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課程資源的概念范文
時間:2023-11-13 17:50: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鄉土課程資源的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9-0113-02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明確指出:“各地都蘊藏著多種語文課程資源。學校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認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點,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積極開發潛在的資源。”課程資源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概念,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越來越受到眾多專家、學者的重視。
一、國外鄉土課程資源研究的相關歷程
國外對課程資源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從40年代到70年代,對課程資源的開發曾存在過四種模式,即美國課程專家泰勒的目標模式,英國斯騰豪斯的過程模式,美國課程論專家和生物學家的實踐模式以及英國教育學家斯基爾貝克的情景模式。其中,情境模式要求課程開發者全面、動態、系統的考慮特定的環境,把課程開發與當地的社會因素、經濟因素和文化因素更加廣泛緊密的聯系起來。這種把課程與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相聯系的理念在實質上就是對鄉土課程資源開發的另類描述。因此,可以說,國外鄉土課程資源的研究最早出現在斯基爾貝克的情境模式之中。
在20世紀80-90年代,國外曾出現過多元主義教育價值觀和主體教育觀。多元主義教育價值觀強調的是國際性與民族性之間的張力問題,它認為國際性與民族性是相互依賴的,兩者之間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國際性的生成是建立在尊重民族個性和文化的基礎之上的,與此同時,只有在異民族、異文化的不斷交往中,本民族、本文化的自我意識才能不斷提升,其個性才能不斷完善。其實,這種多元主義教育價值觀在另一個層面上也體現的是對于國家性與地區甚至鄉土性的辯證認識。主體教育觀體現在課程內容上,即是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之間的張力問題。我們知道,在發達國家的整個20世紀,科學世界在課程內容中是占主導地位的,受科學世界支配的課程體系嚴重脫離了生活世界,造成了一系列的問題。直至世紀之交,人們才開始謀求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與融合,當今時代,將生活世界、鄉土資源作為課程內容已成為教育學改革的必然趨勢。例如,近年來美國課程改革的特點之一就是從學生最易接受的家庭、鄰居、社區等生活入手來安排課程。《美國2000年教育戰略》中指出:“為保證學校取得成功,我們要超越課堂,把眼光放到我們的家庭和社區上。我們每個社區都要成為可以進行學習的地方。”英國的新課改也十分重視鄉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對促進有效教學的作用,倫敦大學教育研究所的詹姆斯就認為,給小學生上課,應該從他們熟悉的事物,如一座年代久遠的房子或一棵老樹著手,一是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興趣和好奇心;二是促進學生對自己周圍事物的了解,增強孩子們的鄉土情懷。另外,英國的“學校委員會歷史科計劃13――16”推出的新課程大綱中單元設計的主題就包括“鄉村房屋”、“教堂建筑與陳設”、“鄉村景觀形成”等。雖然,這是歷史科方面的大綱計劃,但至少,在課程內容里,人們已經有意識的將鄉土資源納入其中,可見,世界各國都普遍重視起了對鄉土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
與此同時,國外對語文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研究也相應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日本在初中開設語言文化課,編寫富有地方特色的鄉土教材供學校使用,內容包括日語傳奇故事、社區文學、鄉俚說語、民間歌謠以及本地方言。加拿大在中學開設了愛摩斯基語言和文化的課程等等。這些都是國外開發語文鄉土課程資源的積極表現。但是,從可以查詢到的資料來看,國外對農村小學語文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則表現得相當不足。
二、我國鄉土課程資源研究的發展歷史
我國的課程資源研究較國外晚,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課程資源的概念才被介紹進來,二十一世紀初,我國學者才對課程資源進行了比較廣泛的研究,至于專門對鄉土課程資源進行系統研究的情況還不存在。新課改之后,開始有部分學者對鄉土課程資源進行研究,但為數不多。筆者在中國知網上輸入主題為“鄉土課程資源”,時間是“2000-2012年”的條件進行搜索,找到的相關期刊、論文的總篇數僅有50篇。比較有代表性的如王穎莉寫于2010年5月的碩士學位論文《農村幼兒園鄉土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問題及對策的個案研究》,言玉梅、鄭朝波、王向紅的《海南鄉土課程資源開發與地方課程、小本課程建設的思考》等。這說明,我國對鄉土課程資源的研究力量還不夠強大。不僅如此,國內對鄉土課程資源的研究更多的是從學科課程資源的角度,諸如從歷史、地理、政治、音樂、德育、美術等方面展開的,而對農村小學語文鄉土課程資源的研究則呈現出嚴重稀缺狀態。
雖然,我國對鄉土資源的研究起步比較晚,但是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已經有了鄉土資源走進語文教學的影子,即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提倡的生活教育理念。他的生活教育理論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生活是語文課程的不竭源泉,這生活也就內含了本鄉本土的各種自然、人文及生產生活經驗等資源;社會是語文課程活動的重要陣地,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不能只局限于狹小的教室,我們還需要走進自然,走進社區、社會,去體驗、感受和實踐真正的語文,真正的生活。在這個“以青天為頂,以大地為底,以二十八宿為墻”的社會學校里,我們的教育材料,教育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會大大的增加,人人都可以做我們的老師,做我們的同學,隨手抓來都是活書,都是學問,都是本領。因此,陶行知先生的這種教育思想是我們中國早期就潛藏著的鄉土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隱形概念。在原始社會里,我們的教學是完全寓于生活世界的,那個時候的教學只是一些簡單的口耳相傳,無文字、無教師、無教學場所。雖然我們無法將那些口耳相傳的內容稱為鄉土資源,但實質上這些內容確實就是當時人們身邊存在的事、景、物,用我們現代人的觀念來看,不也就是我們當下所談論的鄉土資源嗎?由此可見,我國鄉土資源開發利用的歷史是源遠流長的。
國內外鄉土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歷史雖很悠久,但當下對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卻不盡如人意,需要引起我們更多的重視。
參考文獻
[1]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92.
[2]郝德永.課程研制方法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80-187.
[3]姬秉新,荀正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歷程與趨勢[M].北京: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79-181
[4]黃浩森.鄉土課程資源開發的實踐研究――以廣東南海西樵為例[D].湖南師范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2009.
篇2
“生活即教育”,豐富多樣的生活為各項教育提供更豐富的教學資源。美術課程作為藝術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選取合適的素材,適合的創作場合等等都可能成為激發創作激情的條件。近些年來,課外教學資源越來越得到重視,“鄉土資源”由于具有獨特的面貌特征與地域性表現,其教育價值逐漸得以凸顯。因此,在初中美術課程教學中,要充分根據各地獨具特色的鄉土資源加強教學改革,以此為基礎開展豐富多彩的美術課程教學,推動初中美術課程健康化、科學化、全面化、現代化發展。
一、鄉土資源的概念與內涵
鄉土資源,主要指師生和學校所處行政區域內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眾文化心理并且帶有積極教育意義的系列內容[1]。從概念來看,鄉土資源包含眾多內容,可以包括資源資源與人文資源兩個方面。資源資源相對來說更為大眾作了解,包括自然環境,地理氣候等等,人文資源較為復雜,包括人文傳統,風俗習慣,民間藝術形式等等。這些形式多樣,表現力較強,極具渲染力與表現力的鄉土資源,為美術課程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題材。
二、采取多種措施推進鄉土資源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實際功用
美術課程是發展的課程,是在實踐中不斷捕捉靈感與創作激情的藝術課程,作為初中課程體系設置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課程承擔著幫助緩解學生巨大學習壓力,提高學生鑒賞能力與審美能力,激發學生藝術創作激情的重要實際性功用,因此更應該重視美術課程的改革與完善發展,隨著國家新課改政策的頒布與時展的社會需求,課程改革以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與發展方向。廣闊的鄉土資源是自然賦予的巨大美術資源庫,在初中美術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以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去搜尋美,是鄉土資源的美學價值得以充分發揮。
(一)根據初中美術教學目的和當地地域特征選擇合適的鄉土創作資源
鄉土資源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不同的氣候、地形、地理環境、植被資源等等都直接限制著美術課程教學的內容設置,另外,人文資源也是相對各異,比如各地獨特的人文風俗,民間典型藝術形式,生活習慣,語言作風等等也在一定程度影響了美術取材。因此,在利用豐富的鄉土資源優化初中美術教學的實踐中,要根據課程教學的重點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創作地址與鄉土資源題材,初中美術教師可以實地考察附近區域的自然特征與人文資源,制定合適的美術創作主題。比如,當地資源中具有獨特的民間藝術創作形式,就可以“民間文化表現“的主題,鼓勵學生實地觀看這些藝術形式,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創作;或是當地的建筑保留著明顯的時代特征與設計風格,可設置”建筑美學“的主題以激發學生根據觀察發揮想象性創作等等。因地制宜的教學方式,即可以讓學生就近選取創作資源,又可以讓學生重新發現身邊的美,鼓勵學生從生活的點滴中汲取創作的無盡靈感,是初中美術教學成為學生的自覺選擇和興趣發展點。
(二)利用現代化網絡技術,優化鄉土資源利用體系
現代化技術是改革課程與發展課程的巨大推動力,在利用鄉土資源優化初中美術教學的實踐探索中,充分發揮網絡的互動性與快捷性,推進初中美術課程完善進城。在具體的實施操作中,可以引進專業科研小組,建立互動網絡平臺,鼓勵教師與專業教育人員利用互聯網絡加強科研討論與科研創新的交流互動,包括初中美術課程教學教材的選擇,教學內容的設置。教學方式的選擇等等都可以通過交流的方式廣泛聽取學生、家長、同行教師與相關教學專家的意見,以此為基礎,合理采納有關建設性建議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地域特征,將鄉土資源利用導入到美術教學的課程體系中,使學生真正接近生活,凸顯“藝術來源于現實“的創作主旨,提高教師利用鄉土資源改革美術教學的能力。
(三)建立豐富的鄉土資源數據庫,編寫專業的美術教學教材
美術教學相對來說,啟發性與靈活性比較強,因此與語文、數學等課程教材相比,美術教材的選定更加重要,充分發現社會生活的創作資源,建立鄉土資源數據庫,將不同地域的創作資源納入美術教材中,豐富美術教學創作資源,開闊學生的審美眼界,激發學生的創作激情,不斷提高學生的美術創作熱情。一方面,由于地域的限制,學生不可能在短暫的初中生活中體驗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無法體現不同的民俗藝術,可能無法了解豐富的室外世界。因此,美術教材的編者者,可以考慮以不同地域為劃分章節,將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等典型表現添加進教材中,幫助學生了解不同的世界。另一方面,由于成本與人才的限制,全方位、各方面地域表現的教材可能無法在短時間內編寫成功,建立網絡數據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環節資金的壓力,縮減編寫教材的時間,讓教師在更大范圍內,更大空間內,開發美術教學資源,建立鄉土資源共享平臺,增加鄉土資源在優化初中美術課程中的使用率與價值性,使豐富的鄉土資源數據庫建設成為促進完善美術教材編寫的平臺與敲門磚。
(四)設置互動交流美術課程教學方式,加強學生關于鄉土資源利用的經驗交流
篇3
一、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小學生用的科學教材體系嚴密,注重科學概念與科學原理的傳授,但有一部分事例和材料學生缺乏親身體驗,對于抽象思維能力不強的小學生難以理解,久而久之就會產生知識枯燥空洞的感覺,失去了學習的樂趣。但他們對鄉土課程資源從小就耳濡目染,熟悉而溫馨,我們教師在講授教材時有機的選擇鄉土課程材料加以舉例說明,可以使課本中的科學概念、科學原理具體化、形象化,學生不僅增強了感性認識,而且加深了印象。這樣根據教學目標,恰當的引入鄉土課程資源,學生就會對課堂產生親近感,不僅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增加了教學的實效性。
小學科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而我們傳統的教學以單純的知識灌輸為主,缺乏必要的實踐活動,這種教學方式難以達成學生對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目標的培養,但在鄉土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中,我們教師會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發,有計劃的安排一些鄉土實踐活動。這些活動以學生認知能力和知識結構為基礎,緊密聯系當地的生產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科學知識來認識家鄉的自然資源、經濟發展及社會存在問題,探討趨利避害的措施等,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學生把所學知識學以致用,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等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同時鄉土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也是再一次引導學生回歸到自己熟悉的那片領地,再一次的重溫、感悟家鄉的富饒與美麗,愛家鄉的情感不僅油然而生,而且升華了愛祖國的情感。另外通過這些鄉土實踐活動也增強學生對于家鄉資源、環境的憂患意識,他們逐漸學會了關心身邊的物,身邊的事,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二、提高業務素質,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長期以來,廣大教師對課程資源理解狹隘,認為課程資源僅僅是教科書,場地也局限于教室,但新課改要求我們教師在合理利用教科書的同時,還要學會開發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尤其要善于利用鄉土材料進行教學。科學鄉土課程資源范圍廣闊,包括社區中的植物、動物、大型真菌、土壤氣候、物產礦藏、生態景觀、房屋建筑、生產工具等。要開發利用這些豐富的教學資源,我們教師必須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做支撐,所以教師要不斷接受各種培訓學習,請教相關專家和學者,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開闊自己的知識視野,使我們教師的專業知識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鄉土資料在開發過程中還需要教師的“加工”,我們要考慮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充分挖掘各種資源的潛在價值,使之轉變成有效的課程資源。另外鄉土課程資源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在利用鄉土課程資源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要改變自己的灌輸教育,學會引導學生通過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來達成教學目標,在利用鄉土課程資源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時,教師還要發展完善評價體系,給予學生展示自己多元智能的機會。由此可見,在鄉土課程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不僅會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還更新了教師的教育思想,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打造特色教育,促進學校跨越發展
農村小學在師資、設備等方面與城區小學都有著很大的差別,這些因素限制著農村小學的發展,導致農村學校的吸引力下滑,學生流失嚴重。為了彌補農村小學的這種先天不足,在保證課程基礎性、統一性的前提下,農村教師應該著力挖掘鄉土課程資源,根據農村的特色、教師的特點、學生的興趣,因地制宜的開發校本課程,開展鄉土社會實踐活動,從而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促進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學名氣的擴大。例如我們育太和小學依托社區豐富的植物資源,開展了以當地植物為主題的一系列活動,我們教師幫助低年級學生識別當地植物、移植野生花卉,協助中年級學生閱讀當地植物圖譜、制作蠟葉植物標本,引導高年級開發當地植物資源、制作中藥飲片等,漸漸的學生有了特長,學校有了名氣。總之依托鄉土課程資源而舉辦的特色教育,改變了我們學校“千校一面”的單一辦學模式,形成了獨特的校園文化,得到了跨越式的發展。
四、豐富地方資料,促進社區和諧發展
農村小學所在的鄉鎮擁有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但由于農村文化的缺失,學生所掌握的鄉土知識也僅僅靠家長的口口相傳,零散而破碎。通過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我們師生一起對家鄉的自然環境、生物資源、土地礦產等進行調查研究,并分析整理匯編成冊,形成地方性的鄉土文獻與資料。這些材料在作為學校課程資源的同時,也送到相關政府部門,既可以彌補、豐富地方鄉鎮的自然與人文資料,也可以為未來家鄉的建設發展服務。
篇4
關鍵詞:美術教學 鄉土教育 新課程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課程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我們周邊的鄉土文化正是不可多得的課程教育資源。我們都深深地知道鄉土美術資源里面包含的文化底蘊是滋養本土鄉風文明的精神養料,而挖掘鄉土美術資源就必須從根本上加以重視和優化,從而引進我們的美術教學課堂。
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滲透鄉土教育,能夠體現“大教育”觀念,拓寬美術教學空間,在教學活動中課內教學和課外教學相結合,使學校、社會、自然三大教育資源交相輝映,突破時空限制,提供給學生更充足的活動空間、更豐富的思維空間和更廣闊的表現空間,不僅能全面發展學生能力,還能夠幫助他們樹立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深切情感。
一、鄉土文化和鄉土美術的概念
鄉土文化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地名沿革、歷史變遷、社會發展以及民間藝術、名俗風情、名人軼事、民間傳說、語言文化等各種文化的統稱。“鄉土美術”指的是本鄉本土的美術,即所居住生活的地方的美術,主要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民間美術與通俗美術,既具有實用功能又具有審美價值。
我們學校駐地諸城,地處山東半島腹地,山水雋永,民風淳樸,是齊魯文化名城,這里自古名人輩出,文化源遠流長,遺風千姿百態,民俗多姿多彩,極富研究價值和教育價值。另外,民間傳說故事、地方俗語散布鄉間,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鄉土美術文化資源。博物館、藝術家工作室也為學生提供了各種形式的美術教育活動。
二、鄉土美術文化的教育途徑
1.在課堂教學中滲透鄉土美術教育。
2.走出校門,走進鄉村,挖掘鄉土美術文化,多渠道開發美術學習內容。
三、鄉土文化的美術教育目標
1.通過鄉土文化教育,發揮地域文化育人功能,研究積累地域文化材料,提高學生的審美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探究與實踐能力,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通過開展鄉土文化教育,適當地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根據學生、學校和當地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改編和再創造;靈活利用當地自然和文化資源,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增強美術教學與當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聯系。 轉貼于
四、鄉土文化教育的作用
1.鄉土文化是美術與其他學科融會貫通的紐帶
多學科的融會貫通,不僅有利于促進美術學科的學習,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這已經成為廣大教育者的共識。鄉土美術不僅與繪畫、設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與其他學科都有相互結合的地方。如南北各省的剪紙都普遍接納地方戲曲的故事形象或直接模擬皮影人物,這些戲曲又往往是根據歷史故事改編而成的,各種民俗游藝活動中出現的龍燈、獅舞、旱船等往往是與音樂伴奏和舞蹈表演融為一體。另外,鄉土美術也綜合著文學、宗教信仰、哲學、史學、醫學、天文學、地質學、地理學、氣象學、生物學等各個學科的知識。
2.密切聯系社會生活,體現美術教學的實踐性,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
新大綱要求教學重視創設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美術學習渠道,增加美術學習實踐的機會。這就要求我們在美術教學過程中要深入領會、加強落實,要努力創設生活情境,深入社會實踐,著力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
我們配合活動內容,通過各種方式,著力培養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學生親身體驗與調查研究,增強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活動中學生通過觀察社會、參與社會、深入社會,提高了社會適應能力,為將來走出校門、步入社會鋪路架橋。
3.挖掘鄉土文化資源,豐富德育的內涵
鄉土文化素材是學校德育活動取之不盡的知識寶庫,是課堂上無法學到的文學、藝術、歷史、地理、宗教、建筑等方面知識的補充。鄉土文化的精髓加強了德育的滲透,有助于學生們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培養健康的人格,從而達到德育無痕化的最高境界。而《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年)提出的指導思想之一就是“普及和發展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為重點”,這說明農村美術教育的提高和改善是我們當前的一個重要任務。而充分發揮和利用農村的藝術教育資源,因地制宜地開展美術教學,是改善和提高農村美術教育的途徑。由于我國大量的優秀傳統藝術根植于民間尤其是廣大農村,因此農村社會蘊藏著豐富的鄉土美術資源,農村社會的變革速度相對緩慢,藝術形式得以傳承和保留下來。同時,農村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作為藝術創作的原材料可以就地取材,造價低廉,有利于開展豐富多彩的鄉土美術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 高中數學課程 鄉土教育資源 整合
《普通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指出:我國的數學教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于數學與實際、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未能給予充分的重視,因此,高中數學在數學應用和聯系實際方面需要大力加強。開展數學應用的教學活動符合社會需要,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有利于擴展學生的視野。高中數學課程應力求使學生體驗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數學與日常生活及其他學科的聯系,促進學生逐步形成和發展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
新教材突出了“數學概念、數學方法與數學思想的起源與發展都是自然的”特點,強調讓學生從實際生活與實踐中建構知識,突出數學的應用價值、文化價值、美學價值。但是,限于地域環境與生活實際的影響,有很多實際問題與學生熟悉的生產生活內容相差甚遠,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建構,更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由此可見,有效利用地方課程資源,將鄉土教育資源與數學新課程進行整合,開展高中數學教學活動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
1.鄉土教育資源的教育功能
課程資源是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改革所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指形成課程的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鄉土教育資源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鄉土資源,就是指我們出生、成長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地名沿革、歷史變遷、社會發展,以及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名人軼事、語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資源、人文歷史資源和社會發展資源等,這是狹義的理解。廣義的鄉土資源還包括學生所在學校的校園環境、師資狀況、校風學風、學生特長,以及學生的家庭環境、家長特長等。鄉土教育資源是指對學生具有教育價值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自然地理資源、人文歷史資源和社會發展資源等。
鄉土教育資源對學生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它以其豐富的、大量的、具有開放性的,具體形象、生動活潑和學生能夠親自參與等特點,給學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身臨其境,在愉悅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這是傳統教科書所無法代替的。
鄉土教育資源開發的價值首先是學生的發展。這里有兩層含義:一方面,學生的發展將受益于大量豐富的、具有開放性的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另一方面,學生的生活經驗、感受、興趣、愛好、知識、能力等構成課程資源的有機成分。學生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資源,為自身的學習、實踐、探索性活動服務。具體體現在:(1)有利于學生認識家鄉人文地理環境,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2)有利于學生對社會生活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道德價值觀;(3)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4)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的能力。
2.鄉土教育資源的數學教育價值
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結合鄉土教育資源,強調“活動”、“實踐”、“考察”、“探究”、“經歷”等新的學習方式;將學習內容和目標與學生身邊的地域資源,人文資源,社會資源靈活有效地整合,為學生數學學習提供更為實際、更為真實的學習情境;將書本知識、學習生活、社會實踐有機地整合起來,變革學生的學習數學的方式,拓展學生的數學學習的領域,提高數學教育教學的效能。
鄉土教育資源的數學教育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第一層面,是基于學生的學習數學的方式變革;第二層面,是教師的教學活動組織的變革;第三層面,是基于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數學能力的培養;第四層面,能更好地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文化價值、美學價值。其表現在:(1)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數學教育的重要目標;(2)有利于學生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及對數量關系的理解;(3)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使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4)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5)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與人合作,激發學習興趣。
3.高中數學課程與鄉土教育資源整合方式
在人教社A版《數學》教科書必修1到必修5的模塊內容中就增加了一定數量的教學拓展資源,開辟欄目有“探索與發現”共6處,“閱讀與思考”共24處,“信息技術應用”共9處,“實習作業”共5處。這些資源都是圍繞教材內容的教育功能,有的是對教材知識的深入和拓展,有的是對教材難點的詮釋,有的是數學發展歷史,有的是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很好地把數學知識、人文知識、人文精神融合到了一起。這也給我們如何將鄉土教育資源應用到教學實踐活動中做了很好的示范。
鄉土教育資源的收集既可以從學科新課程標準出發來收集,又可以在鄉土資源的考察研究中收集,還可以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收集。一般來說,收集途徑有:
(1)開發數學學科深化類、學科綜合拓展類的鄉土教育資源。如數列、函數在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的應用;立體幾何知識在工業設計等方面的應用。
(2)在綜合實踐活動收集資源。以學生個體或小組為單位,從社會、自然和生活中選擇與數學有關的課題,組織開展數學研究性學習課題,通過設立課題、提出問題、收集材料、處理信息、實驗比較、解決問題的方式開展學習活動。學生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數學知識、數學應用知識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從而讓學生體驗學習過程的樂趣,學習探索的方法,掌握治學求知的技能,全面提高學習層次和效率。
(3)在鄉土文化、民俗研究中收集資源。如數列在天文、歷法中的應用等。
(4)在鄉土地域資源的研究中收集資源。如函數、線性規劃等在經濟方面的運用。
(5)在社區社會發展資源的研究中收集資源。在社區實踐活動中,學生們通過訪問、調查,用數據統計、分析,加深他們對國情、民情的了解;學會對社會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合理性建議,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通過數學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整合,發展學生的個性品質,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探究意識,實現了學生素質的整體優化。
(6)在日常生活實際中收集資源。如數學在購房選擇、數學在銀行存貸款、數學在測量、運輸、購物等方面的運用。
我們將這些鄉土教育資源應用于高中數學教育活動中:(1)作為引入新知識的背景素材;(2)作為例題與練習題;(3)作為研究性學習資料插入;(4)作為知識擴展性學習材料;(5)作為科技創新活動的素材。
4.高中數學課程與鄉土教育資源的整合的原則
在開發和利用鄉土教育資源時,還要注意把握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原則。鄉土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遵循的原則有:針對性、綜合性、過程性、開放性。
4.1針對性原則。具體指的是:(1)要針對活動的主題。活動主題不同,所要開發和利用的課程資源也就不同。(2)要針對地區和學校特色。要根據地區和學校的特色,充分利用本地的課程資源。(3)要針對學生的特點。資源開發和利用的主體是學生,但由于學生存在年齡、興趣和能力的差異,因此在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也要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
4.2綜合性原則。整合實踐活動必須立足于人的生活世界的綜合性和個性的整體性,立足于每一個學生的健全、完整的發展。因此,鄉土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必須遵循綜合性原則,將各種課程資源整合起來,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生活世界。
4.3過程性原則。突出鄉土教育資源與新課程整合過程,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貫穿于鄉土教育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的始終。
4.4開放性原則。包括內容的開放性,開發形式的多樣性,研究的可持續性,資源的共享性,整合目標的多元性。
由此可見,在高中數學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有機地將鄉土教育資源與數學課程整合起來,對拓展學生的學習領域,提高數學教育的效能具有深刻的意義。它符合新課程實施的理念,也必將為高中數學的教和學帶來新的策略。
參考文獻:
篇6
一、對鄉土文化德育資源的理解
鄉土文化德育資源是指特定地域環境中能影響學生道德健康成長的鄉土文化資源。可從三個要點去理解:一是這種資源是學生腳下的、身邊的、可接觸的資源;二是有助于學生道德健康成長的資源;三是鄉土的文化資源。要理解這種資源的關鍵點在于對鄉土文化的理解。
1.鄉土文化,是一種可以遺傳的社會文化基因
我們很難對鄉土文化下一個確切的定義,但大致可以理解為同一地域中的人相對一致的生存理念及其外顯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民風習俗、方言、民間文化藝術、建筑樣式、歷史名人、歷史事件等,它們是這個地方歷代人持續努力演變而來的,是可以遺傳的社會文化基因。如地處于長江口的崇明島,已有近一千四百年歷史。在這個歷史長河中,崇明島沒有相對固定的地域與地形,大小沙洲,漲漲坍坍,逐步延展擴大。這塊神奇的水土,使歷代崇明人始終處在“抗坍”“圍墾”與“相對隔離”之中。崇明人始終走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順應自然的路上,養成了特殊的精神品格:對大自然特殊的敬畏之心,“天人合一”的樸素生存哲學,不斷墾拓新的生存空間,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與堅韌。這塊與外界相對缺乏交流的島地,使崇明地域文化走了一條相對獨立的發展之路,形成了不少特殊的民俗、民間藝術、方言、生活習俗等,特色鮮明,代代相傳。
2.鄉土文化,蘊藏著激發孩子家國情懷的特殊潛在功能
對孩子,尤其是小孩子來說,“世界”“國家”等概念是抽象的、模糊不清的,可觸及的生活才是具體的、可體驗的、可理解的。“知”是“情”的基礎,鄉土是孩子腳下的這塊土地,是生他養他的“母親”,是孩子最親切、天天生活其中的家園。對崇明孩子來說,崇明是認識中國的一個最易懂、最直接的樣本。崇明孩子真的認識了腳下的“崇明島”嗎?據以往的調查來看,多數孩子是淺認識,部分孩子甚至對養育自己的這塊土地有陌生感,這就必然導致情感上的疏離。有了鄉知,才會有鄉情。從鄉知開始進而認識中國,鄉情就能逐步遷移到民族情、中國心。這是鄉土文化對孩子最突出的德育功能。
3.鄉土文化,在演化中正離我們而去
現實中,鄉土文化遠遠沒有我們意想中的強大。隨著全球一體化、城鎮化進程的加速與崇明島高度開放,外來強勢文化對本土文化的生存擠壓日益嚴重。如崇明鄉土文化中,不僅許多鄉土民間藝術、民風民俗,甚至連我們的鄉音――崇明話都在丟失之中,崇明人特殊的精神品格也在被漂白。漸漸地,“崇明人”只留下地理概念,退去了其作為一個文化概念而存在的實際意義。因此,我們不僅要用好鄉土文化資源,更有責任保護和發展好鄉土文化,使之得以健康發展。
二、鄉土文化德育資源的類別
鄉土文化德育資源種類繁多,不同資源作用于學生道德成長的過程機制存在著較大差別,對此作多維分類將有助于我們深化認識與開發利用。
1.生存時態的類別
鄉土文化從來就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與其所生存的環境不斷互動中流變演化。隨著全球一體化、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速,在外來強勢文化影響下,鄉土文化受到了巨大沖擊,大浪淘沙、歷經磨礪,同時,社會發展的新需要又在整合打造著新的鄉土文化。在這雙重作用下,鄉土文化呈現出以下四種時態。一是記憶中。不少鄉土文化已經只存在于先人或前輩的記憶里,如崇明人的“諺語猜天”“四汀頭宅溝”。二是丟失中。大量的鄉土文化正在離我們而去。如崇明的“土布制作工藝”“民間健身游戲”“蘆葦制作工藝”“竹子制作工藝”“崇明方言”“灶花藝術”等。三是生活中。當然,也有不少鄉土文化不僅沒有丟失,而且得到發揚光大。如“崇明菜的制作工藝”“崇明糕的制作工藝”“崇明老白酒制作工藝”“間作套種的耕作模式”等。四是期望中。崇明正在創建生態文明社會島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產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在保護環境中實現生態致富成了崇明鄉土文化演變的追求方向。
2.情感空間的類別
臺灣師范大學吳明清教授認為:“鄉土是以自我為圓心,以情感為半徑,畫一片有家有生活的土地,生活中有人有事,土地上有景有物,交織成綿延不絕的歷史和文化。”這個定義,提供給了我們認知“鄉土”的一個邏輯架構,即以“自我”為圓心、以“情感”為半徑及以這個半徑土地上所承載的“東西”(家與生活、人與事、景與物、歷史與文化)為具體內容。
那么,這個情感半徑究竟是什么?有多大呢?這依然是一個讓人難以把握的問題。從我們的已有實踐來看,這個情感空間可以分為三種類別。一是生活的情感半徑。即學生日常生活可以觸及的范圍。從實際看,這個范圍不大,加之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可觸及的真實生活狹窄。但這種生活才是學生日常可真實體驗的,有真情實感的。問題在于這個情感半徑所涉及內容的寬度與深度,并不完整具備了解中國的標本意義。二是鄉愛的情感半徑。有專家認為,對于具體的人而言,省縣之域,尤其是縣域最合鄉土稱謂。對學生而言,縣域對于自己是近的,但不少內容不是日常生活可及的。三是國愛的情感半徑。知國才能愛國,鄉愛的情感半徑有其狹隘性,尤其是大城市的鄉知,或農村的鄉知都有偏見之處,都不能完整地了解中國。所以不少上海城市學校牽手云南、陜西等外省學校及崇明等郊區學校,開發異域鄉土文化課程,這種課程對愛國情感的培養是重要的。
3.價值量級的類別
鄉土文化資源眾多,但每種鄉土文化所隱含的潛在德育功能卻有很大差別。那么以什么標準去鑒別其潛在價值究竟是什么,價值有多大呢?在我看來,可以從三個維度去判別。一是看是不是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標準要求。二是看是不是有這塊鄉土特有的文化特質傳承要求。崇明鄉土文化特質是“墾拓”“綠色”“鴻志”,如“蘆葦戀歌”課程,不只是學有關蘆葦作品的編制工藝,更要把其背后崇明人的墾拓精神挖掘出來。三是看是不是適合這一年齡段、這群兒童的心智發展水平與特點要求。如“瀛洲琵琶”是中國三大琵琶流派之一,誕生在崇明島,其傳承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但這是一個高技巧要求的項目,只能適合少部分人群去練習。
以價值量級為標準,可以把鄉土文化德育資源劃分為三類:一是價值有爭議。如2015年12月24日,重慶某小學舉辦了“民俗文化代代相傳――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學校特意從鄉下買了兩頭豬,當著學生面殺豬,邊殺邊講豬年的習俗,這一活動的價值受得很大爭議。二是價值需要文化挖掘。一種民俗或民間工藝,其文化精神已經不被人關注。如“崇明糕制作工藝”,多數人把它純粹看作是一種民間工藝。其實,這種糕大而實,主要是用于崇明先輩離家較遠去圍墾或在漁船上打魚充饑的方便。三是有經典意義。如崇明先輩種養結合的生態型生產模式,今天已經得到發揚光大,是一種能夠很好體現崇明人“天人合一”生存理念的生產模式。
三、鄉土文化德育資源開發利用的
幾個關鍵點
1.鄉土文化德育資源的潛在功能唯有通過德育活動才能轉化為現實功能
鄉土文化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作用于孩子的道德成長。一種是日常生活的浸潤。即同一地域內相對一致的生存理念及其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行為習俗等文化力量讓人的生活浸潤其中,在潛移默化的生活中讓孩子獲得道德感悟。二是在學校或家長主動設計的鄉土文化活動中給孩子作有向的道德生長引導。總之,不管是何種鄉土德育資源,都需要通過具體的活動開展,才能對孩子的道德生長發生作用。
2.記憶中和丟失中的鄉土文化德育資源需要作價值甄別和資源搶救
由于鄉土文化在演變著,需要對已經丟失和正在丟失的資源作丟失原因及其德育潛在價值的挖掘。在確認其價值的基礎上,通過合適可行的方式,尤其是以鄉土課程的方式對其作搶救,讓其相對固化下來,情境再現出來,然后,通過教師對相關德育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從中感悟學習。這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搶救與再現有時需要原汁原味,但有時則需要對其作適當的改造,使之能適合當下人們的審美情趣與需求。如“豬八戒背媳婦”是“崇明扁擔戲”的經典曲目,這種藝術樣式可以傳承,但其內容可以選擇反映學生當下豐富有趣的生活題材。
3.挖掘鄉土文化德育資源真正的文化內涵
不少鄉土文化進校園活動是“淺進”活動,即只注重外在的形式而對其文化內涵的挖掘不夠,對孩子的道德生長意義不大。如讓崇明孩子學習蘆葦作品制作,多數情況下,我們偏重于對具體制作技能的訓練,偏重于工藝。其實,這種工藝隱含著崇明先輩在艱苦甚至可以說是惡劣的圍墾生活中,利用灘涂蘆葦資源建房、架床、織簾。這是崇明先輩的一種生存智慧、一種樂觀精神、一種堅韌不拔、一種天人合一的生存狀態。有了這種文化內涵,學生的蘆葦工藝制作活動便有了更豐富、更有意境的情感體驗,也不再是純粹傳承一種民間工藝,更重要的是傳承了崇明人的“墾拓精神”。
4.異域鄉土文化資源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德育資源
極端的本土意識會妨害我們認識中國、認識世界,再進一步可能還會出現民粹思想。崇明是一個認識中國的樣本,但中國太大,世界太大,也太多樣復雜。只是從崇明看中國看世界,就窄化了崇明孩子的視野,不利于培育大國青年應有的豪情與鴻鵠之志。中國正處在城鎮化的過程之中,大量隨遷子女的涌現,也給異域鄉土文化帶來了新課題。我縣前哨學校一個班級中只有3至5個本地學生,其他都是隨遷子女。學校開展了“秀秀我家鄉”系列活動,孩子們為了要“秀”家鄉,查資料,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回家鄉時作訪談、考察,多數孩子對自己家鄉的名人、名勝、特產、民歌與民間藝術有了豐富了解。這一“知鄉”過程,使這些孩子雖然身在崇明,但也心愛故鄉。孩子們“秀”出來的鄉土文化對各地孩子來講都是異域鄉土文化,但“秀”的結果卻讓每個孩子都對真實的中國有了更多認識。
5.為鄉土文化注入更強的生命力
篇7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在初中物理的教育教學上也涌現了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其中鄉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受到了廣大教學學者的關注。在傳統的初中物理教學活動當中,初中地理教師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和影響,往往不能帶領學生進行外出的實地地理知識的時間考察,對本地的鄉土地理特色知識運用較少,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初中地理知識的理解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擾。為了更好的促進初中地理的教學質量,激發學生本身對初中地理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利用本體資源,將鄉土地理的知識和資源運用到初中地理的教學當中。從實際出發,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初中地理的教學內容。在現代初中地理教學中鄉土地理的應用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1利用鄉土地理實例開展初中地理教學
在初中地理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常常會遇到一些較為抽象的初中地理概念知識點。這類型的知識由于往往缺乏實際的實驗素材和學生可觀察到的對象,學生對其的理解較為困難。這是初中地理教師就可以通過運用鄉土地理的知識和實例進行講解。學生了解本土當中鄉土地理知識和實例,也就能夠對初中地理中的抽象知識概念較好的把握。例如在傳統的初中地理天氣特征教學當中,學生在教室中往往難以觀測到教師所講述的天氣特征,或者當天的天氣特征不符合教學的內容。這時初中地理教師就可以在課堂教學當中引進鄉土地理關于天氣特征方面的例子。例如在某某時間段出現的寒潮和冷鋒現象,學生對于這些抽象概念本身是較難理解的,但如果在生活中遇到過這種實際的天氣特征,就能夠很快理解知識點中需要記憶和學習的部分。學生可以結合當地的天氣預報等知識進行學習內容上的補充,用實例來把握諸如寒潮和冷鋒方面的知識,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2利用鄉土地理實踐課程加深學生學習印象
由于現階段教育教學的要求不斷提高,初中地理教學所需求的教學效果已經不僅僅局限在滿足考試成績方面,學生對于學習到的初中地理知識要能夠在生活中得以實際的運用,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因此,在初中地理的教學當中,教師要努力將所傳授的知識內容和地理信息資源進行融合和整理,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當中能夠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其中。學生在學習初中地理知識的過程中要養成善于觀察生活中的問題的習慣,并且將這些問題納入到平常的地理知識學習當中。從這一特點來說。初中地理教師要反過來進行教育教學的改良,為了讓學生把平時教授的初中地理知識內容運用到生活實際當中,教師也要學會用鄉土地理知識來完成初中地理的教學任務。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初中地理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安排更多的實地學習環節,讓學生在真正的實踐活動當中親身體會到鄉土地理的知識和特點,進而對教學的地理知識充分的理解,提高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運用初中地理知識的能力。例如,初中地理教師在講解中國的地理氣候特征時,就可以讓學生們在學校周邊進行地理知識的收納和采集。讓學生對周遭的地理現象進行觀察和記錄。主要內容包括學校周邊環境的氣溫、降水量、溫差變化等。學生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加深了對這部分地理知識的記憶。將課堂中學習的內容和實際的觀察體會結合在一起,與書本中的知識相吻合,達到了更好的學習和掌握初中地理知識的教學效果。
3利用鄉土地理知識開發學生的學習研究能力
教師在地理實踐活動教學中發揮著主導性的作用,因此要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利用鄉土地理課程展開地理教學,首先要確定專門的研究學習內容、適當的時機、科學的方法以及適當的場所。在具體活動中,要把鄉土課程資源利用與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探索和刻苦鉆研精神。另外,還要給學生發揮創造、想象的空間。舉例來講,可以根據具體實際情況,把學生分成若干組,然后為各個小組擬定不同的研究課題,也可由小組自行決定研究課題,讓小組當中的學生根據設置的課題進行地理知識的研究,將鄉土地理帶來的便利運用在初中地理的學習當中,進而達到鍛煉學生獨立研究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4結論
篇8
一、鄉土文化對農村學校德育的積極作用
鄉土文化本質上是一個界域概念。它的區域性使得人們具有強烈的“家”的意識,愛祖國總是從愛自己的家鄉開始,由愛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的家鄉升華到愛自己的祖國。家國文化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對于所屬鄉土文化的認同,就是其對鄉土的認同。鄉土文化中的德育是學生在了解和認識自己生長或長期居住的地方的基礎上,進一步去激發他們的鄉土情感并產生鄉土關懷,進而產生“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思想,這是北宋時期的思想家張載提出來的。意謂世人,皆為我的同胞;萬物,俱是我的同輩。當前,中國的學校道德教育處在不斷變革的社會大背景中,鄉土文化因為具有無可比擬的民族和大眾的特性,在農村學校德育實踐中占據了極大的優勢。
同時,從學生的學習難易上來看,鄉土文化就在他們身邊,真實而生動,可感知,可體驗,可以增強學習興趣,讓道德教育看到實效。
二、鄉土文化在農村小學德育中的合理運用
當前,我們的整個教育體系并沒有全面發揮引導鄉土文化并利用好鄉土文化的作用,鄉土文化的前途令人??憂,如何在農村小學德育中合理運用鄉土文化的問題也異常迫切。這些問題不僅能為我國按照全球化、現代化、市場化的原則建構民族國家發展模式提供基礎和養分,而且能為我國立足于本土文化的民族自主性和現代性提供多重資源。
1.作為道德教育的主體,學校應該在學科教學中涵蓋鄉土德育指導并挖掘鄉土文化中的德育資源
各地區教育部門以及學校,應出臺教材編制規范、制訂課程設置標準和考核要求,組織人力編寫教材、補充師資以保證課程的實施,以必修課的形式在中小學開設鄉土課程,并將其納入升學考試范疇,從而引起人們對鄉土文化的重視。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挖掘地方文化資源,滲透鄉土德育知識傳授和情感指導。
2.把握鄉土文化中的價值判斷和取舍標準
鄉土文化內涵豐富,作為農村小學德育中的鄉土文化教育,該有一個什么樣的價值標準?應該從兩個方面來體現。既要有利于學生的成長,有較強的教育指導意義,同時也能被學生理解和接受。首先,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的鄉土文化必須是能引導中小學生積極向上的,能提高中小學生精神逐步走向高尚,能激勵人為了未來努力奮斗的鄉土文化。第二,它必須適合我們的民族和國家,能為學生所理解并接受,這種文化也必須是人人都能享受到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精神上更為崇高,有更強的凝聚力。我們的小學德育必須堅持這兩方面的價值判斷,讓鄉土文化發揮出其最大的功效。當然,如今的農村小學在進行鄉土文化德育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在多元文化社會里,這是無法避免的,這就要求學校在德育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關注其他地域的文化,注意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和區分,讓學生在比較中更加加深對自身鄉土文化的了解,并尊重他人的文化。
3.在豐富的體驗活動中體現鄉土德育
篇9
一、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心理學告訴我們,大腦的思考必須要有動機。思維動機有內因和外因,如何借助外因促進內因起作用,提高地理思維的興趣和動機,這正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之所在。學習興趣是影響學生自覺積極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因素。教學中把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已經有興趣的東西聯系到課堂上,讓學生發現原來地理就在身邊。講地圖概念時,問學生在哪兒見過地圖嗎,學生馬上爭先恐后地回答:公園、車站、書報等。及時表揚他們之后再問什么時候用過地圖呀,在學生興高采烈地談到利用導游圖在景點旅游,從學校平面圖上尋找考場位置,從縣城城區圖上看到周圍幢幢高樓拔地而起、條條大道建成通車時,問學生那么什么是地圖呢,學生會目視老師欲言又止,等待老師點撥。這時拿出準備好的縣城規劃圖、本縣政區圖、公園導游圖和一些照片,讓學生比較地圖和普通照片的異同,學生很快會得到地圖的三要素。此時概念的學習水到渠成,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掀起了。這時觀察力更敏銳,想象力更豐富,智力活動效能也大大提高,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
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恩格斯說過“從事實踐活動是能力發展的基本途徑”。地理學科綜合性很強,而鄉土地理的教學,在綜合性的基礎上,更強調了實踐性,從而為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提供了可能性。鄉土地理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既可開展野外考察、環境監測、資源考察、規劃開發,又可開展社會調查、參觀旅游等活動。錯綜復雜的自然、社會環境,促使學生在考察活動中動心、動手、動腦,不斷地去接觸、分析、思考、解決一連串的問題,這無疑會提高他們地理觀察和調查。運用地圖、分析和運用地理圖表等能力,對訓練他們的理解、判斷、推理、歸納、綜合、評價等思維能力和發展智力有極大的好處。由于鄉土地理考察所接觸的一些問題,與鄉土地理環境、鄉土經濟發展是緊密結合的,遠較地理課本知識復雜,這就為學生提供了進行多端性、伸縮性思維的現實地理問題,從而有利于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三、激發和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積極情感
鄉土地理教學要求通過具有實踐特色的教學過程,讓學生認識家鄉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點,了解家鄉人民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初步懂得如何注意協調好家鄉的人地關系以及家鄉經濟建設的戰略方向和美好前景,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樹立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的??雄心壯志。可以結合教材開展本地地理環境、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城鄉交通介紹活動。通過活動,了解家鄉的過去現在展望未來,學生們興奮不已,充滿了對家鄉的熱愛,更加堅定了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信心。在初二第一學期,開展了愛家鄉手抄報評選活動,要求以本縣境內的地理環境、自然資源、文物古跡、風土人情等為主,適當利用圖片、照片加以補白襯托。活動期間,學生積極性很高,內容豐富制作精美的手抄報上洋溢著愛家鄉愛祖國的真摯情感。
四、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地理課程肩負著確立學生正確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時代使命。鄉土地理與區域地理相并列,共同作為地理課程的兩大學習載體。鄉土地理因其濃縮地理綜合性、地域性,可使學生在具體化、生活化的背景狀態感悟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念。所以,《地理課程標準》強調:“把鄉土地理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載體。學生可以通過收集身邊的資料,運用掌握的地理知識和技能,進行以環境與發展問題為中心的探究性實踐活動。”
教學中,聯系鄉土地理實際,介紹本地環境的過去與現狀,分析環境的破壞給我們帶來的危害。如在對學校周邊地區環境的調查中學生了解到:有的農田,焚燒秸稈產生煙霧,造成交通障礙,空氣污染,呼吸困難;大量使用塑料袋薄膜造成白色污染,破壞土壤結構影響農作物生長。在本縣水資源狀況調查中,學生知道了本地全部飲用水和絕大部分灌溉用水來自地下水,而近年來地下水急劇下降。從而提高了學生對水資源的關注程度,增強了節水意識并自覺開展節水活動,還針對學校用水情況向學校提交了建議書,得到領導肯定。同時積極開展清除白色污染回收廢舊電池等環保活動。通過學習學生們深刻理解了環境與人類生存、發展的密切關系,自覺地保護環境。
五、加深對相關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篇10
關鍵詞鄉土植物;地域特色景觀;應用;對策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cept and role of native plant,the problems of native plants in creati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 were analyzed,application measures of native plant i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 were discusse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application of native plant in regional characterislic landscape.
Key wordsnative plant;regional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application;countermeasures
當今科技迅猛發展,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日益提高,如何在景觀全球化的浪潮中既跟上時代的步伐,又弘揚本土文化,成為園林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植物是重要的園林造景元素之一,其以豐富的色彩、多樣的形態形成園林的主體景觀,而極具地域特色的鄉土植物是最能體現地方特色的景觀符號和元素,必將在地域特色城市園林景觀設計與建設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1鄉土植物的概念
鄉土植物又稱本土植物,廣義上是指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及物種演替后,對某一特定地區有高度生態適應性的自然植物區系成分的總稱。該文中鄉土植物,僅指在當地自然植被中,觀賞性狀突出或具有景觀綠化功能,最能適應當地大氣候生態環境的植物群體[1]。鄉土植物以其本身具有獨特的特性和眾多得天獨厚的優點在景觀設計中大放異彩。如鄉土植物種類繁多,且具有高度的抗逆性,可抗旱、抗寒、耐瘠薄、抗病蟲害等,大大降低城市綠化的成本。
2鄉土植物在營造地域特色景觀中的作用
2.1極具觀賞價值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的鄉土植物都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和觀賞特點,甚至許多種類為當地所獨有。鄉土植物姿態各異,不同姿態的樹種給人以不同的感覺;各地的鄉土植物隨著季節的變化會表現出不同的季相特征,呈現不同的四季季相景觀;鄉土植物的觀花、觀葉、觀果、觀枝等眾多的觀賞特性在植物配置中可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優美景觀[2]。
2.2有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
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由生物群落與其環境組成的整體,該整體具有自我組織和自我調節的功能,經過長久的發展,每個地區都會建立的一個相對平衡的生態系統。若在該已建成的系統中引進1個新品種,導致的結果是外來物種不適應當地的環境,或由于沒有天然限制其生長的因子而橫生蔓延,影響其他物種的安全,造成地域生態失衡[3]。而鄉土植物資源是植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適應當地的氣候與土壤,生長勢旺盛,能夠自然形成穩定的生態群落。特別在一些環境惡劣的土地上,種植鄉土植物的優勢會很快地顯現出來,鄉土植物平衡維系著植物生存和群落演替,可形成穩定和平衡的城市生態系統,其應用力度的加大必然會減小因“生物入侵”對本土生態環境及景觀的破壞與改變的風險。
2.3更能體現地方文化和歷史
植物文化是植物在漫長地利用歷史過程中,與其他文化門類互相影響、互相補充、互相融合形成的與植物相互關聯而又相對獨立的文化信息的總和,反映出的傳統價值觀念、哲學意識、審美情趣、文化心態等。地方傳統文化的差異使各地的鄉土植物衍生出絢麗多姿的植物文化。園林景觀的文化性,固然可通過多種造景手法體現,但植物是園林景觀的基礎,而鄉土植物又根植于地方文化,有著堅實的群眾基礎和歷史根基。因此,以鄉土植物營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極富生命力[4]。
2.4符合節約型園林的發展趨勢
首先,鄉土植物造價成本低。鄉土植物往往在當地有著更為廣泛的栽培繁育基礎,價格低廉,取材便利,更能節省運費、特殊防護開支及人力物力,極大地降低了栽植和管理的成本。其次,易于養護管理。應用鄉土植物進行園林綠化,對當地自然條件的適應性、抗逆性和耐受性都很強,生長發育良好,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大大降低養護管理難度和強度,與外來植物相比,更易于養護,減少了工作量,方便栽植管理,保證并提高綠化效果。
3鄉土植物在地域特色景觀應用中的問題及對策
3.1選育研究方面
隨著對鄉土植物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強,各地對鄉土植物資源的研究不斷深入,但大都處于探索和試驗階段,鮮有成熟的鄉土植物生態習性和繁殖技術的科學研究并獲得大量的市場推廣應用。而且由于園林苗木培育周期長、投資大,(下轉第249頁)
(上接第247頁)
使得鄉土植物難以滿足日益擴大的苗木需求量。
應加大對鄉土植物資源的調查力度,掌握第一手資料。在做好野生鄉土植物資源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開發利用,篩選適合當地城市環境的鄉土植物種類,深入研究人工繁育和栽培技術,提高鄉土園林樹種資源的利用率,建立鄉土苗木繁育基地,滿足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苗木需求。
3.2設計應用方面
由于長期以來業內對鄉土植物缺乏必要的科普宣傳,另外,園林建設出資方及設計方自身的知識層次、審美情趣及對園林項目建設的利益出發點不一致等若干原因,存在對鄉土植物普遍認識不足等現象。個別專業人員設計水平有限;一些施工單位過于追求經濟效益,只重數量不重質量,只求速度不計生態習性,私自簡化施工和管理,降低規格和質量,使鄉土植物配置不科學,浪費植物資源。因此,導致鄉土樹種的效果和作用難以充分發揮,使綠化設計缺乏新意,觀賞價值不高,動搖了城市植物群落多樣性的生物基礎,使生態系統面臨著病蟲害大面積傳播蔓延的潛在風險。
應從多渠道大力開展對鄉土植物的科普宣傳,讓更多的人認識、理解以致喜愛鄉土植物。在園林專業課程中增加相應的教學課程內容或講座,通過規范系統的學習,逐步培養和引導學生注重鄉土植物在園林規劃設計中的應用。鼓勵和扶持在園林綠化設計和施工中應用鄉土植物。
4小結
在城市園林綠地景觀設計中,要充分挖掘鄉土植物自身的生物學特性和地域特色,將傳統的藝術手法與現代精神相結合,探索在景觀設計中利用鄉土樹種體現城市的地域文化內涵,從而創造出各具特色、豐富多彩、貼近自然、貼近該地區的植物景觀環境。
5參考文獻
[1] 孫衛邦.鄉土植物與現代城市園林景觀建設[J].中國園林,2003,19(7):63-65.
[2] 郭建斌.地域鄉土植物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分析應用[J].中外建筑,2010(2):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