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學與工程范文

時間:2023-11-10 18:14: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海洋科學與工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海洋科學與工程

篇1

關鍵詞:交叉學科;卓越工程師;創新能力;創新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1-0139-03

《中國制造2025》于2015年5月8日由國務院正式公布,其中一條重要的思想是較大地提高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掌握一批重點領域的關鍵技術,大幅度提升創新能力。因此,要實現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的“智能制造”就必然要加強對該學科卓越工程師在制造業、計算機、自動化控制領域等學科的綜合培養,提高卓越工程師在交叉學科領域的創新能力。

一、引言

為了提高我國工程人才的培養質量,尤其為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國家教育部于2009年決定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計劃”。該計劃作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組織實施的一項重大項目,其目的在于全面促進我國從工程教育大國走向工程教育強國[1]。哈爾濱工程大學作為以“三海一核”為特色的重點大學,是該計劃首批申請并獲準實施的院校之一。經過幾年以來的改革和試點研究,目前已經在教育教學理念、人才培養標準、校企合作機制、教師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突破。

在2008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上,華人圖靈獎得主姚期智指出:多學科交叉融合是信息技術發展的關鍵:當不同的學科、理論相互交叉結合,同時一種新技術達到成熟的時候,往往就會出現理論上的突破和技術上的創新。目前,以信息技術和制造業深度融合為重要特征的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多領域技術群體突破和交叉融合推動制造業生產方式深刻變革,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已成為未來技術變革的重要趨勢。船舶制造也正朝著設計智能化、產品智能化、管理精細化和信息集成化等方向發展,世界造船強國已經提出打造智能船廠的目標。為了加快推進船舶工業、海洋資源開發乃至為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中國制造2025》把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作為十大重點發展領域之一,明確了今后10年的發展重點和目標,為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發展指明了方向。

卓越工程師之所以“卓越”,其創新能力是一個優秀工程技術人才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標志。創新能力主要指人們通過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實踐,形成物質產品或非物質產品的能力。而實現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智能制造”的卓越工程師就應該不僅在傳統的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掌握全面的知識,發現或提出新問題、新概念、新見解、新方法,更應該通過對計算機、自動化控制和機械制造等領域知識的學習,通過創新活動解決智能制造的新問題、建立新理論、創造新技術、新產品,實現船舶制造業的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2]。

本文將結合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的實際情況,從多學科交叉角度討論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創新能力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等問題。

二、學科交叉創新能力的培養方法分析

創新是人才必須具備的核心素質,其本質就是突破,即突破思維定式和陳規舊律。創新的目的是發展,即滿足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創新具有三個層面的內涵:一是對現實事物當前狀況的更新,二是對現實事物當前狀況的改變,三是創造新事物替代現實事物[3]。近年來,學科交叉創新已成為熱門話題,但如何培養學生實現深層次上的學科交叉融合,從而實現創新性成果的高效,也是我們需要進一步探討的話題。

哈爾濱工程大學的船舶與海洋工程作為國家級重點學科歷來重視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包含船舶與海工程結構物設計制造、流體力學、工程力學、港口、海岸與近海工程、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等多個學科,并在這些學科和學科交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研究成果,培養了一大批卓越工程師和創新型人才。為進一步培養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型卓越工程師,實現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的“智能制造”,已經并將要采取以下改革和試點措施。

(一)優化課程體系,調整教學內容

現有課程體系大體上按學科建立,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建立在學科系統性和完整性之上,沒有脫離傳統的知識點選擇和安排方式,涉及工程實際應用和多學科知識應用的環節相對較少。這就使學生缺乏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和設計能力的訓練,也限制了對其他學科的了解和創新思維的培養。

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通過不斷地探索和實踐,現已形成較為完整的卓越工程師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一方面建立基礎專業和提高全面素質教育的教學模式。例如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方向的課程,它們主要包括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力學、船舶與海洋結構物強度、船舶結構規范設計、船舶波浪載荷、船舶結構有限元分析等。這些課程彼此制約,相互影響,在進行系統教學時,也須以整體綜合的觀點,運用系統的方法,來處理整個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以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專業課程體系為例,它以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力學課程為中心,加上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與構造,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有限元分析,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物強度,船舶結構疲勞,船舶結構規范設計,船舶結構系列實驗,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英語,船舶振動,結構可靠性等十余門課程共同組成[4]。另一方面逐步從單一學科背景下的專業對口教育,向學科交叉與綜合背景的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轉變,建立了以加強基礎、淡化專業、提高全面素質為核心的教學培養模式。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科前沿開設了一大批選修課:例如潛艇潛器操縱與控制、潛水器設計、遙控潛水器技術、水下目標探測識別技術等,這些課程圍繞《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海洋空間綜合立體觀測系統研究海洋的系列裝備和技術”,圍繞海洋無人平臺和無人潛水器的前沿技術,以船舶操縱性和潛器設計為核心,涉及力學、結構設計、流體力學、自動化控制、液壓傳動、計算機科學、傳感器與環境感知技術等多個學科領域。作者主要負責遙控潛水器方面的課程,它以船舶與海洋工程的潛器設計與控制為中心、向遙控潛水器所涵蓋的自動化控制、計算機科學、液壓傳動、水下通信與探測等多方面擴展。在進行教學評價時注重考慮知識的獲取、應用和創新、工程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通過對課程中學習過程和實踐過程的強調,培養學生綜合應用多學科知識、分析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

在完善專業課培養體系的同時設置國際化課程和前沿性課程,通過國際性課程的專門學習討論和學術主題的專題性報告使學生通曉國際規則,及時了解國際上科學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利于日后在國際環境下工作。同時,選取成績優秀的學生專門采取基礎課小班授課,學業導師指導學生規劃學業目標,引導學生盡早進入實驗室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并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進行授課,以培養優秀學生的創新能力。

學生通過對基礎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學習,不僅系統地掌握了專業的基礎知識,而且通過選修課的學習拓展了視野,了解了學科前沿、船舶和海洋工程知識在實際工程和科學研究領域的應用,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通過交叉學科的學習為成為卓越工程師打下基礎。

(二)增設實踐環節,培養與加強實踐能力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海洋經濟以兩位數的年增長率快速發展,到現在已經逐步進入海洋經濟時代,社會對船舶與海洋工程的卓越工程師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高校加強實踐環節的比重,培養人才時加強與企業生產的緊密聯系,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效果。為此,哈爾濱工程大學針對目前普遍存在的對學生的創新教育和創業訓練重視和投入不足,工程教育中產學聯合培養環節基本缺失等問題,通過實驗課程、創新訓練項目、參與研究項目和社會創新實踐等多方面改革,使卓越工程師的時間培養環節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

在實驗課程方面增設船舶類專業和海洋工程類專業的實驗課程,并進行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5]。船舶類專業課的實驗課程主要包括船舶性能實驗和船舶結構試驗兩方面。其中船舶性能實驗船模阻力實驗、船模耐波性實驗、船模自航實驗、船模操縱性實驗和螺旋槳敞水實驗;船舶結構試驗主要包括船舶結構振動實驗和船舶結構力學實驗等。在海洋工程方面,根據學科專業發展方向,學院在海岸工程、近海工程和深海工程三個方向,開設實驗課程,包括海岸防護工程方面的模型實驗、海洋平臺及立管方面的模型水動力性能實驗、潛水器方面的模型水動力性能和控制實驗等。在試驗教學模式方面盡量依托科研項目,采取產、學、研的開放教學模式,通過在科研項目中完成相關的實驗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

在實驗課和專業課的基礎之上鼓勵學生自主進行科研立項,開展創新試驗研究。創新實驗的教學模式采取學生自主申請,專任教師指導,實驗中心組織專家對學生立項進行評審、立項。通過提供實驗經費、場地、儀器設備和實驗指導等豐富實驗教學內容,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動手能力,在創新活動中尤其鼓勵學生在立項和試驗的過程中盡量結合學科前沿、強調學科交叉,爭取國家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大賽的科研立項。作者在指導學生在潛水器方面的創新實驗過程中,注意以學生的興趣和所學的基礎知識為基礎,結合自身和實驗室在科學研究中的體會,從已有的科研項目出發,鼓勵學生通過掌握潛水器方面的學科交叉和學科前沿進行項目設計,通過把握學生的設計方向和設計與實踐方法,幫助他們實現國家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大賽的科研立項。

畢業設計是大學在校四年學習的收官之戰,是學生通過對四年學習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總體應用并在畢業設計中進一步培養獨立學習和工作的能力,畢業設計對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有重要意義[6]。為了培養卓越工程師在船舶設計智能化、制造智能化方面的創新能力,通過學院的指導教師以實際承擔的課題為研究內容,使學生帶著設計的問題進一步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諸如自動化控制、計算機科學等,并運用所學過的船舶與海洋工程的基礎知識解決多學科交叉的問題,以提高卓越工程師的新性思維(表1)。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高層次的師資隊伍建設是卓越工程師培養的龍頭,在學科的創新和發展上,哈爾濱工程大學以創新學術團隊建設為抓手,以中青年骨干教師的培養為重點,緊緊圍繞學科建設,依托科學研究,培養人才,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

學校根據學科建設發展的需要通過立項支持、加強教師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支持教師出國培訓,組織教師根據科學研究和教學需要對交叉學科和前沿學科進行學習,在教師隊伍中形成開放、流動、競爭的機制。充分發揮企業和研究機構兼職教授的作用,工業界的優秀科技人員也應該是理工科大學教師的重要選擇對象,對學科發展確實需要的優秀人才應實行國內外招聘。在全校范圍擇優選拔青年骨干教師,進行重點支持培養,力爭培養100名左右進入國際學術領域的青年拔尖創新人才,以提升學校的學術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學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30-43.

[2]宋佩維.卓越工程師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路與途徑[J].中國電力教育,2011,(7):25-29.

[3]林健.卓越工程師創新能力的培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17.

[4]任慧龍,馮國慶,李輝,李陳峰,劉寧.船舶與海洋工程方向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4,(4):65-66.

篇2

目前我國大學的專業設置中,與海洋研究相關的一級學科有:海洋科學類、海洋工程類、交通運輸類、水利工程類、水產類以及公共管理類。

要出海首先我們得了解海,海洋科學類專業研究對象就是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包括海水、溶解和懸浮于海水中的物質、生活于海洋中的生物、海底沉積和海底巖石圈,以及海面上的大氣邊界層和河口海岸帶等。其下設四個二級學科,分別是:物理海洋學、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學、海洋地質學。相關專業有:海洋科學類、海洋科學、海洋管理、海洋技術、海洋生物資源與環境等。由于海洋本身的整體性、海洋中各種自然過程相互作用的復雜性和主要研究方法、手段的共同性,使海洋科學成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科學。

了解了海洋我們就可以改造使用海洋資源了,海洋工程類專業正是為此而生的?!镀胀ǜ叩葘W校本科專業目錄(修訂一稿)》把船舶與海洋工程、船舶電子電氣工程、海洋工程與技術、海洋資源開發技術等專業歸入了海洋工程類。前兩個專業主要涉及船舶的構造、航行原理、安全性設計及建造法規和國內外重要船級社的規范等知識,解決船舶設計、建造、使用和管理中的問題。后兩個專業則以開發、利用、保護、恢復海洋資源為主,包括海洋水產養殖技術,海洋油氣開發技術,海底采礦技術,海水淡化技術,海洋能開發技術,海洋旅游資源開發技術,海洋生物、化學、藥物資源開發技術等。

如果你想與大海有個親密接觸的話,那么交通運輸類的航海技術和輪機工程則是你的不二之選。前者培養的是具備海洋船舶駕駛、船舶運輸管理等方面知識,能在與海洋運輸相關的各企事業單位從事海洋船舶駕駛和營運管理工作,符合國際和國家海船船員適任標準要求的高級航海人才。后者則是培養具備機械原理和輪機系統等方面知識,能在與海洋運輸相關的各企事業單位從事輪機操縱、維修和船舶監造工作的高級技術人才。簡單來說,這兩個專業就是培養海員的。需要注意的是航海類專業畢業后如果要上船工作,需要通過《交通行業標準海船船員體檢要求》,具體內容可查閱交通部網站。

要是你喜歡海,但卻不敢下水的話,你可以考慮學習水利工程類專業,這類專業有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港口海岸及治河工程。這兩個專業是與土木建筑類專業相交叉的學科,主要以江河治理、防洪工程和流域規劃管理為重點,兼顧水利水電工程和港口航道工程。培養的是具有工程規劃、設計、施工和管理方面能力的專業人才。

當然如果你和香吉士(路飛船上的廚師)一樣喜歡大海的美食的話,你的選擇面又增加了水產類專業。這類專業中的水產養殖學、水產養殖教育、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水族科學與技術都是與海產品息息相關的。就業方向一般可以到水產部門工作,也可到海洋、海運、輕工、外貿、環保等部門從事科研工作。

篇3

關鍵詞:海洋科學專業;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地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9-0201-03

海洋科學專業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新設專業之一,在北京市70所高校中獨樹一幟為培養海洋學院專業特色人才提供堅實的平臺。在近9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不斷積累著專業教學和人才培養的經驗,也不斷對2004年制訂的培養方案做了盡可能的局部的調整。目前,學院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兩個本科教學方向:海洋地質與環境專業方向和海洋油氣資源專業方向,在近5年的實踐中取得了教學成果,學生就業率也達到了95%以上。隨著經驗的積累和利于海洋科學研究的深入,我們也越來越感覺修改和重新制訂海洋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海洋科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既要注重學生對海洋科學領域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又要依托中國地質大學在地球科學領域的傳統優勢和雄厚基礎,在海洋地質、海洋資源、海洋環境等方面彰顯我校人才培養的特點,同時更要加強培養動手能力與實踐能力,將理論研究與海洋科技領域先進技術的應用相結合。培養方案的修改和重新制訂,對我校海洋科學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和將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存在主要問題

1.課程設置。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海洋學院成立于2004年12月,迄今為止9年了。這9年中海洋學院的本科教學在摸索中前進,不斷進行調整和改善,先后經歷了3次大的改革。但是課程設置主要問題表現為:(1)2004—2006年,課程設置與學分存在矛盾,學院開設的部分課程由于師資力量的限制導致無法正常開設;有些選修課與本專業相關性太差。(2)2007年,我院培養方案做了較大的調整。隨著2003級,即第一屆從地質學院海洋中心分離出來的本科生的畢業,又暴露出專業課程設置中的弊端,即海洋生物方向專業沒有跟地質大學的地質特色密切結合,課程設置零散而無重點。學生專業優勢不突出,用人單位產生很多疑惑而不利于學生順利就業。(3)2008年,增加能結合生物與地質環境,突出地質特色的專業課,如第四紀地質與環境、礦物與巖石、海底構造地質學、海洋生態學、海洋微體古生物課程。這次調整是海洋學院一次比較重要的調整,深得教師和學生的認可。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經過多次學生座談、教學研討及用人單位信息反饋,現行的培養方案有待進一步完善。

2.課程銜接?,F行的培養方案在實施過程中,課程內容重復及課程銜接的問題有所顯現。內容重復主要表現同一方向,專業主干課的課程與院定選修課的課程有部分內容重復,選修課中兩門課程會有部分重復,同一位教師上的同一類課程會有部分講課內容重復。如,在專業主干課程中開設了某一門課程,在院定選修課中又有一門類似的。以海洋油氣方向為例,專業主干課程中有海洋油氣地質學,院定選修課中又有油氣田地下地質學;同一位老師既講全球海上油氣區地質,又講中國海上油氣地質,會有部分內容重復。同時由于海洋科學專業包含方向較多,多年來學院根據國內所需并結合學院實際師資力量一直在對學科方向進行調整,導致課程設置、結構、內容等方面隨意性較強。具體表現為課程內容含括面廣、深度不夠、專業課程主線不清、課程體系較散、不能較好地反映學科方向等。

3.實踐教學的問題。由于經費不足、學院底子薄、海洋科學專業特殊性等方面的原因,實踐教學中最突出問題是缺乏固定的實習基地和實習的連續性,具有“游擊”式的實習方式。2005—2007年,我院實行一年級北戴河生產實習、二年級本科日照海洋科學綜合教學實習,實習經費嚴重不足,每年東拼西湊。之后日照實習基地與我校的合作關系結束,我院的綜合教學實習基地成了新問題。2008—2010年,考慮到海洋科學專業必須涉海,同時經費嚴重不足等原因,將一、二年級實習合二為一在北戴河進行,并將實習時間延長至5周。即便如此,由于北戴河實習基底每年承擔的實習任務較重,5周的實習時間也不可能完全保障,從實習效果上看也不明顯,三年級生產實習也存在一些問題。生產實習關系著學生的畢業論文,是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科研或其他工作中的第一步,但是原方案執行過程中有些不盡如人意?;蚴桥c教師的科研項目連接不夠緊密,或是實驗條件有限,學生的實習效果為此大打折扣。

二、新教學培養方案調整情況及形成

1.根據學校新的總課時安排,調整專業基礎課門數和教學內容。根據學校新的培養方案制訂要求,課程分為“通識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實踐必修課和校內公選課”的分段組合方式,并進行了課程整合與優化,所選的課程互相銜接、循序漸進;分清主次,強化專業基礎課、明確專業主干課,擴大校內公選課程的選擇范圍;明確各門課程和各環節的內容、范圍,注意相互間的聯系和銜接,避免重疊和斷層。專業基礎課的課程設置,以海洋地質學、海洋化學、海洋地球物理探測為基本,新培養方案的專業基礎課增加了《地球科學概論B》,并且把三門原來分給一個方向上的課程提前到專業基礎課里,即《海洋生物學》、《古生物學與地史學》、《礦物與巖石》。以突出我們的專業特色,強調以地球科學為堅實基礎,通過對海洋的結構構造、物質組成、包容水-巖、海-氣和海-陸交互作用等方面的系統學習,認識海洋的構造演化、海洋物質的分布及交換規律和海水的運動過程,服務于海洋資源和環境保護。按照加強基礎、拓寬專業、增強適應性、強調素質和能力培養的思路,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遵循循序漸進、相互銜接的原則,為學生提供較多的選擇機會和發展方向。

2.調整兩個專業方向的課程設置,并確定主干課程負責人。新的培養方案中,海洋科學專業的兩個方向確定不變,保持海洋油氣與海洋地質與環境兩個方向,專業主干課程進行了部分調整。學時由各320增加各480;原方案中海洋油氣方向的主干課《沉積巖與沉積相》打通到兩個方向共同上。在增加專業基礎課環節中地學和巖石學課程的基礎上,使學生的地學專業基礎更厚實。每一門主干課程,落實了課程負責人和主講合講教師,保證每一門課程都有兩三位教師共同負責,逐漸建立每一門課程的教學小團體,以保證本門課程的內容、教學效果以及保證在按照培養方案的時間內可以順利開出。

3.調整實踐教學體系、課時安排和教學內容和目標。新培養方案制訂過程中,我們堅持理論聯系實踐,在重視基礎理論課教學的同時,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日常教學中注意合理安排實驗課程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重視和加強素質和能力的培養,把學生獲取知識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暑期實習我們保留了大一的北戴河生產實習,同時增加涉海內容的比例;大二的地質實習,我們首次加入了周口店地質教學實習,并將實習放在了《地球科學概論B》和《礦物與巖石》課程結束之后。理論知識結合周口店大跨度的地質年代和豐富的地質地貌必將使我院本科生的專業基礎知識更加扎實。大三的生產實習也做了相應要求,要求必須與知道教師的科研項目,及相關生產或科研單位密切聯系,注意教學與科研、生產的結合,使學生有盡可能多的機會參與科技活動,接受初步的科研方法訓練。

三、新教學體系及教學內容特色

在新的培養方案框架下,對兩個專業方向的專業課程做了深入的討論,細致確定課程的教學內容、相互銜接以及實驗課時的安排,結合主干課程建設、精品課程建設規劃,逐漸形成了海洋科學專業的特色。

1.依托學校傳統優勢,強化“海洋科學”專業地學基礎。海洋科學由于具有涉及面廣、方向多等特點,早期培養方案(包括2004、2007年的培養方案)基于這些特點結合我院實際情況設計了相應課程。但從授課效果和教學體系上看,明顯存在一些不足,如課程內容含括面廣,但深度不夠;課程缺乏體系、不能較好地反映學科方向等。導致這些不足的出現主要在于學院在課程設置之前盡管對海洋科學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對學科的方向凝練不夠,或者目標方向一直較為模糊。基于上述原因,根據國內外海洋科學發展趨勢以及我校的實際情況,決定依托我校在地球科學領域的傳統優勢和雄厚基礎,加強我院“海洋科學”學科中的地學知識的培養,沿襲并深化“海洋地質與環境”和“海洋油氣資源”兩個專業方向的構成。結合專業方向分別對專業課程進行了深入剖析,首先打通一部分課程,如將原來只在海洋油氣資源方向講授的《海洋地球物理探測》放到專業基礎課中,將原來只在海洋地質與環境方向講授的《礦物與巖石》作為兩個方向共同的基礎課程等。其次刪減一部分與其他課程有重合或專業基礎性不強的課程,如《海洋資源》、《綜合地質學》等,同時根據專業需要將《海洋生物學》的課時進行了適當減少,由原來的80學時減為64學時。此外,根據方向需要新設置一部分課程,如《地史與古生物學》、海洋油氣資源方向的《油層物理基礎》等。

2.緊密圍繞學科方向,加強課程銜接,制訂并完善科學的教學體系和內容。隨著經濟的騰飛、社會的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社會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是人才加工的“工廠”,學生是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要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我院對本科生培養的基本原則為:人才培養要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人才培養向綜合性發展;學科的發展走向前緣性;注重“實踐性”人才培養。因此在課程設置中,充分做到:(1)注重課程體系的綜合性、前沿性。根據課程體系修訂課程教學大綱,編寫配套教材,要根據海洋科學發展特點、國家關注重點、同類大學及院校專業特色、我院發展方向以及學院自身情況等設置課程和安排教學內容。開設基礎地學綜合性課程,如《海洋科學概論》、《海洋地質學》、《地球科學概論(B)》等,旨在加強學生的基礎地質、海洋地質的綜合培養和素質教育。同時在課程體系中也要設置反映學科發展和交叉邊緣的課程,如《海洋微體古生物學》、《海洋地質微生物學》、《海洋生態學》。使專業課程和部分專業基礎課教學與生產實習結合起來,加強課程的現代科技內容建設,如針對海洋油氣資源研究的前沿熱點,學院提出了深水油氣勘探的學科發展方向,結合深水油氣勘探的特點和難點,學院重點加強了地球物理探測以及相應技術方法課程的設置。(2)注重課程體系的層次性、銜接性。在多種形式的討論中,對早期課程設置中存在的課程銜接、重復等現象予以深入分析,提出了課程必須注重層次性、課程之間相互銜接等關鍵問題。以海洋地質學、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學等為主干學科,按照加強基礎、拓寬專業、增強適應性、強調素質和能力培養的思路,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遵循循序漸進、相互銜接的原則,為學生提供較多的選擇機會和發展方向。因此進一步進行課程整合與優化,使得所選課程互相銜接、循序漸進;分清主次,強化專業基礎課、明確專業主干課,擴大校內公選課程的選擇范圍;明確各門課程和各環節的內容、范圍,注意相互間的聯系和銜接,避免重疊和斷層。根據上述要求和原則,首先明確每們專業課程的授課教師,并分別編寫課程的教學大綱;然后及時組織學院內外專家、教研室主任、學科帶頭人、專業主干課教師,對每一門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認真審核,確定主要的知識點,同時根據整個教學體系的設定,考慮課程之間的承接及銜接關系進行各個專業課程的內容和課時量進行適當調整。對于新開課程我們采取在現有師資力量的基礎上,根據教師的專業特色和學院學科發展的需要,積極組織相關教師進行調研,重點分析該課程在國內外高校授課現狀、課程設置的必要性、與學院學科發展的緊密程度以及與其他課程之間的銜接關系。在此基礎上,組織老師編寫相應的教學大綱,并進行全院范圍內的討論、修改和最終成型。(3)注重課程體系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強實踐教學。在課程體系設置中注意到理論聯系實踐,在重視基礎理論課教學的同時,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注意教學與科研、生產的結合,使學生有盡可能多的機會參與科技活動,接受初步的科研方法訓練;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確定合理的知識結構,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重視和加強素質和能力的培養,把學生獲取知識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因此必須要求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做到課堂教學、實驗課教學、生產實踐三段教學環節緊密結合[1]。對課堂教學和實驗型教學要求具有基礎性、綜合性、設計性。同時加強相互之間的銜接,形成學科間知識相互滲透的多層次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強化基礎性實踐教學,逐步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踐在實踐教學中的比重,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和應用能力及智力的開發。教師將產、學、研合作項目中積累的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知識融入教學中,科研實踐中掌握的高新技術知識、科研成果和學科前沿發展動態貫穿在教學中。培養方案的修改和重新制訂是實現我校海洋科學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的基礎,但同時也是學院長期發展的第一步。如何鞏固教改成果、提高教學質量,如何有效實施、力爭使得我院本科教學在學校具備一定的競爭力,亟須從以下方面開展工作。

課程建設是教學建設的重要內容,課程教學既是決定我院海洋科學人才培養中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最基本標志,又是學院科研、師資和管理水平等諸多因素的綜合體現。加強課程建設、突破名師精品是重中之重。把優質課改為內涵更為豐富的精品課程建設,有些課程如《海洋地質學》在師資、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手段等方面都具有較高水準,具備沖擊精品教材或名師的條件,同時這些課程又將起到示范和牽動作用,以此推動學院其他課程建設整體水平的全面提高。同時注意教材建設,明確提出建設基本原則是:重在質量,選用編寫并舉,突出特色,重點支持。加強教材質量和實用性的監督,學院每學期利用初期、期中進行教學檢查、領導干部聽課、督導團聽課等方式,進行教材到位、使用的信息反饋,到期末進行評價的措施,確保教材使用效果。提高教學質量重在教育觀念的轉換,改變思維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注重實施創新教育。要從片面要求學生學好對口專業的知識轉變到素質教育價值觀;由強調統一、剛性的教學模式轉向更加重視學生差異和個性特點;由奉行“專業中心論”,轉向讓學生自己根據需要自主構建知識結構;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注入式”教學,逐步轉向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去主動學習[2]。因此學院當前教學重點工作將根據現有師資力量情況,提出實施教師培訓的“三項工程”,即:青年教師培訓工程、以老帶新的素質提高工程和名師示范工程等。教師業務能力的提高將對深化教學改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宏濤,曹麗穎,吳錫冬.關于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3):48-50.

篇4

關鍵詞: 海洋地質學教學改革實踐

海洋地質學屬于海洋科學與地質學的邊緣學科,也是我院海洋科學專業大二本科生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是該專業知識結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具有體系龐大、內容繁多、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重的特點,其前修的專業課程較少,海洋地質學課程既承擔著專業起步教育,又要為后續的專業學習和科研打下堅實基礎的任務,在整個專業課程體系中發揮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因此,為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必須調整在新形勢下海洋地質學課程的教學設計方案,對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與方法、考核辦法、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改革,努力實現培養學習習慣、增強能力訓練、培養創新意識的課程教學目標。

一、對海洋地質課程內容的改革與實踐

海洋地質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課程。海洋地質學成為一門成熟的獨立學科至今僅半個世紀,但已衍生出多個日益成熟的分支學科,最早出現的海洋沉積學,以研究現代海洋沉積物的特征、時空分布、形成和演變機制為內容;經典的海洋地貌學,以研究海底形態、空間分布及其成因為內容,以及最海底構造地質學、海洋地球物理學、海洋地層學、海底礦產地質學、海洋災害地質學和海洋工程地質學等[1]。作為深海鉆探計劃和大洋鉆探計劃的產物,古海洋學迅速臻于成熟,以追索海洋發展變化史、海陸變遷、反演海洋成因和古環境的演化為內容,是當今全球變化研究的重要角色[1]。

基于這樣的課程特點,授課老師在講解時既要介紹海洋地質的發展歷程.又要關注海洋科學最新的研究成果。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具有靈活的教學思想,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加強實用教學,整合課程內容。本課程教學目標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加強學生對海洋技術專業的定位認識。海洋技術專業是我院國家級特色專業,但該專業剛設置不久,課程設置與建設還有待完善,課程體系的邏輯關系還有待理順,因此學生往往對自己所學專業認識不夠。海洋地質課程的開設能夠使學生從低年級的迷茫中走出來,對自己的應該掌握什么樣的專業知識、走上社會后自己的發展定位有較清晰的認識。二是為學生建立一個系統的海洋科學的知識體系。本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涉及海洋地質的內容、方法和理論,以及野外工作的組織和實施,既介紹地質學基礎理論和概念,又講授海洋科學的內容、理論,以及最新的海洋地質學科的前沿知識。這樣就使學生從不了解海洋地質學到了解較多,再到掌握系統知識。三是培養學生積極進取、追求真理的精神。對于海洋地質,除去教授方法之外,我們還要提倡追求真理的精神。只有對海洋之謎抱有孜孜不倦的探求之心,對海洋開發事業充滿熱愛,才能使海洋科學蓬勃發展、一往直前。

我院是培養海洋科學應用型人才的工科院校,我們講授海洋地質時要做到知識重點突出、內容由淺入深、豐富易懂。以海洋地質的內容和方法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的現場操作能力為宗旨,加強實用性教學。一方面使授課內容井然有序,突出教學的實用性、系統性,另一方面適時調整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對有些章節進行增刪,將講課、作業、實習有機結合。培養具有較強的現場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人才。

二、對海洋地質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

(一)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方式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多媒體教學,可使教學過程感性化、形象化[2],[3],不僅可以增大信息量,而且可以產生圖文并茂的效果。這對于海洋地質學的教學尤為適用。教師在制作課件時,把搜集到的關于海洋形態、海洋現象、海洋地質地貌、海洋調查、海洋生物、衛星海洋遙感及自然地理、地質學的圖片,結合課程的相關內容,通過多媒體手段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對海洋的認識由模糊轉變為清晰,由常識性了解轉變為從專業角度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不僅能使課堂生動活潑,而且能使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吸取知識。例如講解大洋鉆探中沉積物柱狀樣的采集,僅靠授課老師口頭描述是講解不清楚的,因為學生沒有接觸過采集儀器,也沒有親身參與過,對于如何使用鉆孔設備采集沉積物柱狀樣更是無從理解。通過Flash課件,學生不僅認識了儀器,而且對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也有了深刻的印象,并且認識到沉積物柱狀樣在全球變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除此以外,我們在課堂上還進行簡單儀器的演示教學,例如抓斗式采泥器使用的講述。

(二)播放錄像資料,開展相關知識講座。

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利用集中時間來播放有關影像,在講授到重要章節時會安排一些有關海洋科學的錄像資料。如在講授完前言后,我們播放了有關大洋鉆探的發展歷史的影像資料,此前的教學內容學生比較容易掌握和記憶,并激發了他們對本課程的探求興趣,而影像的播放更是起到了提高效率的作用。影像的內容應豐富,例如泰坦尼克號探秘、深海探測、大洋鉆探等。通過觀看影像,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感到課程的知識內容和現實應用緊密相關。除了在課堂的教學外,我們還組織學生成立海洋科技活動小組,由專家老師不定期做一些講座,向學生講授海洋調查方面的知識并回答他們的提問,展開討論,等等。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廈門大學等科研院所的專家們為我們做了物理海洋、海洋地質、海洋古生物專業的調查研究等講座,講座內容豐富,又通俗易懂,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向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課外學習機會。

(三)合理選用教學方法,實施拓展教學。

海洋地質學課程體系繁多,不同的教學內容,其授課方法有所不同。教學過程中,將此龐大內容體系組織成為三大主題,即海洋地質構造運動及其相關結果,海洋沉積動力及其地貌演變,以及海洋地球化學過程與其相關資源。同一主題知識具有許多共同特征,學習、理解和掌握都較有規律。授課時主要講授知識結構,然后選擇其中一個內容作為典型,結合幻燈、圖片、模型、標本進行詳細分析講解,而其他知識僅進行對比講解,指出其共性和異性。這樣不僅增加了單位課時的知識容量,而且使學生掌握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具體講授內容量,可視課時數量、學生接受能力等靈活調整,既可精深、引申和拓展,又可提綱挈領地講授,而不影響整體知識結構[4]。

(四)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實踐教學既可鞏固課堂知識,加深對海洋地質學的認識,又可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能力,是進行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不可替代的環節。基礎教學是海洋地質學課程的主要任務,根據理論教學內容和學習進度分別開展課內實踐教學,其進度與課程理論教學同步進行。例如參觀海洋地質標本、化石標本、海洋生物標本,在海洋科學導論課程的教學過程當中,參觀標本實驗室已成為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地質標本和化石標本向學生展示了地層的演化和變遷,生物標本給學生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海洋生物世界。通過實物標本的視覺和觸覺效果,學生對海洋這一知之甚少的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采集和積累大量礦物、巖石、古生物等標本,加強室內認識實習。實習內容主要有通過觀察,認識常見造巖礦物的形態、條紋、光學、力學等特征;學習根據造巖礦物的形態和物理特性,用肉眼鑒定常見造巖礦物的技能和描述礦物的方法;觀察火成巖、沉積巖和變質巖等標本,分析其典型結構、構造特征;了解三大類巖石間的形成環境及其轉化關系;參觀地質模型、圖片陳列展,了解巖石的形成環境及其轉化關系。為增強實驗課教學效果,除采用布置課前預習、課前提問等方式,我們在學生觀察描述過程中加大巡視和輔導力度,從學生報告進展、姿勢、表情等方面發現其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指導和糾正,有效保證了實驗課教學質量。

(五)更新教學內容,注重基礎與前沿結合

隨著科技的發展,新研究成果不斷涌現,海洋地質學的教學內容應與時俱進,將基礎知識與新發展的學科知識及實踐應用成果有機融合。目前的研究重點和趨勢集中于三方面:(1)海洋的起源、發育和演化。主要包括板塊構造理論、古氣候與古海洋學研究和大洋發展史等。(2)海洋資源研究。研究油氣資源、深海底礦產資源和近海礦產資源等海底自然資源的成因、分布特征和開發。(3)全球變化與海洋環境的研究。研究海洋對氣候的影響和制約,通過對海表和深部變化及與陸地相互關系的研究,了解全球氣候變化的歷史和聯系,以及極地地區的海陸變化對整個全球變化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措施[5]。上述內容在教學中應給予一定的重視和體現。教學內容需與學科發展同步,將最新科技成果引入教學中。此種教學內容改革一方面注重課程基礎知識,強調學生基礎訓練和地質功底的培養,另一方面及時將最新科研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學,使學生在本科學習階段就了解學科發展動向和學科研究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前景。

三、結語

海洋地質學是一門系統性專業性很強的課程,各章節相互關聯,其教學內容、體系、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調整和改革,需要隨教改的深入不斷地進行更新完善,例如: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上有所創新;根據學生的知識背景,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廣度和深度,使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要求;教學的內容除了基礎知識外,還應該和實踐活動相聯系。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把大量的信息深入淺出、簡單明了和直觀生動地傳授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等等,這樣才能始終保持可持續高水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呂炳全.海洋地質學概論[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

[2]楊惠元.試論課堂教學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4,(3).

[3]董春來,焦明連,周立,湯均博,蔣廷臣.“大地測量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J].測繪工程,2006,(6).

[4]王永紅.“海岸動力地貌”課程中的互動式教學和人文教育[J].中國地質教育,2010,(1).

篇5

關鍵詞:海洋地理信息系統;應用;趨勢

中圖分類號:C922文獻標識碼: A

MGIS是在計算機硬件條件和軟件系統的支持下,以海底、海面、水體、海岸帶及大氣的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為研究對象,對各種來源的空間數據進行處理、存儲、集成、顯示和管理,進而作為平臺為用戶提供綜合制圖、可視化表達、空間分析、模擬預測及決策輔助等服務,并且結合Web技術可以實現海洋數據和相關MGIS功能的實時共享,其在海洋科學上的使用將改善現有的海洋數據的管理方式,大大提高海洋數據的使用率和工作效率,為海洋科學各領域的研究深化開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如圖1

一、MGIS的應用現狀

(1)海洋漁業

自20世紀80年代起發展至今,國際上已經形成了一些較為成熟的漁業MGIS系統和軟件。我國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才開始相關研究,但是目前已有根據海洋863計劃需求開發的海洋漁業GIS平臺;基于東海漁業數據庫搭建的實現生產指揮調度、資源保護的東海漁業漁政綜合管理系統;東海經濟漁業資源預測預警輔助決策支持系統;還有研究者利用GIS軟件相關空間分析功能按年分析1967—2004年間印度洋金槍魚生產數據,獲得捕獲種類產量及分布情況;分析單個環境因子對漁場產生的作用,進行漁情預報。雖然我國目前建立的漁業管理和服務系統大都具有地方性特點,但這些都是MGIS在海洋漁業方面的開發和應用進行的有益嘗試。MGIS在海洋漁業方面的應用主要涉及漁業資源評估、動態監測與預報、漁業資源分布與環境的關系、水產養殖選址、魚類棲息地制圖與綜合分析管理等。

(2)海洋資源開發與管理

海洋中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MGIS的空間分析功能和虛擬現實技術能出色完成海洋成礦特點和規律的探索,為海洋資源的開發與管理提供科學依據。美國礦產資源管理服務部門與ESRI公司合作針對墨西哥灣的海洋油氣資源勘探和開發,建立了深水GIS系 統;國內也基于MapGIS平臺探討了海洋礦產資源評價中的某些方法的應用方案和實現途徑;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以遙感信息數據位基礎建立了海洋數據庫,開發了海洋油氣評價模型,并實現了其結果的可視化。這項研究在海洋863計劃820專題中在南海海域進行了應用,以GIS為中心集成各種技術開發了一整套經濟、快速、有效的海洋油氣資源預測集成系統,為我國海洋地理信息系統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3)海洋環境評價、監測和保護

美國區域海洋觀測預報系統將研究區實時的觀測資料與GIS結合,快速準確定位災害影響區,為卡羅萊納州及周邊海域的相關部門提供災害預防和救助工作輔助。國內則出現了面向管理決策層的可視化環境監測評價動態系統———河北省海洋環境保護信息系統,對海洋環境質量進行評價和監測;以SuperMap為基礎平臺實現環境分析、三維動態模擬,流場動態顯示和查詢功能的長海縣海域生態環境評估信息系統;還有利用WebGIS技術對海洋環境監測數據進行實時聚類分析整合,實現有害藻類密度快速預測。MGIS利用環境監測統計、水文、氣象、化學、地質、地球物理和災害等數據,實現環境質量監測評價、災害預測預報及決策輔助,為保護海洋環境、保證海洋資源可持續發展和海上生產安全服務。

(4)區域海洋綜合管理

海岸帶是地球表面最為活躍的自然區域,而專屬經濟區則蘊藏有豐富的礦產和生物資源,MGIS就是對這些區域進行全面調查、監測、合理規劃和管理的有力工具。歐洲北海四國支持SE-AGIS工程開發了海岸帶管理規劃系統框架;美國在州一級的海洋管理地理信息系統基礎上開發了包括卡羅萊納州、佐治亞州、佛羅里達州、專屬經濟區周邊的海洋區域以及海洋邊界的區域性模式;國內幾家單位聯合研制出了中國海岸帶與近海環境遙感監測與信息系統集成技術體系;也有研究者以SuperMap為基礎平臺構建了南海分局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系統對管轄海域海圖和功能區劃、海底管纜、石油平臺、遙感影像圖等數據進行綜合管理,為南海分局指揮決策提供準確、及時、全面的信息支撐。

(5)其他領域

除以上介紹的應用領域外,MGIS還廣泛應用于海洋劃界、海洋工程、海上旅游、海運交通和海洋監察執法等方面。例如,利用MGIS技術,結合虛擬現實和碰撞檢測,建立一個實時交互的三維海上溢油可視化信息系統,實現了溢油漂移擴散的動態模擬,為溢油緊急處理提供決策輔助。也有研究者在海洋數據管理和可視化等方面進行了嘗試,例如設計開發三維虛擬海洋實現了網格環境下多源海洋環境信息 多維時空特征分析和三維海洋環境場景構建;以及針對海洋調查數據的保密性及安全性需求,設計了基于C/S模式的海洋地質調查數據保密框架等。

二、發展趨勢

(1)Web技術與 MGIS的結合目前,我國的MGIS的研究與應用的主要范圍集中在一些政府部門和科研機構,社會普及程度不高,無法進行共享,無形之中造成了許多資源和信息的浪費。WebGIS是Internet技術與GIS技術的完美結合,在Web上空間數據,用戶通過Internet的任意節點就可以瀏覽WebGIS系統的空間數據、制作地圖及進行各種空間檢索和分析,甚至提供預測和決策支持。利用Web技術與MGIS平臺的完美結合,提高數據的共享與開放程度,讓廣大科研工作者將有限的數據資料發揮更大作用,減少MGIS重復建設和數據的重復獲取,這樣不僅提高信息獲取的效率,同時也降低了信息服務者的工作強度,可以通過網絡方便、快速、及時地提供強大的地理信息服務功能到需要的地方,發揮MGIS在科學研究、政府決策、國防建設和文化教育等行業的應用價值,這對推動海洋科學研究進程是十分必要的。

(2)三維、四維MGIS與虛擬現實技術結合現階段大部分的MGIS平臺都支持點、線、面三類空間物體,是二維分析顯示的。但是海洋環境特殊,海洋數據空間屬性較強,用二維的形式進行這些三維甚至是四維海洋數據的表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不夠完整的。同時,虛擬現實技術與MGIS的結合可以模擬現實中的海洋環境形成虛擬的立體實體,進而改善數據成果表達與輸出方式,提高MGIS的人機交互程度和空間數據表達的真實性,甚至可以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來感知海洋環境。三維和四維MGIS的數據結構,空間對象描述方法,與虛擬現實技術的結合等都是MGIS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也是MGIS發展的必然。

(3)多學科綜合GIS技術是多學科交叉派生的綜合科學,3S和5S的集成,使得測繪、制圖、地理、遙感、管理和決策科學相互融合,成為實時空間分析和決策支持的工具。同樣,MGIS的研究和應用也應該不僅僅局限于海洋科學,更多的還要涉及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管理科學和決策科學等諸多領域,是全球性、綜合性的,MGIS與諸多學科的集成研究,能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使其發展更貼合現實,是MGIS發展的必由之路。

(4)全球尺度的MGIS隨著海洋科學的研究的不斷深入,很多研究人員發現,海洋的許多變化并不能與大范圍尺度割裂開來,海洋變化是全球范圍的,海洋研究也應該逐漸向全球尺度發展,而這些全球性的研究課題并不是單獨的某幾個國家或學者就能完成的,需要國際性質的合作,全球尺度的技術合作是發展的趨勢。全球性的海洋研究必須建立在大量的全球性、實時性、動態性的觀測資料基礎上,常規方法很難處理而且不易提取專業信息,為了更有效的對全球尺度的海洋科學研究進行數據存儲、分析和處理、輸出,全球尺度的MGIS已是大勢所趨。

結語

廣闊的海洋,擁有豐富的各項資源,是現在和未來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重點區域和爭奪的焦點。MGIS技術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在很多方面還不夠成熟,我國在MGIS領域的工作也才剛剛起步,大力加強MGIS技術的研究力度,深入開展其在海洋各領域的實際應用,將推動我國海洋科學的發展,具有的經濟、社會和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1]王芳,朱躍華.海洋地理信息系統研究進展[J].科技導報,2007,25(23):69-73.

篇6

“十五”期間,中國海洋大學依托學校學科優勢和特色,通過“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成果的牽引,已初步建立起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群,企業效益和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

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成效明顯

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是促進高技術成果快速有效轉化的關鍵。學校逐步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中心、青島國家大學科技園、鰲山衛生命科學與技術教研基地、小麥島海洋生物產品研發基地為標志的綜合性高新技術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平臺。

青島國家大學科技園至2005年底,已建成孵化用房近3萬平方米,在孵企業21家,已累計孵化企業76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3家。目前,科技園有園屬企業44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21家,園區就業總人數為820人,2005年園屬企業總收入為2.6億元人民幣。

2005年建成竣工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心入駐的創業企業達30余家,科技開發項目達20余個。2005年11月,學校與青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簽署共建“海大創業園”的協議,把高新技術產業中心作為“青島創業園”的分園。

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效益顯著

學校吸引社會資金5000多萬元,有數十家社會企業參與科技企業的合資合作,促生了13家高新技術企業,由技術成果投資形成的無形資產股本總額達到4000多萬元。

海洋藥物科技創新團隊對藻酸雙酯鈉(PSS)進行了技術升級,與內蒙古蘭太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海大蘭太藥業有限責任公司”;以抗動脈粥樣硬化海洋藥物916和高效吸水保水劑作為技術股份,與青島深藍投資有限公司成立了“青島海大深藍生物工程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學校成功開發出具有潛在應用價值的人工軟骨、人造角膜等專利技術產品,先后以技術入股方式參與組建了無棣生物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山東天順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新技術企業,共實現銷售收入近4億元,上繳國家利稅7000多萬元。

學校開發的濱海電廠海水冷卻系統、海上采油平臺等多種海上設施的腐蝕與污損狀況監測及綜合治理技術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連續十多年應用于多家濱海電廠,以及中國石油總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各種設施的腐蝕監測與防護。該項技術“十五”期間累計創造經濟效益逾6億元。Fe-Al金屬間化合物/氧化鋯陶瓷(TZP)復合材料已經初步用于拉拔模具沿海設備及化工領域設備的耐蝕防腐表面噴涂,近3年來創造經濟效益達1200余萬元。海水脫硫等脫硫技術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近1億元。

學校新星計算機工程中心研發的中小企業信息管理系統(ASP)、電子商務及物流管理系統等網絡信息產品的推廣應用,為企業年增經濟效益近億元,公司自身也累計實現銷售收入6000余萬元,利稅2000余萬元。學校研制開發的MBP1.0地震勘探信息處理軟件系統,在深水海域和復雜構造區域的成像處理等許多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可廣泛應用于各大油田和有關勘探部門。

特色優勢學科帶動科技產業長足發展

“十五”期間,企業承擔完成了包括國家“863計劃”在內的國家及地方重大科技開發項目30余項,目前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3家,10余個企業通過了ISO9000、ISO14000體系認證。學校在海洋藥物等七大技術領域已經具備了雄厚的產業化基礎。

篇7

關鍵詞 特色高校本科教育;課程群關聯模型;課程群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27-0077-02

課程群建設與課程體系結構優化,對提高高校本科教育教學水平具有重要意義。隨著近年來的發展,高等本科教育課程體系與課程群的建設中取得大量成果。有學者針對“課程群”教學管理體系的建設與實踐進行了研究[1]。有學者以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特色專業為對象,對其課程群建設進行了探索與實踐[2]。有學者提出一個課程體系優化的系統結構模式,從外部環境與內部結構的相互作用上區分了課程體系改革及優化必須考慮的因素,優化劃分為5個基本環節[3]。有學者以軟件工程專業為對象,展開課程體系與課程群建設的研究[4]。有學者針對課程集群嵌入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進行了研究與實踐[5]。

綜合文獻分析,目前針對課程群建設的研究基本都是以某一專業或者獨立學科為對象,而針對以特色基礎課程為對象,建立課程群關聯模型的研究尚不多見。本文將針對這一問題展開研究。

1 特色高等院校本科教育教學

特色高等院校以建設有自身特色的專業為重點,來培養學生具備某一特色領域的技術專長。比如交通類的包括航空航天類高等院校、鐵道類院校以及船舶類院校,還有其他的農業類、林業類、礦業以及海洋類等多個類別的特色高等院校。為滿足多種不同行業需求,特色高等院校在各國高等教育中都占有較重的比例,而其他綜合類大學,也都具備在某一方面的特色,因此,特色高等教育教學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以上海海洋大學為例,上海海洋大學以海洋水產生命、海洋漁業、海洋工程以及食品等為發展重點,突出以海洋為特色,學校辦學過程中培養學生面向海洋行業的人才發展需要。本文以海洋類特色高等教育教學為入手點,展開對課程群體系與模型建設的研究。

2 基于特色基礎課程的課程群分析

以特色基礎課程為對象,在建立課程群關聯模型之前,需要對相關課程進行分析歸類。在海洋類特色高等工科院校中,流體力學是重要的特色基礎課程,是學生掌握其他相應課程必備的基礎。本文以工程流體力學為對象,作為共享基礎,采用層次式遞推方法研究建立課程群關聯模型。以工程流體力學為底層共享關聯對象,以專業為中層,構建以海洋科學學院、海洋工程學院和食品工程學院三個二級學院課程為頂層的課程關聯模型。

依托培養計劃與教學大綱,在分析整理課程教材、實驗教材以及實踐教材的基礎上,頂層課程分析與歸類內容包括:

1)海洋工程學科中與工程流體力學關聯的課程主要包括工程流體、流體力學泵與風機、理論力學、流體力學、材料力學、液壓與氣動技術、機械設計、機械制造技術以及機械原理等。

2)食品工程學科中與工程流體力學關聯的課程主要包括工程熱力學、制冷空調自動化、熱能與動力機械基礎、機械制造基礎、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設計基礎、傳熱學、自動化控制理論及系統、熱質交換原理與設備、流體輸配管網、建筑概論以及建筑環境學等。

3)海洋科學學科中與工程流體力學關聯的課程主要包括流體力學實驗、海洋科學導論、氣象學、物理海洋學、海洋生物學、海洋地質學、數值計算方法、水域環境監測與保護、海洋生態學、海洋化學、海洋要素計算及預報、魚類學、海洋漁業技術學、海洋調查方法以及漁業資源評估和管理等。

3 基于特色基礎課程的課程群關聯模型的構建

綜合上述分析的層次結構,基于工程流體力學特色課程,以專業為中轉層,構建課程群關聯模型,如圖1所示。

4 結束語

課程群關聯模型的構建能夠使得課程的知識結構與培養目標依托課程群來實現,理清課程之間的脈絡,使得課程之間的聯系性更加緊密,交互性與融會貫通性更強。課程群關聯模型的構建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增強學生掌握知識點、學科架構的能力。在分析特色高等教育院校的特征后,本文以特色基礎課程為共享基礎層,以相應專業為中層,以二級學院開設課程為頂層的層次化方式,構建了課程群關聯模型,較好地梳理了課程結構體系,使得學生更容易了解掌握課程關系。以海洋類特色高等教育院校為例,基于工程流體力學課程,采用上述方法,構建了以工程、海洋與食品學院的課程群關聯模型,實施后的效果良好。本文提出的模式方法,為其他特色高等教育院校的課程體系與課程群建設,提供了幫助和參考。

參考文獻

[1]張麗萍,劉東升,林民.“課程群”教學管理體系的建設與實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3(3):61-64.

[2]陸鳳儀,徐格寧.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特色專業課程群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論壇,2013(1):18-20.

[3]孫根年.課程體系優化的系統觀及系統方法[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2(6):139-144.

篇8

關鍵詞:《海洋學》;主題式教學;雙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3-0089-02

浙江海洋學院(并校前為浙江水產學院)自上世紀70年代末針對捕撈學專業(現為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開設了海洋學課程。海洋學是該專業的必修課程。根據課時的安排和該專業教學計劃設計,我校的海洋學課程教學內容主要涉及物理海洋學,包括中國近海的區域海洋學。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海洋科學素養,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課程在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進行了嘗試性改革,并在2011級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生中率先進行了試點。另外,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及國家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提出了要讓學生熟練掌握外語,要求各高校盡快地在自然科學、經濟、管理等課程中率先使用中英文雙語教學。幾年過去了,隨著雙語教學經驗的積累,課程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要,這次海洋學教改項目中提出了采用雙語教學的必要性,針對實際情況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以便有效開展雙語教學。

一、主題式教學方式的實踐

主題式教學方式是在課堂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教師根據每一章的主題思想設計題目,要求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完成論文并做匯報的方式。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海洋科學素養,比如獲取海洋科學前沿的研究成果,以整體觀念看待海洋現象,以綜合的方法分析解決海洋問題等,逐步實現“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的思想;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造力。這種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做好以下三個環節。

1.收集資料。教師提綱挈領地講授完每一章的主要內容后,設計1~2個主題。每個主題要求5個左右同學為一組做好研討準備。學生第一步要做的工作是收集資料,要求學生參考教師提供的文獻或利用圖書館的圖書、網絡資源等,檢索有關主題的參考文獻。教師要求學生做到觀點正確,論據充足,論證嚴謹等。通過去圖書館查閱資料,上中國期刊網檢索文獻的過程,學生掌握了文獻、資料的收集和查詢方法,做到利用書籍和網絡獲取海洋科學研究信息的能力。學生還可根據主題的研究內容,有針對性地檢索文獻,將檢索到的新知識豐富到教材內容中,輔助課堂教學的不足。這種不斷深入學習的態度正是海洋科學素養所必須的。

2.撰寫論文報告。5人小組對每人查閱的資料進行匯總、思考、質疑、研討,最終確定論文執筆人和報告人。期間教師會對學生的論文寫作給予指導。比如“淺談海岸帶的開發利用”這一主題,學生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發現針對不同類型的海岸帶可以開發利用的價值很多,如旅游、養殖、生態保護、海洋工程等五花八門,同時也發現海岸帶存在環境污染等現象。這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增加了課本以外的知識,將課堂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在一起。經過這一過程的訓練,鼓勵學生以科學的態度,實事求是地從事研究,培養其創新意識,提高寫作水平。

3.匯報成果。要求學生做好PPT,匯報時間為10分鐘。班級組織了包括教師在內的5人評價團,對主講學生所講的內容記錄下來并進行評價。匯報結束后學生之間可以進行質詢、交流和討論,并由評審團最終對學生報告進行評分并計入期末考核成績中。這一過程促使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思維碰撞,從而促使學生對該問題進行更深入地思考,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制作PPT的水平及匯報答辯的鍛煉。

二、雙語教學方式的開展

雙語教學的形式一般有兩種。一種形式是單語授課,即教師全部采用英文教學,包括教材、板書、課件、講授、師生問答、考核等;另一種形式是混語授課,即中英文同時使用,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如學生英文程度、師資力量、課程難易等)靈活地應用英文,比如采用英文教材、中文輔導教材、英文課件、中文板書、英文授課、中文解釋、中文網頁、英文考核等方式。目前我國高校由于語言環境等條件所限,基本很難采用單語授課方式。其大多數采用混語授課方式,只是英文在整個教學中的比例會有所差異。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開展雙語教學,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專業英語的閱讀和聽說寫能力?考慮到我校學生英語水平一般,不同學生的英語程度又參差不齊,摸索一種能兼顧到不同英語水平學生的合適教學方式,盡量避免英語差的學生聽不懂、看不明白,既沒學到課程專業知識又沒提高專業英語水平的境況是必需要思考的事。首先要選擇好的教材??筛鶕逗Q髮W》教學大綱的要求,選擇一本難易程度中等(適合本科生英文水平,英文生詞不多等)、內容與中文教材較匹配的英文原版書,同時可以引進一些最新的教學參考書或海洋類雜志等作為學生課后輔導教材。為了照顧英文閱讀有困難的學生,可建議學生同時擁有中英文教材,上課時以英文教材為主,中文教材為輔。布置的學生作業可以是教材中關鍵段落的閱讀理解。這樣有助于學生在課堂聽課時掌握知識。由于《海洋學》課程在這次的教學改革中推行了主題式教學模式,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不用英文教材,而由教師針對每個要討論的主題發放英文資料或參考文獻,以便在小組做主題的過程中加強學生專業英語的學習。其次,課堂教學手段還有很多。我的建議是多媒體課件可以采用英文。因為課件中出現的英語往往只是一些關鍵詞語,再配上圖表的輔助,比較容易被大多數學生掌握。但是為了照顧英語水平較差的學生,同時也為了課程重點突出、層次邏輯分明,傳統的黑板板書還是需要的。并且我建議采用中文書寫。教師在講授教材內容的時候用英文,關鍵部分用中文解釋,要隨時關注學生的聽課反應,做好師生的互動,有適當的提問,鼓勵學生盡量用英文回答。為了幫助學生課后溫習,教師還要做好課程的網頁,可以隨時在線回答學生的疑問等。最后,期末考核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教學環節中重要的一環??己朔譃槠綍r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前者占30%,包括出勤、作業、實驗、課堂表現等,后者占70%。我的建議是考試可以開卷考,卷面用全英文,學生用中文對答。為了避免學生的死記硬背,可多出些客觀題,比如是非題、單項或多項選擇、計算題等,綜述題的比例大概只要30%~40%夠了,主要考核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經過本學期對2011級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本科生進行主題式教學模式的試點,我們培養了學生一定的海洋科學素養,使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和能力,為以后開展相關領域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達到了“學生是課堂教學主體”“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效果,獲得了學生普遍的好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雙語教學在拓寬學生知識掌握方面是有幫助的。但是要做好雙語教學需要任課教師不斷摸索、完善,需要院校教學管理部門的配合支持。要推行《海洋學》雙語教學,教材的選擇非常關鍵,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很重要,考核過程要重視。讓大部分學生真正掌握知識、提高水平并順利通過考核是采用這種較新較難的教學方式始終要考慮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侯偉芬,苗振清,等.海洋學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2005,(4):39-41.

[2]李全根,孫成權.地球科學新學科新概念集成[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5:434.

篇9

關鍵詞: 海洋生物多糖;應用;研究對策

多糖類物質是廣泛存在于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細胞壁的天然大分子物質,是生命有機體的主要組成部分,并在控制細胞分裂和分化、調節細胞生長和衰老以及維持生命有機體正常代謝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對植物、真菌多糖的研究較多,并證明許多植物和真菌多糖具有廣泛的生物活性,如香菇多糖具有抗腫瘤的作用,地黃多糖是一種免疫抑瘤的活性成分,并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 〔1〕 。海藻多糖是重要的多糖類物質,種類多、來源豐富,它不僅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而且具有抗腫瘤、抗病毒、抗輻射、降血脂及抗凝血等多種生物活性 〔2〕 。隨著多糖的進一步開發和海洋藥物的日益重視,對海洋生物多糖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目前研究較多的海洋生物多糖主要是海藻多糖和海洋動物多糖,主要有瓊膠、卡拉膠、褐藻膠、褐藻瓊膠、螺旋藻多糖和甲殼素。這些多糖是由多個相同的或不同的單糖通過糖苷鍵形成的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它們與植物、動物、微生物多糖一樣也具有多種生理活性。本文對海洋生物多糖在醫學上的應用加以綜述,并對海洋生物的開發提出研究對策,為今后海洋生物的綜合開發利用提供一定的參考。

1 海洋生物多糖在醫學中的應用

1.1 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癌作用

海藻多糖能增強哺乳動物特異性免疫功能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增強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及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功能 〔3〕 。海帶Laminaria japonica的熱溶多糖提取物能促進小鼠脾細胞DNA的合成活性,并對小鼠的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吞噬細胞的消化活性具有促進作用,對脾細胞多克隆抗體(lgM和lgG)的生成也有促進作 用 〔4〕 。

海藻多糖的免疫調節性質對補體系統也有影響。高分子量的硫酸鹽多糖對補體活化有作用 〔5〕 ,而補體活化直接參與AS形成過程,因此其研究為AS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策略 〔6〕 。

海洋活性多糖能誘導白細胞介素-1(IL-1)和腫瘤壞死因子(TNF)的生成,從而發揮免疫調節作用。從皺紋盤鮑中提取鮑魚多糖能夠明顯增加吞噬細胞的吞噬能力,增強遲發超敏反應,這種免疫增強作用可能是其抗癌作用的機理 〔7〕 。羊棲菜多糖對荷瘤小鼠的紅細胞免疫功能有促進作用,紅細胞的免疫功能主要是通過紅細胞膜上所含的C36受體(CR1)介導來實現的 〔8〕 ;紫菜多糖具有促進免疫功能活性而具抗癌的作用 〔9〕 。

褐藻多糖具有抗腫瘤的活性。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的熱水抽出物,用乙醇沉淀,Stphadex-G-100柱層析,分離的抗腫瘤多糖,主要含有巖藻糖、半乳糖、葡萄糖醛酸、木糖、甘露糖的硫酸雜多糖,對接種艾氏腹水瘤20天的小鼠具有明顯的抑瘤作用 〔10〕 。

螺旋藻多糖蛋白提取物對體外癌細胞生長有抑制作用,可顯著抑制小鼠體內腹水肝癌細胞的增殖。螺旋藻多糖以0.3~0.5g/L對B37乳腺癌細胞的抑制率最高,可達68%,對K652白血病細胞抑制率為46% 〔11〕 。

1.2 抗病毒作用

從海藻Gelidum cartilagenium提取出的多糖和卡拉膠具有抗流感B病毒和腮腺炎病毒的作用。紅藻多糖(RP1,RP2)對牛免疫缺陷病毒(BIV)的生長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別為85.96%和88.65%,與臨床批準使用的抗AIDS藥物疊脫氧胸腺嘧啶(89.52%)近似 〔11〕 。Gonzale報道 〔12〕 從海藻中提取得到的原卡拉膠族的多糖硫酸酯體外實驗證明,對正常細胞無不良影響,但能阻斷病毒對細胞的吸附,以及抑制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逆轉錄酶,這樣對病毒所引起的疾病治療將是一大突破。從微紅藻中提取的多糖可以阻止病毒在寄主細胞中的復制,并可有效地防止病毒侵入正常細胞 〔13〕 。

Beress等研究表明,海藻多糖具有抗HIV等多種藥物作用。Ca2SP能夠抑制少數有包膜病毒的復制。這些病毒包括單純皰疹病毒I型、人巨細胞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和HIV 2 。Ca2SP能選擇性抑制病毒在宿主細胞中的復制與傳播。其中,形成鈣離子螯合物和硫酸根是Ca2SP抗病毒效果所必需的 〔14〕 。紅藻多糖對BIV的復制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別為85.96%和88.65% 〔15〕 。太平洋裂膜藻Schizyminia pacifica中的硫酸多糖是HIV病毒逆轉錄酶的特異性抑制劑。其濃度為2000IU/ml時,對病毒逆轉錄酶活性的抑制率高達92%,而對宿主細胞DNA和RNA的合成無影響。這一物質不僅可抑制HIV逆轉錄酶,而且對其他病毒的逆轉錄酶也有抑制作用 〔16〕 。從鹿角藻Pelvetia fastigiata及墨角藻Fucus disticus提純的硫酸多糖可以在體外與肝病毒(HBV)抗衡 〔17〕 。

1.3 調節人體新陳代謝,提高機體解毒能力

褐藻酸酯能加快食物通過腸道的速度,縮短了營養成分的吸收過程,由此減少脂肪、糖和膽鹽的吸收,降低血清膽固醇、血中甘油三酯和血糖的作用,可預防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癥等。同時褐藻糖膠和褐藻膠可絡合Sr、Pb、Cu、Ba等金屬離子,因此具有解毒和清腸作用 〔18〕 。

1.4 抗輻射作用

紫球藻胞外多糖(polysaccharide of por-phyidum sp,PSP)能顯著提高小鼠NK細胞殺傷活性和IL-2活性,提高小鼠免疫功能,還可以提高輻射后機體NK細胞殺傷活性,增強其抗輻射能力 〔19〕 。用鈍頂螺旋藻多糖處理的小鼠其抗輻射能力大大提高,在受到致死劑量 60 Coγ射線照射后的小鼠存活率比對照組提高33%,表明螺旋藻多糖能促進照射后小鼠造血功能的恢復 〔20〕 ,說明海洋多糖具有很強的抗輻射能力。

1.5抗氧化作用

生物自由基損傷與腫瘤、衰老、心血管等重大疾病均有密切關系,海洋多糖可以清除自由基對生物體的傷害。海藻硫酸多糖(SPS)具有清除活性氧的作用,是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劑。低濃度的SPS(1g/L和5g/L)對多形核白細胞(PMN)呼吸爆發產生的活性O 2- 的作用是直接清除,高濃度的SPS(10g/L)除直接清除PMN和呼吸爆發產生的O 2- 外,尚能部分抑制PMN的活性,阻止O 2- 的生成 〔21〕 。季宇彬等 〔22〕 研究表明,羊棲菜多糖能提高白血病L 615 小鼠SOD和CAT的活性,減少脂質過氧化物(LPO)的含量,進而抑制紅細胞膜蛋白與收縮蛋白的交聯高聚物(HMP)的形成。殼多糖對氧自由基導致的人臍靜脈內皮細胞損傷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其機理可能是由于殼多糖在內皮細胞膜表面形成一層糖屏障,保護膜結構的完整性,從而防止受到氧陰離子自由基的損傷,也可能是它直接抑制氧自由基的產生 〔23〕 。因此,海洋生物多糖作為人體的抗氧化劑具有抗衰老與防止疾病的作用。

1.6 海洋生物多糖的其他作用

海洋生物多糖除了以上的主要作用外,還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莼菜提取物加其他的輔料制成的糖果、口香糖對口腔咽部有抗菌消炎作用。同時還具有防基因突變、抗疲勞作用。

2 海洋生物藥物綜合開發及研究對策

利用海洋生物多糖開發海洋藥物有許多途徑,海洋生物來源豐富,可直接提取、分離、純化而得到純天然藥物。但隨著資源的不斷開發以及人類掠奪式開發,再加上自然災害的影響,可能引起資源的嚴重匱乏,并引起水質的嚴重污染,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更為嚴重的是影響了海洋生物的可持續開發和海洋經濟的發展。為避免以上不利因素,可以采取以下對策,開發海洋生物多糖和海洋其他藥物。

2.1 利用細胞工程原理

利用細胞工程主要是對海洋生物通過細胞培養、原生質融合雜交技術以及組織培養技術來進行大規模培養,并對培養物進行活性物質提取。首先對海洋生物進行采集、分離,然后采取一定的培養基進行培養,通過反復離心,加入抗生素等方法除菌,進行反復培養,可篩選出含有高活性成分的品系?;蛘呃弥参锛毎娜苄?,采用組織培養技術對海洋藻類的原生質體進行培養。紫菜葉狀體的細胞和組織培養取得了成功 〔18〕 。

2.2 利用基因工程原理

對海洋生物的染色體DNA分離、純化,并用適當的限制性內切酶酶切,然后在連接酶的作用下和適當的載體連接起來,導入合適的受體細胞中進行復制表達,并對重組DNA進行鑒定、篩選,篩選出高表達的克隆,通過發酵進行大規模培養;或者可用分子生物學手段對目的基因進行改造,使之更適合人體的需要;如在不影響正常功能的前提下,對基因進行突變改造,盡量減少其毒副作用,對某些非蛋白的活性物質如多糖也可以通過基因重組技術改變其代謝途徑,經過轉基因技術得到大量的活性物質,螺旋藻的基因工程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范曉等 〔18〕 從螺旋藻中分離出藻藍蛋白(all-phycocyanin)基因,首次從螺旋藻中分離到質粒,并證明質粒與藻絲體形態有一定的關系。因此利用基因工程原理培養海洋生物良種前景十分樂觀。

2.3 對現有的海洋生物多糖進行結構改造,以提高生物活性

為提高多糖的生物活性,多糖的分子修飾和結構改造具有重要意義。主要是利用現有多糖殘基上的羥基、羧基、氨基等基團運用化學方法進行衍生化,可能會提高多糖的活性,降低毒副作用。褐藻硫酸酯多糖其抗凝血活性比肝素強 〔24〕 ,低分子量的右旋硫酸酯具有抗凝血作用,并作為抗血栓藥已應用于臨床,它的抗病毒作用在艾滋病治療上得到證實。羧甲基化為多糖增加了溶解度和電負性,能給多糖增強新的活性或帶來新的活性。半纖維素是一種雜多糖,經羧甲基化能顯著增加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能促進巨噬細胞酸性磷酸酯酶的合成,對巨噬細胞有直接激活作用 〔2〕 。動物多糖在結構上有氨基和糖醛酸構成的重復單元,如糖原、甲殼素、透明質酸等都具有抗腫瘤、抗凝血、可以促進巨噬細胞造血等多種功能。同時這些多糖應用在藥物輔料方面,如賦型劑、包衣材料、化妝品基質、包埋劑和藥物傳遞系統的載體,臨床上還用于防止手術后粘連,促使創口愈合 〔7〕 。

總之,浩瀚的海洋蘊涵的生物種類繁多,但所含的活性物質甚微,且具有較強的藥理作用,因此開發海洋藥物具有重要意義。以海洋生物的可持續發展為戰略,綜合利用,合理開發,通過細胞工程、基因工程,以現有多糖為分子模型進行化學修飾,多渠道尋找高效活性物質是今后海洋藥物以及其他天然藥物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Siddhanta AK.Marine algal polysaccharides functions and utilisation.Trends Carbohydr Chem[C].Carbohydr Con-fth1993,India:Surya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1995, 125-131.

〔2〕吳立根,毛文君.衍生化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進展[J].海洋科學,2002,26(5):23-25.

〔3〕Okai Yasuji,Ishizaka Shigeaki,Higashi2Okai Kiyoka,et.al.Detection of immunomodulating activities in an extract of Japanese edible seaweed,Laminaria japonica(Makonbu)[J].J Sci Food Agric,1996,72(4):455.

〔4〕王文濤.海藻多糖對小鼠淋巴細胞增殖反應及白細胞介 素-2產生的影響[J].中藥藥理學通訊,1992,(3):47.

〔5〕Nazarova IV,Sheochenko NM.Immunomodulatory proper-ties of polysacchaedes from red algae:influence on the comple- ment system[J].Biol Morya,1998,24(1):47.

〔6〕董為人,田雪梅.補體活化在動脈粥樣硬化形成中的意義[J].國外醫學?免疫學分冊,1999,22(1):47.

〔7〕沈鳴,陳建偉.氨基多糖的藥理研究進展[J].上海醫藥,2001,22(6):268-270.

〔8〕李波,許時嬰.羊棲菜的研究進展[J].食品研究與開 發,2003,24(3):23-25.

〔9〕周靜.近年來國內植物多糖活性研究進展[J].中草藥,1994,25(1):40-44.

〔10〕Fujihara M.Suqar Consititueuts of fucoidansfrom Sorgas- sum Ringgo ldianum and their biological activity[J].Car-bohydr Res,1984,125:97-99.

〔11〕王安利,胡俊榮.海藻多糖生物活性研究進展[J].海洋科學,2002,26(9):36-39.

〔12〕Gonzale Z.Ploysaccharide as antiviral agents:antiviral activity of carrageenan[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1988,33:1482-1486.

〔13〕陳家童,張斌,白玉華,等.紅藻多糖抗AIDS病毒作用的體外實驗研究[J].南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31(4):21.

〔14〕劉力生,郭寶江,阮繼紅,等.螺旋藻多糖對移植性癌 細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機理的研究[J].海洋科學,1991,5:33-38.

〔15〕Arad S,Huliheil M,Tal J.Antiviral agents[P].Israel.PCT Int Appl,WO97/00689.1997-01-09.

篇10

關鍵詞:海洋類專業理科;本科畢業論文;產學研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3-0003-02

海洋類專業主要是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和正確海洋觀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實踐教學環節至關重要,其中本科畢業論文是學生實現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消化和綜合運用的必備過程,是深化和提高學習、動手、實踐和寫作等各項能力的關鍵環節,是對學生大學期間所學知識綜合運用的一次全面、系統的檢測[1-2],能直接反映學校教學質量的整體水平。如何提高本科生畢業論文的教學質量,已經成為高等院校亟待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目前工科專業在學生培養過程中,比較注重“產學研”結合[3-5],但理科專業在“產學研”方面做得相對差一些。本文針對海洋類理科本科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以海洋技術專業為例,論述了“產學研”結合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期望提高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加強學生的動手實踐和研究能力。

一、海洋類理科本科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

(一)選題脫離社會現實需要

海洋類專業理科本科畢業論文的選題一般在第七個學期期末進行,所在教研室通常會擬定選題范圍及題目名稱供學生參考,這樣的選題經常會脫離社會實際需要,針對性較差,通常會存在“從理論到理論”現象,致使學生所接觸的內容限于課本知識和簡單應用,與社會實際脫節,不了解本專業在社會的發展狀況,從而為就業帶來障礙。

(二)缺乏實踐能力訓練

畢業論文進行過程中,一般是先查閱文獻。查閱文獻資料是進行畢業論文的前提和基礎,為論文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支撐[6-7]。然后需要進行論文的研究和撰寫,整個環節過程中缺乏動手實踐能力的訓練,導致理科類本科生在后來的工作中只會“紙上談兵”,實踐能力比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還要差一些。沒有實踐操作,不能對所得的結果進行驗證,經常會影響本科畢業論文研究內容和結論的科學性。

(三)內容缺乏技術研究

論文內容方面問題較多,主要為:(1)內容空泛,缺乏技術研究。理科本科論文偏重于理論的描述和簡單應用,對于本科生來說研究內容不深入,由于缺乏動手實踐,對于具體技術論述不夠深入,對于論文的研究目的、論文的主要方法、結果和結論沒有敘述清楚。(2)論文結構層次較差,堆砌了大量文獻資料,看不出論文的研究思路、解決方案和結論。

二、海洋類理科本科畢業論文的改革與實踐

海洋類專業的高等教育是中國進入海洋世紀的智力支撐[8]。天津科技大學的海洋類理科本科專業包括海洋科學、海洋技術和環境科學。下面以海洋技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為例,論述“產學研”結合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一)海洋技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產學研”結合模式探索

天津科技大學海洋技術專業是2002年秋季開始招生的本科專業,隸屬于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海洋技術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海洋科學和信息處理技術的基礎知識,掌握遙感與信息處理的基本理論和技能,接受遙感與信息處理分析的基本訓練,具備從事海洋研究和圖像、遙感信息處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培養方案中一直堅持采用厚基礎、寬專業和多模塊選擇的人才培養,是海洋科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主干學科的綜合。畢業論文作為本科教學工作的最后一個環節,其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從畢業論文的選題,畢業論文的進度計劃安排,開題報告、實習/調研報告的撰寫,外文資料翻譯,期中教學檢查和畢業論文的撰寫和答辯等環節都對學生提出具體要求并進行嚴格的訓練,通過對畢業論文實施方案的不斷改革和探索,逐漸采用了“產學研”結合的模式,“產學研”結合是一種把高等教育與生產實踐、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有機地融合于大學生培養過程中的開放式教學模式[9]。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

(二)本科畢業論文“產學研”模式的實施策略

在畢業論文選題過程中,本科生結合企業工作實際和教師科研課題進行選題,“產學研”結合的畢業論文題目都是來自于實際企業工作和科研課題,使學生可以直接參與科研工作,一方面可以解決企業或課題的實際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鍛煉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操作的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

1.畢業論文與企業的實際工作相結合。依據培養方案和培養目標,指導教師聯系遙感圖像及數據處理、海洋觀測儀器開發和使用、數據管理和系統開發的企業,結合企業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畢業論文指導,讓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并完成畢業論文工作。結合畢業論文和企業的實際工作,增加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對專業對口企業的認識,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也為學生的社會實踐提供了機會。

2.畢業論文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相結合。近年來海洋技術專業的教師主持和參與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和市局級項目,學生依據指導教師的科研課題,閱讀相關文獻資料,了解所學專業相關社會經濟發展問題,根據自己的興趣、知識積累和其他相關條件與指導教師一起商定論文選題。畢業論文題目依據實際科研問題命題,教師可根據科研實際為學生把握好方向,給予學生必要的啟示,使學生在畢業論文的過程中科研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另外還有多項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主要包括實際應用類、科技活動開放類和實驗項目研究類三種,這是依托學校實驗室,為了提高實驗室設備的利用率,促進實驗資源共享,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科技創新活動而開展的。

3.部分考研學生進入研究院所,將畢業論文與科學研究密切聯系。海洋技術專業的學生考研情況較好,每年有多名學生考取中國科學院、國家海洋局、國家重點院校的研究生,部分被研究院所錄取的學生,畢業論文與研究院所的科學研究密切聯系,研究所科研人員對實驗的進度、操作與實驗結果的可靠性等均有較嚴格要求;學生也把完成好論文看作是證明自己能力和價值的一次機會,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比較高,為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三)“產學研”模式的過程管理

本科生畢業論文進行過程中,針對“產學研”結合模式的特色,采取校內專職教師和校外教師聯合指導的方式,嚴格過程管理,提高畢業論文質量。

1.論文及相關材料的管理。教研室按照學校畢業論文工作手冊,制定本專業具體的畢業論文手冊,對畢業論文每一個環節給出具體的要求,對每一個要求上交的文檔給出模板。畢業論文上交裝訂的資料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畢業論文冊,包括任務書、學士學位論文、外文翻譯資料;另一部分管理檔案冊,包括選題申請表、實習報告、開題報告、中期檢查表、計劃進度表、畢業答辯記錄和成績表。各種文件的扉頁格式、正文格式及內容的字體、字號、行間距都給出明確的要求,便于學生查詢和修改。

2.研究進程的管理。畢業論文的題目確定之后,指導教師需向學生布置畢業論文任務書,學生按照任務書的具體要求來制定詳細的計劃進度表,在閱讀文獻的基礎上完成開題報告,與指導教師探討實驗的可行性,征得指導教師和教研室同意后才能正式開題,進入畢業論文階段。在畢業論文進行過程中,在校內結合教師科研項目的學生需要隨時參加課題組的小組討論;在企業和研究所進行畢業論文的學生,指導教師和學生每周至少進行一次討論。指導教師通過和學生的互動,不斷完善畢業論文的研究內容、思路和方案,隨時解決學生在畢業論文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檢查學生的論文進展情況。

3.通過論文培育推出優秀論文。在畢業論文的開始階段,結合學生的選題,依據論文在企業、課題和研究項目中的實際意義,進行優秀論文的培育。一般會有多名學生申報,然后通過指導教師推薦,進行優秀畢業論文的培育。這樣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努力學習,提高基本技術技能水平,另一方面體現因材施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長和課題性質做出合理搭配,著力培養學生綜合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創新的意識,鼓勵他們提出新問題、新方法和新思路,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培育可以推出優秀的本科生畢業論文,通過展板形式展出,為下一屆學生做畢業論文時提供參考和借鑒。

提高本科生畢業論文的質量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學生、指導教師和學校的共同努力,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法,才能有望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通過開展“產學研”結合對理科本科生畢業論文進行改革,可以使學生了解與專業相關的科研進展情況,了解所學專業知識在相關企事業單位的應用,為學生進行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提供實踐平臺,達到“產學研”結合,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人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

工作的通知.教高廳[2004]14號.

[2]武衛莉.提高大學生畢業設計(論文)的教學質量研究

[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

[3]劉崢,李建平.產學研互動,提高化工專業本科畢業論文

(設計)質量的探索[J].高教論壇,2012,(4).

[4]彭忠利,金真,梁浩等.化學化工本科畢業論文產學研教

學模式的實踐[J].廣州化工,2010,(3).

[5]石海信,王曉麗,周文紅等.基于產學研結合的新建本科

院?;ゎ惍厴I論文改革[J].廣東化工,2011,(4).

[6]張自廣,孔亞平.如何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J].合作

經濟與科技,2012,(5).

[7]隋秀芝,李躍珍,李煒.加強畢業論文環節文獻檢索課教

學的思考[J].情報探索,2012,(1).

[8]申天恩,鄧長輝,韓延波等.海洋類高等院校學科建設思

路探析[J].航海教育研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