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案例范文
時間:2023-04-07 13:23: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研究性學習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008(2011)01-0105-06
一、研究背景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世界各國紛紛開始反思本國的教育政策和課程,開始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對人才培養的目標進行調整,進一步關注學生的學習經驗,力求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順應這一歷史潮流,我國教育部(2001)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規定,“從小學到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其中研究性學習的開設被一些課程研究者譽為新課程的一大亮點,它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由于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各學校需結合學校實際情況來進行教學,給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帶來了困難;同時,由于研究性學習強調體驗式學習,強調學習要回歸學生的真實世界,但是出于學生人身安全考慮和條件限制,很多學校的研究性學習被限制在較小的范圍內;另外,信息化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非常強調信息技術的作用。有的學校雖然充分地利用了互聯網資源開展協作,但是學生行為普遍是復制、粘貼和組合,很少提出自己獨立的見解,問題解決能力并沒有得到很好地培養。
另一方面,網絡游戲的風靡盛行讓人看到了游戲在青少年成長中的巨大影響和應用潛力,而實際上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就有研究者開始將游戲應用到學校教育當中。早期的游戲應用研究主要受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影響,強調控制和反饋,關注行為的產生和強化,著眼于知識點的掌握,僅把教學材料呈現方式由課本轉換為游戲化呈現方式;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學習理論的更新,認知理論指導下的游戲應用更多地注重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這一代的游戲應用研究以適合具體不同的學習者不同方式來呈現知識,強調支架、認知和促進,關注學習者自身的知識建構。同時在游戲應用的學科領域,也由單一學科逐漸變成跨學科。
由此可見,游戲應用已經和研究性學習開始緊密聯系起來。那么,如何發揮游戲的動機激發、多層交互、及時反饋等特點來為研究性學習的過程與目標服務,就成為一個現實中面臨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本文就以此為研究焦點,綜合利用文獻調研及比較研究方法,力求探索開展游戲化研究性學習的方法。
二、游戲與研究性學習文獻述評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我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雖然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門課程來單獨開設,其實質還是一種基于課題、項目或主題的探究性學習活動。這種探究性學習活動的特質是:(1)開放式問題;(2)真實性情境;(3)漸進式解決;(4)發展性評價。一般說來,研究性學習分為確定課題,制定計劃與搜集資料,成果整理和總結評價四個階段。
有研究者通過分析游戲本身揭示了游戲對研究性學習的支持。韓慶年對流行的《仙劍奇俠傳》從故事背景、角色系統。事件系統、動機系統、獎懲機制、支持系統等六個維度進行分析,認為它們正好與學習環境中的學習情境、學習者、問題系統、動機系統、獎懲機制、支持系統一一對應。Dickey通過認真分析游戲的任務機制和人機互動模式后指出,游戲可以滿足建構學習環境的所有要求:提供了大量的支架;任務以多種方式呈現;解決任務和問題的多途徑選擇等,很多游戲本身就為玩家提供了建構環境,是一個模擬真實的問題解決環境,這直接闡明了游戲在研究性學習應用中的潛力。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在分析國內外對游戲應用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典型的游戲應用實例,證實了游戲對研究性學習的支持,主要包括游戲可以提供滿足符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求的學習方式,提供體驗學習的機會,促進學生掌握服務與實踐技能等。此外,在游戲與學科知識教學的實證研究中,一些研究者發現,游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全身心都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在游戲中的心理動作能夠促進游戲者個體的認知發展、促進游戲社群中的認知協作和游戲團隊的認知交流等,具有利于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協作學習能力的培養等多種教育應用價值等。
但是,目前游戲之于研究性學習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論探討和模式構建層面,雖然曾有人從游戲的教學設計、游戲的模型設計、游戲的框架設計三個方面對支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育游戲設計方案進行了探討和研究,但是真正用游戲來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實證研究并不多見,也少有人對利用游戲來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進行系統地梳理與探索。
本文首先追蹤了國內外若干著名的游戲化學習研究機構和關鍵人物,精選出若干用游戲來重點培養學生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協作學習能力、領導能力)而非知識學習的經典案例,以機構和人物所承擔的項目和發表的研究成果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采用文獻研究方法和比較研究法,梳理并總結利用游戲來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全面探討游戲環境支持下的研究性學習(簡稱為“游戲化研究性學習”)中的知識整合、學習過程與師生角色,以期對我國的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實踐帶來一些啟示。
三、游戲化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案例
1.Civilization:分析、綜合能力的訓練
在Civilization(文明)游戲中,玩家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文明發展的方向,帶領人民從原始社會發展到未來社會。KurtSquire在2004年利用CivilizationⅢ開展過實驗研究。研究團隊在一所城市中學里選取了4年級和9年級的學生作為實驗對象,用于學校的社會課程(歷史、地理)的學習。整個實驗持續了18天,實驗結束后他對自己開展的實驗進行了總結,提出了游戲化教學的5個步驟:(1)把游戲與課程學習建立聯系。老師通過講解,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發現、理解并明確游戲與課程學習之間的關系,為學生參與游戲做準備。(2)指導學生掌握游戲要點,具備解決游戲操作問題的能力。學生在接觸游戲時,老師在適當時機講解簡單操作和技巧,同時可以通過成立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小組來讓學生互幫互助。(3)促進學生開展有目的的游戲活動和組成探究群體。鼓勵學生將已有的地理、歷史知識利用起來,為游戲的勝利做出努力,這時教師提供事前準備的地圖說明、圖表對比工具,組織
小組討論等。(4)部分(學生)重新游戲,嘗試新的策略。不少學生經過對失敗的總結,結合知識和對游戲的掌握,開始嘗試新的游戲策略。老師引導學生總結游戲的收獲,幫助他們和史實進行對比分析,為最后的報告做準備。(5)結束游戲,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總結學習所得,進行報告。
通過以上五個階段,學生不僅在游戲中利用了地理和歷史方面的學科知識,還對文明的理解更加深刻;他們將歷史和地理知識作為解決游戲問題的工具,鍛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通過有目的的集體探究活動,學生從一個無組織的個人逐步形成一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共同體,其中有團隊協作,也有小組競爭。除此游戲實驗之外,一些學科教師在非正式教育中利用Civilization來教學生歷史,學生通過游戲,分析、綜合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深刻理解了引起歷史變遷的眾多因素之間的關系。
2.SimCity:管理和領導能力的訓練
SimCity(模擬城市)是一款模擬類商業游戲。玩家以市長身份,在游戲中規劃、設計并建立城市,包括公共設施和文化場所的規劃,維持城市的持續發展。一些老師將其應用于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學習城市規劃的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決策能力等高階能力。Zielinski在一所中學的7年級班級開展了實驗研究,實驗持續3個星期。共有26名學生參與,每天進行游戲化學習的時間大約為50分鐘,有若干天用來進行分析游戲報告、圖表和文檔。實驗步驟大致如下:(1)前兩天對學生進行培訓,確保每位學生掌握游戲操作,并給每個學生提供“游戲操作指南”,便于他們隨時獲得幫助;(2)從第三天開始,學生按照游戲步驟開始建立自己的城市,同時分階段學習有關城市建設的知識(如城市定義、移民、環境和地域、城市的政治與服務,資源、交通和教育規劃等);(3)在適當時機分析游戲報告、系統生成的圖表和學生撰寫的文檔等等。
通過游戲化學習,學生不但深刻理解了社會知識單元內部之間的聯系,同時,學生在使用圖表、圖像等信息處理工具時,更好地應用了學科知識,還解決了城市虛擬居民提出的抗議和環境保護等問題,提高了應變和決策能力。
3.River City:探究學習環境
River City(水城)是哈佛大學Dede等人開發的多人虛擬環境(Multiple―Users Virtual Environment),系統開發以情境學習與分布式認知為理論基礎,主要用于中學科學課程的學習。學生分成2-4人一個小組進入River City后,利用已有知識和技能來一起尋找引發環境問題的根源并解決問題,并根據小組的研究結果對改善城市環境提出建議。學生在利用River City的學習過程分為8個步驟”;(1)進行觀察;(2)提出問題;(3)在環境中通過訪問虛擬圖書館、與居民座談等方式來搜集信息和數據;(4)利用工具(水樣采集工具和實驗工具)搜集、分析和解釋數據;(5)形成假設,設計調查研究;(6)根據假設搜索更多的證據,與虛擬世界中的角色的交互獲取更多的證據;(7)獲得研究結果,解釋并反思;(8)在教室中討論交流學習結果。
實驗結果表明,River City既可以讓學生比傳統教學方式更有效地學到符合課程標準的科學知識,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利于21世紀生存技能的掌握,提高了探究學習的能力;此外學生在這種環境中能夠深度參與,非常有助于發現復雜問題技能的發展。
4.Farmtasia:綜合學習環境
Farmtasia(農場狂想曲)是香港中文大學資訊科技教育促進中心(CAITE)開發的一個游戲化虛擬學習環境,學生以農場主的身份進入游戲中,通過對農場的經營和管理,來綜合學習地理、農業、環境、經濟、政府、社會等學科知識,并培養解決問題、協作學習、資訊科技等相關能力。Farmtasia實際上是李芳樂和李浩文提出的“虛擬互動、學生為本”學習環境(VISOLE:Virtual Interactive Student―Oriented LearningEnvironment)學習模式指導下的第一個教育游戲產品,VISOLE學習模式大體上分為“鷹架式學習階段(scaffolding)”、“游戲化學習階段(Game-based Learning)”和“反思和總結階段(Reflection and Debriefing)”:(1)鷹架式學習階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相關學科的高層知識,以方便以后的學習:(2)游戲化學習階段:同學以農場主的角色加入到Farmtasia中,應用有關知識去解決在游戲中碰到的一系列實際問題;(3)反思和總結階段:在游戲進行中和游戲結束后,同學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反思和總結。
從2006年開始。此游戲已經在香港、成都等地的數十所中小學的通識類課程教學中開展過實驗研究,初步研究結果表明,這種學習方式確實能夠激發同學的學習動機,并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等高階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在農場的經營和管理中“做中學”,提高了學生信息技術應用等相關能力,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農民的辛苦也有了更深刻地認識。
四、案例比較分析
1.游戲與知識整合
以上四個游戲案例都是游戲與正式教育的一種課程整合應用,他們都整合于課程當中,但是又有所區別。表1列出了四個案例研究的基本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游戲化研究性學習的對象主要集中在中小學生,并且年級偏高;從時間上看,除了RiverCity之外,其他案例的持續時間在20天左右,包含前測、后測等研究活動;由于Civilization和SimCity是商業游戲,RiverCity和Farmtasia是專為學習開發,所以前兩者更注重已有知識的應用,后者還注重新知識的學習;從能力培養上看,四個案例都非常注重高階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問題解決能力和協作學習能力。
此外,整合明確的學習目標是四個案例共有的特征。研究者們為了獲得教師和學校的支持,都在游戲教學中整合了一系列具體的學習目標,同時又符合國家的課程標準。學生在游戲本身提供的目標難度和廣度不斷增加的挑戰下,進行具有目標指向性的知識學習和應用。
如在Civilization宴驗中,研究者針對不同年級的知識和能力水平整合不同的學習目標,明確地指m通過游戲將要學習哪些知識,達到什么樣的水平等;River City則是根據美國國內對探究學習的共識基礎之上設計的學習過程,游戲學習步驟與科學探究步驟基本一致;SimCity實驗中根據游戲進程的不同階段,應用的學科知識點均不相同。它們都通過游戲本身與學習日標的整合,使游戲化教學更加具有指向性,同時通過對學習日標達到情況進行研究,使研究更加具有說服力。
2.游戲化學習過程比較
以上四個游戲教學方法雖然使用的游戲不同,應用的對象也不完全一樣,但是他們的學習過程也有共同點,大致可以
歸納為準備階段、學習階段和反思總結階段。
為了讓學習者更好地沉浸于游戲化情境,而不是將主要精力放在解決游戲操作問題上,四個案例都有準備階段。這個階段中,研究者和教師引導學生對游戲操作進行掃盲,給予充足的時間和機會掌握游戲操作,了解解決常見游戲操作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體現了用技術來支持學習(learn withtechnology),而不是從技術中學習(1earn from technology)。
在Farmtasia實驗研究中,研究者還為學生制作了專門的游戲操作指南,便于學生隨時查閱。而在Civilization實驗中,研究者引導學生建立非正式的小組,小組中有游戲高手也有對游戲不熟悉的新手,他們互相幫助,形成了很好的游戲團隊。
從學習方式上看,四個案例非常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教師恰當地利用游戲的功能和特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準備階段,通過講解、討論和案例分享等活動,使學生明白游戲本身與課程學習之間的關系,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滿足感,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動機;進入游戲之后,學生在游戲中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完成游戲提供的任務,本身就是一種自主探究學習活動;此外,還非常強調合作學習,RiverCity中探究任務需要和虛擬隊伍合作才能完成,在Farmtasia中,學生不但要考慮自己農場的發展,還要考慮自己農場的發展給別的虛擬農場帶來的影響,虛擬農場主之間還要通過合作來解決由于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變化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表2中分出的三個階段時間上并不是完全獨立的。如在Farmtasia實驗中,研究者就明確指出,反思總結階段和游戲化學習階段并不是完全異步進行的,基本上是同步的(如圖1)。并且,三個階段只是根據時間進度按照工作內容上的大致劃分,各個階段之間并沒有十分明顯的界限,如在SimCity實驗中,研究者并沒有單獨開展反思總結活動,而基本上和游戲過程相夾雜著進行。
3.游戲化學習過程中的師生任務分析
游戲化學習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但是四個案例中都沒有忽視教師的引導作用。在游戲化學習的三個階段,教師主要擔任活動組織者、過程管理者、學習效果評估者、學習引導者的角色。表3總結了四個游戲化學習過程中老師和學生的任務。
從表3可以看出,游戲化學習中教師的工作很重要,游戲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仿真的情境和模擬的任務,但是想讓學生在游戲中發生學習,沒有老師的引導是很難的,所以游戲化學習也給老師帶來了新的挑戰,成為游戲在正式教育中應用的一個阻礙。
五、討論和結論
基于上文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游戲化研究性學習具有一定的優勢,它既能夠發揮游戲激發興趣、豐富體驗等優點,又能夠讓學生在“做中學”,通過一系列接近真實的任務,讓學生長時間保持較高的學習動機,獲得體驗學習的機會。不過這也給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和信息技術能力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對學習評價也有一定的沖擊。下面就結合以上案例分析一下游戲化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1.注重游戲化學習團體的形成與引導
在很多游戲中,由于要解決的問題都是比較復雜的問題,單靠個人的力量幾乎無法完成,協作就成為一種必需,而不是一種選擇。因此,游戲化教學過程中,建立游戲化學習團隊非常重要。
首先,教師不能忽視自發性游戲團體,如在Civilization實驗中,研究者引導學生建立非正式的學習小組,這種小組成員不是固定的,多是游戲高手與高手、高手與一般玩家、一般玩家與一般玩家之間的幾種組合,由于學生很容易將游戲中的角色和現實生活中的個人對應起來,他們將游戲中的體驗在現實生活進行分享,共同商量游戲的策略和方法,為了達到游戲獲勝的目標而共同努力,所以這樣的小組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其次,還需要通過外部學習活動來促進小組活動的發生,如在學習和總結階段開展游戲內和游戲外的小組討論,如學生在River City中利用實驗工具進行小組合作實驗,Farmtasia中利用聊天工具進行及時求助等。
此外,老師要注意引導,為學生的交流提供豐富的社會化交流工具,如論壇、博客工具等,鼓勵學生將自己玩游戲的過程和經驗和大家進行分享。
2.提供多種知識建構工具而不僅是游戲
在四個案例中,研究者和教師還提供了多種學習工具,而不單是游戲本身。總的來說,游戲化研究性學習需要給學習者提供以下三種知識建構工具:(1)輔助認知工具,包括圖像認知工具、表格認知工具、以及采樣工具和模擬實驗環境,如River City中的水樣采集工具和SimCity中的數據處理工具;在Farmtasia實驗中,學生還會利用excel表格來記錄農作物的產量和價格;(2)交流協作工具,包含游戲中的留言對話工具和道具互換工具,游戲外的論壇、博客、視頻分享網站等等;(3)反思總結工具,如Civilization和Farmtasia還為學生提供了的游戲日志的書寫模板。當然,根據反思的目的不同,引導學生反思的工具也有所差別。
此外,還應該給老師提供輔助評估工具,因為想讓老師對每個學生的游戲化操作進行人工監控和指導是不太現實的,所以需要借助一些工具來幫助教師進行評估,如Farmtasia中有一個“Replay”功能,它可以記錄并重播每位學生的游戲過程,老師就可以通過重播游戲過程來指導學生進行游戲化學習。
3.非常注重對游戲過程的反思
反思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游戲并不單純是游戲,而是一種學習活動,如果不進行反思,不能保證是否發生了真實的學習。在所列舉的案例中,每個案例中都有明顯的反思總結活動。游戲化學習中的反思可以分為游戲中的反思和游戲結束后的反思,游戲中的反思是學生調節自已游戲行為的重要方法,教師應作為信息的提供者、決策顧問來幫助同學反思,而且教師要管理、監控整個游戲進程,選擇適當的時機和場景組織討論,確保學生在游戲中有反思行為發生。在游戲結束時,教師幫助學生整理游戲學習成果,對個人游戲的過程進行梳理和總結,為個別學生分享游戲經驗提供機會。
4.注重游戲學習的現實意義
研究性學習非常注重學習對學生的現實意義。力圖使學習回歸現實生活,對學生的真實生活起作用。所以對于游戲化學習來說,也應該注重游戲化學習結果向真實生活中的遷移。
首先,盡可能提供仿真的游戲情境,如River City和Farmtasia,它們系統內部是由接近真實的物理引擎所驅動;第二,保持和利用學習者在游戲中建立的良好互動關系,讓其更有效地作用與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第三,注重游戲化學習結果向真實世界轉化,如在River City結束后,教師指導學生給市長寫一封信,對城市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出建議;在Farmtasia結束后,教師指導學生給一位農場主寫一封信,就農場經營問題提出自己的建議。
六、結語
篇2
關鍵詞:數學研究;教育核心;知識理論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搖文章編號:1674-9324(2013)50-0155-03
自20世紀中葉以來,全球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學的應用不僅在工程技術、自然科學等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以空前的廣度和深度向經濟、管理、金融、生物、醫學、環境、地質、人口、交通等新的領域滲透,數學技術已經成為當代高新技術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由于數學這門學科其本身具有特有的抽象、枯燥性,因此很多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在心理上很自然的產生出恐懼性,厭學等態度,但迫于考試約束和壓迫性,學生們又不得不硬著頭皮去學習,沒有從自己心里產生一種主動的求知欲,從而在學習過程中處處被動,布滿荊棘。使得數學教育目標和學習效果都達不到預期目的。所以大力宣傳與普及一種另類的數學學習,使同學們對數學有新的認識是勢在必行的,也是刻不容緩的。
而研究性學習就是其中的一類。這類學習是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從身邊的自然、所處的社會和自己的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并在研究過程中通過多種渠道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而學生所學知識的獲取、學習能力的提高、好的學習行為習慣的養成,歸根到底是學生正確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所以,我們的教育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是要讓我們越來越多的學生形成正確的積極的學習方式方法。而在現有教育環境下、教學條件下,許多老師對學生的知識傳輸方式以“填鴨式”、“灌輸式”為主,而學生的學習又偏重于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應用,僅僅立足于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識灌輸。這種學習方式十分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且掌握得也不很扎實,即使記憶下來,也是暫時記憶。針對這一狀況,當前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是通過教學目標、內容和途徑方法來調整、幫助學生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改變被動的學習態度,在開展有效的主動接受學習的同時,形成一種對知識進行主動探求,并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主動積極的學習方式。
一、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
求學是人們發自內心的對知識的渴望和源泉,學生對知識的渴望越高,發憤圖強的學習精神越強烈。老師可以對課例進行實例操作,讓學生跟著練習并自由發揮,讓課堂氣氛活躍,充滿朝氣勃勃,這樣學生感到學習起來很輕松,同時腦海思維又不斷擴展到了新的畫面。學生把自己的思想也融合到了課堂上。例如在講解斜三角形應用題時,我建立的情景模式是:“現在通信技術的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手機的使用已經達到了普及化,無論是公園里晨練的老人還是自習室上課的學生,幾乎人手一部手機。可以說,通信技術的發展給人類提供了便捷,但是有時也會造成麻煩,因為手機通訊是要通過網絡信號作媒介才能得以體現。如果某一地區沒有覆蓋網絡信號,那么你的通信工具只能當玩具。所以,信號的覆蓋顯得格外重要。在某一山區,通訊公司為了將該地覆蓋信號,想在山(即三角形BED)高ED上架一座信號塔。信號塔太低,盲區太多;信號塔太高,則浪費材料,且有危險,所以塔的高度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恰到好處才行。已知條件是山坡BD與水平方向成?墜,從B,C兩點測得塔的張角分別為?茁,?酌,若BC=a,求理論塔高為多少?”這一問題是這節課中的解斜三角形的問題,只要掌握解題方法,問題很容易被攻克。在三角形ABD中,利用已知的?茁角和?酌角,可以求出該三角形三個內角,又已知BC長為a,可以利用正弦定理求出邊AC的長,再在三角形ACD中求出三個內角,再利用一次正弦定理就可求出塔高AD來。這樣盡管這節課的內容是一些繁雜枯燥的角度和正弦定理的計算,但是將同學們所關心的手機通信知識運用在課堂中,學生在課堂上很是興趣盎然。因為剛才所說的情景模式部分,都是發生在學生們身邊并且感興趣的事物,青少年學生求知欲望強,敢說、敢想,喜歡發表自己的意見,組織討論能很好地發揮這種心理優勢。有一次在講空間立體幾何中面與面的位置關系的時候,我出了這樣一道選擇題:已知其中一個平面和另外兩個平面都垂直,則這另外兩個平面的位置關系是:A.平行;B.垂直;C,平行或垂直然后讓同學們思考和討論,教室里的氣氛一下活躍了,爭論的焦點集中在另外兩個平面是否垂直,兩種意見爭持不下,這時坐在后面的一個男同學用手指了一下墻角,站起來大聲告訴同學們:“這個現成的模型說明了另外兩個平面的確存在垂直的關系,因為地面可以看成是第一個平面,而對著大家的黑板面和靠著窗戶的墻面分別都與地面垂直,這符合題目條件,然后黑板面和靠窗戶的墻面位置關系顯見,它們也是垂直的,所以答案應該是C。說完后我給了肯定的回復,選C的同學們興奮極了。最后教師充分肯定了這位同學的創造精神并理論上證明了這一結論,使另一部分同學心服口服。
又例如,在學習指數和指數函數時,遇到了一道“將紙對折”的問題,我讓同學們自己找材料,看誰對折的次數多。很多同學興致勃勃地拿出早就準備好的紙,有的是作業本紙,有的是A4打印紙,有的是報紙,大部分同學都對折了6次,少數同學對折了7次就再也折不過去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我用簡單的指數運算來解釋就可以讓大家理解,解釋完后同學們豁然開朗,緊接著我又從其他角度引入了該影響問題的因素,紙張的對折次數與其面積、厚薄、硬度有關,細長、柔軟、薄些的紙,折的次數會比較多。從力學方面講,每張紙對折一次,厚度就翻一倍。假如一張紙的厚度為0.01毫米,那么折9次后,紙的厚度約為5毫米。隨著厚度的增加,折了七八次后,折疊起來的紙張就會很厚了,繼續對折就不可能了。而紙折的次數與個人力量的大小并無太大聯系,但同樣厚度的紙,面積越小對折難度也就越大。因此剛才那位拿報紙的同學比其他同學折的次數多,原因就在這里。但是9次的結果并不是不能打破。我們在網上搜了一下,有人曾拿50米長的長條新聞紙進行對折,最多折了10次,而用1000米長的長條新聞紙,最多折了11次。據說,創折紙次數世界紀錄的是個美國人——這個美國人用4公里長的廁紙進行對折,結果折了13次。如果同學們有興趣,也可以動手試試,看能否打破世界紀錄。聽到這里,大家都拍手叫好。這節課既豐富了知識,又夯實了指數的運算概念和性質。
通過實事證明: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基礎上,采用生動活潑的富有啟發、探索、創新的教學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培養學生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徑。
二、數學開放題與數學研究性學習
近些年來,開放題是數學教學中的一種熱點題型,它是相對于傳統的封閉題而言的。開放題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這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該題目有的類型為一題多解;有的同一道題答案卻有幾種,只要求思路清晰明了,運用手法準確;還有的是數形結合,可謂靈活多樣。為了使數學適應時代的需要,我們選擇了數學開放題作為一個切入口,開放題的引入,促進了數學教育的開放化和個性化,從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關于開放題目前尚無確切的定論,通常是改變命題結構,改變設問方式,增強問題的探索性以及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多角度思考,對命題賦予新的解釋進而形成和發現新的問題。近兩年高考題中也出現了開放題的“影子”,如對■-lx≤0,是選擇■≥0,還是選擇■≥1呢?選擇前者則得kx+1≥0,?圯x≥-■,之后的解題道路荊棘叢生,而選擇后者則有kx+1≥1,?圯x≥0以后的道路則是豁然開朗。
解答數學開放性問題的幾種常用策略:(1)分析所給問題、聯想實際應用、類比解決策略。對于由給定的條件尋求相應的結論或是由給定的結論反溯應具備的條件的開放性問題,可通過觀察、分析、聯想、類比等策略,執因索果探求結論或執果索因反索條件。(2)歸納、猜想、證明策略:對于比較大小或探求公式的開放性問題,可先通過特例引路,猜想結論,然后進行證明:或者由特殊到一般,由低維到高維探求結論。(3)假設存在,驗證肯定或反證否定策略:對于判斷符合條件的某種數學“對象”是否存在的開放性問題,可先假設該數學“對象”存在,然后據此進行推理,若推出合理結果,則假設成立。
三、社會實踐與數學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系,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性活動。同時研究性學習的設計與實施應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條件和可能。
學生對這個問題的進一步研究,無疑會激發其學習數學的主動性,養成善于發現問題、獨立思考的習慣。
1.一塊長方形苗圃,長460米,寬300米,在它的四周每隔5米種一棵蘋果樹,那么一共要種多少棵?
2.赤壁大道的兩邊每邊原有81線桿,每兩根間的距離是30米,現改成另一種型號,每兩根相距50米,兩邊共需要多少根這樣的電線桿?
3.有一個花壇,是由四個相同的小三角形組成的一個大三角形,每個小三角形邊上種了10棵花。大三角形的一周種了多少棵花?一共種了多少棵?
4.用8角的郵票,排列在一張正方形紙的周邊,每邊張數相等,這些郵票共值19元2角。請你算出每邊的張數。
5.有一個報時鐘,每敲響一下,持續聲音可持續3秒。如果敲響6下,從敲響第一下到最后一下持續聲音結束,一共需43秒。現在敲響12下,從敲響第一下到結束,一共要多長時間?
6.甲、乙兩個綠化隊在3千米的公路兩旁栽樹,每隔20米栽一棵白楊樹,在相鄰的香樟樹中間栽一棵槐樹。甲隊比乙隊多栽12棵,甲、乙兩隊各栽了多少棵?
7.在一座橋上,兩側有20塊廣告牌,每塊長3米,寬2米,兩塊廣告牌之間相距8米,靠近橋兩端的廣告牌距離橋兩端都是50米,求這座橋長多少米?
篇3
【關鍵詞】問題解決;數學;探究教學;案例;研究性學習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于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還應該倡導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數學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發展,真正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有機會經歷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通過開展數學研究性學習,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而且能活躍思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本文結合具體的案例,講述在高中數學課堂中開展基于問題解決的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步驟以及提高教學效益的幾點做法.
一、問題解決與探究教學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據先前認知結構主動地和有選擇地感知外在信息,不能把知識作為預先確定了的東西讓學生無條件地接納,而應關注學生如何在原有經驗基礎上,經過新舊經驗相互作用而建構知識.
數學課堂教學是開展數學研究性學習的主要方式.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開展形式多樣的探究教學,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學習新知識,發展新能力.所謂探究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己的試探與求索、總結與概括,獲得經驗與體驗,發展智慧與能力,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實踐活動.有效開展數學探究教學已不再是強調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記憶、模仿,而是強調認識數學概念的本質,強調數學概念的產生過程,定理和公式的發現與證明過程,強調思考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探究精神.
數學的探究教學離不開問題解決教學.問題解決教學是指從問題出發,以數學思維方法為主線,以問題解決為目的,使數學教學成為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思維的教學,再發現、再創造的教學.在問題教學中,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思維的起點.知識、能力、思想、概念等都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通過教學實踐,基于問題解決的數學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教學模式是:提出問題,創設情境觀察分析,發現轉化討論探索,合作解決反思交流,內化提高等四個步驟.
二、指數函數及其性質的教學案例
以下是筆者最近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使用幾何畫板軟件,進行基于問題解決的數學研究性學習教學課例,以供大家進行討論,歡迎提出寶貴的建議.
篇4
關鍵詞:案例研究型;團隊學習;考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8-0171-02
相比傳統教學模式,案例研究型團隊學習模式能夠能夠幫助學生從傳統填鴨式被動學習中解脫出來,通過提高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在提高其對課程內容的學習興趣的同時增加研究能力的鍛煉。因此,近年來類似教學方法在很多高校課程教學過程中得到應用[1-6]。本課程組從2013年開始在《物理化學》課程教學中探索采用案例研究型團隊學習模式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為了便于對教學目標達成度進行分析[7],筆者在吸收兄弟院校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一套案例研究型團隊學習模式的考核指標體系。在該考核指標體系中,每個學生最終得到的成績來自三個部分:團隊整體成績、個人成績和角色加分三部分。
一、團隊整體成績
團隊整體成績中,我們主要關注“小組學習研討記錄”、“小組學習研討發言報告”、“小組發言的現場評分”和“匯編材料”(見表1)。對于小組研討記錄,我們主要關注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討論內容、文本記錄能力。筆者要求學生提供書面研討記錄。當然,由于現在不少學生習慣用電腦做記錄或者進行網上討論,其整理出的研討記錄就無所謂“字跡工整”了。因此,這一項是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正的。小組學習研討發言報告,是整個團隊學習過程的總報告,因此,我們重點關注了發言報告的全面性、思路清晰程度和書面格式。現場發言,即小組答辯匯報。本課程組采用三位評委共同打分求均值的方式,主要關注答辯同學的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對研討主題的熟悉程度。
二、個人成績
表2給出了學生的個人成績評分表,個人成績主要來自所查閱的文獻和個人自主學習研究報告的質量。與團隊整體成績一樣,評分表對需要學生掌握的能力項目都給出了具體的評分點。本課程要求學生通過個人自主學習研究報告的撰寫在熟悉物理化學課程的知識點的同時,對這些知識點在所涉專業中的應用有所了解。通過表2的評分,我們可以準確對教學目標達成度進行評價。
三、角色加分
每個學生的最終成績除了與所屬團隊整體成績和個人成績相關外,還可以根據其在團隊中的角色得到加分。目前,我們對小組發言人、記錄員、研討主持人和組長分別給予不超過20%、10%、5%和10%的酌情加分。
四、總結
通過以上討論,我們可以發現,本文提出的評價指標體系,有這么幾個顯著特征:
1.給分點具體明確,便于評分使用,同時也有利于對全班同學對不同得分點掌握程度進行統計分析。
2.團隊整體成績和個人成績評價表中的給分點針對性強,可以最大程度避免“搭便車”和“一枝獨秀”現象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熊振海,邵則淮.案例研究型團隊學習模式在《物理化學》課程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8).
[2]李淑蘭,唐紅梅.大學英語課程團隊學習模式的調查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12).
[3]王曉燕,鄧旭東.基于學習型團隊的案例教學法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29).
[4]周露陽,李生校.案例研究型團隊學習:本科工商管理課程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0,(12).
[5]錢國英.以教學方法改革為突破口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中國高教研究,2010,(6).
篇5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 興趣 激發
“興趣”是個古老而又年輕的話題,古今中外許多的教育家,心理學家都對其做過許多的研究。興趣是努力尋求知識,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尋求以認識和探索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去認識事物,探求事物本質規律的重要動機,是學生學習動機中最為活躍的因素。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提高其學習積極性,有利于獲得成就感,有利于享受學習的樂趣,有利于形成學習的良性循環。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如何激發農村中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做了一些初探,以求教于大方。
一、 巧妙設計“課堂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引入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領學生深入學習的前奏,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覺得數學學習枯燥,乏味,缺乏學習興趣和動力。因此, 如何引發學生的學習意向和興趣,使學生“想學”、“愿學”、“樂學”就成為教師設計教學時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立意深遠、新穎的課堂引入設計能夠在課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案例1:下面是一節“有理數加法”教學設計的課堂引入。
為豐富校園文化活動,我校舉辦了校園文化藝術節,在跳棋比賽中,小王和小李第一天比了3場,第二天也比了3場。如果贏1場記做(+1),贏2場記做(+2),……,輸1場記做(-1),輸2場記做(-2),平局記做0。根據以上信息,請你想象一下結果會是怎樣的呢,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讓學生思考討論并提出問題后,教師接著問能否把小王這兩天比賽結果的可能情況用數學式子表示出來?這樣由學生感興趣的現實背景引入,消除了學生的畏難情緒,使學生躍躍欲試,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興奮點,集思廣益,充分調動了全體同學的積極性。通過合作研討,抽象概括,交流學習成果,學生把這些數學式子都寫在黑板上。教師繼續點撥,這些數學式子有何特點?學生很自然地就歸納出三種類型,同號兩數相加、異號兩數相加、有一個加數為0。然后總結出有理數的加法法則。
案例分析:有理數加法有好幾種版本,其中有運動版本,即由出發點向東西兩個方向各運動幾米,計算最終離出發點幾米,而這一版本對于異號兩數相加的結果解釋得并不是很到位,常使人有模糊之感。另一版本是陰陽算籌,即互相抵消,很生動形象,動畫表示效果好些,但設計準備工作耗時多一些。而本節課借助輸贏模型的課堂引入貼近學生的生活,不但使學生樂于接受,而且活化了思維,激發了學習興趣,在教具準備上也免去了好多麻煩。
二、結合教材,恰當介紹數學背景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是一種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她有著豐厚的歷史底蘊。但由于以往應試教育環境下的數學教學,過分地關注了數學知識的積累和數學技巧的訓練,使數學成為解題工具。正如一位數學家所講:“過度的形式化,把光彩照人的數學女王,用X光看成了一副骨架”,這樣長期以來,導致學生覺得數學枯燥,因此對數學就越發不感興趣,如果我們一線教師多花一點功夫去挖掘有數學史料的知識點,這樣既可以豐富我們的課堂,開闊農村學生的數學視野,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信心,從而形成利于數學學習的良性循環。
案例2:利用“勾股定理”介紹數學背景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勾股定理是初等幾何中的一個基本定理,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幾乎所有的文明古國(希臘、中國、埃及、巴比倫、印度等)對此定理都有研究,我在上課時是這樣引人的――情境:目前,世界上許多科學家正在試圖尋找其他星球的“人”,為此,向宇宙發出了許多信號,如地球上人類的語言、音樂、各種圖形等。我國數學家華羅庚曾建議,發射一種反映勾股定理的圖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們一定會識別這種語言的,因為幾乎所有具有古代文化的民族和國家都對勾股定理有所了解。同時,用課件演示幾組圖片,學生看到這里興趣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學習的熱情高漲。
在師生共同探究得出勾股定理后,老師請同學們事先搜集的關于勾股定理的史料分享給大家。可謂是眾人拾柴火焰高,整節課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濃厚,而且積累了豐富的數學知識,彰顯了數學非凡的魅力,發揮了數學強大的教育功能。
案例分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強調“數學課程應幫助學生了解數學在人類發展史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確的數學觀”;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萊登塔爾在談及數學史的教育價值時,認為“年輕的學習者重蹈人類的學習過程,盡管方式改變”,所以教學應該通過數學史的融入,將“冰冷的美麗轉化為火熱的發現”。 本案例在教學時通過生動、豐富的數學背景知識的引入,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數學史實的介紹,使學生了解了更多的數學文化,體會數學對人類文明發展所起的作用,加深對數學的理解,感受數學家的嚴謹態度和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從而使學生愛上數學課。
三、 重視動手實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發展的起點。讓學生動手實踐,從中獲得知識,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使他們深刻地理解并有效地運用所學知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創設機會讓學生充分地去實踐,并引導他們從大量的感性認識中逐步抽象出數學本質,從而變枯燥、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案例3:測量旗桿的高度
問題:你知道我們學校旗桿的高度嗎?(其底部可以到達,但是頂部不能到達)
課前準備:以小組為單位,思考以下問題
(1)可以用什么測量方法?
(2)每一種測量方法需要用哪些工具?
(3)應測量得到哪些有關的數據?
(4)如何利用測量的數據計算旗桿的高度?
課堂總結:一、測量方法及示意圖
二、寫出必須測量的數據,并根據測量數據寫出計算旗桿高的公式。
給學生一個星期利用課余時間,動手實踐。最后進行全班交流,展示本組的成果。
案例分析:數學是想象的科學,奇思妙想加上學生的動手實踐會使數學離生活很近,本節課問題提出以后,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學生們積極動腦動手實踐,利用所學的解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內容,解決了我們身邊的實際問題,加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并且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共同動手實踐中也起到了相互促進的作用。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明確指出:“教學的藝術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
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還有很多,作為一線教師,只要做個有心人,捕捉一切可以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事物,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就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新教材 疑難問題 研究與解決》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周赫 主編
篇6
關鍵詞:案例教學;信息技術;社區教育;有效性;培訓
中圖分類號:G72;G7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1-0053-01
一、問題的提出
案例教學法最先運用于法學界和醫學界,其后運用于管理學界,以其與實際聯系緊密和操作性強的特點得到大家的認可。它是基于一定的教學目標,選擇一定的教學案例進行教學的教學方法。對于工作繁忙的社區工作人員來說,怎樣培訓更具有效性,是一直在尋找的答案。使用案例教學法對社區人員進行培訓是培訓實踐的課題之一,因此,需要探討的是:案例教學在何種情況下更為適用?一旦采用這種教學模式應該如何保證它的有效運作?總的來看,案例教學的有效性主要取決于培訓者把這種模式的優勢發揮到一個什么樣的程度。
二、提高案例教學有效性的基本途徑
對于社區人員的培訓,可以通過完善每一個實施步驟來保證案例教學的有效性。從培訓者的角度來說,就是做好整個培訓過程的管理工作。不妨先來看一下實施案例教學的三個基本步驟。一是案例呈現:培訓者通過分發閱讀材料、介紹相關背景、展示音像素材等方式,吸引社區人員對案例內容的關注與興趣。二是討論分析與實際操作:社區人員在培訓者的引導下,明確案例中的問題所在,分析疑難情境,找出操作的難點,提供備選方案,探討如何實施和操作。三是概括總結:從案例討論中引申出一定的結論。上述每一個環節的優化,都對案例教學的最終效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下面,從三個基本步驟入手,分別探討如何提高案例教學的有效性。
(1)案例呈現。首先,案例呈現環節會涉及案例選擇的問題,也就是培訓者決定把什么樣的案例呈現給社區人員。案例教學最為突出的一個特征就是案例的運用,案例本身的選擇是否精當可以說是案例教學是否成功的先決條件。可以用作案例的操作題,必須具備以下幾個特征。第一,案例的實用性,不實用的不能拿來作為案例;第二,案例的疑難性,那些平淡無奇、讓人一目了然的操作,不能稱之為案例;第三,案例具有典型性,透過它可以反映出類似的情況和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而給人以一定的啟示。其次,從入選案例的內容來看,它最好是既能貼近培訓目標,又能吸引社區人員。從入選案例的數目來看,應當堅持少而精的原則。案例太多,像走馬燈似的輪番轟炸,必然會打斷整個教學過程的連續性和流暢性,同時導致每一個案例的研討由于時間的關系而無法深入下去,造成討論不夠充分、觀點膚淺。
(2)討論分析與操作。討論分析是案例教學的核心環節,流于形式的討論可以說是案例教學的致命傷。為了確保討論的質量,培訓者要注意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幫助社區人員為參加討論做好準備。這樣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討論剛開始時容易出現的“冷場”,對剛接觸案例討論教學法的社區人員尤其有效。二是營造積極主動、輕松融洽的討論氛圍。培訓者要盡量消除妨礙社區人員充分參與討論的種種疑慮,培訓者可以建立促進社區人員參與討論的激勵機制。要讓社區人員知道:他們這門課的成績將部分地取決于自己在討論中的參與程度。三是提出一些有利于討論深入展開的基本規則,通過這些規則來保證參加討論的社區人員有平等的發言機會。培訓者可以限定每個人發言的時間和頻率,例如,事先限定每次發言不得超過多少分鐘;要求每個人發言之后,至少要等其他三個人發了言,他才可以再次發言;規定小組發言代表不能總是同一個人,等等。四是必要時適當引導社區人員討論的方向,調整討論的進程。培訓者可以在進行表述、梳理和匯總之后,讓大家進行更為深入的思考和討論。這一過程,將有助于社區人員調整自己的視角或改進自己的觀點,從而增強案例討論的深度。五是實際操作與展示。信息技術的應用是一個操作性很強的練習過程,在討論的基礎上,社區培訓人員接下來要在電腦上進行實際操作,把案例在電腦上做出來。培訓者要及時指導,保證他們遇到的困難能夠得到及時解決。待所有人員完成之后,再進行展示。社區人員可以交流自己的經驗和不足,這也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
(3)概括總結。這是案例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培訓者要說明案例中的關鍵點,揭示案例中包含的理論,幫助社區人員對案例產生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還要對社區人員參與討論的情況進行簡要的評價,指出他們在該案例討論中存在的不足和長處,鼓勵他們在今后的討論中繼續積極參與。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案例教學對培訓雙方的要求都比較高,培訓者尤其需要注意調整好自己的多重角色,做好案例討論的設計者、主持者、參與者和引導者,并從根本上保證案例教學的有效性。案例教學以其與實際聯系緊密、操作性強的特點,被應用于社區人員信息技術培訓中,架起了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利于提高培訓質量,增強培訓人員的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梁俏,林瓊.微課在高校教師信息技術培訓中的應用實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02).
篇7
【中圖分類號】 R 161.5 R 395.6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12-1141-02
【關鍵詞】 就業;壓力;精神衛生;教育,醫學,研究生
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在校研究生數量急劇增加,就業壓力、個人情感、人際關系等各種因素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研究生因心理問題導致的退學、精神障礙、自殺等極端事件屢有報道[1-2]。本項研究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安徽省4所醫學院校248名畢業班研究生進行問卷調查和分析,以了解畢業班研究生這一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為高校研究生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安徽省4所醫學院校2008屆畢業班研究生248名為調查對象,其中男生161名,女生87名;年齡最小23歲,最大38歲,平均(28.25±2.78)歲。
1.2 方法 參考有關文獻,設計研究生就業壓力問卷,并進行預調查,然后對問卷進行優化。內容包括畢業班研究生的基本情況、對當前就業形勢的認識、對就業壓力的感受、對影響就業各因素的看法、對就業知識的了解、對未來職業發展的規劃以及對研究生管理部門就業指導工作的建議等。同時運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價研究生的心理衛生狀況,因子分≥2分的即為有輕度心理問題(陽性),≥3分的為有中重度心理問題。
現場填寫問卷調查表,當場收回。共發調查表260份,收回有效問卷248份,有效回收率為95.38%。
1.3 統計分析 采用EpiData 3.1 建立數據庫,用SPSS 15.0進行統計分析。根據性別、就業壓力等因素對調查對象進行分組,應用χ2檢驗對不同就業壓力感受人群的SCL-90陽性檢出情況進行比較。
2 結果
2.1 就業壓力感受 對“你認為當前就業形勢如何?”,88.70%的學生選擇了“形勢嚴峻”;對“你對當前就業壓力的感受”,66.13%的學生選擇了“就業壓力大”(圖1)。對“目前哪一方面給你帶來的壓力最大”,50.40%的學生選擇了“就業”,其余依次為經濟(26.61%),人際關系(11.29%),情感(6.85%),其他(4.84%)。
2.2 心理健康狀況 被試陽性檢出率為24.19 %,其中中重度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為14.52%,見表1。
2.3 就業壓力與心理健康問題的關聯性 回答就業壓力高的研究生有164人(66.13%),回答就業壓力低(一般或無)的有84人(33.87%)。高就業壓力組SCL-90各項因子陽性檢出率均高于低就業壓力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2。
3 討論
本次調查顯示,醫學院校畢業班研究生面臨的最大壓力是就業,且SCL-90各因子陽性和中重度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均高于孟小平[2]的調查結果(14.08%)。可能的原因是,畢業班研究生處于研究生學習的最后階段,學位論文撰寫與答辯、學位申請、找工作等各項事務接踵而至,尤其是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對研究生過高的自我定位產生很大沖擊,往往使研究生在心理上產生更多的困惑和迷茫,心理問題愈加突出。
本調查還顯示,高就業壓力組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等陽性檢出率均高于低就業壓力組,表明高就業壓力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說明就業壓力是導致畢業班研究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據本次調查結果,筆者建議應有針對性地加強醫學院校研究生就業政策的指導、就業形勢的剖析、就業信息的提供和就業經驗的傳遞,以疏解因就業認知缺乏造成的負面心理影響;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其主要途徑,有必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為醫學研究生必修課,并保證足夠的課時,以提高研究生的心理調適能力;定期調查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動態狀況,根據情況變化,靈活地舉辦心理健康標準、人際交往、調整自我、健全人格等講座。只有通過多種形式的就業指導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增強醫學院校畢業班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4 參考文獻
[1] 楊秀蘭,薛磊,汪娟,等.安徽省四所醫學院校畢業班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8,25 (9):620.
篇8
關鍵詞:五年制高職 離異家庭 學生 心理特征 干預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7-0245-02
五年制高職招收的學生是初中畢業生,他們的年齡都在十五六歲左右,正是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階段。隨著近年我國離婚率顯注上升的趨勢, 升入五年制高職的學生中,父母離異的情況競高達10%。父母離異給學生帶來了持久深遠的負面影響,他們在心理、認知、個性、學習等方面常出現嚴重偏差。
目前,國內許多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方式進行,通過對相關數據的統計、處理和分析,得出相應的特征、干預方法等成果,這類研究固然可以反映出離異家庭學生的綜合特性,卻對具體學生、具體案例描述較少,能提供給高職學校一線教師借鑒應用的案例不足,對實際生活中關于學生的教育引導幫助不大。本文是筆者自身經歷和經驗總結,通過展示典型案例,希望能為高職學校從事一線教育管理的教師提供一些幫助。
1 五年制高職離異家庭學生受到的成長影響及外在表現
離異家庭的學生心理會受到來自父母、自己和社會的交叉影響。
1.1來自父母和自己的影響
離異家庭的父母在離異前不可避免地經常出現吵架、打架等情況,父母間的冷言冷語、針鋒相對,會使孩子形成諸如是“自己做錯了”、“自己是多余的”等想法,這些想法會逐漸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顯現出來的是學生嚴重不自信,但又不停的做事,希望得到肯定,然而在得到肯定后,還是不自信,內心深處有著深深的自卑。而有些離異父母即使在離異后還是相見如仇人,在孩子面前不斷詆毀對方,讓孩子不厭其煩,產生想盡快脫離家庭的想法,顯現出來的是說話、行為成人化,故意裝作自己是成人,虛張聲勢,有些甚至故意惹是生非,讓父母為自己吵鬧的更加嚴重,并在觀看父母吵鬧中,尋找短暫快樂的復仇感,而過后又會陷入深深的空虛和痛苦中。學生會表現出極度自信和極度自卑兩種極端情緒,可以說是“天使與惡魔”的合體,一方面積極向上,爭優爭先,另一方面卻時刻有著破壞一切,易怒暴躁的表現。
1.2來自社會的影響
離異家庭的學生因為父母會受到周圍鄰里的注視、同學的議論和老師的關心,而鄰里的悄聲議論、同學的同情或是嘲笑、老師的過度關懷都會對學生產生極大負面影響,學生會陷入復雜情緒中,周圍人過度的關懷使其越發驕縱自己,周圍人的同情或嘲笑使其越發冷漠,他們會慢慢怨恨社會,變得沒有同情心,對別人不信任,心里產生陰暗面。
受到父母、自己和社會的綜合影響,五年制高職離異家庭學生的外在表現,主要有自卑、暴躁、易怒、缺乏信任、易受傷、自制力差等,每個學生并不是只存在一種表現,通常都是幾種并存的。
2 五年制高職離異家庭學生典型案例及干預方式
筆者在接觸的學生中,遇到了很多離異家庭的學生,他們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下面將圍繞二個典型的案例進行分析,并提出所采取的干預方式及效果。
2.1沒自信、愛說謊的小J
小S是個小帥哥,外表陽光健康,自立能力很強,可是平時總愛聳著肩。初識他時,我覺得這就是個陽光大男孩,在他身上看到的是單純、毫無心機,于是在新生入學初選班長時選擇了他。小S做班長期間,只要是吩咐給他的事情,都可以做的很好,但作為班長應當自覺做的事情卻差強人意。隨后出現的兩件小事更加讓我注意到他,第一件事是在檢查宿舍時,他主動交出了一只打火機,并聲稱是撿到的,學校是明令禁止吸煙的,一般只有抽煙的人才會有打火機,而那只打火機比較新,沒有磨損,再說撿打火機干什么呢?在我的再三詢問下,他堅稱是撿到的,這讓我對他有了些懷疑,但因為沒有證據,而他又拒不承認,只能暫時作罷,但是我的心里對他有了點看法:這是個能說謊而且很會說謊的孩子,這一定不是第一次,但他說謊也證明了他心里還是有點害怕,因為害怕所以堅持說謊。第二件事是他私自將不能帶到學校玩的游戲卡帶到學校,被發現后聲稱是學長告訴他可以偷偷玩,所以才帶的,這反應出他的僥幸和有意逆反的心理。隨后,我和他及他的父母進行了比較深入的交流,了解到了他家庭的情況,父母離異,隨母親一起住,母親管教極嚴,總擔心兒子學壞,但又不會表達自己的母愛,對外人總是贊揚自己的兒子很棒,而面對自己兒子時卻只有貶低。久而久之,小S就形成了表面自信、內心自卑的極度反差心理,不管是說話、做事都透著矛盾。父母離異前經常爭吵,讓小S慢慢感覺父母看不到自己的存在,所以在陽光的心里,出現了陰暗的角落,希望通過做些違反規矩的事情獲得父母的注意。小S之所以能把謊言說的像真話,也是因為他知道如果真的承認了,只會引來父母更多的爭吵。
因此,在了解到小S的這些情況后,我先和小S的父母懇切的談了小S的情況和問題。然后向小S表達了我想讓他繼續做班長的信心,告訴他表率和責任的含義,并請他的父親用行動高訴他表率和責任,請他的母親用行動和語言高訴他:“母親愛他”。在得到小S父親和母親的支持和配合后,我為小S制定了“班長養成計劃”,全面支持他在班級中的威信和形象樹立,小S也比較配合。在小S畢業時,他已經變得真的是陽光的男生了,而且他最后也親口說出了自己曾經說過的謊,并告訴我他永遠都會記得“表率和責任”!
2.2不相信別人的小H
小H看起來沒什么特別,與其他學生也一樣。可是,小H一開口,所有人就都知道,這是個極度不相信別人的人。開學已經一周多,班級里所有人都把書放在教室抽屜,只有小H每天用書包將一大摞的書背來背去,我告訴他:“你可以把書放在抽屜里。”結果,他問我:“老師,如果我把書放在抽屜里被偷了怎么辦?如果被偷了,老師要負責啊!”我只得跟他說:“好的,老師負責。”結果他只放了一天,又背起來了。看到他的這樣表現,我感到這個學生是屬于極度沒有安全感,因為所有人的話他都不信。于是,我聯系了家長,沒有意外,這還是一個離異家庭,跟著母親居住,母親工作比較忙,平時照顧不是很到。父母的離異給孩子心理造成很大傷害,因為缺失了父親的角色,這個學生逐漸變的沒有安全感。隨后,我又觀察了一陣子,發現除了沒有安全感,其他方面這個學生還是沒什么異常的。
于是,我就針對他的情況,為他組建了一個“朋友圈”,將平時與他交好的同學調到他的周圍,讓他感到自己所處的位置是安全的,通過我的行為、語言告訴他我是值得他信任的,讓他逐漸信任我,并且在他每次不相信別人時,直接明確指出,讓他知道。久而久之,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他告訴我,他以前沒注意到自己不相信別人,現在被指出后才發現。后來,在我和她的“朋友圈”的鼓勵和監督下,他慢慢開始習慣信任別人,信任大家。雖然畢業時,他告訴我,他偶爾還是會有點不信任別人,但已經不會覺得所有人都是危險的,不可信的了。
3 總結
總之,在當前社會離婚率呈增長趨勢的今天,我們應當更加關注離異家庭學生的心理情況,及時進行干預和引導。五年制高職學生招收的是初中畢業生,年齡和心理都未完全成熟,更加需要老師的積極引導。關注并做好五年制高職離異家庭學生的心理特征分析及干預研究,能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周敏娟,姚立旗,王蕾敏,徐繼梅.離異家庭初中生個性特征及相關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9(5):321-323.
[2]常艷春.離異單親家庭對子女成長的不利影響[J].家庭與家教, 2004,(4): 7-8.
篇9
“名正”才能“言順”:研究性學習的重心在“學習”
我國“研究性學習”概念,“是指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學習方式”[1]。這里有三個基本內涵:一是以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獲取和應用知識)為主要手段;二是以實現課程目標(加強科學研究方法教育和提高實踐能力)為主要價值取向;三是定位于認知領域,屬于一種學習方式,重心在“學習”。我們發現,由于對基本內涵的理解不同,研究性學習在當前的實踐中出現了一些比較矛盾的做法。
1.過于強調“研究性”導致學習程序、培養目標等脫離中學生實際。如很多研究性學習案例與《歷史教學問題》雜志上的“研究生課程講壇”,從研究對象到研究程序都很相似[2]。這反映了我們的一些研究性學習,過于強調“研究性”,基本照搬歷史專業研究生的學習程序,把中學生當成歷史專業的研究生來培養。我認為,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也有層次性,中學生使用的研究性學習,首先,研究的任務要簡單并與教材聯系密切;其次,研究的對象要多樣而淺易,有文字、圖片資料,也應有學習過程、歷史場景等;最后研究的程序應簡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周期較短等。
2.把成果展示和交流過程等同于研究過程。一般而言,研究過程應包括提出和分析問題,收集和使用材料解決問題,展示和交流研究成果,反思研究過程等環節。如“撣去‘土布’上的塵埃”[3]的案例基本包含了研究性學習的上述環節。但有的案例就把研究成果展示與交流等同于研究過程,如把雙方辯論過程作為研究過程等。我們認為,辯論屬于交流學習成果范疇,辯論過程雖然能獲取和應用知識,但是否“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值得推敲,同時,對實現學習目標尤其是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維度的目標,效果不很明顯,這也就沒有充分發揮研究性學習的價值功能。
3.把明顯帶有體驗式學習特征的學習活動歸納到研究性學習范疇。一般認為,體驗式學習是學生用自己的認知、情感、態度等感受、理解、感悟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學習對象的過程和方式。它與研究性學習都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過程與方式,都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合作性。但兩者的最大區別是,研究性學習突出“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獲取和應用知識”。而體驗式學習不能歸屬于研究性學習范疇,它與探究式學習[4]、有意義接受式學習一起構成當前中學歷史學習的三大主要學習方式。
4.忽視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筆者認為,有利于達成歷史課程目標,是任何一種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存在的前提條件;強調任何一種特性,都不能以犧牲全面達成課程目標為代價。當前很多研究性學習,缺乏達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目標的過程,沒有學習過程的反思,與主要歷史基礎知識間的聯系不密切等,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根深”才會“葉茂”:研究性學習的主陣地在“課堂”
由于研究性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研究性學習能夠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于提高歷史課程目標的達成率。所以,充分發揮研究性學習價值功能的前提,是以歷史課堂為主陣地。主要理由如下。
1.以課堂為主陣地實施研究性學習能夠充分體現歷史學習的基本特征。學生的歷史學習具有以歷史課程標準為基本目標、以教材為主要學習對象、以課堂為主要學習場所等基本特征。作為主要學習方式的研究性學習,“不可能事事從直接經驗開始”,“間接經驗的學習形式是主要的” [5]。
2.以課堂為主陣地實施研究性學習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在校時間長,學習任務重,中學歷史課程又不是核心課程。在此背景下,要求學生利用大量的課外時間收集和使用歷史材料,解決歷史問題是不現實的。
3.以課堂為主陣地實施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育目標。課堂使學生處于一個有利的學習環境中,能夠充分發揮教師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為學生學習提供了時間保證。學生在課堂中通過自主與合作,收集和使用歷史材料分析和解決問題,更能提高課程目標的達成率。
4.以課堂為主陣地實施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長時間多渠道地收集歷史材料,解決一個或兩個歷史問題,對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學生而言,是不現實的。在課堂上,以學生應該掌握的歷史知識為載體,運用收集和使用材料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能夠一舉兩得,事半功倍。脫離教材而讓學生課外收集歷史材料,既沒有方法保證,也缺乏過程監控。
研究性學習強調以課堂為主要陣地,并不否定適當開展歷史實踐研究活動。但課外的研究活動只能是課堂學習的補充和拓展。
“張弛”也要“有度”:研究性學習倡導“標準”下的“多元”
基于新課程理念的多元化,研究性學習也強調多元,而研究性學習又屬于國家基礎教育課程,必須完成課程目標。因此,中學歷史研究性學習倡導的“多元”是有“標準”的多元。而目前研究性學習的實踐,則存在著一些多元與標準的“過”與“不及”。
1.在評價歷史事物的研究過程中強調評價方法而忽視評價標準。學法在學習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課程標準專門有“過程與方法”維度的學習目標。但對于評價歷史事物來說,沒有評價標準的評價方法,是無用的方法。如果我們只引導學生掌握“要拿證據說話”和“把歷史人物放在當地、當時的特定環境中去考察,進行‘換位思考’”[6]等評價方法,而不涉及依據什么標準來評價歷史人物,可能得出事與愿違的結論。是否能夠順應社會發展趨勢,是否有利于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否維護和擴大民族利益等應是評價任何事物的標準,沒有這把“標尺”,就沒有客觀、公正的評價。
2.有的研究性學習只強調學習過程而忽視學習結果。如用課堂辯論的方式實施的研究性學習,如果教師不及時而有力地進行引導,就有可能出現辯論過程轟轟烈烈,辯論結果與課程目標相差很遠的現象。比如在“強調‘不可能使中國富強起來’恰當嗎”[7]的案例中,首先正、反方辯論的觀點與辯題不符,因為辯論的內容是是否失敗,而辯題是“強調不可能使中國富強起來”,強調“不可能使中國富強”并不說明沒有對中國發展有貢獻;其次,辯論的結果不是“真理越辯越明”,而是越辯越糊涂,因為辯論雙方站的角度不同,評價標準不同,也就不可能出現誰說服誰的結果。辯論不是目的,也不是課堂的全部,正如專家點評的那樣,教師應該在評價標準、評價角度、評價過程等方面及時引導學生反思學習過程,這樣更有利于全面達成歷史學習的三維目標。
3.任由學生的理解誤區的發展。由于學生掌握歷史事實的廣度和深度有限,學生在提出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能會暴露出許多理解的誤區。學生暴露誤區是好事,但如果教師不及時糾正將遺患無窮。如當學生提出“沒有封建殘余的明治維新能成功嗎”這一問題時,就暴露出他們對日本明治維新是否成功存在著理解誤區;當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用到“明治維新前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程度”、“倒幕運動掌權者是否是工商業資產階級”、“純粹的資產階級政府”、“中下級武士的主力軍作用”[8]等知識時,就暴露出學生在理解上的誤區。可惜的是案例中的教師并沒有對此加以澄清,這不但影響了學生解決“明治維新帶有封建殘余具有必然性”問題,而且必將影響以后學生對其他相關歷史事物的理解。
4.學習過程的一般規律有余而多元不足。如很多案例基本采用課外收集有關材料,課堂展示學習結果的程序開展研究性學習;而研究結果的展示基本套用歷史專業研究生的討論方法等。我們認為,掌握學習過程的一般規律,是所有學生的共同學習目標之一。但給予每個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程序和展示學習成果方式的權利同樣重要。因為學生選擇與自己特長相匹配的學習程序和方法更能提高學習目標的達成率。可見,研究過程具有多元化特性,如研究過程可以穿插體驗式學習或有意義接受式學習等學習環節;又如展示與交流學習成果的方式,除在一問一答中解決問題、雙方辯論等方式外,還應包括撰寫與交流論文、編制板報、編演課本劇、再現歷史場景、模擬新聞會等方式。
“畫龍”必須“點睛”:研究性學習的靈魂是“問題”
研究性學習開始于問題的形成,結束于問題的解決和解決過程的反思。問題是引導研究性學習展開和步步深入的航標,問題的解決和反思又是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結果之一。就目前的實踐來看,研究性學習在問題的形成、問題的引導、問題的解決等方面存在一些誤區。
篇10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教學方式;政策支持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eaching method design of researchoriented learning(ROL)and discusses the policy environment of ROL.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the purpose of ROL is to facilitate effective learning and puts forward three key points to guarantee its teaching quality, including enh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eams, improving the research capacity of teachers and conduct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researchoriented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policy support
一、研究性學習的概念與特征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對于知識和技術的獲取、傳播以及應用的行為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相應地,高校的教學方式、學習者的學習方式也面臨著新的要求。轉變學習方式成為近年來世界各國教學改革的共同趨勢,研究性學習是這場改革中的熱點問題。
(一)研究性學習的概念
關于研究性學習,其界定紛繁多樣,理解不盡相同。筆者認為從學習論、教學論、課程論和方法論四個視角對研究性學習進行分析,有助于理解研究性學習的本質。應用思維導圖對研究性學習概念進行的歸納和描述,如圖1所示。
概括而言,研究性學習包括了教師和學習者兩個行為主體,研究性學習既是一種教學方式,也是一種學習方式。[1]從教學角度來說,研究性學習是指從問題出發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師以盡可能貼近研究的方法來幫助學習者學習新知識,注重提高學習者的研究意識和實踐能力。從學習角度來說,研究性學習是指通過探究活動而進行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學習者更多地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問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研究性學習的本質在于讓學習者通過主動探究進行學習,從而使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發展。它反映了學習的規律性,也符合學習者的心理需求。[2]
(二)研究性學習的特征
由圖1可以看出,研究性學習與一般教學活動相比在方法論意義上表現為主動性特征,在課程論意義上表現為開放性特征,在學習論和教學論意義上表現為親歷性特征。首先,研究性學習對學習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發揮主體能動性,自覺從事探究活動、自我調控探究過程、自我總結探究結果;其次,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學習者興趣的不同,發現和提出問題能力的不同,檢索和獲取資料能力的不同,對資料分析處理能力的不同等,都會導致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存在較大差異,呈現出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的開放性狀態;最后,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習者的親身實踐,要求學習者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從研究中學習、從實踐中學習。
這里,筆者側重歸納了學習者所表現出來的特征,它反映了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習者從被動的接受性學習向主動的研究性學習轉化這一根本要求,而現實中,這種轉變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實現的。學習者的轉變必須建立在教學方法轉變的基礎上,這就要求教師對教學方式包括教學內容、課堂模式、課外延伸等各個教學環節進行有別于傳統教學方式的設計。
二、研究性學習教學方式的設計
由此可知,研究性學習既是一種學習方式又是一種教學方式,它的特征是明確的,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進行教學方式的設計才能體現出研究性學習的特征呢?
(一)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目的
學習的目的在于接受新的知識和技術,學習的過程可以是一個系統性的積累知識的過程,也可以是一個研究性的綜合知識的過程,前者即傳統學習方式,后者即研究性學習方式。關于研究性學習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比較公認的有案例教學法、基于問題的學習、基于問題解決的學習。[3]“案例教學法”是美國哈佛商學院1910年創建的,是一種教師與學生直接參與,共同對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難問題進行討論的教學方式。“基于問題的學習”是1970年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學醫學院創始的,它強調把學習設置在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讓學習者合作解決真實問題來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基于問題解決的學習”是美國數學教師協會于1980年提出的,是一種教師帶領學生分析問題、尋找解決問題辦法的教學方式。這些經典案例的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強調學習者參與解決實際問題,從中進行知識的綜合性學習并提高實際能力。
信息時代的最大特征是知識的快速增長,這就要求學習者加速對新知識和新技術的掌握并不斷提高應用的能力,因此,人們更傾向于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進行學習。這也正是研究性學習成為當今趨勢的原因所在。顯而易見,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習者適應新形勢下學習方式的變化,是為培養具有綜合能力的創新型人才服務的。
(二)研究性學習教學方式設計中的關鍵問題
關于研究性學習教學方式的探索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不同視角、不同層面、不同學科特點的實踐在持續地進行著。究竟以怎樣的方式開展研究性教學才能切實幫助學習者適應當今學習方式的變化?筆者認為必須解決好教學方式設計中最為關鍵的三方面問題: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環境的設計、知識和技術的遞進與延展。
第一,關于教學內容的選擇。開展研究性學習,在教學內容選擇上要充分考慮以下因素:學習者已有知識的基礎條件、學習者的能力和興趣、所能提供的研究條件、社會需求,即教學內容要適應學習者的基礎知識條件。要適應學習者的學習能力,表現為能激發學習興趣,增加學習動力;要能提供必要的研究條件讓學習者投入其中,盡管有時這種條件可能是一種情景模擬或是過程的模擬;要盡量貼近社會實際需求,提高學習者解決實踐活動以及今后工作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二,關于教學環境的設計。適宜的教學內容只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條件,用怎樣的方式傳授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真正達到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目的,還有賴于對課內課外教學環境的設計,重點包括課堂教學、教材建設和考核方式改革等。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和技術最為傳統和有效的方法,開展研究性學習必須重視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注意緊密跟蹤信息技術發展水平,不斷引入諸如多媒體教室平臺、電子e黑板等工具,從技術上提供實現講授、演示、討論、實踐訓練的情景環境。教材建設方面,必須不斷更新教材使之與技術發展同步,同時,在教材編寫方法上要不斷提高與學習者興趣的關聯度。課程考核方面,必須打破2小時內一張試卷、標準答案的成績評定方法,因為這種考核方法往往很難全面評價研究性學習中學習者的學習成效,特別難以評價學習者的創新能力。
第三,關于知識和技術的遞進與延展。研究性學習需要為學習者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間,讓學習者通過知識和技術的遞進與延展實現自身知識結構的優化和知識總量的增加。這部分教學任務主要是在課外教學環境中實現。功能完善的課程輔助教學網站是一個可行的有效的工具,它能夠幫助實現課堂教學的延伸。教學網站中大量的專業參考資料、學生研究報告展評、常設的學習交流論壇等能夠在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上引導學習方向、激發研究興趣。
三、研究性學習的政策支持
開展研究性學習是教學方式的重要改革和探索,離不開政策支持。政策支持的重點應該是教學團隊建設、教師科研能力和教學研究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學評估體系改革。
(一)加強教學團隊建設
加強教學團隊建設,是研究性教學的客觀要求。研究性學習教學活動中,隨著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個性化學習成分的擴大,研究問題所涉及的領域往往具有了跨學科綜合的特征,如果教師單兵作戰,僅憑自身的知識結構將難以完整地滿足學習者的要求,因此,教師需要從獨立教學走向團隊合作教學。當同專業、跨專業甚至跨學科組成的教師團隊成員間進行相互借鑒、共同探討時,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研究性學習中對于學習者的指導是具體而有效的。
然而,目前高校教師多數仍是單兵作戰,在開展研究性教學活動時也多是按教師個人的思路進行,比較難有實質性的團隊合作,總體上,高校在滿足研究性學習意義上的教學團隊建設方面尚有較大差距。鑒于在現行的教學體制和教學評價體系下,教師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組成研究性教學團隊并開展工作,為了提高研究性教學水平,高校應盡快該制定加強研究性教學團隊建設的相關政策,對建設過程中涉及的合作形式、建設經費、績效評價等問題給予明確的政策指導。通過教學團隊把不同學科專業、不同能力特長的教師聚集在一起,真正發揮出集體的智能。
(二)提高教師的科研和教學研究能力
教學研究能力是科研能力的一部分。研究性學習中,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必須搜集資料、編撰案例、設計符合科學規范的與實際問題關聯的教學情境;必須組織教學過程激發學習者去思考、設計、總結和報告;必須對學習者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顯然,這與普通教學方式有很大的差異。在這里,教師的科研能力以及教學研究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甚至可以說是研究性學習成敗的關鍵,這一點恰恰是目前許多教師特別是教授本科課程的青年教師比較缺乏的。
實際上,當教師長期親歷科學研究過程,具有了豐富的科研經歷,掌握了科學研究方法,深知科學研究各階段特點,并將這種技能轉移到教學過程中時,教學與科研會融為一體,相互促進。這時,教師才能更及時、明確地給學習者指明方向、指出方法,使學習者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出色地完成學習任務。因此,高校應該把提高教師科研能力和教學研究能力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目標,完善相關政策,并落實措施。如要積極開展教師教學研究能力的相關培訓;對于教改項目要改變以論文數量進行評價的方法,把教學效果引入到評價體系中,以實踐效果來評價教學研究能力,促進教學研究成果的應用;要制定專項政策,鼓勵和支持將科研成果轉化到教學應用中等。
(三)改革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目前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還不能對研究性教學活動進行適當的評價,教師開展研究性教學過程中的大量活動更多地表現為一種自覺行動,一般也不計算工作量,這使得研究性教學變成一種具有較大彈性的工作,缺乏持續性和規范性。另外,科研管理政策和教學管理政策的不平衡也導致教師傾向于在科研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鑒于此,高校應該把研究性教學相關評價指標引入到教學評價體系中,可設立研究性教學專項基金項目,建立教學評價與教改經費的關聯等,使研究性學習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總之,開展研究性學習要堅持學習與研究的統一、形式與內容的統一、過程與結果的統一, 而不是流于形式。隨著政策支持的完善,研究性教學的水平會不斷提高,學習者將會終身受益,他們將能更好、更快地獲取知識,提高應用知識的能力,成為具有較高科學素養和綜合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高桂娟.研究性學習中的師生關系探論[J]. 現代大學教育,2007(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