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關系范文

時間:2023-11-30 17:46: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關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關系

篇1

關鍵詞:規模經濟;范圍經濟;技術關聯;內在關系;政策建設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1月23日

一、問題的提出

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是一組相互對應但不對立的概念,二者都具有一定的層次性。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均有內部與外部之分,從本質上看是宏觀與微觀之別。因此,與之相關的有兩組概念:即內部規模經濟、外部規模經濟和內部范圍經濟、外部范圍經濟。內部規模經濟是微觀企業層面的,主要是指企業內部隨著生產要素投入的不斷擴大而導致單位產品成本下降;外部規模經濟則是指當整個產行業的產量(因企業數量的增加)擴大時(企業外部的因素)該行業各個企業的平均生產成本下降。內部范圍經濟是指隨著產品品種的增加,企業長期平均成本下降。外部范圍經濟是指在同一個地方,單個企業生產活動專業化,多個企業分工協作,組成地方生產系統。外部經濟是通過企業之間的分工與協作、交流與溝通引起成本的節約。通過對二者概念的檢視,規模經濟說到底是因專業化、規模化生產所創造的經濟,具有縱向的重復性特征;而范圍經濟則是多元化、關聯化經營所形成的經濟,具有橫向的多樣性特征。然而,從人類經濟活動的發展歷程來看,隨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的經濟活動經歷了從范圍不經濟規模經濟范圍經濟的發展過程。在人類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之前,個人、組織或企業的經濟活動總體上處于工而不分的社會狀態,即便出現了分工,大多是建立在性別、年齡等自然屬性差異的基礎上。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們已經認識到分工所帶來的優勢,于是,社會分工開始從自然狀態走向社會理性。亞當?斯密1776年發表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就提出了勞動分工理論,認為組織和社會將從勞動分工中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分工的結果不僅因勞動者工作的同質性增強,勞動技巧業專日進,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便于勞動者發現更簡易更便利的方法實現其工作目標。因此,勞動分工是對勞動混雜狀態的革新,因而規模經濟的基礎是勞動分工與專業化經營。然而,勞動分工也是相對的,從企業內部的情況來看,絕對的勞動分工相反影響了企業內部集成效應的充分發揮。正如研發人員不到生產車間進行技術應用的咨詢與指導,勢必導致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問題。因此,范圍經濟的基礎是勞動協作與多元化經營。所以,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之間并不是孤立無聯的,而是密切相關。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聯系呢?這些聯系的背后隱匿著什么樣的經濟規律呢?揭示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內在聯系及其本質規律,不僅豐富了經濟管理理論,而且為政府、企業提供現實的指導意義。

先從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關鍵詞的語源來看,“規?!迸c“范圍”都體現了量的特征,沒有一定的量,也就無法形成規模,同樣也無法構成范圍。這里“量”是指企業所生產經營的產品或服務,在規模經濟中所指的產品或服務更具有同質性而已,而范圍經濟中的涉及的產品或服務則表現一定的異質性。按照曾衛鋒(2012)的理解,企業內不同種類的最終產品之間的同質部分給企業帶來規模經濟屬性,異質部分的成本項目之間的積極外部性給企業帶來范圍經濟效應。然而,產品或服務的同質性是相對的,“同質”的指向很寬泛,既有外在的同質性,如材料、功能、用途、款式、花色等方面的同質性,又有內在的同質性,如資本、技術、管理、渠道、品牌等要素。無論是外在的同質性還是內在的同質性,都表現為異質基礎上的同質性,或者是同質基礎上的異質性。從這一思想出發,我們從企業最終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同質性或異質性入手,分析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內聯機制,并為地方政府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提供有關的政策建議,便是本文的基本脈絡。

二、內聯模型分析

我們先從一個加工制造企業由單一經營向多元經營演變歷程來考察企業的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形成。假定這個企業投入資本、技術、勞動、管理四種要素,分別用K、T、L、A表示,其產量為Q,那么產量Q是上述四種生要素的函數,即:F1(K,T,L,A)=Q1。作為廠房、設備、設施等生產條件的投入作為固定成本(C)在一定條件保持不變。所以,單位產品的固定成本為C/Q。如果外部市場尚未飽和,產品或服務不存在滯銷,因此,企業為了提高產量,可以有兩種途徑加以選擇:一是企業通過改進生產函數,使生產效率提高。即F2(K,T,L,A)=Q2,當然Q2>Q1;二是企業通過同比例地擴大生產要素來獲取產量的增加,但這樣又會有三種種結果,第一種是產量也是同比例地增加,即:F3(λK,λT,λL,λA)=λQ1(λ>1),第二種是產量的增加比例大于要素投入的比例,即F3(λK,λT,λL,λA)>λQ1(λ>1),這時就出現了規模經濟。第三種情況是產量的增加比例小于要素的投入比例,即F3(λK,λT,λL,λA)

當然,這種規模經濟的獲取是建立在短期均衡的基礎上。如果外部市場發生了變化,例如同行業的競爭加劇、產品的生命周期進入飽和或衰退階段等,這時通過規模生產的產品或服務會發生滯銷情況。外部市場的變化迫使企業開拓新的市場,于是多元化經營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企業實施多元化經營是要受到很多條件的限制,尤其是資源方面的壓力成為最大的障礙。所以,企業開展多元化經營只能遵循先易后難、先近后遠的辦法。從產品或服務的角度看,它是按照產品或服務的相近性依次進行選擇的。對于企業而言,“最近”產品的選擇主要是考慮產品遷移所產生的轉換成本。所謂轉換成本是指企業在保持和適當壓縮原有產品的條件下,生產和加工另類產品所新增的成本。它具體包括新技術投入、新的機器設備投入、新的原材料采購新增成本、員工培訓的學習成本、開發市場新增的成本等。而新的機器設備、原材料、員工培訓、市場開發等新增的成本主要是由生產加工技術所引起的,也就是說,企業只要開發和引進了新技術,那么相應連鎖地引起其他成本的增加。因此,技術轉換成本對企業新增成本具有決定性作用,于是其他成本可以看作是技術轉換成本的函數。

假定技術的轉換成本為CT,那么機器設備成本、原材料采購新增成本、員工培訓學習成本、開發市場新增成本分別為λ1CT、λ2CT、λ3CT、λ4CT(λ1、λ2、λ3、λ4為常數),故企業生產和加工新產品所引起的轉換成本總值為(1+λ1+λ2+λ3+λ4)CT,顯然,企業的轉換成本的大小取決于技術轉換成本CT。而技術轉換成本大小又與范圍產品之間的技術關聯程度息息相關。一般而言,范圍產品的技術關聯方式主要包括技術的局部獨立關聯、局部交叉關聯、技術的整體關聯和技術的混合關聯。技術的局部獨立關聯是指如果生產某類產品的某個技術環節只要滿足一定條件(如其他原料)但不需要其他技術的支撐就可以獨立地生產另類產品,那么這兩類產品之間是按照技術局部獨立關聯的。如果這項技術環節需要與其他技術相結合才能生產另類產品,則屬于局部交叉關聯情況。技術整體關聯是指如果生產某類產品的整個技術鏈在不需要其他技術的作用,僅僅在不同條件下又可以生產另類產品,這兩類產品是屬于技術的整體關聯。技術的混合關聯就是生產加工某類產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技術環節與其他技術相結合,再生產加工出另類產品的情形,那么這兩類產品之間是技術混合關聯的。由于技術的整體關聯使產品之間的關聯程度最高,因而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兩類產品之間按照技術的整體關聯引起的轉換成本最小,其次是技術的局部獨立關聯。

假定企業選擇技術的整體關聯方式生產和加工新產品,技術的轉換成本為CT1,因而生產技術得到規模使用,同時也引發機器設備、原材料、員工等要素的規?;?,從而為企業創造了范圍經濟。從范圍經濟的形成過程看,它實質上是企業生產要素按照技術的整體關聯建立了一種新的生產函數,且又以另一種要素投入比例的增加為條件,因而范圍經濟實質上在另一種生產函數基礎上的規模經濟。當然,當企業按照技術整體關聯的方式經營的新產品隨著外部市場的變化,企業又會依次選擇技術的局部獨立關聯、技術的混合關聯和技術的局部交叉關聯的方式開展多元化經營,在這個漸進過程中,技術始終發揮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同時,多元化經營必然會有技術以外新的生產要素投入,但同時也保留了原有生產要素的成分,所以產生范圍經濟的過程始終是技術的“同質”部分產生規模經濟的過程。當轉換成本超出了多元化經營所帶來的利益時,便出現了范圍不經濟。

我們必須看到,在分析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內聯機制時,并沒有考慮外部因素。其實,企業的外部規模經濟與外部范圍經濟的存在,可以有效彌補單個企業自身在生產要素及其組合方式中的不足。因為企業可以通過“搭便車”,來共享外部資源,并非一定需要企業自身的投入,這樣可以節省企業的轉換成本。鄧俊淼(2013)認為,中小企業通過產業集群可以帶來以下好處:一是集群內部大型固定資產的共享使用;二是企業地理的空間聚集促使默示性知識溢出;三是中小企業集群內公共品和準公共品的供給;四是中小企共享交易渠道對交易成本的節約。因此,對于一些中小企業而言,利用外部資源彌補自身的資源缺陷不失為明智的選擇。

三、二者的內在聯系

(一)規模經濟是范圍經濟的源頭經濟。規模經濟的普遍性與范圍經濟的條件性。從上述模型分析中不難看出,范圍經濟的形成過程始終是規模經濟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因此規模經濟具有普遍性。從社會再生產的角度分析,無論是簡單再生產還是擴大再生產,生產要素的重復使用成為最基本的生產方式。因為社會分工與企業不變成本的普遍存在,在原有基礎上擴大生產規模便是經濟活動的基本常態。在利益最大化的誘導下,對規模經濟的不懈追求是企業的天性,所以規模經濟具有普遍意義。隨著社會分工的進一步深化和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專業化生產經營決定了企業隨意地改變生產經營方式已經越發困難了,只在遵循原有生產狀態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求近漸進,才能穩步發展。也就是技術的鎖定效應成為規模經濟的內在動力。從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看,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絕對優勢理論認為,由于各國之間在自然稟賦和后天的生產條件方面存在差異,各國商品之間的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形成了絕對差異,這便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基礎。亞當?斯密認為,通過國際分工,每個國家都應該專門生產那些自身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并將其中一部分產品出口來進口那些自身具有絕對劣勢的產品,這樣就會使各國的資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進分工和交換,使每個國家都獲得最大利益。由于每個國家的資源稟賦的差異,各自生產那些成本處于絕對優勢的產品然后再通過貿易而滿足各自的需求。雖然這個理論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其思想的內核仍有可資借鑒之處。企業也是一樣,首先擇其在生產方面具有優勢的產品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只有當情況發生了改變,才逐步轉變生產經營范圍。所以,范圍經濟的發生是對規模經濟的揚棄,是建立在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基礎上的規模經濟。因此,規模經濟是范圍經濟的源頭,范圍經濟則是規模經濟的另一種呈現形式。

從分工帶來效率的原理看,范圍經營本來是不經濟的,但在特定條件下,只要范圍經營體現了對規模經濟思想的弘揚和堅持,范圍經濟的目標完全可以實現的。例如,海爾集團從1984年開始在連續7年時間里,一直堅持專業化經營的策略,在電冰箱領域創造了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為海爾的品牌延伸和多元化經營奠定了的扎實的基礎。20世紀90年代,海爾通過科學管理與技術創新,開始從單一冰箱產品擴展到白色家電、黑色家電、米色家電等領域,完成以技術關聯為主導的縱向一體化多元經營目標,這是制冷技術、智能技術、電子技術的規模應用的必然結果。當資本積累達到了足以支持橫向一體化戰略的規模時,海爾集團開始從家電領域向數碼、家居、醫藥等資本、技術密集型領域挺進,使資本這個稀缺資源得到了極大效益的使用,可以說是資本創造的規模經濟。目前,海爾已形成了96大門類1,510多個規格的產品群,是國內企業成功實施多元化經營模式的樣板,有力地印證了規模經濟是范圍經濟的源頭活水。

(二)范圍經濟是更大范圍的規模經濟。我們對范圍經濟的理解很多時候難免出現對“范圍”的誤解。“范圍”其實是一個集合概念,從數學當中的“集合”概念出發,“集合”是指建立在一定規則基礎上的多個元素的聚集。這些元素看起來各不相同,但它們之所以能“集”能“合”,就在于有著共同的規則。范圍經濟所及的產品的共同規則是關聯要素。這些關聯要素有很多種,既有資本、技術方面的,也有機器設備方面的,還有員工素質、管理和市場需求方面的,從某種意義上看,沒有關聯要素的產品是不能作為范圍經濟的經營對象。當然,這些關聯要素有很多種組合方式,我們在單一經營的視野下考察的規模經濟,所生產的單一產品內部其實同樣是有關聯的,只不過是在關聯要素上表現為100%的關聯狀態。而范圍經濟則打破了生產加工單一產品的格局,它在尋求一種部分關聯的機制。例如,在保留部分生產要素的基礎上,融入一種新的生產要素,這時,在新的生產要素投入的催化下,技術的規模使用、設備的規模使用、管理的規模擴展、需求的充分滿足得以實現,它們一起成為創造范圍經濟的重要力量,這是一種更大范圍的規模經濟。如圖1、圖2、圖3所示。(圖1、圖2、圖3)

(三)范圍經濟是規模經濟的剩余利用。企業生產加工過程所投入的要素是此消彼長的過程,它們之間在有機結合的情況下發揮作用,形成綜合的生產加工能力。規模經濟說到底就是不斷挖掘內部綜合潛力的過程,并不代表所有投入要素的高效利用。而且不同生產要素實現高效利用存在著不同的內在要求,如技術的使用頻次與使用的時間越長對成本節約更具有優勢,而機器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則講求損耗與折舊,而員工則要保持一定的“再生產”過程,要更加休生養息等等。由于各種生產要素在投入使用過程中的特性各不一樣,所以規模經濟的實現過程中,必然會產生某些個別生產要素的剩余,例如生產技術總是具有“永不滿足”的特點,在任何生產過程中,它都具有剩余性。范圍經濟正是引入新的生產要素,與剩余要素的重新結合,充分利用,是對規模經濟的散落部分拾歸到生產過程中,發揮經濟效益。

(四)范圍經濟是規模經濟的條件經濟。規模經濟的背后隱藏著三個條件:一是外部市場的情況保持相對穩定;二是規模經濟總是以一定生產要素的組合為前提的;三是規模經濟必須建立在一定生產函數的基礎上。第二與第三個條件具有內在的聯系,當生產要素的組合發生了變化往往引起生產函數的變化??傊?,其中任何一個條件發生了變化,規模經濟的作用方式與表現形式也相應發生了改變。在第一種情況下,當市場競爭加劇或者產品進入飽和期或衰退期,再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創造規模經濟已經不可持續,因此企業必須保持或壓縮生產規模,尋找新的生產經營領域,為范圍經濟積累條件。當第二種情況發生了變化,即生產要素的組合方式發生了變化,這種情形又有三種情形:一是各生產要素的比例發生了變化;二是融入了新的生產要素,原先各生產要素的比例相應發生調整;三是既減少一種或幾種生產要素,同時又投入了新的生產要素。無論是哪一種條件的變動,都為范圍經濟創造條件,也都是朝著新條件下規模經濟的均衡邁進,當規模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又開始在打破均衡格局,向著新的均衡發展。所以,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是在動態平衡中相互轉化,因而可以作出這樣的理解:范圍經濟是規模經濟在特定條件下的規模經濟。

四、政策建議

根據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互動關系原理,對于地方政府的相關政策和企業的經營管理有如下重要啟示:

(一)政府要不斷優化企業多元化經營的發展環境。減少企業對發展范圍經濟的轉換成本。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業開展多元經營的最大考量就是從單一經營向多元化經營過程中的轉換成本問題。轉換成本同樣具有內部性和外部性,而且兩者之間的邊界是相對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例如,企業為開展多元化經營而投入的技術、機器設備、原材料、員工培訓、市場開發等所花費的成本,除了有些支出必須由企業自身承擔,而有的則可以通過外部免費或廉價獲得。當外部公共產品(如配套設施、交通物流)的種類齊全、供應充足、環境優化,無形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減少了企業創造范圍經濟的轉換成本。因此,地方政府要在公共設施、產權交易、融資政策、人才成長、技術創新等方面創造優良的硬件和軟件環境,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撐。

(二)企業要通過技術研發降低內部資源的專用性。所謂“專用性”特指專門為支持某一特定的團隊生產而進行的持久性投資,并且一旦形成,再易做他用,其價值將大跌;也就是說,專用性資產的價值在事后嚴重依賴于團隊的存在和其他團隊成員的行為。企業內部資源的專有性既是優勢也是劣勢,一方面它作為企業形成獨特優勢的來源,對于企業提高生產效率、產品和服務質量、差異化產品實現其戰略優勢具有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它對外部市場的適應性較弱,專用性資源的替代用途很少,因此較之于非專用性資源所承擔的風險更大,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這種資源的專有性并在很大程度鎖定了企業的經營范圍,對多元化經營形成較大的障礙,也是阻礙范圍經濟形成的內在因素。因此,企業現行的資源如果具有較高的專用性,應該加大技術研發和創新的力度,要通過技術的融合與創新,尋找技術關聯的突破口,不斷地降低內部資源的專用性,為企業實施多元化戰略掃除路障。

(三)企業要考慮產業集群提高外部資源的共享性。關于產業集群所形成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研究已經十分豐富了。由于產業集群內部的各種資源的密度較高,一些企業通過地理位置的聚集,會使游離于企業外部而處在集群內部的各種資源得到規模化使用,會給集群內的每個企業帶來規模經濟或范圍經濟的利益。當然,不同集群內的資源類型和密度均有差異,企業要充分考慮自身的優勢和劣勢,特別是在開展多元化經營過程中,要全面比較轉換成本中的各構成情況,力求充分利用自身稀缺但集群密集的資源,這樣通過加入到集群內部會較大幅度地降低轉換成本,促進企業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產生。

主要參考文獻:

[1]寇曉宇.《國富論》中的分工理論對20世紀初管理理論的影響[J].生產力研究,2004.11.

篇2

[關鍵詞] 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理論 企業并購

一、引言

當前,隨著社會分工和專業化協作的發展,規模經濟的重要性逐漸顯示出來,追求規模經濟的行為日益滲透到各種經濟活動中去。特別是對于企業來說,如何實現規模經濟更是成為主要研究熱點,在西方發達國家,企業規模經濟的實現多是通過企業并購,通過并購,使企業在優化產業組合的過程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實現在生產規模擴大的過程中不斷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因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研究價值。

二、規模經濟理論綜述

規模經濟理論最早起源于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理論,亞當·斯密認為,分工是勞動生產率提高的最大原因,同時認為分工又受制于生產規模與市場需求量的大小。自亞當·斯密之后,馬克思以及斯密理論的繼承者阿林楊格也都從分工角度對市場與經濟規模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之后,新古典經濟學的創始人馬歇爾在其《經濟學原理》一書中第一次明確提出“規模經濟”概念,他利用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理論來說明規模效應,。認為報酬遞增是由于企業擴大其不動產而獲得了種種新的大規模生產經濟。馬歇爾以后,穆勒在其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從節約生產成本的角度論述大規模生產的好處。還有些經濟學家,比如科斯、張五常、黃有光、威廉姆森和克萊因等從交易費用的節約和內部化優勢方面探討組織管理的規模經濟。巴克萊、卡森和拉格費等則沿用科斯等人的觀點,進一步闡述了內部化引起企業規模經濟的原因。哈伯勒(Haberler)進一步發展了規模經濟理論,他創立的機會成本說為企業并購戰略提供了理論依據。

從已有的研究成果可見,關于規模經濟的理論已經日趨成熟,現在重點已經從理論方面轉向了應用方面,當前在規模經濟理論的應用方面的一個重點就是企業并購,美國的企業并購從19世紀下半葉產生至今已經經歷了五次并購浪潮,企業并購已成為企業規模擴張的一條重要途徑。本文在已有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企業并購理論,詳細分析了企業規模擴張的一條重要途徑——企業并購。并通過一個具體實例——中國汽車產業規模經濟狀況分析來說明這一點.

三、企業并購與規模經濟的關系

對于企業并購與規模經濟的關系主要有兩種理論:

1.規模經濟理論

研究證明了企業規模(或產業集中度)與企業的利潤率成正相關關系。在資本較為密集的工業里,集中度較高的大企業可以比中小企業獲得更多的利潤,其根本原因在于集中度高的產業中,大企業的生產成本比中小企業低,企業規模擴大帶來了單位成本的下降,超過了集中度提高價格上漲的效果,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幅度高于平均數。這種成本優勢就能增加工業產出的份額和減少單位成本,同時,聯合生產經濟即范圍經濟帶來的成本減少也是顯著的,這方面的成本利益來自于企業在更大范圍內共享研究費用、管理費用、營銷費用,從而降低了每一單一產品的單位成本,增大單位投入的收益。而企業通過并購的方式,將在并購之前沒有運營在規模經濟水平上的企業整合,使其獲得規模經濟,這將大大提高企業的效益。

2.經營協同效應理論

經營協同效應的理論基礎最早見于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論,該理論的基本觀點是,通過兼并來組織企業會導致交易成本降低。經營協同效應可以通過橫向、縱向或混合并購來獲得。對橫向并購而言,經營協同效應的來源代表了規模經濟的一種形式,通過對同類資源的合并,使并購雙方形成了能力上的重要補充,并購后對各方面能力可以更好地利用,這會帶來在短期內通過企業內部投資所難以得到的收益。對縱向并購而言,將同一行業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合并在一起,可以獲得行業上的規模經濟性。企業并購后如果能將并購雙方的優勢和特長協調與結合起來,并同時消除各自的劣勢和不足,這將可以使得企業獲得規模經濟。

四、企業并購理論在實現規模經濟的應用

以中國的汽車產業來看, 自1953年我國從前蘇聯引進汽車制造技術和成套裝備 ,建立以年產3萬輛卡車的長春第一汽車廠以來,經過近50年的發展,我國已建立起了門類比較齊全的汽車工業體系。但是,我國的汽車產業卻存在致命的弱點,即企業數目太多,廠家過于分散,生產廠家遍及除西藏和寧夏之外的省區,目前,我國的汽車制造企業廠家數量已超過了日本、美國、歐洲等汽車大國的所有汽車廠家之和,可謂汽車企業數上的“超級大國”,然而我國1998年汽車產量僅為156萬輛,只相當于通用汽車公司當年產量的1/6,豐田汽車公司當年產量的1/3.我國1956年至1998年的43年間累計生產汽車1580萬輛,而美國1978年一年的汽車產量就是1290輛,日本1981年一年的汽車產量就是1118萬輛。目前,國外一般單個汽車企業的最小生產規模是年產40萬輛到60萬輛,而我國汽車年產量超過10萬輛的企業只有一汽、二汽、上海大眾和天津夏利四家。與我國125個汽車廠一年生產 156萬輛汽車相對應,美國3個汽車廠生產 987萬輛;日本7個汽車廠生產1011萬輛,德國 3個汽車廠生產427萬輛;意大利1個汽車廠生產150萬輛。由此可知,中國的汽車產業遠遠沒有實現規模經濟,因此,如果通過資本之間的并購重組,汽車企業可以實現迅速的規模擴張,規模的擴張有利于企業有效降低成本,鞏固和擴大市場份額,為自身的生存發展贏得寶貴的利潤空間,而有了利潤保證,才能使資本有效循環周轉起來,才能進一步支持在研發、管理、市場開拓等方面需要的巨額投資,從而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薩繆爾森.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85.

[2]趙全民.企業競爭優勢的根源——規模經濟及其形成機制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07,(147).

[3]張海如.規模經濟:理論辨析和現實思考[J].經濟問題,2001,(1).

[4]王美桃、王海龍、呂瑞亨.規模經濟文獻綜述———以呼和浩特市奶牛養殖業為例[J].北方經濟,2006,(12).

[5]湯惠.規模經濟理論對企業購并活動的啟示.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6] 徐鑫波,宋華. 企業并購動因理論綜述[J]. 現代商貿工業,2007,(7).

[7] 周世中吳國萍.企業并購與并購法[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

篇3

【關鍵詞】農業規模經濟;農業范圍經濟;實現機制

【中圖分類號】F3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36X(2013)06-0051-04

長期以來,各地政府以犧牲農村、農業、農民的利益來促進城市和工業的發展,造成了城鄉的差距越來越大,占我國人口半數以上的農民并沒有享受到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跟城鄉居民同等的好處。在學術界,“三農”問題往往在全國背景下進行分析,在我國“三農”問題解決途徑上,學術界有許多的看法。朱樂堯、周淑景指出,我國“三農”問題的出路在農村而非城市,農民的就業形式是“離土不離鄉”;李增梅認為,解決“二三農”問題關鍵在于完善土地產權制度;黃祖輝等提出應以農民發展為根本任務,以維護、增進農民的地位和權益為切入點的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思路;彭宇文認為,湖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有助于解決“三農”問題,而湖南發展農業產業化主要是受土地制度、金融制度、農業品流通制度的制約。這些研究誠然為我國三農問題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啟示,但當前研究農業及其關聯產業經濟效益低的問題,很少有運用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理論來尋找出路。基于此理論。筆者認為,只有伴隨著工業化與城市化,部分農村居民轉變成城鎮市民,才能為農業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發展提供一個大的前提,進而發展機械化農業、特色農業和延長農業產業鏈以提高農業效率,來實現農業發展和農民的大幅增收,為提高農民素質、改善農村環境打下基礎。

一、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理論

(一)規模經濟理論

規模經濟是指在既定的條件(如政治、社會、技術、環境)不變的情況下,企業因為自己規模擴大導致的單位產品成本的遞減,從而提高企業利潤。它的本質是追求成本降低。企業的長期平均總成本曲線通常是u形的,當生產水平低的時候,企業通過擴大生產規模可以提高工人在生產過程中的專業化程度,從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當長期平均總成本隨著產量增加而減少時,可以說存在規模經濟。規模經濟的來源主要有:專業化、分工和規模收益;同定成本和規模經濟;采購、儲藏、運輸、銷售和規模經濟;間接費用和規模經濟;無形資產和規模經濟。

(二)范圍經濟理論

范圍經濟是指生產廠商同時生產多種產品的成本小于多個廠商分別生產的成本,它也是以降低成本為宗旨,反映企業在自身形成一定規模以后,在生產原來產品的情況下把產品生產領域拓展到生產其他的關聯產品,從而形成一體化的產品經營效應理論。由于投入要素、生產設備的聯合運用,或者是聯合市場計劃,或者是能夠降低成本的共同管理,企業通常在生產兩種以上產品時擁有生產和成本優勢。單個企業的聯合生產超出兩個各自生產一種產品的企業所能達到的產量時,被認為存在范圍經濟。范圍經濟來源于:在生產過程中存在可以共享的生產要素,在某種程度上這一生產要素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即此生產要素一旦投入,在其他生產過程中也可以免費使用,在這種情況下,聯合使用這一生產要素可以帶來范圍經濟;企業閑置生產能力與范圍經濟;成本互補性與范圍經濟,即生產一種產品的邊際成本隨著另一種產品的產出量的增加而降低;能降低共同管理的成本;信息共享以使企業能制定聯合市場計劃。

二、衡陽縣農業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現狀及其問題

(一)衡陽縣農業規?;潭鹊?/p>

衡陽縣農業規?;涂蓮谋究h農業產業化企業數量和農戶數量比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產出在農業產出中的比重和農業機械固定資產比重低來分析。(1)衡陽縣農業產業化企業數量占農戶總數量的比例偏低。2008-2011年衡陽縣農業產業化企業數目分別為61、78、86和106個(衡陽縣的數據均來自于本縣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年鑒,下同),同期農戶數量分別為21.61萬戶、21.67萬戶、21.11萬戶和20.95萬戶。比例分別為1:3543、1:2778、1:2455和1:1976。盡管衡陽縣農業規模經濟代表的農業產業化企業數量在穩步增長,但其數量依舊太少;作為農業小規模分散經營的農戶數量穩中略有下降;到2011年底止,農業產業化企業與農戶數量比達到了1:1976。這些數據說明:衡陽縣農戶數量占有絕對優勢,以農戶為代表的小規模分散經營依舊在農業生產中占主導地位,農業規模經濟在整個農業產出中份額較小。(2)衡陽縣農業產業化企業的產出在農業產出中的比重不高。農業產業化企業銷售收入2010年和2011年分別為6.6億元和8.5億元,增長28.7%;同期農林牧漁總產值分別為75.87億元和82.22億元,增長8.4%。農企銷售收入與農林牧漁總產值比在2010年、2011年比分別為1:11.5、1:9.7,比值約為10%,說明衡陽縣農業規模經濟在農業經濟中程度還比較低。(3)衡陽縣農業機械固定資產量少且增長慢。2008-2011年衡陽縣農業機械總動力分別為:51.73萬千瓦、58.63萬千瓦、63.52萬千瓦和68.61萬千瓦,雖在逐年增加,但增長的幅度不是很大;同期耕地面積分別為:66.40千公頃、66.41千公頃、69.67千公頃和69.67千公頃。在2010年衡陽縣耕地上農業機械的總動力是0.105千瓦/公頃,而2010年的農業機械總動力的全國平均水平是0.173千瓦公頃,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已很低,而衡陽縣的農業機械化水平還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衡陽縣農業規模經濟程度低。

(二)衡陽縣農業的范圍經濟程度低

農業范圍經濟是一個農業企業同時生產多種農產品形成的經濟性,經濟學常用公式表達它:TC(Qx,Qy)

(三)衡陽縣農業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結合

農戶因為生產規模小,范圍經濟不顯著,衡陽縣農業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結合主要考慮衡陽農業企業。衡陽縣農業企業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結合水平較低,主要在于衡陽縣農業企業“重規模、輕范圍”。如衡陽縣角山米業有限公司主營大米加工,日大米加工能力達到400多噸,并在衡陽縣臺源鎮擁有3050畝水稻生產基地,但這遠遠沒有能夠滿足大米加工的需求。可見,角山米業有限公司可能擁有很大規模經濟,但農業范圍經濟相對來說不明顯。又如衡陽縣信旺農牧發展有限公司、廣源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都是對種豬、豬仔的養殖,月產豬仔上千頭,但這兩家牧業公司卻沒有相應的農作物種植和水產養殖為公司提供飼料以及消化豬的排泄物。

三、衡陽縣農業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形成機制研究

(一)衡陽縣農業規模經濟的形成機制研究

農業規模經濟,指的是隨著農業企業種植和養殖面積、機械化水平、農產品加工水平、勞動力人數的增加或者提高而發生單位生產成本下降,單位收益上升的現象,它反映了農業企業經營規模與成本、收益的變動關系。農業企業生產形成規模經濟是由農產品的供求決定的。世界人口總量的增長決定了農產品具有廣闊的需求市場。農業生產規模越大,就越具有供給上的成本優勢。

具體到衡陽縣農業規模經濟的形成機制研究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看。(1)農業投入、產出與農業規模經濟。從投入方面看,當衡陽縣單個農業企業投入規模相對較大時,可以增強在購買化肥、種子、農藥、農業機械上的議價能力,降低投入成本。從產出方面看,衡陽縣單個農業企業糧、棉、油、茶、肉類等產出多有利于其在流通環節降低成本,催生農村合作組織并帶動農戶協同發展。(2)農業生產的固定性資本與農業規模經濟。當衡陽縣農業企業的生產資本達到一定規模后,會攤薄農業機械購買、維護費用及房屋投入等費用,從而降低單位農產品的生產成本,獲得規模經濟。(3)農業生產經營與農業規模經濟。農業規模擴大可降低農業生產的采購成本、擴大降低銷售成本、降低融資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衡陽縣農業生產企業的經濟效益。

(二)衡陽縣農業范圍經濟的機制研究

農業范圍經濟的形成機制可從以下五個方面體現。(1)農業生產的周期性與人力資產專用性低產生農業范圍經濟。威廉姆森把資產專用性定義為“在不犧牲生產價值的條件下,資產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農業生產具有明顯的周期性,不同的農業品種的在生產上存在時間差異。一種農產品生產完成時,可以立馬投入其他農產品的生產中。農業生產不要求勞動力在生產上的持續性,進行一種農產品的生產時,也可以進行另一種農產品的生產。所以,農業生產的人力資產的專用性降低存在著范圍經濟。(2)農業品牌專用性產生農業范圍經濟。擁有品牌資本的企業在奠定了現有經營領域的中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同時,也創造了拓展業務領域的條件,增強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保障企業在未來獲得較穩定的收益。農產品品牌資本是通過農業生產主體提供高質量的農產品和提供特殊的銷售服務形成的無形資產,農產品生產主體依托一種農產品或者幾種農產品就能夠產生品牌效應。一種品牌的農產品的銷售量增加,也會拉動同一品牌其他農產品的銷售。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業在品牌資本上存在范圍經濟。所以,衡陽縣農業企業通過樹立品牌意識和觀念,建立自己的農業品牌,可以獲取農業范圍經濟。(3)農業可變成本互補產生農業范圍經濟。農業生產不像其他產業生產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它存在著大量的可以共享的生產要素。例如:農藥、化肥可以對不同的農作物品種同時使用、養殖畜產品和水產品可以使用相同的飼料等。這些共同生產要素的大量使用,降低了采購成本,提高了使用效率,可使衡陽縣農業獲得范圍經濟。(4)農業生產存在著空閑的勞動生產力和機械設備。農作物種植,具有明顯的周期性,所以,農業生產會產生勞動力和生產設備的空閑,空閑的勞動力和生產設備會增加農業企業的生產成本,但是,在勞動力和生產設備空閑的時期內,可以從事其他農作物生產或者把勞動力和設備投向水產養殖和畜產品養殖。而農業生產設備和勞動力在空閑的時期內,轉向其他生產品種中多生產的農產品就是范圍經濟所得。(5)農業生產存在著信息共享。農業生產不止生產單一的農產品,它能夠通過市場對一種農產品的信息反饋,可以得出其他的農產品市場信息,例如,當前市場對畜產品的需求表現得相當的大,導致畜產品飼料供應的緊俏,所以,農業企業自身要加大對飼料的生產或者提早采購更多的飼料,以免出現飼料短缺或者以更高的價格購進飼料,那么就增加了生產成本。但是,企業存在信息共享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農業企業會在短時間內采取措施,預防畜產品需求放大可能出現的飼料短缺,降低了成本,獲得農業范圍經濟。

四、衡陽縣農業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結合的實現途徑研究

(一)推動農業生產公司成立,實現農業生產公司化

衡陽縣農業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結合最重要的一點是實現農業生產公司化,也就是實現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和規模化。但目前衡陽縣農業化產業企業數量較少,發展不完善。所以,衡陽縣政府首先要積極引進農業生產所需要的資金、技術;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環境;提供優惠的農業政策吸引相關企業投資農業,如提供農業補貼、適宜的土地成本、市場指導等;幫助有能力有投資農業意愿的個人或者企業建立起農業公司,并在農業生產的整個過程中進行跟蹤指導。在實行農業生產公司化時,衡陽縣政府應處理好“一個關系兩個要點”,即處理好農業公司和農戶的關系;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轉制度;要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處理好農業公司和農戶的關系主要是處理好兩者的利益關系,即農戶失去土地的使用權后,農業公司給予農戶什么方式的補償以及補償的標準。建立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轉制度,在實行土地流轉上,要注意以下兩點:其一,要注重用市場的機制配置土地資源,也就是在土地流轉上也要實現市場競爭,市場競爭會使農業規模達到有效規模;其二,發展規模農業應該考慮社會公平,要設置規模農業發展的土地擁有上限。實行土地流轉,會有一部分人失去土地使用權,其中的一部分人被農業公司雇傭,一部分人成為失地農民,為此,政府應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兼顧近中遠期目標”。所以,衡陽縣發展規模農業要推動城鄉一體化,使失去土地使用權又沒有被農業公司雇傭的那部分人由農民轉變為市民,為發展規模經濟提供大的前提。

(二)農業公司生產上,應因地制宜適度機械化

目前衡陽縣農業機械化水平很低,要實現衡陽縣農業生產的機械化。首先,要降低衡陽縣農業公司農業機械的采購成本,減輕農業公司的生產成本。衡陽縣政府要把全縣農業公司所需的農業機械的進行“捆綁式”統一采購招標,大批量的統一采購可以增強與農業機械廠商的討價還價能力,壓低價格,降低成本;同時,政府在適當的情況下,應該對農業機械的生產廠商給予補貼來降低農業公司的生產成本。其次,農業公司的機械化生產,不是每個農業生產環節、每個生產領域實行機械化生產,要充分考慮衡陽縣不同地區勞動力和資本的替代比率。如在衡陽縣的城鎮附近勞動力成本較高,偏遠地區勞動力成本較低。所以,在相同的地形地貌條件下,適合在城鎮地區推行機械化,而偏遠地區適合勞動力生產。又如在不同生產環節、領域中比較勞動力成本、農業機械的成本和維護費,再看是投入機械還是勞動力,或者是更多的機械、又或者是更多的勞動力,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當然,推進大農場規模化農業,必須因地制宜,否則會造成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的雙重負外部性。

(三)農業公司經營要延長相關農業產業鏈

延長農業產業鏈可擴大農產品的產出品種,以實現成本節約和獲取高附加值。農業生產的初級農產品在市場上銷售往往只能獲取較少的經濟效益,但是通過深加工后的農產品往往要高于初級農產品倍數的價格出售。所以,對農產品深加工可以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衡陽縣農業公司在延長農業產業鏈上應注意三點。第一,并不是對所有的初級農產品進行深加工都能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因為有的農產品的初級價格相對較高,深加工的費用昂貴,但深加工后的農產品價格與加工費卻不成比例增長,甚至是相反走勢,所以,這個農產品不宜深加工,而是直接出售初級農產品。所以,要綜合考慮初級農產品價格、與此相關的加工費、加工后的農產品價格三者的關系,來確定哪些農產品適宜深加工。第二,要考慮農產品的深加工程度與收益的關系。不是農產品的深加工程度越深,就能獲取越大的經濟效益。第三,要考慮農產品深加工的量和市場需求的關系,市場的需求是有限度的,深加工的量也應該控制,否則產品生產出來,銷售不出去,只能增加公司成本。

篇4

迪克西特為什么還沒獲得諾貝爾獎?最近接觸長尾理論后,對這位印度經濟學家產生了濃厚興趣。

迪克西特最主要的貢獻,是通過迪克西特―斯蒂格里茨模型(D-S模型),建立了一個通過“產品數量―產品品種”二維坐標分析經濟問題的理論框架。迪克西特從沒談過長尾理論,但由于長尾理論的內核框架也是“數量―品種”關系。因此可以視迪克西特的理論為長尾理論的基礎理論。

許多新經濟理論,如羅默的新增長理論、克魯格曼的空間經濟學等,都是在迪克西特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增長理論是D-S模型的時間動態版本,新經濟地理模型是D-S模型的空間動態版本。雖然由于斯蒂格里茨獲得諾貝爾獎,迪克西特重復獲獎的可能性降低了。但在我心目中,迪克西特具有不輸于任何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實力。

迪克西特理論與新經濟的內在聯系

在互聯網業,人們經常提到水泥加鼠標。但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遠沒有水泥加鼠標外在結合這么簡單。我認為,新經濟是舊經濟內部矛盾的產物,具體說是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矛盾運動的產物,強調多品種的范圍經濟是舊經濟中產生新因素的萌芽。研究多品種的經濟性,就成為研究新經濟發生學的重要問題。

循著這個線索,應該特別注意傳統理論中那些包含新經濟思想因素的理論。像安德森長尾理論這種典型的新經濟理論,背后是錢德勒“古老的”范圍經濟理論。但錢德勒是研究經濟史的,只談經驗,沒有建立數學模型。迪克西特正好提供了錢德勒背后的數學支撐,將品種這個維度,第一次數學化地引入經濟學內核。錢德勒―迪克西特―安德森正在形成一個新經濟理論軸心。

不懂經濟學的人,只要了解托夫勒關于“單一品種大規模生產轉向小批量多品種”這一說法,就會明白錢德勒―迪克西特―安德森這個理論軸心在說什么。托夫勒的說法,內在隱含的正是一個“數量―品種”框架:以數量為豎軸,品種為橫軸,傳統工業化特征,品種上是少,數量上是大(合起來就是短頭);新經濟的特征,品種上是多,數量上是少(合起來就是長尾)。D-S模型就是“產品數量―產品品種”二維坐標上的函數解析;長尾理論講的則是“產品數量―產品品種”二維坐標上的統計分布(長尾理論名稱來源于“長尾分布”這個統計學術語)。錢德勒講的則是“產品數量―產品品種”二維坐標系中的利潤選擇。區別在于,安德森通過統計講故事,聽眾是普羅大眾;錢德勒通過歷史講管理,聽眾是管理學家;迪克西特通過數學講經濟,聽眾是經濟學家。迪克西特可以算半個新經濟學家。

迪克西特講的是什么故事

迪克西特的思想可以概括為:一方面規模經濟要求生產產品的種類越少、每種產品的產量越大,經濟性越好;另一方面消費的多樣化偏好又要求較多的產品種類數。市場會折衷這一兩難沖突形成一種壟斷競爭的均衡,內生地決定市場上的產品種類數。

代表過時的工業化的西方經濟學主流中,基本框架是數量和價格關系,遲遲沒有把品種這個維度作為內生變量,納入體系內核。表面原因是一直沒有找到表述品種的數學方法(這一點被迪克西特于1970年代中解決后,情況有所改變),深層原因是理論上的不兼容。

傳統經濟學理論中所有具有新經濟萌芽因素的理論,如范圍經濟理論、新增長理論、羅默理論、區域經濟學、產業集群思想、空間經濟學、都與范圍經濟有關,不是偶然的。因為它們共同都涉及到多品種協調問題。楊格指出:“產業的不斷分工和專業化是報酬遞增得以實現過程中一個基本組成部分。必須把產業經營看作是相互聯系的整體”。汪丁丁解釋知識經濟說,知識互補性的經濟學含義是:知識甲和知識乙單獨運用于經濟活動時各自獲得的收益的加總必定小于它們聯合運用于經濟活動時的收益。這是錢德勒范圍經濟定義的知識版。

深層的背景可以這樣理解:互聯網的特長在于協調,它的經濟作用是降低多品種的協調成本。如果多品種的經濟性得不到經濟學論證,互聯網的價值就始終進入不了經濟學視野。由此引伸出來的差異化、個性化、定制等一系列新經濟問題,就更找不到理論根據。而品種多樣化、或者說多品種的經濟性,是經濟學家能聽懂的新經濟問題的表述方式。

迪克西特的局限

迪克西特本人并沒有使用范圍經濟這個術語,它把范圍經濟表述為另一種規模經濟。他沿著馬歇爾的傳統,用規模經濟表述范圍經濟,區別只在外部規模經濟與內部規模經濟的不同。說迪克西特是半個新經濟學家,是因為他的理論是一種準新經濟理論。這點不同于錢德勒和安德森。

真正的新經濟理論與傳統經濟中的包含新經濟因素的理論(準新經濟理論)之間的區別表現為:第一,準新經濟理論把少品種與多品種的矛盾,理解為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即專業化生產與多樣化消費矛盾;新經濟理論進一步認為屬于生產內部(如少品種生產與多品種生產)和消費內部的矛盾。在這點上,錢德勒與安德森雖然數學上不如迪克西特,但認識比他徹底。第二,同樣強調產品多樣化現象,準新經濟理論認為證明的是專業化分工的作用,新經濟理論認為證明的是關聯化協調的作用。楊小凱大大發揮了迪克西特理論中傳統的那一面,把新經濟融合解釋成了舊經濟分工,這是不能令人滿意的。第三,同樣強調一加一大于二(Superadditivity)的報酬遞增現象,準新經濟理論把它歸功于專業化,新經濟理論把它歸功于打破專業化。第四,準新經濟理論依賴壟斷競爭框架,新經濟理論可以推廣到完全競爭框架。第五,對生產可能性邊界與無差異曲線的凹凸性的理解不同。

本來,分工離不開協調,協調離不開分工,爭論分工創造財富與融合創造財富,似乎會陷入雞生蛋、蛋生雞式的詭辯。但我認為,有一個判據,可以把誰為主導的意義顯示出來。這就是追問:品種越少,成本越低;還是品種越多,成本越低?這是錢德勒思考的問題,他比迪克西特與楊小凱站得更高。迪克西特的局限在于固化了“品種越少,成本越低”這個規模經濟假設,而沒有將互聯網現實中越來越常見的“品種越多,成本越低”內生于模型之中。這點遠不如不懂高級經濟學的安德森。

篇5

關鍵詞:廣播影視業;上市公司;規模經濟效應;超越對數生產函數模型

中圖分類號:G2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4)03-0079-06

規模經濟是傳媒產業的一個主要的經濟學特征,這一規模經濟包括生產方規模經濟和需求方規模經濟。就生產方規模經濟而言,傳媒產業的特點是高初始生產成本,低邊際再生產和分銷成本,所以伴隨產量遞增平均成本遞減的規律存在;就需求方規模經濟而言,由于任何信息內容產品都需要傳輸網絡平臺,信息內容產品存在著互聯的內在需要,正是這種與網絡的規模密切相關的需求導致了所有用戶都可能從網絡規模的擴大中獲得更大的價值,從而超過一定用戶基數后為用戶服務的增量成本也會遞減。對企業規模經濟的研究在理論上可以深化人們對很多行業基本屬性的認識,在實踐上可直接為企業決策者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通過相關經營數據來計算規模經濟效應可以反映我國廣播影視產業中企業資源利用和運營績效。然而目前對廣播影視業是否存在規模經濟效應的研究很少,本文通過建立超越對數生產函數模型測度出我國16家廣播影視業上市公司的規模彈性系數,并尋找影響我國廣播影視業規模經濟效應的原因,以期為實踐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對策建議。

一、研究綜述

綜合國內外的各類研究發現,對廣播影視業規模經濟效應研究可歸結為兩類,一類是定性地研究廣播影視業規模經濟形成的原因與呈現形式,另一類是具體研究廣播影視業規模經濟的測度問題及影響因素,主要表現為定量分析相關傳媒企業的經營績效。

(一)廣播影視業規模經濟形成的原因與呈現形式的研究

國內研究的主要結論是廣播影視業應當通過建立多元化業務模式來實現規模經濟效應。英國學者吉莉安?道爾(2004)認為傳媒集團橫向擴張可增大市場份額,獲得規模經濟;縱向擴張延長產業鏈,可降低公司交易成本;斜向擴張向相關產業多元化發展,有利于分散風險,獲得范圍經濟[1]。丁曉正、胡正榮(2005)定性分析了我國廣播影視業難以存在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原因是管理體制導致的市場分割、事業單位的性質無法激勵媒介組織降低成本并創新多元化產品、嚴格的市場準入抑制了資本和規模的擴張,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關對策[2]。張輝鋒(2004)[3]、朱虹(2004)[4]、耿蕊(2006)[5]、喻國明(2007)[6]等從市場需求擴大和生產成本降低的角度解釋了企業規模擴張的原因,并強調媒介組織要充分重視依靠全方位客戶挖掘,從規模經濟構建轉向推動范圍經濟發展。

(二)廣播影視業規模經濟效應的測度研究

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兩方面,一是研究了多元化業務發展與規模經濟效應之間存在曲線關系;二是具體研究廣播影視業規模經濟的存在、測度問題,主要表現為利用財務分析、因子分析、DEA等方法研究,但得出的結論卻各不相同,說明這一研究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1)弗羅利達大學新聞傳播學院Sylvia M. Chan-Olmsted、Byeng-Hee Chang(2003)選取了索尼、時代華納等7家傳媒集團2000―2001年的數據,分析了產品、地域多元化與市場績效的關系,結論是:國際性產品多元化與公司績效呈曲線關系,即隨著跨國經營的復雜性、不確定性以及投資風險的提高,公司績效會下降[7]。貝戈蒂克安(2004)也在其專著《媒體壟斷》中表達出對大型傳媒集團過度多元化會帶來負面效應的擔心[8]。Jane和Paul(2004)以1 489家日本公司12年數據為樣本得出國際多元化與公司績效呈S曲線關系[9]。姚德權、陳曉霞(2008)[10]、鄭小強(2012)[11]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我國傳媒上市公司股權集中度與公司績效呈正相關關系,股權的進一步集中可提高績效,媒體規則是形成高股權集中度的重要原因。(2)周玉波(2006)[12]、束義明(2011)[13]以10多家傳媒類上市公司2001―2004年數據為樣本,得出結論是無論短期還是長期,公司業務部門的數量與總資產收益率正相關,提出中國傳媒類公司必須走多元化發展道路,但在操作層面上,應謹慎選擇目標行業和實現途徑,在政策環境上,政府放松管制是多元化的必要條件。李然忠、劉亮(2010)利用1994―2008年相關數據構建面板模型對中國廣播影視業集團化規模效應進行計量分析,指出廣播影視業的集團化擴張存在規模效應,其原因并非來自于集團化所導致的固定資本存量規模的增加,而是集團化所引起的原有勞動力重組造成的[14]。劉玉麗(2006)[15]、李倩(2012)[16]等利用DEA方法測度2008―2010年我國37家傳媒上市公司的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結果表明在此期間37家傳媒公司的技術效率總體在不斷上升,從2008年開始規模報酬遞增的傳媒公司逐漸增多,到2010年所考查的37家傳媒公司沒有任何一家傳媒公司處于規模報酬遞減階段。

二、計量模型和數據描述

(一)計量模型的構建

本文以Christensen,Jorgenson和Lau于1973年提出的超越對數(Translog)生產函數為理論模型,對我國廣播影視業上市公司的規模經濟狀況進行測算與分析。這種方法對廣播影視業進行考察有如下優點:1)超越對數生產函數對規模經濟和要素替代彈性不施加任何限制條件,一般地,就替代可能性而言,對于任意的生產技術,該函數都能較好地近似;2)模型考慮到了多產品企業的聯合生產,其參數的經濟含義直觀明了且易于通過標準統計方法估算。

為了能夠更準確地考察中國廣播影視業的規模效應,本文采用超越對數(TransLog)生產函數建立模型見(1)式:

lnRm=?琢0+?琢1lnTCm+?琢2lnACm+?琢3lnTCmlnACm+?著m(1)

本文重點研究廣播影視業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規模經濟效應,選取樣本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作為因變量,代表產出水平,總資產和主營業務成本作為自變量,其中總資產是一個存量值,代表固定投入,主營業務成本是一個流量值,代表可變投入。lnRm為廣播影視業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總額的自然對數,lnTCm為廣播影視業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成本總額的自然對數,lnACm為廣播影視業上市公司資產規模的自然對數,?琢0為常數項,?琢1,?琢2,?琢3分別為lnTCm、lnACm、lnACmlnTCm的系數,?著m為隨機干擾項,代表未包括在模型中的諸多因素的隨機性影響。

再進一步對廣播影視業上市公司的規模經濟效應進行考察,在式1兩邊同時對lnTCm求偏導得到(2)式

em=?琢1+?琢3lnACm(2)

(2)式中的em表示自變量(廣播影視業單位投入)1%的變動將導致因變量(單位成本所帶來的收入)變化的幅度,因此em可近似等價于規模收益彈性系數,即單位規模與單位收入之間的相對變化率,只有當em>1時才存在規模經濟效應,這時收益增加的幅度大于規模擴張的幅度,從而表現為經濟效率的提高。

(二)數據來源與描述

本文研究樣本取自比較有代表性的16家廣播影視業上市公司歷年來的主營業務收入(萬元)、主營業務成本(萬元)以及總資產(萬元)作為變量,其中包括電廣傳媒、歌華有線、天威視訊、廣電網絡、東方明珠、光線傳媒、華策影視、中視傳媒、樂視網、粵傳媒、華誼兄弟、吉視傳媒、旅游、華錄百納、華聞傳媒、奧飛動漫。研究采用橫截面數據和時間序列數據混合而成的面板數據,數據來源于各上市公司年報,有效樣本總數為168個,由于每家上市公司上市時間不一樣,導致能取得的數據時間維度有差異,最大維度是18,最小的僅為4,所以數據是不平衡的面板數據。由于解釋變量中不包含被解釋變量的滯后項,所以我們使用靜態的短面板數據進行估計,數據分析軟件選用的是Stata 11,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量見表1。

三、實證分析

(一)計量分析

由于面板數據包含時間和截面兩個維度,因此我們用混合OLS模型、固定效應模型(panel data modal with fixed-effects,FE)和隨機效應模型(panel data model with random-effects,RE)來選定數據模型。我們先利用F檢驗來決定選擇混合OLS模型還是固定效應模型,再利用LM檢驗來決定選擇混合OLS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最后利用豪斯曼檢驗來決定使用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相關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通過比較可知,最終選用隨機效應模型(RE模型)相對最優。由于每一家公司上市時間差異性很大,因此各截面數據的時間維度長短不一,無法對數據進行序列相關性和異方差性檢驗。為了盡量減少回歸結果誤差,本文利用RE模型分別采用廣義最小二乘法(GLS)和最大似然法(ML)進行回歸,表3是最小二乘法(OLS)、廣義最小二乘法(GLS)和最大似然法(ML)的回歸結果對比。從中可以看出采用RE模型1進行估計相對最優,最終得出的回歸結果如(3)式、(4)式:

lnRM=5.499+0.397lnTCm-0.241lnACm+0.033lnACmlnTCm(3)

em=0.397+0.033lnACm(4)

R2=0.8920,說明回歸方程擬合優度較好,回歸結果具有統計意義。從自變量系數的t檢驗來看,lnTCm、lnACmlnTCm的系數,即?琢1、?琢3均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5%的檢驗,說明兩變量對主營業務收入均有較為顯著性的影響,同時說明表4中算出的規模收益彈性有很強現實意義。

(二)結果分析

由于各上市公司上市時間長短不同,為了更全面展示各公司規模收益彈性變化,本文結合式2與式3截取了2005―2011年的相關數據算出我國廣播影視業上市公司的規模收益彈性(如表4),得出以下結論:

1. 本文選取的16家上市公司現階段均不存在規模經濟效應。從表4可看出16家上市公司的收益規模彈性系數均小于1,說明現階段我國廣播影視業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都不具有規模經濟效應。這不僅反映出我國廣播影視業上市公司的資源使用效率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我國廣播影視業發展不夠成熟,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2. 我國廣播影視業上市公司的規模彈性系數與其資產規模有很強的正相關性。式4中的實證結果得出α1、α3均大于0,由此可知隨著各上市公司平均資產的增加,其規模收益彈性也會隨之增加。首先,從圖1可看出,16家上市公司資產規模差距較大,其在廣播影視業中所經營的業務范圍也不盡相同??v向比較可知,資產規模排名前六的上市公司(電廣傳媒、東方明珠、歌華有線、吉視傳媒、華聞傳媒、天威視訊)規模收益彈性依舊位居前六。另外在圖1中,華策影視、樂視網、華誼兄弟的平均資產規模低,但是這些公司的規模收益彈性增長幅度卻居首,自2007―2011年規模彈性系數基本上都增長了0.1,究其原因發現這幾家上市公司近年來的資產規模擴張都保持著80%以上的增速,這進一步說明規模彈性系數與上市公司的資產規模有很強的正相關性。

3. 各大上市公司的規模收益彈性均呈現出一定的上升趨勢。橫向比較可發現,每家公司的收益規模彈性都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并且財務數據顯示每家上市公司的資產規模大體上也是逐年增長的。這表明我國廣播影視業上市公司的運營績效在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四、結論與對策建議

不同信息傳輸平臺的融合是必然趨勢,廣播影視產業要在這一趨勢下針對不同信息傳輸平臺打造包裝自身的內容產品,推進多媒體的大網絡效應產生,并且要積極打造能與內容產品“捆綁”的互補品和增值品(比如將更多電子商務、電子政務、互聯網寬帶接入、金融信息等增值信息服務引入有線電視網絡平臺運營),從而擴大自己的品牌影響力和綜合競爭力。

注釋:

①數據來源:16家上市公司年報數據。

②發達國家往往通過制定有利于新的網絡運營商的政策和法規,在一定時間內人為地制約處于支配地位的網絡運營商對市場控制力的非對稱規制來提升有線電視網絡在大通訊產業的競爭實力,通過產權進入比例控制外資的進入等。

參考文獻:

[1]吉莉安?道爾.理解傳媒經濟學[M].李穎,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丁曉正,胡正榮.實現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廣電產業發展進程中的戰略目標取向及其對策[J].視聽界,2005,(4):13-16.

[3]張輝鋒.傳媒業中的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J].國際新聞界,2004,(6):57-60.

[4]朱虹.中國廣播影視業的改革與發展[J].電視研究,2004,(8):19-21.

[5]耿蕊.中國民營影視業規模經濟發展之路[J].電視研究,2006,(10):37-38.

[6]喻國明.從規模經濟到范圍經濟――現階段傳媒競爭戰略的新趨勢[J].當代傳播,2007,(6):1-2.

[7]Chan-Olmsted S M, Chang B H.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of Global Media Conglomerates: Examining Its 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 [J]. The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2003(4). 213-233.

[8]【美】本?H?貝戈蒂克安著.媒體壟斷[M].吳婧,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9]Jane W L, Paul W. Beamish,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The S-curve Hypothesi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4,47(4):598-609.

[10]姚德權,陳曉霞.傳媒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績效相關性研究[J].國際經貿探索,2008,(12):71-75.

[11]鄭小強.傳媒上市公司股權集中度與經營績效關系實證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2,(9):73-75.

[12]周玉波.中國傳媒類上市公司多元化戰略與公司績效研究[D].北京:北京工商大學碩士論文,2006.

[13]束義明.我國傳媒上市公司經營績效評價及實證研究[J].出版發行研究,2011,(1):15-19.

[14]李然忠,劉亮.中國廣播電視行業集團化規模效應分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1):116-123.

[15]劉玉麗.上市傳媒公司經營績效及資本運營實證分析[J].價值工程,2006,(4):116-118.

篇6

摘 要 本文就銀行業的范圍經濟進行了分析,在闡述商業銀行范圍經濟以及我國商業銀行分業經營范圍不經濟的基礎上,探討了我國商業銀行應由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轉變,完善其公司治理結構,在穩健經營的前提下開展混業經營,拓展業務范圍,降低其風險,提高中國商業銀行的盈利水平。

關鍵詞 商業銀行 混業經營 范圍經濟

范圍經濟存在于社會經濟生活的許多方面,在各類企業之間會考慮到有無范圍經濟,是否適合兼并。它是產業組織理論的一個重要范疇。

一、范圍經濟的發展

范圍經濟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潘扎爾和威利格在1975年定義,是指聯合生產兩種或兩種以上產品的生產成本低于這些產品單獨生產的成本總和,強調生產的范圍經濟。1990年錢德勒將范圍經濟定義為:聯合生產或銷售經濟,是利用單一經營單位的生產或銷售過程來生產或銷售多種產品而產生的經濟,強調的是生產和銷售的范圍經濟,比生產的范圍經濟更進一步。2005年丁曉正認為范圍經濟是由于投入要素、生產設備的聯合運用,或聯合市場計劃,或共同管理,企業在生產兩種 以上產品時擁有的成本優勢。這一定義說明了范圍經濟可能來自生產、銷售、管理或資金使用等各個過程,拓展了生產、銷售意義上的范圍經濟。

盡管范圍經濟的定義有所不同,但其內涵卻是一致的,包括兩個方面:第一,企業必須生產經營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產品;第二,產品的單位成本由此而降低。范圍經濟從經濟學的角度解釋了多產品企業生產經濟性的來源――成本的節約,開啟了一個從成本的角度研究企業最佳經營范圍的視角。

范圍經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范圍經濟指企業生產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產品而引起的單位成本的降低,是范圍經濟的內在經濟性,或企業的范圍經濟。王永將企業的范圍經濟分為企業和行業兩個層次。廣義的范圍經濟指同一地區范圍內多個企業生產多種相關產品給單個企業帶來的益處,即聚集效應,是范圍經濟的外在經濟性,或區域的范圍經濟,這是對范圍經濟理解的延伸。

范圍經濟具有可度量性,國際上普遍采用潘扎爾和威利格提出的范圍經濟程度(SC)來計量。

假如存在兩種產品,若 ,則表示范圍經濟, 越大表示范圍越經濟;而 ,則表示范圍不經濟。范圍經濟產生的原因有:投入要素的共享,即不同商品的生產會使用相同的設備或其他的投入;統一管理的效率;生產過程的互補性。

二、銀行中的范圍經濟

1.商業銀行范圍經濟的界定

銀行雖然不能生產類似工商企業的產品,但可以將銀行提供的金融服務看作金融產品。銀行的范圍經濟是指隨著銀行經營產品品種的增加或者業務領域的擴張所引起的邊際成本的下降或者邊際收益提高的現象。銀行業的范圍經濟主要表現在由銀行生產多種金融產品的成本要大大低于一些專業化機構分別生產相同金融產品的成本,它包括產品多元化所帶來的經濟和地域擴張所帶來的經濟兩個部分。

2.范圍經濟對銀行的影響

范圍經濟與聯合生產有關,對銀行的效率和成本都會產生影響。從成本方面來看,聯合生產具有可以分攤固定成本的優勢,并且可以獲得信息共享的好處,提高銀行的效率。范圍經濟存在于生產多種產品的單家企業生產這些產品比每種產品由單個企業生產更為便宜時。銀行是特殊的廠商,向社會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并且屬于多產出的廠商。

西方學者認為銀行的規模經濟、范圍經濟以度技術進步具有密切關系,且影響著銀行的效率和成本。有關銀行效率的研究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探討銀行規模及產品組合對成本的影響,即所謂的規模經濟及范圍經濟;另一類則是探討銀行實際的效率與效率邊界的差異。由于衡量的方法不同,對于銀行是否享有范圍經濟的結論并不一致。既有認為聯合生產并不能降低成本,規模較大的銀行已有多元不經濟的現象。也有相信銀行聯合生產可以節省成本。

銀行的監管需要成本,銀行業的監管成本一般分為四類:一是監管者支付的成本,包括立法成本、執法成本和危機救助成本;二是被監管者支付的成本,包括服從成本和福利成本(抑制成本和生產者的福利損失);三是消費者還必須支付的消費者福利損失;四是監管失靈成本。

商業銀行需要監管,以保證其安全性,但一方面監管會引起直接的資源成本,包括監管機構在實施監管行為的過程以及被監管方在執行監管條例的過程中產生的費用;另一方面監管會引起間接的效率損失,銀行實施監管條例可能會使被監管主體采取更為激進的經營策略、妨礙金融中介的創新、削弱銀行的競爭力,進而導致銀行業的低效率,其監管行為會干擾市場機制對資源的自動配置作用,又限制了充分競爭,從而這些會降低資源配置效率和整個社會福利水平。而范圍經濟一方面則可以減少監管所引起的直接資源成本,另一方面不僅可以使被監管主體采取更為穩妥的經營策略、促進金融中介的創新、增強銀行的競爭力,從而提高銀行行業的效率,增加銀行內部的資源自動配置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整體的福利水平。

3.國內學者的研究及一些啟示

杜莉、王鋒通過對中國商業銀行1994―1999年的范圍經濟狀態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同時存在范圍經濟和范圍不經濟現象,并且范圍經濟系數與銀行資產規模呈正相關關系,規模較大的銀行在擴大經營范圍時更容易獲得范圍收益。王聰、鄒朋飛對中國商業銀行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大部分商業銀行規模不經濟而范圍經濟。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范圍經濟系數高于國有商業銀行的范圍經濟系數,范圍經濟系數與其資產規模沒有必然的聯系。劉宗華、鄒新月對1994―2001年中國銀行業的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國有商業銀行存在規模經濟而股份制商業銀行存在輕微的規模不經濟;國有商業銀行及股份制商業銀行都存在總體范圍經濟。楊大強運用廣義超越對數函數方法對中國商業銀行1995―2005年的范圍經濟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出現范圍不經濟,而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出現范圍經濟。竇育民,李富有運用商業銀行的二次成本函數方法,通過對中國14家商業銀行1994―2006年的范圍經濟狀態進行了實證研究,其結果顯示,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所選樣本期限的絕大部分時間內表現為范圍不經濟,少部分時間內表現為范圍經濟;而中國l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在樣本期限的絕大部分時間內表現為范圍經濟,少部分時間內表現為范圍不經濟。在中國14家商業銀行出現范圍經濟時,股份制商業銀行范圍經濟系數的總體水平高于國有商業銀行的范圍經濟系數。中國14家商業銀行的范圍經濟系數分別與其固定資產和存款總額的自然對數呈負向相關關系,而與銀行的產權制度呈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

三、結論

商業銀行范圍經濟的本質是其成本效率問題,范圍經濟對銀行的效率和成本都會產生影響。通過分析說明銀行的產權制度是我國商業銀行范圍經濟的關鍵因素。但國有商業銀行內部的產權不明晰,結構人員冗繁,無法建立其良好的激勵機制,造成銀行效率更為低下,缺乏競爭力,沒有真正發揮優勢,進一步導致范圍不經濟。因此,需要不斷改革和完善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產權制度和公司治理結構,建立真正的激勵約束機制來實現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范圍經濟。

另外,對于商業銀行而言,范圍經濟很大程度上是與多元化經營即綜合經營聯系在一起的,實行綜合經營更容易出現范圍經濟。發達國家銀行混業經營下,其業務綜合化,資源共享和品牌效應,成本節約都產生了范圍經濟;相比較下,我國商業銀行分業經營下由于業務種類少,技術水平不高、職工素質低,利率管制造成范圍不經濟的狀況。由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轉變,而混業經營載體的最高形式――全能銀行,可帶來明顯的范圍經濟,并且全能銀行是范圍經濟的最佳表現形式,全能銀行的范圍經濟不僅表現在產品的綜合化和全面化經營上,而且在監管模式選擇上也同樣帶來顯著的范圍經濟。商業銀行綜合經營的范圍經濟資產專用性低,進入成本低,可以改善銀行的內部資金結構,拓展資金的運用渠道,降低了銀行的經營風險。只有不斷完善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在穩健經營的前提下開展混業經營,拓展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才能真正提高中國商業銀行的盈利水平。

參考文獻:

[1]羅伯特•S•平狄克,丹尼爾•L•魯賓費爾德.微觀經濟學(第六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田苗苗.范圍經濟研究述評.問題研究.2009(3):89-91.

[3]徐文彬.全能銀行監管模式選擇的范圍經濟分新.經濟與管理研究.2007(8):73-77.

[4]竇育民,李富有.中國商業銀行范圍經濟的實證研究.統計與信息論壇.2009(7):87-91.

[5]馬祥振,王文平.銀行業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及技術進步.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7(1):34-36.

[6]楊大強.我國商業銀行綜合經營研究.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4):51-56.

[7]郭艷玲.我國商業銀行通過業務范圍拓展實現范圍經濟探討.金融視線.2008(9):22.

篇7

關鍵詞:自然壟斷 成本劣加性 需求短邊約束

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典型的自然壟斷行業紛紛開始引入競爭。自然壟斷行業的企業競爭共存現象對傳統的自然壟斷理論提出了挑戰。本文在現有自然壟斷理論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建立一個需求短邊約束的模型,指出了現有自然壟斷理論中單純的成本函數定義不足以得出行業不可競爭的結論。

自然壟斷理論回顧

經濟學對自然壟斷的認識經歷了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從早期穆勒的自然條件占決定作用的自然壟斷理論到后來的規模經濟理論,再到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共同決定的自然壟斷理論以及最近關于成本劣加性定義的自然壟斷,每一步都顯示了人們對這一現象認識的不斷深化。

(一)規模經濟

隨著現實的發展,早期將自然壟斷的原因歸結為自然資源的稀缺性理論受到了經濟學家們的挑戰。規模經濟和自然壟斷的關系,成為研究的重點??死松兔桌照J為,自然壟斷的基本特征是生產函數成規模報酬遞增狀態,即平均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遞減。由一家企業來提品會比多家生產更有效率,成本更低。假定一個產業只能容納一家企業的生存,那么就會有一個幸存者為了降低成本而不斷擴大產量,進行低價競爭,最終把對手擠出市場,形成自然壟斷。

(二)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共同作用

規模經濟的概念是基于單產品生產的基礎之上,但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企業同時生產多種產品。事實上,不僅增加產量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品種同樣可以降低成本,這就是范圍經濟的含義。對于一個生產多種產品的企業來說,可能同時存在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作用。詹姆斯邦布萊特認為對于某些公共設施的服務來說,即使在單位成本上升的情況下,由一家企業提供服務也是最經濟的。卡恩進一步指出,對將自然壟斷理解為不斷下降的平均成本或規模經濟的觀點應持謹慎態度。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認為,當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作用如此強勁,以至于只有一個企業能夠生存下來,就會產生自然壟斷。自然壟斷最明顯的經濟特征,是平均成本在產出規模擴大到整個產業的產量時仍然下降。因此,由一個廠商壟斷經營就會比多廠商提供全部產品更有效率。

(三)成本劣加性

自然壟斷理論最新發展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鮑莫爾、潘札、威利格、夏基等人提出。他們認為壟斷的特征不是規模經濟或范圍經濟,而是成本劣加性,即由一個企業提供整個產業的產量成本小于多個企業分別生產的成本之和。任意產量水平上存在嚴格的劣加性是定義自然壟斷的關鍵特征。在單產品情況下,如果只在一定產量區間內存在規模經濟,并不一定是自然壟斷,必須在任意產量區間都是規模經濟才能保證是自然壟斷。某種產品是自然壟斷生產,并不是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都是規模經濟的,在規模不經濟階段,只要一個企業生產該行業全部產出的成本低于兩個或兩個以上企業生產同樣產出水平的成本,其就是自然壟斷。在多產品情況下,規模經濟與成本函數的嚴格劣加性沒有必然聯系,而范圍經濟是成本函數嚴格劣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

自然壟斷理論評述

雖然經濟學家對自然壟斷的認識正在不斷的深化,但是通過理論回顧,筆者發現現有的自然壟斷理論中,不管是哪種解釋都沒有跳出單純的成本分析框架,對自然壟斷形成條件都僅僅歸結于為生產成本方面的優勢,而沒有涉及市場需求方面的任何分析。

這種單純的成本分析是和新古典經濟學中市場出清的思想相一致的,或者說是“供給自己創造需求”思想的反映,即默認無論企業生產的產量多少,最后市場總是以某個價格出清,產量恒等于消費量。因此,企業只需擴大產量,由于產品總是能夠按照市場均衡價格銷售,因此和競爭者比較,本企業就具有因為產量上升導致的成本下降而帶來的競爭優勢,并最終憑借這種優勢將對手逐出市場。

但是這種分析中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競爭企業之間擴大產量尋求競爭優勢的行為本身沒有相對的優劣勢。如果企業之間在任何方面完全相同,則行業生產成本上的成本劣加性特征不一定能夠帶來自然壟斷的結果。鮑莫爾和威利格等人提出的“可競爭市場”理論中,就考慮了當行業中不存在沉沒成本時的情況。

單純的成本分析的另一個問題來自于“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市場出清假設。廠商實現利潤的過程不僅包括生產過程,還包括將產品銷售出去的過程?,F實經濟的發展早已超越了商品短缺時代,企業需要關注的不僅僅是生產方面,更多的是需求不足的問題?,F實企業面臨的“需求短邊約束”已經使得“產量恒等于消費量”的經濟假設嚴重脫離實際。尤其是在諸如電信等服務性企業中,由于企業提供的服務具有即時性和不可保存性,如果沒有有力的需求做支撐,盲目的規模擴張只能導致產能閑置率上升?!吧a能力大于消費需求”現象的出現使我們必須考慮消費方面的影響。

基于需求短邊約束模型的自然壟斷行業的可競爭性

本文假設一個生產同質產品的行業,行業內所有的企業都具有相同的技術,可以用同一個成本函數來表示。行業生產的成本函數具有嚴格的成本劣加性,根據目前的自然壟斷理論,該行業是一個典型的自然壟斷行業。然后,本文引入一個需求方面的假設,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如果某個時期該行業是一個壟斷經營行業:潛在競爭者有沒有激勵進入?新進入企業能否在競爭中生存下來?

(一)基本模型假設

假設行業中的企業是利潤最大化者,具有相同的成本函數,并且長期生產成本函數采取如下形式:

C(q)=F+cq 且有C(0)=04

行業中有N個消費者。影響消費者效用的因素包括:產品質量、消費數量、產品價格等。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第i個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函數為P=ai-biqi,為簡便起見,假設消費者都是完全同質的,因此對所有i和j都成立。

市場總需求就是簡單加總:P=a-b(b/N)q

假設銷售者在不同的廠商選擇之間沒有偏好,即由于兩個廠商生產的是同質產品,如果銷售的價格相同,消費者將以1/2的概率隨機選擇一家廠商購買;否則就選擇價格低的廠商購買。廠商之間進行價格競爭。當兩個廠商的價格相同時,每個廠商得到一半的市場需求;否則低價廠商得到全部的市場需求。消費者的這種廠商選擇行為是本模型的關鍵假設。

(二)模型分析

行業中廠商的競爭行為可以看成是一個無限期的動態博弈。初始時刻,行業中只有一個壟斷廠商在經營。潛在競爭者根據現行市場價格和進入后的銷量預期決定要不要進入。如果潛在競爭者選擇進入行業,則兩個企業存在競爭,產品的同質性決定了競爭的方式只能是價格競爭。任何一個企業都可以選擇是否發動降價攻勢。博弈進行到任何一個廠商都不再發動降價活動或者某個廠商退出行業為止。我們假設在博弈中,價格變化可以立即被對方觀察到。

由于兩個廠商雙方都可以預期到博弈各個策略對應的得益,因此降價到以下是一個不可置信的威脅。所以只要初始的進入條件滿足,新企業進入后,在位企業就無法將其逐出市場。市場均衡是兩個企業共同瓜分市場,并獲得正利潤。進入的初始條件中,在abcf外生給定的情況下,n越大,企業進入的激勵越大。也就是說,市場規模(消費者人數n)的擴大會使行業變得具有可競爭性。

(三)相關模型的補充說明

雖然現實經濟要比模型表述存在更多的進入壁壘,但新進入企業總還是可以通過一些手段破除壁壘,參與到競爭中去。

轉換成本和老客戶的爭奪:在某些行業中,消費者從一個企業轉到另外一個企業時面臨一些轉換成本。轉換成本可能源于一些產品交接的成本,比如消費者需要重新購買一個電話號碼,也可能來自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的改變帶來的心理損失,如消費者必須通知親友已更改的電話號碼所帶來的不便等。在具有轉換成本的情況下,新企業要獲得原來屬于在位企業的部分市場需求,就必須向這些消費者支付至少相等于其轉換成本的補償。

轉換成本的存在給新進入企業爭奪原有壟斷企業的客戶造成了障礙,在某種程度上弱化了新企業的進入激勵。但是,由于轉換成本是一次性的成本,考慮到消費者一次性轉換之后的若干期內將繼續選擇新企業,由現期支付給這些消費者的轉換成本補償折算到每一期的數額并不是很大。

針對新進入消費者的促銷活動:如果考慮到行業總需求的擴張情況,即假設市場中的消費者每年以某個速度增加,企業對新用戶的競爭也會有所不同。假設兩個企業都采取降價來吸引新的消費者。在降價幅度相同的情況下,對新的消費者的吸引力相同,因此潛在的收益是相同的;但是降價的總成本將會因為原有的客戶規模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原來企業客戶規模比較大的企業總成本也比較高。在這種情況下,小企業通過降價來吸引新進入的消費者的激勵反而更大。

結論

篇8

關鍵詞:電子商務;范圍經濟;功能服務

中圖分類號:TP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297(2008)07-159-01

范圍經濟是指在相同的投入下,由單一企業生產聯產品比多個不同企業分別生產這些聯產品中每種單一產品的產出水平要高。范圍經濟,由于一個地區集中了某項產業所需的人力、相關服務業、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給、銷售等環節供應者,從而使這一地區在繼續發展這一產業中擁有比其他地區更大的優勢。

一、電子商務范圍經濟的優勢

電子商務中的范圍經濟還處在初期階段,做得還不夠深,諸如淘寶網之類的電子商務網站還是單一化很嚴重,雖發展了淘寶旺旺即時通訊軟件、淘寶社區等討論區,但其提供的服務僅與商城相關,并沒有涉及其它的服務領域。雖然淘寶網聚集了非常高的人氣,但其并沒有大幅盈利。為了盈利,阿里巴巴必須要探索出一套新的盈利模式。大量電子商務網站均只是提供商務平臺,即時通訊軟件、支付認證等擴展服務還不及淘寶網,縱觀其長遠發展,仍存在嚴重的局限性。若顧客沒有購物需求,并不會登陸電子商務網站進行瀏覽。電子商務時代雖然已經開啟,但仍需要全力推廣,通過找到電子商務自身的優勢使得電子商務不知不覺中滲入網絡用戶的生活,使得購物平臺與網絡用戶零距離。

對比現代各大門戶網站,郵件服務、信息匯集、搜索引擎、博客、播客等大量服務匯集其中,發展勢頭迅猛。電子商務何嘗不可予以借鑒,通過開發并綜合新業務,吸引和存留客戶,提升自身的影響力呢?電子商務具有自身的優勢:

首先,這一優勢體現在生產成本降低。我們知道,同一個廠商進行多品種生產,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的成本比分別生產要低;在電子商務經營中,同一個企業開展多種服務業務的研發、營銷、實行的成本,比分別進行要低,因為這樣可以分攤固定成本、降低變動成本、降低采購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并且,多產品和服務種類的企業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利用企業內部市場合理配置資金和人力資源,以代替市場機制。

其次,減少經營風險。對關聯的多元化生產而言,企業將從產業生態環境中受益,從而增強抗風險能力。對于電子商務企業,只發展購物平臺,盈利模式單一,發展空間有限,也面臨著來自嚴酷的市場競爭和法律的限制。若橫向發展產品與服務的種類,可增加盈利點,也是企業擴大經營空間和擴大企業規模的要求。范圍經濟在成本、差異化、市場營銷和技術創新等方面獲得競爭優勢,實際上是增加了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同時,范圍經濟還強化了企業的“新陳代謝”和互補性。但是也應注意到,無關聯的多元化對企業也可能構成發展陷阱。

最后,技術創新優勢。首先,對范圍經濟的理解和受益,使企業管理層對新產品、新工藝的開發更加重視;其次,范圍經濟利益的驅動可以導致科技創新的良性循環,持續的創新活動將使企業在應用新材料、采用新工藝、培養創新團隊、加強市場調研等等方面獲得突破,最終將形成企業強大的核心競爭優勢。電子商務中的范圍經濟方式服務經濟要替代產品經濟或者產業經濟,也就是說,以規模經濟為主導的網絡經濟將轉變為以范圍經濟為主導。產品經濟,主要強調的是規模經濟,包括供應方規模和需求方規模。當供應方和需求方的規模效應都強大并統一在一起的時候,就容易形成自然壟斷,在信息產業往往表現為贏者通吃的現象。過去的IT產業比較追求規模經濟,力求獲得最大的網絡效應。但是服務經濟不同了,它不完全是規模經濟,它追求的是范圍經濟。范圍經濟強調的是圍繞一種商業模式,進行多產品的整合。

二、供給方的范圍經濟

IT產業中經常存在高固定成本和低的或沒有邊際成本的成本結構。規模經濟主要強調,規模生產越大,對固定成本的分擔越少。但是由于網絡經濟中成本結構的特點,高固定成本的投資只有能夠為不同的產品線所用,才能降低成本、減少風險。因此從廠商的角度看,范圍經濟就是降低資產的專屬性,使資產的應用范圍加大。比如,微軟最重要的資產就是它的軟件設計人員,這些設計人員最好對不同的產品線都比較熟悉,以達到降低資產專屬的目的。

信息技術的進步會縮小范圍經濟的范圍,比如排版、平面設計、紙張設計、校對等構成了印刷業的范圍經濟,在過去,只有專家才能完成這些業務,所以綜合性的印刷企業具有競爭優勢。但是現在,只要擁有一臺高檔計算機,再加上相應的軟件,這些工作已經降低為熟練工種級的設計。所以廠商要經常注意范圍經濟的變化。

三、需求方的范圍經濟

需求方的范圍經濟也被稱為網絡外部性或網絡效應,因為這種經濟通常在網絡中發生。網絡效應就是商品的需求取決于有多少買家。信息技術設備之間經常具備范圍經濟的關系,典型的例子是傳真機、攝像機和電子郵件。

在供給方范圍經濟中,平均成本隨范圍擴大而降低,而在需求方范圍經濟中,平均利潤隨著范圍擴大而提高。因此,廠商如果能夠在這兩個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就能成為絕對的壟斷者。

四、總結

電子商務因其自身特征和市場結構的特殊性,也可以利用范圍經濟形成競爭優勢,但這一發展戰略并未被電子商務的領軍企業廣泛關注。如果電子商務網站通過自身技術研發或者并購其它服務性質的網站,實現一網站多服務的范圍經濟后,必將迎來電子商務新的春天。

參考文獻

[1] 謝康,肖靜華,趙剛?電子商務經濟學[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

篇9

關鍵詞: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物流戰略聯盟規模經濟模式選擇負效應運行機制

在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越來越全球化的新形勢下,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一方面要追求成本的最低化和利潤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根據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所提倡的“定做”服務理論,又要求將安全庫存量保持在最低水平。這就使得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的物流運作范圍不僅要迅速拓展,而且必然要求企業物流要具備快速的反應能力,以便及時滿足商品供應的需要。另外,隨著國外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的大量涌入,我國百貨連鎖企業的市場競爭會進一步加劇。這種競爭不僅體現在日常的業務經營上,而且還會體現在企業自身的物流管理和運作上。因此,在我國目前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自身物流發展尚不夠成熟、物流體系還不是很完善的情況下,如何提高我國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的物流管理和運作水平,以便實現企業規模經濟,并同外來大中型百貨連鎖業相抗衡已迫在眉睫。然而,要想使處于“大數量、小規模、分散的操作和低下的競爭力”狀態下的我國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的物流快速而有效地改善其運作的狀態,以便順利地向現代化物流方向發展,順應國際競爭的要求,筆者認為,在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之間推行物流戰略聯盟是導入迅速、實施容易、風險性小的一種有效組織方式。

大中型百貨連鎖業推行物流戰略聯盟的規模經濟分析

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不同于普通的生產企業,它一般不生產有形的物質實體,而更多的是向消費者提供一系列的銷售服務。因此,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相互之間推行物流戰略聯盟除了有助于產生物流范圍規模經濟外,還有助于形成企業物流的運作規模經濟。

有利于實現物流的范圍規模經濟

企業物流的范圍規模經濟包括企業物流行業范圍的擴大和物流市場范圍的拓展。在實踐中,有些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的物流活動必須涉及或期望進入的業務,由于單個企業勢單力薄的制約,憑借自身的實力根本無法進入。或者說,雖然可以進入但由于進入費用之巨大而導致進入后并不能體現其價值,即產生了眾多的“沉沒成本”。然而,如果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相互之間能夠構建起物流戰略聯盟,即企業自身無法完成的某些物流活動,或者是雖然可以完成但屬于不經濟的某些物流活動完全可以借助于同盟的力量去完成,從而大大降低單個企業自身從事物流活動的各種各樣成本,進而推動企業物流范圍的擴大,順利實現由于物流范圍的擴大而產生的規模經濟。

有助于形成物流運作的規模效應

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通過建立物流戰略聯盟,能夠產生諸多方面的物流運作規模效應。具體表現在:促使運輸效率的優化。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將其物流活動的運輸環節交托給有運輸優勢的同盟,可以實現運輸方式選擇的合理化、運輸路線確定的最經濟化和運輸貨物的大批量化,從而實現最低的平均成本和最高的服務效率;倉庫儲存的合理化。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通過組建物流戰略聯盟可以統籌現有的倉庫,規劃將來倉庫的建設,統一安排貨物的存儲,避免單個企業因業務的淡旺季而造成的倉庫閑置或緊缺,從而達到倉儲設施的節約和最大化利用;實現包裝的標準化和通用化。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通過建立物流戰略聯盟,就可以根據貨物運輸和搬運需要統一包裝的規則,實行包裝的標準化和通用化,便于企業物流操作,減少運輸貨物毀損,提高物流運作效率;信息共享。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通過建立物流戰略聯盟可以達到經營信息互通,實現業務流程的整合,從而提高營運效率。總之,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通過構建物流戰略聯盟所產生的上述運作規模效應體現在成本的績效上就是企業的交易成本、投資成本和庫存成本的降低。

交易成本分析為消費者(或客戶)提供全程和終身服務,是現代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然而,就目前國內的每一個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來說,幾乎不具備單獨完成全程服務的綜合能力。這就意味著目前國內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之間同樣存在著交易行為,因此,在其交易中自然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交易成本,最終導致了用戶成本的提高。

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建立物流戰略聯盟后,可以將用戶成本控制在最低限度。一方面,從交易的全過程來看,由于合作伙伴之間存在著溝通與合作,有利于避免交易過程中的盲目性,減少搜尋交易對象信息的成本;聯盟企業通過建立一定的程序和慣例,能夠更順利地達成交易,從而降低了交易中討價還價的成本;聯盟組織的建立有利于提高雙方對不確定性環境的應變能力,降低由此帶來的交易風險。另一方面,從交易主體的行為來看,聯盟間長期的合作即以一次性的聯盟協議完成頻繁的交易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交易雙方的機會主義行為,避免了監督合同執行成本的支出。

投資成本分析投資成本包括基礎設施(如運輸工具、倉庫、搬運工具等)和人力資源。目前我國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一般都各自擁有自己的運輸、倉儲等物流設施。然而,這種設施專用性越高就越意味著投資所帶來的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包含了相當部分的“不可收回的成本”或“沉沒成本”。而通過建立物流戰略聯盟,實現專用性資產“共同占有”對于解決這一矛盾、降低投資成本是十分有效的。

庫存成本分析根據當前大中型百貨連鎖業實行的“定做”服務理論和一次性銷售需求,單個百貨連鎖企業由于規模和實力的缺乏而不具備快速的配送能力。為了及時對客戶訂貨做出反應,防止缺貨,企業往往會采取高庫存的策略,即在各分散訂貨點維持大量的存貨。這不僅使企業占用了大量的資金,并且存貨越多,企業的變現能力就越弱,往往會因庫存投入過多而導致企業資金周轉不靈。如果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之間能夠構建起物流戰略聯盟,按照優勢互補原則,共享各自價值鏈上的某些優勢環節,以集中聯盟經營資源的優勢,克服彼此的薄弱環節,實現高效的配送能力,使得企業減少倉庫和安全庫存量成為可能。同時,聯盟還可以根據各個百貨連鎖企業的需求,統籌規劃,在各分散訂貨點較為集中的位置設立大倉庫,將分散型倉儲轉變為集中型倉儲,真可謂是一舉多得。根據庫存的平方根定律可知:如果能減少倉庫的數量,那么安全庫存在總體上就會大幅度的降低,其計算公式為:

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建立物流戰略聯盟的模式選擇

企業建立物流戰略聯盟,其模式可以有多種多樣,常見的有:合資,特許經營、相互持股、研究與開發協議等等。根據國外的經驗,結合我國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自身發展的特點,筆者認為,采取合資式物流戰略聯盟和契約式物流戰略聯盟的模式較為妥當。

合資式物流戰略聯盟是合作雙方或多方共同出資,建立起來的一個合資企業。實行這種物流戰略聯盟的目的有二:通過合資企業的功能彌補自身某些方面的不足,以完善自身的物流服務功能,實現企業物流綜合能力的提升:將不同的資產組合來共擔風險,避免單獨投資所帶來的巨大風險。但這種物流戰略聯盟初始投入較大,轉置成本較高,難以撤離,靈活性較差,政府也有比較嚴格的限制。因此,這種物流戰略聯盟比較適用于國內核心業務互補性較強的那些百貨連鎖企業,尤其是一方為外國百貨連鎖企業,另一方為我國百貨連鎖企業時更為適宜。

契約式物流戰略聯盟則無需聯盟企業相互出資持股或創建合資企業,而是以選擇功能性協議的方式,由兩個或多個百貨連鎖企業在一個或多個具體領域進行局部合作。這種方式一般為聯盟內的百貨連鎖企業成員間其核心業務比較雷同時采用,效果將會更加理想。因為這種聯盟方式投入小,靈活性強,受政府政策干預也較小,因此,是一種普遍適用于資金實力和管理能力相對較弱的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的聯盟方式。但也應當看到,這種物流戰略聯盟方式也存在著組織松散,企業對聯盟的控制力差的缺陷。

總之,對于物流戰略聯盟模式的取向,國內少數實力較強的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可以根據自身需求情況選擇合資式物流戰略聯盟;而對于國內大多數百貨連鎖企業而言,由于企業資金投入實力和經營管理能力的相對薄弱,采取契約式物流戰略聯盟作為其迅速而有效地獲得規模經濟的途徑更為合適。

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建立物流戰略聯盟的風險

雖然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推行物流戰略聯盟,有利于減少各種成本支出,更好地形成規模經濟,但也應當看到,戰略聯盟內部的競爭仍然存在。物流戰略聯盟關系的確立固化了企業的戰略選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的戰略柔性,從而會帶來一系列的風險。因此,在其物流戰略聯盟的推行過程中,認真做好物流戰略聯盟的風險預防,以便防止或減輕由于各種風險的產生而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損失是十分重要的。

合作者選擇的風險。尋找合適的伙伴是物流戰略聯盟構建過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難題。如果各自不匹配乃至不相容,就容易產生消極的后果。因此,為了防止由于合作者選擇不當而給企業帶來的風險,客觀上要求我們在建立物流戰略聯盟前對期望合作者的有關情況進行透徹的分析,包括期望合作者的有形資產數據(如設備狀況和生產力)、無形資產數據(如品牌力、與顧客的關系質量和專業技術水平)以及組織能力(如管理能力、雇員忠誠度及共享價值觀)等等。但在實際工作中這些資料往往不易取得,因此,就會導致合作者的風險。一旦聯盟關系形成,聯盟企業之間就會出現一種固化的關系與思維的路徑依賴性。企業的決策制定者們為了維持自身的地位、降低不確定性風險,他們往往傾向于維持目前戰略而不愿選擇更有吸引力的聯盟戰略。

控制權喪失的風險。無論采用何種模式構建物流戰略聯盟,與另一企業的合作通常意味著在獲得某些能力的同時必須放棄部分的控制權。尤其是隨著聯盟系統的擴大,其聯盟的網絡也勢必更加緊密,結果導致了企業的決策將服從于聯盟系統的需要。就契約式物流戰略聯盟而言,當企業將自己薄弱的外包環節交給具有相對優勢的同盟后,能獲得高效率的能力,但同時也會喪失對外包環節的控制權,造成對外部的依賴。一旦聯盟關系發生變化,企業物流全過程必然會因為中間環節的脫節而無法順暢完成。

不合作行為的風險。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構建物流戰略聯盟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各方的成本開支,獲取規模經濟。然而,這種具有競爭性的聯合,完全有可能導致在合作過程中,一方合作者在學習另一方技術與業務優勢的同時,也能保護自身的技術與業務優勢,最終還可能拋棄合作者,獨自享受合作所帶來的利益,或者是在保證自身獨立性的前提下,有效地約束另一方,造成對方對自己的單方面依賴,進而隨意地削弱、控制合作方。為防止這種現象的出現,一些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通常會極力保護其核心能力,使核心的知識不致被伙伴所竊取,因而在物流聯盟的執行過程中,一方面要求對方利用核心能力進行合作,另一方面又為保護自己的核心能力而設置壁壘,這勢必會引發合作伙伴的不信任,引起聯盟伙伴間的不合作,致使其產生不應有的風險。

物流戰略聯盟范圍界定的風險。由于物流戰略聯盟成員之間,一方面保持著經營上的獨立性,而另一方面在合作的基礎上又存在著競爭,因而其物流戰略聯盟的范圍必然存在著不確定性。以合資方式構建的物流戰略聯盟為例,在獲得新公司能力的同時,很可能會培養出新的競爭者,從而會給各方順利實現合作目標帶來許多新的問題和困難。一般協議規定參與物流聯盟的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不得與聯盟涉及的領域發生直接的競爭,但由于聯盟各成員企業的戰略地位在將來可能會發生變化,很可能會導致聯盟內部的沖突而破壞聯盟的關系。

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物流戰略聯盟的運行機制

大中型百貨連鎖企業,要有效地防止建立物流戰略聯盟后可能產生的負效應,關鍵要有科學動態的運行機制。

篇10

【關鍵詞】 國際電子商務 網絡經濟學 經濟理論

一、國際電子商務概述

1、國際電子商務的概念

國際電子商務是指企業借助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技術所從事的國際貿易活動,它反映了國際貿易過程的電子化。其實,自電子商務出現之日起,電子商務就應是全球范圍內的活動,不應存在“國內電子商務”和“國際電子商務”的區分。本文為了方便研究和分析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所以使用“國際電子商務”一詞。

2、國際電子商務的特點

國內外學者也將“國際電子商務”表述為“跨境電子商務”、“跨境在線貿易”、外貿電子等。這些概念在表述上盡管不同,卻反映出國際電子商務的共同特點:一是數字化的方式,即無紙化的交易過程;二是現代化的渠道,即主要交易途徑為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渠道;三是國際化的空間,即兩個經濟體成員互相向其境內提供貿易產品及服務。

國際電子商務融合了國際貿易和電子商務兩大行業的特征,使兩大行業得以優勢互補,但在業務處理上也更為復雜多樣。其復雜性主要表現為:一是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緊密相聯,任何一環銜接不良都會影響整體貿易活動的完成;二是電子貿易流程還不完善,作為新興的貿易方式,其在支付、知識產權、稅收等方面的法規還不完善;三是容易觸發風險,該風險主要由國際經濟政治環境和各國政策導致。

3、國際電子商務的應用

(1)交易前的準備。在進行國際買賣交易之前,企業需要對國際市場進行調研,尋找客戶并爭取與之建立業務關系,二十四小時不停地企業或產品的信息,向客戶宣傳和展示企業或產品。

(2)交易磋商和外貿合同的簽訂。詢盤、發盤、還盤和接受是交易磋商的主要內容,借助電子郵件或即時軟件通訊就可以完成。在電子商務運用于國際貿易的背景下出現了電子合同,外貿企業可以通過電子數據交換系統進行簽約。

(3)外貿合同的履行?,F代電子商務技術可以完成從備貨、驗貨到催證、審證、改證再到租船訂艙、投保、裝運最后出口收匯、出口退稅等一系列的業務活動,將業務員的工作量大大減少。

二、國際電子商務對傳統經濟理論的沖擊

1、電子商務對一般經濟學原理的背離

(1)網絡的正外部性。梅特卡夫定律、摩爾定律等都是網絡經濟中被普遍認可的著名定律,它們都反映了網絡經濟所特有的正外部性的特點。

梅特卡夫定律是由羅伯特?梅特卡夫提出的,他是計算機網絡先驅、3Com公司的創始人。梅特卡夫定律指出,隨著用戶數量的平方數的增加,網絡的價值或者說有用性增加。換句話說,每臺電腦的價值隨著網絡上聯網的計算機數量的增加而增大。使用新技術的人越多,新技術才越能發揮它的價值。使用網絡的用戶越多,網絡產品才更有價值,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去使用它們,并最終使整個網絡的價值得以提高。例如,如日中天的電子商務網站eBay正是利用了電話用戶數量較多的優勢,采用電話方式進行營銷,取得了輝煌的業績。當一項技術已建立必要的用戶規模,它的價值將會呈爆炸性增長。一項技術多快才能達到必要的用戶規模,這取決于用戶進入網絡的代價,代價越低,用戶規模擴大的越快。理論上,一旦新技術已經形成了必要的用戶規模,且由于這項技術相比運行初期價值提高了,所以技術開發者可以向用戶索要更高的價格。

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提出的,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之快。摩爾定律認為:在價格不變的條件下,可容納在集成電路上的元器件數目,約每隔18到24個月就會增加一倍,性能也隨之提升一倍。換句話說,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到24個月便會翻一番以上。大致上,摩爾定律與產業合流現象相結合形成遍地信息化,梅特卡夫定律再把這些廣泛播撒信息的企業以網絡外部性的乘數效應進行連結,最終創造出一個規模可與全球實體相媲美的、具有驚人成長潛力的、充滿了無數商機的世界性的電子商務市場。

網絡經濟自身具有正外部性,與古典經濟學中的負外部性或者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正好截然相反。在價格決定上,網絡經濟也完全不等同于傳統經濟。在傳統經濟中,商品的需求隨著商品價格的提高而減少。但在網絡經濟中,商品或服務的需求卻隨著價格的增加而猛增,這種價格猛增反過來又會吸引更多的用戶使用這些產品或服務,從而會產生多重效應,即網絡的外部性。

(2)貨幣經濟學向信息經濟學轉化。在古典經濟學中,需求下降,價格也隨之下降。網絡經濟則將這種供求平衡的規律顛倒過來:供應增加,價格下降,導致需求增長。與凱恩斯以來的經濟學完全不同的是,網絡經濟不再立足于“貨幣”這個工業時代的核心元素對經濟的影響,而是更多地關注“信息”這個信息時代的關鍵性因素對經濟的影響。經濟學從以“貨幣”為中心轉向以“信息”為中心,這也是經濟學從工業文明轉向信息文明的轉折點。這種理論上的轉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生產可能性曲線向背離原點的方向擴張。在網絡經濟下,生產可能性曲線的主體由一國拓展為多國,各色各樣的網絡經濟實體跨越國界均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效益。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增強了網絡經濟實體投資的信心,這種信心又被網絡成倍的放大?!耙蛱鼐W乘數”中有兩個因子,其中一個是“同步傳遞效應”,表示一個人和另一個人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及時溝通;另一個是“同目標反饋效應”,表示各種各樣的投資機會信息能夠點對點的呈輻射狀的傳達,從而可以造就全球范圍內目標相同的投資決策。然而,傳統信息傳達的非及時性和分布的分散性,導致投資者往往偏好各不相同,反應快慢不一,乘數效應很容易被抵消。

二是從邊際收益遞減到邊際收益遞增。古典經濟學描述的是邊際收益遞減規律,而網絡經濟卻表現為收益遞增。舉例來說,越來越多的用戶使用微軟生產的產品,但只給微軟增加了可忽略不計的微小成本,卻創造出源源不斷的巨大利潤。

其實,網絡經濟僅僅是延遲了遞減利潤開始產生影響的時間。正如詹姆士?阿利所言:“收益遞增并不等同于收益遞減,這兩種規律將相互共存,并起著相互補充的作用?!逼髽I可以憑借電腦軟件生產和銷售的虛擬化特點降低把軟件產品打入市場的成本,這時,技術的獨創性就要比人力資源、市場營銷技能等需要付出高昂代價的資源更顯得重要。由于起始成本較小,則遞增利潤的財務收益也隨之較小,最終遞增利潤不可避免的被耗盡,遞減利潤便在這時候姍姍而來,遞減利潤的到來比其他行業晚了一些時間。

三是背離費雪方程。費雪方程(PQ=MV)大概揭示了農業實體經濟與工業貨幣經濟之間的均衡關系,但它卻并不適用于網絡信息經濟和工業貨幣之間的均衡關系(MV=BH)。由于費雪方程受到了外生的信息變量的挑戰,導致經濟學中的一系列現實問題無法用傳統模型的理論加以解釋,從而容易造成決策者錯誤決策的后果。

需要說明的是,這種費雪方程的背離只是一種觀點萌芽,與最終歸納進入完整的經濟學體系尚有相當大的差距。凱恩斯以來的經濟學潰敗,理論上是因其不能完整的適應貨幣經濟學轉向信息經濟學的趨向,無法對信息對貨幣的支配作用(亞洲金融危機、風險投資等)做出合理的解釋;實際上是因其無法對“高增長、高就業、低通脹”這一社會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這一主流經濟學的背離,使得近年來保羅?羅默的新增長理論、約瑟夫?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以及新制度經濟學備受學術界的關注,它們被認為是現今解釋網絡經濟的最好模型。

2、電子商務對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深化

(1)比較優勢向信息和知識轉移。首先,比較優勢理論的假設前提是邊際收益遞減和國際經濟處于靜態(生產可能性曲線的邊界不發生改變)。前面已經提到,在電子商務經濟中,這兩個假設前提都已經發生了改變。其次,古典貿易比較優勢理論則認為各國之間在自然資源、資本、勞動力等方面存在差異是比較優勢存在的基礎。相比之下,在電子商務經濟中,各國對信息的生產、傳播、使用和反饋上的差異即信息的比較優勢在國際貿易中顯得越發的重要。一方面,信息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信息產業的規模以及信息處理的速度都是一國在國際貿易中實力的體現,信息與知識技術已經成為各國以及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競爭力的關鍵性因素。另一方面,信息技術可以部分地替代當前投入于貿易中的資本,減少貿易中正在結算的在途資金,這也使比較優勢的因素發生改變。最后,H-O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認為,各國要素價格的差異是由各國要素的豐裕程度造成的,一國利用價格較低的要素生產產品并進行對外貿易就可以獲得比較收益。在互聯網經濟時代,面向全球的信息市場與技術市場使信息技術迅速技術化,并在世界范圍內很快擴散至發展中國家,使發展中國家易于得到這些技術。另外,通用型技術的迅速傳播使生產技術所需要的勞動力大大減少,產品生產成本中勞動力成本所占的比重下降。這樣一來,發達國家又可以重新獲得發展中國家由于勞動力價格低廉而占據的比較優勢。

(2)規模經濟的作用范圍發生變化。規模經濟理論的誕生主要是為了解釋產業內貿易。電子商務經濟中的規模經濟效應實際上是物流、現金流與網絡信息流協調作用的結果。電子商務使貿易各國在知識、技術和信息上的差異越來越小,進一步加強了產業內貿易的趨勢,借助互聯網,企業可以生產出更加差異化的產品。因此,電子商務中的規模經濟效應要遠遠大于傳統貿易的規模效應。電子商務經濟中規模經濟作用范圍擴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傳統經濟中的規模經濟僅存在于行業中的實體企業,而在電子商務經濟中,虛擬企業也能產生規模效應?;ヂ摼W將很多企業結合成一個整體,共享信息基礎設施和知識技術,在生產經營中進行合作,由此形成很大的規模,創造出規模經濟效益。第二,傳統經濟中的規模經濟只能被稱為供給方的規模經濟,而在電子商務經濟中,供給方規模經濟與需求方規模經濟并存。供給方的規模經濟是指,供給方生產規模擴大帶來生產成本下降,從而增加供給方的收益;需求方規模經濟是指,隨著某種產品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消費者對該產品的評價越來越高,從而吸引更多的消費者購買,引起市場規模繼續擴大和生產產品的企業的收益增長。第三,供給方規模經濟與需求方規模經濟相互結合可以產生雙重效應:需求方的數量增加不但可以降低供給方的生產成本,而且可以使更多的消費者被該產品吸引而購買該產品,從而進一步增加需求方的數量。

3、理論沖擊對現實的指導意義

網絡經濟學對傳統經濟學理論的沖擊對現實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它可以幫助外貿企業在比較優勢已經轉移至信息、技術和知識的背景下獲得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優勢。具體競爭優勢的獲得可以有以下兩個突破口。

(1)打造差異產品或服務。電子商務技術打通了外貿企業對外聯系的渠道,使外貿企業可以隨時隨地與客戶和供應商進行密切聯系,擴大了產品推銷的范圍,拓寬了原料的來源,提高了處理外貿單據的效率。在電子商務的背景下,外貿企業應該及時調整經營戰略,不斷向國際市場提供差異產品或服務,形成不易被競爭對手代替的獨特產品或服務。

(2)調整定價策略。電子商務的應用,使得以往政府設置的各種行政或地理的空間隔離不復存在,外貿企業可以直接與國際市場進行密切聯絡,甚至可以越過海關和稅收部門開展國際貿易實務。對此,外貿企業應該保持對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敏感性,利用電子商務平臺與外部市場建立密切的聯系,使企業發展戰略與外部市場需求趨近一致。

另外,電子商務背景下的國際貿易市場、企業的競爭趨向于完全競爭,消費者購買心理趨向于理智型,電子商務平臺給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機會,使他們更傾向于使用互聯網對產品進行全面的比較,而不僅僅關注賣家的定價。在這種情況下,產品的非價格因素將更為重要,它將成為企業獲得外貿競爭優勢不可忽視的部分。因此,企業需牢牢把握非價格因素。

【參考文獻】

[1] 史達:電子商務經濟學與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