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鄉土文化場館建設與資源利用

時間:2022-06-15 09:19:32

導語:學校鄉土文化場館建設與資源利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鄉土文化場館建設與資源利用

摘要:隨著城市化發展,城郊農村逐漸成為新城區,新城區新建學校鄉土文化的傳承意義和時代價值出發,收集拾理以生產生活舊物為代表的鄉土文化物態,建設學校鄉土文化陳列館。在場館中展示生活舊物與鄉土舊貌,見證時間和空間的變遷,營造學校的校園鄉土文化氛圍。再充分利用場館資源,整合基礎性課程,開發拓展性課程,促進兒童傳承鄉土文化、傳遞本土知識、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新城區學校;鄉土文化;場館建設;本土知識;資源利用

近年來,隨著各地城市化發展,原城市周邊地區的自然地貌逐漸消失,隨之變化的是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包括各種生產生活用具逐漸淡出人們視野。再有,來自各地的新遷入群體改變了當地的人口結構,但其文化意識卻呈趨同發展,大部分兒童都住著同樣的高樓,玩著相似的游戲。

一、鄉土文化的時代價值

基于以上現實,筆者以杭州市西湖區三墩北地區為例,對鄉土文化及其資源的傳承意義與價值開展了以下調查與分析。1.傳統文化傳承的需要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這一指導性文件要求“挖掘和保護鄉土文化資源”“提升鄉土文化內涵”“讓子孫后代記得住鄉愁”。學術界一般把一定地域范圍內的民俗風情、傳說故事、古建遺存、生產生活、家風家訓、傳統技藝等都涵蓋在鄉土文化中[1]。從學校角度看,其中有教育價值的可視為鄉土文化資源。筆者在調查實踐中著重選擇了與原水鄉農耕相關聯的生產生活舊物,主要因為生產生活舊物能呈現當地原自然地貌上的生活方式,體現了當地勞動人民傳承已久的“腳踏實地、安民富民、道法自然、自強不息”等思想理念與傳統美德。2.本土知識傳遞的需要傳統生產生活舊物屬于鄉土文化物質形態,蘊含的還有思想知識結構上的“本土知識”,即石中英教授所提出的,“由本土人民在自己長期的生活和發展過程中所自主生產、享用和傳遞的知識體系,與本土人民的生存和發展環境及其歷史密不可分,是本土人民的共同精神財富”[2]。但是,在信息化時代和城市化推進中,外部物質環境的變遷也使本土知識的傳遞產生了斷層。面對“本土知識”的流失,一直有一種“保護和拯救本土文化”的強烈呼聲[3]。而學校作為傳承創新文化的場所,理應在保存、傳承鄉土文化中發揮重要的作用。3.新建學校建設的需要城市化地區的新建學校多數由新教師,以及新居民子女與原住民子女構成的學生群體組成。面對鄉土文化的消逝,學校從“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的人文底蘊、健康生活、責任擔當等基本內涵出發,培養學生弘揚傳統文化、理解本土社會、傳遞鄉土意識。新城區學??墒占镜貐^原自然地貌圖像和勞動人民生活生產中的各種物件,通過展品再現曾經的勞動生活場景,以及城市新區的發展歷程,見證時代變革下的變遷。在深化課程改革背景下,充分挖掘場館設施及展品教育價值,整合基礎性課程,開發拓展性課程,給學生搭建拓展實踐、發展素養的平臺,促使兒童從鄉土文化的傳承走向本土知識的傳遞。

二、場館建設要關注生產生活舊物的收集拾理

鑒于生產生活舊物的鄉土文化物態屬性和傳統文化內涵屬性,籌建學校鄉土文化陳列館要從生產生活舊物的收集拾理開始。1.舊物拾理泛起鄉土記憶學校建設應為兒童成長服務,應以兒童生活為起點。信息時代中,本土知識傳遞斷層已成現實,兒童對于生產生活舊物有陌生感。筆者調查中發現,陌生感與鄉土情結的惋惜、兒童天性的好奇是并存的。多數即將拆遷家庭對生產、生活舊物有特殊感情,但都苦于搬遷后無處存放?;谝陨险{查反饋,學校與社區聯合擬定《關于“拾理生活舊物,保存家鄉文化”倡議書》,發放到即將搬遷的村民中,接受村民來校捐贈,還通過倡議書回執信息上門取物件,同時頒發“收藏證書”,激勵更多村民參與活動。承載鄉土文化的生活、生產舊物要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資源,就要有從陌生到熟知的過程。在捐贈人群中,學生家庭是主體。于是,各班開展了“曬舊物、說故事”活動,班中展示捐贈物,捐贈者自己介紹名稱、用途和蘊含的家庭故事。學校的階段性展示活動還邀請媒體,讓鄉土記憶從家庭、學校擴大到社會。然后再歸類整理各種生產、生活舊物,讓搬遷中的舍棄物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的資源,同時提前完成對場館建設的規劃。2.展品陳列探尋生活變遷建設鄉土文化陳列館不僅是為了增加學校特色亮點,以供來賓參觀,更要面向學生,為學生發展與學習服務。場館的主體是舊物陳列區,其既為保存展示生活舊物,也為了讓兒童通過參與和學習,激發傳承鄉土文化的熱情。其中幾個區域主要有以下特點。生活用品區遵循“情境再現、信息提示、主動探索”的原則,分類陳列過去的廚房、臥室、餐廳等場合的用品,加以貼近兒童認知的信息提示。讓兒童通過舊物了解當年生活情景,感受家鄉發展變遷,主動探尋每件展品的使用原理與功能,探索其承載的價值與意義。生產用品區的農具、漁船具、輕紡具和農副產品存儲加工用具,配以當年使用中的照片,能讓學生知曉其用途,并了解勞動的艱辛。部分還能使用的用具,可讓學生參與實踐體驗。精品展示區則選取了有一定收藏價值或者時代紀念意義的展品,并定期更換。3.教學區域拓展互動空間陳列館不僅展示舊物,還要拉近學生與舊物的距離,讓展品和學生交流。在布局陳列館時,將部分空間留作教學互動之用,保證陳列館作為課程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同時制定場館開放制度,確保學生與展品定期互動的機會?;涌臻g不局限于場館內,還積極拓展到校園其他空間或學生家庭中。例如學校每個月都會在“讀詩亭”推薦不同的詩文,根據《漁歌子》《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等詩文內容在亭中布置相關農具、漁具,以烘托詩境,讓舊物承載的文化融入學生的認知中。家庭是“本土知識”傳遞的最大空間。部分家庭中保存著一些有紀念意義的舊物,借此開展“親子共研家藏舊物活動”,將家庭中物與人的對話交流作為有效的互動空間補充。4.文化布局營造鄉土氛圍校園文化建設要以兒童發展為中心,讓校園文化發揮其文化浸染與塑造作用,最終讓兒童在校園鄉土文化氛圍中形成一種文化傳承自覺。在鄉土文化陳列館開辟百米記憶長廊,通過古籍中舊地圖和拆遷前的村落分布圖、建設規劃圖,展示家鄉的歷史沿革;通過曾經的古橋、河道、農田、池塘、節慶習俗和兒童活動的照片,再現家鄉的生活場景;把部分陳列館藏品拍成精美圖片,配上文字,完成對舊物更加細致的介紹。部分生活舊物也是不同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校園中還有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域。對于難以在陳列館展示的大型陶器、石材等,則作為校園各角落的文化布置材料。

三、利用鄉土文化場館資源進行課程開發

在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鄉土文化陳列館作為教育資源,不僅應在各門基礎性課程中加以利用,還要把握當前課改方向,深入開發拓展性課程。1.基于美德價值融入德育課程活動生產生活舊物與當地優秀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很多物件蘊含著傳統美德,可以利用其內涵價值有效地與國家德育課程及學校德育活動形成互補[4]。例如,在教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我們當地的風俗”時,學生介紹了長命鎖、五帝錢、桃印、發簪等舊物件背后的習俗,這樣他們既認識了生活舊物,也感受到長輩的生活經歷和優秀美德,加深了他們的情感體驗。陳列館的生活舊物還被使用在學校四樂節日課程、年級組“綜合實踐+”主題活動中。如在樂學節之學農活動中,各班輪流使用傳統農具參與生產勞動,感受祖輩的吃苦耐勞;在“感恩大自然恩賜”主題活動中,學生用老茶壺、茶盞沖泡傳統烘豆茶,體驗勞動之余的農閑快樂;每年學校樂創節上,高年級學生會用方言說舊物講故事、展示手繪舊明信片等。2.基于傳統元素促進基礎課程教學場館資源的利用還包括挖掘生活舊物中的傳統元素和科學原理,以教具形式巧妙地融入到其他基礎性課程中,促進課程教學開展,在教學中傳承鄉土文化、傳遞本土知識。語文是人文性課程,教師將舊物資源利用到語文小綜合實踐、寫作中,并開展了“我識生活舊物”“家中生活舊物的故事”等征文活動。數學老師在教學二年級下冊“認識算盤”這課時,借助館藏老算盤實物,在培養學生數感的同時,讓學生深刻感受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和勞動人民的智慧??茖W老師在執教六年級下冊“杠桿”一課時,就以老式桿秤為教具講解科學原理。學校鄉土文化陳列館中有不少受贈的舊玩具,體育老師可以充分利用資源,在體育課、課間活動、童玩節上開展“舊玩具,老游戲”活動。美術教師則將舊物運用到繪畫、美術鑒賞、剪紙、泥塑等教學中。館中收藏的道教樂器也成了音樂課上認識民樂的教具。3.基于舊物拾理開發一縱課程主線以鄉土文化陳列館為核心的拓展性課程呈“一縱多線”布局:“舊物拾理”拓展性課程為一縱主線;以相關生活舊物開發的多門課程為多線課程群落。舊物拾理的課程目標設置必須面向兒童發展,傳承家鄉優秀傳統文化,內化生活舊物承載的鄉土文化,逐步建構適宜兒童的“本土知識”,培養鄉土情感、審美能力和情趣,以及一定的動手實踐能力。課程內容以實踐活動為主,知識拓展占比很小,并兼顧新遷入學生群體。全校層面的學生,每學期憑“鄉源卡”參觀陳列館兩次即完成課程學習。每周定期根據主題安排學習內容,主要采用課堂交流、課外調查、校外考察、實踐活動等形式實施課程。本課程評價納入到學?;蹖W堂課程評價體系中,評價對象分為全校學生和課程學員,依據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分為“鄉識章”“鄉樂章”“鄉情章”三個等級。4.基于分支拓展開發多線課程群落多線課程群落是利用陳列館舊物資源的體藝特長拓展性課程,由本校教師或外聘傳承人、村民授課,分為留存民間手藝、彌補生活缺失、傳承非遺項目三個類別。留存民間手藝類都是制作傳統生活用具的民間手藝。如手編草鞋課程,學生能在其中體會到當年生活的艱辛,也能感受動手制作的樂趣,一件件工藝品還能裝扮校園和家庭。彌補生活缺失類是針對一些本土知識的缺失所做的彌補,如現在青年群體多不會敲喜慶鑼鼓和競舟鑼鼓,于是就請老村民用館藏舊鑼鼓給高年級男生傳授。傳承非遺項目類是依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的要求,邀請非遺項目傳承人來校授課。

四、新建學校的特色品牌與規劃發展

作為一所新城區學校,以鄉土文化陳列館建設為切口,營造水鄉農耕特色的校園文化,并充分利用場館資源,融入基礎性課程,開發拓展性課程,可以為學校特色品牌建設提供平臺。學生在文化浸潤與課程學習中繼承了家鄉文化遺產,有了文化保護意識和文化鑒賞能力,積極主動地弘揚家鄉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文化設計和場館后期建設中可以注入時代元素,整合多元功能,以新游戲、新活動、新技術為支撐,讓鄉土文化更具吸引力。同時,激發兒童乃至社會各界對鄉土文化的熱情,通過學校、社區、家庭、公益組織和政府部門,共同推進鄉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參考文獻

[1]夏志芳.地域文化·課程開發[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66-72.

[2]石中英.本土知識與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1(08):13-18.

[3]石中英.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358-363.

[4]王一軍,呂林海.校本課程開發:小學案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346-351.

作者:唐衛明 單位:浙江省杭州市大禹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