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成果范文
時間:2023-11-17 17:19: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成果,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學分認定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以“培養學生具有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態度,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本目標。2003年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中規定,研究性學習活動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三年共計15學分,占總必修學分116分的12.9%,但其中并沒有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進行學分認定的具體的、操作層面的規定,我們進行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學分認定的研究嘗試。
一、研究性學習學分認定的作用
通過科學、客觀、公正的認定研究性學習學分,引導學生全面發展,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個性化的發展;引導學生過程與結果并重;有助于學生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培養科學素養;有助于學生掌握基本實驗技能和科學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研究性學習成果學分認定的主體
由誰來對研究性學習進行學分認定,認定的主體由學生個人、學習小組組長、班主任、輔導教師、課題組負責人(同一個研究性題目的學習小組組長),分別按照評價標準評價等級。評價等級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三、研究性學習成果學分認定主體的作用
通過細化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學分認定,便于更加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真正反映出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態度、能力、參與情況、完成情況。不僅能使學生本人對自身學習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學習態度與主動參與學習的程度、反思及收獲、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中的作為等方面有更加清楚的認識,也可以通過學生小組評價、班主任評價、輔導教師評價、課題組評價等方面從側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小組其他同學的合作能力、團隊精神,對小組研究性學習或合作學習的參與程度,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所作貢獻等;能體現出學生是否敢于質疑和提出問題,是否有勇于探究或創新精神;反映出學生解答課堂問題、完成作業、實驗操作的規范程度、實驗及實驗報告等情況。
四、研究性學習成果學分認定評價標準
1.優秀
有明確的選題目的,有完整的開題報告、活動記錄、結題報告,參加了開題、結題,研究性成果真實,結論可靠,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良好
有明確的選題目的,有比較完整的開題報告、活動記錄、結題報告,參加了開題、結題,研究性成果真實,結論可靠,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3.合格
有選題目的,開題報告、活動記錄、結題報告不夠完整,參加了開題、結題,有研究性成果(結論)。
4.不合格
有研究性題目,沒有完整的開題報告、活動記錄、結題報告,沒有參加開題、結題,沒有形成研究性成果(結論)。
五、研究性學習成果的展示交流評價
1.個人評價
對自己研究性學習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學習態度與主動參與的程度、與他人的合作能力及團隊精神,敢于質疑和提出問題,勇于探索或有創新精神,實驗操作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研究性學習任務完成情況,學習后的收獲和反思等方面做出自我評價。
2.學生小組評價
以日常授課時的學習小組為單位,對本小組內各成員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參與程度、與小組其他同學的合作精神、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和應用程度、對小組探究學習或合作學習所作的貢獻等方面相互作出評價,由組長評定等級。
3.班主任評價
班主任、課代表和學習小組組長對該成員在研究性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參與程度、對所承擔工作的完成情況、與小組其他同學的合作精神、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和應用程度、對小組探究學習或合作學習所作的貢獻等方面作出評價,最后由班主任評定等級。
4.輔導教師評價
輔導教師根據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合作、團隊精神,敢于質疑和提出問題,勇于探索或有創新精神,解答課堂問題,實驗操作的規范程度,完成作業,實驗及實驗報告等情況作出評價,由輔導教師評定等級。
5.課題組評價
研究性課題以同班或同一類課題或同一老師指導的學生建立QQ群,老師、學生在群內互相交流指導、共享群內資源、提交開題報告、活動記錄、結題報告,評價研究性學習成果,開辟新的學習展示交流評價途徑,由課題負責人評定等級。
六、研究性學習學分認定
考慮到學生在高三進行高考復習,時間緊張,我們用高一、高二兩年四個學期的時間完成研究性學習,每學期完成一個研究性課題的研究,第一個研究性課題占3個學分(考慮到學生初次進行研究性學習,各方面不太熟悉),剩下的三個研究性課題每個占4學分,共計15學分。
1.研究性課題學分認定
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交流后,學生個人、學習小組組長、班主任、輔導教師、課題組負責人按照評價標準進行評價,評價主體至少有三個評價都在合格等次及以上的,認定該研究性學習成果獲得該學段的學分,計4分(第一個課題計3分),反之,按照評價標準評價主體至少有三個評價為不合格,該成果計2分,建議學生重新選題進行研究性學習或按照要求重做該課題。
2.獲獎研究性成果學分認定
高中學習期間研究性學習成果獲得教育部門主管的各類比賽的獎勵,或研究的成果被縣級以上政府部門采用,或各種競賽獲獎的作品如科技創新大賽、影像節大賽、多媒體大獎賽、中小學電腦大賽等獲縣級以上獎勵的作品的主持學生及參與學生,或發表詩歌、散文、戲劇等文學作品,憑獲獎證書或發表作品原件,直接獲得該學段的研究性學習學分。
總之,通過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學分認定,便于更加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更加翔實、全面、客觀、公正地反映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態度、能力、參與情況、完成情況,也便于指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更有效地幫助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教基\[2003\]6號.2001.
篇2
〔中圖分類號〕 G423.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0—0058—01
研究性學習已被明確納入必修課,但由于觀念、方法、師資等方面的原因,不少師生對研究性學習的認識還很模糊。筆者根據自己對研究性學習的理解和對我省高中課改調研資料的學習研究,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點自己對研究性學習的認識。
一、研究性學習本質上是一種學習活動
從結構上看,“研究性學習”是一個偏正短語,形式是探究,實質是學習。雖然學者們對研究性學習有多種理解,但作為中學課程,研究性學習本質上是一種學習活動。它旨在讓學生學習探究的方法,經歷探究的過程,通過對探究過程的體驗,獲得豐富的學習經驗和情感體驗,并以研究過程為依托獲取知識,提高探究能力。要認識研究性學習這門課程,還要認識到研究性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還是一種教學策略,更是一種探究活動。究其特點而言,可以概括為“三個重視”:重視研究的過程,重視實踐,重視經驗。
研究性學習有別于科學研究,科學研究重在“研究”,其價值體現在研究結果上。而研究性學習重在“學習”,其價值主要體現在學生所經歷的探究過程和在探究過程中所獲得的直接經驗上。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走出課堂和教材,走進社會,走進自然,在真實的生活情境和社會情境中通過調查、考查、訪問、測量、實驗等活動收集材料與信息,收獲最直接的經驗。
二、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三個階段
研究性學致分為三個階段:問題情境階段、實踐體驗階段和總結反思階段。
1.在問題情境階段,學生的主要任務是確定探究課題,制訂活動方案。對于一名高一新生來說,對研究性學習還很困惑,學校教研部門應通過專題講座進行培訓,通過優秀案例和典型問題幫助他們認識課程目標。而本階段的核心是確定探究課題,先是學校課程委員會要提供若干活動主題或課題供學生選擇參考,學生經過思考參考選題后,還可以自己提出課題,然后學校課程委員會再對所有的課題進行篩選和審核,最后由學生和指導教師協商確定小組課題。課題確定后,探究小組就要著手制訂具體可行的實施方案,認真填寫《課程探究方案表》。
2.在實踐體驗階段,要特別注重學生主體的參與性,“實踐”和“體驗”已經說明了探究主體的不可取代性。學習是學生進行腦力勞動的過程,是探究性活動,其核心是思考,即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斷等一系列思維活動。教師的任務就是指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觀察和記憶,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動機。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渠道,是一種創新性人才培養的高效模式。研究小組要按照探究方案,搜集和分析文字信息資料,有條理、有邏輯地整理和歸納資料,并判斷信息價值。在本階段一定要做好課題探究的管理工作,學生不熟悉研究性學習,難免在研究過程中出現偏離主題的現象,加強過程管理就可以保障探究的可控性。教師要指導學生記錄課題探究過程中的認識、體驗與反思,探究過程也是一個記錄的過程,養成良好的記錄習慣,對學生以后從事探究工作大有好處。
3.在總結反思階段,研究小組要將經過實踐、探索所取得的收獲進行歸納總結,形成書面材料。課題成果的展現形式可以是小報告、小論文、小設計、小發明等。在對成果進行交流、評價時,要組織小組成員進行自評、互評,要體現形成性評價的特點,強調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改進,使評價成為學生反思、發展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發展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有助于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氣氛。本階段教師要指導學生完成規范的結題報告,引導學生進行自評和小組間的互評,在增強自信、凝聚團隊精神的同時也要學會欣賞他人。
篇3
為了適應新課程的需要,2011年秋季,我們提出了《高中學生研究性學習作業設計與實施策略研究》的重要課題,并立項進行研究。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高層次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因而探討高中研究性學習作業個性化設計與實施,有利于學生從“學會知識”走向“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學生個性,促進人格健康發展。
一、研究性學習作業個性化設計與實施的研究基礎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教師的指導作用和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突出學生獲取知識與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過程,遵從學習者認識規律和個體發展的需要,是高中學生學習方式的必要補充。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課程類型,它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普通高中階段的主要表現形式,是普通高中設置的一種必修課程。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教學策略,它是指教師通過援引、促進、支持、指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去完成學科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或教學方法。因此,研究性學習具有比較系統的理論基礎。首先,研究性學習以哲學為基礎,強調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積極發揮。研究性學習強調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學習為基礎。哲學認為,主觀能動性原理是人區別于物的特點,任何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都需要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而找到規律。因而,人的認識活動、改造活動和精神狀態具有主觀能動性。研究性學習正是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創造過程,是對書本知識和生活實踐的具體分析、觀察、體驗和感悟,然后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離不開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學生從課題選擇、方案制定、實施研究、成果形成到交流表達無不依賴于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才能使自我得到發展。其次,研究性學習以教育學理論為依據。盧梭說:“不要教他這樣那樣的學問,而是讓他自己去發現這些學問。”盧梭的主張與研究性學習從社會、生活中確定研究課題和項目,讓學生的主動參與實踐,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目標具有一致性。杜威也從經驗與過程的意義上去認識和理解知與行的關系,他認為知與行是直接統一的,從而倡導“從做中學”、“從經驗中學”,強調在實踐中進行學習,提出了“經驗課程”。而研究性學習所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其目標是通過學生親身參與類似于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從而獲得自身的體驗,逐步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第三,研究性學習以心理學原理為基礎。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認為,“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材料,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獨立地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中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系和規律,獲得相應的知識,形成或改造認知結構的過程?!边@種發現學習模式與研究性學習模式如出一轍。在此基礎上,建構主義還非常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互動性,認為學習不是學生孤立的活動,學生作為社會的人,是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進行學習的,這就需要學生通過學習小組合作互動完成,從而促進人與人間的合作與聯系,這與研究性學習的“培養學生學會分享,樂于合作的精神”之課程目標驚人的相似。上述理論為我們研究本課題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研究性學習作業個性化設計與實施的原則
研究性學習作業,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課程、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確定某些小課題進行研究,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的實踐活動類作業,是研究性學習成果呈現的主要表現形式。因此,研究性學習作業個性化設計與實施必須遵循下列原則:
1. 主體性原則。在研究性學習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積極引導學生去發現和解決問題,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在研究性學習作業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好教師的指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之間的關系,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2. 全面性原則:研究性學習以培養青少年具備21世紀所需要的能力和品質為課程總目標,因此在研究性學習作業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必須以素質教育為核心,堅持貫徹因人設計,因材施教原則,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個性潛能,使每位學生都有表現自我、施展才能的機會,從而不斷提高全體學生的能力和品質。
3. 問題性原則。課題源于問題,問題源于生活。因此,在研究性學習作業設計與實施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善于從教科書、自然、社會生活中去發現問題、選擇課題,并且圍繞課題去搜集資料、調查研究,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4. 科學性原則。研究性學習是教師用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因此在研究性學習作業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必須堅持學習是一個科學的學習過程的原則。教師應以正確的方法,對學生加以科學的指導,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學會科學地學習,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不斷提高科學素養。
5. 創造性原則。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是研究性學習主要目標之一。因此,研究性學習作業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必須通過作業來充分發展學生的創造潛能,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
三、研究性學習作業個性化設計與實施的內容和形式
研究性學習是以問題為載體,通過創設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去實踐、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因此,在研究性學習作業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必須著眼于學生的學習實踐過程與實踐體驗以及學習結果呈現形式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以滿足不同個體的學習需要和創造需要。
在研究中,我們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與人溝通合作精神、科學的態度和道德觀、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使學生獲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情感體驗為目標;以年度為單位,綜合設計學生研究性學習主題作業;圍繞“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人與自然”等主題,每年向全校師生提供100多項課題供學生自由組合研究,同時還根據社會和形勢發展需要適時調整和充實課題,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通過作業表現自己和展示自我。
在作業設計的形式上,我們緊扣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特點,創新設計了四種類型的作業:
1. 搜集整理資料型作業。搜集整理資料型作業,就是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獲得所需要的信息的作業。人們在長期的科學研究實踐中,總結形成了各種搜集資料的方法,其主要方法有問卷調查、專訪、觀察和查閱文獻等。這類作業包括活動方案設計、電子或手抄報、展板和課件等。
2. 實踐操作型作業。實踐操作型作業,就是通過學生親自參與實踐體驗活動,并形成可視性的物品或載體的作業。這類作業主要包括模型、作品、成品和實地操作等。
3. 情景設計型作業。情景設計型作業,就是通過創設特定情景,因“疑”生趣,因“疑”生奇,充分激發學生認知和情感體驗的作業。這類作業主要包括照片、錄音、錄像、表演等。
4. 生活體驗型作業。生活體驗型作業,就是記錄自我成長過程和對事物認知過程的作業。這類作業主要包括成長記錄、演講、日記、研究報告等。
四、研究性學習作業個性化設計與指導的策略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教學策略,具有目標的全面性與多元性、學習內容的綜合性與開放性、學習過程的主動性與自主性、學習結果的多樣性與學習形式的靈活性等學習特點,這些特點直接影響和決定著研究性學習作業個性設計與指導方式方法,因而在實施過程中,我們結合學校特點,總結提煉出下列研究性學習作業個性化設計與指導的策略。
1. 創設問題情境。問題是研究性學習重要載體,《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指出:“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下轉71頁)(上接33頁)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因此,創設問題情境是問題發現的前提條件。在研究性學習作業個性化設計與實施過程中要努力培養民主氛圍和問題意識,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問題意識和調動情感,不斷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
2. 強化方案設計。我們認為,任何有創意的成果都出自于學習者學前精心設計的方案。因此,我們在研究性作業個性化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嚴把三個重要關口:一是指導與選題階段,綜合考慮學生內在和外在學習生活等方面因素,包括學習結果的呈現方式與能力等。二是實施階段,強化學習型組織形式建設,積極推行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和個人研究與班級相結合的三種學習組織形式,讓研究過程及管理逐步深入。三是總結階段,強化成果意識,積極倡導豐富多彩的成果形式。
3. 激活學習主體。研究性學習的特性是基于學生自我興趣,自主選題學習研究,因而在研究性學習作業個性化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自主性學習留足充分的探究空間。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的方向、目標、內容、方法,包括指導教師;自我決定活動成果的呈現方式,但不排除教師的必要指導。
篇4
關鍵詞:農村小學;研究性學習;啟蒙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2)10-034-1
研究性學習是讓學生以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感興趣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生活中選擇研究專題,以個人或小組合作方式進行研究的學習方式,也是現代教學方法改革的主要趨勢。提倡研究性學習方法應該從小學生抓起,要對他們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啟蒙教育。下面,筆者僅就農村小學中年級開設研究性學習啟蒙教育的幾個問題談談初淺的體會。
一、在農村小學(中年級)開設研究性學習啟蒙教育的可行性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學習方式。這就難免讓一些人產生疑惑:這門全新的課程在高中開設尚有很大難度,何況是農村小學了,能行嗎?這就提出了在農村小學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可行性問題。
經過幾年來在教學中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啟蒙教育實踐,筆者認為是可行的。首先,可行性的前提是其必要性。時代迫使世界各國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而改革的焦點就在于使青少年一代具備采用新技術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主動探索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合作及責任感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要培養這些能力就必須在改革學科教學和接受式學習方式的基礎上尋求新的課程形態和新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就是適應這種需求的新型課程、新型學習方式。其次,其可行性的基礎是小學生具有研究性學習的潛能。兒童進入小學,逐步掌握讀、寫、算基本知識技能,增加間接的知識經驗,學會自覺地、有意識地進行邏輯判斷和推理、論證,書面言語和邏輯思維能力獲得發展,比較穩定的個性傾向和品質也形成和發展起來。這些都為小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提供了條件。第三,其可行性的把握是其課程目標的層次化。基礎教育階段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是:1.獲得親身參與探究探索的體驗;2.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學會分享與合作;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這些目標必然因不同學段學生在知識、能力、閱歷諸方面的差異而呈現層次性。對于小學中年級,也就只是啟蒙性的。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心存疑慮。
二、重視科學選題
承認小學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并不排除這門課程實施的難度。小學中年級學生對自然、社會、生活了解甚少;好奇心強,想像力強,但意志脆弱;有一定的獨立性,但依賴性仍然很大。這是在小學開展研究性學習困難的一面。
根據農村小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潛能與困難,筆者在課程實施中非常重視選題工作。選題,對于開展這門課程是至關重要的。其理由有二:其一,問題是研究性學習的載體。問題選得好不好,往往決定著一個研究項目的成敗;其二,選題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創新精神的起點。筆者就是要在選題階段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是艱難的一步,但筆者相信這是正確的, 我的探索是有益的。
三、注重實踐過程中的全員參與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實踐性的教學活動。它強調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在實踐中體驗,在實踐中初步學會研究方法,在實踐中獲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重在學生親歷實踐過程才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根本。這里的“實踐”是就整個過程而言, 即對這種學習方式而言。既然重在親歷實踐過程,就須做好指導工作。鑒于農村中年級小學生知識欠缺、能力薄弱、閱歷不多的實際情況,筆者在指導上堅持“力所能及、方法簡易、就近取材”三條原則。所謂“力所能及”就是課題小而具體,沒有太大難度,學生經過努力能夠做得來。所謂“方法簡易”就是把一些研究方法化簡,讓學生粗知,做中感受。例如:指導調查,主要掌握訪談法;指導實驗,主要讓學生親身去做一件事;指導觀察:主要掌握觀察對象和用什么感覺器官觀察,并要求作好記錄;指導查閱資料,主要掌握資料來源和記錄資料的要求。所謂“就近取材”, 就是一般只在校內、家庭內、有組織的特定環境內開展研究活動。不過,在實施“走進金倉湖”課題研究時,出于需要,筆者也有組織地讓學生親臨金倉湖,并采訪相關人士。
重在實踐就要讓學生切實投入課題研究全過程。開展試驗以來,筆者發動學生全員參與;選擇課題,全員動腦;課題實施,全員行動;展示成果,全員講述。通過采取一些措施,同學們都認真參與課題研究,通過各種實踐活動自己解決問題。例如: 三年級學生研究“怎樣吃才健康?”課題,學生查閱了《兒童食譜》、《食品與健康》、《十萬個為什么》等資料。四年級學生研究“家鄉的英雄”課題,采用了在家咨詢家長,在社區咨詢老者,在學校咨詢老師和同學,上網查閱相關資料等研究方法,進一步了解不同時期的家鄉英雄事跡。
四、成果展示鼓勵多樣化
篇5
1.什么是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領域。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形成一種積極的、生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研究性學習的幾個重要特性
2.1自主性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課題,為學生的自主性的充分發揮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學生所選擇的學習目標、方式、內容都是自主的。
2.2實踐性研究性學習活動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為基礎發掘課程資源,而非在學科知識的邏輯序列中構建課程。研究性學習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考察、實驗、探究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感受和體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2.3開放性研究性學習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它隨著學生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課程內容具有開放性。研究性學習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其評價標準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動過程與結果均具有開放性。
3.在日常教學中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
初中學生第一次接觸研究性學習,由于受到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的限制,對于問題的思考缺乏深度與廣度,對于研究性學習缺少持久性。針對以上特點,我在日常教學中從以下四個方面開展研究性學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做好前期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的興趣、方法培養工作在平時日常教學中常給學生講科學家研究方法和我們要做的研究性學習方法相似,同時告訴學生什么是研究性學習,及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的特點是什么,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方式有哪些。通過教師的點拔學生對研究性學習有了興趣,知道研究性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為下一階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同時還要將班上同學進行合理分組(考慮男女、經驗、家庭情況、學習態度等),因為有的課題需要獨立完成,有的課題需要合作完成。
3.2做好課題的選擇工作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應該有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過程,興趣還決定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持久度。如果學生選擇了一個研究性學習課題,做了一段時間,卻發現問題多多、無從入手,沒有結果,肯定很沮喪,肯定找不到學習的快樂。因此在平時教學中,我一般讓學生完成4-6個課題。該課題的優點是:學生興趣高、簡單、素材好找,體現了從化學到生活的課改理念。第二種課題為結合課本知識型。如《結合課本知識探究鐵生銹的條件,并對如何防止鐵生銹提出合理化建議》:根據以下要求準備三組實驗,并完成下列內容(試管可用透明瓶子代,無蒸餾水用熱開水代,將試管放在火焰上加熱片刻即得干燥的空氣)。對于這兩個課題的選取即方便了教學,又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有素材有學習的方向。由于課堂上要提問、表達、交流、展示,學生參與的積極高。本課題學生參與率達96.2%.班上53人有2人沒做。第三種課題為:結合生活、科技、熱點型。我安排的課題為:《什么是低碳,如何養成低碳生活的習慣》,(1)什么是“低碳”;(2)如何養成“低碳生活”的習慣;(3)根據你對“低碳”的了解請對家人、朋友提些建議。因為是熱點課題,電視、媒體、廣告都在宣傳,素材非常豐富,查閱資料非常方便,學生學習興趣非常高,成效好。第四種課題為: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優勢(父母工作單位、家庭環境)提出,教師進行審核、指導。指導方面主要考慮:調查研究的素材、資料是否容易查找,學生是否有能力完成。如:有個家住在三農輕質碳酸鈣廠的學生申請了這樣課題《石灰石的變化,及產品價值的提高》考慮其父母都是這單位職工,調查方便,數據、報表來源準確,我同意這課題,并讓家長配合,效果很好。
3.3做好研究性學習過程的管理研究性學習的過程由學生完成,教師必須抓好過程管理,主要注意以下幾點。①提醒學生時間性,所有的課題必須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否則會影響學生間的交流、展示、相應課程的學習和教師評價,平時多督促,也能提高學生做研究的積極性。②做好抽查工作,抽查學生完成表格、調查資料的情況,有利于調控研究性學習進度,同時進行階段表揚,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做研究的積極性。如《xx家庭柴改沼氣的調查報告》時間長要認真做好抽查工作,當然在抽查中也容易發現存在問題,教師根據存在問題做好導向工作。如有的資料與課題無關,就無需深入,教師應該提醒學生從哪些方面入手更容易獲取素材、資料。如有次抽查也發現學生5天的生活垃圾都一樣,我就解決學生的思想認識入手。
3.4做好研究性學習結果的評價研究性學習學習課程應有新的評價理念與評價方式,應主張采用自我參照標準,引導學生對自已在活動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他是一種以“自我反思性評價”為核心的評價體系。因此在教學中常利用2-3節課讓學生展示研究性學習的成果。同時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許多同學對自己在活動的不同階段的不同表現都有反思性評價。常聽到學生說:查閱資料階段很認真,細致。形成結論完成報告階段沒有認真寫。當然教師對能完成研究性學習的同學都應進行鼓勵性評價。
4.開展研究性學習取得的成果與反思
4.1我所任教的兩個班開展研究性學習后,我感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方法更加得當,知識面更廣,學習成績明顯提高。
4.2更可喜的是我任教的班級學生放2個紙箱專門來回收廢紙、塑料瓶了,還向學校要求將垃圾箱分成可回收垃圾箱和不可回收垃圾箱,同時有幾位同學還聯系收廢品的每天將學校收的廢品賣出,并將錢捐給學校家中困難的同學。
4.3初三面臨中考時間緊,開展課題數量不夠,質量上還需提高。
篇6
關鍵詞:體育與健康課程;研究性學習;高中體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807.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4.014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愛因斯坦)這是因為“提出問題”的過程更能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和創新意識。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科學探究的意義以及如何通過國家課程標準促進探究性學習實施的問題,得到了普遍的重視。學會認知、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發展是21世紀人才所應具備的能力,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基礎教育在課程結構改革上也有了許多新的變化,從重知識輕能力,到重視學生情感的發展;從封閉辦學觀的影響,課程忽視社會性實踐,到重視學生的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能力的提高,加強了對學生與社會實際的聯系,特別是對社會需求的能力的培養。這些變化表明了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提升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教育改革措施,已日益為教育者所理解接受并主動實施。
1 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性質和內涵
研究性學習的本質是人類學習知識、認識世界的一種活動,在學校教育的背景下,它既是一種具體的學習方式,也是一種課程形態。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是指教師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作為一種課程形態,“研究性學習課程”是在課程計劃中規定一定的課時數,以更有利于學生從事“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所以,“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初步學習、體驗科學研究的活動性課程。
2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研究性學習有如下特征:第一,經驗性和體驗性。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讓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積累實踐的經驗,并在親身經歷的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這種經驗性和體驗性顯示出研究性學習與記憶書本知識的不同。第二,過程性和生成性。接受式學習是學生掌握即定的知識,但研究性學習則是在探究的過程中運用知識、建構知識、生成知識。第三,開放性和實踐性。研究性學習在內容上具有開放性,學習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注重研究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同時,研究性學習具有明顯的實踐性,只要學生“投入”到研究性學習之中,學生便會自覺地認識到,這是一項認識客觀事物的實踐活動。第四,自主性和探究性。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是研究活動的主體,學生的研究活動是自主進行的,他們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確定研究課題,學習計劃是自已設計的,學習活動是自已親身經歷的,其中的困難又是在個體的努力和同伴的協作下一起克服的。同時,研究性學習是基于問題解決的一種學習,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銳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探求結論。
3 研究性學習的組織與實施
3.1 指導學生選題
學生研究課題的選擇與確定,通常要反映學生的生活背景和興趣,以及特定的文化傳統、自然資源狀況等,只要是與學生現實生活和社會生活相聯系,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就可以作為研究課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鬃樱┡d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尋找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的材料,創設出特定的情景,向學生展示出要研究的領域,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需要探究的問題。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興趣、認知、理解、應用的實際能力及完成課題研究的可能性,提出一些研究性課題供學生選擇。為體現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性,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特長自行選題。學生的選題宜小不宜大,應盡量適合自身能力的課題。圍繞學生的學習、身邊生活的事物,切入口小的課題去引導學生選題。例如“中學生體能素質的現狀調查”、“肥胖學生的體質狀況及折因研究”、“ 高中學生生活方式的研究”、“學生睡眠狀況的調查”、“ 耐力跑對增強體質效果的調查”、“學生學習焦慮情緒的調查研究”等進行研究。廣東實驗中學研究性學習成果“廣州娛樂性體育場所舉隅”就是由余乃明老師指導,由何聰、陳翰波、張津冬等7位同學組成的課題組研究完成的。專家評價是學生一項很有意義的探究活動,是一項較好的研究性學習成果。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經驗的課題,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和取得研究成果。
3.2指導學生制定研究計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敗。制定研究計劃以引導研究過程,學生初步進入科學研究領域,缺乏科學研究的知識,難以把握研究的全過程,因此,確立研究課題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制定研究計劃。研究計劃的內容包括:研究目的、意義,研究內容,調查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預期結果、課題組成員(中學生研究性學習可采用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的形式進行)和研究分工,研究進度,研究措施等。
研究方法是研究計劃中的核心部分,制定研究計劃,確定研究方法,就是組織學生學習科學研究理論與方法的過程。收集資料、調查訪談、問卷調查、實驗、統計等科學研究中的一般方法也適用于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圍繞研究性學習課題的研究內容,要達到的研究目的,指導學生去選擇研究方法。資料研究、調查訪問是不可缺少的,至于是否要進行實驗、是否要測量,是否采用問卷調查,就要根據課題的研究內容來確定了。問卷調查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可以為課題研究獲取很多研究資料和信息,學生學習編制一份簡單的調查問卷,作一次問卷調查的實踐,是很有意義的。
3.3指導學生實施研究計劃
研究計劃實施階段,主要是學生根據課題研究方案中規定的具體安排,在教師指導下開展具體的研究工作。
資料研究主要是指導學生圍繞研究目的和內容,閱讀有關理論知識,或邀請老師作專題講座,開拓理論視野,以理論去指導研究,并為撰寫論文提供理論支撐。指導學生利用圖書館和網絡查閱相關的文獻信息和資料,收集相關歷史的、現實的資料,從歷史的、現實的資料中對研究象進行分析。調查訪問、問卷調查、實驗、測試等,都是觀察研究對象的狀態、變化、問題和與相關因素的聯系,收集研究資料。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典型資料收集,典型引路路最明,典型說話話最靈,典型資料對研究問題的闡述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調查訪問、問卷調查都要根據研究的需要,事前擬好調查問訪提綱,選擇好調查對象,進行訪談,收集研究資料;學生初次做問卷調查,問卷設題不宜太多,以封閉式問卷調查為主,目的在于學習編制問卷的方法,體驗問卷發放和回收的方法。
采用實驗研究,如“ 耐力跑對增強體質效果的實驗研究”、要指導學生做好實驗方案,內容包括實驗目的、任務、實驗時間、實驗形式(單組對照或雙組對照)、實驗施加因素、實驗測試指標、實驗分工、實驗步驟安排等,實驗法要與文獻資料研究、訪問調查、觀察等方法結起來,列入實驗方案,收集實驗資料,一步一步逼近研究目標。
無論采用什么方法,教師都要指導學生及時整理、分析資料,認識研究對象內部和外部各因素的關系,形成觀點,逐步達到對事物規律的認識。
3.4指導學生撰寫論文
在撰寫論文之前,要指導學生整理資料,學生結合親身實踐,得到的實驗現象、數據,進行分析、推理、判斷,從而得出初步的結論。在資料整理、分析過程中,認識研究對象的狀態、本質和問題,形成觀點,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撰寫研究性學習課題成果,是科學研究的一次總結,對學生邏輯思維、寫作能力都是一次很好的鍛煉,體育課程研究性學習成果,一般以調查報告、實驗總結(實驗研究報告)、小論文、研究論文等形式呈現。
不管什么形式,結構都要嚴謹,全文要有論點、論據、論證。指導學生提出的立論觀點鮮明,論證有據、指導學生充分運用收集到的資料,如訪談材料、觀察材料、文獻資料、實驗或測量的材料、典型材料等,作為論據去論證和支持自己研究提出的論點。
3.5指導學生總結交流和評價
研究性學習成果的交流和評價,是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最后環節,研究成果的處理可以有多種形式,最常用的是組織研究成果報告會,宣讀論文,交流心得體會,讓更多同學分享課題組的研究成果,征求同學們對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提出意見和改進建議,師生對研究成果做出評價。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可推薦到出版單位發表,發揮研究成果的作用。
4 結束語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以人為本,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認知和學會發展的學習理念, 高中設置研究性學習課程是我國教育的一項重要改革,讓中學生提早進入科學研究領域,接受科學研究的教育和實踐,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問題意識和科研素養。促進學校體育改革,提高體育課程的質量,以推進素質教育。
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是知識經驗的建構者,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重在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而獲得感悟和體驗,重在學生的參與。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科研實踐中增長知識,增長才干,社會調查中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手段,開展研究性學習是中學教學改革的必經之路。在中學體育課程改革中,體育教學研究性學習仍是一個比較簿弱的環節,我們有責任推進這項活動的開展,深化學校體育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2001.
[2] 鐘啟泉,崔允潡等主編.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 [美]斯特弗、蓋爾主編.高文等譯.教育中的建構主義[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 張華.論“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本質[J].教育發展研究,2001(5):16.
[5] 許鎮輝等.如何有效地開展研究性學習[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20(6):62.
[6] 劉贊英等.構建研究性教學模式的難點和突破點[J].中國高等教,2008:(13),(14).
[7] 劉久成.研究性學習的有效性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9:(1):68-70.
篇7
關鍵詞:地理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對于高中地理的研究性學習,我們首先要明確它是一種學習,是一種綜合性學習。與課堂教學等其它的學習方法相比,它更多的是強調過程而不是結果;強調的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應用而不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強調的是通過親身體驗加深對學習價值的認識,從而使學生在思想意識、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華。在這種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的組織、指導、參與者;學生由單純的間接知識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探究,大量獲取直接知識的學習的主體。因此,在這種研究性學習中,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在具體實施的三個階段中,注意重視運用以下策略。
一、創設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環境
1.開放自主的環境
開放性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特點,它不僅僅表現在學習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上,而且還體現在整個實施過程的各個階段中。因此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民主、平等、和諧的人文環境,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前提。同時,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是圍繞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而展開的,以經過學生直接參與研究并最終實現問題解決而告終。因此在這種活動中要充分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而這也有賴于一個寬松的環境。在這種大環境下,我們承認學生存在著個體的差異性、個性化和多樣性,我們能夠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學生,隨時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創造、表現及成功的機會,因此學生的個性可以得到充分的發展。
2.合作互動的環境
合作教學理論告訴我們,個體認知結構的形成和發展,不能只局限于動態的個體獨立探索的范圍,而是要拓展到動態的個體探索與主體間交往相結合的范圍,只有在主體交往中,個體之間才能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從而調動個體與集體的學習自主性和創造性,有效地促進外在的知識結構向學生內在的認知結構轉化。同時使學生在學會交往、學會合作、學會尊重、學會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識的過程中,提高創造性的品質。
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有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三種,但是從具體的實踐情況來看,學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組合作研究的形式。因為在這種形式的活動中,學生的思維可以相互啟發,同齡人之間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維經驗。而且,一方面學生的表現欲望、探索精神、群體意識得以發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學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這樣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激活。
3.崇尚科學的氛圍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生自主參與類似于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其本身就是一個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活動。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懂得科學知識對于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因此創設崇尚科學的氛圍,就是要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通過認真踏實的探究,實是求事地得出結論,養成尊重他人成果或想法的正確態度。
4.探究問題的情境
杜威曾指出,教學法的要素與思維的要素是相同的。其中首要的一條就是學生要有一個真實的經驗的情境,以此為出發點,才有可能期望獲得正確的探索理論的科學方法。
研究性學習實施的第一階段首先要求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布置研究任務。所謂創設問題情境,實際上就是通過呈現問題情境以引發學生認知沖突,使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⑴通過社會調查來創設問題情境。⑵通過觀察來創設問題情境。⑶通過原有認識儲備引出新問題來創設問題情境。⑷通過假設來創設問題情境。
二、展開創新能力的形成過程
創新能力是人們根據一定目的,運用已有知識,通過思維活動產生新知識,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創新能力是一種思維的智力活動,因此其核心為創新思維能力。
研究性學習活動是一種全新的、學生自主參與并獲得體驗的學習方式。事實上,學生在選定了研究的課題之后,在開放的情境中主動搜集和加工處理信息,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它包含有兩層含義:
一是在開放的情境中主動搜集資料,這一點是創新的前提。我們知道,創新需要一定的知識厚度,即要有足夠的知識積累。雖然知識越多,并不意味著創新也越多,但是創新是對舊的水平、舊的規范、舊的框架的突破。試想,前人的知識水平尚未可及,創新從何而談?
那么,怎樣在開放的情境中來主動地搜集資料呢?主要依靠課本知識、上圖書館查找、登陸英特網搜索等。除此之外,搜集資料的方法還有:音像資料、社會調查、觀察、走訪、座談等等。
二是加工處理信息,這是創新活動的關鍵。對信息(資料)的加工處理過程,就是對知識的重新整合過程。它是將各種來源的、比較繁雜的信息(資料),整合成一個新的、較為清晰的整體。因此,這種整合是包含了明顯的創造。當然這種創造是在特定的問題、資料范圍內進行的,是在一定的理論或方法論的框架范圍內進行的,是學生按自己的想法對信息(資料)找出聯系、重新構造、進行創造性地整合的。但是,它要求學生能夠通過對資料的分析設計出比較合理的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計劃或操作程序;能夠通過對地理現象或事實的研究,進行分類或重組,發現內在規律??梢?學生的思維活動在這個環節中顯得較為突出。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創造性思維具有發散性、批判性、直覺性和聯系性等特征,我們在研究性活動中要注意圍繞這些特性,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經常采用的邏輯、求同思維,重視能使學生開闊思路、促使學生自主發現、讓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展示多樣化的研究性成果
學生活動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對課題研究的總結,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體驗成果展示所帶來的成功的愉悅。從而激活學生的創新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
篇8
關鍵詞: 數學建模 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教學 應用與研究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已經成為我們國家的一項重要戰略目標,關于加快創新人才的培養近年來也成了一個熱門的話題。但是在當前的大學教學中,存在著教師厭教、學生厭學,實際教學效果與師生的期望存在差距,教育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的現象。如何改變這種現象,培養合格的創新型人才,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目前,教育理論界與實踐界比較關注的焦點問題就是研究性學習。大家一致認為,研究性學習能夠很好地回答以上的問題。數學研究性學習是由項目或任務驅動的,包含數學知識的學習、理解與應用的活動。大學生數學建?;顒泳邆淞烁咝祵W研究性學習的特點。本文探討利用數學建模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經驗和認識。
一、數學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Problem-Based Learning)也稱綜合學習或專題研習,是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國際教育界普遍推崇和實施的一種新學習模式。研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它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數學研究性學習,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的學生自主活動,它是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新為基本特征,以促進學生數學研究性學習為目的的一種新型教學觀和教學形式。
研究性學習不同于其他學習方式的特點是:1.強調學習的開放性。研究性學習的內容無固定的、統一的課程內容。其消除了以往教師分科教學、學生分科學習所造成的諸多弊端。它使學生通過各類探究方法,關注社會生活,以學科的多元化、綜合化特質對教學成果進行整合,有效地激活學生的知識儲備,去解決實踐問題。同時,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的學習環境也是開放的、多元的,學生擺脫了只有一個標準答案的束縛,可以從多種角度看待事物,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努力探求、理解問題的現實意義。2.學習過程的參與性與自主性。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課題的選擇、確定,資料的收集、分析,報告的撰寫、答辯,成果的整理、展示等,整個過程都由學生自己去操作,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同時從實踐來看,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較多選擇的是小組學習形式,這不僅有益于個人發揮特長,而且有助于培養每個學生的責任感和協作精神。3.注重學習的實踐性。研究性學習不注重對學生進行純學術性的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在實踐中體驗、學習,從中獲得獲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4.注重學習的過程及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感受和體驗。研究性學習不僅重視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且注重研究學習的過程,使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體會到研究的艱辛與快樂。5.學習評價的多元性與社會性。研究性學習的價值觀和教育理念認為,學習評價應是多元性、社會性的。多元性主要表現為評價方式、標準、主體的多元性。應鼓勵學生主動、客觀地評價自己的表現,而專家、教師組成的評價指導小組應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幫助,也可進行跟蹤評價,以避免研究性學習過程的失控。
二、數學建模與數學建模競賽
1.數學建模
數學模型(Mathematical Model)是對現實世界的一個特定對象,為了一個特定目的,做出一些必要的簡化和假設,運用適當的數學工具得到的一個數學結構。
數學建模(Mathematical Modeling)即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它是一種數學的思考方法,一種以數學為工具,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包括對實際問題進行抽象、簡化,建立數學模型、求解數學模型、驗證數學模型解的求解全過程。數學建模過程主要包括四個步驟:
(1)提出和形成問題:即獲取現實對象的信息及相關資料。
(2)建立數學模型:即通過一定的數學語言和方法把待解決的問題用一定的模型表示出來。
(3)求解:用各種手段主要是數學方法,也可用其他方法將模型求解。復雜模型的求解需用計算機,解的精度要求由決策者提出。將解用到實際中去,必須考慮到實際的問題,如向實際部門講清楚解的用法,在實施中可能產生的問題等。
(4)解的檢驗:首先檢驗求解步驟和程序有無錯誤,然后檢查解是否反映現實問題。
2.數學建模競賽
作為數學建模的一種競賽形式,數學建模競賽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運用數學方法和計算機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創辦于1992年,每年一屆,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主辦。目前已經成為全國高校規模最大的基礎性學科競賽,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數學建模競賽。2012年,來自全國33個省/市/自治區(包括香港和澳門特區)及新加坡和澳大利亞1284所院校、21303個隊6萬多名大學生參加了本項競賽。
三、基于數學建模的研究性學習
1.數學建模具備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研究性學習在大學教學應用中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幾點:(1)以問題情境為先導。以研究性學習為理念的研究性教學,倡導先將問題呈現在面前,以解決問題為教學的導入點。將學習置于研究性小課題情境中,是激發學生求知欲和創造沖動的前提,更是學生吸收知識、鍛煉思維能力的前提。一個好的研究課題能夠隨著問題解決的進行自然地給學生提供反饋信息,讓他們能很好地對知識、推理和學習策略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掌握概念、原理和策略,可以促進知識的提取和學習策略在新問題中的遷移。(2)以小組合作討論為主要活動形式。在研究性教學中,學生可以圍繞問題進行討論,以此激活學生先前的知識儲備,使原有知識背景與當前問題之間生成更多的聯系;討論可以使學生的思維過程外顯化,學生會經常感受到觀點的沖突,從而可以更好地進行反思和評判,最重要的是它給學生創造了一個人人都積極探索、主動參與、獨立創新的優良環境。(3)研究性教學要重視對研究結果的反思。在研究性教學過程的結尾,需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自己及他人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做出反思概括。反思概括的意義在于:內化新知識,加工與整合新舊知識,達成同化或順應,形成更協調一致的理解;加深理解研究過程中的思維方法和學習策略,這對知識的遷移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科學的反思往往能使新的問題成為教學的歸宿,即在初步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引發新的問題,這些新問題出現的意義不僅在于它能使教學延伸到課外,而且在于它能最終把學生引上創新之路。
在數學建模的過程中,學生獲得一個個實際問題。需要從中提取重要信息,并合理假設,簡化問題,建立模型。完成這個過程需要同學們以三人小組的形式開展,需要查找專業資料和數學理論,運用這些知識來處理分析問題,建立模型后,還要進行數學推理,處理數據,計算結果,并檢驗由模型得到的結果是否符合實際。我們可以看到,在數學建模學習的始終,總是強調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注重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探究出核心問題的解答方案,這種學習活動是一種自始至終貫穿著問題的探究活動,所以數學建模學習是一種廣義的研究性學習。
2.在數學建模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應注意的問題
研究性學習在大學教學中的實施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實踐體驗階段和表達交流階段。在學習進行的過程中,這三個階段并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進的。研究性學習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須抓住這三個環節。所以在數學建模的開展過程中,我們需要做到:(1)將數學建模教學與傳統數學教學有機結合。研究性學習及數學建模需要大量的數學知識儲備,這些都需要通過對傳統數學教材的學習來掌握。如果拋開數學教材另選內容進行所謂的數學研究性學習,其實質將是舍本逐末,專題性的數學研究只是學生進行數學研究性學習的一種補充形式。(2)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和發散思維。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整體出發,把握大方向,多方思考,大膽猜想,挖掘了學生的創新潛力。(3)廣泛采用啟發式、導學式、學導式,導學互動式等多種教學方式,這不僅增進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活躍了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激勵學生積極開動腦筋。(4)將不同專業的學生集中起來開展教學,這不僅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而且為教學能真正實現學科交叉、文理結合提供了平臺。(5)教師對所教內容進行精心組織。數學建模是一個系統性、綜合性的工作,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在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建?;顒又?,教師需要做好各個環節的準備,特別是在反思階段,更是需要教師適時適當地引導,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總之,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它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數學建模作為一種廣義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為我們如何開展數學研究性學習指明了方向。我們只有將數學建模的思想融入到研究性學習的各個環節中,才能真正培養出具有研究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學生。
參考文獻:
[1]呂林海,王智明.數學研究性學習的三種實施模式初探[J].數學教育學報,2004(2).
[2]何滿喜.談數學建模對培養創新能力的作用[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6,5(19).
[3]王怡.關于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的一點思考——創新能力的培養、研究性教學與數學建模[J].科學文匯,2007(1下).
[4]劉冬梅.數學建模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相關理論分析[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8,23(2).
篇9
關鍵詞: 研究性學習 高中語文教學 教學策略
1.引言
1998年研究性學習在我國首次被提出,并在2002年實現了在基礎教學方面的全面推廣,日益成為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焦點和熱點。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在基礎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堅持“以學生為主”,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著重在學習實踐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表達等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知識的應用和審美能力。高中語文的研究性學習從學生的個性特征和興趣愛好出發,堅持語文基礎知識與語文生活經驗并重,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一系列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在新時期,高中語文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是時代的需要,具有必然性和緊迫性。
2.我國高中語文的教學現狀
2.1高中語文的教學理念有所轉變
在傳統教學理念和應試教育的雙重影響下,高中語文教學長期處在以教師單向傳授書本知識為主的教學境地,語文課堂教學枯燥、僵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缺少活力和創造力。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強調教師的絕對權威,學生處于學習的邊緣位置,被動地接受知識,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經過近十年的教育改革,我國大部分教師都已經參加先進教學理念的教育和學習,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自覺堅持以“理論聯系實踐”和“以學生為主”的理念開展教學實踐活動[1]。
2.2高中語文的教學模式有所創新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教育界就在引進國外教學理論和總結語文學科的教學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形成了一系列新型的教學模式,在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方面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新課改打破了傳統的語文教學片面重視基礎知識的死記硬背的局面,開創了促進學生讀、寫、說等能力全面發展的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在自主、平等、合作的研究性學習中,使語文學科的“教”與“學”達到了本質上的統一,在遵循語文教學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首先,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長期的接受性學習也給國家的人才發展戰略帶來了負面影響。其次,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教學組織結構的優化,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有效性。再次,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的知、情、意、理等語文素養得到了全面提升,對以后的終身性學習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意義重大。最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教師的成長,在研究性學習的組織中提高了教師的專業素養的人文素養,有利于自我價值的實現[2]。
3.2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
結合語文學科的學科特色和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是十分可行的。從語文學科的學科特色出發,語文學科的基礎性、開放性、綜合性、時代性和人文性為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情感體驗,有利于體現研究性學習的優越性。從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出發,高中生的認知結構和邏輯思維能力日益成熟,能夠對研究性學習的內容進行有效的辯證分析,為深入的探究學習提供智力支持。
4.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策略
4.1樹立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理念
民主、生活、合作、對話、活動等教學策略是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只有在充分掌握和理解上述教學理念的基礎上,才能夠開展高效的研究性學習。民主、合作、對話等策略強調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自由、民主,師生、生生之間針對高中語文知識進行平等的溝通和交流。生活、活動策略強調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性和生活化,語文作為語言學科依賴于一定的語言環境和生活經驗,高中語文的研究性學習要貼近生活,引導學生在日程生活中發現語文的魅力,并在生活實踐中提升語文的應用能力[3]。
4.2明確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標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目標是打破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局面,引導學生對語文知識自主探究學習,樹立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體會到參與語文學科研究的樂趣,調動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此外,在研究性學習中,還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在語文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中,有效提升學生的合作和團隊能力。總的來說,研究性學習旨在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及綜合素質。
4.3構建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
目前,在高中語文研究性學普遍采用“五步走”的教學模式:第一,教師引導學生對語文研究性學習內容進行自我學習,初步感悟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營造良好的語文研究氛圍;第二,組織學生對語文研究性內容進行研讀,在交流中加深對作品的認識,并挖掘出作品中蘊含的深刻含義;第三,加強研究性學習的拓展,在課后布置研究性作業,通過課外的延伸訓練鞏固語文課堂教學;第四,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進行分組,學生借助計算機網絡技術展開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加強各小組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第五,對各小組的研究成果給予合理、客觀的評價,在總結研究性學習成果的同時增加了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信心[4]。
4.4完善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
完善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有利于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事半功倍。首先,教師要充分挖掘語文教材的價值,注重教材與日常生活的聯系,例如在講授魯迅《故鄉》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到底是誰偷了碗?”,根據教材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其次,以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吸引學生參與到研究性學習中,例如在講授《守財奴》一課時,組織學生進行表演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再次,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設置疑問,增強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問題意識,
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通過研究性學習教會學生如何科學地進行語文學科知識的研究,除了教給學生搜集、整理資料外,還要注重語文知識探究方法的傳授。
4.5創新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評價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評價要實現雙重功能,既要對學生的學習表現給予客觀、合理的評價,又要激勵學生更多地參與研究性學習。在綜合考慮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成果、研究過程的方法策略、研究學習過程中的態度表現后給學生予客觀、公正、合理的評價,開展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家長評價的綜合評價活動,實現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教學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此外,還要注重研究性學習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的豐富性和多樣性[5]。
5.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應該注意的問題
當前,我國高中語文教學研究性學習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在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中仍存在一些弊端和誤區。部分教師因為對研究性學習的理論知識認識不足,認為研究性學習不利于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在研究性學習中忽視教學模式和教學形式的創新,既浪費教學時間又挫傷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面對這些發展中的難題,教師要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加強研究性學習理論知識的學習,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實現語文教學真實意義上的改革。
參考文獻
[1]何躍.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特性及運用[J].中學語文:下旬,2011,(8):11-12.
[2]鄭炳欣.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神州(下旬刊),2012,(2):148-149.
[3]焦詠梅.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神州(下旬刊),2012,(3):80.
篇10
關鍵詞:高中美術 研究性學習 多媒體技術 引導
自高中美術課程改革得到各地許多美術教育工作者的支持以來,大家的共同努力使高中美術課改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尤其在高中美術研究性學習開展中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一定程
度上彰顯了教學與管理的科學性和人文性,但是這也需要我們在前進發展中不斷總結經驗并反思研究。
一、研究性學習在高中美術課程中的重要性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社會對人才的創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緊迫要求?!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課程改革的目標是要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美術課程作為普通高中課程的組成部分之一,在這次課程改革浪潮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充分發揮了美術特色和優勢力量。其中研究性學習作為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之一,它強調讓學生通過實踐加強探索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合作精神。為了響應國家教育方針的號召和順應時代的發展,許多普通高中教育開展美術研究性學習頗有成效,但仍有部分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理念或開展的方式一知半解,出現了開展方式過于形式化、學生敷衍了事的現象,這樣的研究學習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促進個性發展方面無法起到突出的效果。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強調美術課程應該“鼓勵學生在感受、體驗、參與、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學習活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基本的美術知識與技能,體驗美術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個人和社會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它也指明了:“普通高中美術課程的實施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精神,倡導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倍凇度罩破胀ǜ呒壷袑W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對研究性學習作了解釋:“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庇纱丝梢姡芯啃詫W習在美術課程中的重要性,它在理論上可以通過教師的“解惑授道”來引導學生習得相關知識,又在實踐上通過學生親自實驗來驗證問題的假設,最終達到自我價值的實現和自我個性塑造的和諧發展。
二、高中美術開展研究性學習是時代的要求
.多元智能理論對高中美術研究性學習的啟示
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對人類智力結構提出了新的觀點,把智力結構歸結為九種智能:言語——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覺智能、音樂——節奏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這九種能力相互間是獨立的,但由于受到環境和教育以及遺傳或性格等影響,又會使不同方面的智能形成各自特點,在成長過程中突顯智能的優越性和差異性。因此如何利用教育的力量來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研究性學習打破以片面培養學生一兩種智能為核心的課程的傳統觀念,力求更全面、創新地培養獨具個性和創造性的學生。它關注為學生創設更真實生動的學習環境,鼓勵他們從自身及周邊生活中去挖掘有探究價值的問題。這種強調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更大限度地減輕了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性,扭轉了學生對學習知識的被動接受性,開辟了學生獲取知識渠道的多向性。
美術對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高尚的審美情操、發展學生健康全面的人格特質,并適宜地開發其美術方面的智能都具有重要意義。面對個性迥異的學生,以開展美術研究性學習為手段,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讓他們通過以美術為切入點的研究活動來更加了解自己的才華和能力,是順應現代教育發展的體現。美術可以與歷史、文學、音樂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聯系,只要學生對某一個方面有興趣,都可以成為研究的內容。高中美術研究性學習同樣可以通過社會調查、參與社區活動、合作創作、交流匯報等形式來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
.現代信息技術對高中美術研究性學習的影響
由于高中生對外界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所以面對著信息網絡發展迅猛的互聯網時代,電腦、數碼相機、DV等已成為了他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工具?,F代信息技術將動態或靜態的圖、像、聲、字等多種信息資源巧妙結合,帶給人們最大限度的視覺沖擊,這一特點與作為視覺藝術的美術的形象直觀性特點是最吻合的,使得美術課的教學不再局限于平面和立體的空間視覺形象上,而跨越了時空的界限,漫游在無際的虛擬世界。倘若師生不擅長運用最具時效的交流工具,就會和世紀的先進文化脫節,那將不利于學生形成對世界的感知力和獨立思考的價值取向,有礙他們的智慧提升和人格塑造。
隨著世紀初課程形態的研究性學習的誕生以來,逐漸顯示出研究性學習是一場以合作為方式、以實踐為手段、以網絡為平臺的學習方式革新,顯然它的關注點并不在于探究的結果是什么,而是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應怎樣學。在美術教學中希望通過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學會用藝術思維的方式認知世界,掌握藝術表現的方法,因此只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才能實現學生“實踐——感知——思考”的整體學習。學生除了可以利用電腦進行繪畫和設計,還可利用數碼相機和攝像機等工具進行攝影攝像。他們對搜索到的信息資源進行分析——歸納——整理——提煉,最后把經過篩選得到的有價值的信息重新組合成自己的學習成果,并把學習成果實行資源共享,進而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合作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團隊交流協商互助的意識。
三、加強高中美術研究性學習的途徑
.加強教師的引導作用
在整個互聯網時代的環境背景下,美術教師已經不再是學生唯一的知識傳授者,網絡資訊的普及使得學生獲知的渠道變得四通八達,因此美術教師要能跟上時代的節奏,就必須加強整合網絡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需要教師轉變職業角色,采用以學生活動為中心的教學步驟,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在開展高中美術研究性學習中,課程的性質需要教師以引導者與協助者的身份介入到學生的課題研究中來,師生之間應該體現出“對話”的關系。教師以學習伙伴的身份與學生共同研究課題,及時了解學生的興趣點,面對疑惑時能給予啟發和指導,對整個研究過程進行統籌安排。尤其是關于課題的選擇上,教師更應該把主動權和選擇權交給學生,無論是問題的提出和研究的方向、方法都應該允許學生按照個人興趣提出并經過篩選等方式最終確立下來。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地點也不一定都在課堂上,反而充分利用課外時間更能體現師生對資源的優化能力,因此網絡上流行的QQ、E-mail、BBS、MSN等對話方式成為了師生青睞的
互動手段。假如美術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建立一個專門用于交流討論的網站,那么必定是為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了極為便利的途徑,在網站里大家可以把研究成果分階段共享,對有效的信息資料也可以互相傳閱和討論。此外教師同樣生活在合作的群體里,要善于利用其他科目教師的優勢,打破教師孤軍作戰的教學方式,以包容和開放的態度進行協作,幫助學生共同完成具有創新意義的研究工作。
.完善對美術研究性學習的評價
由于美術具有濃厚的人文內涵,與社會、宗教、政治、經濟以及其他領域的文化發生普遍的聯系,加之其表現形式的多元化,包括繪畫、雕塑、攝影攝像等不同種類,決定了在美術領域有豐富的可研究資源,美術研究性學習的表現手法也比其他學科更多樣化,除了常見的撰寫調查報告、實驗報告,對繪畫作品的評析,還可以制作手工藝品、設計海報、拍攝DV或制作小電影等。一些高中開設美術研究性學習時雖然體現了表現手法的多樣性,卻只是注重研究的結果,單純從研究課題的選題新穎與否、作業表現形式創意與否等作業質量角度來評價學生,使得評價的標準仍然停留在“書面”的層面上。由于參與到研究性學習的學生一般是以合作的形式組合,所以在研究過程中可以看到并不是每個學生都會投入等量的努力,也不是每個學生都會表現出全面的智能,所以才需要教師因材評價。有時候學生會出現一種對待自評和互評“無所謂”的態度,因此就更應該加強學生在合作中的自評和互評的時效性,以及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和觀察的全面客觀性。不僅學生本人要認真進行自評,還需要組員之間進行匿名互評,從對待研究課題的學習態度和實踐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投入程度,到合作期間反映出每個人不同的能力。通過書面形式把這些相對客觀的評價匯集上交給教師進行審核。教師要善于用學習記錄或成長記錄袋等形式來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評價,并注意對評價的反思。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先分組進行討論,然后再請代表對本組研究情況向全班作匯報,最后教師再作總結。另外,家長也應該參與到對學生的評價中,更全面地評價學生在課內外學習過程中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