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作物的概念范文
時間:2023-12-14 17:39: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作物的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五大連池市;經濟作物;發展概況;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S431.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4-0007-1
1 經濟作物的概念
經濟作物通常具有地域性強、經濟價值高、技術要求高、商品率高等特點,對自然條件要求較嚴格,宜于集中進行專門化生產。經濟作物又稱技術作物、工業原料作物。指具有某種特定經濟用途的農作物。廣義的經濟作物還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園藝作物。
2 經濟作物發展概述
世界上一些主要經濟作物如棉花、甜菜、甘蔗、麻類及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的集中化與專門化程度均較高。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中國在“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下,逐步擴大經濟作物面積,并根據“因地制宜,適當集中”的原則,調整作物布局,建設各種經濟作物的商品基地,促進了各類經濟作物全面發展。
3 五大連池市發展經濟作物中存在的問題
3.1 對外入種子的依賴性較大
對于經濟效益好容易銷售的經濟作物,就會得到廣大農戶的認可與青睞,種植面積將會不斷增加,這種現象就會帶來種子的供應問題。當種子的供應渠道單一、不暢的時候,就會影響經濟作物種植。下面是有關德國甜菜種子3418的案例。由德國研制的“3418”甜菜種子是五大連池市極具經濟效益的品種。它的產量大、含糖量大、價格高,逐漸得到當地農戶的認可,因此被廣泛種植。但是2010年由于德國制種產地出現失產現象,所能供應的種子只是2009年的三分之一左右。由于種子的供不應求,黑市交易逐漸頻繁,假種子也多次出現在市場上。種子的價格上揚,影響了種子市場秩序。農戶對于趁機漲價的現象十分不滿,投訴不斷。五大連池市相關部門為了降低農戶的利益損失,積極聯絡其他品種進行替代。但是與3418相比,其他品種產量減底,價格不高,效益低下。這種現象的產生反映了五大連池市對外入種子的依賴性太高,引入種子渠道狹窄,預見性較差造成的不良后果。
3.2 盲目種植,形不成產業化經營
無論是對傳統作物的種植還是對經濟作物的種植,我國都存在種植的盲目性。農民缺少對風險意識的預判和對市場的調研。他們習慣了跟風種植,缺乏市場的導向性。目前我國農村經濟作物的種植較為分散,沒有根據當地土壤特點、市場狀況選擇合適的經濟作物,這樣很難形成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模式。五大連池市也同樣存在這類現象,從不進行市場調研,只是盲目的跟從。在高投入的情況下,低成本賣出。
4 促進經濟作物可持續發展建議
4.1 加強政府部門的監管力度
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市場規律對資源進行配置和政府的宏觀調控。市場規律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有限的,這只“無形的手”并不能對市場進行全面的調節,需要政府的監督、監管的。市場規律體現在商品上主要是價值規律,通過市場規律對商品價值進行調節,即商品價格。但是市場規律不是萬能的,存在功能缺陷和不足。因此,政府的調節將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4.1.1 完善市場機制
4.1.2 促進市場信心暢通,糾正市場的不合理分配
4.1.3 保證市場商品價格的公平
4.1.4 價格部門應當加強價格監管
4.1.5 農業部門應加強對種子特許經營制度的監管
4.1.6 工商部門要加強對種子質量的監管,扶持種子、農產品的龍頭企業
4.1.7 公安部門應嚴厲打擊買賣偽劣種子的行為
政府的宏觀調控,加強對市場的管理,強有力的打擊了市場黑市交易現象,保證了市場中商品的公平交易。這樣經濟作物在投入市場時,可以獲得公平的價格,從而保證了農民的利益。
4.2 建立經濟作物專項網站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網絡對于農民來說并不陌生,因此建立供農民參考的網站是十分必要的。要把網站內容分成不同的版塊,盡量不用專業術語,而是用農民容易理解的語言進行闡述。分成不同的版塊包括:專家有關經濟作物的論壇、經濟作物的市場前景、國際有關經濟作物的專項座談經驗交流、經濟作物病蟲害的解答(在線解答)等版塊。
參考文獻
[1] 田錦善,賁顯明,戴春紅.甜菜品種的選擇[J].農業科技通訊,2008,(3):96.
篇2
關鍵詞:農業發展 農民增收 專業優質農業 經濟發展
農民增收困難,農民負擔過重,是新世紀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面臨的突出矛盾,事關國家穩定和發展的全局。千方百計扭轉農民收入連續下降的趨勢,是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應對國際競爭和挑戰、保持農村社會穩定和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
一般情況下,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文明輻射農村的現實途徑。農民進城打工可以獲得現金收入,直接支持農業建設和農民生活的改善。同時,一部分農民外出打工。等于增加農業人口人均資源占有量。可以使經營農業的人口收入增多。兩方面同時起作用,對促使農民增收、減少城鄉差別是極其有效的。從全國整體上看。農民人均純收入也與收人構成有很大關系。在工資性收入高的省份。農民人均純收入也高,同時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也小。例如,我們選3個典型省份2002年的統計數據相比較:江蘇省是發達的省份,農民純收入為3979.79元,工資性收入1993.74元,占全部純收入的50.1%;河南處于中游水平。農民純收入為2215.74元,工資性收入567.07元。占全部純收入的25.6%:云南是落后省份,農民純收入為1608.64元,工資性收入286.17元,占全部純收入的17.8%。同時。與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水平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2.05、2.82、4.50。根據這些宏觀數據。似乎可以確定,家庭經營收入的上升空間并不大,促進農民增收的捷徑是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加快城市化進程。
然而,根據我們對河南省洛陽伊川縣農村的調查。發現對于一些貧困山區,情況并非如此。
一、外出打工,并沒有使農民脫貧致富
我們于2006年12月,采取抽樣調查和問卷的形式,調查了洛陽伊川縣的兩個典型村一老虎窯村和云水村。其中,老虎窯村是全國貧困村,本次調查獲有效問卷95份,覆蓋人口453人,占總人口(673)的67.31%。人均純收入(不含財產收入和轉移收入)692.56元;云水村有效問卷40份。覆蓋人口178人。占總人口(350)的50.9%,人均純收入(口徑同上)1895.72元。從村民外出打工的情況看。老虎窯村常年外出打工的有73人,占勞動年齡內人口的32.2%,而云水村常年外出打工的有33人。占勞動年齡內人口的28.4%,見表1。
從上表可以看出,云水村的戶均勞動年齡人口和戶均外出務工人口略高于老虎窯村,然而二者的人均純收入相差了1100元。通過調查其純收入構成。我們發現二者的差別主要源于家庭經營收入,見表2。
我們將調查數據同河南省的平均數據相比較,發現老虎窯村和云水村的人均工資性收入所占純收入比例均高于河南平均水平,而且越是貧困的地方,工資性收入所占的比例越高,這似乎和全國的整體情況背道而馳。其中。老虎窯村村民無論是工資性收入還是家庭經營收入都低于河南省的平均水平,但急需提高的應該是家庭經營收入。
二、影響村民工資性收入的因素
老虎窯村、云水村外出務工人員的人均月工資為481.02元和503.77元,其工資水平相當低。這些打工人員中,有五成是在本縣工作,其中,以在煤窯、石料廠居多,五成在本縣外的城市或者外省工作。煤窯、石料廠對所需農民工技能要求不高。勞動強度大而且工資偏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在本縣外以至外省打工的村民。則成了我國現階段龐大的流動人口中的一部分。流動人口以低收入為主。根據2004年全國6城市流動人口抽樣調查登記流動人口收入情況仍可以粗略地看到,流動人口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90%以上,其中有接近45%的流動人口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并且。河南洛陽、甘肅蘭州、四川成都流動人口收入較低,月均收入在500元以下的比重分別占69.18%、67.29%和62.92%。
老虎窯村、云水村村民文化程度比較低,初中及以下分別占所調查人員的93.68%、84.62%。并且大部分沒有受過技術培訓。即使到了大都市。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也難以找到中、高收入的工作。這種現狀,短期內難以改變。
就老虎窯村、云水村的實際情況比較而言,老虎窯村村民面對貧瘠的土地,僅僅依靠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更加難以維持生計,許多村民只得接受一些報酬很低的挖煤、采礦的工作,一年利用農閑時節在附近礦廠干上三四個月,這是老虎窯村村民的人均工資性收入低于云水村村民的主要原因。
三、發展“專業、優質”農業,是洛陽貧困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首選路子
老虎窯村村民以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而云水村則不同。云水村雖然也是一個山村,但其優先發展了大棚蔬菜、養魚業,其家庭經營收入遠遠高于老虎窯村。我們考察了云水村種植有經濟作物(包括養魚)的農戶和沒有種植經濟作物農戶的收入情況,見表3。
從上表可以看出,云水村經濟作物(包括漁業)給村民帶來每人1070.48元的純收入,每戶純收入增加4763.64元;由于種植經濟作物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因此,工資性收入較沒有經濟作物(或漁業)的農戶每人減少641.30元,戶均減少2853.79元。整體來說,種植經濟作物(或漁業)的農戶人均純收入提高429.18元。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云水村沒有種植經濟作物(或漁業)的農戶來說。其工資性收入明顯高于同樣沒有經濟作物的老虎窯村。究其原因,是因為云水村村民多了一個選擇的余地:即有機會在搞家庭多種經營還是外出打工之間做一個比較合理的選擇。而老虎窯村的村民勞動力大量閑置,打工成了唯一創收的出路;盡管外出打工的人數不亞予云水村的村民,工作時間和工作收入卻相對較低。就本例而言,外出打工,還不如在村里創業。根據農業專家的意見,雖然老虎窯村的自然條件略次于云水村,并且不像云水村那樣瀕臨黃河,可以發展漁業。但因地制宜,可以發展林果業、放牧式養殖業等。我們認為,對于像老虎窯這樣的貧困村,與其鼓勵村民一窩蜂地外出打工,還不如鼓勵村民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增加家庭經營收入,讓農民可以在打工和搞家庭經營之間做一合理安排,讓那些更加合適的人出去打工,這樣才有助于增加人均工資性收入,有助于使村民脫貧。
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新農村建設
篇3
新世紀10年(2000~2010年),中國玉米生產達到歷史最高水平,2010年,種植面積達到4.86億畝(水稻4.48億畝,小麥3.64億畝),躍升為中國“谷物之王”。
中國玉米生產的發展史表明,認識玉米的經濟價值有一個過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糧食不夠吃時,十分重視高產的玉米;當糧食剛夠吃時,往往又揚棄玉米,在生活逐步富裕起來時,才真正體會到發展玉米生產和確立玉米在畜牧業的主導地位對改善人民生活有多么重要的意義。
政策導向影響玉米種植面積
政策是農業發展的基礎。國家頒布的政策執行得好,能促進玉米生產健康發展,否則會事倍功半,甚至出現負面效應。在世紀之交玉米面積和產量發生的大滑坡現象即為一例。
1999年6月,國務院轉發《農業部關于當前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的若干意見》,要把當時“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種植結構,逐步調整為“糧食作物、飼料作物、經濟作物”的種植結構,即種植業結構要從二元結構向三元結構轉變,要縮減糧食作物面積,擴大飼料作物和經濟作物面積。這項政策出發點是好的,但在科學概念和執行方法上卻有明顯的誤導。僅視玉米為糧食作物,卻忽略了它作為飼料在發展畜牧業中的主導地位。從科學角度看,這種理想型的“三元”結構需要幾年或十幾年才能實現,執行中卻試圖一步到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各級政府照本宣科,層層貫徹,出現了全國盲目地、趨同性地壓縮糧食作物面積,調整農業結構。玉米成為主要調減對象。
據北方和南方等省反饋的信息,一些縣、鄉、村按指令努力實現了“糧、飼、經”作物三元結構。驀然回首,作為發展畜牧業飼料的玉米,種植面積在全國呈現出難以挽回的大幅下降趨勢。全國玉米面積從1999年的3.89億畝驟降至2000年的3.46億畝,總產量從1.29億噸降至1.06億噸。特別是東北玉米主產省,面積減少了20%~25%,這樣的減幅在歷史上是少有的,嚴重地影響了農業經濟和飼料供給。
雖然這次玉米減產還有其他原因,但政策的誤導和行政干預是全國趨同性調減玉米面積的主因,其造成的負面效應,持續影響到接下來的兩三年,本世紀初就出現了全國性玉米供應緊張的局面。為此,國務院緊急出臺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實行“三減免、三補貼”,大大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種田的自。此外,還實行了種糧綜合補貼、農機補貼等措施,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由此,全國玉米種植面積逐步增加,并躍升為中國“谷物之王”。
玉米種植區域向北大幅推進
筆者曾三次到北大荒友誼農場考察,第一次是1979年秋季,農場大面積種的是春小麥;第二次是1994年,農場種的有玉米和大豆;第三次看到的是一望無際的玉米田。當地農技站專家介紹說,這幾年黑龍江省玉米種植面積快速攀升,2007年為5200萬畝,2010年增至7848萬畝。黑龍江省成為中國玉米種植面積最大的省份。
是什么原因使黑龍江省玉米種植面積迅速增加呢?一是氣溫升高。黑龍江省過去早霜一般在9月中下旬,玉米容易遭受低溫冷害,籽粒脫水慢、含水量高,稱為“水玉米”,給儲存和運輸造成困難。新世紀以來,早霜向后推遲一兩周,玉米籽粒灌漿增重延長了時間。二是隨著加工業的發展,玉米經濟價值與日俱增。上世紀40年代東北地區“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如今大豆比較效益偏低,面積也逐年減少,都逐步改種既高產又穩產的玉米了。
據黑龍江省品種審定委員會資料,該省過去玉米種植大部分集中在第一和第二積溫帶,這兩年區域迅速向北推移,第三、第四積溫帶都種上玉米了。在該區域,黑龍江省種子管理部門提出調配早熟種子,為確保適時成熟,提倡催芽點種和覆膜栽培,但目前非常缺乏早熟和極早熟玉米品種,特別是缺乏適宜密植的緊湊葉型極早品種。
黑龍江省種子管理部門有關負責人透露,2010年黑龍江省種植的主要玉米品種為先玉335(395萬畝)、吉單27(346萬畝)、鄭單958(346萬畝)、龍單32(286萬畝)、鑫鑫2號(265萬畝)、龍單38(240萬畝)等。
高產品種托起玉米增產增收
研究表明,玉米高產,七分種,三分管;優良的雜交種子在玉米增產中能起到25%~30%的作用。2000年以來,農大108、鄭單958、先玉335和浚單20四個品種在全國玉米增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農大108(黃C×178):中國農業大學培育,1998年通過國家審定,2000年種植面積2011萬畝,2002年達到4099萬畝,2007年仍保持1092萬畝。種植地區遍及18個省區。該品種高產穩產,抗逆性強,適應性廣,可春播可夏播,特別是制種產量較高,在市場競爭中居領先地位。
鄭單958(鄭58×昌7-2):河南農業科學院培育,2000年通過國家審定,以耐密、高產優勢迅速從黃淮海地區擴展到東北地區。2001年全國種植面積339萬畝,2002年1324萬畝,2004年4300萬畝,2010年6510萬畝。推廣速度之快,橫亙時間之久,史所罕見,至今還沒有可以替代它的新品種。今后幾年該品種仍將保持較大的種植面積。
篇4
《史地(地理)》考試大綱
第一部分地球和地圖
(一)地球在宇宙中
宇宙中基本的天體:恒星、星云。天體系統: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
太陽系及其成員。太陽概況。太陽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地球是太陽系中惟一有生命的星球。
(二)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軸、兩極、赤道。經線和經度。本初子午線。東、西半球的劃分。緯線和緯度。經緯網。南、北半球及高、中、低緯的劃分。
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和速度。晝夜更替和時差。時區的劃分、國際日期變更線。
地球公轉的軌道和周期。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地球公轉軌道面與赤道面的交角及其影響。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四季更替。
(三)地圖
地圖上的比例尺。比例尺的三種形式。地圖上的方向。圖例。注記。海拔和相對高度。等高線和地形圖。地形剖面圖。
(四)地殼和地殼運動
地球的內部圈層:地殼,地幔,地核。
陸地地形的種類: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海底地形的種類:大陸架、大陸坡、大洋底(洋盆、海溝、海嶺)。
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褶皺。斷層。
板塊構造學說:巖石圈,六大板塊及其運動。
火山。地震。地震的震級和烈度。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規律。
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風化作用、倪作用、托運作用、沉積作用。地表形態在內外力作用下的變化。(五)地球上的大氣
天氣和氣候的概念。主要氣候要素:氣溫、降水、氣壓和風。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氣溫的水平頒和垂直變化。
降水的形成。降水的類型: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世界降水的分布。
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及其季節移動。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季風環流。形成候的因素: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地面狀況(海陸分布、洋流、地形)。運用氣溫、降水的圖表資料,歸納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特征。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
(六)地球上的水自然界的水循環。
海水的鹽度。海洋表面鹽度的分布。海洋表面溫度的分布。風海流。寒流、暖流洋流的分布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陸地水的分類:地表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地下水。河水的補給:大氣降水、積雪融水、冰川融水、地下水。河流徑流的變化: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地下水。含水層和隔水層。
(七)陸地上的自然帶
陸地_上的自然帶。自然帶的分布規律。
第二部分 世界地理
(一)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地球表面海陸面積及其比例,全球陸地分布的特點。七大洲的名稱、分布和界線。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二)亞洲
亞洲的位罟和范圍。亞洲的分區。東部的島弧。南部的三大半島。以山地和高原為主的地形。主要山脈、高原、平原的名稱和分布。主要的河流、湖泊。復雜多樣的候,季風氣候顯著。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亞洲主要國家和首都。
日本:領土組成。經濟特點。工業分布特點及其原因。,
東南亞氣候與農業生產,熱帶經濟作物。東南亞國家聯盟。
印度:人口。自然條件與農業生產的關系。主要農作物。新興產業的發展。中亞的位置,干旱的氣候,灌溉農業和畜牧業。石油資源。
西亞的位置。世界最重要的石油產區和出口區。干熱的自然環境,水資源缺乏。(三)非洲
非洲的位置和范圍。海岸平直。幾內亞灣和馬達加斯加島。高原大陸,主要的高原、山脈。剛果盆地。非洲氣候特征和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撒哈拉沙漠和東非裂谷帶的分布。主要河流、湖泊的分布。豐富的礦產、水能和生物資源。居民(黑人、阿拉伯人、歐洲人后裔)的分布。非洲主要國家和首都。
埃及:位置。世界長絨棉的重要產區。旅游業。尼羅河和蘇伊士運河。(四)歐洲
歐洲大陸的輪廓特點,主要半島、島嶼、海峽的分布。歐洲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低平,冰川地形廣布;阿爾卑山脈。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河網稠密,水量豐富;主要河流的分布。歐洲的旅游業。歐洲主要國家和首都。歐洲聯盟。
發達的工業國:英國、法國、德國,各國的經濟特點和主要的工業區。
俄羅斯:世界上面積的國家。地形的東西差異。伏爾加河、貝加爾湖。煤、鐵、石油和森林資源。主要工業區的分布。
(五)北美洲
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圍東西排列的三類地形 。密西西比河, 五大湖。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人口和民族。巴拿馬運河。北美洲主要國家和首都。*貿易區。
美國:地理位置和領土組成。主要農業帶的分布及主要農作物。高度發達的經濟。主要工業區,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六)南美洲
南美洲的位置和范圍。主要山脈、平原和高原的分布。暖濕的氣候特征及其成因、世界的熱帶雨林區。亞馬孫河。礦產資源的分布。水能資源。熱帶經濟作物。居民。南美洲主要國家和首都。
巴西:南美洲面積、人口最多的國家。亞巴孫河流域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經濟發展特點。農產品的重要出口國。
(七)大洋洲
大洋洲的位置和范圍。
澳大利亞:位置。地廣人稀。氣候、植被帶呈半環狀分布。居民和城市集中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主要出口農礦產品。發達的工礦業。養羊業和耕作業。首都 堪培拉。悉尼。
(八)南極洲
南極洲的位置特點。冰原大陸。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生物資源。人類對南極洲科學考察的意義。長城站、中山站。保護南極環境的意義。
(九)世界的交通
世界主要航海線和重要港口。重要的海峽和運河。亞歐大陸橋。(十)重要的國際組織。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
第三部分 中國地理
(一)疆域和行政區劃
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領土面積。疆域的四至點。陸疆和陸上鄰國。大陸海岸線。隔海相望的國家。領海和內海。主要島嶼和半島。
三級行政區的劃分。我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省會(省府)及位置。(二)人口和民族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的分布。我國的人口政策。華僑和僑鄉。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由56個民族組成。漢族和少數民族的人口比例和分布。我國的民族政策。
(三)地形
地形的主要特征: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山脈是我國地形的骨架。主要山脈及其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的特點及分布。地形對我國地理環境的影響。
(四)氣候
我國的溫度帶。冬、夏氣溫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降水的季節變化、年際變化。季風區和非季風區。我國的干濕地區。
我國的氣候特征(氣候復雜多祥,季風氣候星著)及其原因。
(五)河流和湖泊
我國的外流區域和內流區域。主要外流河。主要內流河。主要淡水湖。主要咸水湖。我國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我國內流河的水文特征。
長江的發源地、干流長度、干流流經的省級行政區,注入的海洋。上、中、下游的刻分。主要支流。三峽水利工程。上、中、下游各段主要特征。灌漑之利。 “黃金水道”。巨大的水能蘊藏。
黃河的發源地、干流長度、流經的省級行政區、注入的海洋。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劃分。上、中、下游各段主要特征、黃河的治理和綜合利用。
(六)交通運輸業和旅游業
(1)交通運輸業
主要南北鐵路干線。主要東西鐵路干線。主要鐵路樞紐。重要公路干線,高速公路。
內河航送及主要航道:長江航道、珠江航道、京杭送河航道、松花江航道。
主要海港:大達、秦皇島、天津、青島、達云港、上海、宇波、廈冂、廣州、湛江、高雄、香港。
(2)旅游並
旅游業的發展。我國主要的旅游資源。
(七)地域差昇和地理分區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差異,秦嶺-淮河一線的南北差異。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的劃分。
(八)區域發展的主要問題
西北地區荒漠化產生的原因和危害,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水土人發生的原因及其危害,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途徑。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海洋資源利用,海洋環境保護。
西部開發的意義、優勢條件,存在的問題和主要措施。
(九)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地理位置和范圍。居民。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交通中心。旅游業。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地理立置和范圍。居民。經濟。
臺灣省的地理位置及范圍。臺灣島、澎湖列島和*。東部山區、西部平原。自然資源和主要農產品。工業發展的特點。旅游業。主要城市。
第四部分 人文地理
(一)自然資源及其保護自然資源及其分類。
土地利用類型。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合理利用和保護。
水資源及其組成。世界及我國水資源的分布。我國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森林與環境。世界的森林資源。我國森林資源的特點、合理利用和保護。三大林區。我國主要的防護林體系。自然保護區。
礦產資源。世界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
我國礦產資源的特點。我國主要礦產資源的分布。
(二)能源和能源的利用
能源的概念及其分類。
煤作為能源的特點。煤的分布。石油、天然氣作為能源的特點。石油資源的分布。水能的特點、分布。核能及其特點。
能源的消費構成。能源生產和消費在地區上的不平衡。
(三)農業生產和糧食問題
農業生產的特點。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農業技術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世界農業發展的不平衡。
世界糧食生產和分布。世界糧食問題及其解決途徑。
我國的農業生產: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分布,畜牧業生產,產業化經營。
(四)工業生產和工業布局
工業的概念和分類。工業生產的發展。
影響工業布局的主要因素:自然條件;經濟因素;社會協作條件;勞力和技術因素;環境因素
工業布局的變化。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區位因素。
我國的主要工業地區和工業地帶;滬寧杭工業基地;京津唐工業基地;遼中南工業基地;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沿海工業地帶;長江沿岸I業地帶;隴海、蘭新沿線工業地帶。
(五)人口和城市
世界人口的增長。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世界人口問題。我國人口的增長,人口素質,人口結構。
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三大宗教的分布。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城市化進程有其產生的問題。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我國城市的發展。
(六)人類和環境
篇5
關鍵詞:農業循環;巨浪牧場;SWOT分析
一、農業循環經濟的概念
農業循環經濟就是把循環經濟理念和可持續發展思想應用于農業生產體系,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減少農業資源、物質的投入量及在農產品的產出端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量,使廢棄物可以作為再生資源,再次應用于農業生產過程,實現農業經濟效益和自然生態環境效益的統一。農業循環經濟尊重生態系統和經濟活動系統的基本規律,以農業經濟效益為驅動力,遵循3R原則和無害化原則。農業循環經濟的主要特征是“三低一高”,即低開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其實質是要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最終實現生態保護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良性循環經濟模式。
二、巨浪牧場農業循環經濟現狀
巨浪牧場地處松嫩平原西部,與扎龍自然保護區毗鄰,土地肥沃,水草肥美,畜禽養殖業較發達,大量的畜禽糞便可用于產生沼氣。牧場自然資源豐富,地熱田所處位置是國內發現迄今為止特大型中低溫地熱區,目前,已開發成功,利用地熱資源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從總體上講,巨浪牧場的農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其基礎差、底子薄、發展水平滯后的局面沒有改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還處于初級階段,結構簡單、功能單一、效果有限,難以充分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因此,為了完善農場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使其發揮更大的效用,優化現有模式,發展功能全面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新模式成為必然選擇。
三、巨浪牧場經濟發展SWOT分析
(一)優勢分析
1.區位優勢。巨浪牧場地處兩市(齊齊哈爾市和大慶市)、兩縣(泰康縣和林甸縣)中心,距齊齊哈爾市100公里,距大慶市90公里,距泰康縣30公里,距林甸縣30公里,距G301國道30公里,距S201省道4.5公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2.生態環境優勢。巨浪牧場自然環境優美且遠離工業區,草原幅員遼闊,小黑山濕地擁有水面面積267公頃,葦塘面積133公頃,良好的生態環境使得牧場內生物物種多樣,可利用牧場的生態環境優勢發展旅游產業。
3.地熱資源優勢。牧場地熱資源豐富,具有儲量大、分布廣、壓力大、水質好等特點。場內地熱資源埋藏相對較淺,水中含有硅、鍶、鎳、鋰、鋅、硒等20多種微量元素,并且是含碘品位較高的碳酸鈉型礦泉水,具有極高的醫療保健價值。
4.生態品牌優勢。牧場具有奶源集中、產量高、品質好等優點,受到完達山、蒙牛、伊利、貝因美等大型乳制品企業青睞,常年進行競價收購。牧場綠豆種植面積達677公頃,并全部通過綠色認證,在國際市場具有較高知名度。
(二)劣勢分析
1.經濟總量偏小。巨浪牧場人口較少、經濟總量偏小。2010年,牧場生產總值為9853萬元,僅占齊齊哈爾管理局年生產總值的2.88%,與其他牧場的比較優勢不明顯,與墾區外企業競爭難度較大。
2.種植業結構不合理。牧場的種植業主要以玉米為主,綠豆、中草藥等特色經濟作物種植面積較小,設施農業規模較小。種植結構單一不利于調茬,影響作物產量。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增加,可提高農場職工的收入。
3.環境污染壓力大。農場規模化畜禽養殖迅猛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日益凸現,年產7萬多噸畜禽糞便沒有科學合理地處理和利用,造成嚴重污染,破壞生態環境。充分認識畜禽養殖可能造成的環境污染,并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是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場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三)機遇分析
1.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歷史機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成為關系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經濟循環發展,加快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從推行循環型生產方式、健全資源循環利用回收體系、推廣綠色消費模式和強化政策技術支撐四個方面指出了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巨浪牧場具備發展高端生態產業的基礎條件和潛力,通過構建農牧循環經濟模式發展高端產業。
2.國家實施“走出去”的戰略機遇。國家“十二五”規劃要求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按照市場導向和企業自主決策原則,引導各類所有制企業有序開展境外投資合作。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十二五”規劃同樣要求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擴大國際合作。巨浪牧場牛奶產業、綠豆產業已經具有一定國際知名度,抓住“走出去”戰略機遇,鞏固發展優勢項目,帶動牧場整體高端綠色生態產品邁出國門走向世界。
3.國家扶持新能源產業的政策機遇。“十二五”期間,在國家政策推動和新能源技術驅動下,我國新能源產業將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也于2010年上報國務院待批。開發利用新能源是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經濟轉型,擴大就業的重要選擇。巨浪牧場擁有地熱溫泉資源、生物能資源和風能資源。因此,發展循環經濟從新能源產業入手,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新能源成為牧場發展高端綠色生態產業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挑戰分析
篇6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3年會”于2013年3月23-25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董事長包克辛在“糧食危機離我們有多遠?”分會場上,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發言實錄
包克辛:大家好,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多地少是中國國情,中國的糧食自足供應,多年來一直是一個全世界關注的問題,最近一次對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爭議,可以說是來自于去年中國谷物進口的大幅度增長,去年中國谷物增長156.7%,凈進口量增加了873萬噸,這個現象是中國多年來沒有出現的,所以引起了中國國內以及世界上很多人的關注。不過,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去年中國谷物進口的激增與2004年和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的幾次情況不同,不是由于中國谷物供應供求出現了較大的缺口,而是價格因素導致的純市場行為。也就是說,國外的價格便宜,國內的價格貴,進口有利可圖,于是引發了較大的進口量。
為什么這么說?由于中國農業生產,目前中國糧食庫存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過去一年中,增加的庫存量遠遠超過凈進口的增量,這是什么意思呢?進口的量把國內的量比下來,庫存的增加超過進口量,去年在中國是自給自足的。庫存的品種結構更加趨于合理,小麥、稻谷、玉米庫存的品種結構跟消費結構更加匹配,目前糧食安全沒有問題。但是近期沒有問題,并不等于遠期沒有憂慮,剛才于旭波總裁也講了這個問題,城鎮化和工業化必將持續增加對糧食的需求,因為城里人對肉食消費遠遠超過農村人。同時,城鎮化和工業化又在不斷蠶食著我們的土地。
另一方面,由于種糧的比較效益比較低,所以這種比較效益就不斷的削弱各級地方政府和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我經常到下面,很多省長給我提要求,他說你以后多給我調點糧,你多調點,我就可以少種點。大家都知道,特別在中國的南方,撂荒的問題,雙季稻改單季稻問題,雖然說了多年,也采取了諸多的措施,但是這種現象并沒有完全解決。另一方面,種糧食改種經濟作物或者改成林地,這種現象在各地已經越來越普遍。
中國有一句話,我反過來用,生之者跨,食之著重,生產者越來越少,消費的人越來越多,這是中國糧食安全最大的問題。糧食安全首先是夠不夠用的問題,僅僅靠中央政府和主產區積極性不夠,改造占耕地面積三分之一中低產田是增加糧食生產的巨大潛力,但是要有效挖掘這些潛力,必須充分調動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和6億農民的積極性。
今年以來,中國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詞“舌尖上的浪費”,中國糧食局有個預算,中國每年流通到消費過程中損失、浪費的糧食約1億噸,占全年總消費量的五分之一。這里面有投入的問題,體制的問題,也有觀念習慣的問題,八項規定現在形成了一個勢頭,令人鼓舞,堅持下去,利國利民,對我們每個人也是有利的。
除此之外,還有科技進步的潛力,控制非食品工業用糧的潛力,中國的人口增值現在已經不足10%的增量,我認為只要理順政策,變少數人、少數地方的積極性,為多數人、多數地方的積極性,全民重視,中國谷物需求的長期基本自給,有條件,也是有可能的,謝謝大家!
現場答問
問:美國生產糧食的人比中國更少,美國糧食安全更危險嗎?問題更嚴重嗎?
包克辛:生之者寡,食之者眾,不僅僅是人數的概念,而是對它的重視和積極性的概念,現在總說生之者寡,主要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人,或者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以及農民現在缺乏種糧的積極性,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事情。如果大家都不想去種,都要把糧田變成其他的經濟作物,或者變成工廠、樓房,這是中國糧食安全的最大的隱憂。
問:我想請問包克辛先生,關于糧食數量和質量的問題,剛才大家談到產量、消費量和數量,質量,我擔心土地污染、重金屬影響,對南方大米報道經常有見,這方面想聽聽您的見解。儲備糧的多少是國家秘密嗎?結構和數量上可以談一下嗎?
包克辛:質量的問題確實是糧食安全的一個部分,但是很遺憾,我跟你差不多,對土地污染情況、水污染情況,我也不太懂具體的東西,也沒人給我披露這些,我也通過媒體看到,對于所知道的情況,我只能盡量的回應,因為我是一個企業,盡量回避。
篇7
關鍵詞: 地面水;地下水;農業;高效的用水;農藝的節水;井渠結合的灌區
中圖分類號:P641.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井渠結合的灌區存在問題
1.1 降雨減少,水文氣象的變化惡化了水文地質條件
近幾年發生連續干旱,不僅僅自然降水所對區域的地下水補充是越來越少,且導致了地面的徑流減少,這直接影響到了地面的灌溉。地面的徑流減少以致灌溉依賴地面水的程度也減少,減少的地面水需地下水來補充,進一步的使水文的地質條件惡化,導致了包氣帶的加厚,地下水也越采越深,許多的地方均造成了地下水的漏斗區,使水文的地質條件惡化。
1.2 投資不足,地面灌溉系統引洪能力下降,地下水利用不充分
灌溉系統的節水工程的標準不高。我國大中型的灌區工程很多都是在20世紀的五六十年代興建起來的,經過了40多年的運行,使工程嚴重老化,緊急需要重新改造,但是因為投資的不足,渠系的建筑物不能夠配套,渠道輸水的能力下降。比如新疆博樂市新不哈渠首, 其位于博河中游,是小營盤灌區、青得里灌區、阿熱勒托海灌區的引水樞紐,其設計引水流量為15m3/s,現在引水流量為8m3/s,引水流量不足,影響當地農業用地的灌溉。
1.3 種植結構調整引起用水方式變化
隨著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科技不斷進步,且我國加入了WTO,這對我國農業生產造成了挑戰,使廣大的農民群眾由傳統、粗放的種植糧食作為主調整來種植蔬菜及經濟作物,尤其是興起的一些設施農業,以及反季節所種植的蔬菜和瓜果等作物。這樣的作物對于水的敏感性及依賴性均是非常強的,對于適時、適量的供水要求也很高,渠灌則實行了輪灌或者儲水灌溉,無辦法確保作物能夠適時的供水。并且井水有灌溉方便等的特點,很適合對這樣的經濟作物進行灌溉。因此,這樣一來不但加大地下水灌溉的比例,且灌溉所用的用水時間有了延長,導致總用水的量超過了種植一般的大田作物。
2 井渠結合灌區的農業高效用水模式
2.1 提高井水利用效率
井水具有開采、使用、管理方便的特點,但也存在著補給周期長的缺點,為此,提出了對井水高效利用的原則,即采用管道輸水等現代輸水技術和噴灌、微灌等現代田間灌溉技術利用井水,使水的有效利用系數達到90%以上,提高水分生產率20%~35%。在博樂市平均每年新增高標準管道輸水灌溉、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面積不少于2萬畝,其中,噴、微灌面積不得少于新增高效節水面積的50%;小農水重點縣第一年建設高效節水3.07萬畝,第二年建設高效節水3.05萬畝,第三年建設高效節水3.03萬畝。微灌面積達新增高效節水面積的100%。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要根據當地的水文地質和作物的種植情況選擇合適的噴灌形式,根據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情況,用半固定噴灌比較好。在噴灌區,清水灌溉不需田埂,洪灌按照4.5~6.0 m(畦寬)*120~200 m(畦長)設計即可,經實際運行效果很好。在大棚,使用微灌是比較節水增效的有效途徑,用微灌既能節水,又能有效降低棚內濕度,保持棚內溫度,不因一次灌水太多,降溫增濕,引發病蟲害,增加支出,減少收入。特別是目前實施的膜下滴灌,效果較好,群眾比較歡迎。但是,大棚不適合用洪水灌溉,為保證大棚所在區域的地下水持續利用,周圍應該有一些大田,一般按照大田與經濟作物6:4的比例種植比較適合。
2.2 開展引河水補源
河水具有產流快、消失快,受自然降水控制和影響的性質,特別是在沒有控制性工程的情況下,來水過程有限。為此,井渠結合灌區有效利用河水在一定意義上就是開源,它有效地補充了下水,使得灌區內的井水可以持續利用。盡管不同的地層結構、不同的灌溉季節、不同的引洪量對地下水的影響不同,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補源的效果是明顯的。補源可以通過點、線、面進行,所謂點就是通過天然的大坑、枯井和廢棄的低洼地集中進行;線就是通過未防滲的灌溉渠道或排水渠道進行;面要結合灌溉進行。根據我國土地資源緊張、降水時間集中的特點,采用面補比較合理,在實行寬埂長畦、大流量(灌溉用水量為0.3萬m3/hm2左右)的情況下,補源系數可達0.3~0.4。
3 制定保證井渠結合灌區可持續發展的政策
3.1 政策措施
井渠結合的灌區所出現的一些問題,則是社會發展及進步到了一定時間出來的的產物,所以需采取相關的政策措施來進行有效調整。為確保此類的灌區能夠持續運行,需要強化水資源的管理, 保護好水資源,使它能夠采補平衡。需要依法建立起權威、集中、高效的統一水資源的管理體制。對與地下水、地面水及城市的污水等等各類的水資源,是水行政的主管部門進行統一規劃、以及管理、調度的,采取了綜合的措施,逐步的實現了洪水的資源化、污水的資源化,各類的資源能相互轉化, 相互補充,進而實現了對水資源持續的利用。
3.2 經濟措施
井渠結合的灌區引用了地面水的補源效果較差,其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水價比較高,第二、效益多方面。以博樂市灌區為例,其供水總成本費用主要包括折舊費、維護修理費、職工工資及福利費、材料費、攤銷費、利息支出和其他費用等。攤銷費:攤銷費指無形資產和遞延資產攤銷費用,結合本工程實際情況,該項資產很小,所以不計。利息凈支出:本工程項目資金來源為國家撥款和地方自籌,所以不考慮流動資金利息。水資源費:按規定,農業灌溉用水不計征水資源費。所以本次計算不計水資源費。根據規定,投資盈余率按照3%計取;日變化系數按照k日=1.3。水價計算詳見下表:
水價測算表
本工程單位供水成本為0.17元/ m3, 預測水價為(總成本費用+工程投資×投資盈余率)/年均供水量,供水理論價格為0.21元/ m3。隨著水價改革的不斷深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到量水到村,量水到戶,打破按畝收費的不合理規定,使水價增加應是可行的。為使工程在財務上能維持,價格上能承受,故建議新增水價按0.21元/ m3征收。
該工程的建設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節水效益,將會為灌溉區內的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為西部大開發創造良好的條件,可見項目的建設是經濟、合理、可行的。
3.3 監控措施
地下水資源是有限的,為保持地下水的持續利用就必須制定嚴密的開采和保護制度,即對此類灌區實行宏觀的總量控制和微觀的定額管理。具體講,就是對灌區內某一眼井都根據其地下水儲存量確定當年的地下水總開采量,然后根據該井控制的灌溉面積及其作物的種植情況,分配單位面積的用水量,這樣一方面能避免地下水補充不足,開采超量,另一方面引進水權的概念,進行水權的轉換。近幾年新疆博樂市市通過建立管理組織,實行專業管理和群眾管理相結合,統一管理和分級負責相結合的形式, 并實行“統一管理,統一澆地”,“計劃供水,按方收費”的辦法,初步實現了這一管理。
參考文獻
[1] 馮廣志.21世紀初我國節水工作的思考[J].節水灌溉,2002,(1).
篇8
1 功能肥料:老枝發新葉
新型功能肥料大家都耳熟能詳,但至今沒有一個權威、具體的定義,筆者認為,新型功能肥料至少應體現三個特征:具備新的功能,擁有新的原材料,運用了一些新的技術手段,符合這三點基本上都算是一個新型功能肥料。新型功能肥料在業內趨熱,成為企業投資的熱點。生產廠家相繼上馬的新項目,包括緩控釋肥料、水溶性肥料、生物肥、有機肥等,促使新型功能肥料產能迅速擴大。同時,新型功能肥料在局部地區終端市場推廣上得到了農民的認可,消費量迅速上升。
業內專家認為,功能性肥料屬于新型肥料的一種,但不是一個新名詞,也不是一個新事物,功能性肥料在局部市場已經獲得了經銷商和農民的認可。比如,在復合肥中添加有效硅、鈣成分,可以促進水稻莖稈莖壁增厚、彈性增強,提高莖稈的機械強度和抗倒伏能力。抗倒伏肥料就是功能性肥料的一種,在玉米、水稻、小麥的種植區已經普遍存在,因此并不是一個新事物。雖然功能性肥料不是新事物,但是它的需求旺盛,發展呈現新特點。
農業部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節水處處長高祥照認為,未來肥料發展和植物營養研究的重點不僅要關注養分含量,更要重視養分形態及其科學搭配,同時要研究不同養分形態的相互轉化以及助劑的應用對作物營養吸收、轉化和肥料利用率提升的作用。對功能性肥料而言,農民對肥料的功能有多元化需求。不少地方的農民要求肥料不僅能增產、提質,而且能保水、保苗、防病、改土等等。農民的需求就決定了未來幾年功能性肥料的研發也呈現多樣化傾向,能夠確實解決農民需求的肥料,市場前景必然廣闊。
2 功能肥料發展趨勢
目前,國內局部地區肥料用量過高,肥料品種結構不合理,科學施肥技術水平低,農產品質量與環境保護需求壓力不斷增大。發展新型肥料是專家的共識,在功能肥料的發展方向上,專家也發表了各自的意見和建議。
中國農科院國家測土配肥中心實驗室主任白由路認為,高效性、專業化、簡便化、多功能化是新型肥料發展的趨勢,其中營養作物、培肥土壤、提高抗性、逆境生長、除草抗病等功能會成為功能肥料發展的方向。
當前農村環境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張衛峰博士認為,針對當前的氣候變化,農民應該前氮后移;密植高產作物,應總量控制、分期調控;經濟作物應該精準施肥;應對水分匱乏應大力推廣滴灌施肥;應對勞力缺乏變化應發展機械化施肥。
針對功能肥料發展方向上,高祥照重點講解了節水肥料的前景。他認為,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對肥料的品種配置向個性化方向發展,特別是旱作農業、規模化種植和水肥一體化技術的發展對長效肥、水溶肥提出新要求。節水農業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用水方式,根本性的改變了農田種植環境,土壤中水肥運動迥異于傳統種植方式,這將引起施肥技術的深刻變革,施肥方法、施肥設備、肥料品種,以至于施肥理論必將隨之發生巨大變化。他的觀點可以總結為,未來農業發展“缺水”比“缺地”更嚴峻。
專家一致認為,功能性肥料將會是未來肥料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功能性肥料的發展需要行業規范,同時,國家應加大對行業龍頭企業的扶持。
3 規范發展是興旺的基礎
一位肥料經銷商說:“我們經營化肥十幾年,總結出來一個規律,只有真正把產品效果做好的肥料,才有生命力,炒作概念的肥料只有2~3年的生命期,而且,我們對企業炒作概念的做法已經比較反感。”
篇9
關鍵詞:特種作物栽培學;翻轉課堂;課件引導與資料收集;課堂提問與組內討論;復習檢測與課后論文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9-0182-02
《特種作物栽培學》是農業院校農學相關專業的專業選修課。開設該課程的原因是隨著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農業從溫飽消費向多元化消費發展,國家農業結構開始調整,對在特殊自然地理環境條件下才能生長或者具有特殊用途、種植及加工技術較特殊的特種作物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這類作物與一般大田作物具有較大區別,僅以舊有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來進行作物種類劃分已經顯示出了一定局限性。本門課程注重科技發展前沿和創新理念的引入與介紹,在明確相關名詞和特種作物的概念的基礎上,還全面介紹了特種糧食作物、特種纖維作物、特種油料作物、糖料及能源作物、特種蔬菜及漿果、香料及香料植物、藥用植物等特種作物的生物學基礎、栽培技術及收獲加工技術,為因地制宜的發展特種作物生產,滿足社會對特種農作物產品的多元需求提供栽培及初加工的基本理論與技術支持。《特種作物栽培學》在實際授課過程中,為增強直觀性和課堂容量,教師普遍采用的是計算機多媒體教學,但因為世界各國日益重視特種作物的農業利用,大力推進野生植物資源的考查鑒定、引種馴化,致使該課程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與產業發展聯系極其緊密,普通的教學方法在及時更新信息方面并沒有優勢。
翻轉課堂亦稱顛倒課堂,是指轉變傳統教學模式“教師講授―學生聽課”,將學習的主動權由教師交予學生,促進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晚上觀看課件聽課與思考,白天在課堂做作業與提問”這種思維與實踐的結合,自覺地、有目的地、有計劃地進行學習的方式[1,2]。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有限的寶貴時間,使教師有的放矢解答學生的問題,而學生也通過自主學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3]。這種教學方式促使學生自覺規劃自身的學習風格、節奏和內容,而教師則通過全力協作與適當講授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最后能極大增強學生對課業的參與熱情,使教授過程變得靈活而生動[4,5]。本文通過具體例證,研究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對《特種作物栽培學》課程的改進方式,以期改善該課程內容龐雜、概念抽象、更新快速等問題,探索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教學之路。
一、課件引導與資料收集
教師在進行本門課程的講授之前,需要收集國內外最新資料進行課程課件的制作。以特種稻為例,首先需根據作物的特性對其進行分類。按照用途分類,特種稻屬于特種糧食作物;按植物學系統分類法,它屬于特種禾本科植物;按生物學性狀,它屬于特種喜溫、陽地、短日照植物;按照對環境水分的依賴性,它屬于特種濕生植物;按照對二氧化碳的同化途徑,它屬于特種C3作物。這種概念性的知識,需要在課件中清晰列出。同時舉例說明不同類型的特種植物,并重點介紹當前市場需求量大、具有發展潛力的一些特定品種。教師在課件中進行特種作物分類的提綱性介紹后,要求學生在課外自主進行學習,通過網絡上其他視頻講座、播客、電子書及期刊等共享資源,整理特種作物的分類原則,對應增添1―3種教師未曾在課件中提出的植物,并提出至少1種已成為研究熱點的特種作物進行課堂討論。對于課件中舉例說明的特種稻,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需結合本地生產實際查閱資料,對其種質資源、栽培特點、加工物流體系、品牌與銷售等產業具體環節進行初步的了解。
二、課堂提問與組內討論
教師在對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進行初步了解后,可將學生分組后進行該項步驟。學生使用正式課時的四分之一時間,進行組內疑難問題討論c匯總。教師使用課時的二分之一或更多時間逐一解答問題,并對熱點問題進行延伸講解。同時教師要注意查漏補缺,以特種稻為例,因為它在特種糧食作物中的重要地位,教師需要立足全國水平,補充傳授特種水稻的區域分布信息,并對該項作物的利用價值及發展前景進行相關介紹。教師還需要結合普通水稻的生產步驟,對特種水稻的品種搜集與改良、田間管理措施(如水肥管理、病蟲草害防治與防除)、儲藏與加工、品牌培育與營銷方式等環節進行具體介紹。在剩余時間里,教師可讓學生自由討論,并解答一些再次衍生的問題,最后教師對下節課所傳授的內容和對學生的學習要求進行大概講解,給予新課件,讓學生進行課外學習。在課堂解答環節中,教師要注意全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盡量多使用肯定語氣,保持學生的參與熱情。
三、復習檢測與課后論文
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由于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因此需要時常檢測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以便教師及時對學習情況作出判斷。以特種稻為例,教師可在課堂答疑剩余的時間里,提出3―5個小問題,如特種水稻的分類、特種稻的品質特點與影響因素、通過何種栽培管理措施增加特種稻的色素含量等,以便學生進行知識要點的復習與鞏固。教師可將學生的回答情況匯總到數據云平臺,并鼓勵其余學生對其進行跟帖、評價與打分,既能幫助自身進行檢測,又能促進學生間的團結合作。在總學時過半時,可組織學生進行一次課后論文撰寫,用增加平時成績占期末總成績比例的方式提升學生積極性,使其認真總結前期知識點,適當梳理后期知識點,達到復習和預習的雙重效果。在課程進行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掌握情況,安排1―2次課外實習,結合理論與實踐,“寓教于樂、寓學于樂”,促進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
參考文獻:
[1]祝智庭,管k琪,邱慧嫻.翻轉課堂國內應用實踐與反思[J].電化教育研究,2015,(06):66-72.
[2]容梅,彭雪紅.翻轉課堂的歷史、現狀及實踐策略探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5,(07):108-115.
[3]繆靜敏,汪瓊.高校翻轉課堂:現狀、成效與挑戰――基于實踐一線教師的調查[J].開放教育研究,2015,(05):74-82.
[4]趙興龍.翻轉課堂中知識內化過程及教學模式設計[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02):55-61.
[5]何克抗.從“翻轉課堂”的本質,看“翻轉課堂”在我國的未來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14,(07):5-16.
篇10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in new era cal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rrigation area,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water resource change of irrigation area and the change of market condition causes systematically mating project and water saving reconstruction of large scale irrigation area. It is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move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irrigation area water resource continuous usage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ciety in 21th century. It exerts a big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ing of our rural economy, improving of area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ushing the irrigation area management system and implementing the mechanism reform. Basing on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small reservoir which has the water waste problem, the paper explores the adopting of "Comparison Headloss Method ", utilizing the water capacity of small reservoir, satisfying the corps' water need by means of pipeline irrigation to achieve the goal of water and energy saving.
關鍵詞:水庫灌區;節水節能;灌溉水頭損失
Key words: reservoir irrigation area;water and energy efficient;irrigation head loss
中圖分類號:S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1-0070-01
1問題的提出
近幾來,我國的農田灌溉事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灌溉面積由1949年的1600萬公頃增加到4800萬公頃,預計到2000年還將增加533萬公頃,在占全國總耕地面積不到一半的灌溉面積上生產了占總產量近2/3的糧食。但我國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40%,而發達國家的灌溉水利用率可達80%-90%。這種落后的、粗放的輸水灌溉方式普遍存在著以下的問題:
①串灌串排,水、土、肥流失。②粗放式大水漫灌,不適應經濟作物用水要求。③田間串水,灌水不及時。④不能根據各田塊農作物需要適時、適量灌水。⑤田間過水,輸水損失大,水的利用率低。⑥用水無法計量,水費不能計量收取。⑦田塊間用水矛盾,可能引起農戶矛盾。⑧由于受地形、水源條件的限制,為滿足灌區自流灌溉,保證渠道水位,往往渠道抬的很高占地較多,投資大,而且破壞了原有自然排水水系,需要工程措施解決。⑨灌區內上下游矛盾較多,特別是遇到干旱年景,這種矛盾顯得更為突出,灌區內局部高地及遠離水庫的農作物需提水灌溉。
本文探討采用“比較水頭損失法”以充分利用小水庫的水能,通過管道輸水來滿足農作物需水要求,達到節水節能的效果。
2基本原理
如何利用小水庫的水能,使管道輸水來滿足農作物需水要求?總結過去對小水庫灌區的規劃設計及現狀調查中發現,小水庫灌區節水節能改造潛力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現狀小水庫一般庫內水面與灌區地面高程比較位勢較高。②灌區內地勢較陡,灌渠沿途跌水較多,水能損失大。③灌區為明渠輸水、田間串水,水量損失也大。④灌區農作物現狀種植作物大多為水稻,產量低。
根據上述分析,小水庫灌區改造成管道輸水有自然的有利條件,通過典型調查,大部分小水庫的水能滿足管道輸水到田間后,還有一定的富裕水頭H富裕能夠滿足田間節水灌溉要求。“比較水頭損失法”就是充分利用小水庫的水能,通過管道輸水來滿足農作物需水要求的方法,也就是將小水庫灌區改造成管道輸水,通過比較不同管徑時管道的水頭損失,選擇富裕水頭H富裕滿足田間節水措施要求的方法。這樣小水庫所具有的水能,滿足了管道輸水到田間和農作物節水措施要求的水壓,避免了水庫水能白白浪費在明渠輸水的跌水上,起到了節水節能的作用。
3改造后的優點
①減少了渠道壓廢土地,也就等于增加了種植面積。②輸水快捷、灌水方便,能夠根據作物需求適時適量控制用水,促進作物增產。③用地埋管道輸水、配水,減少了蒸發滲漏損失,提高了渠系水利用系數,節約了水資源。④地埋管道適應農業機械化耕作要求。⑤可實現灌水閥門自動控制,維護管理簡單,節省人力。⑥管道上便于安裝計費水表,可實現用水計量收費,合理核算農作物灌溉成本,總結農作物高產灌水經驗。⑦由于管道輸水、配水,大大的減少了水資源消耗,汛期水庫可適當降低汛限水位,枯水期可緩解水資源不足的矛盾。⑧改變了人們的用水觀念,促進了農業科學用水技術的推廣。
4結束語
①本文中小水庫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是指比灌區地面較高的水源,且水源高度能滿足管道輸水要求,它也可以是水塘、渠道等。②采用“比較水頭損失法”改造小水庫灌區,完全利用水庫的自然水能,不需要泵站,也就沒有電能損耗,不會增加農業供水成本。③目前全國各地小水庫除險加固正在進行,其中灌溉用的放水涵是除險加固三大件(大壩、溢洪道、放水涵)之一,如何使加固后的放水涵適應管道輸水要求應得到重視。④由于采用了管道輸水,可很方便地在管道上安裝閥門和計量水表,核算各用水戶的用水費用。從而避免用水矛盾,也節約了水資源。⑤小水庫灌區利用地埋管道輸水,將進一步促進灌區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調整,使農業由粗放型朝著集約型方向發展。⑥管道輸水減少了輸水過程中的水量損失,要真正做到高效用水,應配套噴、滴灌等田間節水措施。目前尚無力配套噴、滴灌設備的地方,對管道布設及管材承壓能力等應考慮今后發展噴、滴灌的要求,以避免造成浪費。⑦采用“比較水頭損失法”改造小水庫灌區,要考慮農作物的種植需要,因地制宜地進行規劃設計和技術經濟論證。
參考文獻:
[1]水利部科技教育司.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91.
- 上一篇:新聞傳播學類專業課程
- 下一篇:新生兒常見的護理診斷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