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家庭的理財方法范文
時間:2023-11-21 17:54: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民家庭的理財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農戶理財 理財產品 對策建議
一、基本情況分析
為保證問卷的可信度和代表性,在做問卷設計和調研過程中采取了以下控制措施。在樣本選擇時,選擇烏魯木齊縣3個具有代表性的村鎮(安寧渠鎮人口總數為23224人、水西溝鎮人口總數為15876人和甘溝鄉總人口數為7516人)作為主要調研對象。其中,調研對象中52.7%為男性,47.3%為女性。家庭年收入在10000―30000元之間的,占樣本總量的83.2%。本次調研以年齡在20-60歲之間的為主,調研對象的平均年齡為40.3歲。
本次調研深入農戶家中,考慮到農戶文化水平比較低,因此有的問卷是調查者通過問答的方式根據農民自身的情況如實填寫的,還有些問卷由被調查者直接填寫。這種面對面填寫、當回收問卷的調查方法,保證了問卷調查的真實性、有效性,而且也保證了問卷的回收率,本次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的有效問卷為176分,問卷的有效率為88%。問卷回收后,對其進行了整理和分析。
二、調查結果分析
(1)烏魯木齊縣農戶收入狀況分析
由調查結果得知,烏魯木齊縣農戶家庭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下的占13.6%,收入在10000-20000元之間的農戶占31.8%,收入在20000-30000元之間的農戶占34.7%,年收入在30000元以上的農戶占19.9%。烏魯木齊縣農戶家庭主要收入來源主要是依靠務農,有48%左右的農民家庭要外出打工,烏魯木齊縣農戶中有21.7%的人除了務農外,在農閑的時候靠“農家樂”、“牧家樂”來增加他們的收入。
(2)烏魯木齊縣農戶理財素質分析
本問卷針對不同收入層次的烏魯木齊縣農戶對“理財”一詞的認識,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不同收入階層的農戶對“理財”的認識不同。
表1 烏魯木齊縣不同收入層次農戶對理財的理解
由表1中的數據可知,烏魯木齊縣農戶對“理財”的認知程度,了解“理財”的農戶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沒聽過“理財”一詞的農戶隨著收入的增加在減少。總之,隨著收入的增長,烏魯木齊縣農戶對理財的認識不斷提高,以滿足農戶們資產保值、增值的目標。
(3)烏魯木齊縣農戶理財產品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烏魯木齊縣農民目前選擇的理財產品主要有儲蓄、房產、養老保險、民間借貸、基金。具體見圖1
圖1 烏魯木齊縣農戶理財產品選擇情況
1. 儲蓄
調查結果顯示,烏魯木齊縣農戶選擇儲蓄的比例最高,有98.3%的農戶選擇了儲蓄,選擇儲蓄是因為農戶收入不高,儲蓄被認為是最安全穩定,最有保障的理財工具,因此儲蓄受到了人們的青睞。
養老保險
調查結果顯示,烏魯木齊縣農戶對養老保險的投資比重為85.5%。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子女的負擔越來越重,在贍養父母方面變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怎么樣才能不增添子女的經濟負擔,收到了農民的關注,這是農戶們選擇養老保險最主要的原因,為自己的晚年提早做好規劃。
民間借貸
調查結果顯示,烏魯木齊縣農戶中有19.3%選擇了民間借貸。民間借貸是農民理財有的理財方式,廣泛存在于農村地區,由于農戶收入水平不均衡,農戶有的資金緊缺,有的農戶手中閑散資金多,而當農戶自己的資金不能滿足生活和生產需要時,民間借貸就起著這種調節作用。民間借貸的利率是銀行規定利率的四倍,遠遠高于銀行利率,因此在農村受到農民的廣泛喜愛。
基金
調查數據顯示,烏魯木齊縣農戶選擇基金的比重為15.3%,選擇基金的農戶受教育程度都在大專以上,年收入是在30000元以上的農戶,這樣的農戶有一定的文化知識水平,其次他們的收入高,有能力去承受基金這種高風險高收益的理財產品。
房產
調查數據顯示,烏魯木齊縣農戶中選擇房產的占9.1%,據調查農戶們主要是在市區買了房產,他們買房子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方便孩子以后上學,同時投資房產來實現資金的保值、升值。
綜上所述,烏魯木齊縣農戶理財產品的選擇比較單一,對于購買國債、期貨、股票等理財產品幾乎無人問津,這可能是受相關知識和經驗的限制,同時農村也沒有發達的證券交易市場。農戶對于高風險高收益的理財產品選擇量,相對于低風險低收益的理財產品選擇量較少,選擇儲蓄的農戶是選擇基金農戶的6.4倍。
三、對策建議
(1)增加農戶收入
一個家庭的收入水平決定了他選擇理財的途徑和理財產品的種類。近年來,隨著國家各項關于“三農”政策的落實,農村經濟迅速發展,農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的提高。但是相對于城鎮居民來講,農民收入水平總體還是偏低。提高烏魯木齊縣農民的收入,首先,政府應該幫扶一批“農家樂、牧家樂”示范戶,讓他們先富起來,以“農家樂、牧家樂”促增收,以增收促養殖,以養殖促旅游。其次,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烏魯木齊縣政府應積極探索“訂單”、“定向”等培訓方式,加強培訓與用工單位和就業市場的掛鉤,以需求定培訓,以輸出帶培訓。并且可以依托水西溝鎮東梁村刺繡基地,加大力度建設烏魯木齊縣集民族繡品生產、旅游參觀購物、民族刺繡培訓的示范基地,以此來實現烏魯木齊縣農民增收的目的。
(2)增強農戶理財意識
農民要掌握一些理財方面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理財能力,通過各種媒介如第三方理財投資咨詢機構不斷吸收各種理財產品的新知識,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而不斷的提高自身的金融知識,積極參加各種專業知識的培訓,在不斷擴充自身文化素質的同時也提高自身理財能力,能為自身和家庭創造更多的財富,實現理財目標。
(3)拓寬農戶理財渠道
從烏魯木齊縣農戶理財產品的種類來看,農戶選擇的理財產品種類比較少,對于高風險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幾乎無人問津。烏魯木齊縣的金融機構主要是農村信用社和中國農業銀行,建議烏魯木齊縣金融機構,應該根據客戶的金融需求進行歸類,把烏魯木齊縣的農民群體再細分為不同的類型,并以此為基礎設計相應的理財服務和投資組合。
參考文獻:
[1]步淑段,劉淑艷.農民家庭理財現狀問卷調查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6,9(6)
篇2
【關鍵詞】農村金融 互聯網金融 發展 策略
一、引言
(一)互聯網金融的概念與特點
互聯網金融是指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來實現行業或者產I間的結合,創造更新的發展路徑。互聯網金融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傳統金融行業中,或者說將互聯網技術植入到金融業務領域,總體來看,互聯網金融寄居于傳統金融上,而采用了互聯網的技術媒介。在目前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產品范圍越來越廣,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客戶不再受制于當前的時空情況,具有廣闊的覆蓋面。有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微信錢包等豐富的互聯網金融產品,這些產品和服務滿足客戶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實現雙方的互惠互利。互聯網金融的網絡平臺,結合客戶需求的高效利用,通過一個簡單的程序來自動確定的價格信息,完成交易,擺脫傳統的手動操作機構的限制,高效、便捷、低成本并且沒有壟斷利潤。
(二)農村金融的概念與特點
農村金融不僅僅指金融機構,還包括金融交易、金融工具、金融功能、金融體系建設等,是農村經濟與農村金融的交叉系統。農村金融是以農村、農業、農民服務為核心的,農村經濟體利用金融服務,有償使用資金或者提供資金的一個系統,它不僅僅包括金融產品,也包括金融服務,不僅有傳統如銀行的金融機構,也有虛擬如P2P的互聯網金融,同時也包括農村金融性政策、H農補貼、農村創業等一切與金融有關的運動總稱。盡管近幾年來農村經濟發展快速,但金融的媒介作用并不突出,農村經濟主要與鄉村的工業經濟發展有關,農村金融起到的功能有限。雖然金融供給機構不斷增多,農民卻仍然融資難。農村合作社、農商行、村鎮銀行紛紛在農村地區建立起來,但其農民的服務還是停留在傳統的存、轉和小額信貸上,真正的農民創業型貸款、投資型貸款及其他服務很少,這不僅僅是農民無抵押無擔保,也是二者信息不對稱所在。農村地區農民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農民對于農村金融熱情較低,認為農村金融并不能改善自己的經濟收入,也不能增加農村經濟,而只是方便在錢上的存取。造成這些原因主要是金融機構沒有深入開展農村金融與農民觀念轉變問題,要讓農村金融轉為實實在在的普惠金融。
(三)在互聯網金融的背景下農村金融轉型是必然趨勢
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推進寬帶下鄉工程,在全國推行“三網融合”,鼓勵電商創新發展。同時,移動終端的使用也大大降低了農村的門檻,農民是最大的受益者。據易觀智庫數據顯示,2013年一線城市的移動互聯網用戶占比13%,縣城和鄉鎮農村網民占比高達33%。網絡技術在農村的應用,已經為農村金融機構提高服務水平悄然打開了一扇窗。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業與互聯網精神新興領域的結合體。在互聯網金融的背景下,傳統的銀行、信用社等金融手段不能因為其方便滿足農民強大的金融需求,互聯網金融滲透到廣大農村已成為農村金融發展的必然趨勢。阿里巴巴,京東為首的商業平臺以其強大的線上農村資源的金融服務最快速滲透廣大農村地區。農業、商業、郵政儲蓄銀行與信用合作社作為傳統銀行的代表,如果不盡快開展線上線下金融服務站和商店,未來將面臨的損失更多的農民客戶。
二、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農村金融機構
農村信用社的傳統型、農村郵政儲蓄機構屬于中國的農村金融機構,其多元化的服務缺乏,商業金融服務水平是不夠的,基本上局限于農業企業、農業項目、農村金融網絡的充分和完善金融基礎設施的缺乏,很難在金融需求實現農村客戶,導致金融市場參與率不高的后果。農民文化素質不高,未能樹立正確的理財產品觀念,缺乏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加上民間借貸服務管理混亂,這也造成了民間借貸自身利益的不利影響。
(二)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夠
國家越來越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積極建設新農村。然而,現代金融發展,只有政策性金融機構參與的私人金融機構和農戶的企業提供財政支持的政府,導致財政支農作用的限制,以及長期的政府支持政策的金融機構,但也削弱了民營金融機構的競爭力。農村資金流動資金在農業和農村建設中的運用不足。
(三)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單一
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多元化,面對現代農業金融需求的增長,傳統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逐步消除,開始金融業務發展貸款、期貨、保險、證券、不充分整合農村金融和民間金融。同時,農村金融機構未能接受專業培訓,以掌握現代金融服務信息知識和技能的缺乏,因為現代農村市場越來越大,加強農業產業化的趨勢,因此必須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完善現行金融服務體系。
三、互聯網金融下農村金融發展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農村人們金融資本管理意識
在目前的相關政策、各行業的情況來看互聯網金融繼續進入農村,就必須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尤其要堅信農村互聯網金融業將獲得良好的發展。這主要是由于發展的潛力和改革空間巨大。過去,大部分農村家庭的資金管理意識不強,人們對儲蓄最基本的重視不夠,更談不上保險、股票和證券等金融產品。在2013,只有40%的家庭擁有活期儲蓄賬戶,其中大部分沒有儲蓄,也沒有養成儲蓄的好習慣。面對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如果把資本管理和相關金融產品的作用傳遞給廣大群眾的知識,幫助他們樹立良好的享受意識是首要任務。人們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在教育普及財務管理意識、資本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教授,對財富管理轉移到人們使用的概念,對金融機構和金融相關知識門戶的普及。在此基礎上,接受年輕人的能力逐漸形成理財觀念,樹立財富管理意識,使未來持有的資金合理用于企業、投資或其他金融業務。只有率先幫助人們樹立理財意識,才能把互聯網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結合起來,進一步研究和努力,借助互聯網優勢,才能進一步推動農村金融多元化發展。
(二)積極尋求合作與政策支持
金融業是比較復雜和明確的分工資本管理體制。在國內利率市場化和金融管制日益放松的環境下,各個地區和經濟個體獲得新的發展機遇,又帶來了新的利益增長點,所以應該更多的關注廣大的農村金融市場,挖掘潛在市場價值。在宏觀政策上看,由于稅收政策、金融政策的不斷改革,加上互聯網金融的個人角色,開始專注于支持和幫助農村地區的小微企業,為個體經營者和小微企業帶來了發展的潛力。由于相關政策的出臺,當前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集中在欠發達鄉鎮的發展和鄉村經濟發達的城市,彼此之間的固定區域,行業之間良好的溝通與合作,為特色經濟的現代化發展和農村金融部門提供強大動力。
(三)創建個性金融發展模式
相比于城市,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很多,如交通不便、自然條件差和人為因素。人們只有深入了解該地區農村的現狀,才能更好地引入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和具體形式。因此,發展互聯網金融發展計劃在農村地區,我們必須首先對互聯網的廣泛普及,改革領域的個性問題,促進農民家庭法律網絡平臺和電子商務平臺的合理使用,積極參與融資、投資和儲蓄的活動,以提高人們的風險防范和控制的意識,基金的妥善管理,避免上當受騙,造成資金損失嚴重。對于經常參與自然災害的人,他們可以引導自己的儲蓄到網絡融資平臺,利用高收益的資本增加,以確保他們的財富的穩定和安全。政府部門的領導或相關人員在農村地區必須獲得人民的同意,以幫助家庭使家庭資本管理的合理方案,也可以與地方經濟發展相結合,遵循法律和資本融資法規,引導村民一起發家致富,優化財務結構,提高金融發展水平,合理發展金融發展空間。
四、總結
要促進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就要建立一套相適應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而在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的今天,利用互聯網金融扶持農村實體經濟,必將極大的促進農村金融普惠;有利于在農村金融市場中引入競爭與民間資本,通過互聯網金融建立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之間的聯結,以解決農村金融市場中政府失靈,滿足農村中不同主體多層次的資金需求。但利用互聯網金融技術推動農村金融新發展,仍面臨如農村征信w系不健全、缺乏對互D網金融的風險系統監管政策以及新型互聯網金融產品和服務在偏遠農村地區的可及性和使用等制約與挑戰。政府需要加快研究,落實進一步加強農村金融網絡風險監管、互聯網金融服務、規范民間借貸、非法集資,確保互聯網金融真正能支農。還需要進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盡快與農村金融市場準入和容忍,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互聯網金融技術基礎上的不斷應用,接受現代農村金融體系,新的金融服務創新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松弛。
參考文獻
[1]吳金龍.互聯網金融對農村金融市場的影響分析與對策研究[J].浙江金融.2015(12).
[2]楊貴倉,董學力,衛強.互聯網金融背景下農村金融轉型發展問題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6(06).
[3]蔣國鋒.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農村金融發展策略[J].時代金融.2016(29).
[4]李宏暢.互聯網金融促進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對策研究[J].農場經濟管理.2016(01).
篇3
一、對農節目設置的必要性
我國是一個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的農業大國,農村觀眾占電視節目受眾的絕大多數,據統計約有9億人,所以說,開辦對農節目有著廣闊的收視空間。央視每5年進行一次的全國電視觀眾抽樣調查顯示,近年來,我國農村電視觀眾數量呈現逐步攀升態勢,有70%以上的農民每天都收看電視,而且看電視的時間平均每天達2小時以上。看電視已經成為當代農民獲取信息和文化娛樂的最主要方式之一。
然而,目前眾多的電視媒體中,與“三農”息息相關的政策信息、農民增收、勞動致富和相關的市場、科技信息,以及一些農村娛樂節目在電視節目的總量中所占比例太小,還不能很好地滿足廣大農村受眾的需求,各級電視臺也都亟待為農民多設置一些可以獲取信息和豐富文化娛樂生活的對農類節目。
吉林省白城市是個以農業為主的地級市,220萬總人口中,單是農業人口就占180萬。2002年,白城電視臺在改版中嘗試著創辦了對農節目《鄉村致富經》,當時是開吉林省市級電視臺辦對農欄目的先河。白城電視臺連續8年開辦對農節目的實踐,筆者深深地感受到,市、縣級電視臺,尤其是以農業為主地區的電視臺,設置對農節目是大有可為的。這是因為,《鄉村致富經》節目在白城電視臺播出不久就擁有了當地最大的觀眾群,欄目收視率始終占據全臺所有欄目的前三名,節目前后的廣告時段也很快成為了黃金時段。這充分說明,農民非常需要這樣的對農節目,也非常渴望這樣的對農節目。
如果說,白城電視臺的對農節目《鄉村致富經》是因為受眾需要而產生的,那么,《鄉村致富經》如今在白城廣大農民心目中已經占有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也為白城電視臺探索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二、對農節目內容取向
準確把握農村電視觀眾需求,使對農電視節目更有針對性是創辦對農節目的關鍵。我覺得根據農民的需求,對農節目在內容上可以分為三大類,即信息類、服務類和娛樂類。
(一)信息類節目內容
調查顯示,目前廣大農民最鐘情的是電視信息類節目,而電視信息主要有四類,即宏觀類信息(政策、法規方面的信息)、實際操作類信息(種植業和養殖業新技術、新品種的信息)、市場類信息(農產品價格、銷路、需求等信息)、科學知識類信息(科學常識、文化教育知識等)。
信息與農民自身利益息息相關,它關乎每一個農民家庭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一項減輕農民負擔的減免農業稅政策就可以影響到農民一年的經濟收入,一個新型的適合的賺錢項目足可決定農民的致富成敗,一個科技知識信息就可能決定農民經濟作物的收成狀況。所以,信息類的內容在對農節目中,是不可或缺的重頭戲。
電視信息類節目,中央電視臺有《每日農經》、《致富經》、《理財在線》等,省級電視臺有吉林電視臺的《鄉村四季》、遼寧電視臺的《黑土地》、山東電視臺《鄉村季風》等,市級電視臺有沈陽電視臺的《莊稼院》、營口電視臺的《新農村》、松原電視臺的《沃野三農》等。這些以信息類節目內容為主的對農欄目,在全國各地區的農村觀眾中都深有影響。
白城電視臺創辦對農節目已八年有余,節目也在不斷地進行微調,到現在已經逐漸走出了一條農民觀眾喜歡,電視人容易操作的路子。直至2010年,《鄉村致富經》更名為《美麗田野》。我們在節目中盡可能的涵蓋各類信息,比如,子欄目《信息站》里放置一些新的對農政策的簡介,子欄目《致富經》里傳遞一些適合當地實際的致富項目、致富經驗。根據農民的需要,結合地市級電視臺的辦節目的實力,我們不追求大而全,而追求小而精;不追求華麗,而追求實際實用。欄目創辦之初,我們采訪一些成功的農民,側重挖掘他們創業路上的感人故事,如《養雞女狀元——方月紅》、《創業路上悲與喜——趙洪喜》等,節目做得好看也感人,我們很快就發現這樣一個事實:每一個創業路上的成功人士都會有屬于自己的一段感人的坎坷經歷,而農民觀眾更喜歡更需要的是這些成功人士的成功經驗。這樣,我們以后的節目改變了側重點,比如《狐貉養殖帶頭人——王麗君》的主人公創業之路雖然感人,可是我們把重點放在了她在狐貉養殖上的經驗之談上,也就是面對跌宕起伏的特種養殖市場,她是在什么情況下擴群,什么情況下縮群,這就是根據需要設置節目內容。每期節目里盡可能地多一些有實用價值的信息,節目里涉及致富項目信息技術五花八門,種養結合的內容如《種紫粒莧養牛羊》、《稻田養鴨》《果園養雞》等,間種套作的內容如《向日葵和菠菜套種》、《白菜和香瓜間種》、《玉米和辣椒間作》等,特種養殖的內容如《鴕鳥養殖》、《賽馬養殖》、《孔雀養殖》、《林蛙養殖》、《大雁養殖》等。
總之,對農節目,尤其是地市級電視臺的對農節目,必須努力架構如各類政策、致富項目、產供銷信息及致富典型經驗的信息流,向農民提供各種致富路徑,只有這樣,對農節目的信息量才能真正滿足農民觀眾的需求。
(二)服務方面的內容
對農節目就是需要真正立足服務“三農”, 以滿足農民觀眾的現實需求為已任, 秉承“為農民服務、替農民說話”的宗旨,為農民解疑釋惑,解決難題,讓對農節目成為農民的知心朋友。
農民在平時的生產生活中會遇到很多的難題,尤其是在生產上,會隨時遇到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個時候,農民觀眾是最需要幫助的。衢州電視臺的《農技110特快》,湖北荊州電視臺的對農電視節目《壟上行》等等都是專門為農民答疑解惑的電視對農欄目。吉林電視臺《鄉村四季》的一個板塊《農業110》也是為農民提供幫助的欄目,專家現場接聽電話,為農民現場解答技術上的難題。
白城電視臺的對農欄目也設置了這樣一個為農民朋友答疑解惑的板塊,并設置了專門的熱線電話,每天24小時開機,欄目編導輪流值班。 “我的羊陸續死了好多只了”、“我們村的豬死老多了”、“我們這幾片地都是這樣黃葉子”、“我養的這種雞都不認,沒人買”、“我倆換種的地,他給租出去了”、“我們咋就貸不出來款呢”等等,每天這部電話都會接到許多熱線。我們一方面介紹各方面的專家給這些需要幫助的農民觀眾,另一方面,也會選擇有影響或者比較有代表性的問題制作成節目呈現給電視機前更多的農民朋友。比如階段流行的玉米大斑病、傳染性強的豬的藍耳病、雞的法式囊病等等,再比如幫助農民出售難以找到銷路的特種作物綠小米、笨養的肉雞等等。這一板塊深得農民朋友的歡迎。
轉貼于
(三)娛樂方面的內容
在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對農節目還要注重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黑龍江電視臺的《咱村也有文藝人》、吉林電視臺的《農村俱樂部》等等都是專門的娛樂方面的對農欄目。
白城電視臺對農節目設置了一個板塊叫做《村里人》,主要是挖掘各鄉村有一技之長的“明星”在電視上亮相,盡可能側重選擇那些能夠給農民兄弟帶來歡樂的人物。比如《農民老周》講述了一個一邊種地,一邊學習琴棋書畫、吹拉彈唱的農民的故事;《村里的名人》講述了一對老人在晚年的幸福生活。再比如,通過節目進行一些簡單的賽事,比誰會種田,比誰的力氣大,比誰家的婆媳關系好,或者在農民中間搞賽西瓜會等等,都可以為農民帶來無窮的歡笑。對農節目在制作過程中善于以娛樂方式切入,根據農民需要和喜愛來調整,往往會收到更理想的效果。
三、對農節目的形式
各級電視臺辦對農節目往往存在著節目的形式與農民接受能力失調的現象。有關資料顯示:農村觀眾的文化程度在初中或初中以下者占88.1%,絕大多數農民只有中小學文化水平。這樣,對農電視節目不僅應該考慮農村觀眾的這種狀況,特別是一些農技信息類節目,不要專業化色彩過于濃厚,而且對農電視節目在形式上要追求趣味性、互動性。
首先是趣味性。趣味性就是在制作對農電視節目時,要考慮農民的收視習慣,要有情節,講故事,寓教于樂,因為人們在接受新事物的時候,不喜歡說教。比如我們采訪的《薄荷種植》采取的形式是兩位編導如同說相聲一樣,由一瓶薄荷口香糖引發的風波來現場串聯;再比如我們采訪的《牛胃里有鐵怎么辦》的表現方式如同辦兒童節目一樣,利用編導和玩偶對話的方式串聯這項技術,不僅闡述了技術內容,而且讓農民印象深刻;再比如我們適當增加一些網上的視頻來烘托采訪的內容,采訪《鴕鳥養殖》時我們下載了“鴕鳥心態”的視頻,引出鴕鳥養殖規程,還提醒農民注意在養殖過程可能遇到的困難,不能像鴕鳥一樣逃避困難;再比如采訪《如何預防水稻病害》時采用了第一人稱的方式敘述稻瘟病的發生、預防、治療的過程,讓農民在趣味中學會知識和技術。
其次是互動性。對農電視節目不能單純根據編輯和記者的想法來制作。想要制作出受農民喜歡的節目,就要了解農民的想法。了解農民想法的最佳途徑,就是深入到農村,或者用熱線電話的方式,讓農民表達出他們的想法和需求。《黑土地》欄目曾經拿出周末時間開設過《希望之旅》、《大篷車》等板塊,讓農民與記者、農民與專家面對面地交流互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白城電視臺的對農節目在平時的運作中也注重這種互動,比如,我們采訪的有影響的節目,《鵝吃鵝——鵝的啄羽病》、《玉米地里的地老虎》、《葡萄大小粒的現象》、《陰雨天氣下豬的水腫病》等,大都是在農民給我們打來求助電話之后,我們《美麗田野》欄目組找農業專家,深入田間地頭、農家小院來幫助農民解決。這樣,在節目播出之后,熱線電話更加繁忙了,節目的收視率也就更高了。
四、對農節目的播出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