了這個固定的程式。在辦公自動化管理系統中,電子文件一經形成,馬上存儲到辦公信息數據庫中,并由文書處理人員、業務人員和檔案工作人員所共享。這就使得文件與檔案之間不在有明顯的界限,不再需要一年一次的立卷歸檔,而需要制定在電子文件環境下新的歸檔制度和立卷原則。
(二)分類整理
從檔案工作的分類整理環節看,這一環節一直是我們傳統檔案工作的重點,耗費檔案工作人員大量時間和精力。紙質文件材料只能逐份整理清楚,分類明確,歸入適當的類目,組成合適的案卷,對檔案信息進行有序化的處理,才能為以后的開發利用提供方便。紙質文檔的有序化是單一角度的,有形的,它無法實現多角度的有序化。然而,在辦公自動化系統中的電子文件由于可以得到系統迅速、有效、多角度、無形的整序,不再需要對它進行紙質文件那樣的組卷,實行多角度的隨機分類。可以由辦公自動化系統,根據用戶的不同需要,對電子文件進行自由組合分類。
總之,傳統檔案整理工作是一種有形的單一角度的物理整理,而電子文檔的整理則是大形的多角度的邏輯整理。
(三)檔案鑒定
從檔案工作的鑒定環節看,電子文件的鑒定方法也不同于傳統檔案。電子文件的鑒定過程演變為對某一系統信息數據庫的清理過程,操作簡化為刪除指令的輸入。同時,由于電子文件制作方便,將會產生比以往更多的文件,增加了文件的鑒定工作員。
(四)檔案保管
從檔案工作的保管環節看,電子文件出現后,多媒體技術的開發應用,豐富館藏被賦予了新的特殊的含義,也帶來了檔案保管方法的變革。現在傳統檔案的保管方式,給我們帶來的是庫房、檔案架、鐵皮柜櫥和排列整齊、裝訂漂亮檔案卷宗。而在辦公自動化系統,根本無需這些東西,電子文件載體所容納的信息量是傳統檔案根本無法比擬的。在檔案館(室)中,我們只能看到現代辦公設備和電子文件載體。也許我們辦公桌的抽屜里或計算機硬盤中,就裝著一個單位的檔案庫。傳統意義上的檔案庫已經不復存在,它被電子時代的電子文件數據庫所取代。
(五)檔案利用
篇5
關鍵詞:宗親團體;社會自治;功能;價值
一、簡述宗親團體
(一)何為宗親團體?
宗親亦稱宗族,原則上是指源于一個祖先有一定血緣關系的同姓之人所結成的群體。《辭海》對宗親有兩種解釋:一是同母兄弟,《史記?五宗世家》:“孝景皇帝子凡十三人為王,而母五人,同母者為宗親。”二是同宗親屬,《晉書?何攀傳》:“攀固讓所封戶及絹之半,所受者,分給中外宗親,略不入己。” 而團體常指由多個追求特定目的的自然人自發結成的一種組織。社會中的團體有多種形態,常見的有以人為主的“人合”性強的團體和以財產為主的“資合”性強的團體。本文要探討的宗親團體屬于“人合”性強的社會團體。學界對宗親團體尚無統一定義。從宗親和團體的概念出發并結合筆者在“宗親團體法律問題的實證研究――以查氏協會為例”課題研究中的實地調查 ,筆者認為宗親團體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團體是同姓人們出于共同利益、共同信念,尋求歸屬感和安全感而自愿組成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宗親團體內在是一定的血緣親屬關系,外在主要標志是姓氏和族譜。
(二)宗親團體的基本特征
宗親團體有如下特征:1.組織性。它是有自己的章程有較合理的內部組織運營和管理機制的正式組織;2.獨立性。它是由部分同姓成員自發組成的非政府組織。在合法的前提下其在資金來源和人員、機構配置等方面均不受政府的直接控制;3.非營利性。它以利他主義為指導思想不以營利為目的。宗親團體主要目的是資助宗親中的困難戶、修繕族譜和傳承家族文化等,且其資金多來源于內部會員和社會各界的捐贈及會費;4.自治性。宗親團體享有依法按章進行自我管理的自,不受其他任何組織和個人的非法干涉;5.自愿性。宗親團體是部分宗親自愿組成的,其成員可自主決定是否入會或退會和參加活動。隨著社會發展宗親團體呈現如下時代特征:一以宗親聯誼會、宗親網及基金會等形式的宗親團體發展數量正迅速增加。二獨立自主性逐步加強,籌資渠道也呈多元化趨勢。三組織運營過程中更注重對相關法律法規的遵守。
(三)宗親團體的主要功能
1.分擔政府職能,解決部分社會問題。我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少社會問題如貧富差距問題、就業問題和弱勢群體保護問題等。這些社會問題有些單憑政府是很難解決的,這就需要社會團體分擔政府職能承擔部分的社會責任。宗親團體作為社會團體的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也承擔了政府在衛生、教育、醫療和養老等領域的部分職能,扶助政府進行資源配置和社會管理。宗親團體在社會公共事業如社會的福利、救濟和保障等工作中扮演著“為宗親解憂,為政府分憂”的角色。如查氏協會每年要在各地舉辦多次助學、助醫和助貧等活動。宗親團體在縮小宗親內的貧富差距、擴大社會公正,解決部分社會問題及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等方面發揮著不容小覷的作用。
2.緩解社會權益沖突,維護社會穩定。現代法治國家的任務之一是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然而現實是政府對公民最為基本的合法權益之外的其他合法權益難以面面俱到,只能靠公民自己主動訴求。但單個公民力單勢薄且產生的影響小,訴求常被忽視。而宗親團體恰恰是一種將分散公眾聚集起來的組織載體能通過自身的組織性來彌補該社會結構及政府的不足,進而充分發揮其中間組織的地位。同時宗親團體沒有政府機關的嚴格程序,面對一些社會問題或是一些突發性的社會事件能快速且有效地做出反應。宗親團體的社會溝通作用還體現在調解內部成員沖突上如查氏協會出面調解宗親內部債務糾紛或家庭糾紛等案例并不少見。綜上宗親團體在面向宗親內部和社會公眾時均有緩解權益沖突、維護社會穩定的能力。
3.增強社會認同感與歸屬感。宗親團體成員大多是出自同一父系祖先的若干后嗣成員。因此這些成員往往以族譜作為維系的形式,成員內相互認同且對團體有較強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來看宗親團體迎合了人們社會心理較低層次的需要即安全與歸屬的需要。尤其在社會轉型期廣大群眾在基本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后對精神方面的需求開始增強。采取自愿加入、自籌經費、自行管理和自我發展的原則,凝聚同理念的宗親團體利于減少邊緣化人群,使人們獲得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在對查氏協會調研時發現其協會內90%左右的會員對協會有強的認同感并以加入協會為榮。
4.增強社會資源,謀求發展機會。所謂 “社會資源”是那些物質資源之外的個人生活中所必需的社會聯系和交往,個人社會關系網的大小直接關系著其社會資源的貧富。宗親團體這種以特殊關系組成的“共同體”一方面對團體成員來說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也利于形成團體內的資源共享,增強成員的社會資源。宗親團體內聯系緊密的關系作為社會關系的組成部分能增強成員的社會資源,為成員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通過宗親團體的關系網來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已成為了較普遍的社會現實。這不僅體現在國內的人才流動和商品流通上也體現在跨國貿易中。如查氏協會內有一個由查姓企業家組成的企業家協會,它為各企業提供了一個互助平臺,也為宗親群體提供了一個創業和就業平臺。
5.弘揚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倡導新的倫理道德。宗親文化是我國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也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宗親文化包括宗祠家廟文化、姓氏歷史名人文化和家族傳統文化等。因此宗親團體在傳承宗親文化、保護和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方面有天然的優勢。如查氏協會一直以修家譜、傳祖訓、編纂文化典籍及保護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已任,并著手建立相關文化園。宗親團體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不僅能提高民族凝聚力也利于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和歷史自覺意識、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同時宗親團體的互益性及公益性能潛移默化地強化成員的責任感、正義感及民主意識,強化公民的平等互助精神和權利意識,因而其發展也利于倡導新的倫理道德、形成新的社會觀念。
二、簡述社會自治
(一)何為社會自治?
英文“自治”為self一government,可理解為個人行為和決定不受他人控制自主管理自己事務;現代漢語中自治有多重意思,其中之一是:自行管理和處置,即在行政上相對獨立有權自己處理自己的事務,進行自我規范和自我管理的過程。我國憲法性法律中自治與民族區域自治、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等配合使用。自治可歸納為:某人或某集體能自我決定,自由依法管理自己事務或自我調節并對自己行為負責的一種形態。自治以其性質、內容、范圍、主體及自治權的大小等為標準可被分成若干類型如根據其內容可分為文化自治、政治自治、司法自治、社會自治等。社會自治與自治相比有特定的含義,若把國家縱向的分為政權和非政權兩個層面的話,那么社會自治是非政權的一面且有一定的公共性。因而社會自治不具有政治統治和管理的功能,不涉及國家公權力,其最主要的性質是社會性。社會自治是介于國家治理和個人自治之間的,是社會自治體對自身事務實行自我管理并對自己的行為和結果負責的形態。社會自治的類型按其主體主要分為社團自治、社區自治、居民自治、村民自治等。
(二)社會自治的價值
一個社會的成熟程度與其社會自治的發展程度密不可分,社會自治越發達社會就越成熟。社會自治的價值是要在國家與公眾間架一座橋梁建起與國家發展良性互動的社會基礎,讓每個社會成員都能自覺自主地參與社會管理。社會自治的最終目的是建立“國家――社會――個人”的橄欖形社會結構,利用其帶來的社會穩定性和秩序性,構建成熟而完善的社會基礎,從而使個人、社會和國家的價值和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和發揮。
社會自治的內在價值與所包含的許多價值理念是緊密相聯的。社會自治首先有利于整合社會群體認同,增強人們的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使人們從中找到社會生活的價值。其次為大眾參與社會治理與政治討論提供了平臺,能有效地為國家治理和政治運行奠定合法性基礎。社會自治的主要價值歸納如下:一是利于社會人權事業的發展。因為人權是社會自治來源及社會自治確定其目標和功能的邏輯基礎。二是法治領域的有力補充。法律本身決定了其在制定之初就不可能完美地考慮到社會各個階層和各個利益的保護,也不可能與社會時代的發展保持同步,而法治的這些不足恰好可以通過社會自治來補充。三是利于社會道德和法律的統一。在社會自治理論下奉行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并由自己承擔相應后果之理念,因而在邏輯上推定全體成員為追求自己最大化的幸福而會采取最大限度的理是成立的。目前對于社會權利主體而言,將法律與社會道德有機結合起來是一種最有利于實現幸福最大化的理。四是國家治理的合理補充。社會自治與政府治理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系,一個運行良好的社會應是將政府治理與社會自治有機結合的和諧社會。
三、宗親團體是實現社會自治的途徑之一
(一)宗親團體是社會自治體的組成部分
社會自治體即社會自治組織有三類:一是有一定政治意義的如村民委員會、街道居委會等;二是有一定經濟意義上的如各種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性組織等;三是政治意義和經濟意義之外的非營利性、公共組織如各類社團、興趣愛好協會和一些基金會組織等。宗親團體與社會自治體共有的性質、特征有:一是非營利性,活動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是為維護組織成員和社會大眾的權益。二是組織性,依法成立有自己較固定的組織形態,有自己的規章和運營、管理機制等。三是獨立性,在法律的框架下進行自我規范和自我管理,不受政府的直接影響與控制。四是自愿性,成員自愿加入組織、自愿進行活動。由此可知宗親團體便是第三類社會自治組織。宗親團體作為一種社會自治組織,其本身的特征符合社會自治組織的標準且其功能及目標與社會自治組織也基本一致。
(二)宗親團體有利于實現社會自治的功能
社會自治的性質及其要實現個人、社會和國家最大程度和諧發展的目標決定了其須具備如下功能:一是分擔政府職能,維護社會穩定。一方面社會自治能在衛生、醫療和失業等社會治理領域來分擔政府職能,另一方面社會自治通過對內部成員的溝通與管理來減少政府工作阻力及國家治理的成本。同時社會自治也為公眾提供了參與社會治理的平臺,利于增強公眾的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社會互助意識,提升社會整體的道德情操,達到維護社會穩定的目的。二是保護群體利益,增強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社會自治通過建立公眾自己的自治組織,進行自我管理和運營,不僅為公眾參與權的實現提供了可能也提高了公眾的話語權,為公眾利益的實現提供了保障。長久以此公眾對社會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自然會增強。三是促進良性發展。社會自治組織是在自由、平等的基礎上形成的且在運營中遵行自我管理與民主決策,這些能最大限度地實現群體內的民主及平等。所以社會自治體的增多利于增強公眾的話語權,實現公眾的參與權,從而擴大民主范圍,為的有力發展提供保障。四是促進相關法律完善,增強社會法治。社會自治的發展一方面對我國相關法律尤其是社團法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自治體成員懂法、守法。五是有利于形成新的社會倫理道德,提升社會精神文明。社會自治能有力地增強公眾的互助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公民意識及權利意識等。而這些均是新的社會倫理道德所追求的也是社會精神文明的目標。
從上文可知宗親團體主要功能有:分擔政府職能,解決部分社會問題;緩解社會權益沖突,維護社會穩定;增強社會認同感與歸屬感;增強社會資源,謀求發展機會;弘揚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倡導新的倫理道德。宗親團體的這些功能與社會自治的價值和功能追求有高度的一致性,因而宗親團體的發展及其功能的實現就是社會自治功能的具體體現。
四、完善宗親團體,實現其社會自治功能。
目前宗親團體雖呈發展壯大之勢但仍存有不足:1.獨立性不強。隨著宗親團體的發展其結構和人員尤其是部分組織人員易走向官僚化、專制化。有些團體為了得到政府的支持會過度依賴政府。2.人員及經費不足。首先宗親團體的自愿性決定了其組織運營與發展主要依賴成員的志愿行動,無固定的人才渠道。其次從人員素質上看大部分會員并沒有專業的活動與管理能力。宗親團體缺乏一個專業的管理團隊,不利于其可持續發展。3.有序化不強。宗親團體的發展總體來說得不到政府應有的引導且它又大量面向的農村,在發展過程中極易受到狹隘的家族和血緣思想的束縛,在面對社會各種利益沖突時容易迷失方向,導致團體內的混亂。如查氏協會在2013年就因內部意見不統一而產生過管理的混亂。4.監管不到位。首先是政府的監管不到位,我國雖對社會團體實行的是雙重管理,但政府往往在其注冊后就放松監管,且政府監管也存在權力分散、多頭管理和難以協調等弊端。其次社會監管也不到位。
針對上述問題可從以下方面來完善宗親團體的發展以便其能有效地實現社會自治功能。1.理順政府與宗親團體的關系。首先政府要轉變觀念要從思想上認識到宗親團體發展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在理順與宗親團體關系的前提下明確自身位置,在合理的監管下給予宗親團體適當的自主空間。其次宗親團體也要明確自身性質接受政府正確引導,做到獨立自主,建立與政府協調合作的關系。2.完善立法。首先要完善現有法律并放寬規制。其次要加強立法,使宗親團體的管理運行能有法可依。3.加強監管,建立問責機制。首先政府要加強監管,其次社會公眾、媒體和相關監察部門也要加強對宗親團體的監管。同時可建立有效的問責機制來加強宗親團體的公正性與自律性。4.拓展資金來源,提高人員素質。拓展資金來源渠道,爭取各種資助的同時進行一些低風險的理財投資;提高人員素質,一方面要定期對成員進行法制及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其服務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奉獻意識和使命意識等。另一方面“領導層”要加強經營管理避免不民主、不公正的發生。同時也可定期咨詢相關專家來彌補自身專業能力的不足。
參考文獻:
[1]張靜:《法團主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5月版
[2]孫嘉明:《宗親關系網的社會功能》,《理論與實踐》
[3]孫先偉:《“宗親會”的性質及歷史淵源》,《經濟研究導刊》,2011年第18期
[4]張康之:《論新型社會治理模式中的社會自治》,《行政學研究》,2003年第9期
[5]盧雷:《治理與公民參與》,《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卷第1期
[6]雷興虎、陳虹:《社會團體的法律規制研究》,《法商研究》,2002年第2期
作者簡介:
篇6
關鍵詞:意識形態
目標函數
經濟決策
交易成本
一、背景陳述與問題的提出
從19世紀末開始,川江航運逐步被外國航運公司壟斷。1890年,根據《煙臺條約增續專條》規定,英商可自備華船或雇傭華船,掛外國國旗進入川江,享有在其他水域和口岸同等的權益;而且這些船只在重慶繳納一次關稅,比華商入口厘金還低。1895年,中日《》規定日本輪船能“從湖北宜昌溯長江以至四川重慶府”,“附搭行客,裝運貨物”[1];根據片面最惠國待遇,以英國為首的其他國家也立刻享有了這項特權。在這樣的條件下,各國航運公司開始大量進入川江航運市場。到了本世紀最初十年過去的時候,川江航線上的幾家主要的航運公司是:英國的太古、怡和,日本的日清,美國的捷江。這些公司憑借技術上和資金上的優勢,以及制度上和軍事上的特權排擠和控制中國航運公司,謀取壟斷利潤。無論從廠商數量、資源流通、還是從產品特點和競爭方式來看,這一時期的川江航運市場都接近一個寡頭壟斷市場,已經基本飽和[2];在這樣一個時候,“沒有任何理由要開辦一個新的輪船公司——特別是一個中國公司,而卻有一切理由不辦它。”[3]
令人驚奇的是,民生公司,這個由愛國實業家盧作孚創辦的航運公司,一無資金優勢,二無外國資本或官僚背景,竟在這種情況下入主長江航運市場,并在20年間崛起為中國航運市場上最大的公司,兼并了眾多外國航運公司,一度成為中國近代最具實力的企業之一。[4]
據此本文提出如下問題:民生公司為什么能在如此不利的條件下,在外國航運公司壟斷的川江航運市場上站住腳跟,并且由一個“不起眼的”小公司發展為近代中國屈指可數的大航運企業?我們發現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學并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在下面的分析中我們試圖引入新的變量進入企業目標函數和消費者效用函數,從而解決這個問題。
二、意識形態的經濟意義——理論簡述
(一)定義——意識形態
我把意識形態(Ideology)定義為:一定的時期一定的人群所共同擁有的對社會環境(某一方面)的共同認識以及由此產生的一套非強制性的習慣、準則和行為規范。
一定的時期是意識形態的時間維度(Mannheim,1927),這里強調的是意識形態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是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特點的社會經濟生活的產物,并且隨著時間而變化:“當人們的經驗與其思想不符時,他們就會改變其意識觀點”。在某些特殊時期或特殊環境下,某些意識形態可能會得到強化,某些意識形態可能會被弱化(Olson,1971)。
一定的人群是意識形態的空間緯度,“人群”可大到整個社會,小到交易中的兩個人[5]。不同的人群也可以有很多種標準來界定:可以是不同地域、不同行業、不同組織或者不同的社會階層,如此等等(North,1981)。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較大人群的意識形態對在此范圍中較小人群的特殊的意識形態的形成往往有決定性的作用(Olson,1971)。
(二)假說——意識形態的經濟意義
據此我們提出本文關于意識形態的4個假說(H1~H4):
H1
意識形態對特定人群中各微觀經濟主體目標函數的影響[6]
H1-1
假定在沒有特殊意識形態影響下各微觀經濟主體的目標函數最大化問題為:
其中Πi2代表由于受特殊時代意識形態影響而被納入某一特定人群中各微觀經濟主體的目標函數的特殊經濟利益[8],Πi2實際上有可能為-PΠi1,但是我們將會看到在意識形態的作用下,它可能會被作為正的因素納入最大化問題中。ri是一個外生參數,它表示微觀經濟主體受這種意識形態影響的程度。
H2
對特定人群中各經濟利益主體預期效用函數的影響
對于需要做出跨時決策的經濟主體來說,影響其行為的重要因素是其V-N-M函數。我們以風險厭惡者為例來說明意識形態對各經濟利益主體預期效用函數的影響:假定一個原沒有受特殊時期特殊意識形態影響的風險厭惡者受到了某種意識形態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使他產生某種信仰:在客觀概率(Object Probability)沒有改變的情況下,他對某個預期(Expectation)的主觀概率(Subject Probability)大大提高了[9]。相對于原來的他,他現在在某種意義上變成了風險偏好者,甘愿冒風險把自己的一切投入有可能是風險極大的一項“買賣”。
H3 意識形態與經濟決策主體之間的互動
H1和H2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各利益主體的經濟行為:在單人決策的情況下,它可能會使各經濟利益主體產生某些“反常”行為,如消費者的消費選擇和企業的投資選擇可能會偏離通常的最大化目標;在多人交互決策的情況下,由于共同Πi2的存在可能會減小(或擴大)交易各方的機會主義傾向[10],同時預期效用函數的改變可能會減小(或擴大)主觀不確定性(Subject Uncertainty),進而節約(或增加)交易費用(Transaction Cost)。最后,同樣是由于意識形態影響了個人的預期,可能由此催生某些具有特殊品質的人(如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
H4
近代中國愛國主義意識形態
根據H1~H3以及中國近代的實際情況,這里提出關于近代中國愛國主義意識形態的假說。我把這一特殊意識形態的時間維度定為1919~1945,空間維度定為整個中華民族[11]。并且,我們把討論僅局限在經濟領域,也就是說只討論這種意識形態在經濟方面的內容而忽略它的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含義。這種意識形態的具體內容定義為如下共識(H4-1,4-2):
H4-1 共同信仰:微觀經濟主體以很大的主觀概率相信中國在政治和經濟上最終能夠取得獨立并發展壯大——如果多數人都為此努力的話。
H4-2 人們相信國家利益和自身利益密切相關,且國家經濟利益至上。這一共識以及H4-1共同由于外國的軍事和經濟侵略而得以強化。這種強化使得國家經濟利益(Πi2)以一定的r被納入單個經濟主體的目標函數(Ui)中。
三、實證分析——意識形態的作用與民生公司的發展
(一)愛國主義與民生公司的市場進入決策
這部具體的要解這個問題:在川江航運市場被外國大公司壟斷的條件下,中國的航運公司基本不可能生存,民生公司如何作出進入川江航運市場的決策?
沒有理由認為民生公司作為一個航運公司進入川江航運市場這一行為在去掉它特殊的意識形態背景之后仍然可以算是理性的行為。因為當時的川江航運市場,正如前面分析的一樣,不僅被外國航運公司壟斷,而且幾乎已經飽和,如果一個新的廠商要選擇進入的話,一般情況下它的預期是這樣的:一,它可以打敗一部分壟斷企業,獲取一部分市場份額;二,在這個市場上的預期凈收益應該大于在其它市場上的預期凈收益。其中第一條是第二條的前提條件。而我們已經看到,在近代川江航運市場,這第一個預期是基本上不可能出現的,而民生公司仍選擇進入,正體現出意識形態的作用。
愛國主義的意識形態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民生公司的目標函數,雖然說它不可能放棄利潤最大化的目標(Πi1),但是這中間摻進了其他目標的假設肯定是合理的。可以說,盧作孚創辦民生公司的目標不僅在于賺錢,更在于考慮到了國家的行業經濟利益這一因素(Πi2),具體地說有兩個重要方面:“一個目的是以民生公司為基礎,發展行業和民族工業,盡快將國家建設起來;另一個目的是以民生公司為中心,進行現集團生活的第三個試驗”[12]。有了這樣的目標,無疑增加了決策者進入航運市場的主觀預期收益,而由于強烈的民族感情而產生的必須成功的信念有在無形中降低了擊敗外國輪船公司所需成本的主觀預期值(據H2)。
因此可以看出:有近代愛國主義的意識形態的背景,民生公司做出進入川江航運市場的決策并不是非理性的行為。從另一個角度說,正是這種意識形態的作用使得民生公司做出這樣的決策。
(二)愛國主義與民生公司的崛起
這一部分要回答的問題是:民生公司進入川江航運市場后,在極其艱難市場條件下,它的發展壯大和當時的愛國主義意識形態之間有多大關系?
⒈企業文化的特征和管理費用的降低
篇7
[關鍵詞]電影美術 空間造型 民族化 場景
一、影視美術造型設計是銀幕感染力必須表現的重要讀解
作為影視藝術的一個主要構成部分。作為影視創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門,作為銀幕形象劇作的一個重要作者――影視空間美術造型,在影片視覺解讀中它又是相當重要的,有時是很關鍵的內容。因為它是銀幕世界視聽效果的有機組成元素,并在影片的敘事結構和意義結構中占據重要位置。因此,它具有意識形態方面的內涵。所以解讀影片離不開解讀影視美術造型的設計和構思,解讀影視美術離不開解讀在廣闊社會、歷史、文化環境中產生的影視作品。然而,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或者在影視圈內,只解讀影片的劇作情節而忽略對銀幕世界造型角色的解讀,這只能說是一種極不正常的理論現象,因為佳作離不開敘事,更離不開影像造型。
影視是一門時空和視聽復合的藝術,同時包容著敘事與造型形象的融合。正因為如此,影視美術師在其創作過程中的邏輯思維――形象思維一影視思維對銀幕世界的造型表現顯得尤為重要。銀幕世界的造型表現,首當其沖的是美術師的空間造型和人物造型設計――即造型語言的設計。因此,影視美術的造型設計是銀幕世界的視覺造型基礎。
論及銀幕世界的視覺造型,必然涉及到影視美術的空間造型、人物造型、造型語言等方面的造型要素。而空間環境、人物化妝、服裝等造型要素之間的對比與變化、和諧與統一的構成關系,使造型要素具有一種造型語言的功能。我們知道,造型語言主要是由形語[景語,物語。人物形態及其化妝,服裝造型等信息]、色語[色彩,色調語言]、時語[時間媒介,時間信息體等]、光語[光影,光調]、音語[音樂,音效等]、景語[情調,意境]、人語[個體或群體語境信息,非指人物口頭言語]、圖語(構圖,畫面]、動語(運動媒體,動勢媒體]等要素構成。因此,作為影視語言及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一造型語言,其結構,氣質便具有某種敘事性質的銀幕影像劇作意義。
所以,從影視美術造型設計角度解讀影片,如同從影視編劇,影視導演藝術,影視攝影藝術等角度解讀影片一樣。是電影美術家們理論研究的主要命題之一,同時也是有志于電影藝術發展的學者,通過電影美術之門步入電影藝術殿堂的必須探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當然,要通過影視美術造型之門解讀影片。首先要認真理解影視美術,認識、理解影視美術概念和定義,了解影視美術設計師及創作任務,了解現代影視對影視美術設計的新要求等;第二,要全面理解銀幕造型世界的“空間”概念、造型要素及其包容的諸如思想、文化、情感、心理等抽象方面的豐富蘊涵在銀幕藝海里的多層面表現等等;第三要深入認識、理解“銀幕影像劇作”的真正含義及其與影視文學劇作的區別,認識、理解影視創作上的主要藝術特點、銀幕造型世界里劇作上的多元化結構和表現上的多重技巧。
二、影視美術造型必須服從銀幕總體和有機統一的規劃
一部影視作品的總體造型設計構思的形式與設計水平的高低,不僅取決于創作思維方向的正確,還取決于影視空間美術師對空間造型構成要素的理解和選擇,以及構成各個局部空間要素的多樣有機統一。
所謂總體造型設計,具體講,就是美術師從客觀上俯視全局,對人物形象和空間環境等進行認真細微的全面分析理解,對影片的整體藝術結構形成一個總的構思,從微觀上將總構思通過空間組織和構成,以及人物造型,道具形象的設計,轉換成影視畫面造型因素,形成一個總的設想。兩者的關系:總構思是總設計的具體設計的前提和基礎,總設想是總構思的創作結晶和成品。
總體造型設計,既是影視美術師創造活動中統觀全局的、系統的影視思維與形象思維的過程,又是具體造型設計中的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的系統立體的造型設計方案,宏觀角度的總構思,是微觀角度的總設想的造型指導,微觀角度的總設想是宏觀角度總構思的體現和延伸。由此可以說,總體造型設計是電影美術設計的靈魂,是未來影視效果成敗的決定性因素。
不同題材內容,不同主題思想,不同風格樣式的電影作品,構成總體藝術空間造型的內容、形式、特征以及構成方案的完全不同。一部影視作品總體藝術空間的設計構思的形成,往往取決于美術師對劇情背景和人物關系的綜合分析和對生活的強烈感受,取決于對劇作家和導演創作意圖的深入細致地研究。美術師將感性素材通過理性思考的梳理,逐步導入影片整體空間造型的創造思維范圍之中。
影視美術的總體造型設計要求成為影視藝術展示作品內容,刻畫人物內心世界的完美造型的不可缺少的有機部分,同時又要具備藝術空間造型形式的獨特魅力。因此影視美術的總體造型設計原則是:藝術空間的整體性,影視時空的連續性,景人一體的融合性,造型語言的參與性,創造意識的大眾性。
總體造型設計的構思完成,來源于影視劇本及其風格和樣式。導演對未來影視作品的整體藝術構思,是美術師進行總體造型設計的導向性創作依據,但更為重要的是美術師的總體造型設計的構思形成,則取決于美術師對劇本和未來電影作品獨特的藝術思維及對導演、攝影等創造意圖的綜合理解和共識。
很明顯,一部影視片的總體造型要明確。具體來說,一是依據劇本的造型設計的指向性創造意圖要明確,二是藝術表現的手法和方法要具體,構成大的塊面和逼真的細節,不但要強調畫面形式感,而且在總體造型設計上也要有極大的差異,這些差異首先體現在對人物個性的描繪內容上,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就決定了影片的外部形式風格。所以,美術師的總體造型設計是全片美術造型設計的靈魂,是影片成敗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因此,從影視美術的角度,參照未來影視片的整體,結合影片主題、人物、風格、樣式等因素的需要所進行的總體美術造型設計,是電影美術師首要的和基本的創造任務。
三、影視美術造型設計必須構成銀幕視覺大容量混融效果
在四維空間中,導演和攝影可在美術師提供的運動著的空間環境中和體現空間不斷變化著的時間里,用多個角度自由運用各種攝影機鏡頭,采取推拉搖移、正反仰俯、加快放慢等手段,進行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的電影畫面的構圖拍攝以及利用電子高科技手段,合成高妙的、異常真實的、扣人心弦的電影畫面,也可簡述為:以不同景象的視點。去展示視角的畫面。
場景空間美術造型設計是在總體造型設計導引下的藝術成功,是人物的生存空間與活動空間的綜合體,它不但承載著地域、時代、歷史、民族、政治、經濟、文化、階級、地 位、職業等各方面人文領域的重負,而且還包含著人物思想、情感、心理、心靈等方面的人本領域的重要內容,同時,在藝術表現形式上,它們還要承擔起多元融合,突出重點的艱巨任務等。因此場景造型空間設計必須要有多義性。那種單一的造型空間的說明性、襯托性,是影視劇時代的任務,絕非現代電影美術師的高標準、高水平要求。
構成空間的多種造型元素,形成了銀屏世界里的視覺語言信息環境,這個視覺語言信息環境,不僅含有物質空間層面的語言功能,同時也具有參與塑造刻畫人物、參與銀幕影像劇作情景,昭示影片主旨層面的多重語言涵義和信息功能。它和影片的風格樣式是統一的、和諧的、相輔相成的。構筑具有某種藝術風格和個性特色的造型語言環境,就需要體現在總體造型設計中,有時體現在場景空間或場段空間之中,有時體現在全片的色彩配置和色彩基調的組織安排里,有時則體現在人物造型的細節表現當中。
四、影視藝術塑造必須產生銀幕視覺感染中的精密逼真效果
在整套系統化的立體造型設計中,總體造型設計與分場空間造型設計在氣氛營造方面的統合關系(場景的層次、氣氛、色彩、基調、意境等方面的氛圍組成內容),人物造型與場景空間環境之間構成關系,蘊涵上的一場景空間的單層面與全片總體空間的多層面的融通關系,區域空間和場段空間的構成關系等等,都要包容美術師的總構思和具體造型設計的設想之中。
系統化立體造型設計還要包容對電影畫面的構成、銀幕影像劇作等方面的造型思維,即景――人,景――畫,景――言,景――劇的四個合一。這些方面,不僅是電影美術造型設計中的具體構思內容,而且也是美術師在藝術創造中不可缺一的造型設計的奮斗目標。
傳統上被廣泛認同的概念是,電影是照相式的物質復原,如美國的好萊塢的西部片,家庭,德國的言情片,法國的心理片,日本的警匪片,中國的歷史片,意大利的社會片等。無論是空間環境的造型細節,還是人物的服裝設計和化妝造型,都給觀眾親臨其境的感受,甚至是生理刺激。銀幕世界里這些視覺沖擊力經過調動觀眾的思維,升華為藝術上的審美享受,從而達到認識人物,理解主旨的目標。
逼真的紀實效果,并不排除某種造型形式的追求、提煉和加工。因為銀幕世界里的藝術造型不等于自然的復制,原始的抄襲,而是美術師對空間組織、造型設計的有機構成,而且也是逼真的,給觀者一種藝術形式上的審美享受。
因此,現代電影對影視美術設計的要求逼真精密的意義并非是單一層面的,而是多層面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那種重復原始自然的生活逼真,絕不是藝術上的逼真紀實。
五、影視藝術造型設計在銀幕上必須展現的民族化文化傾向
雖然現實社會生活中涵蓋了宗教文化和地域文化,但是不同的影視作品的銀幕表現,文化主題的內容表現的側重則有所不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及其宗教文化,是美術造型文化的母體,電影人物的造型包括服裝的文化信息來自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母體之中,加之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具有極為豐富的意義和內涵,因此,美術造型是可視性的服裝設計刻畫人物,創造銀幕藝術形象的重要媒介。
篇8
關鍵詞:夏加爾 飛散 差異 跨
在藝術史中,藝術家或主動或被動地脫離故土從事藝術活動是一種常見且重要的藝術現象,其中很多藝術家的身上都體現出飛散的特性,在動蕩的20世紀尤為如此。作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現代藝術家之一,夏加爾既有為追求藝術而主動出國的經歷,又有因戰事被迫流亡的無奈。而且在繁多的藝術流派此起彼伏、各領的時代里,夏加爾從不與任何“主義”結盟,在保持了藝術表達的獨立和自由同時又做到了博采眾長。可以說,夏加爾在文化和藝術兩個層面上都顯現出了飛散性。
一
飛散內涵豐富,在當代語境下,它“含有文化跨民族性、文化翻譯、文化旅行、文化混合等涵義,也頗有德勒茲所說的游牧式思想的現代哲學意味。由于其政治和文化特征,飛散也是后殖民研究的重要概念”。[1]而擱置紛雜的細節從總體上概括來說,“差異”和“跨”是飛散視角關鍵的兩點。這兩點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輔相成、緊密聯系的。飛散者只有把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放置到跨民族的語境當中,飛散活動才能形成,并且其民族文化的獨特之處也就是“差異”只有在動態的比較中才會顯現出來。而一旦飛散者具備了飛散的意識,那么其身上的民族文化則在跨民族、文化翻譯及混合的過程也就是“跨”的過程中得到豐富和繁衍。由此可見,差異的價值就是個性的價值,跨的價值就是創造的價值。自覺與主動是飛散者應該持有的兩個態度。飛散者要自覺地認識到文化差異的存在價值,保持不被強大的異質文化所同化;又要主動地將本民族文化放到跨民族的關聯中去,防止在故步自封中凋零。這樣他(她)才能保持飛散活動不會終止,才會有可能繁衍家園的文化。總之,飛散視角是“抵制文化上的同化,同時又以跨民族的眼光和文化翻譯的藝術進行新的文化實驗和實踐”。[2]從根本上說,飛散的精神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文化再造的生命力。
以上對飛散的簡述主要是從文化研究的層面上展開的。在這一意義上,飛散思維使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生活的人能夠最合理地處理各種文化的關系,尤其是能使其自己身上的本民族文化得到維護和更新發展。但飛散的語義十分靈活,比如翻譯就是對原文的一種飛散,再比如“‘同性戀飛散群體’已超出故土情結的涵義,而是指離開某種規范的中心,屬于diaspora另一層的引申語義”。[2]所以將討論范圍鎖定在單純的藝術層面,可以對飛散進行進一步的引申發揮――藝術層面內部的飛散者,是主動地在不同的藝術觀和藝術風格之中從事飛散的活動,在自覺保持自身藝術觀、藝術風格不被同化的基礎上進行混合性的藝術創新,從而使個人特色得到認可乃至產生影響的藝術家。這同樣是一種“差異”和“跨”相互作用產生的效果,同樣離不開藝術家的充分自覺與主動。
作為一個杰出的猶太藝術家,夏加爾的身上兼具了“飛散”的傳統含義和當代蘊含。無論是他的現實生活,還是他的不同題材、不同體裁的藝術作品,都具有明顯的飛散性。實際上,文化活動和藝術活動這兩個層面是相互影響的――正因為夏加爾在藝術上的追求,促使他主動地在不同的文化中飛散;而文化上的飛散“完整”了他的精神世界,完善了他的思維方式,使他的藝術獲得了創造力和持久性。
二
從文化層面看,夏加爾的一生進行了身體上和思想上的頻繁位移。但他不是一個流亡人,而是一個飛散者。夏加爾不論是最初離開維捷布斯克,還是從俄國到法國,都是源于其對藝術目標的主動尋求,不是被迫地移民;但他不管身處何地,都保留著心中的根,并且將這根種植到跨民族的關聯中去。由此可見,他的飛散活動充滿了跨民族創造的情懷和“游牧”精神。夏加爾由故鄉到法國的飛散,對其多元文化家園的形成影響最大,也最具飛散性。所以這里主要對夏加爾的“兩個故鄉”間的飛散來進行分析。
故鄉維捷布斯克的文化對夏加爾藝術的浸潤體現在了他一生各個時期的作品當中。他作品中很多題材、圖像就是直接來自于他在維捷布斯克的童年回憶或者是民間的傳統。比如別具特色的教堂、那些比例不協調的木屋、坐在屋頂上的人、拉小提琴的男人,以及那些在夏加爾作品中反復出現的牲畜動物形象。人們對這些題材或圖像有不同的解讀,也許夏加爾的確在其中融入了某種象征性的內涵、隱秘的情感,但是他自己也曾單純地強調故鄉生活記憶對其藝術的影響。夏加爾從沒有拋棄自己與生俱來的文化基因而改頭換面,但他也沒有沉浸在舊日的回憶中與世界脫節。由俄國到法國的過程,是夏加爾積極尋求藝術真諦的過程。法國是夏加爾更著名的標簽,是他最有歸屬感的地域所在。法國的熱烈的藝術氛圍和自由多樣的藝術空氣讓夏加爾在超越中體驗到一種回歸之感。法國不僅帶給夏加爾藝術方法上的滋養,更重要的是培育了他的藝術思想和藝術氣質。故鄉文化當然是夏加爾永難忘懷的根,但其家園的完整性是通過飛散來完成的。沒有法國的夏加爾,恐怕只是一個略有或僅有民族特色的平庸畫家。法國作為一種生活和藝術創作的狀態,使夏加爾深深地眷戀。
夏加爾對故鄉文化和法國文化各自的獨特之處有著清醒的自覺,他主動地將故鄉文化放到跨民族的關聯中,用藝術作品將故鄉文化翻譯成法國文化能夠理解接受的新“語言”。在夏加爾的《七個手指的自畫像》中,巴黎鐵塔象征著當時的藝術之都,以教堂代表的維捷布斯克出現在了畫面右上方的夢境當中。 “很明顯,這兩個在空間上相距甚遠的地區正共同駕馭著夏加爾的藝術想象力……夏加爾第一次明確地建立起巴黎和俄羅斯之間的一致性”。[3]56這種一致性就是跨民族思維的結果,翻譯家跨越文化邊界用的是經過再創造的“更豐富的語言”,而藝術家用的則是具有飛散性的藝術作品。“在他頭上像曙光般地用希伯來文字母寫上‘巴黎’和‘俄羅斯’,以表示他屬于三種文化。”[4]精神世界里三種文化的混合證明了夏加爾其時已經完成了文化飛散。通過飛散,夏加爾發現了法國這個巴黎“故鄉”,使其最終成為夏加爾文化歸屬意義上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他的故鄉文化也完成了新生繁衍。
對于夏加爾來說,對他人生和藝術最為重要的地域所在是維捷布斯克(故鄉文化)和法國(精神與氣質),而圣經中的精神、戰爭帶給他的猶太人身份的再次確認和他在歐洲多國的游歷也為他提供了諸多文化上的營養。所有這些文化因素并非簡單地相加成為夏加爾的家園,而是經過跨民族、跨邊界的思考而混合形成的文化世界。夏加爾文化歸屬上的家園,是覆蓋著多個而最終融合為一個的所在。這樣的家園觀使夏加爾人生和藝術的視野都處于開闊和不斷變化的狀態,使其帶著根在世界文化中旅行,也使他的藝術擺脫了局限于一時一地的“暫時性”而獲得持久的魅力。因此,藝術讓夏加爾在世界中發現家園。
三
將飛散引申到單純的藝術層面,夏加爾的藝術風格獨特,其作品放到整個藝術史中都具有極強的辨識度。對于夏加爾來說,他的藝術家園就是他充分自覺的藝術個性,而且因為他能夠主動地在各種各樣的藝術觀和手法技巧中跨越邊界,從容飛散,其藝術個性不斷地豐富,確保他擁有了持續的創新能力和旺盛的創作精力。
夏加爾在十九歲剛開始學畫的時候就能夠確證那些精致的肖像畫所代表的風格不屬于自己。在其原創性最突出的巴黎時期(1911年到1914年),夏加爾面對日新月異的藝術革新,固守著自己藝術觀的同時又主動地把流行的繪畫技法和自己獨特的藝術表達混合起來。他對立體派的態度很具代表性。他當時的很多作品如《向阿波利奈爾致敬》和《從窗口看巴黎》,都包含著明顯的分析立體主義的手法特色,但他堅稱藝術不是學術狀態而是靈魂狀態。在多年以后,夏加爾雖然謙遜地承認,“我一直尊敬偉大的立體派畫家們,我從他們的作品中學習到了很多東西”,卻也仍舊沒有放棄堅持自我,“我認為,立體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繪畫表現的可能性”。[3]59可見,夏加爾在當時不因立體派的主流地位而被同化為“立體主義”畫家,然而也積極地在自己的原創風格與革新技法之間進行跨越式的聯系,換言之,他將個人的標志性特色用部分立體派的技法翻譯了出來。《七個手指的自畫像》中,畫中畫家本人的方形臉龐就是夏加爾在利用似是而非的立體主義方法表達他的心靈感受。這是一種“保守”中的創造,夏加爾的作品因此顯示出與眾不同又容易被時代認可的藝術特色。
夏加爾對邊界的跨越不僅僅表現在對藝術思想、技法的跨越上,他還把自己的藝術從油畫飛散到版畫、舞臺設計、雕塑、陶器、玻璃鑲嵌畫等各種美術形式中。沒有邊界能限制他進行藝術表現的自由,而不論哪種藝術形式,都銘刻著夏加爾入木三分的藝術個性,也反映著他豐富的藝術積淀和混雜創新的精神。因此,夏加爾是“無主義”的大師,無成見的藝術表達者。多元的文化背景則作為夏加爾“藝術冰山”潛藏于水面之下的絕大部分,支撐和滋養著水面上的藝術作品的絕美。
四
夏加爾在文化和藝術上都體現出了飛散性,并且兩個層面的飛散互相作用,共同成就了他的人生和藝術。夏加爾憑借飛散精神而獲得的成功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一個處于現代社會氛圍里的人,無論是坐上飛機還是打開電腦都無時無刻不在面對各種不同的文化、觀點。要做到既不因被同化而失去文化身份和自身的個性價值,也不因恐懼他人而把自己圈在自我劃定的邊界中,失去豐富家園文化的機會和能力,我們就必須具有飛散的意識。對于藝術家來說更是如此。當下的藝術家要使自己的藝術同時獲得現時的成功和長久的價值,就要像夏加爾一樣,擁有對自身的民族文化和藝術個性的充分自覺,主動地活躍于跨民族、跨邊界的關聯中去進行創造。
參考文獻
[1] 童明.飛散[J].外國文學,2004(6).
[2] 童明.家園的跨民族譯本:論“后”時代的飛散視角[J].中國
比較文學,2005(3).
[3] 鄒亞林,沈瑩.走進大師:夏加爾[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2:56.
篇9
關鍵詞:源氏 賈寶玉 理想化 悲劇
引言
日本長篇小說名著《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與中國古典小說名著《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都生活在壓制人性、摧殘人性的封建時代,他們無從發泄,只得把心中的憂憤與積郁潑灑在自己的作品中,從而塑造出了有血有肉的源氏、寶玉的形象。日本紫式部精心塑造的理想人物――源氏是一個集眾美于一身的完人形象,而中國曹雪芹筆下的理想人物――賈寶玉卻是一個“偏僻乖張”、“不肖無雙”的叛逆者形象。因此紫式部筆下的源氏和曹雪芹筆下的賈寶玉雖然都是作者理想化的男主人公,而兩者的形象特征又多有不同。可是殘酷的封建制度竟將他們的愛情命運推向同一條不歸路,這究竟是何原因?下面筆者將就此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一、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日本作家紫式部是出生在中層貴族家庭的女作家,她的大半生是在顛沛失意中度過的。她飽嘗了一夫多妻制下女人的痛苦,以一個女性哀怨的目光看人生,以一個女性敏銳的觸角去感受世事,因而她不滿平安時代貴族階級的荒生活,但又無力改造或社會,只有在不觸動一夫多妻制度下試圖為女人們找到一種理想的幸福生活。于是,她把一切美好的東西都集聚到了她筆下的源氏身上,并通過擴張源氏的情脈,讓他建立六條院集聚他一生所結識的眾多女人,為自己辟出一條情感發泄的渠道。
中國的曹雪芹少年時代生活在清朝一個顯赫的官宦家庭,后遭抄家過著清苦的生活。往日貴族的豪華氣派和一旦抄沒后的凄慘景象很容易使曹雪芹對人世心灰意冷,但坎坷的人生并沒有磨平他心中熾熱的感情。因此,曹雪芹建構自己的理想王國是為了追求清雅之境,反對封建文化對人性的戕害,所以追求清雅、逃避污濁的情感取向在賈寶玉這個人物身上是貫穿始終的。正因如此,賈寶玉對清除了男人濁臭氣的女兒國大觀園充滿了依戀之情。由此,曹雪芹對美好塵世的渴望有了寄托之所。
二、人物形象簡述
日本小說《源氏物語》中的源氏是宮廷貴族的典型形象。作者在塑造這一形象時,不惜重墨潑灑,進行多方面的美化,給他們平添了種種優異、超人的特質。在作者筆下,源氏是一個容貌出眾、儀態優美、才華橫溢、聰明穎悟、風流倜儻、儒雅多情的貴公子形象。他一墜地,就具有“人間少有,清秀如玉”的容貌。七歲時源氏開始讀書,學習種種學問。隨著年齡的增長,他不僅精通詩書,擅長吟詩彈唱,而且顯露出濟世治國、輔佐朝廷的政治才能和雍容大度的政治家風度,因而能在朝廷的權勢斗爭中表現出寬容退讓的態度。作者還贊美了源氏的仁慈、博愛、善良、多情,說他“秉性仁慈,德澤普及萬民,扶窮濟弱,善舉不可勝數”,簡直是一個滿腹菩薩心腸的慈善家。在情場上,他對女人有情有義,是一個始終如一,從不變心的癡情者,“即使對那些不是他所深愛的婦女,也決不輕易遺棄,而總要給以照顧”。就是在他飛黃騰達身居太政大臣顯位時也仍不忘舊情,建造了宏大寬闊的六條院,將他一生中有過舊情的婦女都接來共享榮華富貴。
中國小說《紅樓夢》里賈寶玉還沒出場,王夫人就說他嘴里“一時甜言蜜語,一時有天無日,一時又瘋瘋傻傻”,是“一個孽根禍胎”、“混世魔王”,第三回兩首[西江月]詞更是描繪出世人眼中賈寶玉的“乖異”形狀: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事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凄涼。可憐辜負好韶光,于國于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绔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曹雪芹用調侃的語調,否定的形象,肯定了“乖張”、“不肖”的寶玉形象,并用這個形象對中國封建社會傳統的人生價值觀念表示了深刻的懷疑。封建社會和皇權思想兩千多年來一直支配、制約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和人生導向,致使中國人有一種守恒的心理定勢:敬重官位權勢。“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讀書就是為了做官為宦、謀取權勢,這是書香門第以及庶民百姓的普遍心理和人生向往。而曹雪芹經歷了宦官家庭的榮華與衰敗,不滿功名利祿以及仕途經濟對人類心理的戕害,就在賈寶玉身上傾注了追求清雅、逃避污濁的情感基調。所以在賈寶玉幼小的心靈里認定了“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他最痛恨“男人的污臭”對女兒世界的侵襲,寶釵、湘云屢勸他“委身于經濟之道”,他恨她們“好好一個清凈潔白的女兒,也學的釣名沽譽,入了國賊祿鬼之流”,并認為女兒一經出閨嫁了男人,“沾染了男人的氣味”,就“混帳起來,比男人更可殺了”。因此,賈寶玉對大觀園里少女的愛,是把她們看作真(個性自由)善(心靈清爽)美(才貌兼備)的化身,當作人生理想和理想人格加以追求的。
三、主人公的愛情命運
正因源氏與賈寶玉的形象不同,構成他們愛情的紐帶也有大不相同的含義。
在日本小說《源氏物語》中,兩大政治勢力(右大臣和他的女兒弘徽殿及兒子朱雀天皇為一方,左大臣和他的女婿源氏及藤壺中宮為一方)在爭奪權勢中雖互有消長,但相互傾軋從未間斷,而且愈演愈烈,政爭也就貫穿了源氏一生的始終。藤壺女御出身皇族,容貌姣好,聲望高貴,為人溫文爾雅,具有相當的教養和道德風貌,可算得上是貴族社會的理想女性。因她長得酷似已故的桐壺妃子,在十三歲時便被召入宮作了桐壺帝的妃子。藤壺長源氏五歲,做了他的繼母。源氏聽說她的相貌聲音都肖似他的生母,因此常常接近她,從幼年時代起便對她產生了戀慕之情。桐壺帝見他二人如此親密,也認為“兩人作為母子,并無不相稱之處”,源氏因而倍加親近藤壺。天長日久,兩人的感情發生了變化,經常幽會,終于在源氏十八歲那年與藤壺發生了關系。后來,藤壺生下了一位皇子,即后來的冷泉天皇。這種關系使藤壺憂懼交集,十分矛盾,她既埋怨源氏的無理行為,又欽佩他的才華。因而,她表面上對源氏采取回避態度,暗地里卻情書不斷,傾訴衷腸。深受桐壺帝寵愛的藤壺女御被封為皇后,成為源氏再也無法遂心如愿的高貴存在。但是,源氏仍不放過任何機會傾訴衷曲。作者用微妙的筆觸略略透出了一點點在復雜環境中藤壺對源氏的戀慕之情。
桐壺帝讓位后,朱雀天皇即位,藤壺之子被立為東宮太子,這時,以弘徽殿皇太后為首的右大臣一派以外戚得勢。新東宮太子是藤壺與源氏私通而生的不義之子,桐壺帝并不知情。桐壺帝去世后,源氏失去了重要的依靠和保護。藤壺為避免源氏無孔不入的糾纏,使源氏再也無法與她接近以確保兒子的地位便削發為尼。
源氏同右大臣女兒朧月夜幽會,觸怒皇太后弘徽殿,為讓冷泉院太子免遭不測,源氏審時度勢,順應潮流,主動抽身回避政治紛爭,依然決定離開繁華的京都,到荒涼的伴山依水的須磨度過流放失意的歲月。終日焚香膜拜在青燈故佛旁的藤壺,發絲雖斷而情思繾綣,暗暗派人送短信詩歌到須磨,字里行間,血淚斑斑。朱雀帝臨讓位之前,赦免源氏回京都官復原職,冷泉帝即位,源氏晉升為內大臣。他在政治上和藤壺默契地共同輔佐冷泉,實質是生父生母共扶愛子。藤壺去世后,由于長住宮中的僧都的密奏,冷泉帝知道了自己出生的秘密――藤壺在世時傾其性命保守至今的秘密,于是他決定要讓位于源氏。由于源氏堅決拒絕,冷泉帝就封他為準太上皇,為他晉升官位,廣修府邸。源氏榮華富貴,權傾一時,但其崩潰的危機也已孕育潛存。
中國小說《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是由封建貴族統治階級內部分化出的一個叛逆者,寶黛愛情體現了強烈的反叛精神。在叛逆的道路上,寶玉得到了黛玉的同情和支持,在反封建禮教的基礎上,他們之間的感情又得以加深。兩個人如饑似渴地閱讀反封建禮教思想“移人性情”的小說《西廂記》、《牡丹亭》,厭棄封建社會的利祿功名,鄙視仕途經濟。黛玉因從不談仕途經濟之類的混帳話而深受寶玉的敬重。寶黛兩小無猜,情意綿綿,純潔無暇。在寶玉心目中,黛玉決不單純是“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的絕代佳人,而是心心相印,靈犀相通,有共同理想愿望的知己。來自環境的迫害愈深,愈促使他們之間的愛情堅貞不渝。
在封建社會制度、封建禮教加給婦女的沉重壓力下,黛玉對她所追求的忠貞愛情、美滿婚姻深感絕望,她悲情難抑,從孤傲的靈魂深處發出了“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艷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的哀嘆,這悲涼的心聲正是對吃人的封建禮教的抗議。黛玉始終沒有向她所存在的卑污環境低頭妥協。
以賈母為首的賈府統治者們對寶玉無比嬌縱,百般寵愛。但是一涉及到寶玉同誰結婚這個關系到賈府根本利益的問題時,他們便殘酷無情地對寶玉加以鞭笞,決不肯成全他的心愿。他們明知道寶玉愛的是林妹妹,卻硬用卑鄙的手段迫使他與寶釵結婚。黛玉“冷月葬詩魂”,在凄涼、寂寞、哀傷之中含恨與世長辭。寶玉看清了封建貴族社會統治者們的殘酷、暴虐、專橫、丑惡而與之決斷,哭靈之后毅然出走。
寶黛愛情婚姻悲劇,是封建時代的悲劇,寶黛不只是封建家庭的犧牲品,他們的愛情悲劇體現了封建社會、封建禮教的下壓迫與反叛者、迫害與反迫害之間的對抗斗爭。封建勢力的垂死掙扎,最終也沒能使叛逆者屈服,這證明了封建貴族社會的必然崩潰已為期不遠了。
四、結論
通過對社會背景的分析及粗淺的人物形象比較,可以看出中日兩部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愛情命運的共同之處,那就是:日本長篇小說《源氏物語》中的主人公源氏出家后郁悶而終,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中的主人公賈寶玉哭靈后毅然出走。這些也進一步印證了在封建社會不可能實現所謂愛情幸福、婚姻美滿、自由快樂,而只能上演“牛郎織女”或“梁祝”的悲情故事。
參考文獻:
[1]豐子愷譯.源氏物語.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野島芳明[日]著、姚繼中譯.源氏物語交響樂.重慶大學出版社,1995.
篇10
(一)新媒體是一個動態的概念
新媒體是與傳統媒體相對而言的概念。20世紀30年代,相對于報紙、雜志,廣播、收音機作為新媒體迅速發展起來并得到廣泛應用,英國廣播公司(BBC)與德國宣傳部門甚至將此作為最重要的國家宣傳手段;20世紀90年代,因特網技術迅速發展起來,并以極快的速度遍布于人們的學習生活中。現在所說的“新媒體”,則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移動終端上的個人化數字技術平臺,又稱為自媒體。如微博、微信等。因此,新媒體這個概念,相對于不同的比較對象時有著不同的指稱。如:“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此處的“新媒體”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將與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相對的所有其他媒體形態統稱為新媒體。而本文所指稱的“新媒體”,則是以微博、微信為主的移動終端自媒體(WeMedia)信息平臺。
(二)新媒體具有更廣泛的新特征
新媒體具有與傳統媒體完全不同的特征。相對于傳統的紙質媒體,“新媒體”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這樣一些特征。“它既能在傳播溝通時互動,同時也可對文本解釋互動,它的數字化形態意味著媒介文本內容可以和物質載體相分離,這種超文本性可以用超鏈接的方式將各種不同空間的文字信息組織在一起,形成網狀文體乃至于數字圖書館。人們使用新媒體的目的性與選擇的主動性更強,既能迎合人們休閑娛樂時間碎片化的需求,又能滿足人們隨時隨地互動性表達、娛樂與信息的需要。”也就是說,一方面,相對于傳統的紙質媒體,“新媒體”(廣義的新媒體)具有數字化、海量性的特性,數字化勢必造成信息與物質載體分離的傳播態勢,進而具有信息海量化和更加公共化的特征。另一方面,相對于網絡媒體(主要是網頁、論壇、帖子),“新媒體”(狹義的新媒體)具有更加強勢的傳播動能,且更加個性化(依賴個人)、多樣化(主體多樣)、動態化(移動終端),尤其是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目前為止是最典型最徹底的“新媒體”。
(三)新媒體教學已成為時代的要求
新時代的高中生正是這龐大新興媒體用戶的主要成員,他們對新興事物的接受和應用有著非同一般的敏銳性。同時,世界正在進入“無紙書籍”學習的新時代,電子課本將是未來教育應用的必然趨勢。電子書、平板電腦的普及對傳統教育工具的替代作用日漸顯現,適當地應用新媒體服務于教學已成為時代的迫切要求。一方面,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許多教師的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方法呆板,大多時間都是黑板加粉筆加教材的一講到底的教學活動。在時代加速進步的今天,教學容量不斷增大,獲得知識的周期越來越短,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這些都向傳統的教學手段提出了挑戰。另一方面,新媒體的使用,可以為老師提供共享資料的平臺,老師可以通過使用電子信息設備布置、批改作業,消息、推送資料以及在線輔導答疑以便及時解疑答惑;學生能夠在線自主學習、討論、提交作業,有利于加強師生或生生間的互動、合作。新媒體固有特性的交互應用,既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能更廣泛地聚合教學資源服務于教學。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中學教師,必須主動學習、應用新媒體來更新現有的教學模式,努力搭建新媒體人文綜合教育平臺。
二、建立新媒體人文綜合教育平臺
所謂人文綜合教育平臺,有兩個含義:一是,新媒體平臺自身就是一個系統,不僅包括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還包括在此基礎之上的各個層次的信息系統。如:學校官方微博——各年級微博群——各年級各班級微博群——班級內部個人微博等。另一方面,該平臺并非單方面的縱向系統,而是一個多方面、多層次的新媒體人文教育綜合平臺,包括各年級——各人文教學群(如教師語文組、政治組、歷史組等)——各班各科課程微信群。兩方面綜合起來(橫向與縱向交叉互動),才能成為一個嚴密的、完整的人文綜合教育平臺。
(一)建立校方微博系統
微博是一種集信息編輯、轉載傳播、交友互動為一體的自媒體。主要是在移動終端(智能手機)上使用,亦可在個人電腦上(“桌面版”)使用。微博擺脫了個人熟人圈子的限制,是一種跨空間、跨交際的即時性信息平臺。因此具有非常強大的傳播功能。目前“90后”高中生廣泛使用的微博有兩種:一種是新浪微博,一種是騰訊微博。前者是最典型意義的微博,因此將微博的傳播效能和自媒體特征發揮到了極致。前些年,學校對在校生管理最頭疼的就是未成年人“網癮”的問題。這些學生已經形成迷戀網絡、不顧一切的心理狀態,游離在家庭和學校的邊緣,不上學也不回家,這已成為學生管理的一個突出問題。而學生用手機上網瀏覽不良信息,尤其是用微博、微信進行社交活動,學校和家長都無法察覺其瀏覽內容,更不能及時規范其網絡社交行為。因此學生的網絡行為面臨潛在的、巨大的社會風險。對此,學校完全可以通過主動正面信息和規范瀏覽內容來使新媒體成為學生的學習工具。這就要求建立以學校官方微博與教師管理微博為一體的中學校方微博系統。
中學校方微博系統是以學校官方微博為中心、為起點,以任課教師和管理部門為骨干、為方陣,覆蓋到各年級、各班級,從而覆蓋到每一個學生的縱向微博系統。其構建步驟(亦即包含層次)是,首先,建立和完善學校官方微博,承擔起總的管理和教學任務。在此基礎上,建立年級微博賬號,各年級組長和任課教師加入,并“關注”學校官方微博成為這一中心微博賬號的“粉絲”。其次,通過年級組長、班主任、任課教師覆蓋到各個班級。各班級微博賬號關注年級微博賬號。最后,全班所有學生加入到班級賬號中來,互相“關注”互為“粉絲”。這樣,就建立起了一個學校——年級——班級——個人的完整的縱向的微博傳播體系,成為學校和教師信息的平臺。這一平臺,在信息通知,傳達各種要求,布置學習任務時更方便、及時、有效。在與微信相交織、相配套之后,就能構建一個新媒體人文教育平臺、管理體系和新媒體傳播矩陣。
(二)建立人文微信號系統
微信是一種依賴于個人交際群體(即“熟人”圈子)的完整信息平臺。目前廣泛采用的就是騰訊開發出來的微信。微信在很多方面具有微博不可比擬的優勢,甚至能夠完成網上商業交易和銀行理財業務。建立微信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根據智能手機“電話簿”中的熟人圈子開通,通過認證相互加入;一種是通過“QQ”號碼中的“好友”圈子開通,通過認證相互加入。因此,微信受個人交際群體和熟人圈子的限制,不能像微博那樣任何人都可以“關注”成為粉絲,繼而成為信息的接受者。反過來講,微信對信息的接受者具有限制和過濾的功能。公共微信號推出的文章,以及“熟人”、“朋友”轉載、發送的文章,都是可以用來研讀、細看的詳細信息。一般來講,都非常具有可讀性,借助于圈內人士的品味、專業和深度,可以發現很多文章具有相當的專業性和嚴肅性。因此,微信既可以信息同時也可以研讀各類經典文章。微信號群體一般來講是橫向的,多面的。學校建立微信號系統,分為兩個向度:第一,可直接以各年級組長、班主任、任課教師為建立主體,相互認證成為“圈內人士”,的文章可以相互閱讀和轉載。在此基礎上,班主任要求全班學生加入;任課教師也要求全班學生加入。前者主要用來管理,亦可以相關的閱讀材料。后者主要用來進行課程教學。再與微博相交織、相關聯,就建立起了微博——微信這個非常有效能的“新媒體”矩陣。第二,年級組長、班主任、任課教師可以“訂閱”具有經典文章等內容的微信“公眾號”。這些公眾號一般都具有相應的定位、主題和專業。一般都是每日更新、及時推送。里面相當多的內容可用作教學內容與擴展閱讀材料。教師在訂閱這些公眾號之后,可將這些文章根據需要轉載,并有選擇性地發送至接受者。
(三)微博與微信平臺矩陣
微博微信作為新媒體,優點突出,但也同時存在各自的缺點。反過來,兩相結合,就能發揮出強大的傳播功能,是一個非常方便、及時、豐富的人文教育平臺。微博由于受到字數(140字)的限制,不能全面涵蓋所有內容,只能發最基礎的內容,無法推送詳細內容。因此只能是完整信息的斷面和碎片,往往使信息具有蒙蔽性(假信息,如謠言)。因為短短140字無法詳細了解事件和信息的來龍去脈。同樣地,相對于微博,微信受到“熟人圈”的限制,傳播速度和受眾規模要低于微博。因此,微信與微博二者結合,就可以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實際上,當全班學生集體加入教師(年級組長、班主任、任課教師)的微博賬號和微信號之后,微博與微信就關聯起來了。但需要教師在進一步管理和使用的過程中將之融合,主動發揮教育功能。一句話,微博作為消息模式,微信作為詳細信息平臺。這樣,就使兩相作用的新媒體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教師可將通知、思考題、課后復習提綱、課前預習范圍等簡要地在微博上,告之所有學生。詳細閱讀內容和相關文章,教師可將制定地址鏈接到微博上,學生可直接點擊閱讀。亦可通過微博告之學生,閱讀教師的微信號中轉載的文章。這樣,就完成了通知、要求與內容、閱讀的配套。與此同時,一個完整的新媒體教育平臺就完成了,也就是微博——微信新媒體信息平臺矩陣。
(四)人文綜合教育平臺
這個信息平臺矩陣是一個人文綜合教育平臺。所謂綜合,分為三層意思:一是新媒體綜合平臺(新媒體矩陣)。上文已經闡述,不再贅述。二是課堂教學內容與課外興趣閱讀綜合平臺,課堂教學內容與課外興趣閱讀相互補充、相互支撐。三是課程綜合平臺。起碼來講,語文、外語、歷史、政治等課程教學和閱讀內容,都可以通過這個平臺進行管理、推送、布置、考核。
三、在綜合教育平臺上推進語文經典閱讀
在綜合教育平臺上進行經典閱讀,是非常方便的。中學語文教育要主動采用“新媒體”的教育方法和技術手段。目前,以筆者所在學校的試點效果來看,這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很好的平臺。《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按課標要求,高中在必修課程階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50萬字。新媒體數字技術矩陣極大地有利于高中生在短時間內便捷有效地閱讀和學習經典作品。下面,筆者就以擔任的課程為例,簡述語文經典閱讀的過程和心得。
(一)微博作為消息發送模式
以微博作為消息發送模式,在微博上閱讀任務和所在地址。中學語文教師每天都把當天的課堂教學綱要以最簡短的語句發送到微博上,給出學生課后溫習的大致范圍;然后以多個消息模式把重點難點和思考題連續發送,要求學生在指定的時間內完成。在此基礎上,教師在微博上布置每天的閱讀任務的同時把經典作品通過微信推送給學生閱讀。如:在必修五進行《三國演義》閱讀之初,在高二年級微博號上這樣一道試題(思考題):“《三國演義》‘赤壁大戰’那一段中,黃蓋率領小舟去詐降,請問,他在第幾只小船上?”要求學生閱讀原著,找出答案,在語文課上交流答案。一石激起千層浪,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未讀或是略讀過《三國演義》的同學,都有快讀之而解答案的急切,這樣一本古典名著便在微博的輕輕撩撥下拉開了品讀的序幕。在此基礎上,再在微博上閱讀任務,引導學生讀經典、研習經典。在必修一名著導讀板塊,高一語文備課組在高一年級微博號上向學生明確提出學習目標及要求:閱讀小說《大衛•科波菲爾》完整版,做好相關資料的整理。要求了解、記憶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相關知識以及對本書相關的評價,理清小說的主要情節,分析重要人物的形象,弄清楚主題等。閱讀時間為9月1日至10月30日。語文組微博號將相關的資料以鏈接的方式呈現給學生,供學生閱讀、參考、整理。以此為例,語文必修的其它必讀名著《論語》《巴黎圣母院》《家》《高老頭》《紅樓夢》《堂•吉訶德》《三國演義》《談美》以及莎士比亞戲劇,以兩年為期限,以學期為階段,在指定的微博、微信上富有針對性的、有序有效的完成對這些經典的品讀研習。
(二)微信作為經典品讀平臺
微信作為經典品讀平臺,推送語文經典和接收反饋信息。教師在微博上以消息模式布置每天、每階段閱讀任務的同時,在微博中將有關微信號與經典作品所在的地址復制發送至微博上,從而將微博與微信關聯整合起來。也就是說,教師在微博上以消息模式公布學習任務和閱讀篇目,同時指定微信地址或提供微信平臺地址鏈接;學生在指定的微信號上打開某一期的指定篇章,完成閱讀。并將反饋信息發送至指定收集者(如課代表)那里,由該人完成收集整理編輯,集中發送到任課老師的微信上。結合學生對微信的閱讀習慣和依賴程度,全部經典閱讀內容,都可以通過微信人文經典平臺讓學生課后閱讀。該微信平臺可通過教師微信好友圈為核心建立,“訂閱”和“關注”相關微信號(包括公眾號與個人號)。以上經典內容、經典作品以及經典導讀、評論、譯文,都在微信號推出的內容中。語文組老師主要關注這樣一些微信號:“名著聯播”(mzlb999)、“名著閱讀”(aiyuedu2013)、“國學燒賣”(gxsm99)、“中國文學”(zhongguowenxue888)、“繪考點名著——高考版”(ghkdmz)、“讀誦經典,感受文化”(lunyu100-suzhou)、“湖北高考網”(hbzkw_gk)、“高考語文”(gaokaoyuwen)等,作為推送經典文章地址。學生亦可自己“訂閱”和“關注”其他一些微信號,通過該微信(公眾號、個人號、雜志號),主動學習。在此基礎上,學生可同時通過微博、微信與教師、同學甚至作者互動。特別是微信發起群聊的功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互動、師生互動,為師生合作探討、研習解惑提供了一個良性的操作平臺。《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規定的課外讀物主要有:“文化經典著作,如《孟子》《莊子》等。小說,如魯迅《吶喊》、茅盾《子夜》、列夫•托爾斯泰《復活》、契訶夫短篇小說等;詩歌散文,如泰戈爾詩、魯迅雜文、朱自清散文等;劇本,如《雷雨》、老舍《茶館》等;語言文學理論著作,如呂叔湘《語文常談》”等。這些經典作品都能夠在相關的微信號(公共號)中找到。教師只需要將其內容歸類、關注收藏就可以了。偶有少數作品一時難以尋得,教師可在自己的微信號中轉載、編輯、,制定學生閱讀。
(三)學生經典閱讀效果檢測手段
新媒體教育平臺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主動性、完成教師教學任務等方面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基于新媒體自身的特點,教師和家長都不能即時陪同、監督和規范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效果。因此,查驗、考核學生的經典閱讀情況和程度,就成了必要的手段。
1.課堂檢測與當面查驗
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檢查,包括課前檢查、課中提問、課后抽查等方法。課前三分鐘在科代表的組織和安排下,同步檢測前一天的閱讀任務,老師就存在的問題及時訂正和補充,并再次加以強化;上課過程中老師需隨時引導,最大限度的與課外閱讀相結合,只要是與經典閱讀有關的內容隨時提問檢驗,比如在上《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寡人之于國也》《勸學》《林黛玉進賈府》這些篇章時,就可以同步檢測學生對“名著聯播”微信平臺、“高考語文”微信號和語文組微博號上都有的相關內容和鏈接的《論語》《孟子》《荀子》《紅樓夢》的閱讀情況及程度;課后抽查主要針對課上查驗存在的問題及部分同學閱讀不深入的情況有針對性的一對一檢測。通過教師布置任務——學生閱讀完成任務——老師課堂檢測、當面查驗,規范了學生的閱讀習慣,同時也避免了“新媒體”平臺經典閱讀的形式化,從而推進了學生對經典的深入閱讀。
2.研究學習和個性表達
當然,諸多的經典作品僅僅依靠課堂的檢測和老師的當面查驗,是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深入研究和探討的。這就需要學生信息反饋與自主討論兩個模塊來加強鞏固學習效果。前者主要是要求學生轉發甚至是同步評論、發表心得感悟,并要求各科代表以小組為單位對以上情況做記載、統計,并且及時將情況反饋給任課教師,相較傳統的作業布置、查閱方式,既便捷又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但學生有沒有按質按量完成、有沒有達到閱讀經典的效果,是不是流于形式,這就需要老師及時查驗。后者主要是學生在這個平臺上的通過發表評論心得和信息反饋互動,在相互質疑和探討中提升自己的閱讀鑒賞能力。筆者所在的學校主要是結合新課改的“研究性學習”板塊來進行“新媒體”教育平臺之語文經典閱讀的深入研究。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班級為團體,以微信號(公眾號)中的內容為研究對象,以學期為期限,提交討論內容研究方案給指導老師,在學期末以論文的形式在微信上展示研究成果。其中《小談賈璉》、《關羽之死》、《<圍城>的修辭研究》、《<西游記>趣談》、《有趣的老頭——莊子》、《略談梁山好漢排名》等研究成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通過研究性學習和新媒體教育這個平臺,學生在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中培養興趣、自主研究,能真正做到深入經典,推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收到了良好效果。
3.筆試測驗考察閱讀效果
筆試測驗學生經典閱讀效果,是最嚴格、最規范的一種檢測方式。一方面,考試是教師教學成效自我檢測的手段,同時也是檢測學生知識是否掌握的最直接的方式。另一方面,文學名著閱讀是近幾年來新增的考點,湖北卷從2012年開始,名著導讀的考查是必考內容。有鑒于此,教師就語文經典作品內容命題,督促學生學習并通過學生答題的情況了解和統計學生經典閱讀效果。教師命題還需要與高考大綱考點與語文閱讀能力相結合,富有針對性地引導和檢測學生的語文學習。有時亦可直接以往年高考語文真題來作為考試題目,以達到上述教學目標。毫無疑問,這些真題(或模擬題)的題眼、題肢相關內容,在此之前就要求學生在新媒體平臺上學習過。
如:“簡述《紅樓夢》中賈珍請王熙鳳到寧國府協理秦可卿喪事的原因和過程。(5分)”該題出自2009年福建卷高考真題文學名著閱讀第7題。在名著經典閱讀模擬測試中,沒有在綜合教育平臺上進行經典閱讀的2013屆學生考試通過率僅58%,而在綜合教育平臺上進行經典閱讀的2014屆學生考試通過率達到了95%。這個考題在微信號“繪考點名著——高考版”(ghkdmz)2013年12月30日這期中推出,老師指定并要求學生閱讀后完成答題,并且參照參考答案完善自己的答案。與此同時,與本考題相關的內容“王熙鳳協理寧國府”也在微信號“名著聯播”(mzlb999)的《紅樓夢》聯播中第59期、第60期、第61期、第62期中推出。學生訂閱了以上這兩個公眾號,通過反復閱讀這些經典篇目,逐步掌握了相關的內容。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本題筆試檢測的2014屆學生,僅有少部分同學出現要點不全導致失1分的情況,完全杜絕了以往無法動筆的情況。通過這一系列的新媒體數字技術矩陣教學,極大地促進了高中生在短時間內便捷有效地閱讀和學習經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