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育心理學的理解范文

時間:2023-11-30 17:46: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教育心理學的理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教育心理學的理解

篇1

【關鍵詞】新課程 小學數學 理解與嘗試

新課程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清楚的認識到教師要適應新課程,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更新知識結構,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本文所介紹的是我對新理念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的一些理解與嘗試。

1.學習新理念,領悟新課標

教學中,首先,要充分體現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溝通與對話中實現師生共同發展;要了解、相信、尊重和友愛每一位學生,教好每一位學生。其次,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再次,通過知識技能學習,從“知識中心”轉變為“能力中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反思教學,轉變教學觀念

以往,受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每天只忙碌于備課、上課和作業批改,很少學習研究教學理論、研究了解學生;不重視教學反思,不講究技巧,不注重革新,總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很少與同事交流、切磋教學心得,每天只是機械地重復往日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教學效果總是事倍功半。今天的教學,要善于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在每節課后積極反思:什么樣的問題學生喜歡回答?哪一部分教學效率高?哪個環節做得不好?下節課如何改進等等, 主動把有效教學理念、有效教學策略落實到教育教學中。

3. 在教學實踐中,認真落實新理念

小學數學教學要實現新的教學方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應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出發創設情境,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

3.1 問題情境。

課堂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原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富有現實意義和挑戰性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具體教學方法是:(1)看情境圖;(2)說情境圖;(3)提出數學問題。例如,“買電器”一課,首先出示主題情境圖,讓學生仔細觀察情境圖。然后說一說情境圖意思,即這些圖告訴我們哪些數學信息?最后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在具體情境中,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可能提出很多離奇古怪的問題。無論是什么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從眾多問題中篩選出與數學有關的問題,然后再從有關的數學問題中找出與本節課相關的數學內容。

3.2 建立模型。

建立摸型是指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課堂教學中,針對學生在情境中提出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建立數學模型。具體教學方法是:

(1)自主探索。即讓學生動手操作、探究算法或嘗試計算。

(2)小組合作。就是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操作、實驗、猜測和交流等數學活動,建立初步的數學模型。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向學生說明動手實踐的詳細步驟及方法,若需要分工合作的應給組內成員進行合理分工,明確各自的職責。

(3)小組討論。學生經過自主探索,有了自己的想法后,組織學生對探索結果在小組內討論、交流,自由表達各自的想法。教師深入傾聽或參與討論,然后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評價,逐步得出大體一致的結論,建立起數學模型。

(4)組織匯報。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匯報討論結果,教師適時對各小組提出的觀點加以引導。

(5)集體歸納。各小組匯報后,進行綜合性歸納結論或方法,學生各抒己見,有必要時教師適當引導歸納。

例如,“買電器”一課,學生提出:爸爸買1臺洗衣機和1臺電視機共花了多少元?圍繞這個問題讓學生獨自動手列出算式:500+800=?針對算式小組合作,利用學具擺一擺、撥一撥,交流、討論算法。然后組織小組匯報,各小組匯報后組織全班歸納:方法一,通過擺人民幣,發現5張一百元加上8張一百元,是13張一百元,13個100元是1300元;方法二,先想5+8=13,再在得數后面添兩個0,得數是1300;方法三,也可以這樣想:5個百加上8個百是13個百,即1300;方法四,在計數器上撥珠子得到1300.

3.3 解釋應用。

教學后,選取課后練習或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選擇練習,采用多種練習形式,鞏固所學的知識,引導學生在自我評價、他人評價中認識自我,發展自我。例如,“買電器”一課,學生建立起數學模型后,讓學生完成課本第53頁的“試一試” (1)(2)(3)題和54頁“練一練”1、2、3題。

3.4 課堂小結。

篇2

一、教師只是知道有新理念,但并沒有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從學習新課改理念至今,已經有四、五個年頭了,學校發放新理念的書本也有十來本了,教師也了解了一些新課改的理念。但是老觀念仍然在支配著自己的教學行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很少能成功地運用新理念,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能在體驗中學習,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我認為教師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對理念的了解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而已,沒有把專家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所以在平常的教學行為中,支配教學的還是自己原來的思想。

二、沒有真正地吃透新課標。對教材內容把握不到位

教師在實踐課改中遇到這種情況,就是內容與時間的矛盾太突出。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設計中時時都在作一個時間的比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所耗費的時間與讓教師成為課堂的主體所耗費的時間對比,教師講學生聽,這種教學設計明顯用的時間少,為了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教師最后又選擇了老路。

這種現象從表面上來看,教師的理由很充分,但細究發現教師存在幾種弊端:

1 教師不相信學生的能力

認為學生什么都不懂,所以什么都需要教師講,只有教師講到了、講完了、講透了,自己才放心,所以一節課下來,教師很累,學生更累。

2 教師不研究課標

因為教師不研究課標,所以不了解課標對這一知識點的要求。事實上,課標對每個知識點都有具體的要求:哪些是識記就可以,哪些要理解,哪些要靈活運用,上面都很清楚。如果教師能熟習課標,那么哪些需要重點講解、哪些學生看下就行,教師就會做到心中有數,這樣的話教師在課堂上就能詳略得當,有松有弛。課堂才會有學生的時間,才會有讓學生發揮自己學習主體作用的機會。

3 教師還沒有了解到自己應該教什么

正是因為不知道自己應該教什么所以就什么都教。在教學中教師想要學生喜歡你、感激你,你就要在學生需要你的時候出現。具體來說就是,你只教學生們都不懂的,這樣的話,你才算真正的教師,學生們才會佩服你。這樣做下來,學生自然就成了學習的主體,教師自然就是教學的主導。

三、課堂設計提問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

有時教師提出了問題,但怎么啟發學生都回答不出來。這樣的課堂,教師特別著急,學生也很痛苦。由于沒有辦法,最后只能由教師自問自答。這說明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離學生太遠,只能說這個問題提得不好。所以在提問時一定要注意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提出的問題既要有思考價值又能讓學生有話可說,這樣的話,就不會出現上述尷尬局面。

四、教師對課改急于求成,對學生的轉變沒有耐心

在新課改實踐中,教師有時很辛苦地準備了一堂新理念指導下的課,但在課堂中卻因為學生膽小、怕發言等原因,造成這堂課進展很困難。但是教師一定要看到任何一種習慣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時間,不能因為一兩堂課學生的不習慣就不推行下去。所以教師對新課改不能急于求成,對待每一種新的方式都應該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只有這樣,新的方式才能成為一種習慣。

五、缺乏實踐精神和反思意識

如果因為前面的原因,造成教師課堂教學的失敗,于是就給自己找借口,不再去探索。教師要想改變在課改過程中這種不利局面,就必須要正確地面對失敗,不斷反思,在反思中成長,在反思中進步,在反思中成功。

篇3

關鍵詞: 皮亞杰兒童心理學理論基礎教育教學實踐指導

讓?皮亞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也是發生認識論的創始人,雖然他沒有系統地論述他的教育觀點,但是他的理論中凸顯出來的教育思想卻是不容忽視的。例如現代教育學中的結構主義教育理論,其根源之一便是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他的一些觀點,如發現學習論、準備性原則、個別差異論、認知沖突協調論、同伴交往法等對教育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兒童心理學理論對基礎教育教學有著較好的實踐指導價值。

一、主動學習觀

皮亞杰強調兒童心理發展的本質是主體通過動作對客體的適應,是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他指出,真正的學習是學生主動的、自發的學習,而不是教師傳授的學習。正確的教育能夠加速兒童的發展。他曾指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進學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們的心理成長而無所損害。”①“智力的發展依賴于自然的、自發的過程,這就是說,家庭或學校教育可以利用和加速這種發展過程,但是這種過程并不是產生于教育,相反,它們乃是任何形式的教學產生效果的先在的和必要的條件。”②由此,皮亞杰認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要尊重兒童學習的愿望,不能強加給學生。教師的作用是間接的,教師不應該企圖將知識硬塞給兒童,而是介紹問題和對策,讓兒童自己主動地、自發地學習。教師除了為兒童提供主動、自發學習機會外,還可選擇一定的材料,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促進兒童的發展。

皮亞杰的上述理論對教育界的影響較大。美國密執安州的海伊斯科普(Highscope)教育研究所從1962年開始進行了一種把皮亞杰理論變為教育實踐的認知發展課程實驗,研究者們很重視兒童自我發動的主動學習,認為年幼兒童是通過自我發動的活動而學習概念、培養興趣和發展才能的。通過10年的追蹤比較研究,實驗者們得出這樣的結論:“那些在三四歲時參加了海伊斯科普學前課程研究項目的兒童,在后來的小學和中學學習中,在畢業后自己所在的工作崗位上,以及在社會方面,其表現都明顯好于那些當年未參加過海伊斯科普學前課程的兒童。”③1979年在美國出版的《活動中的幼兒――幼兒認知發展課程》一書記載了30年來認知發展課程的研究成果,已經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出版。

基礎教育階段的兒童注意品質較差,尤其是初中階段的學生還兼有叛逆的特點,因此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容易使學生對課堂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厭煩心理。但是,這一階段的兒童好奇心強,喜歡探索,學習風格的可塑性強。受皮亞杰主動學習觀的啟示,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科學地設計課程,多設置一些課堂主動探索和體驗的環節,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的提高是有幫助的。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的新課改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實際上也是一種主動學習觀。

二、通過動作學習

皮亞杰認為,動作是聯結主客體的橋梁和中介,一切知識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產物,認識的形成主要是一種活動的內化作用。也就是說,兒童只有自己具體地和自發地參與各種活動,才能獲得真實的知識,才能形成他們自己的假設,給予證實或否定。他還認為,只是觀察別人的活動,包括觀察教師的活動在內,兒童并不能形成新的認識結構。他指出,認識起源于動作,思維只不過是內化了的動作――在頭腦中進行的具有可逆性、不變性和整體結構的活動。他十分強調動作在兒童的認知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他認為知識不是來自物體本身,而是來自動作,他把知識分為物理知識和數理邏輯知識,二者均起源于動作。物理經驗是個體作用于物體,得到所觀察物體的知識;數理邏輯經驗是指個體作用于物體,從而理解動作間的協調結果。總之,二者都是個體在對客體所施加的動作中收集的信息。因此,皮亞杰認為在基礎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放手讓兒童去動手、動腦探索外部世界,不斷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系統。

因此在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應注重體驗式教學和直觀教學的作用,在教學中設置情境、提供材料,讓兒童自由操作、實驗、觀察、思考,自己認識事物、發現物體、得出答案,而不能只靠課堂上聽教師的講解,看教師的演示。同時,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向學生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要為學生提供反面例證,促使學生重新進行組合和思考。

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施教

這里面有兩層含義:一是按學生的年齡特征來實施教學,二是因材施教。皮亞杰的階段理論認為,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是形成下個階段的必要條件。前一階段的結構是構成后一階段的結構的基礎;發展是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只有在前面發展的基礎上才可能出現進一步的發展。由于兒童還不具備應有的認知結構,因此教師如果把超越兒童發展階段的知識教給了兒童,兒童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知識,只能造成精力和時間的浪費。因此,教師不要強迫兒童學習他們沒有認識的材料,否則將出現欲速則不達的情況。同時教師要注重兒童的個別差異。盡管皮亞杰強調兒童發展的年齡特征,但他不否認兒童發展的個別差異性。他的階段理論指出,由于各種因素,如環境、教育、文化以及個體的動機等的差異,階段可以提前或推遲。因此,他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根據兒童的年齡階段,而且要面對認知發展上的先后差異,不能只考慮全班學生所處的共同發展階段和集體需要,而應該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提供相應的學習內容和方法,提出不同的進度要求,使教學個別化。

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處于身心高速發育的階段,年齡是一個非常敏感的指標。舉例來說,11歲的兒童和13歲的兒童雖然只相差2歲,但是身心特征卻可能相去甚遠。而這樣的兩個兒童卻極有可能在同一個班。按皮亞杰的理論,教師不能不重視這一差異,在教學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年齡小的學生的接受能力,采用班內分組輔導、個別幫扶、成立互助組等方法來彌補集體教學的不足。另外,傳統教學法采用的是“大鍋飯”式的教育方式,忽視學生的個體特點,對學生的充分發展是不利的。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根據學生的認知風格、興趣愛好等個體特點進行有的放矢的教學和輔導。

注釋:

①[瑞士]讓?皮亞杰著.傅統先譯.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1,第1版:43.

②[瑞士]讓?皮亞杰著.傅統先譯.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1,第1版:38.

③曹能秀.試論皮亞杰的認知發展論與學前教育.云南師范大學學報,1999,(10).

參考文獻:

[1][瑞士]讓?皮亞杰著.王憲鈿等譯.發生認識論原理.商務印書館,1986.12,第2版.

[2][瑞士]讓?皮亞杰著.傅統先譯.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1,第1版.

[3]劉宣文.學校發展性輔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第1版.

[4]周宗奎.現代兒童發展心理學.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6,第1版.

[5]林崇德.發展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第1版.

篇4

【關鍵詞】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學校教育

1999年8月國家教育部第一次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專門頒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要求“各級教育部門領導、校長、教師、家長充分認識到加強中小學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明確提出“從2000年秋季開學起,大中城市有條件的中小學要逐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市及農村中小學也要從實際出發,逐步創造條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河南大學33名心理咨詢專業三年級本科生在各小學的實習反饋結果顯示,開封市各小學都已建有心理咨詢室、配備專門心理輔導老師、建立學生成長檔案、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與過去實施條件普遍偏差,時效性不高,對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視相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極大改善。但在實踐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筆者在總結以往研究的基礎上重申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開封市迎賓小學為例對現階段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一、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學生階段是學生思維品質、行為習慣發展的關鍵階段,該階段的學生心理發展狀況對其以后人生的工作學習有極大的影響。小學生的思維邏輯、歸因方式、情緒表達方式、人格類型、個體素質等都是在小學階段逐漸發展確立的,一旦該階段學生遭遇到重大變故或長期處于不良成長環境(如:父母離異、親人去世、長期留守、家庭貧困、過分驕縱、隔代撫養等),心理未能得到及時的疏導和教育,就會引發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引導學生以理性、積極的態度看待壓力性生活事件,在經歷挫折后調節行動策略、堅持自己的目標,發展心理彈性,對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二、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未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全體學生參與

大多數小學只對3-5年級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普遍認為低年級學生的意識發展還不健全,思維層次較低,課程起不到作用;六年級學生面臨升學壓力,應該把重點放在知識教育,心理教育可以緩一緩。小學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須知識和技能的必備階段,是學生勤奮感的獲得時期,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連貫,都會阻礙心理品質的逐步改善,甚至會造成已獲得的良好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

2.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認識存在偏差

我們觀察到學生有壓力、煩惱時更多選擇與同學交流,很少主動向老師反應,沒有學生主動要求進行心理咨詢。學生往往認為進行心理咨詢的學生是有問題的學生,被咨詢者也會擔心被其他同學嘲笑,甚至會有羞恥感。而小學階段由于上課時間固定,班級人數少,學生好奇心重等因素,保密性工作不能得到保證,這可能會造成被咨詢學生更大的心理負擔,也可能引起其他學生對心理咨詢的恐懼和排斥。

3.心理問題干預的延遲與不足

小學階段對學生學業、情緒、人際交往各方面了解比較多的是班主任,他們能及時發現學生狀態的改變,非常重視學生心理狀況的發展,并在教育過程中提供幫助。但由于缺乏專業的心理知識和系統的心理輔導方案,同時擔任多個班級的課程教學,使得班主任提供心理援助延遲或不能提供心理援助。其次,學校心理咨詢老師由于缺乏對學生的了解,不能快速發現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延遲了心理干預的實施,第三,學校領導、各科老師、心理咨詢老師在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方面都很重視,但定位不分明,彼此之間缺乏交流,加上學校制度的不合理也會造成心理問題干預大延遲。

三、關于以上問題的可行性建議

1.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小學兒童的必修課程

我們觀察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非常受小學生歡迎,在課程設置中主要以心理小游戲、心靈活動為主,家庭作業多是通過采取行動、言語形式完成(如:擁抱爸媽,贊美他人等),不僅不會加重學生學業負擔,反而通過課程獲得的心靈愉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形成良性循環。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小學兒童的必須課程是十分有利的,但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根據班級特點設計課堂內容,不能硬板教材,事倍功半。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包括學習適應、學校人際、親子關系、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五個維度,僅僅靠老師單方面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結構,最大限度地發揮各方面的優勢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十分必要。

2.建立完善小學三級教育系統

第一級由學校及相關部門組成,負責制定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從教育管理方面支持、協助和督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和落實;第二級由專業心理健康教師組成,負責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交流和技能培訓,提高學校老師心理輔導技能,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詢輔導中心,開展團體咨詢和個別咨詢相結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第三級由班主任、學科教師及家長組成,學科教師將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學生的學習中,班主任和各科老師密切配合,并及時與學生家長聯系,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反饋學生在校表現,構建完整的家庭與學校鏈接。完善的教育結構對促進心理

3.實行導師制,密切關注學生心理成長

學校所有老師(包括校領導)都要帶一定數量的學生,負責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發展。組建心理互助小組,老師不隨學生年級增高而變動,學生隨機分配也不隨班級變動更換導師。依據學生特點靈活設計小組成長方案,商定小組協議(小組成員互相保密,按時參加等),每周固定交流時間,總結一周情緒狀況,首先能了解到不同時期學生的整體心理狀況,反饋給心理健康教師,針對共性問題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其次小組內學生互相協助解決學習、人際、生活適應等問題,在幫助與被幫助的過程中,發揮學生能動性,挖掘學生自身潛力,促進學生心理成長。第三小組內部互相保密,營造安全感和彼此的信任,促使學生敞開心扉與老師同學交流,并能逐漸轉變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對于將教育者的科學輔導建立在小學生的主動要求和參與的基礎上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四、展望

隨著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斷普及,教育部門、教師、家長、社會各方面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也愈加重視。截至目前,雖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以上問題,但相比過去已經有了極大改善,相信合理的課程設置、完善的教育體系、規律的心理援助對將我國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廖全明,黃希庭.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模式的構建[J].心理科學,2009,02:274-277.

[2]汪瑩.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心理科學,2001,01:87-89.

[3]傅亞強,魏旋.心理彈性、壓力認知和應對與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05:735-738.

篇5

關鍵詞:新媒體平臺;教學輔助手段;電編教學

新媒體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本文中倡導的多媒體教學主要指新型網絡應用平臺,如微課平臺等。

新媒體力量不斷深入社會各個行業,教育行業也被新媒體洗禮,目前從比較受歡迎的微課等混合教學方式的熱門程度可見一斑。本文主要探討的是如何將多媒體教學與獨立學院電視編導專業、電視編導課程進修結合,使其更能發揮作用,為獨立學院帶來更高的性價比和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一、獨立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現狀

獨立學院辦學成本與公辦院校差距比較大,尤其是在藝術類專業教學資源配備中,尤其以電視編導專業投入成本最大。在保證基本教程質量的前提下,我們不得不考慮如何開辟一條新的途徑,使學生不局限于課堂內有限的教學資源。多媒體教學無疑是我們目前最好的選擇。

傳統教學局限于課堂,構成課堂的硬件設備十分有限,其內核就是教師講、學生記、互動少、學生壓力不足。這樣的課堂造成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閉塞理解,沒有展示成果的機會等。

1.學生數量與教學設備數量比例失調

以我院為例,目前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學生在校學生人數324人,系內攝像機數量為20臺,比例為16:1,攝像機分配嚴重不平衡。以2013級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學生在電視編導課程中的分配為例,2013級在校學生共87人,即使在一次課程中,全部20臺攝像機全部配置到位,也要4~5人一組,還要排除機器故障、其他年級借用等情況。

2.學生自己動手機會少

除了機器等硬件設備條件限制外,還有學生的內在原因,很多學生認為自己的作品或能力沒有及時受到重視或關注,或者認為關注的氛圍與期待不符,降低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因此,每一屆學生在實踐或實驗課上交的作業質量普遍不高。

3.教師指導學生的機會少,師生溝通交流不暢

獨立學院教師教學任務相對比較繁重,教師除在課堂上指導學生之外,其余時間均被其他課程填滿。這造成師生交流時間有限,很多指導無法達標完成,學生作業質量達不到預期目標。

二、新媒體教學相較于傳統教學的優點

隨著近期微課等課程改革方式的興起,新媒體越來越被認可,以前手機作為課堂禁止使用的物品,也變成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現在的學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機,配備比較清晰的照相攝像功能,對于各種網絡app應用熟練。智能手機除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傳統的攝像機之外,還可以延伸出其他功能,從根本上解決教學設備資源緊張的情況。

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增多。在人手一部手機等設備的配備下,幾乎每名學生都有機會創作自己感興趣或者擅長的作業作品,提高了學生掌握拍攝技巧的能力,為學生在正式拍攝作業作品及掌握嚴格的攝像剪輯技能打下基礎。

在網上增加師生交流機會,延續課堂教學環節。在師生互動這一環節上,雙方由現實延續到虛擬世界,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三、對新媒體教學與獨立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學對接的實踐探索

1.借鑒微課教學方法,使用手機等方便攜帶的工具進行課堂教學實踐

如在電視節目編導課程中,要求學生最終完成每組一部視頻作業,內容以原創劇本為依據,每組學生分工合作,分別完成劇本創作、攝像、表演、后期剪輯等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主要號召學生使用單反相機、智能手機等設備錄制作業,以最小的時間和經濟成本完成作業,而不必浪費時間和精力等著輪流使用系內的攝像機器。

2.通過微信等即時通訊設備對學生進行輔導

除了使用方便的設備進行拍攝之外,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微信等即時通訊設備對學生進行輔導,這種輔導不局限于課堂之內和工作時間之內。學生在課堂外、課后依然可以通過截圖、發送視頻片段等方式尋求教師的幫助和解決辦法,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3.鼓勵學生走出校園,找準自己的定位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對自身的認識不足,定位不準。很多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對教師的指導意見和建議不能及時領悟,有消極怠慢的情緒。一種學生認為自己的創作水平已經很高,不需要借助外力,盲目自信,拒絕與外部進行橫向比較;一種學生認為自己的水平非常差,也意識到自己的制作水平有問題,但卻找不到改進的方向,甚至無改進的欲望,膽怯于向他人進行橫向比較。就此情況,本課程嘗試采用兩步走的方法:

第一步,強制學生采用內部橫向比較的方法。在新媒體平臺上注冊公眾賬號,要求各組學生將完成的作業視頻上傳到公眾賬號,全體學生都可以進行在線觀看和點評,由此發現自己和他人的優缺點。第二步,挑選出大家認為優秀的作品上傳到視頻類門戶網站,開展公眾網絡投票,以點擊率和點評數、公眾意見作為作業評分標準,給學生增加壓力。

4.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興趣為先,以作品為師

在新媒體的社會輿論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情況下,很多學生對網絡表現出更強的信服力和模仿欲望。因此,在很多情況下,可以通過鼓勵學生參與其中來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如:在電視節目制作人課程中,我們采取由淺入深的學習方式,從模仿開始,使學生在興趣中找到自主學習的動力,同時因為是對成功作品的模仿,在評分時也有一個比較大眾化、公平的標準。在課程中,我們將學生分為12組,共同模仿網絡上風靡一時的MV作品《小蘋果》。學生熱情地投入,展開激烈的競爭式學習,取得了相當好的效果。其中有3組學生的作品在騰訊視頻等網站上的點擊率超過5000以上,這也為學生的后續學習打下了基礎。

四、新媒體平臺介入對獨立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意義

1.有效節約了日常教學成本

在廣播電視編導課程中,有將近一半以上需要進行實踐教學,對實驗設備需求量非常大。而對于獨立學院來講,教學資源有限是一個比較大的限制,適當節約成本,同時不降低教學質量,是我們必須考慮的一個因素。開放的新媒體平臺正好滿足獨立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這一需求。

2.有效地擴大了學生的視野

獨立學院無論是在教師的辦學資歷結構上,還是學生的素質方面都存在一定限制。很多學生的作品沒有辦法參加專業的、高級別的比賽,因而從大眾水平開始、從走進公眾視野開始、從接受社會公眾評價開始提升自己的制作水平,是獨立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學生的一個比較好的選擇。開放的新媒體平臺為我們打開了這樣一條開闊視野的道路。

3.給學生與教師施加壓力

篇6

關鍵詞:信貸分析;借貸管理;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03-000-02

《信貸分析和借貸管理》課程是金融會計專業中一門專業性和實戰性很強的學科,是金融和會計知識的結合與拓展,是兩者綜合素質的集成,比較偏重金融知識但是對會計專業知識比如對各類財務報表的分析和運用有極強的要求。《信貸分析和借貸管理》課程不僅培養學生對真實金融機構運作各種貸款產品的認識和獨立分析和管理各種貸款產品的能力,更讓學生對個人自身的財務管理甚至創業也起到啟發和借鑒作用。案例教學方法在《信貸分析和借貸管理》課程教學中對于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信貸分析和借貸管理》課程特點分析

1.課程重點與難點

《信貸分析和借貸管理》課程全面系統地介紹了現今金融機構信貸資金的運作和管理,重點知識內容涉及貸款管理的基本規則、貸款政策、貸款管理制度、貸款種類和評定借款人信用、借款企業的財務分析和非財務分析、貸款擔保管理、短期貸款和中長期貸款的管理、貸款風險管理等。特別是學習這些知識點時必須學會綜合運用宏觀市場環境分析,統計信息,微觀金融信息,財務報表信息,審計信息和一些金融數學模型,因此課程需要非常寬泛的統計、金融、會計學等基礎學科知識,再融合系統性的貸款理論知識,所以會計專業學生在初始接觸這門課程時多多少少都會感到一些困難、復雜和困惑。

2.課程理論性、實務性較強

由于我國中等基礎教育仍舊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學生習慣用死記硬背的方法來學一個知識點,而進入大學學習會計專業知識更多的是要求學生能夠融會貫通,靈學活用。《信貸分析和借貸管理》課程是建立在財務會計,貨幣金融,統計學等基礎課程上的綜合性應用課程,更多是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的一門課程,體現一個合格現代信貸人才綜合素質的課程。

難點在于信貸的理論知識部分,學生雖然可以硬性的背下來,但是對于實際靈活運用和操作時卻不能很好地結合實際,放眼全局,做出有效地判斷,甚至有的時候對于一些理論知識也和他們現有的社會認知觀有沖突,比如在分析中小企業貸款時學生總弄不懂為什么中小企業的貸款比大公司的貸款要更難處理,過程更復雜。學生很感性的認為中小企業因為規模不大,業務不會太復雜所以財務賬目更為簡單,如果有好的產業項目,金融機構不是更容易獲取有效資料,小的企業難道比大的企業還難處理和管理么。因為學生缺乏實際社會生活體驗,他們沒有在銀行和企業工作的經驗也缺乏對社會的認知,所以并不了解現實中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是由于其一,中小企業大多處于初創期,數量多、規模小,單個企業需要資金量少,而且大多數中小企業處于競爭性領域,所面臨的經營風險和淘汰率高,所以銀行等金融機構認為它們融資風險大,投資回報相對較低;另外中小企業財務管理透明度差,造成中小企業信用水平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確定性,使得銀行等金融機構很難收集到借款人的全部信息,或者收集、鑒別這些信息需要花費巨額成本,致使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成本和監督成本上升,再加上銀行等金融機構追求規模效應等原因,所以它們更愿意為大型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因此對于教授《信貸分析和借貸管理》這門專業性較強,知識面要求廣,而且理論知識體系和教學內容涉及到現今個人、大型,中小型企業貸款、國際商業貸款的分析、運作和風險管理等的課程時,課程結構安排上是不應同于常規教學手段的,案例教學法強調“重基礎、講應用”靈活運用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使得教學知識深入淺出,生動易懂。運用案例教學法“重技能、講操作”的原則啟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人員的角度有效思維,進行邏輯分析,在課堂討論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加深其對各個知識點的理解和應用,理論聯系實際,對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有十分顯著的效果。案例教學法舉例說明借款企業財務分析、短期貸款和中長期貸款管理、貸款風險管理、貸款業務操作流程、貸款營銷技巧等并且增加實務操作性及技能性較強的練習,目的是能夠著重結合實際解釋理論知識、讓學生感性和理性認知達到統一,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術水平,并培養學生基本的職業判斷能力。

二、《信貸分析和借貸管理》課程中運用案例教學的嘗試

1.案例設計

針對課程理論,實務性較強,知識面廣的特點和學生實際又對于社會缺乏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認知。按照《信貸分析和借貸管理》課程每堂課的知識點設計與教學內容密切結合的案例,可以從各財經報刊雜志選取相關資料,也可以根據平時搜集的信貸實例、動態信息,結合相關教學內容編寫案例,確定案例包括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同時案例還應該注重時代性,新穎及時且有當代現實意義。

例如在講個人貸款以及消費信貸立法等時設計‘一個信貸經理人的一天’的案例還原真實的銀行信貸職員審批個人貸款的流程以及審批理由和注意事項,學生容易自我帶入角色,關注重要部分處理方法,進行邏輯性思考。

例如講到信貸風險管理時選取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為例,引導學生了解次貸危機發生的整個過程,如何從一開始貸款給信用級別高的人買房,到后來商業銀行放寬條件,只要貸款人同意買房,信用很差的那些貸款人商業銀行也可以把他們的信用記錄填成優良,從而可以辦理抵押貸款,買不起房的人就能買得起房子了。買房的人多了,房價上漲,買房的人既可以住房,還可以等待房產增值,買房人并沒有風險,因為商業銀行用貸款替買房人把錢付了。其后,商業銀行把所有的房貸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按揭證券(MBS)賣給投資銀行。投資銀行購買這些按揭證券后,設計金融衍生產品-次級債券-債務抵押債券(CDO),賣給投行的大客戶,如此,次級債就全世界賣。為了打消投資者購買投資銀行次級債券的擔心,投資銀行設計了一款新產品-信用違約掉期(CDS),這樣買次級債的投資者如果擔心風險的話,還可以買信用違約掉期,讓保險公司承擔一部分風險,這樣次級債就大方地賣向了全世界。看起來很美,然而一旦房價下跌,那些本來就買不起房的人又還不上錢,銀行就會面臨巨大的虧損,整個金融鏈條上的機構都大面積虧損,造成影響世界的金融危機。這個案例給學生解釋了信貸質量管理和信貸風險控制的重要性。運用這些具有當代現實意義的案例,激起學生的參與討論的興趣,課下還積極找資料學習,不僅僅是增強了教學效果,這樣的案例有以一當十的作用。

案例的設計還可以選擇身邊發生的、貼近學生生活的、符合認知規律的案例,這樣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例如助學貸款、房貸、車貸、信用卡的案例,引發學生情感的認同,引導學生進入角色,觸發他們參與的愿望。這些具體到身邊的案例的選用具有一定代表性,有助于使學生直觀地、形象地學習相關的借貸理論知識,具有操作性,更具有教育和指導作用。

2.案例教學

《信貸分析和借貸管理》課程案例教學同時運用課堂講授和課堂討論兩種方式。以‘珠三角某制造企業貸款500萬新建3間廠房’為例,教師先向學生介紹案例,企業簡介、公司經營、項目情況、財務賬目等,然后提出討論問題:1該企業的承債能力和資金的周轉情況如何。2借款人還款能力如何。3抵押物的情況如何。4授信可行性分析。給30分鐘時間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討論時學生要運用會計,統計知識做財務數據分析、計算企業還款能力、銀行貸款風險等方面計算,對于計算結果要和這家企業的經營情況、項目目標等一起做歸納,分析等。

小組討論時教師在一旁看、聆聽,作簡短引導,不做判斷。小組討論完成后,選取不超過5個小組派代表針對上面四個問題給出他們的分析和結論,這幾個小組代表發完言,教師詢問剩余的小組有什么補充意見或者不同意見,每個小組都要貢獻出觀點,最后教師點評討論過程,客觀地評析每個小組學生的表現。對于每組學生發言,教師做簡要總結,肯定好的分析思路和見解,指出存在的缺失和進步空間。教師要求學生在案例討論后作報告筆記,這樣敦促學生認真參與學習并且鍛煉培養學生專業性書面表達能力。

3.案例教學深化

《信貸分析和借貸管理》課堂下給學生布置一個大作業,例如選擇一個公司然后從銀行的角度多方面分析這個公司的財務狀況,現實經營狀況等,決定這家公司是否具備某方面貸款資格。把學生分成3-4人小組讓他們小組合作采集制作案例,學生的父母、親戚有在大、中、小型企業工作的,也有的開公司的,學生可以選擇身邊的事例自編案例,也可以選擇市面上任何一家公司做為設計案例對象,但是案例來源一定要清楚。學生運用學習到的知識,以銀行專業的角度來分層次分析他們設計的案例,最后各組準備好材料和PPT,進行一場案例報告會。學生在整個親身實踐體驗過程中,將理論與實際結合,感性和理性相結合,提升了對《信貸分析和借貸管理》課程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三、《信貸分析和借貸管理》課程案例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案例教學的案例易精不宜多,課堂語言要通俗。

每堂課的案例要按照教學目標和知識點堅持精挑細選,決不貪多嚼不爛,讓學生感到案例內容脈絡清晰不重復,知其所以然。課堂講授案例時應堅持用通俗的語言舉案例、打比方讓學生更容易了解專業詞匯術語的含義,并反復使用這些專業詞語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要求學生在討論案例問題的時候多用專業詞匯術語,因為專業是需要培養的,習慣成自然。

2.不能忽視其它教學方法的運用

除了案例教學,還需要大量計算訓練來鍛煉學生熟練掌握信貸分析的方法,所以作業和測驗都必不可少。還有輔助工具的運用,比如運用Excel的內置函數進行統計與運算,做出分析表等,是案例教學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不能忽視其它教學手段的運用。

四、結束語

案例教學法在《信貸分析和借貸管理》課程中的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綜合業務素質,更讓學生對個人自身的財務管理,畢業后盡快適應和參與工作甚至創業也起到啟發作用。案例教學還可以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結合起來,培養高素質金融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Milind Sathye, James Bartle, Raymond Boffey, 2013 Credit Analysis and Lending Management.

篇7

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內容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離不開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教育心理學也針對實驗教育學展開了研究。或者可以說教育心理學是由實驗心理學慢慢演變來的。實驗教育學實際上就是在教育過程中的實踐,在教育教學時揣摩學生的心理根據心理變化使用不同的方法。實驗教育學的研究是教育心理學發展的開端。教育心理學萌芽階段大約是在20年代前后,各種心理學發展起來,在心理學的研究中有一種應用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就是應用心理學的一種。格式塔學派引入到中國后,教育開始更多受到關注,“頓悟”順勢在心理學研究中火熱起來,不再局限于試驗和錯誤的反應。80年代桑代克提出的教育心理學關于學習的三大定律,為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30年代中國的教育心理學主要研究老師學生的行為,根據行為揣摩心理,不同的環境會產生不同的行為習慣,此時,一位名為弗洛伊德的人研究者在有意識無意識的情況下心理狀態的變化,并把它當做很重要的成果來研究,費洛伊德的研究使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們對教育心理學有了新的認識。

二、與心理學的區別

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中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心理學研究的是心理問題,在各種情況下擁有不同情感的心理變化,而教育心理學則是主要研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教師和學生的心理變化,教育心理學更具有針對性,由此也很明顯的看出教育心理學和心理學的區別。教育心理學的面向對象是將要從事于教育工作方面的人,他們可以指導教師實踐,向教師傳授相關的心理知識,但是并不深入到學生中進行教學講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課題具有抽象性。學校的心理學是針對學生們的心理問題來進行的臨床實踐,具有很強的應用特點,在學校教育中不僅要揣摩學生和老師的心理還要對家長的心理進行研究,家長是學生們接觸最多的對象,家長的心理也會對學生造成很大的影響。學校的教育,要針對學生的心理,更方便解決問題,實踐要比理論更能證明學術的存在。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具體區別可以說是一個研究的是心理問題心理情況而另一個則是主演針對學校的教育,此外,教育心理學更突出的針對學生或者老師的心理有偏激的人,或者說是針對思維不是很正確的老師和成績比較不理想的學生。研究教育心理學可以幫助學校更好的開展教育活動,幫助老師獲得較高的教學水評,幫助學生拿到更好的成績。此外,教育領域的心理學存在著一種臨床模式,這種模式包括以下幾點:(1)心理問題與教育間存在著一種聯系模式,聯系著兩者之間的發展,這個聯系很好地解釋教育和心理的問題。(2)在實際實踐中,要融合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更會得到顯著地實踐效果。(3)專業知識解決教育心理問題,使心理不是很正常的學生得到幫助。如我們所見,學校的教育心理學工作者和醫院的臨床醫生看起來是一個性質,只不過一個是對病人身體上的治愈,一個是對病人心靈上的治愈。

三、教育心理學發展前景

教育心理學在過去有幾百年的發展史,目前正在快速發展期間,除了學習心理等傳統領域的關注,也提出了以下新的發展趨勢。

(1)轉變教學觀念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首先要對教與學有本質上的理解,教學觀念的改變或許是目前對教學最有力的改變,目前的教學觀念太過陳舊,只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有些死板的老師甚至上課都沒有與學生的互動,知識自己一個人在講臺上演著獨角戲,在經濟科技都迅速發展的時代,教學觀念要變得活躍一些,學生或許更適合做課堂的主角,老師該把課堂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力和才力。教育心理學的發展,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認識了身為老師與學生之間存在的問題,學習是一個認知的過程,是一種積極的學生的知識構建過程,因為重視實踐教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問題變得旺盛的生命力。

(2)有關教育的社會心理

教育心理學除了研究的教師、學生、和家長外,其他一切關于教育的社會因素都在研究范圍內。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時候,也會受到老師和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因素影響,因此,學生的學習并不簡簡單單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對于小學生來說,社會的原因也是在教給孩子為人處世,學生學習的動機和學習的情境也是影響學生成績的重要因素。

(3)實際教學中策略的應用

篇8

論文摘要:歸納和分析了心理學范疇的教育心理學在研究范式、學生學習以及教師教學等方面的貢獻與局限性。并針對不足之處提出了建議和對教育心理學未來發展的展望。

自創建以來,人們對于什么是教育心理學一直存在爭議。1987年美國心理學學會(APA)教育心理學分會對教育心理學進行的界定認為,“教育心理學關心的是發展、評價和運用有關人類的學與教的理論,以及由理論衍生出來的和能增進教育活動和過程的教育內容、計劃、策略和技術”[1]。盡管國內外專家對教育心理學的界定不盡相同,但綜合起來可以得知:從學科范疇來看,它既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又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結合產生的交叉學科;從學科作用來看,它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兼備的學科[2]。根據這些特點,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心理學范疇的教育心理學的貢獻和局限性。

一、在研究范式上的貢獻與局限性

1879年心理學脫離哲學范疇成為一門獨立學科以來,一直想成為一門類似于物理學的“純科學”,所以受心理學中科學主義研究取向的深刻影響,教育心理學也放棄了原有的哲學研究取向,轉而走上科學的研究取向。研究取向的改變必然導致研究方法的轉變,心理學中一些科學的、實證的研究方法被逐漸引入到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中。

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與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包括教育心理學在內的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的兩大主要范式。長期以來定量研究一直在心理學研究中占據支配性的地位,定性研究的發展則較為緩慢[3]。定量研究范式強調在研究設計、數據收集、結果的處理與解釋上必須具備嚴格的形式,具體表現在:強調對事物進行量化的測量與分析;強調對研究對象進行人為干預,創設實驗條件;主要采取假設驗證的研究方式。定量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體系,包括嚴格的抽樣技術(如隨機抽樣、分層抽樣、系統抽樣、整群抽樣),量化的資料收集技術(如問卷法、實驗法)和以數理統計為基礎的資料分析技術(如描述統計、推斷統計)[4]。定量研究的范式引入心理學以后,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奠定了心理學的科學地位。

但是定量研究的方法過于狹窄,從而表現出一系列的弊端:1)定量研究范式強調客觀性,重視觀察、實驗、測量,完全剔除了形而上學。2)定量研究只研究客觀的、外部可觀察到的現象,把人的心理機械化、生理化、動物化,重視外顯行為的描述,排斥人的內部心理活動,忽視人的主體感受。3)定量研究有一種元素主義的傾向,把完整的、系統的心理肢解為相互獨立的部分。4)定量研究范式重視科學方法的運用,形成了方法中心的傾向,要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力求實證性和精確性,使心理學成為精密嚴謹的科學[5]。

心理現象的復雜性使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成為必然。定性研究的方法是由人類學、人種學以及其他社會學領域的基本方法發展起來的一種強調在自然狀態下,由觀察者參與體驗,并最終獲得和解釋關于研究對象深度信息的研究方法[5]。定性研究可以更多地反映自然情境下人的心理活動,定量研究具有可重復性且客觀,兩者可以優勢互補。

二、對學生學習方面的貢獻與局限性

心理學范疇的教育心理學揭示了一系列有關學習的心理學規律,既充實了普通心理學的一般理論,也為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立下汗馬功勞。心理學各學派在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大量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很多關于學習的理論,建立了各自的理論體系。例如,以桑代克、巴甫洛夫、華生、斯金納等為代表的行為主義者通過實驗提出各自的學習理論,形成了教育心理學中的重要派別——聯結學派;德國的苛勒等通過對黑猩猩的一系列實驗,提出了“完形——頓悟說”這一早認知學習理論[6]。

這些理論極大地豐富了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體系并為教學實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使教育心理學從單純的哲學思辨轉向科學研究的方向,但完全拋棄哲學思辨未免有矯枉過正的嫌疑。心理學范疇的教育心理學傾向于把人類復雜、高級的學習過程等同于動物盲目、簡單的學習[7];把學生有主觀能動性的學習、探索看做是機械、被動的信息輸入和加工過程;將人腦的認知過程和計算機的程序運算等同[8]。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育心理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心理學需要學習教育學的思想方法,認識到實驗室條件下人類學習的經驗和規律不能一成不變地推廣到現實的學習中,因為,人類真正的學習過程遠比在實驗中呈現出的要復雜和多變,現實中影響學習的各種因素也更加紛繁復雜,不容易控制。

三、對教師教學方面的貢獻與局限性

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從20世紀50年代以前集中于學習問題轉向對教學問題的極大關注,而對實際教學問題的關注使教育心理學成為生命力旺盛的學科。Kyriacou(1986)指出,教育心理學需要宣揚的不是“心理學知識”,而是心理學視野下的“教育實踐”。教育心理學的職責應當是拓寬教師教學和學習的技藝。教育心理學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學生及其發展、教師的專業及個人發展。教師可以通過汲取諸如創造性思維、動機、學習策略等心理學概念而不斷提高教學水平[9]。歸納起來,教育心理學對教師教學與管理方面的貢獻有:改進教師已有的教學觀;提高教師教學的效能感;讓教師更好地進行反思性實踐;更好地進行課堂管理等。

然而,目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水平對教師教學的指導作用是有限的。首先,教育心理學對有關教師教學方面的研究還不像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研究那樣系統和深入,對教師教學方面的研究還需要加強。其次,理論知識和教學實踐缺乏緊密聯系。教學是復雜和不可預測的,其間充滿著不確定性和快速整合的各種行動。教師在面對千變萬化的實際教學情況時,很難完全照搬教育心理學中的各種教學和管理理論。而且,人是最復雜多變的個體,不同的學生組成了具有不同特點的班級,因此,教育心理學中的一般教學規律不一定適用于每個班級,教師還需要進一步深入了解和不斷改進,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學和管理方法。

小結和展望

總體來說,心理學范疇的教育心理學貢獻了科學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礎上教育心理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關于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理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指導和改善了實際教學情況。但仍然有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改善。所以,在未來的教育心理學研究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和完善。

1.研究方法上的結合與創新。定量研究可使研究客觀化和精確化,定性研究能使研究者產生更多的新思維和新假設。因此,應盡量將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創造出一些新方法,如,區間估計和模糊數學等等[10]。繼續保留傳統研究方法的同時,也要利用新技術來創造新的研究方法,使研究手段更為現代化,提高研究效率。高科技的迅速發展不僅為數據處理和分析提供了極大方便,也為定性研究提供了許多新的支持。例如,在運用調查法時,可借助網絡技術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調查的取樣更豐富,操作更為經濟和便捷。

2.對研究內容的拓展、深入和整合。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的各種心理活動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不可分割。因此,我們的教育目標應該定位于培養身心統一和人格健全的人。對個體的學習動機、情緒和認知等心理成分進行探討一直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但之前的研究往往孤立地考察單個成分對個體學習的作用,未能在開放的、多維的框架中探討各種成分之間復雜的交互作用。將來的研究應呈現出多因素的動態整合趨勢,綜合考慮認知、動機、情緒、態度、信念、情境等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并試圖建立起新的模型或理論[11]。

3.理論研究和應用緊密結合。我們強調教育心理學理論和實際的聯系,主張在重視應用的同時,也絕不排斥那些跟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探討。理論對實踐具有不可忽視的指導作用,不重視理論的研究就會盲目實踐。要解決理論和實際難以緊密結合的矛盾,我們應構建理論和應用并重的教育心理學學科體系[10]。理論研究為解決教育中的各種問題提供科學的心理學依據,應用實踐是用這些心理學理論更好地解決教育教學情境中的有關問題,二者的緊密結合可以更好地推動教育心理學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丁家永.現代教育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張大均.教育心理學(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張紅川,王耘.論定量與定性研究的結合問題及其對我國心理學研究的啟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4).

[4]崔麗霞,鄭日昌.20年來我國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回顧與反思[J].心理學報,2001,(6).

[5]葛魯嘉.心理學研究中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定位問題[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6]胡韜,張大均.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體系的發展歷程與新取向[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

[7]汪鳳炎,燕良軾.教育心理學新編[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6.

[8]張春興.從思想演變看教育心理學發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1).

[9]王沛.教師教育視野下的教育心理學:貢獻、問題與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09,(7).

篇9

[關鍵詞]大學生 思想政治工作 教育心理學 問題及對策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普遍缺乏有意識地向系統化、理論化、現代化和科學化的方向發展,而是較側重于經驗的總結,教育內容往往脫離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往往容易忽視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所以,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的實踐在于借助心理學的成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工作者缺乏專業教育心理學知識

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心理學之間有著本質的、必然的和內在的聯系,如果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缺乏專業的教育心理學知識,自身素質低、業務能力差,基至于由一些從來沒有接受過心理學知識系統訓練的其他專業的人員來替代,這些都必然會導致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效率不高。

2.技術與信息缺乏

目前,我國尚未普及在發達國家已普遍使用的心理學技術與工具,具體表現:在心理咨詢方面缺少所必要的技術設備;在測量方面,缺乏測量工具和手段以及科學化量表。在信息方面,我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于國外學校心理教育方面的新資迅、新信息較難獲取,且國內同行之間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和相互聯系,從而直接影響了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教育的研究和經驗交流。

3.思想政治工作與教育心理學缺乏理論充分整合

人的心理和思想的相通性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現實基礎,但如何將兩者進行整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形成理論體系及實踐運用,仍有一些難點問題。比較常見的現象是把心理學理論和方法移植到思想政治教育學領域,缺乏對二者內在聯系的闡述以及方法、技術的調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還沒完全發揮應有的作用。

4.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的實效性不顯著

黨和政府歷來都很重視高校德育工作,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面對國際、國內的新形勢和高校德育的實際狀況,多次下發專門文件,特別強調要加強和改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理論界發表、出版了無數的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論文和著作,提出了無數的方案、經驗和建議,對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進行了探討。可以看出,社會各界與教育部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與物力,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是總的來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處于一種尷尬局面,工作效率低下的狀況沒得到根本的轉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用教育心理學理論的大量實踐難題卻依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應有的地位在當前高校工作中沒有得到真正落實,“智實、德虛、空洞”仍是很多高校工作的真實寫照。

二、對策

為了加強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更好的應用教育心理學知識,高校領導與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充分重視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并致力于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的建設與發展。

1.加快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的課程建設

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課程化在實踐上能保證一定的實施效果,課程化比較適宜解決知識范圍內的問題,課程化適宜解決學生普遍共同的問題。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通過講座、活動課程的形式進入課堂,是一種非常有益的嘗試。同時,針對我國學生多、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教師少的特點,許多普遍存在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可以通過講座、活動課程來解決。

2.高校應充當運糧官的角色

高校作為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單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教育如果忽視這方面的工作,其建設和發展肯定不能落到實處。因此,高校領導應充分關注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的積極作用,同時,致力于加大在財政和物質上的扶持,增加必要的技術設備,解決師生的后顧之憂。

3.明確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目標

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目標的定位,是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本身的邏輯性所決定的。從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自身的邏輯規定性來看,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的本質意義就在于不斷地塑造和完善受大學生的良好心理品質及高尚人格。以培養社會化人格來定位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的目的,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才不會被受工作者視為一種“異己”的力量,而會視為一種解放的力量、一種創造的力量。如果從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本質意義出發來理解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那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就會把對學生的嚴格要求與對他們個性、愿望的尊重結合起來,調動他們作為道德參與者的積極性;就會激發他們完善自我、改造社會的熱情;就會喚起他們自我教育的欲求;就會鼓勵他們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解者、接受者,成為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的探索者和實踐者。

4.構建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的內容

每個時代都需要一種能為社會絕大多數成員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并以此作為人們行為的導向,去協調他們的行為,推動社會穩定發展。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構建一種符合時代要求的主導價值體系,有利于大學生形成自己的價值核心,不至于在多元價值選擇中產生迷失。因此,要結合大學生的實際心理狀況來構建體現時代精神的主導價值體系。

5.注意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的方法

道德教育試圖僅以講解、說服、灌輸等方式對學生進行道德知識灌輸是遠遠不夠的,甚至是無效的。因為,大學生的道德活動,總是碰到“應該如何做”或“選擇什么樣的行為”兩種心理問題。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不同于以求真為目的的認知發展,也不同于以獲得情感愉悅為目的的審美的發展,而表現為在特定的道德情況下做出“應該如何做”的選擇能力。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必須采取多元化教育方式,去促進大學生自身能力的發展,如采取觀察法、實驗法、談話法、問卷法以及測驗法等多種教育工具的綜合應用。

總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更好地應用教育心理學,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簡單的說教、命令和制裁,通過注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講究思想教育的藝術,可以使大學生不知不覺地而又自覺自愿地去感受、去體會。

參考文獻:

[1]羅洪鐵.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研究.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馬運軍,劉春田.論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條件.黨政干部論壇,2004,(1).

篇10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中職教育 班主任工作重要性

班主任是全面負責一個班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師,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班主任管理教育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價值觀形成。教育心理學是通過科學方法研究學與教之間基本規律的科學,是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分支。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包括: 學生心理的研究,教師教學心理的研究,教育理論的研究和應用。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無時無刻不受教育活動的影響。同時,教與學的成效,又反作用于教育活動。教、學、教育活動三者,構成了一個“互動系統”( interactive system)[1]。在當前的多元文化社會背景下,中職學生的組成和思維變得更加復雜,在日常的班級工作中,班主任如何有效的和學生進行溝通,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業觀已經成為當代中職教育所關注的問題。

一、當代中職學生的特點

隨著新生代學生步入中職學校,獨立又任性、自信又自我、張揚又脆弱成為當代中職學生的新特點。中職院校的招生對象決定了生源的復雜性。很多中職學校在招生時往往更多地考慮學生的“量”, 而非“質”。從根本上說增加了學校教育工作的難度。部分中職學生的思想狀況令人堪憂,其主要表現在為缺乏有信心, 自卑感強。認為自己能力低, 前途渺茫,具有較強的自卑感和個人保護意識。文化基礎差,中職的招生對象決定了學生基礎的整體水平較低,同時又非常的不均衡。同時新生代中職學生往往缺乏吃苦創業精神,行為規范和自律能力差, 法制觀念淡薄[2]。中職學生區別于普通學生的一大特點是三年后他們中的多數人要踏入現實社會,走上工作崗位。這直接造成了他們對學習的態度僅僅是抱著取得畢業證書,而不是去認真的學習一項技術和能力。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中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被忽視,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職業觀的形成時期得不到正確而有效地疏導,這也決定了他們的心理多發易發而且日益復雜,是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特殊群體。中職院校是各種文化的初級集散地,多元文化在此交鋒與碰撞。學生獨立的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是在這個階段開始逐步形成的。多元文化的并存給新階段的中職班主任工作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的空間和自由,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二、教育心理學的內涵

教育心理學是一門介于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德國心理學家赫爾巴特的著作《普通教育學》、《心理學教科書》對教育心理學的建立起到開拓作用。近代加納德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論”在九十年代初期逐漸被國際心理學界所接受,并在我國的素質教育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影響。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是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的種種心理現象及其變化,揭示在教育、教學影響下,受教育者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發展智力和個性的心理規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質的心理特點,以及教育和心理發展的相互關系等。

三、教育心理學在中職班主任工作中的運用

教育的過程一般也是師生之間不斷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有各種知識信息的傳遞,而且更有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當代班主任要掌握教育心理學并能靈活的運用于教育教學實踐中。

(1)轉變觀念,正視學生問題

班級是學生接收信息,形成獨立人格的主要場所之一。在教育和受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一中互動的關系。隨著教育水平的提升,教育理念日趨完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全面看待世界。加納德教授在“多元智力理論”中認為每個個體都有其優于其他個體的智力范疇。多元智力理論在教育教學和教育評估方面都得到現代教育心理學的認可。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級工作中不能沿襲以前中職類學習班主任單純重視學習成績的不良現象,把那些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劃入“問題”學生進行教育。必須全面看待所謂的“問題學生”,中職班主任要善于發現學生的亮點,并且加以挖掘引導,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以轉變學生的整體面貌[3]。中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一技之長的社會勞動者。中職教育的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如何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觀,為從“學生”變為“職業人”做好心理和身體的雙重準備,迎接社會的檢驗和挑戰是班主任工作的重點。

(2)平等對話,掌握溝通管理藝術。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傳遞和掌握知識的雙邊活動。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正確認識師生人際關系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師生關系觀。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和良好人格的形成。對話教育認為,師生的關系應該是互為主體的平等關系。沒有平等的師生關系,就不可能達到真正和諧。教師沒有對話意識,就很難與學生進行有營養的深層次交流。只有平等對話才能走進心靈、真正引導,才能相互傾聽、相互接納;才能讓學生感覺自己受到尊重,從而實現教學相長。為此,教師應該主動把自己的地位降下來,把學生的地位升上去。高超的溝通管理藝術是中職班主任實現對班級全面掌控,與學生互相理解的捷徑。

結語:

在中職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級的核心。運用教育心理學,重視教育的過程與方法,深入理解學生的情感態度,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獨立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業觀。體現教育評價的公平和“以學生為主體”的要求,創設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對于高素質技術人才的培養和造就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