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型教學法定義范文

時間:2023-12-04 18:00: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任務型教學法定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任務型教學法定義

篇1

[關鍵詞] 任務教學法 構成要素 設計原則 應用

任務型教學法,自20世紀80年代誕生以來,就一直受到外語教學界廣泛關注,并一度成為外語教學界廣泛采用的教學法。教育部制定的《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該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必須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規定教學內容的教學,盡量采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

一、英語任務型教學法定義

談及任務型教學法,就不得不談及“任務”這一概念。“任務”是任務型教學法的一個核心概念。“任務”于20世紀80年代初被引進到應用語言學文獻,學者們對它的理解不盡相同。基于各學者理解的基礎上,賈志高將外語課堂上的任務概括為:學習者應用目的語所進行的促進語言學習的,涉及信息理解、加工或解決問題、決策問題的一組相互關聯的、具有目標指向的課堂交際或互動活動。Forster曾將任務型教學法界定為:教師給予學生任務,讓學生完成任務,自然而然的學習運用語言的教學方法。可見,在學生對語言學習掌握過程中,“任務”貫穿始終。

美國應用語言學家Kumaravadivelu認為,語言教學法大體可分為:以語言為中心,以學習者為中心和以學習為中心三類教學法。而任務型教學法則屬于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法,其本質是“為用而學,用中學,學了就用”。

因此,任務型教學法是以學習為中心,以任務為動力、手段和目標,把語言教學真實化和社會化,意在通過教師靈活組織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完成各種情景中真實專業化的各種任務之時,間接培養自身的綜合能力的教學方法。

二、任務型教學法的構成要素

Nuan認為,“任務型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法,主要由教學目標、活動方式、信息輸入、師生角色、教學環境等要素組成。

1.教學目標

即教學任務首先具有目的性,而其又包括非教學目的和教學目的。如在“問價”任務中,其非教學目的是根據不斷增加的信息確定商品的最終價格;其教學目的則是通過實施,完成任務過程中所產生的語言交流,來運用和學習語言,以提高交際能力,同時掌握如何應用諸如表示請求、獲取信息、答謝等表達形式。

2.活動方式

即內容和規則。每個任務都應有實質性內容,即需要履行的具體行為和活動。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還要遵循一定規則,即具體的操作方法和步驟,明確多個任務序列中某任務所處的位置、次序、時間分配等。

3.信息輸入

信息輸入是指履行任務過程中所使用或依據的輔助資料,如新聞報道、旅游指南、產品說明等語言類資料,照片、表格、圖片等非語言類資料。這樣,任務才能具有更強的操作性與實效性,與教學更好地結合。

4.師生角色

任務型教學法中,學生老師各有角色。學生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擔當交際者。教師則擔任著任務參與者、設計者、組織者、監督者、評價者等不同角色,由于角色多樣,教師要學會靈活轉換,協助學生完成任務之時鍛煉提高自身綜合能力。

5.教學環境

即完成語言交際的環境或背景條件,它涉及到課堂任務的組織形式。在設計任務時,教師應盡量使情景接近真實,以提高學生對語言和語境間關系的意識,利于學生語感的生成。

我們從任務型教學法的五個基本構成要素可以看出,任務教學本身就是一個有意義的具有實踐性的語言交際活動,它有明確的目標,內容,規則及材料,有自己的“演員”和“導演”,并配有“演出場景”,通過它們,學習者能成功提高自身的交際能力和綜合素質。

三、任務型教學的設計原則

任務型教學的關鍵在于任務的設計。任務型教學的設計應盡量遵循真實性、形式功能一致、連貫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原則等。

真實性原則指在任務設計中,其所用的輸入材料應源于真實生活,同時,履行任務的情景及具體活動應盡量貼近真實生活。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和加工真實的語言信息,使他們在課堂上掌握的語言技能在現實生活中也得到有效應用。例如:在講“interviewing”這一主題時,就可以讓學生模擬一個面試現場,參與其中的招聘者與應聘者的角色,并自己擬定熟悉的工作類型,通過這種模擬,學生就能靈活掌握到一定的面試所用的語言形式。

形式功能一致原則意在真實性原則的基礎上,將語言形式和功能的關系明確化,讓學習者在履行任務過程中充分感受語言形式和功能的關系,及語言與語境的關系,增強學習者對語言得體性的理解。例如,學生可能知道多種打招呼的語言形式,但是如何準確選擇其中一種形式來表達對不同人群如上級領導,同級同事,親密友人等的問候呢,就要求學生對語言形式和功能的一致性有很明確的理解與運用。

連貫性原則涉及任務間的關系,及任務在課堂上的實施步驟和程序,即怎樣使設計的任務在具體實施中達到教學和邏輯上的連貫與流暢。任務型教學往往是通過一組或一系列的任務履行來達到教學目標。實際教學中,一堂課的若干任務或子任務間在內容上應相互銜接,并具有統一的教學目標,這樣,每一課或每一教學單元的任務就構成了教學階梯,使學習者能一步一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可操作性原則指任務設計應考慮其在課堂環境中的可操作性,教師所設計的任務要盡量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形成由初級任務向高級任務,再由高級任務包含初級任務的循環,做到教學階梯式層層遞進。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的個體活動創造條件,利用有限的時間,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交流互動的機會,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趣味性原則指課堂交際活動要具有趣味性,以便有效地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使其主動參與學習。而機械重復的任務可能使學生失去參與任務的興趣,因而任務的形式應多樣化。

四、任務型教學法的應用

在多種教學方法中,任務型教學法一直深受教師們喜愛。現就以實用英語教學中的“保險單”為例,淺談一下,教師如何在整個教學過程靈活設置任務,使學生能在任務驅動下,完成任務,并獲得一定英語知識,提高自身綜合能力。

1.教師明確任務

任務設計是任務教學法的關鍵。教師應根據課文內容,學生現實水平及教學需求,依據任務設計基本原則,確定本課教學目標――使學生讀懂并熟練正確的撰寫保險單。而教學任務為制作一份保險單,并把此任務從結構和文體兩方面分解為如下幾個具體而簡單的小任務:明確英語保單構成要素;明確各要素所包含的具體內容;明確各要素的具體格式;從用詞、造句、時態、語態等方面分析英語保單的文體特點。此時,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圍繞如何完成這些具體任務而進行,學生學習目的明確,教師教學思路清晰,下面就需要通過具體任務的實施來完成大任務。

2.學生預備任務

這是一個在明確的教學任務指引下,學生主動研究探索,獨立尋求、發現、解決問題來逐步嘗試完成任務的過程。整個任務是按照小組討論,小組整理匯報,教師總結整合的模式逐步完成的。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課下查閱相關資料,并加以整理,明確保單的各項條款內容,注意事項及專業術語和格式的正確表達。

3.學生完成任務

在這部分,主要是將學生完成的任務情況做一個簡短匯報。讓學生依據課下討論的結果,在課上向全班做一個簡短詳盡的匯報,最好是以直觀的電子格式,向大家呈現。

4.檢查評價

任務完成后,即學生展示任務結果后,教師依據學生的匯報情況及過程中與學生的交流情況,對學生的演講情況,資料匯總情況,合作情況等任務結果進行評價,并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參與程度和合作精神做出過程性評價。

5.總結修正

從討論結果看,學生能總結出保單的基本構成要素、專業術語、格式等,教師需要就此再做一個詳盡的總結,把學生的不足之處加以補充和修正。然后,讓學生自設情景,寫出一份保單,并相互批閱。此時,學生已能熟練的寫出一份合格的保單。因為學生在完成教師設置的任務中,已自然記憶了關于保單撰寫的各種事項。

五、結語

任務型教學法是“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啟示下提出的外語學習途徑”,是“交際法”的最新發展。它強調以任務組織教學,在任務的履行過程中,以參與、體驗、互動、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習者自身的認知能力,調動他們已有的目的語資源,在實踐中感知、認識、運用目的語,在“做”中學,“用”中學,體現了較為先進的教學理念,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有效的外語教學方法。但要將它有效地應用于外語課堂教學中,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對其本質、設計原則及步驟深刻認識和理解,是每位英語教學者所必須做到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賈志高.有關任務教學法的幾個核心問題的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2005.

[3]杜月蕾.任務英語教學法淺析[J].無錫南洋學院學報,2008,(12).

[4]Kumaravadivelu K. the name of the Task and the Task of Naming: Methodological Aspects of Task based Pedagogy[A].G Crookes, S M Gass, Tasks in a Pedagogical Context: 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C].Frankfort Lodge: Multilingual Matters,1993.69-96.

篇2

關鍵詞:項目驅動;計算機語言;教學改革;計算機教學;程序設計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5.04.024

0.引言

目前,流行的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有c、c++、Java、c#、PHP等,一般高校通常都會選擇一兩門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課程作為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所以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課已經成為高校計算機專業的基礎必修課,并且該課程是后續很多專業課的基礎,所以學好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課對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來時至關重要。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課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該課程需要同學們在掌握基本語法知識點的基礎上,多動手實踐,能夠應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

1.目前計算機語言課程存在的問題

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課雖然已經成為高校計算機專業的基礎必修課,但是目前計算機語言課的教學通常以理論教學為主,忽略上機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培養。這樣學生們學完一門計算機語言課之后只是簡單的掌握了一些基本語法知識,只會做一些課本上的小例子,根本不能掌握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的精華,更不要說編程能力的培養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了。另一方面,由于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課主要內容包括程序設計基礎、字符串和數組、面向對象技術、異常處理技術、I/O及文件操作、集合架構、圖形用戶界面編程、數據庫編程技術、多線程編程技術、網絡編程技術等知識,由于知識點比較多,涵蓋方面比較廣,又受到課程學時的影響,老師在講解知識點的過程中不能做到面面俱到、透徹分析,所以學生對基本理論的掌握也很片面,只是一知半解。

2.項目驅動教學法的特點

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原因在與我們忽視了學生動手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所以我們制定了項目驅動人才培養方案,創建“驅動式”的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引入便于教學組織的典型案例項目,以典型案例項目的開發為主線,實施訂單培養,任務驅動式教學,培養應用技能型人才。

該培養模式將教學與項目融合,讓學生在導師的系統規劃下和指導下獨立完成基本知識的學習以及項目的設計與開發,從而培養學生利用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完成開發項目的能力,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職業素質。

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減少理論授課時數,刪減一些不常用的知識點,加大實踐性環節課時,增加學生上機時間,在考核方式上,改革傳統的考核方式,增加平時的比重,平時項目練習占50%,期末項目設計占50%,把學生的作品成果作為最終成績的重要評判標準。

3.項目驅動教學法的實施

對于項目驅動教學法,我們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1、打破現行的理論授課為主的教學模式,以開發完整項目為目標主線,通過與企業深度合作,挖掘適合組織教學的完整項目,引入便于組織教學的典型案例項目,培養學生符合企業要求的工程應用能力與素質。

在每個教學項目中,導師對項目進行分解,提出工作任務,提供完成工作任務所應掌握的相關知識和操作技能,以學生們自主學習為主,導師輔導答疑為輔,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對任務具體分析設計,從而完成具體任務,對于較復雜的項目,采用模塊化分層次逐步完成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分組的模式來共同完成一個任務,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能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最后導師對項目中的基本知識點進行總結并進行拓展和延伸,使學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礎上能夠生完成擴展訓練,進一步提升他們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為了讓學生們掌握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思想,我們就引入了一個購物車的程序,引導學生自己分析購物車中需要裝什么東西,以及購物車有什么樣的功能,并提供定義類的基本語法。這樣學生就能應用定義類的基本語法定義一個滿足自己系統的一個商品類,然后再設計出一個能夠容納該商品的購物車類,該購物車能夠實現物品添加與刪除并計算出商品的總價。最后老師在學生完成設計和編程后,總結一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方法與思想,使學生們完全掌握并領悟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要點。采用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們不但掌握基本知識點,也鍛煉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效果較好。

2、改革傳統的考核體系,實行“能力學分”評價體系,增加平時項目任務的比重,把學生的作品成果作為最終成績評判的重要標準。

傳統的考試通常都是最后做一套試卷,一考定乾坤,一些學生考前把一些知識點死記硬背一下,考了六十分就萬歲。這樣的應試考試方法不但不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對學生的創造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一種打擊,這種形式下培養的學生畢業就失業,找不到工作。目前的企業并不是不缺計算機人才,最主要的是現在的畢業生不能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實際動手能力太薄如,達不到企業的要求。我們在項目驅動教學法的基礎上改革考核形式,平時項目練習占50%,期末項目設計占50%,以學生的作品成果最為成績評定的重要評判標準。

實踐表明:這種考核方法不僅提高了學習積極性,而且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

3、打破現行教材體系,以模塊化手冊方式,融知識與項目于一體,貫穿整個項目的開發過程[23-35]。

對于目前市面上的教材通常都是以講解基本知識點為主,各個知識點的銜接不緊密。我們在與企業深度合作的的同時,把企業的項目整理成冊,挑選出知識脈絡,以項目知識為主線進行基本知識的講解,并及時進行總結、拓展和延伸,效果較好。

篇3

摘 要 通過采用文獻資料法、觀察法、實地考察法,從現代體育教學方法主要包括探究教學法、合作性教學法、自主性教學法等探討對體育教學活動的影響和作用,提出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怎樣合理的選擇和對待現在體育教學方法服務于體育教學活動,避免學生學而不懂,或只鍛煉而不快樂,喪失興趣的弊端,從而提高體育教學的質量,優化課堂教學,提高體育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 現代體育教學方法 探討性教學 合作教學 自主性教學 體育教學

一、前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于2001年6月正式頒布,這標志著中國進入新課程改革的時代。新課程標準對教學目標與內容進行了巨大的改革,于此相適應,新課程標準強調要求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而現代體育教學方法在傳統體育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填充了一些新的體育教學方法,比如探究性教學法、合作性教學法、自主性教學法、小群體教學法等等,得到了提倡和重視,并被熱情的予以實踐。體育課程目標也從增強體質、發展身體素質和人體的基本活動能力走向了身體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的三維健康發展的教育課程。因此,為了鞏固和貫徹新課程,實現體育課程目標,在體育教學活動過程中應選用合適的現代體育教學方法,以達到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果,豐富課堂內容,活躍課堂氣氛。而且這些現在體育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啟發了體育教學改革的思路。

二、體育教學方法的概念

迄今為止,人們對體育教學方法的定義認識不盡統一,從不同的角度,如途徑手段說、方法說、方式說、活動說對體育教學方法定義。縱觀各種定義可見,目前我國學者對體育教學方法概念界定取得以下幾點共識:(一)是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使用;(二)教師和學生之間共同的教與學的相互作用;(三)服務于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因此,我認為體育教學方法是在體育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了實現體育教學目的和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身體心理,社會適應能力而有目的有計劃采用的使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的技術性的教學活動。

三、現代體育教學方法對體育教學活動的作用

(一)探究性教學方法對體育教學活動的作用

探究性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對當前教學內容的主要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并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從而解決問題困難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探究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并通過典型的探究過程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有利于學生認識學習的過程并不是簡單的知道知識的過程,而是需要發現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教師適時的點撥,誘導研究的方向有助于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的探究的欲望,同時開放了課堂,發掘學生自主探究的潛能。

(二)合作性教學法對體育教學活動的作用

合作學習是指課堂教學以小組學習為主要組織形式,根據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學生在異質小組中互相合作,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并以小組的總體成績為主要獎勵依據,從而利用合作性人際交往促成學生在認知、情感、技能三方面提高的教學策略體系。合作性教學法通過建立學生共同的學習課堂,建立適合學生交流和學習的形態,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促進了學生相互學習和相互幫助的共同提高。有利于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和取長補短,促進他們的主體精神、實踐能力和多方面素質的發展;而且對于培養21世紀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性和集體性,增強集體榮譽感。但是在教學中,由于是集體性的項目,或需要集體進行學習,是具有一定深度的個人性項目教材,因此,存在著學習效率不太高,要求要有很好的集體基礎,同時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三)自主性教學法對體育教學活動的作用

自主性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師的鼓勵和引導下,以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前提,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我構建,以促進學生自主性發展為目的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

通過建立學生的“自我學習目標”和有意的安排一段“自我練習時間”,讓學生進行獨立的學習和思考。有利于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和作用,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發展學生個性,有利于學生進行適合于個性特點的學習,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和思維能力。

從以上可以看出,每種體育教學方法都各自有各自的優點,但同時也存在著不足。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不能盲目的選用某種體育教學方法,而應該多種相結合,以達到課堂的最優質量。因此,應正確的選擇和對待現代的體育教學方法。

四、如何正確對待和選擇現代體育教學方法

(一)如何正確對待現代體育教學方法

1.要明確教學的目的

教學方法是為課堂服務的,是以發揚教學民主,著重培養學生能力、陶冶學生情感和促進學生的交際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為主要目標的。而現代的體育教學方法是對傳統體育教學方法的補充和修正,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教學質量而運動的方法。因此,只有理性地分析,合理的選擇才能發揮其最大作用。

2.要明確教學對象

教學對象對于選擇體育教學方法非常重要,有些體育方法不適合某些年齡段的學生,比如說探究性教學法對于一二年級的學生而言非常的困難,根本達不到教學的目的,反而降低了教學的質量。因此,對同一種教學方法對不同的學生時,就會有不同的評價,用錯了教學對象,再好再新的教學方法也難以收到好的學習效果。

3.要明確運用時的限制

任何的教學方法都有其利和弊的方面,再好的教學方法也不能濫用。例如合作教學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各自分成不同的小組進行討論,而此時可能很多學生在裝模作樣的討論教師提出的問題,但實際上是在下面各自討論與此問題無關的其他問題。甚至會出現其他不必要的安全事故的發生。

4.要明確所適用的教材

對于不同的體育教材的教學,有其相適應的,甚至是相應的教學方法,并不是什么方法都可以運用。比如合作性教學法適用于集體性項目,或需要集體進行學習的、有一定深度的個人性項目教材。而游戲教學法主要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和活躍課堂氣氛的,適用于比較枯燥的鍛煉性教材。

(二)如何正確選擇現代體育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1.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環境、教師能力和學生水平合理選擇

教學方法的選擇是提高教學活動效率的重要條件。由于教學系統涉及六個基本的要素(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教師和學生)。而教學方法的選擇是為其他五要素服務的。所以對于教師和學生而言,教師和學生是共同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環境和學生的能力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優先是為了節約時間、追求效率,在有限的教學時數內收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2.傳統體育教學方法與現代體育教學方法結合,實現體育教學方法運用的多樣性

新的體育教學方法是新課程后的必然趨勢,但是當前的體育教學方法也出現了令人擔憂的傾向,主要表現在不恰當的使用,或者片面的否認傳統的體育教學方法。而現代的體育教學方法只是對傳統體育教學的補充,而不能盲目的否認。因此,我們應善于海納百川取各家之長,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五、總結

隨著科學的技術的進步,體育教學理論的進展、體育教學內容的變化和學生個性多樣化的發展,體育教學方法在體育教學過程的作用更為突出,體育教學方法的將更為得多樣化和復雜化。但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不管是運用現代的體育教學方法還是傳統體育教學方法,抑或兩者相結合運用,都應該以提高學生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并懂得一定的運動技能為目標,樹立終生體育意識,提高課程的質量,優化課程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高菲菲.對體育教學方法研究現狀的分析和評價[J].首都體育學報.2006(第18卷第3期):14-16.

[2] 毛振明,賴天德.論“傳統體育教學方法”與“現代體育教學方法”的關系[J].理論探索.

[3] 辛磊.淺談體育教學對學生個性發展的影響[J].體育世界學術.2010.2.

篇4

關鍵詞:民事訴訟;案例教學;民事訴訟法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101(2012)01-0086-03

民事訴訟法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研究的內容十分廣泛。教學中不僅要對法理問題進行理論分析,而且要對民事訴訟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探討解決,這樣才能取得明顯的教學成效。如何在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實踐證明,案例教學法就是一種既重視理論講授又重視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方法,是一種能夠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良好的教學方法。

一、案例教學法在民事訴訟法學課中的運用價值

在以往傳統的教學過程中,習慣于運用注入式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一直以來也是大學普遍采取和主要的教學模式。教學實踐充分證明,注入式教學模式講授方法單一、學生接受知識比較被動等。針對這種教學的實際情況,教學中除了應該注重向學生講清訴訟法的基本理論外,還要結合對相關案例的分析,才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案例教學法在民事訴訟法學教學中的運用,已被教學實踐證明是較佳的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有效教學方法。為了證明這種教學方法的有效性,筆者選取民事訴訟當事人這個案例:即有一對夫妻共同到某法院離婚,夫妻雙方在訴訟地位上,都堅持作原告,法院以沒有明確的被告,以此訴不能成立為由不予受理。這樣做對否?針對這個案例,我們應當分析,從訴訟的一般定義和該案例的當事人為著眼點進行具體分析。“從理論上講,此訴不能成立。因為沒有被告,法院無法進行訴訟活動,原告的訴訟請求是不能實現的。然而在此案中,法院以此為由不予受理當然是不對的。針對此案,法院要向當事人講清道理,使當事人了解在民事訴訟中,原告和被告人只是稱謂上的差別,其訴訟地位是平等的,而且被告還有反訴權,也會取得原告人的訴訟地位”。這種運用案例進行教學的方法,不僅能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加深理解,而且能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能力。

二、民事訴訟法學課程案例教學的目標取向

民事訴訟法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部門法,作為三大程序法之一,與其他部門法律一起構成了我國法律體系的整體框架。伴隨著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民事訴訟法在保障民商事實體法的貫徹實施、保護自然人法人的合法權益方面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因此,民事訴訟法學案例教學的目標取向概括地講表現在:

(一)提高學生正確把握題眼的能力

案例教學的目標之一是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只有正確把握題眼,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舉一案例說明:“李趙夫妻于1997年7月關于離婚一事,李于某縣法院,法院經審理判決不準離婚,審理該案的書記員兩次到李家送達判決書,李某均拒收。對此案應如何處理?”教師與學生分析此案時,首先把握的案情題眼是留置送達制度。依據《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由送達人、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把訴訟文書留在受送達人的住所,即視為送達。根據這一規定,書記員將該判決書留置李某的住所即可。可見,把握準題眼是迅速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會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

(二)幫助學生準確分析案情

課堂教學因受時間限制,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按照教學計劃既要完成法理講授,還要完成以案解法的教學任務。基于這樣的課堂教學目標,針對復雜的案情,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幫助學生準確分析案情。現以案論述:王甲繼承其父遺產房屋三間,后將其改為鋪面經營小商品。王乙(王甲之弟)知道此事后,認為自己并沒有放棄繼承權,故與王甲交涉。王甲對此不予理睬,王乙便向法院提訟。案件受理后,李某向法院主張自己作為被繼承人的養子,擁有繼承權,并通過法定程序以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身份參加了訴訟。訴訟中,李某認為自己與王氏兩兄弟關系不錯,擔心打官司會傷和氣,便退出訴訟。不久,李認為退出不妥,再次向法院要求參加訴訟。針對本案的具體情況和訴訟法理論,下列哪一種觀點是正確的?A,作為訴訟參加人,李某不能重復參加本案訴訟;B,根據誠信原則,李某不能再參加本案訴訟;c,在最后一次庭審辯論終結之前,李某均可以參加本案訴訟;D,只有在開庭審理之前,李某才能再參加本案訴訟。就此案來講,教師的主導性分析地位應體現在瞄準法條,切中案件關鍵性問題。教師的分析過程應當邏輯嚴密、層次清晰。下述分析過程為論證提供了充實性參考。

教師在課堂教學分析此案時,就應當緊密結合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民訴意見)第54條規定,根據在繼承遺產的訴訟中,部分繼承人的,人民法院應通知其他繼承人作為共同原告參加訴訟;被通知的繼承人不愿意參加訴訟又未明確表示放棄實體權利的,人民法院仍應把其列為共同原告。從該條規定來看,本案屬于必要共同訴訟,李某的訴訟地位并非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即使李某沒有提出訴訟,人民法院也應該依職權追加。拋開必要共同訴訟分析本題,教師還應當講明:(1)當事人(包括原告和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提起參加之訴)后撤訴,并再次的,只要符合法定條件,人民法院仍應當受理,民訴意見第144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撤訴或人民法院按撤訴處理后,當事人以同一訴訟請求再次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2)為了防止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參加之訴對本訴的審理造成不當影響,拖延本訴的及時結案,法律規定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介入本訴在時間上的限制,即其只能在案件受理后、法庭辯論結束前方可以參加到本訴中來。民訴意見第156條規定:在案件受理后,法庭辯論結束前,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并審理的,人民法院應當合并審理。可見,教師幫助學生準確分析案情,以現實事例把抽象的法理講解的通俗易懂是實施案例教學的必要目標

(三)要求學生正確明辨法理

以案說法的目的在于明辨法理,掌握法理的意義在于正確理解法律規范。教師在講授民事訴訟法學時,要求學生掌握扎實的法理是必要的。例如在分析下列關于民事訴訟中的法定人與委托人的表述中,哪些是正確的問題時,有四種觀點:A,委托人的訴訟權利不可能多于法定人;B,法定人可以是委托人的委托人;c。法定人的被人是無訴訟行為能力的當事人;D,委托人的被人是有訴訟行為能力的當事人。教師在講解分析此題時,運用法律條文是無法解決的,這樣類型的問題只有在掌握扎實的法理基礎上才能迎刃而解。教師在講解時,要講明本題考查的是委托和法定制度。A項中,因委托人權來源于被人,其在民事訴訟中并無獨立的訴訟地位,故此其訴訟權利不可能多于被人;而法定人與被人訴訟權利是同一的,所以A項正確。B項中,法定人在民事訴訟中具有類似當事人的訴訟地位,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對外委托訴訟人,也可以是委托人的委托人,因此B項正確。c項中,需要注意的是,民事訴訟法關于訴訟行為能力的分類不同于民法中關于民事行為的分類,民事行為能力分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三種,而訴訟行為能力只包括有訴訟行為能力和無訴訟行為能力兩種,對于無訴訟行為能力的,應當由其法定人代為進行訴訟。因此c項正確。D項中,因委托的被人需要與委托人簽定委托合同和簽發授權委托書,因此必須以有訴訟能力為限,此項也正確。可見,法律問題的解決除了依據法律規范以外,還需明辨抽象的法理。要求學生正確明辨法理是教師案例教學的重要目標。

三、民事訴訟法學實施案例教學的主要原則和方法設計

篇5

關鍵詞:案例導入式;統計學;方法選擇

統計學作為財經類9大核心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其主要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統計理論和方法,培養學生運用統計原理和方法分析、研究、解決社會經濟問題的能力。但因其理論豐富、公式較多,從理論到公式、從公式到推理的教學方法,對部分文科生源的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如果能理論聯系實際,在傳授統計理論和方法之前,導入一個實際中學生比較熟悉或與學生專業有關的實例,用"帶籠子"的方法,讓學生先理解和掌握實例內容和原理,再過渡到統計學理論和方法原理,將利于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統計理論和方法。這樣的方法一定具備目標明確、真是可信、科學實用的特點。

一、"案例導入式"教學方法應用現狀

統計學案例教學是一種實踐教學活動,可實現統計理論與實踐的科學結合,是培養學生應用統計理論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有效方法。國內外已有許多研究成果可供參考。但案例導入式教學方法主要應用于醫學統計學教學。

1.國外《統計學》案例教學備受重視

"案例教學法"是由德國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最先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其意義在于"運用精選的范例使學生掌握一般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知識,形成獨立和主動學習的能力"。[1] 1870年,蘭德爾出任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時,首次將案例引入法學教育。19世紀90年代,哈佛醫學院開始引入案例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在法律和醫學教育領域中的明顯成功激勵了商業教育領域。1908年哈佛商學院正式成立時,案例教學法又被引入商業教育領域。[2]美國哈佛大學John Boehrer 教授認為:案例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對現實問題和某一特定事實進行交互式探索的過程。[3]

國外學者非常重視《統計學》教學研究。2002年,美國成立《統計教育研究》期刊,為《統計學》教學提供了一個研討和學習平臺,不斷推進《統計學》教學研究進程。國外有關《統計學》教學方法大致可分為兩類:

(1)合作學習法。即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解決問題、完成任務或者達成共同目標,通過這種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完成課程的學習。根據合作的方式不同,合作學習法又可細分為:問題導入式、案例研究法、項目教學法等教學方法,這些方法都是以小組的形式來完成教學。

(2)一般教學法。此類教學法不同于合作學習法,它不需要將學生劃分為小組,是一種更加普遍適用的教學法,它包括很多方法,如:制圖法,這種方法是在學生對重要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難以理解的情況下提出的,即在《統計學》的教學過程中,使用結構圖或概念圖,將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張"地圖",以便學生更好的理解各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真實數據法,它強調在統計學教學過程中使用真實數據。當真實數據用來描述統計概念、計算過程、統計應用時,學生能從相關性、理解、學習、興趣、動機等各方面相聯系進行有效學習。

2.國內《統計學》"案例導入式"教學剛剛起步

隨著《統計學》核心課程地位的確定,《統計學》教學方法探討熱烈非凡,傳統教學方法因其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而教學效果不理想、更重要的是沒有有效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結合起來,難以滿足社會對統計應用型綜合人才的需求而受到質疑,探討新的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法成為必然。目前國內統計學課程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案例教學法。這種方法多于教學研究中,即教師通過對一個個真實情景事件的描述,引導并啟發學生對這些事件進行討論、評判的一種教學方法。至于統計學教學,該方法更多地運用在醫學統計學教學中。

(2)項目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以"項目"作為教學主線,將教學內容以及相關知識點融入進項目的各個環節,以推動項目完成的方式來實現教學目標,即"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

(3)"案例"與"項目"教學相結合的方法。由于項目教學法的突出優點,但在國內教學實踐中很少運用,學者們提出將案例教學法與項目教學法結合起來運用于教學實踐,以突顯兩種教學方法的優勢。

(4)問題導入式教學法。帶著問題,進行教學,可讓學生自主思考,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案例導入式教學。它是指在介紹新概念或方法時,選擇學生熟悉的案例為切入點,通過案例引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教師適當加以引導和啟發,最后導出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由于案例導入式教學法的易操作性和教學效果顯著等優點,被教師們廣泛地運用在各學科的教學中,但"案例導入式"教學方法運用于《統計學》教學,還未見公開的研究成果。

二、"案例導入式"教學方法界定

1.案例教學法的界定

基于各種理論及其相關實踐,國外學者們對案例教學法的界定也各有側重。哈佛大學認為案例教學是一種啟發式、討論式、互動式的教學形式,它的主要特點是把現實中的問題帶到課堂,把教學的雙方帶到矛盾的沖突之中,把枯燥單調的理論章節,變成解決真實問題的公開討論,把教師的單向傳授變為師生之間的教學相長,把個人的思路變為集體的智慧,把一個戰略性的束之高閣的理論框架,變為解決公共管理現實問題的可操作的實踐。教師的講授,不再是提供問題的答案,而是告訴學生一個觀察問題的視角,提供一個分析問題的方法。[2]柯瓦斯基(Kowalski)認為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進行研討的教學方法。[4]它不僅可以用來傳授信息、概念以及理論,還可以訓練和培養學生的推理、批判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舒爾曼(Shulman)定義案例教學法是利用案例做為教學媒介的一種教學方法。[5]

《教育大辭典》一書將案例教學法定義為:"高等學校社會科學某些科類的專業教學中的一種教學方法。即通過組織學生討論一系列案例,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使學生掌握有關專業技能、知識和理論。[6]而在教育學中,將案例教學法定義為教學中的案例方法,是指圍繞一定的教育目的,把實際教育過程中真實的情景加以典型化處理,形成學生思考和決斷的案例,通過獨立研究和相互討論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方法。[7]

綜上所述,案例教學法可以界定為以典型事件為基礎所構建的真實或虛擬的情景,進行師生問答、討論等互動的教學過程,以達到學習者學習認知、技能目標要求的教學方法。簡言之,案例教學法就是利用案例作為教學媒介的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法。[8]

2."案例導入式"教學方法的界定

案例導入式教學方法屬于案例教學法的一種,就是在傳授統計學理論和方法前,根據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基于問題的學習)原理,選擇一個學生可以理解和容易掌握的現實生活或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的實例,用"帶籠子"的方法,通過理解和明了案例,過渡到對統計學理論和方法的掌握,特點是撇開統計學中的那些枯燥難懂的專業術語、統計公式,用一個簡單易懂、帶有一定趣味性的實例詮釋統計學專業的理論和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信心,寓教于樂;案例導入式教學方法要求教師不僅要熟悉統計學理論和方法原理,更重要的是要有統計實踐經驗;效果較為明顯,將在系列文章"案例導入式"教學方法實踐部分闡述。

三、"案例導入式"教學方法的特點

1."案例導入式"教學方法特點鮮明

案例導入式教學法強調理論緊密聯系實際,由淺入深、真實再現,把一個枯燥無味的統計學理論和方法用一個簡單易懂的實例詮釋清楚,大大提高了統計學教學效果的同時,增強了學生學習興趣。案例導入式方法在統計學教學中的應用必須具備以下特點:

(1)目的明確。統計學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學生系統掌握統計學的理論和方法,并能用于實際問題的分析、研究和解決。只有目的明確,才能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真實可信。統計學只有與實際問題結合,才能發揮其尋求經濟社會內在規律的技術潛能。可以選擇生活中的案例,選擇與學生所學專業有關的案例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化學習潛能。為此,案例必須真實可信。

(3)方法實用。統計學是一門方法論科學,從數據的搜集、整理到分析,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和方法,無論是描述統計、還是推斷統計,其統計方法都需要用于實際,在實踐中驗證,在實踐中發揮其功效。導入案例的方法要求易懂、實用。

(4)科學詮釋。統計學是認識客觀現象的方法論科學,從導入現實案例,闡述案例內容,過渡到統計學專業術語和方法,要求科學詮釋案例的經濟社會內容以及與統計學中相關理論和方法的對接。否則,會誤人子弟。

2."案例導入式"教學方法作用明顯

案例導入式教學方法因其目的明確、真實可信、方法實用和科學詮釋四個特點,決定了其教學效果較為明顯,主要源于以下三個主要方面:

(l)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內驅力,是創造才能的催化劑。統計學被認為是"四大天書"之一,學生普遍感覺其枯燥無味、難學難懂,特別是擴招以后,統計學掛科率較高,經過兩年的實證,采用"案例導入式"教學,課堂比較生動、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兩次監測結果都顯示,湖南商學院采用"案例導入式"教學的班級,學生對統計學的興趣明顯好于對照班級,統計學考試成績也高于對照班級。

(2)有利于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導入式教學借助學生都能理解的案例,平穩過渡到本來枯燥無味的統計學概念和計算公式,意在統計學理論和方法的詮釋和理解。學生從自己熟悉的案例放松地進入思考,慢慢地融合到教師的傳授意圖中來,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統計學的興趣,而且有的概念通過學生自己的理解概括出來,學生會有一種掌握的成就感和知識的獲得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有利于提高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實施案例導入式教學方法,強調理論緊密聯系實際,首先要求教師熟練掌握統計學的理論和方法原理,并能應用于實踐,才能在實踐中找到與之相適應的案例,在統計學課堂進行傳授,目標是要學生能夠掌握統計學理論和方法原理,這個過程,不僅要求教師統計學專業知識過硬,對教師自身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也是一個極好的提高機會。

四、"案例導入式"教學方法的理論基礎

"案例導入式"教學方法是基于統計學枯燥無味、難懂而又重要的專業特點,針對部分數學基礎薄弱的學生而提出來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借助現實案例的理解,掌握統計學理論和方法原理。其理論基礎就是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在統計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和發展。具體表現為三方面:

1.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的以人為本教育理念,提到了教育的首要地位。在案例導入式教學中,案例提供的現實情境和其提出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探索的積極性。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量化分析越來越受重視且要求越來越高,財經類大學生走入社會都離不開量化分析,但擴招以來,統計學成為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的攔路虎,為解決這個難題,高校管部分理部門和統計學教師以人為本,想方設法,選擇案例導入式教學方法,基本能解決這部分學生的難題。

2.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

高中的文理分科無形中讓部分學生不只是數學學習,但進入大學后,特別是財經類大學,統計學是其核心課程,基本上每個專業都需開設。基于每個學生興趣愛好的差異,統計學教學中選擇案例導入式教學方法成為必然。在案例導入式教學法中,讓學生首先面對的是一個能理解的案例,通過學生熟知的案例過渡到枯燥的統計學理論和方法,學生在研讀理解案例中不知不覺進入統計學理論和方法的學習和掌握,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統計學的興趣,而且鍛煉了學生分析概括和理解的能力。

3.理論聯系實際的具體要求

案例導入式教學方法的主要特點是選擇現實生活或與學生專業相關的社會經濟現象實例,借助案例,讓學生掌握統計學理論和方法,它要求理論必須聯系實際。教師在進行統計學教學中,可根據不同階段導入相關案例,前期主要是現實生活案例為主,隨著統計學學習的深入,應該多導入與學生專業相關的案例,不僅能激起學生統計學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還能幫助學生專業課程的學習,真正讓學生體會"統計學是智慧學"的道理。

綜上所述,基于統計原理的抽象和商科類學生文科背景的現實以及"案例導入式"教學方法的優良特性,選擇"案例導入式"教學方法于統計學教學,將降低學生學習統計學課程的難度,提高統計學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姜建華.案例教學法在統計學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技術教育,2008(5):58~59.

[2]史美蘭.體會哈佛案例教學[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6(2):84~86.

[3]張兵.案例教學在統計學教學中的運用[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7(11): 183~184.

[4]KOWALSKI T J. Case studies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 New York:Longman,1991:116.

[5]SHULMAN J H.Teacher-written cases with commentaries: A teacher-researcher collaboration [C] // SHULMAN. Case methods in teacher education. NY:Teacher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1992:131~152.

[6]楊立紅.案例教學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中的幾點思考[J].考試周刊,2010(76):203~204.

[7]劉}.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案例教學在高職商貿類專業課程中的應用研究[D]. 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7.

[8]王青梅,趙革.國內外案例教學法研究綜述[J]. 寧波 大 學 學 報(教 育 科 學 版)2009,31(3):7~11.

作者簡介:

蔡宏宇(1964-),女,湖南益陽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應用統計學、宏觀經濟統計分析。

篇6

關鍵詞:體育課堂; 開發; 社會功能

根據社會學對社會的定義來看,體育課也是個微型社會,它既具有大社會的共性社會功能,又有自身特性的社會功能。社會學家對社會所具有的功能已有充分的認識,如果我們能根據體育課的特點來借鑒運用,充分開發這些功能,這對提高教學效益有著積極的意義。

社會具有組合功能、交流功能、導向功能、教化功能等,體育課如何借鑒人們已對這些功能的認識來運用于教學呢?

一、組合功能

人們相互間如果沒有組合,沒有交往,那就也不存在社會。在體育課中教師總是要將若干學生組成若干小組或在學生自己自由組合成若干小組活動的。同樣幾個組,但由于學生排列的不同,它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益。

體育課的組合可分兩大類型,法定組合型、自由組合型,前者是體育課的基本組合,后者是用以充實,完善前者的。所謂法定組合型就是根據教師意圖組成的小組;自由組合型就是根據學生意愿(情感、興趣等)組成的小組。從教育學角度來看,它很重視對法定組合型的研究,而從開拓體育課社會功能來看,它較注重對自由組合型的研究。

自由是社會歷史實踐的主體——人的本質屬性,自由組合型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運用,它所起的社會功能:①讓每個學生進入自愿的角色,因此他們能自覺地適應和遵從自選角色規范的要求,從而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②由于教師讓學生自由組合,體現師生處于平等地位,因此教學是最佳心意交流和信息傳遞,為使師生思想共鳴,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③在自由、和諧的氛圍條件下加強交往,密切人際關系,使學生能產生我群感(我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并在這個群體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從而感到一種成功感,從深層體會到“歡樂的體育”。④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愛好、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習慣,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生時期,教師可通學生“學這樣”,“學那樣”,即使他們學得再好,一旦離開了學校,他們脫離了教師的約束,會永遠拋開這些,因他們已厭惡了這些。如何開拓體育課的娛樂功能,已是當前值得研究的課題之一。⑤發展學生良好個性及性情的良好陶冶。我們提倡的是集體主義而不是“一律主義”,馬克思也曾說過:“沒有個性就沒有世界”。曾對自由組合搞過多次教學實驗,現舉一例說明以上問題。跳遠考查,教師按學生基礎分組,每個組五人自由組合,每組設組長、裁判、醫務監督、記錄、器械管理。由學生自由挑選、協商解決。由于這堂課使每個學生都進入角色,因而消滅過去那種考查被淘汰下來而“失業”學生的東看西走現象。同時完成考查任務,時間也從原來的45分鐘減少到25分鐘,課的運動強度、密度都有顯著提高。課后進行民意書面調查,100%學生表示滿意,他們是這樣寫的:“我喜歡這樣,每個人都有事干”“起到同學間相互幫助的作用”,“和平時不講話同學有了接觸,增強了友誼”,這就是社會自由組合的社會功能。

自由組合的社會功能還表現在能揭示班級關系網及其核心人物。每個班級總存在著兩個關系網及該網點的核心人物。一個關系網是由教師通過班委——小組長——組員構成的。他們的核心人物是有教師挑選的;另個關系網是由學生以思想、愛好、情感等自由組合成的各種關系網,它們的核心人物是自發產生的。教師只有將這兩個關系網有機地最佳組合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學效益。有一定號召力的“皮大王”往往是某個隱藏成員關系網中的核心人物,教師要善于發現,發揮他們的特長及才能,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例某同學喜愛踢足球,技術也不錯,但上課表現得散漫,但在課中足球教學比賽時卻一本正經,他會批評其他的隊員為什么不配合?為什么要“獨吞”,沒有集體觀念。當教師聽到這些話是出于他的口而感到驚訝,于是教師抓住機會對他們進行教育,你今天這樣要求隊員是完全對的,問題在于不踢足球的時候你也能做到遵守集體紀律嗎?以后他改了不少。

從社會功能角度考慮學生的組合與從教學角度考慮學生的組合是有一定區別的,前者表現在討論組合功能的深層而后者則表現在淺層。例某節籃球教學比賽課,分組時多了一個人,從教學角度考慮教師一般安排技術最差的學生在一旁單獨復習原地投籃及運球上籃,自己擔任裁判,組織比賽。從組織教學法的表層來看是完全合情合理,但從社會功能的深層來看就有問題了:①場上氛圍不協調;②會使這個學生產生自卑感,他群感。我呢就讓他擔任我的助手,給他一個哨子(這點非常重要,一種責任與權利的象征),讓他協助我判斷一些簡單的規則。這樣不但使這個學生對我群體產生我群感,同時也激發了他對籃球的興趣,以后發現他在課外活動中能自覺投籃,在上課時也要主動擔任裁判,這樣也提高了他對籃球的欣賞能力,有利于今后豐富他的生活內容,這也是走向終身體育的重要一環。

二、交流功能

從教學角度出發,它較重視師生、學生間“三基”交流,而從社會功能角度出發,它較注重師生、學生間情感交流,其實知識與情感本身都是具有社會性的,所以他們的交流功能不能單純看成是一種媒介行為,同時也是知識和情感產生及傳遞的源泉。

篇7

[關鍵詞]醫學生 教育教學 PBL教學提式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1-0163-03

什么是教學方法?對于醫學生來說教學方法又應該如何?教學方法其實就是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為了共同的教學目標,而去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這個教學的過程中運用不同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不同的教學方法按照一定的規則或標準,可以將其歸屬為一個有內在聯系的體系。[1]對于醫學生教育來說,傳統的教學方法仍然占有重要地位,課堂教學仍然占有相當的比重,這樣醫學生的培養確實缺少個性化發展。如何改善醫學生教育是切切實實擺在教師面前的重要問題。

醫學生的教學往往最有代表性的模式就是傳授―接受模式以及問題―發現模式。[2]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講授法、討論法、直觀演示法、練習法、讀書指導法、任務驅動法、參觀教學法、現場教學法、自主學習法等。[3]與教學相關,臨床教學也是我們現代教育中的一大部分。臨床教學包括了理論教學及臨床實踐訓練,是將基礎理論和臨床理論運用于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過程,其實也是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以及實際操作能力的過程,臨床教學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到一所醫學院校能否為社會輸送出合格的醫護人員。但是目前存在的醫療教育問題十分嚴峻,醫學生不斷的擴招,學生的層次發生不斷的變化,本科畢業就上崗,而在國外要培養一名合格的醫學生是要在普通本科讀完的基礎上再進行深入的學習;其次就是目前的社會、醫療和教育體制的改革導致就業問題難以解決;而隨著有經驗的醫師逐漸退休,師資力量的短缺,還有復雜的醫患關系,學生培養課時不足等因素直接導致醫學臨床教學質量差強人意。[4]

目前來說,醫學的專業教學改革目的就是要培養合格臨床醫師,不單單是傳授書本上的知識,而且還要進行技能和素質培養,同時去強化醫學生職業素質的培訓和自主學習更新知識能力的培養,值得進一步探究。各大醫學院校在部分的內科學及外科學等課程中,逐漸開始實施PBL教學方法,不但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可以增強競爭的意識和團隊的精神,最終培養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收到顯著的效果。因此說,醫學生的教育不應該只是記憶大量知識,而是應該掌握好學習方法,因為作為終身學習理念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學習。教學方法的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強化教學各個環節而不是削弱它,除了為教學內容服務外,還應該在思維方式的培養上具有其重要的獨立價值。[5] [6]

以問題為學習基礎(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學模式[7],是和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Lecture Based Leaning,LBL)模式相對而言的,兩者在教學設計理念、實施的方式以及教學績效評估方面均有著明顯區別。LBL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講課為中心,采取灌輸教學的方法。而PBL教學模式則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強調應該如何去解決問題,其教學的設計上具有真實性、實戰性,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去解決問題,從而學習問題背后的醫學知識,培養解決問題技能和自主學習能力。[8]

一、醫學生PBL教學模式的基本要素

1.設立問題很重要,因為問題是學習的起點,所有的學習內容是圍繞所設立的問題架構出來的;

2.問題的設置應該和臨床醫學生未來可能面對或遭遇的現實狀況相對應,并沒有一個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

3.學生擔負起學習的責任,把以老師為中心轉變成以學生為中心;

4.強調團隊合作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講述法的教學方式不能作為主要學習方式;

5.教師的角色是作為知識建構的學科專家、信息的咨詢者;

6.當完成一個問題或完成一個課程單元時,積極進行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

二、PBL的教學模式在醫學教育過程中的實施方式

PBL教學法是跨學科的學習教學方式,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讓獨立的知識點化作整體的知識鏈,進一步突出“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的教學理念。[9]目前國內外許多醫學院校實施PBL教學時各有所異,但其中心內容相差不大,一般分為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收集資料、論證方案、歸納總結等步驟。

1.組成教師指導和學生學習小組,根據臨床場景提出問題、建立假設

由多學科的臨床和專業的人員組成問題設計小組,設立問題,建立好完善的學習模塊[10] [11],如消化道出血和休克、心肺功能衰竭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等,設立對某一病例的PBL手冊,提供給教師、學生、模擬病人,讓他們組成真實或虛擬的場景,在公開討論課上,圍繞相應的問題進行討論。

2.查找資料,探索問題

每一個單元學習結束后,可以安排一至數天間歇,在這段時間內學生可通過教材、軟件、參考資料、圖書館等學習媒體對此病例的發病情況、病理生理、解剖、診斷、治療等方面的問題查找資料,尋求答案。

3.討論并提出新的問題,得出報告結果

每一次的討論都會有相應的主題,首先會針對患者各種輔助檢查結果提出問題,由學生對某一癥狀或體征進行發病機制分析,接下來會針對患者的治療療效以及出院后的康復治療進行分析,另外還要對醫生的關懷職責進行討論,由學生將這些信息和之前有用的信息進行整合,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

4.歸納總結,進行反思

教師將每小組學生多次的討論結果進行匯總,指出問題,提出意見,歸納得出正確結論。此外,小組成員不僅需要反思自己在案例學習中的學習態度、效率,而且要思考改進的方法和提高團隊協作效率的途徑,使小組在接下去的案例學習中發揮更大的效能。作為教師,也要思考怎樣為學生創造一個更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氣氛,幫助學生更快地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和PBL的教學模式。

至此,一個核心專題的學習方告一段落。概括起來說,PBL教學模式即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圍繞每一個教學模塊中包含的核心知識或問題展開主動學習,經過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自學解疑、論證假設獲取醫學知識的邏輯過程。[10]

三、PBL教學模式在醫學教育上的優點

目前PBL的教學模式在培養創造型的醫學人才過程中,會有著傳統教學法無可比擬的優點。[12]具體表現如下:

1.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自學能力

PBL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主,通過學習者的自主探究來解決問題。在這個學習探究的過程中,老師所起的作用僅僅是引導,學生才是問題與知識的發現者,這能夠使醫學生及早樹立自學意識,在遇到疑問時能主動地問“為什么”,并自覺地通過各種途徑查找合理的答案,打破傳統的照本宣讀、被動接受的學習模式,可以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力。

2.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PBL教學模式下的醫學生大多具有較強的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學生通過自己發現問題,自行查閱資料,和老師與同學進行討論,這種知識體驗的獲取過程更加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及應用,使學生的各項綜合素質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3.有利于學生醫學知識的整合運用,培養臨床思維

PBL教學使醫學生在學生時代就面對具體的臨床問題。一個真實的病例能夠包含各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的知識點,使醫學生能夠培養以病例的診治為中心的發散思維和橫向思維,逐步具備成為一名合格醫生所要求具有的比較全面貫通的醫學知識和臨床思維的素質。

總之,PBL教學法使學生的學習與思維方式得到明顯發散與提高,更加有利于培養創造型和開拓型醫學人才。[13]

四、PBL教學模式在醫學教育的現狀

根據國內外各院校實施PBL的經驗,筆者認為,中國式PBL教學的改革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師資不足

PBL是一種導師制的教學小組形式,如果一個班級(30-40多人組成)被拆分為幾個小組,對于教師的需求數量顯然明顯升高。此外,PBL教學對教師的素質和能力要求也較高。[14]教師不僅需要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樹立正確的PBL理念,掌握PBL教學思路和實施方式,還必須了解PBL實踐過程遇到的問題及其對策等。因此,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決定了PBL教學的效果。

2.教學條件不足

PBL教學對場地、圖書、網絡等教學設施有較高的要求,因為缺乏足夠的信息,所以必須擴大圖書館藏書量,添置必要實驗設備、教學儀器及電子工具等,才能滿足學生擁有足夠信息來源的需求。但是教學資源的匱乏不單單是PBL教學的缺陷,也是傳統教育模式的缺陷。

3.現成的PBL教材缺乏

由于PBL目前仍處于試行階段,還沒有一部適合其教學使用的教材。特別是醫學院校,目前的傳統教材是不符合PBL的教學模式和要求的,因此,如何重新編寫教材成為推廣PBL醫學教學的關鍵問題。

4.學生自主學習條件的欠缺

我國的醫學生基本上是從高中畢業后直接考入醫學院校,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并未得到很好的開發,如果讓學生們突然接受PBL教學,會使不少學生覺得無所適從。因此,如何轉變學生的思想,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搜索信息、整合判斷、表達交流、團隊協作等能力,也是PBL教學的方向之一。

五、關于PBL教學的幾點考慮

PBL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如果要求所有的老師、學生在中國傳統教育體制下,馬上認識、接受,甚至實踐,并不是一壺茶的時間可以完成的。雖然在國內有醫學院校已經開展試驗性PBL教學,但尚未普及。因此,我們的醫學生的PBL教學模式改革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應該加強醫學院校的教師對PBL教學模式的學習

教師傳業授道必須獲取更多關于PBL教學的方法,國內外關于PBL教學的文獻閱讀、總結,逐步使教師從觀念上認識、了解、接受、體會,從而形成PBL教學思維。我們根據醫學生上課的特點,把內科的PBL教學按照醫學系統進行分類,對不同專科的教師進行單獨培訓和PBL學習選修課,以盡快讓相關專科教師更加快速熟悉PBL教程。

2.臨床PBL教學是進行PBL教學的突破口

因為臨床所遇到的問題和書本上的知識并不完全吻合,這種情況下,應根據臨床實際情況所提出的問題,圍繞問題去組織PBL模式的課程,如組織一次課對臨床真實病例進行討論,踐行PBL學習的思想,以便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3.不能對醫學生過于強調參與PBL教學模式

由于醫學是一個需要大量時間和實踐證明的學習過程,對于臨床醫學中需要牢固掌握的理論,如僅僅通過PBL教學難以使所有的學生都充分掌握,而且PBL教學對學生的要求也十分高,學生免不了會產生壓力,強制實施PBL教學會引起消極的反應。

醫學院校教學方法的改革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PBL教學模式的啟用與實施更需要教育資源的投入和轉變觀念。教學不能再是填鴨子式教育,應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具有創造力的醫學生。為了讓學生以后更快適應臨床實踐,大家都應該積極參與PBL教學,這樣醫學生教學方法的改革才能取得實效。

[ 注 釋 ]

[1] 涂煥應,姚金玉.關于教學方法定義的再思考[J].周末文匯學術導刊,2006(2):120-121.

[2] 李尚明.教學模式的分類研究[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73-77.

[3] 鄧軍,李菊英,謝自芳.淺論現代大學教學方法[J].大學教育科學,2007(1):68-70.

[4] 郭蓮,徐躍,賴登祥,等.關于提高臨床教學質量的探討[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2(20):1674-1675.

[5] 鐘志賢.大學教學模式改革的十大走向[J].中國高教研究,2007(1):88-91.

[6] 鐘志賢.教學設計視域:大學教學模式的局限與走向[J].開放教育研究,2007(2):34-45.

[7] 李昆太,程新.制藥工程專業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探究[J].大學教學,2013(1):116.

[8] 陳春燕,郭曉奎.傳統教學法與PBL結合在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微生物學通報,2008(9):1494-1496.

[9] 陳娜嬌,俞方,夏強.PBL教學特點及其在我國的應用與展望[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11):93-94.

[10] 王婷,于淼,劉琳琳,等.醫學教育PBL教學實施方式的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12):1-2.

[11] 汪青,錢睿哲,魯映青.學科整合型PBL課程的構建與實施[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5):2-3.

[12] 李曉靜.淺談PBL教學在醫學教育中應用的優點[J].中國醫療前沿,2009(23):114-115.

篇8

關鍵詞:變式練習;程序性知識學習;技能;教學設計

一、引言

無論是知識的學習還是技能的獲得,練習都是關鍵的一步,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無論是理論家還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都十分重視練習的研究,從不同的層面強調練習的作用,以他們不同的方式理解練習的作用,特別是一線教師更是將練習作為提高教學和學習的必備法寶。在每一位教師的每一個課時計劃,每一個課堂教學中,練習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但是因為傳統教學方法的局限和教學評價的不合理性,加上應試教育的束縛,導致很多教師陷入到題海戰術的誤區當中,僅僅強調練習的次數,而不重視練習的質量,沒有對練習進行精心設計,從而不但加重了學生的學業負擔,同時,既浪費時間又沒有收到成效。學生只是生吞了一些陳述性知識,卻不能將知識內化到自己的認知結構當中,形成良好的技能,更不用說應用于新的情境解決實際問題。故本文擬通過對變式練習的探討,來探討如何使教學更適合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從而使學生花更少的時間,做更少的練習,卻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形成更穩固的技能,促進更有效的遷移。

二、練習的作用

“沒有練習學生不可能學會算術,寫作或西班牙語,同樣,學生也不可能只是通過聽講解就能學會騎自行車”,“在把新信息從工作記憶轉入到長時記憶的過程中,練習是關鍵的一步”。的確,在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掌握過程中,練習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沒有練習的過程,我們無法想象學生如何能學到知識和技能。

幾乎所有的心理學家都認為練習是學習和教學的必備環節,“許多知識的保持是通過多次練習和復習而得到提高的(Dempster,1989)。心理學家奧蘇伯爾(Ausubel)在談到發現學習的三種類型“運用”、“問題解決”、“創造”時,認為“運用”這種學習類型其實就是我們通常所講到的“練習”,可見在奧蘇伯爾看來,練習本身就是一種學習。而認知心理學家加涅更是強調練習在學習中的作用。在他闡述的學習的八個階段當中便有一個專門的階段留給練習——作業階段。他認為學習過程需要有作業階段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因為只有通過作業才能反映學生是否已習得了所學習的內容。在他的其他階段也不同程度地談到練習的作用。MaryAliceQmter等人(ThomasH.EstesandJanSchwab)更是將“是否有練習”作為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指標。在他們編制的教師自我評估表的九項指標中就有三項是關于練習的。這已足見練習在教學中的重要。

練習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是至為關鍵的一個環節。有了這個環節,教學工作便能對癥下藥,針對不同的學習進度安排教學,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有效補償。學生也有了一個自我檢驗和自我體驗的機會,發現優點,找出不足,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

三、變式練習研究

從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到斯金納的“迷箱實驗”,再到今天的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練習一直是重頭戲。但是專門針對練習的研究卻很少,而從練習的總范疇中分離出變式練習加以研究就更少了。在我國,專門針對變式練習開展研究的,要數華東師范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邵瑞珍先生,她在自己主編的《教育心理學》(1997年版)一書中曾明確提出變式練習的概念——變式就是指概念的正例變化。她認為程序性知識,包括智慧技能,認知策略等,“從陳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轉化的最重要教學條件是在相似的情境和不同的情境中練習”,“練習還必須有變化,只有經過在變化的情境中練習,認知策略等才能獲得遷移,才能靈活應用,促進這些知識的應用的關鍵是變式練習。之后,她與她的博士生一起通過對高中物理學習的實驗研究,系統地探討了變式練習在知識向技能轉化的過程中的作用。通過實驗發現變式練習是學生程序性編碼的重要影響因素,“變式的多少顯著影響遠遷移成績”,并且與陳述性知識等存在一定程度的交互作用,影響程序性編碼。這可以說是目前對變式練習的比較系統和清晰的研究了。而我國另一位心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的朱新明教授則與美國心理學家Simon合作,從實踐應用的角度系統地研究了練習直接促進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機制,形成了示例演練學習理論,并創立示例演練教學法。其教學思想就是讓學生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示例演練直接獲得產生式規則,不必經過陳述性知識階段。他們將教學內容劃分為各個單元,在各單元里分三步進行教學:概念學習的示例演練一規則學習的示例演練一解題學習的示例演練。對他們的研究進行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這種教學法實際上就是一個“變式練習”教學法,教師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練習促使學生進行發現式學習,從而掌握技能。雖說他們并沒有明確提出變式練習的概念,但我們不難看出其實質是變式練習在左右著整個學習過程,在學生技能獲得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利用各種樣例變式,引導學生對產生式的條件部分進行精細加工,以此提高學生的理解水平和解題技能”。

四、變式練習參與下程序性知識學習的模型建構

從以上對變式練習的研究和探討,我們能很清晰地看到,變式練習的主要功能還是在于對程序性知識學習的促進作用。它不但是影響技能獲得的重要因素,而且還是影響技能遷移的重要條件。正如布魯納(Bnlner)所指出的,早期的多樣化訓練,是產生理智行為的條件之一,除非學生經歷某些變化,否則是難以形成一般編碼的L2J206。在布魯納看來,一般性編碼就是較高層次的規則,而這無疑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程序性知識,或稱技能,要形成這樣的一般性編碼就要進行變式練習。而皮連生認為,技能的獲得一定要經過練習這一個階段,他甚至將技能定義為“在練習基礎上形成的按某種規則或操作程序順利完成某種智慧任務或身體協調任務的能力”。由此我們可知,變式練習是程序性知識學習的必要條件,只有通過變式練習,學生才能將陳述性知識內化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進一步形成技能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用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變式練習的過程就是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學生超越教材所給的信息,充分理解概念、原理和規則,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更好地遷移到新情境當中。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認為技能的獲得分為陳述性知識編碼和程序性知識編碼兩個階段。這一觀點得到普遍認可,我們根據這一理論,加入變式練習,試圖重新構筑一個學生程序性知識學習的模型,即將程序性知識學習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示例階段或稱匹配階段,對應于安德森的陳述性知識編碼階段,環境刺激進入工作記憶時,學生進行淺層加工后直接進入長時記憶中儲存。在這一階段,教師通過示例教學使學生將例題與解題規則匹配,編入到長時記憶命題網絡當中,形成陳述性編碼。此時學生還沒有形成產生式規則,僅僅以陳述性知識的形式儲存于長時記憶當中。第二階段是一般性練習階段,或稱匹配鞏固階段,當學生熟悉的相似環境刺激進入工作記憶,同時激活長時記憶中已儲存的上階段知識,并解決問題。在這一階段學生只是進行一般性的練習,不包含變式練習,只是練習與示例極為相似的情境,以使學生進一步鞏固示例與規則的匹配,并初步轉化產生式,用于解決熟悉情境的問題。用布魯納的觀點來說就是學生沒有將所學內容轉換成一般的形式,尚處于一種較低水平的規則,還沒有形成一般性編碼。或者說還處于安德森理論中的轉化過渡期,還沒有形成程序性編碼。第三階段是變式練習階段,或稱為技能形成階段,對應于安德森的程序性知識編碼階段。當變化了的環境刺激進入工作記憶中時,同時激活長時記憶中上階段的較低規則,對新情境進行模式識別并操作,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形成技能。在此階段,學生在已有知識結構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變式練習的訓練,將所學知識應用與新情境,使他們的陳述勝編碼轉到程序性編碼,形成一般性編碼系統。此時學生如果能在上兩階段學習的基礎上直接正確模式識別新情境的話,則直接從陳述性編碼轉到程序性編碼,組合較高層次規則,形成技能;否則將信息反饋,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這一階段任務。

五、模型在教學設計中的應用

對變式練習的研究是為了能對教學工作有所幫助,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優化教學結構,促進學生學習。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工作中充分發揮變式練習的優勢,精心設計練習,促進課堂結構優化。所以我們在設計教學時就要根據學生程序性知識學習的三個階段進行安排,認真組織教學。根據“示例一一般練習一變式練習”的模式精心安排習題,設計一般練習和變式練習,以利于學生知識獲得、鞏固和應用。比如在教學小學數學中的工程問題應用題時,我們可以做如下設計:

第一階段:出示工程問題典型特征示例,教師講解它的解題方法。使學生將工程問題的特征與解法形成匹配。示例:一項工程,甲隊單獨做要20小時完成,乙隊單獨做要30小時完成,甲乙合作要幾小時才能完成?

第二階段:因為有了上一階段教師的講解,學生自己進行淺層加工,將工程問題應用題與它的解法相匹配。這一階段的任務就是設計2-3道學生熟悉的工程問題應用題進行練習,使學生能進一步鞏固這種匹配,并形成較低級規則。如:一項工程,甲隊單獨做要15小時完成,乙隊單獨做要30小時完成,甲乙合作要幾小時才能完成?如果甲隊先做5小時,再兩隊合作,還要幾小時才能完成?如果學生對這樣的練習已經沒有問題了,我們就可以進入下一個階段,否則就要根據學生的練習情況進行適當的補償性教學。

第三階段:設計幾道變式練習,引導學生從陳述性知識編碼過渡到程序性知識編碼,形成技能。如:(1)往水池里放水,如果單開進水管,要8小時將空水池注滿;如果單開出水管要12小時將滿水池水放完;如果在空水池情況下兩管齊開,要幾小時才能將水池注滿?這也是一種工程問題的應用題,只是將學生熟悉的情景稍做變化而已,但這樣設計,學生通過這樣的練習可能就將先前形成的加法定式打破,從而開放他們的思維,然后可進一步設計下組練習。(2)有A、B兩輛汽車,分別在相距800公里的甲乙兩地。A車從甲地開往乙地要10小時,B車從乙地開往甲地要15小時,如果兩車同時從兩地相向開出,幾小時能相遇?鼓勵學生用最簡單的方法解答,這樣便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遷移,在解這個問題的時候就將工程問題解法的外延擴大到了類似的新情境,將所學知識形成一般性編碼,而不僅僅局限于解決與示例相似的情境性問題。此時學生的陳述性知識編碼才真正轉到程序性知識編碼,而獲得了解工程問題應用題的規則。

六、教學中變式練習設計的方法

寧波大學心理學教授楊心德先生認為“變式練習就是指在其他教學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概念和規則等程序性知識的例證的變化”,并參照加涅的智慧技能分類將變式練習劃分為概念變式和規則變式以及操作過程變式三類。由此可見,變式練習的實質就是把握住知識的本質特征不變,而適當變化知識的非本質特征,如情境、條件性知識等,也就是知識的正例變化。這樣學生不論是在知識的獲取還是應用階段都能更好地排除無關因素的干擾,同時形成一般性編碼系統,形成更穩固的解決問題的技能。所以我們在設計變式練習時除了考慮學生已有水平之外,更要重視設計方法的選擇。

第一,把握概念內涵,擴展外延,進行概念變式。主要是指保持概念的定義本質而對其實例變化,使學生能更清晰概念的含義,進行有效辨別。如學習“魚”后,我們可以讓學生辨別鯨、海牛、螃蟹等。

第二,把握規則的產生式,適當改變情境性變量,進行規則變式。就是保持規則的本質特征,變化它的敘述部分或題型,是規則應用于新情境。如上面的工程問題變式練習。

篇9

關鍵詞:法律專業 雙師型 教師隊伍

嚴格意義上,“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并非在傳統的高等教育領域,而是在職業教育中提出的,但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社會對應用型人才需要迅速增加,在非基礎研究教育領域,對大學畢業生的知識運用能力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學生專業技能逐步向實用化轉變。社會需要和學生能力衡量標準的變化促使高等教育教學方法與手段也要適應這一變化,僅就專業課教師隊伍的建設而言,也應逐步向“雙師型”看齊,這對于解決大學生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有重要意義。

一、對“雙師型”教師的定義與理解

我國較早提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在1998年,原國家教委在《面向21世紀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意見》中提出了職業學校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要求。目前高校中對教師的任職要求首先是取得教師資格,這是一個教師所應達到的最低要求。當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還有具備教育教學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對于“雙師”的概念,有許多不同的理解。從“雙職稱”概念(講師+工程師)到“雙證書”概念(教師資格證+職業技術資格證),再到“雙能力”概念或叫“雙素質”概念(即教學教育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人們對雙師型教師的理解逐漸全面和深化。①但不管從哪個角度理解,所謂的“雙師型”教師的概念只有在特定的情況下才有意義,這就是當前高校重理論、輕實踐的背景。一些院校結合自身實際,提出了自己的雙師型教師的標準:如天津工程師范學院“雙師型”教師指既能講授專業理論課,又有一定實踐經驗(即具有所教專業相關的社會職業崗位經歷、資格或能力)的教師。就本人理解,雙師型教師的基本標準不應該局限于對證書的要求,而應該重在能力的要求,作為高校教師具備教師資格這是法定必備條件,這是雙師型教師當中的“一師”,但衡量的另一個標準應以實踐能力為宜,因為如果以證書為標準,則會使教師陷入為獲取證書而努力的局面,證書的獲得與能力的運用有著巨大的差距。

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和發展關系到大學生的基本能力的培養。這些教師既要有從教的資格,是教育教學的骨干,具有與從事教育工作相適應的理論水平和能力;又要有職業經歷和實踐技能,能夠及時掌握行業發展動態和行業最新技術,熟悉和精通相應專業的技術和業務,因此應該給予高度重視。

在高等職業技術領域,2005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高等職業(高專)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高職高專院校要抓好“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使他們既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又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學校在職務晉升和提高工資待遇方面,對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應予以傾斜。這是教育部對高職高專教師的要求,對于一般的本科院校教師,這種要求是否適用?這需要結合不同學科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就高等教育法學專業而言,“雙師型”教師這一標準應該是同樣適用的。以下試從法學教育的特點和現存問題論述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作用與意義。

二、法學學科教育的特點與存在問題

如我們所知,美國的法學教育設在研究生階段,是一種單純的職業教育,主要培養律師;日本的法學教育的時間較長,其法律教育主要培養法律職業人員。相對而言,如今中國的法學院系已有五百多個,中國法學教育的數量發展是非常驚人的,近30多萬法學院系的學生在校。②培養學生的目標也大體相同,主要培養的學生通過統一的司法考試,去充實法官、律師及檢察官隊伍,或者從事專門的法學研究和法學教育。整體上法學教育的本質屬性,是以實施素質教育、傳授法律知識、訓練法律思維、造就高級法律專業人才為內容。法律專業的學生培養基本標準,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法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分析與解決法律問題,這就要求開設法學專業所要求的全部核心課程,有一定數量的合格專業教師和辦學條件,作為一門實用學科,要求學生有很強的動手能力。而非以單純的理論形態出現,其目的主要不是為了完善自身的理論體系,而是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從法學總體來看,是一種人類在解決法律問題中形成的經驗……法律知識的真諦是經驗而不僅僅是知識”。③

但從目前就業市場反饋的信息可以看到,在我們大學中所傳授給學生的課程內容很多已經不符合實際市場需求,造成許多法律專業大學生畢業后面對一些實際操作卻無法上手。說明許多高校的法學專業很少考慮到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很少考慮社會的實際需求,成為單純的理論知識傳播。許多法律專業畢業生進入社會后,面對實際問題和具體案件時,卻不知如何著手。在接待當事人、查閱卷宗、調查取證、接觸法官、法律文書寫作等方面,學生沒有操作過,就不知如何面對。教師單純的講解教科書上的知識已不足以解決學生畢業后適應社會的能力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是與在法學教育上一直注重理論方面的教學,缺乏法律操作技能傳授有重要的關系。許多法律專業的教師雖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自身不參與法律實踐,不了解法律實務,缺乏在實務中的豐富體驗,就很難培養出了解法律實務、掌握法律實務知識的人才,很難把法律理論生動而適用地傳授給學生。

法律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沒有經過法律實踐是無法真正學好法律的,法學教育的真諦應當是使學生學會如何去學會和使用法律。現在大多法學院校都在進行課程改革,如推行案例教學法、觀摩審判、法律診所法、模擬審判等,開設實踐性、技術性強的法律運用課程,如律師訴訟技巧、商務法律實用、非訟處理、談判技巧等課程。培養目標和教學手段的變化給法律專業課教師提出新挑戰,要想上好每一門具有實踐性的專業課,單單準備教案、按照教案教學已經不能滿足需要,這就要在法律專業課教師隊伍中培養“雙師型”教師。

三、法學教師“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途徑

法律專業的“雙師型”教師與高校其他專業的“雙師型”教師有所區別,因為在我國可以從事法律職業的自然有其特殊要求,如果從事律師執業,需要取得律師資格或法律職業資格,并通過實習取得執業證才可從事法律服務;如果從事法官檢察官,也一樣要取得法律職業資格證書,才可以取得法官和檢察官資格,因此如果以職業資格證來衡量“雙師型”法律專業課教師的條件,其條件更高。事實上,很多法學院校的一部分教師很多都是兼職律師,一些法官和檢察官也被法學院校聘請為兼職教授,法學教師“雙師型”特征越來越明顯。

綜合現在具備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人群,可以看出,今后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鼓勵教師在取得本專業講師以上資格證書的前提下,參加各種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現在最主要或是最權威的法律類職業資格就是號稱“中國第一考”的司法考試,通過司法考試,意味著對一個法律學習者綜合知識能力的的承認。其他的法律資格類考試還有企業法律顧問資格考試,以及具有法學本科學歷的人申請取得基層法律工作者資格等。鼓勵不應該只限于口頭,可以采取對獲取“雙師型”教師資格的教師采取報銷考試資料費、差旅費和一次性獎勵,在晉職評優中優先考慮。

(二)應該明確,取得法律行業資格僅是具備實踐能力的開始,還要支持這些教師進入社會積極參加各類法律實踐活動。法學院的管理者應改變這種觀念,認為法學教師在律師事務所從事兼職律師是個人的事,很可能會為了律師執業而影響教學任務,從而持反對或是壓制態度。如前所述,法律專業的教師如果不能將所具備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又如何能教會學生對法律知識的運用?因此在不影響教學的基礎上,應支持教師的法律實踐活動。

(三)創造條件為專業課教師參加各類法律知識與技能的培訓。每一次國家有重大法律文件的出臺,各個地方都會組織法官檢察官律師參加新法的學習,專業課教師也應積極參加,在學習與培訓中掌握新法的運用細節與技巧。這也是知識運用能力提高的一個重要途徑。此外還可以選派專業教師以脫產或半脫產形式,直接在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實行掛職實踐鍛煉,在耳聞目睹中提高實踐能力。

(四)聘請法官、檢察官、律師為兼職教師。在法學院的學生教育中,“法官進課堂”、“檢察官進課堂”、“律師進課堂”是許多高校所采取的手段,這當然也能夠成為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一個手段,但由于這三類主體進課堂的形式大多是采取講座的方式進行,具有短期、暫時性的特點,所以未必取得良好的效果。為了有一個穩定的又具備豐富實踐的教師隊伍,可以采取聘請這三類主體成為兼職教師的方法,目前許多高校也都有類似做法,如作為“客座教授”出現。這些人在社會上是各自行業的骨干力量,進入高校則成為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對提高大學生能力的培養起到一個重要作用。

總之,社會經濟建設對法律專業學生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高校為滿足這種需要也要進行自身培養方式和培養能力的轉變,這一轉變就是要提高教師隊伍的建設,而“雙師型”的法學專業課教師隊伍的建設就是一個重要方面。只有不斷提高教師理論水平和實踐水平,加強“雙師型”的師資隊伍建設,才能滿足高校法學專業教學質量提高的要求。

注釋:

①劉勇.論結構型“雙師”教師團隊建設[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年10月11日,第29頁.

篇10

教師專業標準

英國

【論文摘要】教師專業標準對教師的選拔、培養、評價、專業發展等方面的引領作用重大。因此,世界先進國家以制定和完善教師專業標準作為師資培養的重要舉措、評價教師及鑒定教師專業發展的依據、促進教師及教育質量提升的國家戰略。文章以英國為例,就其現行教師專業標準出臺的背景、框架內容及啟示進行了介紹,希望能為我國教師專業標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英國教師專業標準出臺的背景

進入20世紀80年代,新科技革命對英國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教育作為國際競爭力的基礎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而教師作為保障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逐漸引起政府的關注。為提高教師的專業質量,英國政府在教師教育政策上趨向于采取更嚴格的方法來培養和選拔教師。與此同時,在教師專業化運動的推動之下,人們逐漸認識到教師素質是影響學生學習質量及社會、國家發展的重要因素。雖然人們對于教師究竟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仍有不同的理解,但是這種多元化的認識并不能保證師資培養的專業化及優質化。因此,世界各先進國家以制定和完善教師專業標準作為師資培養的具體措施,并將其作為評價教師及鑒定教師專業發展的依據。美國甚至將教師專業標準研制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英國政府為了保證自身的教師質量也不甘落后,不斷加快制定本國教師專業標準的步伐,在2007年9月開始正式實施一體化的教師專業標準。

二、英國教師專業標準框架的內容

由英國學校與培習}}發展署(下raining and Develop-ment Agency for School汀DA ) 2007年出臺的《英國教師專業標準框架》,由合格教師專業標準、普通教師專業標準、熟練教師專業標準、優秀教師專業標準和高級技能教師專業標準五類教師專業標準構成;同時,從專業品質、專業知識和理解、專業技能三個維度對每一類的標準作了具體規定。其中,合格教師專業標準是其他教師專業標準的基礎和核心,其他四類教師專業標準則是在合格教師專業標準基礎上的依次提高,故文章以合格教師專業標準為例,對英國教師專業標準的內容加以介紹。

1,專業品質

(1)與兒童和青少年的關系:對兒童和青少年有高度的期望,有義務確保他們的潛能得到全部實現,并能夠與他們建立公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支持性、建設性的關系;擁有積極的價值觀、態度,并遵循高水平的行為標準。

(2)工作機制:掌握最新的知識,理解教師的職責及其法定工作機制,對與其工作相關的政策和實踐的形成、執行、評價作出貢獻,包括那些促進機會平等的政策和實踐。

(3)與他人的溝通及合作:有效地與兒童、青少年和同事溝通,有效地與家長和護理人員溝通,及時傳達有關學生成就、目標、進步及健康的信息,認識到溝通是一個雙向的活動,鼓勵家長和護理人員參與討論兒童和青少年的進步、成長與健康;認識到并尊重同事、家長、護理人員在兒童、青少年的成長、健康及成就水平提高等方面所作的貢獻;在工作中適時地與他人通力協作。

(4)個人專業發展評估自己的表現,有義務通過合適的專業發展來改進自己的實踐;掌握創造性的、建設性的創新方法,做好準備修正自己的實踐,以獲得更大的進步;遵照建議及反饋行事,接受訓練和指導。

2.專業知識和理解

(1)教與學:掌握有益的、最新的工作知識;理解一系列的授課、學習及行為管理策略,并知道怎樣根據具體的教學情景來運用和實施這些策略,包括怎樣使得學習個性化、為所有的學習者提供實現其潛力的機會。

(2)評價與監控:知道所教科目、課程(包括與公共考試和資格相關的科目、課程)的評價要求;了解一系列的評價方法及其重要性;知道如何利用當地及國家的統計信息來評價自己教學的有效性、監控所教學生的進步情況、提高學生的成就水平;知道怎樣使用與評價相關的報告和外部信息資源,精確、有建設性地反饋學習者的優缺點、成就、進步和成長,以及改進行動計劃。

(3)科目和課程:掌握可靠的學科知識以及與此相關的教育學知識,對所教的科目、課程有正確的理解,了解所教科目、課程領域能夠為跨學科學習作出的貢獻以及相關領域最新的發展;知道并理解相關的法定及非法定課程和課程框架,包括那些由國家政策提供的課程框架,這些框架規定了教師所教的學科/課程領域以及與學生年齡、能力相適應的相關活動。

(4)讀寫算能力和信息通訊技術:知道怎樣運用讀寫算和信息通信技術方面的技能,以支持自己的教學、豐富自我專業活動。

(5)成就和多樣性:熟悉兒童和青少年是怎樣成長的,了解身體發育、社會、宗教、種族、文化和語言等諸多因素怎樣影響學習者的成長過程、成長速度和健康;懂得怎樣為所教的對象做出有效的個性化安排,這些對象包括母語為非英語的學習者、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習者或是殘疾的學習者,同時知道怎樣在實際教學中考慮到學生的多樣性,促進平等和包容;理解同事的職責,比如那些負責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習者的同事、負責殘疾學習者的同事和負責有其他個別學習需要的學習者的同事;了解他們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學習、發展和健康所作出的貢獻;能夠發揮同事的專長,例如那些為兒童和青少年的安全負責的同事、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或殘疾兒童和青少年負責的同事;懂得何時征詢來自外部機構的信息、建議和支持。

(6)健康:熟知與兒童和青少年的安全和健康相關的現行法律要求、國家政策和指導方針;了解地方當局與保護兒童和青少年相關的安排;善于識別兒童潛在的陋習和疏忽,遵循安全程序;能夠識別兒童和青少年的進步、發展或健康是否被其個人環境的改變和困難所影響,并支持他們,同時知道何時向同事尋求專業性的支持。

3.專業技能

(1)計劃:為不同年齡、不同能力的教學對象制定進步計劃,設計課堂或課堂系列的有效學習順序,講解正確的科目/課程知識;為學習者創造機會,以發展他們的閱讀能力、計算能力、信息通訊技術運用能力以及與他們所處階段、環境相適應的學習和反思的能力;適時地設計、安排、批改家庭作業、其他的課外作業和為考試準備的課程作業,使得學習者持續進步,鞏固并拓展自己的學習。

(2)教學:為不同年齡、不同能力的學習者教授具有挑戰性的、組織有序的課程和課程系列。在教學中他們要:使用一系列合適的教學策略和資源,包括滿足學習者需要的在線學習,實際考慮到學生的多樣性,促進平等和包容;以學習者先前的知識及成就水平為基礎,使學習者達成學習目標,持續進步;形成概念,確定教學步驟,使學習者能夠應用新的知識、理解和技能;使用學習者可接受的語言,清晰地介紹新的觀念和概念,有效地使用解釋、提問、討論和小組參與等教學方法;有效地管理個體、小組和整個班級的學習,適當地調整教學以適應不同課堂階段和不同學習者的需要。教授富有吸引力的、能夠激勵學生的課程,這些課程通常被用來提高學習者的成就水平,學習者對這些課程抱有熱切的期望。

(3)評價、監控和反饋:有效使用一系列適當的觀察、評價、監控和記錄策略,以此作為基礎制定具有挑戰性的學習目標、記錄學習者的進步和成就水平;及時、精確、有建設性地為學習者、同事、家長和護理人員提供有關學習者成就、進步和發展領域的反饋;支持并指導學習者,使他們能夠反思自己的學習、識別自己取得的進步,制定積極的發展目標,成功地成為獨立學習者;在教學中使用評價來診斷學習者的需要,為學習者的進一步發展制定現實的、具有挑戰性的目標,對未來的教學做出計劃。

(4)檢查教學和學習:檢查自己教學的有效性,以及教學對學習者的進步、成就和健康的影響,必要的時候改進教學方法;為學習者提供反饋,指導他們提高成就水平,檢查這些反饋的影響。

(5)學習環境:建立起目標明確的、安全的學習環境,這種學習環境與現行法律和國家政策方針對兒童和青少年安全、健康的要求相一致,這樣學習者能足夠自信地為自己的學習和學校作出積極貢獻;貫徹地方當局有關兒童和青少年的安全措施;識別、利用機會,使學習個性化,將學習延伸至校外,盡可能在校外學習和校內學習之間建立起聯系。建立一個清晰、積極的紀律框架,并維持下去,建設性地管理學習者的行為,這個紀律框架應與學校的行為管理政策相一致;使用一系列的行為管理技巧和策略,必要時修改創門以提高學習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培養其獨立精神。發展學習者的社會、情感和行為技能,提高學習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培養其獨立和合作精神。

(6)團隊協作:作為一個團隊成員來工作,識別與同事一起工作的機會,與他們分享有效實踐的形成過程:確保一起工作的同事能夠適當地參與助學并理解自己肩負的任務。

三、英國教師專業標準帶來的啟示和思考啟示

(1)教師專業標準要突出教師的專業品質,并在專業品質的關照下發展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

英國教師專業標準框架從專業品質、專業知識和理解、專業技能三個維度對每一類型的具體標準作了規定。從本文所詳細介紹的英國教師專業標準框架的內容中可以看出,此次的英國教師專業標準凸顯了專業品質的重要性,并從教師的兒童觀、自身工作的性質、與他人相處等幾個方面對教師的專業品質作了具體的規定和陳述,在強調專業品質的前提下,關注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發展。

反思我國的教師專業發展,大多數都是強調對教師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如我國教師教育課程設置,多年以來都是學科知識、教學法或教育學概論知識、教育實習等三部分構成,鮮有對教師品質、教師倫理等方面科目的設置和培養。在教師的職業生涯中,作為專業發展的校本培訓大多采用師徒制(且不論這一制度本身優劣),在實際的教學生活中,青年教師往往是模仿老教師的教學方法,而幾乎無人也無暇關注教師的專業品質。

僅僅是技能和知識的成長在今天的專業發展中已經難以為繼。我國的教師教育目前正處于標準制定階段,尋求標準的一個原由是現實發展的迫切要求。因此,反思我們長期以來的瘤疾之所在,借鑒別人的發展之所長,在標準中給專業品質以應有地位,是我們自身獲得發展的必須和可能。

(2)把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作為制定教師專業標準的終極目的。

把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作為制定教師專業標準的終極目的是此次英國教師專業標準的又一重要特征。在我國,由于我們長期以來提倡“師道尊嚴”,對教師勞動的服務性特征缺乏充分的認識,在實踐中仍受著傳統觀念的束縛,視思想道德為管束,視文化科學教育為灌輸,視管理為服務。教師對于學生是“絕對權威”,出口就是命令,學生只能服從,致使我國教師的服務觀念淡薄。另外一方面,“我國的教師教育與基礎教育嚴重脫節,甚至有的學者認為當前教育改革的中心不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而是教師教育改革,把教師教育改革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完全對立起來”。這兩方面的原因導致了教師教育改革中的一些偏差,以至于一些學者認為教師教育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是教師教育的研究者,而不是教師,更不是學生。

參照英國教師專業標準,尋求我們自身窘境的改變的途徑之一就是:我們在制定教師專業標準時必須考慮到教育就是一種服務,在標準中貪穿教師必須為學生服務的思想,要求教師樹立起服務意識。同時,將教師專業標準的制定與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結合起來,通過教師專業標準的制定推進基礎教育改革,利用基礎教育的改革反過來推動教師專業標準的制定,推動教師專業發展,使得教師專業標準的制定能夠真正為基礎教育質量的提高保駕護航,為學生健康成長服務。

(3)標準體系具有詳細的、可操作的規范,使教師能夠以此作為依據診斷、審視自身的專業發展。

從上述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英國教師專業標準除詳細、具體之外,還有明顯的可操作性,每一項專業標準都細分為具體的幾個方面,而不是籠統地加以敘述。如“專業知識和理解”這一維度又分為教與學、評價與監控、科目與課程、讀寫算能力與信息通訊技術、成就與多樣性和健康六個方面,每個方面又做了詳細的論述和規定。教師可以以此為依據審視自身的專業發展,診斷自身所處的職業發展階段,識別自我專業發展面臨的困難,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進一步發展所需的條件,并為下一階段的專業發展做出具體規劃。

而我國現行關于教師資格的標準比較概括、籠統,教育理念與行為標準相混合,缺乏可操作性。我國《教師法》第十條規定:“國家實行教師資格制度。中國公民凡遵守憲法和法律,熱愛教育事業,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備本法規定的學歷或者經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合格,具有教育教學能力,經認定合格,可以取得教師資格。”這些規定缺乏可操作性、實踐性,僅停留于理論層面,對教師持續的專業發展起不到指導和促進作用。

專業標準并不僅僅是遴選和評價的標準,教師專業標準更大的功能是指導教師能夠在專業上持續發展。因此,教師專業標準的制定就應該有可操作性,能夠作為教師審視自身專業發展的依據,為教師的專業發展作出實際貢獻。

2.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