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型保險報告范文

時間:2023-11-15 17:45: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理財型保險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理財型保險報告

篇1

現狀:通過對__縣建材經營行業的調查,就該行業經營規模、經營方式和購銷業務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砂石料經營業戶領取《營業執照》、開采《許可證》,買一塊石山進行開采、加工、銷售砂料、石料。這類經營戶規模較大,銷貨渠道廣,與房地產企業、公路段、預制構建廠、個體水泥磚廠等單位建立了比較穩定的業務關系。不承擔貨物運輸費用,不開具發票,購銷業務一次完成,貨物購銷大多實行現金結算,銷路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據了解部分大戶年銷售收入過百萬。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從事砂石開采的不下200戶,銷售收入近億元。二是生產水泥磚、水泥瓦和預制構件的個體戶,此類經營戶主要是利用砂石開采戶生產的砂進行再加工,將產品銷售給建筑企業和農民、城鎮居民用于建房。全縣從事此類生產的不下100戶。其年銷售收入占砂石總銷售的一半,大概在五千萬元左右,每個磚廠年利潤都在5萬元左右。

前景:“十一.五”期間,__縣著力優化交通運輸環境,縣內村村通工程正在進行,公路越修越寬闊,里程越來越長,需要大量砂石,其數量無法統計。同時,隨著__縣行政中心搬遷,以武漢大道為主軸的單位辦公高層建筑越來越多。再者房價一路攀升,樓房越蓋越多。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縣內房地產開發火熱,各鄉、鎮的建筑施工隊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壯大。加上新農村建設的推動,不斷提高居民住房條件,__縣出現了私房建房熱。大興水利建設和“沼氣”等“五改三建”項目工程等都需要大量砂石,建材市場前景看好。

二、稅收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建材行業購銷情況掌握不準。由于建材行業稅源分散,而且納稅人是個體經營、成份復雜,財務核算賬證不全,又是現金交易,有的根本就沒有建帳,加之建材料行業供貨對象的特殊性,一般不使用發票,部分經營者銷售給縣水泥廠的砂石需要發票的就征稅了,而銷售給個人的部分還是沒有征稅,給稅收征管帶來了難度。

(二)建材行業稅收征管方面存在難題。一是發票控制難。由于個體建材戶經營銷售的建筑材料一般銷售給房地產開發商和私人建房戶,而這些房地產開發企業為壓低價格等原因,往往不向個體建材戶索要發票,滋長了個體建材戶不按規定開具發票的行為,加上__縣建材市場求大于供,建材形成了俏貨;二是稅源監管難。由于不按規定開具發票,個體建材戶的實際經營額一般遠遠高于其實際開票額,稅務部門不能有效實施“以票控稅”的手段,給日常稅源監控帶來很大難度;三是稅收檢查難。個體建材戶一般沒有建立規范的帳簿,實際經營情況只有經營者自己清楚,加之房地產開發企業屬于非增值稅征管范疇,國稅部門在對個體建材行業進行檢查時一般很難得到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支持和配合,造成了該行業稅收流失嚴重。估計年流失稅收在300萬元左右。

(三)稅收政策的優惠,給砂石料納稅人造成盲區。由于起征點二次提高后,__縣的個體納稅戶數大幅度減少,對個體稅收征管產生巨大影響。同時建材經營者又不建賬,其營業額是否達到起征點,稅務機關就很難界定,認為是未達到起征點戶,從而形成稅收征管盲區。

(四)日常管理監控不嚴。v2.0系統的考核與實際不配套,為了保證“六率”,辦證了開發票就交稅,不辦證可以不交稅,不要發票的也可以不管,給納稅人造成可乘之機。調查中發現,由于起征點提高,一些個體工商戶只需辦證不需繳稅,對于習慣邊征收邊管理的稅收管理員來說,勢必削弱對建材納稅人的監控力度,甚至放棄對其進行稅收管理,主觀上認為管理難度大,不愿意管。也從另一個側面淡化了建材經營者的納稅意識。

(五)部門管理協調差、信息不暢,機制不全,給納稅人編織了“逃稅之網”。建材料經營者在國土資源局、工商局取得砂石料經營權,工商注冊等證件,在公安民爆管理部門獲取炸藥使用資格,在電力部門獲加工用電權后開始經營。其電力、炸藥的耗用量可以確定其生產量,以及交通、能源等有關單位和企業的砂石使用量,其信息不能共享,相互配合力度小。信息傳不傳遞職責沒有新的機制約束,導致納稅人逃稅。

三、加強稅收管理的對策及措施

(一)加強稅收法規的

宣傳力度。向建材經營戶宣傳有關發票管理、稅收征管等方面的法律法規,講明利害關系,引導他們規范使用發票,逐筆開具發票,促進納稅人的納稅觀念轉變。加強正反典型的宣傳,培養納稅人的誠信納稅意識。形成依法納稅光榮、偷稅逃稅可恥的社會氛圍。

(二)加強建材行業的稅收征管力度。要求建材經營戶必須建立健全相關帳冊,對其實行查帳征收。

(三)加強建材行業的檢查打擊力度。積極與地稅部門聯合開展建材行業的稅收檢查,從建材生產、銷售企業及建材使用單位及個人獲得建材行業的實際銷售數據,對檢查中發現的偷逃稅經營戶嚴格按照《征管法》的規定進行處理,從而規范行業的稅收征管秩序。

(四)從辦證上明確納稅主體。為了充分利用砂石料資源,聯系國土資源、工商等有關單位,掌握開采經營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號碼、地址、電話、開戶銀行及賬號等。鼓勵身份置換,主要是鼓勵生產者從個體身份置換成企業身份。成為正規、穩定的企業后,其機器設備、廠房、砂石料的堆放場地也會配套升級,財務管理也將逐步規范,企業控管難度系數將會縮小,稅務部門更容易獲取企業有關生產經營信息。

(五)加強與電力、民爆企業協作,掌握建材經營者的月耗電和耗用炸藥的數量,從而進行納稅評估。同時可以與電力、民爆簽訂代扣代繳協議,按照耗電耗炸藥量進行代扣代繳稅款。

(六)建議地方政府統一協調、統籌安排,召集國土、礦產、工商、國稅、地稅、電力、民爆等相關單位召開協調會,按照炸藥使用量和耗電量,采取定時定點的管理辦法統一代扣代繳稅費。

(七)加強砂石料銷售發票管理。充分發揮以票控稅的管理辦法。一是針對該行業特點,重點對建筑行業、公路交通、新建電站等有關單位取得的砂石料發票進行倒查,從中掌握發票使用情況。二是提高消費者索取發票的意識,即購買方應向出售方索取發票。三是國稅機關應組織人員定期到企業或單位進行核實調查,準確掌握發票的使用情況,并把發票設獎延伸到建材行業,從而達到以票控稅的目的。

篇2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內中產階級不斷發展壯大,但他們的財富往何處放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在不斷下滑的經濟環境中,股票基金收益波動大、風險太高,房地產未來增幅有限,銀行理財也因降息趨勢收益率下滑,中產階級偏愛的理財方式都不足以為子女教育、養老問題提供確定的支持。

那么,怎樣才能成為成功的理財達人,什么樣的規劃才是中產家庭適合的理財配置?

上海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中國資產配置體系研究與構建》一份報告顯示,70%的投資收益來自資產配置,而保險是資產配置的基礎。對于中產階級來說,通過安全穩健的保險理財來平衡高收益投資的風險,逐漸成為這個群體多元化投資策略的主流之選。

超半數理財配置不合理

日前,《2015中產階層愿望與夢想調查報告》顯示,1000名中國內地的受訪者中超半數人群未制定長期財務規劃,更是有超六成的人群沒有制定合理的理財配置。著名的調查機構普益索金融服務團隊的調查也指出,73%的中國內地受訪者通過股票、基金、房地產、銀行理財等作為退休儲備,近一半的人(48%)認為達成財務增值主要靠運氣。

在過往的很多年里,中產家庭的理財手段非常單一,要么買房,要么炒股。記者注意到,自去年7月份以來,股市進入快速增長階段,中產階級加大了風險偏好,投資股市的越來越多。但近期股市的“跌跌不休”,使得當月持有市值50萬元~500萬元的個人賬戶中有21萬個“消失”,有500萬元以上賬戶也近3萬個不見蹤跡。

顯然這樣的資產配置無助于中產家庭資產保值增值。對于很多中產家庭而言,目前的資產積累可能是花了5年、10年甚至更長時間才慢慢完成的,因此,為了保障這些資產的安全性,更為重要的是穩健,而不是通過幾次高風險的投資實現財富翻倍的夢想,因為一來存在較高的風險,二來也會加大家庭短期的經濟和收入壓力。對于中產階級家庭而言,其實理財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穩健的理財增值收益來保障資產的穩步增長。

保險是資產配置的基礎

既然超半數的中產階級理財配置不合理,那他們正確的理財思路應該是什么?

根據申萬的報告稱,從資產配置的思維出發,單一資產的吸引力并不單純在于高收益,更為重要的是其風險收益與組合中其他資產的關聯程度。歷史實踐告訴我們,不同資產的收益變化是非常劇烈的,資產配置可以幫助降低資產價格波動對組合的影響,適應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并實現長期投資目標。

面對越來越復雜的投資市場,太平人壽專家杜鑫瑞建議,一定要量力而行,切勿孤注一擲,做好資產配置,待保險等保障類投資產品給家庭打足了基礎,其他高風險投資才不會是空中樓閣。合理的資產配置順序應該是保障類產品(如保險、存款等)、現金管理、固定收益類產品,最后才是風險最高的權益類和另類產品投資。

篇3

 

關鍵詞:銀行;個人理財;零收益

1 理財的概念

個人理財業務,又稱財富管理業務,是目前發達國家商業銀行利潤的重要來源之一。根據國際理財師標準委員會(CFP Board of Standards)的定義,個人理財是利用客戶的各項財務資源,幫助實現其人生目標的過程。即基于客戶的收入、支出、資產、負債、保險等財務現狀數據和一定的財務假設,綜合考慮客戶的各種財務目標,進行客戶風險偏好的測試和投資組合的調整,基于現金流、資產價值、各項財務指標的分析,幫助客戶制定個性化的理財規劃,推薦需要的金融產品,并出具理財報告,以實現客戶理財目標的一系列服務過程。本文主要探討銀行理財的內容。

二十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商業銀行在金融創新浪潮的沖擊之下,個人理財業務獲得了快速發展。從發達國家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趨勢看,個人理財業務具有批量大、風險低、業務范圍廣、經營收益穩定等優勢,在商業銀行業務發展中占據著重要位置。而在我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花旗、匯豐、渣打、恒生、東亞等主要銀行紛紛推出了自己的理財套餐,針對不同收入的客戶提供不同的服務,推動了港島整體個人理財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而國內各銀行在個人理財方面也做出了不少的探索和嘗試,隨著國內銀行個人理財服務的逐步發展,個人理財業務逐漸成為國內商業銀行產品和服務創新的主要領域。07年開始中國加入WYO后的緩沖期已過,對外資銀行全面開放,這使得個人理財市場的競爭進一步加劇,各大銀行紛紛推出理財產品,市場進入空前繁榮狀態。

2 收益門事件原因探悉

就在投資者對理財產品信心十足、向往著高收益的時候,卻出現了讓人跌破眼睛的“收益門事件”。銀行系理財產品出現零收益甚至虧損的案例越來越多。根據西南財大信托與理財研究所最新的報告,繼浦發之后,深發展、平安銀行類似的6款產品最終也是零收益。2月有近半數中外資銀行的QDII(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產品出現從10%到50%不等的浮虧。之后,東亞銀行、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先后暴露出零收益,乃至負收益的理財產品。零收益危機持續擴大。其原因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2.1 產品設計問題

浦發銀行、深發展銀行、深圳平安銀行幾款零收益的理財產品設計極為相似,均是跟港股掛鉤,且只有當表現最好和表現最差的股票漲跌幅不超過銀行宣傳的預期最高收益率時,投資者才能獲得收益。該報告認為,銀行宣傳的預期最高收益率,只有在產品所掛鉤的幾只股票同漲同跌時才會實現,這樣的概率極小,現實中是不太可能存在的。報告的撰寫者李要深說,報告并非指責產品設計有問題,而是認為產品要博取高收益的概率比較低,相對的投資風險比較大。但問題是,這種公式和內在邏輯非常復雜,大多數普通投資者如果不仔細研究復雜的計算公式,并不會意識到自己的投資風險有多大。

2.2 信息透明度問題

在中國社科院日前的《2008年銀行理財產品評價報告》認為目前銀行理財市場最明顯的特征是信息透明度不高。匯豐、花旗、恒生、東亞等6家中外資銀行因理財產品的運作信息缺乏透明度而登上了報告中的“黑名單”。對于具有專業優勢與知識的研究機構中國社科院來說,尚且因為理財產品的信息不透明而不得不放棄對更多理財產品的評價。更何況對于一般投資者來說,只能根據市場理財信息對相關銀行理財產品作出選擇,正確信息的獲取更是難上加難了。

其實,結構性產品一般為保本型產品,“低風險,低收益”其最大的特點。其產品的實質是用利息購買期權去博取更高的收益,整體而言,獲得最高收益的概率的確是比較小。

其最壞的結果也只是輸掉利息而已,因此適合低風險偏好的投資者。但部分銀行的理財師在銷售產品時,不但不提示產品風險,還利用投資者只關注預期收益的弱點,使用一些“預期收益有多高”等詞匯誤導客戶,銀行與投資者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現象。

2.3 缺乏專業理財人員

由于理財業務是一項綜合性的業務,它要求理財人員必須具備淵博的經濟和法律知識,全面了解銀行、證券、保險、房地產、外匯、稅務、教育、法律等方面相關知識,要求理財人員擁有豐富的金融從業經驗,具有優良的職業操守、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現今國內大中城市的中資商業銀行推出的理財業務,實際上還較多地停留在業務宣傳和簡單的一般服務層面上,即只是提供普通的金融產品信息資料和商業銀行行情等咨詢業務,而幫助和代客理財業務實則無從談起,這與居民日益多元化的投資需求差距較大。專業和稱職的個人理財人員的匱乏成了制約我國個人理財業務的主要瓶頸。

2.4 理財產品銷售的監控力度不足

國內對于銷售環節還無法進行有效的監控。高風險理財品種,在監管嚴格的市場中,是嚴禁不加區分地向所有投資者銷售的。報告指出,部分零收益理財產品如果在當初銷售時避免不當銷售,那么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應該就是完全清楚產品的結構,也認同了產品的設計,并且愿意承擔投資損失的風險。這樣零收益也就不會造成如此大的負面影響。

盡管在法律層面上,理財產品合同中寫明了理財產品是浮動收益,因此投資風險也是自負。但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無論是書面提示還是口頭提示,都沒能產生足夠的效果。很多投資者完全不知道面臨的風險程度有多高。

3 改善的方法

這次“收益門事件”除了警示投資者匱乏投資風險意識之外,更暴露出部分理財產品在銷售上存在的重大信息不對稱解構“障眼法”。解決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出路成了我們共同探詢的內容。

(1)細分市場,設計多種理財產品。

開展個人理財業務,必須對客戶群體進行有效的細分,在此基礎上確定銀行的目標客戶群體,并采取差異化的分層服務方式。針對收入穩定、風險承受能力低的客戶,設計固定收益或保本型的理財產品;對收入較高、風險承受能力高的客戶,可設計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在理財業務服務模式方面可借鑒國外銀行的成功經驗,突破傳統業務的柜臺服務模式,成立專業理財室。根據不同需求為客戶設計綜合理財方案,提供特色理財產品,實施一對一的個性化服務。

(2)加快人才培養。

加強投資者教育刻不容緩,盡快建立起一支熟悉金融、保險、稅務、法律、證券投資等知識兼具的高素質復合型專業理財員工隊伍,為客戶提供全面、最佳的個人理財服務。

篇4

關鍵詞:義烏;金融業;金融保險人才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穩定器。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一所地方高職院校,其金融保險專業的設置必須要立足義烏實際情況,為地方經濟服務。義烏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為該院培養高素質技能型金融保險專業人才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一、義烏金融業發展概況

(一)金融市場規模大,發展迅速

目前,義烏已有各類金融機構近50家,其中銀行有18家,金融網點數百個;證券營業部5家;保險分支機構28家。還有一批銀行、證券、保險機構包括外資機構有意進入義烏。截止2008年底,義烏市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為1047.76億元和707.42億元,總量位列浙江省縣市第一位,分別占金華9個縣(市)區同類市場份額的40.66%和36.9%,已分別超過浙江省內地級市衢州市、麗水市和舟山市同期的存貸款規模,與青海、寧夏等西部省區規模日益接近。2008年義烏市人均存貸額14.95萬元和10.1萬元,位居浙江省限時第一位,義烏已成為浙江省乃至全國金融業務增長最快的縣市之一。同時,國際業務順利開展,與全球212個國家和地區都存在業務往來。保險方面,2008年義烏市實現保費收入15.36億元,比2006年增長44.39%,其中財險保費收入6.46億元,壽險保費收入8.89億元,分別比2006年增長42.97%、45.44%。從1997年起連續蟬聯浙江省縣級市榜首。此外,兩年來義烏保險業共計支付各類賠、給付款10.13億元,釋放出的巨大能量令人驚嘆。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專門推出“義烏中國小商品城貿易信用保險”,是我國第一個專門幫助中小企業收匯、規避外貿風險的出口信用保險機構。

(二)區域性金融中心初步形成

自義烏市作為“強縣擴權”試點以來,該市就大力引進境內外金融機構到當地設立分支機構,聚集更多的金融資源,推動地方產業資本和金融的融合。僅2008年上半年,全市新引進的交通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郵政銀行、湘財證券等金融機構相繼開業,金融在調節運行、服務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功能不斷增強,招商銀行也正在積極籌建之中。近年來義烏金融市場結售匯順差持續擴大,國庫收支情況良好,金融市場表現活躍,現金投放增勢平穩。2008年,義烏市銀行業金融機構實現利潤32.82億元,同比增長36.25%,經濟效益十分喜人,資產質量與贏利能力顯著提高,不良貸款率只有1.76%,大大低于中國人民銀行所規定的3.5%的警戒線。近年來,義烏市金融機構資金實力不斷壯大,經營實力和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良好的金融生態和發展前景,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來義烏設立分支機構,拓展金融市場,開辦金融業務,也促使各進駐義烏的股份制銀行紛紛得以“升格”。2006年,浙商銀行義烏分行的成立,是義烏金融體制改革創新的一次重大突破。2007年,進駐義烏才幾年之久的興業銀行義烏支行升格為義烏分行,又是對義烏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的一次強力助推。

二、義烏金融業發展現狀分析

(一)積極方面

1.金融創新不斷涌現。2007年下半年以來,義烏市各金融機構積極主動應對宏觀調控,不斷推進金融創新,通過出賣貸款資產、銀票、商票、國際國內貿易融資項下的貸款業務、短期融資券、信托理財等表外業務,放大、創造信用量達90億元以上;工行、中行、建行等金融機構,紛紛與商城集團相互合作,進行了大膽探索與實踐,向義烏市場首次推出市場商位使用權抵押貸款業務,成功開辟出了以個體經濟為主的商貿型小企業信貸市場。這一業務的開辦,有利于以個體經濟為主的商貿型小企業發展,對以市場為根本的義烏經濟發展具有積極意義。金融機構還向義烏市場全面推開非現金結算業務,以科技手段為特質載體,開辟無障礙結算區,推動信用卡、聯名卡等金融產品在市場商位的使用。

2.金融服務不斷優化。一是積極開展“深化金融服務”活動。在2007年上半年各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了“企業行”金融服務活動。特別是注重對“轉型企業”的調查研究工作,全面、直觀了解企業目前存在的難點問題,為企業解難題、辦實事。二是積極開展“扶持重點優勢企業”、“培育重點小企業”活動。通過調查走訪確定一批有市場、有效益、有資金需求的中小企業,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三是加大銀行卡推廣力度。各金融機構與浙江銀聯、中國小商品城集團公司聯手在國際商貿城二期箱包市場精品區設立刷卡無障礙區,充分顯現集中效益。目前,國際商貿城刷卡無障礙區的POS機構布機量達到2172臺,布機率達54%,為市場創造了良好用卡環境。國際商貿城刷卡無障礙區也獲得了由中國銀聯、中國商業聯合會共同頒發的2007年度全國級“刷卡無障礙優秀街區”稱號。

(二)不足之處

1.高端客戶私人理財需求正旺,但理財產品缺乏。在義烏,百萬富翁甚至千萬富翁級人群不僅數量多,而且增速快,這些處在財富“金字塔”頂端的有錢人,他們的需求是多樣化的、個性化的,僅僅提供一份資產配置遠遠不夠。但是由于缺乏專業理財知識,理財方式相對單一,銀行存款的比率仍占據收入的1/3。同時,義烏的金融市場產品創新缺乏。各家銀行推出理財產品或服務時,盡管名字千差萬別,實質上經常是把個人業務產品、國際業務產品或同業銀行業務產品進行重新排列組合,再以一系列新穎名稱展示給客戶,而且不少理財品種對客戶條件有較多限制,因而缺乏廣泛的適應性。因此,理財服務產品在廣度和深度上均不能完全滿足客戶的理財需求。相比而言,國外的銀行一般每隔一、兩個月左右就會推出一個新理財產品。

2.嚴重缺乏具有理財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人才。理財服務是一項高智力的中介服務業務,是一項知識性、技術性相當強的綜合性業務,涉及到市場、資本、金融、投資、貿易、法律等各個領域,對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非常高。要求理財人員不僅要具備廣泛而又系統專業的金融知識,通曉各種金融商品和投資工具,還要掌握廣泛的社會、經濟知識和經驗,并具有較強的市場營銷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公關能力。長期以來,我國金融行業分業經營的格局使得國內的復合型人才非常匱乏,商業銀行現有的個人理財服務人員,多是原來從事傳統銀行業務的員工,對證券、保險等專業知識知之不多,文化素質也普遍不高,其中能為客戶提供綜合財務規劃的理財專家鳳毛麟角,與目標客戶的綜合理財需求存在著巨大差距,這使我國商業銀行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理財服務受到不小的制約。高素質的復合型理財人員匱乏,已成為制約我國商行個人理財業務深入發展的瓶頸,更抑制了個人理財服務的市場供給。

三、適應地方需求的金融專業人才培養建議

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一所依托地方的高職院校,要積極地在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上進行調整,所培養的人才必須是盡快適應第一線實際工作的、具有一定理論基礎的應用型人才。

(一)以市場為導向確定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的確定是教學改革的首要問題,因為它不僅關系到課程體系的建設,而且還關系到學生的就業方向和進一步深造。作為一所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高職院校的金融保險專業,應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把學生的培養目標確定為:具有從事金融類工作能力和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以適合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和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在一線從事金融工作的基層復合人才。高職院校金融保險專業應用型人才規格不應該是精英型的,而應該是大眾型的;在培養類型上,不應該是研究型的而應該是應用型的;人才的主體規格為基礎實、知識寬、素質高,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專業能力,以滿足社會基層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優化課程體系

課程設置必須基于培養目標和培養特色,不能因人設課,也不能因傳統設課。聯系義烏金融市場實際,在學生已擁有金融保險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前提下,專業課程設置可分為兩大模塊:

第一個模塊是商業銀行及投資理財方向。畢業后學生必須具備投資理財綜合能力,這一模塊開設的課程包括金融學、貨幣銀行學、證券投資學、保險學、現資理財、財務管理、投資銀行學、公司理財、商業銀行實務模擬等。考慮到義烏市對理財專業人才的需求,應該增加理財知識的理論講授和實戰實踐機會。

第二個模塊是保險方向。畢業后到保險公司工作的學生必須具備保險展業、核保、出單、理賠、業務處理能力和保險營銷能力,該模塊開設課程包括保險概論、人身保險、財產保險、社會保障概論、保險營銷實務、團隊建設。

(三)改革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可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著重培養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素質。包括:(1)案例教學。教師可以找到金融保險活動中的經典案例,進行修改后與相關教學內容結合,首先讓學生討論,要求學生自主發言,積極思考,在討論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師進行引導、揭示和總結,課后要求學生作出案例分析報告。通過對各種經典案例的分析與討論,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所學專業理論的理解,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并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2)模擬教學。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正在建設的金融保險類實驗室有保險教學軟件、證券交易模擬教學軟件、商業銀行綜合業務模擬教學軟件。學生可以通過實驗模擬教學來了解金融業務交易的實際運作,及時掌握各種資訊,了解全球金融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更重要的是,與其他學科不同,金融業務模擬交易的數據都是實時的和真實的,通過模擬教學學生可以培養對市場的洞察力,使培養的金融保險人才既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具有較強的專業操作能力,這是一般的課堂教學和理論教學難以做到的。如可根據業務運作程序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業務模擬操作,由學生寫出業務操作報告,作為該門課程成績考核內容之一。如在“證券投資學”課程中設置模擬股市交易,舉行“股王爭霸賽”,在保險教學過程中進行保險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等模擬實務活動。(3)業內人士專題講座。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定期邀請富有經驗的金融業務部門的專業人士到學校開講座。業內人士可就本地區金融發展的熱點、重點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這對學生提前了解社會、認識市情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也有利于增強學生對專業的感性認識和專業前景的把握,也將壓縮課堂講課時間,留給學生較大的獨立學習和討論空間,從中獲益。

(四)注重專業理財人員的培養

針對目前義烏市理財需求旺盛的狀況,有針對性地培養一批具有專業理財知識的人才。專業理財人員需熟悉經濟、金融、證券、保險、稅務、理財等相關的知識和規章,能進行資料搜集、加工,對個人理財、企業理財和理財業務發展等制定規劃或方案,可以為投資者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能對市場發展趨勢進行分析,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針對能力目標將課程細化,對每一能力進行小項目設計,并具體到每一章節的進程表。學生在校內專業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在專業理論學習與課堂實踐的同時,可以有專門的活動地點開展各類有校外兼職指導老師參加的投資與理財活動,如金融知識大講堂(包括證券、外匯、期貨交易模擬訓練)、理財方案設計大賽等,應特別強調交流和溝通環節,互相分享經驗,學生將獲得更大的進步。

(五)注重課外實踐性教學

要緊密聯系義烏實際,轉變教育觀念,注重課外實踐教學。目前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金融保險專業已與義烏市內多家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合作建立了專業實習基地,并聘請了各機構資深人士擔任實習指導老師,針對不同的課程安排到不同的基地進行實習。今后還要切實加強與實習基地的聯系,充分發揮實習基地的作用。我們同時也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假期自己聯系單位,到金融機構參加社會實踐,協同金融機構人員解決實際工作,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 鄭亞娟.基于高等本科院校金融保險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3):30-32.

[2] 崔寅.新形勢下培養應用型金融人才模式的探討[J].黑龍江金融,2009,(2):31-32.

[3] 朱蓉.構建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金融與證券專業工學交替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30):13-14.

[4] 王東升.基層復合型金融人才需求與培養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150-152.

[5] 曾之明,何應平.基于能力拓展的金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當代教育論壇,2008,(11):51-53.

篇5

理財策略趨于保守

受宏觀經濟形勢的不利因素影響,投資者市場信心受挫,理財策略趨于保守。

危機下避險為主仍有部分投資者準備抄底

面對金融危機帶來的投資損失,投資者普遍用了避險策略,如增加儲蓄、保持資金流動性等,綜合配置各種理財產品、分散投資成為被調查者的首選。如圖所示,從資金動向來看,居民的儲蓄意愿增強,基金投資比例大幅縮水;受股市套牢影響。股票投資比例沒有變化。雖然2008年各地房價出現不同程度的波動,不動產仍然是投資者投資比例最高的理財方式之一。

也有投資者在“危”中嗅到了“機”的氣息。雖然股市2000點附近震蕩徘徊,依然有27.4%的投資者表示出抄底股市的意愿,一半以上的股民表示,會采取長期持有的策略。

6成多投資者期望收益不足10%

2008年理財產品收益率大幅下降,投資者失去了對高收益的期盼,超過6成的投資者期望收益不足10%。其中20.8%的投資者表示,理財收益能比同期銀行定期存款或國債收益高就可以。

理財方式多元化

危機給投資者上了一堂生動的風險教育課,之前將錢全部投入到一個領域的投資者現在越來越少,投資者選擇產品時開始傾向將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債市和金市的魅力逐漸顯現,銀行和保險理財在弱市受到青睞。

銀行成為首選理財渠道

超過45%的投資者個人理財的主要渠道為銀行柜臺和銀行網點。便捷性是投資者選擇銀行的首要考慮,但在未來,產品、服務、專業性等“軟件”因素會日益成為更重要的決定因素。調查還發現,投資者在辦理理財業務時,對銀行類型也有所偏好,以辦理基金投資業務為例,投資者更傾向去4大國有商業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

保險投資蓄勢待發

商業保險躋身成為繼儲蓄、基金、股票之后的第4大投資理財方式,養老險、意外傷害險和健康險是投資者目前主要購買的險種。

篇6

關鍵詞:個人理財;理財業務;風險防范;風險規避

前言

個人理財是指個人資產通過銀行專家的理財服務實現保值增值的過程。具體的講,我國當前個人理財業務,就是專家根據客戶的資產狀況和對風險的承受能力,為客戶提供專業的個人投資建議,幫助客戶合理而科學地將資產投資到股票、債券、保險和儲蓄等金融品種中,以實現個人資產的保值增值,從而滿足客戶對投資回報與風險的不同需求。我國理財業務正處于發展初期,因此還存在很多問題,下面我就個人理財業務風險一問題有如下見解:

一、當前個人理財業務中存在的問題

(一)金融業分業經營制約個人理財業務發展

由于目前國內金融業尚處于分業經營階段,銀行、證券、保險三大市場相互割裂,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空間受到制約,導致個人理財業務過程中的個性化服務只能在較低的層面操作,銀行無法利用證券和保險這兩個市場實現增值,因而,目前的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基本上還是停留在咨詢、建議或投資方案設計等層面上,還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財。

(二)缺乏組織機構及運行機制保障

個人理財業務是體現“以客戶為中心”理念、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的一種新型綜合性業務,因此它的順利開展必須依賴于前后臺業務的整合,而在目前國內商業銀行的組織機構設置中,個人理財業務工作通常都歸口在個人銀行業務部。但由于個人理財業務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幾乎涵蓋了銀行資產、負債業務和中間業務,而上述業務當前又是分別由個人銀行部、中間業務部、房貸部等多個部門管理,造成前臺業務條塊分割,無法實現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

(三)缺乏高素質的理財人員

由于理財業務是一項綜合性的業務,它要求理財人員不僅必須全面了解個人銀行業務的各項產品和功能,還應掌握證券、保險、房地產等相關知識,并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因此對從事理財業務的客戶經理要求極高。目前,培養和選拔高素質的理財客戶經理已成為開展理財業務亟待解決的困難之一。

(四)資金持有者風險保留過少或者過多

這種現象存在比較普遍,有些客戶將大部分現金保留,以防應急,這樣就會無形的損失資金的創造價值;有些把全部資產投資到股票或者房地產中,家中沒有閑置應急資金,或者很少,這樣也很大的增加了風險。這兩種極端的現象都是不可取的,在風險所導致的損失較大或者無法預測的時候,要考慮個人家庭需要,每個家庭需建立家庭應急基金,有備無患。

(五)缺少系統支持

建立和運用客戶資料庫分析系統是銀行個人理財的基礎,以客戶而不是以賬戶為基礎的客戶資料庫在個人理財業務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銀行可以通過整理和分析客戶資料,如客戶資金增減、資金流動趨勢、客戶對銀行服務的不同選擇等等,及時了解客戶不斷變化的需求,篩選優質客戶,確定理財目標群體,并以此為基礎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理財建議,實施理財服務。

二、個人理財業務存在風險分析

(一)市場風險

受法律法規和金融政策限制,人民幣理財產品都是以投資收益穩定的央行票據、金融債等為“賣點”,央行票據與國債一樣,雖然有國家信用作為支撐,但并不是沒有市場風險的,債券的供給量、物價指數、利率和匯率變動等都可能導致風險的產生。人民幣理財產品所提到的收益率基本上都是預期收益率,若金融機構缺乏相應的理財和管理經驗,市場風險就會相應增加。

(二)流動性風險

傳統銀行理財產品多為儲蓄型產品。儲蓄型理財產品最大的風險常常被投資者忽略,那就是流動性風險。儲蓄型理財產品往往不允許投資者提前終止合同,銀行理財產品要求的金額也較大,在投資者急需用錢,產品又沒到期時,一旦投資者提出“提前支取”,就可能面臨更大的經濟損失。若遇人民幣儲蓄存款利率大幅度提高,那么,投資理財產品的客戶將損失提高利率的機會收益。如果銀行利息再次提高,儲蓄存款客戶可立即取款進行轉存,選擇人民幣理財的投資者卻不能取款,加息后高于理財產品收益的部分就不能得到。

(三)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是指“由于內部程序、人員、系統的不完善或失誤,或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間接損失的風險”,由此可以看出“人”是操作風險管理的核心,包括對人的道德、能力和一個良好的激勵相容框架的實施等。按照一般的理解,銀行應該根據客戶的需求和客戶的資金量來“量身定做”確定客戶的資產組合。但在很多情況下,理財業務從屬于日常營銷,銀行基層網點“理財師”往往由一線營銷人員兼任。在現行的考核體系下,為客戶理財時,首先想到的是推銷自己機構的產品,其次才是客戶財產的增值,難以堅持投資人利益優先的基本準則。

(四)法律風險

受我國金融法律制度和管理體制的制約,銀行理財業務的法律風險十分突出。我國混業經營的政策才剛剛松動,法律還禁止商業銀行直接開展證券、信托業務,同時商業銀行無權調整存款利率,加上金融衍生產品和場外市場發育程度很低,商業銀行理財資金的對象還十分狹窄,品種主要是國債、金融債和央行票據。在這種情況下,商業銀行面臨的法律風險較大。

(五)聲譽風險

聲譽風險雖然不是直接的、有形的損失,但是它會給交易組織機構及交易主體的公眾形象帶來很大損害,使人們對交易組織機構和交易主體失去信任,勢必對其業務拓展和交易規模的擴大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聲譽風險這種無形損失,經過一段時間后一定會轉化為有形損失。

三、個人理財業務風險防范的建議

(一)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

未來,銀行風險管理的組織體系應從兩個層面進行調整:首先是要適應商業銀行股權結構變化,逐步建立董事會管理下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其次,在風險管理的執行層面,要改變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實現風險管理橫向延伸、縱向管理,在矩陣式管理的基礎上實現管理過程的扁平化。與此同時,商業銀行應針對理財產品的特點,采用切實有效的風險計量、監測、控制和處理方法,建立理財業務風險管理體系,并將理財業務風險納入全行的整體風險管理體系之中,形成風險管理部門、個人金融部門和理財中心各有側重、分工明確、相互支撐的風險管理架構。

(二)提高風險規避和轉移的技術手段:

在理財產品的研發階段,商業銀行應根據潛在客戶分布,對相關理財產品的銷售規模和資金成本進行測算。商業銀行不得銷售風險加權調整后的資本回報率為零或負值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的投資組合如果只限于固定利率債券(票據),或者雖不是固定利率但可以準確測算出到期收益率的投資工具(如零息債券、外匯理財資金的打包銷售等),商業銀行應當對可能產生的期限錯配風險進行測算與評估。在缺乏充分的期限錯配風險對沖手段或轉移工具的情況下,相關理財產品應當與相應的投資組合在規模、期限和流動性等方面相匹配。

(三)建立銀行內部監督審核機制

商業銀行應建立個人理財業務管理部門內部調查和審計部門獨立審計兩個層面的內部監督機制,并要求內部審計部門提供獨立的風險評估報告,定期召集相關人員對個人理財顧問服務的風險狀況進行分析評估。個人理財業務管理部門的內部調查監督,應在審查個人理財顧問服務的相關記錄、合同和其他材料等基礎上,重點檢查是否存在錯誤銷售和不當銷售情況。商業銀行的內部審計部門對個人理財顧問服務的業務審計,應制定審計規范,并保證審計活動的獨立性。

(四)建立理財業務分析報告制度

商業銀行應當對其所開展的理財業務,尤其是理財產品,建立相關信息的統計與監測制度和機制,就理財業務的總體情況、理財產品的銷售情況、投資組合設計及投資情況、理財產品的終止和收益分配等情況,進行定期統計分析。理財業務的管理部門應及時將有關統計報告或報表,以及相關法律訴訟情況和其他重大事項,報告銀行高級管理層。同時,商業銀行也應按照監管部門的要求,及時報送有關報表、資料。

篇7

關鍵詞:金融理財;第三方理財;監管機制

1.金融理財基本概念

金融理財(Financial Planning)在各國均有不同的含義,中國金融理財標準委員會將其定義為一種綜合金融服務,該項服務是指在專業理財人員對客戶的財務狀況等進行分析與評估的前提下,以客戶的理財目標為宗旨,最終制定合理的理財方案,以便實現客戶在財務方面的自主與自由,達到滿足客戶在人生各個階段的財務需求的目的。“個人理財業務是指商業銀行為個人客戶提供的財務分析、財務規劃、投資顧問、資產管理等專業化服務。” 《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第一章第二條則也對金融理財做出明確規定。

金融理財的服務范圍很廣泛,而且時間跨度為針對客戶的一生。主要內容包括個人一生各個階段的資產分析、現金預算、現金管理、負債分析、個人保險規劃、個人投資規劃、個人稅務籌劃、住房規劃、個人風險管理、子女教育規劃、退休與遺產計劃等各方各面。

2.我國金融理財市場發展動因

2.1 個人金融理財需求增長

首先,個人財富的集中化以及個人財富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是促進個人金融理財需求增長的根本因素,從而也是推動我國金融理財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顯示,到2005年底,中國年收入達4萬元的城市家庭占13%,而這一數字到2015年將達到25%。金融資產將不斷的呈現集中的趨勢,因此對于有資產結余的家庭來說,迫切需要專業的理財服務與相應的增值服務來對資產進行有效管理。

其次,日益突出的住房、教育、醫療和保險等問題需要專業的金融理財人員的指導。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進步,社會福利和保障制度也相應地進行了改革,導致住房、教育、醫療和保險等支出的比重日益增大,這些問題也不斷市場化。因此如何科學的安排家庭支出與財產的規劃,如何有效地利用市場上的金融產品與投資工具,以便適應家庭自身的財務狀況,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市場上出現的理財手段與金融產品紛繁多樣,居民的資產也呈現各種不同的形式,如存款、股票、基金、保險以及房產、黃金、古玩等,面對信息過剩與股市風險問題,個人管理金融資產的方式顯得更加力不從心,因此為了達到資產增值理財的目標,防范所面臨的風險,防止負債率的升高,個人急需專業金融理財人員的幫助。

2.2金融業全面開放的形勢驅動

自從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各大外資銀行陸續進駐中國市場,與國內的銀行一起分中國市場的一杯羹。因此我國金融業應該迎頭趕上,與外資銀行競爭客戶資源。外資銀行的亮點便在于理財業務等中間業務與創新業務,而中資銀行的收入大都來源于存貸利差,發展模式較為單一,而且目前在國家金融政策的不斷調整下,存貸利差已經有了大幅度的降低,因此在金融業全面開放的今天,我國金融理財行業必須加大發展力度,應對新的金融形勢,使得金融機構能夠進行業務調整,積極開展理財業務,完善業務發展模式。個人理財業務作為新興金融理財業務,不僅能夠為中資銀行提供更高的利潤,也能減少銀行的信貸風險,防止壞賬造成的資金周轉不利,因此中資銀行應該逐漸全方位的拓展個人理財業務。

3.我國金融理財市場發展現狀

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金融理財市場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較為迅速,其規模呈不斷擴大的趨勢。我國在短時間內發行的理財產品高達數萬款,累計募集資金多達數十萬億元,推出新型理財產品的頻率不斷加快,規模不斷加大,足以說明我國金融理財市場處于高速發展時期。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理財產品的追求也不斷發生變化,財富增值與積累已經不再是人們關注的唯一目的,養老、住房、行車、保險、子女教育等也已經納入理財管理體系中。可見,我國金融理財產品的創新性在市場競爭中的競爭力日益明顯,理財產品不斷地推陳出新,以滿足客戶的不同需求。普益財富的調查報告《2010年銀行金融理財產品綜合分析報告》表明,2010年銀行的理財數額已經高達7萬億元,同期證券理財達到2000億元,同期公募基金達到2.5萬億元,同期信托理財高達3.2萬億元,而同期的保險理財數額高達5萬億元。

4.我國金融理財市場發展趨勢和挑戰

4.1 金融理財產品創新性問題

隨著各類金融機構的競爭,我國金融理財行業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市場將會打開新的局面。在接下來的幾年里,伴隨著我國宏觀經濟的飛速發展,金融機構提供全方位的、創新的金融理財服務將在競爭中取得巨大優勢。在未來是市場發展中,金融機構將對客戶需求進行細分,針對不同的客戶群體對理財產品進行分類設計,根據不同階段的客戶群體做出不同的理財方案,對理財產品與服務進行創新性研究后推廣至市場中。但是,我國國內還存在一個嚴重的模仿問題,新產品的出現伴隨著同業者類似產品相繼問世,導致我國金融理財行業存在較為嚴重的同質性,創新性不足,導致惡性競爭。因此金融理財產品的創新性直接關乎金融機構的市場份額。

4.2 監管機制問題

傳統的金融理財行業的基本形式是信托,因此目前金融市場上形成的法律關系大都基于信托原理而形成,基于信托的法律條款以信托雙方為對象,統一兩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使得雙方在競爭關系下公平、公正的進行。但是現有的信托法帶有信托業務的專屬性,因此對其他種類的金融理財產品以及服務都沒有給出具體的法律規范,因此需要金融監管部門完善相應的金融理財法制監管,能夠制定詳細的法規政策來約束各類理財產品與服務,應用有效的手段對金融市場的有序發展進行監管。但是,隨著金融機構逐漸向業務交叉型發展,金融理財市場的監管方式也將向功能性監管轉換。

4.3 重點發展金融機構第三方理財

第三方理財是指由獨立的第三方理財顧問機構針對客戶不同的需求建立一系列綜合理財規劃的業務。這種綜合的理財規劃服務是嚴格按照客戶的財務狀況和需求,采用科學的手段進行選擇客戶所需求的金融理財產品,從不同的金融機構中選擇合適的產品進行組合,以達到更高的增值價值與服務理念。因此,第三方理財是金融機構交叉型發展與金融機構混合經營的主要因素,同時也是其核心價值。

第三方理財具有改變傳統金融產品的經營模式、突出個性化理財、理財手段更加科學豐富、理財業務更加公正客觀、能夠提供全面的金融資訊的優勢,可以彌補客戶信息不對稱帶來的理財方案不合理,幫助客戶規避不必要的風險,實現客戶利益的最大化,與客戶之間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第三方理財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整個金融理財行業的服務質量,充分利用各個金融機構的優勢,使得理財行業正常健康發展。其中商業銀行的優勢在于信譽良好、客戶資源龐大;而基金公司的優勢在于投資更加專業化等。

4.4 分業經營的制約

我國的金融理財體制中仍然以傳統的分業經營模式進行管理和運營,國內的金融市場被銀行、保險、證券一分為三,在各自的法律和規范的保護下在各自的管轄范圍內獨立運轉。在這種情況下,客戶的資金只能在三個獨立的體系中分別循環,無法利用另外兩個金融理財形式最大化的實現資金增值。對于同一個客戶來說,由于金融機構之間的獨立運轉,客戶資金也不能進行整合與管理。因此,我國的金融理財行業應當打破分業經營的制約,才能實現客戶利益最大化,從而使金融市場得到長足的發展。

4.5 建立行業協會與理財師認證制度

行業協會不同于金融監管機構,是一種社會性的非盈利性的機構,行業協會的建立能夠促進職業道德的建設,提高業內職業水平,對金融理財市場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西方國家已經建立該種行業協會,我國應當通過效仿,建立適合市場發展的行業協會,以達到促進市場良性發展的目的。

隨著我國金融理財行業的不斷發展,從法律規范到理財人員都應當逐漸的專業化。因此,對理財人員進行培養和管理、對民眾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顯得尤為重要。從市場的整體水平來看,我國理財市場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參差不齊,只有進一步加強金融理財師的培訓和教育,對理財師資格考試的標準進一步完善,對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以及個人信用、作業規范等方面進行監管和衡量,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道德風險,使得從業人員真正為客戶做好服務,為個人理財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總結

近年來,金融理財市場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得到高速的發展,已經成為制約金融行業發展的關鍵性因素。行業標準的建立、分業經營體制的制約、理財產品的創新性發展等等都是制約金融理財市場長足發展的重要方面,只有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才能迎來金融理財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篇8

一、理財產品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我國金融領域理財業務發展迅速,理財機構類型多樣,產品種類繁多,投資渠道逐步擴大,市場規模增長迅速,機構合作日趨緊密。

(一)理財機構類型多樣

目前,開展理財業務的既有銀行業金融機構,也有證券、保險業金融機構。具體包括,商業銀行、信托公司、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險公司。此外,還有部分帶有投資咨詢、投資顧問、財務管理性質的企業、理財中心、理財工作室和個人也涉足理財業務。

(二)理財產品種類繁多

商業銀行于2004年開始推出理財產品,包括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幣理財產品。信托公司作為專業化的信托業務經營機構,開展面向特定客戶的單一資金信托計劃和面向非特定投資者的集合資金信托計劃。證券公司從1995年開始從事客戶資產管理業務,包括面向特定客戶的定向資產管理、面向非特定投資者的集合資產管理和針對特定資產的專項資產管理三類。基金管理公司是證券投資基金的專營機構,基金類型包括封閉式基金和開放式基金。保險公司于1999年開始推出具有理財功能的投資型產品,包括分紅險、萬能險和投資連結險。

(三)理財資金投資渠道逐步擴大

商業銀行的人民幣理財,可以直接投資貨幣市場,還可通過投資信托計劃間接投資股票、基金、債券、非上市股權等;外匯理財主要投資外匯市場、國際金融衍生晶、短期外幣債券、國際資金拆借等。信托公司的理財投資渠道最為廣泛,包括信貸資產、股票、基金、債券、非上市股權、房地產、基礎設施、實業等。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理財主要投資于資本市場,包括股票、債券、基金等。保險公司理財的投資渠道因保險資金運用范圍的擴大而有所變化,最初保險資金僅可用于銀行存款和購買國債;1999年,保險資金獲準購買證券投資基金;2004年l0月,保險資金獲準直接進入股票市場;2005年12月,保險資金獲準試點,可投資于基礎設施和創業投資企業;2006年l0月,保險資金獲準投資商業銀行股權;2008年5月,保險資金獲準進入銀行問債券市場。

(四)理財市場規模增長迅速

2007年,商業銀行全年累計發行理財產品2654個,約為2006年的3倍,募集資金8000多億元。2008年商業銀行累計發行理財產品6028個,募集資金約合23055億元。據不完全統計資料顯示,2008年,信托理財業務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納人中國人民銀行監測體系的主要信托公司共發行信托產品2330個,同比增加804只;募集資金5637億元,同比增加l723億元。證券公司的資產管理業務逐漸從定向資產管理向集合資產管理發展,集合資產管理業務成為主要盈利點。2008年,證券公司發行理財產品約合226億元。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產品總體呈增長態勢,截至2007年年底,共有基金產品346只,基金凈值達3.28萬億元,比2006年增長3倍;截至2008年年底,共有基金產品444只,受市場波動影響,基金凈值降至1.95萬億元。保險公司的理財產品保費收入2007年大幅增長;2008年整體增速依然較快,分紅險、萬能險、投資連結險保費收入分別為3798.87億元、l450.53億元、425.03億元,分別占壽險保費收入的51.77%、19.77%、5.79%。

(五)機構合作日趨緊密

商業銀行與信托公司、保險公司等不同行業金融機構日益緊密合作,共同開發跨行業的理財產品。一是銀信合作發展迅速。2006年5月16日,民生銀行和平安信托合作推出“人民幣非凡理財產品――T1、T2計劃”,開啟了銀信合作理財產品的先河。2008年,銀信合作理財產晶328個,分別占商業銀行全年發行理財產品數量的55.74%和信托公司全年發行信托產品的83.05%。二是銀保合作繼續加強。商業銀行成為保險公司理財產品的重要銷售渠道。2008年,銀保業務保費收入比上年增長106.53%。

(六)監管制度不斷改進

在現行的分業監管體制下,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分別制定本行業的理財產品監管規則,對產品審批、發行、份額、保底承諾、資金托管、業務隔離、風險控制、信息披露和業務推廣等進行監管。在完善規則的基礎上,監管部門采取多種措施,要求金融機構認真評估風險,加強風險控制,強化風險提示,建立客戶評估機制,健全產品設計機制,規范產品宣傳和信息披露,在促進理財產品健康發展、防范理財產品風險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理財產品發展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理財產品監管規則存在一定差異

當前,各類理財產品監管規則存在一定差異。在產品審批方面,證監會對證券公司全部集合資產管理計劃、保監會對保險公司全部投資連結險產品進行審批,而銀監會只對商業銀行的保證收益類理財產品進行審批,其余則采用備案制。在發行起點方面,信托公司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的最低投資金額不得少于人民幣100萬元,證券公司向單個客戶募集資金不得低于人民幣5萬元(限定性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或10萬元(非限定性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商業銀行則可自行確定理財產晶的最低金額(其中保證收益理財計劃為人民幣5萬元以上)。在保底承諾方面,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可以進行保底承諾,信托公司、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則不允許進行保底承諾。在產品份額方面,參與信托公司單個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的自然人不得超過50個,而對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則沒有此類限制。在產品推廣和信息披露方面,基金公司可以采用公募方式,商業銀行也可對理財產品進行廣告宣傳,但證券公司和信托公司被禁止對其理財產品進行廣告宣傳。在產品流通方面,基金公司、證券公司的部分理財產品可以在交易場所進行公開交易,但信托公司的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沒有流通渠道。在理財資金托管方面,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必須選擇專門的托管行,而對商業銀行則無特殊要求。

(二)部分理財產品信息披露和風險提示不夠充分

部分金融機構對理財產品的風險提示還不夠充分,例如只是簡單指出客戶需要承擔失去其他投資機會的流動性風險,而沒有詳細說明投資資產面臨的信用風險或市場風險。有些金融機構在推廣理財產品過程中過分強調較高的投資收益率,而復雜的產品說明書又使客戶難以了解相關風險,一旦產品收益率低于預期,容易導致投資者產生不滿情緒。一些金融機構沒有建立規范的投訴登記和處理制度,客戶與金融機構的矛盾容易激化。

(三)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難度加大

目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創造的信用已對社會信用總量產生較大影響,但其募集的資金總量、期限及其投向,既未作為銀行的間接信用得到反映,也沒有作為資本市場直接信用予以揭示。特別是在股票市場,廳情上漲時期,大量理財產品投資于新股申購,導致商業銀行流動資金大幅波動,增加了流動性管理難度。

(四)國際金融危機加大了理財產品的投資風險

2008年,國際金融市場持續動蕩,大宗商品和金融資產價格大幅波動,國內資本市場深度調整,理財產品的浮動虧損額和虧損面均有所擴大。掛鉤國際大宗商品和金融資產的多項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收益面臨較大不確定性,部分產品以零收益提前清算,QDⅡ的發行規模和收益大幅下滑。國內資本市場低迷,股票型理財產品出現零收益、負收益,“打新股”類產品幾近消失。受經濟增速下滑的影響,信貸類理財產品的發行自2008年9月起連續回落,收益水平也在年末出現大幅下滑。客戶質疑金融機構瞞報風險、誤導客戶、涉嫌欺詐以及索賠事件增多,對金融機構聲譽和社會穩定造成一定影響。

三、促進理財產品進一步健康發展

理財產品具有多方面的積極作用,應采取綜合措施為理財產晶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促進理財產品進一步健康發展。

(一)大力發展理財產品,發揮理財產品的積極作用

作為金融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理財產品對改善金融服務、提高金融機構盈利能力和優化資源配置具有積極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居民個人財富不斷增長,投資理財需求逐步增強,理財產品成為增加人民群眾財產性收入、拓展投資渠道的有效途徑。長期以來,中國商業銀行以存貸差為主要利潤來源,發展理財產品有助于金融機構拓展經營空間,改善盈利結構。發展理財業務可以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改變中國金融資源配置主要依靠銀行信貸的局面,優化資源配置。此外,金融機構境外理財業務的發展有利于將儲蓄存款轉化為外匯資產投資境外,拓寬資金流出渠道,緩解高儲蓄率和高外匯儲備帶來的風險,改善國際收支狀況。

(二)改進監管理念和規則,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監管部門應樹立正確的監管理念,合理把握監管力度,改進監管手段,協調和完善監管規則。尊重金融機構的創新精神,充分發揮金融機構在理財產品創新中的作用和活力。加強支付體系、法律體系、信用環境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為理財產品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進一步拓寬資金投資渠道,促進理財產品多樣化

加大金融創新力度,有步驟發展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豐富金融市場投資產品,有序開發利率、匯率衍生產品,拓寬理財產品投資渠道。繼續推進QDII產晶發展,引導企業、居民境外投資。鼓勵金融機構以市場為導向、以需求為基礎,加強自主創新,細化客戶需求,改善理財產品結構,促進理財產品多樣化。

篇9

摘 要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和居民收入的不斷增加,人們可支配的財富比重不斷提高,對金融理財服務的需求在與日俱增的同時也呈現多樣化、差異化。與人們日益增長的理財需求相比,我國金融理財市場的發展就明顯滯后。本文將通過闡述中國金融理財市場的現狀,分析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此來對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前景進行探究。

關鍵詞 金融理財市場 資產 財富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居民的財富不斷增加,根據中信銀行和中央財經大學聯合的《2012年中國私人銀行發展報告》指出:可投資資產在1000萬人民幣以上的中國高凈值人群數量近年來迅猛增長,人數總量由2006年的36.1萬人增長到2011年的118.5萬人,持有的可投資資產超過30萬億元,預計在2015年,人數總量將達到219.3萬人,持有的可投資資產總數將增加到77.2萬億元,占高凈值人群收入總數的34.5%。高凈值人群的大規模增長和財富的高度集中,為我國金融理財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市場機遇。與此同時,在通貨膨脹持續走高的經濟環境下,人民對于資產貶值的憂慮也在不斷加重,而一般的銀行儲蓄無法滿足民眾對于資產保值和增值的需求,在雙重因素的影響下,人們對于理財市場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一、金融理財的定義

中國金融理財標準委員會對金融理財的定義是:金融理財是一種綜合金融服務。專業理財人員通過分析和評估客戶生活各方面的財務狀況、明確客戶的理財目標、最終幫助客戶制訂出合理的、可操作的理財方案,使其能滿足客戶人生不同階段的需求,達至人生在財務上的自由、自主和自在。

從金融理財的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金融理財是一個評估客戶各方面需要的綜合服務過程。它不僅限于某種單一的金融產品,而是針對客戶綜合需要量身定制合適的理財方案并及時執行、監控和調整,最終滿足客戶不同人生階段財務需求的金融綜合服務,它是一種全方位、分層次、有個性的服務。一般而言,金融理財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第一、金融理財是針對客戶整個一生而不是某個人生階段的規劃,它包括家庭財務分析與預算、家庭信用和債務管理、退休規劃、居住規劃、教育規劃、投資規劃、個人風險管理與保險規劃、個人稅務籌劃及遺產規劃等各方面。

第二、金融理財應該是一個標準化的程序,它包括六個方面:建立和界定與客戶的關系、收集客戶的數據并判斷客戶的目標與期望、分析客戶當前的財務狀況、提出理財方案、執行理財方案、監督理財方案執行。

第三、金融理財由于其從事的業務的特殊性,導致其對從事金融理財工作的從業人員的要求非常高,它不僅要求從業人員受過嚴格培訓、掌握專業知識并取得相應水平證書,還要遵守一定的職業道德準則,金融理財師的職業道德水平也是評價其專業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我國金融理財市場的發展現狀

與國外發達國家的理財業相比,我國的理財業雖然起步較晚,還處在興起階段,但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據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2010年底的中國財富管理市場報告,中國大陸企業及個人擁有的財富正在成幾何級數增長,2010年中國一千萬以上資產的人已經達到96萬,并且每年正以9.7%的速度增長,金融資產在10萬美元以上的中國家庭可能已經超過200萬戶,是全球財富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財富管理業務增長速度最快、發展潛力最大的理財市場,不少專家預測,金融市場理財業務將是未來十年中國市場上最具成長性的業務。

在國民經濟穩步向前,理財市場不斷擴大和理財業務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下,我國金融理財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為了在理財市場的競爭中搶占有利地位、增強自身競爭力和綜合實力,各金融機構紛紛打破傳統,積極開發新產品,拓寬金融理財范圍,金融機構推出的理財產品不再局限于單一的財富增長上,他們在財富安全、子女教育,養老保障等業務上也有所突破。像建設銀行“樂當家理財”、農業銀行“金鑰匙理財”、光大銀行“陽光理財”、招商銀行“金葵花理財”、中信銀行“中信理財”、浦發銀行“卓信理財”、廣發銀行“真情理財”等,正以各自領域的獨特優勢和特色服務吸引著各個不同層次的客戶源。根據西南財大信托與理財研究所和普益財富聯合《2011年度銀行理財能力排名報告》顯示,2011年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有明顯提速跡象。全年發行數量為22441款,較2010年上漲100.58%;發行規模為16.99萬億元人民幣,較2010年增長140.99%。無論是產品發行數量還是產品發行規模,其同比增速均大幅超過2009年和2010年。金融機構對理財市場的高度重視和密切關注,促使他們不斷加強對理財產品的研發、增設投資渠道、拓寬金融理財業務,這對推動我國金融市場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總的來說,金融理財的發展是適應了居民財富水平迅速提高、財富集中度不斷上升、居民支出結構逐步演化的客觀需要,有利于個人和家庭實現資產的保值、積累和增值,實現理財收入的增加。預計未來十年,我國理財市場還將以年均30%的幅度快速增長,大約40%的私人客戶將持有4種或更多的金融理財產品。金融理財市場的飛速發展還將加強了金融機構之間、金融機構與其他產業之間的合作和互動,有利于我國財富資源的有序流動和合理分配,為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三、中國金融理財市場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各類理財業務和理財產品不斷推入市場,但是總體而言,我國金融理財水平還是不高,金融理財行業發展不夠理想,這主要是由于我國法律制度不完善、理財觀念落后、市場機制不夠完善、專業理財人員的匱乏和理財產品單一等因素造成的。

(一)法律制度不夠完善

面對我國日益增多的資產管理業務,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紛紛介入理財領域。在此過程中,由于各部門分頭監管,缺乏統一的監管政策和制度,制度的層次和效力不一,市場準入門檻不一,使得我國金融理財市場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混亂局面和不正當競爭,加劇了理財風險。比如:2012年我國信托資產規模已達55382.2億元,遠超證券、基金行業資產規模,接近并可能超越保險業成為我國第二大金融子行業之勢頭強勁。但2012年9月17日,我國一行三會等金融監管機構的《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對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都作出了較明確的規定,卻對信托只字未提。由此可見,我國金融法律制度與金融理財市場的發展現狀是不協調的,金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將給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帶來重大影響。

(二)金融理財觀念落后

首先,民眾對金融理財的概念及內涵還比較陌生,對金融理財產品的了解也不全面,大多數居民的資產保值方式就是銀行儲蓄,平時與理財產品接觸得較少,在各種理財產品中,只偶爾購買一些債券、股票,對信托之類的產品就知之甚少了。其次,中國人的“不露富”傳統觀念,也是影響我國金融理財市場發展的原因之一。一般而言,客戶都不會向理財經理透露自己的真實資產狀況,只會表明自己愿意拿出多少資金來投資。這樣一來,理財經理根本無法了解客戶真實的財務狀況,更無法按照理財本應該遵循的步驟,通過分析客戶財務狀況來為客戶量身設計理財方案了。甚至有些客戶認為,金融理財的對象就只是針對高收入人群,金融理財業的門檻高,只有“富人”才能購買理財產品,這就使得我國理財市場無形中就失去了一部分客戶群。

(三)分業經營政策的制約

目前,我國金融業仍然實行的是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和信托業分業經營、分業管理,這一分業模式下,銀行不能直接投資證券、保險等直接投資領域,彼此處于割裂狀態,而理財服務涉及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外匯等多個市場,資金、客戶信息等需要在多個市場之間得到充分的整合和循環,但受分業經營體制的影響,金融機構無法對客戶的信息進行有效整合,只能售賣自家理財產品,不能對客戶的資產做到真正的合理配置;客戶經理無法拓展產品的創新范圍和創新深度,只能在單獨的領域內為客戶設計理財方案,不能滿足客戶的多層次需求及進行業務拓展;客戶的資金無法進行有序流動,只能在獨立的領域內循環,不能利用其他市場實現理財增值。由此可見,“分業經營”限制了金融機構的理財業務活動,削弱了金融機構之間的聯系和合作,阻礙了金融資產的優化配置,制約了金融理財市場的發展壯大。

(四)專業理財人員的匱乏

在影響金融理財市場發展的因素中,人才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我國缺乏專業的理財人員,尤其缺乏精通各種金融業務、綜合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這主要是由我國金融業的市場特點造成的。一方面,在我國金融業的分業經營模式下,從事理財業務的專業人員只能在自己所屬的金融領域內活動,只能在本行業業務范疇內為設計理財方案,不能利用其他金融領域在理財市場中的資源和信息,導致我國理財人員都只是掌握某一類金融理財業務,而嚴重匱乏精通各種金融業務的綜合型人才,極大地阻礙了理財業務的發展。另一方面,我國大多數金融機構的理財人員往往是由一線營銷人員兼任,擔任客戶經理的甚至是些信貸員、外勤人員、柜臺人員等,這些人員由于缺乏專業系統的金融知識,沒有分析國內外經濟形式和各項經濟指標的能力,他們甚至對自己售賣的理財產品也不甚了解,更無法為客戶制訂個性化理財規劃,再加上政策與法律的制約,很難跟上日益專業化、復雜化金融理財市場發展步伐。此外,道德缺失也是影響理財人員專業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我國從事金融理財業務的專業人員中,有些理財師一味的追求高報酬和高業績,千方百計的提高理財產品的銷售量,不顧客戶的財務狀況和抗風險能力,在推薦理財產品和設計理財方案中有所缺失,提高客戶的理財風險,給客戶帶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理財不是單一的為了保值增值,理財規劃還是一個標準化的程序,從建立客戶關系到提出理財方案,并監督這個方案的執行,整個工作流程都要按照標準運行,這就要求從事個人金融理財工作的從業人員受過嚴格的培訓,并取得相應水平證書。專業理財師的專業水平和職業道德水準,是金融理財市場健康持續發展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們應引起重視。

(五)金融理財產品單一

由于我國金融體制和法律政策等各方面的限制,我國理財產品的創新與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阻礙,導致中國金融機構缺乏對理財產品的研究和開發能力,金融理財產品過于單一,缺乏差異性和多樣性。從金融機構的角度看,他們在設計理財方案、開發理財產品時,只是把現有的業務進行重新整合,并沒有根據目標客戶的需求進行有效地區分,更沒有針對不同客戶群體采取個性化、差異化的理財模式,并且大多數金融機構推出的理財產品都是以貨幣基金、債券基金為主,投資渠道狹窄,理財產品的附加值較低,對客戶的吸引力明顯減弱。從理財師的角度看,部分理財師對缺乏從事理財業務應有的專業水平和職業道德,在銷售金融理財產品時往往重銷售、輕規劃,不會將客戶人群進行細分,對不同特點的客戶提供的理財服務往往是大同小異的,更不會針對客戶的真實情況和需要來為客戶量身設計理財方案,我們應清醒的認識到單一的金融理財產品不能滿足客戶的理財需要,也不能適應理財市場的發展。

四、中國理財業發展前景探究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應及時消除各種制約因素,健全我國金融理財法律體系、加強理財意識宣傳、改變金融業現有的分業經營模式、提高理財人員的專業素質、加快金融理財產品的開發與創新,以推動中國金融理財市場的蓬勃發展。

(一)健全我國金融理財法律體系

建立一套規范、完整、清晰的理財法律制度框架體系對于促進我國理財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金融理財業務與人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只有受到法律的充分保護,才能讓人們對理財業務產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完善的金融理財體系還能有效的防止金融機構之間的無序競爭。因而,我國通過不斷健全金融法律體系,根據市場變化完善制度,及時堵塞制度漏洞,為中國金融業健康發展、為金融改革和金融創新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和制度基礎。

(二)加強金融理財觀念宣傳

在當前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民眾的理財熱情和理財需求日益迫切,我們應當從改變民眾傳統守舊的觀念入手,加強對社會金融理財觀念的宣傳。首先,要加強民眾對金融理財意識的宣傳。讓民眾了解到,金融理財是一種綜合金融理財服務,而不僅僅是購買一種理財產品的行為,讓普通百姓都樹立起“你不理財,才不理你”的觀念,對金融理財有更加具體全面的認識,從而產生更多的理財需求。其次,要加強民眾理財知識的教育。通過對民眾理財知識的宣傳教育,在改變消除中國人長期以來存在的害怕露財的思想、讓老百姓走出傳統理財誤區的同時,也對理財方案、投資計劃有了更多的了解,讓民眾知道如何利用現代的金融理財工具為自己的財富實現增值和保值,從而讓更多的人將閑余資金投入到理財規劃中來,進一步壯大我國的金融理財市場。

(三)改變金融業分業經營模式

面對我國金融理財市場中存在的問題,首先要盡快改變現有的金融業分業經營的模式,加快我國金融業混業經營模式的改革和推廣,促進居民資產在證券、保險、基金等投資領域的優化配置和合理流動,為金融服務的綜合發展創造良好的空間,使得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理財業務互相滲透、交叉,有效的整合資源,提高客戶信息的利用率,從整體上提高金融業運行的效率。其次,我國有關部門應逐步完善我國現有的金融法規體系,制定符合金融發展和開放要求的金融法規。再次,金融監管部門要切實轉變監管模式,因為隨著金融市場不斷發展,金融機構的理財業務會逐漸走向融合,彼此之間的聯系和依賴程度顯然會不斷提高,在這種形勢下,就需要各監管機構的相互配合。我們必須要在推行的分業經營、分業監管制度下探索出一條適應未來金融理財市場發展方向的監管方式,為金融理財業務的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證。

(四)提高理財人員專業素質

金融理財是一項綜合性很強、高智力的中介服務,涉及到市場、金融、投資、貿易等多個領域,它對理財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極高。它不僅要求理財人員具備利率、匯率、保險、股票、基金、稅收和退休保障等廣泛而系統的金融知識,還要能靈活運用各種金融工具和投資工具,能對國內外經濟形勢、金融理財市場進行精確分析。根據國外的經驗,金融理財師是在滿足了各國標準委員會確定的教育、考試、從業經驗和職業道德四大標準以后所取得的專業水平的資格證書。因此這也需要我們銀行的理財師,首先知識面要擴大,同時要將保險、證券、信托、基金等第三方機構有機的聯系起來,為客戶量身定做全方位的理財方案。此外,金融理財師的道德準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要求,金融理財師為客戶服務的質量不僅直接關系到客戶的財富安全,甚至可以改變客戶未來的生活,因此對金融理財師而言,不僅僅要具備理財師應有的知識水平,還要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理財經理應更多的為客戶考慮,嚴格按照規則制度辦事。要深刻的意識到,一旦成為一名客戶的理財師,也就成為客戶家庭的一份子,要全心全意的從客戶的角度來想問題,辦事情。只有這樣,才能為客戶提供更貼心的服務,才能留住客戶。

(五)加快金融理財產品創新

要實現理財產品的多樣化和差異性,就要重視對理財產品的研發與創新。首先,在現有理財產品的基礎上,強化整合,提升應用效率,把握市場契機,增強與客戶的聯系和溝通,針對不同的高、中、低收入客戶群,為客戶設計和提供適合的產品與服務,吸引不同層次的客戶群,拓展和延伸現有的理財業務,盡快形成覆蓋面廣、多層次的金融理財產品體系。其次,要加強對理財產品的研究、開發和銷售,加強業務創新,提升金融理財服務層次,發揮好資源配置和價值創造功能,最大限度地滿足金融理財市場的發展需要,不斷開發出具有市場前景和行業競爭力的新型理財產品,并逐步建立自己的理財產品及服務品牌,提升客戶的滿意度。最后要全面強化自己理財品牌獨特的文化內涵,建立合理的理財品牌結構,培養良好的理財產品創新意識。

“十二五”時期,預期我國金融服務業增加值增速將高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金融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將保持在 5%左右。國際經驗表明,我國金融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呈緩慢增長態勢。我國應該抓住市場機遇,借鑒國外成熟的金融理財市場經驗,立足于中國經濟發展現狀,積極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金融理財業發展的道路,促進我國金融理財市場不斷完善和成熟。

參考文獻:

[1]金融理財原理.中信出版社.

[2]王漢鳴.論我國金融理財業務的發展.法制與社會.2008.08(上).

篇10

關鍵詞投資理財改善

一、投資理財的概念

投資理財(Financeandinvestment),發展于20世紀90年代。一般人談到理財,想到的不是投資就是賺錢。實際上理財的范圍很廣,理財是理一生的財,也就是個人一生的現金流量與風險管理。包含以下內容:

第一,理財是理一生的財,不是解決燃眉之急的金錢問題而已。

第二,理財是現金流量管理,每個人一出生就需要用錢(現金流出),也需要賺錢來產生現金流入。因此,不管是否有錢,每一個人都需要理財。

第三,理財也涵蓋了風險管理。因為未來的更多流量具有不確定性,包括人身風險、財產風險與市場風險,都會影響到現金流入(收入中斷風險)或現金流出(費用遞增風險)。

二、理財的種類

理財通過合理安排資金,運用諸如儲蓄、銀行理財產品、債券、基金、股票、期貨、商品現貸、外匯、房地產、保險、黃金、P2P、文化及藝術品等投資理財工具對個人、家庭和企事業單位資產進行管理和分配,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從而加速資產增長。

三、6個投資理財誤區

隨著通貨膨脹的加速,人們越來越重視投資理財。與此同時,投資理財的產品和方式變得十分豐富。在選擇變多的前提下,人們開始盲目追求高收益,卻忽略了風險。

誤區1:投機炒股。根本目的就是贏利,使財富增值。

誤區2:盲目購買理財產品。買理財的人多,理財會降低預期回報率。

誤區3:買房保值。

誤區4:買黃金保值。黃金不是用來對抗通貨膨脹,而是用來對抗貶值、失去信用的貨幣等。

誤區5:將所有存款存入銀行。目前,中國社會步入負利率時代,會發現存款存入銀行后,本金不僅沒有增值,反而會貶值,造成資金損失。

誤區6:將買保險當作投資理財。投資保值等業務是壽險的延伸業務,在收益率方面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保險的本質是對疾病、意外等的基本生存保障。

四、投資理財出現的問題

(一)國內對理財產品銷售的監控力度不足

國內對于銷售環節還無法進行有效的監控。在監管嚴格的市場中,高風險理財品種是嚴禁不加區分地向所有投資者銷售的。報告指出,部分零收益理財產品如果在當初銷售時避免不當銷售,那么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應該就是完全清楚產品的結構,也認同了產品的設計,并且愿意承擔投資損失的風險。這樣零收益也就不會造成如此大的負面影響。

盡管在法律層面上,理財產品合同中寫明了理財產品是浮動收益,因此投資風險也是自負。但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無論是書面提示還是口頭提示,都沒能產生足夠的效果。很多投資者完全不知道面臨的風險程度有多高。

(二)缺乏專業理財人員

由于理財業務是一項綜合性的業務,它要求理財人員必須具備淵博的經濟和法律知識,全面了解銀行、證券、保險、房地產、外匯、稅務、教育、法律等方面的相關知識,要求理財人員擁有豐富的金融從業經驗,具有優良的職業操守、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現今,國內大中城市的中資商業銀行推出的理財業務,實際上還較多地停留在業務宣傳和簡單的服務層面上,即只提供普通的金融產品信息資料和商業銀行行情等咨詢業務,而幫助和代客理財業務實則無從談起,這與居民日益多元化的投資需求差距較大。專業和稱職的個人理財人員的匱乏成了制約我國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主要瓶頸。

五、改善方法

(一)細分市場,設計多種理財產品

開展個人理財業務,必須對客戶群體進行有效的細分,在此基礎上確定銀行的目標客戶群體,并采取差異化的分層服務方式。針對收入穩定、風險承受能力低的客戶,設計固定收益或保本型的理財產品;對收入較高、風險承受能力高的客戶,可設計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在理財業務服務模式方面可借鑒國外銀行的成功經驗,突破傳統業務的柜臺服務模式,成立專業理財室。根據不同需求為客戶設計綜合理財方案,提供特色理財產品,實施一對一的個性化服務。

(二)加快人才培養

加強投資者教育刻不容緩,盡快建立起一支熟悉金融、保險、稅務、法律、證券投資等知識兼具的高素質復合型專業理財員工隊伍,為客戶提供全面、最佳的個人理財服務。

(三)銀監會需加強監管力度

現有的一些理財產品信息不透明,可能是新興市場發展中的階段性缺陷所致,也有可能是操作經驗缺乏,甚至操作失誤造成的,但也可能有少數理財機構故意通過蒙騙的手法謀取不義之財。就此而言,對監管機關來說,為保證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和市場的“三公”,應該堅決查處,同時在相關制度安排方面,盡早作出監管機制上的應對與規范之舉。

(四)增強投資者的權利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