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文化包含的內容范文
時間:2023-11-15 17:44: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鄉土文化包含的內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鄉土文化;中職語文;滲透研究中圖分類號:G71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8-0048-02中職語文教學要真正走入生活,而鄉土生活又是豐富多彩的。獨特的歷史文化、人文風貌和民俗風情,都應該進入學生語文學習視野。從語文教學資源的整合角度來講,鄉土資源的開發能夠有效彌補語文教材的不足,在很大意義上延伸了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有助于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
1.鄉土文化及其相關概述
中國鄉土文化是中華民族得以繁衍發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結晶,是區別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進取心的真正動因。全國各民族對鄉土文化最有效的保護是積極的全方位的延承。其中包含兩層含義:積極的延承是在繼承鄉土文化傳統的東西的同時,要按照適應現代生活需求創造新的東西;既要保護好原生態鄉土文化,又要創造新生態鄉土文化。而全方位的延承側重延承鄉土文化的"文脈",鄉土文化載體的"人脈",同時包含鄉土文化的物質表象和精神內涵。對于多民族地區,還要重視某些宗教及家族文化因素在鄉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其旺盛的生命力、感召力成為維系各民族同胞世代延續和諧共生、善待蒼生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心靈托付。
2.鄉土文化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2.1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鄉土情結,增強歸屬感。不管是普通教育還是職業教學,語文教學對學生的教育都越來越注重德育教育。鄉土文化通俗意義上來源于鄉村,這里的鄉村并不是具體的地域概念,而是說當地的生活習俗、民族風貌、地理風情所形成的綜合文化狀態展現。它是每個人的思想和生活的交匯點。對于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通過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積極的人文素養比單純具有某一項技能而道德狀況不佳更有意義。但語文教材上的內容通常選取的是固定的知識點,相對生活來說,教材是一個封閉的世界,完全立足于課本教學容易讓學生脫離文化與日常生活實踐的密切關聯,對處于青春期的中職學生來說,培養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沒有任何好處。所以,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走出教材,走入生活,讓兩個世界充分融合。其中最具有直接效果的就是切身投入鄉土資源的挖掘,不僅有助于推動學生實現抽象事物到形象理解的意義構建,還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學習民族、民俗文化的積極性,實現教育目標的具體化。對于培養學生的家鄉歸屬感和凝聚力,引導學生參與鄉土文化的歷史傳承,引導學生為建設家鄉而奮發學習。
2.2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提升綜合素質。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宗旨是為社會培養具有某項專業技術能力的專業人才培育機構。辦學理念就決定了職業學校更加重視學生的技術能力,于是在課程設置上就對專業課程從師資到學時都實施了全方位的傾斜。對于語文這樣的常規學科,難免受到忽視。但是知識經濟和信息化時代對人才的綜合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上的用人單位在選擇聘用員工時,不再把技能作為唯一衡量指標,而更加注重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文化綜合水平。然而當下中職教育的課程設置大部分屬于分科模式,該模式重點強調學科之間的獨立性,忽視了課程體系的整體性,不利于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因此,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要以人與自然和社會的聯系為立足點,引導學生走入生活,充分了解地方文化、歷史、人文和民俗等鄉土文化常識,樹立學生社會責任感,推動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發展的實現,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更好的適應社會對現代人才的德育需求。
2.3有利于彌補語文教材的不足。鄉土文化通常以當地民俗、文化為核心,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職業學校的語文教材內容固定卻相對單一,更加強調從理論層面,培養學生遣詞造句、理解文章的能力。但是鄉土文化卻包含了課本之外很多的文化和歷史知識。中職學校的學生來自不同區域,對于本地學生來說,了解當地民俗文化,能更好的了解家鄉的文化和發展歷史,培養對鄉土資源開發利用的信心。對于外地學生來說,在語文課堂上學習當地歷史名人,通過榜樣人物來樹立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有直接的影響。同時,鄉土文化和中職語文教材的整合、滲透和對接,能夠共同促進中職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是對統編教材的一種有效彌補。
3.鄉土文化和中職語文教學實現資源整合的實現途徑
3.1在教學中滲透鄉土歷史資源。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鄉土文化,從歷史開始,能激發學生對文化學習的好奇心。了解當地的鄉土歷史,對于增強學生的歷史文化底蘊,提升文化素養有強大的內化作用。例如,在教學中講到古代歷史人物的內容時,可以同步開展"講述家鄉歷史英雄人物事跡"的課堂教學趣味活動,實現語文教材和鄉土歷史人物的融合。這樣不僅能夠實現中職語文教學和德育教學的對接,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語文德育教學,提升學生的思想德育水平,還能將鄉土歷史作為教學素材,以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培養方面。或者開展"語文和鄉土歷史"的探究式學習,也是實現語文教材和鄉土資源的有效整合方式。因此,在實際職業語文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中職語文教師要將開發鄉土歷史資源作為和學生合作共同探究歷史學習的長期性課題,努力構建鄉土化探究學習體系,深入挖掘鄉土歷史資源的價值,提高中職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篇2
關鍵詞:本土化;人文教育;審美能力;校園文化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學生對家鄉的風土人情的認識越來越缺乏。鄉土美術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作為鄉土文化的標志,鄉土美術能給學校的美育工作提供素材。在校本課程如火如荼地開展的今天,正是鄉土美術的良好發展契機。重新甄選和整合鄉土美術并將之融入美術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一、鄉土美術的內容
說起鄉土美術,人們往往會聯想到那些充滿親切感、古老、質樸且稚拙的老物件以及上面的各種圖紋裝飾。其實,鄉土美術的范圍十分廣泛,包含某個地域范圍內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美術與通俗美術。首先,鄉土美術的內容包括當地的自然景觀,可以是青山綠水,也可以是高原沙丘。藝術來源于生活,大自然的美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其次,鄉土美術的內容包括當地群眾創造的具有鄉土特色的美術形式與作品,大到房屋橋梁,小至生活用具,如陶瓷器皿、竹木器皿、彩繪、木石雕刻、印染花紋、刺繡、神像;還有民俗節慶、紅白喜事和宗教活動用品,如花燈、風箏、神像、觀音和門神等。
二、鄉土美術在學校美術教育中的現狀
當前中小學使用的美術教材中,鄉土美術內容遭到刪減,或已經不適用。部分中小學使用的教材非本省編印,教材里的鄉土美術內容是其他地區的,教師只把它作為學生的自學內容,沒有補充本地區的鄉土美術內容。此外,部分美術教師自己不了解本地區的鄉土美術,也無意了解和收集鄉土美術,自然無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融入鄉土美術。因此,部分中小學的鄉土美術教學較為缺乏,導致學生對本地域的鄉土美術知識了解甚少。筆者所在的閩南僑鄉晉江是國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已連續多年在暑期面向全市中小學美術教師舉行民間繪畫培訓。此外,晉江還出版了民間繪畫作品畫冊,舉辦了作品展覽,拓寬了美術教師了解和學習閩南本地鄉土美術的渠道。近年來,鄉土美術在晉江中小學校的實施情況較好。
三、鄉土美術走進課堂的途徑
美術教師要敏銳地發現并且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術資源,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和整合,從而不斷豐富和拓展現有的美術教材。1.巧借多媒體在低年級班級,教師可將本地的民間傳說、民居建筑、民俗物件等做成課件,在課堂上播放視頻資料和圖片,向學生介紹鄉土美術。在高年級班級,教師可以在課前發動學生收集某個鄉土美術主題的資料,并制作成PPT在課內進行交流。如,人美版六年級上冊美術教材中有《家鄉的老房子》一課,旨在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了解家鄉民居建筑的一些特點與變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作業,上網收集各個地方不同建筑的照片、圖片、郵票等資料,然后制成剪報、手抄報等;學生也可在課前觀察自己住的房子,進行線描畫創作。2.組織參觀、游玩教師可以嘗試把美術課堂移到校外,實地開展美術教育,讓學生在游玩中感受人文景觀之美,寓教于樂,以培養學生考察、研究鄉土美術的興趣。通過寫生、攝影、日記畫等方式,激發學生對鄉土美術的熱愛,在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同時培養其愛鄉情感。當地的民俗活動或文藝演出也是良好的學習契機,教師可以發動學生觀察民俗服飾、民俗用具、人物動態等,然后嘗試用各種材料、形式和方法創作美術作品,舉行主題美術展覽等。3.依托校園建設校園文化建設是豐富學校內涵、提升學校品位的重要途徑,承載著文化育人的重任。把鄉土美術融入校園建設,既能讓校園充滿濃郁的地方文化韻味,又能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美的熏陶。學校可以打造鄉土美術主題文化墻,也可以在節日中發動學生嘗試用各種材料、形式和方法制作相關的美術作品,用它們裝點校園,營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氣息,構建精神家園。鄉土美術是多元化的,教師在美術教學中滲透本土文化,能加深學生對優秀鄉土美術的認識,使學生回歸自然,獲得美的享受。這樣既能傳承與保護地方文化,又能促進學校美術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呂娜.鄉土美術教育資源的挖掘與滲透.新課程•上旬,2015(6).
篇3
關鍵詞:鄉土作文;觀察;教學
鄉土作文是表現地區特色政治發展、經濟建設、文化、教育以及風土人情等方面的具有濃厚鄉土文化氣息的作文。指導學生寫鄉土作文,是讓學生深入地與現實生活融為一體,真實地了解自己的生存環境和生存環境中的人、事、物,能有效的激發學生情感,從而能寫出富生活氣息的好文章。培養出學生寫作鄉土作文的能力,從下面幾方面入手:
1、家鄉意識是寫好鄉土作文的前提。學生們只有真正的熱愛自己的家鄉,才能去關注家鄉的人,家鄉的事,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具有家鄉文化特色的鄉土作文。當然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有關課文如:《濟南的冬天》的講授,指導學生體會出作者在描繪家鄉時候所包含著的鄉情,同時聯系家鄉實際,了解自己家鄉的可愛之處,反映出家鄉的面貌,抒發對家鄉的眷戀喜愛之情。在節假日,組織學生旅游參觀。如組織學生爬山,不但讓學生領略到我們家鄉美麗的自然景色,還讓他們知道我們澉浦的一些古跡。還有一些寶貴文化遺產,借此來促進對家鄉的熱愛。
2、養成學生觀察鄉土作文的素材來源于對生活的體驗,而對現實鄉土生活的觀察則是取得寫作素材的主要方式。指導學生用樸實的語言寫自己真實的感情,寫出自己親見、親聞、親歷、親感的真實的生活。尤其是江南名家杯征文,以“愛我家鄉,愛我江南”為主題的比賽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平臺。
3、提高學生的反映能力在學生掌握了足夠的生活素材以后,如何將其所見所聞反映出來,確是一個關鍵問題。一方面利用主題班會,圍繞一個中心暢談家鄉的各方面情況,讓更多的學生有口頭表達的機會;還可以邀請先進人物到校到班作報告,報告后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這又是一次口頭表達的鍛煉機會。在書面表達訓練方面,除了正式的作文,比如說組織學生們去參觀和訪問,寫好每一次參觀訪問記錄;組織學生調查某一單位,從不同角度寫成若干調查報告;組織學生訪問先進人物,寫好人物訪問記等等。
鄉土作文是隨著新課程的改革而興起來的一種作文模式,它依托鄉土文化、鄉土特色進行作文活動,豐富了教學的活動,優化了教學的結構,提高了教學的效率,為語文教學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反而言,它也對鄉土文化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兩者關系密切,相輔相成。
1.鄉土作文的源泉
鄉土作文離不開“鄉土”,“鄉土”為教學者提供教學文本資源,為學生提供習作資源。教師編寫的教學文本必須依賴于鄉土素材,學生寫作同樣也離不開鄉土素材。整個教學的過程,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鄉土”都一以貫之。“鄉土”是特定地域時間和空間的總和,是特定地域物質和精神的總和。通俗的講,是這個地方人們世世代代生活的積淀和延續。這些積淀和延續實質上就是我們所謂的鄉土文化。鄉土文化蘊含豐富,包羅萬象,本地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當今人事等,無所不包。它們有如春雨,滋養繁茂著鄉土作文這棵新的綠化之樹。可以這么說,鄉土文化既是鄉土作文的源泉。有了源泉,鄉土作文之樹才能茁壯成長。
2.鄉土作文教學核心
鄉土作文教學絕對不是為鄉土而鄉土,僅僅是對鄉土文化進行簡單地描述或者觀照,那是對鄉土作文教學的一種歪曲。鄉土作文教學也不只是為作文而鄉土,旨在改變學生作文空洞無物、煩燥泛味的現狀,提高學生作文水平,這種說法過于片面。鄉土作文的教學,是新課程背景下現代語文教學和鄉土文化互相的融合、相互的碰撞、相互的作用過程,是教師依托鄉土文化,進行科學有效地指導學生作文的活動,從而提升學生們的人文素養,建構和完善學生們的人格特質,并反過來對鄉土文化進行進一步投射和潤澤的過程,這正是鄉土作文教學的核心所在。
篇4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1.引導居民熱愛鄉土、熱愛社區、熱愛家鄉,增強居民社區意識、社區歸屬感和社區凝聚力,樹立居民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規范,形成淳樸的人際關系和社區風尚。
2.充分展現家鄉的風采,提高居民對本土傳統文化價值的認識程度,增強居民愛護鄉土文化資源的意識,促進區域內鄉土文化資源的保護以及開發、利用的力度。
3.深層挖掘家鄉的深厚文化底蘊,加快社區教育校本課程開發步伐,建設具有鄉土文化特色的社區教育。
4.開發出具有地域特色,可供社區居民培訓,又能為廣大居民接受的鄉土教材,并基于此開展居民教育培訓,以點帶面輻射周邊,豐富居民的文化娛樂生活,提高居民的創業能力,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研究的內容與目標
1.開展區域內鄉土教育資源的調查研究。
2.開發鄉土教育資源,開展特色培訓項目教材的研究。具體包括依托農科教結合示范基地,開發茶文化教材;貼近街道中心工作,開發鄉村旅游服務教材;研發出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教材。
3.開展諸如以《紅樓夢》藝術賞析為主的傳統文化傳播與教育的研究,探索將當地文化現象與特色培訓相結合的有效渠道。
研究的過程與舉措
1.社校聯動,聚焦鄉土挖資源
在課題研究中,我們加強與轄區內各中小學校、社區居民學校的聯動,在各校中聘請“鄉土教育資源開發”聯絡員,每月定期集中交流匯總。
我們從了解社區內教育資源現狀出發,利用繪圖的形式進行統計分析,形成社區資源分布圖,標明各種社區教育資源的具置,使研究者能清楚掌握這些資源。
為了準確了解陸人民的抗日歷史,我們還走訪抗日見證人,詢問知情者與當地農民;到區檔案館、街道黨史館查閱資料和地方志,搜集整理了比較全面的素材。
2.走進社區,開展活動煉資源
帶領學員實地調查,了解“娘娘墳”的由來和花塘一帶關于“紅樓遺跡”的傳說;以家鄉名人為榜樣,追尋家鄉名人成功之路,探討人生價值。
走訪調查社區今昔經濟變化,體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帶來的新面貌;品家鄉美食、嘗家鄉名茶、聽地方名曲,體會古老民族的傳統風情。
牽手相關部門建立了以“神山頭古文化遺址”、“陸郎后陽烈士墓”、“江寧濱江敬老院”為核心的中小學生德育基地和黃龍峴、朱門人家、南山湖等新型農村旅游基地。
3.立足本土,定位課程編資源
我們將搜集來的大量資源進行歸納整理,形成了風景古跡類、民俗風情類、特產美食類、名人成長類、抗日史實類、經濟發展類等類別。我們對各種歷史資料進行認真研究、對照,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力求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觀察、研究歷史人物和重大事件,力求使編寫的教材符合歷史事實。
根據居民學校教學實際,我們提煉出了“抗日文化、茶竹文化、紅樓夢文化、農家樂文化”四大重點鄉土主題,編撰了青少年教育讀本《鄉韻》(茶韻、竹韻、氣韻)、《紅樓夢與花塘文刊集錦》、《朱門農家》、《茶經》等系列讀本。
4.點面結合,開展教學傳資源
街道社區教育中心采用“選點實驗與全面推廣”相結合的實驗方式,從街道22所居民學校中挑選了15所辦學基礎較好、志愿者教師素質相對較高的學校作為“試點校”參與鄉土教材教學實驗工作。
我們除對參加實驗活動的志愿者進行了三次集中培訓外,還從2013年1月開始,與街道老年協會聯合舉辦基層學習型組織負責人(志愿者)培訓輔導活動、教學示范觀摩活動,并組織經驗交流。
5.跟蹤管理,保課程有效實施
建立專門的校本課程管理領導小組,負責制訂課程實施計劃,指導校本課程的實施,并給予必要的人財物保障措施。
建立完善的課程實施考評機制,既保證檢測過程、考評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又促使參與課程的學員有活力、有動力、長見識。
邀請課程專家來校指導工作,不斷總結實施過程中的經驗,及時充實課程內容,不斷完善管理制度,使校本課程的開發成為本校的教育特色。
多次召開座談會、交流會,了解實驗工作進展情況,為實驗研究工作積累了翔實的數據。
研究的成果與效益
1.改變了傳統教育教學觀念,鍛造了科研型服務型教師隊伍
經過課題研究,教師激起了教科研的熱情,一批教科研骨干脫穎而出。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參與研究的教師有多篇研究性論文、案例發表或獲獎。
2.教育在鄉土資源上生根發芽,居民在鄉土教育中茁壯成長
在研究過程中,學員通過課題的引領,加深了對家鄉的進一步了解,陶冶了他們熱愛家鄉的情操。通過開發社區鄉土資源,豐富了學習內涵,達到了傳承鄉土、熏陶情感、提升能力、塑造形象、發展經濟的目的。
(1)優化鄉土資源,傳承鄉土文化。
鄉土資源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其教育價值也是難以估量的。應該說,當前青少年甚至成人確實存在著對鄉土資源的淡忘或者漠視的情況。無論是從實驗教師的角度還是從學員的角度來看,挖掘、整理鄉土資源的過程就是一種認識的過程。鄉土資源里面包含的文化意蘊,是滋養本土鄉風文明的精神養料,開掘就必須注重優化,優化的就要加以利用,利用就是熱愛,就是傳承。
(2)推動鄉風文明,激活真摯情感。
推動新農村建設,社區教育中心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搜集整理利用鄉土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對于促進鄉風文明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與時代文明的節拍吻合。課題研究的過程對于社區居民進一步認識鄉土文化、熱愛鄉土文化、保護鄉土文化、宣傳鄉土文化起到了推動作用。
(3)創新德育形式,提高居民素質。
鄉土資源的整合、開發和利用的行為就是在豐富德育形式,就是德育形式的極大創新。居民在學習、開掘、整理、利用鄉土資源的過程中鍛造了品格,培養了交際能力、禮儀素養和心理品質,培育了鄉土文化的傳承精神、熱愛意識、責任意識。
3.明確了開發基本原則,形成了校本教材體系
我們在挖掘鄉土教育資源、開發校本課程的實踐中,提煉出了一定的理論經驗。我們感覺到:校本課程開發必須首先解決三個最基本的問題,即在什么基礎上開發,為什么開發,怎樣開發。只要抓住這幾個基本的關鍵問題,樹立開發基礎以校為本、開發目標以人為本、課程實施以生為本的理念,就能夠逐步探索出一條適合于鄉情、校情的校本課程開發之路。
4.激活了學校辦學潛能,凸顯了社區教育特色
開放性、體驗性、主體性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三個關鍵詞,也是指導綜合實踐活動的核心理念。重實踐形式和內容的開放性,讓學員樂于實踐;強調實踐過程和方法的體驗性,讓學員善于實踐;尊重實踐主體的自主性,讓學員敢于實踐。
(1)解決了居民學校“缺教材”的辦學難題。
我們結合本地區傳統與特色,自己動手編寫鄉土教材,開辟了一條解決居民學校“缺教材”難題的有效途徑,有力地促進了居民學校的發展。同時,我們還制訂了編寫鄉土教材的規范制度,為今后繼續編寫教材打下了基礎。
(2)增強了居民學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由于本地區的鄉土教材講的是家鄉歷史、自己“身邊”的人物和故事(有些事件許多中老年人曾親身經歷過),傳統特色文化藝術更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學習、活動內容,所以這些課程和教材深受廣大市民群眾的歡迎,激發了他們參加學習、堅持學習的興趣。
(3)彰顯了社區教育的特色與品位。
目前,我們開發編寫的青少年教育讀本《鄉韻》正在街道各中小學中廣泛使用;《茶經》讀本正為廣大茶葉種植戶傳經送寶;《朱門農家》成了新農村建設中農家人發家致富的秘籍;而《紅樓夢與花塘文刊集錦》也讓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到了“讀紅樓、探紅樓、說紅樓”的隊伍中來。
研究的思考與展望
篇5
(一)更新教學理念
⑴在音樂教學中,學校的辦學思想要和教師的教學思想相統一,教師應該將所教授的課程與音樂學科的全部體系相融合;應該避免盲目的向其他院校看齊,也不可偏重培養學生的專項技能;
⑵教師要堅持加強多專多能和面向社會的宗旨,在學生特長的教學指導思想上多下功夫;
⑶教師要開拓視野,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多組織學生對當地中小學課堂教學進行實地考察,現場傾聽音樂教師授課,參觀實地教學場所,了解現場教學狀況以及現在的中小學音樂教師都具備怎樣的音樂知識,另外,教師還應教導學生多和大自然接觸,學習我國的傳統民間音樂,開拓自身視野的同時,豐富音樂專業知識。總之,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及本專業實踐性較強的特點,引導學生多參加實踐鍛煉。
(二)融合鄉土音樂
我國民族眾多,各民族的音樂文化博大精深,種音樂教材中均包含著優秀的民族經典音樂作品,但是多數的鄉土音樂作品卻未被編進教材。因而,在高校音樂藝術課程教學中,應該多運用鄉土音樂教材,讓學生學習鄉土音樂,了解家鄉、愛家鄉,在開拓他們視野的同時,激發學習的興趣。另外,在尊重教材及教學大綱的基礎上,應將鄉土音樂和教材內容有機結合,不斷激發學生學習音樂藝術的熱情和興趣。
(三)突出音樂學科的主體性
當前,藝術領域中包含著戲劇、舞蹈、音樂等豐富的藝術形式,但是藝術教學的課時較少、教學方式單調及各學科的不相互往來卻與之形成了現實矛盾,因而有必要強調學科綜合性。不過,要將音樂學科作為學科綜合性的主體,將音樂作為教學的主線,運用實際的一些音樂材料將其他藝術門類學科聯系在一起。總之,學科綜合只能作為音樂學習的途徑,不能置于音樂理解和學習之上。
(四)傳承優秀音樂文化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大量的外國音樂作品涌入我國,這也預示著音樂多元化時代已經到來。音樂教育工作者要認真對待這些外來音樂文化,從中吸取有益成分,去除不利于我國音樂藝術發展的成分,將國內外優秀的音樂藝術融合到高等院校音樂文化領域當中,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中西方音樂藝術。(五)課程評價及內容設置多樣化⑴改變音樂課堂僅唱歌、僅聽音樂等單一的教學形式,多元組合和排列音樂知識理論、表演技能、欣賞、唱歌等課程設置,以激發在校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獲得比較好的課堂效果;⑵為了使高等院校音樂藝術課程改革更好的進行,應將各種評價方式相互結合,例如互評、自評、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等,并逐步形成音樂教育鑒賞及音樂教育批評相結合的課程評價模式。
二、結語
篇6
我們現行的教材比較“傳統”、比較“標準”,許多內容高度概括,眾多的答案是現成的、早已預設好的,說教的味道很濃,學生的想象力、自由探索的精神和活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也就沒有能夠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
鄉土歷史,顧名思義是家鄉發生的歷史,因為距離學生比較近,學生樂于親近。鄉土歷史資源豐富多彩,有圖片、文物、遺址、風土人情等等,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認識自己的家鄉,建設自己的家鄉,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愛國,愛家,有國又有家的教育,從小處入手,更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感同身受的愛,才是最真切的愛。
鄉土歷史生動、形象、具體,對高度概括的課本起到很好的補充作用。兩者各有所長,互相配合,可以把歷史與現實的資源很好地利用起來,讓學生動手又動腦,積極地參與課堂,有利于其綜合素質的培養,畢竟“讓我參與,我會永記”!
一、利用名人故事來講述鄉土歷史
中學生都有英雄崇拜的心理。他們喜歡聽故事,特別喜歡聽一些介于現實與理想之間的人物的故事。鄉土歷史人物的故事,有許多有其名但未必有其事,這種故事聽起來更有味道,更有想象的空間。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歷史的長河里,家鄉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影響大、家喻戶曉的歷史名人。這些人的奇聞軼事,大多散落在田間地頭,以民間說史的形式廣為流傳。這些故事大家樂于說,樂于信。發動學生去收集、整理、潤色這些材料,更能激發學生表演創作的欲望,學生參與其中,體會其樂,可以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這對學習歷史是個莫大的幫助。我縣縣城西北有一座蒙性的大墳墓,據說是一位宰相的墳塋,關于這座墓的來歷與傳說,民間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大家講起來話題多多,這些零散的資源整理成文就是一部很好的鄉土歷史的教材。它有利于激發學生了解家鄉、放眼祖國的興趣,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我為家鄉狂”!
二、利用節假日來學習鄉土歷史
每一個節日都能讀出她的歷史故事。傳統的民間節日,會留下許許多多美好的故事與傳說,讓大家慢慢咀嚼與回味。節日本身就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歷史書,這部書比我們的教材更能反映社會現實生活。“文化搭臺,歷史唱戲,經濟發展!”把節日的資源和文化的內涵進一步挖掘出來,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身邊的歷史,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把握時代的脈搏。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2014年開始把壯族的傳統盛大節日“三月三”定為法定假日,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節日了解壯族人民的歷史與風土人情,體會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號稱“東方狂歡節”的“炮龍節”,在賓陽縣歷史悠久,影響廣泛。“炮龍文化”包含了許許多多的歷史文化現象,內涵豐富。每一個賓陽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獨特的“炮龍觀”,我們賓陽縣的中學歷史教師可以結合這段鄉土歷史,給飛舞向前的進取心等賦予時代的意義,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培養學生學史、用史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
三、在大歷史觀指導下學習鄉土歷史
世界是互相聯系的,而不是割裂的。我們學習鄉土歷史是通過近距離地接觸歷史,以便更好地了解身外的大歷史。我們要用全球史觀來看鄉土歷史,只有準確地定位自己,才能更好地體會歷史的發展與變化,更好地把握時代的脈搏,與時俱進。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在比較中前行。賓陽縣成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西漢的強盛,有利于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同一時期,西方的羅馬帝國的法律,東方的古印度的佛教,也在其自我發展中影響到中國,各種文明互相碰撞、互相影響,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在這樣的大歷史觀下學習,學生可以深刻體會到祖國的光榮與偉大,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同時也使學生認識到,多樣的歷史構成了多樣的文化。
加強學生對鄉土歷史的學習、開發、利用,可以增強學生對家鄉歷史的自豪感,體會到家鄉的發展與可愛之處,激發學生努力學史、用史、愛史的感情,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使歷史真正地走進課堂、走進生活,增強學生的“歷史在我心中,在我身邊”的意識。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鄉土文化 人文內涵 寫作創意
2011年,廣州成為新興的移民城市,人口格局主要由新興移民和本地人構成。游子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本土情懷成為了我們寫作教學的創作前提。本文中的“鄉土文化”,“鄉”是指鄉情,“土”既可指故土,也可指本土。所謂“鄉土情懷總是詩”,鄉土文化本身就包含了地區特色政治發展、經濟建設、文化、教育以及風土人情等廣闊的內涵,這一切為我們的語文課程提供了豐富的人文素材;同時也為學生捕捉寫作素材帶來了不可多得的契機。
一.中學生寫作的現狀分析
據一個權威機構(青島師范學院)就“影響中學生作文困難的主客觀因素”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和統計分析,統計結果顯示中學生寫作素材比較匱乏,作文內容和形式比較單一,具體情況如下:
表格:作文內容和形式
表格反映學困生作文常寫的內容主要是家庭生活和同學老師之間的事,選材單一;關于作文類型,初中學生主要喜歡寫人記事,選材普遍,立意低淺。能寫景狀物的最少,能掌握用景物烘托人物內心技巧的就更是鳳毛麟角。本論題就是針對中學生在寫作中遇到的“選材單一,立意低淺”的狀況提出的,主要是通過人文內涵的滲透進行環境描寫。
二.滲透鄉土文化的優越性
本論題是基于人教版語文課本的小說單元中景物描寫要求而提出的。《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在九年級表達與交流部分就有關于“寫景狀物的文章能做到以理觀物,能在對自然景物的欣賞中有自己的感悟,體悟出一些理思。體悟要實在、自然”的敘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寫作力求有創意”提出“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意”的要求。
廣州作為一線城市,現今很多家庭以獨生子女為主,大部分過的是足不出戶,養尊處優的小皇帝生活。這些掌上明珠的成長缺失主要表現在親情的疏遠,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導致孩子性格孤僻,不懂得如何跟別人正常溝通交往,更別說感恩了。因而讓孩子在寫作構思中滲入鄉土文化元素,有利于孩子觀察生活能力的培養和寫作水平的提高,同時也有助健全孩子的人格。
三.鄉土寫作滲透技巧點撥
選材一直是制約中學生寫作中最大的攔路虎,正如“眾里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治學境界絕不可能一蹴而就,實施鄉土文化的寫作滲透必須要有長期的人文和工具的積淀,本文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為依據,“學有規律,教有優法”為原則,主張寫作滲透由淺入深地進行,從課內向課外遷移,并提出以下幾點方法技巧:
㈠環境烘托
我們在給學生講授初中語文中的小說和散文時,會指導學生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如《走一步再走一步》開頭對炎熱的天氣的描寫為下文孩子們進行戶外活動的情節作鋪墊;《孔乙己》、《變色龍》和《范進中舉》等課文都是靠社會環境為讀者展示了世態炎涼的時代背景。我們在講課時要及時把握住一些富有時代氣息和地方特色的環境描寫進行滲透,下面以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展示對“語文學科教材本土文化滲透點及實施建議”的研究成果:
同樣我們可以發問來自異鄉的學生,關于他們家鄉風土人情的問題。這種鄉土文化的滲透方式立足文本,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拓展激活學生的思維,實現記憶向理解遷移。
㈡感官切入
語文學習是日積月累、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內化過程。掌握課文中環境烘托的妙用與實施鄉土文化的教材滲透僅僅是讀寫結合的第一步,進而我們要具體地指導學生如何從不同角度把自己熟悉的生活轉變成文字表達出來。人有視、聽、嗅、味、觸五感,通過這五個角度,我們可以把自己兒時所聽到的傳奇故事、嗅到的自然氣息、嘗到的親人味道,以及看到的家鄉風貌展現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感官切入是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的有效途徑,它只需要用質樸的語言去追求“一草一木系故土”和“一顰一笑念親恩”的理念,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感,實現語文學科人文和工具價值的最大化。
㈢前后對比
魯迅的《故鄉》中,記憶中的故鄉和眼前故鄉的不同,前后的環境描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意在揭示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主義統治給農村造成的悲慘現實,以及農民生活的日趨貧困。同時,暗示著小說人物的悲劇命運。其實,聯系我們的生活實際,在市場經濟大潮沖擊的今天,城市化建設速度的加快,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驅動下,道德觀和價值觀正面臨著強烈的沖擊,無論是家鄉還是本土都無可回避地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黃菲的《正在失落的故鄉》展現的正是兩位作家所描述的各自的故鄉在改革開放前后的變遷,正如2007年浙江語文高考作文題《行走在消逝中》所訴說的那樣,快樂或痛苦的童年、美好或丑惡的事物都在不斷地變化,轉而成為我們永恒的回憶。杜威認為最好的教育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我們作為時代的見證者,要關注時代的變遷,肩負起對現實社會的一種責任和使命。
滲透鄉土文化的中學語文寫作課程,提出“一草一木系故土”,要求學生注意觀察生活,運用環境烘托技法善于表達;“一顰一笑念親恩”則要求運用多感官切入,讓質樸的語言充滿感恩之情。讓環境描寫返璞歸真,富時代氣息,還原生活最本色的一面。將知識、能力的教育與立人教育融為一體,體現了語文課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這種具有鄉土文化特色的寫作元素激發了學生的創作靈感,形成一種獨特的寫作風格,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吳飛龍《鄉土情懷總是詩》[Z]《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11-11-03
[2]陳繼伯《鄉土作文的內涵及其意義》[J]《文學教育》2012.06
[3]張晨怡《現代性敘事下的“鄉土中國”》[J]《中文自學指導》2005年第3期
篇8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 鄉土音樂資源 教材建設
柯達伊·佐爾坦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凝聚了人民多少個世紀的才智和觀察力。在經過千垂百煉的雕琢后,今天留給我們的幾乎都是具有永恒魅力的音樂。”“首先,世界上的許多民族都有他們特殊的音調體系。……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和分析不同國家的音樂家所演奏的作品。就不得不承認,它們都有著不同的、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這兩句話正說明了最民族的才是最世界的,如果音樂藝術喪失了民族特色。就無從走向世界。
由此看來,本民族的鄉土音樂資源對音樂教育資源是有著不可替代的支撐。所以我們必須知道,在我國農村小學音樂課堂上,鄉土音樂資源的引入,在音樂資源豐富的農村地區開發鄉土音樂教材。是我們當前必須深入的一個課題。
一、鄉土音樂教材編寫的三點建議
1.把關教材質量、實行三查制度
所謂三查制度,就是指教材的審查需過三道關,即國家和省級、地方三位一體。審核者應該是具備較高音樂教育專業修養,掌握一定音樂課程教育理論的人。這是鄉土音樂教材質量得到保證的大前提。
2.多方搜集,“擇優錄取”
鄉土音樂資源種類豐富,在資源選擇過程中,應多方采納意見,比如地方民間藝人、地方音樂老師以及科研人員,在此基礎上。再更具國家的有關條例和管理辦法,進行篩選,“擇優錄取”。
3.認真審核,保質保量
在多方統一編寫完教材后,地方教研室教研員對所寫教材按要求進一步審定,同時還要和主管教育部門聯系。請鄉土音樂資源專研人員進行審定,有一部分還請省級教委、市教育局進行審閱,從中總結各方的寶貴經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證鄉土音樂教材的質量,提高鄉土音樂教材的使用價值。
二、教材內容編寫要真實合理
鄉土音樂教材所占學校音樂教學內容的比重以不超過20%為宜。所以我們在編寫時,應首先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其次就應該選擇那些價值高的精華音樂資源。
鄉土音樂資源的源頭本身就是樸實的、可貴的,所謂實事求是,就是指我們在編寫教材的時候需要在體現其特色的基礎上,保證其內容的樸實無華,只有這樣的鄉土教材才能最經得住時間的考驗,才能讓孩子們能夠接觸鄉土音樂最真實的一面。
三、科學、趣味和可表演三位一體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采用的教學形式仍以課堂教學為主,但考慮到鄉土音樂來源于民間,為了更真實地體驗鄉土音樂。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音樂活動豐富我們的教學。在教學內容保證了科學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做到靈活多樣的形式。有趣地體驗和真實有效地表演,以便教學活動能充分做到因地制宜,保證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避免與傳統音樂教材的沖突
我們不能因為鄉土音樂教材的建設而打亂現有的小學音樂教材系統,鄉土音樂教材是農村小學音樂教材的補充。所以它一定不是主體。我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能顛倒主次,把鄉土音樂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而忽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習。
所以,鄉土音樂教材的講授應該要與傳統音樂教材內容有機結合。避免沖突。發掘它們之間的有機聯系。務必做到互相滲透,相得益彰。對于那些在傳統音樂教材中提到的鄉土音樂內容,要適當的延伸。以增強學生對本地區音樂文化的了解,陶冶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操。
另外,教學內容要得到真正落實。教育行政部門就應規定小學音樂課考核中一定要考查一部份有關鄉土音樂知識,以平衡師生忽視鄉土音樂教學的偏向。保障鄉土音樂教學的正常進行。
五、做好音樂教材的發行工作
從各地鄉土教材的音樂教學看,目前存在許多問題等待解決,建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能給予重視。其頭等大事就是鄉土音樂教材的發行。各部門應做到上下積極配合,正確看待鄉土音樂教材的地位,并且能多途徑地給予相關的經濟支持,為農村小學音樂教學內容、設備、場地的配備提供經費。另外,學校也可騰出一定的場地,先開展投資少、見效快的鄉土音樂活動內容。
另外還可以劃取部分開展得好的學校作為鄉土音樂資源學習的實習基地,讓農村外的大學生們也能接觸和學習到真正的鄉土音樂。對于鄉土音樂資源而言,也更多了一種傳播途徑。這是一個雙贏的舉措。
六、沅陵鄉土音樂教材構想
根據沅陵縣地方鄉土音樂資源的儲備情況。在內容和框架的設計上。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單元入手:
1.戲曲單元:從瀘溪浦市鎮發源而來。只因流行于沅江中上游的支流辰河一帶,故名“辰河高腔”。辰河高腔是從弋陽而來,屬戲曲四大聲腔弋陽腔范圍。它的曲調,是以三眼板為節奏口傳授教的。《自嘆》、《黃金印》、《紅袍記》、《一品忠》、《琵琶記》、《裝瘋油鍋》是現存完好的幾部劇目。
2.儺戲單元:巫儺藝術有著”封閉式”的歷史,互相很少進行橫向交流。均以當地語言為其舞臺語言。因此,強烈的地方性就成了它的重大特征,雖有局限性。但體現了他豐富多彩的音樂性。
沅陵辰州儺戲分為“上河教”和“河南教”兩大教派。辰州儺所包含的儺祭、儺戲、儺技及其面具藝術是中國古老而神秘又極富特色的一種民俗文化。堪稱中國豐富多采的民俗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
儺壇正戲:《搬先鋒》、《搬師娘》
儺堂小戲:《三媽土地》、《梁山土地》、《蠻八郎買豬》
儺堂大本戲:《孟姜女》、《龍王女》、《七仙女》
3.民歌單元:沅陵山歌起源于原始農耕生產時期的生產勞動的民間音樂形式。流傳于沅陵縣域各鄉鎮。2006年,沅陵山歌被確定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沅陵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該項目的保護主體。其中山歌代表曲目:《盤歌》、《八許》、《一路同伴往前行》、《簡二郎》;號子代表曲目:《酉水號子》、《盤木號子》;小調代表曲目:《溜溜歌》、《十想》。
通過鄉土音樂教材的編寫。我農村音樂教學內容得到豐富,它同時也推動了學校音樂教育改革和地方音樂資源的發展。另外。通過孩子們對鄉土音樂的學習,激發了他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和傳承家鄉鄉土音樂的熱誠。為此我們應將鄉土音樂教材的建設更深入系統地開發下去。
參考文獻:
[1]管建華.世紀之交中國音樂教育與世界音樂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謝嘉幸.讓每一個學生都會唱自己家鄉的歌[J].中國音樂,2000,(01).
[3]教育部.義教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教育部.音樂課程標準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吳貢山.關于編寫《吉林地方音樂》教材的幾點思考[J].吉林師范學院學報,1998(05).
[6]王耀華.根,扎根于中華文化的土壤-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J].樂府新聲,1996,(01).
[7]黃鈺婷.弘揚當地音樂文化創新民族特色音樂教學[J].藝術教育,2010,(08).
[8]李介.民間音樂與校本課程開發.中小學音樂教育[J].2006,(03).
[9]曹鳳南.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際[M].上海:中華書局,1936.
篇9
關鍵詞:鄉土 水彩 創作語言
從字面來看,鄉土包含了兩個方面的意思。所謂“鄉”,就是一個人出生成長、親朋共居、習俗形成的地方;所謂“土”,說“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就是人們的生存之地,人類生活的根基。鄉土,就是人類居住的本鄉本土,其中包含了這一地方的歷史文化、生活習慣和自然環境等因素。所以,我們常說的鄉土,更多的是把鄉土看成是一種認同,一種文化根基,這是從最深層來指認鄉土的。①
中國水彩經過百年發展,正是因為一大批畫家在鄉土這一領域努力探索,使我國的水彩藝術積累了一筆寶貴的財富,并且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本土的一些風格,初步顯現了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
筆者所探索的鄉土,是指中國本土、民族,是對祖國母親的鄉土情懷。在筆者的創作中,除對不同材料技法的創新,傳統水彩的語言技法仍然在創作上占主要地位。筆者生在農村,寄情鄉土,畫自己的經歷感受,畫自己的父老鄉親,展現農民的勤勞、純樸、善良。
筆者常常以不同的構圖、不同的尺幅、不同的筆觸、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氣氛和意境去探索畫面效果。作品中對四季的表述,明亮、深沉、溫馨、感傷、朝氣等意境的感受,都是自身喜怒哀樂的情感表達。構圖的考究、材料的運用、色彩的格調、空間的虛實、造型的嚴謹、畫面的統一、形式的美感、視覺的效果等都要在創作中不斷研究并探索提高。以下結合三幅創作進行論述。
《打場》造型嚴謹、構圖飽滿、動態自然、色調豐富、視覺中心突出、場景視野開闊。早晨暖黃色的光線和煙霧相互輝映。作品通過描繪藏族農民早晨打青稞的場景,贊美、歌頌勞動人民,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無限敬意。在創作過程中,經歷了從素材收集,到構圖、素描、起稿、上色等步驟。在高原早晨一片祥和的金色晨光中,打青稞的農民踏著打麥機的響聲節奏,有條不紊地勞動著,從抱谷物者到打青稞者,到收谷物者……都洋溢著收獲的快樂。雖然打谷場煙霧塵埃滿天飛,即使戴著口罩和帽子,也擋不住心中的喜悅之情,讓人陶醉在濃濃的香草氣味和收獲的氣息中。筆者在作畫時運用了沖、破、噴、染等技法,水融,色彩豐富,諧調統一,背景的煙霧、房墻、木欄的虛實處理得恰到好處,生動地襯托出勞動者的形象。雖然作品還不夠成熟,但對人物的動態、色彩的掌握,對水分的控制、肌理的運用能夠一氣呵成,在水與色的交融中演繹勞動者的情感,像一曲輕快而又鄉土情懷十足的樂曲,也像一首贊美勞動的詩篇。這就是中國西部高原鄉土的人文情懷,高原藏族同胞不畏環境艱難,吃苦耐勞、樂觀豪邁、從容自信的形象深刻地印在筆者的心中。在早晨陽光的映照中,農婦臉上的高原紅特別顯眼,有高原民族風格的服飾和衣著打扮,在陽光中猶如高原圣母般美麗動人。充滿笑容的臉上是藏民在高原特殊環境下表現出的自然豁達,是對大自然的敬畏,是對高原生活的自信和感恩。
《親情》在受光的部分用立德粉和白乳膠作底,上色時透出層層特殊的肌理,是用筆達不到的效果。作品通過深刻的主題、嚴謹的構圖、寫實的手法、含蓄的筆觸、溫馨的意境、和諧的色彩、舞臺式的光線視覺效果和親切的形象描繪親人。父母親的滿頭白發,見證著時光的流逝和歲月蹉跎、生命短暫。如果時光可以倒流,生命可以延續,那將是回報親人最理想的愿望。小時候在祖父、祖母的呵護下度過快樂的時光,畫中童年的記憶猶如在眼前,讓人思緒萬千、百感交集。
《豐收?喜悅》主體人物突出,形象感人,色彩豐富細膩,運用水彩的不同技法表現如油畫般的視覺效果。人物神態的生動刻畫及喜悅的氣氛在畫面中自然流露。金秋是收獲的季節,十月是高原農民忙碌的日子,經過一年的辛勤勞動,終于迎來收獲的喜悅。在高原陽光的照耀下,一群高原的農婦正在打谷場上把剛剛打出來的小麥裝入袋中,在把麥袋抬起的一瞬間,流露出農民最燦爛的笑容,從嘴角到心里,由情到境,那是農民辛勤耕耘的最好回報,也是描繪農民最動人的贊歌,更是祖國和諧昌盛的最有力見證。 筆者在創作中所選擇的題材、內容、形式、語言等主要受中外優秀的農民題材作品的啟發和影響,在農民形象中注入個人對當代農民問題的觀察和認識,并盡量尋找相應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觀念和態度。現當代有些水彩畫家不是在創作語言上打牢基礎提高藝術修養,而是抵制不了金錢、名利的誘惑,急于求成,有的甚至丑化農民形象,扭曲生活的原貌,違背鄉土創作的本質和內涵,這些都與本土、鄉土題材以及真、善、美背道而馳。
總的來看,筆者的水彩鄉土創作是整體的、大膽的、概括的。以嫻熟的技法和探索的激情,以筆代刀,水色交融,追求光與影、光與色的結合以及和諧、豐富的色彩視覺效果。用筆直率、硬朗而樸質。有人說,筆者的作品有純樸的鄉土情懷,有陽光、朝氣蓬勃的精神指向,有一種特別感人的泥土氣息和鄉土味。但筆者認為,這些作品都是笨拙的、真誠的感言,有發自內心的、由衷的自然、不造作、渾然天成的鄉土感悟,可以觸動人的心靈深處。作品構圖嚴謹、用色濃厚、筆法樸拙、宏闊大氣、色彩斑駁,有油畫般的厚重感。但在鄉土寫實主義細膩的手法、逼真的刻畫、典型的形象和深刻的內涵等方面還有待提高,不斷在鄉土創作上探索是筆者終生不變的信念和執著的追求。本著對水彩畫的熱情,懷著對鄉土的真誠,更有著一大批熱愛鄉土題材的水彩畫家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孜孜不倦,鍥而不舍。相信不久的將來,水彩畫鄉土創作將是一片嶄新、開闊的輝煌景象。
注釋:
篇10
【關 鍵 詞】 鄉土文化;語文教學;素質教育
中國當代社會學、民俗學大師先生,盡其全部精力創作了中國近現代民俗學史上的一座豐碑《鄉土中國》。該書從民俗學的角度,聲情并茂地為世人展現了民國以來華夏大地上富于風土人情的社會風貌。從此,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鄉土民俗”現象,鄉土文化也就逐漸被人們所熟知。
鄉土文化從那里開始,被賦予了具有濃重中國特色的文化范疇,它泛指普通大眾所創造、使用和沿襲的文化內容。鄉土文化是經歷著千百年的滄桑和沉浮,是歷史厚重的積淀,流傳于民間,是民間頗受歡迎的文化符號。一般來說,鄉土文化有其特定的載體,其中鄉土民情、民風民情是其最重要的載體。溯源追古,華夏大地孕育著色彩斑斕的文化,作為華夏文明的搖籃,鄉土民間是我國璀璨文明永遠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瑰寶。隨著初中語文大綱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必須正視鄉土文化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要巧妙地將鄉土文化與語文課文結合起來,實現兩者的無縫對接和有效融合,初中語文作為學生文化功底和文學素養養成的重要階段,學習鄉土文化為學生開闊視野、積淀內涵提供了重要幫手,這樣能有效推動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本研究以鄉土文化進課堂為論述中心,重點闡述鄉土文化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意義和實施策略。
一、鄉土文化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重要作用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華夏文明孕育了厚重的鄉土文化。具有濃重農耕色彩的文化積淀,在不斷變遷的社會轉型中與現代文明漸行漸遠。語文教學作為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對于啟發學生積極向上,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熱情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結。鄉土文化具有厚重的社會積淀,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年的禮儀和道德,可用以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結。如對的艱苦敵后抗爭史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油然而生一股濃烈的愛國主義情結,學習革命先烈為國家為民族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勇壯志。
第二,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傳承的民俗必然反映出人民生活中的主體風貌,加強民俗教育,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先人的審美觀,進而增強其審美意識。如《過故人莊》中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的愉悅;《土地的誓言》中鄉民離鄉背井時熾熱的鄉戀;《西洲曲》中江南女子采蓮時快樂的動人場景,無不反映了勞動人民健康的生活情況、美好理想和簡單友善的人際關系,這些風習,歷經千年成為一種美的風范、一種社會共同的精神財富。
第三,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鄉土文化包含了我國很多文化符號和文化底蘊,涉及社會、經濟、人文等多個方面。因此,對鄉土文化學習的過程也是習得社會知識,尤其是科學技術知識的過程。中學語文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應當助推學生對全方位、多學科知識的整體素質水平的提高。如在對我國先秦時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習得先秦時代年輕人的婚戀觀和追求浪漫、自由的心境;在對類似于陶淵明、杜甫、李白詩歌的學習中,學生們可以領略詩人或悠然自得或憂國憂民或豪情萬丈的情懷。
二、提高鄉土文化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應用效率
作為我國基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鄉土文化具有非常多元化的人文關懷。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所學內容的語言風格、文化背景和教學目標等情況,綜合把握鄉土文化與語文教學活動的融合。
第一,利用鄉土元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不可否認,鄉土文化具有很強的草根性,因此它也非常接地氣。通常來講,接地氣的事物都是人們所喜聞樂見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教師教學的幫手,也是學生學習的助推劑。在當前我國初中語文教學中,由于學生缺乏熱情和樂趣,他們很難產生強烈的學習動力,影響學習效率。
從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來看,鄉土文化非常貼近學生生活,他們對其更有親切感,因此也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引起他們的注意。由于很多初中課程涉及到先秦或者中國古代社會,這些文化和描述與現當代學生們生活的環境具有很大的反差,這就阻礙了他們學習語文的動力和興趣。但在學習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適當引入鄉土文化,那么將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在學習屈原《離騷》節選片段時,學生對于楚辭和離騷體非常頭疼。詩歌中不僅存在很多生僻字,而且整首詩歌還晦澀難懂,特別難翻譯和理解。這時,教師應當把楚國文化融入課堂,讓學生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這樣,從他們身邊熟悉的鄉土文化入手,讓學生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和詩人的愛國情懷,這對于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
語文教學實際也是傳遞社會文化和道德規范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要積極開拓視野,利用鄉土文化開拓學生的視野。如在傳統農耕社會,家天下制和父權制構成了封建社會權利結構的核心,人們的各種活動都是對自然和未知世界的敬畏。以山水園林建筑為例,從選址、施工、配飾等多方面都在詮釋著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存狀態。
第二,巧借各種習俗,豐富課堂氛圍。鄉土文化在民間具有肥沃的土壤,可以源源不斷地汲取各種營養,造就多姿多彩、生生不息、具有很強中國風的文化氛圍和璀璨文明。學生作為初中語文課堂中的主題,同時也是鄉土文化生活的影響者,對于它具有濃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此,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巧妙地借助學生們的這些先天學習優勢,不斷豐富課堂氛圍。
如以鄉間老百姓都離不開的“紅白喜事”來說,里面無處不蘊含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如有人結婚時,民間都采用比較固定的拜堂儀式。在這儀式里,司儀(主持婚禮的人)雖然總會用固定的語言來主持,但其流利的“四言八句”和熟記于心的流暢臺詞,必然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進行詩詞句賦的教學時,若能把這些東西收集起來,讓學生領悟,必然會讓學生興趣濃厚。若要求學生去模仿或改造這些臺詞,學生或能傾其所學,從而實現老版文化的創新。民間豐富多彩的人文活動,也承載著五彩繽紛的民俗文化:春節寫對聯、貼對聯,元宵節耍燈(組織燈會),清明節化袱(給去世的人燒冥幣)祭祖等文化習俗,無一不在召喚著學生們去感悟和體驗,無一不在潛移默化中促進著學生語文應用水平的提升。
在學習魯迅先生的名篇《社戲》時,可以借助他對兒時社戲前后場景的刻畫,展開聯想,挖掘更加豐富多樣的鄉土文化。如借助篇文章中“社戲”橋段,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一步挖掘南戲的歷史進程,從南戲的歷史看南戲在鄉土文化中的地位,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結。
第三,積極參加課外活動,參與鄉土文化建設。雖然初中語文課程不需要像物理、化學那樣通過多種實驗,讓學生們觀察實驗現象,從而了解事物的本質。但作為鄉土文化來說,它源于普普通通老百姓的生活,必須讓學生們走出課堂,積極參加一些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在參與中融化民俗文化,建設鄉土文化。
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孕育了許多豐富多彩的鄉土文化。作為中學基礎教育,語文教學應當充分傳承優秀的鄉土文化,讓學生們積極參與到建設鄉土文化之中。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要注重文化篩選,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參考文獻】
- 上一篇:社區宣傳文化工作方案
- 下一篇:護理實踐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