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物技術就業方向范文

時間:2023-11-10 18:14: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學生物技術就業方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醫學生物技術就業方向

篇1

河北聯合大學為省屬地方性院校,生存與發展與地方政府(河北省和唐山市)的支持密切相關,只有服務于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培養適應于本地區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才能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學校的生存與發展才有基礎和空間。因此,我校生物技術專業的定位是:立足唐山,服務京津冀,面向基層,為地方經濟社會建設培養實用性人才。由于學校的辦學特點是以工和醫為主,理、經、管、文、法、藝多學科協調發展。因此,生科院生物技術專業定位為主要為醫學科學、生物化工與生物制藥等行業服務。生物技術專業建設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教育思想和觀念改革為核心,以加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為主線,注重學科和專業方向建設,根據專業方向本科生培養出口(考研、就業)設置專業課程,切實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2生物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以“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為辦學指導思想,體現“寬口徑、厚基礎、重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培養規格。強化專業核心課程的理論與實驗教學,提高考研率;注重特色專業教學以提高就業率;培養出具有基礎扎實、適應面廣、實踐能力強、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厚基礎:是指加強專業核心課程的理論和實驗教學,與國內綜合性大學接軌,提高考研率;寬口徑:增加選修課的開出門數和質量,提高選修課前沿性和新穎性;有特色:構建生物技術專業多方向、模塊化教學體系,大力建設具有特色的專業方向,將學生的專業實踐與教師科研項目、本科生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相結合,爭取較多的學生畢業前就能獲得科研成果和科研論文;重能力:包括實驗技能在內的全方位能力培養。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在全體教師中進行三個方面的轉變:①轉變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把提高教學質量作為專業建設的根本宗旨。②轉變以往單一規格的教育思想,樹立注重個性發展的教育思想,培養學生創新和團隊合作精神。③轉變過去過分強調理論教育的模式,加強生物技術技能、實踐能力的培養,以達到生物技術應用型復合型技術人才的培養目標。

3確定專業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規格

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本專業培養的本科生應具有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受到嚴格的科學思維訓練,掌握生物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生物科學發展的前沿動態;能夠運用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從事生物技術及其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教學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相關專業繼續深造,攻讀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化工、食品發酵、環境保護、生物信息或基礎醫學等相關專業的碩士或博士研究生;本專業的業務培養規格: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生物科學與技術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受到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及初步的研究、開發與管理能力。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①具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數理化),具備較為全面的能力,包括獨立學習和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主動獲取信息和篩選信息的能力、積極主動做事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尋求幫助的能力、培養自己的學習方式和策略的能力、領導和駕馭事物的能力等。②較系統地掌握生命科學領域寬廣的技術理論和基礎知識,具有生物技術專業所必備的基本技能。掌握本專業領域內某個專業方向所必需的專業知識,了解其學科前沿及發展趨勢。③具有初步的本專業外文書籍和文獻資料的閱讀能力;能撰寫專業文章的外文摘要;能使用外語進行一般流。

4建立多方向、模塊化的課程體系

根據現有師資力量,我們把生物技術專業劃分成三個專業方向(生物化工技術、生物醫學科學和生物信息科學),在我們設置的課程體系中,主要使學生掌握生物技術領域寬廣的技術理論和基礎知識、必要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基礎知識。該體系由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和方向專業課程等三大課程模塊組成。通識教育課程強調人文素質的熏陶、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的掌握;學科基礎課程強調本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自然科學和生物技術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方向專業課程強調不同專業方向所應具備的專業知識的掌握。學科基礎課和方向專業課程體系除了滿足生物技術專業核心能力需求外,遴選并設置每個專業方向的特色課程,特色課程要能形成其基本知識、主要技能和核心能力。特色課程要體現實踐性和創新性,具體表現為:課程目標定位在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上,注重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個性,有利于學生就業和個人職業發展。生物技術專業核心課程:普通生物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等。本專業在不同方向又設置了相關的特色課程,如生物化工技術方向的特色課程:微生物工程、化工原理、酶工程、細胞工程、生物分離技術、發酵工程設備、生化工程、生物制藥技術、生物工藝學等;培養的畢業生可以到生物化工相關的工廠、公司就業或考研。生物醫學科學方向的特色課程:人體生理學、發育生物學、營養學、藥用植物學、實驗動物學、實驗診斷學、免疫學、生物制藥技術、醫學生物制品學等;培養的畢業生可以到基礎醫學科研單位、生物技術公司等就業或考研。生物信息科學方向的特色課程:線性代數與概率論、運籌學與決策論、離散數學、生物信息軟件方法、分子進化分析、程序設計與算法、生物信息數學方法、數據結構、統計遺傳學初步等;培養的畢業生可以到相關公司就業或者考研、出國等。

5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

篇2

關鍵詞:創新能力培養;課程體系優化;教學模式改革;科研訓練加強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5-0045-03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而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重要搖籃”[1]。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級人才是新時期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2007年,教育部在教高[2007]1號文《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中指出“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其中,實驗教學是達到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是對學生進行創造性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和酶工程是實踐性很強的生命科學核心學科,其實驗技術歸于生物技術類,生物技術成為新世紀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動力量,作為主導產業逐漸滲透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方方面面,體現了一個國家高科技創新能力,而教育創新必須強化實踐教學[2]。這就要求實驗教學必須跟上學科發展的步伐,需認真分析實驗教學的現狀和特點,進行有益的改革探索和嘗試,以達到激發學生創新實踐熱情,著力于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目的。我們探討了通過多種形式、不同層次、多個角度的實驗實踐課程體系改革培養具有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醫學生物科學交叉人才。

一、優化課程體系

1.修訂完善培養方案。生物科學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有一套符合教育規律和突出創新能力的培養方案。為21世紀適應生命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滿足國家對生命科學與技術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的需求,本著“加強基礎、拓寬口徑、強化實踐、注重能力、優化體系、提高素質,堅持以學生為本,融知識、能力、素質全面協調發展”的教育思想觀念,以加強實踐教學作為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構筑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分層次,相互銜接的科學、合理、優化的實驗教學新體系。在現有生物科學專業培養方案的基礎上,通過與相關學科、教研室溝通協調,建立三個水平的綜合實驗課程,即宏觀水平、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使學生在課堂上的理論知識能夠體現在實驗課程中。本教研室針對所任教的課程群,主要建立分子水平的綜合實驗課程。針對這部分綜合實驗課程,修訂的培養方案中在大學二年級完成理論驗證實驗、基本型實驗,保證學生基本專業素質和基本實驗技能的培養;大學三年級上完成探索性實驗,充分發揮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學生的實際科研能力和科學的思維方式;大學三年級下完成創新型實驗,增加實踐環節,突出綜合創新性實踐內容,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并繼續開展畢業生跟蹤調查和用人單位調查,使培養方案適用社會經濟發展需要。

2.構建了獨立系統的實驗課程體系。針對生物科學專業課程的特點,將原有的高級生物化學技術、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等實驗課進行有機整合,形成一門“生物技術綜合實驗”實驗課程體系。覆蓋了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高級生物化學技術、基因工程等課程的核心內容,具有系統性和科學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優化與重組實驗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實驗技術與技能訓練。第二部分為綜合性設計性實驗,以基因工程技術為主線,內容涵蓋分子生物學、高級生物化學、生物化學三個專業領域。在第一部分實驗課同時查閱資料選擇實驗內容。主要以解決問題為目的,對不同實驗進行整合。如怎樣在體外獲得神經生長因子為例,把聚合酶鏈反應,基因重組、基因導入、發酵罐培養、蛋白質分離純化和性質測定等實驗串成一個整體。在此基礎上,后續開設了“探索性實驗”,并于2011年啟動實施了“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旨在培養大學生從事科學研究和探索未知的興趣,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在全校范圍內選拔具有博士學位與副教授以上職稱的骨干教師擔任創新性實驗項目的指導教師。以指導教師在研科研項目為依托,按照“自主選題、自主設計、自主實驗、自主管理”的原則,擇優遴選項目予以立項,項目來源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重點實驗室基金和省級科研項目,內容涉及神經生物學、腫瘤分子生物學、病原微生物學、遺傳學、免疫學等多個學科。創新性實驗項目的實施,在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從而進一步獲得多項國家級和省級大學生創新項目。

二、改革教學模式

實驗教學是高校教學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教學方式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及自主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均有著重要的作用[3]。我們在對實驗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增加教學活動形式的多樣性,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

1.實施實驗室小班授課。邊講邊做,使教學由原來的形式簡單、內容枯燥變為形式靈活、內容豐富,對知識點的剖析由表及里,深入淺出,一目了然,實現了課堂教學與實踐的完美統一。

2.PBL式實驗教學方法探索。開放實驗室,主要目的是通過學生自己設計、自己完成實驗把以前學到的理論、技術融會貫通地用到實際課題中去,使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提高學生創新性思維和獨立分析并運用科學實驗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3.將科研項目融入課堂教學和課程設計中。學生參與青年教師或研究生課題討論和操作中,提高了生物技術的實踐能力和科研開發能力,鍛煉了團隊合作精神。鼓勵和輔導學生撰寫科研論文,鍛煉學生論文撰寫能力。

4.轉變考試內容和方式,建立一體化學習評價體系。將理論知識考核與綜合能力考核相結合,全面地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實際動手能力的掌握情況。平時考核成績占20%,期末進行占30%比重的實際操作綜合能力考核和比重占50%的試卷考核,使學生重視平時各知識點的學習和實際動手能力的提高,使學習評價體系更加合理和完善。

5.生物技術綜合實驗課程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制作。為使實驗教學更直觀,本課程所有實驗操作全程錄像,制作成網絡格式課件。本課件在安徽省第一屆教育軟件大賽中獲三等獎;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分子生物學網絡課程。

6.綜合性實驗教材建設和應用。在開設這些實驗課程中,我們深感實驗指導教材的重要性。但由于當時國內還缺乏系統、有針對性的適合我校生物科學專業、實用的實驗指導教材,所以我們編寫了一套簡明實用、適合學生和初學者使用的《分子生物學實驗指導》(2006年12月,學校出版)和《生物技術實驗指導》(2008年8月,學校出版)。目前仍在繼續采用《生物技術實驗指導》作為生物科學專業、研究生和醫學檢驗專業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實驗教材。

三、加強科研訓練

本著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改革,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創新實踐的能力培養水平的目的。將探索性實驗列為必修課程,通過學生根據指導教師科研項目自主選擇并分組,采用“教師點撥為輔,學生自主實驗為主”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從教材和參考書中尋找有關原理作為實驗設計依據,制定實驗方案,自己確定處理因素、實驗對象和儀器設備,自定實驗方法和步驟,最后完成實驗并撰寫科研論文,教師在過程中給予必要的指導和輔助,使實驗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自己研究探索的過程。在國家級和省級大學生創新項目的資助下,全系60%學生參與創新性實驗研究。探索性、創新性實驗的開設,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熱情,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動手和創新能力,獲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參與的大學生動手能力增強,實踐技能突出,極大地提高了其就業競爭力;人才培養質量得以提升,用人單位滿意度較好;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動了教師從事科研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形成了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教與學雙向互動的良好氛圍;

四、創新性師資隊伍的建設

在生物技術專業創新人才培養中,教師是主導,沒有創新性師資,不可能培養出創新性人才,因此提高了教師素質要求,培養和引進了一批具有合理梯隊的教師隊伍;其次,由于教學方法、手段涉及討論式、研究式教學,類似于PBL教學模式,因此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酶工程、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和醫學背景,我們一方面在遴選教師時注重交叉學科的知識背景,一方面不斷送出去培養,并且考慮到實驗技術人員隊伍建設是基礎,只有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高校實驗技術人員隊伍,才能更好地實現培養創新性人才的教育目標[4],因此鼓勵青年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參加各類培訓,拓展知識面;再次,針對創新性能力培養的教學目標,在師資隊伍建設中,擇優選擇一直活躍在科研第一線的青年教師,以科研帶動教學。

教學實踐表明,生物技術綜合實驗課程教學,小班授課環境,教學與實驗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網絡教學的教學模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質量和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學生基礎知識扎實,生物技術實際動手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增強。生物技術綜合實驗課程體系建設,使學生在宏觀上對生物技術有較深入的理解,并把幾門課程實驗教學有機地結合,培養學生動手和創新性思維能力。已成為我校生物科學專業常規實驗教學內容,并拓展到研究生和藥學、藥檢專業分子生物學技術課程的開設;培養的學生基礎知識扎實,生物技術實際動手能力強,更符合社會需要。從實習單位和用人單位的調查反饋表中反映出對我校生物科學專業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度評價,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

參考文獻:

[1].論科學技術[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杜,2001.

[2]劉瑩,馬丹丹,李娜,等.生物技術專業創新實踐教學模式[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5).

[3]譚冠中.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高校實驗技術人員隊伍建設[J].高教論壇,2010,(1).

[4]朱妮娜.略論實驗教學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1,(6).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學研究重點項目(NO:2012jyxm302);安徽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NO:2012zy048);蚌埠醫學院教學研究項目(NO:jyxm1147,1322,1325)。

篇3

【摘要】 為適應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醫藥領域對醫藥信息人才的大量需求,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認真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醫藥院校如何構建具有醫藥特色信息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 應用型人才;醫藥信息;培養模式

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就是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前提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使人才培養方案和培養途徑更好地與人才培養目標相協調,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高校承擔著為地方培養人才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的職能,因此高校必須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戰略轉移,實現從學歷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戰略轉移,在教育觀念和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

一、應用型醫藥信息人才的需求現狀

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使信息技術一躍成為領導現代技術發展趨勢的主導性技術群,并進而成為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奠定了人類社會邁向信息時代的技術基礎。隨著醫學科學、生物技術和制藥技術的迅猛發展,醫藥數字信息化是發展的必然方向。因此加強醫藥信息化的建設勢在必行,醫藥信息人才的需求強勁。相比其他專業目前人才需求相對過剩的現狀,醫藥信息人才這種有醫藥專業背景和計算機信息技術結合的人才旺盛需求在現階段顯得格外突出[1]。

例如,各醫院信息中心的建設都是近十年的事,加上又沒有特別符合這一要求的專業生源,目前,醫院信息中心的人才來源基本有兩個途徑。一是IT專業或相關專業的本科畢業生。這是許多醫院信息人員的主要來源,45%的人員是IT專業,55%則為相關專業,如生物醫學工程等。二是由原來醫院的醫務人員、統計分析人員轉到信息中心工作的。雖然這類人員的IT專業水平可能會比不上IT專業畢業的人員,但由于他們了解醫院和醫療,在了解醫院需求、提出方案、與醫務人員溝通方面會做得更好,更符合醫院的實際。可見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人才是具有強的競爭力,社會也是更加需要這一類的人才。醫藥信息類專業開辦正是為了培養醫藥專業知識和信息知識很好結合的人才。

二、培養醫藥信息應用人才的基礎和特點

如何培養出高質量的信息應用型人才以滿足醫藥信息化建設發展的需要,已是擺在當前的十分突出的問題。醫藥信息學是一門研究計算機和信息科學在醫藥衛生領域中應用的學科,是計算機信息知識與醫藥知識的有機融合,它包括醫院管理、臨床、醫學教育、醫學研究、醫藥學文獻、醫藥統計及決策、醫藥實驗、藥品與醫療器械研制、醫學圖像處理、醫學生物模型和遠程醫療等信息系統[2]。雖然每年都培養了不少的計算機人才,但由于醫藥學相對的獨立性,所以,僅熟悉計算機知識但未掌握醫藥學基礎知識的人是不可能將醫藥學與計算機知識融會貫通的。目前我國醫藥院校中,僅有簡單的計算機普及教育,從事醫藥信息學研究的人才十分匱乏。所以,通過醫藥院校培養醫藥信息化人才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一)醫藥信息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主要特點

首先,醫藥信息應用型人才的知識結構是圍繞著醫藥企事業單位的實際需要加以設計的。在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等基本工作環節上,特別強調基礎學生具有適應在醫藥企事業單位工作需要具備基本適用的醫藥知識。而相對忽略對學科體系的強烈追求和對前沿性未知領域的高度關注。其次,醫藥信息應用型人才的能力體系也是以醫藥企事業單位的實際需要為核心目標。在能力培養別突出對基本知識的熟練掌握和特別能夠解決醫藥行業信息化問題,這些問題因為醫藥行業的特殊性為其他計算機專業學生所不容易理解。再次,醫藥企事業單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過程更強調與醫藥企事業單位實踐的結合,更加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如實驗教學、生產實習等,通常將此作為學生貫通有關專業知識和集合有關專業技能的重要教學活動。

(二)醫藥信息應用型人才培養發展方向

根據醫藥信息實際需求,將專業定位為醫學技術信息處理、醫學價值信息處理和醫學語義信息處理三個培養發展方向。整合醫學信息學教育,以集約的形式,將醫學背景知識結合醫學信息學和計算機科學技術課程重新形成三個不同的課程集群,形成三個發展方向。一些課程組合作為基礎的課程集群,在公共基礎集群上,加上專業必修部分,輔助以選修部分,選擇發展方向,這也是目前和社會需求相掛鉤的最有效教學方式,代表了教學方向和趨勢。具體表示如表1。廣東藥學院學報,2007,23(4)第4期蔡永銘,等.醫藥信息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表1醫藥信息應用型人才培養發展方向改革高等教育要改革封閉式培養人才的方式,面向社會培養人才[5]。在多方位調查與論證的基礎上,根據社會實際需要,設立醫藥信息類專業或方向,全方位地為醫藥行業培養人才。在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確立專業方向的培養目標,即適應新時期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需要,發揮醫院校的獨特優勢,實現現代科學知識、醫藥知識與醫藥行業實際的有機融合,為社會培養急需的應用型醫藥信息類專業人才。

三、培養醫藥信息應用型人才的措施

在醫藥院校中,如何培養高水平的應用型醫藥信息人才?國內尚無成熟的先例可供借鑒,因而這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如何界定,需要何種的課程體系、師資隊伍需要哪些知識結構、醫藥學知識與計算機、信息知識在有限的時間內采取什么樣的比例結構、采取什么樣的專業教材、教師學生需要具備什么樣的實際經驗等,都成為直接關系到這個專業方向畢業學生質量的高低、影響這個專業方向生命力的制約因素[3]。因此培養新時期醫藥信息應用型人才的關鍵措施必須是根據實際需要調整課程體系,師資隊伍首先具備應用型知識結構,師生積極投身醫藥行業的社會實踐。

(一)醫藥知識與信息技術結合的實用化教學

重視實用性課程的開設是教學模式改變的重要特點。在低年級開設一些編程課程,這些實用性課程的開設,有利于消除計算機的神秘性,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高年級的課程設計題目采用與醫藥知識背景相關的課題題目,學生通過課程設計可以起到復習和運用所學習過的醫藥知識,同時又可以鍛煉解決醫藥行業信息處理問題的能力。千方百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課程設計項目大作業設計進行有效的團隊作業訓練。通過這種途徑學習學生具有區別于其他院校所不能夠達到的醫藥行業特殊知識背景的能力。

把培養目標映射到教學計劃中,制定合理科學的課程體系。在教學計劃的制定中,合理兼顧醫藥基本理論、基本課程、計算機與信息等課程的有機結合。醫藥信息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課程包括醫藥基礎課程、程序設計技術與應用類課程、信息技術與應用類課程和應用軟件類課程。醫藥基礎課程開設了基礎醫學概論、藥學基礎概論、臨床醫學概論、基礎化學等課程,通過這些課程使學生掌握了基本醫藥的基礎理論。對程序設計與應用類課程,主要開設了計算機程序設計技術,以算法、案例驅動來介紹程序設計技術,教學語言主要是C/C#、Java等;在網絡編程方面,主要介紹JavaScript、HTML、CSS、XML等。從培養學生的能力出發,在課程的組織中,對學生進行分組并完成項目,每學期學生要完成兩個較大的綜合性編程練習,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開發能力。信息技術與應用類課程主要開設數據庫理論與應用,對高年級學生著重介紹數據庫原理與分析、數據挖掘技術與算法等,對低年級學生主要介紹數據庫的基本應用和信息技術的應用,包括Internet技術、數據訪問與安全技術等。在應用軟件類課程的教學中,重視通過項目訓練培養學生的程序分析、設計和開發能力,幾乎所有軟件類課程,都有完成項目訓練的要求,項目訓練體現了對程序設計能力、開發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在課程改革中進行嘗試,注重培養學生能力。

(二)加強與社會結合,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

為增強師生對醫藥行業的了解,更好地將理論聯系實際,豐富教學內容,充實應用型人才培養內涵,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利用一切可用的機會與資源,鼓勵教師學生走向社會走近醫藥行業,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例如鼓勵教師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前提下,積極參與醫藥行業的實踐活動;鼓勵教師積極參與醫藥行業相關的科研活動;指導、鼓勵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依據醫藥行業的特色積極參與相關大學生競賽活動;邀請相關的計算機專家與醫藥行業計算機高手為師生講學,使師生及時掌握國內外醫藥信息前沿知識及醫藥行業的最新動態。

(三)根據專業的需要建立師資隊伍,培養應用型專業教師

學生培養質量的高低,師資力量是關鍵,為保證醫藥行業急需的應用型人才的質量,重視師資力量的培養是重中之重。所以,為組建具有合理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和學歷結構的師資隊伍,應采取多種形式的師資培養模式。主要措施一是根據實際需要不斷引進高學歷、高層次、在計算機信息領域有較高造詣的學科帶頭人與專業教師;二是重視現有教師的再培養,鼓勵骨干教師朝應用型、交叉型知識結構的高學歷努力。只有在教師隊伍建設中注意醫藥類、計算機信息類、理論類、應用類知識結構的搭配與交融,才能保證各專業學生對應用型知識的需要。

四、結束語

開展新時期醫藥行業急需的醫藥信息應用型人才培養,在醫藥院校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培養方案應遵循基本教育規律,緊扣醫藥信息人才社會的需求,構建一個正確合理的醫藥信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模式。 參考文獻

[1]周怡. 醫藥信息學教育結構重組探析[J].醫學教育, 2005,(6):79-80.

[2]周毅. 醫學信息學的研究領域及人才培養[J].醫學信息, 2005,(8):66-68.

[3]王愛軍.從醫院信息人才需求談開辦《醫學計算機應用》本科專業的設想[J].西南國防醫藥, 2003,(4):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