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特征范文
時間:2023-12-18 17:40: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醫養生學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花崗巖;氧逸度;鋯石U-Pb年齡;鎢錫礦;中生代;太平洋板塊俯沖;南嶺地區
中圖分類號:P588.12+1 文獻標志碼:A
0 引 言
中國華南地區中生代廣泛發育巖漿活動和相關的成礦活動。就目前資料統計,華南地區是已知礦產地礦產出現概率最大的區域,其金屬礦產產出概率為每平方千米0001[1]。因此,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相關學者就對華南整個中生代地質框架和花崗巖火山巖的成因進行了長期探討。華南地區巖漿巖出露分布復雜,成礦種類繁多,構造、盆地發育,存在許多不同觀點:巖石圈伸展與軟流圈地幔上涌說[2]、東亞巨型裂谷體系與大規模巖石圈拆沉減薄說[3]、“中生代時開始了整個中國東海岸裂谷”說[4]、板內洋盆閉合俯沖消減說[5]、古太平洋板塊對歐亞板塊的消減說[6-8]以及華南中生代地幔柱上升說[9]。對于這些模型,其實都是建立在華南地區出現拉張的構造背景下。華南巖漿活動背景被解釋為島弧或者弧后背景,或者俯沖板片拆沉后形成的拉張背景。近年來,隨著大量高精度巖石年代學和地球化學數據的積累,太平洋板塊俯沖模型越來越受到關注,其中最有名的2個模型分別為低角度俯沖模型[7-8]和平板俯沖模型[6]。Zhou等通過對華南地區出露的花崗巖的詳細研究,認為華南地區中生代經歷過2次構造域的轉換,即從印支期特提斯構造域的陸陸碰撞活動到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塊NW―WNW向俯沖形成的大規模拉張背景[8]。這種低角度俯沖模型可以解釋中、晚白堊世巖漿活動由NW向SE逐漸年輕的遷移模式,但是不能很好地解釋侏羅系侵入巖時空分布。平板俯沖模型則認為,自二疊紀末―三疊紀初開始,太平洋板塊就對華南地區發生俯沖作用,由直徑約1 000 km海底高原俯沖造成的平板俯沖,延伸至華南內陸近1 300 km,并且在華南巖石圈下停留了數十百萬年,在160 Ma左右發生俯沖板片的斷離、下沉,形成了南嶺地區大規模的巖漿活動。該模型也認為太平洋板塊的俯沖方向為NW―WNW[6]。這種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釋印支期沿海發生的部分巖漿活動和侏羅紀華南南嶺地區大規模的巖漿活動以及中、晚白堊世華南地區的巖漿分帶,但是對于華南地區侏羅紀的巖漿時空分布還存在一些矛盾。由于華南地區侏羅紀侵入巖在時空分布上顯示為NNE―NE向逐漸年輕的趨勢,所以太平洋板塊的俯沖方向應該重新考慮。
俯沖方向的變化一般與大規模的成礦有著很好的相關性[10],而且俯沖深度與成礦的相關關系似乎也存在一定的相關性[11-12],但是卻很少有文獻涉及[13-14]。華南地區中生生的大規模巖漿活動以及相關成礦作用被廣泛認為與太平洋板塊俯沖相關[14-16],是研究俯沖過程的理想場所。因此,研究華南地區巖漿與成礦的時空分布可以更好地理解俯沖的過程。
前人對華南地區的研究主要關注于與銅(鉬)礦相關的巖漿巖氧逸度特征,并提出中生代太平洋板塊對華南陸塊進行SW向斜俯沖[13-14], 但是對于與鎢錫礦有關或者普通花崗巖的氧逸度特征研究較少。筆者在華南南嶺地區橫向剖面上自西向東分別選取清湖巖體、姑婆山花崗巖(錫礦)、雪花頂巖體、騎田嶺巖體(錫礦)和九峰巖體進行鋯石年代學和微量元素微區分析工作,通過計算鋯石的Ce、Eu異常來反演其形成時的氧逸度特征,并與區內大寶山巖體(鉬銅礦)、德興巖體(銅礦)進行對比,進而研究華南地區中生代的構造背景。
1 地質背景
南嶺地區位于華南腹地,中生代巖漿巖活動極為強烈,伴隨著大規模鎢錫多金屬成礦活動。南嶺地區是中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鎢錫礦集中分布區。
南嶺地區作為華南地塊的一部分,中生代以來受到特提斯和印支造山的影響,斷裂和褶皺以EW向為主,早侏羅世以來則主要受太平洋板塊俯沖及后撤影響,使得陸殼發生熔融形成大規模花崗巖[17-18]。近年來,大量高精度鋯石定年研究表明,南嶺地區花崗巖主要形成于150~180 Ma[19-21]。
1.1 清湖巖體
清湖二長巖出露在廣西陸川清湖鄉及廣東化州平定鄉一帶,巖于云開隆起六靖背斜的西南端,受NE―SW向區域性構造控制。巖體呈NW―SE向橢圓形,長軸16.3 km,短軸5~8.5 km,地表出露面積約105 km2。巖體的造巖礦物主要有斜長石、鉀長石、角閃石、石英和黑云母, 副礦物有磁鐵礦、鈦鐵礦、磷灰石、榍石、鋯石、褐簾石及少量石榴石、黃鐵礦、銳鈦礦、黃銅礦、輝鉬礦、釷石等[22]。徐磊明等報道了清湖巖體的鋯石U-Pb下交點年齡為(156±2)Ma[22],Li等通過LAM-ICPMS 單顆粒鋯石定年獲得清湖巖體年齡為(156±6)Ma[23];ID-TIMS 方法獲得年齡為(159.38±0.12)Ma[24]。清湖巖體Sr-Nd同位素特征顯示,其源于受地殼污染的虧損地幔[25]。
1.2 姑婆山巖體(錫礦)
姑婆山花崗巖體(2432°N~24.45°N,11130°E~111.40°E)主要分布在廣西賀州西北部,部分在鐘山東北角和湖南江華境內,出露面積約678 km2 。姑婆山花崗巖體呈渾圓形,西南到西北緣侵入中―上泥盆統,東南部和東北部侵入寒武系與下泥盆統,東部與大寧巖體接觸。整個巖體分成東、西2個部分,分別稱為姑婆山東巖體和姑婆山西巖體,大致以晚期呈SN向展布的紅花源―新路斷裂為分界。在東巖體的中心,分布著含大量暗色閃長質包體的近等軸狀的里松巖體,面積超過70 km2。姑婆山各巖體的巖性有較明顯差異:里松巖體為中粒似斑狀角閃石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姑婆山東巖體以中粗粒似斑狀黑云母鉀長花崗巖為主,西巖體主要為中細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細粒花崗巖和中粗粒似斑狀黑云母鉀長花崗巖[26]。地球化學特征顯示姑婆山花崗巖為A型花崗巖,鋯石Hf同位素與Sr-Nd同位素特征顯示其為殼幔混合。
1.3 雪花頂巖體
雪花頂巖體又稱“雪花皮”巖體,從屬于九嶷山花崗雜巖體。在大地構造上,九嶷山處于華夏陸塊與揚子陸塊的接合帶附近、南嶺EW向構造巖漿帶西段北緣的花江復背斜的軸部,地質構造復雜,斷裂構造十分發育,尤其以NE向最為重要。出露地層有以邊緣海槽盆相砂泥質巖石為主的震旦系―志留系和以淺海臺地相碳酸巖為主的泥盆系―中三疊統,在一些斷陷盆地中發育上三疊統―侏羅系和白堊系的陸相沉積巖。本巖體地球化學特征顯示雪花頂巖體為殼源,Nd模式年齡顯示其為元古代古老地殼熔融的產物[27]。其與金雞嶺復式巖體形成年代、地球化學特征較相似,表明其為同一期巖漿產物,形成于拉張環境。
1.4 騎田嶺巖體(錫礦)
騎田嶺花崗巖體是南嶺花崗巖的代表性巖體之一。它位于南嶺中段湖南郴州西南約20 km 處,屬郴縣、宜章和桂陽境內。整個巖體呈等軸狀,邊界近于圓形,總出露面積約520 km2。在騎田嶺巖體周圍不遠的范圍內,早就發現了很多大型至超大型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礦床,包括柿竹園鎢錫鉬鉍礦、瑤崗仙鎢鉬礦、寶山鉛鋅礦、黃沙坪鉛鋅鎢鉬礦、香花嶺錫鎢鉛鋅鈮鉭礦等,騎田嶺巖體東北緣產有新田嶺鎢礦,南緣產有安源、淘錫窩等錫礦,十余年前又在巖體內部發現了大型芙蓉錫礦。由此可見,騎田嶺巖體與鎢錫礦有很大關系。朱金初等對騎田嶺巖體做過詳細的年代學研究,表明騎田嶺巖體是一個燕山早期多階段形成的復式巖基,形成年齡為:160~163、153~157、146~150 Ma[21]。
1.5 九峰巖體
九峰巖于南嶺北部,介于廣東與湖南交界處,東邊為印支期諸廣山巖體。九峰―諸廣山侵入期次十分復雜,以其規模巨大、侵入期次多、鈾礦資源豐富而著稱,吸引了眾多地質工作者開展基礎地質和找礦勘探工作[28-29]。陳鳴認為西部的九峰巖體同位素年齡為143~166 Ma[30]。本文采集的樣品源自九峰巖體西段,主要為中細粒黑云母二長花崗巖。
2 樣品與分析方法
筆者采集了南嶺地區自西向東出露的5處花崗巖巖體樣品,進行鋯石年代學和微量元素分析。這5處樣品分別為廣西清湖正長巖、姑婆山中粗黑云母花崗巖(24°37.07′N,111°40.14′E)、雪花頂二長花崗巖、騎田嶺A型細粒黑云母二長花崗巖(25°25.34′N,112°52.87′E)和九峰中粒黑云母二長花崗巖(25°22.38′N,113°31.87′E)。
將采集樣品送至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選礦公共實驗室,經過破碎、淘洗等步驟分離出鋯石等重礦物;后在雙目鏡下挑選晶形完好、具有代表性的鋯石顆粒若干粒;鋯石選出后,制作鋯石樣品靶;將挑好的鋯石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標準鋯石TEMORA(年齡約417 Ma)[31]一起在環氧樹脂上制鋯石靶。鋯石測試在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完成。鋯石的陰極發光圖像在JEOL JXA-8100型電子探針儀(EPMA)上完成。鋯石U-Pb原位定年分析所使用的ICP-MS為Agilent 7500a,激光剝蝕系統為美國Resonetics公司深紫外(DUV)193 nm ArF準分子(Excimer)激光剝蝕系統[32]。分析所采用的激光能量為80 mJ,束斑直徑為31 μm,頻率為10 Hz。載氣為He-Ar混合氣。所剝蝕樣品通過本系統所特有的信號平滑系統后進入ICP-MS進行測試[32]。每進行5個樣品分析就分析年齡標準TEMORA和含量標準NIST 610。U-Th-Pb含量計算以Si為內標、NIST610為外標。同位素比值、微量元素數據處理采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劉勇勝編寫的ICPMSDataCal 8.1進行[33];年齡計算采用ISOPLOT(3.23版)[34]進行,普通鉛矯正用ComPbCorr#3_17 軟件;鋯石Ce=4+/Ce=3+值和EuN/Eu*N值的計算參考文獻[35]。
4.2 太平洋板塊斜向俯沖對南嶺地區的影響
洋殼俯沖過程中,流體釋放程度與氧逸度之間顯示為正相關,即在靠近俯沖帶,流體釋放較多,因此氧逸度較高,而遠離俯沖帶時,顯示較低氧逸度[11-12,14]。Wang 等通過系統分析華南地區中生代成巖與成礦分帶認為,當時太平洋板塊俯沖方向為SW向,南嶺地區距離俯沖帶大于800 km[14]。Li等對比德興銅礦、大寶山銅鉬礦氧逸度特征,發現前者具有更高的氧逸度特征,顯示其相對于大寶山地區離俯沖帶較近,同時前者磷灰石具有更高的Cl含量,進一步證明華南地區中生代受到古太平洋板塊SW向的斜向俯沖[13]。
對南嶺地區幾個含礦與不含礦花崗巖鋯石氧逸度的研究也支持太平洋板塊斜向俯沖模型。在橫向剖面上,研究區含礦與不含礦花崗巖均顯示相似的低氧逸度特征,相比南嶺東邊的大寶山巖體氧逸度低,可能指示南嶺地區受到古太平洋板塊俯沖的影響較小,或者俯沖流體影響較少。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南嶺地區距離東部沿海距離大于1 000 km,離南部沿海約700 km。如果當時太平洋板塊俯沖方向為NW向,那么南嶺地區無論是不含礦花崗巖還是含礦花崗巖應該都與大寶山巖體相似,因為其距離海岸線近,同時德興地區花崗巖也應該具有較低的氧逸度特征,這與筆者觀察的事實不符。而如果古太平洋板塊俯沖方向為SW向,德興地區距離俯沖帶最近,受到俯沖流體影響最強,具有最高的氧逸度特征;其次,大寶山巖體距離俯沖帶較遠,俯沖釋放的流體隨俯沖板片的深入而流體量減少,顯示大寶山巖體氧逸度相對較低;到達南嶺地區時,俯沖板片可能脫水殆盡,對上覆巖石圈影響較小,因此,對南嶺地區無論是含礦還是不含礦花崗巖的氧逸度影響微乎其微,南嶺地區花崗巖均表現為還原特征。綜上所述,華南地區中生代受古太平洋板塊SW向俯沖可以很好地解釋南嶺地區的地質事實。
5 結 語
篇2
關鍵詞:傳統中醫學;土家族醫學;養生;保健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世界經濟和社會生活日益現代化,人類的壽命逐步延長,健康問題層出不窮,如何通過養生保健來預防疾病的發生發展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傳統中醫學歷來重視養生保健,提倡未病先防。土家族醫學作為傳統醫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門“經驗的自然科學”,對以土家族為主的各民族人民的生存繁衍、文明健康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文擬探討飲食起居,精神調養,形體鍛煉等在傳統中醫學和土家族醫學養生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較傳統中醫學和土家族醫學在養生保健方面的異同。
1 傳統中醫學中養生保健的原則
中醫養生文化歷史悠久,在世界文化當中,中國人的養生學與其他民族相比,具有獨到之處。中醫學從《黃帝內經》開始就把養生防病作為主導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預防思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1],是對養生的精辟總結。養生,又稱為攝生、保生,即保養生命之意。“養生”最早見于《莊子內篇》,所謂“生”,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保養、調養、補養、護養之意[2]。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人類的生命規律,尋找增強生命活力和預防疾病的方法,同時探索衰老的機理,以及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原則與方法的系統理論。
1.1 適應自然規律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時刻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人類只有能動地適應外環境變化,保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性,才能延緩衰老和避免疾病的發生[3]。《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靈樞邪客》曰:“人如天地相應”指出人的生命活動是遵守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而進行的,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這是四時養生之道[4]。
1.2 重視精神調養
1.2.1 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襲,是中醫養生防病的一個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要盡量避免外界環境的不良刺激對人體的影響。如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其二,要積極地治療軀體性疾患,防止其內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1.2.2 提高自我心理調攝能力 《靈樞本臟》言:“意志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因而要求人們善于提高自我心理調攝能力,通過經驗認識及思想活動過程轉移情緒感情反應,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1.3 謹和五味 前人十分重視飲食養生,《備急千金要方》“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情爽志以資氣血。”食養,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則。
1.3.1 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資于食,而機體對于營養物質的需求則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種豐富營養素的食物可以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推遲衰老的發生,減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種疾病。《素問藏氣法時論篇》記述“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獸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要求食養中膳食的調配要盡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補。
1.3.2 辨飲食之宜忌 強脾胃,節飲食乃第一要務。包括忌過饑過飽和飲食偏嗜[5]。《金貴要略》指出:“凡飲食滋味以養于生,食之有妨,反之為害。……若得益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
1.4 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于養生學中的一條重要原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虛風賊邪避之有時。”(《素問上古天真論》)。其二是注意“避其毒氣”,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實施藥物預防等。《素問遺篇刺法論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無疫干也”的記載。
2 傳統中醫學中養生之道的措施
2.1 調神養生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靈樞天年》)故養生尤重調神,除四季調神外,還包括以下3個方面。
2.1.1 養靜藏神 《素問痹論》曰:“靜則神藏,躁則消亡”。《老老恒言》指出“養靜為攝生首務”。養靜的關鍵在乎節欲。如果過分的貪求聲名物欲,可導致損正折壽。因而,提出了薄名利,禁聲色,廉貨財,損滋味,除佞妄,去嫉妒等要求。
2.1.2 動形怡神 動形可促進氣血流暢,舒筋活絡和協調臟腑功能活動,使人精神煥發,心曠神怡。尤其是人到老年后,通過適當的動形來怡神,靜神,就顯得更為重要。
2.1.3 移情移性 《臨證指南醫案》指出“郁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如:欣賞音樂,戲劇,歌舞,或讀書吟詩,交友攬勝,種花垂釣,琴棋書畫等情趣高雅,動靜相宜的活動,可以起到培養情趣,熱愛生活,陶冶情操,怡養心神的作用。人生際遇遭逢違樂之事再所難免,如能根據自身的素質,愛好,環境與條件,參加上述活動,常可自我解脫,移情易性,從而起到抗衰防老的作用。
2.2 惜精養生 包括節欲惜精、節及注意衛生等措施。自古以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說明性生活是必須的,是順應自然的。由于性生活要消耗腎精,因此必須節制。《素問厥論》中更明確提出是損傷體質的重要因素,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故手足為之寒也”。由于過度,使之從“質壯”的體質轉變為陽氣衰于下的體質,充分說明節欲保精對養生的重要性[6]。
2.3 飲食養生 食療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甲骨文記載看,有禾、麥、黍、稷、稻等多種糧食作物,已能大量釀酒。到了戰國時期,終于有了關于食醫的理論,標志著食療的飛躍發展[7]。《周禮》中有食醫記載,說明我國古代對飲食健康的關注程度已非一般。《內經》有“藥已祛之,食以隨之”的治病原則[8]。2.3.1 注意飲食衛生 其一是防止飲食不潔。其二是不要攝食腐敗變質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六畜肉類,以免“飲食中毒”。(《諸病源候論》)
2.3.2 提倡飲食有節 食養中主張飲食有節制,提倡定時定量,防止饑飽失常。中醫內科許多疾病的發病因素都和飲食無節制有關,這里的節制是適量的意思,不能吃的過多,但也不可過度節食[9]。認為“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呂氏春秋盡數》)食量則因人而異。
2.3.3 克服飲食偏嗜 克服飲食偏嗜是謹和五味以養生的重要內容,反應了平衡膳食,提倡全面合理營養的食養思想。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克服偏寒偏熱。二是克服五味偏嗜。五味養臟,各有其親和性。如果長期偏嗜某種食物,易致臟氣偏勝而功能失調,或形成“膏粱”之變;同時,會導致其它營養物質的匾乏而使機體失養,繼發產生種種疾患。《保生要錄論飲食門》中指出:“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則傷生疾;所惡之味不可全棄,全棄則臟氣不均。”
2.4 傳統健身術養生 傳統健身術養生,如太極拳、五禽戲、易筋經、八段錦等拳術及各種氣功和武術運動等,以此來煉形、煉意、煉氣,使身體“形與神俱”[10]。運動養生是中醫養生的一個重要內容,但要求運動適度,做到“形勞而不倦”。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方能收到運動以養生的功效。
2.5 藥物養生 藥物養生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它是通過服用或外用天然中藥并借助其補養或通瀉作用,調和氣血、平衡陰陽、調和臟腑、通暢經絡,達到益壽延年、祛病強身的目的[11]。補益扶正是藥物養生的基本法則,調補腎脾是藥物養生的中心環節。從保健防衰的益壽方劑來看,如《世補齋醫書》中的首烏延壽丹,《外臺秘要》的延年茯苓飲等諸方,其重點亦多在補益腎、脾兩臟。我國現存最早的本草專著《神農本草經》所載上品藥物120種,注明久服“耐老”、“增年”、“長年”、“不老”、“不夭”等即達85種,其中包括人參、地黃、枸杞、女貞子等著名補養藥[12]。
2.6 推拿、針灸養生 推拿養生是通過各種手法作用于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況,達到治療和保健強身作用。主要體現在生物信息的調整和糾正解剖部位的異常等方面。《素問遺篇刺法論》中記載了預先針刺五臟六腑的原穴,可預防邪氣侵犯臟腑,并認為:“是故刺法有全神養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養和神也。”預先針刺使“補神固振,神氣不散,神守不分”,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發生的目的[13]。
3 土家族醫學中養生保健的原則和方法
土家族聚居在武陵山區,總面積約10萬km2,北起大巴山,中經巫山,南過武陵山,止于南嶺,是一條文化沉積帶。“土家族正好分布在這條文化沉積帶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別豐富[14]。”土家族醫學以“三元學說”及氣血精為理論基礎框架,以毒氣學說為病因學基礎,以氣血失調與冷熱失衡為病理學基礎,以“五診法”為診斷學基礎,以“七法”、“八則”為臨床基本治則,具有別于傳統中醫學及其他民族醫學的獨特的醫學學術特點[15]。其中包括豐富的養生保健知識,這些養生保健內容與土家人民的文化娛樂,體育運動,飲食,生活起居等密切相關,是民俗文化,民族氣質,生產勞動等有機的結合,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衛生保健體系[16]。 具體體現如下。
3.1 歌舞怡情
3.1.1 民族舞蹈 土家族人能歌善舞,土家山寨也多為歌舞之鄉。在土家民間流傳的舞蹈種類頗多,這些舞蹈多是在生產勞動中慢慢形成,其舞蹈形式及表達內容與農事活動、日常生活、祭祀等活動密切相關。如擺手舞,就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滲入,以土家原生文化為主體、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風貌。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原生性、祭祀性、征戰性、審美性[17]。
3.1.2 民族歌曲 歌也是在勞動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民俗文化,其內容十分豐富。如勞動山歌、情歌、哭嫁歌等。哭嫁作為一種傳統的婚俗文化,素有“中國式詠嘆調”之稱。以哭訴為主要形式,“哭”中有“歌”,“歌”中有“語”,形成了哭嫁歌中“哭、歌、語”三種元素相結合的獨特音樂風格[18]。
3.2 運動健形 土家人的健身運動,是土家人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逐漸認識,創造的一種身心鍛煉的養生方法。在勞動中講究有度有節,反對蠻干閑散,以免傷神損形。其傳統體育活動如武術、氣功、踩高腳馬、爬樹等。這些方法能促進氣血運行,經脈強健,三元協調,從而達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3.3 藥食調補 土家民間食物種類繁多,土家人民也素有食療的習慣。在土家族聚居之地,山中盛產野果,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尤其是人體必須的稀有元素,如獼猴桃、板栗、核桃、交藤等。土家醫常根據不同的時節,合理調配膳食,選用既有營養價值又有預防保健作用的食物進食,促進人體氣、血、精生機旺盛,三元臟腑功能健全,從而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
土家族聚居地區是茶葉盛產之地,喝茶養生也是土家人的習慣,常在茶中加入一些藥物,對多種疾病有治療和預防作用。如七葉參茶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油茶香味獨特,極具營養價值,多用來招待貴賓。
3.4 起居有常 主要指起臥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有一定的規律性。土家人在起居上注重早睡早起,以日出日落為期,與晝夜相伴,與四時相應,以保證睡眠,怡養心神。心神得養,則形體亦健,抗病之力亦強。
4 傳統中醫學與土家族醫學養生保健的異同
傳統中醫養生學深受道教、《周易》哲學及《內經》的影響,從而創造了中醫養生學的獨特體系,為中華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貢獻[19]。而土家族醫學的養生學形成深受山地文化、土家族以“良心”為基本特點的道德觀、精神文化及泛神崇拜與梯瑪文化的影響[20],同時又結合了土家先民與大自然不斷斗爭的結果而形成。但是作為一門經驗學科,土家族醫學也深受民族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傳統中醫學。在養生保健方面,土家族醫學是以傳統中醫學理論為指導,結合該地區的特點而發展起來的。雖然與傳統中醫學理論大體原則上有諸多相似之處,如強調運動、飲食、情志養生,但有其獨特之處,強調以古樸的哲學思想為指導;醫藥一家;醫護一體;藥食同源;口耳傳承;療效可靠,尤擅蛇傷、骨傷科等。通過文體娛樂及生活起居等方面,把民俗文化,民族氣質,生產勞動等有機結合。傳統中醫學養生強調“未病先防”[21],如傳統的針、灸、按摩、藥補等均可成為“治未病”的妙計良策。宋代太醫竇材云:“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
總之,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人類壽命的逐步延長,我國老年化越來越嚴重,健康問題層出不窮,如何通過養生保健來預防疾病的發生發展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本文探討了傳統中醫學和土家族醫學在養生保健方面的異同,以期達到強身健體,預防早衰、保健防老的效果。在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養生保健,值得進一步挖掘與提煉,為新世紀的人類健康事業服務。
參考文獻
[1]謝玲.抗衰老與中醫養生防病[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08,30(1):56.
[2]吳敦序.中醫基礎理論[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783.
[3]吳忠祥,尹抗抗,譚達全.《淺談黃帝內經》養生觀[J].新中醫,2009,41(1):112.
[4]李敏.老年養生應順乎自然[J].老年健康,2008,(3):22.
[5]鐘木生.《內經》論養生長壽之道淺述[J].新中醫,2009,41(8):121.
[6]張恒文,余萬桂,李玉和.淺析中醫學養生法則[J].時珍國醫國藥,2005,16(12):1317.
[7]張海波.中醫食療之源流探討[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2,26(2):15.
[8]南京中醫學院醫經教研組.黃帝內經素問譯釋[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16.
[9]呂述鵬,郭宏敏.中醫食療在老年人養生與防治疾病中的意義[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0,31(3):31.
[10]閆潤芹,王娜.淺談中醫養生保健[N].科技健康導報,2008:30.
[11]張學梓,錢秋海,鄭翠娥.中醫養生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600.
[12]白永波,孫光榮.中醫養生大全[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573.
[13]宋昳星,鮑毅海.淺談針灸“治未病”及應用[J].新疆中醫藥,2009,27(3):24.
[14]田詠華.試論土家族醫藥學術特點[J].中醫藥通報,2003,2(2):110~112.
[15]正明.土家族研究叢書總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4.
[16]趙敬華.土家族醫學概論[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37~38.
[17]羅嵐.土家族擺手舞文化特征[J].群文天地,2009,(11):22~23.
[18]危靜.淺析土家族哭嫁歌的藝術特點[J].科技信息,2008,(29):183.
[19]施觀芬.試論《周易》哲學對中醫養生學的影響[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5(10):50.
篇3
關鍵詞 中醫藥養生節目;傳播現象;監管對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66-0026-02
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程中,傳統醫學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形成了獨一無二的中醫藥文化,在中醫理論中,一個重要的支點為養生。隨著人們養生意識的提升,社會范圍內形成了養生熱,各個媒體中紛紛出現了健康欄目,例如《養生堂》《百科全說》等,受到人們廣泛的喜愛。在中醫藥養生節目傳播養生觀念的背后,亂養生的現象越來越多,并帶來一定的不良影響,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此類型節目的監管。下面以山東省級電視臺頻道醫藥養生欄目為例,對養生欄目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解讀。
1 電視中醫藥養生節目的傳播現象解讀
1.1 文化背景
從文化背景方面來看,社會對養生文化的需求促使電視中醫藥養生類節目興起。在我國燦爛的傳統文化中,中醫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同時,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漸提升,并越來越認同傳統文化,中醫養生文化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也同樣受到廣泛的認同,由此促使養生節目的興趣與傳播。文化知識并非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而是經過后天的學習之后獲得的,而在眾多的文化傳遞載體中,電視媒體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由此,電視成為中醫文化傳播的載體,并促使人們逐漸的了解中醫文化,并產生喜愛之情,最終實現中醫藥養生節目的傳播。
1.2 媒介背景
媒體在傳播時,承擔了相應的責任和義務。近年來,我國在發展的過程中十分注重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播,在這個過程中,媒介就承擔著傳播的責任,而中醫文化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媒介同樣承擔著傳播的責任[1]。媒體發展中,除了公益性的特征外,更為突出的一個特征是經營性,目前電視節目內容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受眾的影響,當前社會中,對養生的需求越來越大,而電視正是看中這一商機,依據觀眾需求制作養生節目,并得到良好的傳播。
1.3 受眾背景
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致使人們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多,再加上生活的無規律性,使得人們的身體健康受到比較大的影響,大部分人都處于亞健康的狀態中。隨著人們思想意識的轉變,人們越來越重視自身的身體健康。同時,看病貴、看病難是當前社會醫療領域中突出的問題,這也促使人們越來越注重養生。基于這2個方面的因素,促進了養生節目的興起。
2 電視養生節目傳播時存在的問題
2.1 媒介審查效果差、監管時效低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媒體自身的利益與承擔的社會責任之間存在比較大的沖突,如果媒體過分追求利益,必然會無法履行承擔的社會責任。媒介發展的過程中,媒介內容對其傳播與發行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如果媒介內容的受眾關注度比較小,那么媒介的利益及發展將無法得到有效地保證。由此一來,媒介在審查傳播內容時,會存在主觀縱容或捏造事實的問題,從而導致養生節目傳播時存在問題。針對媒介播出的養生欄目的監管,山東省有專門的廣告監管部門,監管渠道的信息來源大致分為2部分:一部分來自電話投訴,一部分來自廣告監測人員的后期節目數據監測,其中以廣告監測人員的監測數據為主要來源,這2種監管形式都是先播出后監管,這就出現了節目監管的滯后性。
2.2 過度追求商業利益
媒介傳播的目的在于獲得高度視聽率,并吸引廣告商的注意,以此保證媒介正常的運轉,并獲得較多的經濟利益。電視臺之所以會制作中醫藥養生節目,主要是看中了養生節目的商機,然而在制作節目內容的過程中存在過分注重媒介自身的商業利益、夸大宣傳、嘉賓不具備執業資質等問題;有的采取植入產品功能介紹、宣傳產品或現場觀眾作證等方式,直接間接為藥品、保健食品、等做廣告。這些不僅誤導了消費者更嚴重影響了電視媒體形象。
2.3 養生資源過度娛樂化
娛樂化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養生節目利用養生資源時,也應該適當的順應時代潮流,提升節目的娛樂化,然而,養生節目在實際傳播的過程,過度娛樂化的想象比較嚴重[2]。實際上,養生知識屬于一種“冷”知識,傳播的過程中,實施“熱”傳播的方法,熱傳播中要求媒體責任與娛樂化之間保持平衡,但實際操作中,并未良好的保持這種平衡,從而出現過度與娛樂化,傳播中醫知識時,隨意性過大,從而出現誤導的問題。
2.4 受眾將中醫過度神秘化
傳統的中醫文化博大精深,普通人并無法了解,而對于中醫的基本常識,受眾也并未掌握,從而導致盲目得聽信養生節目中的言論,當言論存在一定的漏洞時,就會導致養生存在問題,甚至影響自身的身體健康。
中醫在治療疾病時,并沒有完全統一的標準,對于同一種疾病,可能每個中醫使用的藥材在種類及劑量上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正是因為如此,人們過分的將中醫神秘化。
3 電視中醫藥養生節目的監管對策
3.1 加強媒體的社會責任意識
各個媒體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自身的經濟利益,同時,還需要應對競爭對手,由此一來,媒體充分的踐行社會責任具有非常大的難度。但環境并非是媒體擺脫社會責任的借口,媒體要想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還是應該注重社會責任的履行。媒體在經營的過程中,要將社會責任與經濟利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堅持在節目中宣傳正確的言論,從而成為輿論的引導者,在社會中形成良好的風氣[3]。《養生堂》為北京衛視的知名養生節目,伍立為該節目的制片人,2009年,張悟本的經紀人曾請求讓張悟本上該節目,但經過了解之后,伍立拒絕其請求,伍立的行為恰是證明了社會責任與經濟利益同等重要的結論。電視媒體在審核養生節目的內容時,應加大審核的力度,不為利益所誘惑,堅持正確的引導養生,幫助受眾養成正確的養生觀念及方法。
3.2 完善監管制度
在監管電視中醫藥養生節目時,僅僅依靠媒體自身是不足夠的,還需要建立完善的監督制度,以制度來規范養生節目的制作及傳播。首先,建立完善的相關法規,在當前的中醫養生市場上,養生書籍也是非常暢銷,新聞出版總署為了保證書籍中內容的質量,下發了相關的書籍管理通知,建立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以此來保證書籍中養生內容的正確性,而這給國家廣播電視總結以借鑒,應該建立完善的法規制度,規范電視養生節目的發展,從法規的角度加強監管,對正在媒體上播出的養生欄目要定期進行節目監聽監看,對違規欄目及時停播整改,以確保受眾能觀看到合格受用的養生欄目。
在監管中醫藥養生節目時,還應加強對受眾的引導,提高受眾對中醫常識的辨別能力,避免受眾出現盲目跟風的行為。在現代社會中,人們之所如此重視養生,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提高了對身體健康的重視程度,并希望通過食療來改善。中醫藥養生節目在傳播養生觀念的過程中,還應該注重對受眾的引導,促使受眾掌握更多的正確的醫學常識,真正的實現養生。
4 結論
在電視中醫藥養生節目廣受追捧的背景下,相關部門、媒體及受眾都應該加強對節目的監管,從而保證節目傳播正確的養生觀念,發揮節目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篇4
1.1研究對象2007-05在蘇州大學在校大學生中,采取整群抽樣的方式,按統一指導語,發放問卷。然后按一定標準進行篩選。篩選研究對象要求近視屈光度、身體狀況、家庭經濟狀況及用眼衛生習慣、學習時間、使用電腦時間等變量差異均無顯著性,無其他眼病,無精神疾病及其他心身疾病,結果選取有效樣本129份,男37人,女92人。其中視疲勞組101人,男16人,女85人,正常組28人,男8人,女20人。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
一般情況調查:包括使用電腦時間、學習時間、用眼衛生習慣及近視屈光度、身體狀況、經濟狀況、有無其他眼病、精神疾病及其他心身疾病等。
自編視疲勞評定問卷: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1]的有關內容,共觀察9項指標,即視力模糊、畏光、干澀異物感、燒灼感、眼痛、頭暈頭痛、流淚、眼瞼痙攣和充血,采用5級評分,依癥狀的嚴重程度從0分到4分遞增:0分,無癥狀。1分,偶爾(1周內3次以下)出現癥狀,休息后緩解,與用眼多少有關。2分,有時(1周內3次以上)出現癥狀,輕重在1分和3分之間。3分,癥狀經常出現,影響生活質量及工作,必須用藥緩解,與用眼多少無明顯關系。4分,癥狀持續出現,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及工作,用藥后不緩解,與用眼情況無關。計算總積分。
艾森克個性問卷(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air,EPQ):龔耀先1982年編制[5],88題,包括E,N,P,L四個分量表。E代表內外向,N代表神經質,P代表精神質,L測定掩飾。該表被普遍使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1.2.2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用SPSS11.5處理,兩組間t檢驗。
2結果
2.1視疲勞結果視疲勞組101人,取視疲勞總分最高的27%作為高分組,27人,最低的27%作為低分組,28人,0分為正常組,28人,剩余19人不列入研究。
2.2EPQ測試結果結果低分組與正常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而高分組與正常組相比,E、N有顯著性差異(前者P<0.05,后者P<0.01),E值偏低,N值偏高。結果見表1。
表1視疲勞EPQ各分量表的比較(略)
與正常組比較,*P<0.05,**P<0.01
3討論
目前國內報道的大多數心身疾病多與人格特征中的E分和N分值有關。本研究結果表明視疲勞的發病與輕重也受到人格特征中E分和N分值的影響,但與其它心身疾病相比,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其低分組與正常組相比,人格特征無顯著性差異,而高分組與正常組相比,與低分組的結論不同,E分低,N分高,且均有顯著性差異,說明視疲勞癥狀較重時,其人格結構與正常人有明顯差異,具有內向不穩定型人格特征,表現為情緒不穩定,容易激怒、焦慮、緊張、急躁易怒,對各種刺激反應過于強烈,擔憂或抑郁多疑,所以可以認為,心理因素也是視疲勞重要的致病因素,會加重視疲勞癥狀,尤其是內向不穩定型人格特征的患者在同樣的條件下,更易出現視疲勞癥狀。
中醫心身理論認為,正氣不足是心身疾病發病的內因,七情內傷是發病的重要條件,而易感性格是七情致病的中介因素。不同性格的人對同樣的負性刺激表現出不同強度的情緒反應,若不良性格對外界刺激反應過激引起情志失調,則使臟腑功能紊亂,導致疾病的發生,并影響病情的輕重、病程、轉歸及預后。中醫早就重視人格在心身疾病中的作用,提出了獨特的人格結構,其建構以整體觀念為指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靈樞·通天》根據人體陰陽之氣的不同,將人的性格分為太陰、少陰、太陽、少陽、陰陽平和五種類型。《靈樞·陰陽二十五人》又基于五行學說將人的性格分為木、火、土、金、水五型,各型又續分為五類,共二十五小型。同時總結了各種人格分型的發病特點,針對不同的人格特點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中醫從整體觀理論出發,主張形神合一,心身并治,所以我們針對視疲勞患者的人格特征,從中醫心理治療及養生角度提出相應的對策。心理治療作為中醫重要的治病手段,主要包括言語開導法、順情從欲法、移情易性法、暗示療法、情志相勝法,其他還包括各種松弛療法、音樂療法、運動療法等,在實際運用中可靈活應用。值得強調的是,在視疲勞患者臨床治療中應注重心身同治,考慮心理和生理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針對眼部局部原因積極治療,同時積極改善環境;另一方面,應利用上述心理治療方法對病人進行心理疏導,排泄不良情緒,改變消極思維方式,加強社會支持和有效人際溝通,修身養性,培養健康人格。而中醫養生學對于健康人或病人的生活質量的提高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視疲勞患者尤其是頑固性視疲勞患者,其養生主要應遵循以下幾點基本理論:一是天人相應、順應自然的整體觀包括順應四時、調整五臟、協調陰陽,二是防病傳變、以內因正氣為主的預防觀,三是形神合一、心身并養的養生觀等。具體體現在順時攝養、養神調志、節欲節食、慎起居、勤鍛煉等基本養生措施,結合閉目養神、運目、按摩、飲食與藥物健目等養生方法,綜合調養。正如《銀海精微》所說“有能靜坐澄清,愛護目力,放壞息慮,心逸目體,調和飲食以養之,斟酌藥餌以平之。”
本研究的結果基于癥狀學的診斷,而且視疲勞是一多因素疾病,病因較為復雜,我們控制了干擾變量后,樣本量較小,有可能影響研究結果,以后的研究還有待改進。此外本文僅探討了大學生視疲勞患者的人格特征。還可以進一步使用實證研究方法研究生活事件、應對方式等與視疲勞的關系,以進一步了解視疲勞這一心身疾病的心理特點。
【參考文獻】
[1]李鳳鳴.眼科全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2652.
[2]陳麗萍,趙堪興.視疲勞病因研究及防治[J].國外醫學·眼科學分冊,2005,29(6):367.
[3]渠鴻穎,謝學軍,曾慶華,等.視疲勞病因及其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04,14(1):59.
篇5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保健與養生越來越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推崇。保健不是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它具有調節機體功能的作用,并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危害[1]。其限定人群為亞健康人群,但實際生活中也有一些疾病患者將其作為其它治療措施的輔助手段。我國有著悠久的食養食療歷史和傳統,包括藥食同源在內的養生保健理論是中醫藥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中醫藥與保健養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就以下幾個方面議一下二者的關系。
中醫藥的最大潛力在改善和提高生命質量上
中醫藥理論體系重視整體功能的調節,維持體內外平衡,也就是說機體的內穩態以及機體和外界的協調平衡,如中醫的陰陽平衡和中醫治療學中強調的因時、因地就是上述整體觀和平衡觀的體現。在整體觀的基礎上建立了人體和外環境平衡和諧的養生理論,提出因時、因地、因人的“三因”觀點,主張根據四季氣候的變化,提出夏宜養心,秋養肺氣等四時養生保健的觀點。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陰陽平衡和體內外的平衡,從而維持機體和各個系統的結構和機能處于良好健康狀態,并防止和戰勝疾病,從而改善和提高生命質量。
食療在中醫藥學和健康養生中也占據重要地位
食療在養生保健強身健體和抗衰益壽等方面具有其獨到之處,中醫藥學歷來重視食養和食療,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經典《黃帝內經》中就已經提出了食養的概念。《素問·臟氣法時論》曰:“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記載的動植物中藥材中,許多補益中藥都是藥食兼用,它們既可用于防治疾病的藥物原料,也可以用于養生健體的保健食品的原料,這為以中藥為原料的保健食品的研發及其產業提供了中醫藥的理論基礎和實際應用經驗[2]。
中藥是我國保健食品原料的重要來源
俗話說:“藥食同源”,保健養生離不開中醫藥。據統計,含中藥原料的保健食品占所有已批準注冊保健食品的60%以上,由此可見,中藥在保健食品原料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然而并非所有中藥都適宜作為保健食品的原料。為規范中藥原料在保健食品中的使用和管理,衛生部于2002年2月了《衛生部關于進一步規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衛法監法[2002]51號)并將“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單”、“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單”列為3個附件同時。其中,“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中包括山藥、山楂、甘草、阿膠等87種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單”中包括人參、女貞子、丹參、天麻等114物品;“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單”中包括草烏、馬錢子、巴豆等59種物品。近年來,出于安全性考慮,除了上述禁用物品外,生大黃、黃芩、黃連、黃柏等中藥也不允許用做保健食品的原料。此外,根據國家相關法律規定,禁止使用國家一級和二級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其產品作原料生產保健食品,人工馴養繁殖或人工栽培的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其產品也屬于保健食品的禁用范疇。由此可見,保健養生離不開中醫藥但也不能盲目亂用中醫藥。
“治未病”是中醫藥的特色優勢
中醫歷來認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治未病”是指疾病出現之前,積極采取措施,以防止其發生。也就是說,在機體處于亞健康狀態時,通過積極干預,防止進一步發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疾病。在亞健康狀態,采用養生保健的方法進行調理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根據中醫藥理論,疾病的發生關系到正氣和邪氣兩方面的因素,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根據,邪氣侵犯是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所以,預防疾病必須從兩方面著手:①培養正氣,提高機體的抗邪能力;②防止病邪的侵犯[3]。保健養生的適應對象也正是亞健康人群,其作用主要是保持和保養人體各種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處于正常的健康狀態,因此,中醫藥治末病的基本觀點與保健養生的理念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中醫藥產業具備文化系列創意產業特征
中醫藥的個性化醫療保健和養生康復服務的特色屬于文化創意產業的范疇。保健不是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它具有調節機體功能的作用,并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危害。目前,國內外一般把文化創意產業定義為“那些從個體的創造性、個體技藝和才能中獲取發展動力的企業,以及那些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可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其別強調基于個人靈感、理念、技藝的創造力,并把個人看作具有文化創意產業的企業特質來思考,創意產業的上述特點與中醫藥的醫學理念不謀而合,中醫的每1次望、聞、問、切和辯證施治都可以看作是一次創意,這也體現了中醫藥的獨具特色。
篇6
關鍵詞:養生 學校體育
我國的中醫學已有數千年的發展歷史,早在先秦時期的黃帝內經中,就闡述了人體的結構、生理、病理,以及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養生等問題。傳統養生理論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探索和研究頤養身心、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方法,并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保健活動的實用科學。
一、中醫健身養生觀的種類
1、天人合一的融合觀
天人合一是指人和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環境是有機統一的整體,《皇帝內經》指出:“人與天地相應也。”就說明了自然界的變化必然影響到人體和整個生物界。同時還認為,人與天地相應,并不是消極的、被動的,人類不僅可以認識自然界的變化規律,能動的適應自然,而且還能逐漸地掌握和利用某些規律,主動地改造自然,從而保持健康,免患疾病.
2、神形兼養的整體觀
中國養生觀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神形兼養的整體觀,主張神形兼養,心身同育.范縝在《神滅論》中說:“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3、陰陽對立的統一觀
古代把陰陽對立統一的規律,看作是天地萬物生息繁衍的根本所在.我國古代把陰陽矛盾對立統一、陰陽互根、陰陽平衡和陰陽轉化作為基本規律廣泛應用到防病、醫療和養生的實踐活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4、動靜諧和的平衡觀
在漫長的實踐經歷中,養生思想的發展,從動以養形和靜以養神各自分離的狀況,逐漸發展到動靜結合以養生,而且與推拿按摩和日常有規律的飲食、作息、睡眠、日光和空氣等環境條件結合,以及對癥施術的導引和行氣、“八段錦”、“太極拳”等整套術式,互相吸收補充,形成了中國特有的養生保健的思想體系。
二、中醫養生理論對學校體育的啟示
1、以和養生
綜觀古代養生觀,發現他們對傳統養生學中的“和”都有闡發,他們把養生學上的動靜合宜、勞逸適度、陰陽平衡、形神統一所形成的最佳狀態稱之為“和”,都主張“以和養生”,我們認為“以和養生”就是我國傳統養生的基本理論。孔子講過::“過猶不及”,《內經》提出“不妄做勞”。因此我們在學校體育領域內選擇教學內容時,大多應當選擇低能運動項目。在有氧運動項目鍛煉中,重點要考慮強度和時間的組合問題。如“有效價值閾”理論指出:只要當運動時的平均心率在最佳負荷價值閾內(120――140次/分之間),并達到鍛煉時間的2/3左右,可取得理想的鍛煉效果.還有學者以運動處方的形式,規定運動中的強度,根據不同的對象分為輕、中、強3種強度:對于大學生來講,以最大吸氧量的40%進行60分鐘的運動,心率大約110次/分左右(適合于不經常運動的人);心率在110/分以下健身價值不大;心率在160)170/分之間時,雖無不良的異常反應,然而也未能呈現出更好的健身跡象.因此選擇有氧鍛煉項目為主對大多數學生健身來說是適宜的,當然“唯主”不等于“唯一”,適當選擇一些無氧鍛煉的項目也是必要的。
2、動靜結合
“動”與“靜”是相對的,二者是既對立又統一。近年來,許多學校體育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實:在體育教學中盡量多加入傳統保健內容,力求做到用偏于練靜!練柔的傳統法來“練內”,用體育運動項目“練外”,使學校體育教學做到內外結合,動靜結合;使學生掌握祖國傳統保健養生的方法,使他們能夠終身受益.
3、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我國傳統養生觀的一個重要思想,它視天人為一體。自然界和人類是緊密相聯不可分離的,追求天、地、人整體的和諧和圓滿。這一思想給我們以啟迪:(1)人類所處的自然環境永遠是相關相連的,它們二者水融,渾然一體,組成一個有機的統一體。(2)保護人體與外界環境的協調統一,順應自然界的變化,探討自然環境和社會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如營養結構、衛生條件、保健方式等。分析疾病的發生與發展規律,研究疾病的預防和控制措施,以達到免患疾病,維護健康的目的。
三、養生理論對指導學生了解運動意義的作用
1、養生理論為學生終身體育奠定基礎。學校體育,從本質上看最終目的將越來越多地反映在對人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特別是意志品質的培養,并通過健康教育從深層次上對人體有所了解,為終身體育和個體社會化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既要保持身體外部經常運動的習慣,還應注意了解身體內部的活動規律和運行機理,達到身心并煉,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
2、養生理論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從中醫學角度看,人體臟腑之間五行匹配、陰陽協調是健康長壽的關鍵。身體鍛煉也同樣存在陰與陽的協調問題。高氧運動和低氧運動體現了動則生陽、靜則生陰、陰陽互補的辯證關系。另一方面,身體鍛煉的形與神也是一種陰陽關系。人的生理功能主宰人的精神活動。同時,“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又說明健康的標準必須是形神俱健!身心都得到發展。此外,身體鍛煉的開與闔(陽主開,陰主闔)影響著人體與外界環境氣機升降出入之交換,是學校體育運動方式上必不可少的環節。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開始向全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這一綜合醫學模式轉變,健康也必然是個體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完全安寧的狀態。中醫醫學中的“氣者驚之、憂者恐之”等和六神各有其主的說法,對現代人調節情緒非常重要。為此,傳統中醫養生的理論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學校體育的各個領域。
參考文獻:
[1]張恩勤.中醫養生康復學[M].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90.1092115.
[2]肖國強.淺談運動處方的實施[J].體育學刊,2001(6):32235.
[3]蔣力生.章德林.孫思邈精神養生思想論析[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3,15(3):25
[4]蔣力生.5鬼谷子6養生智慧闡要[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4,16(3):20
[5]蔣力生.藥王千金方#千金方道教醫學研究[M].北京:華夏出版
篇7
老友好久沒見了,相見時最常見的問候語就是身體怎么樣?你知道什么是健康嗎?一般人認為,體檢指標都正常的,就是健康。實際上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在漢語中“健”與“康”包括兩方面的含義:體壯曰健,心怡曰康。體壯、心怡才構成了健康的生理和心理這兩方面的含義。
我經常在臨床見到一些這樣的患者,他們身體指標都是正常的,但總是感覺渾身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不舒服,還有的人社會適應能力不好。比如有的女性在家庭中總是表現得比較急躁,多疑多慮,情緒像小孩的臉,六月的天,說變就變,嘮嘮叨叨,搞得家里人都不舒心,自己還覺得很委屈。這與情商無關,而是身體出了問題。
14項健康指標常自檢
每個人不可能一個月做一次體檢,但可以根據以下14項生理特征來自測自己的身體現狀。
14項健康測試:眼睛有神、呼吸從容、二便正常、脈象緩勻、形體壯實、面色紅潤、牙齒堅固、雙耳聰敏、腰腿靈便、聲音洪亮、須發潤澤、食欲正常、情緒穩定、記憶良好。
如果說你40歲,有一兩項異常還說得過去,如果有三四項健康狀態處于黃燈,就需調整。若超過4項,健康就要亮“紅燈”了。這14項生理特征歸納起來有著3個基本支撐條件,就是我們經常講的“精氣神”,健康人的外部表現:精充、氣足、神爽。
疾病、“欲病”皆可調
從中醫學的角度來說,人被分成了三種狀態,也就是三類人。一種狀態是“已病”,已有了明顯的身體問題,一些檢查指標也是陽性的。第二種狀態就是“欲病”,在體檢當中沒有明顯的陽性指標,但自己感覺到不適。至于“未病”也就是處于健康狀態。
中國先賢說:“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起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 就是說等著疾病生成再去治療,醫生是非常無奈和遺憾的,醫生更愿意做“上醫”,維護健康養生醫學。未雨綢繆,防病于先。“中醫”是相當于早期干預的預防醫學。防微杜漸,欲病救萌。“下醫”則是針對疾病的治療醫學。
篇8
【關 鍵 詞】 情境式教學;體質養生;中醫美容專業
情境式教學是一種體驗式教學方法,指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用親身經歷去感知、理解、感悟、驗證教學內容的一種教學模式。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所謂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就是指教師在正確的教學思想指導下,有目的地選定一種建立教學過程的最佳方案,使教師能保證在規定的時間內解決教養和教育學生的任務,并盡可能取得最大的效果。體質養生是中醫美容專業一門必修課程,由于該課程有極其豐富的養生知識和技術方法,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將這門課程較全面地傳授給學生是我們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我們進行了教學改革,改變了傳統的“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教學模式,代之以“情境式”教學模式,經反復應用后,發現情境式教學模式非常適合體質養生課程教學。
一、情境式教學的含義
情境式教學是針對某一知識點,通過一定的情境設計把理論知識與職業崗位實際結合起來,運用角色分工、協作探討的方式和直觀的現場教學形式讓學生親身體驗,加深其對知識的領悟。教師使學生按照情境討論和思考相關問題,從而得出自己的理解。學生則通過情境體驗對知識進行回顧、自我評價,最后將新舊知識整合運用,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情境式教學能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環境之中,引發自主情感進行體驗,激發其主動思維活動,使之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體驗過程中感悟、內化教學目標,提高教學實效。
二、情境式教學的特征
情境式教學有3大特征:(1)親歷性:這是體驗的本質特征決定的。許多經典的中醫養生知識只有親歷才能完全理解,在傳授體質養生知識中,采取情境式教學法,使學生便于理解、記憶,又方便崗位需求。(2)個體性:由于存在個體差異,其體質有所不同,正是由于這種個體性,又恰恰是學生認識交流和分享的必要性。所以同樣是學生,但由于體質的不同,就決定了性格、健康狀況等的多樣性。(3)緘默性:體驗是主體的親歷,即身臨其境,在體驗中主體獲得豐富的內心感受,對其他的主體而言,有些成分是可以用語言表達的,而有些只能意會,不可言傳。正是該特點符合中醫“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點。中醫的很多知識要靠自己的感悟,情境式教學法能讓學生領會到更多的知識。情境式教學能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手段,環環相扣,發揮每一種教學方式的優勢,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創造精神,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三、體質養生情境式教學過程
(一)課程設計
1. 授課班型:參與人數20人。
2. 授課時間:3學時。
3. 課前預習內容:八種體質的特點及起居、飲食、情緒調養等注意事項。
4. 教學目的:通過自己觀察和他人敘述判斷體質類型,選擇適當的養生方法,并囑咐注意事項,達到認識體質分類的目的。
5. 教學目標:①正確判斷體質類型;②掌握不同體質的養生要點。
6. 講授內容:八種體質的特點(多媒體課件)。
7. 情境式教學:不同類型體質的養生過程。
(二)情景設計
1. 虛擬場景:中醫美容實訓室。
2. 人物:由8名學生分別扮演氣虛、陽虛、陰虛、血瘀、痰濕、濕熱、氣郁、血虛的顧客。
美容師:其余學生扮演美容師。
3. 事件:“顧客”由于亞健康狀態問題來到美容院尋求幫助,“美容師”詳細詢問并進行專業養生指導,最后告知其體質類型,提出養生方案。
4. 經過:“顧客”要詳細說明身體狀況的問題,并以提問的方式尋求“美容師”的幫助。“美容師”可通過提問的方式獲取顧客信息。在專業護理階段,“美容師”要為“顧客”詳細講解養生要點,告知每個顧客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養生。
(三)課堂互動
1. 介紹課程流程。
2. 復習階段:以提問和討論的方式對“體質的類型及特征”進行回顧。
3. 講授階段:不同體質的養生要點進行講解。
4. 情境式教學過程:詳細講解情境設計和表演要求,選定“顧客”與“美容師”,在實訓室中進行情境式教學。由于“顧客”確實有身體狀況問題,因此能夠深入角色;“美容師”已經掌握體質類型特征的知識,因此能判斷“顧客”體質類型,并按照養生要點將不同體質養生過程套入其中,對顧客進行專業講解。教師以引導的方式幫助“顧客”和“美容師”順利完成表演任務。
5. 小結:歸納總結知識點,將不同類型體質養生過程分別敘述,提煉重點內容,總結學習技巧。同時,對情境表演進行總結與歸納,鼓勵學生拓展思路,鍛煉個體基本素質與職業素質,全方位提高綜合素質。
6. 課后作業:復習本課內容,每位學生課后為3人提供咨詢服務,并制訂詳細的養生計劃,將理論知識充分應用于生活實踐。
(四)情境式教學的優勢
1. 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情景式教學,改變了單一灌輸式教學模式,增加了師生之間信息流通途徑:一方面使學生通過主動表演、發言,提高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另一方面使教師了解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能夠根據學生水平的差異改變授課模式,使教學反饋、矯正、補救措施得到落實,有效提升學生的整體水平。
2. 提高教師的創新思維能力,激發工作熱情。在情境式教學中,情境設計的素材來源于生活。教材是理論教學依據,不適合直接應用于情境。因此,教師應收集大量生活實例以應用于不同教學中。對于情境的設計要有創新意識,情境展開后既能夠再現課程知識點,又貼近生活;既讓教學保持其應有的邏輯性,又使技能應用前后銜接。
3. 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情境式教學是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的過程,刺激學生眼、耳、口、肢體等多重感官,使學生在最少時間內獲得最大體驗。學生為了在課堂上盡全力“表演”,不得不主動整合知識,同時“表演”更能讓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印象,記憶長久。另外。活躍的課堂氣氛能夠緩解學習壓力,克服學習倦怠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強化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理解與掌握。
(五)為教師達到教學目的提供捷徑
在情境式教學模式中,教師可通過情境的設計來突出重點和難點,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啟發并協助學生進行“表演”。情境展開流暢說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較好;情境展開不十分流暢,則需要教師引導,輔助學生突破難點。這樣不但節約了課時,而且提高了教學效率。
(六)因材施教,提高學生整體水平
課程設計要考慮到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教師可根據學生知識水平的不同給予不同知識起點的角色來演繹知識,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既有的知識水平。
(七)是培養學生素質的有效教學模式
了解學生個體情感差異也是情景設計中需要準備的內容之一,不同的成長環境、經歷,其情感體驗也不同。在情境式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學生體驗的過程,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責任心、感恩心和誠信等優良品質。
在《體質養生》教學中運用情境式教學法,可以把理論問題實踐化,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為教學方法改革提供了新途徑。同時情境設計應富有創新意識 ,不斷更新情境素材,恰當使用教學道具烘托場景氣氛,提高其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巴班斯基. 教學過程最優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黃曉林. 情景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構建及實施策略探究研[J].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6):75~77.
[3] 壓悅. 對高職英語教學中互動式教學法的思棚[J]. 遼寧高職學報,2008(12):40~41.
篇9
摘要:文章對中醫、健康體檢及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綜述,詳細闡述了中醫體檢的內容和在健康體檢中運用中醫學的優勢和意義。
關鍵詞:健康;體檢;中醫體檢
健康是指一個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等方面都處于良好的狀態。傳統的健康觀是“無病即健康”,現代人的健康觀是整體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且是身體、心理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意為陰氣平和,陽氣固密,陰陽平和協調保持相對平衡,則身體健康,精神愉快。這是中醫學用陰陽學說對人體正常生理狀態的概括,是對人體健康態的表征。人體的健康是人與自然、社會協調以及自身陰陽動態平衡的結果[1]。
1. 健康體檢的重要性
在現代生活模式下,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伴有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等綜合癥狀,在人群中較為多見,雖然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卻是導致各項疾病的高危因素。而健康體檢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2]。因此做好健康體檢工作,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身體保健需求,成為健康體檢中心的重要工作之一。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近年來健康體檢工作得到了迅速發展,為了發揮中醫的優勢,將中醫理論運用到體檢之中,我院體檢中心從2009年開始,就開展了中醫體檢,深受群眾歡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就如何做好中醫體檢進行初步探討。
2.中醫體檢
中醫體檢是指在易醫理論指導下,根據人的時間生命信息,運用“天人合一”,人體陰陽平衡,五臟相生相克的原理,用傳統的望、聞、問、切 “四診”合參,確定被檢者的先天病理體質狀況及身體健康狀態,針對不同體質和健康狀況給出中醫治療的對策和日常養生調理的指導。
2.1體檢對象
中醫體檢具有普遍適用性,男、女、老、少皆宜;但又有重點適用對象:一為亞健康人群。主要表現為情緒緊張、心煩意亂、胸悶憋氣、食欲不佳、容易疲勞等,但通過現代醫學儀器檢測后,卻沒有發現任何的異常。從中醫角度看,七情六欲皆可致氣血陰陽失調,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二是欲進補人群。中藥進補因人因癥而異,不能隨意進補。一般來說,需要進補的人皆有陰陽失調,可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幾種類型,因此,進補前最好先通過中醫體檢,全面了解個人體質,制定個性化的進補方案,對癥進補才能達到增強體質,防病治病的效果。三是有健康意識的人群,重視自己或家人的健康,希望遠離化學藥物侵擾,愿意接受中醫養生。希望了解自己真實的身體狀況,中醫體檢不失為一種最佳的選擇。四是對于慢性病患者。因為長期接受某種治療或服用某種藥物,必然會對體質平衡產生影響。通過中醫體檢了解這種影響,及時進行中藥調理并配合平時飲食調理,對人體功能的一些變化進行主動性干預,就能達到既不影響治療,又能減少副作用傷害的目的。
2.2體檢方法及內容
中醫體檢以中醫體質學理論、整體觀、辨證論治為指導,運用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法對人體作全面的、整體的檢查及分析。為此設計了專用的中醫體檢表,基本內容:①四診:神、色、形態;面色、頭顱五官九竅、絡脈、肌膚、手足、胸腹;舌質、舌苔;脈相檢查。聞診:聲音、氣味。問診:一般情況、生活習慣、家族史、既往史、現在癥狀。切診:肌膚、手足、胸腹、脈象。②四診合參辨別體質類型。③保健指導:飲食、起居、情志、運動等。
3.中醫體檢的優勢和特色
3.1疾病預防
中醫非常重視未病先防的原則,“治未病”的學術思想最早起源于兩千多年前中醫理論的奠基之作《黃帝內經》,該書《素問四氣調神論》中記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這段話從正反兩方面強調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為預防醫學的座右銘。唐代名醫孫思邈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中醫“治未病”理論強調: (1)未病養生,防病于先; (2)欲病救萌,防微杜漸;(3)已病早治,防其傳變;(4)瘥后調攝,防其復發。開創了天人相應預防觀、形神合一預防觀、動態平衡預防觀、三級分層預防觀、防治互寓預防觀、綜合應用預防觀、辨證施防預防觀等預防學觀點[3]。中醫治未病的理論與方法體現了積極預防的保健策略,這些都是未來健康保健模式框架的主要內容[4]。
3.2辨證論治重視體質
中醫辨證認為人體患病因主要為飲食不節、勞逸損傷、七情內傷等導致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易感性,不同的癥狀表現,不同的生理功能紊亂程度[5]。中醫藥調治亞健康的優勢在于根據個體的不同情況辨證施治,綜合調理。中醫體質學,也是“治未病”理論的重要內容。每個人的體質是不同的,根據人體形態特征、心理特征、發病傾向及對外界適應能力等的不同,人的體質可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和特稟質九種[6] 。人們通過體質辨識,可知道自己的體質類型,自知現階段身心健康狀態正常與否,自知易患哪些疾病和這些疾病的規律、病變特點和發展趨勢,也可了解現階段干預、治療、康復后的方法和措施[7]。
3.3中醫診斷的整體觀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聯系六腑、四肢百骸,將人體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8]。中醫理論以人體功能狀態為特征,重視整體觀,強調各臟腑功能之間的關聯協調,陰陽氣血的平衡統一。中醫認為,人的生存與自然相依為命,息息相通。《素問 病痛論》云:“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人居自然界,稟天地之氣生。四時陰陽消長轉化,地理環境都影響著人的生理病理變。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進行自身調整變化的自動穩態系統,人的生命運動隨著天地自然的調整變化而調整變化,并由此維持自身的平衡[9]。由此可見,人與自然的統一就是人與自然萬物和自然規律的統一。人體每一病證的產生,無不體現整體的失調[10]。中醫體檢在“整體觀”原則指導下的“四診-辨證”過程是建立在生理、病理狀態綜合判斷的基礎上,從整體上進行全面分析,綜合判斷,是中醫獨有的特色。 轉貼于
4.其他療法
中醫調治的方法多種多樣,除中藥調治法外還有多種調治法。①心理調理法:中醫倡導以“恬淡虛無的境界面對欲望和誘惑;“莫嗔怒養肝氣,少思慮養心氣”,即調養心神當以“戒怒”、“慎思”為要的理念,從而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②起居活動調理法:每天起居有一定規律,按時休息按時起床,每天要有一定量的身體活動,使人體活動能順應四時而頤養其氣。③食療調理法:中醫在食療、藥膳方面有著豐富的內容,非常值得利用和開發。有順應二十四節氣的“嘗新食養”、“節轉食養”等,又有糾正體質偏頗的個性化食療藥膳等。④其他調治法:推拿、按摩、針灸、臍療等中醫特色的傳統技術,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等中醫運動養生方法,都是中醫調理的有效手段。
5.開展中醫體檢的必要性
《黃帝內經》中的健康理念“圣人治未病”,其中的“未病”不是無病,而是一種亞健康狀態,經過幾千年的不斷實踐,中醫對未病的診斷已形成比較完善的理論與實踐體系,而且近年來中醫健康體檢在各大醫療機構和體檢中心悄然興起,并針對不同體檢人群提出調理建議,且費用低廉,是一種非常有必要的健康嘗試。大多數人對西醫體檢耳熟能詳,但對中醫體檢卻知之甚少,中醫對人體的健康檢測主要是對受檢者進行“望、聞、問、切”,了解每個人的生活習慣是否良好,收集受檢者是否有慢性疾病史,給予中醫的辨證分析,確定受檢者屬于“陰虛型”“、燥熱型”、“痰熱型”等何種體質,從而用中醫中藥給予調理,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中醫健康體檢的好處在于可以通過中醫師的望聞問切,讓西醫不易發現的亞健康狀態顯形,然后進行辨證施治[11]。
隨著對生活質量及品質的要求逐漸提高,人們也越來越關注保健養生,希望能讓自己的生存質量更好,中醫體檢所提倡并應用的保健方法逐漸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重視。非藥物療法等豐富的調治經驗,療效顯著的大量方藥,顯示其在調整不良狀態,改善體質,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等方面的優勢[12]。同時,中醫學彌補了西醫的不足,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它的優越性在健康的防治上十分明顯。我們應深入發展中醫的優勢,逐步建立有現代特色的中醫健康理論體系,為保障人類的健康做出更進一步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藍毓營,唐振宇.淺談亞健康狀態的中醫藥防治思路和方法
[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 2003, 6(4): 81.
[2] 周戰,李俊孚.健康體檢淺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8,12,2(23):203.
[3] 洪蕾,冼華.中醫“治未病”的理論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07;13(2): 92-94.
[4] 洪凈.中醫藥解決生命科學重大問題的前景展望[ J ] .中國醫藥學報,2000,15 ( 6 ) :4-6.
[5] 陳孔斌,金燦道.《內經》“治未病”理論在亞健康防治中的應用[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09;11(3):250.
[6] 王琦.中醫體質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 36-41.
[7] 王旭東.中醫養生康復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4: 45-49.
[8] 孫廣仁.中醫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20-70.
[9] 張登本.百花通解黃帝內經[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18-19.
[10] 鄧鐵濤,郭振球.中醫診斷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95.
篇10
一、明確的養生旨向
中國人自古就有貴生的思想,涉及飲食、醫藥、運動等多種方法。以體育運動來講,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肢體與氣息的調節對于改善人身體健康狀況的功效,我國第一部醫書《黃帝內經》即記載了人們運用導引之法祛除疾患的行為,在以后各朝各代的養生專著中,基本都包含以導引吐納為主的氣功內容。氣功一詞并非古已有之,其定名于現代,人們基于其健身養生的價值定位,將傳統導引、吐納等方法一并納入“氣功”的范疇,無論是古代的導引法還是現代所謂氣功,其價值定位都有著明確的養生旨向,它是一種專門針對改善人體身心健康的個體身心煉養形式。正如有學者指出:“我國的氣功學術,從萌芽起就與人類跟疾病所做的斗爭緊密聯系著。在醫學領域,氣功經過長期的養生與防治疾病的實踐,吸取諸家之長,不斷發展和積累經驗,到隋代堪稱為中醫的一門分支科學”。與其他助益于人體健康的運動形式相比較,氣功的養生旨向更加明確并且清晰。可以說,氣功的產生與存在是以養生為其功能價值基礎的,而“氣功”一詞的流行,也是基于其養生價值而實現。即便到了現代社會,健身夤Φ募壑刀ㄎ揮氪統氣功的養生理念同樣一脈相傳,并且更加強調其促進健康的價值功能。
二、專門的理論體系
基于一種明確的養生旨向,氣功有著專門的體育養生理論體系,這一理論以中國陰陽五行哲學思想以及中醫學理論為其功理基礎,同時,儒釋道三家的身心煉養理論,則為氣功的理論建構提供了方法上的補充與功能上的升華。傳統的中醫學理論對導引吐納等方法的認可與運用,為氣功的養生機制作出了生理學意義上的解釋;儒釋道三家的身心修煉理論與方法則豐富了氣功的內容,特別是強調了氣功在完善人體身心和諧狀態上的作用,完善了中國人用氣功的形式實現“性命雙修”的價值目標。在延續生命存在、完善生命狀態的問題上,中國自古就有“性命雙修”的價值理念與行為模式,而中國氣功文化則是這種“性命雙修”理念的最直接的載體與實踐形式。盡管不同氣功流派在“修性”與“修命”上各有側重,但是隨著不同文化間的相互影響與融合,中國傳統氣功煉養行為的最高境界與歸向統一于“性命雙修”。無論是醫家的氣功理論,還是儒釋道各家的生命哲學與身心煉養方法,都構成了氣功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得氣功成為一種更接近于人體生命哲學的身心煉養方法體系。
三、豐富的實踐經驗
用運動的形式治療疾病的醫療行為古已有之,在現代醫學中,它被稱為運動療法。“運動療法又稱為‘體育療法’、‘醫療體育’、‘醫療體操’等,早在上古時期,中醫已把按摩和導引吐納作為養生和醫治疾病的方法。……按摩和導引吐納術,具有形意結合、運動與呼吸結合等特點,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運動療法。”氣功療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黃帝內經》,后世醫書中記載了很多導引吐納方法,特別是在隋朝巢元方編著的《諸病源候論》,全書不載醫方,而載養生方導引術,是古代運動療法與導引處方之代表。此書“兩百多種功法,分別用于一百一十種病候,范圍遍及內、外、婦產、五官、口腔、皮膚等科,而且不同病候用不同功法治療。多數病候,一候有多種導引法,最多的達十幾種方法,重復的很少。”這是古人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所積累的寶貴經驗,不用方藥,單載導引術,反映出導引養生方在隋朝已經成為一種專門的醫療方法,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實踐之中。反觀西方,盡管“古希臘人開展運動療法的歷史與我國同樣悠久”,但是“西方運動療法在16世紀開始進入較為系統的階段,17世紀開始強調鍛煉對長壽的作用。”20世紀中期,“運動處方”這一術語伴隨著運動療法的應用而產生,運動以醫療處方的形式被運用于人們的日常健身與醫療之中。較之西方運動醫療方法在16世紀才開始系統化發展,中國運動醫療的臨床實踐與系統化經驗總結具有明顯的超前性。
除了針對具體病癥的導引方法,基于一種整體的觀念,古代氣功練習者還自覺將個體動作編成套路,發展出許多風格不一,功效各有側重的氣功套路,包括五禽戲、六字訣、八段錦 、十二段錦、婆羅門導引法、易筋經等。與單純針對具體癥候的導引法不同,這些功法套路更多地立足于日常保健與養生、側重于從整體的角度對身體各個部分進行鍛煉與保養。新編健身氣功正是在原有的導引養生套路的基礎上進行改編,突出氣功的健身養生價值,按照現代人的健身需求,對原有套路中的動作進行篩選改編,增加套路中單個動作之間的連貫性,編排成新的健身氣功套路。這些套路的創編與推廣,使得傳統的氣功養生方法得到更大范圍的推廣,同時也指引人們更加科學合理地習練這一傳統養生術。較之專門針對具體病癥的導引處方,氣功套路更符合大眾的健身養生需求,它既是一種修養身心的體育運動,同時也可以作為人們改善身體健康狀況的一種手段。因此,當今社會,健身氣功成為一種新型的醫療輔助方法,助益于人類健康。
四、全面的養生功能
現今,人類對于健康的理解,一般包含三種狀態:健康、亞健康、疾病。以促進健康為首要價值目標的氣功,適用于處于不同身體狀態的人群,與其他基于健康促進而進行的體育運動相比,健身氣功具有相對全面的養生祛病功能。
1、健康人群的養生之法
作為以養生為首要價值功能的傳統體育運動,健身氣功有助于從身心兩個方面對人體的各項機能與心理狀態進行改善。與一般體育運動相比,“氣功養生以獨特的氣功鍛煉方法,從精神和肉體兩方面來提高人類在進化中的適應能力、防御能力和調節控制能力。從而使身心獲得高度的統一,保持健康長壽狀態”,它關注人體生命狀態的完善,注重內與外的雙重修練。它對精神的修練以及其本身蘊含的形態之美,也給與習練者一種精神的鍛煉與審美的愉悅,是一種很好的修身養性的運動方法。因此,從健康的角度上看,氣功可以作為人類進行身心修練的一種手段,它不僅能夠幫助人們保持健康的生理機能,同時,它在幫助人們實現健康的生活方式上有著價值引導和方法指導上的作用。
2、亞健康人群的“治未病”之選
中華中醫藥學會2006年的《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指出,“亞健康是指人體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處于亞健康狀態者,不能達到健康的標準,表現為一定時間內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適應能力減退的癥狀,但不符合現代醫學有關疾病的臨床或亞臨床診斷標準”。現今,由于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方式的變化,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越來越多,人們也開始積極尋求各種方法來改善這一狀況,以避免向疾病轉化,這與中醫治未病的預防思想不謀而合。治未病是中醫預防理論的核心理念,其主要內容是未病先防。所謂未病先防,除健康人群基本的養生保健之外,還包括對亞健康人群的疾病隱患的控制與消除。氣功是傳統中醫治未病的方式之一,現有的許多研究成果已經證明了氣功在改善人體生理機能方面的功效。現今很多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開始選擇習練氣功來預防疾病的發生,幫助機體消除亞健康癥狀的困擾,恢復正常的健康狀態。
3、疾病人群的輔助治療之方
對于一些身患疾病的人,為了防止病情的加重、轉移與反復,一些醫生會建議病人做適當的輔助運動,幫助改善機體功能,增強免疫力。健身氣功動作柔和緩慢,運動量m中,對于需要適量運動的病患較為合適,同時它可以從整體上改善人體機能,調和周身氣血,對于病情的穩定與防復都有其獨特的功效與價值。健身氣功不僅可以作為輔助的醫療手段,幫助疾病的治療,同時,在一些臨床治療中,健身氣功還可以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法與康復手段。盡管在現代醫學環境中,這一方法還沒有被廣泛地使用,但是古代醫書中所總結的各種導引處方已經證明了氣功在臨床醫療中的價值功效。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