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公共管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8 09:53: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就業公共管理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就業公共管理論文

篇1

關鍵詞:傳播;公共關系;公共關系傳播

一、公共關系傳播成為職業培訓機構宣傳的一種有效手段

公共關系產生于西方工業社會,現代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公共關系。對于公共關系的認識,學界對其也有不同的界定,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這里,我們把公共關系理解為:一個社會組織為了推進相關的內外公眾對它的理解、信任、合作與支持,為了塑造組織形象、創造自身發展的最佳社會環境,在充分尊重公眾利益的前提下,利用傳播、溝通等手段而努力采取的各種行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各種關系。

傳播是連接公共關系主體和客體的橋梁,是特定的個體或群體運用一定媒體或形式向受傳者進行信息傳遞與交流的一種社會活動,是人與人之間信息的傳遞和分享。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公共關系活動就是以大眾傳播、人際傳播和組織傳播為主要方法的一種組織與公眾交流行為。

當前,我們正處于知識經濟時代,終生學習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的迫切需要,職業培訓日益成為人們再學習的一種有效途徑。面對競爭激烈的培訓產業,傳統的宣傳方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了,職業培訓機構紛紛采取公共關系傳播的方式加強組織的宣傳。然而在實踐中,我們常常發現職業培訓機構公共關系傳播存在著信息的個性與共性等方面的矛盾。

二、職業培訓機構公共關系傳播的矛盾性

職業培訓機構公共關系傳播的矛盾性影響到職業培訓機構形象的傳播,這些矛盾包括:公關傳播信源的全員性與個別性矛盾,公關傳播信宿的廣泛性與單一性矛盾,公關傳播著眼點的長遠性與近期性矛盾,公關傳播信息的個性與共性之間的矛盾。

1、公關傳播信源的全員性與個別性的矛盾

信源,即信息的者、傳播者。從職業培訓機構公關傳播的角度來講,筆者認為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應當具有全員性的觀念,即公關傳播的信源應該是職業培訓機構的全體成員。這一觀念對內能提供職業培訓機構的凝聚力,對外能表現職業培訓機構的良好組織形象。在與客戶的交往過程中,職業培訓機構員工的一言一行都關系到客戶對機構形象的認知,影響機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然而在實踐中,職業培訓機構公關傳播信源的個別性現象比較突出。有些職業培訓機構看不到良好的公共關系傳播對自身發展的重要作用,領導不重視,員工不參與。大多數人認為公關活動是可有可無,即使要開展,那也只是專職公關部門或專職公關人員的分內事。這些現象顯示了職業培訓機構全員公關意識淡薄。

面對公關傳播信源的全員性與個別性的矛盾,職業培訓機構需要采取靈活措施,積極培育全員公關傳播意識,并體現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言一行中,從而形成一種無意識的職業習慣,樹立機構良好的精神風貌。職業培訓機構全員公關意識是一旦形成,將會給職業培訓機構的發展帶來長期的、深遠的和積極的影響。

2、公關傳播信宿的廣泛性與單一性的矛盾

信宿,是指接受并利用信息的人。公共關系傳播的信宿是社會公眾,社會公眾以數量不等的群體或個人形式存在,并形成對組織以不同影響的環境。如果把社會公眾看成是一個系統的話,那么這個系統是由內部員工、消費者、政府部門、新聞媒體、社區居民、合作伙伴、競爭對手和其它利益團體等要素組成的一個動態穩定的統一整體。因此職業培訓機構在開展公關傳播過程中,必須善待社會公眾中的每一位成員,注重公關傳播的廣泛性。

然而在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實踐中,有的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對象過于單一,主要選擇政府和知識消費者,而對媒體、社區居民、合作伙伴、競爭對手等其它社會公眾缺乏關注,致使公關傳播活動“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公關傳播效果大打折扣。面對這一矛盾,職業培訓機構在公關傳播實踐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公眾因素,加強與不同類型的社會公眾進行溝通,從而達到公關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3、公關傳播著眼點的長遠性與近期性的矛盾

在當前培訓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狀態下,傳統的廣告營銷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宣傳的需要,因此很多職業培訓機構也熱衷于公關傳播。然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是需要一定的時間慢慢培養才行。特別是在職業資格培訓市場,雖然我國教育部、人事部、信息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國務院各部委都做了職業資格認證相關方面的規定,但是持證上崗還沒有深入到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特別是在校大學生,他們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比較少,對社會的認知還不夠深刻。其次,用人單位對持證上崗的認識也不夠。因此,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不能一味考慮眼前的利益,而應注重傳播的長期性。

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少職業培訓機構的領導或者工作人員認為開展一兩次大型的公關傳播活動就能迅速地引起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客戶就會迅速認可自己的培訓項目,過于注重公關傳播的近期利益。這就造成了公關傳播的長遠性與實際操作中的近期性的矛盾對于職業培訓機構來講,公關傳播活動不僅是一項近期的活動,更是一個長期的有計劃的充滿艱難與坎坷的系統工程。每一次具體的公關傳播活動都只能看成是通往長遠目標的一個環節。用公關傳播活動來塑造組織形象的道路是沒有盡頭、沒有終點的。職業培訓機構要將每一次活動,每一天工作都看成是公關傳播的一種表現形式,踏實做好當前的每一件事情,立足長遠,才能卓有成效地完成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任務。

4、公關傳播信息的個性與共性的矛盾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在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世界各國政治一體化,經濟一體化以及文化一體化的趨勢明顯。與此同時,當今時代也是一個多元化或者說是個性化、差異化的時代,如政治多元化、經濟多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等等。兩種趨勢同時并存,兩者辯證統一,不可分割。面對這一趨勢,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不僅需要遵循職業培訓行業的相關政策,而且需要不斷創新,善于塑造獨特的組織文化,從而提高職業培訓機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在實踐中,有的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形式過于呆板,缺乏特色,難以引起職業培訓機構內外公眾的廣泛關注。在職業培訓機構公關傳播方式中,“物質公關”相對較多,對人性的關注則相對較少。另外,有的職業培訓機構也狹隘地認為公關傳播就是迎來送往,喝酒干杯等等。在公關傳播活動中,有的職業培訓機構甚至采取有違社會公平競爭秩序和倫理道德習俗等手段,刻意貶低競爭對手,欺騙社會公眾。

面對這一矛盾,職業培訓機構的職能部門應當充分認識到創新精神對機構當前和未來發展的重要作用。當前人們對職業培訓的需求強烈,但職業培訓機構眾多,競爭激烈,任何一個職業培訓機構唯有創新,才能贏得生存與發展的空間。首先職業培訓機構的職能部門要鼓勵創新,獎勵創新,重視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和提拔。其次,要在職業培訓機構內部形成一種善于學習、積極學習的組織氛圍,構建學習型的組織文化。第三,要采取靈活措施加強職業培訓機構的平行溝通,上行溝通和下行溝通,碰撞思維的火花,分享創新的樂趣,從而在職業培訓機構內部創造一種和諧的人際氛圍。

總之,目前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還不夠成熟、不夠完善,還存在著許多矛盾。面對這些矛盾現象,職業培訓機構要善于承認矛盾、認識矛盾才能更好地分析矛盾、解決矛盾,達到塑造職業培訓機構良好形象的目的。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緣起于20世紀70年代末新古典自由主義思潮推動下西方國家“第三部門”的蓬勃發展、規模擴大以及由此引發的職業化管理需求,一些大學如哈佛大學、康奈爾大學、紐約大學等為回應社會發展需要先后開設公共事務(管理)專業。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20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社會公眾對公共產品與服務巨大需要與供給相對不足的矛盾日益顯現,作為對社會需求的回應,教育部(原國家教委)于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正式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列入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次年秋東北大學、云南大學兩所高校率先試點招生,隨后開設此專業的學校迅速增加,到2006年全國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的學校多達303所。與開辦高校多、招生規模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各高校培養目標不清晰、方向不明確、課程體系不健全、專業特色不明顯、就業出口不暢通等。這些問題不解決將直接影響該專業的社會聲譽直至專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些問題解決的根本思路是對人才培養模式邏輯起點的正確認識和邏輯體系的完整構建。本文試圖以多元化結構與平衡的視角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討。

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的必要性

1.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是當代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的內在要求

高等教育的使命是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培養高層次有用人才,這意味著高等教育必須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客觀需求相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推動高等教育量的增加和質的提高。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飛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客觀上要求高等教育辦學層次不斷提高,本科階段教育將越來越多的成為一種中間階段的教育而非終極教育,研究生教育將日益擴大并成為高等教育的主體。當代高等教育的這一發展趨勢,內在地要求本科階段教育更多的體現為素質教育而非職業教育,相應地,本科階段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應更多地體現為素質取向而非職業取向,傳授與訓練多種知識、技術與能力將成為必然選擇和必由之路,“文理滲透”、“理實交融”、“多學科交叉”、“跨學科學習”等將成為本科階段成功教育的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的多元化結構將被不斷采用并成為一種本科素質教育的制度保障。

2.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是社會對復合型人才需求大勢的外在要求

21世紀是信息時代也是知識經濟時代,各類組織處于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之中。一方面,許多問題(無論是技術的還是管理的)的復雜性程度在不斷提高,有效開展工作、解決問題需要相關工作者了解、熟悉、掌握許多領域的專門知識,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要求不斷提高,單一知識結構的人員將越來越不能適應當今及未來社會發展的要求,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有效路徑;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得知識的更新換代速度不斷加快,行業新舊更替的速度不斷加快,產業發展重心轉換的頻率不斷加快,復合型人才由于其高度的靈活性和較強的適應性而明顯地比單一型人才更具優勢,這同樣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多元化結構提出了要求。

3.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是學科和專業發展的直接動力

學科交叉、各學科知識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從而推動學科和專業發展,這已是不爭事實,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作為一種制度保證,有利于學科交叉而形成學科互補,有利于專業基礎的夯實而形成專業特色,從而成為學科和專業發展的直接動力。特別是像公共事業管理這樣的新興專業,沒有諸如經濟學、管理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系統工程學等學科理論知識的支撐,不吸納其他相關學科的豐富“營養”,就無法想象它能夠茁壯成長,更無法想象它能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科體系和鮮明的專業特色。

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的構建設想

(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的內涵

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涉及招生、培養、就業的全過程,好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夠實現招生、培養、就業等環節的一體化聯動,從而形成自組織系統。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以系統的觀點,強調從招生到就業各環節的平滑過渡、緊密銜接和閉環反饋,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就業/升學渠道和師資結構等環節。

1.培養目標的多元化

經過幾年的辦學實踐,特別是畢業生的不斷輸出,各高等院校都已注意到培養目標設定方面存在的問題,比如課程體系與培養目標的吻合度不高,畢業生的實際就業去向與培養目標的一致性很低等。這就要求我們有必要對此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加以重新審視,這也說明單一化的培養目標并不能很好地切合實際以及促進專業的健康發展。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的多元化,就是在目前專業不成熟、第三部門發展不成熟、就業崗位接納度不大的特定歷史時期,根據各校各地實際,基于分類培養的思路,而對人才培養設定多個目標、多條路徑,從而形成培養目標體系。比如把一部分實踐能力強、富于創業精神的學生往企事業(含公益性企業)方向培養(就業主導型目標),把一部分有希望通過公務員考試的學生往公務員方向培養(準公務員型目標),把一部分刻苦鉆研、品學兼優的學生往研究生方向培養(知識發展型目標),通過諸如此類的分類培養,能夠使培養目標更切合實際需求,目標達成程度也會大大提高。

2.課程體系構成的多元化

基于多元培養目標和分類培養思路,課程體系構成必須多元化。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成的多元化,是指課程設置不僅要有理論類課程,而且要有較大比例的實踐類課程。理論類課程不僅要有體現專業性質的基礎平臺課程,而且要有體現多元培養目標的模塊方向課程;實踐類課程不僅要有課程知識運用的操作環節(如社會調查、公文寫作),也要有理論知識綜合運用的研究環節(如學年論文、畢業論文),還要有實際或仿實際工作的實踐環節(如各類實習、模擬實訓、社團活動)。另外,就理論類課程而言,除了開設公共(事業)管理類課程以保證專業性質與方向不偏離外,也要適當開設企業管理類實用課程以增強學生的適應性,還要適當開設人文、理工、科普類課程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科學素養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和數理演算能力,使學生系統掌握、熟悉、了解多方面的知識、技術、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3.就業/升學渠道的多元化

由于事業單位改革難度較大,進程相對滯后,且目前對從業人員職業技能要求還不高,人員進出受體制性因素制約,就業容量受限;“第三部門”不發達,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規模不大,對專業化管理要求不高;公務員考試不設“公共管理”專業門檻,相反本專業畢業生經常被擋在有特定專業要求的單位的招考資格之外,專業優勢經常難以有效發揮;現行的研究生專業設置目錄沒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方向,只有行政管理、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等相近專業方向,給升學考試帶來一定的專業壁壘阻礙。從而追求單純的“出口”模式只能是不切實際的理想,多元“出口”模式是現實的必然選擇。在當今復雜多變的就業市場上,學生的就業適應性比就業專一性更重要。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就業/升學渠道的多元化,就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在強調公共精神的理念基礎上,依據“管理主義”的共性特點,學生在包括政府部門、公共事業單位、社區、企業等在內的各類組織事務性、管理性崗位上廣泛就職或升學讀研,注重“出口”的多樣化和靈活性,從而形成招生、培養、就業一體化聯動的良性運作機制。

4.師資結構的多元化

公共事業管理學是建立在政治學和經濟學兩大學科基礎之上,關于社會領域內公共事務管理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既要以管理學科為基礎,構筑起由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交叉發展形成的多學科知識結(下轉273頁)

(上接272頁)構基礎,又要以適應多元化職業發展要求為目標,加強專業的職業技能訓練,從而構建一種動態均衡的人才培養模式。由此決定了此專業師資結構的多元化,即教師隊伍的專業背景來自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等,這群人組合在一起以團隊的方式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和積累,一方面可以實現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目標,另一方面可以形成學科交叉和融合,推動公共事業管理學科的良性發展。

(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的動態平衡

根據自組織理論,一個系統自組織功能愈強,其保持和產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強。而系統內外各要素之間的協同是自組織過程的基礎,系統內各序參量之間的競爭和協同作用使系統不斷產生新的結構,從而推動系統自身功能的升級發展。如果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作為一個系統來研究,促使構成該系統的多元要素之間發生競爭和協同的作用,并由此建立動態平衡的機制,那么在這種機制的作用下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從一種平衡態發展到另一種平衡態,則可實現專業的健康、穩定、持續發展。建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的動態平衡的機制,關鍵是實現理論、技能與實踐教學等要素間的競爭和協同、人文社科知識與理工知識傳授等要素間的競爭和協同、專業特性突現與管理共性并具等要素間的競爭和協同、多樣化延展與特色化追求等要素間的競爭和協同。通過這四個方面要素間的競爭和協同,促使“文理滲透”、“理實交融”、“多學科交叉”、“跨學科學習”等現代教育理念的落實,能夠形成專業發展動態平衡的機制,從而實現專業建設基調由“環境適應型”向“內涵特色型”轉變,形成“公共精神”與“管理主義”的有機融合的公共事業管理獨特學科體系,繼而增強專業和學科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婁成武,鄭文范,等.關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問題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00,(2).

2.李燕凌.拓寬農業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方向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10).

3.李燕凌,凌云.高等農業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科建設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03,(9).

篇3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新型工業化生產者服務

1現代服務業的涵義

現代服務業是相對于“傳統服務業”而言的,它伴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和信息產業的發展而出現,是信息技術與服務產業結合的產物。它不僅包括直接因信息產業和信息化的發展而產生的新興服務業形態,如計算機和軟件服務、信息咨詢服務等;同時也包括通過應用信息技術,從傳統服務業改造和衍生而來的服務業形態,如金融、物流服務等。

現代服務業是在工業化比較發達的階段產生的,工業的發展是現代服務業的基礎和條件。現代服務業主要是依托信息技術和現代經營理念而發展起來的,它是知識和技術相對密集的服務業;現代服務業是主要依靠信息科技、人才等與知識相關的要素投入的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有利于促進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由主要依靠消耗資源向更多地依靠智力支持和科技進步轉變。

2現代服務業與現代制造業的互動關系

制造業是服務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許多服務業部門的發展必須依靠制造業的發展,因為制造業是服務業產出的重要需求部門,代表現代服務業的生產者服務業的活動,其產出的相當比例是用于制造業部門生產的中間需求,沒有制造業的發展,他就失去了需求的來源。通過對美國投入產出數據的分析表明,用于制造業部門的生產者服務增加很快,約占整個生產者服務產出的48%;另一方面,制造業的良性發展離不開生產者服務業的有力支撐。許多生產者服務部門,如金融、保險、電信、會計、技術服務、咨詢、R&D、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業發展的重要部門。生產者服務能夠提高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和產品的附加值,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制造業部門。因此,制造業整體水平和產品品質的提升,依賴于服務的附加和服務業的整合。服務作為一種軟性生產資料正越來越多地進入生產領域,對提高經濟效率和競爭力產生重要影響。

由于制造業中間投入服務的增加,正在使服務業和制造業的關系變得愈來愈密切,傳統意義上的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現代服務業與新型工業化之間出現了“耦合”現象。二者相互提供支撐,也日益交織,使得資源配置更加合理,產業結構日趨高度化。

3現代服務業對現代制造業發展的推進作用

(1)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現代服務業需求收入彈性高、發展潛力巨大,而且資源環境約束小,是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源泉,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靠資源高消耗、環境高污染來換取經濟發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2)制造業服務化傾向體現在現代服務業中。從企業發展戰略的選擇、企業融資到產品的設計、營銷等各方面都會有現代中介服務機構為其提供服務。制造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善于利用現代服務業所提供的各種幫助,就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全面了解到國內外市場變化的動態,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同時專業化的服務不僅可以有效地減少風險發生的幾率,而且可以使企業專注于發展生產,集中力量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制造業部門的服務化傾向也體現在,制造業部門的產品的服務性上以及隨產品一同售出的知識和技術服務等。

(3)生產者服務業是產品價值鏈中價值增值的主要來源。有資料表明,產品價值構成中,有高達75%~85%與生產者服務活動有關,計算機市場上增值部分的60%—70%來自軟件和維護服務。因此,有效率的生產者服務是制造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產品競爭力的前提和保障。

(4)現代服務業尤其是其精髓生產業的發展能夠帶動并使制造業能級提升。要建設制造業基地,必然要以發達的服務業作為重要的支撐,尤其是專業化分工深化后,產業鏈的運轉對由制造業延伸形成的生產業的依賴顯著增強。大力發展生產業,是在工業經濟高速增長的條件下加速制造業升級,實現整個第二產業由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的關鍵環節,是制造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進一步地,以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打破產業結構的空間限制和工業化水平的束縛而獲得超前發展,有可能使產業結構演進次序或演進規律發生新的變化。

(5)知識密集型的生產性(中間投入服務)服務業,正在成為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貨物商品競爭能力的關鍵投入,更是企業構成產品差異和決定產品增值的基本要素。產品差異來自于一個企業在設計、生產、銷售、運輸、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所進行的個性活動,而這些活動中的每一項又都有助于企業取得相對成本優勢,增強產品競爭能力,樹立企業形象。服務能夠引導制造業部門的技術變革和產品創新。

4我國現代服務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總體規模小,發展水平落后。從全世界經濟發展情況看,服務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趨勢。而中國服務業雖然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總體水平仍然不高。以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來衡量,2003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3.2%,不僅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發達國家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70%以上的水平,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也在45%左右。另一方面,服務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較低,2003年底我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占國內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為29.3%,遠低于發達國家的70%~80%,也低于發展中國家的50%左右水平。

與其他產業相比,我國服務業內部各行業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差別很大,發展的不平衡對服務業整體的提升會產生影響。另外,受現有基礎和一些傳統因素的影響,現代服務業發展所需的市場環境、制度環境等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務業滿足巨大市場需求的供給壓力仍然相當大。

(2)服務業內部部門發展不合理,結構失衡。從總體上看,中國服務業內部結構落后,旅游、運輸和其他商業服務等傳統服務業比重過高,而保險、金融、咨詢、房地產等現代服務業發展不足,仍然是以傳統服務業為主體的結構。而目前發達國家的服務業內部結構中,新興服務業所占的比重已經明顯超過傳統服務業的比重,一些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這個發展趨勢也較為明顯。

(3)當前我國服務業發展滯后,比重偏低,還有很大的體制性政策性制約因素。我國長期以來的工業化政策,忽視服務業的發展,服務業發展緩慢,服務業發展速度低于經濟增長的平均水平,導致經濟結構中服務業所占比重明顯偏低。同時,國家對現代服務業的一些行業(如郵政、電信、金融)的準入限制,使非公有制經濟很難進入,導致這些行業缺乏競爭,經營機制僵化,從而嚴重地阻礙了服務業的發展。

(4)服務支撐體系不完善。現代服務業對工業的支持是綜合的、配套的、快速反應的體系,能有效滿足制造業的服務需求。設計、生產、營銷、配送、支持產品等是制造業鏈條上的不同環節,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業務流程。其中,服務業的效率對整個鏈條的效率影響很大。因而各個跨國公司的經營活動都把服務放在重要的位置,通用汽車的利潤來源構成中服務所占比重在90%以上。但由于我國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制造業產前、產后服務體系跟不上,致使整個服務鏈條脫節,影響了制造業的效率。服務的低效率,已經成為制造業發展的瓶頸。

5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

伴隨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服務業與制造業日益融合,更多地表現為第三產業向第二產業的滲透,特別是與生產過程相關的現代服務業直接作用于第二產業的生產流程。在發達國家,多數企業已經把服務業作為企業發展的新增長點加以重點培育。因此,我們要在戰略高度上認識服務業,積極發展服務業。

首先,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制造業產業競爭力。現代服務業和制造業越來越緊密地相互融合,使得產業經濟活動中服務業比重逐步上升,附加價值提高,加工制造環節附加價值比重下降。隨著專業化分工的深化和專業服務外置化趨勢的發展,產業競爭力越來越依賴于設計策劃、技術研發、物流等商務服務業的支撐,單純靠擴大加工規模降低成本的空間不斷縮小,附加價值越來越有限,只在制造環節下工夫,依賴無限供給的低成本勞動力優勢,走為跨國公司“代工”的路子,發展戰略上會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在我國打造國際制造業中心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制造業與服務業日益融合的國際趨勢,把大力發展信息服務、現代物流、技術咨詢、廣告營銷、金融中介等相關新興服務業,加速制造業與服務業的專業化分工合作,作為提高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方面。

其次,積極培植生產型現代服務業,加速經濟增長。傳統服務業要提升,新型服務業則需要培植。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是一種互動互補的關系,因此,要發展現代服務業,就必須與工業實現“捆綁式發展”。隨著世界逐步進入全球化的知識經濟時代,單純的加工制造業將逐漸失去競爭力,利潤空間也不斷萎縮,要突破這種局面,就應把發展的重心轉移到服務業上來。近年來,制造業的競爭力越來越依賴于設計策劃、技術研發等服務業的支撐。所以,應在加強信息化基礎建設的同時,重點抓好研發中心、公共數據服務中心、產品設計創意中心等特色產業載體的建設,加快發展軟件服務業,發揮信息服務對經濟發展具有的倍增效應。

再次,以產業協調發展為前提,實現服務業跨越式發展。與第二產業蓬勃發展的勢頭相比,第三產業特別是生產業明顯滯后,要合理定位布局,加快載體建設,加大內外資引進力度,大力發展與制造業相配套的生產業,同時加快發展與新型城市化相適應的現代服務業,促進服務業實現跨越發展,全面形成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吻合、與現代制造業相配套、與城市化進程相協調、與城鄉居民需求相適應,優勢明顯、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的服務業體系。

服務業活動是工業企業價值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服務業與工業像唇齒一樣相互依賴著。擁有日益增多的專業化廠商并以人力資本作為主要的投入品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特征,工業企業通過購買服務提供者的服務,能夠使社會所擁有的人力資本源源不斷地參與到工業生產過程。因此,服務業是把日益專業化的人力資本引進工業生產部門的推進器,它在相當程度上構成了這些資本進入生產過程的橋梁。但在我國,本應作為中間投入的服務多由企業自身完成,大量可以通過社會分工節省成本的機會沒有被恰當地利用。當既有的服務業需求(如廣告、會計、咨詢顧問、信息系統、銀行投資與市場調研等)變得日益復雜時,專業化的服務便顯示出其遠大的發展前景。相形之下,附屬于企業內部的服務部門則是一個成本中心,雖然他們也與外界的服務企業較量,但實際上卻很難產生競爭的壓力和動機。只有當企業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專業化服務企業變得更加專業和更具效率時,才會使企業認識到與專業服務企業合作與協調的好處。服務業的開放以及由此帶來的服務效率的提高,將使以往由企業內部自行提供的服務逐漸分割給專業服務企業,有助于改變工業企業將所需要的服務內部化的傾向,有助于企業整個生產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陳憲,黃建鋒.分工、互動與融合:服務業與制造業關系演進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4(10)

2程大中.論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黏合劑”作用[J].財貿經濟,2004(2)

3鄭吉昌.服務業革命:對工業發展的影響與前景[J].工業工程與管理,2004(2)

篇4

關鍵詞:設計;EPC總承包;管理模式

引言

EPC總承包模式在國際工程承包中已被廣泛的應用,是一種相當成熟的工程承包模式。隨著國際國內市場一體化程度的加強,我國也在積極推行工程總承包和工程項目管理型企業的發展和建設,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實施方式改革,規范建筑市場管理秩序。與此同時,我國計劃經濟時代下形成的大批設備制造、設計咨詢和專業施工單位面臨著轉型艱難和業務萎縮的窘境。時逢國家對從事工程總承包的企業不專門設立工程總承包資質,具有工程勘察、設計或施工總承包資質的企業可以在其資質等級許可的工程項目范圍內開展工程總承包業務。而設計工作始終是EPC項目的關鍵,那么建立設計為龍頭的EPC總承包企業管理模式,有利于設計單位與工程市場并行接軌,從而提高設計管理水平,發揮專業技術優勢。只要設計單位能充分調動自身積極性,發揮它的專業優勢,實行限額管理,優化設計,有效的降低工程成本,就能占據工程總承包市場的重要領域。

1、EPC總承包實踐中出現的問題

EPC總承包管理模式保護了業主的權益,我國已經有很多EPC總承包項目成功的例子。雖然這種模式目前還未成熟,采用的也不是標準的模式,但是也暴露了不少問題。

(1)業主沒有完全掌握和發揮EPC的優勢

隨著業主對建設項目投資、工期和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工程建設由業主自行建設管理的傳統模式難以滿足現代項目管理的專業需求,反而增加了業主的管理負荷,收效甚微。在EPC總承包管理模式下,承包商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內部協調和優化組合,基本上可以實現項目投資、工期和質量的最優組合效果。但是目前業主的要求重點還是在項目的投資和質量上,并沒有充分理解總承包模式在工期上也有其優勢,而無法實現業主和總承包商的雙贏。

(2)設計工作影響了EPC總承包模式的優勢發揮

設計工作對整個項目的運行和管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EPC總承包模式下,總承包商要有強大的設計力量,才能縮短工期和優化設計。設計力量的不足往往造成總承包項目的失敗,設計分包往往成為總承包項目管理的短板。設計在EPC模式中緩解和調和總承包商和業主之間管理壓力的作用沒有發揮出來,且多數情況下受制于業主的要求和變更。

(3)設計-施工總承包是EPC總承包模式的關鍵環節

我國的施工企業很少具有設計能力,設計單位往往和施工單位發生脫節現象。設計和施工在EPC模式中是相輔相成、交融并舉的兩個工作環節。如何合理有效地整合專業設計院的技術力量和施工單位人力、機械資源,以求技術力量、人力資源以及各種資金的組合能夠達到總承包項目的要求,這也是相當棘手的一個難題。

(4)承包商企業聯盟存在誤區

無論是國家重點項目,還是一般工程,國外的咨詢公司參與承擔的有很多例子。如果國外的公司不僅參與了設計這一環節,還滲透到項目的其它方面,也許我們就會失去項目實施階段的獨立能力,而且在項目運行過程中,各方面摩擦增大,工作效率也會降低。

2、設計為龍頭的EPC總承包模式的優越性及局限性

EPC總承包模式具有以下不可比擬的優勢:

(1)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和組織結構配置。傳統模式下的項目組織機構臃腫,EPC模式優化了人力資源配置,減少了管理人員的數量。

(2)提高工程項目質量。一般情況下,EPC總承包企業有更合適的施工方案,更高的專業管理能力,更優秀的技術人員,有利的保證了工程的質量。

(3)降低項目交易成本。業主只要和EPC總承包商簽訂合同即可。所以業主在合同談判以及管理、管理協調以及信息收集等方面的工作減少了,顯著的降低了交易的成本。

(4)充分體現了設計的主導優勢。設計是整個項目的關鍵環節,它決定著施工的質量。EPC承包商開始就參與了設計,這樣就能把他們在施工方案和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經驗融于設計中,對設計的優化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5)縮短采購管理周期。在EPC總承包模式下,采購納入設計中,采購工作和設計工作相融合。一般設計工作結束了,采購工作也基本結束,采購工作也可以和施工相配合接口,很大程度上縮短了項目工期。

同時,EPC總承包模式也具有如下局限性:(1)降低了業主對項目的參與度;(2)總承包商的采購風險大大增加;(3)選擇合適的承包商比較困難;(4)業主對設計和細節的控制力降低。

3、建立以設計為龍頭的EPC總承包企業管理模式的措施

EPC總承包模式的特點是:以設計為龍頭,以施工單位為輔助。建立這種模式首先要提高思想認識,深刻的理解這種模式是有利于我國建筑行業改革的,是有利于提高我們的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其次應該對設計單位進行機構改革和結構調整,使它達到EPC總承包企業的政策要求。最后應該培養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使它滿足EPC總承包企業的人力資源條件。具體的措施如下:

(1)轉變思想,尋找出路。大部分設計單位的出路就是轉變成EPC總承包企業,所以有關部門應該支持和鼓勵這種轉變。

(2)依據實際條件,確定最佳實施方案。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模式,比如工業設計院比較有可能轉變成EPC型工程公司,而建筑設計院比較適合轉變成D-B型工程公司。選擇合適的實施方案十分重要,底子好的設計院和底子差的設計院不同,規模大的設計院和規模中小型的設計院不同,逐步轉變和一步到位不同,單獨一個單位的改造和幾個單位的重組也不同。擬定實施方案應該包括:運行方式、人員配置、組織機構以及管理制度等。

(3)編寫適用且可操作的管理程序文件。專業設計院對于總承包某些業務比較陌生,沒有相關經驗。比如進度控制、施工管理、費用控制、物資采購、項目招投標和合同談判等,這些也與設計管理有很大不同。如果沒有一套可操作和適用的管理程序文件,新的公司就很難開展工作。為了管理文件的質量有所保障,也為了少走一些彎路,我們通常采取的措施就是向有經驗的單位借鑒通用管理文件,然后在此基礎上做一些修改,使得通用管理文件變成適用于本公司的管理文件。

(4)增設機構。設置的組織機構應該滿足EPC總承包的功能需求。需要增設的主要組織機構有項目控制部門、項目管理部門、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施工管理部門以及采購部門等。

(5)配置專業人員。新增設的部門需要相應的專業人員,包括項目經理、施工經理、采購經理、財務經理、項目控制工程師、進度控制工程師、費用控制人員、合同管理人員等。

(6)統籌規劃。設計院到以設計為龍頭的EPC總承包公司的轉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我們既要控制進程,又要考慮到總體規劃,這需要逐步有序的實施進行。

4、結語

目前以設計為龍頭的EPC總承包企業在我國還不算很多,但是這種企業的管理模式是市場分工的必然趨勢,也是業主降低風險的客觀要求。EPC總承包模式具有資源配置優化、業主管理傾向以及綜合效益集成等多方面的優勢,它將發展成工程承包的主流模式。在建立以設計為龍頭的EPC總承包企業管理模式過程中,還有很多需要探討和改進的地方,比如與設備制造商、施工總承包商之間如何實現資源的優化整合,合作發展,實現共贏,都有待進一步摸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胡德銀.現代EPC工程項目管理系列講座.設計與管理期刊,2005,13(4):34-37.

[2]孟憲海.EPC總承包模式與傳統模式之比較.經貿實務,2004,11:49-50.

[3]趙艷華.D-B模式與EPC模式的比較研究.項目管理,2007,7:149-152.

篇5

提高全員經濟意識,在項目部工程承包制中項目部要想做好成本管理工作,首先必須明確的一點是成本管理應該是全員管理。成本控制決不單純是工程核算人員、財務人員的任務,也不僅僅是財務部門和項目部的事,而是全體建設參加者的共同任務。成本控制要做到全員參與,樹立全員經濟意識。而如何樹立全員經濟意識正是現在施工單位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在項目部工程承包制中提高全員經濟意識應做到以下幾點:①可以由項目經理首先與上級領導簽訂責任書,明確自己在工程施工過程中遇到不同情況時所應承擔的責任。在明確責任的同時要確定責任成本(責任成本是指按照責任者的可控程度所歸集的應由責任者負責的成本)。在責任成本范圍內如果出現成本人為超耗視具體情況按百分比扣除項目經理獎金;如果成本損耗低于成本預測計劃即工程成本降低了則按百分比一次性獎勵項目經理部分獎金。②在項目部內部層層分解責任,層層分解責任成本,層層簽訂責任書。明確好項目部內各個成員的責任,誰負責、誰負擔。提高項目部內成員的責任意識,可將責任書上墻,時刻提醒項目部內成員。③具體考核措施:可以在項目部內部成立一個考核小組在每道工序完成后,根據項目部內成員責任成本完成情況,進行商議考核。在各自責任成本范圍內,成本節約了則所節約成本的2%作為獎金獎勵給相關人員。如果成本超耗且是人為超耗則按超耗成本的1%扣除獎金。

人力資源的管理成本控制中,人工成本的控制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現在大多數施工單位急待解決施工現場民工管理問題,施工工地在施工過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民工不服從調配、偷懶或窩工等情況。針對這一現象,在項目經理部工程承包制中,為了減少人力資源消耗加快施工進度,應該做到:

(1)在施工開始前,不僅要排施工進度計劃,也應該根據施工進度計劃排出每道工序民工用工計劃,根據用工計劃算民工費。在開工前與民工負責人商議此份用工計劃,做到民工負責人心中有數。

(2)項目部根據每道工序民工用工計劃事先擬訂民工使用成本目標,并提交上級領導審查。施工單位據民工使用成本目標向項目部通告人工費撥款計劃。工程完工后,民工費在事先擬訂的目標基礎上降低了,則將節約資金的1%獎勵給項目部相關人員。

(3)在工程開工后,要嚴格控制定員,勞動定額,出勤率,加班加點等問題;及時發現和解決人員安排不合理,派工不恰當,時緊時松,窩工、停工等問題。在工程施工中,應該增加每天早晨由工長派工這個環節。早晨由工長指定上崗民工數,指定的人數應與用工計劃基本吻合,一天中視具體情況增加民工上崗。這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民工閑滯情況出現,降低人工成本。

(4)在施工過程中,應增強民工負責人的責任意識。遇調配民工、追究責任等問題,直接與民工負責人交涉;也可在施工開始前與民工負責人簽訂責任書及承包書等,明確責任。這樣同樣可以達到避免生產時緊時松,窩工、停工等問題,降低人工成本的目的。可采用各項施工工序民工承包施工的方法:在保證施工質量、施工進度的前提下,針對不同的施工工序定工期、定質量、定人工量,由民工分段承包施工。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施工管理中的許多麻煩,減輕了項目經理、責任施工員的工作量,同樣達到了降低人工成本的目的。具體的民工費考核標準,先采取以上的管理方式待工程完工后對比幾個工地的專人記工數成本和合同成本分析其中的浮動額。根據不同結構形式工程的不同施工情況,分析民工費在工程總造價中所占的比率,按工程總造價的百分比對民工費予以支付。除民工管理問題外,項目部內部人員也應該合理配置、加強管理。項目經理部工程承包制中,在項目經理向上級領導提交項目承包責任書的同時可以由項目經理提出項目部人員配置計劃,在不影響施工進度滿足施工質量的前提下由項目經理自行安排項目部成員構成,特殊崗位必須有專人負責,其他崗位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實行一人多崗,或不設專人長期留守工地負責。項目部內可引進競爭機制,各崗位負責人定期寫工作總結上交項目經理,項目經理根據工作表現,從月底工地人員獎金總額中抽出部分獎金獎勵表現較好的人員。項目部可以定期舉行一些小的活動,如組織大家去打羽毛球、保齡球等以增進項目部成員之間的感情,鍛煉大家的團隊精神使大家能夠更好的了解彼此,從而在工作中更好的協作、配合,高質量、高效率的完成工作。

強抓材料管理和使用,在施工全過程中,材料費占施工總成本的60%左右,施工單位要想控制施工總成本,在材料管理和使用上應引起高度重視,加強管理,減少施工過程中不必要的經濟損耗。建議在項目部工程承包制中,材料采購部門及現場相關人員應做到以下幾點:

(1)做好材料采購前的基礎工作。工程開工前,項目經理、責任施工員必須反復認真的對工程設計圖紙進行熟悉和分析,根據工程測定材料實際數量,提出材料申請計劃,申請計劃應做到準確無誤。在材料采購前,材料采購部門應建立詢價小組,小組對市場價格進行調查。

材料采購人員所采購材料的價格不得突破詢價小組的價格。可以定期召開例會,在例會上由詢價小組匯報材料的詢價情況,對于鋼材、木材、砂石料分別匯報不同廠家的價格和質量,列舉出選材使用理由,同時公開廠家的聯系方式,以增大監督力度,提高透明度,保證做到“貨比三家”優質低價購料。

(2)材料的使用在施工過程中要加強材料量的管理施工現場應:①各分項工程都要控制住材料的使用。物資消耗,特別是鋼材、木材、砂石料嚴格按定額供應,實行限額領料。在材料領取、入庫出庫、投料、用料、補料、退料和廢料回收等環節上尤其引起重視,嚴格管理。對于材料操作消耗特別大的工序,由項目經理部直接承包。具體施工過程中可以按照不同的施工工序,將整個施工過程劃分為幾個階段,在工序開始前由責任施工員、材料員分配大型材料使用數量,工序施工過程中如發現材料數量不夠,由材料員報請項目經理領料,并說明材料使用數量不夠的原因。每一階段工程完工后,由材料員清點、匯報材料使用和剩余情況,材料消耗或超耗分析原因并與經濟責任制掛鉤予以獎懲。②也可在項目經理部實行材料包干使用,節約有獎、超耗則罰的制度。③及時發現和解決材料不節約、出入庫不計量,生產中超額用料和廢品率高等問題。實行特殊材料以舊換新,領取新料由材料使用人或負責人提交領料原因。材料報廢須及時提交報廢原因。以上所提到的提交的各種申請及匯報材料無須大篇幅編寫,簡單說明原因即可,但必須提交,以便有據可循,作為以后獎懲的依據。

除此種材料采買權歸職能部門所有的管理機制外,也可嘗試使用材料采買權歸項目部所有。項目經理部工程承包制中在保證工程進度和工程質量的前提下,由項目經理部自行選擇使用某個廠家的材料。運用此種機制如果成本降低,則將所降低成本的50%獎勵給項目部。

機械使用和管理,施工機械費占施工總成本的20%左右,對于施工機械的使用和管理也是成本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現在大部分企業實行的是機械調配權歸職能部門所有,在這種管理方式下如果實行項目部工程承包制則要求:

(1)確定機械手的崗位職責,每天記錄所內機械及外租機械使用情況。機械手不應該只是單純的維修、保養機械,也應該確實的溶入到工地中,了解工程進度。

(2)對于重要工序所使用的重要機械,機械手可以在施工工序開始前向項目部提出申請承包機械種類、數量及臺班數,待工序完成后如臺班數節約則所節約的臺班數按臺班費兌現,將其中的10%獎勵給機械手。在保證工程質量和工程進度的前提下,如果不同規格、型號機械的臺班費既定,也可實行機械調配權歸項目部所有,由項目部自行選擇租賃所內機械或外租機械,如采用此種方式使得機械使用成本降低,則將所降低成本的50%獎勵給項目部。除此之外我還想提幾個建議:

篇6

關鍵詞:企業家精神教育;工商管理;創新模式;體系建設

1引言

隨著知識經濟、網絡經濟、信息經濟的新經濟形態的出現,社會經濟領域正在發生一系列深刻的變革。為了適應這種變化趨勢,迎接新經濟時代帶來的挑戰,美國興起了企業家精神教育,這是理論界和實踐界共同努力嘗試用新方法解決新問題的產物,實踐證明,這也是一種用新方法解決新問題的有效途徑。與此同時,高等教育大眾化既是當今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中國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國民素質提高的重要途徑。但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中,國內工商管理類本科生規模(指畢業生規模、在校生規模和招生規模)在近些年一直處于迅速增長的態勢,工商管理類本科畢業生總體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已經開始出現下滑的趨勢,對畢業生及其家長、高等學校和政府都產生了較大的壓力,是影響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與和諧社會構建的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企業家精神教育的教學目標、方法和模式給傳統的工商管理教育的創新和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啟示。研究企業家精神教育的教學目標、方法和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工商管理創新教育模式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有利于提高國內工商管理教育質量,為人才培養、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與社會和諧貢獻一份力量。

2美國企業家精神教育評介

美國的企業家精神教育(或稱創業教育)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萌芽階段,1947-1970年;起步階段,1970-1990年;發展階段,1990-2000年;成熟階段,2000年至今。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的社會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革,中小企業創造了美國經濟的大部分財富,在這種經濟結構轉型的過程中,硅谷的發展和以比爾•蓋茨為代表的創業者掀起的“創業革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美國一些著名高校如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等,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紛紛設置企業家精神教育課程,以適應社會經濟的變革。美國考夫曼企業家精神研究中心將企業家精神教育定義為向個體教授理念和技能以使其能識別被他人所忽略的機會、勇于做他人所猶豫的事情,包括機會感知、風險性的資源整合、開創新企業和新創企業管理等內容。企業家精神教育突出管理教育的創新與整合特征,強調以企業家精神為核心的整合課程設置模式,強調環境互動和應對不確定性環境的能力,強調理論與實踐互動的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以期望學員從基于現實模擬的教學方法中逐步鍛煉其企業家能力。

企業家精神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以提高學生的創業素質為核心,以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為基礎,是培養和提高人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教育活動。企業家精神教育也是在世界社會經濟高度發展,勞動者面臨就業、再就業巨大壓力的背景下,提倡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教育模式。企業家精神教育具有終身教育的特征,在于通過這種教育過程來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知識和創業技能等綜合素質,為準備將來進行創業打下一定的基礎。

3國內工商管理教育的現狀與困境

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導向和人才培養質量觀上存在誤區。大部分重點高校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以學科和科研為導向,而且一部分高素質本科畢業生繼續直接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和博士學位研究生;而很多一般性地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令人擔憂,相當一部分本科畢業生存在較大的素質缺陷,無法較好地適應社會需求。

這樣一來,在中國社會經濟轉型背景下,國內高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一方面不能提供很多用人單位特別是企業急需的高素質人才,即高素質人才有效供給不足;另一方面,很多工商管理類本科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崗位,甚至無法就業,即一般性人才供給相對過剩。此外,還有一部分工商管理類本科畢業生有創業的打算,但缺乏創業能力和創業基本素養,不得不放棄或以失敗告終。

國內現行的工商管理教育體制主要還是基于職能構建,難以突出各學科知識的融合,難以培養富于創新的新型人力資本,甚至是對個體創新精神的扼殺。國內現行的工商管理教育最突出的一個缺陷是實踐教育的缺失,學生普遍只是對書本知識“死記硬背”,而不能真正領悟其中的真諦,無法將理論與實踐有效互動,這樣影響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價值的認識,從而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終嚴重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國內高等教育界甚至出現了關于是否應該取消普通全日制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爭論,這說明國內現行工商管理教育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然而取消普通全日制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在現實上是不可行的,國內工商管理教育要走出困境,必由之路是進行改革和創新。

4嵌入企業家精神教育,構建工商管理創新教育模式

企業家精神教育體系在通過系統性的課程體系、新型教學方法培養富于創新的人力資本的同時,能大力促進現行工商管理教育體制的創新性變革,使中國管理教育的整體水平大幅提高,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①企業家精神教育跨學科整合資源的課程設置模式有利于促進學科間交流和資源共享,從而推動管理教育的整體發展;②企業家精神教育所強調的緊密型產學研互動能帶動現行管理教育向實踐靠攏,并有利于從中發掘理論研究的實踐立足點;③企業家精神的本質是創新精神,推行企業家精神教育的過程必然是將創新因素滲透進現行管理教育體制運行的過程中,改進現行工商管理教育體制的課程設置模式和教學方法。

因此,可以嘗試將企業家精神教育的精髓嵌入現行的工商管理教育體系中,構建工商管理創新教育模式。下面從教育理念、課程體系、教學方法三個方面探討工商管理創新教育模式的構建策略。

4.1把握企業家精神教育目標,創新教育理念

企業家精神教育既要在機會識別、整合資源、創建企業方面給學員以理念和決策邏輯方面的指導,同時要在新創建企業管理方面提供學員必要的技能知識,如商業計劃書的撰寫、資本運作、營銷和現金流分析等。企業家精神教育的首要目標是增加學生對新創事業創始與管理過程的認知與了解。企業家精神教育的核心目標在于企業家精神(創業精神)的培養,創業精神的培養包括創業意識培養和創業心理品質培養兩個方面。

工商管理教育只有在真正把握企業家精神教育目標的基礎上,才能形成真正有利于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教育理念,才能形成正確的人才培養質量觀與人才培養目標導向,才能保證人才培養根本目標的實現。在工商管理教育的各個方面,教學目標、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與策略、實踐教育、教學過程管理與教學業績考核以及教學主體的選擇應該以企業家精神教育目標指引的創新教育理念為指南,進行全面的適應性改革和系統性創新,突出對學生的企業家精神的培養和創業能力的培養。

4.2參照企業家精神教育課程模式,優化課程體系

企業家精神教育的核心在于培育學員在識別和把握機會、承擔風險、迅速整合資源等方面的隱性知識,并且外化為培訓學員與新創企業管理、公司型創業相關的一系列技能,這決定了企業家精神教育在課程設置模式、課程側重點及課程體系三個方面的特征。從課程設置模式看,企業家精神教育更加突出管理教育的創新性與整合性特征,強調以企業家精神為核心的整合課程設置模式,強調環境互動和應對不確定性環境的能力。圖1是企業家精神教育的圓形課程模式。

根據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特點,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和課外活動過程中全面融合創業教育元素,嵌入企業家精神教育的精髓,努力開發有效的載體,使大學生樹立創業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并引導大學生挖掘心理潛能,形成良好的自我心理特質,以適應開放、競爭的國際大市場的需要:敢想、敢做、敢闖、敢冒險,不墨守成規,大膽展示自我、凸現自我、發展自我,勝不驕、敗不餒。

工商管理教育課程設置要圍繞大學生企業家精神培養、創業能力培養來進行,企業家精神教育課程不是孤立的課程,而要同現存工商管理類本科教育設置的相關專業課程發生聯系,從而優化工商管理類本科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做到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企業家精神教育的一體化和相互促進。超級秘書網

4.3引入企業家精神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質量

企業家精神教育的目標決定了蘊涵在其教學方法中的資源整合性與創新性,其教學形式以靈活多樣的現實模擬為主要形式。與一般管理教育相比,企業家精神教育強調理論與實踐互動的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其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如下:組織學員團隊設計并推薦商業計劃書,進行商業模擬練習;邀請成功創業者向學員講授現實創業的經驗,以加深學員對創業過程的感性認識;組織學員進行個案分析,以提高學員的理論水平;鼓勵學員演講,以鍛煉學員的表達能力與溝通能力,并逐步培養說服他人的談判技巧;組織學員完成現實中的企業課題,使學員了解企業的運作與經營;定期舉行課程研討會和文獻探討活動,以促進學員對相關理論知識的掌握等。

企業家精神教育著重培養學生較強的對知識的重組、創新、整合與運用的能力,因此,根據工商管理的學科專業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學生自主性學習的環節,比如引導課后自學、課堂開放式啟發式討論、布置大型案例性作業、課堂教學與課外“創業計劃競賽”活動相結合等,使學生學習的知識活化,讓學生在自主性學習過程中感受有關知識的價值并對其產生興趣;以“講一、教二、考三”的做法打破傳統教學“講三、教二、考一”的做法,真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能夠終身學習。同時,應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參與,不定期邀請一些創業成功人士、投資專家、管理專家到學校演講,介紹各種類型創業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更重要的是,教師,作為教學方法創新的執行者,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因此,需要一支既有創業理論知識,又有創業實踐能力的教師隊伍,不僅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而且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跨學科綜合知識和創業實踐技能。因此,應加強教師的培訓工作,積極創造條件,支持開展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讓教師特別是專業教師能夠“走出去”,有組織地加強專業教師與一些企業的聯系。

5結語

中國目前處于社會經濟轉型期,國家的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目標,這些都給高等教育的改革既提供了機遇,又帶來了挑戰。對于高等教育中的工商管理教育領域,必然要融合時代的變化,實施創新型教育模式,這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借鑒美國企業家精神教育的模式,并結合中國國情,是工商管理教育發展與創新的一個重要方向,需要引起多方面的關注和參與,也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張玉利,楊俊.國外企業家精神教育及其對我們的啟示[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篇7

【摘要】返工現象在中小型制造企業中非常普遍且較為嚴重,其對企業造成的損失不容小覷。返工問題的研究,對中小制造企業重視質量、降低成本具有重大的意義。本文對中小制造企業返工問題進行了概述,分析了中小制造企業返工的原因及其對企業生產的巨大影響,并提出了解決返工問題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中小型制造企業返工質量管理

一、中小型制造企業生產返工問題概述

中小型制造企業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角色的同時,自身的缺陷也越來越明顯。其表現在技術落后、管理紊亂、資金不足等方面,致使其生產過程中質量問題較為嚴重,從而導致企業生產返工。中小型制造企業返工現象普遍存在。所謂返工是指在一個特定的生產工段,對一批不符合質量標準的產品的全部或部分進行重新加工,一次或多次重復以往的加工工藝,使產品達到可接受的質量標準。質量問題導致車間生產的返工及重復生產,嚴重浪費企業的資源,因此研究中小型制造企業返工問題對中小型制造企業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實現企業穩定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企業生產返工分類及其影響分析

企業可以按產生生產返工的不同原因進行分類,也可以按照不同工序上的返工進行一個分類。本文以廣東佛山一家中小制造企業A為例,論述生產返工的分類及其影響。這是一家從事文具生產20多年的中小民營制造企業,主要生產各種筆記本、盒類產品、風琴袋,產品主要通過出口銷往美國、英國、中東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本文運用工時利用情況來反映返工問題的嚴重程度。據初步估算,車間由返工造成的額外工時占總工時的比率達到了5%左右,可見由于返工問題而增加的生產成本不小。以下就是企業四月份的返工數據統計得到一張表格,其中第一列是工序及車間,而車間基本上就是按照表格第一列中(除去車間)從上到下的工序順序來進行產品生產的。

把各工序及車間四月的返工工時占其工序和車間總工時的比率列成折線圖,并統計五六月份數據列折線圖,可得到圖1。從實際數據中了解到:一車間四月份的返工總工時占生產總工時的的百分比達到了6.6%,五月份是5.6%,六月份達到了8.6%。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前兩段工序備料和啤料生產返工不是很嚴重,返工出現最多的就是在接下來的折頁鎖線和排序這兩段工序;排序雖然總工時不會很大,但是其返工的工時占排序的總工時比率較大;壓部—三切的生產返工也較多。二車間返工現象也比較嚴重,尤其是盒類工段的返工,其返工工時占其工段總工時的百分比接近10%;風琴袋這段工序的返工也較為嚴重。

返工使得生產過程中出現半成品在車間堆積積壓和產生工序瓶頸,造成工時、原材料、機器設備產能的浪費,導致生產計劃的變動,進而擾亂車間正常的生產活動,嚴重影響企業生產的成本和產品生產的計劃。

三、中小制造企業返工問題原因分析

1、管理人員不重視。返工現象在許多中小型制造企業非常常見,甚至在有些企業還特別嚴重,但是卻沒有引起這些企業管理層對返工問題的重視。因為企業管理層對生產返工現象見多不怪,許多時候由于各種原因返工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使得管理層忽視了返工的嚴重程度和解決生產返工問題的重要性。從A企業的統計數據及其背后原因分析發現:僅僅損失的工時就占到企業工時總和5%左右;原材料規格與質量不穩定;與客戶溝通不夠,客戶改單導致返工的發生。

2、管理制度不完善,執行力度不夠。造成企業生產返工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問題。所以完善的質量管理制度就顯得非常重要。而中小制造企業的管理制度往往只是停留在經驗管理的階段,不夠完善,而產品質量管理中的質量標準不夠明確,缺乏統一的質量標準和有效的檢測方法,使得質監人員在很多時候很難界定產品是否合格和能否投入到下道工序繼續生產。發現質量問題后,往往不能責任到人,即使某些質量問題能夠責任到人,也沒有進行相應的嚴厲懲罰,表現為執行力度不夠。

3、生產工藝落后且不規范。許多中小型制造企業在改革開放后得到迅猛發展,但很多到現在還沒有進行機器設備的更新換代,生產設備比較陳舊,技術也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而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深入和全球競爭的加劇,尤其是面對目前的國內外的經濟環境,如人民幣升值、物價上漲、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使得這些中小制造企業生產成本迅速上升,沒有資金進行設備的更新,更多的是購買西方國家企業淘汰的廉價的機器設備。這樣,由于機器設備陳舊而導致產品生產過程中經常出現技術故障,產品質量問題經常出現;另外由于生產工藝落后不規范,使得產品達不到客戶的質量要求,返工就經常發生。A企業的一些重大的機器設備都比較陳舊,有些甚至還是60年代的,而新購買的機器設備也多是從國外購買的廉價二手設備,由于生產工藝落后和不規范而造成生產過程中包括原材料、能源和工時的嚴重浪費。

4、員工操作不熟練,責任不到位。由于中小制造企業的人員流失比較嚴重,使企業新員工的數量保持在一個高的水平。新員工相比老員工技術不夠熟練,其生產的產品不合格率也就較高;企業生產崗位權責不明確,出現質量問題不能責任到人,員工沒有壓力去提高質量減少返工,這樣車間生產返工現象也就較為嚴重。如A企業壓部機工序的操作需要員工工作細致認真而又熟練,如果操作不好就會把快要完成的部肉壓斜壓壞。車間壓部生產過程中由于新人較多,對工序操作不夠熟練,造成部肉壓皺壓斜現象經常發生。

四、解決中小型制造企業生產返工問題的對策

1、提高管理人員和生產工人的重視度。質量問題引起車間生產的返工,返工會造成企業生成成本的增加,而生產成本增加將會削弱中小制造企業產品競爭力。若能很好地關注質量問題并控制好生產質量,減少由于返工造成的企業資源的浪費,降低成本,就會提高企業產品競爭力和企業的利潤。因此管理人員和生產工人應該對返工問題高度重視,并找出返工發生的原因,積極尋找對策解決好返工問題,減少由于返工造成的損失。如A企業返工現象比較嚴重,若能把握好生產過程的質量關,減少返工現象的發生,其利潤直接因為工時減少就會提高不少,還不包括原料的節省、產能的增加所帶來的利潤增加。

2、加強生產工藝的設計與管理。企業的生產工藝設計是企業生產的依據,產品的制造要依據工藝設計的流程來進行,其設計的合理性直接影響到企業產品生產的可制造性、質量及成本。英國宇航局的研究報告稱,制造成本的85%由設計方案早期階段的選擇決定;麥肯錫公司對汽車車身面板的研究發現,相互競爭的面板之間制造成本差異的75%是由設計選擇造成的。因此,中小型制造企業應該加強生產工藝的設計與管理,在工藝設計要符合車間實際制造和產品質量要求的同時,盡量降低產品的制造成本。如A企業經常會出現工藝設計與車間實際生產的矛盾,有少部分產品的工藝設計拿到車間不能生產,而車間有些產品不按照工藝設計要求的流程也可以進行生產。企業應加強生產工藝的管理,激勵工藝技術部不斷優化工藝設計,在產品工藝設計階段優化選擇合理的制造工藝技術、原材料零件及裝配方法,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

3、完善并嚴格執行質量管理制度。有些企業沒有完善的質量管理制度,而有些企業雖然有比較完善的質量管理制度,但是制度執行力不夠,使得質量管理制度形同虛設。實際上,一個行之有效的質量管理制度不僅僅是作用于產品質量本身,它對于企業業務流程的高效運轉也有著非常本質的影響。要在完善質量管理制度的同時,嚴格執行現有的企業質量管理制度,使得企業對質量管理有據可依并按規章制度進行評估和考核。比如在企業建立績效考核體系時,應把質量這一指標作為考核指標納入到績效考核體系中去,這樣單從質量這一指標來看,企業管理人員和生產工人都知道自己有提高質量的目標并努力減少返工,因為質量問題而返工的現象就會減少。

4、加強生產統計,重點整治關鍵環節。企業生產過程中所有的工序都會出現質量問題,但是有些工序質量問題比較嚴重,而有些則不那么嚴重。要解決整個企業的質量問題、減少返工現象的發生,應該首先加強生產統計,了解車間生產的實際客觀數據,從企業質量問題比較嚴重的工序抓起,進行重點整治,同時對其他工序的質量進行應有的控制。對于A企業來說,應該加大對折頁鎖線、排序及盒類的操作技術指導,強化操作規范,嚴格質量監督,加強現場質量管理,把握好這幾段工序的質量關,當然其他幾個工段的質量問題也不應該忽視。返工現象的發生源于質量問題,而質量問題可以因任何一段工序的操作不規范或機器設備的原因而發生,企業應該實行全面質量管理,尤其要注重靠前工序的質量管理,實行上段工序對下段工序負責的制度。

5、加強一線員工技術和責任心培訓。對于制造企業來說,新員工相對于老員工工作效率要低,而且會因為操作不熟練導致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問題較多,返工現象發生得更為頻繁。所以,企業應該加強對一線員工技術的培訓,提高其工作技能,同時強調企業員工工作的責任心,注重對一線員工責任心的培訓,提高員工工作的職責感。對一線員工進行必要的崗前技術和責任心培訓,可以使員工上崗工作更有效率,同時會自覺遵守產品生產的操作規范,提高其生產產品的合格率,減少返工現象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顓孫燕、劉偉強等:國內制藥企業返工和尾料回收情況的調研及探討[J].中國醫藥工業雜志,2007(7).

篇8

【關鍵詞】財經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是地方財經類本科院校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的需要,是遵循教育內、外部發展規律,適應大眾教育階段以及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的理性選擇。自2007年以來,西安財經學院結合西部地方財經院校的實際,探索并提出了“明確一個目標、創新兩個體系、聯動三個課堂、突出四個能力”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經過多年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綜合實踐,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應用創新能力不斷提高。

一、明確一個目標:應用型創新人才

明確、清晰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前提和基礎。近年來,學校遵循高等教育教學規律,依據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結合學校自身條件及發展潛力,不斷轉變教育思想觀念,逐漸明晰了“應用型創新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西安財經學院2007年組織召開了“實施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加強實驗實訓教學,不斷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為主題的教育教學工作會議;2008年組織召開了以“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不斷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為主題的教育教學工作會議;2010年召開了“加強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為主題的教育教學工作會議,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調整為“應用型創新人才”。2011年《西安財經學院“十二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中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二、創新兩個體系

1、理論教學體系

學校按照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內涵和特征,2009年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全面修訂,創新了人才培養的理論體系,更新整合了課程教學內容。第一,構建了“四個平臺、五個模塊”的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課程體系。四個平臺包括公共課平臺、學科共同課平臺、專業課平臺和實踐教學平臺;五個模塊包括公共必修課模塊、任意選修課模塊、學科共同課模塊、專業必修課模塊和專業選修課模塊。第二,加強基礎教育,打通大類平臺課,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2009年起在經濟學類、工商管理類、公共管理類、數學類四個大類的14個專業,實施了大類培養教學改革。第三,各專業加大應用性課程的建設力度,著重培養學生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第四,依據財經類應用型創新人才的素質要求,設置系列課程強化學生的數理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實踐教學體系

學校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構建了基礎實踐、專業實踐和綜合實踐三個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作為實踐教學的重要目的。基礎實踐旨在培養學生基本素質和技能,主要內容包括:公共課實踐、軍事訓練、公益勞動、愛心服務;專業實踐旨在拓展學生的專業知識,培養學生掌握基本專業技能,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提高,主要內容包括:學科共同課實驗(實訓)、專業課實驗(實訓)、課程論文(設計)、學年論文(設計)。綜合實踐旨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主要內容包括: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科技競賽、社會調查、第二課堂等。各專業修訂培養方案時,充分體現實踐在整個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實踐教學的學時和學分。目前,列入教學計劃的各實踐教學環節累計學分(學時),文科類專業不少于總學分(學時)的15%,理工類專業不少于總學分(學時)的25%,形成了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學校制定了一系列關于實驗(實訓)、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方面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以引導實踐教學環節的高質量開展。對超過18課時的實驗實訓課均獨立設課;在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每學年設置兩周的實踐教學周。針對財經類人才培養特點,突出實訓教學在財經類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加強實訓課程教學、管理和投入,編制實踐教學大綱、教學指導書,規范了實驗實訓、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環節的考核辦法,保證了實踐教學質量。

三、聯動三個課堂

1、第一課堂(課堂教學)

學校要求教師在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等實施過程中,將培養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融入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學校要求課程所屬系(教研室)定期進行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的研討,在課堂教學中最大限度的以案例式、呈現式、發現式、討論式和創造式的開放教學方式為主,引導學生積極地獨立思考、勇于實踐,幫助學生掌握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在學習中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學校每年開展課堂教學觀摩、青年教師講課比賽、實驗室(實訓中心)評估、優秀教案和優秀多媒體課件評比等活動。

各二級學院(教學部)根據不同專業、課程特點,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如:經濟學院與管理學院推行“啟發式教學和案例教學”,信息學院倡導“教學互動,重在實踐”,文法學院開展“模擬教學”,《高等數學》課實行“分類分層教學”,《大學英語》課推行“聽說領先,綜合訓練”等,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教學方法。

2、第二課堂(課外科技文化活動)

學校以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學科競賽和學術講座為載體,推動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近三年來學生參加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競賽、大學英語競賽、高等數學競賽等科技創新競賽的學生達8000余人次;邀請校內外著名專家、學者、教授作高水平的學術講座600余場,參加學生10萬余人次;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歷屆陜西省“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舉辦了5屆“博學杯”西安財經學院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 2010年學校成立了西安財經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學校現有人文類、體育藝術類、科技類、理論學習類、社會實踐公益類學生社團組織共56個,參加人數達8000余人;創辦了《區域財經論壇》、《管理論叢》、《經濟新視野》、《藍風鈴文學報》等10余種學生刊物;定期舉辦書畫大賽、英語演講賽、辯論賽、攝影作品比賽、“校園之星”風采大賽等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了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促進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3、第三課堂(社會實踐)

多年來,學校利用寒暑假及節假日組織社會實踐團,分赴全省各地進行社會實踐,開展社會調查、環境保護、支教掃盲、法制宣傳、社區援助等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逐步形成了制度化、規模化、社會化、品牌化的社會實踐活動特色格局。近三年參加社會實踐的學生人數達1.5萬余人次,廣大學生結合區域經濟社會和科技文化發展狀況,因地制宜地開展了內容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中使學生開闊了視野眼界,錘煉了思想品質,提高了實踐能力,增強了創新精神,積累了社會經驗,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奠定了基礎。

四、突出四個能力

1、知識應用能力

在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上,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在課程實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中,突出實習的專業對口性;制定和完善教學大綱、明確實踐教學任務、教學內容、組織方法,突出實訓教學在財經類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提高實踐教學效果;在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中,以改革實驗實訓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為重點,加大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比重,逐步建立開放型實驗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

2、創新創業能力

學校實施“2+2”大類培養教學改革,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專業選擇空間。學校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根據學生個人特長、興趣和未來就業取向,結合社會發展需要,在專業大類內采取分流培養,提高學生對市場需求的適應能力。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核心,在人、財、物上支持學生參加參與各類社團活動、科技競賽活動及教師科研項目,鼓勵學生積極開展深化對課堂教學內容理解的實踐性活動,探索創新創業教育的新途徑,從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

3、數理分析能力

學校按照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要求,著力提高學生的專業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尤其在經濟、管理類專業加大《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計量經濟學》、《運籌學》等相關課程的開設力度。通過強化量化分析課程教學,提高學生依據數據和模型進行經濟管理、經濟分析的能力。另外引導與鼓勵教師結合專業特點,開展量化分析教學方法研究,并將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教學資源,以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