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主創新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1-13 17:50: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技自主創新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現狀
1.1中國企業整體創新能力不足
隨著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中國的政治、科技、經濟制度不斷完善,中國的企業自主創新水平在不斷提高。中小企業作為自主創新的組要組成部分,雖然創新能力有所提升,但是仍舊存在著不少的問題。首先企業的創新機制不夠完善,因而導致科技創新活動一般處于底層,在某些領域采用的是先模仿再創新。許多的產品雖然標有“madeinChina”,但是我國的企業獲得利益非常小,主要是因為我國的生產制造企業沒有掌握到產品的核心技術,沒有自主創新;其次,企業用于科技開發、創新的投資較少,人員和資金都不到位,尤其是高級技術研發人員嚴重空缺,導致有些市場需求較大的項目始終保持落后狀態,企業在競爭中就漸漸被淘汰了;最后,很多企業本身缺乏核心技術,自主研發又只做表面功夫,沒有實際意義,使得有些項目即使有重大研究成果也不能實現轉化,研發成果就變成了泡影。
1.2中小企業成為創新主體
企業是實現技術創新的主體,也是經濟發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中國的企業一般國有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國有企業的技術創新因為陷入官本主義和形式主義的怪圈,創新項目往往流于表面,實際的可操作性不高。中小企業由于形式上具有靈活性,而且市場、危機意識較為敏銳,因而在自主創新就能更加符合市場的需要,更具時效性。截止2012年底,根據國家信息化部副部長劉麗華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發明專利中的65%、技術創新的78%以上以及超過80%的新產品開發創造都是通過中小企業的自主創新實現的。不難看出,中小企業已經成為了經濟、科技創新與發展的主力。中小企業不斷提高自主創新水平,充分發揮其自主創新能力的作用,對形成核心競爭力,推動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中小企業自主創新形成機理
所謂中小企業的自主創新就是在對企業的創新能力形成過程中的各要素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探索這些要素對企業創新能力形成的過程中有怎樣的影響就是對企業自護創新機理的研究,側重于探討對企業創新能力產生影響的要素的具體作用過程。
2.1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形成的外部因素
企業創新能力形成的外部要素又稱作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形成的外生機理。中小企業處在市場中,日益增加市場的需求、殘酷的市場競爭以及高額的創新利潤都是促使企業進行自主創新的外部條件。但是僅靠這些外部條件,企業實現技術、產業創新的動力還遠遠不足。如果政府能夠通過經濟、法律途徑對企業自主創新進行獎勵,如法律保障、財政稅收支持等都可以刺激企業將自我創新意識具體到實踐生產中。除此之外,企業實現自主創新的過程中,還需要相關的科研機構進行技術支持與指導,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實現以上條件,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就可以不斷的發展提高。
2.2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形成的內部因素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內部因素一般來自企業內部。具體包括企業內部的各個部門,例如研發部、財務部、市場部等企業部門,通過企業自主創新實現對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整體統籌把握,合理配置資源,提供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并且能夠在自主創新期間提供各類資源、設備,使創新能夠不間斷的進行下去。
2.3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形成的內外部要素整合
企業創新能力的形成并不全部來自于國家政策支持、市場調控,還要把所有的內外部因素進行整合。企業的自主創新要不斷吸收市場競爭、社會支持體系等反饋的信息,也要在企業內部做好統籌規劃工作,為企業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服務。
3.中小企業如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3.1創新團隊的組建
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是通過某一個人就可以實現的,而是需要專業的團隊通過對市場的考察、以及企業內部的充分了解才能實現。企業要想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就要組建起完整的創新團隊。創新團隊的內部人員要具有高水平的專業素養,還要具備大膽創新的意識與能力,將高層次的人才引入到創新研發中,幫助技術創新人員解決傳統企業改造和高新產業發展問題。而且國家要健全人才體制并大力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自主創新型人才,通過加強國家間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提高創新型人才的水平,并引入新理念。
3.2營造自主創新的氛圍,強化經營理念
要想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就要從企業的內部開始改革。從企業內部營造自主創新的氛圍,不斷的隨著市場的情況變換,進行理念上的創新。把市場作為企業發展的風向標,把誠信守法作為經營手段,把自主創新作為企業經營生產的主題,把實現企業經濟效益作為目標,最終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通過更加科學的管理手段,更加創新的時間不斷推動企業的發展。
3.3形成以誠信為主,不斷創新的企業核心價值體系
一個企業只有具備了優秀的企業文化,才能不斷的發展自身。形成獨有的企業文化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企業只有切實貫徹和執行本企業的價值理念與管理理念,才能產生更好的企業凝聚力,形成企業獨特的核心競爭力。中小企業只有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全面對其進行塑造與整合,才能給企業的發展提供理論基礎。企業文化應該不斷弘揚誠信生產經營的理念和自主創新的發展理念。要在社會與公司內部強調創新的的重要性,使整個社會都能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盡量鼓勵全社會不斷進行創新,反對墨守成規,形成自主創新引領經濟發展的新浪潮。
4.結語
篇2
關鍵詞:國際科技合作;自主創新;消化吸收再創新
1 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的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國際科技合作的形式從當初更多地局限于人員的一般往來,到如今進入開展合作研究項目、消化吸收引進的先進技術、自主創新地開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吸引著名跨國公司獨立或中外聯合建立研發機構的新階段。合作內容也在最初比較單一的科學研究、技術引進的基礎上,開始了更廣泛的產業研究開發等,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在新世紀呈現了更加開放的嶄新形象。建立了主體多元化的國際科技合作體系,引導合作,構筑平臺,引進技術、引進人才、引進研發機構,促進高新技術及其產品出口,成效顯著。通過執行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對促進醫療衛生、環境保護、城市規劃、公共安全、農業科技、防洪減災等方面技術進步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1 引進國外技術人才及先進理念,消化吸收再創新實現事半功倍
同志在全國科技大會上指出,要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擴大多種形式的國際和地區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十五”期間,我國在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同時,大力引進境外的優秀技術人才及先進理念,通過我方專業技術人員與境外專家的合作共事,促進本民族的智力開發及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特別是在解決技術難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促進技術改造,開發出先進適銷產品;引進境外高新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學習國外先進經驗,提高城市或企業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收益。
企業通過引進、消化吸收來自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產品,更新了理念,少走了彎路,節省了大量的研究開發及生產成本,開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些企業已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1.2 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力推自主創新品牌,高新技術產品瞄準國際市場
按照科技興貿工作思路和計劃的要求,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特別是以國際科技合作交流為手段,以各類展會為載體,極大地促進了高新技術產品特別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走向國際市場。
通過展覽演示和洽談交流,使企業、研發機構的供需信息直接見面。集招商引資、項目合作、軟件外包、技術引進、產品促銷與技術交流于一體的綜合性博覽會已經成為開展經貿合作、創造無限商機的專業平臺。通過這種形式,還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優勢,組織企業、科研單位向發展中國家出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設備及相關生產技術和工藝,開創了更加廣闊的外向型科技與經濟發展空間。
各類展會和洽談會為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提供了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的機會和舞臺,牽線搭橋,開拓合作空間,縮短了境內外企業間的距離,創造了良好的自主創新及技術產品產業化的環境氛圍,使更多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能夠走出國門,打入國際市場。
1.3 引進研發機構,發揮積聚帶動效應,提升整體自主創新水平
在引進技術和人才、開展項目合作的基礎上,積極引進國際大公司在國內成立研發機構。已獲得了多項專利,一些成果也已通過國際認證。這些研發機構的引進還為培育和完善特色產業鏈,形成生產投資和研發投資良性互動發展、實現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創造了條件,增強了后勁。整體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研發和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積聚和帶動效應進一步顯現。通過這些研發機構的技術溢出效應和管理模式傳導,幫助相關行業提升了自主研發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培養了與國際接軌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隊伍。
2 影響自主創新的主要障礙
2.1 對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認識有較大差距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大量引進外資、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但是,很多企業的興奮點至今仍然集中在引進外資、引進技術上,而對消化吸收再創新則關注較少,這與政府主管部門在政策導向上向單純引進上傾斜、逐年遞增外向型經濟考核指標不無關系,只抓引資引技的結果在客觀上阻礙了企業自主創新的步伐。
2.2 企業尚未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
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民營科技企業具有高素質技術人才多、研發能力強、產品技術含量高及機制靈活的特點,應該成為自主創新的主力軍。創新是企業獲得競爭力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因為他們更接近和了解市場需求,更容易判斷創新成果的有效性,更容易使創新成果快速轉化并帶來直接收益,因此企業有足夠的動力進行創新。然而,實際上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對企業而言反倒成了自主創新主體,很多應該由企業來做的創新工作都被高校和科研院所取代,創新主體嚴重錯位。
2.3 企業經費投入力度不夠
企業開展外向型自主創新需要大量的人、財、物投入。近年來,科技外事部門用于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工作的專項經費從無到有,從少到多,許多企業在政府部門的政策導向和經費支持下,積極致力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許多企業由于種種原因,僅靠政府的引導資金進行有限的嘗試,自有資金的投入極其有限。企業必須自發地意識到該項工作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從而在高度重視的基礎上加大經費的投入,才能為自主創新提供有力的保障。
2.4 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科研成果難以轉化為生產力,直接導致自主創新缺乏原動力。除了產業結構和科研體制方面的因素外,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角色錯位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最接近市場和了解市場需求的企業因研發實力的薄弱而難出成果,而相對遠離市場的科研部門卻擁有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的科技成果,其科研成果往往與市場需求相左,同時在成果轉化過程中還會受到諸多瓶頸限制,這種尷尬局面自然難免。
2.5 缺乏外向型的創新人才
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引進境外人才和智力為自主創新服務,是一條捷徑。但是,一些管理和技術人員仍然不得不為完成上級部門下達的外向型經濟工作指標而疲于奔命,在引資和引進技術上,更多的是忙于事物或被動地接受,缺乏自主創新,特別是通過與境外專家合作,把引進的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意識的強化及能力的培養,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自主創新的進程。
3 國際科技合作為自主創新服務的對策建議
3.1 進一步增強科技外向發展、服務自主創新的意識
經濟全球化、科技國際化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主
要發展趨勢。要本著“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護知識產權、遵從國際慣例”的原則,不斷拓寬合作領域,日益擴大合作規模,繼續增多合作渠道,采用靈活合作方式,通過各種形式的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自主創新的起點,重點在國外先進技術和產品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意識方面有明顯的提高。
3.2 加大引進境外人才為我所用的工作力度
事實證明,借助發達國家人才的智力,采用技術指導、合作研究、共同開發等手段實現自主創新效果顯著。政府和企業在引進人才時要發揮各自的優勢,不僅要依靠政府間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的執行來尋找、發現和引進人才,更多的還要靠企業自身通過民間國際交流合作來引進更加適合企業自己的特定人才,把引進人才工作列入自主創新發展規劃中。
3.3 鼓勵有針對性地走出國門
選派一大批管理和技術人員赴境外考察學習,有重點和針對性地學習掌握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成熟經驗及技術,促進自主創新,開發出先進適銷且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政府應該繼續大力提倡這種主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方式,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強力支持,在境外渠道安排和考察學習的實施上提供指導和優質服務。
3.4 加強外向型自主創新人才的培養
人才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核心,人才是創新之本,建設好一支科技外向型創新隊伍,就要想方設法發現人才、培養人才。要大力提倡創新教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能靈活駕馭最新知識和具備國際交流能力的新型人才。除了企業自主培養人才外,還應該借用發達國家的專家等師資力量,組織行業性、專業性、定向性、規模性的人才培訓,提高創新人才的專業素質,保障自主創新所需的充滿活力的人才。
3.5 企業要加大自主創新經費投入
政府部門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支持,應以政策導向為主,資金支持為輔。企業則應該保證足夠的自有資金投入,尤其是要保障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工作的順利實施。有充足的創新經費支撐,以較低的成本在國外先進技術的高起點上,形成自主創新能力的新跨越,促成核心競爭能力的再提高,把利用全球科技資源為自主創新服務落到實處。
3.6 政府為企業自主創新創造更多機會
絕大多數中小企業缺乏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的渠道和信息,在現階段依靠企業自身的力量開展外向型自主創新是比較困難的。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該充分意識到企業的需求,積極組織參加各類國際性展覽會、洽談會、交流會,為企業提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平臺,為企業牽線搭橋,幫助他們捕捉商機,開辟新的發展空間,尋找自主創新的源動力,引導企業走向國際市場。
4 結語
“十一五”期間,我們要進一步實施科技外向發展工程,推進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充分有效地利用全球科技資源為自主創新服務,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上邁出新步伐。特別要加快建設軟件出口服務體系,開拓軟件出口和外包市場,提升軟件產業外向度,要把引進海內外研發機構作為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積極吸引國內外大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強等大企業、大機構設立研發機構和開展研發活動,并逐步引導其總部經濟在國內發展。印度、以色列、愛爾蘭、韓國的軟件領域,美國、以色列的電子信息領域,瑞典、德國的生物醫藥領域和俄羅斯的民領域,以色列的農業領域等將是“十一五”期間開展國際科技合作的重點突破和支持的領域。
篇3
[關鍵詞] 創新環境 硬環境 軟環境 遼寧省
國家十一五規劃正式提出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一個中心環節。遼寧也應順應時展的要求和國家政策的指引,依靠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實現遼寧省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在此過程中,為自主創新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是遼寧省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的基礎和重要保障。自主創新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的建設,成為遼寧省首先要解決并引以為重的問題。
一、自主創新的硬環境
開展自主創新,要有良好的基礎條件,也即硬環境作保障。它是實體的和剛性的環境,由物質環境(建筑和園地、儀器和設備、經費和基金、圖書和資料及各類從事研究開發的基礎機構與本地產業的融合程度等)和人才等組成。它是一個區域自主創新的各種要素流動的載體,能夠構成自主創新活動的知識、技術支撐條件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基礎。
1.圖書資料、圖書館的建設情況
地區的圖書資料、圖書館等建設情況是一項重要的基礎設施,是進行科技研發和自主創新的物質基礎和有力保障。目前,遼寧省的圖書、期刊和報紙的種類和圖書館的建設情況良好,居于全國前列,與其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的地區相比,各有各的優勢。其中,遼寧省期刊和報紙的出版種類分別為322種和81種,圖書出版種類為5424種。在圖書種類上,遼寧省明顯少于上海、江蘇等圖書出版種類過萬的地區,但遼寧省擁有圖書館127個,在數量上略占優勢,形成較大的普及程度。
2.科研中心、高校以及企業的建設情況
2006年,遼寧已建工程研究中心15家(國家級12家,省級3家),工程技術中心123家(國家級8家,省級115家),重點實驗室95個(國家級9個,省級86個),企業技術中心169家(國家級26家,省級143家),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69家。
在高等學校建設方面,遼寧省擁有高校78所,與江蘇、山東、廣東等高校數量過百的地區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與各地區教育經費的投入情況密切相關。2006年,江蘇、廣東等地區的教育經費投入是遼寧省的2倍。因此,遼寧應加大教育經費的支出,從而擴大地區的受教育普及程度,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為自主創新打下堅實基礎。
在高新技術企業的建設情況方面,作為遼寧省省會的沈陽擁有高新技術企業871個,從業人員89648人,總產值7511859萬元。沈陽與上海、無錫、蘇州相比,企業個數相當,然而后者在從業人員、總產值以及總收入上卻是沈陽的2倍甚至3倍。南京、深圳等地區與沈陽相比,企業個數僅僅是沈陽的一半,然而在其他經濟指標上卻是沈陽的2倍。可見,沈陽高新技術企業的企業規模不大、整體競爭力不強。
表1 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主要經濟指標(2006年)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7
3.遼寧省科技人才發展
創新人才對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是不可或缺的。自主創新活動是創新人才的活動,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最終要歸結為創新人才創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創新人才的數量與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企業、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高低,同時也是衡量地區創新環境的重要指標。2005年,遼寧省共有科技活動人員18.6萬人,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12.3萬人,廣泛的分布于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見表2)。
表2 遼寧省科技人才建設(2005年) 單位:萬人
資料來源:遼寧統計年鑒2006
4.遼寧省科技經費的籌集與支出
2005年,遼寧省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科技經費的籌集總額分別為26億元和21.4億元,主要來源于政府和企業資助,金融機構的貸款為零。比照2000年的科技經費籌集數額(分別為23.4億元和9.7億元),均有所提高,尤其是高校的科技經費籌集額增長更為顯著,說明政府和企業都意識到高校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性。在R&D投入上,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的投入額分別為11.2億元和12.3億元,其中,應用于基礎研究的支出比例普遍偏低,支出額分別為1億元和1.4億元,約占R&D投入的十分之一?;A性研究投入的不足必然制約原始創新的發展。因此,應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比例,同時,擴充經費籌集的來源渠道。
另一方面,遼寧省大中型工業企業的科技經費主要來源于企業自身,并且仍在逐年增加投入,而政府和金融機構貸款資金有限。在經費支出方面,主要應用于新產品研發上。2005年新產品開發費92.7億元,約是2004年的2倍。其中,技術引進經費支出9.3億元,而消化吸收經費支出僅為0.8億元,顯然在技術引進后的消化吸收上,投入嚴重不足,這也說明為何一些先進技術只能停留在引進或低水平模仿階段,而缺乏自身的創新。
總的來看,在一些重要的科研活動指標上,遼寧省普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05年遼寧省R&D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R&D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以及有科技活動的企業占全部企業的比重三項指標分別達到1.57%、1.62%和29.7%,而這三項指標在全國的平均水平分別為1.33%、0.76%和24.1%。這表明了遼寧省科技創新形勢發展良好,但絕不能滿足于此,與全國其他發達地區和自主創新水平較高的城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
二、自主創新的軟環境
軟環境是指一種積極活躍的文化氛圍和市場環境。良好的文化氛圍和環境,利于杰出人才的成長和新發現、新創造的涌現。市場環境則包括公平的競爭環境、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完備的服務和中介機構以及由價格、供求等市場機制來實現的創新評價體系等等。
1.自主創新的文化環境
文化環境的核心是文化類型和社會價值觀。開放文化和封閉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底蘊,對自主創新的重視程度是不同的。從社會文化角度看,中國幾千年來受儒家文化影響很深,它所遵循的是一種中庸之道,在這種中庸取向的價值觀所構成的文化氛圍中實施自主創新,會使創新活動因重重阻力而功虧一簣。總之,這種保守的文化氛圍使很多創新的思想在萌芽狀態就被扼殺或扭曲。從企業文化角度看,許多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長期埋頭生產或受國家政策的保護而享受壟斷利潤,這些企業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企業文化強調員工的服從精神,不鼓勵變革、不支持冒險、不容忍失敗、不包容異議。企業管理經營者和企業員工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求穩怕變,行為保守,對外界變化反應遲緩。這樣,造成很多企業的市場競爭戰略主要進行的是以價格戰為主的低級別惡性競爭,而不是依靠自主創新追求產品差異化優勢。
這種企業文化在遼寧省的部分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中體現較為明顯。雖然近年來情況有所改善,但由于國有體制改革不徹底,產權制度不明晰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嚴重阻礙了企業管理者和員工的創新意識?;诖?,應結合遼寧省企業自身的特點,構建獨特的企業文化。這方面可學習美國硅谷企業的先進文化理念,培養員工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使創新思想滲透到企業員工的意識深處,并成為企業員工的行為習慣。
2.自主創新的市場環境
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對自主創新活動能夠產生巨大的激勵作用,而完備的科技中介機構又是自主創新活動開展的有效保障,兩者是自主創新市場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
一方面,遼寧省知識產權管理體系逐漸建立,知識產權意識不斷提高,全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的質量不斷增強,有力促進了遼寧省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2005年,遼寧省申請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三種專利1.57萬件,比上年增長6.65%,位居全國第7位,同時,三種專利授權6195件,比上年增長7.76%,位居全國第7位(排名前六位的依次是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山東和北京)。但與前6位地區相比,差距顯著。這就要求遼寧省政府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工作規章制度,設立知識產權專項經費,推動企業和科研院所建立知識產權管理制度,進而縮小與廣東、浙江等地區的差距。
另一方面,科技中介服務組織是市場經濟中非常活躍、不可替代的元素,是科技、經濟互動發展,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的一個重要紐帶。同時,它還可以引導本地企業進行創新,幫助企業推進創新成果商品化,以促進科技創新與經濟的連動發展。常見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主要有: 同業協會、儀器設備的專業協作網絡、用戶協會、會計師、律師事務所、管理顧問公司、創新評估委員會、銀行金融機構等。這些專業性的中介機構可以為科研機構、高校、企業提供信息、設備、人才和資金等創新要素,是創新網絡建設的重要環節。事實上,完善、高效的科技中介務平臺是創新體系建設的有力支撐和可靠保障。然而,遼寧省科技中介務平臺發展緩慢。僅以律師事物所為例,2005年,遼寧省擁有律師事物所484家,律師5134人,與廣東、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相比,差距明顯。因此,遼寧省科技中介服務組織建設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葉帆:試析自主創新的環境制約及其對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6(7)
[2]何樹全:試論我國國家創新體系的框架、問題與思路[J].中國科技論壇.2005(5)
[3]吳增基:論自主創新的條件[J].社會科學.2005(10)
篇4
近年來,江蘇在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大大促進了自主創新。目前,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競爭力,正成為江蘇在新一輪競爭中搶抓機遇、搶占先機、搶占制高點的重要抓手。
早在2006年,省科技廳、省財政廳就聯合印發《江蘇省自主創新產品認定管理辦法(試行)》,規范江蘇省自主創新產品認定管理工作,鼓勵企業開展自主創新。自主創新產品的條件中包括:在國際上屬于自主研究和開發,擁有全部知識產權;在國際上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對現有產品實現了工藝、結構、材料及性能等方面的根本性改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等條件。省委省政府2006年出臺的鼓勵和促進科技創新創業的50條政策,其中有近30條都與企業創新相關,為推進企業自主創新營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環境。
2009年,江蘇省人民政府頒發了有關知識產權的綱要性文件――《江蘇省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提出近五年六個方面的任務,即推動知識產權創造、促進知識產權運用、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加強知識產權管理、健全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加快區域知識產權發展;并從組織領導、政策導向、獎勵機制、資金投入、文化建設、人才培養、交流合作、督導評估等方面提出相應措施?!毒V要》的頒布實施,是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的重要戰略舉措,標志著江蘇知識產權事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各地、各部門合力推進知識產權戰略綱要貫徹實施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蘇州出臺了《貫徹落實(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加快構建知識產權高地的若干意見》,徐州了《徐州市知識產權戰略綱要》,鎮江市出臺了《關于加強知識產權工作的指導意見》,淮安市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意見》,另有7個省轄市和部分縣(市、區)也啟動了本地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編制工作。這些舉措,增強了我省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對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步伐,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2009年1月,我省在全國率先出臺了《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的地方標準,這是江蘇在組織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方面的一項重要探索。它規定了企業知識產權管理的方針、要求,以及資源管理、運行控制,合同管理、檢查、分析和改進,為全省企業提供了一套從事知識產權管理工作的指南,對提升企業知識產權的綜合管理能力和戰略運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這一地方標準的頒布與實施,近百家企業建立了專業專利信息數據庫,1000多家企業建立了知識產權制度,160家企業列入省級知識產權戰略推進計劃承擔單位,從而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知識產權管理的綜合能力。
近年來,江蘇還大力推進了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工作的有機結合,著重培育知識產權龍頭企業,積極引導企業把知識的價值和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市場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2009年江蘇重點培育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及核心競爭力的優勢企業200家,大中型企業基本擁有專利,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有品牌產品銷售收入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達35%,今年預計將達到45%。通過對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設立專利考核硬指標,使1600多項優秀專利技術得到有效實施。
我省在運用知識產權制度促進自主創新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極大地推動了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知識產權保護觀念有待進一步提高。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江蘇企業僅在對美貿易中遭到“337”調查的案件已有13起,其中有11起涉及專利侵權,涉案企業20余家,涉案金額高達1.64億美元。我省不少企業還不能從市場的角度真正理解知識產權的深刻內涵,對保護知識產權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沒有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一項成果研發完成,首先想到的不是申請專利,確定成果的合法地位,而是找專家組織鑒定會。重成果的鑒定和評獎,不重成果的市場價值,產生不良后果,導致本應獨享的技術成果被他人用作與自己競爭的法寶,甚至發明人反遭侵權。
知識產權管理有待進一步完善。在知識產權管理中,企業的產權管理制度的建設是關鍵。我省的許多企業尚未建立專門知識產權管理機構,不僅中小企業基本沒有專門的知識產權機構,具有專門知識產權機構的大型企業屈指可數,對知識產權的管理也不夠完善。有些開展了知識產權工作的企業,往往限于一般的管理和一些表面零碎的工作。如果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水平不進一步提升,將可能導致創新能力下降、市場競爭力和市場份額降低,給企業造成不良影響。
自主知識產權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創新性的自主知識產權作為核心競爭力。其體現不僅是數量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其質量的高低,與國內不少省份一,樣,我省企業獲得的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創新成果不僅在數量上比外國少,而且在質量上也存在著差距。尤其是在信息領域、計算機領域、醫藥領域、生物領域、通信領域、半導體領域所擁有的知識產權的比例較低,具有更高技術含量的原創性技術的開發和申請知識產權不多,這使得我們的創新空間受到擠壓。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有待進一步轉化。江蘇是我國科技與教育大省,擁有較豐富的科技資源,高等院校100余所,現有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2170多個,各類科技人員200萬余人,均位居全國前列。近年來,江蘇以重點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主體的知識創新體系得到了長足發展,其中一部分已成為代表國家水平的研究開發與人才培養基地。但是,由于觀念、體制機制和發展環境等方面的原因,不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地轉化,科技優勢未能較好地轉化為經濟優勢,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省自主創新的良性發展。
面對經濟全球化趨勢,知識產權已經成為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一道關鍵門檻,同時也將是企業進人國際市場的一項重要法寶,企業應當充分認識到知識產權的重要性。企業高層領導要從觀念和意識上認識其重要性和緊迫性,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以謀求最大創新利益,重視并學會合理利用知識產權這一利器,來維護自身的合法利益。要從根本上轉變那種重發現輕發明、重論文輕專利的觀念,把知識產權工作作為企業管理與自主創新的一項重要內容來做,把知識產權作為競爭和發展的重要資源,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
建立專門隊伍服務自主創新。企業內部設立專門的知識產權部門,由專業隊伍負責整個企業的知識產權工作,已經成為現代大型企業的共識。只有這樣,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才能做到實處,在廣度、深度和力度上真正滿足企業參與日趨激烈的國內外競爭的需要。為此,我省企業特別是一些自主創新成分較多、對外經濟交往頻繁的企業,應有專門的機構和固定的知識產權專職人才來從事知識產權工作。同時,定期對參與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主要研發人員和管理人員進行知識產權保護基本知識的培訓,增強其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管理技能。
篇5
自主創新就是指科技創新主體通過自身的努力和探索在科技創新中取得突破性進展,攻克科技難關,并在此基礎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動科技創新的后續環節,從而達到預期目的的創新實踐活動,其核心思想就是不走別人的老路,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切都要從頭做起,關鍵是要善于捕捉并有效利用前人的嶄新的理論、技術或概念而打開新的局面。通過自主創新獲取先進制造技術,有利于形成較強的技術壁壘,使自己處于較強的競爭地位;有利于形成創新的輻射和聚集效應;有利于國防和國家經濟安全,但自主創新需要較強的、綜合的技術基礎,與創新技術其他的獲取方式相比承擔的風險最大。
目前,我國科技體制和科技管理中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和弊端,如果不盡快改變不利于自主創新的大環境,我們可能會在科技自主創新的競爭中敗下陣來,甚至被邊緣化。但是,改革開放20多年的歷史告訴我們:實現從市場換技術、資源換技術到技術換技術的轉變,是從根本上解決我國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和產業由大變強等挑戰問題的必由之路。因此,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對于我國生產力發展、科技進步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在當今日益開放的國際環境下,雖然我們有更多的途徑和方式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科學技術,但是我們作為一個經濟總量龐大、經濟結構復雜的發展中大國,不能指望別人來解決我們自身發展面臨的核心技術和戰略性高新技術的問題,我國科技進步必須牢牢建立在自主創新的基點之上,為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奠定雄厚的科學技術基礎。
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上眾多國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點上努力探求自身發展的道路。一些國家主要依靠自身豐富的自然資源增加國民財富,一些國家則主要依附于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和技術,還有一些國家把加強自主創新作為國家戰略,形成強大的核心競爭力。國際學術界把后一類國家稱之為“創新型國家”。其共同特征是:科技創新成為促進國家發展的主導戰略,創新綜合指數明顯高于其他國家。這些國家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把培養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的基本戰略,在充分吸收別國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實現了技術能力的不斷積累和最終突破。對知識經濟的特征以及創新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沒有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沒有自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這往往是一個國家經濟落后的根本原因。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發展,但是全球化僅僅為那些有所準備并具有一定自主創新能力基礎的國家和地區提供了機遇,沒有自身的準備,就無法利用這一機遇,差距就會愈拉愈大。無數事實證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推動經濟結構和產業升級,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中心任務。多年來,結構調整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我們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國民經濟粗放增長、低效運行的局面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結構調整的目標還沒有完全實現。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實質問題,已從數量結構變化轉變為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和產業素質,傳統的主要著眼于生產能力的結構調整的思想和方法很難見效。新的思路和途徑就是要把自主創新作為促進結構調整和提高國際競爭力的中心環節,通過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培育新的增長點,拓展發展空間,實現結構調整目標。
隨著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和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矛盾和問題日益突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極為迫切。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依賴資源的高投入和高消耗,現有的資源、能源、環境難以支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如果沒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我們將難以把握結構調整的方向,只能繼續以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為代價來換得短期的經濟增長。所以,要把自主創新作為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中心環節,通過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拓展發展空間,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當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一個十分重要的關口,只有科技和人才要素的全面介入,大幅度提高創新能力,大力發展戰略高技術,提高核心競爭力,才能大力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逐步實現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型增長向創新驅動型增長轉變,才能突破資源、能源和環境的制約,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三)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首先,“三農”問題是我國新世紀直面的嚴峻挑戰之一。按現在的農業用水和耕地生產力水平計算,2010年農業用水的缺口是1000億~2000億立方米,耕地缺口是2500萬~2800萬公頃,已成為我國食物安全的一大隱患。為此,必須依靠農業科技創新,保障糧食、食物和生態安全。
其次,我國已有80多種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但大部分屬于高消耗、低附加值產品,很多產品處于產業鏈低端。代表制造業技術水平的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水平嚴重落后于發達國家,大多數制造企業缺乏核心技術。為了保障我國的經濟安全,必須形成強大的產品與工藝技術裝備自主研發能力和重大成套裝備及高技術產業所需裝備的供給能力,以全面提升我國產業核心競爭力。
再次,戰略高技術是現代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綜合體現,是新產業革命和新軍革的重要技術基礎,也是當今國際科技和經濟競爭的制高點。因此,我們必須把國防科技發展擺在國家科技發展的突出位置,不斷發展和應用先進科學技術,保持有關戰略性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以滿足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目標的需求,確保國家安全,維護來之不易的和平建設環境,為最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戰略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篇6
【關鍵詞】 自主創新,國家發展戰略,創新體系,知識產權,創新人才,創新型國家,技術革新
2005年末,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自主創新的重大發展戰略,指出這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中心環節。緊接著中央又召開了全國科技大會,制定了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兩年來,中央提出的這一戰略得到了全國各地的熱烈響應,科技創新的投入大幅度增加,自主創新的成果開始涌現。2006年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已由2002年的1.07%上升到1.42%,專利申請授權數同期由13萬件上升到近27萬件,增長1.02倍。但是,應當看到,技術創新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距離,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追求技術進步的機制尚未完全建立起來,技術進步的動力不足,研發投入的積極性不高。2006年全國大中型工業企業中68%的企業尚未建立研發機構,76%的企業沒有研發活動,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僅為0.76%,遠遠低于國際上一般為3%的水平。用于技術引進的支出與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支出的比例為1∶0.26,遠遠低于日、韓1∶5-8的水平。絕大多數企業尚缺乏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出口輕紡產品中貼牌生產占相當高的比重。通常講一類企業賣標準,二類企業賣專利,三類企業賣產品,我們的多數企業仍處于賣產品的階段。由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許多企業盡管銷售額很大,但獲利甚微,大部分利潤流入外企手中。由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國內投資只能集中投向鋼鐵、水泥、電解鋁、房地產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而電子信息、精密設備等技術、知識密集型行業主要靠外商投資或進口產品來滿足需要,使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遭遇到資源、環境越來越嚴重的制約。正是基于這樣的現實,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自主創新的重要性,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認識。要按照十七大報告的部署,切實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各項工作的突出位置,著重抓好以下主要工作:
第一,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去年年初通過的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是集中了大批專家,經過縝密論證制定的,它提出了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科技發展的目標、重點和政策措施,16個重大科技專項已陸續啟動,鼓勵科技研發投入等上百個配套政策也正式推出。落實好綱要,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至關重要。當前的問題是,企業申請享受國家優惠政策的主動性、積極性還不夠高。如企業研發投入可以在稅前超額扣除等優惠政策,真正能享受的企業不多,特別是國有大型企業申請的積極性低于中小企業,這就使本該享受的優惠政策而沒有享受。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與企業對政策信息不了解、不敏感有關,但根本原因在于企業仍缺乏以技術進步求發展的動力,需要從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入手,建立企業技術進步的機制。
第二,抓緊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創新體系。企業是技術研發投入和技術進步的主體。在發達國家,研發投入資金和研發人才的70%以上集中在企業,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我國在計劃體制下建立起來的科研體制,在企業之外建立了一大批靠財政供養的科研機構,使科技與經濟長期處于“兩張皮”的狀態。隨著應用型科研機構的企業化改革和鼓勵企業建立自己的研發機構,“兩張皮”的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企業作為研發主體的地位逐步增強。去年我國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科研投入的比重已由過去的30%左右上升到66.3%,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所有大中型企業都應設立自己的研發機構,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不應低于3%,高新技術企業應當在10%以上。國有大型骨干企業特別是中央所屬企業,應當成為自主創新的主力軍。因為這些企業集中了最好最多的科技資源,而且隨著近幾年盈利的大幅度增長,已經具備了增加研發投入的實力。必須從考核指標等方面建立對企業創新投入的激勵機制。企業獲得的技術成果,應對其市場價值做出評價,列為企業的績效。對企業業績的考核,不僅要注重實現利潤和資產保值增值,也要注重其技術儲備等長期發展能力。在考核企業資產價值時,不僅要看其有形資產,也要看其無形資產,越是技術、知識密集型企業,越是要注重考核其無形資產。這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已經闡明了的企業技術進步的規律,我們今天應毫不猶豫地運用于對國有企業的考核和管理。目前國有企業技術研發投入強度低于全國大中型企業的平均水平,癥結在于國有企業尚未建立起追求技術進步的機制以及決定這個機制的考核指標體系。只有把國有大中型企業技術研發的巨大潛力充分釋放出來,國家自主創新戰略才能落到實處。
發揮企業、大學和研究機構各自的優勢,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它們之間的聯合,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目前大學科研經費60%以上來自于企業委托的研究課題,每年達500多億元。原部屬256個應用型科研機構改制之后,有的進入企業內部,有的成為獨立的科技創新型企業,增強了為經濟建設服務的觀念和創新意識。要大力推動三者之間的聯合,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貢獻。
第三,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實行開放式創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技術資源的市場化、國際化也呈不斷發展之勢,特別是在傳統制造業領域,一些發達國家的企業由于市場和管理等原因,經營困難,其技術人才和技術成果必然在國際上流動。一些以技術專利為主要產品的研發企業,必須通過出售其技術才能維持企業生存發展。一些企業和科研機構有研發能力而缺乏研究課題和資金支持,誰能提出課題并提供資金即可為誰服務。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形成了巨大的技術需求市場,而外匯儲備的積累和人才培養,已使我們具有較強的購買能力和技術合作的實力。因此,要開動腦筋,靈活地采用各種辦法,廣泛利用國際市場科技資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踐證明,這比起關起門來自己研發,是一條省時省力省錢的捷徑。總結各地企業的成功經驗,至少有以下途徑可以利用:一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凡是能買到的技術,盡可能用這種辦法;二是用系統集成的方式實現重大裝備和產品的國產化;三是依托重點工程,通過國際招標、技貿結合,提升國內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推廣“三峽模式”;四是通過國際并購獲取國外技術資源,如“聯想模式”;五是通過國際合作進行技術研發;六是通過委托國外開發擁有知識產權,如煤炭直接液化技術的“神華模式”;七是自主研發設計,由國外制造或進口關鍵零部件,即“華為模式”;八是擴大加工貿易高技術產品進口零部件在國內研制配套的比例,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第四,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我國科技創新資源相對不足,必須逐步增加科技投入,為自主創新提供良好的硬件設施和軟件服務。但是,應當清醒地看到,由于科技資源管理分散,部門和單位相互封閉,使有限的資源不能充分利用,而且存在著嚴重的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現象。如地面衛星接收站,由于不能面向社會開展服務,造成重復購置,利用率很低。國家出資建設的重點試驗室,利用也不充分。一些科研信息、資料、基礎數據的收集整理和面向社會開放做的很不夠,科研力量、科研經費使用比較分散,對重大課題的組織攻關不力,存在著低水平的重復勞動??蒲谐晒a業化進程緩慢。對此,必須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來解決。要健全和擴大技術市場和服務市場,把政府有關部門、科技中介組織的功能和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作用有機結合起來。企業的科技研發活動也應分離出來,按照專業化、社會化的要求,獨立經營,既為母公司服務,也為社會和市場提供服務。盡快使科技研發成為服務業中的一個新的增長點,通過規劃、政策引導和市場激勵,提高科技資源的使用效益。
第五、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知識產權是對智力勞動成果價值的肯定,是激勵科研開發、激發人的創造智慧的重要手段。發達國家正是憑借科技上的優勢,運用知識產權遏制發展中國家的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并獲取超額利潤。作為發展中國家,破解技術封鎖的唯一途徑,就是下決心增加研發投入,創造自己的知識產權,培養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要樹立知識產權意識,善于利用和學習專利技術來創造自己的專利。要打破對國際專利的迷信,只要舍得投入,就能產生自己的專利,并以自己的專利打破外國公司在技術上的壟斷地位。去年,我國申請國際專利3910件,比上年增長57%,國際專利申請量由全球第37位上升到第8位。其中華為公司一家即申請了575件,占全國的15%,在全球企業中居第13位,在發展中國家企業中居首位。為什么一個公司競能占全國這么大比例?關鍵在于重視以創新求發展,去年公司研發投入達60億元,占銷售收入的10%,企業6萬職工中有3萬人從事科研,平均年齡只有27歲。如果我們的大型企業特別是中央級大企業都能像華為這樣,我國就有可能迅速成為專利生產大國,真正成為創新型國家。
篇7
[關鍵詞] 煤炭企業 自主創新 問題 路徑
中圖分類號:f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25-0112-01
引言:
大型煤炭企業綜合實力強,為進一步提高煤炭企業自主創新戰略,正確選擇自主創新的實現路徑,突破以往煤炭科技領域的重大關鍵性,讓企業不斷的發展,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進而提升煤炭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一、大型煤炭企業自主創新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1、企業自主創新的意識不強
多數企業圍繞主業已制訂科學的發展戰略和技術創新戰略,但是學習型組織尚未建立,創新型的企業文化建設還須完善。企業的高層管理者由上級主管部門任命,企業注重短期的效果顯著的業績,加之煤炭行業的特殊性,企業的資金主要投入到上規模上最先進的設備,以快速提升規模和產量,獲得超額利潤,自身還未從根本上扭轉粗放經營觀念。因此,對技術創新在結構調整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在企業技術創新方面不舍得投入,使企業的發展后勁不足,易導致引進—落后—再引進的惡性循環。
2、企業自主創新的運行機制尚未建立
我國大型煤炭企業的形成和發展是在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進行的,存在著一些先天不足。雖然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但是集團母公司仍帶有濃厚的行政公司痕跡,通過行政劃撥建立母子公司產權關系的企業集團,產權觀念淡薄,難以適應集團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主要表現為:集團管理層次過多,責權界定不夠清晰,總部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現象較為突出,技術管理缺乏有效的制度和體系,使現有的技術創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發揮,無法形成良好的自主技術創新運行機制。
3、企業自主創新的基礎條件不完備
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煤炭科技創新體系基本形成。目前,全行業共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2個,只占到361家國家級技術中心的3.3%[1]。煤炭工業100強中30個有研發機構,研發人員只占行業人員的17%,科技活動多數限于產學研合作方面,過分依賴外部的技術支持,技術引進消化吸收能力不強,反映出煤炭企業技術力量薄弱,具有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嚴重不足,知識和技術的積累能力和研究開發能力比較差,在主業方面已經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的并不多。同時,企業大多沒有專門的市場調研部門,對國內外的技術發展及市場需求趨勢把握不準確,快速反應能力和決策能力差,依靠內部力量進行可行性研究的能力弱,導致技術開發、技術改造和技術引進項目難以完成,達不到預期效果。
4、企業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水平不高
大型煤炭企業的國產綜采、綜掘裝備技術性能指標,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縮小,利用先進技術和裝備2007年大型煤炭企業采煤機械化程度已達到84.25%,原煤全員效率達到4.599噸/工,但是,綜采設備每隔十年更新換代一次,選煤技術的發展也很快,多數企業與國內外高度現代化礦井的先進設備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同時,煤田地質勘查技術落后,煤炭資源開發利用效率低,全國煤礦資源回采率只有45%左右;清潔生產技術水平不高,煤矸石堆放、工業廢水以及中高硫煤燃燒直接排放等對環境的影響在加?。恢卮笫鹿实姆婪都夹g和能力不足,受瓦斯、煤塵、火災、水害、煤與瓦斯突出等災害威脅嚴重,在煤礦安全基礎理論研究和重特大煤礦事故防治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弱。2007年煤炭工業100強的百萬噸死亡率平均為0.945[3],安全生產管理有了成效,但是重大事故還時有發生,山西焦煤集團的屯蘭煤礦2009年2月22日發生的地下瓦斯爆炸,人員傷亡慘重,其中防治技術水平低是重要因素之一。
二、大型煤炭企業自主創新路徑選擇的模型構建
由上可知,大型煤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由四個層次構成,每一層次又包括若干要素,本文將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自主創新的實現路徑的選擇模型,建立指標體系的遞階層次十分重要。根據大型煤炭企業自主創新的三種實現路徑對企業潛在技術創新資源、技術創新投入、技術創新產出和技術創新環境的不同要求,形成指標體系的遞階層次,建立路徑選擇模型。
三、大型煤炭
業自主創新的路徑選擇
綜上所述,大型煤炭企業要實現自主創新,必須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可以實施追隨式增長戰略,自主創新的實現路徑可以選擇混合跨越式發展模式,即一方面引進別人的先進技術加以消化吸收,增強自主創新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型煤炭企業與相關企業、煤炭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間進行技術合作,建立煤炭開發利用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從中逐漸培養自主創新能力,走技術引進—消化吸收—自主創新和技術合作—技術集成—自主創新相結合的技術跨越式發展的創新之路。
1、基于技術引進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模式我國大型煤炭企業絕大多數屬于勞動密集型,技術力量相對薄弱,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適宜通過引進設備及技術,增強生產能力和技術基礎,實現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產業集中度的提高,使大型煤炭企業面臨的競爭更加激烈,必須以創新求發展。對于實力相對較弱的省屬大型企業有產量規模,一般模仿性創新能力較強,在行業中較少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只有跟隨先進技術,通過對先進技術的引進和模仿來縮短差距。對通用技術與裝備,一般是采用世界先進成熟技術,并要組織國內科技力量對技術內核進行深入研究,快速消化吸收,掌握新技術,做好對引進技術的二次創新工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企業內的科技人員在生產過程中能夠改進采煤生產線的操作工藝流程、方法、產品標準規范、操作人員的管理方法等,實現對引進裝備和技術的集成化和本土化。
2、基于技術集成的集成創新模式大型煤炭企業主要以生產技術的創新為主,通過提高產量和生產效率達到降低成本,實現成本領先的發展戰略,因此,煤炭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能力主要體現在生產工藝過程創新方面,具有集成創新的性質??萍剂α啃酆竦拇笮兔禾科髽I,如神華集團、兗礦集團等,針對專用技術與裝備,可通過產學研技術合作,將各種相關技術有機融合起來,在生產工藝系統層次上進行技術學習并建構技術能力,對一些關鍵技術重點突破,實現集成創新。
采用這種實現路徑的煤炭企業一般具有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綜合實力較強,也跟隨具有先進技術的企業引導的技術發展趨勢,通過與其他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進行技術合作,圍繞安全高效礦井綜采、綜掘、運輸、提升和安全裝備及工藝技術,大采高厚煤層一次采全高、特厚煤層綜放開采、薄煤層綜采、急傾斜和地質構造復雜煤層開采技術進行聯合攻關。通過實施產學研合作戰略聯盟,神華集團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煤炭直接液化新工藝,兗礦集團形成以綜采放頂用煤技術為核心的煤炭生產技術體系,這些集成創新成功的例子也為其他企業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同時,這些企業實力很強,在行業中處于領先的地位,為引領技術發展趨勢,正逐步對產業的前沿技術進行原始創新,以此形成與競爭企業之間的差距。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煤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需要不斷的提高,要把不同企業按照不同類型進行技術創新。無論是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的煤炭企業,還是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的煤炭企業都需要采取有效的創新模式,進而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篇8
文/傅達林
自主創新,離不開完備的制度支持。營造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法治環境,首先要加強立法,為自主創新戰略提供持久的保障平臺。當前,自主創新在以下幾方面顯現出更為迫切的立法需求。
一是科技立法。新科技帶來的變化涉及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這些變化都要求傳統的法律做出回應,以適應科技創新的要求。應當說,我國自1979年以后科技立法有了很大發展,制訂了《自然科學獎勵條例》等一大批法律法規。但從整體上看,現有的科學法律制度大多還是綱領性、政策性的宣示,缺乏可操作的規范,應當從自主創新戰略層面重新審視和健全我國的科技法律體系。例如,在科技創新方面,需要盡快制定科技投入法,保障科技進步的基礎條件;在技術市場方面,需要建構完善的全國性技術市場管理法,對近幾年涌現的如技術評估機構、技術經紀人等各類中介服務組織作出規范;在一些高新技術領域,需要新增立法為高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提供法律支撐和有效監控。拿基因技術來說,我國對“克隆”等基因技術的開發、試驗、應用等都缺乏規范。這些方面都需要進行立法調整或補缺,以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完善的科技法律體系。
二是知識產權立法。當今世界,知識產權法已成為各國保障科技進步、促進創新發展的基本制度。美國前總統林肯曾有名言:“專利制度為天才之火加添利益之油?!蔽覈⒅R產權制度只有短短的20多年,在知識產權的權利歸屬、科技成果的產權化和產業化等方面,都需要進一步完善。據報道,在2008年奧運吉祥物的當晚,“五福娃”的域名和相關通用網址都被搶注,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一些特定資源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十分欠缺。在日益激烈的國際貿易戰中,我們必須依靠自主創新形成強大的知識產權基礎,而這又需要以完善的知識產權法來激勵自主創新、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可以考慮制定統一的知識產權法典,形成內在和諧的規范體系,進而提升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出能力。
三是反壟斷立法和政府采購立法。倡導企業自主創新,必須借助反壟斷立法營造一個良好的經濟環境。目前,我國經濟領域純粹由市場競爭引發的行業壟斷日益明顯,如電信、鐵路等行業。雖然我國已經制定有《反不正當競爭法》、《價格法》和《招投標法》等,但從1994年就開始起草的《反壟斷法》仍未出臺。所以應加快立法步伐,與此同時,還應加強扶持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立法。美國政府從20世紀30年代就相繼制定了系列法規等,利用政府采購對技術創新進行扶持和推動。我國也應借鑒其經驗,把優先考慮采購本國技術和產品,鼓勵和保護自主創新作為采購立法的主要目的,推進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產業結構升級。
造福于創造是法治最重要的目標
文/蔣德海
在知識產權時代,創造的重要性無論如何拔高都不過分。但在今天談論創造,本質上已不是重要性的問題,而是如何推動創造、尊重創造、弘揚創造和造福于創造的問題。
在歷史上,創造的重要性早在近代就解決了。近代以前,由于受經濟和社會條件的影響,創造的重要性并不突出,很少有創造性的人物被重視。同時,由于缺乏需要創造的環境,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發明都遭遇了失傳的命運,有的雖然傳了下來,也是幾經反復。如張衡在公元132年創制的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臺測震儀器,但后來失傳了。同樣地,作為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也是屢經發明和失傳的反復。近代以后,由于市場經濟和法治的推動,人們的創造力如火山般噴發出來。一大批創造發明的大師不僅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也為自己帶來了巨大的財富。愛迪生、諾貝爾、蓋茨作為三個不同階段的創造大師,成為人類社會最出色的創造天才受到人們尊重,而創造力越受到尊重,一個社會的競爭力和活動就越強,社會的進步就越迅猛。
但是,創造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創造的現實。近代以后創造力的突飛猛進,不僅因為有市場經濟的需要,更在于有法治的保障。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沒有法治的平等保障,一個有創造力的平民又何以能在短短10多年里成為世界首富?蓋茨因對于windows的獨特想法創辦了微軟公司。正是這個想法和這個公司,在短短的20年里,使計算機成為每個家庭、每個辦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他本人也一躍而成為全球最富有的人。美國為什么能夠成為當代最發達的國家?對于創造的無偏見的推崇和法治的保障無疑是最重要的因素。
中國是一個既缺乏市場經濟又缺乏法治傳統的國家。雖然我們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市場經濟已經多年,但創造的根本問題即人才問題仍沒有真正解決。如果說過去較多的是壓抑人才和埋沒人才,現在則表現為盲目地追求高學歷。這種形式主義的追求正是以抹殺創造力為前提的。另一方面,我們的法治在創造和財富的結合上也存在諸多不足。中國最先富起來的一批人,絕大多數與創造無關。查一查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億萬富翁或千萬富翁,有幾個屬于愛迪生、諾貝爾或蓋茨類型?相反,創造人及其創造行為之飽受侵權之害,已成為遏制中國創造力進步的最大障礙。比如,僅知識產權侵權,全國公安機關自2004年月11月開展的打擊商標專用權侵權犯罪“山鷹行動”,截止到今年10月31日,共破獲犯罪案件2611起,抓獲犯罪嫌疑人5001人。此外,各行各業的剽竊現象也大量存在。
因此,在中國思考創造問題,最主要的工作是要形成一種推動創造,尊重創造,弘揚創造和造福于創造的法治環境。通過法治建設,使創造人不僅因為創造行為受到人們尊重,而且也能夠因為財富受到人們尊重。只有在這時,創造才能體現我們時代的精神。
重申人文精神
文/王曉明
90年代初在文學批評、思想史和哲學研究的領域中,相繼出現了一些小范圍的討論,討論者們認為:當代中國的文化狀況很糟,處于深刻的危機之中。當代文化人的精神狀況普遍不良,獨立人格的萎縮,批判精神的泯滅,藝術乃至生活趣味的粗劣,思維方式的簡單和機械,文學藝術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匱乏,思想和學術的“失語”……從知識分子、文化人的自身一面講,就在于喪失了對個人、人類和世界的存在意義的把握,在最基本的價值信仰和認同上兩手空空,甚至因為全神貫注于眼前的物質實利,都不覺察自己在生活意義上的失據。知識分子或文化人的這種普遍的精神失據,絕非僅由他們自己造成,也并非僅是最近這十年所造成,而是在近代以來的歷史過程中,由各種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因素合力造成的,其中最明顯的,是連綿不斷的戰亂和專制的摧殘;但另一方面,近代以來諸如“歷史進步規律”、“現代化”之類觀念的膨脹和破滅,也是相當重要的原因。唯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真正走出這樣的失據狀態,就也絕非一個短時期能夠做到,它很可能需要幾代人的持續努力。
這場討論很自然將思想界和人文學術界的視線重新引向了當代中國人的思想和生存境遇,關注的結果是發現1980年代獲得的那些分析概念大都不同程度地失效,一個大問題因此凸現:這是個什么社會?然而,一方面逐漸形成“這是大問題”的共識,一方面卻繼續發現自己的隔膜(新左派與自由主義),是這個討論第一次逼迫許多人知道自己對現實的“無知”。雖然很難,但有了自覺,就有希望:一些社會學和人文學界的人已經開始努力,成果積累起來,就會產生真正的思想。
討論打開了一個關注生存意義、價值觀念之類“虛”物的空間。時至今日,既證實了“制度”并非一切,利益的平衡太脆弱,人的精神和心理狀態如果不配合,再好的制度也會失效,何況也很難建立;又發現對“虛”物的忽視(30年歪曲和20年輕視)遭了報應,正在付出慘重的代價(文化、教育、精神和心理健康……)安全、公正、自由的社會如何建立?人生如何才能有詩意?中國人何以在世界上立足?
篇9
經過21年的發展,深圳華為科技有限公司,當年很小的通信產品商,如今已經發展成為國內、乃至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電信設備供應商。了解深圳華為科技有限公司的內部創新計劃如何制定、實施、評估、控制,如何實施創新項目管理與新產品開發,我個人感觸良深。特別是華為的內部創新計劃制定,讓人印象深刻。
一、華為公司內部創新計劃制定的重要性
華為技術是全球領先的下一代電信網絡解決方案供應商,致力于向客戶提供創新的滿足其需求的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為客戶創造長期的價值和潛在的增長。華為內部創新計劃制定,主要是以自主創新為主,化為提出了建設創新計劃制定的戰略構想。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進步被提升到了更加顯要的位置。經過多年各方面的積累和準備,華為大部分員工已經具備了自主創新的能力:化為豐富的經濟資源和良好的發展態勢,吸引人才不成問題。
華為公司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和結構優化升級的中心環節,是華為公司未來科技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這一方針包含了四個層次的創新:在優勢領域的原始創新計劃制定,在競爭領域的集成創新和在合作領域的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及產業化擴散領域的技術創新計劃的制定。但是要真正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落到實處,必須抓住每一個創新環節,集成資源,突出重點。華為通過不斷地探索,并在實踐中逐步積累了經驗。發現創新計劃制定的重要性。
二、華為公司內部創新計劃制定的動力所在
沒有客戶的支持、信任和壓力,就沒有華為的今天??蛻魧θA為的信任,是依靠華為不斷地艱苦奮斗得來的。所以華為的內部創新計劃的制定和實施都堅持以客戶為中心,客戶的需求是華為獲取技術的方向和動力?,F在華為的客戶也在不斷地進步,來自客戶需求的壓力越來越大。
三、化為公司內部計劃制定的首要考慮因素
配合全球運營,華為的內部創新計劃須站在國際高度,保證技術領先。
華為產品和解決方案涵蓋移動(HSDPA/WCDMA/EDGE/GPRS/GSM,CDMA20001xEV-DO/CDMA20001X,TD-SCDMA和WiMAX)、核心網(IMS,MobileSoftswitch,NGN)網絡(FTTx,xDSL,光網絡,路由器和LANSwitch)、電信增值業務(IN,mobiledataservice,BOSS)和終端(UMTS/CDMA)等領域。全球排名前50名的電信運營商中,已有36家使用華為的產品和服務。為配合全球運營,華為的內部創新計劃須站在國際高度,保證技術領先。
四、華為公司內部創新計劃制定的全面性。
為應對未來網絡融合和業務轉型的趁勢,提供全網端到端的解決方案,華為的技術獲取計劃,應是全面的、全程的、系統的。
華為公司依托于華為雄厚的技術實力和華為大學專業的培訓體系,華為集合了不同客戶對于創新產品不同層次的需求,通過制定內部創新計劃,為客戶提供實戰性、專業化的網絡產品。
華為公司內部創新計劃制定,皆在于將產品開發作為一項投資進行管理。在產品開發的每一個階段,都從商業的角度而不是從技術的角度制定標準和申請專利進行評估,以確保產品投資回報的實現或盡可能減少投資失敗所造成的損失。由于制定好良好的創新計劃,華為公司產品從一出來就注意可維護性,技術支持人員隨時配備。過去研發人員是沒有技術支持的,研發人員隨便寫一些資料,現在都有專門的資料開發人員為他們做新產品的資料配備與計劃創新,沒有做的話,可以投訴。強調的是產品開發第一天所有的人都參與到制定的創新計劃中來,以保證產品功能、質量和長期的可維護性—這讓市場成為技術的指針。每個研究所注重技術組合,這個改變使華為的研發水平開始與國際公司看齊。
五、華為公司內部創新計劃的制定存在的問題與采取的措施
篇10
【關鍵詞】優勢產業 技術 創新 比較
1 導言
經過多年的改革和發展,我國經濟發展與技術水平大大提高,但是在很多領域都缺乏核心技術,使得我國經濟發展后勁不足。因此,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之中。在十七大報告中也指出:要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另外,我國區域的經濟發展不平衡,相應的技術創新呈現差異。而如何有效地實現本地區的技術自主創新,關系到地區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緩解地域差距矛盾,促進社會和諧將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眾多學者對技術自主創新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朱春奎(2006)對上??平膛d市的人才、科研機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等關鍵問題進行了研究;科技部與加拿大國際發展研究中心合作項目《中國西部區域自主創新戰略研究》,通過對我國區域自主創新基本狀況進行調研和概括,總結出不同區域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幾種有效做法。但是,根據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的“鉆石模型”,一個國家或地區之所以能夠興旺發達,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這種競爭優勢源于這個國家的主導產業具有競爭優勢。對此,有些學者把區域技術自主創新與其優勢產業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如胡春力(2006)、陳芳平(2007)、石亞碧(2007)、paci(1997)等,周元等(2006)認為對不同區域、不同形式、不同產業的自主創新應分類指導。然而,優勢產業存在層次性,如是國際性的還是區域性,這些不同層次的優勢產業的企業的技術創新存在較大的差異。當前,很多地區把很多產業均作為優勢產業,沒有進行劃分,使之缺乏支持的重點和層次性,對于經濟的科學發展不利?;诖?本文首先以重慶市汽車摩托車產業及高薪技術產業為例,對不同優勢產業的技術自主創新進行比較,然后探討不同層次的優勢產業的技術自主創新的模式。
2 重慶市優勢產業確定與劃分
在2001年,余魯提出了重慶市需要重點發展的優勢產業:
(1)第一產業:①優質、高產、穩產的糧食作物種植業;②高品質肉畜、家禽養殖業;③優質水果、經濟作物。
(2)第二產業:①交通運輸設備(如汽車、摩托車等)制造業;②電力生產供應業;③黑色金屬冶壓業;④新型醫藥工業;⑤新型建材業;⑥電子業;⑦糧油等食品加工業(重點是綠色食品);⑧建筑業。
(3)第三產業:①交通、通訊產業;②信息咨詢業;③房地產業;④旅游業。
文婷(2006)通過研究分析認為機械制造工業、醫藥業、化工工業、冶金工業、煙草加工業電子信息工業等6個產業是重慶市的優勢產業。
另外,重慶市政府也確定了一些優勢產業,如汽車、天然氣、鋁、農產品等產業。但是這些優勢產業處在什么地位,是具有國際優勢、國內優勢,還是西部區域優勢、還是重慶市范圍內的優勢?沒有清晰地劃分,不利于技術自主創新。因此,我們首先采用區位“比較優勢”指標來判斷重慶市的優勢產業。
以“區位優勢”為評價指標,對lq>1的初步確定為優勢產業。通過利用國家統計局和重慶市統計局的數據進行分析,我們確定了重慶市12個優勢產業,并按lq的大小對相對優勢產業排序,如表1。然后,對這12個相對優勢的產業與國際、國內其它省份的產業比較發現:重慶市沒有國際層次的優勢產業,只有汽車摩托車產業具有全國層次的優勢,而其他相對優勢的產業(如表1中的前10相對優勢產業)只具有西南地區或重慶市區域層次的優勢。
3 不同優勢產業的技術創新過程與模式差異
根據前面的分析,重慶市的交通運輸設備制造產業(汽車摩托車產業)屬于全國層次的優勢產業,而高新技術產業(電子技術、儀器儀表控制等產業)還處于發展階段,產業優勢不明顯。從創新的過程看,雖然有些產品的技術創新過程有些差異,但是重慶市的交通運輸設備制造產業產品的基本創新過程基本類似,典型過程是:市場調查、技術預研、技術開發總體設計、詳細設計、生產試制、試用、技術改進、小批生產、規模生產等九個階段。同樣,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品技術創新的典型過程是:市場調查、技術跟蹤、產品定義、軟、硬件開發、聯調、測試、中試、試用和推廣等九個階段。對此,本文從五個方面對兩者的技術過程創新對比分析,總結出技術創新的共同特點與差異。
3.1 創新過程差異
兩者在技術自主創新的核心流程都包含創新發起(市場調查)、產品創新和創新擴散(推廣)等階段(活動),創新的發起與產品創新部分地融合在一起,而產品創新與創新的擴散不同程度地融合。
對于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工藝創新在產品技術創新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高新技術產業雖然也有工藝創新活動,但其重要性較之產品創新要低得多;由于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品一般是模塊化的,其中的各個模塊是以不同批量生產的。因此,其技術創新過程中存在著中試階段,其工藝創新是在中試階段中進行的。而運輸設備制造業技術創新也同樣有中試階段。
3.2 產品創新差異
企業內部研發部門是產品創新的主要部門,也是產品創新的主要技術來源,外部信息也直接反饋到研發部門中去。對于交通運輸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其產品包含了許多外購設備,因此這些設備的供應商也是技術創新的重要來源。而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自主創新則很少來自供應商。
在高新技術產業中,企業把創新的人力、資金和時間大部分都集中在產品創新活動中,研發部門是主要的創新部門。而對于交通運輸制造業,除了研發部門是技術創新的主要部門外,從事調試和測試的部門也在產品創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3.3 工藝創新差異
工藝創新只對兩類產業都存在,其中生產部門是工藝創新的主要部門,也是技術和信息的主要來源。高新技術產業在中試階段消耗了較多的人力、資金和時間,而交通運輸制造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工藝創新。
3.4 創新擴散差異
對于交通設備制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生產部門是技術創新擴散的主要實施部門。但是,高新技術產業的質量、測試部門對技術創新的擴散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3.5 創新資源差異
科技人員、資金、企業聲譽、外部關系網等是技術創新成功的重要資源。無論是交通設備制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人才與設備都是重要的創新資源。其中交通設備制造業,設備是最重要的創新資源,因為該產業的技術非常成熟,要對產品進行技術開發,提高產品質量與性能,必須由相應的加工設備支持。但是,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創新重要資源是人才,因為高新技術產業的核心是軟件與硬件的設計與配合,對于硬件則可以從市場上購買,而軟件的開發是很難從市場獲得的,必須由相應的軟件開發人員完成。
4 不同層次的優勢產業的技術自主創新模式
(1)具全國層次的優勢產業的技術自主創新模式。對重慶市的汽車摩托車產業而言,由于在全國范圍內具有領先的優勢,具有較好的產業人才與技術基礎,同時也經歷了模仿創新的階段,正在步入自主創新階段。但是這一階段要完全自主創新存在較大的困難,因為優勢產業鏈上的不同企業擁有不同的技術,有的技術較好,有的技術較低,因此,對于在技術程度較高的企業,可以采取自主創新的方式,而對于處在技術較低的企業,需要采取模仿創新的方式改進技術。另外,有些技術非常成熟,在進行創新則非常困難,同時技術創新的的成本也非常高,一般的企業很難在技術上進行創新研究。因此,重慶市汽車摩托車產業的技術創新方式主要采取“自主創新為主、模仿創為輔”,其中,自主創新主要以大中型企業為主,模仿創新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
(2)地方區域層次的優勢產業的技術自主創新模式。重慶市許多產業都處在這個階段,不具備全國范圍內的優勢,僅僅在西部或重慶市區范圍內相對于其他產業具有一定的優勢,如燃氣生產和供應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醫藥、器械制造業等。這類產業的技術創新的方式,本文認為,采取模仿創新為主、自主創新為輔的策略。因為,在產業鏈上,有的企業在全國或全球處于技術領先的地位,需要采取自主創新為主,如醫療制造業中的醫療儀器“海撫刀”產品,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可采取技術自主創新方式,而有些企業則處于低于我國發達地區的技術水平,需要采取模仿創新的方式,盡快縮短差距,然后在一定的基礎上,再進行技術自主創新,因此處于地方區域層析的優勢產業采取的技術創新策略是:模仿創新為主,自主創新為輔。
參考文獻
[1] paci, r. and usai, s. technological enclaves and industrial districts: an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innovative activity in europe. working paper, december, 1997.
[2] 陳芳平,包銳.甘肅省優勢產業自主創新的對策研究[j].蘭州學刊,2007(6):83-85.
[3] 辜勝阻,鄭凌云,張昭華.區域經濟文化對創新模式影響的比較分析——以硅谷和溫州為例[j].中國軟科學,2006(4):8-15.
[4] 胡春力.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產業重點與主要對策[j].宏觀經濟研究,2006(11):3-10.
[5] 石亞碧.提升河北省優勢產業競爭力與自主創新能力的思考[j].河北學刊,2007(11):223-227.
[6] 文婷.重慶市優勢產業選擇與發展對策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未發表,重慶大學),2006(5):34.
[7] 余魯.西部大開發與重慶優勢產業的選擇[j].渝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23-26.
- 上一篇:化學植筋施工方案
- 下一篇:人文主義教育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