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錢保值增值范文
時間:2023-11-27 17:31: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如何讓錢保值增值,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醫院;資產管理;增值
中圖分類號:F27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1-0168-02
當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中型醫院尤其是一些三甲醫院作為傳統的事業單位,改革的目標是希望能適度參與市場競爭。因此,這類醫院作為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既向市場提供醫療服務,同時又是商品市場的購買者和消費者。事實上它們構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衛生系統將向世界開放醫療服務市場,行業間競爭將呈現多元化格局。面對激烈競爭的醫療市場,醫院必須通過提高資產管理水平,以最低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收益,才能使醫院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對資產的有效管理,是提高醫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好地為民眾服務,支持經濟建設的重要途徑,是準確地進行醫療成本核算的首要條件。本文將在分析醫院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探討提高醫院資產管理的途徑。
一、什么是醫院資產管理
1.醫院資產的概念和范圍。國有非盈利性醫院屬于國家事業單位,根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辦法》規定:醫院的資產是指醫院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確認為國家所有、能以貨幣計量的各種經濟資源的總和。其包括國家撥給醫院的資產、醫院按照國家政策規定購買的資產,以及接受捐贈和其他經濟法律認定為醫院所有的資產。醫院的資產表現形式為流動資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
2.醫院資產管理的目的。近年來,隨著醫院資產規模不斷擴大,經濟實力不斷加強,醫院資產管理成為各級醫院提升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本文認為,醫院資產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如何健全和完善醫院的資產管理體系,保證賬實相符;二是作為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目的之一是如何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并促進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三是從財務管理的目的,如何對資產進行有關管理,通過資產管理為核心的醫療活動提供有力支持,從而為提升醫院經濟效益的根本目的創造最優化的條件。
二、當前醫院資產管理主要存在的問題
1.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部分醫院的領導和財務管理者對醫院資產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欠缺從戰略層面對資產管理的重要性認識。管理層大多存在重錢輕物,重購置輕管理的局限思維。這直接導致了很多醫院未能形成較為完善的整體資產管理體系,更難以實現整體的資產保值增值。
2.資產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有些醫院對固定資產只設總賬和二級明細賬,沒有按制度規定設立固定資產三級明細賬和固定資產卡片。對固定資產長期都不盤點,一經盤點,許多醫院存在賬實不符現象,且賬實不符的原因也無據可查,從而導致固定資產底數不清、增減無據、無人管理和損壞丟失嚴重等問題。
3.無形資產作為醫院的重要資產內容之一,在很多醫院未能被重視。 無形資產包括了醫院整體形象,醫院核心競爭能力及其在市場中形成的口碑。現在很多企業,或私立醫療機構都非常重視無形資產的累積和升值,但在事業單位性質的三甲醫院中,卻鮮有專門針對無形資產提升的機構和部門。這使得醫院的無形資產長期被低估,無法在市場中得到合理的定價和變現,也無法衡量保值增值。
4.對資產的采購和處置的制度安排缺失。醫院資產采購的存在一定的非制度安排,沒有從全局出發統籌安排,仔細研究論證,而是各醫院間互相攀比,形成了某些資產短缺和某些資產閑置并存的現象。在資產的使用過程中,有的醫院不經過國有資產監管部門的審批,就任意處置固定資產;資產的報廢、調撥和變賣不按規定的程序辦理,有的甚至沒有任何責任人批準隨意處置。如照相機、筆記本電腦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員的變動,不同程度地出現物隨人走的現象。
5.管理人員缺乏。目前,許多醫院是由財務部門兼管資產,但也有醫院以壓縮人員或財務人員緊缺為由,讓不懂業務的后勤、總務人員分管這項工作,由此出現了固定資產已使用多年,但發票未到未結算,固定資產就不入賬等現象,造成固定資產賬面和實物不符。醫院資產管理的這種狀況與國有資產管理的專業性要求相距甚遠,使資產管理的許多工作無法真正落實到實處。
三、如何改善和優化醫院資產管理
1.強化醫院資產管理意識。資產是為實現核心經濟活動服務的,而反過來核心經濟活動的目的又是為資產的保值增值服務的。醫院雖然不是完全的經營性單位,但醫院資產同樣有上述特征,即為核心醫療活動服務,同時要求保值增值。
保值增值的前提是對醫院資產的核實。因此,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就非常關鍵。醫院領導和財務管理者充分認識國有資產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僅關注醫院固定資產的政府采購行為,而且更加重視固定資產的使用和管理,處理好管錢與管物的關系,扭轉重錢輕物、重購輕管的錯誤思想。按照國家有關會計制度的規定,對醫院固定資產進行規范性管理和監督檢查,從而有效地保證國有資產的安全和完整。
2.建立醫院資產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監督約束機制。醫院的資產管理應與財務管理相結合,建賬建制,確保資產管理工作規范化、制度化。首先,醫院需要建立健全醫院資產相關賬目,具體包括核算總賬、明細賬、序時賬、備查賬,認真進行固定資產卡片的記錄與登記,做到賬賬相符、賬卡相符、賬實相符,嚴密核算管理。其次,醫院需要建立健全資產購置、接受捐贈、內部轉移以及資產處置的審批制度。醫院資產的購置應成立專門的資產采購招標領導小組,具體負責醫院資產采購的論證和配置,并上報上級主管部門。醫院資產的處置包括醫院對所占用的國有資產的報廢、有償調出和變賣。無論以哪種方式處置國有資產,都必須要以相應的制度為依據,嚴格履行報批手續,以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最后,醫院有必要配置有會計執業資格的財務人員具體分管醫院的資產,提高資產管理人員業務素質的要求,實行醫院領導負責制,明確職責,落實責任。使會計法和相關醫院財務法規的落實,真正體現到資產管理的工作中來,對違反者追究其相應的責任。
3.設立專門管理醫院無形資產的部門。醫院應從管理層重視管理其無形資產,設立相應無形資產管理部門,并由專人從事醫院無形資產提升的日常管理活動。并進行定期無形資產評估,以正確衡量無形資產的價值。這有利于企業實現無形資產的保值增值。
4.加強資產管理的內部審計。目前,許多醫院成立了內部審計科,醫院內部審計在資產管理的監督檢查中,可以進行事前的資產采購預算監督,事中的資產管理檢查監督,及時發現醫院資產管理上的薄弱環節和漏洞,分析問題的成因,提出糾正或加強的辦法和措施。這樣通過內部審計發現問題,加強管理,改進工作。
5.建立醫院資產考核指標體系。醫院要優化資產配置,做到物盡其用,并根據各醫院自身的性質和特點,建立和完善切實可行的考核指標體系,才能充分發揮資產的最大使用效益。在建立相關考核指標體系過程中,可以參考如下指標:(1)固定資產使用率:在用固定資產總額÷固定資產總額×100%。該指標越大越好(但≤1),說明固定資產使用效率好。(2)固定資產保值增值率:期末固定資產總額÷期初固定資產總額×100%。保值增值率≥1,說明該醫院固定資產增值或保值;保值增值率
這些指標可以與單位的年終考核掛鉤;可以每年考核一次,也可以幾年考核一次,作為一項制度執行。
總之,在醫院經濟管理工作中,要進一步加強醫院的資產管理。通過財務人員、內部審計人員的嚴格管理,使資產管理工作制度化和規范化,切實保護醫院財產物資安全完整,促進國有資產管理的各項政策、法規的落實;促進醫院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經營目標的實現,更好地服務于醫院衛生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意,王芳.淺論醫療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規范化管理[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15):216-217.
篇2
關鍵詞:混合所有制 財務思考
混合所有制是當下最熱的輿論話題之一,有關專家學者、企業管理者從各個角度出發,對發展混合所有制的一系列問題展開討論,得到一系列新的認識。
一、國有企業在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三個難點
(一)與誰發展混合所有制,選擇難
充分競爭行業的國有企業發展方向之一是走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之路,這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但是,在實際工作中跟誰“混”、怎么“混”,“混”多少,如何不越“混”越差,都是擺在出資人和國有企業面前的大事、難事。當前,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有一個很大的難點,就是國有經濟決策者們不太敢和民營企業接觸,因為政策性風險較大,把賺錢的資產拿出去“混”,老百姓會說國有資產流失了;把不賺錢的資產拿出去“混”,民營企業和其他資本肯定不愿意進來,根本“混”不了。同時,由于有的民營企業財務不透明,運作不規范,國有企業不敢“混”。像中石化油品銷售板塊進行重組(中國石化旗下最為賺錢板塊之一),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當然不愁民營企業不參與,但對于投資大回報低的行業、過剩行業和資源性行業來說,選擇難度就會增加。比如,川南城際鐵路經過長達半年的引資窗口期,直到2014年2月底成立之日均無民間資本加入,令地方政府和鐵路部門深為尷尬。
(二)文化差異和財務理念不同,融合難
在實際工作中,“混”難不僅難在產權融合,更難在文化融合。眾所周知,無論國際還是國內企業聯合重組,融合失敗者不乏其例,究其原因,大多數發生在文化理念沖突上。由于文化的融合不到位,致使發展理念產生分歧,在企業運營機制、金融策略、財務戰略、企業家精神方面難以融合,導致矛盾難以協調,直至分道揚鑣。如何讓不同所有制、不同文化背景的企業融合成為一艘“航空母艦”,而不是眾多“小舢板”的捆綁體?文化融合、財務理念融合是關鍵,也是難點。這需要融資環境、社會法制環境等宏觀層面的不斷改善,也需要各所有制企業的企業家精神逐步趨同,需要財務管理理念適應新體制的需要。
(三)國有企業的資產多,合理估值難
國有企業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繞不過去的就是資產價格,但資產價格如何確定是個難題。以寶鋼股份為例,2013年12月31日每股凈資產6.71元,而股票的收盤價是每股4.09元,搞混合制,資產以何種價格來定,是個難題。若這個難題沒解決好,混合所有制發展要取得成功是一句空話。還有國有企業掌控了大量的礦產、土地和各類社會資源、無形資產,這些資產如何合理確定價格,則更難。
二、當前國有企業財務管理中存在的三個問題
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存在難點,民營企業狀況又如何?據德勤中國的統計,對于目前提出的混合所有制,有60%以上民營企業家選擇“暫不進入,等待制度明朗或先完善自身條件”;擔心“開放股權比例過低,民營企業難有話語權”的企業家占66.7%。究其原因,固然有能否保護私有財產方面的顧慮,但也與兩種所有制間不同的財務管理理念、監管模式有關。
(一)管資產為主的財務管理模式,不適應混合所有制企業追求價值最大化的特點
多年來,國有企業經營目標是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監管部門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國有資產監管體系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體系;國有企業圍繞這一體系要求,建立起確保這一目標實現的財務管理體系,即以資金管理為核心、資產管理為主線的財務管理模式。這種模式,對保護國有資產,發揮了很好作用,但隨市場經濟的發展,在實際工作中也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資產保值增值的標準具有不確定性和自身的局限性。會計資產靜態與經營的動態矛盾,資產營運、調整的不確定性,使資產保值增值不可能有一個科學和準確的標準。企業為了發展,有時要退,也要舍棄一些東西,時點上看,這時國有資產可能要減值。而一項戰略投資,投資效益的釋放有個過程,有的要三至五年,甚至更長時間。
二是僅提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有不重視其他股東利益的嫌疑,不利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三是以資產管理為主線的財務管理不能適應市場化、國際化要求。實際上,資產只是資本的一個方面,僅從資產的角度對企業進行管理是不全面的,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價值目標的實現。
(二)未能充分發揮管理會計創造價值的作用,使得股東各方更加關注企業的控制權問題
管理會計(Management Accounting),又稱“內部報告會計”,是旨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并通過一系列專門方法,利用財務會計提供的資料及其他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和報告,使企業各級管理人員能據以對日常發生的各項經濟活動進行規劃與控制,并幫助決策者作出各種專門決策的一個會計分支。管理會計是企業戰略、業務、財務一體化最有效的工具。但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國有出資人履行股東權利和義務存在層層委托關系,使得管理會計往往注重為管理層服務,為管理層實現經營目標提出建議,增強管控。而企業內部人利用自身的信息優勢,實質上掌控了管理會計行為,使得短期利益最大化成為大部分企業會計工作的基本導向,而對決策層戰略財務管理缺乏支撐。
(三)當前會計信息滿足不了不同投資者的需要
當前的會計信息基本可以滿足單一所有制狀況下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等報告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但在混合所有制情況下,如何滿足不同方面對會計信息的使用,還有待于會計主管部門和理論界及實務界的探索。
混合所有制不等同于股權多元化,也不等同于股份制。首先,“混合”前提需要產權清晰,其特征是要求通過企業會計準確計量和報告企業產權,以保護各個投資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尤其是國有出資人不再直接管理企業,國有母公司也以管資本為主線的情況下,就更要通過企業會計報告來了解企業產權中國家權益的存量和增量情況。其次,“混合”有效運行的保障是權責明確、政企分開,其特征是要求通過會計信息系統準確量化產權投資人和債權投資人的權利和責任,從而使企業的法人財產權和債權人權益得到有效保障。強調政府作為社會管理者和企業投資者的雙重身份對企業的不同影響,作為前者只能通過有關法規和政策間接地對企業會計進行規范;作為后者,則要求與其它投資人一樣通過會計得到利益上的保護。第三,“混合”成功的關鍵是管理科學,其特征要求建立科學的會計管理、財務管理制度上,為企業優化戰略管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增強核心競爭能力提供有用的信息和管理支撐。
三、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建議
(一)培育良好的社會和輿論環境,促使財務管理理念創新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又是一項急需推進的工作,要進行正確的宣傳和引導,讓社會公眾和企業都能認識到單一國有制或私有化都不符合中國國情,發展混合所有制是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選擇;讓廣大財務會計人員意識到以管資本為主線的現代財務管理,有利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同時,也要以寬容的態度對待改革中出現一些失誤,多提建設性意見,不要一味指責和批評,為國企改革發展創造一個好的環境。
(二)抓緊做好頂層制度設計,早日出臺《加強企業財務管理的指導意見》
制定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實施規定,明確發展混合所有制的具體思路、發展重點、實施方式和配套措施;進一步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為發展混合所有制提供依據和執行規范。以管資本為主,完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準確界定不同國有企業功能,有效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加快出臺財務管理指導意見,加強業務培訓,引導廣大財務人員轉變觀念,提升現代財務管理水平。
(三)做好資產的審計和評估工作,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資產的審計和評估是發展混合制經濟的基礎工作,資產的審計和評估要全、要實、要真。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和一整套公開透明的流程,及時向社會和公眾公開資產評估結果和跟誰“混”、“混”多少、什么價格“混”等情況,自覺接受監督,使國有企業既能賣出好價錢,既能實現保值增值,又能實現更大的發展。讓改革在陽光下推進,是保證混合所有制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措施。加強相關制度建設,保護產權,搭建交易平臺,降低交易成本,通過市場手段引導混合所有制經濟發揮協同效應。
(四)以管資本為主,加強企業的財務管理
國資層面的管資本意味著國有資產管理將從參與企業的日常管理中退出,站在資本投入者的角度對企業的資本使用效率進行管理和監督。企業層面以管資本為主線,以投入資本回報率作為最主要的考核指標,將有利于統一不同投資者的價值取向,有利于保護各方股東的權益,有助于全面提升企業管理水平,適應市場化國際化新形勢,以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五)加強審計監督,重構內部審計監督體系
篇3
內容摘要:本文從高校后勤社會化與國有資產管理的關系入手,分析高校后勤社會化進程中國有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構建合理的后勤社會化體系,完善國有資產管理的設想。
關鍵詞:高校后勤 資產管理 保值增值
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最終目標是使得高校后勤脫離學校走向社會,高校后勤經濟實體與學校分離,成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后勤經濟實體(或企業),在面向社會服務的同時,為高校提供有償的服務,以追求最大社會效益和經濟利益為目標。為此如何管好高校的國有資產,不僅對于高校的發展,而且對于高校后勤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有著重要的意義。
高校后勤社會化與國有資產管理的關系
有利于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高校的資產包括非經營性資產和經營性資產。非經營性資產是指不以贏利為目的,投入教學科研以培養精神產品和人才產品為目的的資產;經營性資產是指以贏利或取得收益為主要目的,以投資、入股、出租、出借等形式從事產品生產、商品流通和經營服務等活動。長期以來,高校對非經營性資產的使用率和使用效益缺乏考核制度,造成部分資產的利用率較低,有的甚至閑置浪費。高校通過后勤社會化的手段,對利用率不高的資產實行對外出租、出借、參股或聯營、合資,從中收取租金或分享利益,從而盤活高校的一部分資產存量,達到更好地創造效益的目的,進而優化高校的資產配置。此外,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可以吸引社會投資,有效緩解高校后勤建設資金不足的矛盾。同時,這些投資活動勢必使資源的配置更加趨向合理化與最優化,從而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
有利于提高高校國有資產管理的力度。后勤社會化改革使得原先以非經營性資產為主要成分的高校資產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高校資產管理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不斷改變資產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加大資產管理的力度,保護國有資產。同時,資產管理的合理化、科學化也有助于高校后勤部門逐步步入正規,早日成為具有現代企業特征的經濟實體。
有利于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在高校后勤社會化的進程中,高校與后勤公司形成甲乙方的關系,對國有資產擁有所有權的是學校,后勤只有使用權,實行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規范分離。后勤成為獨立核算的經營實體后,會努力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來獲取利潤,并通過固定資產折舊費、上繳費用等形式對國有資產進行保值,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實現國有資產的增值。而在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前,由于管理人員缺乏動力,并且對資產的保護程度不夠,也沒有對國有資產進行計提折舊,不能從根本上實現對國有資產的保值,而后勤社會化則有助于解決這一問題。
高校后勤社會化進程中國有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產權關系不清
在高校后勤社會化的過程中,大多數高校通過與后勤簽訂合同形成甲乙方的關系,并采取資產托管的方式將資產交給后勤使用,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后勤則采用各種融資形式引入社會資金參與到學校后勤服務中來。在這種形式下,后勤擁有經營權,但是,資產的所有權、處置權卻在高校手中,后勤無權對其處理,也沒有法人資格,在與社會上其他法人簽訂服務合同時受到限制,更無法從銀行獲取貸款。同時,學校通過后勤在將非經營性資產轉入經營過程中,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模糊,短期行為頻繁發生,贏利時后勤賺錢,虧損時則要高校承擔責任。
(二)管理體系不完善
由于高校后勤并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法人實體,不能以獨立法人的身份從事經營活動,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高校是后勤資產的所有者,對其具有處置權,在資產管理上屬于高校資產管理的范圍,形成了多頭管理的現象。在經營方面,由于后勤的財務監督和管理滯后,決策失誤和運營水平低下等原因,各高校后勤普遍存在運營能力差,經濟效益低的現象。在財務處理上,后勤仍然采用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方式,沿用事業單位的財務處理方式, 不提或少提折舊,資產耗損得不到補償,造成投入多、產出少,國有資產難以保值增值。同時,由于相關政策法規出臺滯后,對高校后勤社會化過程中的資產轉移缺乏制度約束,造成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目的難以實現。
(三)國有資產流失嚴重
在高校后勤社會化過程中,其本身須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而我國高校后勤至今尚未實現。高校在將非經營性資產轉化成經營性資產過程中,應對其資產進行評估作價,注冊登記,但是高校后勤大都沒有進行科學的評估,或者有意低估,加之很多高校后勤管理不嚴, 使得高校要承擔后勤實體許多損失的責任,造成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
(四)人員素質滯后
由于后勤是事務性、服務性的部門,工作累而辛苦,休息日也沒有保障,更沒有專心理論學習和集中精力搞科研的環境,再加上工作上是與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不僅辛苦而且還要受氣,一些有能力的變著法跳出龍門。同時后勤需要承擔學校的分流人員和教職工家屬甚至土地征用工,一些崗位請的是臨時工,更降低了這支隊伍的穩定性。
構建合理的高校后勤社會化體系
(一)正確界定產權關系
資產是高校正常運轉的基礎,也是后勤正常提供服務的基本條件。要提高高校國有資產的利用效率,優化高校資源配置,最為關鍵的就是明晰產權關系,界定學校的資產所有權和后勤的法人財產權,后勤企業才能取得自主經營的財產權力,才能按市場的要求,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組織生產、經營活動,才能真正成為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市場主體,才能更好地承擔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要做到產權清晰,首先要知道究竟有多少資產,還要查清高校后勤所占用的資產數目以及高校投入到后勤實體中的資產數目,對高校自身和后勤實體的資產進行嚴格界定,明晰各自的范圍,便于資產的管理。在對國有資產清查的基礎上,建立合理的高校國有資產管理新體制對于明晰產權就顯得尤為必要,在缺乏權威性管理機構的情況下,只有設立專門的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全面、科學、合理的進行國有資產的清查和界定,才會對不同的資產類別進行界定,達到明晰產權的目的。
(二)建立以價值管理為中心的資產管理新模式
在后勤社會化改革過程中,只有對資產實行價值管理,才能實現保值和增值的目標。建立這種模式,應把資產資源變成資源優勢,把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利益的原則,在不違背國家財經政策和學校總體改革目標的前提下,開動腦筋,因地制宜,盡力發揮資源的最大價值。學校、后勤實體各為一方,以資產為紐帶,形成制衡關系,以資本的優化配置和貨幣收益為中心,要求資產價值形態上的保值增值,追求資本價值的最大化。學校作為資產的所有者,不再過問實物資產的具體處置等細節,而以簽署托管協議的方式將后勤資產無償或以優惠價租賃給后勤實體使用,并針對不同資產的使用價值提出保值增值的合理要求。后勤實體作為資產的經營使用者,是將資產資源轉換為經濟利益的最終實踐者,可引進企業成本核算的經營機制,強化后勤內部資產的價值管理,通過對設備維修或固定資產折舊費、上繳費用等形式,明確對固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責任。后勤實體內部要分清經濟責任,明確職責分工,將各部門、各環節的工作業績和價值消耗聯系起來,分清應承擔的經濟責任范圍和責任目標,并建立各種考核指標并使之制度化、量化,以量化管理促進科學管理。
(三)加強監督和約束機制
無論是高校經營性資產管理還是非經營性資產的管理,都需要建立監督和約束機制。高校需要設立一個專門的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負責國有資產的管理和運營監管,形成一套有效的國有資產控制機制。高校作為后勤的出資者和主要投資人,可以通過組建監事會或審計委員會等方式,加強對后勤的日常經營以及資產運用,以便進行有效地、動態地監督、分析與評價, 為決策者提供可靠的信息,并且通過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來約束后勤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對資產的合理利用。高校后勤資產僅僅是高校國有資產的一部分,高校日常教學中的許多非經營性資產在高校所有資產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通過合理的管理模式和監督機制來對這些資產進行管理,對于高校國有資產的保值也顯得非常重要。
(四)提高人員素質
對高校資產合理、科學的管理離不開高素質的管理人才,高素質的管理人才不僅能夠真正在既有的管理機制下進行高效工作,還有助于高校在新的環境下根據市場和環境的變化及時采取合理的資產改革方式,在對資產進行科學評估的基礎上,轉變國有資產的管理模式,提高國有資產的利用效率,加強國有資產的管理力度。因此,我們必須對后勤人員加強全面培訓和業務考核,切實提高后勤隊伍整體素質,形成精簡高效、適應課改、服務師生、促進發展的后勤管理新體系。在培訓中,我們建議實行“以老帶新”方法。在崗位和人員確定之后,為了使各類人員盡快進入角色,有效地開展工作,實行傳、幫、帶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讓有經驗的老同志帶新同志,在實踐工作中進行手把手地教;另一方面是有專業知識的帶未“入門”的新手,實行“師徒”制,讓新人盡快成為“專業” 人士,成為工作中的骨干。
參考文獻:
1.田士文.關于高校社會化改革問題的探討[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2005(4)
篇4
一、銀色浪潮凸顯了做實個人賬戶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首先,老人撫養比逐漸增大,養老金支出壓力沉重。根據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預測,到2017年少兒撫養比(14歲以下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的比)仍高達26.4%,老年撫養比(65歲及以上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的比率)卻會超過14%。2030年左右我國退休高峰(60歲以上人口約占33500萬,約占總人口的27%)來臨時,退休費將占工資總額的36%,高出國際26%的警戒線10個百分點。
其次,空賬規模嚴重,勢必影響參保積極性。不久前勞社部有關負責人透露,2000年養老金空賬僅為360多億元,2005年底卻達8000億元(另據了解,這8000億的虧空還只是為了供養少部分參加養老保險者造成的),而且每年以1000多億元的規模擴大,而個人賬戶現有實際資金總額不超過500億元。
再次,參保率很低。2007年5月29日中國社科院的2007年《社會保障綠皮書》顯示,我國只有2億人享有基本養老保險(包括4000多萬已退休人員在內),僅占7.6億全體勞動者的25%。相對于近2.8億城鎮從業人員、4.2億第二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覆蓋面分別只有70%和45%。更令人堪憂的是,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職工中的參保者,2001年以來平均增速為4.04%,已低于離退休人數的平均增速6.64%;2006年繳費職工12242萬名,領取養老金的人數卻達4100萬。
以上表明,養老保險的擴面工作是個不小的難題。實際上,老齡化趨勢和空賬對擴面的潛力影響很大,在少兒撫養比居高不下、老年撫養比節節攀升的情況下,擴面工作單純依靠降低繳費率和稅收優惠等已很難奏效,而養老金替代率已幾乎沒有提高的空間。做實個人賬戶對沒有參保的單位和個人吸引力則很大,特別是對那些私營企業人員,可以消除他們建立個人賬戶可能被國有企業統籌基金侵蝕的后顧之憂,從而增強其對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信心,提高參保和繳費積極性。個人賬戶做實之后,賬戶里錢多錢少將直接影響個人利益,這樣會使參保者關心自己的繳費情況,提高自覺繳費的意識。
按照官方的說法, “做實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是指做好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的改革,建立待遇水平與履行義務更緊密聯系的機制,逐步建立規范的省級統籌制度。可以預測,權利和義務聯系更緊密后,覆蓋率的提高就不應該是影響我國建立養老保險長效機制的問題。因為做實后的個人賬戶準確地說是個人的一種將來支取養老金的權利,而空賬只能是名義上的。解決空賬問題,不僅有利于順利實現養老保險從現收現付制向部分積累制轉變,也是迎接人口老齡化挑戰的需要。問題的解決雖非易事,但在我國經濟良好的發展態勢下,通過合理的統籌安排,多渠道籌集資金,最終會破解難題。
為了應對人口加速老齡化對養老保險的支付危機,繼2001年和2003年分別在遼寧和黑龍江、吉林進行做實個人賬戶試點工作的基礎上,2006年又在天津、上海、山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和新疆等8個省區市開始試點,以期總結試點經驗,取長補短,爭取盡快在全國鋪開。
二、做實后的個人賬戶首要問題是基金的保值增值
1997年《國務院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規定養老金結余額除預留相當于兩個月的支付費用外,應全部購買國債和存入銀行專戶,嚴格禁止投資于其他金融和經營性事業。然而,無論是銀行存款還是購買國債都無力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主要是因為銀行存款的利率很低,有時甚至低于物價上漲幅度,從而使養老金表面上保值增值,實際上卻貶值了;國家債券品種較少,收益率雖略高于同期銀行存款,但因缺乏完善的二級市場,吸引力不高。
我國目前實行的是統賬結合的半積累式養老保險體系,統籌賬戶注重近期橫向平衡,在財政上是現收現付,并不具備長期投資的條件;而個人賬戶則是長期的個人積累,是一生中的縱向平衡,具有可投資性,是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的核心部分。如何確保做實后個人賬戶的保值增值是基金管理的首要問題。之所以如此,并不全是因為它占據著投資核心和主體地位,還在于做實后的個人賬戶規模并不是個小數。僅以試點城市遼寧為例,2001~2006年累計做實個人賬戶分別為13.3億元、48.3億元、88億元、138.4億元、201.1億元、277.1億元;個人賬戶基金運營收益率分別為1.88%、1.57%、2.19%、2.37%、2.71%、3.24%。如果全國像遼寧一樣按8%繳費比例做實個人賬戶,那么個人賬戶將積累十分龐大的資產。因此,如何實現其保值增值,將是分賬下個人賬戶基金運營的一項重要任務。如果不能保證增值甚至出現基金不斷縮小的現象,還不如不做實,因為不解決投資收益問題,就相當于做實后的個人賬戶坐等通貨膨脹和工資增長的吞噬。到那時,損失更大于名義賬戶時的數額。令人欣慰的是,遼寧連續六年來,都基本保持了投資增長率遞增的勢頭,我們姑且不問其投資渠道和對象如何,只是想強調,投資收益對保證做實成果至關重要。
三、投資式養老保險體系是實現個人賬戶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徑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和開放,引入競爭后,新的投資工具和對象必然要對養老保險敞開更寬闊的大門。對個人賬戶資金進行市場化投資是大勢所趨。投資式養老保險是以市場化投資為基礎,以多元化投資為原則(包括投資方向、投資工具、投資主體、投資搭配等的多元化),以多方利益群為監督主體,以此來最大限度地規避風險和盈利。具體講,可以將個人賬戶投資渠道從銀行存款、國債,擴大到股票、債券等,投資方向可以從國內轉向國外;可以仿效企業年金的運作方式,委托專業機構對個人賬戶資金進行管理和運營;可以將個人賬戶資金的投資管理模式由地方社保經辦機構的直接管理,轉化為委托外部金融機構進行投資管理。當然,投資式養老保險體系按市場方式投資運營時,政府要制定規則、加強監管。總體而言,要注意以下四點:
(一)投資原則上是安全性和收益性并重。與統籌賬戶相比,個人賬戶雖然也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但長遠來看,它的獲利方式是通過市場實現的,這要求個人賬戶投資過程中要分散投資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風險。如,可以在國債、銀行、債券、股票等投資比例和期限搭配上實現多元化;在短期內,可能還是要以債券為主,但是從長期看,加大對股票的配置比例是必然的;還可以選擇將投資領域重點放在壟斷性部門,因為這些部門具有建設周期長、規模效應明顯等特點,相對來說,投資收益比較穩定,符合個人賬戶長期積累的要求。
(二)引入競爭機制,加強監管,增強運營主體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從國際經驗來看,為了防范風險和提高個人賬戶多元化投資的效益,通過公開競爭招標的方式來挑選養老基金的投資機構(如基金公司、證券公司、商業銀行、信托公司、保險公司等)是一種比較科學合理的方式。同時,建立健全基金投資運營主體的市場準入制度,嚴格規范金融機構的運營行為,通過各種途徑,選擇資產效益好、專業性強和運營聲譽高的金融機構,擔當基金投資運營的重任。與市場準入制度相對應,建立和完善科學的市場退出機制也很重要,當受托的投資管理公司不能履行義務,甚至違法經營,致使基金利益嚴重受損時,監管部門就必須介入其中以制止其錯誤行為或取消運營資格。最后,要建立預警和資產不良評估制度,嚴格進行事前監督,保證資金安全和獲利。
篇5
家庭財政大權誰來執掌?家庭理財男人做主還是女人做主?
這是個老問題,也是新問題。
婚姻關系中必須處理“錢”
很多年輕的朋友在談戀愛的時候都忌諱談“錢”,覺得一談錢就流于俗氣。但在接受了眾人的祝福、組建了小家庭、展開了另一段人生旅程之后,夫妻倆會發現,新的挑戰也旋即展開。如何處理夫妻之間關于“錢”的關系是一項非常普遍的矛盾來源和爭執重點。
家里的錢歸誰管?重開源還是重節流?要不要買新房?生不生小孩?生完孩子以后如何積攢教育金?如果有房貸、車貸的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兩個人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完全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長環境和消費習慣,往往容易在經濟問題上產生分歧。
自古以來“貧賤夫妻百事哀”,財務上的不健全或對用錢的看法不一,就像隱藏著的炸彈,隨時有可能徹底破壞雙方的關系。而苦盡甘來、一朝榮華富貴后勞燕分飛的故事也時有所聞。所以,婚姻關系中必須處理好家庭經濟問題,早一點在對待“錢”的態度上達成共識,總比糊里糊涂為了錢而爭執甚至分手來得好。
確定好誰來當家,誰來做整個家庭的CFO(首席財務官),成熟理性地面對雙方的財務狀況,夫妻倆同心協力一起去應對人生當中的不可知與變量,才能實現更為和諧幸福的家庭生活。
“當家”含義有了新變化
不過,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當家理財”的含義已經悄悄發生了變化。
在早些年物質較為貧乏的年代,如何節流是每個“當家人”最需要費心的事。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樣樣都需要開銷,而每個月的工資收入就幾十元、幾百元,有些生活用品還需要憑票購買,一家人如何省吃儉用度過每個月是當家人最頭疼的問題。每一餐花費幾斤面粉、幾兩肉票,是上個世紀70年代當家人的主要功課;細細記下家中每天的開銷賬,自己家中率先擁有“自行車、縫紉機和電視機”這三大件,年底小有結余還買點國庫券,是上個世紀80年代“優秀當家人”的典型評價標準。
而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起,隨著市民收入的快速增長,每家每戶日常的生活用度已經基本不用發愁,每個月能結余下上千元、數千元甚至上萬元的家庭也越來越多。如今,丈夫要去買個數碼產品,妻子要去做個美容,基本已經不需要“報批再審核通過”,“房子、汽車和保險”成了“家庭新三大件”。
當家,這個數千年前已經有的名詞,已經悄然從簡單的記流水賬把握家庭開支,慢慢演變為內涵更加豐富的“如何理財,如何投資,如何讓家庭資產保值增值”。
“當家好手”能力要求更高了
時至今日,當家的含義有了變化,對善于當家的“好手”要求,也逐漸有了變化。
從傳統上來看,女性當家的比例較高,因為國人都認為女性心思細膩,而且仿佛天生有一種“量入為出”的本領,通常善于安排家用。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管理模式長期成為一種主流。但是,女性優柔寡斷的天性,卻讓她們在大的家庭投資決斷中顯得力不從心,她們對于國家經濟大勢的不敏感也容易錯失一些投資機會。
隨著國內市場的逐漸放開,債券、股票、基金、人民幣理財、外匯理財、黃金、收藏等投資品種、理財手段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多樣性,這對于“當家人”的投資理財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篇6
關鍵詞:個人 投資理財 方式 技巧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積累的財富越來越多,對于這些財富何去何從,卻始終困擾著很大一部分人民大眾。如何理財就擺在人們的面前,這是屬于幸福的煩惱,但也確實給人們帶來了一定的困惑。理財對我們來說來講,就是羅列的人生計劃,就是給錢做個策劃方案,讓她在良好的環境下能保值增值,從而提高我們的生活品質和生活質量。
一、個人投資理財的含義及方式
個人理財,又稱個人財務規劃,是個人為了實現財產的最優化配置和實現財產創收的有效途徑而制定、安排、實施和管理的一個各方面總體協調的財務計劃的過程。一般來說,個人投資理財就是在了解個人的財務狀況、生活水平、各類投資產品的風險及個人偏好的基礎上,明確個人特定的理財目標,運用一定的投資方式,如儲蓄、購買保險、購買證券與股票等理財方式來管理自身的財產,從而規避風險,以期達到個人收益的最大化的活動。
對于個人來講,理財可以幫助我們獲取更多的財富,可以為我們的財產增值和保值,也有助于我們獲得更加有品質的生活,實現人生的目標。要想實現有效的投資理財,必須考慮多種因素,整合有效信息。首先,個人結合實際,設定理財目標。其次,了解個人所處的理財階段,做好自我鑒定。最后,測試個人風險承受的能力。完成以上三步,個人就可以合理分配各種金融產品了,按照自身實際情況,投資相關的產品,購買相應的理財產品,這樣就能最大程度地使個人財產獲得有效的保障和高效的增值。
二、個人投資理財存在的誤區
個人投資理財,簡單地說就是開源節流、管理好自己的錢財,理清楚自己錢的用途,有效發揮它的作用。當今社會,理財顯得極為重要,通常我們經常遇到的,如:結婚、購房、汽車、教育、各類保險、看病、養老、債務管理等。成功的個人理財不但可以使其資產增值保值,增加收入,減少不必要的支出,還可以改善個人的生活條件和生活環境。因此個人理財不只是為了生錢,也是為了提高個人生活品質,這才是個人投資理財應有的正確心態。然而就目前的現狀而言,人們的理財觀念還存在種種誤區,具體表現為:
第一,存在貪念。經濟學說上講到,每個人都是經濟人,都是自私的,都想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對我們來說,每個人都想擁有更多的錢財,并且可以讓現有的財產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為了財產的增值和保值,人們有可能會做些不理智的舉措,如非法借貸、非法集資等,這些一招不慎,就會傾家蕩產。
第二,喜歡廣撒網。一些投資者本身并沒有太多的余錢,但只要遇到覺得可以掙錢的機會都會參與其中。于是房地產、股票、期貨、基金、收藏統統拿來做,但由于財力和精力有限,很多的投資理財方式都會收效甚微,甚至虧本。
第三,過分自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思維方式,有些人只要了解到一些基本的理財信息,都會不假思索的去盲目投入,不能做到“三思而后行”,拍腦袋就輕易的做了不理智的舉動。還有的人,毫無主見,不加分析,一味的去聽從理財專家的知道,說到哪就打到哪,人云亦云,不考慮自身實際,實行不切實際的理財行為。
三、個人投資理財的技巧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經濟飛速發展,我國居民的收入也是增長迅速,在個人財產增加的基礎上,如何實現財產的保值和增值已經擺在老百姓的面前,可以說也困擾著不少人。人人都想讓現有的財產發揮應有的作用,都想讓財產在安全的環境下有個好的去處,這就造成在市場上個人投資理財的重要性更為突出。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面對眾多的社會問題,老百姓已經苦不堪言了,在就業、住房、教育和醫療上的不安全因素,都激其老百姓必須理財,并且要實現錢能生錢。個人為了防范風險,實現財產的最大化,就要求個人必須具備一定的投資理財的方法和技巧。
所謂“你不理財,財不理你”,要想實現資產的增值和保值,實現有效的個人投資理財,就必須擁有一定的理財習慣。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是理財的基本要求,這久需要每個人做好財產登記,如果對自己的財務情況模模糊糊,一無所知的話就不可能做到高效的理財。制定理財所要達到的目標,為目標制定詳細可行的計劃,使其理財具有現實性和操作性;掌握自身的產出和花費,只有掌握了這些基本的信息,個人才能針對性的依據自身實際,做好投資理財工作;做好自己的預算,按照預算,做事情要切合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
個人投資理財的前提必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需求在哪里,哪些是必須做到的,哪些是合理的、通過一定的努力可以實現的消費需求,哪些是好高鶩遠、不切實際的需求。必須清點現有財產和負債,對自己的財產做細致的分析和評估,以確定自己風險承受能力和風險偏好,以便于尋求合適的投資理財產品。在投資理財過程中,要盡早投資,享受復利帶來收益。我們知道,投資具有很大的不安全性,所以很多人自動放棄了高風險的投資產品和投資行業。但是,我們也明白,風險和收益是成正比的,高風險的投資產品會給我們帶來高收益。
四、 結語
總之,對于所有人來說,理財都是必須的。沒錢的人更需要做好良好的財務規劃,甚至零資產的人也需要理財,個人理財服務現正在成為中國百姓關注的熱點和銀行業競爭的焦點。我們加入WTO之后,外資銀行全面進入國內市場,并且隨著國內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逐漸成熟,個人理財服務市場將日趨活躍,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前景將是十分廣闊誘人的,且隨著同業競爭的加劇,個人理財服務也將更趨專業化。對于個人來講,更新投資理財思想,與時俱進,采用一定的技巧,一定會實現資產收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篇7
從總體上看,全國的養老金有少部分盈余,但這部分盈余大多積累在人口結構相對年輕,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而在那些老工業基地,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卻存在著巨大的社會保障基金缺口。但如果將一個地區的社保基金結余調配到其它地區,又與“基金積累”的制度目標相沖突。
對社會保障基金存在地區結構性的巨大缺口的問題,中央有關領導提出要減持部分國有股,變現部分國有資產來補充社保基金的思路。但是,由于國有股一直處于不能流通的狀態,且所占的絕對數量巨大,操作中必須考慮諸多難點。
養老基金和保險資金入市實現保值增值
一方面是國有股流通缺乏相配套的資金流入,另一方面以養老基金和保險基金等形式存在的“保命錢”又因投資渠道受到限制而難以實現保值增值。
據世行預測,到2030年,我國的養老基金總額將達到1.8萬億元人民幣,成為世界第三大養老基金擁有國,如何讓養老基金進人證券市場實現保值增值是將來社會保障體系和證券市場改革的一大課題。
新近出臺的管理辦法允許保險公司通過基金間接地參與股票投資,投資股票的資金總額上限為保險公司資產總額的10%。但由于目前我國的基金均為封閉式基金,存在著不能隨時申購和贖回基金份額的流動性限制、交易價格與基金單位資產凈值分割的雙重風險和對基金經理人的激勵約束機制不強等缺陷,保險公司投資的基金的資金總額實際不及許可限額的五分之一。盡管現在我國保險業尚未進入償付高峰期,但投資渠道受阻已經顯現出保險公司未來償付能力不足的隱患。
兩種“保命錢”亟待增值的需要要求為兩金打通一條進入證券市場的通道。而這兩種基金的共同特點是對投資的安全性要求極高。相對而言,開放式基金存在著更能夠滿足這一要求的一些優勢,可見,讓社保基金和保險基金入市也可以通過設立開放式基金為中介。設立多個“保險基金”,發行基金股份或受益憑證。募集社會上的養老保險資金(包括各省市縣地方政府社會保障機構管理的基本養老基金和各企業工會組織管理的企業補充養老基金,甚至個人的儲蓄養老資金)和保險資金,委托專業基金管理機構進行組合投資。設立多個基金并委托多個基金管理公司經營的目的是在市場中引入競爭機制,允許投資者在不同的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之間自由地轉移,以競爭來保證社會保障基金和保險資金的安全保值增值。
國有股與入市的“保命錢”以限制
開放式基金為媒,實現雙贏目標
變現國有股為社會保障募集資金是證券市場上可供流通股份的供給增加,社會保障基金這一巨大的場外資金投資證券是證券市場上對流通股份的需求的增加,而處理這兩類歷史遺留問題的關鍵都是要盡可能性地減少對市場的沖擊,實現平穩達渡。由此,我們可以設想成立這樣的若干個指數基金,在此暫且稱其為“國有股變現基金”,將部分國有股組合到指數基金中,向公眾出售受益憑證,并優先向養老基金和保險基金配售,委托有實力的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托管人經營管理,這樣國有股就變成了投資人持有的基金份額。
基金管理公司再根據二級市場的走勢情況分批、分階段出售持有的國有股,并進行新的投資組合,隨著時間的推移,基金初始時持有的國有股會自然與社會流通股混合并軌。這樣,不但可以解決國有股流通中的市場資金承受能力問題,指數基金的長期成長性也為兩大基金提供一個長期穩定的投資渠道,有利于降低兩個基金入市的操作成本。在此,需要著重解決以下關鍵問題:
1、基金應采取一種限制開放的形式。雖然開放式基金更有利于兩大基金安全性投資,但“國有股變現基金”的投資組合中的國有股受到分階段流通的限制,流動性較弱,這不符合一般開放式基金為了應付隨時可能的贖回請求而對基金資產流動性的高要求,所以不適宜設立完全開放式的基金。另一方面,目前存在的全封閉式基金因前文提到的種種缺陷又缺乏對廣大投資者的吸引力。港府在出售官股時,為了解決類似的問題,盈富基金以封閉式基金的形式存在,但提供了一種特別贖回功能——只要投資者持前基金單位在100萬份以上,就可以隨時贖回相應的恒生指數。這樣,對養老基金和保險基金這樣的機構投資者來說,可以根據基金經理人的業績決定是否贖回基金份額,同時,基金存在市場價和贖回價(以股票計)兩種并行的價格,當基金單位的市場報價與指數之間存在折扣或溢價時,機構投資者就可以獲得套利的機會。套利功能的設計有助于基金的交投活躍,反過來,又提高了個人認購者投資于基金的流動性,增強了個人投資者的興趣。
2、基金的發行價格和初募發行量應由市場決定。與眾不同的是,這樣的“國有股變現指數基金”是先有投資組合后有基金公募發行,投資組合是以未流通的國有股為主體,沒有市場價格作為基金的凈資產價值的參考依據,基金的發行價格乘以發行量就是基金投資組合中國有股的價值總量。
關于國有股的變現價格,證監會公布的國有股配售方案曾規定國有股的配售價格將在凈資產值之上,市盈率10倍以下。而按市場經濟原則減持國有股,市盈率應根據股票的成長性決定,成長前景好的股票,市盈率高一些也無妨,而成長性差的股票,10倍市盈率已經過高。有觀點認為,國有股變現就應以凈資產價值為基礎,但在此何為“凈資產價值”,是以歷史成本法計量還是重置成本法計量?選擇過程中顯然也存在難以消除的人為因素。
由此,筆者認為由市場的認購者競價投標的結果決定的基金發行價格和初募發行量是最符合“公
篇8
(一)拓寬財力渠道,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一是將稅收收入、社保基金收入、非稅收入(含政府性基金收入、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等)和政府性債務資金全部納入財政管理,統籌安排運用,統一監管和資金調度,增強政府統籌能力。
二是積極推進跨類別、跨部門和部門內的財政性資金大范圍整合。將同一使用方向的預算內、預算外資金和政府基金等整合到一起,將分散在不同部門管理的同一類資金整合到一起,形成合力,集中用于重點領域、重點地區、重點項目,解決重點問題。
三是適度經營財政專戶資金。要用經營的理念指導國庫改革、促進財政專戶資金使用效益的提高。可以在確保專戶支出的前提下,采取財政專戶資金存款銀行招、投標等方式進行資本運作,以實現國庫閑置資金余額最小化,投資收益最大化。
四是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要健全公共支出制度,按照公共財政和統籌發展的內在要求,清理和逐步剔除不屬于公共財政范疇和不符合統籌發展方向的支出,盤活資金存量,用好資金增量,堅決砍掉那些無明確用途和明顯效果或作用不大的資金項目,集財力辦大事。
五是既要堅持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信貸資金,又要有防范財政風險的意識,積極穩妥地利用銀行信貸資金,爭取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以補充地方政府對項目投資財力的不足,壯大地方經濟。
六是建立財政資金使用績效評價和管理機制。要按照改革要求抓緊研究建立績效評價辦法和評價指標體系,對“大事”項目預算執行情況進行考核評價,并依據評價結果對項目執行單位進行獎懲,促進財政資金績效水平的提高。
七是進一步完善財稅體制。完善轉移支付體系,構建鄉鎮(街道)財政自我發展、自求平衡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特別要針對事業經費中“人頭費”支出比重大、真正用于統籌發展支出比重小的現狀,完善“增人不增補助,減人不減補助”的機制,鼓勵鄉鎮(街道)減少財政供養人員,壓縮行政成本。通過財政經費“倒逼”機制,逐步解決財政供養人員過多、增長過快的問題,從體制上保證把財政的錢實實在在地用于促進統籌發展和為老百姓服務。(二)盤活國有資產存量,建立國有資本投資經營新體系
一是徹底改革行政事業單位存量資產管理體制。首先將目前各行政事業單位存量資產所有權屬變更,統一變更為市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所有;其次由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對變更后由其統一所有的存量資產進行統一配置;最后由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委托或成立資產經營公司,對搬遷后以及目前閑置的資產統一進行出租、出售經營,經營收益直接上繳財政專戶。
二是用市場經濟的經營意識、經營機制和經營方式對國有資產進行集聚、重組和運營,充分利用產權市場盤活和優化資產,通過存量吸引增量,使國有資產充分運作起來,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目前,許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工程大、耗資多,單靠財政投入顯然獨臂難支、難以為繼,只有采用資本營運保值增值、滾動發展的辦法,才能使有限的資金實現效益最大化。政府對需要財政性資金投入的項目,應盡可能由原來的直接撥款改為通過投資公司進行投資。政府在項目建設初期投入一定財力,待時機成熟后通過轉讓股份成功退出。投資公司不能僅以融資為目的,而應以融資為手段,代表政府履行出資人職責,以投資參股、授權經營等形式參與相關項目建設,并通過“投入——運營——增值——退出——再投入”的運作方式,變一次性投入為循環投入,擴大政府資金的滾動放大效應。
二、對“經營財政”理念的基本理解
財政是代表政府經營所轄區域內國有錢、財、物的一種管理活動,從這一點講,財政不僅要守財,更重要的是要生財,要用資本運作的方法經營財政。“經營財政”從理論上講,就是把政府的資產、資源當作資本來進行市場運作,通過營運來實現國有資產、資源的轉換和增值,實現財政增收、資本裂變的財政行為。通俗點說,是讓一切國有資產、資源在市場化的運轉中實現保值、增值。“經營財政”同時也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不單指經營國有資產資源,更包括經營財政資金、政策,讓公共財政最大限度地發揮對整個社會生產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和對經濟發展的調節作用。換句話說,就是讓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和“小馬拉大車”,無限放大資金使用功效。
二、充分挖掘政府資源潛力,抓住新的收入增長點
政府資源是政府直接掌握的最大財源,合理開發和利用政府資源能夠快速有效的轉變為財政收入。
一是加強政府對城市土地供應的調控,全面建立起土地收購儲備制度,由政府統一規劃、征用、開發和出讓,并加強和規范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入征收管理,把土地收益真正集中到政府手中。
二是盤活城市無形資產,如對城市出租汽車經營權、重要公共建筑物冠名權、城市道路及路牌冠名權、重要公共場所廣告權等通過轉讓、拍賣、租賃等形式,公開推向社會,實行有形化運行,開發城市資源的潛在價值。
三是對全市礦產資源進行全面摸底調查,拿出礦產資源使用規劃,統一事權、統一管理,規范拍賣程序,縮短轉讓期限,提高拍賣價格。
三、發揮財稅政策杠桿效應,聚集社會資金
一是要把各類經濟扶持政策整合起來,建立績效評估體系,講投入產出比,算政策效益賬,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通過政府先行投入啟動資金或以財政貼息、擔保等辦法,帶動民間投資,實現“政府資金搭臺、民間資金唱戲”,提高財政資金的乘數效應,從而促進地方經濟振興和發展。
二是清理和規范部分財稅優惠政策。要對先行的稅收優惠措施進行合理性論證分析,取消一些無效的優惠項目。對合理的減免優惠應盡量法制化、規范化,避免隨意性。
財政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政策手段,要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必須要有強大穩固的財政作保障。面對宏觀調控的日益趨緊,面對嚴峻的土地政策,要保障今后五年發展的資金需求,我們財政部門必將充分發揮財政職能,統籌謀劃,狠抓落實,不斷增強我市財政實力,建立“大財政”格局,做好“經營財政”這篇文章,為打造“富裕陽光之城”開好局、起好步,做出應有貢獻。
【摘要】財政是代表政府經營所轄區域內國有錢、財、物的一種管理活動,財政不僅要守財,更重要的是要生財。筆者結合自己在財政工作的實際,就如何有效運用“經營財政”理念,通過對各類政府財力資源的綜合運用和合理安排,擴大資金運籌總量,切實解決“錢從那里來”這一重大課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財政經營財政財政收入
參考文獻:
[1]王文婷.完善財政資金管理的具體對策.財政監督,2006,08.
篇9
關鍵詞:社保基金 監管 完善
我國社保基金監管體系是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行政監管為主,加以財政監督、審計監督、稅務監督、銀行監督、內部控制和社會監督的有機配合而建立起來的。表面上,社保基金監管體系看似完備,但是由于政出多門(強調部門利益)、彼此權限或存在真空或存在交集(可能導致消極監管)等方面的原因,所以只要熟悉并掌握這一體系的“薄弱環節”,就完全有可能加以利用、謀取私利,這也是為什么社保大案頻發的原因所在。當然,盡管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也應當看到并承認,這一監管體系是我國國情的客觀體現,是目前“不最壞”的選擇。在既有的客觀情況下,如何完善社保基金監管,真正保障人權,值得深思。
一、樹立社保基金監管相關原則
社保基金監管原則既是對以往基金監管經驗的總結,又是建立和完善社保基金監管制度的基礎。依筆者看來,下面三大原則尤其重要:
1.依法監管原則
我國憲法第五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在以行政監管為主的社保基金監管活動當中,秉持依法監管的原則是行政機關遵循憲法、依法行政的應有之義。
依法監管原則首先是指社保基金監管機構的設立及其職責都必須是由法律明確規定;其次,社保基金監管的對象及其范圍必須由法律明確規定;再次,監管的內容、監管的標準、監管的方式和監管的手段,必須由法律明確規定;最后,因社保基金監管而引發的法律救濟和法律問責機制,也必須由法律明確規定。而實際上,《社會保險基金行政監督辦法》(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1年5月18日,以下簡稱《辦法》)第四條也規定:“社會保險基金監督應遵循客觀、公正、合法、效率的原則。”《辦法》中提及的“合法”,理應作此理解。
2.獨立監管原則
社保基金直接關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能否從形式上到實質上對其實行的公正監管,保護好這份老百姓的“保命錢”,是檢驗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行政效能高低的重要標桿,也是關系到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重要事項。而獨立監管正是尋求公正監管的必經之路。
獨立監管原則是指社保基金監管機構在法律、法規賦予的監管權限范圍內,依照法律、法規獨立地行使行政監督權力,而不受其他任何部門、個人和組織的干預,以確保監督的公正性、權威性和有效性。《辦法》中所稱的“客觀、公正”,除了強調依法監管之外,另一個體現就應當是獨立監管了。
3.審慎監管原則
社保基金運營的一大困境就是如何在現有法律和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實現保值增值,這也正是有些地方政府官員為追求個人政績、利用監管漏洞違規使用社保基金結果導致事態惡化的癥結之所在。對于社保基金監管機構而言,如何在日常監管活動中很好地貫徹審慎監管的原則,就顯得尤為重要。
審慎監管原則是指監督機構應按照基金的流動性、安全性、效益性三大原則,合理設置有關監督指標,進行評價和預測,最大限度地控制風險,促進管理運營機構自我約束基金運作行為,但同時,又要在法律和政策允許的范圍內鼓勵和支持運營機構積極地探索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新領域。簡單地說,就是既要“抓”,又要“放”。當然,隨之而來的問題便是,如何實現“抓”與“放”的統一呢?
監督機構必須進行謹慎監管,謹慎的定論與處理,做到寬嚴適度,創造一個良好的監督管理環境,才能確保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而社保基金監管機構的管理重心,應該放在為經辦機構和基金管理服務機構的規范管理和運營創造適度的、市場化的競爭環境,防范經營風險的發生。
二、社保基金監管的完善思考
1.加大社保基金監管的投入
(1)如前文所述,我國社保基金監管賴以建立的法律基礎層次過低,直接導致因違法成本低下而出現大量的擠占、挪用甚至是貪污社保基金的行為,監管力度已不能適應實際需要。國家應加大立法投入,盡快依照憲法制定社保基金監管的基本法律和配套法規,在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實質問題上,最大程度地整合現有的法律資源并加以合理利用,必定都是能夠得到人民群眾支持和擁護的。
(2)各級行政機關在追求GDP增長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也應當加大對于社保基金監管的行政投入。應當看到促經濟和保民生是有機聯系的整體,促經濟不能以犧牲民生作為代價;而保民生,是為促經濟作必要的準備和重要基礎。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理應成為經濟發展過程中被尊重和被重視的因素,社保基金作為關系民生的重要一環,絕對應當得到政府的重視和更多的投入。
2.創新社保基金監管的制度
(1)完善現有的社保基金監管制度
在現有的社保基金監管制度當中,預決算制度和審計制度應當是兩項被期待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的監管措施。通過合理而科學的預決算,可以最大程度的控制社保基金運營過程中的風險;而獨立的審計又可以保證和促進社保基金運營的安全。但是如同“上海社保案”一案,各地的社保案件通常都是能夠事前通過當地人大的預決算和事后通過審計部門的審計,這就很是說明問題。因此,各級人大應切實加大監管力度,完全可以考慮有針對性的設立專門的、常設的社保基金監管委員會;至于審計部門,雖然是直屬機構,但是鑒于其與地方政府的地緣關系,可以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實行異地審計。
(2)淡化政府監管,引入專門監管
在目前的社保基金監管體系當中,政府監管是居于主要或者說核心地位的。應當承認,政府所掌握的行政資源對于社保基金監管是非常有幫助的,而且事實上我國大部門地方政府的監管還是得力的。但是,也應當看到,政府(社保基金監管機構實際上是政府的一個機構)在整個社保基金的運行關系中,地位非常奇特。它既負責社保基金征收,又負責社保基金運營,還負責社保基金監管。可以很明顯地發現,在這樣的情形下,雖然行政效能和監管效能得到了最大程度地發揮,但是權力的過度集中以及自我監管的存在使得社保基金運營活動和監管活動的風險非常大。因此,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完全可以考慮讓政府更多地從宏觀上對社保基金監管進行控制和引導,從而逐步退出微觀的監管環節;同時通過設立專門的、專業化的監管機構來負責具體的監管活動。這樣的專門監管既不會因為監管者與被監管者之間某些天然的聯系而讓人對其公正性產生懷疑,又能夠通過充分發揮專業優勢來推動社保基金監管的良性發展。當然,專門監管機構的地位、組成、職責等諸多方面的問題,仍是有待于相關法律的出臺和明確規定。
3.拓寬社保基金監管的渠道
篇10
【關鍵詞】農村養老保險,新農保,試點,對策
一、問題提出
農村社會保障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而關鍵的組成部分,它關系到超過總人口半數以上的農民現在及將來的生活習慣、方式與質量。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則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重中之重。目前關于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階段分析和可行性分析上面,并針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責任主體,更多是的從宏觀層面上分析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存在的問題,并給出相應的建議與對策。而對某一個區域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則涉獵甚少,尤其是作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主要區域——縣域更是如此。而《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指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由地方制訂具體辦法。對參保農民實行屬地管理。因此,以浦城縣為例,調查并掌握浦城縣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現狀與問題,積極尋求浦城農村養老辦法的對策舉措,對完善浦城縣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解決我國廣大農村地區農民老有所養、老有所為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內容與特征及其意義
(一)新農保的內容及特征
新農保,即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其基本原則是“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一是考慮到當前農村的實際,低水準起步,籌資和待遇與經濟發展及各方面承載力相互適應;二是考慮權利與義務相適應,政府、集體、個人合理分擔責任;三是政府引導和農民自愿相結合,引導農民普遍參保;四是先行試點,逐步推開。與老農保制度相比,新農保具有支付結構和籌資結構兩方面的創新,支付結構創新主要體現在實行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相結合的籌資辦法;籌資結構的創新主要體現在實行政府補貼、集體補助與個人繳費相結合的籌資辦法。
(二)新農保試點推行的意義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作為國家在新時期的一項重大惠農民生政策,無論是從社會和諧進步角度,國家經濟發展角度,還是從農民心理結構角度都有著非常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在當前應對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對億萬農民,為起建立由國家財政全額支付的最低標準基礎養老金,有利于鼓勵農民給更多的消費,進而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發展,有利于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緩解國家的整個金融危機背景下的經濟發展壓力;據有關統計顯示,農村老年人貧困發生率相當于城鎮的三倍以上。建立新農保制度,可以直接增加老人收入,減少貧困老人的數量,有利于縮小城鄉老人的收入差距,從而改善農村老人的身體健康狀況,減少因病致貧情況的發生;新農保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提高農村老人的家庭地位,促進家庭和諧。目前農村老人到了一定年齡完全成為子女負擔,受到虐待的事件時有發生,這不僅是道德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社會經濟因素所致,新農保增加了老人的收入,可以降低老人對子女的依賴,減輕子女的養老負擔,有利于形成敬老愛幼的風氣與更為和諧的家庭關系。
三、浦城縣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浦城縣政府根據省、市相關文件精神,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于2011年4月啟動實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采取基本全覆蓋所有農村農民的形式,新農保籌資實行政府補貼、集體補助、個人繳費相結合的辦法,通過政府補助來形成利益激勵機制,提高農民對于養老保險的支付意愿與支付能力,擴大養老保險的覆蓋面。與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農民收入水平高低差異較大相適應,新農保堅持自愿原則,農民根據家庭條件、個人判斷來決定是否參加;繳費數額、支付標準都有彈性,繳費標準劃分為多個檔次,目前全縣統一的繳費標準為每年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元12個檔次,農民可以自主選擇;同時允許地方政府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向上或向下增設繳費標準,充分體現權利與義務相對應,效率與公平相統一。實行繳費補貼和待遇補貼雙向補貼制度,個人繳的越多,補貼標準越高;個人繳的年限越長,政府補貼越多。這種政策的施行也極大的提高了農民參保的積極性。近年來,隨著工作的進一步深入開展,調查顯示,浦城縣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已實現全覆蓋。浦城縣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應參保人數為174894人,已參保人數169084人,參保率達96.68%,社會發放率100%。
浦城縣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取得一定成績,然而還有一些因素制約工作的開展。為深入了解浦城縣新農保存在的問題,本人在浦城縣的農戶中進行了隨進的問卷調查,主要了解農戶的收入情況和消費模式,參保繳費檔次等。所設計的調查問卷一共涉及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方面的18個問題。調查顯示,主要存有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保障水平低。由于現行農村養老保險在繳費標準上實行12個檔次,大多數參保人員都選擇低檔次繳費,基金積累數額較少,達到養老年齡時領取養老金的標準也較低。
二是適齡參保人員中,45周歲以下的年輕人參保意識淡薄,參保積極性不高。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有顧慮,看不到回頭錢;二是不著急,等到了45周歲以后再說;三是在觀望,你不繳我也不繳;四是缺動力,感到政府補貼太少;五是年齡小,今后參加企業保或農保不確定等等。目前持觀望態度的絕大多數是45歲以下的農村居民。這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多外出務工,并不在家鄉,而他們是整個家庭成員是否參保的重要決策者,因此如何使這部分人及時了解新農保政策尤為關鍵。對于跨期很長的養老保險,年輕人的參保意愿本來就比較低,而新農保對45歲以下的居民要求的繳費年限為最低15年,加之新農保制度剛剛開始實施,制度設計和執行還存在一些不足,出現這一現象比較正常。隨著這部分居民年齡增長,隨著政策的完善和成熟,他們的參保意愿會更強烈。
三是新農保的養老金額不足以滿足農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第一檔次的參保人比例最多,特別是60以上的占83.3%,45-59歲所占比例為61.8%;越是青年一代越能領會多繳多得的好處,他們會傾向于選擇其他檔次。養老保險水平太低,起不了保險作用所占比例最大,對政策不了解和有子女贍養或足夠自養的次之。他們對收益程度的感覺一般,所起作用很小,所占比例達到76%,沒感覺的18.5%。
四是政策宣傳解釋工作還不到位。農民對新農保政策的認識不夠,仍然當前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由于農民受獲取信息通道和自身文化素質的影響,部分農民對新農保政策了解不深,理解不透,只是盲目地隨從參保,對自身享有的權利及義務沒有知曉;部分農民受過去“老農保”的負面影響,擔心政策變化和參保資金的安全性;部分農民認為規定的繳費標準低,沒有考慮物價上漲因素,以及“養兒防老”傳統觀念;年輕農民覺得養老問題遙遠等等,影響農民的參保積極性。此外還有因征地拆遷、村級組織換屆等原因形成的隔閡戶、老上訪戶,因尚未意識到新農保的好處,有意阻礙鄉鎮和村協理員開展“新農保”工作。
四、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隱含的問題及淺談完善策略
任何一項制度在最初的試行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各種問題,即使在新農保全面鋪開之時,也會出現例如個人參保金的保值增值、新農保基金的監督機制等各種問題,因此我們應該在試點全面推行之時,借鑒老農保的經驗教訓,端正態度,關注關鍵,破解難題,切實達成政策試行的目標。
(一)充分考慮農民享受新農保金的實際購買力及個人參保金保值增值問題
1、新農保個人參保金的保值增值問題。十五年是新農保政策規定的農民最低參保年限,這就預示著新農保參保人的個人賬戶里將逐步積存起來一大筆資金,如果將這筆資金長期處于閑置狀態,不僅是資金的極大浪費,而且也難以保證資金不會受到各種經濟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從而損壞資金的收入平衡,因而 如何合理有效的管理使用這筆資金,確保個人參保金的保值增值就顯得尤為關鍵。通常的做法是將個人賬戶投入到各經營活動,用于各種形式的投資項目中購買國家、地方政府部門發放的債券、投資國家重點工程、開辦工廠、礦山等各種經濟實體,委托投資公司進行投資,收取委托資金等等。總之要做到在保證資金專款專用的前提下,在充分考慮資金的安全性和流動性的基礎上,通過各種合法渠道進行周轉實現其保值增值目的。
2、新農保金的實際購買力。我國目前采用的確立收益額度的方式是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養老金相同的算法,也即標準為個人賬戶全部儲存額除以139.例如,若個人繳費選擇每年300元,地方政府每年補貼50元,繳費30年,平均年利率為3%,到60周歲時個人賬戶累計儲存額為16651元,除以139,每個個人賬戶養老金為120元,加上國家規定的基礎養老金的55元,年滿60周歲的農民在新農保制度下每月可領取175元的養老保險金,對億萬農民來說,這是國家重大的強農惠農政策。
但是我們也應該考慮到一定數量的貨幣在不同的社會發展時期,換句話說,今天每月100元的生活保障標準可以給予農民養老以基礎性支持,但十五年后等到年滿60周歲的農民可以每月領取養老金的時候,同樣的100元卻已經失去了在當前社會的購買力,也就失去了當前的對農民養老的基礎性的作用,這需要引起理論界與實務界的足夠認識。
鑒于以上這種隱含的問題,各試點單位要防患于未然,積極探索,設法依據當地實際運作情況,建立動態的計算方法。例如,可根據幾年的該地區的經濟報告數據,找出參保金額和當地消費水平指數之間關系的規律性,建立模型,得出函數關系式,這樣就可以以當年的當地消費水平指數來確定個人賬戶養老金的繳費標準,地方財政支出的標準,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新農保政策,以保證農民養老保險的受益額度的實際購買力的現實價值,從而保證農民的最基本的生活質量。
(二)健全新農保基金的社會監督機制,以確保新農保基金的安全。新農保基金安全,主要是指新農保基金的運作機制的規范化和新農保參保金的保值增值機制的低風險化。要把確保基金安全放在第一位,就必須是養老金的管理盡量的透明化、科學化,降低寶貴財富流失的風險。因此就要求各試點相關政府監管部門、地方政府以及社會組織互動協作,構建農保基金的安全運行機制。具體來說,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建議各地根據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在國家制定的有關法律的基礎上,制定具體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辦法,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事業的順利推進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
2.政府應主動自覺實行陽光賬戶工程,除了定期進行新農保基金狀況的公開之外,應確保農民的知情權,定期審查農保金賬戶和保值增值情況,并向區域內的農民公布。公民監督委員會的構成應包括相關專業人員,可通過聘請等方式產生。其他成員可由公民組織推薦,通過民主方式產生,以體現公開化、平等化的特征。
3.為確保新農保基金安全和合理使用,無論是政府補貼、個人繳費還是集體補助和其他社會經濟組織自足,全部納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單獨記賬、核算。全國統一的新農保基金財務會計制度,要按照國家現行社會保險基金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做好新農保基金的財務管理工作。
4.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切實加強新農保基金的管理,制定完善新農保各項業務管理規章制度,規范業務程序,建立健全內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對基金的籌集、上解、劃撥、發放進行監控和定期檢查,并定期披露新農保基金籌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開透明,保證領取養老金人數的精確管理和動態管理,加強社會監督。
(三)探索最需要新農保卻無力參保問題的解決途徑,確保新農保政策涵括最需要群體。一般而言,農村中對新農保最為關注、最為需要的群體,是農村中相對弱勢的貧困者,越是貧窮、年齡越大的農民對社會養老保險的需求越強烈。但是,目前的政策恰好相反。現實農村養老保險走的是一條“保富不保貧”的路子。我國農村養老保險采取的是農民自愿的原則,即鼓勵具備投保條件的農戶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因此,目前開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大多數是比較發達的地方,參加養老保險的人幾乎都是農村的富裕村民。他們即使不參加養老保險,今后的養老也不會成太大的問題。未來養老將面臨困難的恰恰是那些養老保險未覆蓋到的不發達地區和沒有能力投保的貧困村民。這種“保富不保貧”的養老保險制度,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廣大農民的養老問題。
政府應加強整體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在新農保試點階段進行卓有成效的制度創新,加大財政投入,富裕地區以地方財政補貼為主,貧困地區以國家財政支持為主,補貼標準可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民平均收入的一定比例確定,補貼計入農民養老保險個人賬戶,這樣既能提高農民參保繳費的水平和將來養老待遇水平,調動農民的參保積極性,又可增加基金來源和抗風險能力。
當然,新農保的試點階段需要關注的問題不僅僅局限于以上所論,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區域間的三方籌措額度比例的確定、地方政府籌措部分來源,以及如何避免地方政府籌措資金時對農民變向的剝奪等,均會影響新農保政策的效果,甚至會影響到社會穩定,這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德政工程,做好這一工作的實施過程中,肯定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也會越來越完善,最終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科學建立基金良性運行的長效機制,讓更多的農民改變過去家庭養老、土地養老的觀點,所以專家、公民組織、農民群體和政府應加強溝通,多元參與試點工作,方能夠為新農保在全國的推廣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徐清照。現階段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優點與缺陷分析—以山東省為例[J].山東經濟,2009(03):152-154
- 上一篇:高中綠色化學的核心
- 下一篇: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