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的功能范文

時間:2023-12-11 17:23: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聞傳播的功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聞傳播的功能

篇1

環境傳播中公民新聞的類型

這里對環境傳播中公民新聞的分類,是以參與信息傳播的主體以及傳播行為的社會影響為劃分標準的。正如韓國著名的公民新聞網站Ohmynews的口號“每個公民都是記者”所傳達的一樣,公民是參與信息傳播的真正主體,具體包括公民個體或個體集合、NGO組織。

環境議題經常以危機、災害、威脅、困境等負面形象出現,以維護公共健康和環境安全為訴求的公民新聞難免與其他利益相關者,如政府部門和工商企業等,形成競爭、對抗、沖突的關系。筆者把這類公民新聞稱為對抗型。

此外,公民對環境議題的關注還表現在他們對環境法規政策、環境科學技術、與環境有關的文化理念、個人行為習慣等內容的傳播、品評、身體力行與自我規范。從這一角度介入環境傳播的公民新聞可以視為常規型。

結合傳播主體與傳播行為的外部影響,筆者把環境傳播中的公民新聞劃分為四種類型(如圖1)。

個體/個體集合--對抗型

NGO --常規型

圖1:環境傳播中公民新聞的類型

1.以公民個體或個體集合為傳播主體的對抗型

這一類型的公民新聞常常與涉及環境議題的社會運動聯系在一起,如美國的拉夫運河事件、希臘的迦摩羅運動、泰國的反對有毒雞尾酒的社區運動等。在我國,有代表性的案例包括廣州番禹業主反對垃圾焚燒爐事件、北京六里屯民眾反對垃圾焚燒廠事件、甘肅鉛污染事件、廈門PX事件以及在多個城市爆發的反石化運動,等等。①這些事件中,公民利用各種媒介手段傳播事件動態及其利益訴求。借助公民新聞形成的輿論力量,在個別事件中會迫使對抗關系中的其他利益相關者做出讓步。

2.以NGO為傳播主體的對抗型

一般來說,這類公民新聞在參與環境傳播時關注的焦點更集中,運用媒介更規范持久。比如“替代性消費協會與動物皮毛”(荷蘭)、“芬蘭自然保護與為了和平的祖母協會”(芬蘭)、“地方換貿易計劃”和新經濟基金會(英國)、“和平與自由國際婦女聯盟”(法國)、“有機農業聯盟”和“石油工人工會聯盟”(挪威)等,這些群體規模小、關注特定議題、致力于捍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特定利益。②

3.以公民個體或個體集合為傳播主體的常規型

這一類型的公民新聞中,環保人士、記者、專家是最常見的主體。他們借助博客、微博等呼吁其他社會群體關注環境議題、助推特定環境事件的解決、評析某些環境政策、倡導環境科技知識。

4.以NGO為傳播主體的常規型

環境NGO一直是環境傳播中的重要力量。世界范圍內知名的環境NGO組織包括綠色和平(Greenpeace)、國際地球之友(Friend of Earth International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等。我國最早的環境NGO組織是“自然之友”(1994年成立)。環境NGO組織善于利用新媒介技術與社會公眾建立聯系,如塞班俱樂部(Sierra Club)會定期將其撰寫的新聞稿發送至會員郵箱。

環境傳播中公民新聞的功能

在解決環境問題方面一個日漸達成共識的判斷是,單一的自上而下的規制必須與自下而上的公民參與相結合。而公民新聞正是一種活躍的公民參與,呈現出人們關注環境議題的多重動機。筆者從環境政治學中的公民權視角出發,分析公民新聞在環境傳播中的功能。

1.彰顯環境公民權中的權利意識

作為一個環境政治學概念,環境公民權是公民權在環境向度上的延伸。

民事的、政治的和社會的公民權是公民權的三種重要形式。民事公民權涉及對財產權利和他人財產所有權的尊重;政治公民權則指選舉權、被選舉權以及言論、結社、出版等權利。需要說明的是,民事公民權和政治公民權作為立法的結果在公共領域和個人生活之間做出了嚴格且穩定的限定。但是后來出現的社會公民權對這一公私界限產生了深遠影響。社會公民權是指居住、教育、醫療、福利等方面的權利。諸如失業、失學、沒有住房和無法獲得醫療等原本被視作個人問題的情形,目前都被當作能夠為社會管理體制和政策解決的問題。

環境公民權是諸如民事權利、政治權利和社會權利等自由主義權利的延伸拓展,具體包括獲得環境益處或免除環境傷害的權利。這一權利被視為享有其他權利的前提,因為如果沒有安全的可持續環境,其他權利就很難真正地享受。

我們之所以認為環境傳播中的公民新聞能夠起到彰顯環境公民權中的權利意識的功能,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公民以話語方式在象征領域表達了他們希望獲得環境益處和免除環境傷害的權利主張。這一點在眾多環境傳播中的公民新聞案例中都能得到證實。綠色和平組織曾成功地將其阻止俄羅斯捕鯨船的驚險一幕送至主流電視臺的畫面上;③綠色和平組織與“生態廢物聯盟”(EWC)一起于2006年8月調查了亞洲地區污染最嚴重的馬尼拉海灣塑料的污染。他們揀拾了漂浮在海灣表面約4立方米的塑料垃圾,凸顯了落實與可降解塑料包裝使用相關的垃圾管理法律的緊迫性;④泰國的“與工作與環境相關的病人網絡”(WEPT)要求泰國政府認真對待職業健康問題、農村貧困問題和環境惡化的賠償問題等。1998年4月,該網絡動員征集了50000個選民的簽名以推動職業健康和安全保護法案;⑤中國近幾年發生的反石化運動中,面對潛在的環境威脅,市民更是借助于各種新媒介表達他們捍衛安全空間的意愿。這種以“不要在我家后院”(MIMBY)為口號的鄰避運動迫使個別地方政府做出遷址決定,如廈門PX事件。這類環境傳播中的公民新聞以對抗型為主,傳播主體既包括公民個體/個體集合也不乏NGO組織。它們的共性在于:環境議題的緊迫性和新媒介技術的賦權令公民具備了進入公共領域的有利條件,甚至能夠影響到環境決策的政治議程。從這個意義上說,公民新聞為彰顯環境公民權的權利意識注入了新的實踐力量。

可見,環境傳播中公民新聞是一種能夠促進環境問題解決的有益的公眾參與形式。在那些尚未就促進工業健康和安全進行環境立法的國家中,或政治制度僅具備有限的透明度和可問責性的國家中,公民新聞會與各種與環境有關的草根運動相結合,形成自下而上的社會動員。這種自下的動員會推動自上的管制并與后者一起成為管治環境問題的動力。

2.培養生態公民權中的義務理念

英國學者安德魯·多布森(Andrew Dobson)最先提出了生態公民權概念。該概念是對公民權基本內涵與性質理解的全面拓展,旨在為發揮公眾在創建生態可持續社會過程中的作用確立一個理論與實踐基點,因而從外部對傳統公民權理論發起挑戰。⑥簡單地說,這種挑戰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成員資格;第二,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傳統公民權理論認為享有公民權的成員應限于人類并且權利和義務之間是對稱、互惠的關系。但生態公民權則指出,政治過程中可以被接受的施動者不僅應包括當下活生生的個體,還應包括尚未出世的遙遠的人類后代,此外還應囊括非人類的動物、森林、河流以及生態系統。同時,生態公民權指出雖然未來后代(時間)和遠距離的陌生人(空間)可能并不會影響生活目前的“我們”,但如果“我們”的活動對“他們”產生影響,那么“我們”就有義務對“他們”負責。由此,生態公民權提出了非對稱、非互惠的義務關系。

生態公民權的關鍵性義務,是保證我們的“生態蹤跡”不會影響或妨礙到當代的其他人或者未來后代做出對他們來說重要的生活抉擇的能力。多布森認為,生態公民權的第一德行就是正義,所以德行都應該有助于消除環境非正義。⑦“生態蹤跡”是多布森提出的一個理論框架。這個理論假設地球生產和吸收廢物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可分配的土地總量、土地生產能力以及地球上人口總量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每個人都擁有概念性的均等的生態容積。但現實是,總有一些人擁有更大的生態蹤跡,比如發達工業化國家的消費者擁有近地球生態蹤跡平均水平3倍的生態空間。這背離了生態空間分配應遵循的平等原則,因此它是非正義的。⑧

環境難題一個不言而喻的方面是它既是跨越國界的還是影響代際的,比如全球變暖。對于這類環境問題的解決,公民參與是需要考慮的必然維度。生態公民權和生態蹤跡理念提示人們除了要彰顯環境權利之外,還要履行應盡的義務。尤其是那些在生態空間方面還有欠賬的人更應如此。履行生態公民權的義務要求人們盡可能地減少生態空間的占用,從而改變因占據額外的份額所產生的事實上的和潛在的非正義關系。

環境傳播中的公民新聞,尤其是常規型的公民新聞,其在實踐中通過話語爭鋒和知識傳播培養并強化人們的生態公民權的義務觀念。這類公民新聞不僅可以將各種環境非正義現象帶入公共領域的討論中,還能夠將在公共領域中獲得的理性認識帶入私人領域,從而影響個人生活與消費行為。經過長期的反復,當公民將生態公民權提倡的義務觀念視為合法時,他們將更自覺地保護生態環境。從這一意義上來說,環境傳播中的公民新聞是公民內化生態公民權的義務理念的實踐場。

注釋:

①需要說明的是,個別案件發生時尚未出現互動媒介,但公民借助媒介表達其利益訴求與公民新聞的精神實質是相通的

②④⑤⑦【英】馬克·史密斯 皮亞·龐薩帕著,侯艷芳 楊曉燕譯:《環境與公民權:整合正義、責任與公民參與》,山東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07頁、第114頁、第112頁、第70頁

③Robert Cox: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Sphere, SAGE Publications, 2006, 第179頁

篇2

【關鍵詞】新聞傳播;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的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隨著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已經進入大眾傳媒時代,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的不斷出現,對傳統新聞媒體產生了較大的沖擊,使得新聞傳播更加快捷。在全新的媒體時代,新的互聯網思維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較大的沖擊,新聞傳播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也受到一定的影響,互聯網上一些消極的思想以及負面的內容等都給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一定的難度與困擾,新聞傳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一系列的困惑,嚴重阻礙了新聞傳播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發揮。所以,在新的媒體環境下,探討新聞傳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新聞傳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新聞傳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關聯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一定的傳播媒介,新聞傳播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之一,新聞傳播只有融入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才會具有更為深刻的內涵與意義。所以,新聞傳播與思想政治教育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新聞傳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當今時代,新聞傳播是傳播社會文化的重要途徑,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向人們傳遞文化與理念,所以新聞傳播自然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首先,新聞傳播是向人們傳播信息的一種活動。新聞傳播承載了眾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新聞傳播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控制,所以新聞傳播就成為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其次,新聞傳播是教育主體與客體互相作用、互相聯系的一種有效形式。新聞傳播向人們傳播信息不是單向的過程,而是一個互相往復的過程,傳播者與受眾的角色可以互換。新聞傳播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與客體提供了互動的平臺,通過新聞傳播平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碩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新聞傳播的主要功能。從教育學角度來講,新聞傳播的過程就是一個教育的過程,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教育過程。新聞傳播將一定的思想以及社會文化融入其中,然后通過新聞的形式傳遞給受眾,這就是教育的過程。其實,教育性是新聞傳播的普遍特性,受眾可以通過新聞傳播的內容改變自己的思維,新聞傳播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受眾的思想。從傳播學角度講,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個傳播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思想教育工作者將一定的思想理念傳遞給受教育者,只不過這個傳播過程比較特殊,是由教育者施加給受教育者的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活動,所以說,思想政治教育是新聞傳播的主要功能。

三、新聞傳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新聞傳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載體,思想政治教育是新聞傳播的重要功能。在信息化、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互聯網在為新聞傳播提供方便的同時也為人們帶來一定的困惑:大量新聞信息撲面而來,人們難以辨別真假,這給新聞傳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施帶來一定的影響及一系列的困惑。

(一)新聞傳播公信力下降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差

隨著時代以及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在信息化這個新時代,新舊思想交替、新舊觀念抗衡,對人們的思想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新聞傳播擔負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但是某些新聞報道為了吸引人們的眼球,而報道了一些不真實的信息,這就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人們對于新聞傳播信息的真實性表現出疑慮,使得新聞傳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民群眾中的可接受性變差,如此新聞傳播自然就起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二)新聞傳播工作者自身的局限性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較差

新聞傳播過程中的核心環節是新聞傳播者,也就是新聞傳播的制作人、策劃人,新聞傳播者對于新聞傳播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起著關鍵作用。當前,部分新聞傳播者缺乏一定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以及責任意識,不能夠與時俱進地成為有先進意識的傳播者,不重視新聞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能夠深刻理解新聞傳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內涵與意義,這種新聞傳播工作者自身的局限性,使得新聞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大大下降。

(三)新興媒體對新聞傳播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沖擊

近些年,新興媒體大量涌現,新聞傳播不再受地域的限制,所傳播的信息量巨量增大,可控性降低,極大地削弱了新聞傳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使受眾不易掌握正確的思想政治方向,甚至在海量的信息中迷失方向,受眾的思想觀念在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興媒體的沖擊下搖搖欲墜。新媒體在為新聞傳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提供了多元化的渠道與途徑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的問題,所以說,新媒體對新聞傳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嚴重的沖擊。

四、新聞傳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實現的路徑

面對新聞傳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困惑,我們必須要強化新聞傳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找出新聞傳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路徑,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堅持正確的新聞傳播輿論導向,提高新聞傳播的公信力

新聞傳播輿論導向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所以我們一定要堅持正確的新聞傳播輿論導向,提高新聞傳播的公信力,只有這樣才能使新聞傳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以有效發揮。新聞傳播要堅持以人為本,滿足受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牢牢把握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原則,不能虛假報道。新聞傳播還要堅持正面報道,以鮮明的正面形象引導受眾的思想動態,使受眾的思想狀態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二)強化新聞傳播隊伍建設,提高新聞傳播節目的質量與影響力

高素質的新聞傳播隊伍是強化新聞傳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我們一定要不斷強化新聞傳播隊伍建設,提高新聞傳播節目的質量與影響力,使新聞傳播服務于對受眾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我們要不斷提高新聞傳播者的專業水平,提高他們的專業素質,為高質量新聞節目的制作提供技術支持;另一方面,我們要強化新聞傳播者的思想素質,樹立他們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以及責任意識,使他們深入把握新聞傳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與意義。

(三)關注新興媒體影響力,打造新聞傳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合力

新興媒體為新聞傳播開拓了新渠道,這對新聞傳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我們一定要關注新興媒體的影響力,打造新聞傳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合力。我們要牢牢把握新興媒體信息傳播迅速及時等特點,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新媒體的信息傳播當中去,有效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傳播正能量、弘揚社會正氣,杜絕負面新聞信息的傳播,重新樹立新聞傳播的公信力與威信,打造新聞傳播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

參考文獻:

[1]周國卿.電視新聞傳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討[J].新聞傳播,2012,10:78.

[2]毛濃華.媒介融合背景下強化電視新聞傳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研究[J].新聞知識,2012,11:56-57+104.

[3]聞竹.我國電視新聞傳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新聞戰線,2015,08:92-93.

篇3

新聞 事實 信息 媒介互動

陳響園,蘭州大學兼職教授,文學院碩士生導師。

新聞是新聞學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新聞傳播活動的核心對象。關于新聞的定義,中西方學者對此都有不同的見解,加起來上百種。如此多的新聞定義,主要是新聞的特性及衍生特性眾多,下定義的學者研究的著眼點不同,而不同的研究視角造成了要抓住新聞客觀本質特性定義比較困難。現有新聞的諸種定義,多是局限于傳統紙媒平面新聞的概括,傳播技術的變革使新聞傳播方式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無論是傳播主體、時空關系、傳播模式,還是傳播效果都與傳統紙媒新聞傳播截然不同。

一、傳統新聞定義的梳理和考察

(一)國內外的不同新聞定義

新聞活動的產生源于早期人類在共同勞動和生活過程中,為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更好地勞動生產和生存生活,相互之間傳遞信息,交流情況。這種相互依存狀態下信息交流和社會交往的需要導致最早的信息傳播活動產生,新聞這種特殊社會現象應運而生。由于人類自誕生后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社會關系,無論物質上還是精神上的生產生活都在各種社會關系中進行,維系人類生活和這些社會關系的就是信息交流和傳播。所以人類接觸和從事新聞傳播活動由來已久。

伴隨人類社會發展,人們的社會交往范圍擴大,信息交流需求也日漸增強,新聞傳播活動成為一項社會事業。而對新聞理論的研究遠遠晚于新聞活動的實踐,因此對新聞的定義早在實踐中就產生了許多根據新聞傳播直接體驗做出的理解和界定。影響廣泛的有19世紀70年代美國紐約《太陽報》的編輯主任約翰?伯博加特說“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美國堪薩斯州《阿契生市環球報》的副主編愛德華?賀說:“凡是能讓女人喊一聲‘啊呀,我的媽呀’的東西就是新聞?!边€有20世紀30年代初《紐約先驅論壇報》的采編主任斯坦利?瓦利克爾定義的新聞是建立在三個W的基礎上,這三個W就是women(女人)、wapum(金錢)和wrongdoing(壞事)等等。尤其在西方的業界形成的新聞定義大多都來源于新聞內容的趣味性、獵奇性和反常性。英語詞匯中“news”,源于希臘,在《牛津詞典》里就解釋為“新鮮報道”。 整體來看,國外的對于新聞的定義大多將其歸為信息。西方社會的專家學者更為關注的是“時效性”、讀者的“興趣”和“關注”,認為這些是作為新聞的主要元素。這樣認識新聞和西方新聞傳播的環境分不開。近代西方新聞事業主要產生于商業活動,從一開始就具有商品屬性。商業化運作模式、受眾市場主導新聞傳播的環境下,大眾化報刊對新聞的選擇標準的認識和理解成為廣為流傳和認可的定義。如此對新聞的認識也同西方新聞的職業化和專業主義精神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在國內,新聞的定義多源于學界,主要是新聞教學研究的教授、專家、學者們,根據他們對新聞傳播研究的結果做出的界定。因此,國內的新聞定義往往較為宏觀抽象,卻又能比較全面地把握新聞內涵。在表達上常以形式邏輯的肯定判斷,簡明扼要,言簡意賅??傮w上,國內關于新聞的定義分為“事實型”“活動型”“功能型”“信息型”4種主要類型。

被譽為“中國新聞學的開山鼻祖”的徐寶璜在他的著作《新聞學》中講道:“新聞者,乃多數閱聽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實也。”[1]民國名記者《京報》總主筆邵飄萍定義:“新聞者,最近時間內所發生,認識一切關系人生興味、實益之事物現象也?!笨梢娢覈缙诘男侣劧x多是將新聞看做是事實。這多是受到晚清和民國時期傳入的西方新聞思想的影響。在“事實型”的定義之中,不得不提到的是范長江先生1961年發表的《記者工作隨想》一文中提到的新聞的定義。“什么算是新聞呢?我覺得,新聞是廣大群眾欲知、應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實。這個說法不一定全面,但是,它貫穿了一個為群眾服務的精神?!盵2]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徐寶璜先生還是范長江先生對新聞的定義,都強調新聞一定是事實,注重新聞最根本的真實性。新聞的本源就是事實,新聞就是提供關于某一事實的信息,沒有事實依據,杜撰和憑空捏造的都不是新聞。同時,二者都是從受眾的角度提出定義,都考慮到了受眾對新聞的主動性。不過在范長江先生的定義中“欲知、應知而未知”表達的內涵更加豐富,不只是西方新聞思想中的受眾客觀信息需求,還有了傳者主觀傳播導向的因素。在西方新聞理論中,新聞是客觀中立的信息,而在我國新聞學理論中,新聞的引導教化功能一直被視為新聞重要的特性。

篇4

論文摘要:綜觀以往的研究,往往只針對新聞話語的其中一方面。比如以“新聞寫作”、“寫作風格”等為研究對象的文章和書籍,其實是關于新聞話語語言規則方面的研究。而對新聞話語的批判性研究又多側重新聞話語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而不是從文化的角度認識新聞話語在社會認知、社會交往及社會權力等方面的功能。作為“語言系統與文化環境的交匯點”,對其研究不應該只突出其中一方面,因為這兩者并非獨立存在,而是相互影響的。本文主要探討新聞話語的文化符號學向度。

新聞話語的策略性規則可謂多種多樣,因為題材與體裁的不同,以及傳播語境的不同,會側重于其中幾種策略性原則。

不過,記者運用此策略性規則而不是彼策略性規則,也有主觀因素的影響,即記者傾向于使用該策略性規則,從而形成自己的風格。這種風格會自覺不自覺的與記者所在報紙的風格相符因為記者不能直接發表其新聞話語的文本,而是通過所在媒體機構的編輯。記者、編輯等都是新聞傳播者,因為“記者從事新聞報道,必須同他所工作的媒體保持價值觀念的一致性”并且,即使不完全是,其風格也多少代表著一個國家新聞話語的風格。

一、新聞話語的社會認知功能

(一)事實認知

提供信息是新聞最重要的功能。丹尼斯·麥奎爾在《大眾傳播理論》中,把“信息功能,即提供有關世界上的事件和社會情況的信息”置于媒介五大功能的首位。報紙新聞也不例外。

在現實生活中,每時每刻每分每秒個人生活圈之外的世界都在不停地發生沖突和變化。個體無法到達每一個現場,親眼見到或者親耳聽到事件發生的過程。但是,人們卻很關心個體之外的世界,唯恐自己落后于個體之外的世界。

如此,人們只能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去了解外部的世界。新聞則是一個很好的媒介因為新聞注重時效性,其在第一時間,傳播事件的最新情況因為新聞具有可信性,大多數新聞是客觀真實的報道因為新聞的可接近性,現代科技的發展,迅速的、大批量地復制成為一種可能……這些都使新聞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最佳媒介之一。

(二)價值觀認知

受眾希望新聞能夠最大限度地提供有關事實的信息,并對該事實作出判斷,以實現觀望周圍的世界、并盡可能的使自身的行動能夠適應周圍世界變化的可能。但是受眾又不滿足于新聞只是信息的載體,特別是當媒體數量激增、受眾越來越容易接近獲得信息的媒介時,新聞信息繁蕪而不易輕易作出評判。受眾開始依賴于媒體顯性的或隱性的觀點,新聞也就不再只是傳達信息的媒介了。新聞開始向個性化發展或者提供獨家報道或者提供獨到見解。這兩種形式都是實現價值觀認知的最有效形式,價值觀的認知即意味著對某一種觀點的認同。

二、新聞話語的社會交往功能

(一)內部社會整合與互動

我們己經了解到,新聞話語能夠實現人們對社會的認知,包括事實的認知和價值觀的認知。但是,新聞話語的社會功能并不止步于此,新聞話語的傳播者還希望人們據社會認知而作出反應接受之。因為“告知和勸服是新聞話語傳播的兩個層次,前者要人們理解傳播者對某個事件或情境的敘述,……期待受者建立與敘述者所預期的一模一樣的文本再現情境模式后者則……期望將隱匿的言語行為獲得受者的接受,從而實現報道的價值和意義。”

(二)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是指通過解決跨文化交際中的矛盾與問題,并探索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簡單地講,跨文化交際就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之間的交際,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所發生的相互作用。提高了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利于消除交際障礙,防止交際摩擦,拓寬視野、促進文化交流。

新聞話語通過不同形象的塑造,實現受眾對對象國的認識。這種認識將影響并引導受眾實際社會生活,或者以“競爭的態度”,或者以“敵對的態度”,進行跨文化交際。

三、新聞話語的社會權力功能

(一)新聞話語是權力的象征

從新聞傳播者個人來說,新聞話語對事實的傳播具有突出其中一個方面的特點就一個國家來講,新聞話語側重于某一類事實的傳播。這種傳播方式對受眾的影響是,“多數情況下,報紙可能不會成功地影響人們怎么樣考慮問題,卻能有效地決定人們思考什么問題?!?/p>

當社會中某一集團或階層掌握新聞這一媒介的時候,勢必會側重于報到有利于集團或階層利益的新聞事實或是不利于其他階級利益的新聞事實,作為“對新近發生事實報道”的新聞因此而傾向于對一定層面意識形態的提升。這種提升作用,使新聞話語具有控制人的思想意識乃至行為規范的能力。

(二)“話語權”與“話語霸權”

新聞話語的權力功能是指就新聞話語在社會生活中所發揮的作用而言的,容易與其混淆的概念是本文第一章出現的“話語權”,也是當下日常生活中被大量應用的一個詞。

作者的理解是,話語權是指個人或集團發表意見、觀點的權力。也就是我國憲法所規定的,公民具有言論自由的權力。但現實生活中,言論自由的權力已被狹隘化在媒體上發表言論的權力。因為大眾傳媒以其廣泛的受眾和重大的影響力,成為發表意見或觀點的一個重要媒介,所以成為爭奪話語權的重要資源之一。

而在全球傳播研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概念是“話語霸權”,即“當傳媒的話語權過度發揮時,其話語權就成為一種霸權”。這是因為一定的大眾傳媒代表著某一集團或階級的利益,所以該“集團的話語權”構建起傳媒的“話語統治權”,這種話語統治權使它有能力扭曲接近整體的傳媒空間,并以其覆蓋能力,消解其他集團的話語力度。根據大眾傳播學的“知溝理論”,發達國家—如美國—在全球傳播中,憑借其高科技手段,占有大量媒體資源,使新聞流通呈現單邊性,并因此出現新的殖民行為—通過新聞話語等大眾傳媒在發展中國家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

結束語

通過研究中發現,“新聞話語”的研究,提供了認識新聞及新聞傳播新的角度。作為語言系統與社會環境交匯點的新聞話語,必須遵守語言的構成性規則,如普利策新聞獎作品須遵守英文的語法要求,中國新聞獎作品須遵守漢語的語法規則,否則新聞話語根本無法傳播必須符合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屬性。一定社會文化下的新聞話語,也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以客觀的和發展的眼光對待兩種形式的新聞話語,才能促進文化上的心理認同,使新聞話語更好地建構一個文化上的自我,發揮其豐富的社會功能。

除語言學、文化學外,新聞話語的研究可能會涉及更多的學科知識,故已吸引政治學、社會學等研究者將其作為研究對象。隨著越來越多學科知識的融入,也將不斷擴大新聞學的研究范圍,并提高其研究水平。

參考文獻:

[1]姚里軍《中西新聞寫作比較》(第一版)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3月.

[2]俞香順《傳媒語言社會》(第一版)新華出版社.2005年3月.

篇5

關鍵詞:新聞觀;新聞;宣傳

中圖分類號:G2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2-0256-01

一、新聞的定義、特征及功能

(一)據考證,“新聞”一詞最早出現在我國唐朝初年出版的《新唐書》中。書中載有“恨天下無書以廣新聞”(孫處玄語)。這里的“新聞”指的是民間新聞的軼事。關于新聞的定義,目前,國內較能為人們接受的是1943年同志在《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一文中的說法:“新聞的定義,就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笨芍^言簡意賅,是一個比較科學準確的定義。(二)據以上定義,我們可以將新聞的特征概括為一下幾個方面:(1)真實性。新聞是事實的報道,因此事實性是新聞的本源,沒有事實就沒有新聞,事實是新聞賴以生存的基礎。馬克思也曾把“事實的變動”視為新聞的本源。1859年,他以《紐約每日論壇報》柏林通訊員的身份,向報紙編輯部說明一段時間沒有寄稿的原因時寫道:“德國有一句諺語:‘如果周圍空無一物,皇帝也失去敵自己的權力’。既然連皇帝這樣的大人物都受這條空無一物規律的支配,本報通訊員更無法逃避這條規律了。如果沒有什么事情,就沒有什么可說的。這就是那迫使我好幾個星期停止從‘精神之都’、從這個即使不是世界力量的中心至少也是‘世界精神’的中心寄發通訊的極重要的原因。”(2)時效性。新聞如果失去了時效性,就沒有了生命力,就不能稱其為新聞,而改叫舊聞了。有學者提出,新聞報道必須從“TT”即今天(today)的事情今天(today)報道轉變到“NN”即“現在(now)事情現在(now)報道”,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從中可見新聞時效性的重要。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的新聞活動中也在實踐著新聞的時效性。馬克思對報紙的特點從時效性方面做了規定:“報紙的一般性質——經常的戰斗準備、對于急需報道的聳人聽聞的當前問題的熱切關心?!倍鞲袼咕蜁r效性問題對記者和編輯也提出過要求。在寫作方面,他要求:“必須像一個真正的記者那樣寫作,就是說,寫的快,手頭有什么材料就寫什么。”而編輯,“重要的是從適當的方面迅速抓住問題?!保?)時新性。曾經有人說新聞“姓新”,說報紙是“新聞紙”??梢娦侣劦摹皶r新性”也是新聞的內在特征之一。(4)公開性。新聞的最終目的是拿給人看的,是要公開的,如果寫了的新聞不公開給受眾看,那談何新聞?因此,公開性也是新聞的特征之一。

(三)新聞的功能主要有(1)信息功能。新聞傳遞信息,這是新聞的最基本的功能。(2)教育功能。新聞媒介通過報道和評論,引導社會輿論,使廣大民眾受到教育和影響。有關新聞提供信息、教育大眾的功能,經典作家曾有過專門論述。(3)宣傳功能。新聞具有明顯的宣傳功能。列寧對此有過經典論述:“報紙的作用并不只限于傳播思想,進行政治教育和爭取政治上的同盟者。報紙不僅是集體的宣傳員和集體的鼓動員,而且是集體的組織者?!保?)服務功能。新聞事業具有服務于社會的功能。經典作家對新聞服務大眾的功能有過精彩闡述。

二、新聞與宣傳的區別與聯系

(一)新聞與宣傳的區別。新聞與宣傳的主要區別有以下幾個方面:

1、新聞與傳播的本質特征不同。新聞是傳播關于新近變動的事實的信息的一種手段。它重信息,而信息又是客觀存在的,所以新聞具有客觀性。宣傳是傳播思想觀念的一種手段。它重外在的形式符號,某種儀式、某種標志往往被賦予較強烈的意義。

2、新聞與宣傳的出發點不同。新聞的出發點是出于受眾的需要。宣傳的出發點是出于宣傳自身的需要,把一定的觀念傳播出去,讓受眾了解、理解、接受,從而爭取受眾的信任和支持。

(二)新聞與宣傳的聯系。關于新聞與宣傳的相互關系,目前有三種看法:

1、包容說。認為新聞和宣傳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新聞是宣傳的一部分。新聞與宣傳是兩個有種屬關系的概念,新聞是種,宣傳是屬,一切新聞都是宣傳,而一切宣傳并非全是新聞。新聞是一種手段,宣傳只是這種手段的目的。

2、交叉說。宣傳與新聞是互相獨立、相互聯系的關系。新聞與宣傳是兩種不同的社會現象,有著明顯的區別,但他們之間不是并列的、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交叉甚至相互滲透的。

3、無差別說。認為新聞就是宣傳,宣傳就是新聞。

參考文獻:

[1]李良榮.新聞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篇6

高校體育新聞傳播的主要途徑

高校體育新聞傳播的主體是全校師生員工,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學校體育行政管理部門,即高校體育院系和體育部或者體育教研室等。體育新聞傳播除了一般新聞傳播的共同特點外,還有其自身獨特的性質,其傳播途徑也是包含高校所有的媒體途徑,并且體育行政部門還有自己專門的宣傳途徑。

廣播。高校校園廣播是高校媒體中最早出現,也是最簡單、直接的一種形式,是校園宣傳工作的主體之一。校園廣播具有信息傳播及時、快捷、簡短的優勢。易被聽眾無意識地在課余飯后輕松地接收。尤其是遇到突發性事件或現場直播,廣播的獨特優勢就發揮得更明顯。

宣傳櫥窗。高校的宣傳櫥窗是一種簡單的宣傳媒體,它們的針對性、目的性和時效性特別強,而且十分靈活機動,成本也十分低廉,形式簡單并且比較美觀,富有豐富的創意。可以說宣傳櫥窗是高校媒體中的活躍分子。它們除了傳遞內容以外,還會給人以美的享受。反映出高校濃郁的文化氣息。是師生員工課余飯后、休閑散步的好地方,是校園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通過宣傳櫥窗,能夠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政治導向,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

宣傳櫥窗作為一種機動靈活的媒體,也存在其篇幅小、張貼時間短,很難全面地、持續地對受眾施加影響。而且很多櫥窗的宣傳內容為手工制作,顯得比較雜亂,沒有專門的管理者,經常還會出現剛貼上去一會兒就被其他的宣傳內容覆蓋了的情況。

網絡。校園網絡是一種新興的高校新聞媒體形式,它具有更新速度快、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等特點?,F代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展,為高校體育新聞傳播提供了現代化手段,拓展了高校體育文化的工作空間和宣傳渠道。校園網絡目前已經成為高校加強體育新聞傳播的一種主體媒體形式。在充分利用學校校園網首頁、聊天室、校園論壇等欄目進行體育新聞傳播外,高校的體育行政機構還建立了自己的網頁,有著豐富的宣傳內容和廣闊的宣傳空間。

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和學生消費能力的提高,很多大學生都在使用電腦,電腦在日常的校園體育新聞傳播中,可以充分發揮快速傳遞信息的優勢,建立體育新聞平臺,向大學生提供一些及時體育新聞、健康信息、運動方法、注意事項等信息。既可以幫助同學們提高參與體育活動的意識。也顯得溫馨體貼,使同學們真正感到大學生活的快樂和幸福。

高校體育新聞傳播的文化意蘊

高校體育新聞傳播是社會文化的一個分支,其主要目的是引導和規范大學生的體育行為。對于培養大學生適應社會、服從管理、遵守公共道德等素質大有裨益。因此,高校體育新聞傳播日益顯現出它深刻的文化意蘊和價值。

高校體育新聞傳播的導向功能。導向性是文化的主要特點之一,高校體育新聞傳播的具體內容豐富多樣,形式多姿多彩。這些豐富的體育新聞傳播內容不僅使校園文化活動朝氣蓬勃,富有生機,提高了大學生的文化素養,而且對學生掌握多種體育知識和方法起著積極的作用。高校體育新聞傳播活動在傳播體育信息、造就輿論環境的同時。營造了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在抵制不良文化對大學生的侵蝕上也起到重要的作用。高校體育新聞傳播倡導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導大學生追求健康、文明、高雅的生活目標。這就為大學生排遣精神壓力、打發心中郁悶和發泄過剩精力創造了條件,對大學生建立健康、健全的人格起著不可忽視的引導作用。

高校體育新聞傳播的教育功能。高校體育新聞傳播對大學生的體育觀念、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都將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高校體育新聞傳播必然會表現出明顯的教育功能,比如通過生動的報道和宣傳優秀人物來教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觀念。弘揚愛國精神。培育體育社會公德等。另外,高校體育新聞傳播可以讓大學生快捷地獲取各種各樣的體育信息,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可以提高他們的體育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對社會的認識。高校體育新聞傳播拓寬了大學校園各種體育信息的來源。是現代大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重要動力源泉。

高校體育新聞傳播的激勵功能。高校體育新聞傳播的主要目的就是滿足師生員工的高層次精神需求,在溝通參與者思想情感的同時。使師生員工感受到關心和尊重。在培養師生員工共同的體育行為規范的同時,促進共同的價值觀念、理想信念等群體意識的形成,可以使師生員工產生歸屬感,從而增強學校成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高校體育新聞傳播弘揚積極進取的體育精神,深深影響著師生員工的思想和行為。激勵教職員工積極進取、不畏艱難、開拓創新,鼓勵在校大學生勤奮學習、努力成才、為學校爭光,從而在整個校園形成一種朝氣蓬勃、精神振奮、開拓進取的良好氛圍。

高校體育新聞傳播的娛樂功能。在高校里,教師們有著繁忙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學生們也有著緊張的學習壓力,通過體育新聞傳播可以有效地消除師生們的焦慮與疲勞。一方面,高校體育新聞豐富的傳播內容讓師生們在課余飯后無意識地得到調節,從而消除緊張的情緒。另一方面,高校體育新聞傳播通過體育知識的傳播,引導體育行為,讓師生們積極參加校園體育文化活動。校園體育文化帶有濃厚的娛樂性。它要求師生們親身參與運動,在愉悅身心的活動中承受一定的負荷。發展自己的體能。在校園這個相對“封閉”的生活環境里,體育活動以其娛樂性、趣味性和可選擇性的特點,迎合了師生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已經成為師生員工的主要娛樂方式。

加強和改進高校體育新聞傳播的對策和建議

提高思想認識,明確高校體育新聞傳播的重要性。實踐證明,高校體育新聞傳播是體育文化和思想教育的重要載體,是校園文化建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溝通全校師生員工的紐帶和橋梁。它能夠以學生的視角、學生的語言反映體育生活、評價社會時事、交流體育方法、分享媒體信息,特別容易被學生群體認同和接受,其效果明顯好于搞一些強制性的規章或制度。因此,高校領導和體育工作者要堅持“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一定要擺正校園體育新聞媒體的位置,注重發揮它的文化教育功能,善于運用體育新聞傳播促進學校體育教學、管理。以及大眾體育文化推廣等工作的開展。

篇7

關鍵詞:新媒體; 網絡媒體; 新聞傳播; 網絡新聞

      新媒體的界定,眾說紛紜??傮w而言,是新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絡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本文以網絡媒體為例,試論其在新聞傳播中的優勢與弊端,及其積極與消極作用。

自1994年中國獲準加入互聯網至今,網絡在我國經歷了一定時期的孕育(技術與內容發展、受眾形成)后,發展突飛猛進。目前中國網民數是15年前的867倍,互聯網普及率為39.9%。2011年,網民平均每周上網時長18.7個小時,中國域名總數775萬,其中.CN域名353萬,網站總數230萬。在此樂觀數據支撐下,網媒在新聞傳播中究竟有何優勢呢?

首先,網絡媒體具備多維傳播優勢,能將文字、圖片、聲音、圖像有機結合多感傳遞,提供讀聽看的功能,留言、微博、博客提供寫功能,同時在觸屏終端上亦可應用。其中,音視頻文件引入,對營造傳播氛圍、增強感染力作用顯著,使傳播變得豐富和立體。

其次,海量存儲優勢。這既表現在整體數據存儲上,亦體現在個體新聞傳播中。整體而言,數據保存載體具擴展性,安全性和管理成本上也更可靠和節約。個體新聞傳播活動與報紙受版面、電視受時間段的決定性限制相比,網媒則有著非線性傳播的優勢。此外,網頁多層布局架構也為一屏這個黃金區域開辟了新空間。

第三,快速反應與交互能力。網媒通過滾動新聞、彈窗新聞,實時報道,文字直播等方式來傳播最新的新聞事件或新聞事件的最新報道。滾動新聞全時性、全時性知曉,新聞量大、單位頁面承載新聞量多,形式醒目易被受眾察覺。實時報道與文字直播則更具時效性。交互能力是網絡媒體的又一優勢所在。與傳統媒體單向傳播不同,在線提交、留言、評論、及時通訊等功能使互動迅速便捷。

第四,聚合功能。系統檢索功能可迅速聚集某一新聞事件的所有稿件,通過預先策劃以及后期整理,并可融入多媒體手段聚合顯示。此外,動態添加使聚合頁面處于時時更新中,新聞既可被錄入到常規欄目,又可在相關專題頁面同步更新。

第五,網絡媒體打破地域和時空限制,省內外國內外一網包覽,新聞源也獲拓展,題材更豐富,更貼近大眾。20世紀末美國一位著名學者提出:到21世紀中葉將存在三類記者——受眾記者、機器人記者和當下存在的這類記者。

第六,網絡媒體在信息統計上,可做到快速準確反饋,這對于改進新聞傳播方式和思路,掌握輿情等具有積極作用。

第七,更加個性化。受眾可自訂喜愛和關注的服務,網媒也有意識地從內容和技術上考慮受眾的個體需要,打造個人化、個性化、智能化。

事有利弊,物分兩儀。網媒傳播優勢毋庸置疑,其積極功用在新聞傳播中得到了體現:運用網媒第一時間消息、平息民眾恐慌疑問,報道事件最新進展,增強社會透明度等等。然而,網媒在充分發揮優勢的同時,也會帶來相應的負面消極影響,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快速反應和便捷互動性,有可能成為網絡謠言和網絡暴力滋生蔓延的溫床。新聞源的開放性,在諸多事件中表現出積極正面的功效,但也有惡意炒作、謾罵攻擊的情況。

其次,網媒對標題的處理增加了受眾的閱讀負擔和困惑。網站在排版上為增加信息量,除頭版頭條以標題附摘要或圖片外,其他基本上都以純標題顯示,且常一行兩題乃至多題,單新聞標題被壓縮到幾個漢字,增加了在修改標題中非主觀因素造成曲解原意的機率。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達5.38億。上網瀏覽新聞的人,其閱讀習慣傾向于快速獲取,希望在最短時間內知曉信息。很多網民看新聞時只看導語,甚至只看標題,因此標題產生的“誤會”時有發生,影響面大。

篇8

《新聞聯播》這些年也曾多次改進,今年又成立了新聞聯播編輯部,并對節目的策劃、組織、編輯、編排、言論等方面進行了加強和改進,要求更加突出新聞性和信息量。經過半年多的運作,新聞聯播確實發生了變化,宣傳技巧也在不斷提高。

看今天的《焦點訪談》,我們很難把它的內容與名字聯系到一起,也無法想象它曾經有過的輝煌。2003年的全國“兩會”上,主持人敬一丹曾說,1998年,《焦點訪談》輿論監督內容的節目占到全年節目的47%;2002年,該比例下降到17%?!拜浾摫O督內容歷史最低,收視率歷史最低,觀眾期望值歷史最低”。

《新聞聯播》和《焦點訪談》在我國政治生活和電視媒介中所處的重要地位,決定了它們不再是單純的電視新聞節目,而是承載了更多政治責任和社會功能的宣傳和輿論工具。在內容選擇上,兩檔節目首先考慮的是宣傳任務的落實、輿論導向的正確,對社會上發生的重要新聞和百姓關心的重大事件,在報道上有太多的規矩和顧慮。近幾年來,全國性重大宣傳任務越來越多,時政類新聞和評論節目傾盡全力完成宣傳任務,功能定位和內容定位逐漸上移,對觀眾的需求難以照顧,離新聞和觀眾越來越遠。因此筆者認為,這兩檔節目在觀眾中影響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過分強調了節目的社會功能、忽視了新聞的核心價值。

新聞的社會功能一般有報道新聞、信息服務、政治宣傳、輿論引導、社會監督、議題設置等幾個方面。新聞價值有大小,新聞欄目有主次,但或多或少,單條的新聞或整個的新聞欄目都承載一定的社會功能,這是新聞的性質決定的。時政新聞、民生新聞、經濟新聞、新聞評論等各類新聞欄目分別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注重發揮新聞的社會功能,特別是提高宣傳報道水平和輿論引導能力,是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是黨和政府賦予新聞工作者的使命。這一點,毋庸置疑。

但是,新聞傳播是個公共行為過程,包括生產、傳播、接收三個環節,分別對應傳者、媒體、受眾,我們對第一和第二環節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了對第三環節的重視,其實第三環節決定了新聞最終的傳播效果,實現有效傳播才是新聞價值的最大化,是發揮新聞社會功能的前提?!安辉谟谀阏f了多少,而在于觀眾看到、聽到了多少”。有效傳播的要素除了傳播的媒介和方式、受眾的數量以外,主要就是新聞核心價值的大小。

新聞的核心價值是什么?大學教材把新聞價值要素概括為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趣味性等五要素,新聞的核心就要從這五要素里尋找。當然,一條新聞并不一定五要素俱全,但只要其中的一兩個要素明顯或突出,新聞的核心價值也就具備了。西方的同行把新奇與反常的事物看成新聞價值的核心要素,我們的都市報或民生類電視新聞欄目在選擇新聞時,遵循的也是這個原則。根據多年來的新聞實踐,時政類新聞比較注重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民生類新聞比較注重趣味性、服務性與貼近性。從新聞要素看,兩類新聞的核心價值有簡單而明顯的區別,但它們各自成為我們判斷和選擇新聞事實的標準。

新聞的核心價值具有時代或社會特征。任何社會時代都有一套基準的價值體系和判斷標準,對于新聞事實的判斷也同樣如此。一直以來,新聞的核心價值要素決定著新聞價值的大小,重要性或政治人物的顯著性決定著新聞價值的大??;到了資訊時代,新聞的信息含量及接近性決定了新聞價值的大小。無論怎么說,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必須有新聞事實發生,然后才有新聞報道,事件是新聞的本體,價值是新聞的核心,其余都是新聞功能的延伸。

觀眾看新聞,首先是想了解我們的周圍發生了哪些值得關注的事,可是我們的時政類新聞欄目,有時是發生了事情不見報道,社會影響巨大的事情在網上早就被爆炒了,電視新聞才通報一聲。每天晚上看半小時的時政新聞,形勢一片大好,天天平安無事,于是大家親切地調侃:“會議沒有不隆重的,閉幕沒有不勝利的,講話沒有不重要的,鼓掌沒有不熱烈的,領導沒有不重視的,看望沒有不親切的,完成沒有不圓滿的,成就沒有不巨大的,工作沒有不扎實的,效率沒有不顯著的……”

新聞的核心價值不僅是新聞行業內部標準,也是觀眾或讀者公認的關于新聞價值判斷的社會標準。新聞的核心價值標準與時代和社會標準是一致的?;谙嗤蚪频臉藴?,記者或公眾對新聞的判斷和反應是相同或近似的。只有注重核心價值,實現有效傳播,新聞才能擔負起政治責任,發揮出社會功能。

今年6月21日,總書記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著重就提高輿論引導能力講了五點意見,其中之一是:“必須不斷改革創新,增強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堅持用時代要求審視新聞宣傳工作,按照新聞傳播規律辦事,創新觀念、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方法、創新手段,努力使新聞宣傳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不斷提高輿論引導的權威性、公信力、影響力?!卑凑招侣勔幝赊k事,就是要堅持新聞的核心價值。

篇9

(一)手機成為信息傳播主要方式

手機樣式層出不窮,手機型號不斷更新,手機功能也越來越多,使用手機的人更是多不勝數,手機軟件的也是多如牛毛,不可否認手機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溝通方式,微博、微信現在已經成為了人們交流的主要方式,使用微博、微信的人涵蓋了小孩、青年、中年以及老年幾乎所有年齡段的人群,手機以及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方式。

(二)微傳播環境的營造

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信息傳播的環境,不僅在限于紙質報紙,不僅再局限于某個區域,信息的傳播不在受到距離和形式的影響,隨著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出現,給信息傳播營造了一種微傳播環境,信息傳播開始呈現移動化,并且這種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影響力也更大。

二、微信微博出現帶給新聞宣傳的改變

(一)微信微博成為新聞宣傳新戰地

互聯網時代,網絡融入了社會各個角落,網絡信息傳播越來越迅速,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所以微博、微信也為新聞傳播提供了新的傳播方式、傳播平臺,如果新聞宣傳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的優勢,一定可以為新聞傳播創造一個更新、更優質局面。

應用微博、微信進行新聞宣傳,可以覆蓋更多的范圍,并且信息傳播形式更加多樣化,圖形、文字、視頻等等多種方式都可以進行新聞宣傳,可以以及不同類型新聞,選擇不同種類宣傳模式,更加具有渲染性和傳播性,可以讓更多的人自主進行新聞傳播,不受時間??臻g限制,可是隨時隨地進行信息,并且實時進行宣傳。

(二)微信微博增加了新聞宣傳時效性

利用微博、微信進行信息宣傳,在信息制作上更加迅速,只要選擇好宣傳方式,制定宣傳文案,結合圖片或視頻,很快就可以將新聞傳播出去,所以這種宣傳方式使新聞宣傳更加具有時效性,不受時間控制,只要有手機等移動設備就可以進行信息編輯、工作,可以更加實時的進行更新和同步追蹤,對于效果分析也更加便捷。

(三)微信微博搭建了新聞宣傳溝通途徑

新聞宣傳的傳統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傳播,一般為信息的單向傳播,極其缺乏信息的反饋和與雙向溝通。信息的反響不明確,新聞宣傳缺乏活力與人性化。微博、微信的建立和發展,彌補了以往宣傳方式的不足。微博的評論轉發、回復和私信功能,能夠充分的實現管理者和閱讀者的互動,使雙方能夠互相了解對各種新聞信息的看法與評價。微博的溝通是公開透明的溝通,那么微信的點對點的溝通方式則是私密的、有針對性的溝通。當有些意見、建議和評論不適合在公開的環境發表時,微信無疑是最好的溝通方式。這樣既可以讓意見順利傳達,又可以保護個人的隱私,同時避免不必要的負面輿論。

三、微信微博給新聞宣傳帶來的挑戰

(一)增加了新聞宣傳管理難度

在新媒體環境下,獲取新聞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網絡信息內容的爆炸式生產和海量流通,意味著傳播內容管理的難度也成倍增長。宣傳部門以往尚可借助對信息資源和傳播渠道的壟斷,而使單向灌輸式的新聞宣傳有一定管理效力。微博、微信借助網絡傳播信息,傳播速度雖然快,但是這些信息的真偽和質量都不能完全保證。既要把握住社會上以及學校內重要的新聞信息,還要能認真識別信息的含金量與真偽。微博信息具有“低門濫”的特性,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上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言論的自由性和隨意性可能會導致大量無用信息的泛濫,從而使微博中的信息魚龍混雜。信息傳播的開放性,在帶給受眾豐富信息資源的同時,很容易滋生出一些垃圾信息。大量的信息難辨良莠真偽,部分碎片化的虛假信息大行其道。由于可以在短時間內從微博上獲取海量信息,往往又難以將垃圾信息從大腦中準確地“過濾”和“蹄查”。

(二)增加了輿論方向引導難度

全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有發言權。在新媒體環境下,打破了以往統治者的傳播地位,受眾不再是被動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動的了解信息和發表意見和看法,各類信息和意見都有更強的穿透力和影響力,可以突破傳播障礙,實現病毒式的傳播,加大了輿論的控制難度。

(三)削弱了新聞宣傳的權威性

信息時代的微博微信,除了傳播新聞之外,也肩負著一些社交、娛樂等功能。在新聞傳播中,各類信息都有可能出現在微博微信中,久而久之,會給人形成不緊張的思想和不嚴謹態度,這將削弱重要信息的權威性,影響新聞宣傳的嚴肅和效力。

隨著微博、微信的發展,傳播的去中心化使信息共享日益平等和透明,宣傳部門對信息和意見的擇取、傳播的局面被打破,傳統媒體的全面壟斷地位受到沖擊。微博話語權的“閱眾分享”特性,銷蝕了傳統新聞宣傳的權威性。各種信息匯集在官方微博中,在新聞宣傳的過程中,很可能弱化重要信息的權威性,影響宣傳的嚴肅性。

篇10

(1)網絡新聞傳播范圍廣導致監管不到位

網絡的飛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人民的距離,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福利。但是在帶給人們福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不利的地方,假新聞的傳播就是其中一個重要部分,造成假新聞蔓延的重要原因就是新聞監管不到位。由于互聯網的傳播很多都是跨國界傳播,這樣就給新聞監管帶來了很大的障礙,很難實現統一有效的監管。這樣就給假新聞的傳播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想要改變這種現狀就需要我國新聞監管的相關部門充分發揮他們自身的職能,制定出更加有力和有操作性的監管手段來進行網絡媒體的監管,實現文明有序的新聞傳播。

(2)語言障礙影響網絡新聞的傳播

語言是影響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各國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都代表著該國的文化內涵,當前網絡新聞傳播過程中出現的文化沖突中語言沖突占據很大的一部分。從全球的網絡新聞傳播上看還主要是以英語作為最主要的語言,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網絡新聞傳播的意識形態主體還是西方國家,而在我國以漢語為語言,以東方意識形態為主的網絡新聞傳播構成中,就容易因語言轉換和意識形態的差異造成新聞傳播受阻。因此,想要改變當前我國網絡新聞傳播現狀的主要舉措就是要普及中文在實際生活中的傳播,全面提升中文在世界的影響力。

(3)網絡新聞法律法規的不健全

當前我國還沒有建立對網絡新聞進行約束和管理的法律法規,明確沒有互聯網使用者的范圍和權利等細節問題,這樣就是使得開放性和自主性極強的網絡新聞受到了阻礙。我國很多互聯網網站中的新聞都通過轉載和復制其他網站的新聞獲得的,這樣就容易造成新聞網站和網站之間的作品糾紛,給網絡新聞的傳播帶來嚴重的影響。

二、做好網絡新聞傳播的有效手段

(1)完善網絡新聞的法律法規

法律法規是維護一個行業活動的根本準則和道德底線,特別是作為新媒體時代的產物網絡新聞,為了確保網絡新聞傳播的順暢就需要健全網絡新聞法律和制度,利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進行網絡新聞傳播的維護。當前我國針對網絡新聞的發展狀況,提升了利用經濟調控手段的方式進行新聞媒體的監管,并在行政部門的積極參與和維護下確保新聞工作的有序發展。另一方面就是做好網絡新聞的立法工作,彌補當前我國網絡新聞法律的空白,規范網絡新聞傳播資格的認證、新聞采訪權和新聞傳播內容等,保證網絡新聞的有序發展。

(2)做好網絡新聞輿論導向工作

由于網絡本身就是具有輿論導向引導的功能,在網絡技術條件的支持和專業新聞機構的幫助上,能夠有效地減少和降低很多虛假新聞和無價值新聞的傳播,這時候新聞機構和媒體就扮演起了“把關人”的角色,并在我國政策和資金的幫助下利用自身的權威進行信息導向,這樣才能全面地提升網絡新聞在公眾中的形象。

(3)加強網絡新聞傳播工作者的素質,完善新聞傳播形式

網絡新聞工作對于網絡新聞的傳播具有很大的影響,只有充分明確網絡新聞工作者的職業定位和工作范圍,充分尊重新聞的真實性。這樣才能全面提升網絡新聞的質量。網絡新聞除了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外,還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升和完善自己。在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不管是任何行業來說,對于工作者自身的工作能力和職業道德都有更高的要求。只有成熟和完善的新聞工作者才能做好新聞傳播工作,改變傳統新聞內容和形式單一的現狀,充分有效地利用新技術和新功能做好新聞傳播。

三、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