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學的概念范文
時間:2023-11-23 17:55: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學的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任何一個概念都有其內涵和外延,內涵和外延都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而概念又是通過詞或詞組等語言形式來表達的,同時,隨著社會歷史和人類認識的發展而變化的。因此,為了呈現在學生面前一個獨立、完整而厚實的概念,在教學中必須。
引導學生認真分析概念的內涵,把握概念內涵的每一層含義。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對概念的內涵進行層次分析,引導學生思考:可以分幾層?哪幾層?采取“剝筍子”的方法,一層一層地加以剖析,把每一層含義都講清楚了,一個比較厚實的、富有“立體感”的概念也便呈現在學生面前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也便更深刻了,運用也自如了。
帶領學生認真研究概念的外延。外延是由內涵決定的。概念內涵確定后,就必須認真分析此概念與彼概念及他概念的不同,從而正確把握此概念的外延。這樣,使學生正確地把握概念,不至使之與其他概念混淆起來。
把概念放在事物運動變化發展過程中去講解概念。概念是隨著社會歷史和人類認識的發展而變化的。如初中政治課“刑罰”這一概念。為了使學生準確地理解“刑罰”概念,必須從刑罰的最初產生、到階級社會的刑罰、社會主義國家刑罰存在的必要性等等方面的內容闡述,這樣學生才能對刑罰這一概念有完整的理解,不至于會使學生產生某種偏見。
總之,我們在每講述一個概念之后,不論概念是大是小,都要使學生能掌握一個完整的認識,這樣為理解掌握系統的政治、經濟理論打下扎實的基礎。
具有普遍關聯性。哲學普遍聯系原理告訴我們:物質世界是錯綜復雜、普遍聯系的,事物的聯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圍的其他事物相聯系。
中學思想政治課中的概念是相對獨立完整的,但是同一政治理論中不可避免地與其他概念、其他知識點之間有種種聯系,我們在進行思想政治課概念教學中,認真分析概念內涵和外延的同時就必須揭示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從更大范圍內更完整準確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因此,我們在政治課概念教學中必須努力構成概念教學的立體框架。
我們根據教育教學基本理論,對思想政治課中基本概念的講解運用層次分析法和中心輻射法,在揭示概念內涵和外延時通過延伸、擴展等手段,努力構成這一概念立體化的框架結構,使之層次清晰地展示在學生面前,進行一種多角度、發散式立體化教學。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幾點。
要求學生從概念的定義中找出關鍵的字詞,作為這一概念的中心,根據這一點,要求學生回憶出與此相近或有聯系的一些其他概念,把它們進行比較。 轉貼于
在新舊概念的比較過程中,要求學生從新概念的定義中提示新要領有哪些方面的本質特征即與其他概念的不同,進行逐層分析。
對每一層次進行分析時,在學生弄清這層含義內容基礎上,再要求學生指出從這一層次角度上概念與其他一些概念和其他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經過這樣的教學過程,便構筑出這一概念教學的立體化框架結構。在這過程中,學生既能理解新概念內涵和外延,又能理清楚新概念與其他概念的區別和聯系,既能把握新概念的本質特征,又能掌握在掌握新知識的同時,復習舊知識。
思想教育性。思想政治課教學要“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運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積極地思考并回答自己所面臨的重大問題,認清和履行我國青年一代的崇高責任?!币痪湓?,思想政治課教學特別是概念教學必須充分發揮政治課教學德育功能,挖掘德育因素。思想政治課教學是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在思想政治課概念教學中,不僅要求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特別是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以及學生文明行為教育,從而全面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推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
篇2
一、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著名科學家牛頓對光學、力學等作出了重大貢獻,然而他的時空范疇是不科學的。他認為空間是脫離物質運動的絕對空虛,時間則是與物質無關的絕對均勻流逝的純粹持續性,因而導致他的時空理論的機械性和形而上學性。愛因斯坦對時空范疇做出了科學規定,認為時空和物質不可分,隨物質狀態的變化而改變時空特征,從而建立了科學的時空理論。因此,范疇的水平如何,直接制約科學理論體系的水平,是科學理論發展程度的顯示劑。同理,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要有所突破有所創新,要躋身于當代科學之林,就必須加強對其基本范疇及其體系的研究。發達的科學必然有著發達、成熟的范疇及其體系,由此可以說,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及其體系完善與否是這一學科成熟與否的重要標志。
二、基本范疇研究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中的作用
(一)認識作用
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及其研究的認識作用,是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作為思維和認識的工具,在認識和把握學科理論知識、規范和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及規律中的作用。1.認識和把握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知識。整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是由一系列不同層次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所構成的,這些范疇包含著已有的學科理論知識?,F代思想政治教育先前的學科理論知識憑借基本范疇得以凝結,通過基本范疇的展開而推導出新的知識,使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知識的內容不斷擴展。同時,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可以開拓人們的思維,起著思維再生產的作用。通過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的推演、概念的移植,人們可以認識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新特性、新關系,乃至形成新的范疇網。更重要的是,科學范疇對理論的形成和發展起著基石的作用。新范疇的產生往往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論框架形成的起點,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構架的轉換會帶來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的新變化。憑借基本范疇的綜合和創新,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現象的認識得以躍進到新的基本范疇體系,從而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帶來全新的變化??梢姡F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知識是通過規范、精確的學科基本范疇而得到科學規定和充分展示的,人們正是通過學習和研究基本范疇及其體系來掌握學科理論知識的。2.規范和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首先,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具有規范作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作為人們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帶有規律性的認識成果,是反映和概括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所研究的特殊領域中各種現象之間最本質、最重要、最穩定、最普遍的特性和關系的基本概念。這些特性和關系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客觀規律,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和實踐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和規范。其次,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具有導向作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建立在對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經驗材料的科學研究的基礎之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產物,并反過來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由于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種種聯系,因而不僅能指導現實,而且可以把握未來,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活動指明方向。3.更全面地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及規律?,F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體系是一個整體,在理論思維過程中,只有以整體性的思維形式為工具,才能揭示其整體性。人們通過對成對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的學習和研究,把思想政治教育現象各方面的規定性,產生、發展的過程性,內在和外在的各種關系,綜合成統一的有機體,予以全面地、詳盡地進行闡述,達到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及規律的目的。因此,我們只有通過一系列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的合乎邏輯的聯系和轉化,才能在思維中完整地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及規律。馬克思曾指出,認識要達到主客觀一致,需要走一條曲折的道路。這條道路概括起來就是“在第一條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發為抽象的規定;在第二條道路上,抽象的規定在思維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盵5]18這第二條道路就是范疇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道路?,F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把各個單一的、簡單的規定性整合為“多樣性的統一”,在邏輯上再現了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統性和整體性。人的思維總是一步步上升的,經過基本范疇這條通道,從簡單到復雜、從抽象到具體,才能不斷逼近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認識。這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研究具有認識作用的根本所在。
(二)方法作用
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及其研究的方法作用,是指基本范疇作為思維方法在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現象和范疇自身升華中的作用。1.是人們思維中概念辯證法的體現?,F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具有自身的內在矛盾,這一矛盾的展開聯系著主觀與客觀兩個方面?,F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的主觀性,指的是其思維形式是主觀的,是離開了具體對象的抽象?,F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的客觀性,指的是其內容是客觀的,即反映著思想政治教育現象的本質。正如列寧所說:“人的概念就其抽象性、分隔性來說是主觀的,可是就整體、過程、總和、趨勢、來源來說卻是客觀的?!盵6]178掌握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的辯證法,就是要剖析基本范疇的內在矛盾,把握基本范疇的推移、演化、沖突與解決,即基本范疇的辯證運動。人們的認識通過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的辯證運動,反映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矛盾運動。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矛盾運動反映在、表現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中,就是人們思維中概念的辯證法,即概念的矛盾運動。人們在認識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矛盾運動時,正是通過分析其基本范疇的矛盾運動,不斷趨向于正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運動規律的。2.體現了認識運動中個別與一般的各個思維環節。人類認識運動是由個別向一般(主要是運用歸納方法),并由一般向個別(主要是運用演繹方法)運動的。個別──一般──個別……以至無窮,這是認識運動的辯證法。個別與一般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的辯證環節,基本范疇中內含著個別與一般的兩極,二者既對立又統一?!耙话恪辈蝗纭皞€別”豐富、多彩,但“一般”體現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和規律。豐富的個別性在一般中保存下來,使基本范疇的一般比個別的總和包含的內容更廣泛、更深刻?,F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的運行經歷著眾多的個別與一般的環節,才達到具體的一般。這就要求在認識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客體時,不能運用空洞的、形式的一般性(范疇)。正如黑格爾所說,這種“抽象的普遍性”是不能深入生活的,只能達到無生命的、無精神的、不開花和無內容的普遍性?,F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如果離開了個別和特殊,就失去了生動的內容,失去了基本范疇發展的生命力。在21世紀,面對現代科學技術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斷發展的嶄新局面,要求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不斷吸取、概括新鮮的、活生生的具體內容。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每前進一步,都是個別與一般相結合的新環節。3.能激發思維的超越,不斷豐富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知識的寶庫?,F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具有確定性,否則就不成其為基本范疇,但基本范疇的確定性要與靈活性、發展性相結合?,F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不是僵化不變的,而是永恒地運動著、發展著的?,F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發展到一定階段,由于主客觀條件的變化,會出現飛躍,基本范疇超越自身、否定自身,實現舊范疇向新范疇的轉化。范疇方法中的飛躍是范疇的突破。人類認識史、科學史表明,由于范疇的突破、創新,會帶來理論上全新的面貌。每一次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舊范疇的突破、轉化,新范疇的產生、豐富,都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知識的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完善注入了新的生機。
(三)構建作用
篇3
關鍵詞:思想政治;內部化;專業化;科學化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新經濟社會的發展對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朝著更加專業和科學的方向不斷發展,不論是在思想政治學科建設、相關理論研究方面,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進展。但是在更加精確、系統和現代的教育內部化問題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處在較為初級的階段,很多教育工作者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從而影響了教育效果的進一步提升。因此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問題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的概念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學科專業性和學科科學發展要求建立起來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學科建設、相關學術研究以及教育實踐工作中主動地構建自身專業學科知識架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進行自我剖析、自我發展和自我建設。換句話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部化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要將學科建設、學術研究等與教育本身、教育主體和客體等進行有機融合,在學科建設研究發展的過程中促使教育相關內容組成統一有機的系統,構建專業的、科學的、獨立的知識架構體系和教育活動體系。根據上述概念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有兩個主要特征。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的基礎和立足點,不論是思想政治學科的建設、相關的學術研究活動還是教育實踐活動,都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其主要的活動對象,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當中,理清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論研究與教育實踐之間的關系、明確思想政治教育應當立足的點,從而更好地確定教育主題和教育理論。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的核心是要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專業化。從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角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政治思想實踐發展活動,具有獨立、自足的特點,同時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特殊性,具有很強烈的專業色彩,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專業性。綜合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的概念和特征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內部化,一個是思想政治教育學術研究的內部化,還有一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的內部化。換句話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部化就是建設自身的學科、研究自身學科的問題以及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二、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的實現途徑和方法
(一)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覺的學科認識體系
當前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部化傾向十分嚴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沒有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應當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存在,在學科建設自覺性上十分欠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學科建設的獨立性和專業性,要從學科發展的規律、學科建設的態度和學科建設應當遵循的理念等方面采取措施,這同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自覺構建的學科認知體系。為了在學科建設方面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自覺培養和建設自身扎實的專業素養,能夠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獨立學科進行研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建設定位、內涵、特點和學科價值等等。要做到這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首先,要培養自身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情感認同,只有在情感和心理上認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才能夠在學科建設方面做到堅定。其次,要自覺培養自身的學科意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進行自身的學科職業倫理建設,這樣才能夠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教育過程中做到愛崗奉獻、積極努力,從職業認同和職業理想方面堅定“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理念”。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確判斷出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基本特點和學科發展路徑,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有序進行。
(二)樹立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的科學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是指在思想政治的認知、理解過程中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學術研究內容進行探討,要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內核認知當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系統的科學探索體系。而這一科學探索體系的建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十分敬業的科學研究精神,這樣才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的相關探究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的科學精神樹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培養思想政治教育的求真精神。求真精神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與社會發展現實相貼近,教育內容要能夠將社會當前真實的思想狀態和價值取向進行客觀地展示,要站在客觀的立場上開展學術研究活動。其次,要培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精神,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的重要保證。嚴密的論證方式、理性的內容分析以及知識的真理性探究等等,這些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堅持理性精神。另外,探索精神作為科學研究精神的重要內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的重要精神之一,學科的科學研究、內容規律的探索以及理論和實際的實踐聯系等等,都需要科學探索精神。通過以求真精神、理性精神和探索精神為主的科學精神的培養和樹立,來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工作的科學性。
(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意識培養
社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的重要實踐基礎,也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的重要載體。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工作,需要提高對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意識的培養,要注重對社會的分析、認知、理解和提煉,將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深入到社會體系當中,同時也要將社會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研究的內容當中。具體來說,培養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意識,就要對社會進行仔細觀察、對社會現象進行解釋、對社會問題進行批判以及注重社會發展的改造方向等等,從多個方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屬性,使之具有社會關懷性、社會解讀能力和改變社會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要立足于社會發展,同時也要對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些事件、現象進行分析、解釋和批判,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成功的重要體現。
(四)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的邊界
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需要以一定的邊界為限,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的內部化必須要對邊界有著較為明確的限定和認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邊界意識的構建,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化和科學化的重要條件。邊界意識的構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在思想上堅定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學科應具有的思想內涵和教育從業要求,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意識的重要體現。其次,在教育活動中以及學術研究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與思想政治學科進行區分,有效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專業化。另外,不論是在學科建設還是在學術研究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對所謂的邊界進行研究,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三、結束語
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是基于當前社會發展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和傾向性提出來的,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和質量的重要措施。需要從多個角度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內部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邏輯建構[J].思想理論教育,2014(2):16-21.
[2]葉方興,孫其昂.論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J].湖北社會科學,2014(9):162-167.
[3]劉基,閆立超.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反思與重構[J].求實,2011(12):93-97.
[4]孫其昂.論思想政治教育從工作研究到科學研究的轉型———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內部化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14-19.
[5]李萍.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學化與組織化[J].科學中國人,2016(5):247.
篇4
該書九大元理既獨成一個知識體系,合起來又能成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體現了統分結合的原則。同時,該書對各元理的分析又非常透徹,深入淺出的分析介紹各大元理的產生、涵義、功能、研究方法等。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專著,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然而,通過深入研究,我認為該書在具有科學性與重要性的同時,在篇章結構、定義解釋、內容以及觀點與現實之間都存在著一些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從結構上看,缺乏完整性
本書羅列了九大元理,而九大元理是怎樣來的,劃分的標準、依據又是什么,這些都沒有闡述,直接就把九大內容羅列出來,給人感覺非常突兀,內容缺乏完整性。我想,如果在九大元理之前增加一個總綱式的章節,對這幾大元理進行一個系統描述,如幾大元理的來源、劃分標準等。在本書結尾增加一個章節,把研究這些元理所要達到的目標進行歸結。這樣開頭有了,結尾也有了。能夠使本書結構更加完整,體系更加完善。
二、 在概念上,對重要概念缺乏科學解釋
本書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學“元理論”,那么何謂“元理”,它是否等于“原理”,如果不等于,它該如何解釋。是指最原始、最基礎的理論,還是另有其它的解釋。我記得高中政治教材里介紹過“二元君主制”,這兩個元是一個意思嗎?說實話,我們在看到這本書后,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同學沒弄清楚該詞的意思。所以我認為:要讓讀者對本書感興趣,能夠更深刻的理解它,必須對這個概念進行認真解釋,并把它與“原理”進行區別和聯系。這樣才能讓讀者對本書做到準確把握,解除心中的疑惑。
三、 在現實中,存在理論與實踐相脫節
首先,本書所有內容都在講理論,幾乎沒有相關事例說明,形成了為理論而理論的狀況,如果能使用一些實例,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那本書的價值就會更高。比如,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從問題提出——概念辨析——學科性質與理論體系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幾乎都是概念性、理論性的內容,缺乏事實論證。既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與之不相符的情況,如果有的話,表現在哪些方面,該如何解決。只有做好這些,才真正解釋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問題。
其次,本書也存在理論與現實不相符的問題。理論要求較高,要求人們高標準、嚴要求,但現實生活中人們卻很難做到,甚至理論與現實剛好相反。比如,在理論中常要求人們清正廉潔,不要,但現實中卻有蔓延的趨勢,盡管黨和國家加大了反腐倡廉的力度,仍難以有較大改變,導致人們對理論的不信任。當然這不僅是本書存在的問題,也是一個現實問題。
以上兩方面都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論研究中存在的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我想,如果本書適當增加點這些內容,那么本書的可讀性會更強。
四、 從內容看,有的表述不科學
首先,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是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原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開展的內在依據,也因此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元問題”。本章以“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為題,試圖對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內涵、本質、類型、特點和價值的主客體等問題進行探討,從價值論的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發展中的元問題做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索。我認為:價值論不應該僅僅是研究者的自說自話,應該更加關注圍繞時代主題,圍繞人自身的發展和完善,提高其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真理性和價值性相統一的問題。
其次,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論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分為焦點對象、主要對象、核心對象、邊緣對象等,并且對每一種教育對象的要求均不同。而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圍應該是所有社會成員,上述幾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管是兒童、少年、青年、中年還是老年人,不分官職、職業、年齡等,都應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對象,都應該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再次,在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論中,承認人的生存和發展以一定的環境為前提,人的思想品德也在一定的環境中形成和發展,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起著決定性影響。提出了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展開歷史變遷專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試圖通過歷史考察洞悉其發展變化的規律,為當代思想政治教育適應優化環境探索路徑和方法。我認為,只有將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的首要問題,并給予最主要的重視,才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
篇5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理論綜述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11-0224-02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中無法回避的重要研究內容,對近年來有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進行及時整理,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的簡單疊加,克服該問題研究過程及內容的感性化傾向,是相當有必要的。其實自20世紀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起步以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問題研究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關注和探討。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的粗略統計,從1989年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領域中直接指涉文化問題研究的論文有300多篇,專著、博士論文4部,有10多部專著進行了專節研究,這凸顯出這一研究問題的現實價值[1]。但是,面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問題的研究熱潮,我們更需要熱問題冷思考,一方面,要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問題研究的內涵和邏輯結構,另一方面,要對其研究的重點和盲點進行反思,這對于推動這一研究的系統化、科學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總體審視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問題的研究由來已久,有的學者從文化底蘊探討思想政治教育,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根植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沃壤之中,并從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相互激蕩中獲得發展的文化動力[2]。有的學者從文化環境的角度去探討思想政治教育,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就是指圍繞并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的文化要素的總和。進而對其進行了系統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的結構、特征、功能和運行等[3]。有的學者將思想政治教育放入整個文化系統進行思考,努力從文化建設與發展的大背景觀察思想政治教育[4]。有的學者是從文化整合功能視野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認為發揮文化整合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使命,也是促使社會文化體系關系和諧、增強和提升社會自身有序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并進而討論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合功能的路徑選擇[5]。有的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體系是一個由眾多衍生功能組成的復雜結構,精神文化功能是核心功能,物質文化是作用對象、外顯、載體和基礎,是思想政治教育引領精神文化,發揮文化建設功能的外顯和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物質平臺[6]。有的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引領功能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及其活動對一定時期、一定社會的文化的建構、塑造和導引的作用、影響、能力及其結果[7]。有的學者甚至提煉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的概念,認為所謂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文化品類所具有及發揮的作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人的本質與整體,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雙向互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主觀能動之力;它是教育者借助人性通悟而啟發受教育者對生活意義追問與反思所形成的精神生產之力;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文化場力對人們的影響而激發出來的意志創造之力[8]。還有的學者從社會主義和諧文化[9]、高校網絡文化視野[10]等角度去探討思想政治教育。
從以上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上述觀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把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看做是兩個相對獨立但內容有所交叉的系統,進而討論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二者之間的關系,表現為或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特定場景中去看文化,或從大文化的特定場景中去討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理論內容。這就忽視和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身的內涵和邏輯結構。而本文則試圖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身的邏輯內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領域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問題研究的領域旨在回答研究對象及其研究范圍是什么。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概念為核心構成的一組概念體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性和專屬性。要想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首先必須先了解文化的內涵。我國學者占主導地位的觀念是將文化視為人類活動的結果和產物。我國學界的“文化”概念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廣義的文化觀將文化定義為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中義的文化觀是將文化定義為精神財富;狹義的文化觀將文化定義為意識形態。在這里,我只認為最可取的是廣義的文化觀。廣義的文化相對于“自然”而言,“文化”即“人化”,是人活動的成果及其活動的模式。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體內容時,許多學者往往從某一種具體的文化形態進入這一領域,并研究其功能、特征及其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如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文化、網絡文化、文化安全的關系等。但如果僅僅局限于這種宏觀和表層的研究,將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研究形式化和感性化,因此,需要從微觀上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問題研究進行理論建構。
所謂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指:人類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創造的文化,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規范、原則、思想政治教育意識、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和實施、思想政治教育運作的過程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有其自身的邏輯結構,主要包括三個層次:(1)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內容的有形客觀存在,其表現為看得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則、原則以及技術層次等。這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中最表象的、為人感知的層次。這個層次即通常所講的“思想政治教育”。這第一個層次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精神或價值以及這種精神內涵得以表達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以及過程。(2)思想政治意識或者觀念形態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這第二個層次是第一個層次的萌芽及其觀念化。它承擔著雙重的任務:一是將社會總體文化精神轉換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一個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同時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又表現客觀形態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使客觀文化發揮社會功能,即它承擔著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體系中輸入和輸出的雙重功能。(3)運轉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叫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手、腳、牙齒及其活動方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實施、運轉方式。這個層次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中生存的方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對社會調整的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點與功能
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點與功能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體內容,推動本學科領域理論體系的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差異性和流變性。不同個體和社會群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和評價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并非完全對立,而是異中有同。同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流變性也不是毫無連續性的變動著的,而是動中有靜,變中有不變,表現為文化發展的連續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與其他文化是相互滲透和影響的。道德觀念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道德觀極大地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觀念。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三大功能:認識功能、創造功能和踐行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功能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識認識、了解、評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人們認識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簡單的表象的過程,而是能動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以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為前提的,人們只能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結構中才能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的創造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創制、完善、改變思想政治教育規范體系等的功能。創造功能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將社會需要轉化成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需要,并設計、選擇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調整方式,而后在社會實踐中創制新的規范或者改變舊有的規范,從而達到更新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目的;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學者們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研究過程中,可以提出新的調整方法和方案,或者是吸收外域先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精華并內化到現有的理論中去,從而達到本學科理論體系的再創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踐行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識指導人們實踐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并推動其實現的功能。當人們選擇某項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的行為的具體行為方式時,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及其評價便會參與決策的過程;當人們選擇某項目標時,思想政治教育意識便會做出相應的評價,從而決定取舍。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問題研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現代視角之一,是理論命題和實踐命題的統一。學界之所以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是希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能夠更好地指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更好地利用科學的方法來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這需要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內容及其邏輯結構的微觀把握,它需要在借鑒其他相關學科的基礎上,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進行理論建構和實踐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凸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問題研究的學科屬性和獨特性。
參考文獻:
[1] 周琪.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問題研究的再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8).
[2] 張耀燦,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9.
[3] 張耀燦,等.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7.
[4] 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視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 .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J].理論學刊,2007,(11).
[6] 王革慧.試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J].理論導刊,2007,(5).
[7] 劉先進,李經綸.試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引領功能[J].求實,2007,(5).
[8] 李煥明.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5).
篇6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學科建設
學科建設是高校工作的基礎,是學校各項工作的根本和核心,對于提升學校的辦學層次和社會名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高等學校為了培養出適應世界所需的一流的人才要在各個方面實現質的跨越,在創造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方面實現跨越,在為社會提供一流的服務方面實現跨越,以上這些質的跨越都需要相應的學科建設作為支撐點和核心點。學科建設是高校立校之本,如果將一所學校比喻成為一棵大樹,那么他的枝干和枝葉就是所謂的學科建設。學科發展的好壞狀況直接嚴重影響著高校的發展,這種影響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如果高校很好的抓住了學科建設,那么就意味著其就抓住了學校建設和發展的根本,這樣就能夠起到提綱挈領、統領全局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是我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它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本文主要從學科歷程、學科研究對象、學科體系、學科隊伍等方面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進行論述和總結發展歷程,正確認識到學科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并提出具體的建議,這對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章就學科歷程、學科體系、學科研究對象、學科隊伍等方面進行論述和分析有關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方向的發展,并提供了一些見解和意見,以供參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歷程
黨的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發展階段,主要成績經驗都經歷了不斷的成熟和完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一)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醞釀和準備階段;(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初創試點;(三)思想政治學科的系統建設;(四)思想政治學科的整體性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思想政治教育經歷了不斷的革新和發展,從醞釀到提出觀點,再到初創試點,初步建設,再到后來的不斷發展擴大,其也在不斷的成熟和完善。
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研究對象
任何一門教育學科都有自己相對獨立的研究對象,這樣學科才不會被其他一些學科所代替,不會失去建立和發展的作用。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研究對象問題也引起了眾多研究者的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形成有其獨立的研究對象,從誕生這個學科的那一天其就一直在爭議研究對象這個問題。研究對象的確定性和科學性也衡量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否成熟,所以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研究對象的重要作用,這樣不僅可以對不同的意見進行科學分析,還能揭示出研究領域中的矛盾關系。這也是政治教育學科發展建設的基礎性工作。
但是,在學術界中還一直沒有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對象形成統一的看法,多年來學術界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對象劃分為兩個部分:“一個規律論”和“兩個規律論”。這種爭議一直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過程中。所以,經過學術界的統一觀點,我們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研究對象可以這樣表述:人們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與發展規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實施與發展規律。
三、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學術隊伍
一個學科的建設都有相應的學術學科隊伍,學術隊伍可以說是學科建設的核心力量,起著主導的作用,一個學科建設是否有效快速的發展,都和隊伍的自身素質和能力有關。針對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也是一樣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思想政治也經歷了相應的發展和不斷的完善,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歷程中,形成了兩支學術研究隊伍:一是高校以外的社會研究力量,另外一個是高校系列。前者主要包包括企業、黨政部門和軍隊三部分;后者就是本文所講到的最主要的學術學科隊伍。思想政治教育在經過了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滯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形成了統一的隊伍,即以學科學術領頭人為核心,老齡青年相結合,有很強實力的一支學術學科隊伍。我們知道學科學術隊伍的建設發展是充分提供人力的支持和人才的保障。根據經驗得知,沒有一支經驗豐富質量一流的學術隊伍,想要有一流的學科基地簡直是無稽之談。對于新成長起來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來說,與理論的合并無疑又影響和阻礙了學科隊伍的發展。盡管一些帶頭人有著豐富的理論功底和思想政治教育經驗,但是從學科的整體情況考慮,不論是與其他方面的學術學科相比還是與學科自身的性質和戰略地位相比,在學術隊伍的建設發展方面還是存在著一些深層次不易改進的問題,主要包括:
第一,學科力量相對薄弱。從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成立到現在已有20多年的發展歷史。學科力量的是否強大也關系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建設發展。早期,該專業的師資都是有其他學科專業轉過來的,由于個人的經驗和知識的不足,相當一部分人雖然名義上是屬于這一學科實際上根本勝任不了此專業的教學研究。當然,也有一部分同志很快的融入到這門學科領域中,別且能夠長期的堅持下去,但這樣的人才畢竟是少如牛毛。這樣導致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隊伍的人員混雜、學術力量較弱、隊伍不純等問題,嚴重影響了隊伍的建設發展和學科力量的提高。
第二,學術帶頭人匱乏。任何一門學科的建立,都有相應的創始人和帶頭人,這些前輩和專家在學科建設當中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樣,針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而言也是同樣重要的。在我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一直未有自己的學術圈子,相關的刊物也沒有辦起來,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方面的高水平人才仍然相當的匱乏,學科的發展也相應的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和制約。
第三,隊伍建設有待改善。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隊伍中存在著嚴重的老齡化問題,并且學術背景和專業化程度也普遍較低,這樣的一支學術隊伍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學科建設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建設要想實現可持續良性的發展,必須培養和制造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學術骨干隊伍,尤其是要重視年輕有為的接班人,這是比為條件更是可行之路。因此,加強和提高學術隊伍的建設要從長遠考慮,深謀遠慮,應把培養一大批年輕有為的年輕骨干和充分發揮前輩專家帶頭作用的計劃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體系
一門學科的體系建設是影響學科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體系經過20多年的努力探索也有了初步規模,基本成熟并且奠定了很好的理論基礎。由于學科體系自身需要不斷的發展和完善,所以還存在著相當大的發展空間。隨著理論研究一級學科的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如何適應和定位也成為我們必須考慮和研究的問題。一門學科的體系是否嚴密是夠完善我們可以從學科體系構成的三方面來了解認識:
第一,學科研究對象。一門學科是否成立的首要條件就是是否有明確的研究對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研究對象由于學術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所以如何科學合理的界定和明確其研究對象,需要我們更需要學術界做大量的工作
第二,學科的專屬概念、范疇和術語以及研究方法。學術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的建設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全面的認識,這無疑讓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合理性受到外界的質疑。所以,在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體系時首要條件就是確定相應的研究對象,明確研究對象究竟是什么,有哪些方面,針對一個還是多個,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什么,只要明確這一問題我們才能有個構建的開始。然后,規定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基本內容,其研究對象就相應的決定了基本內容,但其基本內容不能原地不動要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條件的變化,同一個研究對象決定的學科內容也會相應的發生變化。最后,要規范學科的專屬概念、術語和范疇,由理論作指導,認真研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漸的取向和特點,從自身性質出發去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系統。
第三,學科研究內容。思想學科內容是由學科對象所決定的。而學科內容一般情況下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研究對象的主要組成部分以及相應的結構;另一方面是研究對象的如何實施與發展的規律。目前,在我國由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專業所成立的研究方向不是很明了,相對的缺乏,才,要想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優點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難度和問題。
五、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一)提出問題
在目前的教育領域中,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諸如學術概念的不精準;學術邊界的不明確;研究方向的不明確模糊等。
首先,任何一個學科專業都是由一定基本概念和相關特征內容構建起來的,如果一個基本的概念都不精準,基本原則的不確定,概念的混雜程度都嚴重影響著學科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因而不同的研究者雖然有時使用的同一個概念,但是對這些基本概念含義的理解卻是大相徑庭的,用法也沒有統一的規定。這種混攪概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很難精準化和專業化,精確度也不高,也使得該學科的建設發展不能更好更快的發展。
其次,理論中說到,每個事物之間都有一定的關聯性,任何一個事物不可能獨立于社會之中的。同樣對于學科專業來說,沒門學科之間都有一定的關聯性和相通性,但是沒門學科也都有自己相對獨立相對穩定的研究領域。專業學科之間的界限是否清晰是否明確是由研究領域的相對確定性決定的,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要深化發展的必備條件。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應包括哪些研究領域,針對哪些研究方向,有哪些研究對象都是我們需要進一步探討和研究的問題,并需要我們統一意見達成一致。
最后,研究內容成熟理論的發展模式通常表現為學科研究方式的重審和轉換方面。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乃至其他學科的研究內容都面臨著研究方式的重審與轉換。針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方面的研究方式主要有兩種表現方式:一是問題研究;二是理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方面的兩種研究方式都有各自的內在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樣自身也存在著許多潛在和隱性的問題。如果兩者可以有效的結合,取長補短,科學合理的處理和把握理論與實踐、繼承與創新的關系,這樣才能讓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很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和現實的需要,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更快更好更有效的發展。
(二)分析原因
由于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學科發展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存在著許多深層次的問題。
1、學科建立時間較短,許多理論問題未及充分爭鳴討論
隨著研究領域的不斷擴大,研究問題卻沒有向學科建設的核心上集中。在某些領域中,針對一些問題也沒有形成相應的研究群體,大量教學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工作者的研究精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論壇相對滯后。還有在一些學科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并沒有被重視起來,相反被長期擱置無人理睬。這些問題的出現都會嚴重阻礙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和建設工作的完善。
2、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隊伍自身存在著“短板”
在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個專業領域中,都依賴于大部分工作者對這個專業的熱愛和奉獻,他們為改專業的發展建設鞠躬盡瘁,嘔心瀝血,獻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同樣,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不斷發展,與學術界這些前輩專家的奉獻精神努力程度是分不開的。然而,一些工作者研究員由于專業背景、研究方式和內容的不同,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思維方式和認識理解也不同,導致會以自己專業的思維方式來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進行理解認識。任何一個學科的建立時候的初始階段都會用借簽模式來代替,這是不可避免的問題,但是這種情況的存在和發生會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以后的發展和建設帶來一定的影響和制約。
3、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復雜性和發展的初級階段使學科具有不成熟性
對于思想政治學科方面有幾個方面的復雜性,我們這里做一些分析:首先,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性質上來說,他是綜合運用多種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取長補短的基礎上發展和成長起來的;其次,從內容的角度而言,它不僅包括思想道德方面的內容,還具備一定的心理內容,豐富多彩;再則,就研究對象來說,有著層次性和多樣性的特點,精神和生活需求具有一定的多樣化和綜合化;最后就是針對教育的過程來說,它涉及了很多方面的環節,由觀念到行為的轉變,這是不可度量的過程。有關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方面的復雜性和綜合性是為相應的研究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對此我們也面臨許多的挑戰,需求和問題,這就需要研究者在已有的基礎上不斷的探索以求甚解。
(三)建議對策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學改革也不斷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就要日益完善和快速發展,學科建設也要相應的提高,高校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人才,這才符合中國社會主義不斷進步所需的條件。為此,我們提出以下一些建議,僅供參考:
為了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學科建設有所提高,我們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專業)學術委員會的作用,統籌安排學科建設和學科發展的相關問題。
要經常定期的舉辦學術專業方面的研討會和學術會議,在大學本科中,研究生中,博士生中可以根據自身的學術特點設立相應的有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學術研討會。全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討會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已經成功設立,主要責任就是對學術開展的活動提出建議和意見,評議相應的研究課題,審定優秀研究成果,這樣有利于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基礎理論很好的發展。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領域的工作者,所有學術方面的工作者他們之間的團結一致也能醋精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建設并起到積極的作用。
第二,制定相對統一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培養方案、教學計劃。要搞好學科建設工作必須以總書記提出來的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融合學科整合法的先進理念和方法,在重視體現理論的整體特點下,加快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系統,要克服本位論的束縛和限制,做到廣范圍,大口徑,中基礎,在其他學科上的專探,這樣有助于增加人才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在高校中學生的培養方案和計劃要重視開設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學習,體現和反映學科專業的特點,用來區別于其他學科。如本科專業必須開設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經典著作選讀等課程。
第三,建立本科生、研究生畢業論文上網歸檔、抽查、檢查制度,規范學位論文選題。在大學期間,碩士期間,完成畢業論文是學生畢業的必要條件也是重要依據。其中,有關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方面的內容在此期間也能很好的體現出來。高校再為學生選題和指導學生開展畢業論文的活動時,有時并沒有嚴格的規定和限制所做的內容方向,對于和本專業要求特點重合率低的問題也不做相應的糾正,而是忽略掉。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著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方面的認識和理解,根本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健康快速有序的反戰,所以,高校在為學生指導和選題時,必須嚴格明確有關論文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向。如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經典作家論思想政治教育、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史、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外國思想政治教育、比較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等方面和內容,就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和內在要求相一致。
篇7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層次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3-0033-02
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是指在預期的基礎上,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所要達到的效果。根據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發展需要來確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具體內容,這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性與服務性統一的體現。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研究述評
目前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界定。目前,學界的主要分歧在于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與目的關系界定上。張耀燦等人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與目的等同;孫其昂先生將目標與目的進行了區分,他劃分出價值追求的目的和預期結果的目標,直接和內在的意愿目的和行動的目標,存在規范的目的和實現規范的目標,以及可以重疊的目的與目標。[1]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分類。學界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劃分為不同的類別:根據目標指向時間長短不同,分為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標和培養目標;根據范圍大小不同,分為思想政治教育宏觀目標和微觀目標;根據目標的重要性不同,分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標和次要目標。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具體內容。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分類體現了其具體內容的不同,張耀燦等人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是提高人們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培養目標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2]陳萬柏先生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是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提高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3]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途徑。學者普遍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任務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在新時期,我們更應依據對象差異,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新方式,從而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上述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研究表明,學界普遍意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研究的重要性,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探索和研究也在逐步發展成熟,這為接下來的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持。但同時更應該看到,目前的研究存在著幾個突出問題:其一,基本概念界定不統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是研究的基本概念,尚未形成統一觀點。例如,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分類及其與任務、目的的關系,學界仍有分歧。其二,研究表層化、宏觀化,缺少深入分析和挖掘。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實現途徑主要從宏觀角度進行論述,實現途徑也較為空洞,缺乏可操作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層次性目標的解讀
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1.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目標。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目標,也稱基礎目標,即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調動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積極性。在這個階段,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傳播的思想、觀念如果能夠得到普遍認同,在一定程度上就說明思想政治思想目標實現了。同時,這一階段的另一個目標是調動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積極性,積極參與其他社會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投身于經濟建設工作中,為經濟發展做貢獻;政治生活中的積極參與主要體現在充分發揮自身的民主參與的權利,為政府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并做好監督工作;在文化工作中積極傳播健康向上的文化理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思想政治教育素質目標。思想政治教育素質目標,是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強調“以人為本”,體現“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應該有不同內容的素質目標。未成年主體,根據他們的生理特點,將思想政治教育素質目標確定為培養未成年人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質,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未成年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大學生主體在知識結構、社會角色上都有自己的特點,他們的素質目標是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尤其是政治思想素質,這是大學生人格健全與成長成才的內在需求,更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狀況;普通公民主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質目標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價值導向,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具體來講,就是要求堅持指導思想,用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自己,做到誠信、友善。
3.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目標。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是圍繞“人―人”關系展開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都是人。主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發起者、組織者和承擔者,在實踐活動中處于指導、支配地位,具有自然性、社會性和意識性的屬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主體性的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者調動受教育者的主動性,激發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識,這是基于自身的認知水平和心理需求進行選擇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良性互動,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層次性目標的價值
1.確立思想政治教育層次性目標有助于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計劃經濟體制強調社會關系,在此背景下誕生的“社會需要論”范式強調宏觀層面上的社會聯系,忽視微觀層面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層次性目標由“社會需要論”到“宏觀社會需要與微觀個人需求的統一論”范式的轉變,這種變化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考慮得更多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心理需求,緊貼個人生活需要和社會發展要求,兼顧個人需求和社會需要。因此,確立思想政治教育層次性目標,有助于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目標理論,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更是“以人為本”理念的落實。
2.確立思想政治教育層次性目標有助于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目前,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理論的研究大都是表層化、宏觀化的,缺少深入分析和挖掘。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理論迫在眉睫,首先要確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層次性目標。目標體系的系統建設有助于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理論。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個系統存在,目標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規律理論、主客體理論、內容理論等都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礎理論。目標理論這一系統子要素的內容影響著其他理論要素的發展。
3.確立思想政治教育層次性目標有助于發揮其激勵作用。激勵理論普遍運用于企業管理中,但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激勵理論中的目標層次理論幫助確立思想政治教育層次性目標,不同層次的目標又反過來激發人們的積極性,讓他們產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并將潛在的巨大的內驅力釋放出來,為實現目標而奮斗。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設置應該是可行的,當人們覺得目標對自己來說具有積極意義、可以實現,人們就會有很高的積極性去奮斗,去盡力實現這個目標。
4.確立思想政治教育層次性目標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思想政治教育者制定并接受針對性強的思想政治教育層次性目標,從多角度、深層次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避免了其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認識不清而導致盲目行動。受教育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主體,積極主動地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確立層次性目標之后,受教育者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參與、反饋等有了更為客觀的評價要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層次性目標的確立及最終實現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孫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原理[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15:156.
[2]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駱郁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3]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7.
Hierarchy of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ubj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U Xin-rong,ZHU Zhi-mei
(School of Marxism,Hohai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1100,China)
篇8
關鍵詞:績效評價;政治思想;企業管理
油田企業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正在向現代化管理模式邁進。績效評價以先進的方法、巨大的作用和精細的過程而成為企業現代化管理的重要標志。企業管理者與員工在轉變觀念的基礎上,都必須認真學習和掌握這種先進的管理模式。努力塑造先進的企業文化,充分發揮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也是績效評價方法的開展的重要保證。下面,我們將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績效評價的含義、評價原則、評價方法的梳理,考察了思想政治教育績效評價的內容的模糊性和范圍的不確定性以及評價方法的單一性,在此基礎上對思想政治教育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的構建進行了較為全面深入的探討。
1績效評價的概念與作用
1.1績效評價的概念
績效評價是質量和績效、質量管理和質量經營的系統整合,旨在引導組織追求“卓越績效”,即通過采用特定的指標和標準,對相關數據進行采集、歸類和分析得出價值判斷,其核心是通過對投入與產出的比較,達到用較少的投入獲得較大的產出。這也與當前與時俱進的“質量”新概念分不開,原來狹義的產品和服務質量不但要將工作質量包含進去,而且也涵蓋了實現“追求卓越的價值最大化”這一目標,即我們所說的有組織的在科學體系運營下的“全面質量?!?/p>
1.2績效評價的作用
績效評價是企業戰略實施的助推劑。所謂企業戰略是是對企業各種戰略的統稱,即企業根據本身的資源和實力,客觀分析市場環境的變化,從而對經營領域和產品進行科學選擇,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冃гu價通過層層分解、量化企業戰略目標,使管理者、員工能根據績效衡量標準,促進各個部門、員工按著企業預定目標努力,充分溝通,在部門和個人的績效目標上達成一致意見,找到差異化的競爭途徑,并將這些計劃和目標作為對部門和員工進行績效考核的依據,從而在績效評價上形成合力,最終促進企業經營目標的完成,從而保證企業近期目標以及遠期目標的實現??冃гu價是企業形成優秀文化的助推劑,讓企業擁有共享的價值觀念和管理機制,使企業不斷強化優化管理方法,從而給員工營造一種積極、團結、互相信任的工作氛圍和和諧向上、適于發展的工作環境,讓員工樹立為企業利益服務的意識,績效得到提高、團隊及個人潛能得到開發,積極主動地提升自己的績效水平,使企業價值觀、經營理念進一步具體化和強化??冃гu價通過對組織指標、部門指標和個人指標的科學合理設定,指明了企業員工努力的標準與方向,從而使組織和個人的績效得到提升。通過多種方式客觀公正評價部門和個人的階段工作,使個人和部門對組織的貢獻得到明確,使績效部門和員工受到激勵和督促后有了繼續提升績效的動力,找出低績效的原因,積極進行改善。為了幫助被考核者找到長處和不足,鼓勵下屬揚長避短,促進個人發展,在績效反饋面談過程中,考核者通過與被考核者面對面的交流溝通,幫助績效差的組織和個人制定詳細的績效改善計劃和實施舉措。通過這種績效評價活動的不斷循環,全面提升組織和個人的績效。
2思想政治教育績效評價體系的概念及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績效評價體系是一個指標整體結構,這個指標整體結構是由能夠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相互區別、相互聯系的各個評價指標構成。它是評價人員進行評價時所依據的準則,是由必須遵循的一定的價值標準和目標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轉化而來的能表現思想政治教育績效評價對象整體特征狀態的一種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績效評價因為內容的模糊性和范圍的不確定性特征,所以很難對其進行客觀評價。這種困難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績效評價中所存在的評價內容的模糊性,由于容易評價,人們很容易注意那些直接的、顯性的、近期的效果,而往往會忽視那些難以評價的隱性的、間接的、遠期的效果;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績效評價中投入和產出的模糊性,相比財物、時間、人力這些顯性投入,已經確立的教育形象或者先期獲得的教育效果,或已有的教育方面的無形資產等隱性投入則很難做到客觀評價;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績效評價范圍的不確定性,以高校為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標是學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培育,但是塑造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屬于系統工程,是課堂教學、教學管理、后勤服務、課外活動,甚至家庭和社會等諸多方面的共同作用,所以不能簡單地全部將這些成績歸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
3思想政治教育在績效評價中的作用及應堅持的原則
篇9
關鍵詞:科學實踐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2)08-0042-03
“范式”作為科學的方法論和思維方式的重要概念,最初是由美國哲學家托馬斯·庫恩提出來的。在庫恩之后,“范式”一詞被用來指稱“某一科學家集團圍繞某一學科或專業所具有的理論上或方法上的共同信念。這種共同信念規定了他們有共同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基本方法,為他們提供了共同的理論模型和解決問題的框架,從而形成了一種共同的科學傳統,規定了共同的發展方向,限制了共同的研究范圍”。[1]實踐證明,當理論難題得不到解決,并不斷失敗而引起危機以后,必然要求轉換研究范式。隨著新的研究范式的深入和運用,危機就會宣告結束。由此可見,研究范式的轉換是理論研究不斷推進的助產士。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形成是對思想政治教育規律認識的結果,也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深入發展的基點?!盵2]8將“范式”理論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既是有效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科學化的必然選擇,也是在哲學高度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必然選擇。依據“范式”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所公認的問題和理論本質的研究所持的共同信念和思維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轉換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在矛盾運動的必然要求,也是外部環境變遷的時代要求,確切地講,它是二者共同作用的邏輯進程。
一、現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利弊
從歷時態來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經歷了“社會哲學研究范式”向“人學研究范式”的轉換。“社會哲學研究范式”下,主要解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價值問題;“人學研究范式”下,則是主要解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價值問題。換言之,在“社會哲學研究范式”下,人們側重強調思想政治教育滿足社會政治需要的屬性,著眼于社會大系統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宣傳和灌輸黨的理論方針的載體,視它為單純的政治宣傳的工具。這種研究范式的產生是革命戰爭時期為奪取政權這一中心任務所決定的??陀^上講,這種研究范式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因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確在社會大系統中擔負著重要的角色,其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各種教育不可替代的。因此,我們黨把思想政治教育視為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但是,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僅集中在社會哲學研究范式之下,則是有失偏頗的。長期以來,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滯留在社會政治需要、工具價值的層面,從而產生了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甚至抵觸情緒,這一尷尬局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進行理論基礎及其話語規則的調整和轉換。張耀燦等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中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要實現人學研究范式的轉向。于是,以“現實的個人”為視角審視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界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眾多學者把“現實的個人”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把培養人和滿足人的需要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把“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
仔細探究,這兩種研究范式始終圍繞的主題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是為了社會還是為了個人。歸根結底,爭論的焦點是個人和社會的關系問題?!吧鐣軐W研究范式”下,論者們把社會看作是神圣化的、凌駕于個人之上的、先驗存在的實體。他們認為,社會是目的,人是手段;“人學研究范式”下,論者們把人理解為現實存在的、看得見摸得著的、肉體的人,把社會理解為許多個人自然地聯系起來的實體。他們認為,人是目的,社會是手段。所以,社會哲學研究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強調了社會要求,忽視個人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視為單純政治化、意識形態化的工具,把人看作是被馴服的對象,人們稱之為“社會本位”?!叭藢W研究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為了克服社會哲學研究范式下的片面性而產生的。這種范式有其合理的一面,因為社會無論其形式如何,都是由人組成的。但是卻陷入了另一個片面性。它片面強調個人需要而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和意識形態性,人們稱之為“個人本位”。這樣容易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中性化、模糊化等傾向,甚至會淡化或者偏離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要求??梢?,這兩種范式之間的轉換,盡管是為了克服與之對應的范式下的困境而建立的,然而其本身卻又陷入新的困境之下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批判,其觀點在理論和現實中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戰。問題的癥結就在于他們依然停留在傳統哲學的思維方式中,割裂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篇10
1.我們是在何種境遇下開始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這是一個彰顯比較思想政治教育時代性的問題。如同不應脫離現實生活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為抽象的知識體系一樣,也不能無視時代境遇對比較思想政治教育觀念轉變所產生的深刻影響。作為一門研究德育的全球趨勢與本土策略之間交互作用的學科,比較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全球化現象進行的理論回應。當代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社會交往日益頻繁,生活世界的轉變必然要求學術研究的范式創新。多元現代性型塑著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心理,也催生了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態。在多元文化主體及其思想主張競相博弈的實踐場域中,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秉持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運用學科特有的解釋原則,反思自身傳統和國外理論,形成學科研究的核心論域與共識性的研究意識。
2.我們何以必須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比較研究?這是一個關乎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性的問題。在資本邏輯和多元思潮的共同作用下,人類的精神生活日趨空泛,“價值觀念的不確定性和信仰危機、精神世界的庸俗化和道德淪喪、尋求感官刺激和沉迷相對主義”等成為時代的精神病癥。[3]現代社會的結構轉型與價值選擇的多元取向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共同的要求,即建構完整的精神世界和價值基礎,以對抗全球性的精神危機。比較研究的多維視野能夠超越單一視角的思想閾限,整合人類歷史中關于思想傳承、政治教化和道德養成的文化資源,在同他者的對話交流中拓展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邊界。在理論和實踐的雙重向度上,提供國外的比較經驗,使本土研究具有國際視野,推動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
3.我們究竟應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哪些內容進行比較研究?這是一個體現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性的問題。比較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科學的理論體系,也是培育信念信仰、養成道德人格以及調整社會關系的政治實踐,以價值觀的傳承和再生產為核心。每個社會都有體現其意識形態本質的核心價值觀,培育民眾對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是意識形態建設的關鍵,中外思想政治教育都承載著維護主流意識形態的根本使命。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當代任務,是力求建構同轉型中國相適應的規范系統,培育整個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準確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意涵和實踐追求,探索符合時代特點的實現方式,使其嵌入日常生活世界,轉化為社會成員自覺的道德選擇。西方國家也在積極開展培育共享價值觀、弘揚良善社會風氣、營造和諧社會秩序的道德實踐,發揮社區、社團和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創設由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實踐載體,實現個體、社會和國家之間的良性互動,這些途徑與方式能夠為我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參照視域。
二、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論原則
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續發展需要以科學的方法論作為基礎,“國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的科學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4]比較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外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較”,根本差異在于是否堅持思想的主體性、問題的針對性以及方法的科學性。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論研究,不僅包括對各國教育內容本身的經驗描述,更注重探求比較研究得以成立的思想原則,它不是價值無涉的中性描摹,而是內隱著特定的世界觀和價值承諾。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學術追求是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跨文化分析,反思性理解各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經驗,對文化、傳統和習俗等思想資源進行對比研究,幫助我們洞悉其政治制度、文化傳統和教育政策。
1.可通約性。比較思想政治教育關注來自于多元文化傳統和方法論取向的研究對象,盡管存在思維方式、價值立場和研究策略等方面的差異,但在追求德性修養和人格養成等方面是共通的。世界各國都在以政治教化的方式培育意識形態認同的精神基礎,追求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性觀念,要求從宏觀視域來理解人類文化的整體性及不同思想觀念之間的關系,在“一”與“多”不斷往復的辯證運動中,實現從“一元視角”向“全球視野”的觀念轉換。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趨向表明,比較研究尋求多元話語的相互承認和理解,探尋彼此之間借鑒的途徑方式,在自身傳統與域外經驗的統一關系中,思索人類文化的發展方向和出路,建構普遍化的知識類型。比較思想政治教育應當秉持中國式的思維方式、價值立場、概念框架和解釋原則,對各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實踐進行比較,重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價值的思想形態和話語體系,使中華文化的特質為他者所認知認同。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體系并非是靜態的固定結構,而是中西文化之間相互交融相互轉化的動態發展過程,通過時空“雙重轉換”的作用機制,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和西方文化的本土轉換,推動傳統的重塑與觀念的整合。
2.歷史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植根于歷史發展進程之中,是一個整體的、動態的和開放的意義系統,深入理解和評價一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深入到決定教育制度的歷史傳統、文化觀念和社會結構中去。比較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演進的歷史進程,應注重分析文化精神、價值觀念和教育內容等方面的差異,分析傳統對當代的影響,發掘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比較研究具有具體的歷史規定性,應當深入研究不同國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發展規律、傳承模式和作用機制。歷史是世代積累的文化沉淀,每個民族在其發展歷程中均形成其特有的思想主題、信念信仰和價值追求,只有具體地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演進中的歷程與觀念,才能獲得真實的歷史感。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結構內蘊的國家、社會和個人的“三位一體”,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把價值準則內化于個體、價值取向具體化為社會,以及價值目標整體化于國家。作為時代命題的中國夢的表述,就是將抽象理論轉化成與每一位社會成員內在關聯的日常生活形式,國家意志和個人意愿通過“夢”的表述具體化和親近化,將每個人的夢想與整個民族的愿景融為一體。
3.中介性。中介是比較研究中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相互生成的辯證運動,提供了國外理論向本土轉化的可能性,使外在的思想資源轉變成為我的存在。在通曉人類文明總體性進程的前提下,使多元文化的理論和方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推動學科更高水平地發展。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跨文化研究應當超越主客二分的觀念,從“我-他”對立走向“我-你”對話,將不同文化傳統中關乎政治教化和價值傳承的概念范疇梳理出來,再將其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這一時代語境中,賦予其本土化和時代性的解釋。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試圖建立一種能夠對本土及域外道德教育具有解釋力和分析力的結構圖示,既非普遍主義的規范理論,也不是特殊主義的局部經驗,而是帶有地方性特點的中層理論。比較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克服簡單羅列各國現象的直接性,也要抵制將西方的理論方法不加分析簡單移入中國的片面性,而應包含理性審視與客觀評價。思想立場的主體性同全球化的普遍性是并行不悖的,愈是對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便愈加珍視不同民族參與全球文明進程的獨特路徑。通過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性活動,實現本土立場與全球視野之間的會通,各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獨特性與人類文明的共性之間,由于持續地接觸和交流,不斷地匯聚為普遍性的世界文化。
三、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當代意義
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意義在于以全球視角聚焦時代性和民族性的問題,堅守學術研究的立場和追求,既尋求貫通的共識,又鼓勵多元的差異,在兩者之間找尋一種動態的辯證平衡。比較研究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在于推動各國間的對話,搭建國際學術交流平臺,推進、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思想理論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中的融合創新。在中西比較的語境中,基于自我認同與相互承認基礎的文化融合表達了人類文明新的“共相”,能夠為多元主體提供精神生活的意義價值。當代世界各國關于核心價值觀建設的理論與實踐都植根于自身的意識形態、文化傳統和社會現實,因此,不能照搬照抄,必須辯證地加以分析和批判。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堅持自己的立場、考慮自己的國情,創新特色路徑。
1.視域融合。比較研究是一種自我與他者相互敞開的思想活動,通過文化對話實現意義價值的共識性理解。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創設多元主體間對話的空間,使研究者超越個體的單一視界進行整體研究。多元現代性的時代,每個民族參與全球發展的路徑都是獨特的,要葆有對自身文化傳統的珍視與對他者文化觀念的尊重。比較思想政治教育體現了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和而不同”的精神追求,只有在明晰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訴求和動力之后,才不會以國外的某些理論范式為普遍模式,免于陷入西方中心主義的“普遍模式”。
2.啟示借鑒。直面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我們應當堅持當代中國的理論原則與思想方法,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理念與精神追求,對自身文化傳統的優勢與西方文化的特點有理性判斷。比較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價值無涉的鏡式反映,而是葆有研究的文化自覺、明確的問題意識和特定的價值追求。當代俄羅斯推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舉措之一,就在于重塑民族的精神道德基礎,喚醒民眾關于歷史的集體記憶,構筑意識形態認同的文化根基?!皩Σ煌瑖宜枷胝谓逃M行比較,不僅是為了把握其運動規律,而且還要探討相互借鑒的途徑,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研究的發展”,[5]建構一種能夠對本土及域外道德教育具有解釋力和分析力的中層理論,形成中國特色、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的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比較研究可以吸收借鑒不同國家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創造性地轉換域外理論和經驗,推進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的時代化和民族化。
3.彰顯自信。價值認同不僅是個體的自我建構,同時也是一種社會交往活動,通過與他者之間的對話過程,能更好地覺解自身的意義與價值。伴隨文化間的相互理解,當代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創新將愈加彰顯人類視野、時代精神和實踐理念,在解決信仰迷失、意義失落以及價值虛無等人類性思想文化危機中,貢獻不同于西方理性文明的中國智慧,為民族文化賦予世界主義的情懷。在傳播中華民族的價值體系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尋求自身經驗的中國表達,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與道德資源。文化自覺的前提是本土化,方式是全球化,凝練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并賦予其時代內涵,在同西方文化交流中發揮世界性的影響?!爸挥型ㄟ^對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現象的比較研究,我們才可能發現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歷史傳統和獨特優勢”,[6]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比較優勢,日益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獨到的實踐經驗。
- 上一篇:教學常規的意義及重要性
- 下一篇:體育課程建設總結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想動態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