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的主要內容范文

時間:2023-11-20 17:28: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研究性學習的主要內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研究性學習的主要內容

篇1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高中英語;構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8-0264-02

前言:

在《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地要求了高中階段的英語課程要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和潛能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灌輸語言知識為主的,應當積極地改變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將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中的主體,開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環境,提供各種途徑來幫助學生獲取語言知識,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逐漸地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語言學習及交際策略,進而對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進行培養。

一、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特點以及含義

所謂研究性學習指的是學生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以自身的興趣愛好為出發點,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選擇和研究,同時主動地搜索、應用、分析處理知識解決問題。因此,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研究性學習專題在人教版、北師大版以及牛津版的高中英語教材都得到了體現,在這些教材中都將學生對英語的應用放在了首要地位。研究性學習的根本出發點為通過學習過程和課程內容的有機結合來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進行培養。從廣義上可以將研究性學習理解為學生進行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從狹義上進行理解研究性學習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將問題作為載體,采用科學研究的途徑對知識的生產過程中進行感受和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逐漸地掌握了學習的技能以及掌握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問題是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改變,通過這種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能夠響應素質教育的要求,相比于傳統的教學方法,研究性教學主要具有以下幾種特點:首先,“問題或課題”為研究性學習的載體,其中需要學習和探究的問題是由一個情景引出來的,學生是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地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其次,研究性學習的主要過程是由學生自己負責完成,學生應當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規定的時間內對某一項研究課題進行提出、設計和實施。研究性學習比較重視學生的自主性,例如在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時學生就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在完成的過程中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生個人或學生小組的努力決定最后的表現形態。再次,在內容選擇上研究性學習主要具有開放性的特點。課堂上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主要來源于學生和教師的日常生活,教材、網絡、報紙等各種教育資源構成了研究性學習的主要內容,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采用不同的途徑和方法,在突破原有封閉狀態的學科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取得不同內容和形式的研究結果。最后,在對研究性學習的內容進行組織的時候應當將綜合性、社會性和實踐性重視起來。

二、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的原則

1.在學習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實施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應當將學生作為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做到因學施教。學生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通過啟發式、交互式的教學手段來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就能夠將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被動性學習轉變為研究性學習模式下的主動性學習。

2.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前面介紹過,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的主要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采用與科學研究相似的方式體驗、探究某個主題中所出現的問題,這樣學生既能夠主動地獲得相應的英語語言知識還能夠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時間精神進行培養。

3.將學生的個性和潛能充分地發揮出來。眾所周知,學生具有不同的個性和潛能,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及時地發現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個性,并對學生的潛能進行挖掘,及時地對學生的成長過程進行關注。特別是高中英語教師應當充分地注意到每一個學生的優點。

三、高中英語教學的研究性學習構建策略分析

在構建高中英語教學的研究性學習模式的過程中應當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重視教學的適應性,采用多種組織形式激勵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教師在教學目標的選擇以及教學內容的設計過程中應當以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學科知識基礎、興趣愛好、能力水平為出發點,并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能力。

其次,通過小組合作模式促進學生的充分交流和合作,以學生為主體是研究性學習強調的主要內容,通過小組合作模式能夠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由主動參與的研究性學習模式替代了傳統的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模式,這樣學生能夠真正地擁有課堂。通過多種小組合作活動形式的開展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幫助在進行團隊合作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合作能力。

再次,應當對學校和社會中的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在確定研究性學習活動目標和內容的過程中應當將學校和社會充分聯系起來,通過對學校和社會的人力資源、自然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的充分利用使學生逐漸地了解社會、接觸社會,要使學生設計的主體符合社會的發展需要,并與地方或社區的歷史、地理、經濟、文化、社會結構、風俗、生活方式聯系起來。

最后要實現評價體系的多元化和發展性,必須通過評價體系的多元化來保證評價結果的信度和效度,其中多元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評價對象的多元化,應當將學生的行為、能力、情感、態度都作為重要的評價對象。其次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在評價的過程中既要有教師的參與,學校管理人員、家長等其他相關人員也要充分地參與進來。

四、研究性教學的案例分析

基于以上的研究,下面將根據具體的教學案例對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的研究性教學模式進行介紹。

首先是詞匯教學,詞匯是高中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基礎,因此本文作者在進行人教版新教材英語必修2 Unitl Cultural relics的詞匯教學的過程中進行以下的案例分析:首先使學生在預習單詞的基礎上找到相應的詞匯重難點,學生在對詞匯簡單了解的基礎上挑選出其中的重要的或難以掌握的單詞和短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詞匯:survive valuable amaze amazing select fancy design troop remove doubt mystery worth castle evidence trial rare dragon explode informal sink debate eyewitness in search of belong to in return at war less than take apart think highly of cultural relics。其次讓學生以分組的方式對詞匯的用法進行學習,將學生分為8個小組,其中每一個小組選擇8個詞匯,小組成員通過字典和資料的幫助進行學習,既要對每個詞匯的用法進行了解還要找出主要結構并舉例說明,同時要提交相應的書面報告。再次,采用小組交流的方式對各個小組的成果進行展示。各小組要展示自己的研究報告。最后,提交書面作業,并通過練習對詞匯知識進行鞏固。

然后是語法教學的案例分析,語法教學的案例采用人教版新教材英語必修2 Unit4 wildlife protection:首先讓學生對句子的結構進行觀察,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一些課文中出現的含有被動語態的進行時態的句子:We are being killed foe the wool beneath our stomachs.Our fur is being used to make sweaters for people like you.I wonder what is being done to help you.Daisy turned and found that she was being watched by an elephant.學生在對這些句子進行觀察的基礎上就能夠發現be的不同形式和being以及動詞的過去分詞包含在了這些句子里面。其次讓學生完成課本上的練習,通過練習能夠對學生語法結構的熟悉程度進行加強。再次,進行口語練習以增強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最后讓學生進行歸納和總結。

五、總結

總之,學生在對某一個主題進行研究和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通過社會調查以及資料的收集來獲得相應的語言知識。同時在體驗社會生活的過程中來形成優良的個性,充分地發揮學生的潛能。教師在新課程標準理念下實施的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過程中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傳道授業解惑者,應當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組織、指導和促進,這樣就能夠在師生之間形成一個良好的合作關系。后續還應當對研究性學習的具體應用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張秀玲.高中英語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J].文學教育,2013,32(07):56-58.

篇2

一、明確綜合實踐活動的目標與內容

普通高中綜合實踐活動是普通高中新課程的學習領域之一,它由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三個部分構成,各部分內容既有共同的教育目標要求,又各有側重。

(一)研究性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活動是學生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經濟、科技和生活中的問題;通過自主探究、親身實踐的過程,提高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

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主要內容包括: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的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課題研究類活動;以解決一個比較復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的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等設計類活動。

(二)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是學生在實際社會生活中依托社區開展的公益性義務服務。

社區服務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社區公益活動,提高溝通能力,培養社會交往能力;養成公民意識、參與意識、培養志愿服務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主人翁精神;學以致用、服務社會,形成樂于助人、甘于奉獻精神和情操。

社區服務的主要內容包括:參加義務工作、志愿服務活動等公益活動;參加法規宣傳、環保知識宣傳、科普宣傳等宣傳教育活動;參加社區特殊人群扶貧幫困、敬老助殘等幫扶活動。

(三)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學生直接參與社會生產、生活實際的經歷與體驗。

社會實踐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人際交往、組織協調、實踐操作等基本能力;學會交流、分享,養成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形成社會責任感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社會實踐的主要內容包括:參加傳統節日、重要紀念日活動,班(團隊)主題教育活動,學生社團活動等校內活動;參觀各類教育基地,開展各種專項調查,進行社區環境考察等考察活動;軍訓,學工,學農,學商,勤工儉學等體驗活動。

二、認真組織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學校要積極組織和指導綜合實踐活動,嚴格按照規定開足學時,開好課程。學??筛鶕陨淼臈l件和傳統以及當地課程資源情況,對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社會實踐進行整合與規劃,開發有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一)研究性學習活動

1.研究性學習活動學時要求。研究性學習共270學時,每周3學時。學生在三年期間至少完成3個專題研究。學??刹捎脧椥詫W時管理辦法,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靈活安排。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與某學科教學或專題教育結合進行。學校根據學生的研究過程、研究記錄、研究成果等情況對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予以認定。

2.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組織形式。研究性學習活動一般有個人獨立研究、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研究學習相結合等三種組織形式。一般以小組合作研究為主,小組成員應有三人以上。

3.研究性學習活動實施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可分三個階段:準備階段、體驗階段和總結表達階段。在學習進行的過程中這三個階段并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進的。

(1)準備階段。本階段在師生共同參與下,一般可以通過講座、網站、板報、訪問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動員,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啟發學生探究的動機,在此基礎上確定研究范圍或研究題目。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組,共同討論和確定具體的研究方案,包括確定合適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驟,如何收集相關信息,準備必要的物質條件等。在此過程中,學生要反思所確定的研究問題是否合適,是否需要改變等。

(2)體驗階段。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以后,學生要進入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①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資料。學生應了解和學習收集資料的方法,掌握訪談、上網、查閱書刊雜志、問卷等獲取資料的方式,并選擇有效方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料;要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關聯的有價值的資料;學會有條理、有邏輯地整理與歸納資料;最后綜合整理信息進行判斷,得出相應的結論。這時要反思所得結論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問題,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獲取證據以支持所得結論。②調查研究。學生應根據個人或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按照確定的研究方法,開展調查,獲取調查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應如實記載調查中所獲得的基本信息,并用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種形式記錄實踐過程。③初步的交流。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組內或學生個人之間進行充分交流。在交流、研討中,學會認識客觀事物,認真對待他人意見和建議,正確地認識自我,并逐步豐富個人的研究成果,培養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

(3)總結表達階段。學生要對自己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的感受、體驗和獲取的其他相關情況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研究成果。研究性學習活動成果除通過研究論文、實驗報告、調查報告形式呈現外,也可采用召開辯論會、答辯會、研討會,以及出展板、墻報,編刊物(包括電子刊物)等方式呈現。研究性學習活動成果應通過口頭宣講等方式在全班展示。

(二)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

學生每學年必須參加1周的社會實踐,三年中學生必須參加不少于10個工作日的社區服務。社區服務、社會實踐既可由學校、年級、教學班統一安排,也可根據學校要求由學生自主安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有集體活動、小組活動和個人活動三種組織形式,主要通過集體活動和小組活動進行。

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實施步驟主要包括活動準備、活動實施、交流反思三個階段。在活動準備階段要分析學?;蚣彝ニ诘氐馁Y源及需求,制定活動方案,開展安全知識培訓、社會生活常識教育、活動記錄方法培訓等?;顒訉嵤╇A段主要包括開展活動、記錄活動事項、總結活動經驗等。交流反思階段主要包括展示活動成果、交流活動心得、進行活動評價等。

三、做好綜合實踐活動學分認定

(一)學分認定原則

學分認定是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重要環節。根據綜合實踐活動的性質和特征,綜合實踐活動學分認定中應注重學生親身參與和學生全員參與,強調課程計劃規定的學時和參與態度的考核,同時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要特別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和實踐體驗,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進行評價,對學生的評價與對學生的指導要緊密結合起來。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勤于實踐,勇于創新,不斷促進自身的發展。

(二)學分認定辦法

綜合實踐活動學分認定在對學生參加活動情況進行評價的基礎上進行。學生每完成一項研究性學習活動課題(項目)、每參加一次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都應將有關情況及時記入《四川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記錄表》(見附件)。教師要及時對學生完成的研究性活動進行評價。學校要對學生三年中參與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的情況進行總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合格的,才能獲得規定學分。

綜合實踐活動學分認定的程序按照《四川省教育廳關于印發<四川省普通高中學分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川教〔2010〕128號)的有關要求執行。

(三)學分認定條件

學生認真參加研究性學習活動,三年內研究性學習活動時間達到規定學時要求,完成至少3個專題(項目)研究,總結性評價合格,可獲得15學分。學生熱心參與社區服務,三年內參加社區服務的時間在10個工作日以上,總結性評價合格,可獲得2學分。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每學年參加社會實踐的時間必須達到1周,總結性評價合格,可獲得6學分。三年內,凡符合綜合實踐活動學分認定條件的,總計可獲得23學分。

四、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管理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綜合實踐活動實施工作的領導,為學校實施綜合實踐提供政策、師資、經費、設備設施和場地等方面的支持,幫助學校解決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普通高中學校要制訂切實可行的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方案,保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各地要整體規劃普通高中教師專業結構,協調并督促所屬學校根據需要逐步配齊配足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學校要立足實際,整合現有教師資源,逐步建設一支由專任教師與兼職指導教師組成的較為穩定的教師隊伍。要研究制定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的工作量核算、職稱評定辦法及標準。大力建設兼職教師隊伍,充分發揮確有特長教師的作用,鼓勵他們向專職教師發展。充分利用目前高、中等教育教師隊伍資源,積極創造條件吸納社區、各行各業的優秀人員幫助學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新晨

(三)加強課程資源建設。各地要通過統籌規劃、政策引導、爭取社會支持等多種方式,開發和利用校外圖書館、博物館、職業學校、大專院校、企業、社區、農村、部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社會資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條件。學校要深入廣泛地開展宣傳活動,主動爭取社會、家長的積極配合,探索建立學校、家庭、社區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機制。

(四)加強課程研究。各地和學校要按照課程實施的要求對綜合實踐活動進行管理,積極組織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研討活動。通過開展教學觀摩、優質課評選、專題講座、成果展覽、經驗交流等活動,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及其指導的規律。學校要大力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研修工作,不斷提高教師教學指導水平和學校課程實施質量。教育科研部門要指導學校積極開展項目研究,不斷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水平。

篇3

【關鍵詞】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應用體會

伴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與推進,教育的根本目標從以往單純的知識傳授發展為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很多教育工作者為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進行著積極嘗試與大膽創新.研究性學習,以其獨特的綜合性與開發性特點,被廣泛應用于高中教學的各個學科,由于其效果顯著,成為近年來高中數學教學中的一種主要學習方式.它主要是學生通過教師指導,結合數學知識選擇一個具有探究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的課題,以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模擬研究.通過這個研究過程,幫助學生學會站在數學的角度去對待問題,能夠主動地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的同時,主動地獲得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使他們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本文就研究性學習如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進行應用,談幾點看法與體會:

一、對研究性學習的正確認識

1.準確定位

在高中數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其教學對象應是全體高中生,而并非優秀的特殊個體;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是激發學生深入研究與探索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精神;對于學生最終的研究成果不以“獨特”為判定標準,只有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即為有效研究.對研究性學習進行這樣的準確定位,可以避免將研究性學習演化成另一種數學競賽.

2.理順關系

從研究性學習在高中數學的應用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參與研究性學習的學生并沒有因課題研究而影響數學專業知識的學習,恰恰相反,很多學生正是在課題研究的實踐過程中,加快了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拓寬了學習視野,提高了數學能力,培養了數學精神,加深了對數學的情感.因此,研究性學習與數學教學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補充與促進的和諧關系.教師認識到這一點,在實際應用中會更加得心應手.

二、研究性學習在高中數學中的有效應用

1.利用數學教材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滲透

數學教材是高中生學習數學的主要依據,課堂教學是學生進行數學認知的主陣地,因此,利用數學教材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有效滲透,是最直接、效果最明顯的方法.教師結合教材內容,采取問題引導、設疑激趣、任務驅動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對知識產生強烈的探究心理和學習興趣,這種心理和興趣會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如當講到“黃金分割”時,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黃金分割在藝術、建筑、生物科技等多方面的廣泛應用與神奇效果,讓學生們驚奇地發現數學在現實中的無處不在和強大功能,這使他們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數學、研究數學、掌握數學.而通過設疑的方法,則是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進行研究性學習,如講“排列應用”時,可以先為學生制造一個“懸念”:將6本不同的書發給6名同學,保證人手一本,你能想到的分法有多少種?在學生們或者陷入思考,或者進行相互討論時,對他們進行引導:解決這個問題是這節課的主要內容,而問題解決的關鍵在于你是不是能找到一種最適合的解題方法.學生們帶著這樣的疑問去進行研究性學習,既有針對性也有目的性,更重要的是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幫助學生合理選擇課題

目前,新的高中數學教材中對學生研究性學習列出了6個選題參考,供學生選用.這些課題都是以高中數學基礎知識為前提,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而編制的,學生通過這些課題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某些數學概念、數學定理、數學問題,也可以提高數學的現實應用能力.但一般情況下,我們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和挖掘一些與生活相關的,具有一定研究價值的課題,引導他們從校園、社區、社會關注的熱點焦點等方面去尋找有意義的開放性研究課題,如利用數學進行生產工藝的創新、利用數學進行大型活動的策劃設計等等,幫助學生拓寬研究視野.在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做好輔助工作,要及時調整學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進度,確保研究性學習的實效性.

3.引導學生結合社會實踐開展研究性學習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就是要加強學生與生活、與社會、與科學之間的聯系,通過對數學在環境、科技等方面的影響來引起學生對現實的關注.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時,應為學生創造更多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開通他們獲取研究信息和素材的主渠道,讓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體會到數學的無處不在與無所不能.如學習完“統計”之后,讓學生可以通過利用所學知識研究“如何改進衛生間臺面高度”的課題;學完“概率”之后,讓學生結合本地情況,進行“農作物病蟲害發生概率”等課題研究,這種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性學習對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有巨大幫助.

研究性學習雖然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具體應用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與不足,作為數學教育工作者,有責任也有義務去不斷改進和完善研究性學習在高中數學中的實際應用,讓這種新的學習方法發揮出實效.

【參考文獻】

篇4

一、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原則

首先,研究性學習是以培養語文綜合實踐能力為主要內容的。提出語文課堂的研究性學習是適應信息科技時代、適合現代化需要。它立足語文課堂,采用穿插方式,看重民主與合作,追求自主與發展;是一種堅持科學藝術地引導、講究主動積極地研究,力圖提高語文綜合素質、發展語文能力的學習。

其次,研究性學習開展要以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為目的。語文課堂的研究性學習應做到三個發展:一是要發展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思維;二是要發展學生的探索意識、探索品質和探索精神;三是要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品格和創新精神。

再次,研究性學習要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基礎。語文課堂的研究性學習,學生是研究的主人,是學習的主人,只有學生們主動了,研究才能深入,只有學生積極了,學習才能進步,只有學生主動積極了,研究性學習才能成功。

最后,研究性學習應以專題探究為核心,可以小組合作制作PPT競賽為主要形式。語文課堂研究性學習涉及的方面很多,但其核心就是探究,只有探究性存在,學習、自主、發現和合作才能隨之存在。語文課堂研究性學習最需要同學之間的密切合作,而PPT可以看做是作品的呈現,可以給學生一種成就感,同時小組間的競爭還能激發學生的好勝心理,要想獲勝,就要通力合作。

二、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步驟

確定研究范圍和主題。根據課文內容或學校活動,或時事熱點、或重大節日來確定每一周研究范圍。比如在教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前,就讓學生以“水滸”為主題進行相關研究;當學校組織春游活動時,就讓學生以“春”為主題進行研究;端午節臨近有“端午知多少”,寒假有“春節”研究主題。當然,老師只給個大范圍,學生可以自主確定研究方向,如“春節”,可以研究習俗,可以研究春聯,可以研究傳說等。

根據主題搜集相關資料。學生根據研究主題,在小組內分配任務,通過上網、咨詢等各種方式搜集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由于最終以PPT為形式呈現,因此搜集的資料不能單一,必須圖文結合。例如在做“詩海泛舟”時,一個小組是以“始終的美景”為研究主題,學生不僅查找了大量的相關詩詞,還從網上下載了精美的圖片,配上相應的詩文,再配以古典的音樂,效果很好。

整合資料探究主題。資料可以從網絡搜集,但要將大量的資料進行整合歸納,最后形成自己的東西,不是容易的事情。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形成文字,還要將所有的資料有機地串在一起,要有很清晰的思維,要有邏輯性,這要求小組成員共同探究,合作完成。

將研究成果制成PPT??梢哉f,PPT是學生的作品,不僅要考慮到內容,還要考慮到畫面的優美、動畫效果、各個幻燈片之間的銜接等等,這是一個細化的過程,也是研究性學習完成的關鍵環節,也是學生最喜歡的一個環節。

課堂展示PPT,進行比賽。前面都是準備,而這個環節就是要結合PPT來展示,做得好不一定講解得好,講解得好可以彌補做的不足,而且小組間的比賽更能展示出優秀的作品,展示的過程也是提升的過程。

三、研究性學習的效果與作用

將研究性學習引入語文課堂,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授《唐宋詞中的物候》一文時,考慮到學生可能對這種科學性強的文章興趣不大,于是提前一周讓學生以“唐宋詞中的 ”為課題,自己搜集詩詞,選擇角度,用PPT的形式來演繹自己的探究,然后用一節課時間來展示。學生興趣盎然,在家上網查資料,找主題,配以精美的畫面,制成PP。課堂展示時,有“唐詩宋詞中的月亮”、“唐詩宋詞中的酒文化”、“唐詩宋詞中的四季”、“唐詩宋詞中的山”等。雖然還很幼稚,但學生很滿足自己的研究成果,當我講解《唐詩宋詞中的物候》時,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思維活躍,主動性強。

將研究性學習引入語文課堂,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F代語文教學的目標不單單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文學知識,更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研究性學習可以使學生角色從被動到主動,教師的角色從傳授到指導,學習的空間從封閉到開放,學習的形式,從單一到多元,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一般來說,研究性學習首先從思考開始,而且思考的力度要大于平時,而思考必定帶動學生思維的發展,促進學生思維的成熟,引起學生思維的飛躍。大量搜集資料,讓學生學會了篩選資料,從資料中提取有利的信息,養成良好的搜集資料的習慣;在整合資料時候,學生必須進行分析、進行探討,能有效地提高學生質疑、析疑能力,促進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使學生在學習中發現知識,形成網絡,讓學生在個體或合作的實踐活動中實現知識的鞏固和升華;在制作PPT時,要求學生對電腦的熟練掌握,對制作軟件的熟悉,可以提高學生的電腦使用能力,讓學生意識到電腦的工具性遠遠大于娛樂性,讓學生從單純的上網打游戲走出來;在課堂展示時,要求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強,學生為了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會主動走到前臺,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表述出來。

篇5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377-01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全國范圍內的實施,作為現代教育理念集中體現的研究性學習,除了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課程形式存在外,還必將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和教學策略滲透于各學科教學之中,對我國教育的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因此,能否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適切性地應用研究性學習,已經成為初中地理教師必須要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初中地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1、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體驗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學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選擇研究問題,只要學生有興趣,同地理學科有關、有助于學生發展又可以研究就可以。要讓學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邊,學習地理對自己的發展有實際意義,目的是既使課程標準得到落實,又使學生得到發展。

2、地理教師的素質提高需要研究性學習。

長期以來,受評價機制及一些其它因素的影響,大部分中學地理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專業素質停滯不前,沒有很好的發展機會。研究性學習教學策略指導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扮演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指導者,是學生合作學習的參加者,在這樣的角色環境下,要求教師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對教學策略的思考和改進上,用于對教育理論的學習上。這對教師的發展必定會大有幫助。

3、地理學科的特點適合開展研究性學習。

地理學科是一門多學科、跨領域、門類復雜的綜合性學科,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課程內容適合學生進行研究,是非常適合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門課程。而且在地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開拓和創新思維、有利于學生關心社會經濟發展、有利于學生關注不斷變化的國際形勢,可以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參與社會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地理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途徑和策略

1、在學科教學中適時穿插專題研究單元。

在不破壞學科知識邏輯性和系統性的同時,在教學中適當穿插一些與地理學科教學內容有關的專題研究活動,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學中嘗試開展研究性學習較多的一種形式。具體選題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去考慮。

(1)在研究教材過程中酌定研究課題。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規律等知識,雖然對人類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結論對學生來說卻是未知的,可以把這類內容設計成讓學生再創造和再發現的研究課題。這種課題選擇時必須考慮哪些內容適合學生自主搞研究,而且還要考慮每個學生都能參加。

(2)從現實生活中選擇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問題。

研究性學習強調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解決身邊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實際問題。學生可通過查找資料、動手實驗、社會調查等親身實踐獲得對社會的直接感受,同時還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嘗試著與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還有很多獲取信息的渠道,并試圖綜合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正在研究的課題。在學科教學中穿插專題研究單元的這種形式,能夠在開放的環境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思想。

課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關鍵是教師要把研究性學習的思想滲透到學科教學之中,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學科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而不是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具體可采取如下策略: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首先,教師要為學生的探究、發現做好充分的準備,如教具、學生分組學習的材料等。然后向學生說明發現的過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討的問題,指出探討的價值和步驟,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趣味性,引發學生的探究心理。

其二,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目標和途徑,通過閱讀、演示、觀察、思考等學習活動,主動去概括原理、法則,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以期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是探究學習過程中的主要環節,也是學生發現知識的基礎,這時教師要巡回視導,積極做好引導工作。

其三,學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結論,并對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或不甚理解的問題展開深入的討論并作進一步的探究。

(2)在教學內容中增加一些科學探索史,啟發學生思辨的內容。

篇6

關鍵詞: 閱讀能力 研究性學習 如何指導

一、問題的提出

在21世紀,面對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以及生產過程日益智能化的挑戰,現代社會急需創新人才。而個體創造潛能的發揮,首先依賴于個體主體性的充分發展。弘揚人的主體性是現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現代教育越來越重視每個人一生的發展,越來越關注每個學生潛能的開發和個性的發展。小學閱讀教學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但其根本出發點在于為學生一生的發展打下基礎,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然而,“教師只管教,學生只管學”的傳統觀念至今影響著一些教師,學生“被動學習”的現象仍然在某些課堂上盛行,小學閱讀教學中甚至出現了“你不想學,我讓你學;你不會學,我逼你學;我讓你學什么,你就學什么;我讓你怎么學,你就怎么學”的狀況,使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和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都受到了嚴重影響。 在未來社會里,教育的真正價值不在于要讓學生掌握多少知識,而在于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學會學習”是針對人生的有限性與知識增長的無限性提出來的。這就要求教師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在新大綱中就指出要“指導他們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并鼓勵他們采取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逐步提高自學能力”,而“主動研究”正是學生逐步理解獲取閱讀知識,形成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小學閱讀教學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要經歷“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實踐運用”的過程,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包含著一系列對問題的研究過程。也就是說,閱讀中遇到的知識,就是學生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我們要深刻認識“主動研究”策略在閱讀教學中的意義和作用。因此,閱讀教學要逐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研究問題的能力,由敢于提出問題,到善于提出問題,到經過獨立思考嘗試解決問題,再到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既是理解課文、培養閱讀能力的前提,也是培養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前提,無疑對提高閱讀教學效率也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概念釋義和理論依據

(一)概念釋義

小學閱讀教學研究性學習,主要是指在小學閱讀教學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用科學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面的含義:1.指學生必須積極主動地始終參與認識的全過程;2.學生的認知活動應當是一種探索性的,具有發現或發明性質的活動。研究的知識經驗既可以是間接經驗,也可以是直接經驗。研究的方法注重過程不單單指向結論。當然,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班級集體的環境中進行的,有別于個人自發的、個體的研究活動。而教師則主要擔當閱讀教學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坝妙愃瓶茖W研究的方式”,即讓學生通過進行觀察、比較,發現、提出問題,作出解決問題的猜想,嘗試解答并進行驗證去求得問題的解決。其實質是讓學生學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從而培養學生主動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理論依據

1.研究性學習過程是積極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因為真正有意義的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現成的書本知識或教師灌輸的知識,而是以積極的態度,在自己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新問題進行積極探索、主動建構的過程。

2.研究性學習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小學生對周圍的事物充滿著好奇心,他們具有創造和研究的潛能。研究性學習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這種心理需要,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和求知欲望。

3.研究性學習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因為學生對客觀現實的認識來自于對外界嘗試探索性的活動,而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索新知,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方法;教師再進行因勢利導,這樣就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

4.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研究性學習提倡學生自由探索、自由創造,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活動機會以及表現、發展的機會。鼓勵學生自由開放和充滿新意的想象,使學生的創造潛能得到發揮和釋放。

5.研究性學習能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因為學生只有在努力探索新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他們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主體性才能得到充分發展。

三、實施方法

根據學習的一般結構,我們把研究性學習分為定向、行動和反饋三個環節,使之成為一個動態的、開放的結構體系。具體如下:

(一)定向環節

從閱讀教材和學生實際出發,明確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定位。研究性學習的目標與一般的學科目標相比,呈現綜合和全面的特點。因此它更強調通過閱讀問題的探索實踐加深對學習價值的認識,在思想意識、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華。具體地說,閱讀教學研究性學習的目標要強調以下幾點:

1.獲得親身參與研究的體驗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于科學研究的閱讀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產生積極情感,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生活中喜愛質疑、樂于研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激發探索和創新的積極欲望。

2.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通常圍繞一個需要解決的閱讀實際問題的提出和解決而展開。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在一種開放的環境中自主地發現和解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和得出結論,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等。這些活動將有助于激活學生閱讀學習的知識儲存,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學會分享與合作

現代科技和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合作,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閱讀教學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提供了有利于人際溝通與合作的良好空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要和同學、教師、家長等建立多種聯系,培養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和成果,并從中養成欣賞和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的正確態度。

4.養成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研究性學習只要同科學態度、科學道德的培養統一起來,才能真正形成對個人發展有價值的結果。學生要在閱讀教學研究性學習中,真正學會從實際出發,通過認真踏實地探究,實事求是地獲得結論。同時,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等,也都需要在研究性學習中獲得鍛煉和培養。

(二)實施環節

以落實閱讀教學目標為中心,以培養閱讀能力和良好閱讀習慣為重點,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

1.基本原則

(1)實踐性原則。實踐體驗是學生獲取信息、自我完善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小學生好奇心強,興趣點多,探究欲強,因此閱讀教學應當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且新穎有趣的實踐機會,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取閱讀知識和培養閱讀能力。

(2)指導性原則。“教師輔導在前,學生實踐在后”,不僅有利于避免學生在實踐中的盲目性,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實踐活動的成功率并從中獲取自信和動力。

(3)激勵性原則。小學生好動、興趣點多但往往沒有持久性、耐挫力弱,這些特點會使一部分學生在研究的半途中失去興趣或信心。因此,在實施中教師要可能地給予學生關注和鼓勵。

(4)基礎性原則。學生在閱讀學習中重在體驗,而非結果,教師不應強求學生在課題研究中一定要達到某種程度。

2.確定內容

(1)開放性。在同一主題下,研究視角的確定、研究目標的定義、切入口的選擇、過程的設計、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均有相當大的靈活性,為學習者、指導者個性特長和才能的發揮留有足夠的空間。例如,在“怎樣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研究課題下,學生既可以從“課題”的角度出發,也可以從“段落大意”的角度出發,還可以從“抓重點句”出發來確定確定研究步驟、研究方法、效果表達等,至于研究步驟,完全可以在教師指導下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自主確定,方法可以從“獨立研究、小組合作研究、分工―合作研究”中選擇,效果表達也可以從“現場演示、書面材料、口頭報告材料”中自行選擇。

(2)探究性。探究性是研究性學習的主要方式。在閱讀教學研究性學習活動中,通常不是由教師“灌輸”現成的經驗、方法,讓學生來理解、記憶和運用,而是呈現一個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由教師展示一個案例、介紹某些背景或創設一種情境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由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例如,在關于“如何提高閱讀速度”的問題中,可以由教師介紹因看書速度慢導致效率不高的例子引出,也可以由學生談自己的閱讀體會提出,再讓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找出原因,并提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加以實踐。

(3)實踐性。研究性學習強調研究課題和閱讀實際的聯系,特別是著眼于閱讀能力的提高和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因此,在學生學習閱讀的間接經驗的同時,要提供直接經驗并在探究實踐中獲得積極情感體驗的途徑與機會。如前面提到的“怎樣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和“怎樣提高閱讀速度”,在學生通過研究習得了經驗,掌握了方法后,教師就應當提供相應的閱讀材料讓學生再研究,使他們在強化方法的同時,也增強了信心,培養了興趣,提高了積極性,逐步形成了全面參與的心理趨向。

3.組織形式

閱讀教學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主要有三種類型: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

(1)小組合作研究。這是閱讀教學研究性學習經常采用的組織形式。學生一般由4人組成課題組,學生自己推選組長,通常由任課教師擔任指導教師。在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有分有合,各展所長,協作互補。

(2)個人獨立研究。這種形式通常采用“開放式作業”的形式,即先由教師向全班學生提出一個綜合性的研究專題,然后由學生自定具體題目,并各自相對獨立的開展研究活動,用一周的時間完成研究性學習作業。

(3)全班集體討論。全班學生需要圍繞同一個研究主題,各自搜集資料、開展研究活動、取得結論或形成觀點。再通過全班集體討論,分享初步研究成果,進行思維碰撞,由此推動學生們在在各自原有基礎上繼續深化研究。

4.一般步驟

進入問題情境階段。本階段首先要求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布置研究任務。這時,一般可以開設講座、組織參觀訪問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提供研究范圍,誘發研究動機。

(三)反饋環節

從閱讀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出發,完成對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小學生實踐能力較弱,知識儲備量較少,興趣點容易轉換,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這些特點就決定了在小學閱讀教學研究性學習評價中必須依照以下原則進行:

(1) 實踐性原則。對于小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不能太注重成果,而應重在引導他們體驗參與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在評價中,應該多關注他們“是否做了”,不必太關注“做得好不好”。

(2) 階段性原則。對于小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評價可以采用分階段評價的方法,不斷地為學生制定一個個小的目標,有利于激勵他們去完成。成功的學生可以獲取動力,失敗的學生在下一階段又是新的開始。比如在“選題階段”,我們可以把它分成查閱資料、訪問、展示三個步驟進行階段性評價。

(3) 多元性原則。對于小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評價不應只有教師來決定。教師往往對學生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會導致評價的不全面,而且不少學生希望自己能夠從其他方面獲得鼓勵自信的肯定。因此,對于學生的評價由多方面來進行顯得更為公正和有益。比如,在每次課題組活動中,既可以要求組長為組員打分,也可以叫組員對組長進行評定。

(4) 激勵性原則。運用表揚、發獎、勉勵等方法激勵學生的做法應該貫穿于整個閱讀教學研究性學習中,無論是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還是遭受失敗的時候,無論是在量化評分的時候還是定性評價的時候,都應以激勵為主。教師對于學生在自主研究方面的激勵正是日后學生努力培養這種習慣并取得成功的動力所在。

(5) 發展性原則。閱讀教學研究性學習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個新奇的事物,他們往往會經歷一個由陌生到逐漸熟悉的過程,他們所研究的問題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漸入佳境。因此,評價應以后期為主,后期的研究成功往往代表了他們較高的水平,前面幾次應以鼓勵參與為主。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練成讀的能力。做好閱讀教學是提高語文教學的一個最佳方法。因此我們一定要做好研究性學習各方面的工作,培養好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崔巒.小學語文教學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篇7

關鍵詞: 語文 研究學習 非智力 影響

學生參與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能夠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能夠增長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從而達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學會分享與合作,能夠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能夠增強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學生參加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還會對自己的心理產生一系列積極的影響,能夠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良好的精神意志的發展。

1. 滿足學生的社會發展需要

1.1 激發學生求知的需要。學生在進行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時,會感覺到它幾乎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的開放性、學習主體的自主性、學習特點的探究性、學習活動的實踐性等一般學生都是比較陌生的,這將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需要。

1.2 培養學生的交往需要。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這一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學生交往需要的滿足不僅可以使其個性得到健康的發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學習小組成員之間乃至合作學習小組之間增加相互了解與相互信任,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識和能力只有在小組合作、與人交往的實踐過程中才能得到鍛煉。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標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夠促進學生交往需要的培養。

1.3 增強學生的成就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就需要是后天習得的結果。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做他們認為對于自己是重要的或有價值的事,并努力達到預期的目的,這就是成就需要的體現。學生持之以恒地開展研究性學習,就會不斷增強成就需要。

2.激活學生的興趣與思維探究動力

教學中需要樹立語文學習的研究態度。研究不是一個領域,而是一種對待未知事物的態度,有了這種態度,學習中就會永遠充滿著好奇、懷疑的因素,永遠洋溢著探究、揭秘的熱情,永遠享受著創造、成功的喜悅。《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強調要著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高中學生身心發展漸趨成熟,已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文化積累,促進高中生探究能力的發展應該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主要任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能夠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學習探究方法,學習科學思維,學習科學精神,激發探究的潛能,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學生科學探究興趣的培養為其正確價值觀的樹立打下了基礎,因為興趣是價值觀的初級形式。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現代社會要求人們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高中語文學習要“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因而,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實際上,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比如個性化閱讀以及自由、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時離不開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創造思維;研究問題、形成成果時離不開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交流匯報、討論辯駁時離不開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和具體化等思維的心智操作。

3.陶冶學生的情操與確立正確價值觀

3.1培養學生的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根據道德規范來評價社會現象時所體驗到的情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會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形成評價社會現象的道德感。

3.2增強學生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獲取知識的活動時所產生的情感。它是與人的求知欲、認知興趣、解決問題的需要等的滿足與否相聯系的。學生通過語文研究性學習,其求知欲望、認知興趣和解決問題的需要等會得到一定的滿足感,產生一些積極的情感,發展其理智感。

3.3培養學生的美感。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中的美感是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時所體驗到的崇高、優美的感情。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高中語文教學的又一重點。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有助于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文學鑒賞和創作活動是進行審美的重要渠道。閱讀優秀的作品,品味其語言,感受其思想及藝術的魅力,能較好地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在閱讀中,認真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的境界。

3.4樹立正確價值觀。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過程實際上是學生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十分強調學生重視感受、重視鑒賞、重視思考、重視領悟,在這一學習活動之中始終伴隨著豐富的情意活動,在學生自主探求研究的基礎上,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小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匯報以至爭論辯駁的氛圍中,學生的就會逐漸產生積極的情感、形成正確的態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4.豐富學生的心象

心象是一類很重要的知識表征,它能夠使我們在對象未出現的情況下去表征和加工這些對象。在學生構思想象作文或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他們往往會用到頭腦中出現的顏色、形狀、大小、方位等視覺特征的形象――視覺心象;他們還常常會用到經過頭腦對記憶心象進行加工、改造而產生的新心象――想象。而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主要內容則是讓學生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追求思維的創新和表達的創新。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能夠不斷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學習有創意的表達。顯然,這樣的語文研究性學習定會經常運用視覺心象、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不斷豐富學生的心象儲備,從而為提高創造能力奠定基礎。

5.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

篇8

一、初中地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1、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體驗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學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選擇研究問題,只要學生有興趣,同地理學科有關、有助于學生發展又可以研究就可以。要讓學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邊,學習地理對自己的發展有實際意義,目的是既使課程標準得到落實,又使學生得到發展。

2、地理教師的素質提高需要研究性學習。

長期以來,受評價機制及一些其它因素的影響,大部分中學地理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專業素質停滯不前,沒有很好的發展機會。研究性學習教學策略指導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扮演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指導者,是學生合作學習的參加者,在這樣的角色環境下,要求教師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對教學策略的思考和改進上,用于對教育理論的學習上。這對教師的發展必定會大有幫助。

二、地理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途徑和策略

1、在學科教學中適時穿插專題研究單元。

在不破壞學科知識邏輯性和系統性的同時,在教學中適當穿插一些與地理學科教學內容有關的專題研究活動,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學中嘗試開展研究性學習較多的一種形式。具體選題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去考慮。

(1)在研究教材過程中酌定研究課題。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規律等知識,雖然對人類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結論對學生來說卻是未知的,可以把這類內容設計成讓學生再創造和再發現的研究課題。這種課題選擇時必須考慮哪些內容適合學生自主搞研究,而且還要考慮每個學生都能參加。

(2)從現實生活中選擇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問題。

研究性學習強調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解決身邊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實際問題。學生可通過查找資料、動手實驗、社會調查等親身實踐獲得對社會的直接感受,同時還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嘗試著與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還有很多獲取信息的渠道,并試圖綜合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正在研究的課題。在學科教學中穿插專題研究單元的這種形式,能夠在開放的環境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思想。

課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關鍵是教師要把研究性學習的思想滲透到學科教學之中,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學科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而不是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具體可采取如下策略: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首先,教師要為學生的探究、發現做好充分的準備,如教具、學生分組學習的材料等。然后向學生說明發現的過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討的問題,指出探討的價值和步驟,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趣味性,引發學生的探究心理。

其二,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目標和途徑,通過閱讀、演示、觀察、思考等學習活動,主動去概括原理、法則,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以期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是探究學習過程中的主要環節,也是學生發現知識的基礎,這時教師要巡回視導,積極做好引導工作。

其三,學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結論,并對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或不甚理解的問題展開深入的討論并作進一步的探究。

(2)在教學內容中增加一些科學探索史,啟發學生思辨的內容。

篇9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思維能力言語能力

語文研究性學習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研究的方式,主動去研讀課內課外的文學現象,發現并掌握語文學習的規律,獲取文學知識;以社會實踐的方式,自發地調查了解社會熱點問題,深入細致地分析問題,從而提高綜合素養,提升文化品位。它對現代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

1.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供廣闊的天地,個性化閱讀以及自由有個性、有創意表達中離不開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創造思維;研究問題、形成成果時離不開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交流匯報、討論辯駁時離不開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和具體化等思維的心智操作。

2.陶冶學生的情操。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科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牛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一是培養學生的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根據道德規范來評價社會現象時所體驗到的情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會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形成評價社會現象的道德感。二是增強學生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獲取知識的活動時所產生的情感。它是與人的求知欲、認知興趣、解決問題的需要等的滿足與否相聯系的。學生通過語文研究性學習,其求知欲望、認知興趣和解決問題的需要等會得到一定的滿足感,產生一些積極的情感,發展其理智感。三是培養學生的美感。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爿中的美感是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時所體驗到的崇高、優美的感情。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高中語文教學的又一重點。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有助于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文學鑒賞和創作活動是進行審美的重要渠道。閱讀優秀的作品,品味其語言,感受其思想及藝術的魅力,能較好地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

3.鍛煉學生的言語能力。在心理學上,一般把言語分為外部言語和內部言語兩大類。內部言語又可分成口頭言語和書面言語兩類。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強調小組合作研究,強調研究信息、創意和成果的經常交流和共同分享。這就需要口頭言語也就是口語交際來完成。高中語文研究成果的表達主要應由書面言語來擔仟,當然,研究性學習成果表達的方式是多樣化的。在進行語文研究性學習時,尤其不能離開內部言語。特別是閱讀活動中作品內涵的多樣性和模糊性,常常遇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況,必須借助內部言語就是思考問題時對自己發出言浯的活動才能完成。顯而易見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提高學生言語水平的有效途徑。

4.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學牛長期進行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有助于學牛形成注重感悟、重視積累、善于質疑、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相互切磋,合作探究、樂于交流、共享資源創意成果、關注現實等習慣。

5.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需要意志努力的活動。要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研究并解決語文研究性學習問題,要在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中進行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揮想象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進行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事。r主探究是研究性學習的基礎,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培養獨立性、堅定性、果斷性和自制力等意志品質。

6.形成學生良好的性格。性格是個人對現實的穩定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性格是他在生活實踐的過程中形成的。

7.增強學生的能力。學生參加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不僅可以發展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等一般能力,而且可以發展語文方面的特殊能力,如語文積累能力、語感能力、個性化閱讀能力、文學作品的領悟能力及鑒賞能力、個性與創新表達的能力,等等;還能夠發展學生的模仿能力和創造能力,如創造出一些文學作品等;還可以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元認知能力,不僅可以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而且會使學生逐步學會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

篇10

1“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含義

隨著《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的實施,以及新的高中教材在全國逐步推廣使用,“研究性學習”正成為高中教學研究的熱點.教育部門的各級領導、教研員、任課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理解還處在探索階段,認識還不統一.尤其是對“什么是‘研究性學習’?”“什么樣的課是‘研究性學習’的課?”“研究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有什么區別?”等問題在認識上還存在分歧.我們認為有必要搞清楚“研究性學習”的含義,適當擴大“研究性學習”這一概念的外延,這樣我們把“研究性學習”劃分了三個層次.

1.1含有課程意義的必修課

“研究性學習”最初是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中提出的,它是該課程計劃中規定的高中課程項目之一.把“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統一劃歸為“綜合實踐活動”,屬于必修課程,規定了課時安排和具體要求.這種意義的“研究性學習”屬于課程范疇,但它沒有統一的教材,屬于校本課程的范圍.它所涉及的教學內容不同于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等學科,而具有明顯的綜合性.它一般在課下和校外進行,具有鮮明的實踐性.

1.2寫進課本的“研究性學習”課題

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中規定:“每個學期至少安排一個研究性學習課題”.新教材執行新大綱,在相應的章中單獨設立一節,以“研究性課題”給出具體的教學內容,如“分期付款中的有關計算”、“向量在物理中的應用”、“線性規劃的實際應用”、“多面體歐拉公式的發現”、“楊輝三角”等.教材中的“研究性學習”給出了具體的課題,這些課題大部分屬于課外內容,或具有實際意義或具有研究探索的意義,但都屬于數學內容.它與上一層次沒有材的“研究性學習”不同,它既有教材,又具有學科性.

1.3課堂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只用以上兩種層次的“研究性學習”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已感到不足.如何使用課本的教材內容,使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進行學生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的培養,就成了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于是這種使用課本內容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課堂教學被稱之為“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或方法,簡稱為“研究性學習”.

不過開始時,有些報刊中的文章使用“自主探究性學習”的提法以和第一層次的“研究性學習”相區別.但隨著改革的深入,現在大部分文章已不再使用“探究性學習”的字樣,而都使用“研究性學習”了.這種變化也說明了隨著課程和教學改革的深入,對“研究性學習”的理解正向縱深發展,給“研究性學習”注入了新的內涵,使它更具生命力.

三個層次的“研究性學習”其區別在于所選用的素材不同,所研究的對象不同,而使用的方法卻是一樣的,都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本文下面所提及的“研究性學習”是指“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簡稱,它的真實含義是“研究性教學”.

2“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特性

如何使用課本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探索與發現的課堂教學,是我們要研究的重點.為此,我們首先應該明確以引導學生參加“研究性學習”為主的教學模式應該具備哪些特性,只有這樣才能為教學設計、具體實施以及教學評價提供依據.

2.1自主性

學生的自主學習是相對于傳授式學習而言的,自主性的主要標志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人,他們應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主動獲取知識,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對主體性的評價,不能只看學生的活動所占課堂教學時間的比例,關鍵是看學生的思維是否真的被調動起來了,他們的學習是否積極主動.

自主性的第二個標志是個體性或獨立性.課堂雖是集體學習的場所,但課堂的學習活動卻是從個體開始的,其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提高每一個學生的思維水平.因此,課堂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強調學生個體的作用與發展,讓每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盡量做到:信息自己采集,數據自己處理,問題自己提出,課題自己選定.提倡獨立鉆研,獨立思考,獨出心裁,以培養獨創精神.

2.2協作性

協作性是在個體性和獨立性的基礎上體現的,兩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在學生的自主獨立思維活動被調動起來之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思維障礙,此時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維溝通,通過相互協作,往往會使思維障礙得以克服,并加快解決問題的速度.學生之間進行相互溝通與交流的學習也被稱為“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學會與人溝通和交流的方法.

合作學習可劃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小組內的合作學習,幾人一組,人數不多,便于溝通,有利于互相啟發,與個體研究能緊密結合.二是班級性的大型思維展示,這也是一種合作學習.這種形式的合作學習范圍大,人數多,用于展示研究成果和思維過程,并開展討論和爭論.兩種層次的合作學習可在課堂中多次交替開展,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2.3研究性

前兩個特性都是從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學習的方式等方面簡述的,并沒有對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過程給以突出說明.我們認為,“研究性學習”最本質的屬性是“研究”二字,“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不同于講授式,也不同于自學式,它的主要過程是:提出問題—研究探索—得出結論.其中所研究問題的性質很重要,無論是由學生提出,還是由教師給出,所提出的問題應該是開放的,只有素材而沒有結論.這樣才具有研究的意義.可以這樣說,問題的開放性決定了教學模式的研究性.

“研究性學習”的研究性還應表現在研究過程中對研究方法的實踐.研究不應該盲目進行,而應體現出方法性.也就是說在研究的過程中,要教給學生一些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通過研究的實踐,使他們從中學會研究的方法.我們認為學習實踐研究的方法比得到的研究結論更為重要.

在“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活動中,最經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有:歸納性研究方法、類比性研究方法、試驗性研究方法和實驗性研究方法.課堂教學過程中是否突出強調并使用相關的研究方法是“研究性學習”研究性的重要標志.

“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特性,除上面所述的三種以外,還具有開放性、實踐性、創新性等其他特性.但我們認為后三種特性的本質屬性不如前三種突出,有的還可以包含在前三種之中,因此就不再贅述.

3“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

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怎樣實施課堂教學的“研究性學習”?這些問題應該是我們研究的重點.我區“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研究工作剛剛起步,只搞了幾節市、區級的研究課,在聽取了專家和同行們的意見之后,又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產生了一些新的想法.現將“研究性學習”在教學設計時應重點考慮的幾個問題整理如下.

3.1兩個體現

作為教研活動的“研究課”,在備課之初首先應該考慮這節課要給聽課教師展示什么,打算起到什么示范作用,準備達到什么目的.對于“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課,應重點突出以下兩條.

3.1.1體現新教學理念

什么是新的教學理念?什么是數學教學的新理念?我們認為應該從教學目的出發,在新的高中教學大綱中去尋找答案.

在新的高中教學大綱中對數學課的教學目的進行了新的劃分,共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提出的是一般能力要求,可歸納為“三層問題”,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兩種意識”,即“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四類能力”,即“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實踐能力”.第二層提出的是數學思維能力要求,把空間想象和運算等都包含在內.第三層是人格、品德和素質的要求,表現為“興趣”、“信心”、“精神”、“價值”和“世界觀”.

與原大綱相比較,我們認為“提出問題”的能力、“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實踐能力”等都頗具新意.如果我們在備課之初抓住其中的一兩項,認真地去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實現,不失為是新教學理念的體現.

3.1.2體現新的教學設計思想

在黨的“十六大”上,提出了“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的工作要求.數學課的教學模式與教學設計怎樣體現“新”字,是我們需要研究的又一個問題.我們不能墨守陳規,因循守舊或小打小鬧,止步不前,而必須解放思想,打破原有的教學設計的思維框架,在教學模式和教學設計上有所突破.要大膽創新,獨出心裁,別出新意,以體現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思路.

最近進行的一節以數列為載體的“研究性學習”課,包括了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的定義、通項公式、前n項和公式等主要內容.教學順序不是先研究完等差數列再研究等比數列,而是橫向與縱向交叉進行.在研究完等差數列的定義之后,類比研究等比數列的定義;在研究完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之后,類比研究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最后再順次研究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這種改革不失為一種大膽的嘗試,不僅課堂教學容量大,而且知識之間的橫縱向聯系十分緊密,不僅學生在研究方法上有所收益,而且有利于知識結構的形成.

3.2兩個突出

一節課只有45分鐘,不可能涉及過多的教學目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節“研究性學習”研究課的教學設計抓主要矛盾和主要過程是十分必要的.

3.2.1突出一個主題

主題的確定,可以從教材內容上考慮,可以從教學方法上考慮,但最主要的還是從教學目的和培養目標上考慮.一節課如果從總的教學目標考慮,不應有過多的項目,要把主題選好,然后再在這個主題下進行具體設計.

最近進行了一節函數復習的“研究性學習”研究課.開始時打算由兩個具體的函數解析式,通過研究它的定義域、值域、奇偶性、單調性、最大(小)值,并畫出它的草圖來復習函數的概念、性質與圖象.但后來任課教師考慮到給出的函數解析式過于抽象,不如由實例引出,使其具有實際意義.這是個很好的建議,并在此基礎上又作了進一步的發展,既然引入的是實例,那么結尾也應給予呼應,也應再回到應用問題.于是前后共出現三道應用題,并且還涉及了字母的討論.這樣一來,由原來側重于創新意識,變成了應用意識與創新意識并重;由一個主題變成了兩個主題.如果照此設計實施,可能一個目標也完成不了.又經過討論,最后決定只由應用問題引出函數解析式,把由解析式到函數圖象的“研究性學習”、培養創新意識確定為本節課的主題.

3.2.2突出一條主線

我們這里所說的主線是指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學生與學生的關系在“研究性學習”中的位置.作為“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課,必然要把學生的自主學習放在首位.在課堂中,學生的自主性與協作性的關系如何處理?以哪一個特性為主更好呢?在常規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課堂活躍的程度,往往用教師提問次數的多少、學生回答問題所占時間的多少來評價.為了改變這種現象,我們提出,在現階段“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課,要突出“合作學習”的作用.一節課中,在不同的教學環節應設計出不同類型的合作學習方式,以“合作學習”為主線,將“合作學習”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

3.3兩個側重

無論什么課型,就教學過程而言,都可以劃分為引入環節、主體環節和結尾環節.不言而喻,一節課的中心和關鍵必然是中間的主體環節,必然要把設計的重點放在這一環節中.正因為如此,往往容易忽視對引入和結尾的教學設計,于是我們在“研究性學習”研究課的教學設計中,加強了對這兩個環節的考慮.

3.3.1側重引入環節的教學設計

引入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這一環節設計得好壞,直接影響一節課的教學效果.對于“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課,引入環節的教學設計,我們提出了三層考慮,即提出問題—制造懸念—激發興趣.

問題的提出,可以由教師直接給出,也可以由學生自己提出;可以由實際問題引出,也可以用數學問題引出;可以由舊內容引出,也可以開門見山直接給出.但無論采用哪種方法,都要注意貫徹主題和主線.能由學生提出的,最好就不由老師給出;能由實際問題引出的,最好就不用數學問題引出;能由舊知識引出的,最好就不開門見山.在提出問題時,應該是先大后小,先難后易,先一般后特殊,以給學生多留一些思考的余地,少一些提示,以增加課堂“研究性學習”的氣氛.

制造懸念是設置問題的一種技巧.對學生那些似知非知,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新內容,對那些可能產生負遷移,可能發生錯誤的新方法,教師應精心設計一些帶有懸念的問題,讓學生自己思考,“勾”起學生參與解決問題的欲望,最終達到激發興趣的目的.

3.3.2側重小結環節的教學設計

復習小結是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常規做法是由老師或學生總結本節的知識內容,也有教師更深入一步,總結本節課所涉及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但作為“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課,到此我們仍覺不夠.由于“研究性學習”的課堂教學把研究方法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因此我們提出,在總結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的基礎上,還應更深入一步,“在學完了這節課之后,你還學會了哪些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希望學生自己總結出在思維方法上的收獲.開始時,學生肯定會不適應,說不到點子上.我們覺得,隨著改革的深入,在多次使用“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之后,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會逐漸積累.通過總結,解決問題的能力會逐步提高.

4兩個希望

教學設計是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的教學設想,但在課堂教學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往往很難完全實現,這是正常的現象.尤其是在調動學生參與,啟發學生思維時,課堂上學生會怎樣表現?設計與實際之間往往會有較大的差異,設計時難度也會更大.于是,我們只好用“希望”二字來表達我們對課堂教學中學生活動的一種企盼,也是對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提出的較高要求.

4.1希望產生障礙或出現錯誤

研究的過程從來就不可能一次成功,產生思維障礙,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是正常和自然的.為了使學生學會思維、實踐研究的方法,我們希望教師在全班討論時,不要只叫會的,只聽對的,相反,應從出現錯誤的,產生障礙的開始,要求學生不要只講結果而應講出產生錯誤和出現思維障礙的原因,講出解決的辦法,講出思維的全過程.

沒有失敗,哪有成功?我們也應該讓學生嘗試失敗,并從中總結經驗和教訓,逐漸學會由失敗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