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文化的創新范文

時間:2023-11-20 17:28: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鄉土文化的創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鄉土文化的創新

篇1

山區 鄉土 民族混居 文化 特色旅游

近年來人們對低碳、環保、自然、生態、綠色的追求,激發了鄉村旅游的興起,在鄉村旅游的打造過程中,鄉村旅游的定位,鄉村旅游特色打造,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等問題,這些都成為我們迫切思考與解決的問題。渝東南是中國西部大婁山和武陵山兩大山系交匯的盆緣山地,與渝鄂湘黔四省市結合相連,是重慶唯一集中連片、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其包括黔江區、彭水縣、酉陽縣、武隆縣、秀山縣和石柱縣所轄區域。該區域以秀麗的自然山水、獨特的歷史文化、濃郁的民族風情,逐漸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鄉村旅游熱點地區。彭水縣地處武陵山區,居烏江下游,系渝東南的門戶。本文以彭水縣為例,擬從鄉村旅游的定位,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旅游服務跟進,鄉村民族文化與旅游的巧妙融合四個方面探討渝東南山區鄉土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建設策略。

一、山區鄉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是彭水特色旅游城市建設之定位

(一)彭水旅游面臨的困難

彭水是內陸地區,貧困山區,旅游業起步晚,旅游業的打造面臨著向外推廣的難度,面臨著旅游打造所需要的大量資金缺口,面臨著旅游從業人員等旅游相關人力資源匱乏等問題。

(二)彭水旅游擁有的優勢

但是,彭水縣系苗族、土家族與漢族的混居地,旅游資源豐富且各具特色。一方面,該地有山有水,例如,百里烏江畫廊風景區、阿依河漂流、茂云山森林公園等構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旅游資源;另一方面,該地區是黔中文化的發祥地,有獨特的鹽丹文化,其苗族土家族與漢族的混居山區遺存的人文旅游資源豐富悠久,例如,郁山古鎮被毀掉的“九宮十八廟”、唐代始建的開元寺,保存下來的天然鹽泉、丹穴,二十年代彭水上八鄉民眾為同志樹立的德政碑等;再者,該地有較多的可供利用的本土人力資源,例如,該地的本土文藝、書畫作者,嬌阿依民歌、踩花山歌舞、吹嗩吶等民族民間鄉土藝人,打糍粑、做雞豆花等飲食傳人,以及彭水縣職教中心旅游專業的學生等眾多的后備人力資源。

(三)彭水旅游建議的定位

“人們外出旅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過游覽名勝古跡、了解風土人情等有特色的旅游資源來滿足身心需求,有特色的旅游資源才有吸引力”。因此,特色旅游打造至關重要,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有特色才有競爭力,有特色才能可持續發展。縱觀彭水旅游、周邊旅游、國內外旅游的特點,可以將彭水旅游特色定位為“山區鄉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山區區別于平原,鄉土區別于城市,民族混居區別于純民族地區與非民族地區,中等城市有別于小城市與大都市。這樣的定位,有利于彭水旅游的規劃與設計,有利于彭水旅游特色主線的確立,有利于彭水旅游的宣傳與推廣。在此基礎上再確立各景點在“山區鄉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特色下的各自特色,例如,百里烏江畫廊風景區、鹿角磨盤石的觀光游,郁山古鎮、綠蔭軒體驗鹽丹文化、彭水文化的文化游,老云頂、茂云山森林公園的避暑游,阿依河漂流的探險游,鞍子苗寨的民族風情體驗游等。

二、山區鄉土民族混居文化背景下的硬件建設,是彭水特色旅游城市建設之基礎

(一)景區硬件

1.傳統建筑修復與重建

部分有傳統建筑的景區中,有的傳統建筑由于年久失修,遭到損壞和拆除,這些被損壞與拆除的建筑,根據規劃需要,對有特殊歷史意義的、能反應該景點特色的部分傳統建筑,要修復與重建,這些需要修復與重建的建筑,應該在尊重原建筑風格的前提下,了解原建筑建造的歷史,以“山區鄉土民族混居文化”這一主旋律統領傳統建筑的修復與重建,使這些傳統建筑成為彭水以打造山區鄉土的、原生態的、民族混居文化中等城市的亮點景觀。例如,彭水山谷公園改造“通過建設一環、兩軸、六區、十八個景點,將現有公園打造成集休閑、游憩、文化體驗等多樣功能為一體的縣城核心生態綠區,充分彰顯彭水深厚文化底蘊和民族特色”,山谷公園的改造,可以在保留公園大門主調風格的基礎上,依據山谷公園依山而建的地理態勢,各景點的修復與重建,著重反應彭水民族混居山區文化以及厚重歷史。郁山古鎮的打造,在古鎮上配以重建的仿古說懷書的茶館,仿古的書畫、文物交易市場等,彰顯古鎮悠久歷史文化。

2.“鹽丹印象”或者“黔中印象”打造

有的景點的傳統建筑,數量比較多,損毀嚴重,例如,彭水縣郁山古鎮被毀掉的“九宮十八廟”、唐代始建的開元寺等,均被損毀,要修復與重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需要很長的時間,在一定時間內靠本縣的財力難以修復或者重建,但這些景點的建筑是頗具影響的,很有特色的,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如果給予修復與重建,對本地的旅游業的發展影響是巨大的。要解決這一難題,可以先借鑒“印象武隆”的方式,打造“鹽丹印象”或者“黔中印象”,待條件成熟時,再給予批量重建。“鹽丹印象”或者“黔中印象”的打造,可以選擇性地重建具有象征意義的部分建筑、雕塑、標志等,再聘請著名導演,聯合一批業界巨匠,與本地文藝界人士組合成強有力的創作團隊,用獨特的視角和藝術手段,采用多種高科技手段,與當地淳樸的風土人情演繹“鹽丹印象”,重現輝煌歷史,在帶給觀眾完美的視聽享受和精神震撼的同時,讓游人在短時間內了解黔中文化、鹽丹文化,了解彭水悠久歷史。

(二)地標建設與指示標牌

1.景區標志性建筑

每一個景區,都應該有一個或者幾個標志性建筑,這些標志性建筑,要充分利用該景點的山區的自然資源、社會資源、人文資源優勢,例如,各種高低不同、形態各異、錯落有致的大山資源,豐富的流水資源,變化萬千的奇石資源,漫山遍野的樹木資源等,結合本地的歷史,民族混居地風情等,可以做成以樹木為主元素的建筑,以奇石為主調的建筑,以流水為主題的建筑,這些建筑,有的是苗族的風格,有的是土家族的風格 ,有的是漢族的風格,例如,摩圍山風景區,可以充分利用樹林里的樹木、樹樁、根藝、藤條等為主元素打造建筑,保家桃花山莊的建筑,可以選木結構的吊腳樓為主元素,再配以秋千,漫山遍野的桃樹、桃花;磨盤石風景區、阿依河漂流區可以在沿途部分地段修建以石材為主調裝飾的建筑、石梯、石壩,再配以用烏江奇石組成的抽象的烏江風光雕塑群;郁山古鎮懷龍亭的打造,可以選擇有小橋流水的亭閣、的具象的雕塑等作為其中的組成部分。這些標志性建筑,無論是何種風格,均使其體現“山區鄉土民族混居文化”這一主調。

2.景區內外指示標牌

除了景區標志性建筑以外,景區內外的指示標牌也是各景點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指示標牌,一是材質可以根據景點特色選用竹、木、藤制的,以及石材的、鋼制的材料制作等;二是指示標牌的文字內容體現民族混居特色;三是盡可能在更多的地方配以指示標牌,并分別用中文、英文以及其他文字標注,使游人不僅能在彭水境內方便快捷地找到不同的景點的同時,還能感受到彭水作為“山區鄉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的多元文化魅力。

(三)其它硬件

1.酒店、商店

“吃、住、購”是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到一個地方旅游,除了欣賞當地的風景名勝,了解當地的民族文化,還要品嘗當地的特色美食,購買當地的土特產等旅游紀念品,此外,住的地方也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對餐館、酒店、旅館等餐飲與住宿處,超市、商店等購物處的建設及裝飾要注意規劃與設計,這種規劃與設計可以分地段、分批次、分檔次按照不同的風格以及不同的類別,由政府牽頭進行規劃與建設,這種規劃仍然要圍繞“山區鄉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 這一大的主線,使其在統一中保持個性,例如,在郁山古鎮規劃仿古民間小吃一條街,以及賣小飾品的仿古一條街等。此外,彭水在首屆“一節一賽”召開期間就進行了店鋪裝修與美化的工作,受到了市民的一致稱贊。隨后,對學校、社區、商場等的建設,也可以有選擇地加以規劃與建設,使這些特色輻射面更廣。

2.道路、交通

“行、游、娛”是旅游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公路、鐵路、水路構成了彭水旅游的立體交通,大鄉村、小城市成就了彭水山區鄉土旅游的主調,阿依河漂流、茂云山納涼、郁山古鎮觀光,造就了彭水集運動、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旅游格局。例如,彭水旅游打造的過程中,其交通工具的選用,可以在水上旅游建造具有民族特色的觀光游船、竹筏,可以在山地旅游引入馬匹、滑竿,可以在郁山古鎮街道恢復特色仿古觀光小車、仿古人力車等。

三、山區鄉土民族混居文化背景下的旅游服務,是彭水特色旅游城市建設之保障

(一)旅行社及導游等從業服務

“旅行社作為現代旅游業的三大支柱之一,它的服務內容是綜合性的,是把食、住、行、游、娛、購等多個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活動中的各個環節所需要的各種服務”。因此,應該加大對旅行社的組建與管理,使之適應迅速興起的旅游服務活動。同時,成熟的旅游服務中,作為旅行社從業人員的導游的素質是比較高的,彭水旅游在起步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狠抓導游素質提升,打造特色優質的導游服務。其方法,一是選拔旅游專業導游方向畢業的學生到彭水各旅游景點工作,這項工作,可以由政府牽頭進行;二是對旅游在職人員素質的提升,可以由旅游局組織相關人員負責執行;三是對旅游后備從業人員針對彭水旅游的服務意識與服務能力的提升,可以由彭水縣職教中心與旅游局等單位聯動完成。這項工作,可以借助彭水縣教師進修學校胡顯強老師承擔的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中職學校旅游專業地方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研究——以彭水為例”的研究成果《彭水旅游》校本教材(正在編寫過程中),對旅游從業人員進行針對性培訓,從而提升旅游從業人員的服務質量與服務水平。

(二)酒店、餐飲及旅游支持服務

外出旅游,人們除了談論本身的旅游景點以為,議論最多的就是餐飲與住宿,因此,酒店、旅館的服務水平,餐館、小店的特色餐飲,以及旅游服務的其他支持力度,也是吸引游客的一個重要因素。一方面,酒店、旅館環境是否舒適,被褥是否整潔,設施是否齊全,安全是否有保障,服務是否熱情周到等,都直接影響游客的情緒。另一方面,餐飲的好壞更是旅游的一個重要環節,彭水的旅游餐飲,可以分三塊打造,一是以火鍋、川菜等為主的重慶特色餐飲;二是以雞豆花、蕎面、三香等為主的彭水特色餐飲;三是少量的除川菜以外的魯菜、蘇菜、粵菜,以及西餐等其余餐飲,這樣的安排,既可以宣傳推廣本地菜系,突出“山區鄉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特色,擴大其影響力,還可以讓不同需要的游客能在旅游的同時,選擇適合于自己的可口的餐飲,提升旅游的滿意度。再者,旅游的其他支持服務,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例如,提供縣內不同旅游線路套餐供不同游客的選擇,提供縣內旅游線路與本縣周邊線路的銜接線路套餐供不同游客選擇,旅游景點的門票在網上、售票景點的方便快捷購買等。

四、山區鄉土民族混居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積淀,是彭水特色旅游城市建設之根本

(一)傳承傳統文化

旅游可以開闊人們的視野、增長知識、了解異域文化、滿足人們探新求異和求知的欲望。實踐表明,旅游者對旅游的印象中,旅游地本土的文化留給游客的印象要比旅游景點的景色留給我們的印象更深刻,更持久,更容易讓人激動,因此,各地旅游的打造,都很重視文化的打造,并且以文化的打造統領景點景色的打造。彭水是黔中文化的發祥地,其鹽丹文化、民族混居地文化是其核心,在彭水“山區鄉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的打造過程中,一方面,以黔中文化、鹽丹文化、民族混居地文化統領景區的打造,使景區頗具民族混居文化特色。另一方面,通過教育部門在中小學開設相關課程,傳承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得以持續傳承與創新。再者,通過文化部門在村組、社區等宣傳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深入人心。

(二)創新旅游文化

一方面,創新景點文化。人們除了關注景點本身的景色以外,景點文化成為人們對這個景點關注的重點,因 此,對景點文化的包裝與策劃,以什么方式呈現與凸顯,在景區中服務人員的知曉度與導游的解說,成為景區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彭水縣借助“一節一賽”打造旅游文化。繼去年彭水“一節一賽”取得矚目成績的基礎上,今年再度舉辦“一節一賽”,以大型民族歌舞·嬌阿依、苗族舞蹈踩花山、中國摩托艇聯賽、江河釣魚大賽、烏江流域特色美食周、烏江畫廊杯首屆彭水阿依河國際漂流大賽、烏江流域特色農副產品展銷、黔中文化論壇等12項活動助推彭水旅游。再者,統一規劃、設計與制作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土特產、紀念品,使之從另一角度呈現彭水旅游文化。彭水土特產,可重推大腳菌、精絲苕粉、郁山搟酥餅等。旅游紀念品,打造有彭水“山區鄉土民族混居特色”的各種特色旅游紀念品供游客選購,這項工作,可以在政府牽頭下,由旅游局、文化部門組織本土民間藝人、美術院校師生、相關廠家共同開發完成。

(三)打造本土文化

除了旅游文化以外,通過各種途徑打造本土文化,也是彰顯彭水旅游文化的一種重要方式。一方面,可以通過借助各種資源舉辦全國性大賽,擴大彭水的知名度。例如,借助本縣面向全國的有一定知名度的“少兒漫畫網站”以及其所擁有的眾多資源,舉辦“‘阿依河杯’全國少兒漫畫大賽”,吸引全國頂級漫畫家及眾多漫畫愛好者、學校師生參加漫畫大賽,借助本縣面向全國的唯一的“鄉土美術網”,舉辦“‘烏江畫廊杯’全國首屆鄉土美術大賽”,吸引全國民間藝人,廣大農村學校師生,相關研究人員參加大賽,通過長達半年至一年的征稿,既擴大了彭水縣在全國的知名度,也收到了眾多的優秀的漫畫作品、鄉土美術作品,還活躍了彭水本土文化,提升了彭水文化的品味。另一方面,舉辦縣級的文學、攝影、書畫、聲樂等大賽,鼓勵本地藝人、愛好者、學生,創作本土味濃厚的作品,以豐富本土文化。再者,舉辦旅游相關的大賽,以提升彭水本土旅游質量。例如,此次“一節一賽”中“武陵山·烏江畫廊民俗生態旅游經濟發展論壇”的舉辦,就是很好的嘗試。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土文化 材質 湖湘 旅游紀念品 創新

旅游紀念品的表現形式是豐富多樣的,如常見的手工編織、雕刻、裝飾工藝品等,無論什么表現形式都必須選擇合適的材質。在湖湘旅游紀念品設計中,可以選取當地特有的材質。材質是設計的基本載體,也是重要的元素之一,用自然材料加工制成的陶、紙、布、漆器等傳達出質樸、自然及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氣息。用這些材質元素制作的旅游紀念品有著很好的紀念意義,又能使傳統的手工藝得到傳承與創新。

一、土文化材質元素與旅游紀念品的關系

(一)靈巧的編織布藝

編織是古老的手工藝,編織的材料也是多種多樣,一些以綠色植物如藤、竹、草等為材料的編織工藝品,因其具有綠色環保理念而深入人心,編織的工藝品或大或小,或為裝飾飾品,其造型雅致、工藝細致精良,讓人甚是喜愛。比如益陽的小郁竹藝,是湖南省優秀的漢族傳統工藝品,將竹材構件加熱彎曲,使之符合造型需要,結合拼、嵌、榫合等傳統技法加工制作而成的小竹器,結構方正、造型美觀大方,做工精細,符合人們的審美情趣。

湖湘編織精華還有湖湘織錦,主要體現在土家、苗、侗、瑤四個民族,無論從原料到工藝及工具均處于較原始的手工狀況。各民族勞動婦女在漫長的歷史中學會了利用麻、棉和各種纖維織制土布和紋飾布,其圖案多為動物、植物、文字、幾何鉤紋、吉祥用語等。較為獨特的是,這些紋樣經過織錦格律的構成后,形成重新塑造和適形排列的獨特工藝特色,是地域文化的藝術化表現。

(二)秀美的刺繡與印染

湖南地處亞熱帶地區,是蠶桑和棉花的種植區,生息在這片土地上的勞動婦女養成了耕作之余紡紗織布的習俗。刺繡在湖南歷史發展悠久,是用彩色絲、絨、棉線,在布、帛、綢緞等物質材料上借助針的穿刺運行,構成花紋、圖像或文字的一種工藝。湖南有苗、土家、瑤、侗、白等少數民族,均有愛美善繡的習俗,她們利用土產材料,繡出民族民間風味的刺繡用品。湖湘民間刺繡保留了楚、漢刺繡的神奇風韻,又融入了勞動人民的創造意識和樸實的健康審美觀,這些刺繡材質較為質樸,大多是生活中的實用物品。

湖南民間印染工藝有印染、蠟染、扎染和撥染。明朗樸實的藍印花布色調單純、澄凈,裝飾性強,厚樸而稚拙,紋樣疏密有致、勻稱變化,顯得清新而不落俗。據《臨武縣志》記載:“民國時期,縣人采用土靛將布染成深藍色,方法是將燃料加水融化,后放入白布料同煮,使染色附于布面。”其中燃料就是用旱土作物靛葉制成,自制成土靛后上市銷售,多作為服飾生活用品裝飾人們的生活。這些刺繡和印染可以結合現代生活日用品需求,改變其使用途徑,開發成特色旅游紀念品。

(三)拙樸的陶瓷造型

湖湘陶瓷包含建筑陶瓷、日用陶瓷、文具陶瓷、兒童玩具陶瓷等類別,由于材料的簡樸,不做過多的修飾,保持著粗率質樸的制作風格,比如長沙窯生產的兒童陶瓷器具,給人質樸、粗獷、剛健的感覺,表達了一種淳樸天然的趣味。與其他瓷窯制品所不同,這些玩具絕大部分隨手捏塑成型,造型千姿百態、粗獷靈活,其種類豐富,包含人物和飛禽、走獸、魚等動物,有些還制成簡單樂器可以吹奏音樂,這些活靈活現的陶器玩具可以喚起人們對童真的回憶。結合某些當地特色,將材料自然形態巧妙結合,可以開發出具有一定個性、特色的旅游紀念禮品。

(四)千姿百態的竹木與雕刻

湖南自古物產豐饒,自然資源豐碩,竹、木、石材資源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歷史的發展中,竹木、石材、陶器不但是勞動的工具,更是經過勞動人民的藝術創造加工成了生活用品和裝飾用品,也衍生了一批手工匠人。比如湖湘木雕空靈灑脫、繁密中見出秀美,裝飾性強,湖湘石雕用材多為既堅且細的漢白玉、既硬又奇的石。石常用來做硯臺、筆筒或屏花;竹雕是湖南的特產,其纖維綿長堅韌,適宜用切削器具雕琢,常在竹器表面做動物、人物、故事造型,且竹包含著傲骨的人文精神,這些自然材質和工藝表現形式,都可以運用到旅游紀念品中。

(五)藝術性的漆器

漆器已有七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中國的偉大發明之一。湖湘文化中,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工藝之精巧,令人驚嘆。漆器是用漆涂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等。其材質生漆是從自然生長的漆樹中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成份為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具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的特殊功能。作為湖湘文化特色的馬王堆漆器,以黑色作底,或在黑底外加紅色襯色,用朱紅和赭色或者朱紅和灰綠色作畫,彩繪與底色對比強烈,紋飾獨特,圖畫寓意豐富多彩,顯得非常富麗,其藝術特征十分明顯,是開發旅游紀念品的最好題材。

(六)質樸的土法造紙

湖南邵陽隆回縣灘頭鎮盛產楠竹和白膠泥生產的一種“二合白”土紙,在這個小鎮上曾經產生了聞名遐邇的香粉紙和木版畫,成為當時女性揩臉美容的化妝品。灘頭素稱“紙都”,灘頭造紙始于隋朝,元代是長江以南土紙、色紙、花紙的著名產地。香粉紙生產有近130年歷史,灘頭香粉紙的加工材料是當地手工生產的玉版紙,天應石是當地峽山口特有的一種細膩呈淡綠色的天然淡香礦物質,含人體需要的十種微量元素。紙呈粉白色,將這種粉紙切成小本,夾上香片就是聞名四海的化妝品香粉紙,具有增白美容、潔膚健體的功效,是曾經暢銷國內外的綠色化妝品。除了香粉紙的特別,色紙是用當地土質紙刷上顏料或晾曬、烘干而成,其染色的顏料均為天然農作物,當地人利用蘇木、槐米、墨樹為燃料,煮沸后就成了紅、黃、黑色的液體,在紙上刷染后烘干成有色紙張,再用牛皮、牛筋熬煎為水劑,配以明礬制成土膠,從而使色紙更加光滑清亮。灘頭的土法造紙是流失的綠色天然材質,加以現代設計理念配以現代的裝飾手法和裝飾形式,仍然可以成為當代女性喜愛的產品,成為優秀的旅游紀念品。

二、土文化材質元素的研究價值

(一)選擇適當的土文化材質,突出旅游紀念品的地方特色

湖湘材質元素豐碩,選擇合適的地域性材料進行旅游紀念品的設計,不僅能強化地域文化信息,還能塑造產品個性。研究其材質特點,結合當地景區的文化特色,開發旅游紀念品,不但能增加景區的經濟效益,更是讓傳統的手工技藝得到新的傳承與發展。比如湖南益陽的安化黑茶,作為益陽的特色旅游紀念品,其茶葉包裝融入了益陽竹藝編織技藝,以天然材質細竹篾為包裝材料有一定的強度、韌性和彈性,既能保護好產品內物品,以適應壓力、沖擊造成的影響,同時,竹篾編織精美又符合生態環保的理念,還可以作為日常生活器皿再次使用。再如漢聲巷出品的文創商品“藍印花布針線盒”“藍印花布環保餐具包”,是以傳統藍印花布為材質進行設計開發,其產品為了適合現代人的需求,摒棄了景區常見的將花布材質做民俗衣裳和褡褳包的用途,而是開發為針線盒、環保餐具包。這也是從現代人日常生活所需出發,而進行的功能用途開發設計,其成功之處是材料選擇的獨特和地域文化的特點,提升了產品的文化內涵。

(二)巧妙利用地域材質肌理,樹立綠色設計理念

所謂綠色設計,是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宗旨的設計理念和方法,能重復使用和再生,強調保護自然生態,充分利用資源,以人為本、善待環境。湖湘旅游紀念品的設計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必須與時代主題相結合,就旅游紀念品材質而言,要考慮材料的節約性和反復使用性,同時要倡導簡約、自然、舒適的設計理念。綠色設計不單考慮材質的生態性,更提倡設計師在設計理念上的革新,將設計重點放在旅游紀念品的實用性和可持續利用的功能上。如漢聲巷設計的《大過蛇年》年畫特輯禮品書裝,其紅帶包袱巾為手工染色,包袱巾在該書讀完后,可以重復包裹或作為其他用途,將傳統的印染花布與書進行了結合,集文化性和實用性、藝術性為一體。

(三)與時俱進,融入創新設計理念

日本設計師原研哉說:“創意并不是要讓人驚異它嶄新的形式和素材,而應該讓人驚異于它居然來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不斷開發出這些創意才是真正的設計。”旅游紀念品的制作技術含量并不是很高,注重的是創意和原創性,只有從根源上進行獨立設計,才能形成原創之風。湖湘土文化材質元素就是很好的載體,綜觀目前市場上的旅游紀念品設計大多墨守成規,缺少現代的生活氣息和設計氣息,自然也就難以拉動旅游紀念品的購買力。在材質創新上,我們要拓寬思路,可以利用與消費者生活相關的文化用品、小型家電、日常居家用品等表達本地特色文化信息。就傳統的材質載體而言,利用深度有待進一步加大。比如湘西鳳凰的印染,在旅游景區往往只是用其圖案特色制作少數民族服飾、小兒肚兜、頭巾、褡褳包等售賣,實際上還可以利用其材質的天然性開發藝術文化衫、抱枕、錢包、環保袋、蒲扇等室內裝飾用品等,既有裝飾作用又有湘西特色。如果制作精良,這些旅游紀念品會形成很強的吸引力。

材質元素的創新,更是設計載體轉換的實用表現,我們要立足于湖湘本土的文化特色,挖掘土文化材質元素,深入思考如何將湖湘旅游紀念品設計加入地域文化內涵,增強地方特色和紀念意義。更為重要的是創新,把日常生活中人們熟悉的東西當成未知領域再度開發,在創造與變革中融入本土材質元素特征,使創造出的旅游紀念品含有特有的情調和氛圍,從而更好地發揮其紀念性意義。

(注:本文為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4C0376 )

參考文獻:

[1]魯寧.湖南民間美術元素在禮品包裝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教育,2013(04).

篇3

關鍵詞:鄉土文化;美術教學;探究

鄉土文化立足本土,體現強烈的地方民族特色,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學生學習美術的主陣地是課堂,在實施課堂教學時,教師要根據課堂及教材的需要,緊密聯系學生實際及個體差異,合理利用鄉土資源與教材進行整合,為課堂注入新鮮內容。

一、結合美術教學的特征,培養學生鄉土文化素養

美術作為視覺藝術,在提高學生的審美體驗、陶冶審美情操等方面有著無法替代的優勢。美術教學能使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美術與個人、社會、自然等方面的關系,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加深理解鄉土文化,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具有人文學科的特征。鄉土藝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傳承中有著重要作用,我們要加以保護、繼承、弘揚。在美術課程的教學中,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創設教學情景,讓學生在深入了解本地的優秀鄉土文化,提高審美能力的同時能激發學生對鄉土藝術的喜愛之情,培養其對鄉土美術的認同感。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通過了解家鄉的人文資源、民俗風情,讓鄉土文化融進他們幼小的心靈,并能自覺地保護它,主動地宣揚它,由衷地熱愛它。使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展,使學生綜合素質得以全面提高。

二、引進鄉土藝術活水,創新美術課堂教學

鄉土美術內容豐富、直觀、易懂,是樸素現實的美術教材。剪紙、刺繡、泥塑、臉譜等種類極多,貫穿了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個領域,反映了人民的聰明智慧和藝術才能。也是人類最早的審美想象,它原始的質樸美非常符合對少年兒童審美的啟蒙。易動手,有裝飾味、有情趣,符合學生追求個性的心理,符合他們由單純到復雜的認識過程。

把各種藝術形式鄉土藝術與美術教學有機結合,建立具有特色的美術教學模式。讓學生領略家鄉的特色,感受家鄉的悠久歷史,豐富美術創作的表象,積累素材并開展活動。如,參觀家鄉古建筑,讓學生踩著石板鋪成的道路看看古建筑高翹的屋脊、精致典雅的木門窗,激發他們濃厚的興趣,感嘆祖先的聰明、勤勞與偉大。讓學生從自己的理解出發畫一畫《我的家鄉》,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家鄉建筑的風貌,構圖豐滿,線條流暢,風格古樸。通過參觀博物館、紀念館等方式,讓學生了解家鄉的歷史,感知鄉土文化的源遠流長,激發孩子們堅強勇敢的精神和熱愛家鄉的情感。并把這些活動與美術教學研究結合起來,滲透到美術教學活動中去,形成富有鄉土文化特色的優秀教學活動。

三、讓校園文化與鄉土文化相結合,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鄉土文化具有獨特的親和力,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讓鄉土文化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培養學生的欣賞、審美能力。開展形式多樣、鄉土特色濃厚的校內活動,如剪紙、刺繡、泥塑、臉譜、根雕、竹編、香包等。收集當地的民歌、山歌、童謠等配上圖畫,以繪畫或手工的形式表現民風、民俗。用有鄉土特色的剪紙、編織、裝飾畫、雕塑等民間工藝,表現逢年過節踩高蹺、耍獅子、舞花燈等民俗活動。這些特有的鄉俗活動與民藝活動都是極好的鄉土資源,都可以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進行美術教學。

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生活,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實現美術教學的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增加學生學美術的實踐機會,能夠不斷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提高美術素養。可以通過走進家里去尋找布老虎玩具、虎頭鞋、年畫等,把家里的寶物匯聚在課堂,去最直接地欣賞感受;可以在大自然中去找尋,那里有畫棟雕梁、有石刻磚雕、有威武的門神,還有神秘的佛像……把它們帶進我們的課堂,也是學習鄉土藝術最有效的方法。進入民間藝人的工作室,和藝人們一起玩泥巴、做陶罐、捏泥人,親身體驗民間藝術的創作過程。

總之,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身邊的鄉土文化資源,讓鄉土美術為美術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教學內容得到了豐富,拓寬了學生的審美視野,加深了對鄉土文化的認同。引導學生保護和弘揚鄉土文化的精華、繼承和創新傳統文化的內涵,讓學生成為鄉土文化的繼承者、學習者、實踐者、創造者,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促進人格的健康全面發展。因此,美術教育者要根據鄉土資源優勢,結合美術課程的要求及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主動地學會開發與利用具有鄉土氣息的美術n程資源,完成有特色的美術教學。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鄉土文化資源;生活教育理論;美術教學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個方面。他主張教育同實際生活相聯系,反對死讀書,注重培養兒童的創造性和獨立工作能力。《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美術教學應充分利用當地的民族、民間資源,在美術課堂教學中融入鄉土文化,體現美術教學的地域性。”

鄉土文化是中華民族得以繁榮發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結晶,是由廣大農村滋生和培育的本土文化,包含民俗風情、傳說故事、古建遺存、名人傳記、村規民約、家族族譜、傳統技藝、古樹名木等諸多方面,為農村小學美術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和創作素材。因此,美術教師要在生活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引領學生“追根溯源,挖掘鄉土文化資源中的創作因子”“變廢為寶,擷取鄉土文化資源中的課程要素”“行走鄉野,激活鄉土文化資源中的創新思維”,發現美術學習與鄉土文化的內在聯系,擔負起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責任,利用鄉土文化資源追求藝術的真諦。

一、追根溯源:挖掘鄉土文化資源中的創作因子

鄉土文化資源具有地方性,能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武義縣雖只是個小縣城,但這里風景優美,古村落星羅棋布,人文資源豐富,素有“溫泉之城”“螢石之鄉”的美譽,擁有豐富的鄉土文化資源。美術教師要發揮鄉土文化資源的優勢,帶領學生走進鄉村生活,走進自然社會,通過參觀、游覽、體驗,感受自然造物之美,把悠悠老街、雜花野草、勞作村民等作為美術學習的內容和創作題材。

農村學校與城市學校相比,鄉土資源為美術教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當地的古民居靈秀,街巷蜿蜒曲折,石板路高低錯落,馬頭墻起起落落,斗拱額枋姿態各異,窗花木雕生動形象,處處都是景,步步可入畫(見圖1)。農村家庭使用廣泛的生活用具和農具,如蓑衣斗笠、農用風車、竹制簸箕、魚簍等老物件(見圖2),不僅是畫面感極強的寫生對象,而且帶著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痕跡,是打上地域特色烙印的優秀創作素材,為美術創作提供靈感。此外,當地廟會、大蠟燭、擎臺閣等傳統民俗文化古樸燦爛,特色鮮明,博大精深。學生耳濡目染甚至親身體驗,不僅可以激蕩起熱愛家鄉的情感,感受先人質樸的情感、勤勞的作風,而且有利于把握特色,開展美術創作。

美術教學生活化符合當下生活實踐藝術化的教學理念。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向自然,走向社會,學會觀察生活,豐富情感體驗,挖掘鄉土文化資源中的創作素材,為美術創作奠定基礎。

二、變廢為寶:擷取鄉土文化資源中的課程要素

《課程標準》指出:要“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與交流”“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因此,教師要利用鄉土文化資源開展美術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生活環境中發現美、感受美、認識美,從而產生表現美、創造美的欲望。

三年級教材中“造型·表現”領域的比重較大,安排了《找果子的刺猬》《夸張的臉》《威武的大將軍》等內容,要求學生用泥塑的方法進行創作。但農村學生的美術學具受家庭條件、物流狀況等因素的影響,經常會出現準備不足的情況。于是,教師將彩色橡皮泥換成當地隨處可見的小溪石,要求學生以小溪石為主、橡皮泥為輔進行組合造型。小溪石看似用處不大也無人理睬,卻是便于學生觀察、想象和造型的課程資源。事實證明,因地制宜地利用鄉土文化資源調整教學內容的做法,不僅深受學生喜愛且獲得意想不到的作業效果。學生在活動中找到了創作靈感,躍躍欲試“點石成金”,享受著藝術創作的快樂。于是,當地農村學校紛紛推廣“小溪石動物”系列造型活動,并把山上的樹葉、果實,田里的泥巴、稻草等鄉土文化資源做進一步的開發與拓展,努力將這些鄉土文化資源開發成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和創新能力的校本美術課程(見圖3、圖4)。

三、行走鄉野,激活鄉土文化資源中的創新思維

兒童繪畫是一種思維活動,是兒童用于表達思想感情的特殊視覺語言。“兒童繪畫之父”“兒童美術教育者”西澤克認為:“兒童不應該在花園里發育,而應在曠野里生長,小孩子像花草一樣,他的發育也依照永久不變的公律,花草需要日光、雨水、空氣、營養。”由此可見,兒童的美術學習需要自由,需要自然發展,教師利用鄉土文化資源給予學生多樣化表現的機會,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表現獨特感受。

寫實性表現是指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事物進行的描述。但小學美術教學中的表現性寫生繪畫練習,提倡學生在觀察描繪對象時不拘泥于對象的固有形、固有色,鼓勵他們基于客觀觀察加入想象,以表現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象。如學生觀察外公休息時的瞬間神態,用簡潔的線條進行人物寫生。作者以生活為基礎,又結合外公的特征進行了大膽想象,使作品表現出兒童線描畫稚拙的趣味和怪誕的效果(見圖5)。生活體驗是學生寫實性表現的基礎,但他們不以表現真實情境為目的,而是以生活為原型,把積累在腦子里的意象進行抽取、加工,把最典型的形組合在一起,是一種基于生活、具有想象力的寫實性表現。

篇5

[關鍵詞] 鄉土資源 高中 政治教學 應用 原則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 6058(2015)34 0055

鄉土資源是我們出生并成長的環境中所有的地域特色,包括鄉土地理、民風習俗、傳統文化、生產和生活經驗等等。河洛地區主要是以中原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文明核心發祥地,河洛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文化,在中國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以河洛文化為例,將對鄉土資源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

一、鄉土資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應用

(一)結合時代的發展

高中政治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社會并融入社會,以此來體會社會中的不同價值。鄉土資源是為政治教學服務的,是教材的有效延展,對此教師應注意在應用的過程中不能喧賓奪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嚴格把握好鄉土資源的時代性特征,將政治教學的基本原理和觀點等融入教學案例中,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二)結合學生興趣愛好

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教師應正確把握學生的特點和興趣愛好,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找到合適的教學方式,保證教學效果的提升。高中政治教學中,利用學生比較熟悉的鄉土素材,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情境,能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生活經驗調動起來,以此來引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進而實現知識結構的重新構建。

(三)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對教學手段、教學設計等方面都有著比較高的要求。在利用鄉土資源來進行教學時,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生活經驗,利用區域性差異和個體差異來將教學變得富有層次,從多個方面滿足教學實際需求。

好的教學導入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同時也將有效地帶動學生的思維發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此,教師可以充分地關注學生的現實需要和未來需要,利用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符合的一些教學資源來引導學生盡快投入學習。例如在進行“文化創新途徑”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播放《解密河洛文化》《天地洛陽》等紀錄片,并讓學生談談自己所了解的河洛文化創新內容。通過這樣的方式比較容易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最后再由教師和學生一起討論文化創新、文化繼承等的重要途徑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鄉土資源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一)時效性原則

我國的高中政治教材從新課程實施以來已經修訂了很多次,這充分體現出了教學的時效性特點。如果教師只按照教材內容來進行教學,或者利用一些已經過時的鄉土資源來進行教學,那么勢必會導致課堂枯燥乏味,很難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遵守時效性原則,盡量選取當地文化中比較新穎的內容,以此來彌補教材中的缺失,提高課堂活力。

(二)通俗性原則

利用的鄉土資源應通俗易懂,如果教師所使用的案例理論性過強,將會嚴重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尤其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的社會閱歷不足,認識比較單一,很難理解理論性太強的內容,教師應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例如在講授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洛陽當地回族聚居區――廛河區來進行引導教學。讓少數民族的學生談談自己民族是怎樣生活的,或者唱一唱少數民族的歌曲。這種課堂教學形式比理論教學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同時也比較容易讓學生接受,達到傳授知識的目的。

(三)德育性原則

篇6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教授說過:愛國主義并非空泛的口號,愛國必先愛家,只有了解了家鄉的歷史和文化,才能熱愛她、建設她,進而熱愛我們的祖國。鄉土和社區課程資源對學生的歷史學習和歷史感悟大有裨益。中學生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歷史的過去性特點,使得歷史不能像其他學科知識那樣復原與復制,歷史由遠而近的發展規律與學生由近及遠的認識規律相悖,這些都使得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受到負面影響。而鄉土歷史是學生生長地的歷史,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從而達到“通過所熟悉的身邊的事物進入歷史世界”的目的。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表明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基礎(也是根源)是社會。學生至少需要具備兩方面的要素才能有創新的意識和能力:一是必須具備一定的技能、技巧或才華;二是必須占有充分的資源和信息。“關”在教室中的學生在這些方面明顯存在欠缺,而鄉土歷史課程資源可以很好地進行彌補與充實。因為對學生來說,鄉土資源比歷史教材中的資源和信息更容易獲取。面對新課程下的歷史教育,開展鄉土歷史的教學將是對現行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有助于探索出一條適合于學生的、生動活潑的、有助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學習歷史的新路子。

1.開展鄉土歷史教學與實踐活動,有利于對學生進行社會發展史、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對鄉土歷史的教學,能使學生從局部到整體了解歷史的發展變化,家鄉歷史上名人的非凡經歷、生動感人的事跡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素材。

2.有利于提高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去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這也正是《歷史課程新課標》所要求的。通過適量的、具體的鄉土歷史事實來教學,不僅為發展學生的愛好和專長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學生也可從對家鄉歷史發展的全部史實的分析中,學到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有利于學生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形成。

3.有益于營造“寓教于樂”的氛圍,讓學生在主動探討和充滿樂趣的學習氛圍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4.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陶冶學生的人文素養。同時,也能促進課堂教學改革,根治傳統教學中缺乏民主氣氛的弊端,激活教學主體,使教與學更加和諧、融洽。

5.有利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學以致用習慣的養成。既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拓寬知識面,同時也有利于促進歷史學科和其他學科知識間的相互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6.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開展鄉土歷史資源的調查、研究等實踐活動,通過對名勝古跡、人文景觀的了解和研究,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7.有利于學生全面參與課外活動的策劃、設計、組織、開展、總結和反思的整個過程,對于提高學生的創新才能具有重大意義。

8.有利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用所學到的鄉土歷史知識,為家鄉發展建設獻計獻策。可圍繞家鄉的“環境治理”、“文物保護”、“旅游資源開發”等社會問題各抒己見,為家鄉建設盡一份力,樹立主人翁意識。

歷史學科作為人文學科,肩負著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的重擔。“人文精神”是一種對人類命運的真誠關懷,是一種作為社會成員對自身所能承擔的社會責任的思考。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就是讓學習者走進生活,體驗歷史情境,并構建對過去、現實以及自我的理解,最終實現民族的集體認同與開放的世界意識。這其實也是歷史教育的人文關懷所在。一個地方的鄉土文化承載著這個地區上千年的歷史文明,千年的文化積淀,使其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這些都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資源。利用好這些鄉土歷史資源,以研究性學習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積極體驗社會生活,了解、認識本地的社會歷史與現狀,讓學生多一份對社會的人文關懷,多一份社會責任感,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鄉土史料的運用,對于學生感知歷史現象、形成歷史思維是非常有益的。由于同學們對家鄉的歷史比較熟悉,能近距離地感知、觸摸到歷史的痕跡,所以思想中就容易形成較為清晰的歷史表象。例如,在學習先秦文化中,課本上講到了編鐘是古代音樂的代表,但由于學生沒有見過,很難想象編鐘的精美,商周青銅工藝的精湛,我便和學生一起去齊國博物館實地參觀了編鐘,欣賞了編鐘的演奏,從而加深對書本上抽象知識、抽象概念的理解,同時也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學習方法。

鄉土歷史教學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各種實踐能力,我在課堂教學中除了注意做好鄉土歷史和課本歷史結合之外,還注重傳授歷史知識,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在學校,我充分利用興趣學習小組,給學生舉辦專題講座,豐富學生的齊文化知識,利用學校的齊文化長廊、展室等,讓學生排練歷史劇、開展新稷下講壇讓學生發表自己對齊文化的觀點和見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在假期,我組織學生參觀古跡遺址,拜訪先賢名人,指導學生撰寫小論文,交流心得,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厚重的鄉土歷史為我們的歷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份文化瑰寶,需要歷史教師去思考和努力。■

參考文獻:

1.周麗瓊.校本課程如何開發利用鄉土歷史課程資源.云南教育.2007 第12X期.

2.蔣存秀.也談鄉土歷史教學.青海教育.2005 第3期.

3.汪政.鄉土文化建設中本土資源的文學書寫.江蘇社會科學.2009 第1期.

4.閆曉梅.對培養青年國家民族意識的幾點看法.新余高專學報.2004 第3期.

篇7

【關鍵詞】鄉土美術課程內容 教材 教學

鄉土文化,是在時間的長河中,人們從生活中擷取和養成的、具有鮮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生活。鄉土美術,就是其中之一。

鄉土文化(鄉土美術)必須依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才能得以發展、創新。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等文件對課程解禁,倡導“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時,我校便著力開發鄉土文化的課程,并使之成為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首選、必選。

教育當為學生服務,因此課程的設置也應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筆者在編著鄉土美術教材之前就曾對部分初中學生做過簡單的調查。調查發現,能說出1個有代表性的本地鄉土美術的學生只占26%,其余的學生只能說一些大而籠統的概念,比如剪紙、刺繡等,而根本未能觸及具體。而對于“你認為這些鄉土美術需要傳承嗎”,學生們的認識基本統一,多數認為需要,因為這是文化遺產。對于“該怎樣保留”,很多同學提出了頗有見地的建議,例如:建立專項博物館、放到中小學里教、開設專門的工作坊、撥給民間藝人專款用于帶徒傳授、將鄉鎮直接以鄉土美術的名字命名……

要想使得教學有效,必須基于學生的需要。據于此,本地鄉土美術課程構建如下。

一、內容:尋繹與精挑

南通,濱江臨海,揉南蘇滬精致雅閑,融北徐淮剛毅豪氣,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的鄉土美術別具一格。而以“青墩文化”為首的5000年歷史又使南通的鄉土美術文化豐實、厚重。在對南通鄉土美術如淘金般地細選之后,整理出:南通美術人文、南通青墩文化、啟東版畫、南通藍印花布、南通沈繡、南通風箏、南通盆景、南通水繪園、南通東皋印派等鄉土文化。我們充分挖掘其中的美術意味,編著教材,實施教學,體驗其中人文因素,傳播其中美學思想。

二、教材:圓融與統整

鄉土美術教材的編著,一方面以初中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為依據,另一方面將教學的交互性與活動性相結合,傳承性和創新性相結合,同時又盡可能將教學內容涉及欣賞、繪畫、工藝、綜合等各個領域,極力打破它們之間分離的狀態,避免只從掌握造型技法的難易程度來考慮美術學習內容的“循序漸進”。學生只有通過多種技能的綜合訓練,才能將該物象經過大腦立體化,然后創造出他自己獨特的視覺符號并表現出來,形成他自己對美術的獨特理解,這是一個思維內化的過程,而正是這個過程才促使學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發展。而且,教材編著過程中,還必須考慮現代元素對鄉土美術的沖擊,讓鄉土不離時尚,直抵學生審美內心。

據此理念,南通鄉土文化教材的編著如下(以《南通藍印花布》為例):

第一單元:文化尋根。單元目標:南通藍印花布發展歷史及其文化追尋。

教學內容1:淘寶。教學目標: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藍印花布及其素材,感受勞動人民對它的眷戀與難舍。課業形式:欣賞。建議課時:1課時。

教學內容2:議吧。教學目標:通過匯報、交流,梳理藍印花布發展脈絡。課業形式:欣賞。建議課時:1課時。

第二單元:探索發現。單元目標:南通藍印花布藝術特色及其形成的文化淵源。

教學內容1:親歷。教學目標:通過參觀或觀摩藍印花布的制作過程,體驗制作工藝流程及其作用。課業形式:工藝,建議課時:1課時。

教學內容2:雅韻。教學目標:通過交流,發現藍印花布的藝術特色(色彩之美、紋樣的寓意之美、構成之美、制作之美)及其審美價值與江海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課業形式:欣賞。建議課時:1課時。

第三單元:傳承創新,單元目標:南通藍印花布傳統紋樣的構思設計以及創新設計。

教學內容1:謀劃。教學目標:傳統紋樣的整體構思與設計,課業形式:設計。建議課時:1課時。

教學內容2-4:設計。教學目標分別是:傳統單獨紋樣的設計、傳統適合紋樣的設計、傳統連續紋樣的設計、現代紋樣的設計與創新。課業形式:設計。建議課時:各1課時。

第四單元:體驗感知,單元目標:選擇一方藍印花布設計稿,體驗藍印花布的制作流程,體驗小物什制作。

教學內容1:精工。教學目標:刻板印染或線繡(白底藍花或藍底白花),課業形式:工藝。建議課時:2課時。

教學內容2:巧手。教學目標:利用自己制作的藍印花布制作一件小物什,體現其實用性。課業形式:工藝。建議課時:2課時。

“單元”根據課程內容自行劃分,要求注意單元劃分的科學性和邏輯性。“教學目標”以新課程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依據。“課業形式”明確課業類型(欣賞、繪畫、工藝),同時注意體現其綜合性。教材編著時均注重實踐教學,從實踐中獲得一手資料。

而《南通藍印花布》只是南通鄉土美術教材其中一冊。使用學校可根據師生需要、愛好、特長,選擇其中的幾冊進行教學。

三、教學:多元與審美

1.讓美游弋其中。

美,是美術教學的當然屬性。充分挖掘教學內容的審美元素,為學生打開一扇窗,幫助學生感悟美,為美吸引,從而創造美。《藍印花布》“設計”一課中對審美元素“圖案構成”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師:藍印花布猶如一出好戲連臺的喜劇,主角光彩照人,但只有主角行嗎?你還看到了什么?

生:在藍印花布的中心地帶的主要紋樣四周,圍繞著很多圖形,有的是根據邊角形狀設計的,有的穿插在空白處……

師:對了,鑲嵌圓形圖案邊角上的叫角隅紋樣。(展示二方連續局部),鑲嵌在四周邊上的花邊在美術上有一個專業詞匯叫二方連續紋樣。(下面標注文字)它一般都由什么樣的圖形構成?

學生仔細觀察他們課桌上的藍印花布之后總結:有很多小點、小圓、小花、小草、小動物構成的花邊。

教師總結:是的,單獨紋樣、連續紋樣構成豐富多彩的包裹、被面等。(出示內外兩層圖案構成的藍印花布包袱)

通過這一活動,師生將一幅完整的藍印花布進行“解剖”“重組”,直觀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藍印花布是由單獨紋樣、二方連續、角隅紋樣等多種圖案樣式綜合構成。

生:老師,這一塊藍印花布的連續紋樣不僅僅往兩個方向發展,并且向四個方向延伸,這是為什么?

師:這叫四方連續。(出示四幅畫布圖案)一般適合花布的設計。所以,我們的勞動人民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創作了許多千變萬化、寓意深刻的圖案造型。

引導學生走近鄉土美術,幫助學生感受鄉土文化的博大與精深,接受璀璨文明的滋養與陶冶。

2.讓美始終在場。

美術是視覺藝術,它通過作品的呈現激起人的視覺沖動,然后再喚起人的審美直覺。所以,美術教學要力求盡可能將美術作品“復原”,讓學生的視覺與聽覺、視覺與動手相結合,以此拉近學生與作品之間的心理距離。

如《藍印花布》“雅韻”一課,教師構筑了一個藍印花布的世界:教室的講臺和學生的課桌上鋪著藍印花桌布,書柜上擱置著幾只藍印花布小包,墻前墻后的“美就在我身邊”展板上掛著的是藍印花布做成的玩偶和掛件,窗邊垂著的是藍印花布窗簾;就連美術老師也身著藍印花布旗袍,再配以江南絲竹……整個教室散發著幽靜素雅之美,不用聽課,學生便已經沉浸在了這獨特的藝術世界之中。

篇8

【關鍵詞】鄉土資源;美術;創造力

《指南》中指出每一個幼兒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美術活動中最可以體現出幼兒的自主表現能力,孩子們用自己的創造性,表達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情感,幼兒美術教學活動應該充滿著童真和童趣,從幼兒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導他們在已有的知識體驗中去創新和突破,小班的孩子對于一些美好事物的思維能力還處于啟蒙階段,如果沒有興趣的激發,就會讓孩子們很快地失去參與的激情,也就談不上創造力的表現了。教師應該利用幼兒熟悉的鄉土資源,積極地幫助幼兒在熟悉的環境中去創造、去發展,給予美術活動新的生命力。

一、深入挖掘鄉土資源,構建美術課程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說:“大自然、大社會就是活教材”。我園地處歷史悠久的沙家浜,有著得天獨厚的鄉土資源,充分挖掘鄉土資源,將這些幼稚的鄉土資源與幼兒美術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這樣不僅豐富了幼兒美術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而且還賦予幼兒美術活動新的生命。真實的、直觀的鄉土資源符合幼兒的心理特質,因為這些資源是幼兒具體可感的,可以通過觀察、觸摸、欣賞、感受去真實地體味,從而使幼兒產生濃厚的學習欲望。

例如在我執教的過程中,我就深入地挖掘出本土資源來構建新型的美術課程,我們每個孩子都知道自己的家鄉是沙家浜,而且他們也親眼見過蘆葦蕩、看到過大閘蟹,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談到了沙家浜特色這一概念,每個孩子都感到特別地迷茫,而我如果采取理論化的語言去告訴孩子們,他們就會更覺得這個問題是很深奧的,難以理解的,所以我采取了將沙家浜本土特色的元素滲透到創意美術中的方式,引導孩子們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為課堂增添了無盡的魅力,比如說蟹殼、蘆葦、藍印花布、燈籠、京劇、美食等,孩子們立即感到了一種親切,重新認識了自己的家鄉,進而產生了熱愛家鄉的情感,采取有效的繪畫活動或者是簡單手工活動來培養幼兒的創造力,讓他們在熟悉的資源依托中去感受自己家鄉生活的美好,在活動開展的時候,我鼓勵孩子們自主選擇自己喜愛的繪畫方式,探索新的作畫方法,動手制作出各種有創意的作品,從而使其創造力和美術感受力都得到發展。

這些鄉土資源,不僅可以使幼兒對家鄉的本土環境和民俗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還可以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教師充分地挖掘鄉土資源,選擇適合幼兒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美術教學內容,對于構建合理科學的美術主題活動課程,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二、創設鄉土環境,培育幼兒創新能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到“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教學環境的構建,對于幼兒的創新能力培養具有積極的意義。教師要利用好鄉土資源去創設豐富的物質材料環境,為幼兒營造寬松的心理環境,在這樣的基礎上使每個幼兒自發的、有個性的藝術表現與創造得到尊重。

例如在我的班級中,我就采取了一些沙家浜文化氣息濃郁的物質材料來作為區域活動中的主要材料,讓幼兒感受到這些樸實的材料蘊含著的鄉土文化,讓幼兒充分地發揮想象力,使這些材料在自己的美術制作中變成有創意的藝術品,這些幼兒自主創造出來的美術作品極具感染力和創造力。如蘆葦、蟹殼、藍布等材料就可以作為教師創設美術活動的材料,比如蟹殼畫、蘆葦裝飾等活動就可以引起幼兒的無限想象,《多變的蘆葦》這個主題活動中,我就引導幼兒利用大量的蘆葦在各個區域中布置成秋天的環境,讓孩子們在充滿秋天氣息的環境里,運用蘆葦創作出各種有趣的作品,創造一個屬于孩子們自己的秋天。

大自然是神奇的,這些鄉土資源是幼兒創造力表現的源泉,在創設鄉土環境的時候,教師不僅可以引進鄉土資源進課堂,還可以讓幼兒走出去,感受鄉土文化,感受自然之美。

三、開展家園合作,讓幼兒在熟悉中創新

幼兒園的美術活動應該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教師需要不斷去挖掘、整合鄉土資源,用更豐富的內容去幫助幼兒了解鄉土文化,用文化去指引美術活動的發展,從而使幼兒最終實現對鄉土資源創新的目標。

例如在主題活動《蟹殼畫》時,讓家長在周末帶幼兒走出戶外,去尋找蟹殼資源,到他們熟悉的地方去開展有趣的活動,既可以增進親子關系,又可以使其在家長的幫助下,獲得對于自然的熱愛之情。而在蟹殼畫的制作中,也利用家長的優勢地位,將家長帶到幼兒園中來,在親子互助式的合作中,開發幼兒的美術創造力,和諧的環境更可以給幼兒的美術創造帶來新的發展。在幼兒繪制蟹殼畫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獨特的體驗和家長精神上的支撐,將會是美術課堂教學中的一個新的發展契機,讓孩子們感受到了無窮的樂趣。家長的配合,不僅幫助了我們利用鄉土資源開展美術活動的順利進行,還增進了家長和孩子、幼兒園之間的聯系。

篇9

關鍵詞 社會主義新農村 鄉土文化 傳統性 困境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其實施主體和惠及的主體是農民,而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程度和思想道德素質的高低,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成與否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農村的文化建設至關重要。鄉土文化是鄉村特定區域環境下的文化積淀,反映特定時代、特定區域民族傳統文化及鄉村經濟社會狀況。在工業化、市場化、現代化的大背景下,鄉土文化面臨著被摧毀的危險。

一、鄉土文化的概念與價值

說過:“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的社會是鄉土性的。”豍那么,在鄉土社會產生的文化就是鄉土文化。

(一)鄉土文化的概念。

鄉土文化是一種孕育于幾千年自給自足的以農業為基礎的中國鄉土社會,依賴于鄉土社會,蘊含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農民本土文化體系,其實質是當地人的生活狀態,它是維系當地人民群眾共同生活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如自給自足的生產生活方式、村民治理方式、娛樂方式、傳統禮儀習俗、對土地的感情等。

(二)鄉土文化的價值。

鄉土文化作為特定時期不可替代的區域文化形式,有著重要作用:

一是區分作用。由于不同的地域產生了不同的鄉土文化,因不同的鄉土文化而帶有不同的傳統性,這足以將自己所處的鄉土文化與其他鄉土文化明顯的區分開來。二是社會認同作用。鄉土文化是鄉村特定區域環境下的文化的長期的積淀,對在共同鄉土文化中生活的居民具有較強的社會認同與整合作用,對維系農村社會穩定與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三是規范作用。“中國傳統的鄉土文化是在幾千年自給自足的農業基礎上形成的,它適應于血緣或宗法式的小農經濟,這種文化核心是‘禮’。豎“禮”作為一種道德規范成為調整農村社會關系的重要手段。

二、鄉土文化的困境

鄉土文化孕育并依賴于以農業為基礎的中國鄉土社會,根植于傳統性,所以當傳統的鄉土社會解體時,鄉土文化也將隨之消亡。

(一)鄉土文化區分的困境。

保守落后等特性是鄉土文化與生俱來的,而這恰好與以先進、開放為特性的現代文化是相互對立的關系,在現代化的大潮中,鄉土文化的面臨嚴重的威脅。人們想要保存自己的鄉土文化,就不會去改變鄉土文化下的社會和生活;而現代化產生的生產生活方式大大地刺激了廣大的農民,想要生活的更加幸福,他們就必須拋棄原來的生產生活方式,不得不舍棄熟悉的鄉土文化,追求接受現代的生存方式。

(二)鄉土文化生存的困境。

本身固有的傳統性,使得鄉土文化在開發上存在諸多難題:鄉土文化資源地域分布分散;流傳斷層和人才缺失;不能有效發揮經濟效益。而市場化對鄉土文化開發利用也有要求:鄉土文化能夠實現資源規模化、傳承的連續性、經濟價值。傳統性和市場化的不同要求使得鄉土文化的資源在開發與利用過程中存在著這樣一對矛盾:鄉土文化的生存一定要傳承其固有的傳統性,在市場經濟發展中又企圖獲得更大的利益,就必須在傳承鄉土文化時,實現鄉土文化資源的市場化。

(三)鄉土文化認同的困境。

我們對鄉土文化的認同,包括其生存的狀態、呈現的形式、它所產生的社會關系、生活方式、價值觀、世界觀的認同。隨著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可供廣大農民選擇、認同的文化種類越來越繁多,當廣大農民不再自己所屬的鄉土文化產生認同時,那么,認同困境就會降臨鄉土文化。

三、鄉土文化傳承的可能性

2010年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對新時期我國的文化建設提出要求“必須推進文化創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豏這無疑為鄉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機遇。

正確處理好傳統性與現代性的矛盾關系,使鄉土文化在傳統性與現代性在斗爭與統一傳承與發展中。鄉土文化的傳統性,是長期以來特定區域的居民留傳下來的文化積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我們要傳承鄉土文化的傳統性;同時我們還需要做的是賦予鄉土文化一定的現代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要充分挖掘鄉土文化資源,努力實現其經濟價值,使之成為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重要力量。對鄉土文化即應保證鄉土文化傳統性的前提下,實現鄉土文化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

一是要保留并保護好鄉土文化的傳統性。在開發與利用鄉土文化的過程中,絕對不能拋棄其與生俱來的、最根本的傳統性。

二是充分挖掘與利用鄉土文化資源。打破鄉土文化資源的分布分散性局限,賦予其市場經濟下的氣息,能夠對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如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產業、文化事業的發展。

三是實現鄉土文化的傳統性與現代性的有機結合。一方面,以傳統性為內容,以現代性為形式,將鄉土文化予以傳承。另一方面,以鄉土文化傳統性的方式,賦予現代性的內容,將鄉土文化予以發展。

總之,在現代化的浪潮中,生存與發展對鄉土文化來說是不易的。鄉土文化作為特定區域的歷史文化積淀有著其重要的價值,保護好傳承好鄉土文化,對于今天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意義深遠。

(作者:齊魯工業大學12級中國化研究生)

注釋:

豍.鄉土中國與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P6.

篇10

從數據分析看,鄉土文化植根在學生的家庭生活中,學生觀賞著家鄉的自然風光,游覽者歷史遺跡,感受和體驗著民風民俗;鄉土文化融合在學生的校園生活中,學生學習鄉土知識,運用鄉土素材抒寫著自己的見聞和感受;鄉土文化滲透在學生的精神生活中,學生關注、關心著社會,改變著鄉村的生活。

5、通過問卷調查、作文查閱和座談等方法,調查“農村初中生在寫作中運用鄉土素材的意識及需要”并寫成調查報告。調查分析顯示,學生在寫作中運用鄉土素材的現狀令人擔憂。xx年6月14日,課題組成員對柳泉鎮中心中學九個班(七年級一個班,八年級三個班,九年級五個班)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68份,回收率達93.6%,有效卷率100%。結果如下:

調查項目

調查內容:鄉土素材在寫作中的運用情況

從調查表反映的數據看:鄉土素材在寫作中的運用情況為偶爾運用,學生對待鄉土素材的態度為想運用,對鄉土素材在寫作中的運用的認識是想用但不知如何用。

從與教師座談的結果看:教師認為作文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并重視作文教學的占100%,在寫作指導中重視鄉土素材運用的約占50%,有意指導學生在寫作中運用鄉土素材的占10%,約40%的教師對鄉土素材在寫作指導中沒進行過思考,特別欣賞學生在寫作中運用鄉土素材的教師占80%以上。

通過調查研究,得出如下結論:學生在寫作中運用鄉土素材沒有主動性、積極性,主要原因是對鄉土素材的不理解,概念模糊,不知道如何運用。學生迫切需要一種新鮮的題材充實自己的作文,以寫出新穎的、生動活潑的、有實在內涵的創新性作文。學生需要對鄉土素材有一個系統性的理解,需要老師對學生進行鄉土素材介紹與運用方法指導,使學生掌握搜集利用鄉土素材的方法,培養其細致觀察、靈活運用的能力。作為教師應加強對鄉土素材廣度和深度的認識以及培養搜集篩選鄉土素材等方面的能力,從而掌握指導學生運用鄉土素材的方法。

6、利用綜合實踐活動探究我鎮鄉土資源的類別及分布,并寫成調查報告。

采用文獻查閱、訪談、實地考察等調查法,組織學生和課題組成員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及春節假期走訪各村,調查我鎮過節習俗、節日文化等;xx年7月5日主持人召開階段會議,回顧了前期研究工作情況,交流了三個調查報告(《鄉土文化對農村初中生生活的影響》《農村初中生在寫作中運用鄉土素材的意識及需要》《柳泉鎮鄉土資源類別及分布的調查報告》),對研究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提出改進建議,并安排課題組成員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帶領學生參觀向陽渠,并組織學生沿主干道調研,考察這一水利工程的興衰;利用寒暑假休息日到我鎮大山名湖游覽、考察;聯合語文組舉辦“鄉土資源調查大賽”,發動學生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進行鄉土素材的搜集,并編寫《鄉土資源文選》。2010-2011年六年級上學期班主任工作總結

九年級班主任學期末工作總結

2012年文化新聞出版和人體育局工作總結

對于獎助學金的工作總結

社區衛生服務站2012年工作總結

中學“十一五”教育科研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