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資源的定義范文

時間:2023-11-16 17:52: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旅游資源的定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旅游資源的定義

篇1

萬有引力定律表明,兩個質點之間萬有引力的大小,與它們質量的乘積成正比,

與它們距離的平方成反比?!?/p>

在定律中“物體”的概念,物體是由原子、分子、質子、中子、電子、夸

克等基本粒子構成的,構成物體的基本粒子就有基本粒子的數量及排列方式、

位置共同存在的事實。還有絕對化的“任何物體”這幾個字,可以認為,任何

物體就是基本粒子的任何數量及任何排列方式、位置。在定律中所講到的“質

量”,對于“質量”來說,也有基本粒子的數量及排列方式、位置共同存在的

事實。還有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偨Y:兩個質點之間萬有引力的大?。号c基

本粒子的數量及排列方式、位置有聯系。而且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庫侖定律:“兩個磁極間的引力或斥力的方向在兩個磁極的連線上,大小

跟它們的磁極強度的乘積成正比,跟它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在定律

中“磁極”的概念,磁極是由原子、分子、質子、中子、電子、夸克等基本粒

子構成的,構成磁極的基本粒子就有基本粒子的數量及排列方式、位置共同存

在的事實。

在定律中所講到的“磁極強度”,對“磁極強度”來說,也有基本粒子的

的數量及排列方式、位置共同存在的事實。還有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總結:兩個磁極間的引力或斥力的大?。号c基本粒子的數量及排列方式、

位置有聯系。而且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通過以上總結,證明了影響萬有引力

大小與影響磁力的大小的因素是同樣的:與基本粒子的數量及排列方式、位置

有聯系。而且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由此證明,萬有引力與磁力可以轉換,物

體間是萬有引力或是磁力是由基本粒子的排列方式、位置所決定。電埸同樣也

用以上的理由。關于電與磁的互相轉換,網友們是很清楚的,沒有必要多講了。

當然,有的網友不同意用原子、分子的排列來統一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與庫

侖定律,但是,你無法否認:“兩個質點之間萬有引力的大小:與基本粒子的

數量及排列方式、位置有聯系。而且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兩個磁極間

篇2

【關鍵詞】地方特色 資源 旅游資源

1.旅游資源的定義及分類

1.1旅游資源的定義

從字面意義上講,旅游資源是指可供旅游業利用的各種資源的總和。對于旅游資源的界定,僅國內就有近百種,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旅游資源定是指對大部分旅游者具有核心吸引力,同時能夠為旅游業加以利用,實現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效益的要素的綜合[1]。

(2)旅游資源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凡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并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2]。

(3)旅游資源的理論核心是吸引力因素[3]。

(4)旅游資源就是能對旅游業產生經濟效益的旅游對象物,即對旅游者能夠產生觀賞吸引力的客體資源[4]。

(5)凡能激發旅游者的旅游動機,為旅游者所利用,由此產生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因素和條件即為旅游資源[5]。

(6)旅游資源是指那些能夠造就對游客構成具有吸引力環境的自然要素、社會要素及其他要素[6]。

(7)旅游資源是客觀存在的各種自然和社會現象[7]。

(8)凡能夠吸引旅游者產生旅游動機,并可能被利用來開展旅游活動的各種自然、人文客體都可稱為旅游資源[8]。

(9)凡能激發旅游者旅游動機,吸引旅游者前來觀光、瀏覽,滿足其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一切自然和人文因素,都可稱之為旅游資源[9]。

(10)旅游資源是指對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具有旅游價值的自然存在和歷史文化遺存,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創造物[10]。

從這些定義中不難發現這里有幾個關鍵詞:“旅游吸引物”、“激發”、“產生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正是這些關鍵詞,表明了他們的旅游資源觀的不同。這里的“激發”和“吸引”可以認為是近義詞或同義詞。

筆者認為旅游資源的定義應分別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入手,廣義的旅游資源指可以開發利用并對旅游者(游客)產生吸引力的各種事物與現象的總和。而這些事物與現象包括自然(旅游目的地中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旅游服務設施、其他人工創造物和人類精神產物)兩大方面。狹義的旅游資源是指旅游目的地中的旅游對象物。

1.2旅游資源的分類

最具代表性的分類方法如下:

1.2.1鄭本法認為,旅游資源可按如下劃分方法進行分類:(1)按照自然存在將旅游資源劃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其中各自又可分為若干子類;(2)按專題類型將旅游資源劃分為文化型旅游資源、休閑型旅游資源、科考型旅游資源等;(3)按開發程度分為潛在旅游資源、現實旅游資源和過度旅游資源等[11]。

1.2.2陳傳康按照資源的利用方式把旅游資源分為游覽鑒賞型、知識型、體驗型、康樂型4類[12]。

1.2.3《中國旅游資源普查》中將旅游資源分為六大類,即:地文景觀類、水域風光類、生物景觀類、古跡與建筑類、消閑求知健身類、購物類。

1.2.4傅文偉按照旅游資源的變化特征將旅游資源分為原生性旅游資源和萌生性旅游資源。

1.2.5中科院地理所郭來喜、北京大學城環系吳必虎把旅游資源分為3景系(Serial),10 景類(Type)和98型景型(Pattern)。景系為第一層次,景類和景型分別為第二、三層次。并把每個景型按規模級別分為3 個等級:景域((Field),景段(Segment),景元(Site)。

旅游系統由客源地系統、目的地系統和媒介系統三部分組成。客源地系統由環境系統和游客系統組成;目的地系統由旅游吸引系統和支持系統組成:旅游吸引系統(相當于旅游區)由旅游資源(旅游吸引物)系統和旅游服務系統(含旅游設施)組成,旅游資源系統指一個目的地所有旅游吸引物或旅游區中的旅游對象物(游客實際觀賞、游覽的事物),是旅游吸引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它的功能是為旅游者提供直接的旅游享受或感受[13];媒介系統由交通系統和旅行社團組成。

旅游資源具有多樣性、廣域性、奇特性、變異性、美感性、永續性、益智性、再造性、密情性、休閑性等十個方面的基本特征。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旅游資源的分類作了大量研究,由于研究者從不同學科、不同領域進行研究,分類方法也不盡相同。

我國國家旅游局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編制的《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按照旅游資源的現狀、形態、特征、特性將旅游資源劃分為8主類、31亞類、155基本類型。目前旅游資源分類體系主要沿用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的劃分方法。筆者認為旅游資源可從以下幾種角度進行分類:

(1)從旅游資源自身角度分:將旅游資源劃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自然旅游資源又可劃分為地質地貌類、水文類、生物類、天文氣象類等旅游資源;人文旅游資源又可劃分為歷史遺跡類、古跡與古建筑類、宗教文化類、民俗風情類、健身消閑類、商品購物類、語言文字類、科學藝術類以及對外交流類等旅游資源。

(2)從旅游產品的角度分:(1)按旅游性質分:觀光型旅游資源、度假型旅游資源、商務型旅游資源、會議型旅游資源、探險型旅游資源、求知型旅游資源、醫療保健型旅游資源等;(2)按空間跨度分:區內旅游資源、國內旅游資源、國際旅游資源等,甚至發展到星際旅游資源。

(3)從資源是否可再生性角度:旅游資源可分為可再生旅游資源和不可再生旅游資源兩類。

(4)從資源是否具有唯一性角度:分為一般旅游資源和特色旅游資源兩類。特色旅游資源包括不好移動的特有地形地貌、氣候、植物等自然特色和不可移動的民風民俗與特定人群、、特有的歷史等人文特色。

(5)從資源是否被開發角度:分為現實旅游資源和潛在旅游資源兩類。

2.地方特色旅游資源在旅游業中的作用

特色即差異性,特色性即要求“要么第一,要么唯一”。鮮明的特色是旅游資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具有特色,才會有吸引力。旅游經濟本身就是引力經濟,要注意旅游景點之間的差別性,體現人無我有的特色。開發利用旅游資源的實質就是要尋找、發掘和利用旅游資源的特色,同時,還應使其原有特色更加鮮明和有所創新,要絕對避免開發后的旅游資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壞。旅游資源的特色愈突出,個性愈鮮明,壟斷性就愈強,對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愈大。

2.1地方特色旅游資源是旅游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旅游資源的特色性是旅游資源是否有開發利用價值的決定性因素之一。通過前述得知,旅游業要想得以發展,必須依靠旅游資源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主要蘊藏在特色旅游資源中。既然旅游者的目的主要是求新、求奇、求趣、求知、求美等,那么我們開發的旅游產品也就應該獨樹一幟。

旅游產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特色旅游資源之中,具有鮮明特色的旅游資源才具有壟斷性,才能滿足旅游者求新求奇求異的心理需求。因此,特色旅游資源是一個地方發展旅游業的關鍵因素。

2.2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特色旅游資源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一個地方的旅游業要持續發展,必須保持特色旅游資源始終處于優先考慮的地位,還要力爭使旅游資源豐富多彩,以滿足不同旅游者的消費需要。因此要使旅游業具有可持續發展性,必須進行合理開發利用并重視保護特色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東西。要得到永續利用,必須對其進行合理的保護性開發,否則將很快削弱它的吸引力,旅游業的發展也將無從談起。

2.3特色旅游資源制約著旅游產業結構

旅游產業結構主要取決于旅游地的特色旅游資源結構。旅游資源愈有個性,功能愈全面,旅游者的消費就愈大,旅游產業也就能獲更大的經濟效益。因此,特色旅游資源結構是旅游產業結構的制約因素。

旅游生產力空間地域分布趨向于特色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旅游資源豐富程度與地區吸引力大小和旅游需求強度成正比。也即特色旅游資源的豐富程度是旅游產業結構的制約因素。

2.4特色旅游資源也是吸引旅游者產生旅游欲望的源泉

意大利羅馬大學講師馬里奧蒂創造性地提出了“旅游者喜愛的是對藝術、考古、風土和保健等自然條件,人為的諸多條件和設施、娛樂、旅店的組織等這些外部構造在一起的外部環境,前二者是自然發生的吸引力,后者是派生的吸引力,能很好地取得兩者之間的平衡是旅游吸引力,就可以成為旅游的中心地。”可見,旅游吸引力是形成旅游地的主要因素。

3.提升地方特色旅游資源的品位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民俗習慣、風土人情、建筑文化、飲食習慣等,也都因旅游者對其有不同于自身習以為常的東西,而使這種民族旅游資源顯現出獨特的魅力,從而吸引旅游者產生旅游動機。

因此,一個地方旅游業要長足發展,必須具備優良的特色旅游資源。特色旅游資源是激發旅游者產生旅游欲望的重要源泉。應結合旅游資源的特點,從以下幾方面提高地方特色旅游資源的品位:

3.1采用保護性開發措施,對自然旅游資源進行品位提升。在特定地域適當增加歷史典故、神話故事等內容,增加旅游趣味。

3.2將自然旅游資源與當地民風民俗有機結合,使民間習俗寓于自然之中,讓自然“活”起來,讓游客寓教于樂,從而對大自然產生依依不舍之感。

3.3將地方特有的吃、住、行、游、購、娛等資源充分整合,讓游客方便、舒適,最終感到滿意。

3.4針對不同游客群體,設計不同檔次的地方特色旅游紀念口品,特色飲食等。

參考文獻:

[1]宋瑞.反思與重建:旅游資源的界定、分類與評價[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9月

[2]李江玲.旅游資源開發中的法律保護[J].云南電大學報,2004年3月

[3]李天元,王連義.旅游學概論[M].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1991.91

[4]陳才,譚慕蕙,張文奎,王力.經濟地理學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85

[5]劉振禮,王湘,邢道隆.中國旅游地理[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4

[6]林南枝,陶漢軍.旅游經濟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85

[7]潘盛之.旅游民族學[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7.117

[8]甘枝茂,馬耀峰等.旅游資源與開發[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2

[9]劉偉,劉志玲,朱玉槐.旅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9

[10]楊東升.對旅游資源概念的界定[J].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6月

[11]鄭本法.旅游社會學旅游資源芻議[J].社會資源,1994,(6)

[12]陳傳康,孫文昌.現代旅游開發學[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9.2-3

[13]吳晉峰,段驊.旅游系統與旅游規劃[J].人文地理,2001年10月

作者簡介:

篇3

旅游資源是旅游開發的基礎和前提,旅游資源評價作為旅游資源開發利用前期的必要工作環節,對提高旅游規劃針對性和旅游資源開發科學性,實現區域旅游業的合理開發和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旅游資源評價的定義

劉代泉,汪瑞軍(2004)認為旅游資源評價是在旅游資源調查基礎上對區域旅游發展潛力進行的評估。甘枝茂,馬耀峰(2000)認為旅游資源評價以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旅游資源并實現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目標,通過特定的分析方法,綜合判斷和評估區域內旅游資源價值及其開發條件的過程。

二、國外旅游資源評價研究進展

從上世紀50年代起,旅游資源評價成為國外旅游地理學、旅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在重點。進入80年代,其分析方法開始呈現定量化和多學科融合的趨勢,模糊聚類分析法(FuzzyClusterAnalysis)、層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sanalysis)、熵值法(Entropyvaluemethod)等定量研究方法和以GIS為代表新研究技術的在旅游資源評價中廣泛應用。

國外旅游資源評價研究最大的特色在于在強調旅游資源的景觀價值的同時,還特別注重旅游資源貨幣價值的分析,旅游資源的貨幣價值逐步形成理論體系,費用支出法(Expensepaymentmethod)、市場價值法(MarketValuationMethod)、旅行費用法(TravelCostApproach)、享樂定價法(HedonicpriceApproach)在旅游資源貨幣價值評價中得到廣泛應用(Wilman,1980;Smith&Desvousges&McGivney,1983;Peters,1989;etc)。到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條件價值法(ContingentvaluationMethod)在旅游資源貨幣價值評價中處于主導地位(Loomis&Walsh,1997;Choong-KiLee,1997;Carson,1998;etc)。

三、國內旅游資源評價研究進展

我國旅游資源評價研究經歷了從“定性分析―定量測算―綜合分析”的發展過程,相關研究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學術界在充分吸收國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在資源分類、美學價值、技術評價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以魏小安、保繼剛、楚義芳、俞孔堅等為代表的學者在旅游資源的定量評價技術和綜合分析方法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定性分析方面,我國學者在視覺美感質量評價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實際,做了大量的研究,如:魏小安(1984)提出了旅游資源構成要素、單項評價、要素組合、游客容量、要素特色和開發難度的“六標準”評價法;北京旅游學院(1986)提出的吸引力、開發條件、開發效益的三項評價方案;盧云亭(1988)提出的三大價值(歷史文化價值、藝術觀賞價值和科學考察價值)、三大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六大開發條件(地理交通、景象組合、環境容量、客源市場、投資能力、開發難度)的“三、三、六”評價體系

在定量研究方面,主要劃分為專項單因子評價和多因子綜合評價兩種類型。其中,專項單因子定量評價重點考慮某些典型且關鍵因子的影響,多適用于旅游資源的單項價值評價,如:劉繼韓(1989)運用特吉旺梁指數法(舒適指數和風效指數)對秦皇島的旅游資源舒適度進行了評價;陳曉梅(2011)提出水體旅游資源可親性評價因子,考慮水體本身和旅游者感知兩方面,水質、透明度、水域面積、水體周圍環境、水體優美度、水體清潔度、水體知名度和水上活動安全性。

多因子綜合評價充分考慮多個因子的影響因素,通過數學建模等手段,對旅游資源及其開發條件進行綜合判斷,如鄭光磊、張亞林(1988)提出風景區環境質量評價,俞孔堅(1988)提出的中國東部山地湖泊風景評價的數量化模型,盧云亭、宋劍霞、周進步等(1989)提出的旅游特色資源界值體系及其應用研究等等。藍力民(2013)參照旅游資源綜合性評估的楚義芳模型,提出溫泉旅游資源可開發價值定量評價模型。隨著2003年5月《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頒布實施以來,我國的旅游資源定量評價研究趨于規范,模型數學評價法、層次分析法、綜合價值法等研究方法的運用也日趨成熟。劉勇,韓泰凡,曲新譜,孔富安(2006)基于層次分析法對綿山旅游資源進行評價并提出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張春慧,馬小寧(2013)基于模糊數學法對貴清地質公園旅游資源作出評價;孫婉瑩,崔國發(2012)旅游資源綜合價值法對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旅游資源做出綜合評價。

在綜合分析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國內學術界在前人研究的基礎,通過新技術和新方法,尤其是GIS分析技術的應用,不斷探索新型的旅游資源綜合分析方法。如:崔越(2002)基于UML建立了旅游資源的評價模型;王瑩(2004)建立旅游資源的GIS評價系統。張瑞英;何政偉;張雪峰(2006)探討了遙感技術在黑竹溝風景旅游資源調查分類與評價中的應用。

四、國內外研究比較

國外以英、美為代表的許多國家通過立法等手段將旅游資源評價作為資源開發決策的重要內容,其理論研究也就具有了較好的外部需求、理論依據和分析標準,為多學科融合和公眾參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得相關研究的系統化、專業化和可操作性不斷增強。從研究內容上看,國外學術界在旅游資源評價過程中較為強調其保護、恢復的功能和貨幣價值的評價;從研究技術和方法看,多學科融合和新技術的運用已經成為國外旅游資源評價理論神話和創新的主要動力。

篇4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旅游作為新興的朝陽產業在國內有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一系列的生態旅游龍頭品牌。生態旅游是21世紀最重要的旅游發展方向之一,更是旅游研究的熱點。國內對生態旅游的學術研究與旅游業開發過程緊密聯系,經過了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的資源評價到多學科的交叉集成,主要涉及旅游資源評價的指標體系、評價方法、開發策略及規劃等等,目前旅游學已經成為了較為完善的學科體系,涉及旅游、生態、地理學、管理學、地質學、藝術的多學科集成。本文在梳理了生態旅游概念的基礎上,總結了生態旅游評價和開發的基本內容,并且提出相關的問題和建議。

一、生態旅游的概念及相關研究進展

生態旅游的概念起源于綠色旅游,最早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于1983年提出的,其初衷是通過改變旅游方式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上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生態旅游的概念逐漸取代了綠色旅游,認為生態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達到可持續旅游目標的有效手段和途徑。國際生態旅游協會在1993年對生態旅游的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并維護當地居民生活環境的雙重責任的旅游,更加側重旅游對居民生活質量改善的作用。

國外對生態旅游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生態旅游與資源保護、生態旅游與當地社區發展、生態旅游市場規模、生態旅游評估等方面。國內對生態旅游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生態旅游資源現狀評價、開發潛力、適宜性、開發策略、美學評價、景觀評價、環境效應、社區參與等一系列的研究,生態旅游類型主要包括森林、濕地、濱海、山岳、湖泊等等。

二、生態旅游資源的評價指標體系

生態旅游資源的評價是其后期開發的基礎,如何科學的、全面的制定出一套評價指標體系,是制定出合理的開發規劃的關鍵所在。其目的是通過運用生態旅游資源評價體系,能夠科學的衡量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價值和生態價值,協調開發與保護的關系,確保在保護的前提下,確定最適宜的開發方式。

生態旅游資源評價體系制定主要的原則為科學性、典型性、系統性、代表性和綜合性,既要科學全面的反映出區域環境的特點,又要使評價指標盡量簡練,可獲得性強。目前,《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家標準(GBT18972-2003)是應用最為普遍的旅游資源評價的主要方法,旅游資源評價大多在此基礎上進行。黃震方等在綜合考慮旅游資源條件、生態環境條件、旅游條件與發展潛力的基礎上,嘗試建立了新的生態旅游資源評價的指標體系,對江蘇海濱的生態旅游資源進行了定量評價。劉水良等從資源條件、區位交通、經濟基礎、客源市場等方面對廣東沿海生態旅游資源進行了評價。張曉琴等以張掖市為研究對象,對其生態旅游資源條件進行評價,并提出了功能性分區。賈哲等建立了包括3個類,14個亞類,31個指標的森林生態旅游資源定量評價體對狼牙山國家森林公園旅游資源進行評價。

總結生態旅游的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從旅游資源稟賦、生態條件以及外部條件三個方面進行。旅游資源稟賦反映了資源自身的價值,直接關系到后期產品的優劣。生態條件則是生態旅游資源的環境脆弱程度,也關系到開發的強度。外部條件則是開發是否能成功進行的關鍵所在。指標體系分各個層次,主要可概括為目標差-準則層-指標層,反映了評價指標的層次性和系統性。

三、生態旅游開發及可持續發展

盡管生態旅游的定義尚不統一,總結已有的生態旅游開發經驗,但是應該堅持生態與保護并重的原則、突出主題和特色原則、社區參與原則。具體來講就是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基礎,以生態環境保護為中心,兼顧地區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社區共同參與,以達到促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實現產業結構和生態環境的優化,旅游資源合理、有效利用,旅游環境逐步改善,旅游經濟穩步提高,實現旅游區的可持續發展。

(一)開發與保護并重

應該認識到,生態旅游資源稟賦條件較好的區域往往都是生態環境脆弱性很高的區域,因而就存在開發與保護之間的協調問題。開發規劃的要在摸清楚區域自然環境容量及承載能力的基礎上進行,使規劃的旅游產品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最小化,同時還要保證開發與保護的同步性。在當前的報道中,旅游開發造成環境破壞的問題并不鮮見,主要包括景觀破壞、植被退化、水質污染等等,在今后的開發過程中應該引起重視。

(二)突出主題和特色

當前生態旅游的開發已經是遍地開花,但是存在重復建設導致旅游產品重復、雷同,形成不必要的競爭,使旅游市場混亂。在開發的過程中。應注重特色,突出主題,樹立鮮明的旅游形象。要認真研究當地旅游資源的類型、結構、分布、組合形式,對各種生態旅游資源進行整合和統籌規劃,從而確定各自的比較優勢,突出其的主題和特色,處理好開發與保護、重點和一般、傳統和現代、投資與收益的關系,揚長避短,才有可能實現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效益最大化。

(三)注重社區參與

篇5

一、海南南灣猴島旅游資源

(一)旅游資源的基本概念。旅游業是一項新興產業,其本身的發展極為迅速,而為旅游業提供理論指導的旅游科學目前還不成熟,對旅游資源的概念尚未形成全面統一的認識。不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定義,例如郭來喜教授在《人文地理概論》中認為:“凡是能為人們提供旅游觀賞 、知識樂趣、度假休閑、娛樂休息、探險獵奇、考察研究以及人民友好往來和消磨閑暇時間的客體和勞務,都可稱為旅游資源?!倍吨袊糜纹叽笃詹橐幏丁分兄赋?,“自然界一切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并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都可視為旅游資源?!?/p>

(二)旅游資源的基本屬性。盡管旅游資源的定義不同,但就基本屬性而言,大體是一致的。首先,旅游資源與其他資源一樣,是一種客觀存在;其次,旅游資源具有激發旅游者動機的吸引性;再次,旅游資源能為旅游業所利用,并由此產生經濟效益。

(三)海南南灣猴島的旅游資源。根據資源屬性的分類,海南南灣猴島屬于生物景觀的珍稀動物及其棲息地,根據管理級別的分類,則屬于國家級旅游資源。南灣猴島生物資源豐富,島上除了有熱帶植物400多種,100多種動物外,現居住著25群2500多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獼猴,是我國唯一的島嶼型獼猴自然保護景區。全島到處是茂密的闊葉林和灌木,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椰樹、荔枝、菠蘿蜜、楊桃等果樹滿島皆是,草木四季常青,花果代謝不衰,是典型的熱帶風光。

南灣猴島不僅有豐富的生物資源,而且具有悠久的民族文化。新村鎮與南灣半島隔海相望。兩岸均設渡海碼頭,是南灣半島對外交通的重要樞紐。我國唯一的一條跨??罩兴鞯辣憬ㄔ诖颂?。新村鎮有漁排500多戶,與大海、青山融為一體。景色極為壯觀,是早已失落的“家文化”的發源地。南灣猴島融山納海的自然景觀、獼猴、“家”文化等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賦予了該地域獨特的吸引力和發展潛力。

(四)海南南灣猴島旅游資源形成的基本條件。海南南灣猴島旅游資源形成的基本條件為生物的多樣性,在南灣猴島生活的植物和動物群落,在景觀上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異,因而形成了獨具吸引力的旅游資源。1995年的資源調查顯示:保護區共有植物390多種,森林覆蓋率達95%,哺乳動物15種,鳥類57種,兩棲爬行類17種,珍貴動物獼猴也已從1965年的5群100多只發展到現在的20多群2500只左右,此外還有水鹿、小類貓、豹貓、水獺、穿山甲等近20種獸類;鳥類有海南鷓鴣等近30種;爬行類有蟒蛇、蜥蜴等。

二、海南南灣猴島旅游的基本特征

(一)對旅游者的吸引性。南灣猴島上的獼猴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因種類獨特,種群眾多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游客可以欣賞到令人捧腹的猴藝小品、充滿靈性的馬戲表演,還可以與猴子合影留念,親密接觸,別有一番情趣,高空纜車既便利了游客進島出島,也為游客提供了一個領略海南椰風海韻的全新視角。

(二)區域性。南灣猴島為濱海臺地,呈東西走向,最高海拔255米。屬熱帶海洋性島嶼季風氣候,最冷月(1月)氣溫22.2℃,極端低溫4℃;最熱月(7月)28.1℃,極端高溫39℃,無明顯冬季。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831毫米,雨季(5―10月)降雨量占86%以上。土壤以磚紅壤性紅壤為主。島上12個山頭連綿起伏,山上大小巖洞無數,奇巖怪石嶙峋;植被茂密,四季常綠,風景秀麗,山澗大部分時間都有涓涓溪流,是獼猴生息繁衍的理想樂園。它是我國第一個以保護獼猴為主的自然保護區,也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唯一的熱帶海島獼猴保護區。

(三)多樣性和綜合性。南灣猴島上不僅有獼猴、水鹿、小類貓、豹貓、水獺、穿山甲、海南鷓鴣、戴勝、蟒蛇、蜥蜴等多種多樣的動物資源,還有豐富多樣的植物資源,天然植物以灌木林和小喬木為主,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半島被子植物經鑒定的有78科274種,其中紅樹樹種9種,還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海南龍血樹、曼加青梅、海南大風子、長柄銀葉樹、紅欖李等。各種各樣的動物和植物資源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一個和諧的有機整體,綜合性地發揮其旅游吸引力,實現南灣猴島的旅游價值。

(四)永續性和不可再生性。永續性,是指旅游資源具有可以重復使用的特點。南灣猴島的旅游產品是一種無形產品,旅游者付出金錢所購買到的只是一種經歷和感受,而不是旅游資源本身。因此,南灣猴島的旅游資源可以長期甚至永遠地重復使用下去。但是,正如自然生態平衡和文化遺產容易受到破壞一樣,南灣猴島旅游資源使用不當也會遭到破壞,盡管它種類豐富,但對于旅游業的持續發展來說,也是不可再生的。

三、對海南南灣猴島旅游資源開發應注意問題的認識

(一)維持人猴載量。目前,南灣猴島正呈現蒸蒸日上的景象,五年之間南灣猴島的客流量上升了16倍之多,僅憑景區的有限天地已經難以承載游客的數量。作為一個生態景區,游客的快速增長必然影響獼猴的生存環境。此外,由于近幾年的保護性開發,南灣猴島獼猴的數量已由1995年的1800只左右,增長到目前的2000多只。其種群數量已遠遠超過“猴山”―峨嵋山。根據專家意見,獼猴最佳的生活環境應是150-200只/平方公里,并非越多越好。因此,南灣猴島的人猴數量必須維持在一定水平,生態系統能維持平衡。

(二)保持人猴和諧相處。獼猴是南灣猴島最重要的資源和特色,可以認為是猴島真正的主人,猴島所有的開發活動都要在尊重和保護它們的前提下進行。應向游客倡導尊猴而非戲猴的理念,在尊重獼猴的前提下與獼猴和諧相處。獼猴雖然可以馴化,但必須尊重而非限制其本性,使獼猴的本性釋放出來,讓人能夠感受到原生態、純自然的東西,深切體會“天人合一”的情結。

篇6

體育賽事旅游的資源優勢

體育賽事旅游價值的分析體育賽事是否屬旅游資源?國家旅游局2003年2月24日、2003年5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中對旅游資源的定義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并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我國學者郭來喜先生對旅游資源也有這樣的定義:凡是能為人們提供旅游觀賞、知識樂趣、度假療養、娛樂休息、探險獵奇、考察研究及人民友好往來和消磨閑暇時間的客體和勞務,都可稱為旅游資源,是發展旅游業的物質基礎.據此,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認定歸屬事件旅游范疇的“體育賽事”是旅游資源.旅游資源可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即獨特的地貌和歷史遺存、社會風俗文化等.體育賽事便是屬于后者的旅游資源.當它在空間上被固定之后便成為了旅游產品,能夠吸引旅游者前往,并滿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大型體育賽事活動是體育賽事文化的現實表現體,它能為游客提供觀賞和體驗的愉悅的精神享受,并能融合一定旅游空間的旅游產品,引導游客進行另外的旅游活動.體育賽事拓展了旅游資源的包含范圍,傳統的旅游資源依靠一定的歷史遺存,但對于體育賽事舉辦地來講,如果存在理想狀況,它甚至可以將荒無人煙的沙漠變成人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無疑,它極大地擴張了體育產業的涵蓋面,為加大“購”、“娛”的經濟動力能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為實現旅游業、體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循環利用的資源.體育賽事旅游資源的優勢體育賽事旅游屬于傳統節事旅游(事件旅游)的一種,與傳統的自然旅游資源、人文旅游資源相比較,具有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主要有:第一,更廣泛地吸引不同的旅游群體.現代生活的節奏和高強度,令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在為數不多的假日選擇能夠遠離日常生活環境的活動.他們希望體驗一下輕松新鮮的環境,渴望回歸自然的歸屬感,同時,也更加注重對自身健康狀況的改善.那么,將體育賽事作為一項旅游活動無疑能夠很好地滿足消費者的上述要求.當旅游者來到體育賽事的舉辦地,他們一方面是各項體育賽事的參觀者,甚至是參與者,另一方面又是城市的旅游者,并常常超過預期地到達城市周邊的旅游景點.多項休閑活動的組合使他們對于目的地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因此能夠獲得極大的心理滿足.第二,更有效地彌補傳統旅游資源的不足.大型的、具有市場號召力的體育賽事,在舉辦地自身旅游資源缺乏的情況下,也依然能夠吸引大量的旅游者.因為此時,觀看或是參與到體育賽事活動中,已經具有了相當于傳統旅游產品的吸引力,由此而進行的旅行活動所引起的各種現象和關系的總和本身就是旅游,其旅游目的就是體育賽事.比如很多古老的城市或是欠發達的地區,在大多數旅游者的心目中,很可能由于長期觀念的束縛和自身的旅游吸引力不足而難以成為假日休閑的熱點地區.但是大型體育賽事的成功舉辦,卻令很多消費者產生前往該地區的旅游動機,也可以說,他們旅游的目的就是這樣一場大型的體育賽事活動[10].第三,具有很強的旅游后續效應.大型的體育賽事給舉辦城市帶來的旅游效應,不僅僅限于賽事舉辦期間所創造的效應部分.對于主辦城市方來說,通過大型的體育賽事活動吸引各方旅客所帶來的信息,往往能夠從中發現很多的規律和商機,并由此進行新的旅游產品和項目的開發.一場成功的體育賽事過后,主辦方都會根據大量參觀者的需求,再進行一些后續活動的策劃,不僅將其作為日后吸引更多旅游者的特色項目,同時也為體育節事賦予更多的人文意義.并且通過舉辦大型的體育節事活動,改善了城市的基礎設施,進一步優化了社會環境,為前來參觀的消費者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良好印象的形成為日后更多旅游者的到來提供了口碑和可能.這些效應在體育賽事舉辦期間不能夠完全地體現出來,因此,大型體育賽事具有較強的旅游持續和后續效應.

體育賽事旅游的特征屬性

效益的高效性與組織的具體性賽事旅游活動具有動態性,它在空間和時間上不受如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等的限制,體育賽事可以作為動態旅游資源來替代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但體育賽事作為一種觀戰類的旅游產品及依附其生長的其他類旅游產品具有時間和空間的不可轉移性,本身作為一種短期、定點的組織活動,它所產生的賽事旅游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相對的集中性.一般來說,體育活動或大型賽事都發生在規定的時間及空間,同時伴隨著旅游活動而形成的旅游流也就具有了一定的時空局限性,因此短時間內所產生的旅游經濟效益顯得更為高效.作為最大型的體育賽事,奧運會曾讓旅游業十分疲軟的巴塞羅那成為整個歐洲的第三大度假旅游勝地,讓美國的鹽湖城成為會展旅游的一個新熱點,讓澳大利亞政府將80多億澳元的旅游收入裝入囊中……體育觀戰和大型賽事旅游作為影響極其廣泛的旅游項目,不管是奧運會、世界杯還是其他大型體育賽事旅游,其贏利都是巨額的.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例,國家審計署公布了《北京奧運會財務收支和奧運場館建設項目跟蹤審計結果》,公告中說,根據截至2009年3月15日的實際收支數、后續應實現收入和待結算支出的統計結果,北京奧組委收入將達到205億元.縱觀歷史,每一次大型體育賽事都給舉辦國在建筑、交通、市容環境等方面帶來了巨大的效益,各種賽事主辦國因賽事旅游和觀戰旅游而獲得高額利潤.而高效的收益無法脫離具體細致的活動組織,因為,這種自然引發性旅游活動的開展必然要受到比賽的影響,賽事旅游活動的內容、接待安排和目標市場都與比賽情況密切相關.賽事旅游活動的內容應根據比賽的性質、參與者的情況和賽程的安排來具體設計.組織者設計的主題活動大都以賽事活動為核心;傳統的觀光、休閑項目也需要依據旅游者觀看比賽的具體時間、地點以及旅游者的國籍、偏好等個體特征來進行選擇和組織;甚至考慮到如果比賽是分輪次進行的,旅游活動的安排還必須相對靈活,以適應每一輪次的勝負結果給旅游者帶來的影響.賽事旅游活動的組織除了必須與比賽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外,還應考慮到賽事旅游者在消費方面的特征,尤其是消費的情緒化特征等,故體育賽事旅游更是一項細致、系統、預先策劃的活動.

篇7

關鍵詞:新疆;可續續旅游;戰略

中圖分類號:F59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3-0175-02

在全球人類面臨生態環境危機的背景下,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覺醒,可持續發觀念已經迅速普及到全球領域及各行各業。有關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有許多種,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產生不同的認識,給予不同的定義。但是1987年聯合國世界與環境發展委員會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而可持續旅游是可持續發展觀在旅游業的應用,它注重社會、環境、經濟的協調發展。到目前為止人們所認可的、唯一的可持續旅游的實現方法是生態旅游。生態旅游偏重于對資源和環境的保護。近年來,隨著生態旅游的發展可持續旅游也引起許多學者與旅游者的關注,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在為保護本地旅游資源并提高收益而大力支持可持續旅游業替代傳統旅游發展模式。

一、新疆發展可持續旅游的優勢

(一) 新疆有豐富的旅游資源環境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與中亞、西亞和南亞的八個國家接壤,接壤邊界約5 600公里。新疆位于中國的西北邊陲,地域幅員遼闊。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和遠離海洋的干旱環境塑造了許多世界罕見的奇特景觀。新疆有沙漠、高山、冰川、草原、河流,還有生長在不同環境的植物與生存在不同地域的野生動物。中國旅游資源普查規范所列的六大類型旅游資源新疆都齊備,并在68種基本類型中擁有56種,占全國實體旅游資源數量的83%。其中,國家特批的動植物保護區有29個。因此新疆被國內外旅客譽為“天然博物館”。這些特有的自然景觀構成了新疆的旅游資源體系。

新疆還有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新疆是中國著名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居住著包括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塔塔爾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俄羅斯族、錫伯族、滿族等13個主體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各民族不同的、生活習慣、民族習俗造就了得天獨厚的民族歷史文化。在天山的南北分布著許多巖畫、草原石人、歷史文化名人的墓穴、烽火臺等歷史文化景點。

除此之外,新疆現有的22個城市中有13個城市在1998―2007年間先后榮獲 “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名稱。它們各具特色,例如:庫爾勒市―梨城、吐魯番市―葡萄之園、烏魯木齊―亞心之都、喀什市―維吾爾故鄉、哈密市―哈密瓜之鄉、克拉瑪依―兩游之城(石油與旅游)、阿勒泰市―黃金寶石之都、伊寧市―花城、阿克蘇市―20世紀60年代的小上海、博樂市―草原春城、昌吉市―烏魯木齊的衛星城、阜康市―新疆的形象與旅游的代表作。這13座城市如同13個輝眼明珠閃爍著魔力,得到中外旅客的認可、引領者新疆旅游業的騰飛發展。

(二)政府對新疆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支持

新疆是中國向西開放的前沿陣地。西部大開發的浪潮為新疆帶來了許多發展旅游的優惠措施。西部大開發的核心是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和積累,新疆旅游業已經準備了較為雄厚的物質基礎,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體系逐漸形成,產業實力明顯增強,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不斷提升,旅游賓館、旅行社,旅游景區、旅游配套設施等全面發展,初步形成了六大要素齊備的綜合產業體系,能夠為今后發展可持續旅游提供條件。近幾年來,當地旅游局為了提高旅游業的地位,牢固樹立“以保護家園為最終目的,發展可持續旅游”的理念,進行了“一卡通”、“旅游綠色通道”、“新疆人游新疆”等好政策來幫助新疆旅游業的不斷發展。

(三)社會的關注與客源市場的不斷擴大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習慣也有了變化?!俺鋈ヂ糜巍弊兂闪巳藗兩畹囊徊糠?,這大大促進了旅客的數量。對于新疆來說國際市場上是客源市場的主體。2009年全疆共接待入境旅游者35.5萬人次,同比下降2.8%,創匯1.37億美元、同比增長0.63%;接待國內旅游者2 09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76.75億元,同比分別下降了4.4%和10.7%。在充分考慮新疆實際情況的基礎上,自治區旅游局制定了2010年旅游發展目標,接待入境旅游者50萬人次,同比增長40%,旅游創匯1.93億美元,同比增長40%;接待國內旅游者2 500萬人次,同比增長19%,國內旅游收入220億元,同比增長24.5%[1]。新疆旅游客源的擴大為旅游市場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二、 新疆發展可持續旅游業的意義

可持續旅游的發展已成為世界旅游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不僅滿足現代人的旅游需求,也不危害后代人的利益。這對像新疆這樣的地處內陸又擁有豐富旅游資源地區來說具有重大的意義。新疆的旅游最初是以自然資源為源頭,以水域風光和民族風情為吸引力。人文資源與自然環境脫節,自然環境與古代人工建筑只是某些主要生態因素簡單組成的產物,所處環境沒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系統,保留不完整。新疆旅游資源的這種“天性”和“不完整”特征,正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意義所在。

(一)發展可持續旅游有助于新疆實施扶貧戰略

《中國問題探究》中顯示,新疆的貧困縣有25個,多數位于少數民族居住地區 [2]。而消除貧困是中國邁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步驟。對于廣大貧困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應充分發揮其豐富的旅游資源優勢。但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動,即使是生態旅游也會對生態環境有一定的影響,而且傳統旅游業的發展多是為了獲取經濟利益,對旅游資源采用的是“掠奪式”的開發,使得旅游活動范圍超過了自然環境的承載力。只有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走旅游業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確保新疆旅游業健康持續發展,促進新疆經濟的蓬勃發展。

(二)保留民族歷史文化

新疆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居住地區,在這片沃土上生活著47個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風情及文化藝術,如享譽中外的維吾爾族的“十二木卡姆”、“麥西來甫”、哈薩克族的“姑娘追”、“黑駿馬舞”、克爾克孜族的名詩“瑪納斯”等構成了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人文旅游景觀。但由于被忽視,出現了“民族文化的淡化”、“失去本質” 等現象。只有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保留好這些寶貴的民族遺產。

(三)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

新疆的旅游資源大多數屬于不可再生性資源,對旅游資源的低水平的開發及來自旅游活動對環境的各方面的影響給新疆旅游資源造成了相當大的損耗。因此新疆旅游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問題,主要是由資源的破壞和旅游環境的污染。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就是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通過開發達到保護的目的。通過可持續發展的手段使人們提高保護自然的意識和自覺性,推動保護的發展,促進環境質量的改善。

三、新疆發展可持續旅游的戰略

(一)建設游資源可持續利用機制,完善法律體系,增強可持續發展意識

旅游資源是旅游業得以生存的基礎,而制度在生態資源利用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是實現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所不可或缺的。因此應建立以旅游資源區域管理為主,行政區域管理為輔的管理體制,利用制度和法律體系,完善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必須依法打擊破壞環境的行為,以“制度”來提高人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和保護旅游資源的責任。

(二)增強可持續旅游支撐體系建設,增強生態旅游的科技含量

推進可持續旅游健康、有序發展,需要進一步完善可持續旅游的支撐體系。(1)要進一步加強旅游景區的環境整治工作,做好宣傳,提高游客的保護意識。(2)要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按照規劃的要求,在環境容量和生態承受能力的范圍內,完善交通、衛生、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可持續旅游的發展打好基礎。(3)要加強可持續旅游的研究,提高其科技含量。通過人力資源開發,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通過挖掘科學內涵,增加科普場所建設,不斷提高可持續旅游的科技含量。

(三)要實施可持續旅游的品牌戰略

新疆的旅游業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吸引游客的品牌。新疆有許多極具旅游價值的旅游資源并不被人所熟知。新疆的旅游往往給旅客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因此,建議通過實施品牌戰略,把可持續旅游的科學理念貫穿到現實中去,在市場上樹立起新疆可持續旅游的典型,從而推進可持續旅游的發展。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層次分析法;生態旅游;綜合評價;張家界

中圖分類號:X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119001

引言

從20世紀末開始,生態旅游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迅猛發展,成為旅游發展的新方向。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憑借自身的旅游資源,創造相應的旅游基礎服務設施和條件,通過為旅游者提供服務,來為國家和政府帶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因此,對生態旅游資源評價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為國家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生態旅游資源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本文嘗試著運用層次分析法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為了能更好地說明問題,本文選取了張家界為實例,對張家界的生態旅游資源進行了實際分析和評價。

1 研究區域概況

張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處湘、鄂、川邊界的武陵山脈腹地,北臨鄂西山地,東望洞庭湖濱,西接云貴高原,南眺雪峰山脈。張家界地貌構造復雜,主要有山地、巖溶、丘陵、崗地和平原等,其中山地面積最大,占總面積的76%,而最具特色的莫過于石英砂巖峰林地貌,為世界罕見。

張家界的旅游資源主要集中在2個國家森林公園和幾大自然保護區。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和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森林公園的森林覆蓋率達到81%,植被覆蓋率達到97.9%,植物有93科517種,珍貴樹種有珙桐、銀杏、金錢柳、香果樹等。鳥類有6目13科41種,畜類有28種,昆蟲有14目69科208種。其中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獼猴、穿山甲、麝、等,簡直是大自然的基因庫。各種景觀也是引人入勝。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的自然景觀16峰、16洞更是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天門山生物資源也極為豐富,森林覆蓋率達到80%,動植物資源種類相比之下,比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還多,是一座儲量極為豐富的天然植物園、動物園和藥材庫。再加之幾大國家自然保護區,讓張家界的旅游資源更為豐富。

2 生態旅游資源評價

旅游資源評價是指通過某些標準來衡量某一旅游資源在同類旅游資源或全部旅游資源中的地位,以此來確定該旅游資源的開發價值和重要程度[1]。對旅游資源的評價要立足于對整體價值的評估,但單一的評價方法基本上達不到科學、合理的效果。本文主要通過層次分析法和專家打分法相結合,來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通過對專家進行問卷調查和實地調查,比較評價指標兩兩間的重要程度,構造判斷矩陣。計算判斷矩陣每一層次因子的權重,并通過權重組合,計算所有指標因子相對于目標的權重。

2.1 構建生態旅游資源評價指標體系

評價因子[2]的選取,對于整個生態旅游資源評價至關重要。因此,我們在選取合理的評價因子的時候,既不能太主觀,也不能完全采用單純的定量指標。因為單純的定量指標不能完全適用于旅游評價,如涉及文化背景、美學觀賞價值的評價只能是基于評價者的主觀感知。為此,本文在遵循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原則的前提下,參考國家和一些行業標準,結合相關文獻和專家的問卷調查,將張家界生態旅游資源分為旅游資源要素價值、旅游資源影響力和旅游資源開發價值3大類[3],在此基礎上,又向下分了14個具體的指標,形成了一個遞階層次的評價體系(表1)。

2.2 確定評價體系中因子權重

2.2.1 構造判斷矩陣

根據評價指標體系結構,然后參考標度對照表[4](表2),用數值1、3、5、7、9分別代表兩兩比較,前者較后者的重要程度相同、稍強、強、明顯強、非常的強,2,4,6,8代表兩因素的重要性之比在上述2個相鄰等級之間,倒數代表兩因素的重要性之比為上面的互反數。通過向專家咨詢,得出各因素間的標度值,據此來構造判斷矩陣(表3)。

2、4、6、8 兩因素的重要性之比在上述2個相鄰等級之間

2.2.2 求判斷矩陣各因子權重

根據上述判斷矩陣,可以求出每一個矩陣的最大特征值以及所對應的特征向量,然后將特征向量進行歸一化處理[5],即為各評價因子的權重分配。具體的過程如下:

本文4個判斷矩陣計算出的結果如下:

對于矩陣A,最大特征值λmax=3.0940,特征向量WA=[0.7172,0.1947,0.0881]

對于矩陣B1,最大特征值λmax=7.3525,特征向量WB1=[0.4516,0.1395,0.1395,0.1395,0.0318,0.0318,0.0662]

對于矩陣B2,最大特征值λmax=4.1170,特征向量WB2=[0.1175,0.0553,0.5650,0.2622]

對于矩陣B3,最大特征值λmax=3.0000,特征向量WB3=[0.4286,0.4286,0.1429]

2.2.3 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

計算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指標,檢驗其一致性。當一致性指標時,說明矩陣的一致性令人滿意,否則需要調整判斷矩陣。其中,平均一致性指標RI可以查表(表4)確定。

對于矩陣A來說,計算得CI=0.0470,CR=0.0904

2.3 各因子權重排序及分析

將計算得到的張家界生態旅游資源綜合評價[6]各層因子進行總排序[7],結果如表5所示。

從表5可知,旅游資源的要素價值的權重最大為0.7172,說明了在張家界生態旅游開發中,資源要素價值應該是考慮的最重要的因素。這也是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共同作用下的產物,是旅游發展的最基礎的的支撐。在各評價因子層中,資源的奇特度和動植物資源的權重最高,依次為0.3239、0.1100,說明吸引游客的主要是當地奇特的景觀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然而,基礎服務設施權重最低為0.0108,說明其對當地的旅游發展有所制約,今后應該加大對基礎設施服務的建設。評價結果與實際情況一致,說明了層次分析法在張家界生態旅游資源評價中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3 結論

3.1 基于層次分析法

對張家界生態旅游資源進行綜合評價,得到的結果與張家界的生態旅游資源基本一致,說明了層次分析法在生態旅游資源評價方面的可行性。

3.2 通過層次分析法

本文從定量和定性2個方面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分析,科學合理地闡述了旅游資源中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和開發價值,為我國生態旅游的開發和發展提供一定的科學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彭立圣,牟瑞芳.層次分析法在生態旅游資源評價中的應用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6,31(3):177-180.

[2]余敏.層次分析法在旅游資源評價中的應用[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24(6):100-102.

[3]呂建樹,劉洋等.魯北濱海濕地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潛力評價及開發策略[J].資源科學,2011,33(9):1788-1798.

[4]王建軍,李朝陽,田明中.生態旅游資源分類與評價體系構建[J].地理研究,2006,25(3):507-516.

[5]王力峰,王協斌,張翠娟.生態旅游資源評價體系―以廣西金秀縣為例[J].桂林工學院學報,2006,26(3):435-439.

[6]馬乃喜.我國生態旅游資源的評價問題[J].西北大學學報,1996,26(2):171-175.

篇9

要害詞:旅游活動;屬性;構成要素;特征

學術界一直把旅游活動或旅游現象的研究作為認識旅游的起點,通過分析旅游活動的產生本質屬性構成要素特征等方面來深化對旅游的理解,作為建構旅游學科的一個主要方面

一、旅游活動的產生

旅游活動是人們在旅游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其產生是隨著旅游的產生而形成的原始人為了生存繁衍與自然界進行斗爭,他們斗爭的主要方式是遷徙活動這種遷徙活動形成了最早的“旅游”當時所謂的旅游只是為尋找適當的定居場所,一旦找到適合的居處便不再進行,而現代意義上的旅游是尋找一種愉悅的短暫的生活方式就本質上講,兩種意義上的旅游都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筆者認為,旅游產生的根源是一種人類改善生活水平的本能,由于生活的時空性特點,旅游產生的根源詳細是指:人類與生俱來的轉換生活空間與開辟生活領域的本能而每個時代的旅游只是人類轉換與拓展生活空間在那個時代的表現形式

二、旅游活動的屬性

旅游活動屬性的認識一直存在爭議,大概有以下觀點:田里先生認為旅游活動是人類在基本生存的物質需要得到滿足后產生的一種高層次的精神文化追求活動,本質屬性是文化屬性;李天元先生認為旅游活動是涉及經濟和政治等許多方面的社會文化活動;還有學者認為旅游活動的屬性應該是一種以文化為主,帶有經濟屬性和政治色彩的綜合社會現象等

筆者認為,旅游活動屬性是社會文化性政治經濟性綜合的社會現象等說法都是正確的,只是未能體現其本質屬性旅游活動的屬性體現在兩個方面: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所謂旅游活動的自然屬性是指旅游活動是一種提高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的良性的經濟活動在旅游業系統內外的經濟運行體中,旅游活動的經濟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所謂旅游活動的社會屬性是指旅游活動是一種改善生產關系的活動旅游正是通過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文化等的人文溝通來達到發展人提高人及改善生產關系的目的

凡是人類所參加的活動,其本質屬性無不是社會屬性筆者認為,旅游活動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即旅游活動是一種改善生產關系的活動這種屬性可以通過文化運動來實現,也可以通過政治經濟運動來實現,所以旅游活動的本質屬性可以體現在屬于生產關系方面的,并與旅游有關的所有活動類型中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對立統一地存在于旅游活動之中,自然屬性屬于科學范疇,社會屬性屬于藝術范疇所以旅游活動具有科學性與藝術性同時,旅游活動是生活的藝術化,藝術化的生活

三、旅游活動的構成要素

(一)旅游者

關于旅游者的概念定義很多,說法不一,其理論定義是指離開常住地到異地旅行和訪問的人,其停留時間不超過一年,其外出的目的可以是消遣性旅游,例如觀光度假等;也可以是非消遣性旅游,如公務會議,但主要不是為了賺錢其技術性定義是針對國際旅游者與國內旅游者的概念而提出的,概念中定量語言較多,在此不一一敘述筆者只對旅游者的概念進行理論性定義:旅游者是指出于休閑娛樂或工作等原因而對自己生活空間進行相對自由的轉換或拓展的人

(二)旅游資源

學術界中很多關于旅游的概念,其核心非常清晰,但邊緣很模糊,人們往往是認同某些概念的核心,只是進行關于概念邊緣認知的爭論筆者認為,旅游資源的本質是文化資源,可以稱為旅游資源的自然存在

筆者對旅游資源進行了定義:由諸多具有吸引旅游者可創造價值可被旅游產業利用的因素所組成的有一定文化背景的旅游時空組合體,包括自然景觀歷史遺跡自然現象及人造景觀等

對本定義的幾點解釋:旅游資源要具備旅游吸引功能,能激發旅游者的旅游動機,資源的非凡性或差別性越突出,對旅游者的吸引力與價值創造功能就越大;旅游資源是可被旅游產業開發利用的經濟資源,并具有價值,能夠產生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旅游資源的本質是文化資源,沒有文化背景與內涵的事物不能稱為旅游資源;旅游資源是整體性很強的綜合體,綜合性包括它的時空性與構成要素的復雜性,時代性很強不是指旅游資源會因時代變遷而消失,只是說它吸引力強弱的增減

(三)旅游產業

旅游產業是旅游者旅游經歷的締造者,是為旅游者打造新奇的愉悅的并有所收獲的生活空間的產業

1.產業定性的雙重性旅游產業是文化與經濟融合的具有雙重屬性的產業旅游的本質是文化,文化是游客出游的出發點和歸宿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是旅游產業必須經營和提供具有一定文化內涵的旅游產品,使旅游產業具有文化屬性另外,旅游產業需要以一定的物質產品為依托,組織旅游活動,形成供需雙方,從而產生經濟效應,使旅游產業具有經濟屬性

2.行業聚集性這是旅游產業最顯著的特征,旅游產業囊括了景點飯店賓館交通旅行社等行業,具有行業的綜合性特征從旅游者旅游的需求角度來講,一次完整的旅游經歷要通過多個行業共同打造,這就決定了旅游產業的行業聚集性

3.產業產品的組合性整體旅游產品融合了旅游行業及關聯部門的單個旅游產品或產品要素,產品具有組合性旅游產品從構成上可分為核心旅游產品和組合旅游產品核心旅游產品是旅游產品的初級狀態,滿足旅游者愉悅需要,而組合或整體旅游產品是旅游產品的完整狀態,是旅游企業或旅游相關部門圍繞旅游產品的核心價值所做的價值追加

4.效應外部性和關聯帶動作用旅游產業的效應外部性主要說明了旅游產業的旅游影響,旅游產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經濟社會與環境等方面的影響由于旅游影響的客觀存在,其產業的關聯帶動作用就表現出來了,主要指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5.產業的永續發展性旅游產業依托于旅游資源來發展,而旅游資源具有可創造性,雖然自然資源有其發展的生命周期,但某些人造景觀可以再生相對于其他產業所依托資源的有限性,可以得出旅游產業的永續性另一方面,旅游是人類永遠的追求,只要人類生存與發展就有旅游的動機,只要人類生活進行,旅游同樣進行

6.產業結構層次性游產業有著極其嚴密的結構體系橫向涵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旅游產業的各個組成部分,雖然規模不一水平各異,但為旅游者提供滿足的旅游產品,都可以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縱向上,這些企業或行業因在旅游產業中的地位作用及發展時序各異,表現出明顯的層次性,由里向外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提供核心旅游產品的旅游觀賞娛樂業提供組合旅游產品的旅行社旅游飯店旅游交通等旅游媒介行業,以及為旅游業提供相關服務和支撐的旅游關聯行業

7.產業發展的敏感性與彈性產業的綜合性與旅游的特性決定了旅游產業的敏感性,旅游要借助綜合的社會資源,某一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旅游產業旅游產業的敏感性主要由社會動亂經濟危機自然災害與旅游輔助產業的發展狀況等因素導致由于旅游產業的敏感性決定了其彈性較大,其發展有波浪式前進的特性,某個時期旅游進入低谷后,勢必迎來一次發展

四、旅游活動的基本特征

1.異域性旅游活動一般要離開日常居住地到另一個地方,要有空間位置的移動或變化可以稱為異域活動,這是它的主要特性

2.暫時性或流動性旅游是流動的,通過步行或交通工具達到“游”的目的而且在異地停留時間是暫時的,最終須返回生活常住地

3.綜合性旅游是人們旅行和暫時居留而引起的各種現象和關系的總和,這一點反映了旅游活動的綜合性

4.審美性或愉悅性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去尋找并感觸美奇特快樂或愉悅

5.一種非凡的生活方式旅游活動始終是人類的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是人們不斷追求與向往的,是轉換生活空間與拓展生活領域的表現,是追求短暫而美好的生活或對生活現狀的改善

參考文獻:

[1]寧澤群.旅游經濟產業與政策[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9:56-85.

[2]保繼剛,楚義芬,彭華.旅游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導出版社,2009:57-64.

[3]林南枝,陶漢軍.旅游經濟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18-45.

[4]厲新建,張輝.旅游經濟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106-132.

[5]謝彥君.基礎旅游學[M].北京:旅游教導出版社,2009:76-128.

[6]章海榮.旅游文化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5-156.

[7]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3-9.

篇10

關鍵詞:旅游活動;屬性;構成要素;特征

學術界一直把旅游活動或旅游現象的研究作為認識旅游的起點,通過分析旅游活動的產生、本質、屬性、構成要素、特征等方面來深化對旅游的理解,作為建構旅游學科的一個主要方面。

一、旅游活動的產生

旅游活動是人們在旅游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其產生是隨著旅游的產生而形成的。原始人為了生存繁衍與自然界進行斗爭,他們斗爭的主要方式是遷徙活動。這種遷徙活動形成了最早的“旅游”。當時所謂的旅游只是為尋找適當的定居場所,一旦找到適合的居處便不再進行,而現代意義上的旅游是尋找一種愉悅的短暫的生活方式。就本質上講,兩種意義上的旅游都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筆者認為,旅游產生的根源是一種人類改善生活水平的本能,由于生活的時空性特點,旅游產生的根源具體是指:人類與生俱來的轉換生活空間與開拓生活領域的本能。而每個時代的旅游只是人類轉換與拓展生活空間在那個時代的表現形式。

二、旅游活動的屬性

旅游活動屬性的認識一直存在爭議,大概有以下觀點:田里先生認為旅游活動是人類在基本生存的物質需要得到滿足后產生的一種高層次的精神文化追求活動,本質屬性是文化屬性;李天元先生認為旅游活動是涉及經濟和政治等許多方面的社會文化活動;還有學者認為旅游活動的屬性應該是一種以文化為主,帶有經濟屬性和政治色彩的綜合社會現象等。

筆者認為,旅游活動屬性是社會文化性、政治經濟性、綜合的社會現象等說法都是正確的,只是未能體現其本質屬性。旅游活動的屬性體現在兩個方面: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所謂旅游活動的自然屬性是指旅游活動是一種提高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的良性的經濟活動。在旅游業系統內、外的經濟運行體中,旅游活動的經濟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所謂旅游活動的社會屬性是指旅游活動是一種改善生產關系的活動。旅游正是通過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文化等的人文溝通來達到發展人、提高人及改善生產關系的目的。

凡是人類所參加的活動,其本質屬性無不是社會屬性。筆者認為,旅游活動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即旅游活動是一種改善生產關系的活動。這種屬性可以通過文化運動來實現,也可以通過政治、經濟運動來實現,所以旅游活動的本質屬性可以體現在屬于生產關系方面的,并與旅游有關的所有活動類型中。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對立統一地存在于旅游活動之中,自然屬性屬于科學范疇,社會屬性屬于藝術范疇。所以旅游活動具有科學性與藝術性。同時,旅游活動是生活的藝術化,藝術化的生活。

三、旅游活動的構成要素

(一)旅游者

關于旅游者的概念定義很多,說法不一,其理論定義是指離開常住地到異地旅行和訪問的人,其停留時間不超過一年,其外出的目的可以是消遣性旅游,例如觀光、度假等;也可以是非消遣性旅游,如公務、會議,但主要不是為了賺錢。其技術性定義是針對國際旅游者與國內旅游者的概念而提出的,概念中定量語言較多,在此不一一敘述。筆者只對旅游者的概念進行理論性定義:旅游者是指出于休閑、娛樂或工作等原因而對自己生活空間進行相對自由的轉換或拓展的人。

(二)旅游資源

學術界中很多關于旅游的概念,其核心非常清晰,但邊緣很模糊,人們往往是認同某些概念的核心,只是進行關于概念邊緣認知的爭論。筆者認為,旅游資源的本質是文化資源,可以稱為旅游資源的自然存在。

筆者對旅游資源進行了定義:由諸多具有吸引旅游者、可創造價值、可被旅游產業利用的因素所組成的有一定文化背景的旅游時空組合體,包括自然景觀、歷史遺跡、自然現象及人造景觀等。

對本定義的幾點解釋:旅游資源要具備旅游吸引功能,能激發旅游者的旅游動機,資源的非凡性或差別性越突出,對旅游者的吸引力與價值創造功能就越大;旅游資源是可被旅游產業開發利用的經濟資源,并具有價值,能夠產生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旅游資源的本質是文化資源,沒有文化背景與內涵的事物不能稱為旅游資源;旅游資源是整體性很強的綜合體,綜合性包括它的時空性與構成要素的復雜性,時代性很強不是指旅游資源會因時代變遷而消失,只是說它吸引力強弱的增減。

(三)旅游產業

旅游產業是旅游者旅游經歷的締造者,是為旅游者打造新奇的、愉悅的、并有所收獲的生活空間的產業。

1.產業定性的雙重性。旅游產業是文化與經濟融合的具有雙重屬性的產業。旅游的本質是文化,文化是游客出游的出發點和歸宿。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是旅游產業必須經營和提供具有一定文化內涵的旅游產品,使旅游產業具有文化屬性。另外,旅游產業需要以一定的物質產品為依托,組織旅游活動,形成供需雙方,從而產生經濟效應,使旅游產業具有經濟屬性。

2.行業聚集性。這是旅游產業最顯著的特征,旅游產業囊括了景點、飯店、賓館、交通、旅行社等行業,具有行業的綜合性特征。從旅游者旅游的需求角度來講,一次完整的旅游經歷要通過多個行業共同打造,這就決定了旅游產業的行業聚集性。

3.產業產品的組合性。整體旅游產品融合了旅游行業及關聯部門的單個旅游產品或產品要素,產品具有組合性。旅游產品從構成上可分為核心旅游產品和組合旅游產品。核心旅游產品是旅游產品的初級狀態,滿足旅游者愉悅需要,而組合或整體旅游產品是旅游產品的完整狀態,是旅游企業或旅游相關部門圍繞旅游產品的核心價值所做的價值追加。

4.效應外部性和關聯帶動作用。旅游產業的效應外部性主要說明了旅游產業的旅游影響,旅游產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經濟、社會與環境等方面的影響。由于旅游影響的客觀存在,其產業的關聯帶動作用就表現出來了,主要指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5.產業的永續發展性。旅游產業依托于旅游資源來發展,而旅游資源具有可創造性,雖然自然資源有其發展的生命周期,但某些人造景觀可以再生。相對于其他產業所依托資源的有限性,可以得出旅游產業的永續性。另一方面,旅游是人類永遠的追求,只要人類生存與發展就有旅游的動機,只要人類生活進行,旅游同樣進行。

6.產業結構層次性。游產業有著極其嚴密的結構體系。橫向涵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旅游產業的各個組成部分,雖然規模不一、水平各異,但為旅游者提供滿意的旅游產品,都可以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縱向上,這些企業或行業因在旅游產業中的地位、作用及發展時序各異,表現出明顯的層次性,由里向外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提供核心旅游產品的旅游觀賞娛樂業、提供組合旅游產品的旅行社、旅游飯店、旅游交通等旅游媒介行業,以及為旅游業提供相關服務和支撐的旅游關聯行業。

7.產業發展的敏感性與彈性。產業的綜合性與旅游的特性決定了旅游產業的敏感性,旅游要借助綜合的社會資源,某一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旅游產業。旅游產業的敏感性主要由社會動亂、經濟危機、自然災害與旅游輔助產業的發展狀況等因素導致。由于旅游產業的敏感性決定了其彈性較大,其發展有波浪式前進的特性,某個時期旅游進入低谷后,勢必迎來一次發展。

四、旅游活動的基本特征

1.異域性。旅游活動一般要離開日常居住地到另一個地方,要有空間位置的移動或變化。可以稱為異域活動,這是它的主要特性。

2.暫時性或流動性。旅游是流動的,通過步行或交通工具達到“游”的目的。而且在異地停留時間是暫時的,最終須返回生活常住地。

3.綜合性。旅游是人們旅行和暫時居留而引起的各種現象和關系的總和,這一點反映了旅游活動的綜合性。

4.審美性或愉悅性。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去尋找并感受美、奇特、快樂或愉悅。

5.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旅游活動始終是人類的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是人們不斷追求與向往的,是轉換生活空間與拓展生活領域的表現,是追求短暫而美好的生活或對生活現狀的改善。

參考文獻:

[1]寧澤群.旅游經濟、產業與政策[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5:56-85.

[2]保繼剛,楚義芬,彭華.旅游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7-64.

[3]林南枝,陶漢軍.旅游經濟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18-45.

[4]厲新建,張輝.旅游經濟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106-132.

[5]謝彥君.基礎旅游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76-128.

[6]章海榮.旅游文化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5-156.

[7]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