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活動總結范文
時間:2023-11-17 17:19: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研究性學習活動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柳石路小學“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調研活動紀實
(一)
暖風吹來,溫潤舒適,柳石路小學六年級一班教室里。洋溢著濃濃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侃侃而談,有的介紹蒙古的自然風光,有的哼唱蒙古的歌謠,有的講述蒙古族的婚嫁習俗及古老的傳說,有的吟誦自己創作的詩詞。在場聆聽的幾位家長也相機介紹了孩子們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方法,并對孩子的學習作了點評。指導老師情不自禁地跳起了熱情奔放的蒙古舞,隨著歡快的節奏,時而如輕捷的馬兒在草原奔馳,時而如矯健的大雕在長空中翱翔……這是一節什么課呢,如此隨意而富有激情?原來這是一節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課。
“研究性學習”課程是柳石路小學面向全體1----6年級學生開設的校本課程。四月中旬,柳州市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學科中心組及市“研究性學習”課題組一行28位專家和老師,在市教科所唐麗老師的帶領下到柳石路小學開展現場調研活動,活動內容包括聽課、聽學校“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實施情況匯報和查閱相關資料。開頭一幕就是學校主管教學楊副校長率先垂范,親自上的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課《小小詞作家》的精彩剪影。
(二)
在布置得清雅舒適的展覽室里,專家和老師們如蜜蜂似地在“研究性學習”宣傳板報和學習成果展臺邊流連。欣賞著精美的活動倩影,翻閱豐富的研究性學習成果資料,聆聽了學校領導及執研老師的經驗介紹,到場的專家和老師無不感嘆萬分。
感受之一:孩子們研究的課題五花八門,每個學科都有研究性學習課題,每個課題研究都涉及多學科知識的學習和運用。
案例1、利用社區資源優勢,與龍潭公園取得聯系,開展了綜合實踐學科課題研究《綠色承諾》。進行參觀、采訪、閱讀、統計、習作。繪畫、攝影、剪貼、制作標本、種植植物、廣告宣傳等活動,培養了關注社會、關注生活的意識及綜合實踐與創新能力。
案例2、數學研究性學習子課題《家庭會計》中,孩子們通過一個月的實踐活動,了解了家庭收支情況,感受了父母的養育之恩。
案例3、音樂研究性學習子課題《生活中的節奏》中,孩子們留心觀察生活,傾聽風聲。水聲、鳥聲、雨聲、讀書聲、喇叭聲等,從中發現、感受音樂節奏,創作節奏曲。
感受之二:課程實施各個階段,老師都注重引導學生用周記、日記、學習體會、總結、感想等形式將研究過程中的各種收獲和體驗反映出來。
案例4、一年級數學研究課題《生活中的數學》中,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從生活中發現數學、運用數學、感受數學的美,寫下與數學息息相關的生活日記;一年級語文研究課題《做個好孩子》中,孩子們存老師指導下把日常生活中做好事的經歷描述出來,在情境中、在研討中發現做人道理,明辨是非對錯。
感受之三:執研老師在做好課題宣傳工作,爭取家長的認同和支持這方面作出了嘗試。
在許多研究性學習資料中,我們看到了以“研究性學習”為主題的家長會記錄、給家長
的公開信、聘請學生家長做校外輔導員的合同書、階段展示全家長留言、家長參與“研究性學習”的活動總結等,研究性學習已走進孩子和家長的心。另外,教師注意利用孩子的切身體會感動和教育家長。
案例5、柳州舉行“第二屆柳州國際奇石節”期間,四年級開展了《小記者看大世界----新歷柳州國際奇石節》。
研究性學習活動。為了促進交流、學習、反思,師生共同設計并開展了系列活動。在“金話筒新聞會”上,有位孩子了《我為什么不當小記者》的新聞,表明了父母不支持自己參加活動的苦惱。用心良苦的老師讓孩子把活動錄音磁帶回家給家長聽,家長聽后說“今天孩子把‘新聞會’活動實況錄音磁帶帶回家反復聽,十分開心。看著孩子,我們又高興,又慚愧。高興的是我的孩子遇到了一個好老師,一群好同學,這么真誠地幫助她,使她這么開心地學習;慚愧的是我們做家長的沒有意識到學校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重要性,無視孩子的需要,使孩子受委屈了。今后,我們一定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大力支持學校工作,讓孩子過得更充實更快樂。”
傳統的教學由老師決定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沒有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研究性學習”課程以學生為主開發課程資源,開辟了一個“以人為本”的學習天地。孩子們是幸福的,他們真正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正如一位調研老師說的那樣:“領導在認認真真地抓教育,老師在踏踏實實地干教育,學生真真切切地享受著教育,享受教育就從‘研究性學習’開始的”。
篇2
關鍵詞:化學專題型;研究性學習;實踐與體會
文章編號:1005-6629(2007)09-0031-03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專題型”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基于學科卻又游離于課堂的研究性學習。它以學科知識點作為研究性學習的核心,或以學科教學的某個知識點作為問題探討的指向,以專題的方式開展研究活動。研究性學習延伸到學科教學,及至課堂教學中,是對研究性學習的一個更高層次、更趨本質的理解,通過與學科教學的有機整合,促使學生從接受性學習走向自主創新型的研究性學習。
1化學專題型研究性學習課題的確定原則
化學專題型研究性學習不應是相應知識、方法的簡單再現或重復,也不是教材內容的簡單模仿、記憶與練習。一個有價值的專題型研究性課題,其最終目的不僅獲得問題的解,而應當是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活動對學科知識的概念、方法、觀念獲得一些新的理解,或者重新認識一些新的聯系與觀點。因此,化學學科中學生選擇課題以及教師確定研究課題時,一般應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1)依據化學課程標準規定的學科研究性學習課題內容;
(2)源于化學學科課堂學習中的疑惑確定研究性專題;
(3)立足課堂教學中的某個知識點作為探究點,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深入探討;
(4) 從化學學科角度對生活中的某些問題的研究,提供一些涉及化學知識與社會生產、生活關系的研究性專題;
(5) 有利于學生自身已有知識結構的重組,并以此為據獲得知識之間新的聯系為基礎的課題,包括化學知識的內容體系以及化學與其他學科間的聯系的研究性專題;
(6) 有利于引導學生對化學實驗探究的研究性課題,包括實驗設計類課題和實驗改進類課題。
2化學專題型研究性學習的類型
化學專題型研究性學習一般一個專題控制在2-5個教學時數中完成,其內容要緊密聯系教材,但可以適度地跳出教材、高于教材。這種專題型的研究性學習可以緊密結合各年級、各章節的教學進度和內容有機選取專題,與學生知識發展的階段性相適應,其研究過程的獨立程度、研究方法的掌握水平等目標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點。一般化學專題型研究性學習有以下幾種類型:
2.1形成型探究
選題要求:針對教材內容,將知識形成過程的典型材料設計為學生的再發現、再創造的研究性問題,這些材料的提出過程,也可以是結論的推導分析和論證過程,或是解題思路的探索、解題方法及規律的概括過程。
實例:鐵在什么條件下最易生銹?
學習內容:通過多次實驗、比較,總結鐵生銹的條件。
研究過程:①分析下列因素對鐵生銹的可能影響:水、空氣、食鹽溶液和鐵的形狀等,分別設計對比實驗方案。②準備好各物品 ,分組完成上述實驗,觀察一周并記錄相關數據。③綜合比較,得出結論,撰寫實驗報告。
2.2建構型探究
選題要求:立足于引導學生建立知識體系網絡,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具體內容包括對化學知識內容、系統結構的歸納整理,對問題解決的一般方法的整理。
實例:乙醇的結構
學習內容:認識、理解乙醇的結構及其支持證據。
研究過程:①教師給出乙醇的分子式,由同學猜測其可能的結構,即提出假設。②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理論或論點,或者設計驗證性實驗。③學生展示自己的論據或實驗等,并進行說明。④教師和學生一起討論、點評、總結,布置學生寫出活動心得。
2.3發現型探究
選題要求:立足于引導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對現實問題或化學學科本身問題的規律進行歸納、推測和發現。主要內容包括對知識生長點的延伸、新舊知識產生的矛盾,以及對結論的反思、變換、延伸與拓展等。
實例:氫氣是未來的最佳能源嗎?
學習內容:通過辯論,認識氫氣作為新型能源的開發前景。
研究過程:①由教師宣布課題活動意圖,并由學生自主推舉活動主持學生,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經過調查收集,對“氫氣是否是未來的最佳能源”的觀點,并選擇最有代表性的、互相對立的兩種觀點進行分組,同時選定“仲裁組”人員。②各組搜集資料,準備辯論。“仲裁組”確定評判標準。③召開辯論會進行現場辯論。④全體同學根據辯論進行討論,并由"仲裁組"作出總結,各參加人員寫出活動心得。
2.4應用型探究
選題要求:立足于化學知識在學習過程中的應用和探究,包括化學知識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以及與其他學科的綜合應用。主要包括:知識應用方法、方案、結果的探究,化學知識在應用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的探究和各學科間多知識點的聯系探究等。
實例:小心!食物中的“吊白塊”
活動內容:經過充分準備,向社會宣傳食品中添加“吊白塊”(甲醛次硫酸氫鈉)這一侵犯消費者權益的不法商業行為的實質及危害。
活動過程:①查閱文獻、訪談工商部門,了解“吊白塊”的成份、功能、危害及有關法律法規,作好知識準備,并進行活動設計。②搜集添加了“吊白塊”的食物樣品,如面筋、米粉、粉條等,并搜集有關圖片,作好實物準備。③發起一次面向消費大眾和商販的宣傳展示活動,向社會展示“吊白塊”、食品中添加“吊白塊”后的質量假象、部分樣品、中毒圖片等,并同時印發傳單宣傳,進行講解,回答咨詢。④返校進行活動總結。
上述類型的研究小專題,在操作過程中一般是學生根據所學知識提出研究專題,由指導教師作相關知識背景介紹,增加學生對專題的了解,同時給學生以方法論的指導。然后學生圍繞專題,組建學習研究小組,根據專題研究的基本內容和層次概況,可以選擇更加小的子課題進行研究。在此過程中,教師實施全程監控和指導,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相互間不斷地或與教師討論、交流,最后形成初步的研究報告或小論文,由同學代表向全班同學進行交流匯報、接受評議,并作進一步的修改后定稿,作為研究性學習的成果上交。
3化學專題型研究性學習案例
案例: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
學段:初中三年級
3.1課題的提出
二氧化碳是空氣的組成部分,大約占空氣總體積的0.03%,這樣的組成對于人類和其他動植物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地球上存在許多能引起二氧化碳含量變化的因素,比如煤、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燃燒會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許多動植物在生命活動過程中要消耗氧氣,呼出二氧化碳氣體;海水吸收和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要消耗二氧化碳氣體……。在教學過程中,不時有學生提出:上述因素會不會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發生變化?是變大還是變小?我覺得這個問題與學生的學習、生活聯系密切,且學生已進入第二學期的化學學習,已有足夠的知識、能力解決該問題。于是便建議學生進行大膽的預測并進行研究活動。
3.2 課題研究的過程
3.2.1大膽猜想
課題確定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你認為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還是不變?學生們認真思考后,提出了許多猜想,對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作出了預測:
(1)地球上二氧化碳氣體的消耗和生成保持平衡,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不變。
(2)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白天增強,晚上減弱,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白天低,晚上高。
(3)在不同地段環境、不同的時間里,某個區域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可能會發生波動,但由于空氣的流動,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總體變化不大。
(4)隨著現代工業的迅猛發展,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氣體,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會逐漸升高,人們所說的“溫室效應”就是例證。
3.2.2設計方案
學生的預測哪一個是正確的呢?我鼓勵全班學生利用所學化學知識設計測定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探究方案。第二天,全班除幾個學生以外,其余學生均設計出自己的探究方案,體現出強烈的參與欲望。學生的探究方案不僅多而且各有差異,我讓幾位化學成績好、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的學生進行歸類整理,然后把整理好的幾套方案在課堂上讓全體學生討論,最終形成了一套最優方案。
3.2.3人員分工
將參加不同地段、不同時間探究活動的同學分成八個自然小組,由學生自由選擇報名參加,并自己推薦出小組長。
3.2.4實驗探究
(1)測定液的配制
取濃氨水1滴滴入250mL蒸餾水中,配成很稀的氨水,再滴入2滴酚酞指示劑,由于稀氨水的堿性,此時酚酞顯紅色。
(2)測定方法:
用50mL的注射器吸取上述紅色溶液10mL,到測定區中進行抽氣,需抽到50mL刻度處,用食指堵住注射器入口,振蕩一至二分鐘以后小心排出殘余氣體。如此反復抽氣排氣數次,直到紅色褪去(說明氨水已被二氧化碳中和),并記錄抽氣次數。用上述方法分別測定正在開大會的階梯教室、學校操場、正在上課且門窗緊閉的教室、吳江肖甸湖森林公園、吳江熱電廠區(分別測中午12點和晚上8點)二氧化碳含量,記錄抽氣次數。通過抽氣次數的比較,能較粗略地定量計算出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3.3.5得出結論
經過八個小組的實驗探究,大家測出了不同地段、不同時間里使注射器內溶液紅色恰好褪色的抽氣數。將結果進行匯總,讓同學進行交流、討論,并作了認真的分析,最終大家形成了共識:
(1)總的來說,各地所測出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差不很大(抽氣數最多為8次,最少為6次)。但也能看出差別來。
(2)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與礦物質燃料的使用、森林植被等因素存在密切關系。
(3)人類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
參加了這次探究活動,大家普遍感到很有收獲,對自己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雖說有些同學平時學習上不是很好,但實驗動手能力很強,觀察、分析比較細致、全面。活動中大家普遍積極、主動,體現了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和團結協作的精神。通過這次活動,不僅實踐了大家所學的書本知識,而且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
4 開展化學專題型研究性學習的體會
4.1 正確處理好研究性學習與學科課程的關系
化學專題型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創設了一個讓學生“在研究中學習、在學習中研究”的教學氛圍,我們應該處理好研究性學習與學科課程的關系,不能把二者割裂,更不能忽視或偏廢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我們只有在搞好 “雙基”知識教學的基礎上進行課題研究,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4.2 正確指導學生認真選好課題
指導學生選好課題是化學研究性活動正常開展的基礎和關鍵,課題的研究水平應盡量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課題的設計既要考慮學生興趣愛好、學科基礎和學校研究的條件及學校所處的地理環境,又要考慮學生能力發展問題。課題的選擇要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
4.3教師要進一步完善自身的智能結構
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就對我們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具體指導時要注重與學科課本知識結合的相關度,培養學生能把學過的知識舉一反三,并拓寬深化地去聯系現實生活與社會。
參考文獻:
[1]崔相錄.研究中學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王厥軒.高中研究型課程案例[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篇3
一、指導思想和意義
(一)、指導思想
將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要求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去關心社會發展,去關注社會問題,去嘗試解決自己研究的社會問題,成為學生課余生活的有益補充,開辟出有自己特色的社會實踐的新途徑。
(二)、意義
1、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發展空間。
2、參與社會實踐,激發學習興趣,增進生存體驗。
3、主動服務社區,形成服務意識,強化社會責任。
二、社會實踐的組織形式及具體過程
(一)、組織形式
學生一般以個人分散活動或由6-10人組成社會實踐活動小組,也可以青年志愿者小分隊活動組織。
(三)、注意事項
1、就近就便。社會實踐活動原則上要就近就便,組織學生在學校周邊、學生家庭所在的城鎮社區或者本村范圍內開展活動。團隊規模要適中,不開展跨區的活動。同一社區、同一鄉村的高中生應在當地團組織的統一指導下開展上述活動和其它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
2、在生活中提煉。
從社會生活中選定主題,讓學生關注社會,體驗社會角色;熱愛生活,關注生活問題;學會健康愉悅地、自由而負責地、智慧而有創意地生活。
3、在興趣中選擇。
捕捉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開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間相互感染、相互促進,更好地發展興趣,培養特長,提高綜合素質。
4、合理利用各種資源。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網絡已經成為最大的資源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要充分利用網絡上的技術和資源,搜集信息、處理信息。同時要充分利用圖書資源,從圖書館中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內容。
5、綜合運用各種方法手段。
從參與研究的對象來看,可以采用個人獨立探究的方式、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學校合作的方式。從研究采取的手段來看,可以采用活動設計、網絡技術、調查研究、參觀訪問、實驗演示、表演交流、測量制作、社會宣傳、服務、總結、答辯、反思等學習活動。
三、社會實踐的主要內容
(一)、社會參觀活動
參觀、訪問、考察(革命遺址、科技館、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現代化建設成果、市政工程、著名高校、工廠、高新技術產業運作情況……),例如以當地的居民小區為調查研究的對象和內容,可以“物業管理”、“商業網點”、“文化娛樂”、“教育設施”、“交通路線”等為研究方向。
(二)、社會調研活動。(參考主題如下,也可自選主題)
1、綠色環保宣傳
2、保護母親河、水質污染情況調查
3、白色污染調查研究
4、關于生活節能狀況調查研究
5、農村經濟發展狀況調查
6、關于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可行性調查
7、道路狀況及改進意見調查
8、旅游資源狀況調查
9、中學生的消費觀念與行為研究
10、中學生上網吧問題研究
11、中學生學習習慣的調查與研究
12、中學生零用錢數量及用途的調查
(三)、社區服務活動
社區保潔活動、社區護綠活動、社區綜合宣傳活動、社區陋習糾察活動、社區敬老愛老活動、社區幫困助殘活動、社區讀書輔導活動、交通服務活動、環保志愿者活動、社區公益勞動。
參與社會實踐的班級和個人,必須注意自身形象,認真參加活動,為學校和個人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篇4
一、指導思想:
認真落實《丹鳳縣教育體育局關于利用社會資源開展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施意見》,充分發揮“社會大課堂”在學生健康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推進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奔著社會大課堂的建設目標,結合我校特色和學校現狀,堅持以實踐資源開發為載體,實踐創新為指導,長效發展機制為保障,完善管理方式為手段,逐步構建社會大課堂建設與應用的管理模式,逐步提升社會資源使用效率,促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緊密結合,探索社會大課堂實施的模式和特色,從而促進學校內涵新發展
二、活動目標
1、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國情、民情,了解社會經濟的發展。
2、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把書本中、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在實踐體驗中得到印證、得到升華。
3、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切身感受,加深對黨、對人民的真摯感情。
4、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5、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生活自理。
6、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家鄉、服務社會的思想和能力。
7、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研究探索科學的欲望。
8、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培養其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9、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他們廣泛的興趣、使其身心健康地良性發展。
10、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校內涵發展。
三、活動形式
各班學生以中隊、小隊等為單位組成活動小組,要求全員參與,并提倡參加多項活動。各中隊輔導員指導各小組制定好活動計劃后以中隊為單位進行匯總并上報學校少先隊大隊部
四、活動內容
1、社會參觀活動。通過參觀、訪問、考察革命遺址、科技館、博物館、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市政工程、工廠、機關、社會福利單位等,深入了解和諧社會建設情況,力所能及地為地方各項建設事業服務。
2、社會調研活動。(參考主題如下,也可自選主題)①綠色環保宣傳;②水質污染情況調查;③白色污染調查研究;④關于生活節能狀況調查研究;⑤農村經濟發展狀況調查;⑥關于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可行性調查;⑦公交道路狀況及改進意見調查;⑧我縣旅游資源狀況調查;⑨小學生的消費觀念與行為研究;⑩學生上網吧問題研究等。
3、社區服務活動。社區保潔活動、社區護綠活動、社區綜合宣傳活動、社區陋習糾察活動、社區敬老愛老活動、社區幫困助殘活動、社區讀書輔導活動、交通服務活動、環保志愿者活動、社區公益勞動等。
4、感恩活動。了解父母的工作和生活情況;了解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和要求;了解自己每年的花費在家庭中所占的比重;了解并清楚記住父母的生日;了解父母近十幾年來為自己學習和生活做出的付出;幫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務并獻上一份新年禮物,學會感恩父母。了解教師的職業特點,盤點多年來對自己最有幫助的教師,學會感恩教師;回顧你曾收到的關心和幫助,學會感恩周圍的人;了解我們的生活變遷,了解社會的發展狀況,學會感恩社會。
5、勤工儉學活動。通過回收廢舊物品,變廢為寶,為自己創收,減輕父母的經濟負擔,體現自己的價值。
6、學科拓展研究。結合所學的學科內容,進行實驗、調查、實踐和研究,如:科學學科的實驗探究;語文、英語等學科的歷史文化研究;數學、藝術、體育、健康等學科的實踐研究等。
六、活動要求
1、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參與社會實踐的班級和個人,首先要確保安全,每次活動時都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安全措施和安全預案,并指定專人負責。其次注意自身形象,認真參加活動,為學校和個人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2、就近就便。社會實踐活動原則上要就近就便,活動小組在學校周邊、學生家庭所在的城鎮社區范圍內開展活動。團隊規模要適中,不開展跨區活動。
3、在生活中提煉。從社會生活中選定主題,讓學生關注社會,體驗社會角色;熱愛生活,關注生活問題;學會健康愉悅地、自由而負責地、智慧而有創意地生活。
4、在興趣中選擇。捕捉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開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間相互感染、相互促進,更好地發展興趣,培養特長,提高綜合素質。
5、合理利用各種資源。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網絡已經成為最大的資源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要充分利用網絡上的技術和資源,搜集信息、處理信息。同時要充分利用圖書資源,從圖書中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內容。
6、綜合運用各種方法與手段。從參與研究的對象來看,可以采用個人獨立探究的方式、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校合作探究的方式。從研究采取的手段來看,可以采用活動設計、網絡技術、調查研究、參觀訪問、實驗演示、表演交流、測量制作、社會宣傳、服務、總結、答辯、反思等學習活動。
七、保障措施
1、充分認識開展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意義。組織教師認真學習《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和國家教育部今年五月下發的《關于聯合相關部委利用社會資源開展中小學社會實踐的通知》以及《丹鳳縣教育體育局關于利用社會資源開展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施意見》,領會其精神實質,并認真組織實施。
2、成立活動領導小組,構建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的長效工作機制。成立以校長周超為組長,彭書青(副校長)為副組長,盧毅(主任)、彭遠淵(大隊輔導員)、各班主任為成員的活動領導小組,在教育教學中統籌安排,積極、主動聯合社會各方面,因地制宜,構建開展社會實踐的長效工作機制,努力使之成為教育常態。
3、建立各種類型的社會實踐活動基地,確保活動扎實有效的正常開展。走出校門,在公共機構、公共設施、國有企事業單位、社會福利單位等建立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法制教育、科學技術教育、文化藝術教育、國防教育、保護環境和節約能源資源教育、安全健康教育以及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等多方面專題教育的社會實踐基地,充分發揮社會資源,確保實踐活動正常開展。
八、活動總結
1、撰寫研究報告。各活動小組要按照活動計劃,積極開展各項活動,填寫社會實踐活動表,并形成以活動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報告。報告內容充實、材料豐富、圖文并茂。
篇5
一、確立主題求“新穎”
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資源蘊藏于學生好奇的天性和教師敏銳的思維之中。如何確立主題,是綜合實踐課程的關鍵。可以把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作為教學活動的切入點,也可發掘學校周圍社區教育資源。本學期我們學校開設了每月一次的主題活動,按照各個班級學期初制定的計劃,一個學期研究一個小的課題,各個年段根據自己年齡的特點,選擇性的開展了運動與健康、飲食與健康、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
內容的確立上,首先在學生中展開廣泛的討論,讓他們圍繞書上的課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個方面,再由指導教師根據匯總的情況進行梳理、篩選、歸類,上報科學的、可行的課題,最后由教導處做通盤搭配,根據各年級確定的研究主題進行統一的規劃安排,制定計劃。
同一個內容,不同的做法,由此體現課題的層次性與新穎性,形成一個序列,這是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一個創新。
二、課程實施求“鮮活”
這學期,我們在活動中,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均得到了提高,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在活動中了解傳統節日。十月份適逢中秋一大傳統節日,所以就組織學生開展了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研究性學習。在成果交流時,學生的匯報形式多樣,不單純是以往的以文稿形式為主的匯報,現在能用故事、介紹、朗誦、講解等多種形式進行成果匯報。通過活動,既提高了學生搜集資料、整理資料、交流資料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對一些傳統節日有了更進一步地了解。
二是在活動中培養社交能力。如:“快樂中秋”就組織了部分學生去調查中秋節美食――月餅的銷售情況;“酸奶的制作”也設計了請半數學生去調查人們對酸奶的喜好情況;“運動與健康”更是要求絕大多數的學生去采訪體校生、體育老師,去調查人們的日常鍛煉情況。雖然大部分同學是初次調查或采訪,心里開始時都非常緊張,但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初步掌握參與社會實踐與調查的方法。活動總結時他們都覺得自己的膽量變大了,敢和陌生人說話了,說明與人交往的能力在活動中確實得到了提高;而且在學寫調查小報告和采訪小報告的過程中,他們初步養成了調查統計的正確態度,發展了探究問題的初步能力。
三是在活動中增強心理素質。針對現在學生心理素質較差的現狀,六年級的學生開展了“了解自我、賞識自我”的主題活動,通過活動使學生對自己有了更全面、更客觀地了解,增強了自信心和耐搓力,增強了他們的心理素質。另外,六年級還開展了“做自己的守護神”的自我保護活動,提高了學生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四是在活動中提升創新意識。如:在制作月相盒、觀察月亮時的“實驗”、“探究”、“創作”、“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發現問題,激發學生動手實踐的興趣,從而發展實踐能力,提升創新意識。
三、評價方式求“多元”
綜合實踐活課程的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生命活力、創新意識和能力發展,所以對學生的評價我校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個方面展開。每次主題活動結束后,各個活動小組的組長組織組員進行活動總結、反思和評價。評價方式分學生自評、同伴互評和教師評價三種,以評價作為促進學生開展下一輪活動的動力。
四、組織管理求“有序”
由于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具有開放性、生成性、綜合性的課程,所以在活動中,我組的每位老師都非常重視主題活動設計、指導,每次活動都井然有序。在每一項活動主題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能豐富活動方式,要求學生盡可能多地進行活動設計、資料搜集、調查、采訪、實驗、設計、制作、社會宣傳、演示、表演、總結、交流、答辯、反思等學習活動;注重過程性資料的積累,并整理匯總。
篇6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拓寬學習空間、增加實踐機會、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以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為原則的語文學習過程。《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納入語文課程結構體系之中,與“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相并列,構成語文課程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綜合性學習”單元的設置,是對語文課本學習的提升與拓展,為學生自主探究創設問題情境和學習空間,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途徑的多樣性、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學習目標的綜合性和多向性。在教材實驗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它給語文教學帶來的嶄新氣象和勃勃生機,正如同課程專家呂達先生所預言的那樣:“在我國未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綜合化將給學校課程帶來巨大的變化和新的面貌,但學校教育將要產生和遭遇的問題、難題也是空前的。”確實,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語文課程改革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僅是語文教學改革的熱點,也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難點,其中有許多問題亟待我們深入研究,切實解決。筆者就如何在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中開展教學作一粗淺的探索。
一、教學思想上,要體現綜合性,但應立足于語文學科教學
1.體現綜合性。
綜合性是語文綜合性學習最主要的特征。通過對課程目標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它的綜合性主要體現為:第一,學習目標的綜合性。即同時注重“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三個方面目標的相互滲透,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第二,學習內容的綜合性。強調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倡導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第三,學習方式的綜合性。強調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綜合,書本學習和實踐活動的綜合,提倡觀察性學習、體驗性學習、探討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等多種形式。第四,學習資源的綜合性。主張課內與課外兩種學習資源相結合,主張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關注綜合性學習。在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施中,教師應從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及學習資源等各方面注重語文綜合性學習與傳統語文學科教學的差別。從傳統的單一、刻板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給孩子一個廣闊的學習空間。
2.立足于語文學科教學。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在多學科的交叉中體現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實際運用”。這一特點具體表現為:其一,以語文學科為主開展跨學科的教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必須與其他科目的學習相結合,這也是新教材中反復提倡的跨學科學習方法。在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發現,不少語文教師已經一改“唯語文”的教育模式,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各科知識解決綜合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但是,在改變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不少教師在組織教學上出現偏頗,忽略了語文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盲目地根據活動提綱引入不少其他學科的教學活動,把綜合性學習活動組織為“生物活動”“地理活動”、甚至是“合唱活動”等,違背了語文教學改革的初衷,偏離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語文綜合性學習雖然倡導語文課程與其他學科在內容上的綜合,但無論語文與其他學科綜合的程度如何,語文綜合性學習必須是姓“語”,它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因此,語文綜合性學習開展的前提必須立足于語文學科的發展需要,必須注重學生字、詞、句、篇的整體發展和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提高。
其二,注重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體現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實際運用。語文綜合性學習區別于傳統語文教學的又一特點為:注重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實際運用,提倡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這從本質上說是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的工具性教育和人文性教育在綜合性學習中是相互滲透的。綜合性學習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1.它是以讓學生在專題性的實踐活動中,以內容的人文性為載體,以演講、辯論、小品表演、合唱等為途徑,在提高“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合作意識、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健全人格的發展,是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有效途徑。
二、教學內容上,要體現開放性、拓展性
語文綜合性學習在內容上的開放性和拓展性主要體現為:
1.與生活相銜接,緊扣生活的脈搏。
回歸生活是語文綜合性學習區別于傳統語文學科教學的又一特征。從教育的起源看,在學校教育尚未出現前,人類的教育活動寓于生產生活之中,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生產生活的內容。生活是課程內容的主要來源。隨著學校教育的出現,教育活動越來越正規化、權威化,隨之便越來越與生活相脫離。時至現代,在對傳統課程審視與反思中,眾多教育家提出教育要“回歸生活”。回歸生活世界是現代哲學的普遍趨向,是我國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標之一,也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目標之一。語文綜合性學習提出語文課程應與其他課程相溝通,書本學習應與生活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倡導學生關注生活,能提出生活中的問題,并能以此為學習的主題,搜集資料,進行討論等;提倡在生活中學習,獲得與生活相關的知識與技能;鼓勵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教育活動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本人在生活世界中實踐活動的廣度和深度,取決于他對其的感悟和理解”。2.
特級教師張孝純曾提出“大語文教育”的主張,強調語文教育應把視線擴展到校內外的語文課外活動與學校、家庭、社會三個方面的語文環境,這與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理念一脈相承。語文作為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生活就是重要的學習資源,當地自然環境、風俗民情、傳統文化、校園文化、節日文化都可成為有益的學習資源。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要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把語文學習引向社會生活與實踐,把社會生活與實踐融入語文學習。實踐證明:緊密聯系生活,語文教學就生動有趣。教師樂教,學生也樂學。如一教師上《養花》,正遇上連日陰雨后的艷陽天,教師引導學生欣賞著窗外的明媚春光,吸吮著窗臺上一盆盆怒放鮮花的陣陣香氣,景語成情語,情語化文語,效果極佳;一教師上《綠色的衛兵》時,正遇上北方嚴重的沙塵暴天氣,教師就從網上下載了一些圖片、文字,使學生感受到危險的日益逼近,環保意識也得到強化。
2.以課文為依托,注重內容的引申拓展。
一是文前引。通過引進的材料,或作交待,或作鋪墊,或作懸念,或借此豐富將學內容。如《五月端陽》,可選擇農歷的傳統節日及其傳說引進;《三顧茅廬》,可先聯系學過的課文回顧《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及故事,影視、戲劇中張飛的形象,然后導出本課,看看劉關張三兄弟是怎樣請諸葛亮出山的。
二是文后伸。有的課文,文雖結束意猶存,或情節還可延續,或情感還在回蕩,或事件還能翻新,或材料還有新證,就可以繼續延伸。如《群鳥學藝》,可以假設,如果小燕子成了老燕子,它要教給后代搭窩的經驗時,該怎樣對它的孩子說;《啄木鳥和大樹》,可以“翻新”訓練:如果大樹忍著痛,配合啄木鳥治病,會有怎樣的表現、怎樣的結果?
三是文中拓。出于行文的需要,文章不可能像照相一樣,將所有主體與背景一股腦兒全攏進來,它是有所取舍的。教學時,可以挖掘這些空白之處進行語文式的發揮。如小英雄雨來憑借水性槍下脫險,文章并未細寫,但讀者完全可以從文中的寥寥數語搜索信息,想象擴容,寫出《雨來水底脫險記》的作文來;《狼和小羊》可以再擴展交鋒,讓狼再找借口,如“你偷吃了我的骨頭”“你家的小兔子在背后罵我”等,讓學生想象小羊該怎么回答,把科學常識與表達訓練融合在一起。古詩詞句凝練,情節語句都是跳躍性的,更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豐富故事的情節或意境。
3.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語文綜合性學習與傳統語文學科教學在內容上的一個重要區別為它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從學生的角度來開發學習的主題。這里所謂的學生的需要,首先指的是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才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進一步探索的欲望。《語文課程標準》從學習者的興趣出發,把興趣作為學習者問題提出、討論、研究的出發點,要求學習者能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探討。如在第一學段(1~2年級)的階段目標中提出“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內外閱讀,共同討論。”在第四學段(7~9年級)的階段目標中對學習者提出“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共同討論,選出研究主題,制定簡單的研究計劃……”的要求。其次,要尊重學習者身心發展的規律。早在古代,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先哲就已經注意到了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學生各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因而對人生劃分為若干個年齡階段,在不同的階段提出了不同的教育要求。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人類逐漸揭示了學習者身心發展的規律,提出了教育要按照學習者身心發展的規律進行的要求。對于語文綜合性而言,《語文課程標準》在不同的學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同一要求中在相應的年齡階段根據難易程度又劃分出不同的層次。如在第一學段要求學生“熱心參加校園、社區活動。結合活動,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在第二學段要求“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第三學段的要求是“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學寫活動計劃和活動總結”;第四學段要求學生“選出研究主題,制定簡單的研究計劃……獨立或合作寫出簡單的研究報告”。
三、教學方式上,要體現活動性、探究性
語文綜合性作為一種新的課型,它深受活動課程理念的影響,倡導活動性、探究性的教學方式。
1.開展生動多樣的活動教學。
一般地說,把課堂教學設計成情節型的、活動型的,因為綜合了各種門類的知識技能與表現手法,學生更有興趣參與,學習效果更好。電視上很多大家喜聞樂見的欄目和表現形式都可以在語文課堂上展現,如“幸運52”“開心辭典”“快樂大本營”“實話實說”“辯論賽”“表情動作猜詞(成)語”“倒裝句”“戲劇小品”等。支玉恒老師在《只有一個地球》的教學中,帶領學生開展模擬“實話實說”節目的活動。教師做主持人,邀請5位學生當嘉賓,前兩排的學生是現場觀眾,其余學生則是電視機前的觀眾,隨時可以撥打熱線和現場進行交流。全員調動,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獲得對學習的體驗。引導學生把書本、伙伴、老師的豐富學習資源內化為自己的財富,從而形成學力、發展個性。
2.進行以探究學習為核心的實踐活動。
探究學習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在比較觀察中探究,在問題解決中探究,在實踐活動中探究。在探究學習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激趣引題,自主探究。激趣引題是指教師的課堂導入,自主探究是教師提示后的學生活動。導入要簡練精彩,能調動學生情緒,營造氛圍。學生的自主探究包括學、思、疑、問等幾個環節。從學習專題的提出,到學習過程的安排、學習方法的確定,乃至學習成果的呈現,要把自主探究放在首位。
二是解疑點撥,合作探究。學生自主探究不理解或解決不了的問題合作解決,可讓學生用簡短的話表述探究的難點,教師綜合大家的提問,提出一兩個重點問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有三種形式:一為生生合作,發揮各自優勢;二為小組合作,4~6人為宜。在小組開展探究活動時,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行為,防止一部分優秀的探究者控制和把持著局面,讓每個人分享和承擔探究的權利和義務;三為全班集體探究。抓住中心議題,全班同學對話、答辯、爭論等。
三是交流成果,深入探究。引導學生將學習成果物化,比如習作、調查報告、現場采訪、資料整理等。讓學生在交流中學習別人的經驗,反思自己的不足,享受成功的喜悅,將探究學習得到升華。
四、評價方式上,要體現整體性和多元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應著重考察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尤其要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究。”這就要求語文綜合性學習在評價方式上,要體現多元性和整體性。
1.評價內容的整體性。
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在活動中的合作態度和參與程度;能否在活動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能否積極地為解決問題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能否根據占有的課內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設或觀點;語文知識和能力綜合運用的表現;學習成果的展示和交流等。
2.評價標準的多元性。
評價的指標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學生參與的狀態。學生在課上是否精神飽滿,師生關系是否民主,小組參與率是否高;二是學生參與的時間。學生在課堂上活動的時間(讀、思、議、寫、辯、論)是否充分;三是學生參與的方式。教師創設多種機會,學生是否能夠選擇適當的機會和方式參與;四是學生參與的品質。學生是否善于傾聽、理解他人發言,并能抓住要點,敢于發表意見。
3.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根據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特點,以下幾種評價方式應受到關注:一是學生互評。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學生自主性較大,靈活性較強,他們常常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進行,對學習者能夠全程了解的是學生自己和小組合作伙伴,他們對小組的學習有切身的體驗,評價起來更有針對性,更加切合實際;二是學生自評。除同學互相評價以外,還應加強自我評價,讓每個同學對自己在綜合性學習中的經歷、體驗、表現、成長等進行自評;三是教師評價。教師在評價中僅是一個參與者,而不是作為一個一言定乾坤的裁判。可采用學分制考核、作業展覽、考卷與學生作業論文相結合的方法。在評價別要注意肯定和鼓勵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的火花。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