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育心理學的認識和理解范文

時間:2023-12-05 17:56: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教育心理學的認識和理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教育心理學的認識和理解

篇1

關鍵詞:初中數學;理論研究;新人教版

初中數學是整個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加強學生正確地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包括數學定理、公式等,使學生的數學思維概念化是新人教版數學教學的重點要求。學生只有在對公式概念、定理法規、理論知識理解無誤的基礎上,將其理論知識靈活運用于各種類似推理的題目中,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所以按照《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就必須不斷加強學生對數學概念學習的系統化、靈活化,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教育學生靈活掌握各種數理概念。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習動機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才能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游戲教學、設問教學的同時導入有趣生動的學習案例,將學生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來,激發學生的聽課情緒,隨之緊密引入與課題相關的內容。

二、表揚學生,不斷增強數學基礎能力

事實證明,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創造條件經常表揚學生,可以不斷鞏固和加強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因人而異、難易有別的提問,有針對性地表揚鼓勵每一個學生,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有趣;當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應適當地給予啟發指點,使學生能夠自主順利地完成任務,增強學生基礎學習的能力。

三、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

新課標在教學中建議:增強學生應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情況,盡量多地創設出數學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聯想、類比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數學,并靈活地在生活中引入數學。這樣,讓學生了解生活經驗與數學概念、公式等數學知識存在的內在聯系,并善于將理論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中。

四、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首先要精心設計教案,選擇教學教法,指導學生課前預習,其次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不斷進行復習。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可以采用新奇的表達方式、幽默的語言,啟發學生去積極思考,增強學習感染力,盡量讓學生自己組織,提出問題并自主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五、重視實踐活動的教學,提高學生數學實際運用能力

在課堂實踐活動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多觀察、多思考、多討論,開發學生的數學推理思維能力,讓學生盡量多地參與實踐活動,也可以將數學教學活動引向校外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親自參與并主動實踐,積極地綜合運用數學基礎知識解決各種生活常見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非常重要,必須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力。這樣,才能實現學生數學能力本質的飛躍,才能讓學生靈活地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在新人教版的課標下,教師需要著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通過提供給學生參與學習討論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這樣才能使初中數學教學更上一個臺階。

參考文獻:

[1]袁洪麗.數學概念教學淺談[J].考試周刊,2010(28).

篇2

關鍵詞: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 以學生為中心 課堂教學

1 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概述

人本主義的教育心理學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在教育心理學中的貫徹與應用。所謂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vchology)是在反對兩大學派――行為主義心理學(behavioristicpsychology)和精神分析心理學(psy choanalytic psychology)的時代背景下興起的心理學的第三勢力。其興起與主張正代表科學心理學的一種反省,代表教育界的一種反省,甚至代表第二次大戰以后形成的科技文化的一種反省。

學校強調知識教學,強調教育的技術化和程序化,既未重視教導學生如何認識自己、了解別人、關心社會,更未重視如何培養學生的道德標準與價值判斷能力。關心教育的學者們認為。美國過分強調科學技術的教育是反人性的教育,過分強調客觀條件而忽視學生主觀需求的教育是反個性的教育。要想改造社會,挽救美國,就必須推行以人為本的教育。在這種不滿于社會與教育現實的情況下,應運興起了以人本教育為中心思想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只是對人性、對心理學和對教育的一些觀念、態度和主張。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本質是善的;人生而具有善根,只要后天環境適當,就會自然地成長。人本主義心理學在教育上的意義是,不主張客觀地判定教師應教授學生什么知識,而是主張從學生的主觀需求著眼,幫助學生學習他喜歡而且認為有意義的知識。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馬斯洛、羅杰斯、康布斯等。

2 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對教育的影響

2.1關于教育目標

人本主義的教育心理學,是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框架為基礎的。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的興起對課堂教學有很大的影響。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的教育目標指向學生個人的創造性、目的和意義,是培養積極愉快、適應時代變化的心理健康的人。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家主張教育應當以學習者為中心,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在能力,使他們能夠愉快地、創造性地學習和工作。

馬斯洛認為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幫助發展人的個別性,協助個體把自己作為一個獨特的人來認識,幫助學生實現他們的潛能。羅杰斯認為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促進變化和學習,培養能夠適應變化和知道如何學習的人。按照這樣的教育目標,培養出來的人應該是人格充分發揮作用的人。

2.2關于教育和教學的有效性

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家認為,教育、教學效果的有效性主要與五個因素相關:①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②采納學生認為真實的東西,即應從學生的知覺水平著手理解問題、要求學生。而不是他們頭腦中突然想到什么就要求學生什么;③幫助學生理解與探索學習材料對個人的意義,這是提高教育與教學效果的有效性的一個重要因素;④重視教師與學生關系的某些態度品質;⑤強調過程的學習方式,學生認真參加學習過程,通過“做中學”獲得知識的意義,并通過自我創造、自我發現和自我評價理解和內化知識。

2.3“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以學生為中心”是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的核心理念。“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基本觀點主要有:①教師應發展對學生的信任,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夠發展他們自己的潛力,這是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的前提;②教師應與學生共同分擔學習過程,并為學習的結果承擔責任;③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包括課本知識在內的豐富的學習資源,并鼓勵學生把個人的知識經驗納入到學習材料中;④讓學生參與教學計劃或學習方案的制定過程,甚至讓學生獨立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⑤創造一種民主、真誠、關心、理解的課堂教學氣氛;⑥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權威。教師應發揮“助產士”的作用,啟發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⑦學習的材料對學生而言應是有個人意義的。(注:意義學習是羅杰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概念。)

3 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對課堂教學的啟示

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啟示我們,要重視研究學生的情感對學習的促進作用,要從傳統的重視知識教學轉到認知和情感并重的教學上來,使學生成為認知和情感的主體,而不僅僅只是認知的主體,真正從“教師中心”或“知識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這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要啟發學生探究知識;不僅僅關注學生在知識上的獲得,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情感和態度;同時要科學、合理地評價學生的學習。

3.1啟發與傳授相結合

“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要求教師注意引導和啟發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不能一味地“灌輸”。但也并不是說不要知識傳授。而是應將啟發探究與知識傳授相結合。適時傳授和恰當啟發對課堂教學同樣重要。

在課堂教學中堅持啟發與傳授相結合,首先要求教師具備五個方面的態度和品質:①充分信任學生能夠發展自己的潛能;②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觀點和意見;③學會角色轉換,把自己當作學習者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④深刻理解所教學科的基本知識、核心概念、思想方法;⑤掌握知識傳授和啟發探究的課堂教學技巧。

3.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要啟發學生探究知識、提高教學效率。首先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強調人的本性、尊嚴、理想和興趣,重視人的情感。這表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鼓勵學生,讓學生擁有學習的興趣并在學習中獲得智力和能力的發展。

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就要創造一種民主、融洽的課堂教學氣氛。同時,教師要創設課堂教學情境,設置懸念、制造認知沖突,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教學應通過各種不同形式讓學生體驗知識的發現和創造過程,發展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和善于質疑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形成勇于修正或放棄自己的錯誤觀點的態度和品質。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交流與合作,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合理的情感態度。

3.3科學評價學生的學習

雖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改變以往過于強調學習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改進教師的教學等功能”,并且似乎已經形成評價方式多元化的局面,但學生的學習評價仍然是以考試為主體。

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認為以考試為主體的學習評價本質上是一種“外部評價”。人的一生中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外部評價,它們左右著人們的行為和生長方向。在教學過程中,羅杰斯對這種外部評價模式持反對態度,倡導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評價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的本質就是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從而使學生更加主動、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地學習。

這啟示我們,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應關注學生自己的感受,從操作上講,可以嘗試讓學生參與學習評價,建立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定相結合的學習評價機制。此外,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四點:①課堂練習體現針對性;②學業評價兼顧開放性;③階段評價注重反饋性;④終結評價與選拔考試突出學科性與公平性。

當然,由于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時代的局限性,其理論也存在著某些有失偏頗的缺陷。如:忽視教育過程固有的特殊性,片面強調學生中心而忽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過分輕視系統科學知識的學習,片面強調情感的重要性并最終走向情感至上的歧途;等等。因此,教師要正確評價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教育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高覺敷,葉浩生.西方教育心理學發展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5.

[2]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

篇3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教學;運用

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化的具體傳播者,在人類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紐帶的作用。當代學生都有這樣的特征:生活在飛速發展的21世紀,對各種新事物接受速度快,思維相對靠前,觀念比較新穎,敢于向舊觀念說不,勇于創新,善于質疑,對自身當前現狀不滿意等,但是他們也有攀比、崇尚名牌這些比較大眾的毛病。隨著“90后”“00后”的長大,教育工作尤其是學生教育工作就變得更加復雜與多變。當前的教育要適應新的環境與變化,掌握好、應用好教育心理學的理論與知識,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滿足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具體實際需要,幫助學生戰勝各種心理障礙,從而達到有效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這也對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許多的挑戰。

1 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內涵

1.1 研究對象和內容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是應用心理學的一種,同時又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的交叉學科。學習心理是教育心理學的核心。

1.2 教育心理學的作用

對教育實踐具有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的作用。具體來說包括:(1)幫助教師準確的了解問題;(2)為實際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3)幫助教師預測并干預學生的行為;(4)幫助教師結合實際教學進行教育研究

2 當前小學教育教學工作中存在的教育心理問題及相關現狀

學生工作是學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容忽視的一環,許多學生教育工作者如班主任(中小學)或輔導員(大學以上)都感覺學生工作難做,這是當前存在的現實。小學教育培養的對象是小學生,他們生理上發育還不成熟,心理上也不太成熟或是說處在一個相當低的水平,個性特征不明顯,獨立思考和獨立學習能力相對中學生都比較弱。所以說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心理學知識,懂得合理運用于教育教學工作中,能夠將教育心理學具體理論恰到好處地應用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通過作者本人在西安帶家教對孩子的了解以及參閱相關資料,了解到這一現狀的存在及其嚴峻性。

3 教師在教學中如何應用教育心理學

3.1 強化激勵,放大學生學習熱情

教育教學工作的主要任務就是放大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以更加高漲的學習熱情去主動學習、主動探究。但是曾經有一個叫德西的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試驗,就是讓一些學生來回答問題。首先,不實行獎勵制度進行答題。然后將所有的學生分成兩組,一組答題進行獎勵,另一組答題不進行獎勵。雖然在結果中發現在答題過程中獎勵的那一組學生答出來的比較多,但是在他們自由活動時間,卻發現受到獎勵的那一組的同學基本沒有進行自覺的解答;而不獎勵的那一組學生卻都很積極的解答問題。總的說來,獎勵組的學生對解答難題的興趣減少,而無獎勵刺激的學生對解答難題的興趣比有獎勵刺激的學生更濃厚。人們稱這種現象為德西效應。它說明在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活動中,過度的獎勵刺激不僅不能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畫蛇添足。比如,有些家長利用金錢和物質激勵孩子的學習,卻發現其效果適得其反,孩子的學習成績沒有進步,反而退步了,而且,一旦失去物質激勵,孩子將完全喪失學習興趣。因此要注意控制課堂學習表揚的使用,盡量避免過度的學習表揚產生的德西效應,在課堂教學中,不輕易表揚一個學生,對同一個學生不作過多表揚,表揚要恰如其分,使受表揚者和全班同學都感到“確實值得表揚”和“應該表揚”。

3.2 強化溝通,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對某種事物或某種現象發生了興趣,就會積極觀察、主動認識,就能引起大腦皮層優勢的興奮中心,就能迅速而牢固地感知客觀事物或現象。教師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應該強化師生的雙向溝通,深入了解、全面掌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狀態,不斷抓住學生的心理、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

3.3 強化互動,造濃學生學習氛圍

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教師講授多、學生聽得多,這種“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模式,是與素質教育、新教改理念是背道而馳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強化互動,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努力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活動。在課堂上教師對問題的講述不可求全完整或面面俱到,以利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如在講授某課時,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積極性和創造性,暢所欲言,盡情闡明自己的觀點,發表自己的高見,提出最佳方案,頓時課堂熱鬧生動,但活而不亂,緊扣主題,興趣盎然。其方法有時會引而不發,有時需要舉一讓其反三,有時要點到為止。

3.4 強化指導,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由于學生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既有量的差異,也有質的差異,這就必然會呈現出各式各樣優劣不等的學生,差異在于往往不能系統地掌握各門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著力強化指導,教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對各門學科的基本的方法,讓學生在有效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不斷掌握新的更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記憶、學會理解、學會策略,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3.5 強化認知,促進學生自身管理

教師應該著力在班級中確立進步同學為榜樣,不斷鼓勵其他學生模仿并產生認同榜樣學生,推動學生主動、積極、自覺地向榜樣學生學習。教師要強化運用社會心理動力機制管理班級,應該及時強化學生的積極行為,經常性地激勵榜樣學生的積極行為,并及時內化為其他學生自身的人格品質特征。

3.6 必須注意適時復習

心理學告訴我們,和遺忘作斗爭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適時復習。實踐證明,對所學的知識能及時的復習鞏固,就能獲得最佳的記憶效果。因此,一般在課時結束時,要有“鳳尾之筆”以強化記憶并留課后思考問題,新授之前,可通過提問有目的地復習上節重點或與本節教材有關的內容,并將此納入學生平時成績考核計劃之一,當學完一章節或一個階段時,要組織較有系統性、條理性和邏輯性扼要復習,也可進行小型測驗等,不斷提高學習效果。

4 結語

探索人類心理是 21 世紀重要的學科之一,教育心理學從教育的角度去研究學生的心理規律,不僅對教師教學過程,同時也對學生的學習都起到了指導作用。對教師來講,靈活運用教育心理學可以幫助教師積累工作經驗。教育學中還有很多規律需要完善,我們期待著教育心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使我國的教育教學水平到一個新的高度,通過教育來使國家變得更加繁榮富強。

參考文獻

[1]張崗英.管理心理學新論[J].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0.

[2]紀秋發.北京中學生青春期教育狀況[M].當代教育研究,2005.7.

[3]華東六省一市教育學院編著.教育心理學[J].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12.

[4]遼寧等四省編.兒童教育心理學[J].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7.

篇4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人性觀;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G4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8-0001-02

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人類文明的形成發展無不以“人”為核心。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是人類文明的起點,人也將是人類文明的終點。正因為如此,人性問題便成為人文科學進行研究應考慮的首要問題。不同的人文科學會以不同的人性觀作為其研究的前提。心理學作為一門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和心理變化規律的人文學科也同樣須以一定的人性觀作為其研究前提。教育心理學對教育活動起著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它對人性的認識和理解將直接影響到教育活動的進展和成效。自從桑代克將教育心理學定義為“研究人性的科學”以來,各個主要教育心理學流派因其人性觀的不同,而在教育心理學的短暫發展史上留下了不同的理論主張。本文擬通過澄清人之本性問題,分析各主要教育心理學理論流派的不同人性觀,從而明晰當代教育心理學的人性發展趨勢。

一、人之本性

自從人有了自我意識之后,就開始把自己作為認識的對象。三千年前,古希臘德爾斐神廟前就昭示出“認識你自己”的銘文。探討教育心理學的“人性”問題,首先必須清楚“人性”是什么。國內許多學者認為“人性”與“人的本質”都是探求人的存在的最根本問題,因此將二者等同。由于目前探討人性問題多以馬克思的著作為依據,若對馬、恩著作仔細鉆研,則可看出,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人性”與“人的本質”是作為兩個概念來使用的。我們分析這二者的不同在于,“人性”是人作為類存在物所具有的各種共同屬性,人具有的特性其他“類”可能也具有,而“人的本質”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最根本特征,是人的其他一切特性存在的基礎,只能在和其他“類”相區別的根本特征上才能稱得上是“人的本質”。簡而言之,人性就是活生生的人的特點。如孟子語“食色性也”,揭示的是人性而非人的本質。一般說來,人是自然性、動物性、社會性和精神性相統一的生命體。在現實生活中,人的自然性通常表現為人的基本的生物屬性。人的社會性表現為人具有經濟性、文化性與時代性,體現出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而人的精神性則包括認知、審美、尊重及自我實現等,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真誠、善良、關懷等。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的活動,精神性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它是對人的自然性、社會性的超越,是教育人“成為人”的最高目的。“教育是一條引導人性發展經由自然性、社會性而到達精神性的必由之路”,表明了人性與教育活動的密切關系,也表明了在教育心理學研究中探討人性的必要性。

二、教育心理學諸派別的人性觀

行為主義的人性觀:華生將行為主義推向極致,了人的意識;斯金納雖然意識到了人性的重要,但他未看到人與環境是相互作用的有機統一體。行為主義學派只注意研究人的外顯行為和只注意運用教育技術、而忽視對人本身的研究。雖然華生和斯金納承認人與動物有一定的區別,但卻沒有劃清人與動物的界限。其一系列原理主要是從對低等動物的研究中得出。華生提出的三種天生情緒:懼、怒、愛其實也根植于動物性。因而,行為主義雖具有一定的解釋能力,但對人所表現出的種種狀態,如理智、意識等,它卻無能為力。認知學派的人性觀:認知心理學是在反對行為主義動物實驗,以及忽視人的心理過程的前提下形成的,它強調人類的理和尊嚴。在人性方面,認知學派認為人可以是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不合理的。人的情緒是伴隨人們的思維而產生的。但認知派因過分強調認知,強調分析觀,從而忽視了對人的整體性研究。人本主義以其重視人的價值的特有魅力,引起了不少教育心理學家的關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以馬斯洛和羅杰斯為代表,他們從人道主義的立場出發,力求維護人類的尊嚴與價值,主張教育心理學應考慮人的特點,主張以整體觀來研究人的意識經驗、價值從而改善人的精神生活。強調對“自我”正確認識并充分實現每個人的潛能,是人本主義對當代教育理論的重要貢獻之一。人本主義教育家們所說的“人性”,是兒童的天然的本性。教育工作必須尊重兒童本身的生理、心理特征。但是,“人性”應該是先天的自然屬性與后天的社會屬性及精神屬性的統一。在學習中,不應該僅將個體的主動性選擇做為唯一的選擇權,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促進“人性”的發展。反映在教育上,人本主義過分夸大了教育的個人價值,將他人、自然與社會當作敵對的存在而加以排斥,從而漠視人的社會性。弗洛伊德創立的精神分析學派注意到了動物與人的不同,他將人格劃分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與肉體滿足聯系在一起的欲望沖動,相當于人的本能。超我是外在道德原則的內化,它壓抑本我,他認為文明可歸入超我,與人的本性相悖。人要發展、要進步,最終依靠的是人性的社會性與精神性,而不是弗洛伊德看重的本能即動物性。但弗洛伊德的理論仍然給教育心理學帶來了許多啟迪。弗洛伊德極其強調幼年生活經驗和教育對于兒童心理發展和人格發展的重大意義,這推動了對童年期及早期教育問題的重視及研究。

三、教育心理學的整體人性觀取向

從上述教育心理學各派別人性觀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人性觀對教育心理實踐活動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那么,在未來的教育心理學中應該怎樣體現人性的要求,弘揚人性呢?我們認為必須以人性的整體觀為指導來考慮教育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為此,在具體工作中,應該堅持體現個人的整體性。縱觀人類教育發展史可以看出,有的時代或國家的教育是重視人的身體、智慧、道德等的全面發展的,但有的時期或民族的教育則是僅僅重視人的某一或某幾方面的發展,這種作法實際上是對“人”的分割,沒有把人作為一個完整的個體來對待。整體的人不僅指在身體、精神、理智、情感、情緒等方面的有機整體性,而且指在有機協調的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聯系方面也達到了和諧一致。因此,我們必須以相互聯系的整體的觀點來研究教育心理現象。近年來,我國心理學者對于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與咨詢、品德心理等方面作了一些研究,顯示了教育心理學發展的方向。每個受教育者都是涌動著活力的生命體,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每個受教育者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教育心理學就要立足于探索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的規律、發現受教育者具有的潛能,確定受教育者的個別差異,為現實教育活動提供理論依據。此外,在培養受教育者的心智能力的同時,教育心理學還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尊重他們追求進步與發展的權利,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要確立這樣的信念:只要智力正常,每一個受教育者都可以得到發展。為此,探索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健康的人格特征也成為教育心理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在我國教育心理學體系中,一些學者已將心理健康教育列為重要研究課題,且在實踐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總之,教育心理學應重視人性,重視人心理的統整性和內在潛能的自我實現。教育心理學要努力探索培養人的“人性”、更新人的精神、使人的肉體和靈魂、思想和行動、理想和情感都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的教育心理現象與規律。

參考文獻:

篇5

整合教學目標

根據三亞學院的“311”人才培養模式,結合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學生的職業傾向,筆者首先明確并整合了教學心理學的課程教學目標:突出教育心理學的實踐優勢,以培養具有一定理論水平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不僅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一項技能,為以后成為一名教師打下必要的基礎,并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塑造健康人格。

優化教學內容

教育心理學的課程內容應該與日常教育教學聯系緊密,對教育教學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但目前教育心理學的內容比較抽象、枯燥,因此,在保持教材體系科學性、完整性的基礎上,應該與教學實際相結合,增強課程實用性和趣味性。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結合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教育心理學的教學的目標對課程內容進行了整合和優化。

(一)弱化理論教學

總體而言,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由學習心理和教學心理、學生心理和教師心理四大部分構成,但傳統的教育心理學重點內容為學習心理和學生心理,對教學心理和教師心理重視不夠。因此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盡可能選擇與教學實際聯系緊密、有價值的內容進行教學。在“理論”與“應用”的選擇上,弱化一些理論的教學,側重點放在這些理論給現代教育教學帶來的啟示上面;依據把教育心理學課程分為五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為緒論,主要介紹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性質、發展歷史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為教師和學生心理,分別介紹學生的心理和教師的心理;第三部分為一般學習心理(簡單介紹各心理學流派的學習理論,對教材的第四、五、六、七章進行整合和概括)和學習動機,第四部分包括知識、技能、問題解決的學習和學習策略,第五部分為教學心理,包括教學設計、課堂管理和教學評定。

(二)強化實踐教學

在課程改革中設置較多的實踐課時,增加了傳統教育心理學教學中涉及不多的教學設計、課堂管理、教師的禮儀和溝通等實踐內容,并讓學生親自撰寫教案并開展講課比賽;聯系本地的中小學, 讓學生每周都有實習的機會,并對學生進行專業的講課方面的培訓,包括教學設計、課堂管理、教師溝通和禮儀培訓,讓學生能夠勝任在中小學實習的任務,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實踐中去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并在課程中吸納教育心理學最新的研究進展以及當前教育改革實踐中的熱點議題,提高學生的參與性。

學生通過理論和實踐的雙向學習,成為更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專業人才,在就業時能具有更多的選擇性。

改革教學方法

打破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方法, 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一)課前音樂熏陶

在每次上課之前的5分鐘,給學生播放一些愉悅、輕松、平靜的音樂,讓學生有一個愉悅的心態去學習,做到愉快學習,在快樂中學習。

(二)講授法

講授法是本課程教學主要的方法。通過運用深入淺出的語言進行講授,使學生理解教育心理學基本內容的邏輯性和學科的邏輯體系,理解和掌握課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三)討論法

通過討論法,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在“學生學習風格對教師教學的要求”部分,采用討論形式,既強調由任課教師提出一些帶普遍性的、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參與討論;又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質疑,提出問題與自己的想法,針對典型問題開展討論,做到小組討論與全班討論結合。

(四)案例教學法

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如在“教師的基本品質”“課堂管理”等部分,運用經典正反案例教學,以增強學生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縮短教學情景與現實情景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同時案例的運用又反過來促進了廣大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

(五)研究型教學

給學生列出一定的主題,如“教學空間設計”、“大學生學生特點”、“大學生學習風格”“教師的職業倦怠”等,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按照科學研究的程序,采取訪談法、問卷調查去做實際調查,形成研究報告并在班級開展研究報告匯報會。

(六)引入心理測驗

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選擇了幾個有代表性的心理測驗。在“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習風格”、“學習動機”等部分,隨堂對學生進行氣質測驗、學習風格、學習動機等團體心理測驗,

(七)引入團體心理訓練

在掌握教育教學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恰當的心理訓練可以發揮其重要作用。在每次課程開始之前,引入團體心理訓練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如“大風吹”、“滾雪球”、“大胃王”、“幸福尺度”、“青蛙跳水”等。在課程中,根據課程內容將“信任之旅”、“信任背摔”、“有點大轟炸”、“我的自畫像”、“20個我”、“頭腦風暴”“心有千千結”等諸如此類的團體心理訓練應用于教學中,這樣,既增強學科興趣,又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訓練,有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

(八)試教法

試教法是指運用角色置換原理,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扮演教師,變“學”為“教”,從“教”中“學”,“教”與“學”結合。將學生分為幾個大組,以組為單位,先在組內開展合作學習,撰寫教案,并在組內開展評比評選出優秀教案,然后在全班進行講課比賽,把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學生的個性化結合起來。

(九)運用演示法和實驗法

如“知覺廣度”、“從眾心理”(阿希實驗)、“問題解決模型”等等,通過這些課堂實驗演示并組織學生進行問題解決的實驗,有利于學生掌握抽象的心理學概念,并激發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

(十)引用電影教學法

把電影鑒賞引入到教學中,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部分,引入教學電影《鐵血教練》,讓學生的觀看電影片段同時,并思考和討論學習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

(十一)開展實踐教學

要求學生完成聽課任務,即聽一位三亞學院優秀教師的課,進行觀察學習并做出學習反思;通過講課比賽挑選出一部分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集體備課,針對三亞市一中這個實習基地的高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課,切實進行教學設計和課堂管理,找出理論知識和實踐的差距,把理論運用到實踐中。

拓寬交流反饋平臺

教學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有一個良好的交流反饋渠道。筆者在實際的教學中,通過班級QQ群、BBS專題討論、電子郵件答疑、手機短消息平臺、微信、微博、電話答疑等交互手段與學生進行交流反饋。如把多媒體課件、相關閱讀資料在QQ群里共享,方便學生隨時學習;在BBS里設置一些專題,鼓勵學生就這些專題進行思考和討論;在微博里發表一些教育心理學的最新研究進展,以供學生進行學習。

革新評價機制

改變以往對學生的評價過多關注學生學習結果輕視學生過程的狀況,既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又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重視發展型評價、過程性評價。更新單一靜態的評價學生水平的標準,實施動態考核學生成績的評價方式。

教學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

篇6

教育心理學教育教學工作應用

教師是人類的靈魂工程師,同時也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其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21世紀的到來,教育工作逐漸發生了一些變化,現代的學生對新事物的接受速度更快,且思維相對靠前,有勇氣對舊觀念說不,且對自身的現狀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等,此外,其還有一些不足,像攀比和過渡追星等。伴隨著90后的成長,教育工作面臨的情況越來越復雜。為了更好的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從而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學對教師的教學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滿足學生發展需求的重要能力。

1教育心理學應用的重要作用分學習

1.1保障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

對于教育心理學,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時間較長,能夠對大部分的學生心理情況進行科學的分析,從而幫助不同階段的學生解決其遇到的問題,幫助其健康成長。對于教育心理學的應用,其已經得到了大部分院校的支持,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機構對學生健康水平的提升,促進了我國學生的健康成長。在當前我國的教育行業,由于學生的學習較為繁重,導致學生的心理出現一些新的問題,這些問題若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往往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加上我國當前社會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教育工作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對我國未來的社會和經濟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如何將教育心理學科學的應用在教育工作中是當前我國教育工作需要重點解決的一個問題。通過教育心理學的應用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克服成長過程中遭遇的各種心理問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其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不同階段的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通過教育心理學的應用能夠更好的深入學生內心,解決學生遭遇的問題,從而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促進人才的成長。

1.2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對于教育心理學的應用,其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時還能夠是學生以最佳的狀態進行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促進學生的學習。另外,通過教育心理學的應用,教師還能拉近同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更加愿意同教師進行溝通,這樣使教師能夠更加清晰的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制定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提高自身教學質量。對于教育教學工作,學生才是真正的主體,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其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而教育心理學的應用使得學生對教師的認同感加強,從而在教學過程中更加積極的參與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2教育心理學在學生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應用研究

2.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教育心理學中指出,師生關系指的是教育活動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的最基本且是最重要的一種人際關系,通過這一平等關系能夠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從而使教師更加全面的了解學生的能力以及心理變化,而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得到更好的傾訴和理解,這對學生的情感和認知等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可以通過兩個方面的工作努力:首先是教師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對于傳統的教學理念,其將教育工作的主導權放在教師手中,這使得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參與權受到了較大的限制,但教育活動的本身任務是幫助學生成長,掌握知識,因此,其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應該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改善自身的教育理念,將教學變為學生的學習過程而不是單純的講解過程。此外,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還需要主動去接近和了解學生的喜好以及特點和不足,從而同學生建立一個平等民主的關系,這種關系能夠使學生更加尊重和理解教師,并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重視教師的教學活動。

然后是確立積極的教師期待,對于教師期待,其是羅森塔爾效應中指出的一種教師期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將這一期望植入學生學習目標中,學生會通過自身的努力向著教師的期望前進,因此,教師在進行期望設定時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保證既能引導學生努力學習,又不會對學生的學習自信心產生影響。在進行期望的設定時,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設定對應的目標,像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期望可以設定略高于學生的學習成績,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奮斗欲望,而對于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需要設定低一些的期望,且加強對這些學生的關注程度,這樣既能夠激發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欲望,同時還能夠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

2.2注重學生的情感教育

對于情感教育,其主要是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從而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主動關注他人,提升學生的情感,這種教育模式能夠對學生的情感教育進行提升,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在進行情感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充滿關愛,這是情感教育的基礎,只有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才能更好的減弱自身的抵觸情緒,從而更加積極的完成教師布置的各項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教師在進行情感教育的過程中,還需要幫助學生學會如何關心他人,將自身的情感進行完美的表達,像在進行教育活動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為父母做一件自身力所能及的事情,從而表達自身對父母的關愛和感恩。此外,還可以通過一些敬老院活動使學生充分感受幫助和關愛他人的快樂,豐富其情感。

3總結

綜合上述所說,對于教育心理學在教學工作中的應用,由于現代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內心情感變化,從而給予針對性的指導意見,幫助學生健康成長。此外,教師還需要加強自身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學習,使教育心理學能夠更好的應用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加強同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各種心理問題,做到教書育人。參考文獻:

[1]王燕.教育心理學在學生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應用[J].現代交際,2011,09:197-198.

篇7

一 教師多研習教育心理學,了解教育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動現象及其產生和變化規律的心理學分支。它介于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之間,是應用心理學的一種。教育心理學擁有自身獨特的研究方向,即研究如何學、如何教以及教與學之間的相互作用。在發展歷程中曾長期依賴于心理學,直到19世紀末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實際上歷史上的許多教育家早就在教育實踐中不自覺地根據人的心理狀態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如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提出:“我不是給人知識,而是使知識自己產生的產婆。”赫爾巴特在教學理論中,把教學分為教育的教學和非教育的教學兩種,在討論教育和教學問題時,他特別重視興趣的引起,用興趣引導兒童的注意力定向,并產生心理,促進思想活潑。對興趣的研究成為把教育學和心理學聯結起來的一個重要聯結點。社會的飛速發展需要大量不同類型的人才,這就要求教育應與時俱進。教育心理學的目的就是促進教師“教”的效率,提高學生“學”的效果。教師肩負著傳播人類文明、開發人類智慧、塑造人類靈魂的神圣使命,教師的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系到教育的質量與水平,關系到民族和國家的未來。因而教師須研究教育心理學,在教育心理學的指導下準確地了解問題,進行科學的實際教學、預測并干預學生。

二 教師自身需有良好的心理學知識基礎及優越的心理素質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性認為教師只是教學生讀書,其職責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其實不然,教師不僅僅是一架教書的機器,而更應該是有感情的人。我國古代著名的唐宋家之一韓愈曾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就強調是教師并不單單在于傳道和授業,更為重要的是解惑。這就需要教師了解學生不懂的知識,解決他們所不明白的學習疑問,尤其要理解學生的心理,預測他們的問題。

三 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知其所思所想,是教育好學生的先決條件

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曾說:“如果教育者想從各方面去教育一個人,那么,就應當從各方面了解這個人,了解他的一切優點和缺點,他平素一切瑣細的需要以及他一切崇高的精神要求。”可見,他非常重視教育心理學在教學中的應用。教學的中心與重心是活生生的人,教師若不了解教育對象,就無法有效地實施教育教學。教師須多渠道接觸學生,掌握學生的家庭背景、經濟狀況、家庭教育、思想動態及個人性格、特長、交往、愛好等,做到對學生的情況心中有數。這就要求教師從學生心理的角度認識學生,能明白他們的所思所想,認識到每個學生的差異性,不籠統地把所有的教育對象都認為是相同的“學生”,方能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四 運用情感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篇8

[關鍵字]英語;教育,教學

現代科學發展的特點之一是學科交叉影響,互相滲透。教育心理學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的交叉學科。本文擬探討教育心理學理論對英語教學的啟示和作用。教學過程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學意義上的過程,而且是一個心理學意義上的過程。因此,作為一名英語教師,要想提高教學效果,一定要做一些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并能夠結合自己的教學進行恰當地運用,這樣的話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學水平也會得到進一步提高。

一、教育心理學的主要理論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始于20世紀70年代。在短短30年間,該理論對我國教育心理學界和學校教育實踐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就學習理論而言,教育心理學可概括為行為主義、認知論和人本主義三大學派。

(一)行為主義學派(behaviorism)

1.行為主義學派的基本理論

行為主義學派的基本理論是學習是刺激與反映的聯結形成或行為習慣的加強和改變。教學是對行為制約的過程,教師通過控制獎懲和刺激,使學生沿著預期的方向發生行為變化,他們主張程序化教學,強調實驗,反對內省。他們認為學習語言要聽說領先,讀寫跟上,強調語言的機械訓練,認為一種語言習慣的形成必須通過反復不斷的練習,最終達到脫口而出,形成自動化的習慣,從而學會語言。

2.行為主義學派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我們知道,在現階段的英語教學改革中,不只加重了視聽課的課時,連傳統上只注重教師講授的精讀課也加入了大量的視聽內容,充分體現了行為主義心理學對英語教學的影響,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學的英語教材也加大了聽說和閱讀量,語法不再作為重中之重,它的學習是在句型訓練的基礎上進行歸納,詞匯的學習也是通過句型話語去學。因此在教材的編寫和實際的教學中均突出了句型訓練和話語練習,提高了中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教師一方面要運用視聽說等手段去刺激學生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要對學生的反應進行及時強化,讓學生知道學習的結果。學生在取得成績時得到鼓勵,出現錯誤時得到反饋,有利于他們隨時調整和改正自己的行為。聽說教學法以行為主義理論作為其理論依據,對英語教學改革起到了促進作用,但也有其不足之處。就是把英語教學局限于某種行為模式中,忽視了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的創造性,削弱了教師在語言學習中的指導地位。為了彌補其不足,認知心理學開始在教學中得到應用和發展。

(二)認知心理學派(cognitivepsychology)

1.認知心理學派的基本理論

認知學派的學習觀認為學習是認知結構的組織和重新組織,是尋求知識和信息加工的過程,知識來源于主客體的相互作用,教學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引導學生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主來建構知識所以認知學派關注和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

2.認知學派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由于認知心理學派關注和強調學生的主動性,認為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習的驅動力,學生沒有學習動機,就像機車沒有發動機。學生有了學習動機,就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能變“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因此教學的目的不能局限于使學生單純地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智能。發展智能是教育的首要任務,英語教學也是如此。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培養智能的活動必須在情緒高漲的氣氛中進行。也就是要在英語情景中用啟發式進行教學,注意精講多練,通過提問對話進行交際。此外,現代認知學派認為人類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現實。其圖式理論被廣泛應用于英語閱讀,認為文章的主題句、文章體裁的特點和結構規則是影響閱讀理解的重要外部條件,閱讀者原有知識和認知結構則是影響閱讀理解和分析技能實現的內部條件。現代認知論的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為中心,認為英語學習不僅是獲得語言習慣,更是創造性地運用語言結構。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的學習,不僅幫助學生掌握英語知識,培養運用英語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因此主張教師一學生、學生一學生之間進行豐富的多向交流,討論或合作性地解決問題,提倡合作學習和交互學習,教師是整個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

(三)人本主義學派(humanism)

1.人本主義學派的基本理論

人本主義學派亦稱情感學派。該學派認為認識是主體內部預先形成的結構的展開。學習是個性、潛能和價值自我表現和實現的過程。教學是一個行為制約過程,其實質關鍵在于創設一個能產生預期結果的情境。這個情境對學生有“操作性制約”作用和控制引導作用,即教學就是為學生的自我實現創造一個安全的寬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參與教育過程。

2.人本主義學派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人本主義學派肯定人的本性,重視人的內在需要,強調人的創造潛能的實現。這些是對傳統教育的挑戰,特別在重視發展學生個性,發揮學生潛能方面,對我國教育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基礎英語教學中的“愉快教育”、“輕松學習”理念,以及近年來較為流行的“瘋狂英語”、“沛沛英語”等都從情感教育人手,強調教師創設和諧寬松的教育環境,使學生能主動積極參與教育過程,從而使英語教學的過程成為幫助每個學生充分地發掘潛能、發展個性和實現自身價值的過程。“人本主義學派”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提倡創造“真實”、易于“接受”和“理解”的人際關系,在親密、融洽的師生人際關系中,使學生對英語學習有安全感,敢于真實地表現自己,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潛能。正確處理好師生關系,是保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環節,也是英語教學改革中人文精神和情感教育的要求,學生往往是出于對老師的感情而熱愛他所教授的課程,學生是尊重老師的,喜歡熱愛學生、博學多才的教師。作為教師,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師德修養;另一方面要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教學中去,平時以表揚為主,尋找后進學生的閃光點,只要有微小的進步,就要加以表揚,要以賞識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要努力創造條件使具有不同才能的學生都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他們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

二、教育心理學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1.教育心理學知識有助于英語教師科學地運用教學方法

教有法而無定法。英語教師應反復學習教育理論和心理學理論,重新審視、研究自己在日常教學中的表現。用友愛、寬容、熱忱的指導態度對待學生;對待教學要認真負責,條理清楚,加強對自身教學的反思。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課堂教學情境是多變的,在課堂教學設計及運用策略中,英語教師根據課堂情境靈活地采用不同的課堂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從學生實際出發,突出重點、難點,理論聯系實際,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應區別對待,對于知識的講授有不同的層次,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需求,既發揮我們英語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英語課文講解過程中。英語教師可讓學生找出知識點。提出問題,然后教師引領同學分析課文中的重點和難點,再舉例講解知識點,同時拓展相關的知識,滿足程度好的學生。平時訓練學生運用圖表、比較、提綱、概括、聯想等不同記憶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把眼、耳、口、手、心多種感官利用起來,英語學習的效果大大增加。根據遺忘規律,英語教師幫助學生及時復習,鞏固所學知識,防止遺忘。如對于英語詞匯的講解,分析詞意、構成、前綴、后綴,擴展同類詞匯,引導學生運用詞的聯想與搭配擴大詞匯量,豐富英語語言表現力;對于詞匯的記憶。讓學生根據讀音記,或讓學生理清詞根、詞綴意義及整個詞的意義,舉一反三,這種方法對于詞匯量的擴展非常有幫助;對于詞匯的運用,讓學生在句子中、課文中學習。上課時,英語教師引導同學們回顧前面所學知識。聯想以前所學過的類似知識,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總結概括英語知識中的一些規律,使其知識系統化、明朗化。讓學生懂得英語學習是有章可循的。英語教師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身英語學習的有效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英語,增強學習英語的自信,對于學生長遠的英語學習是非常有幫助的。比如,《英語新理念綜合教程》遇到半倒裝語序的句子:OnlywhenyougetthatkickdoesthedesiretocompleteacomplicatedtrainofthoughtOccur,thenyouhavelearnedsomething,老師可引導同學們回想only位于句首。后面跟什么詞、短語或什么句子的情況下,主句用到部分倒裝語序,同時引導學生擴展回想在什么情況下需要用到部分倒裝結構,請學生一一列舉出來。又如遇到that引導指物的限定性定語從句時。老師可以詢問學生還有哪些情況下只能用關系代詞that而不用which來連接定語從句。學生英語基礎好的話,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總結這些瑣碎的英語知識;如果學生英語基礎不太好,引導學生在課外時間討論,查找資料,上課時把學生列舉出來的情況總結,當然老師還需作必要補充,引導學生建立完善的英語知識體系。在教育心理學知識的指引下,英語教師經常反思和總結自己的教學,選用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學習英語,加強對所學英語知識的理解、鞏固和應用,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全面發展。

2.教育學心理學知識能幫助英語教師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英語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英語知識及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領會與掌握都要依靠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不能包辦代替,英語教師要注意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確學習目標,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創設問題情境,采用啟發式教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轉變學生學習態度,把英語的學習看作是終生學習而不是階段性的學習。同時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引導學生學會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讓學生自己去主動領會和掌握英語知識。如學生用英語表達信息或想法時,是在對英語知識進行加工和建構;在對讀到或聽到的句子結構進行處理時,學生也是在建構一些能用于表達想法的句子結構。在學生學習英語過程中,漢語和英語的相似結構,漢語的影響正遷移到英語的學習中,會對英語學習有促進作用;如果學生把漢語不同于英語的特征遷移到英語的學習中,就出現了負遷移,產生錯誤。如英語中的狀語從句與漢語結構和用法相似。學生掌握起來很相對容易;但學生常在時態、人稱與數的一致問題上犯錯誤,常在兩個完整句子之間用逗號,這在漢語里是完全行得通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英語和漢語進行對比分析,發現母語和外語的相近結構和不同結構特征,利用心理學中學習的遷移理論來指導英語教學,防止或減少負遷移的出現。因此,英語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啟發式教學,以教師的“教”為主導,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英語知識。

結語

篇9

語言教學離不開心理學的指導,心理學的基本觀點是各理論的基礎之一。教育心理學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相結合的產物,其基本規律對英語教學有直接關系。通過探討教育心理學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以期對教學有所啟發,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習效率。

1.1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排除心理障礙,增強自信心

北大英語博導胡壯麟教授曾為英語學習描述規則,認為“動機+興趣”決心持之以恒見效。學習動機是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致使行為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興趣是學生積極認識事物和參與學習活動的一種心理傾向,是學習的動力,也是發展智力潛能的契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說明學習動機和興趣對英語學習所起的重要促進作用。可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首先,應當加強英語學習的目的性教育,把英語學習的目的與現實生活的教育結合起來;其次,創設問題情境,布置學習任務,實行啟發式教學;再次,運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創造性的編排教學內容,使枯燥的課程變得生動,沉悶的課堂變得活躍;最后,及時反饋學習結果,鞭策學生發奮努力。在教學過程中,介紹英語國家文化,講解英漢語言異同,逐漸排除英語學習障礙,增強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強,一方面能激發人的動機性思維,另一方面也會影響意志行動的堅持性和對壓力的耐受性。

1.2尊重學生的認知差異,揚長避短,使教學方式個別化

由于每個學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志向水平的差異,認知方式與認知能力也存在差異。認知方式是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解決問題等認知活動中加工信息和組織信息時所顯示出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如場獨立型的學生在認知信息的加工中傾向于依據個人的內部參照,自我與非我的分化程度高,偏愛自然科學;而場依存型的學生在認知信息加工中傾向于依據外部參照,自我與非我分化程度低,對人文社科有較大興趣,社科成績好。認知能力的差異一方面指人的實際能力,另一方面指潛力即智力。個體的智力差異主要表現為智力水平和智力結構的差異。根據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要求老師認識到每個學生都具有八種基本智力,應當了解學生智力的優勢和弱點。揚長避短,發揮每位學生個體的優勢,使學生從自身獲得積極成功的體驗而增強自信心,讓學生們能夠更加客觀全面的評價自己,不再因為偶爾或者是某一方面的失敗而否定全部的自己,停滯不前。

1.3注意營造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場”,優化教學效果

隨著現代教育學理論的發展,傳統的教師主導課堂進行填鴨式教學的教育模式已經逐漸讓位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民主開放的課堂模式。學生與老師在教育內容上是授受關系,人格上是平等關系,道德上是相互促進關系。所以,課堂教學不僅僅是信息交流的過程,也是情感交流的過程。卡爾•羅杰斯說“課堂氛圍主要是教師行為的產物”,并把教學活動看成是真實、接受、理解的心理氛圍。教師滿腔熱忱的啟發學生,正確的回答給予表揚,不全面的回答給予補充,錯誤的回答給予鼓勵,讓學生體驗正確回答問題的成就感以及老師對自己的殷殷期望,增加自身的學習興趣以及克服困難的決心。通過這樣良好的,情感的雙向交流與反饋,師生之間感情融洽,配合默契,形成了一種有利于信息交流的最佳“心理場”,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2總結

篇10

(1.吉林大學,吉林長春130012;2.吉林藝術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摘要: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或框架。建立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學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研究生課堂教學模式的探討不應僅僅停留于經驗總結式的層面,應進行更為深入的理論剖析和理論建構。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碩士研究生課程為例,試圖說明研究生課堂教學模式建立的依據,并具體分析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探究式教學模式、拋錨式教學模式。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視域;教學模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2.019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5)02—0042—02

項目:吉林大學研究生核心課程建設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課程建設”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4—10—18

作者簡介:王麗榮(1964— ),女,吉林長春人。吉林大學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

成城(1984— ),女,吉林長春人。吉林藝術學院動漫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教學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是將社會要求的政治觀念、價值觀點和道德規范轉化為受教育者內在品質的過程,是政治社會化的重要途徑,擔負著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課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核心課程之一,它既歸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學學科,又是應用心理學的分支學科。近年來,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不斷發展以及“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必修課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課程建設問題逐漸凸顯出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課堂教學的效果則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的現實課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方式,有助于規范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課程的教學過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教學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然而,目前關于研究生教學模式的探索依然比較薄弱,許多研究基本停留于經驗總結式的探討,缺乏較為深入的理論剖析和理論建構,其表現出來的問題依然突出:一方面,碩士生課程與本科生課程沒有明顯的難度差異,相近專業的課程之間存在著教學內容交叉、重復的現象。[1] 另一方面,課堂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沿襲了本科教育的“灌輸式”模式。[2]因而,探索出一套適合研究生教學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當然,不可否認,一些學者也已經開始關注研究生教學方式的改革。吳金光建議改變目前研究生一門專業課每周授課的“一階式”教學方式,改用“三階式”教學模式。[2]趙忠雙認為在研究生課堂上有必要引入探究式教學法。[3]這些對教學模式的相關探索為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結合國內外教學理論的發展趨勢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學科特點,在教學實踐和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教學模式的一些思考,以期能夠為研究生教學模式的探索盡微薄之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教學模式建立的依據

教學模式(Model of Teaching)一詞最初是由美國學者喬伊斯(B.Joyce)和韋爾(M.Weil)等人提出的。他們認為教學模式實質上是關于課程、教材選擇及教學活動指導的一種范型。綜觀其后30多年來國內外各家學者的不同觀點,教學模式主要包括三種,即程序模式觀、結構模式觀和方法模式觀。程序模式觀重視教學過程、教學程序,是一種策略體系;結構模式觀則強調教學結構,認為教學模式是教學活動的基本框架;方法模式觀更傾向于教學方法,認為教學模式是一種教學手段或教學組織形式。

教學模式并非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教學系統內外部條件的影響和制約下確定下來的。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隨著人們教學價值觀的確立,在教學理論的指導之下,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積極進行教學經驗探索,逐漸物化下來,才能形成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教學模式的建立并非只是教學實踐的簡單總結,也并非是教學經驗的簡單堆砌,它應當符合以下幾大依據:

(一)教學價值觀。教學模式的形成要受特定教學價值觀的支配。教學價值觀是一種對教學的基本因素及各因素間相互影響的總體看法。也就是說,教學模式是一定時代的教學價值觀的直觀反映。

(二)教學理論。教學理論是教學模式的基礎。教學模式的建立離不開穩定的教學目標,而合理的教學目標的制定需要依據相應的教學理論。所以,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的一種外顯形式。

(三)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建立既要考慮到教學目標,也要重視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教學方法也是建立教學模式的一個重要依據。

(四)教學實踐。教學模式有效性的檢驗需要對教學經驗加以總結和進行教學實踐。因此,教學模式的生命力來自于教學實踐。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典型教學模式

(一)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

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一方面著眼于充分挖掘人的理性認識、間接經驗對掌握知識技能的作用,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迅速掌握較多的信息;另一方面,要求教師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及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加工能力。傳遞—接受式教學并不只是教師呈現知識、學生進行記憶這種死板并且低效的教學模式。對學生而言,傳遞—接受式教學也可以是有意義學習,關鍵在于教師的講授要以傳授系統知識、培養基本技能為目標。

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使學生更好地接受;復習舊知識,以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講授新知識,使學生在短時間內迅速、有效地掌握較多的信息;鞏固運用,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消化;檢查評價,以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二)探究式教學模式

探究式教學的理念最初是由美國教育家杜威在1916年引入到教育實踐之中的,并在其論著《民主主義與教育》中進行了系統的論證。探究式教學是指在教師的啟發和誘導下,學生提出問題和質疑,并自由表達觀點,最終解難釋疑的教學形式。探究式教學模式通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但是,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探索、發現、獲取知識。

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開放課堂,以發掘學生自主探究的潛能;適時點撥,以誘導學生探究的方向;合作探究,以訓練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外延伸,以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三)拋錨式教學模式

拋錨式教學模式是指教師在教學時為學生創設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需要,并通過教師對問題的巧妙設置和學生間的互動、交流,達到學習知識、提升能力的目的。它是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下的一種教學模式。實際上,拋錨式教學就是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針對某一問題,自主完成設計規劃和材料的收集整理,進行互動交流或實際操作,最后形成成果并使問題得到解決。

拋錨式教學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相應的學習需要;確定問題,以激發學生參與互動式學習的主動性;自主學習,使學生成為知識信息的主動索取者和知識結構的建構者;交流與協作,促進學生的反思與升華;總結與評價,對學生形成反饋,以使其明確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協作過程中的貢獻以及是否達到意義建構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馬寅生,于書潔,史長麗.優化課程體系提高農科研究生的培養質量[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4).

[2]吳金光,曹燕萍.論向研究型大學轉型中的研究生教育改革[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5(1).

[3]趙忠雙,賈瑛,闞俊青.研究生教學中應引入探究式教學法[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