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能源環境范文

時間:2023-11-13 17:51: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能源環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經濟能源環境

篇1

關鍵詞:低碳經濟;3E系統;系統仿真;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系統動力學;污染物排放;環境承載能力;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101(2013)05-0084-06

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是“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也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中國作為一個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如何保持能源、經濟和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是擺在我國面前的一項重大戰略課題。我國能源—經濟—環境系統總體協調程度比較低,能源、環境、經濟三者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從能源結構上看,我國的一次能源儲量、能源生產和能源消費間的結構性矛盾,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突出,國內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供需缺口越來越大,使我國日漸成為石油天然氣的進口大國。從產業結構看,我國的產業結構呈現出以工業,尤其是以碳基為主的重工業化的突出特點。從生態環境看,以化石能源為主的傳統能源結構導致能源生產和消費中排放大量的煙塵、廢水以及固體廢物等污染物引發環境質量的急劇惡化,由能源消費結構和方式造成的嚴重環境污染帶來的經濟損失占GDP的2%~3%。鑒于我國能源—經濟—環境系統發展中存在的這些問題,迫切要求對經濟增長方式、能源開發利用、環境保護等可持續發展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經濟發展規劃、能源替代戰略、環境保護措施,為能源—經濟—環境系統提供理論支持。

一、文獻綜述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能源、經濟以及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對于解決能源問題的重要影響,開始將三者結合起來綜合考慮能源問題,從而形成了3E系統理論的研究框架,并取得大量的理論與實踐成果。能源問題的研究涉及多個學科領域,不同專業的學者選擇了不同的研究視角與方法,得到的結論也有所差別,然而,他們的研究大多使用數量經濟學、系統工程以及運籌學的方法對能源、環境、經濟三者之間的關系和內部規律進行定量分析。

日本長岡理工大學從3E的理論框架出發提出了3Es-Model,模型描述了能源、環境和宏觀經濟之間的數量關系,可以在給定節能、碳稅、促進能效等減排方案的條件下,預測經濟、能源、環境三者的發展趨勢,為決策者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參考。國外的一些學者和機構深入研究了能源問題與可持續發展的能源—經濟—環境3E體系,例如,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能源理事會以及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等國際機構都曾經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對世界面臨的能源現狀、發展趨勢以及能源與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討論。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相關政府部門也意識到了能源、經濟、環境協調發展對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1984年,原國家計委和國務院能源辦公室牽頭,組織了我國相關領域近70名專家,花費五年的時間,完成了我國“廣義能源效率戰略工程”項目的研究,這是我國首次組織如此多的科研人員探討能源、經濟、環境三者間的協調發展問題。萬紅飛等人(2000)在John Byrme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能源、環境、經濟三者之間的關系,并選擇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作為主要指標,構建了能源、經濟、環境三者的關聯模型。王俊峰(2000)的研究首先探討了自然資源與經濟、人口、環境之間的關系以及3E系統內各子系統之間的矛盾規律,并在此指導下提出了能源結構優化的原理和計算方法。遲春潔從3E系統的角度來研究能源安全問題??梢姡瑖鴥韧獾谋姸鄬W者對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從多個角度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大量的理論成果,對緩解和解決我國的能源、經濟、環境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二、能源-經濟-環境系統構建

(一)能源—經濟—環境系統的界定

能源—經濟—環境系統是指在社會、經濟、文化、生態背景下,各種系統要素有機結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能源—經濟—環境復合系統,該系統包含若干個子系統,這些子系統分別擁有不同的屬性。在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內部,子系統是相互作用、互為影響的,系統內部也同時和系統外部的環境發生著交換關系,可以表示為:

MSIS?奐{S1S2……Sm,Ei,Ci,Fi,Rel,O,Rst,T,L}(m?叟2)(1)

公式(1)中Sm表示第m個子系統;Ei、Ci、Fi分別表示第i個子系統的要素、結構和功能;Rel是系統的關聯集合,是能源—經濟—環境系統(MSIS)的相關關系集,Rel包括了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各個子系統之間的關聯關系、各個子系統內部要素之間的關聯關系,以及能源—經濟—環境系統(MSIS)與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系統之間的關聯關系;O是能源—經濟—環境系統的系統目標集;Rst是系統的限制約束集;T、L分別為時間向量、空間向量;m是子系統的數目。

(二)能源-經濟-環境系統的構成

根據系統的層次性,將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分解為經濟驅動子系統、能源支持子系統、環境承載子系統、社會發展子系統和政策調控子系統五個子系統。每一個子系統內部又包含著若干要素,各要素在系統運行中分別發揮著不同作用。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并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在分析時不能離開國民經濟這個大系統去分析,必須考慮整個系統各環節之間、系統與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能源系統與環境、技術水平和生態系統有密切關系,在當前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下,能源—經濟—環境系統承載著經濟增長、能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多重壓力。研究系統時必須統籌考慮能源與社會經濟、技術、環境等諸多因素,不僅研究各因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而且要將其形成的有機整體作為一個完整的、處于運動變化中的大系統。

三、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因果關系分析

本文引入系統動力學(System Dynamics簡稱“SD”)來描述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各子系統間的因果關系。因果關系是系統動力學方法建模的基礎,是對能源—經濟—環境系統要素與關系的一種真實寫照。

(一)因果關系的總體描述

整個系統中,經濟驅動子系統對整個系統的發展起推動作用,能源支持子系統起支持作用,環境承載子系統起緩沖作用,社會發展子系統起能動作用,政策調控子系統起引導、管理和監督的作用。整個系統協調、有序的運行,通過系統內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配置使系統實現最優。這就要求首先必須要建立可靠、安全、穩定的能源供應保障體系,能源發展必須和經濟發展、資源開發利用、生態保護相適應,相協調。其中,資源開發利用主要包括資源的進一步勘探開發、資源利用技術的進步、利用效率的提高、發展和利用替代能源、利用進口資源等。能源增長必須維持在資源承載能力內,在能源發展的同時,自然資源基礎得到維持和加強,對可再生資源利用的前提是不破壞其再生機制。能源發展對環境改變要在環境承載極限內同步進行能源建設與環境保護,恢復并維護好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通過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和市場機制等有效調控,弱化甚至消除系統內各子系統間的消極影響,充分利用和促進系統內各子系統間的積極關系,實現系統的良性循環。根據以上描述,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各子系統關系如圖1所示。

(二)因果關系涉及的宏觀變量

能源—經濟—環境系統模型的建立涉及的因素很多,對這些因素加以分析將成為構建能源-經濟-環境系統模型的基礎。在建立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因果關系模型的過程中,可分別以各子系統的發展為主線來確定系統模型涉及的變量。能源—經濟—環境系統模型涉及的主要變量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經濟驅動子系統涉及的變量。經濟驅動子系統涉及的變量主要包括:GDP、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工業增加值、資本形成總額、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貨物與服務凈出口、財政收入、國內旅游收入、外商直接投資、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終消費支出、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等。

2. 能源支持子系統涉及的變量。能源支持子系統涉及的變量主要包括:能源生產總量、能源消費總量、煤炭生產量、煤炭消費量、石油生產量、石油消費量、天然氣生產量、天然氣消費量、單位GDP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能源加工轉換效率、儲采比、能源消費彈性系數、能源生產彈性系數等。

3. 環境承載子系統涉及的變量。環境承載子系統涉及的變量主要包括: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工業煙塵排放量、工業煙塵排放達標率、工業粉塵排放量、工業粉塵排放達標率、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工業固體廢物處置量等。

4.社會發展子系統涉及的變量。社會發展子系統技術模塊涉及的變量主要包括:科學家和工程師數、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技術市場成交額、人才密度指數、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科技活動經費籌集總額等;人口模塊主要包括:人口總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人口增加數、人口減少數、遷出人口、遷入人口、就業人員、第一產業就業人員、第二產業就業人員、第三產業就業人員等。

5. 政策調控子系統涉及的變量。政策調控子系統涉及的變量主要包括一些政策性參數:環保投資、科技投資、科技投資比例、環保投資比例、第一產業投資比例、第二產業投資比例、第三產業投資比例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工業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工業污染治理投資等。

(三)因果反饋回路分析

系統的行為模式與特性主要取決于其內部的動態結構與反饋機制[7]。本文在系統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確定系統的結構層次,結合整個系統自身的結構特點,在確定了各子系統的層次結構之后,建立的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因果反饋回路,如圖2所示。

四、系統仿真與預測

(一)系統仿真

本文運用系統動力學方法對能源—經濟—環境系統進行仿真和預測。系統動力學是處理信息反饋系統的動態行為的方法論。作為其研究對象的實際系統一般都是高階次、非線性、多重反饋的復雜系統。它把研究對象劃分為若干子系統,并且建立起各個子系統之間的因果關系網絡,立足于整體以及整體之間的關系研究。系統動力學的研究方法是建立計算機仿真模型——流圖和構造方程式,進行仿真試驗,由此來驗證模型的有效性,從而為戰略與決策的制定提供依據。被稱為“政策實驗室”。本文即運用系統動力學將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劃分為五大子系統,分析系統結構與行為模式之間的關系,以采取相應的策略調整系統結構,起到干預和控制系統,改善系統行為模式的作用。

本文以河北省為例對能源—經濟—環境系統SD模型的檢驗,選取了模型回路中重要指標,GDP、能源消費量、人口數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等進行仿真值和實際值的比較,來檢驗模型與河北省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實際運行的擬合程度。在仿真過程中,取DT=1年,初始時間為2000年,仿真的完成時間為2009年,共計10年。通過VENSIM PLE軟件編寫仿真程序,模擬河北省能源—經濟—環境系統運行情況,得到2000—2009年河北省GDP、人口總量、能源消費量、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等指標的仿真值、實際值及誤差值如圖3所示。

(二)參數檢驗與靈敏性分析

根據前文選定的系統輸出和響應指標,對所建立的能源—經濟—環境仿真模型進行了檢驗,變量仿真值誤差率基本控制在-10%~10%。檢驗結果顯示模型與河北省能源—經濟—環境系統運行實際的擬合程度較高,因數據選取時間區間僅為10年,個別變量短期內有較大幅度的波動,所以出現個別變量模擬結果誤差超過10%的情況,這是一種正?,F象,因為能源—經濟—環境系統本身就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因素,有時由于國家政策、自然災害或其他外部環境的影響,導致有些變量的統計數據在某一時點上波動較大;在用線性回歸的方法確定變量關系時,表現在模型中就會出現個別誤差較大的情況。可以說,系統仿真結果能夠達到理想狀態,數據結果有效可信,說明本文所建立的能源—經濟—環境系統仿真模型成立。

靈敏性分析是指當系統中某個影響因素發生較小變化時,某效果指標發生較大變化,這時我們說該效果指標對此因素敏感;反之,當系統中影響因素發生大變化時,其效果指標發生較小變化,這時我們稱某效果指標對此因素不敏感。那么,當影響因素發生同樣變化時,效果指標變化大的方案就是敏感性強的方案,效果指標變化小的方案為敏感性弱的方案。本文能源—經濟—環境系統模型建立的最終目的就是通過調試尋找模型中較為靈敏的參數,從而幫助我們找到政策作用點,為制定最佳政策提供參數依據。為測試系統的靈敏度,通過改變模型中計劃生育率、能源消費彈性系數、GDP增長率等常數參數-5%~5%的變化幅度顯示:模型的行為曲線在振幅大小上有所改變,但模型的行為變化趨勢并未出現大的變動,對GDP、能源消費量、人口總量、污染物排放量的靈敏度都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其中人口總量對于各指標的靈敏度較低,其他因素變化不會對人口數量產生較大影響。三次產業能源消費、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三次產業萬元單位增加值對能源消費彈性系數靈敏度較高。能源消費相對于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口總量較靈敏,這是由于能源消費量和污染排放量會隨著GDP的變化而發生較大調整,環境污染治理量則與每萬元投資污染治理系數密切相關,敏感度值較高。而人口數量對于各項指標的靈敏度均極低,接近于0,人口模型相對具有更高的穩定性,因此靈敏度會偏小。

(三)系統分析與預測

通過參數檢驗與靈敏性檢驗后,可以運用該模型對河北省能源—經濟—環境系統的未來運行情況進行預測,從而為政府經濟決策提供有效的依據。根據河北省能源—經濟—環境系統模型的仿真,預測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河北省“十二五”及2020年河北省GDP、人口總量、能源消費量及工業固體廢棄物將會不斷提高,其結果如圖4所示。

五、情景分析與政策模擬

系統動力學作為一種仿真結構模型,可以測試各種虛擬假設條件的變更對系統行為產生的影響,它既能預測出主要變量的發展趨勢,還可以為科學決策提供參考。它能很好地展示在各種不同政策下,模型所代表的真實系統將產生何種行為模式。在能源—經濟—環境系統中,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會導致對能源需求的增加,高耗能產業的擴張又會加劇環境的進一步惡化,而政府的政策調控在一定程度則會對經濟、能源、環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從而使整個系統良性運行,系統內部不斷優化和完善,子系統有序平衡發展,使整個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協調發展。

(一)情景分析

能源—經濟—環境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很多因素會使整個系統的變化具有不確定性。在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分析方面,傳統的趨勢外推的預測方法只能預測當影響因素按過去的軌跡變化時的需求,無法考察過去發生過或將來要發生的情況,預測結果往往具有片面性。而情景分析法與一般的趨勢外推的預測方法的不同在于:它并不是要預測未來,而是設想哪些類型的未來是可能的,通過描述在不同的發展路線下各種“可能的未來”,可以考慮影響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動態變化的各驅動因素的不確定性。本文設置四種情景:

1. 基準情景。此情景是用來作為仿真實驗的對照。該情景是指對系統當前的發展模式不作干涉,系統中的所有模型、參數都不改變,在計算機上運行仿真實驗并以此來設計調控參數。

2. 高速發展情景。經濟發展速度在基礎情景之上加速增長3%,2009年增速為15%,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增長至8%,原煤占比增加95%。在此情景下討論能源消費量、經濟發展速度對能源消費的變化影響。

3. 緩慢發展情景。經濟發展速度在基礎情景之上減速3%,2009年降至8%,能源消費彈性系數降低0.1,降至0.6,原煤占比降至80%。在此情景下討論能源消費量,經濟發展速度對能源消費的變化影響。

4. 可持續發展情景。此情景下2020年GDP比照2000 年翻兩番,能源生產及消費按照規劃發展進程發展。在此情景下將經濟增長速度、能源消費彈性系統等指標設定為:GDP增速9%,原煤占比80%,能源消費彈性系數0.65。

針對以上四種情景,利用系統動力學模型對河北省GDP、能源消費總量、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SO2排放量等參數進行模擬研究,討論經濟發展速度對能源效率、能源消費量、國內生產總值等指標的變化影響。經過系統在計算機上進行反復的調試和運行后,得到在不同方案下的系統運行情況,如圖5所示。

(二)政策模擬

在能源—經濟—環境系統中,政策是由系統的結構與參數組成,而政策的變化通常情況下只改變信息影響與行動的程度。政策發生變更,這時系統中大多數狀態變量的值只發生微小變化,這時如果對系統中的政策作用點施加影響其結果并沒有什么改變。也就是說,如果一個系統對大多數參數的變化都不敏感,就意味著系統對政策變動不敏感。但是,通常情況下,在任何系統中,我們總能找到少數參數或政策作用點,這些參數的變化對系統的行為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一旦作用于這些作用點之一的政策發生變化,那么其作用將會在系統中進行放射性傳播。

本文設定河北省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在可持續發展情景下保持9%的增速,因為自2003年以來,河北省GDP年增長率始終保持在10%~12%,變化幅度不大。因為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和限制,河北省GDP增長不會發生太大變化。從長遠來看,由于經濟慣性在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這個速率仍將會保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是符合經濟系統實際運行情況的。在四種情景設定下,可以看出:污染物在環境中的積累量以指數形式增長而非線性增長,這說明每年環境污染治理量的增速小于排放量的增速?,F實中,由于生產不斷擴大、治理不完善、政策存在漏洞等原因,雖然政府對環境污染治理投入越來越多的資金,但治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污染排放量始終大于污染治理量??梢哉f,我們每年正在將越來越多的污染物投放到自然中。如果環境污染積累量不斷增長,能源的開發不顧資源的承載力,這種發展是不科學、不協調的。

六、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協調發展對策建議

隨著河北省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能源需求增長也在急劇加大,能源的瓶頸制約矛盾越來越突出,能源長期穩定地供給成為敏感問題和政府制定能源政策的基點。但能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能源對人類來說是稀缺的、有限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類的經濟發展方式。長期以來,河北省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使得對能源利用不合理,造成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工業煙塵、粉塵的排放,全省范圍內的資源開發和污染物排放已經超過了環境的承載能力。因此,制定科學合理的能源—經濟—環境協調發展戰略,使有限的能源發揮最大的效應,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支持和保障。

1. 優化經濟驅動子系統。應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節能環保,同時加速整合高耗能產業,構建淘汰落后產能的長效機制。

2. 深化能源支持子系統。降低煤炭消費量,增加清潔能源消費,同時優化調整能源結構,積極開發利用生物質能和太陽能。

3. 改善環境承載子系統。應不斷強化社會公眾的環保意識,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全面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同時拓寬融資渠道,加大環保資金的投入。

4. 改進社會發展子系統。提升科學技術水平,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加大科技開發,進一步改善能源消費的品種構成。

5. 強化政策調控子系統。強化能源、環境的規劃約束和管理機制,建立資源使用權的交易機制和排污權交易制度,提高環境治理投資效果。

總之,優化能源結構、產業結構是實現低碳背景下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協調的重要保證,也是河北省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能源生產利用效率則是實現節能降耗的直接途徑。因此,應進一步加強政策激勵和制約兩方面的調控作用,為實現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協調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參考文獻:

[1]鄧玉勇,杜銘華,等.基于能源—經濟—環境(3E)系統的模型方法研究綜述[J].甘肅社會科學,2006,(3).

[2]曾嶸,魏一鳴,等.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系統分析[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0,(12).

[3]Carla Oliveira,Carlos Henggeler Antunes.A multiple objective model to deal with economy-energy-environment interaction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4,Volume 153,Issue 2:370-385.

[4]萬紅飛,周德群,等,可持續發展的能源、環境、經濟(3E)關聯模型[J].連云港化工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1).

[5]王俊峰.中國能源、經濟、環境 3E 協調發展的研究與政策選擇[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論文,2000.

[6]遲春潔.基于3E 系統的中國能源安全監測預警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04.

[7]王其藩.高級系統動力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5.

[8]王其藩.系統動力學的理論與應用[J].國外自動化,1986,(4).

[9]陳柳欽.國內外新能源產業發展動態[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1,(5).

[10]溫志軍.如何解決我國低碳發展的新能源問題[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4).

[11]石晶瑩,等.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問題研究動態縷析[J].現代財經,2011,(1).

[12]王俊嶺,趙瑞芬,等.能源—經濟—環境(3E)系統和諧度評價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經濟與管理,2012,(9):94-96.

[13]Silberglitt R,Hove A,Shulman P.Analysis of US energy scenarios:Meta-scenarios,pathway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Technoligical &Social change,2003,70:297-315.

篇2

關鍵詞:經濟增長 低碳 能源需求 能源效率

研究背景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在近20年中一直在以年均10%的GDP水平發展,同時,經濟的飛速發展也已經導致能源需求急劇上升。化石燃料,作為世界主要的能源,同時也是最大的空氣污染物排放源,其燃燒可以產生大量的有害物質,如與NO2與SO2。這些污染物已經導致愈來愈多的相關疾病。化石燃料的燃燒也是CO2的主要排放源,同時也是全球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煤炭在中國的能源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2008年中國近2/3的能源用于發電,近800GW電力發電中有3/4是火力發電。進口石油也在急劇上升,從2000的29%到目前的50%。但是,目前相對落后的能源利用技術導致燃料在燃燒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空氣污染物和CO2的排放。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能源需求急劇上升,很顯然,今天的能源決策將對未來的CO2排放、空氣污染以及居民健康狀況產生深遠的影響。

這種狀況已經導致了一系列嚴峻的挑戰。雖然保證充足的能源供給,以實現經濟持續發展一直是中國的第一要務,但人們對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所帶來的環境壓力卻愈來愈關注。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CO2排放國,同時也面臨著世界上最大的氣候變化壓力。中國政府有決心,同時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目標來降低煤炭在中國能源體系中的份額,近來也實施了一系列嚴格的措施以降低化石燃料的利用來應對日益嚴重的全球氣候變暖。在此背景下,檢驗中國的能源未來,評估中國的CO2排放邊界與規模,對于中國經濟向低碳型、環境友好型與可持續發展轉變具有重要意義。為此,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是中國能否避免大多數發達國家由于其對重碳能源體系嚴重依賴的社會、經濟體系與結構所產生的“碳鎖定”現象。

本文在分析目前與可預見未來中國能源與環境挑戰的基礎上,試圖為中國經濟向低碳型、環境友好型與可持續發展轉變上提供一些戰略性的建議。

中國的環境與能源挑戰

國際能源署估計,盡管有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影響,但中國和印度的初級能源需求從目前到2030年將占到全球的51%。從2000年以來,中國急劇膨脹的重工業,如鋼鐵業,和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已經導致能源需求急劇上升。比如在2003到2005年間,由于中國的能源需求上升,已經改變了全球此前能源消耗下降的趨勢。中國在2000到2005年間,消耗了全球16%的初級能源,占到此間新增能源需求的55%,并在2006年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國。

但必須要看到,中國的能源需求并非以一種可持續的方式在增長。大部分的能源需求增長是由國內煤炭生產增長來解決,但其消耗過程中會產生嚴重的環境和健康問題。這種對煤炭的大規模使用與依賴,一方面是由于中國的能源自給自足政策所致,另一方面,也源于中國豐富的煤炭儲量和低廉的煤炭價格。但是,這種非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已經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和健康問題。例如,能源和水資源短缺,空氣和水的污染,耕地和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中國的以煤炭為基礎的能源體系政策也已經給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壓力和挑戰。

由于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已經超越了中國國界。中國在2000到2005年間的CO2排放增加超過了50%,所以,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呼吁要求中國采取更加嚴格的措施以應對2012后的全球氣候變化。然而,也有統計數據表明,中國的平均CO2排放遠低于大多數OECD國家。從1850到2000年,中國的歷史累積CO2排放僅占全球的7%,遠低于美國和歐盟國家的近30%,這在第一次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和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規劃綱要中都有體現。但不管如何,以全球人均1/3的耕地,全球人均27%的水資源,要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任重而道遠,在應對全球氣候變遷上,中國是世界上最脆弱的國家之一。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中國的谷物產量將減少40%,中國西部冰川將減少27%,嚴重威脅長期水資源安全與流域污染。

低碳轉變之路

基于上述對中國環境與能源挑戰討論的基礎上,本文試圖為中國經濟向低碳型、環境友好型與可持續發展轉變上提供一些戰略性的建議。

(一)轉變經濟增長結構與模式

未來的經濟增長應該是要轉變經濟增長結構與模式,主要靠科技來驅動發展的。如同目前的發達國家一樣,商業與服務業將最終是最大的經濟部門,約占GDP的60%-80%,高科技與高附加值產業是未來發展的主要領域,此外還有能源部門,主要是發電與石油、天然氣開采。包括鋼鐵、石化、非金屬材料以及采掘業等重工業,還有傳統制造業都不是高附加值產業,商業與服務業等高附加值產業將成為最大的經濟部門,從現在到2050年將有極大的發展。這要求中國從現在起就采取行動,大力發展高科技與高附加值產業,而不是向其他欠發達國家出口廉價制成品或資源,至少不要像現在大多數OECD國家向中國出口資源一樣。

(二)轉變初級能源需求與結構

自從2000年以來,中國電力工業是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并將在以后發展更快。盡管絕大多數是以煤炭為燃料的火力發電,但未來以可再生能源發電仍然有極大的發展空間。本文建議中國應該盡早制定相關政策以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預計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氫能)將在中國的能源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形成更加靈活多變的能源結構。預計從現在到2050年,風力發電將以年均10%,太陽能發電將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長。

中國的火力發電能力在2008年度已經達到600 GW的水平,但是大量的火力發電廠都沒有碳捕獲和儲存裝置與技術,因此,到2050年將有80%-90%的以化石燃料為原料的電廠安裝碳捕獲和儲存裝置,以滿足節能減排的要求。電廠中煤炭的使用率將從2005年的60%下降到2030年的30%,與此同時將更多地使用石油和天然氣。中國的電廠對于碳捕獲和儲存裝置與技術也不必太擔憂,因為集成碳捕獲和儲存裝置與技術系統目前并沒有在世界范圍內大規模使用。集成碳捕獲和儲存裝置與技術系統對于電廠而言是一筆額外的巨大開支,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全面安裝將產生巨大的財務負擔。但是這也并不意味著中國的電力公司需要靜待碳捕獲和儲存裝置與技術系統的完全國產化,例如,目前正在進行的中歐“零排放計劃”裝備就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所以,與目前的大多數OECD國家一樣,中國有必要在今后的幾年中進行國際資本合作以促進碳捕獲和儲存裝置與技術系統的國產化。沒有碳捕獲和儲存裝置與技術系統的幫助,中國的節能減排任務與目標將困難重重。與碳捕獲和儲存裝置與技術系統的高投資相比,未來核能發電將會有極大的提升。

(三)發展可再生能源以適應未來交通與住房的能源需求

中國的交通就整體而言仍然落后于大多數發達國家,例如,中國增長最快的私人汽車在2005年為每千人17輛,遠遠落后于2004年美國的每千人700輛和歐盟的每千人400-550輛車。盡管在最近中國有大量投資于交通等基礎設施,但離完善的交通網絡還相去甚遠。比如中國2007年75,438公里的公路,僅僅相當于歐盟或美國的1/3。因此,中國在未來會不斷致力于投資和完善交通等基礎設施,這同樣意味著在未來會有愈來愈多的能源用于交通,同時,要大力發展生物燃料和電動交通工具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在住房方面,煤炭仍然是主要的能源來源,盡管在中國已經有很多城市限制其使用。在過去的20年中,中國住宅的家用電器數量急劇上升。比如,沿海地區空調數量的大幅度增加是從2004年夏季就開始的電力負荷過載嚴重的原因之一。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在增長,如太陽能熱水器、小規模非用電式公共供暖設施、改進的生物燃氣、改進的頂置式軟PV管太陽能管網、風力渦輪機等都發展迅速。預計在今后的二三十年中,微觀領域的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將獲得長足發展。

(四)改變現有的產業結構與模式

工業目前是中國最大的初級能源消耗部門,其結構轉變將對未來的初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產生極大的影響。目前工業部門的初級能源消耗占全國的2/3,這其中60%是用于重工業領域。比如,在2005年,排在初級能源消耗前三位的分別是重工業、能源工業與傳統產業。盡管在過去的20年中,重工業一直占據初級能源消耗大戶地位,但預計到2050年,高科技與高附加值產業的能源消耗將到達重工業的50%左右,也就是說,整個工業部門的初級能源消耗將在未來大幅度下降,而交通和住房領域的能源消耗將上升。預計到2050年,交通和住房領域的能源消耗將達到總消耗量的30%-35%,與整個工業部門的初級能源消耗持平,這也是目前大多數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

結論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提高經濟效率以應對日益嚴重的由于化石燃料燃燒而帶來的環境問題與不斷增加的原油進口而帶來的國際貿易摩擦及全球氣候變暖的挑戰。雖然中國已經有了很大的決心與比較明確的目標來提高其經濟效率,已經或正在對建筑、工業與交通領域實施節能減排的措施,但如何改變現在高排放能源體系與結構,改變目前經濟結構對其依賴性是更加重要的任務。

基于上述討論,本文在分析目前與可預見未來中國能源與環境挑戰的基礎上,試圖為中國經濟向低碳型、環境友好型與可持續發展轉變上提供一些戰略性的建議,如改變目前的經濟增長結構與模式,改變目前的初級能源需求結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以適應未來交通與住房的膨脹性需求,改變目前的產業結構等。

參考文獻:

1.Brunekreef B, Holgate ST. Air pollution and health. Lancet, 2002,360 (9341)

2.Cifuentes L, Borja-Aburto VH, Gouveia N, Thurston G, Davis DL. Climate change:Hidden health benefits of greenhouse gas mitigation. Science, 2001, 293(5533)

3.Tao Wang, Jim Watson. Scenario analysis of Chinas emissions pathways in the 21st century for low carbon transition. Energy Policy, 2010, (38)

4.Larson, E.D., Zongxin,W., et al., Future implications of China's energy technology choices. EnergyPolicy, 2003, 31(12)

5.Chen, W.. The costs of mitigating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findings from China markal-macro modeling. Energy Policy, 2005, 33(7)

6.Cai, W., Wang,C., et al., Comparison of CO2 emission scenarios and mitigation opportunities in China's five sectors in 2020. EnergyPolicy, 2008, 36(3)

7.DRC, ERI, et al., 2050 China Energy and CO2 Emissions Report. Beijing,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ttee; Institute of Nuclear and New Energy Technology, TsinghuaUniversity. 2009

8.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08. OECD/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Paris. 2008

篇3

關鍵詞:

系統動力學;能源、經濟和環境;動態耦合;情景分析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17004302

0引言

隨著社會的快速向前發展,工業化、城鎮化速率持續加快,對能源的需求量逐漸增大,如何實現能源、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首要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大多數學者從研究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因果關系轉向加入環境因素的三者之間的關系模型。能源、經濟和環境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以及相互促進的動態關聯與耦合關系,簡單的靜態分析無法描述其錯綜復雜的關系。為此,運用系統動力學方法,通過建立能源、經濟和環境系統的動態耦合模型,并以四川省為例,進行模擬仿真和情景分析。

1能源、經濟和環境系統動態耦合模型

1.1系統因果反饋關系

能源、經濟和環境系統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當出現大量能源需求時,能源系統消耗能源,會促進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會對環境系統造成污染;環境系統在可承受范圍之內支持能源消耗,同時又制約能源的超負荷的發展;經濟系統會消耗能源,同時對環境進行改善。

2系統仿真與情景分析

2.1系統參數確定

模型以四川省為例進行仿真,時間邊界為2003-2018年,以2003年為模擬仿真的基年,其中資本形成總額拉動百分點、貨物和服務凈出口拉動百分點和通貨膨脹率取歷年數據的平均值;對于非線性的數據問題,采用表函數來表示,如污染投資系統表函數、每GDP的能源消費表函數、消費與拉動表函數;對于變量之間的關系確定,采用線性回歸的方法來表示,如能源生產量與能源消費量之間的關系。

2.2模型檢驗

選取2003-2011年的數據進行有效性檢驗,從模擬數據上來看,與實際相比較,相對誤差率在10%以內,可以看出模型仿真結果與實際系統是比較吻合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真實的反映四川省能源、經濟和環境系統之間的動態耦合關系。

2.3情景分析

由于能源、經濟和環境的協調可持發展尤為重要,在能源、經濟和環境的各種政策下,探索其在不同情況下的發展趨勢,并未其尋找最優的發展方式,為此,根據系統動力學方法和模型,探討如下三種發展模式:一是按照現有模式發展;二是按照調整能源結構模式發展;三是按照能源、經濟和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模式發展。

2.3.1按現有模式發展

根據四川省能源、經濟和環境歷史數據對其現有模式發展進行模擬仿真,即保持模型中的各個變量的參數不變,仿真出的結果為到2018年四川的地區生產總值為74676億元,能源消費量達到51715萬噸標準煤,而環境污染積累量也達到3556580萬噸;從現有模式來看,隨著能源的大量消耗,環境污染也愈加嚴重,雖然經濟快速增長,但無法實現能源、經濟和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2.3.2按調整能源結構模式發展

目前四川省的重化工發展階段特征明顯,能源的需求量持續增加,傳統能源的大量消耗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會越來越嚴重,為此調整每GDP能耗的表函數,模擬結果為到2018年,四川的地區生產總值為76580億元,能源消費量為48959萬噸標準煤,環境污染積累量為3684790萬噸,對能源結構進行調整,即降低傳統能源的消耗,引進新能源、支持節能減排政策,能夠讓能源結構更加優化,同時會加快經濟的增長和環境質量的逐漸改善。

2.3.3按能源、經濟和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模式發展

在環境的最大限度內,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將環境保護放在經濟發展的首位,為此,即調整每GDP能源消費的表函數,提高資本形成總額拉動百分點、貨物和服務凈出口拉動百分點,降低通貨膨脹率,調整污染投資系數表函數,增加每億元投資環境污染治理系數,模擬結果為四川的地區生產總值為81532億元,能源消費量為50603萬噸標準煤,環境污染積累量為3395750萬噸,從模擬結果可以看出,需調整經濟發展方式,加大環境保護力度,調整能源結構,發展清潔能源,以及節能減排,引導合理的消費等,才能實現能源、經濟和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四川省三種發展模式下的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費量和環境污染積累量的預測曲線如圖3~圖5所示。

3結論

通過構建系統動力學模型對能源、經濟和環境系統的動態耦合關系進行分析,并以四川省為例,針對不同情景下的發展模式進行模擬和仿真,研究結果表明未來一段時間內,能源需求會持續上升,同時面對巨大的環境壓力,三種發展模式中能源、經濟和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模式能夠更理想的實現在環境的承受范圍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能源的消耗會對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以清潔能源代替部分傳統能源,完善能源產業體制,合理引導能源消費等能夠改善環境現狀,最終實現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婧,賀晟晨等.基于SD方法的蘇州市經濟-能源-環境系統模擬研究[J].能源環境保護,2011,(4).

[2]劉維林.區域物流系統與經濟增長的動態耦合機理與實證仿真[J].經濟地理,2011,(9).

篇4

關鍵詞:新經濟環境;企業統計管理;管理方式創新

新經濟源自于美國,該詞于21世紀被廣泛應用,而新經濟環境下的企業統計管理工作面臨諸多問題,企業統計管理人員應全面分析各方面問題,管理方式應與時俱進,這時的企業統計管理反思顯得十分重要。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不斷發展,企業經濟模式亦持續延伸,新經濟環境下應針對企業實際情況進行改革,以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因此探討新經濟環境下企業能源統計管理,對企業能源統計管理工作有著極大現實意義。

一、新經濟環境下的企業統計管理概述

新經濟環境下的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人類知識凈化經濟形態逐漸形成,現已是新時代全新概念。新經濟強調信息化、網絡化、全球化、創新化的重要性,而此種經濟模式與企業統計管理工作息息相關,企業能源統計管理人員應不斷創新管理理念,并全方位分析企業統計管理問題,總結新經濟環境帶給企業的挑戰。統計對企業可持續發展有著極大現實意義,可為管理人員提供大量反饋信息,從而有效防范企業能源統計管理工作出現問題,及時化解企業經營風險。創新體系強調總體概念,企業統計與創新經濟應互相適應,確立企業發展新思路,提出適宜的應對策略,注重統計觀念、制度、管理體制、理論實踐的深層次改革。

二、企業能源統計管理中的不足之處

(一)企業領導者不注重能源統計管理

我國許多企業領導者并不注重能源統計管理,部分企業為了追求利益而僅注重財務數據及其指標分析。有領導者僅將統計看作簡單的填表及計算,僅認為其為財務數據分析及企業管理的基礎內容,并不注重此項工作的科學合理性。企業職能部門設計不科學,統計工作被逐漸削弱,從而嚴重影響統計工作的有序開展。

(二)企業統計服務主體錯位

新經濟環境下的企業為獨立市場主體,統計工作強調為自身發展服務。而我國諸多企業的統計工作限制較大,統計職能亦僅是報告形式,并不能充分發揮經濟管理統計的重要性,企業統計工作均未從實際情況出發,企業中的各項能源數據均未深層分析,導致企業統計分析結果誤差大,根本不能為企業各項重大決策作支撐。

(三)企業統計方法單一化

我國許多企業中采用的統計方法非常單一,這根本適應不了現代化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新經濟環境下的信息網絡技術飛速發展,而此項技術亦為統計工作提供了便利。許多企業中的統計工作僅是對內部數據進行整理與統計,各項深層次數據并未全面分析,市場化信息亦未能合理比較,統計工作動態評價與市場預測工作不能有序開展,而這根本適應不了現代企業管理發展需求。

(四)企業統計人員素質偏低

統計人員自身素質與企業統計水平息息相關,我國許多企業中的統計工作人員自身素質偏低,各項統計工作均是簡單重復,專業素質與職業道德意識低,從而導致統計工作質量及效率偏低,而這使得企業總體管理水平偏低。

三、企業能源統計管理措施

(一)加強統計方法創新

新經濟環境下的企業可持續發展應強調統計工作重要性,此項工作的開展要從各方面影響因素全面分析,從而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處理方式,確保統計信息及時有效。企業應不斷完善統計體系,其應全面適應現代企業發展需求。企業能源統計管理方式應深層次分析企業實際發展情況,積極引用信息技術,建設科學合理的統計信息數據庫,從而增強企業統計管理工作信息化、現代化,確保企業統計信息充分利用,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

(二)加強能源統計管理者對統計服務內涵的認識

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應全面掌握統計內容及其工作,要深層次分析企業能源各項勞動成果與資金情況,對其進行嚴格的統計核算,使其充分反映企業各項生產經營活動實際情況。新經濟環境下應強調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確保統計工作深層次反映市場需求與企業實際情況,從而基于此提出適應的生產經營決策,使得能源統計工作更好地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服務,確保企業能源統計管理工作有序開展。

(三)加強統計內容調整

企業應積極調整統計內容,確保各項信息有效性。新經濟環境下的企業可持續發展應注重市場經濟,統計工作應注重企業內部生產經營各方面統計分析,并全方位分析各外部因素對企業發展帶來的影響。統計工作務必基于企業實際發展情況,并構建相應的信息網絡,為企業提供準確無誤的反饋信息,確保各信息來源準確真實。此種信息網絡建設應強調企業能源統計理念的創新,不斷優化能源統計內容及結構,確保其全面地反映企業發展真實情況,而這亦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四、結束語

企業統計部門應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服務,新經濟環境下的企業發展要強調傳統統計管理理念創新,積極引用新型統計手段,以促進企業能源統計部門不斷完善。再以市場需求與各項反饋信息調整企業可持續發展,但盡管我國新經濟環境下各大企業發展飛速,其間能源統計管理工作中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因此探討新經濟環境下企業能源統計管理,對企業能源統計管理工作有著極大現實意義。企業能源統計工作應基于企業實際發展,并全面分析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適用于新經濟環境下企業能源統計管理的措施,本文簡析了新經濟環境下的企業統計管理,探討了企業能源統計管理中的不足之處,提出了適用于企業能源統計管理的措施,為企業能源統計管理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潘小松.淺談新經濟環境下企業統計管理的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2013(03).

[2]李建紅.談新經濟環境下企業能源統計管理的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2014(07).

[3]裝麗鳳.對企業能源統計管理工作的研究[J]中國經貿,2013(10).

[4]金先婕.淺談新經濟環境下企業能源統計管理的思考[J].中國科技投資,2013(15).

篇5

[關鍵詞] 系統動力學;能源-經濟-環境;協調發展;仿真研究

[中圖分類號]N945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3-5595(2013)02-0005-05

自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省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2012年,全省GDP突破5萬億美元。但是,經濟的高速增長極大地提高了能源需求,并對自然環境帶來了極其深遠的影響,GDP“含金量”僅列全國第26位。謀求能源-經濟-環境復合系統的協調發展已經成為實現山東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瓶頸。要解決上述問題,首先就需要對當前山東省能源-經濟-環境復合系統協調發展情況開展系統評價。

一、研究的必要性

區域能源-經濟-環境復合系統是一個不斷動態演化的開放的復雜巨系統,該復合系統的演化有多種宏觀表現特征,從發展的層面可以分為演進與退化兩個方向,從協調的層面可以分為協調演化和非協調演化兩種方式[1]。協調發展方式是指從無序走向有序、從簡單走向復雜、從低級走向高級的有效演化方式,但是事實上該復合系統的演化并不能保證一直延續協調發展的路徑。開展復合系統協調發展評價就是要把握該復合系統的演化現狀,明確當前復合系統的演化是處在一個什么樣的路徑上。眾多學者對經濟-環境復合系統、經濟-環境-社會復合系統的協調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但是研究成果還存在以下不足:(1)能源系統作為區域經濟發展動力和環境變化的重要因素,在能源-經濟-環境復合系統協調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當前對該復合系統的研究較少[2-4];(2)當前對復合系統協調發展評價的研究,更多的學者關注對復合系統當前發展狀況的評估,而對復合系統未來協調發展的評估研究不足[5-7]。

基于此,本文以能源-經濟-環境復合系統為研究對象,根據評估現狀預測未來的研究思路,構建能源-經濟-環境復合系統協調發展評價模型,并以山東省能源-經濟-環境復合系統協調發展評價問題為例,驗證模型的適用性,為山東省能源-經濟-環境復合系統協調發展提供理論基礎。

二、研究設計

能源-經濟-環境(3E)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能源是經濟發展所必需的生產要素,一方面經濟增長對能源有依賴性,另一方面,能源的發展要以經濟增長為前提。環境污染與能源消費呈高度正相關關系,能源的逐漸耗竭及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都將阻礙經濟的發展。環境也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為經濟發展提供物質條件,既可以直接促進經濟的發展,也會阻礙經濟的發展。經濟是環境的主導,通過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使環境得到保護,不恰當的經濟發展,將導致能源耗竭和環境破壞[8]。能源、經濟、環境三大子系統之間存在復雜的非線性關系,因此,探究三大系統之間的關系,構建能源-經濟-環境復合系統動力學模型,可以準確地仿真3E復合系統,評估3E系統協調發展現狀,而且能夠對3E系統未來協調發展進行預測[911]。

(一)復合系統因果關系分析

本文應用VensimPLE構建山東省能源-經濟-環境復合系統SD模型,根據數據的可得性,應用山東省2000―2010年的數據進行分析。能源子系統主要對一次能源生產、能源調出、能源調入、能源消費這幾個指標進行研究,探討能源供給與能源消費之間的協調關系,以及能源狀況對環境和經濟的影響;環境子系統主要對工業污染進行研究,研究工業污染排放、工業污染治理、工業污染治理投資等指標,探討經濟與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經濟子系統主要對資本形成總額、最終消費支出、貨物與服務凈流出、通貨膨脹等因素進行研究,探討經濟增長對環境、能源系統的影響。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4月第29卷第2期張海云:山東省能源-經濟-環境協調發展SD建模與仿真研究在對山東省2000―2010年的數據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建立如圖1所示的能源、經濟、環境復合系統因果關系模型。由圖1可以看出:(1)隨著區域GDP的增長,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量不斷增加。污染治理投資量不斷增加可以不斷降低環境污染程度,環境污染程度的降低使得區域GDP損失減少。(2)區域GDP增長可以帶動能源生產能力增強,進而使得能源生產力增加,能源供給增加。能源供給可以保障區域GDP增長。(3)隨著區域GDP的增長,能源消費量不斷增加,能源消費增加導致能源短缺狀況惡化,能源短缺導致區域GDP損失。(4)區域GDP增加帶動最終消費支出、資本投資、貨物和服務進出口能力增加,從而帶動區域GDP增長。(5)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單位GDP能耗,減少能源消費,改善能源短缺狀況,減少因能源短缺帶來的GDP損失。同時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單位投資污染治理能力不斷提高,環境污染程度不斷降低,因環境污染帶來的GDP損失不斷降低。

圖1山東省能源-經濟-環境因果關系模型(二)復合系統流圖分析

因果關系模型反映各種變量之問的邏輯關系以及描述系統的反饋結構,但并不能反映不同性質變量之間的區別。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構建了能源-環境-經濟系統模型流圖,見圖2。圖2山東省能源-環境-經濟系統模型(三)模型主要反饋回路

根據前文對能源-經濟-環境復合系統因果關系及流圖的分析,模型主要反饋回路有:

1.區域GDP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量環境污染程度區域GDP

區域GDP的增加,政府對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力度會加大,投資額增加。環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環境污染程度會降低,而環境的改善能夠促進經濟的更好發展。因此該反饋回路是正反饋回路。

2.區域GDP污染排放量污染程度區域GDP

區域GDP的增加使得污染排放量增加,從而污染程度加劇。污染程度的加劇導致環境破壞嚴重,從而影響了GDP的更好發展。因此該反饋回路是負反饋回路。

3.區域GDP能源生產能力能源生產量能源供給量能源充足程度區域GDP

區域GDP的增加使得能源生產能力得到提升,生產能力提升使得能源生產量增加,進而能源供給量增加。能源供給增加使得能源充足程度提高,能源充足從而帶動區域GDP的更好發展。因此該反饋回路是正反饋回路。

4.區域GDP能源消費量能源充足程度區域GDP

區域GDP的增加導致能源消費量增加,能源消費增加造成能源充足程度降低,從而影響GDP的增長。因此該反饋回路是負反饋回路。

5.區域GDP能源消費量污染排放量污染程度區域GDP

區域GDP增加導致能源消費量增加,能源消費增加帶來污染排放的增加,從而使得污染程度增加,環境狀況惡化,最終導致GDP發展受到限制。因此該反饋回路是負反饋回路。

6.區域GDP資本形成總額、最終消費支出、貨物和服務凈流出區域GDP

區域GDP增加帶動區域GDP各分量的提高,從而直接帶動區域GDP的良性發展。因此,該反饋回路是正反饋回路。

7.區域GDP能源消費量最終消費支出區域GDP

區域GDP的增加導致能源消費增加,能源消費是最終消費的一部分,從而最終消費支出增加,區域GDP增加。因此該反饋回路是正反饋回路。

能源、環境、經濟各子系統之間物質信息流通循環都受到區域GDP的影響,而區域GDP又受到能源總消耗量、環境污染程度影響。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指標圍繞區域GDP、區域GDP各分量、能源供給、能源消費、工業污染排放、工業污染治理投資等指標展開。

(四)模型有效性檢驗

本文選取三個核心指標(能源消費量、年污染排放量、名義GDP)進行模型檢驗,在仿真時,通貨膨脹率和實際GDP增長率預期值均采用歷史真實值。結果發現,三個核心指標2001―2009年實際值與仿真值誤差均在5%以內,2010年實際值與仿真值誤差為503%。由此可以發現,本文構建的能源-經濟-環境復合系統SD模型具有較好的擬合能力,可以用于該系統的仿真預測。

三、山東省能源-經濟-環境復合系統協調發展仿真預測

在應用上述SD模型對山東省能源-環境-經濟系統的基本行為模擬時,選擇的參數基本與目前的政策保持一致,下面分別對能源系統、環境系統、經濟系統的基本仿真模擬數據進行說明。

(一)能源系統仿真預測

根據上述模型,山東省2011―2020年能源供給、消費、調入、調出及單位GDP能耗指標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見,2011―2016年,山東省能源供給基本能夠滿足能源消費需求,并未出現嚴重的能源短缺現象;2017―2020年,能源消費量呈現平穩運行態勢,能源消費量逐年增加;2019年能源消費量將達到最大值531686萬噸標煤。能源對外依賴度(能源調入/能源消費)將持續提高,2011年能源對外依賴程度為576%,2020年將達到8768%。因此,當前的經濟發展模式在未來對能源依賴的壓力將日趨嚴峻。

(二)經濟系統仿真預測

在一定通貨膨脹率和GDP增速下,山東省經濟系統未來發展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見,山東省未來資本形成總額的增長率較大,平均為1495%,最終消費支出在2011―2016年出現平穩增長的態勢,2016年之后增長率逐年減小,至2020年,最終消費支出的增長率僅為187%,貨物和服務凈流出增長率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山東省經濟增長結構出現不協調的態勢。資本形成總額占GDP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且呈逐年增長的趨勢;貨物和服務凈流出所占比重呈現逐年降低態勢;最終消費支出所占比重也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由此可見,在當前經濟發展模式下,未來山東省經濟增長仍舊主要依靠投資形式拉動,最終消費支出、貨物和服務凈流出增長動力不足,經濟增長結構趨向不合理。

(三)環境系統仿真預測

伴隨山東省經濟的增長和能源系統的不斷演化,環境系統的發展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見,山東省2011―2020年工業污染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趨勢,年均增長率約為371%,工業污染治理壓力將逐年增大。與此同時,工業污染治理投資也將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增長率約為864%。在假設萬元投資工業污染治理量為2001―2010年均值的前提下,由于通貨膨脹因素的影響,萬元投資工業污染治理量在2011―2020年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因此,未來幾年山東省工業污染治理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工業污染治理領域的科技水平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

四、結論

本文通過系統分析山東省能源-經濟-環境復合系統因果關系,構建并驗證了該復合系統的SD模型,進而對該復合系統未來協調發展情況進行了預測分析,研究發現:

其一,在當前的經濟發展方式下,在經濟高速增長的牽引下,未來山東省能源對外依存度將非常嚴峻,通過有效的方式改變“以煤為主”的單調的能源供給,增加其他種類能源的供給,尤其是應當大力開發、使用綠色能源,這是緩解山東省能源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

其二,以GDP為代表的經濟快速增長評價方式,將引發嚴重的經濟結構失衡問題;當前以投資為主的經濟發展動力將在一定程度上誘導資源轉向政府投資方向,而消費增長將日趨乏力。

其三,經濟的快速增長和能源供給、需求的增長,將進一步惡化當前業已脆弱的生態環境,未來山東省的污染治理壓力將進一步加大,先污染后治理的環境保護模式將引發嚴重的生態問題。從源頭上監控環境污染、環境破壞問題已成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 ROBERT GROSS. Resource productivity innovation: Systematic review[C]. An evaluation of the systematic review process, 2003(10):10211033.

[2] LIANG JINSHE, ZHANG WEI, CAI JIANMING. Regional faetor decompositions in Chinas enevgy intensity change: Base on LMDI technique[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8,34(8):5262.

[3] 包群,彭水軍.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基于面板數據的聯立方程估計[J].世界經濟,2006(11):4859.

[4] 陳祖海.基于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環境容量分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6):4548.

[5] 柯健,汪燕敏.安徽省資源、環境、經濟系統協調發展評價[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7(8):688691.

[6] 杜凱,周朝民.基于庫茨涅茨曲線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的實證分析――以南京為例[J].上海管理科學,2009(3):5659.

[7] GUTTORMSEN A G. Gausality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D].Norway: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Norway,2004.

[8] 魏一鳴,吳剛,劉蘭翠,等. 能源經濟環境復雜系統建模與應用進展[J]. 管理學報,2005(2):159170.

[9] 涂正革.環境、資源與工業增長的協調性[J].經濟研究,2008 (2): 93105.

篇6

關鍵詞:環境會計 環境會計制度 環境會計假設

中圖分類號:F23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4-158-02

2010年1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成立國家能源委員會的通知》:為加強能源戰略決策和統籌協調,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家能源委員會。國家能源委員會由國務院總理擔任主任,國務院副總理擔任副主任。中國對能源戰略的重視上升到一個新高度。以下僅從環境會計角度分析,政府和會計界可以做的幾個方面工作。

一、何為環境會計

按照《現代會計百科辭典》收錄的詞條,環境會計是“從社會利益角度計量和報導企業、事業機關等單位的社會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及管理情況的一項管理活動。它旨在指導經濟資源作最有效運用及最佳調配,以提高社會整體效益”。所以說,環境會計是以環境資產、環境費用、環境效益等會計要素為核算內容的一門專業會計。環境會計核算各會計要素,都采用一定的方法折算為貨幣進行計量。但環境會計貨幣計量單位的貨幣含義不完全是建立在勞動價值理論基礎上的。按照勞動價值理論,只有交換的商品,其價值才能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衡量,對于非交換、非人類勞動的物品,是不計量的,會計不需對其進行核算。然而這些非交換、非人類勞動的物品有相當部分是環境會計的核算內容,因此環境會計必須建立能夠計量非交換、非勞動物品的價值理論。

眾所周知,未來經濟增長并不一定要以較嚴重的污染為代價。只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就有可能變得既富裕又潔凈。在所有措施中并不排除采用特殊的會計政策和會計模式。如日本規定,防止環境污染用的機器設備第一年可提占成本33%的折舊,節能的機器設備第一年可提占成本25%的折舊。然而,傳統會計并沒有把環境支出與收益納入其核算體系,沒有對環境項目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沒有提供生態效益方面的信息,而是把會計主體局限在沒有生態的環境之中,資源和環境的消耗沒有計入成本。結果導致了以犧牲環境、透支未來為代價,取得了虛夸的收益,為企業和國家帶來了無盡的后患。原會計核算體系已面臨著嚴峻挑戰。將環境項目納入會計核算體系已成為必然。

二、環境會計核算的基礎

(一)環境會計假設

環境會計假設是對環境與會計之間的關系所做出的合理推斷,是環境會計核算賴以進行的前提條件。國內不少學者對此進行過有益的探討,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提法:一是概括為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多重計量、可持續發展等五項(徐跡,1998);二是概括為會計主體、受托責任、環境價值、多元計量等四項(孟凡利,1999);三是概括為會計主體、可持續發展、貨幣計量等三項(肖維平,1999)。環境會計作為現代會計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必須具備會計的基本特性,因而撇開會計理論中現有的四項假設而另辟蹊徑是不足取的。同時會計的本質屬性和固有功能決定了環境會計的作用范圍只能限于能用貨幣或其他單位予以計量的環境活動,不宜人為擴大。據此認識,將環境價值、可持續發展等作為環境會計基本假設似有不妥。從環境會計目標和特定研究對象出發,環境會計假設應當在堅持現有四項基本假設基礎之上,拓展會計主體和貨幣計量假設的外延。

(二)環境會計要素

環境會計要素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環境會計要素包括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權益、環境費用、環境收入和環境利潤(蔣堯明,2000);二是認為環境資產、環境效益和環境費用構成環境會計要素(徐漸,1998)。會計要素作為會計核算具體內容的基本分類項目,應由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來決定。從環境信息披露的這些要求看,目前的企業會計要素已能涵蓋信息使用者的環境信息需求,沒有必要再建立環境會計核算的獨立要素。但為了全面、恰當地反映環境信息,應對現有會計要素的外延進行必要的補充。如費用要素,不僅要包括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直接耗費,而且要包括因環境問題所消耗資源的價值確認,以及因此發生的經濟利益流出等。問題的關鍵不是另立新的要素,而是科學地確定原會計要素如何概括環境因素在內的確認標準。再說,會計要素是構成財務報表的基本框架,環境會計信息無論是表內揭示還是采用附注揭示的形式,都只能是對企業報表基本信息的必要補充。如另按特定內容設置獨立要素,將會弱化會計要素在會計核算中應有的作用,造成核算體系上的混亂。

(三)環境會計核算的原則

關于環境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除必須遵循《企業會計準則》中規定的一般原則外,由于環境會計核算內容的特殊性,也要求明確其特有的原則。主要有以下三項:一是社會性原則。環境會計的重要目的是要揭示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信息,特別是由于自身活動所帶來的外部不經濟信息,這種信息不僅是經濟方面的,還應當是社會性的,要求企業站在社會的角度考慮企業的業績,從社會效益出發,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成本。但由于外部不經濟一般不涉及企業自身的利益,加之計量上的困難,企業往往缺乏核算的積極性,這就要求在經濟活動中不斷規范經濟外部,在采用法律、行政方法的同時,通過會計核算使其得以有效地實現。二是充分披露原則。環境會計應以其特有的方式向信息使用者報告所有的環境信息,不能有意忽略或隱瞞外部不經濟信息。這就要求企業全面核算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費用與環境效益,并增設必要的核算賬戶,提供全面的核算指標。三是靈活性原則。環境會計核算應針對不同企業分別確定其核算內容,在計價方法與計量單位的選擇上可采用多種方法,一切以全面揭示企業的環境信息并力求相對準確為準繩。

三、研究現狀及癥結分析

(一)理論界對環境會計的研究

環境會計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以1971年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會成本轉換研究》和1973年馬林的《污染的會計問題》為代表。其后,西方各國會計理論界將環境問題與會計理論相結合,著手研究環境會計和環境報告,并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理論框架。1990年Rob Grany的報告《會計工作的綠化》,作為環境會計研究的一個里程碑,標志著環境會計研究已成為全球學術界關注的中心議題。1992年,“世界管理與發展”國家首腦會議通過了保護世界環境的四個綱領性文件,由此掀起了世界性的環境會計研究。我國開展環境會計的研究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才引進環境會計理論。90年代,我國逐漸開展了對“綠色GDP”的研究,進而延伸至環境會計理論體系。1994年我國政府制訂了《中國21世紀議程―人口、資源與環境》白皮書,將可持續發展確定為我國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戰略目標,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從而在客觀上要求我國建立環境會計體系,以確??沙掷m發展戰略的實施和生態經濟發展的需要。在西方會計理論界,有越來越多的會計專家把環境問題與會計理論結合起來研究,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環境會計理論。

(二)環境會計實施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首先企業環境會計的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仍不成熟。我國會計理論界對于環境會計問題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缺乏深入、系統、全面的研究,特別是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從會計實務方面看,我國企業還沒有建立完整的環境會計信息系統,企業環境報告、信息披露嚴重不足,且缺乏可比性和可靠性。其次環境會計制度不完善。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相關的環境會計準則、制度對企業是否運用環境會計進行約束,企業通常不會主動披露環境會計信息;即使有些企業有披露環境信息的動機,但由于目前還沒有可操作性的會計準則,還滿足不了實務會計的要求,也會選擇暫不披露。再次與環境成本核算相配套的會計核算體系尚未建立。在環境會計中,環境成本的核算是重難點之一,可以說,解決環境成本計算的具體方法是深化環境會計研究與推廣應用環境會計的關鍵。但是,在我國目前尚無環境成本核算的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企業內部也尚未建立與環境成本核算相配套的會計核算體系。

四、發展生態經濟,解決環境會計實施難題

目前發達國家的會計學界在環境會計研究方面已取得重大進展,并在會計實務中廣泛實踐,聯合國也于1999年討論通過了《環境會計和報告的立場公告》,形成了系統完整的國際環境會計與報告指南。相比之下,我國環境會計的研究較為滯后,實務方面更是進展緩慢。環境會計作為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發展生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解決當前我國環境會計實施困難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增強公眾和企業的環保意識,樹立企業環境責任的道德理念

目前,企業的環境責任的道德理念尚未真正形成,對環境會計在建立健全中國環境信息公開化制度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認識。首先政府職能部門應當更新傳統觀念,樹立生態環境無害化的綠色文明理念,建立企業清潔生產的生態環境戰略發展觀念。其次是國家環保職能部門應加大環境保護,推進環境會計核算的宣傳力度,借我國“綠色GDP”試點工作,建立適合我國的經濟核算框架,促進中國環境會計研究和發展。建立實施中國環境會計是一個跨世紀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內容復雜,除了需要加強法律等的強制作用外,還應調動社會各界做好環境保護的宣傳與教育,包括加強對公眾的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教育,引導設立綠色投資機構等。

(二)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經驗,促進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的同步發展

環境會計要素確認、計量和披露存在的問題,反映出我國環境會計理論的不成熟。因此,我們應加強環境會計的國際交流和合作,積極主動地參與環境會計的國際化進程,吸收國外發達國家環境會計的研究成果,同時充分結合我國國情開展我國的環境會計研究,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環境會計理論體系。發達國家環境會計的研究起步早,目前在環境會計理論和方法上已有經驗可循。我們應在了解其環境會計發展歷史、現實狀況,把握其來龍去脈的基礎上緊密結合我國的現實國情,有目的、有針對地吸收和借鑒有益于我國的環境會計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同時。要加強與各國間的交流與合作,減少開發中的重復勞動,加快我國環境會計理論、實務的發展,一方面可以創造條件,鼓勵會計師事務所開展環境審計工作,另一方面在會計職業團體內部設置專門的委員會或小組開展對環境會計的研究工作。

(三)從制度方面看,制定可操作性強的環境會計制度

從我國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雖然在研究廣度和深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規范研究領域,實證性的偏少。另一方面,成熟的環境會計理論體系還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形成,所以目前應該加強環境會計實用性理論的研究。盡快開展環境會計實踐。環境會計的實施不能等到理論成熟了才開始,而應該邊探索、邊實踐、邊總結。會計的核算和監督依據會計準則,環境會計的核算、監督、披露和報告也要以環境會計準則為準繩。盡快組織專家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環境會計準則和制度,這是實施我國環境會計的關鍵。

盡管我國已制定并頒布了不少環境法律法規,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法制體系,涉及環境因素的會計法規幾乎是一片空白。現行《會計法》作為指導會計工作的根本規范,未涉及任何環境會計方面的內容。若想成功地推行環境會計,必須完善環境會計法律法規,修改和完善《會計法》,將環境會計核算和監督列入《會計法》,從法律上明確環境會計的地位和作用。將涉及環境的內容列入會計要素,建立環境信息披露規范,完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制定具體的環境會計準則,使環境會計信息的揭示有統一的標準,使環境會計具有實際可操作性,便于會計人員運用。

參考文獻:

1.陳毓圭.環境會計和報告指南.會計研究,2008(5)

2.孟凡利.環境會計:亟待開發的現代會計新領域.會計研究,2007(1)

3.孟凡利.環境會計的概念與本質.會計研究,2008(12)

4.徐泓等.環境會計要素的確認.財務與會計,2009(6)

5.肖維平.環境會計基本理論研究.財會月刊,2009(5)

6.龍靜等.建立環境會計制度.促進生態經濟發展.中國市場,2005(50)

篇7

我們怎樣才能滿足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不論你是一位學習能源知識的學生還是剛剛進入這個領域的新手,本書將會幫助你理解環境、能源可持續性與材料之間的關系。本書全面地覆蓋了有關的每一個論題。通過理論與洞察力相融合,將各個不同的學科的內容匯聚在一起。

本書共有49 章,分成6個部分,還有2個附錄。第1部分 能源與環境:全球展望,含第1-8章:1.氣候變化入門;2.全球能源展望及能源安全;3.可持續性及能源轉換;4. 原料的能源成本:以薄膜光生伏打學材料為例;5.原料經濟學;6.全球能源流動;7.全球原料流動;8.二氧化碳的捕俘與封閉。第2部分 不可再生能源,含第9-16章:9.石油與天然氣;10.高級煤轉換技術:原料挑戰;11.油頁巖與瀝青砂;12.非常規能源:氣體水化物;13.核能源:現狀與未來的計劃;14.核非增殖;15.核廢料的管理與處置;16.受控核聚變的原料要求。第3部分 可再生能源,含第17-30章:17.太陽能概論;18. 通過光伏器件直接轉換太陽能;19.光伏能源轉換的未來概念;20.聚集與多結光生伏打學;21.太陽熱電的聚集;22.太陽-熱電:太陽熱能的直接轉換;23.發展中世界的脫離電網太陽能;24.光能合成原理;25.源自微生物的生物燃料及生物原料;26.通過水化處理的纖維素有機物燃料;27.太陽能轉換的人工光能合成;28.設計自然光能合成;29.地熱及海洋能源;30.風能。第4部分 運輸,含第31-34章:31. 運輸:機動車;32. 運輸:航空;33. 運輸:航運業;34. 運輸:全自主車輛。第5部分 能源效率,含第35-41章:35.照明;36.能效建筑;37.絕緣材料科學;38. 一個工業能效的實例研究;39.綠色工藝:催化反應;40.原料的可利用性及回收;41.生命周期評估。第五部分能源存儲,高滲透可再生及電網穩定性,含第42-49章:42. 智能電網:以美國作為實例研究;43.高滲透可再生的重要性;44.電化學能存儲:電池與電容;45.機械能存儲:抽水蓄能、CAES、儲能輪;46. 燃料電池;47. 太陽能燃料;48. 太陽熱量轉化為燃料的方法;49.光電化學與混合太陽能轉換。最后是總結。附錄A:熱力學;附錄B:電化學;附錄C:單位。

本書第1編者來自美國國家能源部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第2編者來自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所。

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和北伊利諾大學的G·克里布特里對本書評論道:“本書填補了能源、環境及可持續性之間的信息鴻溝……它具有權威性、前瞻性并且極為詳盡……普通讀者和能源分析師以及剛進入這個領域的學生都將會體驗到令人愉悅的閱讀經歷。”

篇8

作者簡介:李國平,教授,博導,主要研究方向為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通訊作者:郭江,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礦區生態補償。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研究”(編號:12&ZD072)。

摘要從開采企業應繳的生態環境補償費和政府財政支出兩個角度探討能源資源開采過程中生態環境的補償費偏少的問題。煤炭企業每開采1 t煤應繳的生態環境補償費約為11.12-12.9元,最多只能補償因煤炭資源開采造成生態環境破壞損失的1/3,資源開采企業應繳的生態環境補償費遠遠低于煤炭資源開采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失的水平要求。能源資源富集區地方財政的生態環境支出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難以為當地生態環境的恢復治理提供有效的資金支持。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地方財政支出結構不合理,生態環境治理經費所占比重偏小,限制了生態環境治理經費的支出;另一方面,現行財稅體制的不完善導致地方財政增收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導致地方財政支出資金來源不足,造成地方財政不能滿足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的要求。最后,從明確能源資源富集區生態環境補償的原則、改革能源資源富集區生態環境補償稅費體系、增強地方財政的增收能力三個方面提出完善能源資源富集區生態環境補償費來源渠道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能源資源;富集區;生態環境;治理;補償費

中圖分類號F0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3)07-0042-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7.007

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的開采,往往都是以犧牲當地的生態環境為代價的,這是一種典型的外部不經濟現象。為了有效地矯正能源資源開采過程中的外部不經濟現象,通常采取生態補償的手段使這種外部不經濟性內部化,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黨的十七大報告要求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加大生態保護和建設力度,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生態環境補償已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任務。從我國實際情況來看,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實踐多屬于“抑損”型的生態補償,是獲益的經濟系統對受損的生態環境系統的補償[1]。恢復治理因資源開采破壞的生態環境,需要大量的生態環境補償費作為保障。當前我國能源資源富集區的生態環境補償費主要來自來兩個途徑:一是資源開采企業上繳的生態環境補償費,二是政府財政撥款。但是補償費遠不能滿足資源開采帶來的巨大生態環境破壞[2]。生態環境補償費的不足,直接導致能源資源富集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效果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為了進一步研究能源資源富集區生態環境治理問題,本文以榆林市作為研究對象。榆林市位于陜西省的最北部,擁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我國陸上探明的最大整裝氣田,被譽為“中國的科威特”。隨著能源資源的大規模開發,當地的生態環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壞。截止到2010年,榆林市煤炭采空區達499.41 km2,每年新增70-80 km2;已塌陷118.14 km2,每年新增30-40 km2。至2007年,榆林市因煤礦采空區塌陷造成2 805戶、9 585人受災,損毀房屋4 500多間、耕地2.4萬多畝、林草地65 800多畝;湖泊由煤田開發前的869個減少到79個。目前,榆林市的礦區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未達到治理的要求,其中生態補償費不足是影響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關鍵因素之一。基于此,本文結合榆林市的實際情況,從開采企業應繳的生態環境補償費和政府財政兩個角度探討能源資源開采中的生態環境補償費偏少的問題及對策。

1能源資源開采企業應繳的生態環境補償費分析1.1能源資源開采企業應繳的生態環境補償費

我國能源資源開采企業應繳的生態環境補償費主要有兩類,一是生態環境治理費,二是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征收生態環境治理費屬于事后行為,能源資源開采企業繳納生態環境治理費后,政府將代替企業承擔起生態環境治理的責任。征收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屬于事前行為,該行為一方面能夠激勵企業認真履行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責任,以獲得保證金的全額返還;另一方面,約束企業規避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責任的行為,使其為忽視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付出代價。雖然,生態環境治理費體現了“誰破壞、誰付費”的原則,使得能源資源開采企業為自己的生態環境破壞行為買單,但是,能源資源開采過程中產生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往往治理難度大、周期長,甚至有些破壞是不可逆轉的,所以,企業上繳的生態環境治理費可能不能滿足整個生態環境恢復治理過程中的費用開支。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作為生態補償費的有效補充,能有效地激勵和約束企業參與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行為。生態環境治理費和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能夠從事前、事后兩個階段,有效地保證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任務的完成。

根據各級政府部門的規定,榆林市煤炭開采企業應繳的生態環境補償費主要涉及以下名目:水土流失補償費、煤炭礦井廢水處理費、煤矸石排污費、地表塌陷補償費、煤炭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等。具體標準見表1。

綜上,榆林市每開采1 t煤應繳的生態環境補償費為11.12-12.9元。

李國平等:能源資源富集區生態環境治理問題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年第7期1.2能源資源開采中的生態環境破壞的損失水平

李國平等[3]根據煤炭開采給當礦區大氣、水、土壤、植被等造成污染破壞的統計資料,以2003年為計算口徑,估計出陜北地區平均每開采1 t煤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失約為34.63元。茅于軾、盛洪和楊富強[4]以2005年為計算口徑,估計全國開采1 t煤炭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損失約為69.47元。吳文潔和高黎紅[5]從環境污染損失和生態破壞損失兩個方面對榆林能源資源開采的環境代價進行估算,得出,2008年榆林地區平均每開采1 t煤炭會帶來約 78元的生態環境破壞損失。

本文以2009年為計算口徑,分別對李國平等、茅于軾等、吳文潔等的計算結果進行了折算,得出他們三人的估算值分別為:41.40元/t、78.52元/t、77.45元/t。需要指出的是,煤炭開采過程中的生態環境破壞狀況的估計的復雜性、計量數據收集的難度和計量方法的差異,是引致以上研究結果存在較大偏差的原因。

1.3能源資源開采企業應繳的生態環境補償費與生態環境破壞損失價值的比較從當前榆林市煤炭開采企業應繳的生態環境補償費標準來看,企業應繳的生態環境補償費遠遠小于生態環境破壞的損失價值。如果以李國平等估算的生態環境破壞

表1榆林市煤炭開采企業應繳的生態環境補償費

Tab.1Compensation paid by coal mining

enterprise in Yulin City

項目

Item征收標準

Collection

standards依據

Basis生態環境

治理費水土

流失

補償費5元/t2009年實施的《陜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開采水土流失補償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規定,得知陜北地區征收水土流失補償費的標準:原煤5元/t、石油30元/t、天然氣0.008元/m3。礦井

廢水

篇9

多年來,神霧集團一直蟬聯“中國節能服務產業十佳品牌企業”;2012年12月,德勤在上海“2012中國清潔技術企業20強企業”,神霧排名第一;2013年7月,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上的“2013中國節能服務公司百強榜”,神霧排名第二;是中國專門從事化石能源節能技術研發與技術推廣的最大高科技企業之一。

神霧集團先后獲得國家、省部級等各類榮譽、獎勵或稱號50多項,承擔國家、省部級科技課題23項,擁有國內國際專利102項,正在審批專利113項。

創始人與其創業團隊

吳道洪博士,男,生于1966年9月,湖北仙桃人。1988年畢業于國防科技大學固體火箭發動機專業并獲學士學位;1991年畢業于國防科技大學液體火箭發動機專業并獲碩士學位;1994年畢業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發動機專業并獲博士學位;1995年進入中國石油大學重質油加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博士后研究一年。畢業時創辦了北京神霧集團,至今任董事長。他是中國燒嘴式蓄熱高溫空氣燃燒技術的發明人;作為第三代燃燒技術的引領者,他帶領其自主創新團隊,自籌資金5億多元,在中關村科技園建成了全球少有的化石能源節能與低碳技術大型實驗室;多年來這一創新團隊的科研成果一直引領著中國先進節能燃燒技術的發展方向,已在化石能源與礦產資源高效清潔利用領域開發出多項全球首創或國際領先的高效節能、低污染的顛覆性新工藝,正在為我國化石能源的節約和大氣污染的治理發揮重要的作用。

神霧集團長期注重科研投入和創新團隊建設。神霧企業技術中心擁有一支240余人的多學科交叉融合、年齡和知識結構合理、創新開發能力和技術協作精神很強,極具國際競爭力的高水平科研隊伍,擁有博士后4人、博士36人、碩士76人,高級工程師14人,享受政府津貼專家3人。已被命名為“北京市企業技術中心”、“北京市劣質鐵礦石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中心、“北京市低變質煤與有機廢棄物熱解提質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蓄熱式高溫空氣燃燒技術北京市工程實驗室”、國家級博士后工作站。核心技術與主導產品定位

神霧集團主要以工程咨詢、工程設計及工程總承包為商業模式,向大量使用化石能源的高耗能、高排放工業企業推廣其自主創新的高效節能燃燒技術、直接還原煉鐵新工藝、低階煤炭提取石油、天然氣及提質煤新工藝、能量系統優化等技術與裝備。

目前已在非常規化石能源、非常規礦石資源和可再生資源三大領域、二十六個高效節能工藝技術及裝備上取得重大突破,引領著我國工業節能環保技術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的發展方向,多項工藝及裝備已經權威學術機構鑒定為“國際領先水平”。

憑借多年的自主創新積累和市場實踐,神霧集團已具備跨國界、跨行業、多領域綜合節能技術推廣及工程化能力,2012年底資產45億元,全年節能技術訂單52億元。大型蓄熱式工業爐、蓄熱式鍋爐、蓄熱式轉底爐、蓄熱式中低階煤炭熱解爐、氫氣煉鐵豎爐等核心技術產品成熟,市場占有率穩居首位。

2010年主營業務收入13.95億元,實現凈利潤1.44億元;2011年主營業務收入18.34億元,實現凈利潤2.09億元;2012年主營業務收入24.85億元,實現凈利潤2.35億元。2013年呈現快速迅猛增長態勢。主營業務、主要產品與核心技術

神霧集團擁有六項具有全球主導性、顛覆性的核心節能工藝及裝備:

1、化石能源的高效節能低污染燃燒技術及裝備

神霧集團開發的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燒嘴式蓄熱高溫空氣燃燒技術”,解決了傳統工業及民用燃燒中燃料消耗高、有害氣體排放大、余熱浪費嚴重等問題。神霧集團蓄熱式高溫空氣燃燒器已廣泛應用于800余臺冶金、化工、機械、建材等行業的各種工業爐和鍋爐中,平均節能30%以上。該項技術2008年8月27日通過了中國金屬學會組織的國家級科技成果鑒定,鑒定結論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項技術被國家發改委(公告2008第36號文)列入首批國家重點節能技術推廣目錄,被工信部《工信規(2011)480號》列入鋼鐵行業“十二五”期間節能減排技術推廣應用重點。

2、劣質黑色金屬礦、有色金屬礦的轉底爐高效清潔冶煉工藝及裝備

神霧集團開發的煤基轉底爐直接還原煉鐵新技術,能夠為我國儲量豐富的廣大低品位鐵礦石、難選鐵礦’復合共伴生礦及冶金有色固體廢物等原料提供高效、低成本清潔處理的提煉方案,既解決了我國鋼鐵行業多年來70%以上的鐵礦原料受制于國外三大礦業公司、經濟效益低下、礦石價格無談判話語權等問題;又解決了高爐冶煉工藝中長期對焦炭作原料的依賴,只需使用普通的動力煤就可以煉鐵。2012年7月15日中國金屬學會對應用該新技術的沙鋼集團轉底爐直接還原煉鐵生產線的國家級成果鑒定意見為:“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2009年直接還原冶煉轉底爐被認定為北京市自主創新產品,2012年,蓄熱式轉底爐榮獲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新技術新產品稱號。

5、氫氣豎爐直接還原清潔煉鐵技術及裝備

神霧集團開發的氫氣豎爐直接還原清潔煉鐵新工藝是煉鐵工業的一次革命,該工藝不用焦炭、沒有燒結、沒有焦化,對比傳統的高爐煉鐵工藝能耗下降20%以上,CO2、NOx、SOx、PM2.5等污染物的排放可降低90%以上,能夠徹底解決鋼鐵工業對我國大氣霧霾造成的嚴重影響。同時對我國增加廢鋼煉鋼比例、推動我國逐漸向優質鋼生產國轉型、從鋼鐵生產大國變為鋼鐵生產強國將發揮巨大的作用。

神霧集團正在建設的“山西中晉太行礦業公司30萬噸/年焦爐煤氣豎爐直接還原煉鐵項目”是全球第一條使用焦爐煤氣的示范線,也填補了我國氫氣豎爐直接還原鐵技術和產品的空白;正準備開工的“江蘇連云港神圣公司200萬噸/年煤制氣豎爐直接還原煉鐵生產線項目”是全球第一條煤炭制氣豎爐直接還原煉鐵示范生產線;同時也正在籌建全球第一條“通遼200萬噸/年煤制氣豎爐直接還原釩鈦資源綜合利用項目”。

4、褐煤、長焰煤、油頁巖等熱解提質新工藝

煤炭是中國的主體能源,也是關系到中國經濟命脈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礎產業。中國的褐煤、長焰煤占中國煤炭總儲量的55%以上,神霧集團開發的褐煤、長焰煤、油頁巖等熱解提煉新工藝,可從中低變質煤炭中,低成本、高效率地提取20%以上的人造石油、人造天然氣資源,同時獲得優質的提質煤炭。此項工藝完全不同于目前的煤制油、煤制天然氣技術,投資少、投資回報快,能耗低、耗水少,污染物排放少。2012年中國煤炭消耗總量為36.2億噸標準煤,利用此技術可從開采的煤炭中每年提取近7億噸以上人造石油、人造天然氣資源,可緩解我國石油、天然氣供應過分依賴進口的局面,實現我國的能源獨立,從根本上保障我國的能源安全。

該項技術已于2012年10月通過了國家能源局組織的國家級科技成果鑒定,鑒定意見為“此項技術解決了褐煤及低變質煙煤熱解的諸多世界性關鍵技術難題”,鑒定結論為“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神霧集團目前正在實施的生產線有內蒙鑫瑞煤化工公司120萬噸/年長焰煤熱解及焦油制汽、柴油生產線;印尼Saka集團100萬噸/年油頁巖熱解生產線、通遼扎魯特煤化工園區100萬噸/年褐煤熱解生產線等。

5、城市生活垃圾、生物質變“油、氣、煤”技術及裝備

該技術將城市生活垃圾、生物質烘干后從中提取出30%左右的油、氣資源和50%左右的固體碳資源,既減少了垃圾填埋占用耕地、污染大氣和地下水,也消除了垃圾焚燒發電產生的二英等二次污染。相比垃圾發電不到20%的能源轉換效率,神霧垃圾熱解技術的能源轉換效率可達到80%,對綠色低碳經濟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未來該技術的推廣應用將會使每個鄉、鎮、社區成為一個小型的“油、氣、煤田”,真正實現城市生活垃圾、有機固體廢棄物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

目前,正在實施上海宏博可再生能源公司5萬噸/年廢舊輪胎熱解提取石油生產線和科技部重大支撐課題:“北京市南口鎮80噸/天城市生活垃圾熱解生產油、氣、生物炭示范生產線”。

篇10

打造能源環保產業總部基地

為適應新的發展環境,日前,中關村科技園區通州園金橋科技產業基地在北京宣布,基地發展需要進行重新定位,其發展定位再調整為“中關村金橋能源環保產業總部基地”。

金橋科技產業基地前身為“國家環保產業園”,始建于2002年,2006年1月納入中關村科技園區,是中關村“一區多園多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地地處通州區馬駒橋鎮,位于北京城市六環路和京津塘高速公路的交匯處,總占地面積15平方公里,目前已納入亦莊新城規劃范圍,是北京“東部發展帶”上的優先發展地區,也是新城建設的重點發展對象和政策支持對象。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城市化和工業化快速推進階段,長期以來的粗放式發展對資源環境帶來巨大壓力,“節能減排”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北京作為我國首都,高度重視節能環保問題,能源環保產業存在巨大的市場需求和發展空間。

總部經濟作為信息化條件下一種有效的產業、企業發展空間組織形態,是生產全球產業支配力的經濟,對提升國家和城市產業控制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在充分考慮北京市產業結構和城市空間結構調整的方向,把握能源環保產業發展的良好機遇的情況下,金橋科技產業基地此次明確提出要重點引進和培育能源環保企業總部、企業區域總部以及企業的行政管理中心、投資決策中心、市場營銷中心、研發中心等職能總部,打造北京專業化的總部聚集區――能源環保產業總部基地,建設北京乃至我國的能源環保研發設計中心、會展與交易中心、專業化服務基地和高端制造基地,即“兩基地+兩中心”模式。

金橋契機

奧運后,北京將全面實施啟動亦莊、通州、順義三個重點新城的建設,這三大新城未來將與天津的濱海新區形成位于京津城際走廊兩翼的“黃金發展點”。

其中,亦莊新城將立足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成為經濟、社會、生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化綜合產業新城,通州新城則建設為面向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服務新城。

金橋科技產業基地位于通州區馬駒橋鎮。據悉,按照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基地納入亦莊新城規劃范圍。隨著亦莊綜合產業新城的重新定位和規劃建設,該區域將逐步實現從“有業無城”的開發區向綜合功能的新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