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工作原理范文

時間:2023-11-23 17:54: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智慧農業工作原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智慧農業工作原理

篇1

關鍵詞:農業機械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設計

引言

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產力的重要基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1]。加快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建設智慧農業離不開高素質農業裝備技術人才,離不開高水平的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離不開高水平的農業工程技術人才綜合能力提高的訓練系統[2]。在此背景下,課程教學團隊依托國家級農業工程綜合訓練中心和省級農業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聚集優勢學科科研平臺,按照構建功能集約、資源共享、開放充分、運作高效的實驗教學平臺有關工作要求,展開了基于VR技術的農業機械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的建設與開發,圍繞黃淮海地區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過程中“耕、種、管、收”環節,完成不同模塊的網絡化的農業裝備虛擬仿真實驗與部分農業裝備虛擬仿真訓練(實踐)。為加快發展“新工科”,深化科教結合與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養能力打下基礎。

1農業機械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設計目的

為了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本科專業學生綜合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動手能力的提高,逐漸加大專業課程的實驗環節或專業實踐環節的課時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農業機械化及自動化專業學生專業實驗或實踐環節的系統性與完整性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十分必要。從農業裝備的認識、典型農業裝備的性能分析、設計、制造,乃至控制、智能化設計、維護等等都需要學生能夠親自參與其中。但由于經費、場地等原因,購買大量的新設備很難操作,而虛擬農業裝備實驗且可以很好解決農業裝備實驗的系統性、完備性問題,無需太多費用、場地、操作人員等,即可獲得有關實驗的虛擬現代化農業裝備。大型農場的認知、大型噴灌機械、大型復合作業機械等等大型農場、農業裝備,對學校而言根本無法購置與運行。傳統的簡單模型的替代方法無法真實再現大型農業裝備其功能、結構及大型農場的情景。采用農業裝備虛擬實訓系統可以很好的解決此類問題。可以不出校門實現大型農場、大型農業裝備的運行、認知的實驗與實踐工作。如今,農業裝備的科學研究已從二維化向三維化發展、從圖紙化向無紙化作業發展、從經典設計向現代設計的發展。虛擬仿真技術作為現代的設計方法,也得到了廣泛應用,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農業裝備虛擬仿真實驗項目一方面可以用于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實驗及實踐教學,一方面也可用于智能農業裝備新產品的研發。

2農業機械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設計方案

農業機械學是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農業機械學》課程虛擬教學資源設置堅持“虛實結合、相互補充、能實不虛”的建設原則,充分發揮專業特色優勢,加強學科交叉,凸顯虛擬教學的特色,實現虛擬教學的創新。結合農業機械化生產實際和教學特點,在原有植保無人機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基礎上,提出“智慧農場農業機械化生產裝備虛擬仿真實訓系統”建設項目方案,項目設有四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模塊,基本涵蓋了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專業實驗教學課程及部分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智慧農場虛擬認知模塊、“耕-種-管-收”農業裝備虛擬拆裝模塊、農業裝備動態仿真模塊、農業裝備虛擬測繪模塊。每個實驗模塊均包括專業知識、綜合技能和研究創新三種層次的多個實驗,并充分與理論課程、真實實驗、工程實踐和科學研究緊密結合。

2.1模塊1:智慧農場虛擬認知

智慧農場虛擬認知主要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的真實再現讓學生對現代化專業化的農場進行沉浸式的認知學習。可以使學生在虛擬環境中了解不同農作物的耕作、種植、田間管理、收獲、后處理的生產過程;可以了解整個農作物生產過程的不同階段使用的不同農業機械的功能動態模擬;可以了解典型農業裝備的虛擬駕駛與操作功能。

2.2模塊2:“耕-種-管-收”農業生產裝備拆裝

“耕-種-管-收”農業生產裝備拆裝主要是讓學生掌握一些黃淮海地區主要農作物“耕-種-管-收”環節重點農機設備的正確的拆裝步驟、必要的拆裝工具,并實現實驗過程的自動打分、測評。實現犁、耙、旋耕機、播種機、插秧機(移栽機)、大型噴霧機械、大型聯合收割機、大型拖拉機等關鍵功能零部件的拆裝。

2.3模塊3:農業裝備虛擬動態仿真與操作訓練

農業裝備虛擬動態仿真與操作訓練主要是幫助學生了解農用機械設備的外形、結構,并對關鍵部件進行文字說明,對于大型設備,展示其運作原理。學生通過虛擬操作實現不同農業機械,如犁、粑、收割機、旋耕機、播種機、噴霧機等主要部件的功能的動態仿真,使學生真是體會到農業裝備正常工作的內部動態功能,了解農業裝備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對于主要農作物,開展輪式拖拉機、輪式/履帶式收割機虛擬駕駛和收獲作業訓練,讓學生掌握道路交通安全、農機安全法律法規和機械常識、操作規程等相關知識;利用三維影像技術構建出田間作業場景,實現拖拉機/收割機模擬實景作業,通過多個作業場景練習,掌握拖拉機/收割機駕駛及操作技術。

2.4模塊4:農業裝備關鍵零部件的虛擬測繪實驗

農業裝備關鍵零部件的虛擬測繪實驗是讓學生能通過三維結構的查看和尺寸測量,能夠充分理解農機設備重要部件的幾何結構,幫助學生提高手繪能力,以及未來對先進設備重要部件的設計和改進能力。比如鏵式犁的犁曲面曲線測繪、播種機的排種器、收割機割臺、打捆機打結器等關鍵零件的測繪。

3智慧農場農業機械化生產裝備虛擬仿真實訓系統設計

3.1系統主要內容與界面

3.1.1登陸界面。進入系統,學生或教師或維護人員首先需使用學號和密碼進行登陸,在登陸的同時,系統后臺會自動驗證賬號所具有的權限,并自動加載權限對應的功能模塊;此外,登陸過程中,系統自動檢測版本號及相應的資源信息,并自動進行對應的更

3.1.2個人中心。個人中心主要是學生用于管理個人信息,查詢個人學習記錄和考核記錄;其中,學生信息主要包括管理學生個人信息,包含姓名,性別,出生年月,班級,學號等;學習記錄主要查詢學習模式下的操作記錄,包括操作時間,實訓用時,操作步驟的正誤情況等;考核記錄可查詢虛擬考核的記錄,包括考核時間,考核用時,考核點的正誤情況,考核成績等。

3.1.3課程選擇。學生進入虛擬實訓系統首先需進入課程中心進行訓練模塊選擇,當前,我們為系統設計了四個課程應用方向模塊,分別是智慧農場三維數字化認知模塊、“耕-種-管-收”農業生產裝備拆裝模塊、農業裝備動態仿真與操作訓練模塊、關鍵零部件虛擬測繪模塊。

3.2系統基本模塊中的軟件與應用

3.2.1模塊1:智慧農場三維數字化認知。進入模塊1,系統會自動加載農場模型及其中的設備,由于場景較大,所以采用的是分布式動態加載的技術;當虛擬場景較大時,場景的優化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一方面是從模型的制作開始,就需要進行面片數和貼圖材質的優化;另一方面,是在程序設計時,要考慮到采用圖形優化技術對場景的加載和顯示進行優化,這其中主要用到幾種深度檢測技術、遮擋剔除技術、LOD技術等;在漫游功能模塊,漫游分為手動和自動兩種,學生可以選擇讓相機自動行走漫游展示農場布局,也可利用鼠標/鍵盤進行自由查看;整個場景除了農場的布局外,還會有一些工作中的設備,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字化農場。

3.2.2模塊2:“耕-種-管-收”農業生產裝備拆裝。進入模塊2,系統將虛擬拆裝分為學習模式和考核模式,學生在教師的學時要求下,需先就進入學習模式進行交互操作的練習,當滿足了要求后,進入考核模式驗證學習成果。在學習模式下,拆裝的流程需遵循設備既定的拆裝順序,不允許任意拆卸/裝配,系統界面會顯示操作步驟提示和上一步操作的正誤情況;在拆裝的過程中,系統界面會顯示操作步驟列表,學生可按照該列表進行流程操作,每完成一步,系統會判斷正誤情況,并顯示在列表中;在學習模式下,系統也會對下一步操作的對象進行提示;同時,學生也可查閱實驗的操作步驟,或者開啟自動拆裝進行學習;輔助功能在學習模式下,系統默認為開啟狀態,也可由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關閉/開啟;在操作過程中可能會有操作錯誤的情況發生,系統提供返回上一步的功能,但是在學習模式下,只記錄第一次操作的正誤情況,不更新返回操作的正誤情況,讓學生可以明確回顧自己在學習過程中不熟練或者有錯誤的地方,并對此進行反復操作練習,加深印象;碰撞操作主要作用于兩個方面,一是工具與零部件的拆裝操作,學生在使用工具進行拆卸操作時,在三維空間中需與零部件產生包圍盒碰撞才能觸發零部件空間位置的改變;二是拆裝過程中零部件之間的碰撞檢測功能將使零部件之間產生真實的物理碰撞,從而避免穿插的發生,同時也有空間定位的作用。在三維空間中,當學生對零部件進行操作時,在零部件到達存放位置或裝配位置時,約束功能將保證零部件自動捕捉空間坐標位置;當該設備的拆裝學習完成后,系統會將操作記錄自動存儲到數據庫中,學生可通過個人中心進行查詢;考核模式與學習模式類似,但是在整個操作過程中,系統不會給予任何提示,系統后臺記錄每個步驟最后一個操作的正誤情況,并在操作結束后給予評分表。

3.2.3模塊3:農業裝備虛擬動態仿真與操作訓練。進入模塊3,首先選擇動態仿真、操作訓練兩種模式;動態仿真模式下,首先先進行動態仿真農業裝備的選擇,設備主要包含犁、播種機、旋耕機、收獲機、植保無人機等,這些設備及相應的功能也是具有模塊化和松耦合化的特性,后續可作擴展添加;選擇設備后,系統會自動載入一個設備倉庫,并在倉庫中停放著所選設備;點擊外觀查看,設備會自動懸浮于倉庫中,學生可使用鼠標控制,對設備進行360°查看,放大縮小查看,點擊標簽按鈕,可顯示外觀結構重點標簽及說明。點擊結構查看,設備會呈現爆炸狀態,學生可使用鼠標控制,對設備爆炸結構進行360°查看,放大縮小查看,點擊標簽按鈕,可顯示爆炸結構重點標簽及說明;點擊運行按鈕,會顯示設備運行狀態的動態模擬;點擊重點部件,設備外殼透明化,進行內部重點部件工作原理展示,學生可選擇隨時停止播放工作原理,也可重復觀看多次。在實操場景中實現學生訓練情況記錄,并且可以在訓練結束時全程回放,回放時可任意角度的查看操作過程中出現錯誤的地方,方便學生全面觀察自己的操作情況,提高操作水平和訓練效率。模擬考核時,通過三維場景設置,按照聯合收割機/拖拉機駕駛員考核大綱規定,依據《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科目考試評判表》評判標準,實現模擬考核功能。該功能嚴格按照駕駛員考核大綱的要求,設定各考核點知識說明,模擬考核場地,真實再現考核科目,評判嚴謹公正,客觀驗證聯合收割機駕駛員操作駕駛技術水平,以此激勵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提高考核優秀率。

3.2.4模塊4:農業裝備關鍵部件虛擬測繪。學生選擇考核模式后,就會看到界面上有當前所需考核的設備零部件,零部件主要包括犁曲面、旋耕刀軸及刀片、移栽機鴨嘴(或栽插器)、收割機割臺、滾筒、拖拉機懸掛系統、播種器等,具體的考核內容由教師端進行設置;首先進行部件測量,進入部件場景,部件擺放在倉庫中,考核模式下,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內容,自由選擇工具和測量點對部件進行測量,系統不進行任何提示;然后進行工具選擇和操作,學生先對測量工具進行選擇,然后選擇部件的測量點,選擇測量點后,鏡頭會自動切換到適合測量的位置,學生用所選工具進行測量;需要對視角進行調整,由于測量對于視角控制的要求較高,所以系統可切換2D/3D現實,在2D視圖下,用戶可選擇只看物體的頂/側/底/正面,便于學生考核時的精準定位;同樣的,在測量過程可使用鼠標鍵盤的配合操作,調整一個較為合適的視角進行操作。

篇2

關鍵詞:智慧農業;物聯網;zigbee

中圖分類號:TN914

當下,物聯網技術正中國迅速發展,其技術發展逐漸成熟,已經開始應用于工業和生活的很多領域,如生活中應用最成功的智能家居,工業領域中的智能交通和智慧礦山等。我國的第一產業雖然經過了60年的發展,但是目前仍然是處于機械化作業的初級階段,隨著勞動人口的城市化轉移,農業從業者將會大大的降低,必將會制約農業的發展,影響我國的食品安全。智能農業將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信息化手段的使用會降低對于勞動力的依賴程度,在智能農業下,信息和知識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在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同時,能夠顯著地提高農業環境的監測,提高農民的工作效率,同時還能對食品進行跟蹤和調度,提高食品安全,因此智能農業是第一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技術的提升將會為我國的第一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技術保障。

1 系統結構設計

智能農業系統由信息采集器、無線傳輸裝置、智能網關、工控機、智能監控裝置以及自動控制設備(自動通風裝置、自動采光裝置、自動噴水裝置等)。系統設計原理為,信息采集器將環境信息收集起來,收集的信號為模擬信號,通過AD轉化數字信號,連接無線傳輸裝置(zigbee),信號由電信號轉化為無線電磁波,無線傳輸裝置采用zigbee技術,該技術功耗低,組網靈活,終端連接數量多,通過裝置的協調器將數據傳輸給最重要的設備,智能網關,智能網關內置linux操作系統,具備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智能網關進一步將信號傳輸至監控信息中心,在信息中心所有的數據均匯聚于工控機內,通過內置軟件對信息進行分析、存儲、繪制圖表等操作,同時通過智能判斷將控制指令發送給智能網關,網關通過無線傳輸裝置進一步下傳給自動控制設備,完成控制處理。同時智能監控裝置將圖像信息采集至監控中心,實現遠程的可視化監控,可實現專家的遠程診斷等功能。

系統的總體架構分為傳感信息采集、視頻監控、遠程控制和數據分析四部分:

1.1 傳感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單元通過傳感器實時采集農業現場的光照度、溫濕度、二氧化碳信息,經由ZigBee無線路由最終匯集到ZigBee網關,ZigBee網關通過對傳感器信息的整理融合,并根據設定的閾值對噴水系統及空氣調節系統做相應的調整。

ZIGBEE 2.4G無線通訊技術類似目前已經廣泛應用的WIFI(WLAN)技術,它和WIFI的通訊頻段、通訊方式、編碼方式、協議方式都很類似,最大的不同有兩點:

一個就是帶寬,ZIGBEE 2.4G的帶寬較小,最大不超過256KBPS,不能流暢的傳送視頻;第二個是功耗,ZIGBEE 2.4G的功耗一般只有WIFI的十分之一,耗電量很小,非常適合家用。除此之外ZIGBEE的所有性能和WIFI差距不大。

1.2 視頻監控

用戶可使用終端(電腦、手機、平板等)實時查看當前農業作物生長狀況,并通過相應的控制指令對空氣調節系統和噴水系統做遠程控制;也可調取過去的視頻資料,以作為農業作物生長歷史數據。

1.3 遠程控制

用戶可使用遠程終端(手機、電腦、PC等)經由網絡發送控制指令到ZigBee網關,然后再由ZigBee網關對相應指令進行解析并通過ZigBee無線網絡將開關指令發送相應的設備以控制農業現場空氣調節系統和噴水系統等。用戶可通過遠程視頻監控實時了解當前系統的運行狀況。

1.4 數據分析

系統對農業現場采集來的數據進行存儲整合,進行數據分析,根據天氣狀況和農作物生長狀況分析出對農作物最優的環境數據,并根據其數據對農業現場做相應的調整。

2 系統工作原理

信息采集部分主要通過傳感器采集現場環境參數,采集的數據主要是跟農作物生長息息相關的環境參數,做到環境參數的量化處理,采集的主要數據包含空氣溫濕度、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土壤的溫濕度以及土壤PH值等主要數據,為軟件決策提供依據。

采集到環境變量為模擬信號,需要通過AD轉化為數字信號,數字信號傳輸至無線傳輸裝置的終端內。

無線傳輸裝置采用zigbee無線技術,通過zigbee自動組網,構成一個低功耗的傳感網絡,同時省去了布線的相關費用,組成傳感網絡的模塊分為終端和協調器兩種,終端負責連接信息采集,協調器則與網關相連,實現了通過無線的方式將數據傳輸到智能網關。同時zigbee無線傳輸裝置實現了雙向的傳輸,實現信息數據上傳的同時將控制信息傳輸到各終端模塊,實現自動設備的控制。

自動控制設備主要由電控系統、執行設備和供電組成,通過電動控制系統控制各種農業生產的執行設備,包括遮陽控制設備、通風控制設備和噴水控制設備。

信息中心的業務平臺負責對用戶提供農業大棚的功能展示,主要包括環境參數、數據分布、歷史數據、閥值告警、遠程控制和遠程監視六個方面。系統軟件能夠通過數據進行展示,存儲、分析經過智能運算,分析出最恰當的閥值,對自動控制設備進行遠程自動控制,還能夠對農業數據進行匯總。

3 智慧農業的使用意義

3.1 物聯網技術推動農業信息化

通過各種傳感器和無線傳輸設備的使用,農田信息能夠實時自動傳輸到農業管理人員的眼前,實現了農民和農田的有機互聯,進一步通過標簽技術的應用,還可以建立現代農業物流倉儲和運輸,實現食品安全的有效監控,實現食品安全,同時農田信息的獲取和聯網還能夠實現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方便區域管理,實現高度的信息共享和農業自動化。

3.2 物聯網技術提高農業管理水平

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顯著提高了傳統農業的管理水平,在農業生產環節,利用農業智能傳感器實現農業環境信息的實時采集和利用自組織智能物聯網對采集數據進行遠程實時報送,為農作物大田生產和溫室精準調控提供科學依據,優化農作物生長環境,不僅可獲得作物生長的最佳條件,提高產量和品質,同時可提高水資源、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的利用率和產出率。

3.3 物聯網技術保障農產品和食品安全

在農產品和食品流通領域,集成應用電子標簽、條碼、傳感器網絡、移動通信網絡和計算機網絡等農產品和食品追溯系統,可實現農產品和食品質量跟蹤、溯源和可視數字化管理,對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從生產到銷售全過程實行智能監控,可實現農產品和食品的數字化物流,同時也可大大提高農產品和食品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文黎明,龍亞蘭.物聯網在農業上的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0,15:54.

[2]管繼剛.物聯網技術在智能農業中的應用[J].通信管理與技術,2010,3:24-27.

[3]余華,孫艷紅,車銀超.無線傳感器網絡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0,4:2172-2174.

[4]肖克輝,肖德琴,羅錫文.基于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精細農業智能節水灌溉系統(英文)[J].農業工程學報,2010,11.

篇3

1幾種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

短距離無線通信不存在一個嚴格的定義,它的范圍很廣泛,通過無線電波傳輸信息的通信雙方傳輸距離限制在較小范圍內,就可以稱為短距離無線通信,它主要關注建立局部范圍內臨時性的物聯網通信。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有三個顯著特點:第一個特點是低成本,工作頻率是免付費的ISM頻段;第二個特點是低功耗,無線發射器的發射功率一般在100mW以內;第三個特點是對等通信,通信距離大多在幾十米或上百米之內。目前,射頻識別(RFID)技術、藍牙(Bluetooth)技術、ZigBee技術、超寬帶(UWB)技術已被廣泛應用在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中。

1.1射頻識別(RFID)技術射頻識別(RFID)技術是一種無需直接接觸的自動識別技術,它是采用無線射頻技術對物體對象進行非接觸式操作,并能夠自動識別的無線通信系統。標簽、讀寫器、天線三部分構成一個最基本的RFID系統,該系統的工作原理是標簽與讀寫器之間發送具有空間耦合、傳輸特性的射頻信號,通過天線完成對物品的自動識別。RFID技術的主要特點為:自動讀取,實時顯示,簡單方便,應用領域廣,安全性能高。

1.2藍牙(Bluetooth)技術藍牙技術是一種低功率短距離的無線連接技術標準,該技術采用較低的成本完成設備間的無線通信,天線單元、鏈路控制單元、鏈路管理單元和軟件單元四部分組成一個藍牙系統。藍牙技術的實質是要建立一個通用的無線電空中接口和控制軟件的統一標準,使得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完美結合,在沒有電纜連接的情況下,不同廠家生產的便攜式設備可以在短距離范圍內擁有互相通信的功能。藍牙技術的出現推動和拓展了無線通信的應用領域。藍牙技術的主要特點是:低功率,低成本,工作頻段為全球通用的2.4GHz,可同時傳輸音頻和數據,具有很好的抗干擾能力。

1.3ZigBee技術ZigBee技術是一種新興的短距離、低速率、低功耗、低成本的無線網絡技術,是一種介于無線標記技術和藍牙技術之間的技術提案,該技術依據的研發標準是IEEE802.15.4無線標準。ZigBee技術主要應用在短距離范圍內且數據傳輸速率要求不高的電子設備之間,通過多個ZigBee節點的部署,建立一個無線傳感器網絡,達到數據信息傳輸的目的。ZigBee技術特點:數據傳輸速率低,為20~250kb/s,功耗低、成本低、網絡容量大,每個ZigBee設備最多可與254個設備相連接,組成一個具有255個節點的ZigBee網絡,覆蓋10~75m的范圍,基本上可以覆蓋一般的家庭或辦公室環境,工作頻段相對比較靈活,不僅可以使用全球通用的2.4GHz頻段,還可以使用歐洲的868MHz頻段和美國的915MHz頻段。

1.4超寬帶(UWB)技術超寬帶(UWB)技術是一種使用極窄脈沖方式完成無線發射和接收的特殊技術,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徹底摒棄了普通無線收發中必須采用載波調制的傳統技術手段,成為一種在時域中直接操作的無線技術,打破了傳統無線通信技術高速度、低成本和低功耗不可兼得的兩難問題。鑒于該技術的眾多優點,使得它很好的應用在成像系統、車載雷達系統、通信與測量系統。依據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的規定,UWB通信系統可使用3.1~10.6GHz的頻段,在10m范圍內,信號傳輸速率達到500Mb/s。UWB技術的顯著特點是傳輸速度快,保密性強,兼容性好,定位精準,體積小,功耗低,系統結構易于實現,適合短距離通信。

2應用領域

目前,RFID技術得到了業界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全球各大軟硬件廠商相繼投入大量的研究,主要應用領域包括:物流領域的倉庫管理、日用品銷售;運輸領域的集裝箱管理和包裝運輸,公路收費和車輛監控;農林牧漁領域的跟蹤定位;醫療領域的藥品生產、醫療垃圾跟蹤等。藍牙具有功耗低及體積小的特性,因此它可以被集成到對數據傳輸速率要求不高的移動設備和便攜設備中。主要應用領域包括:家用無線聯網、移動辦公和會議聯網、個人局域網、Internet接入服務、移動電子商務等。ZigBee技術應用領域主要包括智能家居、工業與環境控制、醫療看護等行業中的低速率無線通信,具體包括:家庭安全智能控制、工業控制、公共場所的煙霧探測、農業領域的信息采集及傳輸、醫療部門的實時監測與治療等。

UWB技術最初被應用在軍事方面,后來拓展到民用領域,具有很好的商業價值。主要包括兩方面技術,一方面是高速率數據傳輸的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一方面是精確測距、定位、成像等的無線探測技術。具體的應用領域包括:短距離高速無線多媒體智能網絡、智能交通系統、傳感網絡和智能環境、工程探測和救援、軍事領域等,超寬帶具有很寬的帶寬、低功耗,它可以與其他應用程序共存。因此,在無線通信領域,超寬帶技術是一項非常有前途的技術。

3結語

篇4

關鍵詞:物聯網;實時信息;信息理論;信息獲取;問題探究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成熟,我國的物聯網也在不斷地占據著國內技術領域,物聯網的產業體系正在逐漸的形成。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物聯網實時信息理論的應用以及實時信息的獲取方面都存在明顯的不足。因此,加大對物聯網中實時信息理論和實時信息獲取問題的探討與研究就很有必要。

一、物聯網實時信息相關理論研究

(一)物聯網實時信息理論的含義和特征

所謂物聯網實時信息,就是通過物聯網技術所獲取的與任何事物有關的及時、有效地信息。研究物聯網實時信息理論是最大化地利用物聯網在獲取實時信息方面作用的重要前提,對人們掌握最新的生產與生活信息有很大的幫助,有利于提高人們辦事的有效性,進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物聯網實時信息作為互聯網信息的一種,與報紙、電視等實時新聞信息有著一些共同的特征,具有有效性、及時性和多樣性。

(二)物聯網實時信息理論服務技術的作用

物聯網實時信息可以應用到各個領域,例如,城市建設、工業的發展、農業的進步等等。

1. 物聯網實時信息理論服務技術的提出,為國家智慧城市的建設奠定了基礎,有利于實現智慧城市互聯互通的協同共享。將實時物聯網實時信息理論服務技術應用于企業管理,有利于各個部門之間及時了解相關信息,實現企業信息資源的共享,有利于促進企業更好更快的發展。

2. 物聯網實時信息理論服務技術的發展翻開了人類互聯網技術的新篇章,悄然地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對人們的生活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3. 隨著我國物聯網實時信息理論服務技術的發展,我國物聯網產業規模集群逐漸形成,我國物聯網時代下的產業革命也初露端倪。物聯網實時信息理論服務技術的發展對推動我國產業鏈的完善、集聚等方面有著很大的幫助。

(三)物聯網實時信息理論應用實例研究

伴隨著物聯網技術不斷地發展,物聯網實時信息理論的應用領域也在逐漸的擴大。就目前國內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情況來看,無論是農業的發展,還是工業的生產,又或者是智能交通的實現,都可以借助物聯網實時信息理論的作用。

1. 物聯網實時信息理論在智能交通中的應用。智能交通是一個基于現代電子信息技術面向交通運輸的服務系統。它以交通信息的收集、處理、、交換、分析、利用為主線,為交通參與者提供多樣性的服務。智能交通的發展以及智能交通信息系統的建立,都離不開物聯網實時信息的支持。智能交通借助無線網實時信息的相關特性,向交通運輸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有效信息,確保交通運輸的正常運轉。

2. 物聯網實時信息理論在工業領域的應用。最初,物聯網實時信息理論主要應用于部分零售商業中以及物流領域。隨著物聯網技術的不斷成熟,物聯網實時信息逐漸擴展到工業的生產以及產業鏈的形成和完善等領域。首先,物聯網實時信息為工業的智能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持;其次,物聯網實時信息及實地反映出工業同領域的發展狀況,方便有關人員對工業生產與發展過程中的一些不合理現象進行適當的調整。再次,物聯網實時信息可以將具體的工業產地分布情況抽象地反應在相關數據中,提高產業鏈的客觀性,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工業產業鏈,最大化地發揮產業集聚效應。總之,物聯網實時信息理論在工業的發展過程中有著極大的作用。

3. 物聯網實時信息理論在企業中的應用。物聯網技術具有對信息的高度概括性和及時采集與散播性,并且使信息具有較強儲存性,其發展狀況會對我國的社會經濟產生直接的影響。在當今社會掌握最新消息就是掌握了最大的發展優勢。在企業內部建立局部物聯網,可以加快企業內部信息的共享速度,讓每一位員工了解到企業的最新發展動向,使員工明確了工作的方向,可以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工作效率。

4. 物聯網實時信息理論在軍事中的應用。據有關資料顯示,美國利用多傳感器的優勢建立了作戰空間的態勢監測系統,具有很強大的作戰能力。傳感器在美國軍事中的應用,是物聯網實時信息理論在軍事領域的應用雛形,是物聯實時信息理論在軍事領域成功運用的典范。

二、物聯網實時信息獲取問題研究

物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技術使實時信息的獲取、處理、交換與傳播成為了可能。現如今,任何事物的實時信息都可以通過物聯網反映出來,實時信息的發展正在逐漸的改變著我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人們可以通過掌握大量的實時信息來幫助完成一些高難度的事情。

(一)物聯網實時信息的不同獲取路徑研究

物聯網實時信息的獲取路徑主要分為:人工采集和自動采集兩大類。兩種不同的信息獲取路徑有著不一樣的工作原理。

1. 人工采集實時信息路徑研究。物聯網實時信息的使用有效性,取決于實時信息的真實度。真實度越高的實時信息,使用價值也就越大。運用人工對實時信息進行采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信息的真實性。此外,部分實時信息對保密性也會有所要求,使用人工采集可以有效地解決自動采集技術中對信息的泄漏問題。然而,在人工采集實時信息的路徑中,也存在諸多弊端。例如,物聯網實時信息具有復雜、多變的特征,人工采集模式是無法應付這一海量的工作。

2. 自動采集路徑研究。所謂物聯網實時信息的自動采集模式,就是指:物聯網利用自身的相關技術對信息進行及時的歸納與總結。自動采集實時信息的模式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整個實時信息獲取工作。然而,物聯網技術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于,人能夠隨時對某一事物進行判斷,而物聯網技術倘若在使用過程中出現故障或被不法分子侵略,就會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給人們提供大量的錯誤信息。

(二)物聯網實時信息獲取中的難點分析

物聯網實時信息的獲取路徑有多種,在運用不同的信息采集路徑的過程中,會遇到共同的采集難點,當然也會有截然不同的采集難點的存在。其中,信息的丟失和信息的誤傳是實時信息采集中最大的難點。

2. 實時信息的丟失。物聯網實時信息是以物聯網為傳播媒介的信息,在傳遞過程中會因為物聯網受侵略或遭遇故障而出現信息丟失的現象。實時信息的完整度直接影響著信息的使用價值,物聯網實時信息在傳遞過程中造成丟失,破壞了信息的完整度,會大大地降低信息的使用價值。

3. 實時信息的誤傳。物聯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要想通過物聯網傳遞實時信息,就得借助諸多系統技術來實現。實時信息在這個復雜的傳遞過程中,倘若某個物聯網系統部件出現問題,就會導致實時信息在傳遞過程出現失真的現象,嚴重地破壞了實時信息的精確度。

總之,物聯網作為一種新型的應用技術,是對互聯網技術的延伸與拓展。物聯網中的實時信息理論在促進我國工業、農業以及軍事方面的發展上,有著重大的作用。因此,我們要加大對物聯網實時信息獲取問題的研究,加強物聯網實時信息的使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呂炳潮.物聯網中關于實時信息理論和實時信息獲取問題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0

[2] 牛玉霞,任偉.物聯網體系結構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11(08)

篇5

所謂“職業教育”,是指讓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它的目的是培養應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勞動者,與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較,職業教育更側重于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 當前幾種職業教育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目前已知的融資在天使到C輪之間職業培訓類的教育項目在180家以上,跟廣義上的在線教育項目相似,其培訓的基本模式都為工具類、平臺類、網校類等幾種。

工具類:工具類是以一個教學工具為出發點的職業教育,即針對某一種職業或者該職業的細分領域做一個工具類的APP。由于操作簡單且能滿足精準人群的需求,可以在短時間內累積大量用戶,譬如有道詞典等就是這一類教育。工具類職業教育的特點是小而輕盈,迭代漸進,容易成功,同時達到用戶量之后也可以擴展為平臺。

平臺類:現在來看,平臺型在線教育是各種在線教育發展的主流,不管任何種類的職業教育最終都會成為一個平臺。平臺可以累積大量的兩端用戶,也是傳統教育進行在線教育試水的首選。平臺類的特點是大而通吃,布局未來,缺點是投入大、風險大,需要快速積聚大量的資源。2014倒閉的在線教育機構中,相當一部分是平臺型。目前來看,BAT等網絡巨頭布局的在線教育都是平臺型。

網校:網校的特點在于,只要具備上網條件即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接入互聯網,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相對于面授教育而言,網絡教育最大限度地突破了教育的時空限制,是師生分離、非面對面組織的教學活動,是一種跨學校、跨地區的教育體制和教學模式。網校可以融合工具類以及平臺型等各種類型,在教學對象上也可以是B2B或者B2C等,形式相對比較靈活,同時內容一般比較豐富。網校有綜合教育類也有垂直教育類,其中職業教育最受歡迎。 職業教育將是熱門

對于職業教育而言,對它影響最大的就是經濟因素。其中,經濟因素主要有:GDP增長狀況、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模式、市場的理性化程度、產業結構、企業結構、勞動力市場模式、勞動力失業狀況等幾個方面。

在產業結構方面,現代職業教育制度的建立,規模的大量擴充,以及現代意義上的職業教育課程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業革命。工業革命使得產業結構由農業為主轉向了以工業為主,才使得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成為可能。

當前正處于全產業的轉型升級大時代,在互聯網+戰略的推動下,工業4.0正在讓生產車間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數據化、智能化、連接化、信息化是將來生產制造車間的主流技術。這同時也對從業職工有了更高的要求,生產制造正向生產智造邁進,這也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主要內容。

譬如,機器人技術、人工智能以及3D打印在接下來也會成為工業生產的主流,雖然這幾項技術會讓從業人員越來越高深,但對從業人員的技術要求也越來越高。從業人員必須懂的機器人工作原理及流程、人機交互以及3D建模等技術。

未來勞動密集型企業會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將是精工作業,這也需要大量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培養出更多的具備高等技術的人才。這樣,職業教育在互聯網+時代將會是一個大熱門,服務于企業轉型升級的中間商將需要大量的懂互聯網并能具體操作的人才。隨著人才缺口的逐漸增大巨大,市場必然會越來越可觀。 把握“互聯網+”時代

如今,從經濟發展以及教育的大背景看,以往的職業培訓顯然已經不適合“互聯網+”時代。一方面是教學內容上,傳統職業教育的內容無法更好的適應當前行業的轉型職業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教學形式上,即便是一些在線職業教育也仍舊沿襲過去的教育方式。這也就使得大部分參與職業培訓的人員依舊無法直接在企業內上崗,還是需要在崗培訓很久才能真正入職。

那么,在“互聯網+”時代下,職業教育如何做才能突破、超越呢?

一般來說,職業教育培訓一方面是通過培訓讓某些人具備從事某個職業的技巧,另一方面是讓企業能夠找到入職就能工作的職業人才。

那么,基于這兩個方面,職業培訓首先就得了解市場與需求,其次要搞明白做職業教育需要的資源有哪些。然后要在了解市場、明白用戶人群、擁有一定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洞悉整個產業鏈的情況。

此外,雖然本身是一個企業整體,但是為了供應鏈與價值鏈能夠延長乃至下沉到企業內部,職業教育還是要與企業直接關聯,這是他們成功的關鍵。

同時,為了進一步做好職業培訓,職業教育將來還要做關于人才梯度、培訓體系、產品理念、線下線上O2O渠道等幾方面的建設與研究,這也是“互聯網+”時代對職業教育乃至教育全行業的更高要求。

篇6

關鍵詞:物聯網;智能物流;物流業

中圖分類號:F713.365.1 文獻標識碼:A

1 概 述

1.1 物聯網定義

物聯網近幾年來受到國家及相關行業的高度重視,物聯網將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英文名稱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中文翻譯是“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這有兩層意思:

第一,物聯網的基礎與核心仍然是互聯網,其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擴展和延伸的網絡;

第二,其用戶端擴展和延伸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通信和交換。因此,物聯網的定義是通過全球定位系統、紅外感應器、激光掃描器、射頻識別(RFID)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通信和交換,以實現對物品的定位、跟蹤、智能化識別、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1.2 物流業定義

物流業是指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物理性實體流動過程,物品將發生時間或空間的移動。物流業是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根據實際需要實施有機結合的活動的集合。物流業是物流資源產業化而形成的一種復合型或聚合型產業,物流資源有運輸、倉儲、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臺等,其中運輸又包括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等。這些資源產業化就形成了運輸業、倉儲業、裝卸業、包裝業、加工配送業、物流信息業等。這些資源分散在多個領域,包括制造業、農業、流通業等。把產業化的物流資源加以整合,就形成了一種新的物流服務業。這是一種復合型產業,也可以叫聚合型產業,因為所有產業的物流資源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通過優化整合,可以起到1+1>2的功效。

1.3 物聯網推動物流業變革

1.3.1 物聯網讓我們開拓思路,主動面對未來

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物流業將進一步開闊相關政府部門、物流企業及其從業人員的思路與視野,提高他們的認識,將能讓物流業全面主動地提升物流業信息化、自動化與智能化水平,并借助于新的RFID等技術,全面開創物流業智能物流的新時代,讓物流業可以通過信息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更好地參與國內與國際競爭。

1.3.2 物聯網技術能更好地改善物流業的管理水平

物聯網技術的良好使用,將促進物流業的信息化,提高物流配送的智能化,并將帶來供應鏈節點的變革,使物流業可以實現實時化與透明化管理,實現重要物品的可跟蹤與追溯管理。隨著物聯網技術被充分的利用,并在物流業中得到廣泛的推廣與應用,相信一個智能物流的美好時代將會很快實現和到來。

2 物聯網在物流業中的應用與研究現狀

2.1 物聯網在物流業中的應用現狀

物流業是最早利用物聯網的行業之一,目前很多物流系統采用了RFID自動識別、衛星定位、認址、紅外、自動識別、激光、無線、編碼、傳感等高新技術,已經具備了初步智能化、信息化、可視化、網絡化、柔性化、集成化、敏捷化等先進技術特征。

以上這些具體的信息化技術就是目前我國物聯網在物流業應用的主要表現。總的來說,在我國目前物流業應用物聯網技術相對成熟的領域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2.1.1 通過智能可追溯網絡系統對產品狀況進行實時掌控

目前,在我國的一些行業,如物流、煙草、醫藥等行業,正在使用產品追溯體系來實時掌控產品的具體狀況,可以實現對貨物的實時追蹤、查詢、信息采集、識別與管理等,目前這些行業里有較多的成功實例。

2.1.2 可視化智能管理網絡系統對物流活動過程進行管理

基于GPS技術、傳感技術、RFID自動識別技術等各種技術來對物流過程管理,逐步實現可視化、智能化管理,將可以實現在物流過程中對車輛進行定位、線路規劃、在線調度、運輸物品監控保護與配送等的高效管理。目前這些具體的技術在物流業中已得到了充分使用。

2.1.3 企業物流配送中心智能化管理

通過應用物聯網技術建立的自動化、信息化物流配送中心已經可以實現智能化管理,可以對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等進行全面協同管理。目前國內的一些物流配送中心結合物聯網技術進行建設,已經基本實現了自動化、信息化管理,例如,這些物流中心可以通過利用計算機控制堆垛機自動完成出入庫管理,實現無人搬運車搬運物料,并可以借助機器人碼垛,開展自動分揀等業務,因此,企業物流配送中心智能化管理將可以逐步實現現場無人化作業。

2.1.4 通過應用物聯網技術實現智慧供應鏈

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企業將面對著越來越多的個性化訂單,如果沒有良好的供應鏈整合管理,將會讓企業的成本顯著增加,會使企業處于競爭的不利境地,因此,供應鏈的合理整合與控制變得越來越重要。為了避免牛鞭效應的發生,需要對客戶的需求做出正確預測,只有通過智慧供應鏈才能做得更好,這也推動著物聯網成為企業智慧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

2.2 物聯網在物流業中的研究現狀

2.2.1 國內研究概況,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關于如何運用物聯網技術改善物流信息管理的研究

例如,西安工業大學荊心博士(2010)的《基于物聯網的物流信息系統體系結構研究》,該文指出了目前以物聯網技術為基礎的物流信息系統存在著一些不足,然后具體分析并總結了以物聯網技術為基礎的物流系統的設計必須以智能為基礎和核心。側重研究和使用智能搜索、智能控制、完成海量數據存儲、云計算等功能,使得物聯網技術得到充分的利用,最終滿足物流信息系統資源配置最大化的需求。

(2)物聯網在各行業物流中的運用研究

例如,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徐亞鵬(2010)的《物聯網在煙草商業物流的應用研究》,該文對物聯網的快速發展將給中國煙草行業商業物流帶來深遠影響和深刻變化進行了研究,分析了物聯網的一些關鍵技術和基本的工作原理,對物聯網技術在煙草商業物流領域的具體應用進行了展望。

(3)物聯網在具體物流環節的運用研究

例如,北京財貿職業學院武曉釗副教授(2011)的《物聯網技術在倉儲物流領域應用分析與展望》,該文對倉儲這一物流環節目前應用物聯網技術的一些具體內容進行了研究,主要有智能信息管理技術、智能機器人堆碼垛技術、自動控制技術、數據挖掘技術、移動計算技術等。未來,隨著物聯網技術在物流倉儲環節應用的不斷深入,射頻識別技術在倉儲業的應用將得到快速發展,感知技術集成應用將成為倉儲的潮流,無人搬運車與智能機器人將融入倉儲物聯網,無線網絡與通信技術將得到應用,倉儲環節的物聯網應用將出現互通互聯的大趨勢。

2.2.2 國外研究概況,主要分成以下幾類:

(1)從技術角度進行研究

研究如何讓物流管理利用物聯網的一些具體技術。例如,JITR、RFID自動識別技術及MES的基本方法與先進管理理念,通過車間生產物流信息的實時反饋進行物流數據分析和監控,加強車間物流控制,實現生產節拍、物流、信息流的同步,以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降低企業物流管理成本。

(2)從產業方面進行研究

例如,TI、INTEL等美國集成電路廠商目前都在物聯網領域加大研究力度,在RFID領域投入巨資進行芯片開發。Symbol等己經研發出同時可以閱讀條形碼和RFID的掃描器。IBM、Microsoft和HP等公司也在積極開發相應的軟件及系統來支持RFID的應用。歐洲的Philips、STMicroelectronics在積極開發廉價RFID芯片;Cheekpoint在開發支持多系統的RFID識別系統;諾基亞在開發能夠基于RFID的移動電話購物系統;SAP則在積極開發支持RFID的企業應用管理軟件。

(3)將物聯網與物流業的物流跟蹤管理系統進行結合研究

例如,將物聯網的技術:RFID自動識別技術、移動技術、中間件技術以及JIT、MES的先進管理理念與基本方法應用到物流業的物流跟蹤管理系統中。

3 充分利用物聯網對物流業發展的有利因素

3.1 利用物聯網能提高物流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

智能化和信息化是目前物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它已經不僅僅是對物流的基本環節與基本職能的管理問題,而且還可以將相關物品的信息等特定數據存儲到數據庫中,并且可以根據物品所面對的相關物流環節與環境的具體情況進行正確的分析,并做出智能化的分析、建議與決策。

3.2 物流業利用物聯網將能提高物流活動的一體化程度

物聯網能幫助進行物流功能的整合,可以有效提升流系統的整體效率,通過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物流服務一體化主要指物流活動過程的整體化和系統化管理,它是通過利用物聯網來實現智能物流管理,將物流活動過程中的運輸、存儲、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信息管理等環節進行良好管理,使之集合成物流活動一體化系統,以便物流業高效率地向客戶提供滿意的物流服務。

3.3 利用物聯網技術能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

為了更好地面對國內外物流業的劇烈競爭,為了贏得客戶,贏得競爭優勢,現代物流管理都希望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保持或提高物流服務水平,而將物聯網與物流業的良好結合與應用正好可以實現這一點,今天物流業應用物聯網技術能使相關的信息采集變得更加快捷與高效,促使物流效率得到提高,并進一步降低物流服務成本。

例如,物流業可以采用RFID自動識別技術,在集裝箱等集裝單元器具上使用相同類型的電子標簽,這樣在對集裝單元器具進行裝卸搬運時就可以通過信息采集快速收集跟貨物有關的信息,從而達到提高效率,節約物品的裝卸搬運時間,并且可以實時掌握貨物在流通過程中的具置變化,提高企業運營效率,減少相關物流環節成本,最終使得物流業的整體利潤率得到提高。

3.4 利用物聯網使得供應鏈各環節整合更加緊密

企業通過物聯網技術實施智能化的現代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了企業內部各環節的信息資源整合,并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實現了相關企業在原材料、物資供應、產品生產、貨物流通、市場需求等環節上的協同,對原材料、在制品、產成品在供應鏈各環節的庫存數量進行較為準確的控制,以緩解供需中的不確定性,從而可以避免需求被不斷放大,有效地控制住了牛鞭效應的發生,使得企業的庫存減少,流動資金得以增加。

物流業對物聯網的良好運用使得供應鏈各環節整合更加緊密與高效,提高了物流企業的物流服務質量,讓相關客戶的滿意度得到較大程度的提升,進而避免了客戶的流失,保證了客戶的穩定性與連續性。

4 物流業在利用物聯網技術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物流業利用物聯網發展智能物流有許多優勢,但是目前物聯網技術在我國處還于發展的初期階段,還沒有形成較為統一的行業標準,因此,國內相關物流企業在利用物聯網技術時還將存在一些困難與問題,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來進行結合使用。

4.1 物流業采用物聯網發展智能物流資金需求量較大

在物聯網技術成為相關行業,特別是物流業的通用技術之前,在該技術的使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目前物流業的整體利潤相對來說還比較低,因此,對資金的依賴成為了物聯網技術在物流業中普及的重要障礙之一,不管是采用RFID技術,還是GPS技術等,這些都將會增加相關企業的資金等資源的投入,也將增加企業的初期成本壓力,因此,中小型物流企業要是沒有急切的技術升級要求,一般不會主動地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力與物力資源來發展物流業的物聯網技術。

4.2 物聯網技術的可靠性與安全性限制智能物流發展

首先,是數據在傳輸過程中的讀取可靠性,因為今天相關的物聯網識別技術還沒有達到一個完全成熟的程度,企業在對相關數據的讀取過程還可能受到相關環境等因素的限制。

其次,是數據本身還存在著信息安全的問題,因為物聯網的識別技術在讀取相關數據時需要經過網絡,特別是互聯網的傳輸,而互聯網本身就存在著信息傳輸等安全,這也使得物流業在利用物聯網發展智能物流時存在一定的網絡風險。

雖然物流業在采用物聯網技術發展智能物流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困難,但是隨著相關技術的成熟,特別是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物聯網在我國物流業的發展前景將會是十分光明的,同時,相關行業及管理人員等在面對物聯網熱潮時,也要時刻保持冷靜的頭腦,不要不顧企業實際情況而去跟風,應該注意切忌浮躁心態,盡快制定統一標準等。

5 當前可以利用物聯網發展物流業的重點領域

5.1 物流業智能運輸管理子系統

將物聯網技術綜合運用于物流業運輸管理環節,通過物聯網技術建立起一個適合企業需求的智能運輸管理子系統,該系統包括了企業車輛調度管理和車輛控制等方面。

5.2 基于RFID自動識別技術的智能倉儲管理子系統

通過RFID自動識別技術將符合行業要求的標簽附著在需要被識別貨物的表面、外包裝物或貨物的內部,當被識別的貨物進入到RFID自動識別可控制距離內時,RFID讀寫器將自動且無需接觸地對貨物進行讀寫。該子系統包含貨物自動入庫、貨物自動盤庫、貨物自動出庫和貨物自動周轉等環節。

5.3 物流業智能配送管理子系統

物流企業智能配送管理子系統以GPS與GIS等通信技術為基礎,主要為物流業物流配送提供高效服務。該子系統包括車輛實時監控、動態調度、配送貨物查詢、物流企業與外包方的通訊、車輛配送路徑優化等。

5.4 物流業智能包裝管理子系統

智能包裝管理子系統是以RFID自動識別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現代材料科學等技術為基礎,通過增加物品的實時信息以便各方對物流過程的追蹤管理,提高貨物的包裝效率,特別是運輸包裝的效率。

5.5 基于RFID自動識別技術的物流安全管理子系統

通過利用RFID自動識別等無線數據通信技術,并結合互聯網技術,實現對企業相關貨物的實時跟蹤與識別,掌控貨物狀況,從而保證對原材料采購、產品生產、庫存管理、貨物正確與快速運輸和產品銷售等全過程的時效、可靠與安全管理。

5.6 企業智能質押品監管

例如當融資企業把相關質押商品存儲到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倉庫中后,并以此向銀行申請授信,物聯網技術可以使銀行等金融企業隨時對融資企業的相關質押品進行信息實時監管,從而降低銀行等金融業可能需要承受的風險。

5.7 企業智能保兌管理子系統

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企業智能保兌,將可以隨時掌握從銀行承兌到倉單質押等各個環節的反常問題與情況,并且可以預警上游生產商回購質押貨物。

6 物聯網在物流業應用的發展趨勢

物聯網發展推動著中國物流業的快速變革。隨著物聯網理念的不斷引入,相關技術的不斷提升和相關政策的出臺與扶持,相信在不久的未來物聯網將給中國物流業帶來歷史性與革命性的變革,中國智能物流將迎來快速發展的全新時代。

我國未來通過物聯網為物流業提供的應用將主要出現以下四大發展趨勢:

6.1 主要從智能供應鏈與智能生產融合

隨著RFID自動識別技術與傳感器網絡的逐漸普及,物與物之間的互聯互通,將給企業的生產子系統、采購子系統、物流系統與銷售子系統等的智能融合打下基礎,而網絡的融合必將產生智能供應鏈與智能生產的融合,企業物流完全智能地融入企業經營之中,打造智能企業,打破傳統流程、工序等的界限。

6.2 智能物流網絡開放共享,融入社會物聯網

物聯網是聚合型的系統創新,必將帶來跨行業的應用。如產品的可追溯智能網絡就可以方便地融入社會物聯網,開放追溯信息,讓人們方便地實時查詢、追溯產品信息。今后其他的物流系統也將根據需要融入社會物聯網絡或與專業智能網絡互通,智能物流也將成為人們智慧生活的一部分。

6.3 多種物聯網技術集成應用于智能物流

目前在物流業應用較多的感知手段主要是RFID和GPS技術,今后隨著物聯網技術發展,傳感技術、藍牙技術、視頻識別技術、M2M技術等多種技術也將逐步集成應用于現代物流領域,用于現代物流作業中的各種感知與操作。如,溫度的感知用于冷鏈;侵入系統的感知用于物流安全防盜;視頻的感知用于各種控制環節與物流作業引導,等等。

6.4 物流領域物聯網創新應用模式將不斷涌現

物聯網帶來的智能物流革命遠不是我們能夠想到的以上幾種模式。群眾是真正的英雄,隨著物聯網的發展,更多的創新模式會不斷涌現,這才是未來智慧物流大發展的基礎。

目前,就有很多公司在探索物聯網在物流領域應用的新模式。如,某公司在探索給郵筒安上感知標簽,組建網絡,實現智慧管理,并把郵筒智慧網絡用于快遞領域;當當網在無錫新建的物流中心就探索物流中心與電子商務網絡融合,開發智慧物流與電子商務相結合的模式;無錫新建的糧食物流中心探索將各種感知技術與糧食倉儲配送相結合,實時了解糧食的溫度、濕度、庫存、配送等信息,打造糧食配送與質量檢測管理的智慧物流體系,等等。

7 結束語

目前,我國的物聯網應用于物流業仍處于孕育和準備階段,離大規模的應用和普及還有較大距離。但是,物流業作為物聯網技術最早涉及的領域之一,已經具備初級應用雛形,我們應該抓住機遇,提升物流業信息化水平,提高物流業的整體運行效率。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以及技術不斷革新的大環境下,物流業必將迎來發展的又一個春天,將邁上更新、更高的臺階。

參考文獻:

[1] 吳曉釗,王繼祥. 物聯網技術在物流業的應用現狀與發展前景[J]. 物流技術與應用,2011(2):52-59.

[2] 趙昱. 物聯網對物流活動影響之展望[J]. 企業導報,2010(6):107-108.

篇7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landscape, water cultur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the part of the theme, and is the external performance of water culture construction, whos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water culture and aesthetic thought, and fully reflects the water's natural beauty of movement and voicing, the twists and turns. At the same time, the campus buildings, structures, roads and other buildings, are not only to meet the water modeling for the external elements, but also to create water environment for the names,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natural beau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auty of campus water culture.

關鍵詞: 校園;水文化;建設;措施

Key words: campus;water culture;construction;measures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5-0097-03

0 引言

貴州清鎮職教城地處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紅楓湖和省級風景名勝區百花湖之間,總用地80平方公里,包括時光校區和鄉愁校區兩個校區。相鄰職教城是貴州省、貴陽市、清鎮市三級政府按照“世界眼光、國內一流、貴州特色”的理念,共同致力打造的國全領先的“生態園地、科創基地、人才高地”。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位于清鎮職教城鄉愁校區西側,距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紅楓湖1.8km,距省級風景名勝區百花湖9.8km。學院占地面積600畝,在校學生規模8000人,總建筑面積31.4m2,總投資13.82億元。

2015年5月,貴州省委書記陳敏爾到我校調研后提出:“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學校這里有山有水,要在保持原有風格風貌的基礎上,運用山水、亭臺、池塘、田園等標志性農耕文化符號,統籌規劃設計,建設錯落有致、山水相連,與時光貴州小鎮相呼應、相媲美的鄉愁園。學院鄉愁園位于校區北側,占地面積98.6畝,為鄉愁貴州一期工程。鄉愁園核心規劃為鄉土水利區和壩體景觀區。為使校區景觀綠化與鄉愁園相互呼應,打破純粹的花草、樹木、亭臺樓閣景觀綠化格局,將水元素融入景觀規劃主脈中,結合鄉愁園背景和我院水利水電工程建筑專業室外實操實訓,打造具有水利特色的景觀校園,對建設鳥語花香、蜿蜒曲直的水文化景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1 水文化建設方案

為實施響應貴州省水利廳、貴州省教育廳、貴州省節約用水辦公室下達《關于開展節水型學校創建活動的通知》的要求以及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意見,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擬將打造為節水示范型學校。水文化建設納入新校區總體規劃,在校園景觀、建筑單體造型、色彩、建筑物命名突出水文化特色。水文化建設內容包括雨水回用工程及配套的室外管網工程、水體景觀區、鄉愁大壩整治及提水泵站。

根據水文化建設實施方案,校園設置明流和暗流兩條水流通道,對水文化景觀進行補水,如D1。暗流主要是利用地埋式雨水收集管網將屋面雨水、運動場雨水收集至籃球場地埋式污水池,經過污水泵提升至鄉愁嶺山頂植生池凈化處理后,輸送到清水池儲存。處理后的雨水從清水池經雨水回用管輸送到水體景觀、綠化區域、衛生及洗車供水點;明流主要從山頂清水池出口開始,沿山體及道路修建開敞式溪流,利用跌水、陡坡、緩坡、擋水坎等水工建筑物形成自上而下的溪流,下泄的水流直接進入廣場北側水體景觀。超過水體景觀設計溢流控制水位的水,通過溢流管再次回收于污水處理池。

2 水文化建設途徑與措施

校園水文化建設要圍繞“水”來構思,一是要決解“水”的來源和水循環利用,二是是要體現“水”的自然美,三是要展現古今中外治水歷程及發展。

2.1 水源選擇及水循環利用

該院水文化建設“水”的來源包括雨水收集和泵站取水兩部分,首先對校區水質較好的屋面雨水進行回收利用,以降低運行成本,當收集的雨水量不足以維持水體景觀的需水量時,再利用泵站進行補水。

地勢總體北東高 西南低。結合校區地形條件以及道路規劃,為盡可能多的收集屋面雨水、提高雨水利用率、且降低雨水收集費用,雨水收集池設置于運動場與單身教師公寓之間籃球場下方,室外埋地設置。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于水文化之水體景觀補水、校區綠化澆灑、洗車、道路與廣場沖洗等。

經測算,校區收集的屋面雨水水量不滿足水文化景觀需水要求,需另辟水源進行補水。補水水源選點于校園北側鄉愁大壩,鄉愁大壩總庫容8.65萬m3,正常庫容5.85萬m3,水面面積12000m2,設計日供水量為500m3。主要為校園水文化景觀及綠化供水。

2.2 單體建筑水文化建設

在建筑單體造型突出“水”元素,融合了當代水利工程壩體主要型式:學院主大門為世界著名的三峽大壩造型,教學公共主樓選用貴州典型壩型――雙曲拱壩造型,圖書館則采用重力壩造型。

在建筑色彩突出“水”元素。以藍色四坡屋頂體現大氣的水利水電特色;建筑外墻采用混凝土本色――冷灰色,使建筑融入自然;建筑線條采用褐色點綴,帶動建筑的靈氣。

2.3 建筑物、構筑物、道路命名水文化

建筑物、道路、學院大門命名上突出“水”元素。教學公共主樓命名為潤澤樓、中心廣場為潤澤廣場、主大道為潤澤大道、主大門為潤澤門。“潤”取自于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春夜喜雨》詩句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澤”上善若水,澤惠四方。因水體景觀都江堰工程靠近次入口,將次入口、次入口道路命名為淘灘門、李冰大道、淘灘大道。“深淘灘,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李冰為避免內江河床泥沙淤積總結出來的方法。灘,就是河邊淤積成的平地或水中的沙洲;堰,就是擋水的堤壩。

2.4 校園景觀水文化

校園景觀綠化建設要與水文化建設遙相呼應,打造具有水文化特色的景觀綠化,該校設置貫穿整個校園水體景觀綠化,總面積5640m2,配合新校區規劃軸線、弧形的水體文化廊道呈“品”字形分布在校園主入口及廣場兩側。

北面水體靠近體育區和生活區,以溪流及濕地水池為主要形式的自然跌級生態水體,有助提升師生的生活及運動環境,增強水體休閑觀賞性。

校園西入口水池是與校園正門一體設計的造型水池,與校門整體營造出水利學校的校園特色與校園文化理念。

南面的大面積線性水體是校園水體景觀的主體部分,面積約3300m2,與周邊的綠地植物、廣場、水利文化景墻及小品形成獨特的教育水體景觀。

南面水體景觀區域是結合了水體景觀的休閑觀賞功能、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的課外實訓教育功能的綜合水體環境。其利用現場高差關系形成圍繞圖書館的東面高、西面低“L”字型水帶。并根據中國水利工程的發展及技術分為三個區域――下游的水利工具展示區、中游的都江堰工程仿真區及上游的現代壩體構造區,分別代表了中國水利工程從古到今發展的古代農業應用模式、大型水利改造模式和現代水電能轉化模式。

水利工具展示區由高位濕地、觀景湖、文化景墻及實體古代水利工具組成,主要為了展示古代水利工具如翻車、水車、水碾等實體模型及其運轉原理和文化歷史。讓學生在室外休閑或實習實訓過程中接觸水利工具及體會其對中國社會發展的貢獻、感受水利應用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學校榮譽感和歸屬感。

都江堰工程仿真區是由等比例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實體模型及對應的南入口廣場和造型景墻組成。都江堰是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的大型水利工程,建成后兩千多年來不斷修葺擴建,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實體模型是參照建國初期的形態、其設計是為了體現中國大型水利工程通過改造水利環境,促進社會發展的意義,讓學生意識到水利工程的力量及智慧所在。

現代壩體構造區是由三角重力壩和我校教師自行設計的甘金橋拱壩的等比例實體工程、控制展示室、構造小品及說明景墻組成,是整個水體景觀的核心部分。壩體內的控制展示室能真實地展示壩體的核心智慧、工作原理、構造形式及水電能轉化模型,并通過控制壩體出水口大小展示中游都江堰模型的豐、枯水期的水流模式,教師能根據水利知識的學習階段對壩體進行互動教學,是具有實際教育功能的水體景觀區域。

2.5 水文化景墻

為彰顯水利文化,水體景觀四周還配置7塊水利文化景墻,如圖2,彰顯不同水利發展時期的水利文化。分別代表水利發展初期、以黃河流域為主的時期、向南發展時期、鼎盛時期――中國古代水利最發達時期、漕運為主時期、新技術醞釀期、近現代時期等7個中國水利發展時期。

2.5.1 初步發展期

自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以前-前256年秦滅周時期,主要介紹大禹治水水文化。

2.5.2 以黃河流域為主的時期――中國水利的第一個

秦滅周(公元前256)-東漢中平六年(公元189)是中國水利第一個發展期,主要介紹鄭國渠、都江堰、靈渠、坎兒井等古代中國著名水利工程。

2.5.3 向南發展期

自東漢初平元年(190)-隋正權建立(581)的392年間的中國水利文化,介紹此時期洪災防治工程、堤防與排澇工程、灌溉工具、運河槽渠建設、靈渠斗門設計及相關水利人物。

2.5.4 鼎盛時期-中國古代水利最發達的時期

自隋初(581)-宋北末(1127)547年間中國水利文化,主要介紹運河發展中通濟渠、永濟渠、圩田、防於肥田、復閘工程及相關代表人物。

2.5.5 漕運為主時期

自南宋初(1127)-明嘉靖末(1566)的440年中國水利文化,主要介紹京杭大運河、水利技術創新及秦九昭等水利代表人物。

2.5.6 新技術醞釀期

自明隆慶初(1567)-建國初期(1949)的383年間中國水利文化,主要介紹黃河青口束水攻沙原理、洪澤大湖修建、引黃淤灌、民國虹吸管工程及相關代表人物。

2.5.7 近現代時期

介紹自建國初期(1949)以來中國水利發展成就,中國著名水利工程典型案例,例如葛洲壩、山峽、南水北調等水利工程。

3 結束語

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校園水文化建設于2015年6月開工建設,2016年4月一期工程全部完成,二期山澗溪流工程正處施工階段。工程總投資911萬元,目前已完成投資80%。工程建設中,學院本著水文化建設與水利水工程建筑專業室外現場教學相結合的原則,結合水利開發模式,打造疊級水體景觀;利用自然地形,結合水工渠系建筑物打造陡坡、跌水等自然溪流景觀,不但提升了校園的水文化藝術水平和自然美,還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傳授學生水利水電知識,是校園水文化建設中重要的一環。

參考文獻:

[1]吳寒,王佩珊,吳建鋒.校園文化紀念品創新設計研究――以湖南科技大學為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11).

篇8

【正文】

一個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是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構成的,基本概念構成了這個理論所涉及的領域中的主要成分,基本原理則揭示了這些主要成分之間的聯系,并指出了在它們的相互作用之下,這個領域發展變化的規律。

1可獲得性論的圖書館學基本原理

一個學科的基本原理,就是揭示了這個學科領域實踐的發展規律的那些表述。圖書館學的基本原理,就是指圖書館實踐領域的發展規律。通過前面的論述,我們認為,下述的三條原理概括了圖書館實踐領域的發展規律:

1.1文獻單元屬性的分化和融合是圖書館發展的內在動力

可獲得性論按照矛盾論“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的原理,通過分析文獻單元的知識單元、表意方式和文獻載體三個屬性的組成及這些組成在歷史上的分化和融合對圖書館發展形態的影響,從而,用統一的邏輯解釋圖書館歷史形態的發展。

并且,在此基礎上,繼續用這一原理分析了文獻單元屬性現時代的分化和融合,得出了互聯網是新一代的文獻載體的結論,通過對互聯網技術基本文獻屬性的分析,提出了自由文本網絡是圖書館在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新形態。從而,實現了對圖書館的未來作出符合理論解釋邏輯的預見的理論目標。

由此可見,圖書館的技術發展,始終是以文獻單元的知識單元的子屬性作為組織文獻體系的邏輯依據,以表意方式的子屬性作為組織檢索系統的形式依據,以文獻載體的子屬性作為保存和表現文獻體系內容的依據的。據此,不難得出圖書館的發展是以文獻單元屬性的發展作為前提的結論。我們將其稱之為可獲得性論的圖書館學第一原理。并且認為,這條原理揭示了圖書館發展的必要條件。

1.2圖書館是人類文明傳承和創新的基礎性設施

可獲得性論從文獻產生是由于人群傳承文明的需要出發,論證了文獻是人群、進而也是人類社會這個耗散結構的“遺傳記憶”。所以,圖書館存在的終極意義,要從文明的傳承和創造中尋找。人群中文獻信息需要分布的離散性,導致了文獻信息需要的集中化,文獻信息的集中化是文獻聚集的前提,文獻聚集又是圖書館產生的前提。同時,人群中文獻信息需要分布的離散性,也是圖書館在實踐中首先要面對的需求規律。所以,人群中文獻信息需要分布的離散性,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假設前提,也是圖書館產生的社會原因。重點用戶是否有足夠的文獻信息需要,圖書館能否為重點用戶提供優質的服務,是圖書館能夠持續存在的社會原因。提出社會對文獻信息需要的規模增長、“自由平等”理念的張揚、圖書館主體性的覺醒是圖書館獲得長足進步的社會原因。

在此基礎上,提出圖書館的實踐領域,是文獻的保存和整理為支撐,包含了文獻信息創新過程中的文獻信息傳播、文獻生產部分領域的一個區域。文獻信息創新過程,最終是為社會產品的生產過程服務的。因而,隨后從產品的研制、生產和消費過程考察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的生產方式的特點,指出社會生產方式的特點決定圖書館作用的具體方式,提出圖書館的哲學定位是,人類文明傳承和創新的基礎性設施。并且,在這個哲學定位的指導下,考察了圖書館職業信念的發展歷程,提出了以網絡文獻體系為實踐特征的新一代圖書館職業信念是:所有知識為所有人服務。

由此可見,只要圖書館不斷地開拓進取,始終保持自己是人類文明傳承和創新的基礎性設施的地位,圖書館就能不斷的發展。所以,這條原理揭示的是圖書館存在和發展的充分條件。我們將其稱之為可獲得性論的圖書館學第二原理。

1.3提高文獻群中知識單元的可獲得性是圖書館領域角色再分配的出發點

圖書館學第一原理揭示了圖書館發展的技術原因,第二原理揭示了圖書館發展的社會目標。然而,即使圖書館已經明確了解了文獻單元屬性的可利用性,也時刻牢記圖書館的社會目標,并不意味著就一定能夠順利使圖書館與時俱進。因為,還需要將這些落實到實踐中去,才能夠真正推動圖書館的發展。在將新的技術、方案、信念、理論落實到實踐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如何組織協調,使得這些技術、方案、信念、理論能夠發揮它的最大作用的問題。這就引出了可獲得性論的圖書館學第三原理:提高文獻群中知識單元的可獲得性是圖書館領域角色再分配的出發點。

從靜態來看,這個問題可以表述為:怎樣組織圖書館的活動,才最有利于實現圖書館的社會目標。在“圖書館領域的角色分配”一章里,我們已經分析了圖書館領域角色分配的歷史,指出了圖書館領域角色分配,是以提高文獻群中知識單元的可獲得性為角色劃分依據的。所以,提高文獻中知識單元的可獲得性是圖書館館領域角色分配的出發點。

從動態來看,當文獻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引發了新的社會需求,當圖書館已經意識到變革的機遇來臨的時候,圖書館發展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都已經具備了。一旦圖書館完成了針對新的形勢的分析,形成了實踐領域的角色再分配,就預示著圖書館渡過了對新的社會和技術環境的適應期,迎來了圖書館事業新的發展時期。所以,這條原理揭示的是圖書館發展的充分必要條件。

1.4小結

這樣,可獲得性論首先通過從基本定義推導出三層6個基本概念,接著,通過分析這些概念的各種屬性和聯系,根據圖書館發展的各種現象,論述了圖書館形態、圖書館職業信念和圖書館領域的角色三者各自的發展邏輯,力圖從圖書館領域的實踐現象中發現規律性的認識。本文又進一步總結出了三條用以指導圖書館實踐發展的圖書館學基本原理,并指出第一條原理揭示了圖書館發展的必要條件,第二條原理揭示了圖書館發展的充分條件,第三條原理揭示了圖書館發展的充要條件。從而,在結構上保證了圖書館學核心理論內容的完整性。

2圖書館原理的探索

上文提出了三條用以指導圖書館實踐發展的圖書館學基本原理。按照學科理論結構的推理邏輯,在學科的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應該可以推導出一些更為詳細的推論,作為用以解決實踐問題時的指導。這些推論通常被稱為“定律”。可獲得性論認為,圖書館學應該也可以做到這一點。不過,由于圖書館學是一門應用部門學科,這種“定律”是指面向實踐應用的實踐原理,所以,我們把這些推論稱為“圖書館工作原理”,簡稱“圖書館原理”。

2.1什么是圖書館原理

簡單地說,圖書館原理就是圖書館的工作規律。比如,印度圖書館學家SR阮岡納贊著名的“圖書館五定律”,就可以視作這一研究領域的典范之作。[1]至于阮氏的著作英文原名為“TheFive&nbs

p;LawofLibraryScience”,直譯應為“圖書館學五定律”,為何這里譯為“圖書館五定律”呢?正如學者黃權才所指出的那樣,阮氏的“圖書館學五定律”,“不是圖書館學的而是圖書館工作的定律,是圖書館工作者而不是圖書館理論工作者遵循的原則”。[2]至于阮氏為何把自己的著作命名為“TheFiveLawofLibraryScience”,可能與當時的圖書館學研究尚不夠成熟,研究領域還沒有明確劃分有關吧。

人們為什么要研究圖書館原理呢?我們認為,研究圖書館原理的目的,是為了為圖書館工作提供直接的指導思想,探討圖書館作為社會機構的發展規律,闡

發對作為整體的圖書館工作的限定和指導。這其實也就是阮氏五定律所討論的問題的主旨。

那么,圖書館原理應該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呢?也許,有人會問:為什么要問這個問題,問這個問題的意義何在?我們認為,明確圖書館原理應該包含的內容,是我們討論這個問題的前提,如果不給這個問題涉及的內容劃定邊界,就容易出現在論述時漫無邊際的現象,使得討論的結果變得沒有可比性。如上所述,我們認為,圖書館原理涉及的內容,是把圖書館工作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也就是說,圖書館在這里并不代表圖書館事業,也不是具體的業務工作的代表,而是作為一個具體社會機構的圖書館的形態的抽象。本文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分析討論圖書館原理所涉及的內容范圍的。既然圖書館原理試圖為圖書館工作提供直接的指導思想,那么,影響圖書館工作發展的因素,理所當然就是圖書館原理所要涉及的內容范圍。

影響圖書館工作發展的因素,包括社會因素和技術因素兩方面。所謂技術因素,是指圖書館專業技術本身的規律所決定的那些因素。所謂社會因素,是指外部的社會需求和社會精神對圖書館提出的要求。從圖書館工作的內容來看,也可以分為社會工作和技術工作兩方面,而且,從社會工作到專業工作,存在著明顯的邏輯過渡。比如,公共關系、讀者組織屬于社會工作層次,文獻采訪編目、書庫的維護屬于專業技術工作層次,讀者的接待及相關服務,屬于社會工作向技術工作的過渡層次。所以,我們認為,圖書館原理,就是要全面地為這些范圍內的工作提供思考的出發點。

2.2圖書館原理不是圖書館事業原理

自從20世紀30年代阮岡納贊提出著名的“圖書館五定律”以來,世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信息爆炸”和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圖書館的面貌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催生了許多使得阮氏“圖書館五定律”的解釋無法完全涵蓋的內容。于是,國內外圖書館界的學者試圖通過發展和修正阮氏的“圖書館五定律”來為新形勢下的圖書館工作提供指導思想,它們的名稱也都無一例外叫做“圖書館五××”。比如,美國學者米切爾·戈曼在1995年出版的《未來圖書館:夢想、狂想與現實》一書中,提出了“圖書館新五定律”(FiveNewLawsofLibrarianship)[3],國內有龔連英、袁漪雯兩位學者提出的“圖書館五原則”,[4]黃俊貴先生提出的“圖書館五原理”[5]。但是,我們發現,黃俊貴先生提出的圖書館五原理并不是我們這里要討論的圖書館的工作規律,而是圖書館發展原理。可是,仔細推敲起來,黃先生的圖書館五原理討論的內容范圍包括了圖書館事業和圖書館兩個方面,這顯然與我們在上面界定的圖書館原理討論的內容范圍有矛盾。那么,我們在上面作出的這種限定是否有理論根據呢?

圖書館領域的實踐主體,包括圖書館員、圖書館、圖書館事業三者,它們分別對應于不同的社會需求層次。圖書館員對應于具體的讀者和用戶,圖書館對應的是具體的服務人群,圖書館事業對應的是民族國家的社會發展需要。

從使服務對象滿意的角度來看,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在圖書館員的層次,更多的是交際因素。圖書館員并不能很快改變現實可獲得資源的狀況,特別是過去年代出版的文獻資源的狀況。但是,盡可能地讓讀者明確地知道資源現狀和了解自己的對讀者需求的負責態度,并且,讓讀者理解圖書館工作的現狀,則是圖書館員可以做到的。顯然,在上述工作中,交際因素居多。同時,自從圖書館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存在以來,圖書館員的主要工作,都是由當時圖書館的經營方式所規定的。也就是說,圖書館員的工作服從于圖書館的專業分工。所以,圖書館員這個層次沒有獨立的工作原理。

在圖書館層次,更多的是服務方式因素和統計因素。圖書館總是面對一個具體的服務人群,因此,圖書館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以具體的人群為基礎的。這也是圖書館體現自身價值的主要領域。因此,圖書館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了服務對象的需要,需要而且也能夠通過具體的服務方式和統計數字來表現,這也是具體的人群對具體的圖書館的發展施加影響的依據,是圖書館與社會相互作用的根本所在。而且,圖書館是圖書館學研究領域中最主要的實踐主體,圖書館實踐的特殊性決定了圖書館學是否能夠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所以,我們認為,在圖書館工作這個層次,應該存在獨立的實踐原理。在圖書館事業層次,更多的是政策因素。由于不同地域、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差異,也由于圖書館作為一個具體的社會服務機構,它的服務存在著現實覆蓋面的問題,具體的圖書館必然是面向具體人群的。所以,具體圖書館的存在狀況,更多的受到當地人群的影響是必然的。作為為全國圖書館提供發展指導的圖書館事業,不可能適合每一個地區的具體狀況,更不可能面向具體的人群。因而,圖書館事業更多的是帶指導性的政策因素。圖書館事業中的政策,不應當是一般社會事業政策原理在圖書館領域的類比運用,它應該體現圖書館事業本身所具有的特點。正如我們在討論圖書館領域的角色分配時提到的:具體的圖書館是體現圖書館存在價值和意義的主體,當出現了單個圖書館無法解決,或者解決起來將有損圖書館的社會目標的問題時,圖書館事業就有了存在的必要。因而,圖書館事業本身也有獨立的原理。因而,沒有必要把圖書館原理和圖書館事業原理混為一談。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圖書館這個層次的實踐,是阮氏的“圖書館五定律”和戈曼的“圖書館新五定律”這兩個新舊五定律以及龔連英、袁漪雯兩位學者提出的“圖書館五原則”的共同基礎。只是不知道他們是否意識到了。相比之下,黃俊貴先生的圖書館五原理就另覓蹊徑,試圖闡述圖書館的發展原理,提出一套用以指導圖書館工作與圖書館事業發展的規律性認識。黃先生的研究非常有價值,但是,他把對圖書館事業發展的認識,稱為圖書館原理,違背了上文的分析,是不妥當的。

其實,通過分析黃俊貴先生的圖書館五原理,我們也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黃俊貴先生提出的圖書館五原理是:(1)與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相適應;(2)符合國情;(3)以讀者為中心;(4)可持續發展;(5)以辦館效益為目標。[5]如果我們把“以讀者為中心”這一條去掉,把“以辦館效益為目標”改成“以辦事業機構的效益為目標”,使得前四條原理變成這樣:(1)與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相適應;(2)符合國情;(3)可持續發展;(4)以辦事業機構效益為目標。[5]我們可以發現,這四條原理其實是社會事業的一般發展原理,并沒有哪一條是圖書館領域所特有的。而“以讀者為中心”這一條,也不過是對阮氏的“圖書館五定律”部分內容的重復,也只有這一條原理體現了圖書館領域工作的特殊性。這樣,黃先生的這五條原理就成了四條社會事業的一般發展原理在圖書館領域的運用和一條圖書館工作規律的簡單相加。我們認為,既然叫做圖書館原理,就應該是在一般社會事業發展原理之外,體出了圖書館領域的特殊性的規律性認識。毫無疑問,研究一般社會事業發展原理在圖書館實踐領域的運用,對圖書館學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黃俊貴先生的研究在這個領域中確實有不少創見。但是,應該在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抽象出具有圖書館實踐特點的規律性表述,而不應該就此止步。如果,去掉了“以讀者為中心”這一條,就看不出在這圖書館五原理中圖書館事業在原理表述上的特殊性了。而且,從邏輯上來看,一個是一般事業原理,一個是專業機構原理(圖書館事業面對的不可能是具體的讀者),兩者之間顯然存在著層次的差異,把這兩者湊在一塊,怎么看都不協調。所以,把這些內容稱

為“圖書館原理”,看來是不合適的。既然如上所述,圖書館事業也存在著獨立的原理,“圖書館原理”一詞還是留給圖書館這個層次的實踐吧。

2.3圖書館原理的來源和產生方法

追溯一個理論的來源,可以讓我們知道這個理論所建立的基礎是否牢固,另外,在對同一內容范圍內不同表述的理論追源索本,還可以起到對比發明、啟發智慧的作用。探索一個理論的研究方法及其在這個理論中的使用,則可以讓人們了解到這個理論的邏輯體系是否足夠嚴密。

阮岡納贊的“圖書館五定律”的內容是:(1)書是為了用的;(2)每個讀者有其書;(3)每本書有其讀者;(4)節省讀者的時間;(5)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1]阮岡納贊在這五定律中,以第一定律“書是為了用的”為起點,使用演繹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推導出其他四條定律。用演繹方法推理整個定律體系的好處是,只要第一定律是成立的,其他定律也就獲得了成立的保證,因而,最終需要證明的只是第一定律。不足之處是,整個理論體系的展開也受制于第一定律的表述。阮岡納贊認為第一定律“書是為了用的”是毋用質疑的。言下之意大概是說,人們生產書籍的目的,就是為了交流知識,傳播信息。這種目的,不會因為書籍成為了圖書館的藏書而有所改變。可獲得性論在討論文獻的目的的時候,指出了人們創造文獻的首要目的,就是為了重現信息。文獻顯然要“用”才能重現信息。因而,可以說,“書是為了用的”是建立在了一個牢固的基礎之上的。正是因為第一定律的可靠性和使用演繹方法來形成整個理論體系,阮岡納贊的五定律,才擁有了無比的說服力,被譽為“我們職業的最簡明的表述”。

戈曼的“圖書館新五定律”的內容是:(1)圖書館服務于人類文化;(2)掌握各種知識傳播方式;(3)明智地采用科學技術提高服務質量;(4)確保知識的自由存取;(5)尊重過去,開創未來。[3]按照學者景海燕的論述,認為新老五定律“所包含的各個定律之間的關系非常相似,……第一定律都是帶有根本性質的基本原則……第二、第三定律是第一定律的必然推導和具體化……表現了圖書館工作的基本內容,第四、第五定律是第一定律實現的有效保證……支撐著圖書館的不斷發展。”[6]戈曼也自稱,他的這個“圖書館學五定律的提出,是站在我們職業的這位巨人(注:當指阮岡納贊)肩上,以當今圖書館及其未來發展趨勢為背景,對阮氏圖書館學五定律所蘊涵真理的重新解釋”。[3]從這些論述上看,戈曼也繼承了阮岡納贊五定律的研究方法。但是,其第一定律表述為“圖書館服務于人類文化”,顯然忽略了圖書館所被社會公認的情報職能,因而,其第一定律并沒有象阮岡納贊的第一定律那樣,是建立在牢固的基礎之上的。這樣,推導出來的新五定律就難免有遺珠之嫌了。

龔連英、袁漪雯兩位學者提出的“圖書館五原則”是:(1)搜集與整序能優化人類文明的信息資源;(2)以人為本;(3)向一切現實與潛在的用戶提供信息服務;(4)追求創新與高效,實現圖書館的整體功能;(5)發展著的圖書館應探求出自己的演進規律。[4]龔、袁兩位在提出這五原則時,指出以微機革命、網絡革命和通訊革命為主流的新技術革命,改變了圖書館所處的信息環境,使得信息資源數字化、信息傳送網絡化、信息產業化,從而對圖書館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然后,直接提出了五原則,并且進行了簡要的論述,并沒有進行原則與原則之間的邏輯推理。所以,只能算是在對前人理論繼承的基礎上進行的總結歸納。正如該文的題名:《21世紀阮岡納贊圖書館學五定律新解》。至于其內容是否完整,由于沒有論述,所以,不敢妄作判斷。

至于黃俊貴先生的圖書館原理,我們在上文已經作了一些分析,可以看出黃先生對圖書館原理的來源的理解,主要是從一般社會事業的發展原理類比而來的,所以,可以認為主要使用了類比的方法得出的;“以讀者為中心”這一條則是通過對阮岡納贊的“圖書館五定律”的歸納和深化得到的。使用類比法和歸納法可能會導致一些缺陷,主要是可能存在不恰當類比和不完全歸納。比如,阮岡納贊在“圖書館五定律”中,用了四個定律來論述“以讀者為中心”的問題,而且各有側重。黃先生的圖書館原理僅用了一條原理來闡述,是不是過于簡略了一點?另外,其他四條原理彼此之間聯系也不大,所以,也很不好檢驗其論述所涵蓋內容的完整性和其中的論述到底是否完善。所以,黃先生提出的這幾條原理看來也只好象他所說的那樣,“通過集思廣益,去粗取精、除丑求美,逐步取得共識”[5]了。這種做法走的顯然是與理論建設追求邏輯嚴密性所不同的另一條路子。

2.4小結

如果圖書館原理真的象黃先生所說的,要“回答圖書館學的研究對象”、“明確圖書館學是一個什么科學系統”,[5]恐怕也不是象黃先生提出的圖書館原理那樣,由幾個沒有嚴密邏輯聯系的原理組成的。其實,圖書館學原理負責揭示的,是圖書館實踐領域所具有的特殊矛盾的規律性,也可以說,圖書館學原理是由圖書館學研究對象展開而成邏輯體系。圖書館原理負責揭示的,是圖書館具體工作中的所要求遵循的指導思想和發展規律。這兩者之間應該是存在著差別的。

我們認為,把圖書館學原理和圖書館原理混為一談,其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前圖書館學研究的一個深層缺陷:學科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的脫節。結果是進行學科理論研究的學者,不知道怎樣去解釋在實踐中行之有效的原理,比如,對于阮岡納贊的“圖書館五定律”,我們就很少見到(確切地說是沒有見到過)有著作從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角度,特別是研究對象的角度,去論證這些實踐原理。另一方面,進行實踐研究的學者,不管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究是怎樣的,只從現實工作的需要出發,提出實踐問題的解決方案,并試圖冠之以學科原理的名稱來指導實踐工作。這也許就是為什么圖書館學原理和圖書館原理屢屢發生錯位的原因。這也正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圖書館學尚未成熟。

本節試圖通過對圖書館原理這個概念的梳理,劃清圖書館原理所涵蓋的內容范圍。通過對各種圖書館學原理的來源和方法的考察,認為為了保證圖書館原理的完整性和嚴密性,需要在方法論上作出的正確的選擇。

3結語

本文在可獲得性論核心邏輯總結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出了三條圖書館學基本原理,認為在此基礎上,可以推演出圖書館的實踐原理,并且,對圖書館學基本原理與圖書館實踐原理的關系,以及圖書館原理的界定、來源與產生方法進行了討論。

【參考文獻】

1.袁詠秋,李家喬.外國圖書館學名著選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2.黃權才.談阮岡納贊和戈曼的新舊《五定律》.圖書館界,2000(4)

3.景海燕.圖書館學新五律.圖書館理論與實踐,1998(3)

4.龔連英,袁漪雯.21世紀阮岡納贊圖書館學五定律新解.益陽師專學報,2001(3)

篇9

方觀承認為種植棉花“功同菽粟”,只有使農民重視植棉紡織,才能“衣被獨周乎天下。”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他根據自己多年深入民間考察的收獲,對棉花、棉布生產的全過程進行了精深的研究和系統的總結,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月精選畫師,繪制成《棉花圖》系列,共有圖譜十六幅,依次為《布種》、《灌溉》、《耘畦》、《摘尖》、“采棉》、《揀曬》、《收販》、《軋核》、《彈花》、《拘節》、《紡線》、《挽經》、《布漿》、《上機》、《織布》、《練染》,反映了棉花從播種收獲到紡織染色成布的全過程。每幅圖后面配以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的說明文字,然后裝裱成《棉花圖冊》,并在冊首恭錄清圣祖康熙的《木棉賦并序》,呈送乾隆皇帝御覽,乾隆應方觀承的請求,為每幅圖分別題寫了一首七言詩,同時準予方觀承所作的詩句附在每幅圖的末尾。由于有乾隆皇帝的題詩,所以方觀承將這份圖冊正式定名為《御題棉花圖》,并精心臨摹副本,鐫刻在質地優良的端石上,同時刻石上還增添了《方觀承恭進棉花圖折》、《方觀承恭繳御題棉花圖冊折》和《方觀承御題棉花圖跋》三文。七月,方硯承將《御題棉花圖》交回宮中。從此《御題棉花圖》原本即深藏宮中,《御題棉花圖》刻石則留在了直隸總督署。所以確切地說,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并不是《御題棉花圖》,而是《御題棉花圖刻石》的拓本。清朝滅亡后,刻石流散到了保定市半畝園街兩江會館,1954年由河北省博物館最終收藏保存。

《棉花圖》刻石畫面嚴整精到,繁而不亂,流暢的細陰刻線勾畫出陂塘畦畛、屋舍器具,錯落有致,合乎規矩;人物動作,各具形象,姿態生動,五官清晰,須眉刻畫一絲不茍,纖毫畢現,既突出了畫面的主題,又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方觀承在書法上很有建樹,在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中將他的行書列為能品,從刻石上的楷書來看,取法鐘太傅、顏真唧,厚重寬博,與御題詩灑脫秀逸的行書相映生輝,同細致的線刻圖共同構或了一幅幅完美的畫卷。準確地反映出在十八世紀中葉我國北方冀中地區棉花生產技術居世界領先水平的地位,其中許多成功的經驗,至今仍在廣泛應用。如一至五圖,反映了棉花選種、播種及田間管理和采摘的經驗。

在我國的傳統農學思想中,一向重視種子的質量問題,認為“擇種為第一義”,“種一不佳,即天時、地利、人力俱大半棄擲矣”(明徐光啟《農政全書》),《棉花圖》繼承了這一科學思想,在首幅即開宗明義地指出“種選青、黑核,冬月收而曝之。清明后,淘取堅實者,沃以沸湯,俟其冷,和以柴灰種之。”闡明選種首先要進行粒選,即“選青、黑核”(乾隆時代河北所種亞洲棉以青核、黑核兩個品種較優),初步剔除雜劣,然后在第二年清明后進行水選,除去秕粒,留下沉底的飽滿堅實的種子備用。播前種子還要進行三道工序的處理,一是曬種,即“冬月收而曝之”,這可以提高發芽率;二是燙種,即“沃以沸湯”,使種子珠心的薄壁細胞破壞,加帶氧氣進入,促進種子發芽;三是拌種,即“和以柴灰”,柴灰(草木灰)含鉀量很高,既作為種肥幫助棉花發育生長,又有一定的抑制病蟲害作用。

《棉花圖》中,對于播種,也作了詳盡的說明。首先植棉“宜夾沙之土”(見《布種》說明),因為棉花是一種深根作物,主根、支根和根毛組成一個發達的根系網,需要砂壤土才能生長好;在種子入土深淺的問題上指出“種欲深,覆土欲實;虛淺則苗出易萎。”(見《布種》說明);播種的季節《棉花圖》中提出“雨足清明方布種”(見《布種》乾隆詩),“種在谷雨前者為值(音zhi,莊稼種得早些或熟得早些叫“植”)棉,過谷雨為晚棉。(見《布種》說明),河北省的主要植棉區在中部和南部,谷雨于4月19―21日交節,此時,天氣轉暖,雨量漸增,正宜棉花播種。因為棉種發芽需要一定的地溫,幼苗生長需要一定的氣溫。如果播種過早,地溫低,種子在土中的時間過長易于爛子、爛芽或長出病苗、弱苗,造成缺苗斷壟,如果播種過晚,棉花苗遲發,就不能充分利用有效生育期,而且晚苗營養生長勢強,不利于結優桃;播種植棉的疏密是否得當,直接關系至到單位面積的產量:過于稀疏,雖然單株能發育良好,但由于單位面積內株數少,總產量仍不會高;過密則單位面積內雖然株數多,但由于單株發育不好,總產量也還是低的。在這一問題上,我國古代農學家持有不同的觀點,有的主張“一尺作一穴”,有的認為“千丫萬丫,不如密花”,有的主張“每步只留兩苗”,《棉花圖》中,則采用了一個相對靈活的處理原則,“古法一步留兩苗,雖不可盡拘,大要欲使根棵疏朗耳。”(見《耘畦》說明),土質好地力足的地塊,可以“一步留兩苗”,瘠薄的土地,棉株相對較小,就可以適當密植,這種因地制宜的態度,似乎更適于千差萬別的土地條件。

《棉花圖》中,極為重視田間管理。首先強調“種棉必先鑿井”(見《灌溉》說明),在我國很早就把水利看成是農業的命脈,《管子?水地》中提出了“民之所生,衣與食也,食之所生,水與土也”的思想,長期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農田灌溉經驗,在水源上有泉溪、水井、水塘,在工具上有戽斗、水車、轆轤、桔槔、虹吸管、液槽等。“農民仰占陰晴,俯瞰燥濕,引水分流,自近徹遠”。特別是“北地植棉多在高原,鮮溪池自然之利,故人力之滋培尤亟耳。”(見《灌溉》說明);其次由于中耕不僅可以除掉雜草,而且對促進土壤熟化和提高作物產量及品質都有很大作用,因此,《棉花圖》中提出了“時維夏至,千鋤畢興。一月三耘,七耘而花繁茸細,猶之谷五耘而糠秕悉除也。”(見《耘畦》說明)。第三是整枝,《棉花圖》中寫道“苗高一二尺,視中莖之翹出者,摘去其尖,又曰打止,俾枝皆旁達。旁枝尺半以上亦去尖,勿令交揉,則花繁而實厚。實多者一本三十許,甚少者十五六。摘時宜晴忌雨,趨事多在三伏……如或失時,人秋候晚,雖摘不復生枝矣。”(見《摘尖》說明),由此我們看到古代植棉中的兩條科學經驗:一是整枝可以多生果枝和花繁實厚,這是對調節植株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有了認識;二是明確打旁枝尖是“勿令交揉”,這是對改善棉株光照條件有了認識。精細的田間管理,是我國傳統農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鮮明特色閃耀著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光芒。

《棉花圖》六至十一圖反映了棉花揀曬和收販以及加工和紡紗的經驗,十二至阜六圖,描繪了綿線織成棉布、染色加工的過程。其中尤其是在棉花的深加工方面,由于工具的改進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首先是軋核機具。軋核是原棉加工的第一道工序,目的是將棉絮和棉籽剝離開來。元代出現了需三人共同操作完成的“木棉攪車”,利用曲柄 和碾軸相軋碾去棉籽。明代后期出現只用一人操作的“太倉式”軋花車,將元代木棉攪車的木軸改為一鐵一木,“鐵軸透右柱,置曲柄;木軸透左柱,置圓木約二尺,軸端終以繩,下連一小板,設機車足。用時右手執曲柄,左足踏小板,則圓木作勢,兩軸自軋;左手喂干花軸罅。”(《古今圖書集成?考工典》卷二一八引《太倉州志》),從《棉花圖》《軋核》的畫面來看,軋花車已經又有了改進:取消了圓木而改在鐵軸透柱外的左端安一個叫“轂”的裝置,轂上按有十字槌,并取消了踏板。文字說明中寫道:“以轂引鐵,下以鉤持木,左右旋轉。”這樣可以增加轂和十字槌的重量,更有效地利用慣性,從而節省人力。其次是彈花器具的改進,彈花是用彈花弓將瓤花(去籽的棉花)彈得松軟勻細。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彈弓都是以竹為弓,用手撥弦彈棉,元末明初才有了用檀椎擊弦的記載,到了明末,彈弓材料變為“以木為弓,蠟絲為弦。”(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三五),構造上增加一鉤竿,用懸繩系住弓身,以減輕彈弓人手的負擔。在《棉花圖》的《彈花》中,釣竿已從固定在其他物體上改為系在彈花人的腰間,這樣,彈花時或坐或立或行,活動自如,不時變換姿勢,可以減輕疲勞,提高工作效率。

紡織,顧名思義包著兩個程序:紡紗與織造。紡墜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于紡紗的工具,它的出現至少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考古資料顯示,在全國三十幾個省市已發掘的早期居民遺址中,幾乎都有紡墜的主要部件紡輪出土,有石質、骨頃、陶質和玉質等。早期紡輪,比較厚重,適合紡粗的纖維,一般由石片或陶片經簡單打磨而成,形狀不一,多呈錐形、球形、扁圓形、四邊形等。新石器時代晚期,紡輪變得輕薄而精細,可以紡更纖細的纖維。由于紡墜效率低,線的粗細也不均勻,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一種根據紡墜工作原理制作的單錠手搖式紡車出現了,并很快代替了紡墜,成為紡織手工生產的重要工具。它由手柄、一個錠、一個繩輪組成。

紡車最早出現在什么時代,目前還無法確定。但在出土的漢代文物尤其是畫像石中多次發現,說明手搖紡車早在漢代已非常普及。因此也不難推測,紡車的出現應該是比這為早的。兩宋時期,隨著社會經濟和城市的發達,形成了一個空前廣大的市民階層,為適應其審美趣味,隨之出現了反映市民生活及與其有密切關系的農村生活的大批風俗畫。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北宋王居正的《紡車圖》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該圖為絹本,主題是表現麗日融融的春天,兩位村婦一同紡績。畫面上紡車軋軋,一位年輕村婦懷抱著哺乳的嬰兒,坐在紡車前操作,稍遠處一位老年村婦站立為之牽線。畫面右側繪有一個嬉戲的兒童,兩位村婦之間則點綴一只小犬正在撒歡。背景繪著隨風披拂的柳絲及幾段粗硬的樹干,非常生動地描繪出一幅田家婦女辛苦勞作的場景,也向我們形象直觀地展示出北宋時期的紡車模樣。

宋元之際,紡車有了很大改進,單錠改為多錠,手搖改為腳踏,出現了臥式手搖紡車、立式手搖紡車、腳踏紡車、水力大紡車。其中,腳踏紡車與水力大紡車尤為先進。

腳踏紡車是我國古代紡織機械史上的重要發明。是由一位民間的女紡織家黃道婆發明的,它的結構特點,是利用杠桿曲柄結構把腳的往復運動變為圓周運動。由于紡車上可以安2錠、3錠直至5錠,驅動紡車的動力來自于腳,這樣雙手便可進行紡紗操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水力大紡車自然更為先進,它不僅以水為動力,大大節省了人力。更重要的是,它的車身大,長約2丈多,寬約5尺,綻數多達32個,以紡麻為例,一般腳踏五錠麻紡車,每晝夜能紡二斤紗。而大紡車,一晝夜能紡一百斤紗,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紗機械。在西方直到1769年,英國人阿克萊才制出水力紡機,比中國的水力 適大紡車晚了四個多世紀。

在《棉花圖》的《紡線》畫面中,我們看到使用的是臥式手搖單錠紡車,紡者面向紡車,左手握棉條,右手轉動紡車,帶動錠子轉動,棉線便像繅絲一樣被抽引出來。

關于原始織布機的具體型制,目前還缺乏更多的實物依據,但是,我們根據考古學的大量資料,也可以了解到它的大致情況。1975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紡墜、管狀骨針、打緯木刀和骨刀、繞線棒等紡織工具。這是距今六千多年前已有最早的原始織機的佐證,也是到目前為止所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原始織布工具。

人類最初是怎樣織布的呢?原始的織布方法,古時稱作“手經指掛”,使用構造簡單的原始腰機,用足踩織機經線木棍,一手投緯引線,一手持打緯木刀打緊緯線,這種原始織機是現代織布機的始祖。

后來,人們在織布的生產實踐中又逐步革新創造成功了踏板織機。踏板織機最早出現的時間,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史料說明。但根據史書所載戰國時期諸侯間饋贈的布帛數量比春秋時高達百倍的現象,及近年來各地出土的刻有踏板織機的漢畫像石等實物史料推測,踏板織機可能出現在戰國時代。到秦漢時期,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已普遍使用。以后,織機又不斷地得到改進,出現了腳踏提綜的斜織機。斜織機是一種配備有杼、經軸、卷軸、綜片(單綜)、踏板和機架的完整織機。它采用物理學上的杠桿原理,用腳踏板來控制綜片的升降,使經紗分成上下兩層,形成一個三角形開口,以織造平紋織物。這是織機發展史上一項重大發明,用雙腳代替了手提綜的繁重動作,就能使左右手更迅速有效地用在引緯和打緯的工作上。生產率比原始織機一般可以提高十倍以上,大幅度地提高布帛產量,并一直為后世所沿用。在《棉花圖》的《織布》圖中使用的依然也是腳踏斜織機。但我們從《棉花圖》的描述中,看到了這一地區紡織技術的巨大進步,紡織時,已不必像明代要在地窖中進行,以避風土和干燥。在明代,著名的肅寧縣布“埒(音lie,等同)松(松江,今上海市)之中品”,“今如保定、正定、冀、趙、深、定諸郡邑,所出布多精好,何止中品。”(見《織布》說明),而達到了“產既富于東南,而其織絲之精,遂與松婁匹”(見方觀承《御題棉花圖》跋),更由于直隸同南方在風俗、氣候等方面的巨大差異,而形成了自己棉織品的獨特風格,“南(江南)織有納文、縐積之巧,畿人弗重也,惟以縝密勻細為貴。”(見《織布》說明),在風大、寒冷的北方有著極為廣闊的市場。

篇10

有人說,是它誕生了最古老的文明,有人說,是它孕育了最原始的宗教。有人說,是它創造了最初期的文字。有人說,是它建立了最先遠的帝國。

與無數文明一樣,它起源于河流。土耳其東部巍巍群山的積雪,給了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最初的生命。它們各自延綿,越過山脈跨過高地,一路壯大,來到今天伊拉克的科納后歡笑著結成一體,又帶著它們的新名字阿拉伯河,奔入波斯灣的懷抱。被兩河共同滋養的土地――美索不達米亞。它的富庶美麗讓《圣經》也欣喜地傳誦,說它是人類曾經的伊甸樂土。

歷史脈絡

“美索不達米亞”這個稱謂出自希臘人,直譯就是兩河之間的土地。它曾讓文明高度發達的古希臘贊嘆不已。它的核心區在今天的伊拉克、敘利亞和伊朗西部。這里如今也是世界的焦點之一,一個個民族來了又走,一個個國家興亡交替,傳遞的卻是血脈相同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距今8500年的時候,兩河流域里出現了農業定居的小村落,那星星點點的文明之火燃燒了兩千多年,被歷史學家們稱為“歐貝德文明”。因為這一時期沒有文字出現,所以被稱為兩河文明的史前期。

公元前4000年,蘇美爾人開創了兩河最早的文字文明。他們建立城邦國家,讓城市和神廟閃爍在大地上,他們創造的人類最早的文字一楔形文字,在此后幾千年中一直被兩河地區的各民族使用,成為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根基。

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屬于游牧民族的“閃米特人”開始陸續從沙漠草原遷來。命運注定他們是更為輝煌的兩河文明的締造者,雖然此時他們還僅僅是荒蠻的部族。公元前2371年,第一支閃族人擊敗這里的蘇美爾人,建立了阿卡德帝國。但阿卡德帝國在這里只存在了不足200年就消亡了。此后蘇美爾人曾經復興,但終究是曇花一現,閃米特人終于成為兩河的主人。

從敘利亞草原上來的“阿摩利人”也是閃族的一支。他們在公元前2200年來到兩河的巴比倫建國,將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創造的文明發揚光大并推向。古巴比倫帝國的第六位國王漢謨拉比是兩河文明中著名的帝王,他的帝國強大富庶,國都巴比倫城更是一座壯麗繁華的國際大都會。但古巴比倫在800年之后也走到了盡頭。在公元前1595年被赫梯人消滅。

一直盤踞在兩河流域北部的亞述人此時已經壯大。這是一支閃族和非閃族結合的民族。他們建立了亞述帝國,國民驍勇善戰、嗜血成性。它的版圖曾經橫跨西亞和北非。將兩大古老文明“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都收入自己的囊中。亞述帝國的終結者是另一只閃族――迦勒底人,他們建立的新巴比倫帝國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最后的輝煌。公元前538年,隨著波斯帝王居魯士的到來。兩河流域正式并入了波斯帝國的領土。綿延35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也終于被波斯文明所替代。

文物的訴說

古老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在歷史的軌跡中和中華文明未曾交匯,今天卻借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收藏的48件珍貴文物,遠渡重洋來到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這48件文物數量雖然不多,卻幾乎概括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各大重要時期。其中“恩黑度阿娜浮雕盤”“界石”“水道圖泥板”和“亞述王宮浮雕板”更是賓大博物館重要的收藏。以前從未離開過大學所在的費城地區。這些文物將向人們講述美索不達米亞這個人類歷史上最悠遠的文明是如何從村落走向帝國,又從繁華歸于寂靜的。

女性人體小雕像 陶土燒制高16.5厘米 寬5.6厘米歐貝德晚期

距今65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到處都流行著一種陶制小型人體雕像。和人類早期的許多藝術品一樣,它抽象簡潔、樸拙明快。這件雕像刻畫出女性修長窈窕的身體,她有著一張奇異的臉。頭頂上覆蓋著黑色的瀝青,表現出高聳的發髻。面部的五官簡單成線和孔,薄細的嘴唇上下打著孔。鼻孔兩邊向上斜飛兩道凹槽,如同飛入鬢角的柳葉長眉,表現的卻是雙眼。整個面部看上去更像一種昆蟲。雕像的身體部分更加簡單,卻著重刻劃了女性的生殖器官。8000多年的時光中,她就一直這樣將雙手叉在纖細的腰間。并腳而立。似乎用一種挑釁的姿態看著后世的人們。她的形象或者是保護人類的神靈,或者是表現當時人們對生殖的崇拜,更或者是對死者的藝術摹刻――專家們種種的猜測只能引起更多的好奇。

文明從蘇美爾開始

文物比起文字文獻來更加直觀,更加真實。是它們帶來了那些早已逝去的日子,帶來當時人們的生活、藝術、信仰和種種值得珍惜的事物。而文物的價值并不一定決定于它精美和稀少的程度。

在兩河流域的遺跡中,有一種被考古學家們戲稱為“比泥土還普遍的東西”――斜沿碗。它出土的數量之大占到同時期陶器的四分之三。這種碗的制作過程非常簡單快捷:人們先在地上挖出一個個凹洞當模具,再把準備好的添加了大量干草的泥土灌壓到模具里,并用手指拍壓成型。干燥后再移到窯中燒制。在燒制過程中,泥土內的干草被燒掉了,因而留下許多洞孔,以至于這種碗根本無法盛放液體。

當時的人們為什么要大量燒制這樣粗糙的碗呢?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是一個農業文明。當時已經進入協同合作的社會,出現了許多需要集體勞作的工程,比如挖鑿灌溉水渠。當人們被征募為勞工時。自然不能再靠自己的種植獲得食物,所以政府部門要用糧食來作為報酬。每次分發時人們需要大量的量具,而它們的使命隨著分發的結束就結束了,當然不會有人關心它們是否精美,只要大小相同就可以了。這種斜沿碗正是充當了標準量具。

有些碗的內壁還被涂了一層瀝青,防漏性能增強,就能用來盛放液體了。不論它具體盛什么,總之都是一種很好的量杯。這粗糙的斜沿碗,正顯示了蘇美爾人在管理、制造和觀念上的進步。

美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克萊默曾寫過一本書――《歷史從蘇美爾開始》,里面歷數了蘇美爾人的27個世界第一。從最早的文字、文學,到最早的議會、法典,再到最早的歷法,種植等等,涉及早期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蘇美爾人不愧是兩河文明的締造者。

文字是蘇美爾人對兩河文明最大的貢獻。此后生活在這里的各個民族都使用它,還演變出許多不同的語言。蘇美爾人發明的這種文字被后人稱為“楔形文字”,因為幾乎每個字上都有一個三角的尖頭,好像木匠用的楔子。早期的楔形文字是象形文字,之所以發展到后期有了這種特征,可能和用于書寫的紙筆的材質有關。

當時人們最常用的“筆”是蘆葦稈,最常用的“紙”則是泥版,這源于當地特殊的自然條件。兩河地區木材和石材都非常匱乏,只有取之不盡的泥土遍地皆是。人們把它制作成大小不等的泥版,再用繩子分割成行,而后把蘆葦稈削尖。在黏濕的泥版上書寫,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按壓出文字。這樣漸漸地形成了每個字都帶箭頭的特點。

泥版的正反兩面都可以用于書寫,寫好后把它晾干或者用火燒烤一下。就能保存長久了。使用這樣簡便廉價的“紙張”。比起其他文明似乎顯得有些笨拙,但對于后世的學者來說,卻是最 大的福音。因為它比埃及人的紙草紙和中國的紙都更持久,也讓美索不達米亞的史料保存得比許多古文明都要完好。

斜沿碗陶土燒制 高6.0厘米,直徑18厘米 烏魯克(約公元前5400~前3100年)和捷姆迭特那塞爾時期(約公元前3200~2900年)。

記載財產變更的墨綠色石碑 高8.0厘米,寬8.0厘米,最厚處達1.8厘米捷姆迭特那塞爾時期

這塊刻滿文字的墨綠色石頭,記載了一個買家從5個賣家手中獲得63.51公頃土地的交易。上面的文字和后來的楔形文字還很不相同,它們更像是一些圖畫符號,是典型的早期象形文字。當年在比泥版更堅固的石頭上刊刻文字時,人們是希望借助石頭的記載而永遠擁有土地。而如今,卻是文字讓石頭得到了永恒。

文字的保留固然重要,但如果文字不被人認知,卻也是徒勞。隨著兩河流域被波斯帝國吞并,楔形文字漸漸成了死文字而被人們所遺忘。當17世紀西方人得到大量書寫著這種奇特文字的文獻時,世界上已經沒有人認識它了,人們甚至不知道它究竟是文字還是圖形?應該從左向右讀還是從右向左讀?

就在學者們對這個難題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賭注竟然讓問題得到突破。1802年。一位年僅27歲的德國中學教師格羅特芬德,突發奇想地和朋友打賭,說自己一定能破譯這種古老的死文字。當時他手上僅有幾份楔形文字的蹩腳的摹本,但他憑借刻苦鉆研和天才的假設,竟然破譯了第一段楔形文字。雖然這只是波斯人使用的晚期楔形文字,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相去甚遠,但破解的思路畢竟成為開啟楔形文字的一把鑰匙。之后又經過學者們近百年的努力,如今在兩河發現的幾十萬塊楔形文書,終于開始述說那些被湮滅的文明。

蘇美爾人的貢獻遠不僅僅是文字,他們還發明了各種各樣的物品來加快自己文明的進程,其中輪子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在今天,輪子已經融入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我們無法想象沒有它該怎么生活。蘇美爾人最初把輪子用在制陶的器具上,后來又把它的工作原理用于運輸工具。

驢拉車淺浮雕石飾板石灰巖 高13.0厘米,寬26.8厘米早王朝三期(公元前2600~前2234年)

在這塊已經殘缺的驢拉車淺浮雕石飾板上,著重表現了四匹驢子拉的一輛車。車輪的結構非常清晰,是由3塊木頭組成,木頭之間用兩對夾子連接。車輪中心是圓形的車軸。車上還安置有供人騎坐的靠椅。在人類的歷史上,軍隊總是被最先進的科技武裝。在烏爾地區出土的“軍旗”上,描繪了戰車的形象,可以看出輻條替代了輻板,金屬軸替代了木軸,拉車的驢子和牛也換成了被人們馴服的馬匹。輕快的戰車在戰爭中的威力越來越大,帶著帝王們征服世界的野心飛速旋轉著。

輪子讓人類走得更遠,它可以帶來戰爭,也可以帶來交往和貿易。在蘇美爾人的記錄中,從遙遠的地方得到物品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的事情。

捻角山羊頭像 銅合金 高15.54米,寬15.2厘米早王朝三期

這只青銅鑄成的捻角山羊頭,比例精準而完美,讓人不敢相信它是來自4000多年以前。羊頭上那對巨大的螺旋形的犄角相對而出。額頭和兩邊的面頰上還裝飾有貝殼和紅色的石頭,它那對大眼睛也因為鑲嵌了白色的貝殼和黑色的石頭而顯得炯炯有神。

這件青銅羊頭不僅說明蘇美爾人當時已經熟練地掌握了冶煉和鑄造技術,而且它本身的形象就頗耐人尋味。捻角山羊的棲息地很廣。從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一直延伸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克什米爾地區,但這些地方都不在蘇美爾人的版圖之中,所以蘇美爾人只有通過貿易和戰爭才能得到捻角山羊。實際上,當時的兩河地區貿易的對象從阿富汗到黎巴嫩,再到印度河流域,范圍之廣可能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如果今天去中東地區,能看到許多高高的土丘,這并非自然的賜予,它們的下面很多都沉睡著古代建筑遺跡。因為兩河流域缺乏石材和木材,這里的建筑大都是泥磚建造的。泥磚的易于損壞,使建筑都不能存留太久,需要不斷被拆除重造。天長日久這些建筑所在地的地勢就被不斷抬高了。

打開這些建筑的遺址,從遺跡中不但可以發現當時建筑的格局,還能發現一些不易破損的建筑構件。這是一根從神廟遺址中發現的圓柱。它高達2.3米。由一棵涂抹了瀝青的棕櫚木制成,如今木頭已經朽爛,但外面的裝飾依然完好。這是一種有如馬賽克鑲嵌的裝飾。分別由白色的貝殼,粉紅色的石灰巖和黑色的含有瀝青的石灰巖組成。它們把柱子分為圖案相同的四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分為上下兩小部分。下面是粉色、白色和黑色各自成行的菱形。而上面則讓白色長三角單獨成行,另外兩種顏色則混合在一起和它交錯。這種搭配使色彩既規則又富于變化。其中白色的貝殼因為帶有閃光,更給整個柱子增添了華美之氣,充分顯示出蘇美爾人優雅樸素的美學觀。

鑲嵌小鳥的門楣 石灰巖、銅和含瀝青的石灰巖高20厘米,寬12.3厘米 早王朝三期 用于建筑門楣部分的裝飾品。

有花狀頂端的陶楔 燒制的陶土、石頭和瀝青每根長31厘米左右,直徑13厘米左右 早王朝三期 這些陶制的花朵在神廟遺址中發現了很多枚,它們應該是用來裝飾過道墻壁的。

在蘇美爾人的遺跡中,最令世人矚目的考古發現莫過于烏爾王朝的王陵墓葬群了。現在烏爾王陵被發現的墓葬數量高達1850座,但據推斷當時的數目起碼是現在的兩倍。時間讓它減損了不少,但里面出土的文物依然讓考古學家瞠目。在早期的墓葬當中,還有大量的“人牲”。“人牲”是在安葬墓主人時。作為殉葬祭品被殺死的人。這些“人牲”到底是什么身份?和墓主人的關系如何?他們是心甘情愿去陪伴墓主人還是被迫面對死亡呢?許多未解之謎依然等待著答案。

烏爾王陵的墓葬中,男性“人牲”數量遠遠少于女性,他們大多是衛兵的身份。這些男性也配有飾品,但遠遠不及女性的品種多、數量大,似乎死亡也不能阻斷女美的天性。在一個被稱為“死人巨坑”的陪葬穴中,有多達74具“人牲”!其中68人為女性,她們大多是仆從,侍女和樂師。根據她們身份的不同。佩戴的飾品從材質到形狀都不相同。許多佩戴黃金花環頭飾的女孩都圍繞在各種樂器旁。雖然當時不論男女都喜歡戴發箍。但一般都比較簡單。這種精美的花環頭飾,大概是宮廷女樂師的一種標準服飾。

花環頭飾 黃金、青金石和瑪瑙 長32.1厘米,寬5.5厘米早王朝三期

花環由天青石和紅色的瑪瑙穿成珠串的主體。再等距地裝飾上13片黃金制成的白楊樹的葉片。這些薄薄的金葉片上還被精心地軋出了象征葉脈的斜線。白楊樹是當地常見的樹木,工匠們對它們的模仿自然也細致逼真。

和神殿建筑材料的色彩搭配一樣,蘇美爾人似乎喜歡將對比強烈的色彩組合在一起。許多飾品中都用暖色調的金色和紅色,配上冷色調的深藍色。而材質則代表了不同的身份等級。在蘇美爾時代的美索不達米亞,黃金是一種非常稀有的貴重金屬,許多黃金都來自遙遠的阿富汗北部。同樣來自那里的還有青金 石。這種美麗的石頭不但擁有純凈的深藍色,而且其中隱約閃現金色的星點或絲線,如同湛藍夜空中的星辰,這讓蘇美爾人非常迷戀,經常用它制成各種飾品。

珠子袖飾 黃金、青金石和紅玉髓 長12.0厘米,寬6.0厘米,直徑0.5厘米 早王朝三期 這件袖飾由243顆黃金、青金石和紅玉髓珠子組成,穿成了并排的12串,交替閃現著明亮的紅色、金色和藍色。這種珠串被縫制在女性的衣袖上。

圖11 珠子項鏈 黃金、瑪瑙和紅玉髓 長50厘米,寬1.5厘米早王朝三期

玉髓是一種人工制作的寶石,當時只有印度河流域可以出產。在公元前3000年,蘇美爾人就用楔形文字記載了他們在印度河流域的一些活動。后來有一些工匠從印度河移居到了兩河流域的南部,他們被蘇美爾人稱為“麥路哈人”,這些能工巧匠用自己特有的工具一一種堅硬無比的石頭為玉髓鉆孔。像這樣一串項鏈中的玉髓長珠,在中間鉆孔可能要花上好幾天的時間。這么復雜的技術讓這些紅玉髓珠身價倍增。

在烏爾的王陵中出土了大量的紅玉髓珠,這種對玉髓的偏好,讓專家們不禁猜測,也許王室的某位成員就是一個來自古印度的公主,她遠嫁到此帶來如此多的印度珠寶。

金花頭飾 黃金、青金石和瀝青 直徑4.7厘米,高1.0厘米早王朝三期

這朵花由一整片金箔制成,有片狀花瓣;花心里用瀝青乳香黏貼上青金石制成的花蕊。在花盤的后面還有一根銀制的花莖。這種插在頭發上的花形飾品全部是用黃金制成的,可能這種花對蘇美爾人來說有更深層的含義,而不僅僅是裝飾意義。

“狗項圈”或緊圍在脖子上的項鏈 黃金和青金石長23.5厘米,寬3.3厘米,高0.5厘米 早王朝三期

這種項鏈比較少見,非常短小,如果戴在頸部一定是緊緊貼著皮膚的。所以有考古學家稱它是“狗項圈”。不過目前已經發現,在當時的陶版中,描繪了一位佩戴著這種項鏈的女性。

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有無數讓人驚嘆的創造,而他本身卻充滿了神秘的色彩。“蘇美爾”是后來的阿卡德人對他們的稱呼,而他們自稱為“黑頭的人”,被認定為黃色人種。而蘇美爾語則是目前世界上最孤立的語言,不歸屬于任何語系。

蘇美爾人的容貌特征和之前的歐貝德人、之后的閃族人都不相同。大多是這樣體格健壯、直鼻大眼,不蓄須發的形象,如果有胡子也大多把上唇胡須剃掉。

蘇美爾人的來源,也是學術界爭議頗多的一個問題。從兩河流域的北面到東面再到南面,人們爭論不休,甚至還有人根據他們崇拜高山和對肉眼無法看到的行星的驚人描繪,斷定他們是外星人的后代。不論如何,蘇美爾人為人類遺留的財產非常豐富。他們記錄了最早的天文現象,把一年分為12個月;創造文字,締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史詩《吉爾伽美什》。還有和圣經上極為相似的關于大洪水傳說,實際上許多圣經的故事都源于蘇美爾人的神話。蘇美爾人還神奇地創造了60進制,成為我們今天時間的進位系統。

當蘇美爾人心不甘情不愿地離開了歷史的舞臺后,兩河流域就是閃族人的天地了。

閃族人的登場

阿卡德人屬于閃米特人的一支。閃米特人又稱閃族人,是來自阿拉伯半島的游牧民族。今天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屬于閃族的后裔。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游牧民族和農業民族之間總是沖突不斷,善戰的游牧民族往往會征服定居的農業民族。而后卻又被先進的農業文明所征服。阿卡德人和蘇美爾人正是如此。在阿卡德人用武力擊敗蘇美爾人后,開始逐漸臣服于蘇美爾人先進的文化,成為這種文化自覺的繼承者。

阿卡德人繼承了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用它們記載自己的生活。這塊泥版上用楔形文字書寫了一份關于洋蔥的檔案洋蔥是當時重要的貿易物資,它的征集要由國家官吏負責。并用這種“洋蔥檔案”記錄下來。對于后世的學者來說。泥版的意義非常重大,它上面往往標注帝王的年號,為后人確定時間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比如這塊泥版就確切地告訴后人,它刊刻于公元前2216年。

滾簡印章 某種綠石高4.3厘米,直徑2.9厘米阿卡德王朝

蘇美爾人發明了一種奇特的滾筒式印章。這種圓柱形印章雕刻有文字和紋飾。它可以在潮濕的泥版上滾動軋出花紋或文字,有如印刷術一般。阿卡德使用的滾筒印章圖案更加豐富,比如這件就表現了他們熱愛的競技活動的場景。

出身低微的閃族人薩爾貢注定要改變歷史。他以驚人的軍事才華,帶領閃族人擊敗了蘇美爾人。當時的蘇美爾人所建立的是許多的城邦國家,而薩爾貢定都阿卡德后,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的軍事帝國――阿卡德帝國。薩爾貢還向東面的埃蘭、西面的今天屬于敘利亞和土耳其的東部地區大舉進攻,自稱是“天下四方之王”。

薩爾貢的兒子繼承了他的名望和軍事才智,在他之后繼續統治帝國。而他的女兒也聲名顯赫。沿襲當地的傳統,薩爾貢將自己的長女恩黑度阿娜任命為月神南那的高級女祭司。“恩黑度阿娜”這個名字的含義就是“恩。飾天的(人)”,是一種宗教職務的名稱。

帶有阿卡德王朝建立者薩爾貢的女兒“恩黑度阿娜”銘文的浮雕盤 方解石 直徑26.0厘米,寬4.5厘米 阿卡德王朝

石盤背面有不完整的銘文:“恩黑度阿娜。南那神之妻,基什王薩爾貢之女,建臺石于烏爾神南那廟的zA.zA。”

這塊雪花石制成的圓形浮雕板上,展現的正是恩黑度阿娜祭祀月神時的場景。祭祀板的圓形本身可能就象征著月神。在圖案中一共有4個人物,其中左邊第二個是恩黑度阿娜。她戴著一個特別的頭冠,頭冠下面是像女神一樣長而濃密的發辮,身上穿著層疊的塔裙,這些裝束都是祭祀專有的。恩黑度阿娜神情肅穆而專注,虔誠地為月神南那獻上祭祀用酒。

歷史上的恩黑度阿娜在大祭司一職上非常成功。她不但主持國家的各種重大祭祀活動,而且是一位才華出眾的女詩人。她贊美歌頌神靈的詩句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首署名的詩作。這些文學作品在現在不但是人類文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成為學者們研究美索不達米亞宗教的重要文獻。由于恩黑度阿娜的非凡才智,她幾乎擁有了半人半神的地位,在她去世之后,影響力還延續了好幾百年之久。

雖然在阿卡德人之后蘇美爾人還曾經有過一段復蘇,但青山掩不住,畢竟東流去。另一只閃族人締造的巴比倫帝國以更加強勢的姿態出現了。

輝煌的巴比倫時期

兩河流域的歷史上先后出現過兩個巴比倫王國,都是以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巴比倫城為國都。它的位置在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90公里處。因為兩個巴比倫帝國的輝煌,史學界甚至直接用“巴比倫文明”來概括稱謂兩河文明。

巴比倫曾經只是幼發拉底河旁一個不知名的小城,被阿卡德人炫耀地列入被征服城市的名單中。公元前2200年,閃族的另一支“阿摩利人”來到巴比倫,他們以此為基地逐漸征戰出一個強大的帝國。

在古巴比倫的帝王中,最杰出的當屬漢謨拉比了,他在位時統一了兩河流域的南部地區。而令他名垂千古的還有一部 《漢謨拉比法典》。雖然早在古巴比倫之前,蘇美爾人就頒布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法典《烏爾納木法典》,但它只流傳下來兩塊殘片。《漢謨拉比法典》則是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備的成文法典。這282條法典被巴比倫人精心地刻在高達2,25米的黑色玄武巖石柱上。這部法典對人們生活中各類事物都作了詳細的規定,足見當時古巴比倫人法治的完備。

記錄法律文本的楔形文字泥版 高8.8厘米,寬4.7厘米,厚2.6厘米 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時期(公元前1792~前1750年)

目前發現的古巴比倫時期的法律文書數以千計,從這些泥版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當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使用法律的。這塊漢謨拉比時代的泥版記錄了兄弟三人向母親贈送一名女奴的事情。這份法律文書詳細地說明了三個兄弟及他們母親和被贈女奴的姓名、關系,這位母親大概已經孀居,所以三兄弟贈給她一名女奴以照顧她的起居生活。并注明如果某天她再嫁了,他們將帶走這個女奴。后面列舉了11位見證者的名單并書寫了國王的年號。泥版制好后被裝在一個泥制的信封里,還在封口處蓋壓了見證者的滾筒印章。可見人們對各種文書認真細致的程度。

楔形文字一直是兩河流域各民族通用的文字,在不同的時代也經歷著不同的演變。從早期的類似圖畫的象形文字,逐漸發展出拼音規則。字母表中字符的個數也在逐步減少,從最初的七八百字符,發展到漢謨拉比時代已經精簡到七八十個了。

由于楔形文字的繁雜難懂,掌握它的人并不多。當時的人們認為文字是神的賜予,將那些識文斷字的人稱為“神的書記員”。書記員既可以受雇于官府也可以受雇于私人。那些為官府工作的高級書記員還身兼祭祀的職責。他們更成為人與神溝通的橋梁。這些人在社會上擁有很高的聲望。有一句巴比倫的諺語說:“一個擅長于寫作的人,他會像太陽一樣光芒四射。”

不過想要成為王室和神廟中受人尊敬的書記員,就必須完成書記學校艱苦的學習過程。這種圓形的小泥版常被古語言學家們戲稱為小圓餅,它是書記學校低年級學生的教學品,學生們在這個時期學習書寫體系和詞匯,通常老師在這種圓形泥版上寫一個簡單短小的段落,學生們則在后面練習抄寫。

兩河流域生活的民族眾多,這里的神靈也多得不計其數。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保護神。甚至在一個家庭中,不但有家神,還有門神、灶神等等,真是眼花繚亂。根據公元前9世紀的一次官方統計,神族人口竟然高達6.5萬以上。其中非常重要的大神就不下十數個。

獸首權杖頭可能是皂石 高8.0厘米,頸部直徑5.0厘米伊辛-拉爾薩和古巴比倫時期

這件石雕的公羊頭就代表了埃阿神的形象。它原本是一個權杖的杖頭部分。雖然只有8厘米高,但刻劃得非常細膩。卷曲的大羊角和豐密的羊毛簇擁在羊頭的四周,公羊的頭略微仰起,一副威嚴而倨傲的神情。由于不斷被手撫摸,黑褐色的羊頭上留下了被手滋潤后的光澤。

羊頭代表埃阿神,是一位治理宇宙的大神。他因為擁有精湛的技藝,又成為藝術和手工藝者的保護神。他的這個羊頭獸的形象逐漸成為神權的象征,出現在滾筒印章、界石、神廟等許多地方。人們喜歡在它的面前賭咒發誓。以顯示自己的公平和誠信,請求得到埃阿神的保佑。

在兩河流域,由于泥土的普遍,書寫的材質一般是泥版,也有木版、石材或者少量的金屬。而珍貴的石材則是王室和神廟所專用的,后來的學者稱它們“庫杜如”,翻譯成中文就是界石。界石并不是用來劃分土地邊界的,而是記載與經濟相關的事件。

這塊界石上記錄了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一世在公元前1119年將一塊180公頃的土地賜予一個叫努斯卡?伊博尼的人,此人不但是一位重要的大祭司,還身兼尼普爾這所著名城市的市長。銘文中有一塊被賜土地的簡略地圖,然后是對尼普爾主神恩利爾的稱頌,之后詳細描述了這塊土地的情況,并規定它不能被轉讓,否則一定會遭到眾神的詛咒。銘文的最后還列舉了14個證人的名字和國王的年號。最有意思的是這塊界石還刻有一行字:“此石柱名為:‘神尼努爾塔和努斯卡是邊界的守護者’。”這種給界石起名的做法,在美索不達米亞歷史上非常罕見,也許這是一個特例吧。

在這塊界石的上部裝飾了21個圖像符號,他們都是美索不達米亞人信奉的神靈。在臺石上的獨角冠象征著尼普爾的主神恩利爾,他是風神,也是被許多地方普遍信奉的大神,傳說他喜怒無常。時兒是讓萬物復蘇的春風,時兒又是摧毀一切的颶風。他賜福或者懲罰人類,掌握著人類無常的命運。他在眾神的會議中擔任首領,但后來他的地位慢慢被自己的兒子馬爾杜克替代。馬爾杜克在界石上被描繪成坐在一條龍頭上的鏟形。馬爾杜克的名字是“暴風雨之子”的意思。他最初只是暴風雨之神,是巴比倫城的主神,自從古巴比倫帝國崛起后,他就被尊為萬神之神。在創世紀的神話中,是他勇敢地戰勝了怪物提阿瑪特,成為眾神的首領。

馬爾杜克的兒子那布,后來成為他的書記員。傳說是他發明了文字,于是他掌管書寫。當眾神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時,他就負責把這個決定寫在泥版上。界石上用一桿蘆葦筆來表示他。

阿達德是風暴之神,他集恐怖與仁慈于一身。人們認為每年河水泛濫帶來的肥沃土地是他的恩賜;而狂風暴雨帶來的災難,也是他的所作所為。此外界石上還刻劃了醫藥健康之神、月神、日神等等形象。

林林總總的眾神需要眾多的神廟來祭祀,美索不達米亞的神廟就更是多得數不清。考古學家發現,僅蘇美爾人時代的神廟遺址就達到3500個。神廟的華美僅次于宮殿。而神殿中的神職人員,地位也和王室不相上下。國王是君權神授,他的登基必須經過神的代表一祭司的授權,否則就是名不正言不順。所以那些高級的大祭司都擁有極大的特權。神廟還是國家財富的聚集地,正如界石中記載的那樣,國王常常將土地和財富劃撥給神廟。

早在公元前2300年,美索不達米亞人就開始繪制地圖了。最初他們繪制地圖是為了方便土地的交易,后來種類逐漸增多,不但有對耕地、城墻和河流的刻劃,還有記載城鎮布局的地圖。公元前600年,這里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世界地圖。

在這塊泥版上,訓練有素的書記員繪制了一個地區水利灌溉的水道圖。兩河流域的農業文明很早就非常注重水資源的管理和控制,灌溉對于農業生產至關重要,所以人們會精心地將設計規劃好的水道記錄下來,并作為資料保存。

圖中那些橢圓形的圈表示村鎮,連接它們的像道路一樣的線條就是水道了。為了更加清晰方便,人們還用水道周圍的村鎮給這些水道起了名字。比如靠近別爾舒努鎮的就稱為“別爾舒努運河”。這種用于土地和城市規劃的地圖,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地圖中占了絕大多數,體現了兩河流域人們對土地的重視和管理才能。

戰爭機器亞述

西方人對亞述的認知最早來自《圣經》。猶太人傳唱的圣經舊約里記載了猶太國家被亞述滅亡的歷史。《圣經》中的亞述暴虐殘忍,歷史上的亞述帝國也似乎的確如此。亞述人在兩河流域 活動了將近千年的時間。從公元前2500年左右。他們開始在兩河流域的北部建立城邦制國家,此后幾經興衰。歷史上經歷了古亞述時期和中亞述時期,最終在公元前的935年進入最為鼎盛的亞述帝國時期。

進入鐵器時代的亞述帝國,生產力大大提高。他們用鐵器打造大量的武器,而迅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軍事帝國。亞述帝國如同一個上緊發條的戰爭機器,樂此不疲地東征西掠,在它稱雄的300余年中,歷代君主幾乎都是在不斷的征伐擴張中度過一生的。

亞述人的才智不僅展示在軍事方面,他們對巨大的建筑也很有偏好。首都尼尼微的奢華壯美一點也不次于名城巴比倫。在無數巨大的宮殿和神廟中,亞述人裝飾的浮雕也是最獨具特色的,它們不但是亞述帝國也是整個古代美索不達米亞藝術水平的最高體現。

這些浮雕作品不但數量眾多,雕刻生動,而且藝術構思也很巧妙。比如霍爾薩巴德宮殿的守護神像,是一個長著翅膀的人頭獅身形象。奇特的是雕刻者讓它后面長了三條腿,從它的正側面看去,其中的兩條前腿重疊,神像是站立不動的;但如果移動一下位置,看到它全部的五條腿又會覺得它正在行走之中。這種不同視角下的動靜的轉變,真讓人感嘆亞述藝術家的奇思妙想。

迄今為止發掘到的面積最大的亞述王宮,是亞述帝國早期的一位君主――阿淑爾那西爾帕二世(公元前883~前859年)的宮殿。它位于首都尼尼微西南,占地大約2.5公頃,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30米,共有100多個房間和天井,可謂一個巨大的宮殿群。它的不同區域分別被亞述王用來接見朝臣或者居住。

宮殿內有一根1.27米高的石柱。上面的銘文記載了阿淑爾那西爾帕二世曾經舉辦過的長達10天的宴飲活動,從各地各國來的賓客多達69574人,整個宮殿是一座“充滿歡樂的宮殿,充滿智慧的宮殿”。高大的宮殿里有許多天井用來采光,在大廳的寶座前還放有一種帶輪子的火盆,在冬天它為亞述王驅除寒意。宮殿中眾多的房間也被精心設計過。西面用于國宴和覲見的房間外還有一個陽臺,站在上面正好可以遠眺美麗的底格里斯河。宮殿的大門和墻壁上裝飾有大量的浮雕和銘文,烘托出宮殿的莊嚴和雄偉。從現在殘存的顏色來看,當時的雕刻都是經過彩繪的。這些浮雕大都表現了國王的各種宗教和世俗生活,內容非常龐雜。

在連年征戰之后,亞述帝國達到了它的頂峰,然后就突然土崩瓦解。公元前612年,新巴比倫帝國和米底人聯手攻陷了亞述的首都尼尼微。公元前605年,曾讓四鄰聞風喪膽的亞述帝國滅亡了。這距它的極盛期不過50多年,也許這正是它窮兵黷武帶來的惡果。亞述的遺產被勝利者瓜分,新巴比倫國則以最華麗的表演為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謝幕。

華麗的謝幕

建立新巴比倫國的“迦勒底人”也是閃族的一支,他們在公元前7世紀末剛剛從西部的沙漠地帶遷入兩河流域。從公元前626年在巴比倫城建國,到公元前538年被波斯帝國吞并,只經歷了短短的88年。但這期間,新巴比倫卻創造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第三個輝煌。

那布珀拉沙爾時代的寫有銘文的奠基圓柱 陶土燒制 高15.5厘米,直徑9厘米,孔洞直徑2.2厘米 新巴比倫時期(公元前626~前538年)

這根圓柱和一個偉大奇特的神廟有關,它就是埃特曼安吉神廟,人們推測它可能就是《圣經》中記載的“通天巴比塔”。現在已經不能確定這座神廟最早建于哪位帝王之手,而圓柱記載了新巴比倫王國的創建人――那布珀拉沙爾重修它的事情。這項巨大的工程在他去世時也沒有完工,他的兒子繼續了這項事業,這就是著名的尼布甲尼撒二世。

尼布甲尼撒二世是可以與漢謨拉比齊名的偉大帝王。新巴比倫帝國在他的統治之下,不論是軍事、政治、文化還是經濟都成為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絕唱。他不但完成了埃特曼安吉神廟的修復,還重建了毀于戰火的巴比倫城,建造了號稱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空中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