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意義范文
時間:2023-12-18 17:39: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醫結合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類風濕性關節炎60例臨床觀察 趙勤,孫艷玲,王元廣,Zhao Qin,Sun Yanling,Wang Yuanguang
放置活性γ型IUD與TCu220C IUD臨床觀察 劉潤蘭,Liu Runlan
天舒膠囊治療偏頭痛的臨床療效觀察 喬善亮,許軍,張麗華,Qiao shanling,Xu Jun,Zhang Lihua
偏癱丸結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偏癱51例 王禎,Wang Zhen
以急性胰腺炎為首發的系統性紅斑狼瘡1例 王纓,李弼民
淺談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診斷 李彩霞
冠心病內皮功能研究進展 潘有龍,鄭直
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的中醫治療進展 馬曉麗,馮曉純
清陽癇速康膠囊治療癲癇痰火內閉證68例 黃毅,Huang Yi
八正散化裁方治療急性尿路感染 李劍鋒
血栓通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40例療效觀察 曾留芳,Zeng Liufang
步長穩心顆粒聯合乙胺碘膚酮治療室性早搏臨床觀察 雷琳,Lei Lin
復方丹參滴丸對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血液流變學及血脂的臨床觀察 楊吉林,Yang Jilin
糖尿病治療中運動干預的意義 王紅,Wang Hong
經皮內固定治療老年髖部骨折256例臨床觀察 高書圖,杜貴強,陳獻韜,Gao Shutu,Du Guiqiang,Chen Xiantao
中西醫結合治療陳舊性肛裂104例 鄧澤潭
調制中頻電療配合推拿治療肩周炎療效觀察 于志國,Yu Zhiguo
試論中醫臨床療效的綜合評價 李毓秋,劉福艷,王瑩瑩
輕微認知功能障礙的中醫辨治思路 袁泉
漫談"胃不和則臥不安"與小兒哮喘 許兵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療進展 李春艷,周建民
中醫藥治療紫癜性腎炎的研究進展 王璐璐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乙型肝炎丙氨酸氨基轉移酶長期不降258例臨床觀察 王海麗,Wang Haili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的療效觀察 馬春,楊麗華,Ma Chun,Yang Lihua
馬普替林合柴胡疏肝丸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探討 于海亭,付慧鵬,Yu Haiting,Fu Huipeng
化瘀通脈注射液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60例 劉玉慶,劉貴穎,Liu Yuqing,Liu Guiying
周期治療青春期功能性子宮出血40例療效觀察 陳何紅,Chen Hehong
陰道超聲診斷早期異位妊娠的診斷分析 黃惑,曾雯潔,Huang Huo,Zeng Wenjie
血清AFP、CEA聯合檢測診斷原發性肝癌臨床研究 孫勝菲,Sun Shengfei
骨炎膏外敷為主治療兒童急性髖關節滑膜炎53例 吳亦新,徐小艷,Wu Yixin,Xu Xiaoyan
肝硬化病程中的治療問題探討 王昌明,華
糖耐量減低的中醫研究進展 魏軍平,劉芳
頭針的臨床應用與研究進展 葉險峰,張會芳
《素問》王冰注引《易》輯覽 錢超塵,Qian Chaochen
陳可冀院士辨治冠心病醫案的數據挖掘 張京春,謝元華,Zhang Jingchun,Xie Yuanhua
中藥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開發利用 周然,王永輝,Zhou Ran,Wang Yonghui
李文瑞教授論治少陰病熱化證 李秋貴,黃飛,王小剛
南征教授治療疑難雜證的驗案 韓雨航,馮曉純
針刀干預L3橫突綜合征兔對IL-1β、IL-6和TNF-α水平的影響 劉燦坤,喬晉琳,向東東,王倩,汲廣成,李金牛
幼齡ApoE基因敲除小鼠認知功能障礙的行為學觀察 楊秀麗,張文高,鄭廣娟,Yang Xiuli,Zhang Wengao,Zheng Guangjuan
紅景天對血管性癡呆大鼠海馬組織AchE及神經元凋亡影響的實驗研究 陳燕清,李麗,Chen Yanqing
枇杷葉藥材高效毛細管電泳指紋圖譜研究 林文津,林玉霖,林力強,徐榕青
2 518例肥胖2型糖尿病中醫證型分類研究 仝小林,畢桂芝,甄仲,常柏,劉霞,翟翌,陳良,董柳,李紅皎,于波,王佳,周立波,張燕妮
氣血并治方膠囊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研究 董國菊,劉劍剛,史大卓,王永炎
開郁清熱降濁方治療肥胖2型糖尿病多中心、隨機對照降糖作用的臨床研究 連鳳梅,魏子孝,呂肖鋒,王立,柳紅芳,高彥彬,白煜,趙昱,王昕,張高魁,胡鏡清,鄧慧敏,仝小林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膽囊炎60例臨床觀察 周乃強,韋南山,覃黎葵
中醫心理治療對復發生生殖器皰疹患者精神癥狀的作用研究 劉若纓,虢周科,楊曙東,楊旭云,楊玉峰
呼吸系統真菌感染中醫證型演變規律的研究 范洪,侯英榮,蘭洪英,Fan Hong,Hou Yingrong,Lan Hongying
自擬解毒祛斑湯治療面部激素依賴性皮炎療效觀察 何偉東,He Weidong
三七總皂苷治療原發性高血壓伴左心功能不全的臨床觀察 唐敏,Tang Min
關于《宋以前傷寒論考》 郭秀梅
經方治流感病的臨床運用淺析 溫桂榮
中西醫結合是系統論與還原論統一的最佳形式 豐哲,劉華盛,黃有榮,黃國東,岳桂華
小兒手足口病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新思路 王劍,金國強
發酵技術在中藥配伍中的應用概述 杜道輝,劉亞明
活血化瘀法在腎臟病中的運用現狀與進展 夏曉健,謝建祥
中醫古籍從痰證治月經病的方藥特色 曲淑艷,吳效科
高清順老師推拿治療小兒傷食瀉的經驗 王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寒飲蘊肺證大鼠模型評價 孫廣仁,薛武更,高博,鞏會利,SUN Guang-ren,XUE Wu-geng,GAO Bo,GONG Hui-li
兒童急性脊髓炎后脊髓不連續性空洞癥1例 吳國玉,徐嚴明,馬振興
解毒通絡保腎膠囊對糖尿病腎病大鼠血糖及腎功能的影響 王嶺,南紅梅,WANG Ling,NAN Hong-mei
熱毒寧注射液治療小兒急性支氣管炎伴發熱療效觀察 王曉鈺
復方中藥對小鼠肺癌細胞凋亡的影響 梁朝暉,潘智然,李娟,LIANG Zhao-hui,PAN Zhi-ran,LI Juan
綜合措施干預孤獨癥兒童的效果研究 侯加平,袁曉斌,李秀云,孫毅平,HOU Jia-ping,YUAN Xiao-bin,LI Xiou-yun,SUN Yi-ping
中藥熏蒸加電子生物反饋療法治療頸椎術后軸性癥狀臨床觀察 陳敢峰,CHEN Gan-feng
針刺治療中風后尿便失禁的臨床觀察 孫莉,項顆,尹科,焦欣
參麥注射液和復方丹參注射液聯合治療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的臨床研究 梁建華,鄭獻敏,宋群利,黃麗華,林國彬,王頻
婦月康膠囊在藥物流產后的臨床作用研究 吳麗芳,王小玲,艾婷華,江麗娜,WU Li-fang,WANG Xiao-ling,AI Ting-hua,JIANG Li-na
聚丙烯酰胺水凝膠注射隆乳并發癥的臨床研究 裴世榮,PEI Shi-rong
中西醫結合治療腰椎間盤源性疼痛的療效觀察 何國珍,楊敬博,楊仁和,毛國慶,李中麗,毛會芬
中西醫結合治療耳部帶狀皰疹35例療效觀察 李保國,LI Bao-guo
不同血糖指數食物對糖尿病患者代謝的影響 曲麗卿,QU Li-qing
蟲類中藥灌腸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腦血流的影響 孟令坡,李慶娟,徐因,MENG Ling-po,LI Qing-Juan,XU Yin
中西醫結合治療原發性痛經60例療效觀察 王曉君,宋新龍,高鵬,王文文,WANG Xiao-jun,SONG Xin-long,GAO Peng,WANG Wen-wen
醒腦靜注射液治療兒童顱腦損傷昏迷30例臨床觀察 季憲晚,王曉勇,葉輝,葉強,申屠剛
經皮自體骨髓移植配合中藥治療骨不連185例 高書圖,阮成群,GAO Shu-tu,RUAN Cheng-qun
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閉合性肝脾損傷臨床研究 李勁,李金龍,陳勇,陳生貴,王俊,張福鑫,張乙川,何平
辨證與辨病結合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 郝松莉,侯麗輝
中西醫結合治療胃潰瘍的臨床應用 周天羽,周學文
缺血后處理及藥物后處理對再灌注損傷心肌保護研究進展 李愛勇,尚菊菊,劉紅旭
"徒手旋轉"枕后位分析 趙秀英
腎上腺與多囊卵巢綜合征 王秀秀,李威,吳效科
單純性肥胖病與高脂血癥 姜軍作,衣運玲
三七的現代研究與進展(二) 李冠烈
顱內血腫微創穿刺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58例療效觀察 董亞平,喬瑞華,張春強
風濕性多肌痛的中醫治療近況 張勝昔,王玉明
針灸推拿并治兒童周圍性面神經麻痹1例 沈紅巖,王雪平
心腦同治學說的涵義及臨床應用 曹曉嵐,韓寧,Cao Xiaolan,Han Ning
會陰側切縫合方法探討 曹衛芬
姜良鐸應用通法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經驗 魏文浩
消抗靈Ⅱ號對小鼠解脲支原體感染及感染后血清中TNF-α的影響 韓延華,于晨芳,韓延博,Han Yanhua,Yu Chenfang,Han Yanbo
辛開苦降法對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竇黏膜CGRP和SP影響的實驗研究 魏瑋,郝建軍,田俊,薛凱旋
正交試驗優選復方百部止咳顆粒中黃芩苷的提取工藝 戴航,侯小濤,程世賢,Dai Hang,Hou Xiaotao,Cheng Shixian
富鉻酵母的制備及最佳工藝條件研究 竇婕香,黃登宇,裴曉麗,宋強
凍干鮮魚腥草/干品酚類活性成分的HPLC含量測定 孟江,董小萍,趙中振,Meng Jiang,Dong Xiaoping,Zhao Zhongzhen
氧哌嗪青霉素聯合利福平治療細菌性痢疾30例療效觀察 顏海森
中藥內外結合治療甲亢療效觀察 胡方林,劉鵬,羅長青,易法銀
補腎健脾養血活血方對女性血管性癡呆患者性激素和血脂水平的影響 沈曉東,沈雙宏,Shen Xiaodong,Shen Shuanghong
活血通腦湯加減治療缺血性中風急性期84例臨床觀察 周小華,李振光,劉緒銀,Zhou Xiaohua,Li Zhenguang,Liu Xuyin
補損續筋丸化裁促進骨折愈合的臨床研究 舒玉林,吳文華,王繩新,陳國金,王慧
中藥足浴治療早期糖尿病足30例 許祥云
止咳平喘膏穴位貼敷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的臨床觀察 李靜,馮曉純,安雪松,Li Jing,Feng Xiaochun,An Xuesong
龍膽瀉肝湯輔助治療女性生殖道支原體感染的臨床觀察 艾婷華,夏平,劉伯云
葛根素注射液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療效觀察 喬棟,馬永澤,Qiao Dong,Ma Yongze
腸易激綜合征辨證分析 李劍鋒,Li Jianfeng
躋壽館事跡考 李俊德
關于針灸醫學與補充和替代醫學、結合醫學的共通療效機理的研究 森和,鄧良月,葛林寶,陳漢平
腎病綜合征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循證思維方法 金玉龍,Jin Yulong
肥胖與多囊卵巢綜合征相關性的研究進展 李琴華,吳效科,侯麗輝
中醫藥治療高脂血癥研究進展 史明忠
RIP140在女性生殖和脂代謝中的作用 張鎖,侯麗輝,吳效科
失眠的針灸治療研究概況 朱春燕,馮秀娟,鄒偉
怡力康含片對抗運動疲勞效應作用的研究 李湘奇,張篤超,
中藥及早期功能鍛煉對兒童肱骨髁上骨折后功能評價 康雄,江阿古麗,李英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心力衰竭臨床觀察 曹優文,代云瓊
三金排石湯聯合手術治療膽總管合并肝內膽管結石臨床觀察 張廣業,邢繼霞,邢繼華
中西醫結合治療肝陽上亢型偏頭痛36例療效觀察 趙煥東,張文學,王松齡,王改鳳
保腎湯對慢性腎功能衰竭脾腎兩虛型腎功能影響的臨床研究 李保華,申秉龍,趙維洪,張如玲,呂欣,劉強,禇改仙,要改梅,李海華
消渴止癢方治療糖尿病性皮膚瘙癢癥臨床觀察 聶焱,鄭雪峰
中西醫結合治療11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觀察 史通方
180例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虛證證候分布規律調查 張勐,劉曉敏
雙手微小切口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的療效觀察 簡平東
結合雌激素片或媽富隆治療青春期功能性子宮出血的療效觀察 石紅英,戴紅,何銀芳
多囊卵巢綜合征的中醫辨證思路淺析 佟號,梁學林,王秀云
試述痰濁瘀毒在糖尿病病機演變過程中的作用 高華,胡曉靈
《名老中醫談養生——長壽有道》付梓
試論中醫癥狀的規范 閆麗芳
中醫學肺說的"現代化"與呼吸性循環的發現 李志剛
點按手法配合中藥外敷治療胸脅屏挫傷40例體會 林超
用"乘法"解決自由組合定律中自交產生的F2表現型比例問題 張瑞霞
腸蠕動和脂肪移動在女性肥胖與生殖中的作用 劉陽,李威,吳效科
篇2
英文名稱: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漢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674-4616
國內刊號:42-1789/R
郵發代號:38-155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7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篇3
第3屆全國中西醫結合神經系統疾病學術會議征文通知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
腎茶合潑尼松治療腎病綜合征33例臨床觀察 黃彬
《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00年各期重點內容
口服“消斑化瘀湯”和雷公藤多甙片并潘生丁治療過敏性紫癜性腎炎療效觀察 孫虎生,孫樹起
“腎衰寧膠囊”治療老年急性腎小管壞死療效觀察 蔣茂劍
2000年全國危重病急救醫學學術交流會征文通知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
黃芪注射液治療腎綜合征出血熱76例療效觀察 李興才,吳萍,楊涌
第8次全國中西醫結合腫瘤學術交流會征文通知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
惡性腫瘤患者化療期合用參麥注射液的近期減毒效應觀察 馬智勇,姚亞民
闌尾炎術后并發癥的預防與處理體會 怡學忠,徐軍禮
參麥注射液對惡性腫瘤化療時增效減毒作用的觀察 丁愛秀,王昌華,陸杏錦
中藥“慢腎康”對血液透析患者殘余腎功能的保護作用觀察 李燕林,楊楠,林凱旋
腦卒中患者康復期的指導 陳愛玲,李紅峰,蘭銀霞
卡托普利聯用冬蟲夏草制劑對Ⅱ型糖尿病腎病早期微白蛋白尿的影響 賈崢嶸
腎綜合征出血熱患者的監護 夏欣華
聯用黃芪注射液和川芎嗪注射液對糖尿病腎病血脂血液流變性和腎功能影響的觀察 李銀,于曉云,劉洪濤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并心臟病變的療效觀察 韓履祺,宋躍飛,趙淑珍
參麥注射液治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律失常療效觀察 鄒超英,朱燕文,張聘
納絡酮與復方丹參注射液在內科急診中的應用 韓愛玲,袁劍萍
中西醫結合搶救兒童腎綜合征出血熱合并自發性腎破裂1例 邱根祥,王先喜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2000年學術活動計劃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
中藥對102例危重型腎綜合征出血熱少尿期療效觀察 劉幸福,寧愛英,劉鳳秀
截斷療法防治支氣管哮喘的思路探討 谷春華,王衛平,劉囡潔
中藥912液對急性肺損傷大鼠干預作用的實驗研究 王穎,張淑文,王寶恩
芍藥甘草湯平喘和抗過敏作用的實驗研究 蔡宛如,錢華,朱淵紅
活血化瘀中藥對內毒素性休克內皮細胞的保護作用 楊海賢,白景文,張宏
小劑量肝素在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中的作用 張艷芳,楊慶福,張艷麗
《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01年各期重點內容
自擬“喘靈液”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臨床研究 李鳳云,沈海萍,劉宏麗
膽腑舒膠囊對實驗性膽囊結石膽汁卵磷脂、總膽汁酸、粘蛋白及血清脂代謝的影響 龍明照,龍鳳昌,劉悅新
參麥注射液治療肺源性心臟病頑固性心衰30例療效觀察 云武,黎榮秀
腎衰寧灌腸液對體外培養的人腎小球系膜細胞增殖及產生纖維連接蛋白的影響 王景明,孫奕,葉傳蕙
ICU病房中住院肺炎38例病原菌分析 吳迪,張霞,陳寧
腦寧康顆粒治療中風先兆證臨床療效研究 魏江磊,邵念方,王海穎
川芎嗪注射液對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家兔血清白細胞介素-8的影響 王萬鐵,徐正衸,陳壽權
注射用呋噻咪與多巴胺在輸液中的配伍變化 胡甜,李碧峰,戴學清
中藥大黃對急性出血壞死性胰腺炎治療作用的研究 薄世寧,張淑文,王寶恩
臨床病理(病例)討論欄征稿 雜志編輯部
中西醫結合治療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臨床研究 張兆霞,卞禮恩
2001年全國危重病急救醫學學術交流會征文啟事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
大劑量葛根素抗心絞痛作用的對比研究 關國躍,唐丕玉
甲狀腺術后出血窒息1例 張愛玲,李正霞
血液稀釋加復方丹參注射液和生脈注射液治療大鼠百草枯中毒的效應研究 許鴻舉,陳韓秋,陳穗
評價經皮給藥治療儀佐治小兒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療效 李娟,楊軍,肖岳
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急性出血性卒中 郭寶平,何炳威,錢東翔
中西醫結合治療感染性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臨床觀察 高紅梅,曹書華,劉懿禾
中西醫結合治療難治性支氣管哮喘48例 張保榮,奎
中西醫結合治療肺炎支原體肺炎并肺外并發癥18例 何美玲
黃芪對機體免疫系統影響的研究進展 蔡瑛,黃青青
生脈注射液和尼莫通對家兔腸缺血-再灌注損傷保護作用的研究 王鵬巨,吳勤,尹致良,萬勇
丹參注射液對肝硬化血液流變性改善的作用觀察 李吉彥,崔英花,曹光,王慶莉
生脈注射液對非高血壓性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血管緊張素和心鈉素的影響 孫中吉,盧青
黃精四草湯加味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療效觀察 李世昌,范金鳳,李世平,柴瑛,孔水珍,于曉梅
尿比重及其相關因素對腦梗死臨床療效的影響 趙建國,王立波,傅立新,陳冰
醒腦靜注射液對急性腦梗死意識障礙患者的影響 莊偉端,歐利民,鄭俊忠,吳育彬,鄭璇
陽明腑實喘滿證中血管活性腸肽改變與肺損害及修復的關系 李玉梅,曾兆麟
第14例--納差、消瘦、皮膚漸黑 李躍英,伊麗
從死亡病例談中西醫結合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應注意的若干問題 李鋼,陳海平,王凱誠
參麥注射液預防尿毒癥患者血液透析時癥狀性低血壓 曾德珍,程世平
中藥清胰湯治療急性胰腺炎71例 吳福寧,鞏延忠,姚旺
大黃對腸道細菌易位預防作用及檢測方法的探討 張英謙,田利遠,胡皓夫
中西醫結合救治肝性腦病伴高血糖12例 李欣越,周靜冬
中藥大黃的現代醫學基礎與應用研究進展 唐立明
大黃的研究進展與危重病防治 袁正強,曹建林
急性血液透析的臨床應用 施錦治,陳卡斌,林培生
醒腦靜注射液在急癥搶救中的應用近況 楊俊閣
篇4
【關鍵詞】中西醫: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
【中圖分類號】R2-0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08-0166-01
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腸和結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病變主要限于直腸、結腸黏膜及黏膜下層,呈連續性非節段性分布。臨床以慢性反復發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和腹痛為主要表現,并可發生嚴重并發癥,是一種難治易復發的疾病。2006~2008年,筆者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60例,結果如下。
1 資料
60例患者均為門診病人。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齡18~64歲,平均42.6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5年,平均3年。所有病歷均符合診斷標準:(1)臨床表現有持續性或反復發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2)結腸鏡檢查:病變多從直腸開始,呈連續性、彌漫性分布。表現為:①黏膜血管紋理粗糙、模糊、紊亂、充血、水腫、易脆、出血及膿性分泌物附著。②病變部明顯處可見彌漫性糜爛或潰瘍。③慢性病變可見結腸袋囊變淺、變鈍或消失,假息肉及橋形黏膜等。(3)排除菌痢、阿米巴性結腸炎、血吸蟲病、腸結核、Crohn病、放射性腸炎等。(4)黏膜病理學檢查。依據臨床表現、結腸鏡所見①、②、③中之一項和(或)黏膜活檢或臨床不典型而有典型結腸鏡所見者即可診斷為本病。
2 方法
2.1 中醫療法: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及舌、脈象分型治療:①濕熱型:主癥為大便黏膩不爽,夾帶膿血,里急后重,灼熱,煩渴溲黃,舌苔黃膩質紅,脈濡數或滑數。治宜清熱化濕,涼血調氣。方用白頭翁湯加減。方藥組成:白頭翁15g、黃連12g、黃柏12g、白芍20g、檳榔15g、地榆炭15g、丹皮15g、甘草10g。腹脹者加川樸、木香,惡心者加半夏、竹茹。②寒濕型:主癥為腹痛隱隱,大便稀溏,夾帶白色黏液或黏凍,肢倦乏力,舌體胖有齒痕,苔白膩,脈沉遲或遲濡。治宜溫中散寒,醒脾化濕。方用理中湯和五苓散加減。方藥組成:干姜15g、黨參15g、白術15g、薏苡仁15g、豬苓15g、桂枝12g、甘草10g。腹痛明顯者加吳茱萸,黏液量多者加芡實、澤瀉。③脾腎陽虛型:主癥為大便頻溏,夾帶黏液,或五更泄瀉,甚者完谷不化,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軟,減退,舌質淡苔白,脈沉遲。治宜溫補脾腎。方用四神丸加減。方藥組成:補骨脂15g、吳茱萸15g、肉豆蔻15g、五味子15g、巴戟天12g、山藥15g、訶子12g、白術15g、炙甘草10g。滑脫不禁者加赤石脂、米殼,消化不良者加神曲、焦山楂、炒麥芽。每日1劑,水煎服,服藥1~2個月臨床癥狀消失后,可改為隔日1劑,鞏固療效3個月。
2.2 西醫療法:地塞米松片1.5mg早晨8:00服,每日1次;復方苯乙呱啶片1~2片、谷維素片30mg每日3次口服。
3 結果
3.1 療效標準:臨床治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次癥改善程度達2級以上;舌脈基本正常;腸鏡復查黏膜病變恢復正常,或潰瘍灶已形成瘢痕;糞常規檢查3次正常。顯效:臨床主要癥狀基本消失,次癥改善程度達2級以上,舌脈基本恢復正常;結腸鏡檢查黏膜病變恢復程度達2級以上;糞常規檢查紅、白細胞數每高倍視野在3個以下。好轉:臨床主要癥狀改善達1級以上;腸鏡復查黏膜病變恢復程度達1級以上;糞常規檢查紅、白細胞數每高倍視野在5個左右。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結腸鏡及病理檢查無改善。
3.2 結果:顯效24例,占39.29%;好轉32例,占53.57%;無效4例,占7.14%。總有效率為92.86%。
4 討論
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瀉、腹痛、黏液膿血便,部分患者有胃腸外表現,病情輕重不一,易反復發作。其發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確,主要認為與免疫機制異常以及遺傳因素有關。與細菌、病毒或原蟲的感染尚未發現有特異性聯系,精神因素在本病發病中的地位雖然尚難肯定,但在癥狀復發和惡化過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視。病變部位在大腸,呈連續性非節段分布。多數在直腸與乙狀結腸,可擴展至降結腸和橫結腸,累及到全結腸者少見。其治療主要是緩解癥狀、消除炎癥、愈合潰瘍以及防止并發證的發生和預防復發。目前認可的治療原則為整體治療與腸道治療、病因治療與對癥治療、西醫治療與中醫治療相結合。
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屬于中醫“泄瀉”、“痢疾”范疇,病因病機較為復雜,常常為虛實夾雜,寒熱互結之證,故臨床用藥時應根據證型靈活掌握。大腸濕熱型多表現為初次發作期,對久病脾胃已傷,兼膿血便者,宜扶正祛邪。另外,部分病程較長,脾腎兩虛,需用健脾溫腎法治療,其主要作用有:①可覆蓋腸腔表面,并吸附多種病原體,而后隨腸蠕動排出體外。②可減輕空腸彎曲菌所致的粘膜組織病變。③可通過和腸粘液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增加粘液凝膠的內聚力,粘彈性和存在時間,從而增強粘液屏障,保護腸細胞頂端和細胞間橋免受損壞。由于每個患者體質虛實不一,病邪輕重各異,因此臨床表現錯綜復雜,應根據“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或標本同治的原則進行治療。本組結果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該病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劉慶善.中西醫結合辨證分型治療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分析[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2)
[2] 張洪昌,趙景和,劉少平,董桂芝.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21例[J]. 中醫藥學報,2000,(2)
篇5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乳腺癌;臨床意義
【中圖分類號】R-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801(2016)03-0191-01
1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乳腺癌的作用
1.1可以有效的減輕化療帶給患者的不良反應
乳腺癌患者手術后大多需化療,以減少或減慢癌癥之再發,或暫時解除疼痛及其他癥狀,但易成消化道不良應及骨髓抑制作用,術后化療作為一種全身治療手段,是除手術治療外一重要治療手段。中醫界認為化療藥物在中醫中屬有毒之品,易傷人體正氣,耗傷氣血,損傷臟腑。[2]在經過化療后,醫生可以建議患者服用中藥來進行身體恢復,患者可以服用益氣生血湯(主要由黃耆、黨參、白術、生熟地、雞血藤、女貞子、枸杞子以及菟絲子組成)聯合西藥利血生、鯊肝醇、維生素B4三種升白細胞藥口服治療,可減少骨髓抑制的發生,能夠有效的使化療起到應有的作用,同時縮短白細胞減少后恢復至正常所需要的時間。
患者在化療期間可出現惡心、嘔吐、納差、便溏等胃腸道反應,患者在進行化時會出現不良反應,這是因為有些藥物的副作用引起的,還有就是在化療中患者的情緒不穩定,損傷脾胃,使其升降失常,脾氣不升,胃氣不降,濁陰上逆,發生惡心嘔吐。患者可以艾灸聯合鹽酸格拉司瓊注射液治療乳腺癌化療所致惡心嘔吐。[3]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有效的減輕化療期間胃腸道不良反應,提高化療患者生活質量。
1.2可以有效的緩解手術后的其他并發疾病
圍手術中除必須切除患側以外,還需清掃腋窩淋巴結,局部組織切口,部分血管的損傷造成淋巴回流及血液循環障礙而導致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患側上肢水腫、上臂肘旁腫脹,腫甚可連及手背、手指,指間關節板滯,皮膚麻木。
中西醫結合治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患者術后上肢水腫的痛苦。運用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方法,包括患肢向心按摩、加壓袖帶由遠而近物理治療后穿戴彈力袖套、口服中藥等,結果效果明顯,有效的減輕了病患的痛苦。
2.中西醫結合治療對乳腺癌抗復發轉移的作用
2.1有效的防治并病情復發和轉移
根據乳腺癌為本虛標實、正虛邪實的特點,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以扶正固本、化痰散瘀、解毒散結為原則治療乳癌術后患者,獲得較好臨床療效。[4]槐耳顆粒對照觀察治療手術后乳腺癌短期復發轉移,其結果發現槐耳顆粒可以明顯預防其轉移復發,尤其是內臟轉移。臨床觀察表明扶正疏肝消癌方槐耳顆粒對防止腫瘤復發轉移與改善患者放化療后生活質量均有良好療效。
2.2減輕治療期間的內分泌不良反應
在我國的臨床實踐中,乳腺癌患者內分泌治療的基本藥物主要分為抗雌激素、芳香化酶抑制劑、促黃體生成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和孕激素四類,所以臨床上最常見的是類似于圍絕經期綜合征的癥狀,表現為潮熱出汗、面部潮紅、乏力、頭痛、陰道分泌物及月經異常、骨質疏松等。患者可以在西醫治療的同時服用乳癌術后方旱蓮草湯,這種湯藥主要由旱蓮草熬制而成,可以有效的減輕治療期間內分泌的不良放應。
結語
乳腺癌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的說法已經被普遍接受,治療方式也從單純手術治療轉變為全身綜合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乳腺癌,作為一種比較先進的手段,是臨床上治療乳腺癌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也已經逐步得到認可。本文對中西醫結合治療乳腺癌的治療作用及輔助治療作用的總結,有助于中醫藥與國際醫學的發展接軌,從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西醫結合病防治的思維模式。
參考文獻
[1]王維志,張力尹,桂明亮,董洪榮,等.中西醫結合治療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
[2]路哈伯,劉平福,孫志平,鄭武,鄒榮生.血府逐瘀湯加減結合功能鍛煉治療乳腺癌術后上肢水腫20例[J].福建中醫藥,2013.
篇6
王教授說,銀屑病俗稱“牛皮癬”,是一種臨床比較常見,嚴重困擾著廣大患者的皮膚病,也是當前皮膚科領域重點研究的疾病之一。
銀屑病的病因是什么?王教授介紹說,銀屑病的發病因素、發病機制尚不十分肯定,大多認為與遺傳、感染、免疫、內分泌、精神等因素有關。
遺傳因素:是重要的發病因素之一,據報道,銀屑病患者中有10%~23.8%有家族史,但還受生活環境、經濟條件、神經、精神等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
感染因素:是銀屑病發病的一個重要誘因,大量臨床資料表明:細菌感染能激發銀屑病,尤其是鏈球菌感染可以激發或加重點滴狀銀屑病。其發病機理可以用超抗原理論來解釋。
免疫因素:許多免疫學研究證實銀屑病患者中存在著多種免疫學紊亂的病征。
神經、精神因素:有資料表明情緒過度緊張、焦慮和精神創傷等不良刺激,可引起本病的復發和加重。
其他如內分泌變化、過度吸煙和嗜酒、局部創傷、藥物因素等也可能成為誘發因素。
中醫對此病是如何分型的?
王教授說:銀屑病可分為四型:
1. 尋常型銀屑病
此型臨床最多見,皮損形態各異,可呈點滴狀、錢幣狀、地圖狀、環狀或回狀以及蠣殼狀等多樣。典型皮損的三大臨床特征為銀白色鱗屑、薄膜現象及篩狀出血。皮疹好發于頭皮、四肢。
2. 紅皮病型銀屑病
由于病程進展或治療不當等某些因素刺激,皮疹面積擴大到全身,發展成紅皮病型。此類型比較少見,屬嚴重的一種類型。
3. 膿皰型銀屑病
分局限型和泛發型。局限型多發于40歲~60歲成人,女性稍多,皮損好發于掌跖部,常對稱分布。
泛發型嚴重者,全身出現密集膿皰,膿皰可融合成“膿糊”。是比較嚴重且少見的一種類型。
4. 關節病型銀屑病
該型常與尋常型、紅皮病型、膿皰型銀屑病同時發生,關節癥狀隨著皮損的輕重而變化。關節改變常不對稱,多侵犯遠端指趾間關節。也是比較嚴重的一種類型。
那么,應采取哪些方法治療銀屑病呢?王教授說,治療銀屑病,主要應做到:要在專科醫院的專科醫生的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的最佳治療方案。選擇治療方案要根據病情不同而定,綜合分析患者的臨床證型、病期、皮損面積、嚴重程度、體質、既往治療等因素。
對于皮損局限、病情穩定者,一般選擇外用藥物局部治療。優點是藥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病變部分而不會引起全身的毒副作用。外治應遵從適宜、適度、適時、適量的基本原則。急性期呈點滴狀的皮損一定不能激惹,外用藥要和緩無刺激,可用中藥普連膏。進入靜止期或消退期的皮損,視面積大小、鱗屑多少、顏色改變情況,可分別選用膚樂乳膏(氯氟輕松)及達力士(鈣泊三醇)軟膏(成人每周用量不應超過100克),薄勻涂于患處,早晚各1次,面部、皺褶處不宜用。還可用0.025%~0.10%迪維霜、0.05%維特明、5%~10%的水楊酸軟膏及濃度不等的黑豆餾油軟膏,頭皮部皮損可外用澤它洗劑(1%純煤焦油)配液外洗或原液外搽皮損處。但須注意的是,使用一些藥性劇烈的外用藥時,應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以免發生刺激反應。
對于進行期、皮損面積廣泛或重癥患者,適宜全身治療為主,外用藥為輔的原則。中醫辨證治療有著比較完善的理論基礎和較好的療效水平,且毒副作用小,是值得推廣的綠色療法。對于較重癥的及少見的關節型、紅皮病型、膿皰型等難治性銀屑病,根據病程長短、病情變化、皮損部位、全身情況,可選用抗腫瘤藥物MTX、維甲酸制劑或者迪銀片、雷公藤多苷等。應用這些藥物,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不可亂用。
此外,光化療療法、藥浴、針刺等方法對牛皮癬的治療也有一定效果,掌握得當,配合內服及外用治療可加快皮損的消退。
如何預防銀屑病復發呢?王教授指出:主要應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濫用藥物。急性發作期皮損以安撫為主,不要用刺激性大、濃度高的外用藥物,不要用熱水燙洗,不要長期大面積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類藥膏,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
(2)保持良好的心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避免精神過度緊張和焦慮。
(3)增強體質,預防感冒和扁桃體炎發作。
篇7
一、李叔同的藝術教育主張
李叔同青年時期正是中國內憂外患加劇之時,他于1905年東渡日本尋求強國之道。李叔同在日本期間逐漸意識到音樂教育提高國民素質的作用,堅定了他“藝術教育救國”的思想。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他于1906年獨自創辦了我國第一本音樂期刊——《音樂小雜志》。在《音樂小雜志•序》中,他寫道:“蓋琢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寧有極矣!”他認為,音樂教育對于個人思想境界的提升及整個社會的健康穩定發展都具有巨大的作用。這也成為他以后從事藝術教育最重要的動力。李叔同的執教生涯始于1912年,他在浙江第一師范學校擔任音樂和美術教師。在這期間他實踐了“先器識而后文藝”的藝術教育主張。唐代名臣裴行儉曾說:“士之志遠,先器識,后文藝”。李叔同認為,“器識”是指一個人的人格修養,要想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首先要加強個人品德修養,要心胸開闊,眼界寬廣。李叔同在藝術教育實踐中也遵循著這個思想。他常教育學生要先培養高尚的品格,而后再追求技術的精湛,“應使文藝以人傳,不可人以文藝傳”。他的弟子豐子愷曾回憶道,李叔同常讀明代劉宗周所著的《人譜》,書中記載了歷代許多圣賢的言行舉止。李叔同還在封面上手寫“身體力行”四個大字提醒自己。他尤其愛讀“唐初,王楊盧駱皆以文章有盛名,人皆期許其貴顯,裴行儉見之,曰:‘士之志遠者,當先器識而后文藝。勃等雖有文章,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耶?’”這一段。每當讀至此時,他總是很激動,以致略微口吃。豐子愷等學生們都覺得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課,是真正的藝術啟蒙課。“先器識而后文藝”是李叔同一貫堅持的藝術教育主張。在他作于1905年的《圖畫修得法》中便指出:“若夫發揮審美之情操,圖畫有最大之偉力,工圖畫者其嗜好必高尚,其品性必高潔,凡卑污陋劣之欲望,靡不掃除而淘汰之,其利用于宗教教育道德上為尤著,此圖畫之效力關系與德育者也。”可見他十分注重“器識”的修煉。這一觀念指導著他的藝術實踐。在《音樂小雜志》上有音樂史專欄,介紹《樂圣彼獨芬傳》一文中,除了對貝多芬的生平及成就的介紹外,李叔同還特意介紹了他“天性誠篤,思想精邃,每有著作,輒審定數四,兢兢以遺誤是懔;舊著之書,時加厘纂,脫有錯誤,必力詆之,其不掩己短如此”的個性品質,這種樂品與人品并重的研究方法可謂開風氣之先。
二、李叔同在藝術教育實踐中的創新
李叔同少年時便已名揚海內,他受到“美育救國”思想的影響,希望能夠培養出更多的藝術人才來報效國家。來到浙江第一師范任教后,他教學上保持嚴謹認真的態度,對學生傾注了大量心血。在藝術教育的創新上,他認為,藝術貴在創新,所以藝術教育不能固定不化,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李叔同的課堂跟其他老師的課堂截然不同,讓人耳目一新。從開學第一課起,他便精心做好一切準備。他每次開課前都把課程教授和訓練的內容以及課程進度公布出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與他一起制定進度計劃,讓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進度計劃。學生如果想在某方面特別發展,也可以加大訓練強度,他便施以不同的教育。李叔同在藝術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對學生們影響很大。劉質平是他的得意門生,李叔同在教學中發現了他獨特的音樂天賦,除了正常的音樂課外,李叔同每周單獨指導他兩次,介紹他跟隨當時在杭州的美國人鮑乃德夫人學鋼琴,后來又資助他留學日本。這一系列的幫助最終使劉質平成為了著名的藝術教育家。李叔同在藝術教育上的創新還體現在他不落前人窠臼、銳意進行課堂改革方面。早在1903年時,青年李叔同便顯示了他勇于開拓進取的精神:“吾國吾民應有國際思想,加強與世界之交流,與時俱進,學習新知識、新思想,以興吾大中華。”后來他的這種銳意創新的精神鮮明地體現在了他的藝術教育實踐中。在他擔任浙江第一師范的美術教師后,便力推以寫生代替臨摹的教學方法。他把寫生分成室內寫生和室外寫生。在室內寫生中,他大膽使用了人體模特來進行訓練和教學;在室外寫生中,他帶領學生們到西湖等風景區畫風景。為了開闊視野,李叔同還開設了藝術設計、水彩、木刻等課程。在他教授的音樂課上同樣有不少令人稱道的創新。他率先采用五線譜進行教學,他的音樂課形式豐富,深得學生喜愛,器樂課有鋼琴、風琴;聲樂課有齊唱、合唱,歌曲有英文和中文。李叔同開展了大量的課外創新教育活動。1913年,中國最早的校刊《白陽》雜志由他創辦。在雜志的發刊詞中,他寫道:“技進于道,文以立言,悟靈感物,含思傾妍。”表明了他創辦雜志的初衷。雜志內容非常豐富,包括文學、學堂樂歌創作、音樂知識、美術知識等。雜志還刊登了李叔同自己創作的《春游》三部合唱曲。李叔同在執教之前,就已經創作了大量的學堂樂歌,把西方的作曲方法引進中國。《春游》更是我國合唱音樂的首創,淳樸的音樂、淡雅的歌詞、工整的旋律與和聲使這首曲子成為經久不衰的典范,被廣泛傳唱。作為一名教師,李叔同可謂盡職盡責。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獲得更多的藝術知識與技巧,他不斷探索藝術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徑。他自編的《西洋美術史》講義成為我國第一本系統的《西方美術史》著作。他為學生們開設的木刻版畫課程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使他成為中國木刻版畫的先行者和最早的實踐者。他的學生豐子愷正是在他的影響下對木刻版畫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并最終成為現代木刻版畫大師。李叔同還在浙江第一師范學校成立了洋畫研究會,介紹西方美術史,賞析西方名作,教授水彩畫、油畫等。他還成立了金石書畫研究組織——樂石社,并擔任第一任社長,向青年學生們普及書法知識,展覽金石書畫名作等。李叔同的執教時間雖然只有短短的七年,但在這七年中,他對藝術教育領域所做的創新卻極為繁多,對我國近現代藝術教育有著重大貢獻。
作者:張璐 單位:齊魯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篇8
只信中醫,容易延誤病情
乙肝是一種慢性病,而中醫治療慢性病最拿手,有些患者便誤認為只有依靠中醫才能治好乙肝;有的患者懼怕西藥的不良反應,害怕吃西藥會造成藥物依賴或是引發病毒變異而不信西醫。
乙肝是現代醫學的一種病名,它的診斷、定型以及療效判定都離不開西醫。從目前的情況看,乙肝的基礎研究進展迅速,治療乙肝的西藥推陳出新,一代勝于一代。雖然目前西藥還存在療效不穩定、引發病毒變異等問題,但這些問題是可以通過有效方法進行預防和治療的,患者不必多慮。乙肝患者進行積極的抗病毒治療,可以阻止向肝硬化方向發展,這是得到全世界公認的。
只信中醫不信西醫的乙肝患者容易輕信一些偏方、驗方,輕信一些所謂純中藥的虛假廣告,輕信一些打著中醫旗號騙錢的所謂專家教授和醫療單位,這方面的例證屢見不鮮。有些患者只信中醫,一年到頭沒完沒了的吃中藥,不注意復查,以致病情已經演變成肝硬化卻還不知道;有些患者病情較輕,只要認真堅持中西醫結合治療,本應獲得良效,但是只知道吃中藥,卻忽略西醫治療,只能獲得一部分療效;有的患者若及時監測,可以發現早期肝癌而進行手術治療,效果良好,但若只信中醫而不愿手術,最后錯過治療良機,將后悔莫及。
中西醫結合治療,取長補短
篇9
藥物在進行配合使用的過程當中,強調的是各種藥物按照君臣佐使的關系,互相之間的功效整體關系是非常明確的,讓處方和患者機體的"證"產生對應,最大限度的發揮治療的作用。而西藥在對它本身的性能進行描述時,多是使用物理或者是化學性質進行表述,例如是酸堿性或者是溶解度等等;在對功效以及使用規律的表述方面,則是以現代科學作為基礎,通過西醫藥學的術語來達到表述目的的,例如生理指標方面的血壓升高、病例指標的白血球增多,而生化指標方面的轉氨酶下降等等,和中藥相比之下,西藥無論是在單獨使用或者是配合使用的過程中對于患者的機體,在各項專項指標變化都有著很強的針對性。特別是在進行配合使用的時候,各種藥物之間的關聯整體性沒有像中藥處方那樣的明顯。正是這種存在著統一性的差別,決定了臨床上面對于兩者的結合問題需要不斷的進行探討。兩者是不是能夠結合使用,這要看這兩者之間是不是存在著一個共同的基礎。
經過了不斷的臨床探究,我們認為這個共同基礎是存在的。主要的表現如下:①物質基礎: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都有著天然的產物以及人工合成產物的分別;也有著單體以及混合物的區別。在本質上來說,它們的組成部分都是化合物分子,這也就是說藥物的在機體上面發揮作用,能夠起到治療效果的最小物質單元,都是化合物分子,而這些化合物分子能夠是單一的種類,也能夠是多種化合物相互配合發揮作用的;②生物活性基礎: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在臨床上它們最為主要的作用對象就是人的身體,通過對患者的機體消化代謝進行發生影響,進而在對患者的生理以及病例等多方面的狀況進行改變,最終達到治療的作用。
從這個角度來進行思考,中西藥學對于藥物的性能、功效以及使用規律其實能夠通過共同的術語來進行表達,通過臨床的經驗來讓兩者能夠達到完美的結合統一。雖然兩種醫藥學理論體系的藥物和用藥規律看起來存在著很大的差別,但是其實在臨床上面已經發生了很長的時間,那就是兩個種類的藥物同時用在一個患者的身上。在臨床上面,有一些是以兩類藥組成,然后給患者進行治療;有的是在中醫還有西醫兩個醫師那里分別得到處方然后一同使用。對于中西用藥的合理性要進行判斷的話,除了依靠醫生本身的經驗,更要有中西醫藥學結合之后的相關標準來作為衡量。
二、中西藥學結合需要醫學界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我們知道,中西藥學的結合還有統一,所需要的理論基礎還有核心內容是中醫藥學理論以及中藥學的基本內容。在理論上面其實這個已經得到了驗證,重要的是在臨床上面如何才能夠更好的將其應用。雖然當前也有不少醫院在臨床應用上面不斷的對中西醫藥學的結合進行探索,但是這顯然是需要經過很長的探索實踐的。為了能夠更好的達到這樣的目的,使得中西醫藥學能夠得到發展和完善,應該在臨床上面提倡,西藥學甚至是多學科的工作者到中西藥以及中西藥結合的領域當中進行研究工作。在中西醫藥學的結合還有統一的過程當中,是以中醫藥學的理論來作為指導的,中醫藥學可以說是中西醫藥學結合體系當中起著主導作用的一個方向,在這方面中西醫藥學以及多學科的工作者,在研究的過程中需要在認識上面達到一致,避免產生不必要的顧慮以及搖擺。在應用中西醫藥學到臨床當中的時候,應該對這個學科所存在的優勢還有缺陷,同時對于自身知識結構中所存在的不足也需要有清晰的認識。
篇10
腦梗塞屬于現代醫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是由于供應腦的動脈粥樣硬化等自身病變使管腔狹窄,閉塞或在狹窄的基礎上形成血栓,造成腦局部急性血流中斷,缺血缺氧,軟化壞死,出現相應的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
近幾年來,本人采用針灸、中藥“腦栓通”、西藥和心理療法,治療腦梗塞100多例,取得滿意的效果。有效率達98%以上,現總結如下:
一、針灸治療。
(1)治則: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2)治法: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輔以太陽,少陽經穴。初病用瀉法,久病用補法。初期針刺患側,久病針刺雙側。
處方:
(一)半身不遂;上肢穴取肩髃、曲池、外關、合谷、內關、十宣。下肢穴取環跳、陽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陰交、昆侖、涌泉。
(二)口眼歪斜:取穴地倉、頰車、合谷、內庭、陽白、攢竹、昆侖、養老、人中、太陽、風池等穴。
在針灸半身不遂的同時,指導患者及家屬對癱瘓病人肢體的功能鍛煉,這對肢體的恢復起到重要作用。
二、方藥“腦栓通”的組成。當歸15g、川芎10g、赤芍10g、丹參15g、桃仁10g、紅花10g、熟地15g、全蝎6g、桑寄生15g、桂枝6g、石菖蒲10g、黃芪30g、地龍15g、黃精15g、牛膝10g。
以上藥物為主,臨證應辯證加減。
三、西藥治療。
1、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給氧。
2、發病初期伴有意識障礙、嘔吐、血壓增高或腦壓增高時,應適當降低顱壓治療。給20%甘露醇125-250毫升靜滴,每日1—2次。視病情而定,一般用至3-5天。
3、擴充血容量:用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毫升加入丹參注射液10—16毫升靜滴,每日一次。
4、選用5%GNS250毫升+蝮蛇抗栓酶0.5靜滴、皮試、每日一次。5%GS250毫升+川芎嗪80mg靜滴。每日一次。
5、以防呼吸道感染常用5%GNS250毫升+PC640萬u皮試靜滴,每日1次。
6、腦代謝活化劑:選用ATP40mg,輔酶Al00u細胞色素C30mg皮試維生素B或C加入10%GS500毫升靜滴,每日一次。改善腦細胞代謝,有利于肌體的恢復。也可選用腦活素10—20毫升。
四、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也叫精神治療。俗語說“心病要用心藥醫”。在醫療實踐中,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一樣有治療作用。
(1)誠心鼓舞。
腦梗塞的病人語言清楚時,首先要問醫生的話是他們的病能否治愈,能否恢復健康,期望醫生能幫助他們解除痛苦,這時醫生要對醫療滿懷信心和希望作為第一個印象傳達給病人,給予肯定的回答:“你的病是可以治愈”。“是可以恢復健康的”。“但還要靠你們主動配合治療”。并向病人解釋腦梗塞是怎樣回事,用同情、理解的目光,鼓舞病人增強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心,提高自己與疾病斗爭的能力。為幫助病人消除焦慮緊張的情緒。介紹已經治愈腦血栓形成的病例為依據,用充滿信心的語調,給病人思想上注“安慰劑”、服“安心丸”。使病人感到寬慰并增強了信心。
(2)關心體貼。
在心理治療過程中要“視人尤己。”《大醫精誠》:“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蔥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對病人似親人,要和藹可親,關心體貼,同情理解,要不計較個人的得失,要鼓勵安慰和疏導病人的心理狀態。如吳某某,女,82歲。97年患此病:口角歪斜、語言不清、右上下肢癱瘓,不能活動。又因兒子前年車禍身亡,思想上痛不欲生,認為自己年已老邁,家庭經濟極其困難,不愿配合治療。通過與她診療交往的過程中,對心理狀態進行疏通引導,使之思想開朗暢通,本人抓住這個機會,利用空余時間,主動找上門去堅持為她針灸1個多月,用語言和行動鼓勵和感動她振作精神,從不愿意合作至愿意合作治療,使她的病情很快恢復,一個月后就能下床活動,現在不但生活能夠自理,而且還能了理家務事。
(3)耐心訓練。
訓練治療至關重要,當上下肢癱瘓的病人能跨出第一步時,要給予表揚和鼓勵,要象小孩剛學走路一樣,一步一個腳印,要把異常的行為恢復為正常的行為,是要經過艱苦的訓練,要持之以恒,要指出有利因素,要鼓舞病人建立治病的信心,要幫助病人振作精神,提高與疾病斗爭的能力和信心。
總之,本人的體會是:對腦梗塞的病人要采取中西醫結合和心理治療的方法,一旦發生,要以針刺、西藥搶救為先,以中醫辨證施治鞏固提高療效,結合心理治療,雙管齊下,不失時機,治療越及時、越早,療效越快,后遺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