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重要性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3-11-17 17:46: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技創新重要性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科技創新重要性的認識

篇1

關鍵詞 復合型創新人才;多學科協作;藥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18-0090-03

Abstract As the medical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entered a new stage,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pharmaceutical talents has become a key problem with the reform of current medic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how a preliminary study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nnovative pharmaceutical talents based on the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model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asures as well.

Key words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ve talents;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1 前言

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如今世界各國的競爭,實際上就是創新的競爭。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創新業已成為現代經濟社會進步的重要驅動力。高等教育在圍繞服務國家創新事業發展,促進新技術、新產業的發展上起著基礎性的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創新人才的培養新模式,致力于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模式的發展方向。《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1]:“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在尊重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前提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研究探索并實踐多種人才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

目前,我國藥學教育模式分支狹窄,復合型人才培養困難,藥學專業各門學科課程之間聯系密切,但又相對獨立,學科課程內容總會出現重復或遺漏的現象[2]。因此,打破學科課程間的壁壘,創建多學科協作的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非常有意義的。面對社會對藥學人才的高標準需求,培養出“科學基礎全面、專業技能扎實、勇于創新、綜合素質高、發展潛力大、并且能適應現代醫藥的快速發展”的復合型創新藥學人才,已成為現階段醫藥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問題。隨著我國與國際藥學科技技術接軌越來越深入,整個社會也進一步開放,相關企業對具有開闊視野的藥學人才需求量呈現不斷放大的跡象,藥學人才培養向多學科協作的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轉變已迫在眉睫。

2 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在藥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意義

藥學專業復合型創新人才為具備高素質,擁有藥學專業及相關專業完整的知識體系,有良好的專業實踐能力和社會創新應用能力,能適應社會多元化工作崗位需求,且滿足社會各崗位需求的行業人才[3]。當今世界最缺的是人才,最貴的也是人才。目前,我國藥學人才培養類型分為研究型和應用型兩種,藥學人才有多個培養方向,如藥學、中藥學、藥物制劑、臨床藥學等,其呈現出單一的教育模式,沒有綜合多學科知識體系,只趨向于單方面發展。立足于現今社會的創新人才建設,面向醫藥行業多元化需求,培養出知識和能力復合的復合型藥學人才是勢在必行的。真正工作崗位所需的人才是專業知識多方面發展的,這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

建立全新的藥學人才培養模式,面向醫藥行業[3],在提高學生人文科學素養的同時,夯實藥學學生本專業及相關專業知識,即專業培養與多元培養相結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創造的能力,對學生步入社會滿足多元化工作崗位的需求,并適應藥學學科現代化發展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 多學科協作在藥學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

21世紀的藥學人才發展面臨諸多挑戰,藥學教育模式改革是發展藥學人才的關鍵突破點,以多學科協作來培養復合型藥學人才是藥學人才培養模式發展的趨勢,是藥學學科創新的源泉,也是人才培養的制高點[4]。創新藥物的研發建立在多學科的最新技術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因此,藥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整合是促進藥學學科飛速發展的重要基礎。如生物學與藥學有最廣泛的交叉滲透,藥理學和藥動學的研究是以生物學為基礎的,藥物對機體的作用和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的過程,都是采用分子生物學或細胞生物學等解析藥物潛在的分子機制來進行研究和探索的。

化學是藥學學科基礎骨干學科之一。藥物化學是有機化學在藥學領域中的延伸,藥物反應和藥物合成都離不開化學知識的奠基。現今上市的各類西藥都是通過各種各樣的化學合成而得到的,沒有化學反應也就不會成就如今琳瑯滿目的藥品市場。因此,只有通過多學科協作,互相交融整合,才能完善藥物發展,也才能推動藥學學科整體的發展和進步。

4 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和實施

更新教育觀念,確立培養目標 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是實現教育改革和教育實踐的思想基礎,更是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的思想基礎[5]。思想是實踐的先鋒,只有改變原先老舊的思想,樹立先進的思想,才能穩定發展的方向不動搖。依據現代社會藥學行業的需求以及藥學學科的整合特色,高等院校應轉變原先的教學觀念,樹立多學科交融的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理念,致力于培養具有扎實的藥學與藥學相關專業知識,掌握藥學與相關專業技術和技能,具有扎實的實踐能力、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新創業精神的復合型創新藥學人才。即從原來的以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以提高綜合能力和素質為主,將原來的“單學科”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基于“多學科協作”的復合型、創新型藥學人才培養新模式,將原來單純傳授知識的模式轉變為以啟發學生創新思維為突破點的教學模式。

優化課程結構,整合并拓展教學內容 藥學專業人才培養需要融合藥學及相關專業知識,即多學科融合,做到博學而精深,同時應注重創新能力、科研素質和人文素質的培養[6]。以復合型創新藥學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在課程結構與教學內容改革要求上應覆蓋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1)綜合運用多學科交叉與融合,構建多種藥學教育資源基礎,使藥學教育由單純的化學或生物模式,向化學―生物―醫學融合模式轉換,為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提供知識保障。以不斷改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主線,跟蹤交叉學科最新進展,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保持藥學知識教學的先進性、科學性、時代性[7]。

2)專業實驗方面,應使實驗項目多層次化,減少驗證型實驗,開發創新型實驗,注重學生的多學科綜合實驗能力培養,增加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項目,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和創新實驗能力。注重教研結合,開設學科前沿實驗,并將現今先進科研成果相關實驗理論知識及科研經驗融入實驗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的改變,有計劃有目的地完善實驗教學[8]。

3)為培養并激發藥學學生對學科的興趣,應增設更多的創新實驗競賽項目,使教學與科研結合起來,采用教師與學生互動、課內與課外結合、校內與校外結合等舉措,開展大學生科技社外活動,成立跨多學科合作團隊。相關調查[9]也表明,設立多學科協作的導師―學生互動平臺,可整合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及科研能力、創新意識。多學科活動可以快速拓展藥學專業學生知識面,提高實踐創新能力,讓藥學專業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得到綜合與升華,促進藥學教育和人才培養的發展。

注重基地建設,深化校企合作培養機制 培養的人才最終要投入到社會實踐中去,所以藥學人才的培養要建立高校、企業合作的產學研教育模式,即通過實踐訓練項目和創業輔導來提高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藥學人才培養院校可以與知名藥企進行友好合作,共建校外大學生實踐基地,開展專業實踐教學。在現有院校與藥企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學校與企業在科學研就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使不同社會分工教育、科研發展與藥物生產在整體資源分布上實現各自優勢。這種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不僅可以解決各高校藥學人才教育實踐中面臨各種問題,而且可以有效提高藥學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使學生學得的各學科知識能夠融會貫通和實踐深化,并擴寬學生就業渠道,實現互利共贏局面[10]。

5 展望

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是需要一步一步探索和實踐的,藥學教改也需要慢慢實踐,人才教育質量的提高更需一代一代學者不懈努力地探索。現階段藥學培養方式還存在許多漏洞,比如說教學內容單一不連貫,重視理論傳授、輕視技能培養等。基于“多學科協作”的復合型創新藥學人才培養新模式,將轉變傳統藥學專業的教育理念,在藥學教育培養與社會復合型創新人才需求之間搭起橋梁,這將會培養出更多學科知識構架連貫的、富有創新意識的復合型藥學人才。

參考文獻

[1]邢道榮,鄭葵陽,劉宜升,等.醫學生科研素質訓練的實踐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0(S1).

[2]楊雪,來麗娜,李瑞燕,等.藥學專業多學科綜合實驗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12):70-71.

[3]張群,賈志敏,游文瑋,等.藥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教學改革與成果[J].基礎醫學教育,2010,12(6):597-600.

[4]葛立軍,朱振洪,萬海同.多學科交叉在中醫藥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4):5-7.

[5]白童.關于構建復合型、應用性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甘肅科技縱橫,2008,37(1):6.

[6]郭雙平,劉一雄,李俠,等.對醫學研究生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6,16(2):344-346.

[7]高志剛,王世盛,宋其玲,等.制藥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J].藥學教育,2016,32(1):18-21.

[8]葛金芳,解雪峰,等.科研教學互動在培養創新型藥學人才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10):28-29.

篇2

關鍵詞:經濟競爭;科技進步;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創新機制

中圖分類號:F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1)22-0114-02

一、科技創新的背景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一個企業的經濟競爭力的強弱,關鍵也取決于科技進步與技術創新的能力。可以說,誰在科技進步方面占據優勢,誰就能夠把握住機遇,贏得主動,反之它就沒有核心競爭力,就沒有把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把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一項國家戰略而提出,充分證明了科技創新的重要性。目前在我國有很多企業的產品質量性能差、成本高、效益低,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生產技術落后,技術創新和知識創新能力不強。我國國民經濟目前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必須使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顯著提高,必須切實加速科技進步與技術創新。通過科技創新,使產品性能提高、降低制造成本、功能增強,保證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能夠持續穩定的發展。

簡單的說,科技創新就是指應用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拓生產新領域,開發高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新服務,占據新市場,取得新效益。任何一項科技成果的研究、一種新技術的應用,一種新產品的開發設計,都是從最基本研究開始,然后進行不斷的完善和優化,這就是創新的過程。

二、科技創新的途徑

那么如何進行科技創新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要提高企業科技人員及全體員工在思想上對科技創新的認識

提高創新能力、促進企業發展,不但需要廣大科技人員的研究和實踐,而且還要解放思想,要有敢于冒險、敢于面對失敗的決心。要充分認識到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努力營造鼓勵創新、崇尚創新、追求創新的良好氛圍,使企業科技人員能夠進一步增強創新的勇氣,能夠充分調動企業科技工作者和干部群眾的創新積極性,使一切有利于企業發展創新都能夠得到尊重、認可和應用。要進一步激勵大家拓寬眼界、增強膽識,積極主動地投入科技創新的實踐中來。

(二)積極引進和培養科技創新人才,提高企業科技隊伍的綜合水平和素質,為企業科技創新奠定基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第一資源,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要素。誰擁有高水平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高水平的發展優勢。要做到引進人才有方法,培養人才有政策,使用人才有機制。科技人才是企業的第一生產力,要不斷培養科技人才學習科技及專業知識,這是企業科技人才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管理能力的需要,要結合企業科技創新的實際和研究課題的內容有針對性的學習。加強與專業院校、同行業的學術交流與探討,開闊視野,增長見識。

(三)要加大科研資金和科研設備的投入,從物質上支持科技創新

企業要堅持科技興企方針,舍得投入,敢于投入,加快建立科學的技術創新體系,大力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產品。通過加大科研投入,開展針對企業實際運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技術創新的活動,加大新技術開發和推廣力度。

(四)要掌握科學的科技創新方法,走科技創新的捷徑,提高科技創新的效率

1.要更注重原始性創新,堅持引進技術和自主創新并重。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單純的引進技術而不創新,就會使只企業的命脈掌握在別人的手里,而企業自身的發展也會陷入“引進一落后一再引進一再落后”的怪圈;而單純的進行自主創新,而不去接受外來的新事物和新技術,則相當于閉門造車,即使有創新也會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因此,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面對各國的技術壁壘和保護,每個企業都要樹立開放意識、合作意識,及時了解世界科技發展的最前沿、行業發展的最新技術成果,大力引進先進技術,特別是加強對高新技術產業領域主導技術、關鍵技術和關鍵設備的引進,廣泛開展國際國內的技術合作。同時把消化吸收再創新作為技術引進的重要目標,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改進完善和創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進一步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實現企業的跨越式發展。其次,堅持把以“高精尖”工程技術及產品為主,常規技術和產品為輔的并行開發策略進行科技創新,并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的準則把企業相關技術及產品做大做精做強。

2.要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大力實施專利戰略,建立自主開發保護知識產權的創造、保護和應用的機制。

3.要建立以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和載體為基礎的創新體系。要進一步推進“產學研”相結合,不斷拓寬廣度和深度,提高水平和檔次。鼓勵企業走出去,主動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及技術研發中心,借助外力研究、開發和改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專有技術。要創新思路、拓寬渠道,推進產學研聯合向多樣化、標準化和規范化發展。

(五)建立和健全科技創新機制

要制定和建立與創新體系相配套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要以科技人才為科技創新的核心,以科技管理措施作為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橋梁,實施科技成果考核獎勵制度,以成果定獎勵,以貢獻論英雄。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的作用,把各領域的學科帶頭人的利益與科研成果掛鉤,做到獎罰并施。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

(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成生產力的步伐,加快企業經濟的增長

無論是任何形式的科技創新,其最終目的是為企業發展服務的。科研成果只有適應市場的需要,才能轉化成生產力。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迅速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和經營方針,這對科研成果的轉化是至關重要的。要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成生產力的步伐,就必須建立科技項目推廣組織,以市場為中心,推廣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科技項目;要建立健全產品推廣服務體系,搞好產品推廣的全程服務,促進科技成果向產業化、規模化方面發展;要不斷更新科技信息系統,通過舉行科技成果展示會、產品推介會、召開成果轉化交流會來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的大力宣傳科技成果。

三、結語

篇3

關鍵詞:科技創新團隊;和諧;發展環境

中圖分類號:F2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7)11006602

科技創新是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從一定意義上講,社會發展的過程就是科技不斷創新的過程。科技創新對于一個國家、民族和組織群體的前途和發展都是生死攸關的。曾指出:“國際間的競爭,說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在科學技術上落后,就會被動挨打。全黨同志、全國人民對這個問題一定要有清醒的足夠的認識,增強緊迫感、危機感。”科技創新是一項復雜的勞動過程,需要科研參與人員的縝密配合,合作攻關,特別是交叉學科或重大的科研項目更需要依靠團隊人員的集體智慧,通力協作,才能完成。當前,團隊在科技創新中越來越彰顯其巨大的力量。科技創新團隊是指在科技創新活動中,由學科知識與技能互補、為共同目標而相互協作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學科內及跨學科的科技攻關群體。企業里的產品技術開發團隊,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里的科研創新團隊等都屬于科技創新團隊范疇。團隊和諧環境,就是指團隊與其周圍的自然、社會組織和團隊內部創新主體相合協一致的程度,是一種能促進團隊發展的氛圍。然而,科技創新團隊在發展和開展科技創新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和諧的環境問題,也會因為這些問題而影響團隊的發展和壯大。因此,有必要在科技創新團隊中營造和諧環境,以推動團隊又好又快地發展。擬就營造科技創新團隊和諧環境作一些必要探討。

1增強科技創新團隊和創新個體的和諧意識

(1)正確理解和諧理念。和諧是人類社會共同的理想追求,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都有一些崇尚和諧的思想。以古代中國為例,人們對和諧涵義正確的理解有:“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和”是自然的普遍法則,也是生命的規律。“和實生物”是指不同的東西相互調和、融合,互濟、互補,對立、統一,產生出各異的新事物。儒家主張“和而不同”,反對“同而不和”,意思是說,有修養的人講“和”,不是“一團和氣”的和,不是完全一樣的“和”,而是彼此保留個性,保留自己特殊性的“和”。這樣的“和”,是真正的“和”,是與“同”有本質差別的“和”。相反,另外一些人主張“同而不和”,即無差別、無矛盾的“同”。這樣的“同”與“和”,涵義上是南轅北轍的。“和而不同”是辯證法,“同而不和”是形而上學;“和而不同”,則能產生生機勃勃的景象;“同而不和”,則將會帶來死氣沉沉的后果。以古希臘為例,畢達哥拉斯是第一個提出“美是和諧”的哲學家,他認為宇宙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和諧起于差異的對立,是雜多的統一,不協調因素的協調”。柏拉圖提出了“公正即和諧”的命題,他把自己設計的理想王國稱為一首“和諧的交響曲”。被稱為“辯證法的奠基人之一”的赫拉克利特提出了“對立和諧”觀,他說,自然“是從對立的東西產生和諧,而不是從相同的東西產生和諧”。從對“和”這個概念的把握來看,中西辯證法在源頭處就有一些相似點,即都是把它理解為包含著差異、矛盾、對立的多樣性統一。在科研創新團隊中,培養和諧意識,就是要用辯證法的思維方法來認識和應對團隊里的差異、矛盾和對立,并加以正確處理。正確認識和處理和諧與矛盾的關系,①和諧不是否定團隊內部矛盾,因為矛盾具有普遍性,其無處不在,無時不有。②矛盾又具有特殊性,即矛盾在性質、情況、表現等各方面是不一樣的。可見,“和諧”中也有矛盾,并且是一種有差別的矛盾,具有緩和性和相對穩定性。在矛盾出現時,應加以調和,不要去激化,更不要人為地制造它。這樣,有利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朝著建設科技創新團隊和諧文化的目標不斷前進。

(2)提高創新個體對團隊和諧氛圍的重要性的認識。結合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對每個創新個體加強和諧意識的教育,以不斷提高創新個體對團隊和諧氛圍的重要性的認識。指出“我們所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已確定,接著,就需要從個體、群體、社會等方面來研究具體的條件和機制。同樣,在建設和諧的科技創新團隊中,也需要加深對具體條件和機制的認識,創造出團隊創新工作的和諧氛圍。對此,就需要加強和諧團隊的主體意識培育,加大團隊和諧氛圍的塑造力度。具體來說,團隊的主體意識,主要是指在創新個體中間培育和增強其對團隊的整體意識,同時,在團隊中發揮自己的主體創新作用,為推進團隊創新工作作貢獻。團隊的科技創新氛圍,是指對團隊的科技創新行為產生影響的各種行為、態度以及情感的總和。這些因素作為一種具有內在聯系的整體,則是在團隊創新個體之間以及團隊同外界環境之間的互動過程中形成的,因此它能在較長時期內影響著創新個體在團隊創新過程中的表現,并且能被所有創新個體所感知和描述。團隊和諧氛圍,就是構成團隊氛圍中的所有因素之間的協合一致。

2處理好團隊內外部關系,力促團隊和諧環境形成與發展

(1)注重創新個體自我心理的和諧。人的精神世界包括心理、情感、信仰等多種要素,是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前人在調節人與自我的關系上,強調“貴和執中”、“允中”,將平和心理沖突、追求心靈和諧作為個體的價值目標。而當前,在團隊里,創新個體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和利益要求卻日益多樣化,在創新個體的精神世界中,不僅存在著情感與理性、知識與信仰等矛盾,而且各種心理、情感、思想觀念的因素之間也往往存在著沖突。對于創新個體來說,要加強自我溝通和心理調適,不斷促進個體的心理和諧,即應擁有一種“尊賢而容眾”的胸懷,不忌恨、不嫉妒、不計較個人得失,包容失敗而不挫創新勇氣,與人為善而不施惡氣,始終保持身心和諧、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團隊和諧文化蘊涵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理念,還在不斷追求個體自由內在精神的和諧發展,這完全與促進創新個體的素質提高、精神解放和全面發展是一致的。

(2)注重創新個體之間的和諧。團隊中,創新個體與創新個體的關系是團隊中最基本的社會關系。因此,從這種意義上來講,團隊和諧,就集中體現為人際關系的和諧。而保持和發展團隊中的人際關系和諧最為關鍵的是加強人際溝通,有效的人際溝通也是實現創新個體之間關系和諧的關鍵。在人際溝通方面,語言的和諧在創新個體之間又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好話一句三冬暖,話不投機六月寒”,因此,融洽的語言環境,能為創新個體盡其能、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創造條件。同時,團隊和諧環境應堅持創造個體之間和諧相處,優勢互補,共同進步的理念,主張創新個體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相互包容、相互關愛、相互體諒。傳統和諧文化倡導“禮之用,和為貴”,主張通過“禮”來實現“人和”,創造“寬厚處世、協和人我”的人際關系。和諧文化主張以“仁愛”為基本原則,把融洽相處、誠信友愛作為處理創新個體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最終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團隊氛圍。

(3)注重創新個體與團隊的和諧。創新個體是團隊的創新個體,團隊是創新個體的團隊,創新個體與創新團隊是相互促進的。只有創新個體與團隊的關系擺正了、和諧了,才能有利于構建團隊的和諧環境。對于團隊整體來說,要“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創新個體是團隊發展的基石,是團隊和諧的基礎。團隊能否和諧發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創新個體的切身利益及其人生價值的實現程度。因此,團隊的和諧環境要突出以人為本的現實要求,維護好創新個體的合法權益,充分發揮其創新才能,調動其主觀能動性,進而推動團隊地發展。同時,建設團隊和諧文化也要大力倡導講正氣、講大局、講奉獻的精神。對于創新個體來說,就要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服務人民、奉獻社會、報效國家的良好風尚,為團隊和諧環境的建成和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4)注重創新團隊之間的共生和諧。科技創新團隊之間是合作與有序競爭的關系。為此,科技創新團隊應樹立競爭與合作共存,謀求雙贏或者多贏的新觀念,即科技創新團隊之間是一種共生的關系。共生關系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生命體之間的一種生存方式,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都遵循互依、互惠、協同與合作的演化規則。各個共生組織是在開放性的系統運動中,實現物質、信息和能量的有效交換與有效配合。共生原理也是團隊發展的動力源泉和發展機制。科技創新團隊在自我發展與變革中,應倡導共生理念兼顧異己者的生存和發展權利,即在團隊本位的基礎上,建立體現平等、合作、和諧的關系互動,并在共生理念指導下,促成利益單元的共同發展。因此,科研團隊之間要用和諧的思想認識和分析對方,用和諧的態度對待問題,用和諧的方式處理矛盾,最大程度減少沖突,不斷增進團隊之間的合作。

(5)注重創新個體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中最基礎的關系。馬克思指出:“自然界一方面在這樣的意義上給勞動提供生活資料,即沒有勞動的加工對象,勞動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狹隘的意義上提供生活資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體生存所需要的資料。”長期以來,由于人們不正當地利用科技成果片面強調對自然地征服,一味向自然索取,造成了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自然環境的嚴重污染、自然生態的嚴重失衡。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已經刻不容緩。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必須要認識和更新天人信息交換價值觀,即“人順天(即人順應自然)――人制天(即人主宰自然)――人和天(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乃是天人信息交換價值觀發展的三個環節。同時,在科技創新中,還應正確認識和處理好人與技術圈的和諧問題,發揮技術圈的利人效能,揚棄技術圈的異化狀態。技術圈自身的美化、“人――技術圈”系統的美化、人與技術圈的和諧正是人類對美的呼喚,是時代奏出的諧音。面對人與自然關系問題,團隊和諧文化主張,合理利用科技成果,在開發、利用、改造自然的同時,保護、珍惜自然。這樣,就需要采取一些重大舉措,規范創新個體對自然的行為,調節創新個體與自然的矛盾,進而達到“天人和諧”的理想狀態。

3創新思路,順應新技術潮流,搭建團隊構建和諧環境平臺

(1)創新思路,注重細節,為創建和發展科技創新團隊和諧環境服務。創新就是要干“敢為天下先”的事業。為了實現團隊科技創新的目標,一切工作就要圍繞此目標開展,而為達到該目標,就有必要從團隊內部挖掘潛力,創造條件,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為團隊多組織開展一些適合團隊性質和能夠增強創新個體的創新意識的集體活動。譬如, 在體力方面, 可以開展不同的體育鍛煉,如野外游樂活動等;在腦力方面,可以組織一些討論和益智活動;在文娛方面,利用節假日或周末開展一些聚會,放松每個人緊繃的神經。科學發展史表明,一些成功的科研團隊就很注重開展這方面的活動,去為自身的科研活動創造出更好的機會和條件打下良好的基礎。久而久之,不僅能營造出了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和諧的團隊氛圍,而且還能為團隊創新與發展增添活力。通過開展集體活動,①增進了情感交流,拉近了創新個體之間的距離,活躍了團隊氣氛;②加強了相互之間對自己的科技創新工作進展的溝通,了解了彼此科技創新環節的進展,取得了一些共識,激發了每個創新個體對自己所承擔的科技項目的斗志。開展這樣的活動,不僅能進一步增強了團隊的凝聚力,而且也會對團隊創新工作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日積月累也將對構建團隊和諧環境產生積極影響。由此可見,構建團隊和諧環境應從團隊科技創新的大局著眼,從具體創新環節的小處著手。因此,創建和發展團隊和諧文化要注重做好細節文章,并加以利用。眾所周知,細節往往決定成敗。只有許多細節的量的不斷積累,才能促成團隊和諧文化成功建設的質變。在平時開展團隊創新工作中,注意從細節抓起,從小事做起,從周圍環境的一點一滴抓起,因為從平凡中能窺見真情,能發現其中所蘊含的團隊文化,能促進團隊不斷趨向和諧。

(2)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不斷提升團隊的和諧創新環境。當前,互聯網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它具有傳播范圍廣,信息容量大,瀏覽速度快等特點,可以利用其搭建本團隊自己的創新網站,實現信息共享。創新平臺的搭建,可以促進科研團隊內部上下左右和團隊之間縱向橫向的有效溝通,及時滿足團隊成員了解信息和交流信息的需要,達到了共享信息資源,消除內部等級障礙的目的,也能改善創新個體對團隊的態度,樹立和宣傳團隊良好形象,也有助于團隊特色文化地形成,提升團隊和諧創新環境。通過這個平臺,創新個體都能體會到團隊和諧環境對自身的潛移默化作用,使之能自覺地維護好團隊大局利益,從而促進科技創新團隊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論科學技術[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2021.

[2]盧紹華.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建設與管理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5,(2):5153.

[3]方克立.關于和諧文化研究的幾點看法[J].高校理論戰線,2007,(5):48.

[4].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5627.

[5]陳旭.團隊領導對團隊效能的影響機理研究[J].科研管理,2006,(4):138141.

篇4

21世紀是以“創新”為特征的世紀,高校作為培育人才的重要平臺,更應在培育學生“創新”能力上下功夫,要努力構建“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不斷為創新教育開辟新道路。據研究,當代大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表現主要體現在:1)缺乏創新的觀念和欲望;2)創新性思維能力匱乏;3)對科技創新不感興趣;4)缺乏創新過程所必須的恒心和毅力;5)對什么是科研,如何做科研,如何將其付諸實踐并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另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各種思潮的涌入和網絡文化的盛行,現代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活動也出現了很大的偏差,如各種心理問題和道德修養缺陷,以及浮躁的心理和隨波逐流的跟風行為等等,這些都無疑都給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形成了層層障礙。這一切無疑是對高校的嚴峻考驗。從中國高校大學生的科技創新現狀分析,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素質,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已成為迫在眉睫的重大工問題,重視培養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并對大學生在在創新問題上犯下的疾病進行“治療”有著迫切的必要性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2如何改善高校大學生科研創新現狀,培養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

“科研活動不能只是走走形式”。現在高校有很多為了提高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科研創新人才,要求每個學院都要有一系列關于科技創新的學生活動。但這些活動表面上是在做一些科研創新活動,實際上卻是華而無實。多數活動只是走走形式,比如辦一些平時做過的科技小制作比賽,做一些簡單的理論性的培訓等等。根本無法從真正意義上讓學生接觸“科研”。加之策劃和組織活動的一般都是學生,該學生的負責態度直接影響了一系列活動質量的好與壞,并且學生本身的能力有限,還處在學習階段的他們對科研的概念也是懵懂的,根本無法帶領一整個學院的同學在科技創新能力方面有較高的發展和提升。所以,科技創新能力的而培養不能只是完成任務一樣應付了事,走走形式,要真正結合到生活實際,從本質上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科研,科研的重要性及其意義,并通過一些動手實踐的方法使同學們深入了解科研以及現在中國社會的現狀以及對科技創新人才的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斗志和意志,在適合自己的科研道路上越走越遠。

作為一本科生,本身對課本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還需遠遠不夠,在高校“科技創新”培育人才計劃中很難進行相應的輔助和決斷。所以,高校作為一個培育新時代人才的重要基地,要想學生在“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中有所建樹,就必須結合老師的力量,進行“師生面對面”。高校的老師在科技創新的能力上必然有一定建樹,至少比學生更上一層樓。在“師生面對面”的活動下,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每個實驗室的歷史以及老師們艱苦奮斗的科研歷程。并通過一些相應的實踐來激起對科技創新能力的興趣和好感。不斷培育出新的科技創新人才。

科研要具體到實踐中,真正去體會和培養興趣。很多學生對科研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認為科研就是每天呆在實驗室拿瓶子洗瓶子,以至于學生對科研覺得不然就是遙遙無期不可達到,不然就是各種枯燥無聊,使學生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所以,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具體到真正的實踐之中,如參觀啤酒廠,制藥廠等等,充分激發他們,使他們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是任重而道遠的大工程,但它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以及成為人才強國戰略有著決定性的重大作用和深遠意義,同時也是提高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全面發展自己,擔負起建設祖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重任的必然要求。

篇5

關鍵詞:大學生;科技創新;指導教師;激勵

中圖分類號:G642.0?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1-0156-03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到大眾化的轉變,高等院校獲得了十分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為了滿足社會和時代對人才的需求,與時俱進,學校對學生的培養和教育方式也在不斷改進。創新是時代的主旋律,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發展要求當代大學生不僅要具有非常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而且還要具有較高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因此,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一項重要任務就在于鼓勵大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科技創新活動,增強大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其實踐水平,并以此為契機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科技創新實踐活動成為學生創造性思維鍛煉、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載體。

一、大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隨著國家對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視及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高校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管理體制、組織指導、培訓體系、激勵機制等方面都不夠完善,加之學生本身創新意識薄弱、創新能力不強等因素,制約著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長遠發展。綜合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校層面:思想認識不統一,缺乏相應指導,制度建設不完善。①在大眾化教育背景下,各大高校都在為建設高水平大學和創新型校園尋找最優的途徑,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倚重。雖然學校也成立了相關指導和領導大學生科技創新行動的機構,如大學生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管理委員會等,但是沒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和制度保證,導致各學院在科技創新對學生能力培養方面的認識不統一。雖然現在盛行的如國家或者市級“挑戰杯”競賽、國際企業管理挑戰賽(GMC)、節能減排大賽、亞太機器人大賽等比賽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起到了帶動作用,但也有很多的高校在組織學生參加這些比賽時僅僅停留在表面上,只是純粹地為了參加比賽而去做準備,沒有具體的指導思想及實施方案。②缺乏專業指導教師的培訓和指導是學生在科技創新中遇到最普遍的問題。在學校,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都需要至少一名指導教師,有的還要求是正高級以上職稱的老師才能擔任指導教師,這就使得學生在找指導教師的時候形成扎堆的現象。而老師為了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一般都會答應擔任學生的指導教師,但在項目實際實施過程中并沒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時間解答每一位學生的所有問題。同時,由于部分學校的學科專業的局限性,學生所做科技創新的部分內容也不是指導教師所熟知的領域,使得一些跨學科、跨專業的創新項目很難開展。由于沒有非常專業的老師作指導,逐漸導致了學生在創新活動中失去信心。③高校對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制度不完善,無法保證其持續性和長久性,組織學生參加科技創新和實踐活動的良性機制也沒有完全形成。遇到重大比賽或者活動的時候便向各個學院通知,有些活動還會強制學生參加。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學校缺少常規性的訓練過程,沒有完備的激勵和制約措施,只注重參賽作品的數量而忽略了質量,這樣一來學生就對科技創新活動產生了逆反心理,效果可想而知。

2.學生個人層面:科技創新意識薄弱,意志不堅定,能力不強。①對于學生來說從小學到大學,所獲得的知識基本都是來于書本知識,很少有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機會,因此對開展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的意識仍然很弱,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缺乏創新的欲望。許多大學生雖然對科學研究抱著遠大的理想,但對科技創新的現狀不了解,更多的只是抱怨學校沒有提供鍛煉自己的平臺,沒有從自己身上找尋問題的根源,缺乏行動的信心和決心。二是缺乏創新的思維。部分高校學生也想創新,有進行創造發明的愿望,希望在大學生活中獲得一些體現自身價值的機會。三是缺乏創新的毅力。雖然有些大學生也能認識到毅力在創新活動中的重要性,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遇到困難就會畏縮不前,隨著年齡和環境的變化意志也越來越不堅定,從而主動放棄了對創新想法和行動的堅持。②大學生在創新能力方面也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為對學術科研興趣不濃厚,缺乏主動意識、獨立意識和自主意識,只有想法卻不去付諸實踐,動手和實踐能力較差。多數學生覺得科技創新活動離自己還比較遠,自己本身也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有的學生想參加卻不會運用科學的方式方法,手足無措,不知道怎樣下手,最終放棄了參加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機會。很少有學生去嘗試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寫一些學術論文,更不用說發明創造和申請專利了。可見,大學生對科學的崇尚意識與參與行為之間存在很大反差,這種知行反差極不利于國家整體創新水平的提高,這將是在一個較長時期內普遍存在的現象,需要進一步深入而有效的工作才能得以改善和轉變。人非完人,并不是每個人一出生就具備所有能力,而是可以通過一定的培養和學習得來的,尤其是對于大學生這個充滿活力的群體,更是有許多潛能可以挖掘。

二、思考與對策

1.進一步加強對學生課外科技創新的指導,設立專門的指導教師。教師是大學在科技創新活動組織和開展過程中的重要推手,他們對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從立意、申報、調研、實踐、結題等各環節的指導和關注是促使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提高立項起點、提升成果水平的重要因素。學生的創新活動一旦脫離教師的把關就容易出現進度不穩定、成果質量低的問題。因此,學院老師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機會,吸納學生參與自己的科研項目,并對學生進行不定期指導。也可以由老師對學生實行聘任,招聘對科研或者科技創新活動有興趣的學生擔任科研助手,對于表現較好的學生可以作為教師招收碩士研究生的對象。學院要通過制定相關激勵政策來提高老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指導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作為評優和晉升的依據,也可以將教師課外指導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時間計入教學工作量。

2.搭建學科建設平臺,創建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烘托科技創新氣氛。普通高校的科技活動相對較少,學生參與率低,這是目前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開展中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由于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具有長期性、連續性的特點,因此搭建學科建設平臺、建立固定的科技創新基地是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基本前提和有力保證。學校要充分利用國家和社會提供的科技資源,增進校企合作共建,拓展學生科技創新與實踐空間,建立穩定的校外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同時,將學校的各類重點實驗室向參與科研項目的學生免費開放,為他們提供實驗場地和實驗儀器設備,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

3.構建完整的科技競賽體系,完善學生科技創新考核體系。完善的培訓系統和完整的科技競賽體系與考核體系是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與科技創新人才涌現和交流的有效載體。形成校級競賽、省級競賽、全國大賽的階梯式競賽體系,如以全國數學建模競賽、全國“挑戰杯”課外科技作品競賽和創業計劃大賽、節能減排大賽、機器人大賽、程序設計競賽等國家級競賽為最終目標,通過校內選拔賽推薦優秀作品參加省級比賽,再有省級比賽晉級至國賽。與此同時,高校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把大學生科技創新意識和能力培養納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和學生考核評價體系。把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作為本科階段學習的必修課程,使每個學生在校期間至少參加一次科技創新活動。在各階段考核過程中,高校可將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評定量化作為獎學金、免試推薦攻讀碩士、申請科技創新獎學金評選的重要參考。

4.建立較為完善的學生創新激勵機制。任何活動要保持長期持久的生命力,都不可忽視激勵機制的作用,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也一樣。學校和學院應建立完善的創新激勵機制,提高大學生參與創新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責任感。堅持以創新成果的質量為評價核心,對大學生科研成果予以物質上的獎勵和一定的榮譽,從而激發大學生的科研創新的熱情;制定相應政策,積極鼓勵學生從事科技開發與推廣工作,可將創新激勵機制與課程改革、加分制度、學分設置、綜合測評制度等密切掛鉤,實施創新學分制,對參加校級及以上各類創新競賽并獲獎、科技作品獲得校級以上獎勵、創新成果獲得專利的學生給予創新學分的獎勵。一系列措施的采用將有效激勵和引導學生把創新的愿望和想法投入到實踐和科研活動中,調動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同時,學校還可從指導教師入手完善創新激勵機制,通過將教師帶領學生完成科技創新課題和提高學生實踐成果水平納入到教師考核中去來從側面激勵學生的創新活動。

參考文獻:

篇6

愛因斯坦在回答施威策的信中,在講到中國為什么沒有近代科學技術而西方在這方面卻層出不窮時指出: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的,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里的幾何中),以及(在文藝復興時期)發現通過系統的實驗有可能找出因果關系。在我看來,中國的賢哲沒有走上這兩步。”在這里,愛因斯坦把科學成就與哲學成就,特別是與哲學在研究方法上的成就緊密聯系起來,認為西方科學得以發展的重要原因就是把西方哲學家發明的哲學研究方法成功地運用到了自然科學的研究中,并為科技工作者從事自然科學的研究提供了正確途徑。而中國的哲學家沒有做這類研究,也就談不上將哲學與自然科學結合從而取得科技的巨大發展。由此表明,哲學與科技發展關系密切,在科技發展的歷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科技創新的關鍵是方法創新

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人類創新活動的歷史。創新活動貫穿于人類生產實踐、社會斗爭實踐、科技實踐之中,知識為體方法為魂,方法是創造一切的關鍵。對于科技創新來說,科學方法的創新是關鍵環節。因為科學方法能使科學研究更嚴密,從而使科技創新更有效地進行。巴甫洛夫曾深有體會地認為:“方法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東西”,“方法掌握著研究的命運”。科學方法是科技工作者認識客觀事物的手段。這個認識手段在黑格爾看來“是主體方面的某個手段”,即主體在探索的認識中所擁有的能動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方法。黑格爾又說:方法也就是工具”。因此,科技工作者掌握了優秀的科學研究方法就等于擁有了先進的科研工具,用這個工具去進行科技創新,定能促使科技創新的實現。因為任何方法都包含著對有關對象規律性的認識,它是根據這種規律而制定出來的用以進一步認識和改造現實,并從而獲得一定成果的手段或工具。眾所周知,在科技史上開普勒因善于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概括出了行星運動三大定律,而他的老師第谷因卻使得真理從眼前溜掉。所以,通常情況下科技工作者們不僅非常注意科學研究的具體內容,而且非常重視科學研究的方法。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笛卡兒說:“我可以毫無躊躇地說,我覺得我有很大的幸運,從青年時代以來,就發現了某些途徑,引導我作了一些思考,獲得一些公理,我從這些思考和公理形成了一種方法,憑借這種方法,我覺得自己有了依靠,可以逐步增進我的知識,并且一點一點把它提高到我的平庸的才智和短促的生命所能容許達到的最高點。法國天文學家拉普拉斯說:認識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對 于科學的進步,……并不比發現本身更少用處。科學研究的方法經常是極富興趣的部分。”

科學方法是科技工作者所應掌握的一種創造性的復雜技能,但這種技能不是人們先天就有的,是人們通過學習不斷總結經驗而逐步地提高和發展的。對于一個科學家來說,他在科學研究中所運用的方法,大致有三個主要來源:一是從前輩或同行中學習得來;二是在科研實踐中摸索、體會出來;三是在哲學方法論的指導下獲得。哲學是科學研究相當重要的方法源泉之一。因此,學習哲學是科技工作者獲得科技創新方法的一條必不可少的途徑。作為科技工作者應重視對哲學的學習,因為:第一,哲學是最高層次的方法論,哲學研究的方法,如歸納法、演繹法、矛盾分析法等能為科學方法的創新提供最普遍的方法論指導;第二,哲學是主體的純粹思維活動,是主體方面反思人類各種活動(包括科技活動)的重要手段,它總是超越關于經驗對象的思考,超越既定的科學理論,做出新的科學發現或提供新的科學理論;第三,從科技史上看,大凡在科學活動中有創新舉措的科技工作者都具有很高的哲學素養,都自覺地使用哲學的方法指導自己的工作;大凡有眾多科技創新成果產生的年代,也都是人們在哲學觀念(思維)轉變的帶動下使科學方法有重大突破的年代。20世紀的創新巨匠愛因斯坦,年輕時就曾如饑似渴地鉆研過古希臘哲學家和近代笛卡爾、康德、馬赫、彭加勒等人的哲學著作,并從中獲得很多啟發,他認為,哲學“是全部科學之母”。他講:科學如果脫離了認識論一只要這是可以設想的一就成為粗俗的、混亂的東西。[1因此,一個國家、一個科技工作者要想有不斷的科技創新成果產生,就必須重視對哲學的學習,不斷改進科研方法:4]。

二、哲學為科技創新提供普遍有效的方法

哲學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它在給人提供世界是什么的同時也提出認識世界的方法應當是什么樣的,即為人們提供認識世界的工具。古希臘哲學家、科學方法論的創始人亞里士多德稱自己的哲學為“工具論”,近代經驗論哲學鼻祖弗朗西斯·培根也把他自己嶄新的哲學叫做“新工具”。哲學的這一工具性突出地體現在它為科學技術發展提供了以下三種主要方法。

(一)哲學的邏輯思維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科學的歸納法和演繹法,為科技創新開辟了新思路

恩格斯說,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甚至連形式邏輯也首先是探尋新結果的方法,由已知進到未知的方法。形式邏輯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對人類思維的形式進行專門研究的基礎上建立的關于人類思維規則的學問。它揭示了正確的思維形式,讓人們弄清了思維必須符合哪些條件才能達到認識的目的。邏輯思維方法是哲學研究中重要的也是最常用的方法。由于邏輯推理具有使人的思維更嚴密、嚴格、嚴謹的優點,被逐漸運用于自然科學研究中,并成為科技工作者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近代以來,隨著西方科學研究的日益發展,通過邏輯論證獲得科學知識的方法越來越受到極大關注,科技工作者們根據一定的科學事實和經驗材料,遵循邏輯思維規律和思維規則,按照嚴格的邏輯程式進行科學思考、判斷和推理,獲得了極大的科研成就。特別是進一步系統化和程序化的邏輯論證方法一歸納法和演繹法的誕生和運用,為科學研究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科技工作者開創了新的思路,迎來了科技創新史上的一次大豐收。

歸納法和演繹法是由兩位著名的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和笛卡兒在建立科學知識體系時將具體的科學方法上升至哲學的高度進行提煉、研究提出來的。

歸納法是一種建立在對大量觀察資料進行理智分析比較的基礎上,由個別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從而得出關于此類事物的規律性認識的科學研究方法。進一步系統化了的科學歸納法是培根在批判經院哲學和傳統教條阻礙科學發展的前提下,從經驗論的角度,進一步闡述科學試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強調必須建立一個合乎時代需要、能促進科學與生產發展的新哲學的思想指導下首先提出,后經赫舍爾、惠威爾等人完善和擴大的。比起以往自發的歸納法來,科學歸納法能根據對某類事物的典型對象及其屬性之間必然聯系的認識,推出該類所有對象中都具有某種屬性的一般性結論,深刻揭示和顯現事物的因果關系,是一種上升到自覺的、有計劃的、有組織的層次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因此倍受科技工作者的青睞,是科學方法的創新。這一創新在物理學領域使科技工作者們發現了許多新定理、定律。例如:力學中的牛頓三定律,熱學中氣體的三定律,電學中的庫侖定律、歐姆定律、焦耳一楞次定律,光學中的反射、折射定律,等等,都是歸納實驗的結果。在生物學領域達爾文進化論的創立,也與他自覺地運用歸納法有直接關系。

而瑞典生物學家林耐由于忽視歸納法的運用,僅僅用分類方法分析問題,得出了物種不變的錯誤觀點。恩格斯指出:從個別東西開始的一切推理形式都是實驗上的和以經驗為基礎的東西。演繹法是從已知的某些一般原理、定理、公理或概念出發推出個別結論的思維方法,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推理。它是笛卡兒在批判經院哲學和傳統教條阻礙科學發展的前提下,從理性主義角度提出的必須把科學知識大廈及其每一組成部分都建立于“理性”的基礎上的科學方法和思想。笛卡兒認為,從感覺經驗中引申出來的認識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運用歸納法只能得到或然性的、不確定的知識。

而近代科學中的力學和天文學已不滿足于個別經驗材料的搜集甚至也不滿足于系統經驗材料的初步整理,而是要求建立完整的、邏輯上自恰的科學理論體系。于是,笛卡兒借助數學建立了他的直觀一演繹法。后經以伽利略、牛頓等為代表的科學家和以杰文斯為代表的哲學家的發展,又建立了假說一演繹法。演繹法的創立和使用,加強了科學研究的理性思維特征性,是科學方法的又一個創新。因為它可以在大前提的第一原理下通過一系列的間接論證得到“較遠的推論”,它是發現的邏輯是發現真理的一種最有效的方法。演繹法使科技工作者從中受到很大啟發,產生了許多科技創新成果。例如,狹義相對論的一系列重要結果,是愛因斯坦運用演繹法從兩個基本原理得出的,一個是相對性原理,一個是光速不變原理。從這兩個原理出發,推導出洛侖茲變換,進而演繹出物體在高速運動時,鐘慢、尺縮、質增以及同時性的相對性等等。建立了與經典物理學的時空理論根本不同的現代物理學的時空理論即狹義相對論。又如,熱力學的全部內容便是從熱力學的三個定律出發,按照嚴格的邏輯推理而演繹出的一系列新結論。

其實,在實際的科學認識過程中,歸納法和演繹法是互為條件、互相滲透的,是不可絕對分開使用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歸納和演繹,正如分析和綜合一樣,是必然相互聯系著的。不應當犧牲一個而把另一個捧到天上去,應當把每一個都用到該用的地方,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只有注意它們的相互聯系,它們的相互補充。”[5歸納法和演繹法都是哲學邏輯思維的基本方法,在被一些科技工作者自覺運用于科學研究之后,使科學活動一改過去工匠式的從經驗中摸索著創造技藝和工具的應用狀態,成為用邏輯探索自然界規律的理性活動;使科技工作者一改過去那種只著重于“做什么”的閉塞思路,發展為要研究“為什么做”和“怎樣做”這種尋求科技創新規律的新的思維風尚。邏輯思維方法已成為必不可少的思維工具。

(二)哲學的辯證思維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辯證邏輯方法,使科技工作者沿著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正確道路在實踐中認識真理、豐富真理

著名的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曾經說過:科學是隨著研究法所獲成就而前進的。研究法每前進一步,我們就更提高一步,隨之在我們面前也就開拓了一個充滿著種種新鮮事物的、更遼闊的遠景。因此,我們頭等重要的事情乃是制定研究法。

從整個科學以及各門具體科學的發展史來看,科學認識的進步和科技創新成果的獲得是同科學研究方法的提高密切相關的。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單純的歸納和演繹方法對于認識物質世界運動變化深層次的規律顯得愈來愈不夠用,科學已進入了需要用高于形式邏輯方法的方法去認識和揭示事物變化發展本質的階段。此時哲學的辯證思維方法被引入到科學研究方法之中。由于辯證法是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世界,因此用辯證的方法思考問題,把辯證的方法和邏輯的方法結合起來就能實現嚴密揭示一切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規律的認識目的。辯證邏輯方法給人們開辟了一種新的、但又符合自然規律的認識模式,成為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和實現科技創新的重要手段,恩格斯說:“自然過程的辯證性質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迫使人們不得不承認它,因而只有辯證法能夠幫助自然科學戰勝理論困難……”科學的辯證邏輯的方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適合于自然觀的這一發展階段的思維方法。

科學創新的實踐,特別是近代以來的創新實踐表明,許多重大的科技突破或科技創新都與科技工作者自覺地運用辯證邏輯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密切關系。例如:哥本哈根學派的著名物理學家玻爾的“互補原理”就是在解決粒子波粒二象性統一的情況下,使用辯證的思維方法發明的。在1926年當哥本哈根學派的物理學家們為測不準關系所困擾的時候,玻爾指出,電子在原子中“軌道”的不確定并不是絕境,這只是對傳統的質點運動軌道概念的否定。他認為,正是這種否定,反倒構成了原子能量唯一定義的必要條件。我們必須把否定本身看成是我們認識的真正進步。只要把粒子屬性的兩個方面看作是互相補充、彼此過渡的,就可以更全面地把握粒子的真實狀態。“互補原理”的基本原則就是從共存的對立面中尋求二者的統一性。二象性是粒子兩種對立的客觀屬性,即在某些觀測儀器下,微觀客體被描述為“微粒”,而在另一觀測儀器下,它們又被描述為“波動”,這是粒子兩種對立的客觀屬性,是客觀事實。但這一事實在經典物理學的機械觀點看來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同時屬于一個事物的,是無法統一的。但是波爾運用了辯證的思維方法,即按照客觀事物本身的辯證規律去認識客觀事物,承認粒子的兩種對立的客觀屬性,并從對立面的特殊性中全面地把握了事物的豐富內容,正確地揭示了微觀客體的特殊本質。

玻爾所使用的辯證的邏輯方法,隨著現代科學的迅速發展,被廣泛應用于現代物理學、現代宇宙學、現代數學、系統科學等學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例如,1928年狄拉克根據它的新方程得出一個大膽的假說:“真空”不空,“真空”充滿了電子。這一假設后被美國科學家安德森所證實。又如,日本現代核物理學家湯川秀樹提出并證實的介子理論,為我們展示了質子和中子持續不斷地相互滲透和相互轉化,從而被緊緊地結合在一起的辯證本性。又如,彭加勒關于在數學中邏輯思維和直覺思維交互運用、相輔相成的思想,扎德提出的模糊數學,貝塔朗菲創立的系統學等等,無一不是借助辯證邏輯方法思考和研究得出的。

辯證邏輯方法的性質決定了辯證邏輯方法的作用:即揭示事物的對立方面,在對立面互補統一的關系中達到新的和諧一致,達到對事物的更完美的認識,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各門具體科學都應學會運用辯證邏輯方法,科技工作者也只有在辯證邏輯方法的引導下才能沿著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道路前進,才能取得更大的科技創新成果。

(三)哲學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方法引導科技工作者按照研究對象的本性確定與之相適應的方法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是唯物辯證法的靈魂,也是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中最具普遍意義的方法和最高的指導思想。任何一種科學方法都是在人類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在考慮自己的行動方式時,始終要依據客觀實際,依據目標和實際情況去選擇和確定自己的研究方法。

所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科技工作者進行科學研究時所使用的科學方法應該按照研究對象的本性和研究的目的制定,不能隨意制定。也就是說,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研究對象要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如果要尋找研究對象的某種現象或證明某種假設,就應該進行實證性的研究,這種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經驗認識的方法。經驗認識方法主要包括觀察法和實驗法。經驗認識方法比較重實踐、重系統經驗,它能為科學研究、技術發明、理論發現、科技創新提供大量的、真實的感性材料和對認識對象純化的、定向性的、典型性的研究成果。比如天文學是較為典型的實證科學,它主要靠觀察天體的位置、分布、運動、結構等因素來開展研究,不能去人為干預和改變這些因素,故天文工作者較多地使用經驗認識的方法,他們長年累月地進行天體觀測所積累的天文資料成為天文學發展的源泉。

如果要確定研究對象的本質特征和發展規律,就應進行基礎理論性的研究,這種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理論思維的方法。因為基礎研究力圖提供一個概念體系,把相關事實納入一個可以理解的框架中,并通過這個概念體系,把各種各樣的觀察材料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理論思維方法主要包括經驗定律和理論原理,理論思維方法能從經驗事實中歸納出經驗定律,然后運用演繹的方法去解釋或預測從經驗定律中建立的某種假設原理。比如物理學中關于運動的基本定律和萬有引力理論,就是將經驗上千差萬別的不同現象,如將自由落體、單擺、潮汐、月球、行星、慧星、雙星、人造衛星的運動,顯示為內在的一致性和規律性,顯示為一個共同的基本機制的作用,由此可以對從蘋果落地到衛星軌道等廣泛的現象做出解釋。基礎科學就是用少量的原理法則對紛繁的自然現象做出統一的解釋。

經驗認識方法與理論思維方法也是相輔相成的,它們在科學研究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問題的關鍵在于科技工作者能否自覺運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進行研究。科技工作者只有學會根據不同的科研對象和在不同的科研階段運用不同的科研方法,才能在科技創新中取得成就。簡言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科技創新的又一內在方法。

篇7

[關鍵詞]中醫藥院校;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管理模式

積極開展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加強和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高等學校面臨的緊迫而重要的任務。目前中醫藥院校也正在逐步探索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育人模式,但由于經驗不足、缺乏理論指導等原因,存在培養方式單一、科技成果水平不高、科研氛圍不濃厚等情況,導致目前對中醫藥院校大學生進行系統的課外科技創新活動育人模式的探究還不夠深入,也沒有科學的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管理模式。因此,在高等中醫藥院校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科學規范的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管理模式意義重大。

一、完善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領導機構管理模式

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領導機構管理模式的建立,應該致力于本校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宏觀的組織和協調,其領導機構管理模式應包括領導小組、專家指導團隊和專家咨詢委員會以及項目評審委員會等幾個方面。

(一)組織成立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

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應由校院兩級機構組成,部門涵蓋校辦公室、科技處、教務處、高教研究與評價中心、中醫研究院、實驗中心、財務處、學生處、團委等,領導小組下設工作辦公室(建議設在團委)。校辦公室負責部門間工作的協調和對外聯絡,教務處負責指導教師的組織安排,學生處負責學生的管理,科技處、高教研究與評價中心等部門負責對學生進行科研指導以及作品的評審驗收等工作,團委(領導小組工作辦公室)負責科研立項的申報、科研活動的管理、科技競賽活動的組織以及學術科技活動氛圍的營造。此外,還應在學生中成立研究會、科協等組織,協助團委具體負責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經常性的組織開展。

(二)組織成立專家指導團隊和專家咨詢委員會

專家指導團隊為項目臨時組織,全程負責該項目的技術指導和智力支持,學生科研方法的訓練、科研思想的熏陶、科研能力的鍛煉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都需要專家指導團隊來完成,項目結束后該團隊自動解散;專家咨詢委員會為常設機構,人員組成應包括學校各學科門類的資深專家學者,其主要任務是研究本校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發展規劃,幫助解決學生在科研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三)組織成立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項目評審委員會

項目評審委員會由校內外科技、學術專家組成,具體負責對學生科研項目立項評審、中期檢查、科技成果技術論證、質量評估以及成果的最終評審和向上級組織推薦等工作。

二、完善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運行的管理模式

(一)制定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各項規章制度

應結合學校實際,本著鍛煉人、培養人、塑造人的原則,制定詳細、科學的各項規章制度。如:《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管理辦法》、《大學生科研課題立項審批制度》、《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科學研究基金管理辦法》、《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實驗研究管理辦法》、《大學生科技成果申報評審制度》等。通過制度的建立,規范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理順工作程序,極大地推動學生科技創新成果的涌現。

(二)建立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科研基金

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需要人財物等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其中資金因素是至關重要的。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基金設立的目的和使用方向主要是用來資助大學生科研課題所需經費開支、參加有關學術科技競賽活動、發表學術論文以及對參加課題的研究者、指導教師和有關組織人員進行表彰和獎勵。

(三)重視選拔參與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人才

參與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學生隊伍建設應考慮年級的組成,要做到各年級學生相結合,以達到人才培養的連續性,力爭做到一、二年級打基礎,三、四年級攻關出成果。人才選拔可以通過導師推薦、科研愛好者自薦、自主開放性實驗設計以及課外科技小組活動涌現出的佼佼者等形式產生。

(四)要大力營造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氛圍

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作為校園文化的高層次內容,同時也是一項意義重大的項目,需要大力宣傳、積極引導、認真組織和嚴格管理。要通過開展各種能夠激發學生科研潛能、能夠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具有實質意義的活動,如:學術報告、“挑戰杯”科技競賽、小發明設計、模擬研究等,從而營造一個濃厚的大學生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氛圍,讓廣大青年學生和教師對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意義和重要性有深刻的認識,了解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實踐對學生科研過程的訓練、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科學精神的養成具有重要作用,充分認識到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不單純是對學生科研能力、實踐能力提高,同時也會對學校整體科技水平的推動以及校風和學風改善產生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梁燕,楊健安,等.我國高校科技活動典

型相關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04,(7).

[2]朱愛勝. 對高校科技創新體系的思考

[J].教育發展研究, 2007,(12):77.

[3]陳艷,曹然然. 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

實踐與思考[J]. 當代青年研究,2005,

(4):50-52.

[4]王平祥,唐鐵軍. 著力構建大學生課外

科技創新活動體系[J]. 高等理科教育,

2006,(1):102-105.

[5]劉漢香. 創新學生管理工作提高大學

生科技創新能力[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

學校學報,2008,(6):45.

[6]劉傳文,等.清華大學學生課外學術科

技活動調查與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

篇8

關鍵詞:高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C961;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19-0004-02

近年來,高校成為國家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整個社會都在呼喚科技創新人才的產生和涌現。高校依托各種資源,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營造科技創新人才成長的和諧自由的環境,期望培養出一批批創新人才,使之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這些努力雖然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但與社會進步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任重道遠。本文分析我國創新人才的特點、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社會意義和成長環境,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進高校培養創新人才工作的設想。

一、科技創新人才的內涵

科技創新人才,指具有科技創新精神的創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掌握創新方法和形成創新能力的人才。創新是創新人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而創新素質是一種綜合素質,科技創新人才應該是知識結構廣博、好奇心強烈、想象力豐富、人格高尚的人才。

創新能力的形成必須以廣博的知識為基礎。科技創新人才應在掌握扎實基礎知識的同時,具有精深的專業知識,能夠廣泛涉足其他領域,在此基礎上綜合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奉獻新的知識、技術、工具、工藝、產品。從整個社會的發展看,所有知識的獲得、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工藝的更新和整個社會的進步,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因此,沒有廣博的知識積累,創新就是一句空話。

豐富的想象力是創新思維的核心內容和動力,是創新行為的起點。只有具備豐富的想象力,才會有創新思維,創新行為才能進行。在一個以社會和經濟改革為主要動力的迅速變革的世界里,更重視想象力。

好奇心是產生和發展創新能力的前提之一。只有具備好奇心,才能推動個體去不斷尋求、發現、創新,達到對未知的理解和現實問題的解決。科技創新人才應拒絕思維定式的束縛,勤于不斷探求未知,敢于懷疑既有現狀的不足,不斷提出新的見解,追求新的突破。

科技創新人才必須嚴于律己,形成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心理素質。創新活動不是短時間能夠完成的,一項創新往往是經過長期努力的結果,甚至是無數創新人才長期共同努力的結果。創新人才必須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經歷失敗的打擊,百折不撓,愈挫愈進。只有具備這些品質,才能在艱難的環境中或激烈的競爭中,保持樂觀、堅韌的態度,保持創新的熱情。

創新人才必須具有高尚的人格,具有與人合作的精神。競爭與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社會趨勢,人們相互依賴的程度進一步加深,任何個人的進步與成功很難離開合作。很多創新活動都不是某個人能夠獨立完成的,往往需要多個人的合作與努力。缺乏自主創造力和利他傾向的人很難和別人合作,離開了合作,就難以彌補自身的缺陷,增強自身的力量。因此,創新人才必須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真誠的工作態度和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養成寬厚和善良的性格,樹立利他意識和無私奉獻的崇高品格,增添自身的人格魅力。只有具備這些品質,才能在合作中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二、培養科技創新人才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發展的需要

人類已經步入了知識經濟時代,科學和技術的創新能力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是影響一個國家國際地位的重要因素,創新能力的競爭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發展的需要。高校是我國培養科技創新人才、進行知識傳播的主體,也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及知識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唯有適應社會進步的要求,培養一大批科技創新人才,并實際地參與科技創新,才能獲得社會的承認和接受,贏得自己的生存與發展空間。美國高等教育學家布魯貝克(John.S.Brubacher)指出,高校走出象牙塔已經是一種歷史趨勢,必須平衡純粹的學術研究和應用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又要服務社會。其實,無論是追求知識抑或服務社會,本質上都是創新。高校的創新,理應同時并重兩種指向的創新。我國高校歷來重視創新人才的培養,采取種種措施,利用各種渠道為學生進行創新活動提供機會。這些措施雖然有所成效,但發展不平衡,主要在于一些高校人才培養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不強,課程內容滯后,教師缺少獨到見解,弱化了創新能力的生成機制,創新活動效果不佳,缺乏創新成果。高校競爭,最終是培養創新人才的競爭,是參與奉獻創新成果的競爭。高校把握機會,培養優秀的科技創新人才,奉獻高水平的科技創新成果,才能贏得競爭,獲得發展的機遇和空間。否則,難以適應社會進步的要求,并失去競爭的優勢和社會的支持。

從國際環境看,我國要適應世界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迫切需要培養造就科技創新人才。目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科學技術這個第一生產力的水平上,表現在技術進步和創新速度、質量和水平方面。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國科技創新的能力。國際間的競爭說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是科技創新人才實力的競爭。要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必須重視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努力營造適合創新人才成長的環境,主動適應國際競爭的要求。

三、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人才成長、生活和工作的環境

科技創新人才的成長與生活和工作環境密切相關,其所需要的環境是指從事科技創新活動時所需要的條件,社會環境直接影響其創新活動的進展。

社會文化環境是科技創新人才成長的土壤,是科技創新人才形成創新意識與發展創造力的重要背景。不同文化環境及由此產生的不同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對科技創新人才的創新觀念和創造力具有深刻影響。應當鼓勵和包容創新,以及具有創新的價值觀念。沒有這樣的價值觀念,科技創新、工作創新、機制創新就會成為一句空話。我國傳統文化具有多重性質,既有“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思想淵源,亦有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創新的思想觀念。因此,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和適應科技創新人才的文化環境,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創新活動必須擁有一定的政策環境保障。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激勵了創新人才的工作熱情,保證了創新活動的實施。但是,有時實施力度不足,機制不健全。因此,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需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相關政策。比如,分配制度是創新人才創新活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政策環境應當是在保證創新人才基本收入的同時,對從事前沿性基礎科學研究的人才,政府給予特殊政策。同時,重視提高創新人才的經濟收入,使其具有舒適的生活環境,保證創新人才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我國創新人才流動有時還存在障礙和壁壘,部門之間人才流動不暢通。因此,必須重視人才流動制度的建設,將之作為人才隊伍建設的重點。為此,必須為人才流動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給人才流動以法律保障,使人才流動規范化和法制化,為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一些地區創新人才的激勵機制仍不完善,在人才晉職、評優、評獎等方面仍然存在重學歷、重輩分的現象,忽視了人才的實際能力和貢獻大小。在人才使用上,公平、公正的競爭激勵機制未完全形成,在實際工作中缺乏對創新人才的精神激勵。因此,要完善對創新人才的精神激勵政策。認識到精神激勵是重要的激勵方法之一,能給創新人才以精神支持,使其在進行創新活動時,免除后顧之憂,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創新活動中去。要完善驅動創新人才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傾斜政策,提供個人價值得到充分承認和尊重、個人才能得到應有的發揮和贊賞、個人貢獻不會被忽略的氛圍。要制定對創新人才的保護政策,逐步完善相應的法律體系。通過政策傾斜,真正使創新人才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受到全社會的尊重。

創新活動必須有一定的投入環境支撐,發達國家非常重視創新人才成長的投入環境建設,以巨大的科技投入保證創新人才創新活動的進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研經費投入不足,科研基礎條件以及科技資源共享機制相對薄弱,存在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的問題。應當加大經費投入力度,著力營造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政策環境。

四、高校在組織建設管理中,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從某種程度上說,高校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貫穿于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每個環節,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高校在組織建設管理中,尤其要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國際競爭,實質上是科技和科技創新人才的競爭,在社會的各種資源中人才是最寶貴、最重要的資源。高素質的科技創新人才作為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作用尤為突出。高校作為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高等教育的教育觀、人才觀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創新能力是創新人才的首要標準和核心能力,要成為新世紀的創新人才,就必須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影響,轉變觀念,樹立創新意識,大力提高創造能力。高校培養的創新人才必須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掌握科學工作的一般方法,能夠正確判斷和解決實際問題;具備較好的國際交流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一定的組織能力;具備良好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創新精神與創業精神,了解科技與社會之間的復雜關系,參與跨學科的研發創新工作。高等教育要建立起培養創新人才的機制,自上而下轉變傳統觀念,建立起新的人才觀,把具備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作為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引導學生樹立創新意識,充分理解創新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高校創新環境因素眾多,優越的實驗條件、與同行之間的交流機會、擁有研究自、承擔和參與富有挑戰性的研究項目等,都是學生進行創新活動、養成創新精神和掌握創新方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創造開放、流動、競爭、合作的創新人才培養氛圍,同樣是知識經濟時代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條件。高校在創新人才培養中,應多方面聽取學生意見與建議,保持信息公開和資源共享,使科技創新人才成長擁有良好的硬性環境和軟性環境。

培養科技創新人才,高校還應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經費支持,使大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創新活動中去。應當為大學生提供專項經費用于大學生的科技創新項目,為大學生設立創新基金,鼓勵大學生參加科研活動。同時,應當面向世界辦學,在教師招聘、人才引進方面與國際接軌,努力與世界一流高校保持同等水平,為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優良的教師隊伍。應以更加開放的姿態,積極引進具有國際水平的優秀學術大師,以多樣化的形式擴大國際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一些高校的教學評價過多注重量的考核,忽視質的把握;注重表面,忽視內在;注重知識傳授的環節,忽視特殊能力的培養和考查,尤其是對教師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考查尚沒有一個科學可行的機制和辦法。教學方法過死,對大學生的評價主要以課程考試分數確定優劣。這些現象束縛了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因此,必須改進教學評價制度,既要重視量的考核,也應重視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

五、結束語

總之,高校應當深刻認識到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提供物質及精神上的支持,以培養出國家發展所需要的科技創新人才,為社會進步做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陳曉季.關于培養高科技創新人才的幾點思考[J].湖南社會科學,2001(06).

[3]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高士琦.將培養高素質科技人才放在重要戰略地位[J].黨建研究,2001(05).

篇9

關鍵詞:科技創新團隊 學科帶頭人 產業化

1.科技創新團隊的內涵與特征

1.1科技創新團隊的內涵

科技創新團隊,是指為了更好地進行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工作,由研究領域或方向的學科帶頭人和一定數量的學術骨干及科研工作人員組成的,通過團隊內部的分工合作,創造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成果的科技研究群體。科技創新團隊通過內部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極大地提高了創新效率,作為科技創新的一種有效組織形式,科技創新團隊正逐漸成為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載體。

1.2科技創新團隊的特征

1.2.1有穩定的研究領域和方向。科技創新團隊的研究領域、方向往往是學科帶頭人和一批學術骨干經過多年的科研工作努力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并具有明顯的優勢和鮮明的特點,研究目標也比較清晰和明確。

1.2.2成員的知識結構有相關性和互補性。在科技創新團隊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標的引領下,有著共同理想和目標的,知識結構有一定相關性的科研人員集聚在一起開展創新活動。并在實際創新過程中能夠做到團隊成員知識、能力、年齡、思維方式、性格特征、工作風格、研究經驗的優勢互補。

1.2.3扁平式的組織結構。科技創新團隊的組織結構通常是扁平式的,在學科帶頭人的帶領下,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團隊內部能夠充分發揚學術民主,具有良好的學風。團隊成員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能夠充分發揮每個成員的積極性和創新性,促進科技創新。

1.2.4良好的運作機制。科技創新團隊一般都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各類有效的激勵機制。團隊領導者往往具有良好的戰略眼光和協調能力,不僅能夠準確把握學科發展方向,選定發展目標,而且善于調動團隊成員的積極性,協調成員之間的合作關系,使整個團隊和諧有序地運作。

1.2.5能夠持續產生創新成果。科技創新團隊的研究方向穩定,研究目標明確,組織協調能力較強,能更好地勝任復雜的科技研發工作。科技創新團隊通過發揮其在特定研究領域的集成優勢,能夠在該領域內持續產生創新成果,特別是能夠產生一些重大科技成果。

2.西方國家科技創新團隊發展的新特點

2.1政府在科技創新團隊建設中的主導作用日益明顯

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科學技術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越來越大。各國政府也越來越重視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工作。加拿大聯邦政府在20世紀末就認識到了科技創新團隊在21世紀知識經濟中的重要性,并開始探討如何通過創新使加拿大經濟和社會生活仍然保持在世界前列。2002年2月,加拿大聯邦政府出臺了“加拿大創新戰略”,作為加拿大創新的政策基礎。加拿大聯邦政府通過設立風險基金和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對科技創新團隊進行重點扶持,調動了許多企業進行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的積極性,使它們成為加拿大企業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力量。除此之外,加拿大聯邦政府還設立了新的項目和機構,專門對科技創新團隊進行多方面扶持。美國政府更注重通過多渠道籌集資金支持科技創新團隊建設,資金來源有聯邦撥款或資助、州政府撥款或資助、成立基金會、貸款、風險投資等。并且,對于一些從事重大長期研究課題的科技創新團隊,美國聯邦政府會給予重點的財政支持。

2.2從事基礎研究的創新團隊越來越受到重視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理論知識對企業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日益顯現,許多國家不斷加大對基礎研究創新團隊的投資力度,大力扶持基礎研究。上世紀80年代后,日本對基礎科學研究的重大意義漸成共識,日本政府也對基礎科學研究從資金、人才、組織等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2001年日本啟動了第二期科技五年計劃,明確提出在未來50年內培養30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目標。近年來,日本政府以此為目標,在基礎科學研究經費、研究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和引進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重點傾斜政策。這些政策具體包括以下內容:首先,建立具有世界水平的戰略研究基地,來培養國內優秀人才和吸引海外優秀人才。為了加強基礎科學的研究并能夠在短時期內發明、創造一些具有世界最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日本政府提出并建立了一批具有各方面優越條件的研究基地,以此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來基地進行研究。其次,擴大競爭性科研經費預算, 建立有利于創造優秀成果的競爭性研究開發環境。用于基礎研究的競爭性科研經費主要包括兩項:一是用于支持學者自由構想和獨創研究的“科學研究費補助金”,主要由日本學術振興機構(JSPS) 具體運作,采用同行評議的方式進行評價;二是圍繞國家戰略目標的“戰略性創新研究推行事業基金”由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 負責具體運作。再次, 制定、出臺了一些待遇優厚的人才政策, 解決基礎研究人才相對不足問題。

2.3加強對科技創新團隊研究成果產業化的扶持力度

科技成果產業化是科技創新的關鍵環節。面臨知識經濟的挑戰,加快推進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已對創新成果產業化提出了更為緊迫的要求。許多國家都把科技創新團隊研究成果產業化看作是推進創新活動的重點環節予以扶持。在這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加拿大,加拿大聯邦政府為了促進本國科技成果產業化設立了多個扶持項目。主要包括:(1)科學研究及試驗開發稅收優惠計劃(SR&ED)。該計劃是通過稅收優惠鼓勵企業進行技術研發和創新的聯邦項目,主要內容是向加拿大企業的科研和技術開發投資進行稅收減免。(2)工業研究輔助計劃(IRAP)。該計劃是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設立的專門支持中小企業創新團隊建設的計劃,其使命是促進中小企業的創新,增加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使這些企業的創新思想盡快變成營利的商品。它的任務是當中小企業在新產品的開發、生產或服務中遇到技術挑戰時,向它們提供幫助。(3)加拿大技術伙伴計劃(TPC)。該計劃是主要對加拿大私有部門的科技創新活動進行資助的聯邦基金計劃。它的資助對象為在一定領域內準備進行研發和創新活動并且具有能力實現其目標的加拿大境內的企業或組織。

2.4注重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的制度創新

科技創新團隊研究開發的一些高、新、尖科技項目不僅投資大而且風險大,需要先進的設備與設施,需要投入大量的科技人才,這些都要求在有關的體制上、制度上進行創新。美國政府在這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政府以高校為依托,組建了多學科的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科研――教育――生產三位一體的創新團隊模式。此外,日本政府也十分強調“產學官”聯合攻關的力度,強化“產學官”合作體制,建立聯合創新團隊。所謂“產學官”合作體制,是產業界、大學和政府研究機構通過共同研究一些重大攻關項目,并使研究成果實現產業化的合作體制。20世紀80年代日本確立“技術立國”戰略方針后,正式提出“產學官”合作體制。其后,“產學官”合作在政府許多有關科技政策的文件中被視為推進日本科技發展的一個政策。20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提出“科學技術創造立國”戰略后,將“產學官”合作體制更視為推進日本科學技術創新、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新產業的一個重要政策。2002年10月,日本政府推出的加速改革綜合對策中,明確提出要完善創業環境,使“產學官”合作的創新活動進一步活躍,恢復產業生機,并具體規定:促進“產學官”合作研發及成果轉化,特別是對生物技術、信息通信、環境科學、納米技術材料等新興產業領域的創新與產業化,給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2.5科技創新活動日趨均衡化

以前企業科技創新團隊的創新活動存在著重產品開發輕工藝改造、重新產品開發輕現有產品改良的現象。事實上與產品開發一樣,生產工藝的改造也是非常重要的,牽涉到怎么樣把產品變成消費品以及怎么樣降低成本的問題。如果只重視產品開發不重視工藝研究很可能被競爭對手打敗。雖然,開發新產品、在技術上實現突破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不迅速地對產品進行改良降低成本占領市場,提高后來者的進入壁壘,就很容易被競爭對手及時跟進和模仿。隨著對知識經濟認識的不斷加深,企業認識到科技創新活動是由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營銷5個環節組成的一條“創新鏈”。就企業而言,技術開發、生產工藝、產品營銷上的競爭力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不可顧此失彼,科技創新活動日趨均衡。

3.對我國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的啟示

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和全球性科技革命的蓬勃發展,科學技術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日漸顯現。為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國際競爭力。我們必須要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問題。借鑒西方國家科技創新團隊發展的經驗,我國科技創新團隊建設應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3.1加大政府對科技創新團隊的政策傾斜和支持力度

首先,我國政府應撥出專項財政資金,用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在平臺建設、人才引進、研究經費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其次,要通過多渠道籌集社會資金支持科技創新團隊建設。財政資金畢竟是有限的,政府應該通過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多渠道籌集社會資金支持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第三,應通過稅收優惠,稅收減免、抵扣,信貸支持,政府采購等手段調動企業進行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的積極性。

3.2注意科技創新團隊發展的均衡性

首先,應根據我國產業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對科技創新團隊建設進行宏觀布局。為大力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需要深入分析和全面把握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動態,對我國支柱產業和未來新興產業的發展需求和趨勢進行科學的預測,針對產業關鍵技術,以平臺建設為基礎,以領軍人才為核心,從戰略角度確定我國科技創新團隊的合理布局,并根據輕重緩急和已有基礎,以平臺建設為基礎,制定全國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的宏觀規劃。其次,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增強我國的科技創新資源的集聚功能,提升經濟競爭力,不僅要建立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的多學科科技創新團隊;也要建立面向市場需求,由產業牽頭,產學研多部門緊密合作的跨部門科技創新團隊,提高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效果和效率。第三,從科技創新活動的“創新鏈”來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營銷5個環節都應有相配套的科技創新團隊,實現科技創新活動的均衡化。

3.3通過制度創新促進科技創新團隊建設

我們應效仿美國、日本的做法,建立跨部門、跨學科、跨地域的,產學研相結合的開放式的科技創新團隊。在迅速變化和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傳統的縱向科研組織管理模式很難應對目前復雜的、尖端的科技創新活動,而且條塊分割管理的局面又會導致資源過度分散,無法發揮聚集效應。跨部門、跨學科、跨地域的開放式、網絡化的科技創新團隊可以做到根據具體任務或工作流程來組織團隊,并根據需要來配置人員,柔化部門和學科之間的界限,開通溝通渠道,使各種思想能夠充分的交流和傳遞,增強學科的聚集能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基金項目:廣東省2010年軟科學項目(2010B070300074)。

參考文獻:

[1]宋成華.日本的研發投資效率分析[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7.

[2]弗里茨?馬克盧普.美國的知識生產與分配[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文芳.研發投資國外研究狀況及我國借鑒[J].《會計之友》,2007(05).

[4]柳洲,陳士俊.我國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科學管理研究》,2006(2) .

[5]黃軍英.歐洲企業研發投資趨勢[J].《全球科技經濟望》,2006(12) .

篇10

“雞蛋里頭挑骨頭”:找出科技創新工作“短板”

與陸地石油勘探開發相比,海上石油勘探開發雖然只隔了一層水,但是成本卻要高出8—10倍。中國海油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通過引進消化技術、加強科技自主創新、優化管理手段,實現了高效高速發展。

中國海洋石油工業起步雖然較國外相對要晚,但是憑借著科學技術的引進和消化吸收,集成創新、自主創新,成功實現了從淺水至深水、從國內到國際、從純上游到綜合型的三大跨越。僅僅用了26年時間,中國海油就形成了國外石油公司百年以上才能形成的發展格局。

面對公司高效高速發展的大好局面,中國海油黨組一點兒都沒有松懈。學習實踐活動伊始,黨組書記、總經理傅成玉就給公司上下提出了要求:“雞蛋里頭挑骨頭”。簡言之,就是要把那些今天看還不是、但明天看可能就是,放在國內政策環境下看不是、但放在國際競爭環境下看可能就是的問題,統統找出來。

海油黨組7名成員分別帶隊深入各所屬單位進行調研,與1298名各層面員工座談,對4408人進行問卷調查,先后收集各方面各類意見和建議3000多條。經過調研,中國海油黨組發現了科技創新工作的“短板”。在影響制約公司科學發展和群眾最為關心的8個方面220多個問題中,相當一部分涉及到了中國海油科技發展規劃、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自主研發的機制與制度建設等方面的問題。

經過廣泛深入的討論、分析,科技創新工作存在問題的原因浮出了水面:對于創新對公司發展的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夠,投入的精力還不足;對建立具有中國海油特色的自主創新體系所做的研究不夠深入,部署不夠系統;較多地依賴技術引進,有時忽視技術積累;注重對急需技術進行研究,對影響公司長遠發展的創新重視不夠等。

科學發展:走中國特色科技創新之路

針對科技創新工作存在的不足,中國海油黨組提出了具有戰略意義的整改思路。黨組要求,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科技水平,使科技真正成為公司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20多年來,中國海油堅持科學發展,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經歷了引進消化、集成創新和自主創新三個階段,走出了一條富有中國海油特色的科技發展之路,目前已成為全球除深水之外的科技領先的海洋石油企業。

在中國海油的多項技術創新中,稠油技術和FPSO(海上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技術最具代表性。中國海油經過20多年的潛心研究,自主研發出世界上首套專門應用于稠油油田開發的技術。目前,這套海上稠油開發技術整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部分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以“鉆井壓裂適度出砂技術”為代表的稠油開采技術大大提高了稠油油田的采收率。

FPSO作為海上油氣田開發的關鍵設施,支持著我國海洋石油75%—80%的產能。中國海油已擁有16條FPSO,中國是世界上擁有FPSO最多的國家。在成本方面,中國海油每艘FPSO投資10億—14億元人民幣,僅為國外同等規模的70%—80%。

解放思想:強化科技創新驅動作用

自2008年3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開展以來,中國海油廣大干部員工已經形成了共識:開創公司科學發展新局面,必須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驅動作用。

思想的解放釋放了中國海油的科技創新活力。短短幾個月時間里,中國海油又有多項新技術問世。

5月28日,海上第一個熱采試驗項目——南堡35—2油田多元熱流體單井吞吐項目通過驗收審查。

6月11日,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COSL)研制的“扇區固井質量測井儀”問世。

7月1日,國家“限塑令”正式實施僅一個月,中海石油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即與中科院聯手成功研制出了全球首批二氧化碳可降解的環保塑料袋。

……

同時,中國海油的科技創新工作瞄準了更為遠大的目標。那就是走向深水和發展新能源,打造國際一流科技創新能力,以科技創新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