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漁業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0-26 17:31: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海洋漁業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海洋漁業的重要性

篇1

考慮到我國正在進行的政府工作能力建設、服務型政府建設和行政體制改革,結合現有系統存在的諸多問題,青島市決策型系統建設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幾點。

1決策型系統建設是提高政府工作能力的必然要求加強政府工作能力建設是貫徹落實十精神的重要舉措,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當前,海洋漁業應急管理部門作為海洋漁業生產安全和相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的保障部門,其工作能力建設的重心是提高對重大或不明突發事件的決策能力。在決策型系統建設中,吸取了現有系統在處理此類事件過程中的不足,結合類似系統建設的成功經驗,將以應急預案為核心的評估決策子系統作為系統的關鍵部分進行重點設計,以實現對事件信息的快速、準確、有效的評估決策,切合海洋漁業應急管理工作對系統決策能力的要求。

2決策型系統建設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明確規定,“突發事件的信息應當及時、準確、客觀、全面。要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向社會簡要信息,隨后初步核實情況、政府應對措施和公眾防范措施”,而公眾溝通作為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內容,應在海洋漁業應急管理系統的建設中得到足夠重視。決策型系統將公眾溝通系統作為三個應用子系統之一,在海洋漁業部門網站建設新型的突發事件信息平臺,突發事件信息、決策信息、指令信息等通過電子政務平臺的傳送,將按預先定義的格式自動在平臺上,縮短了時間,提高了應急管理工作的效率,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平臺還設計有公眾留言功能,接收來自公眾的反饋信息和相關訴求,形成政府和公眾的網上互動機制,協助政府發現風險源,調動相關資源,有利于事件的及時解決。

3決策型系統建設是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隨著黨的十報告的提出,尤其是在《國務院機構改革與職能轉變方案》出臺后“,大部制”改革的進程不斷加快,舊有的海洋漁業管理體系正被逐漸打破“,五龍鬧海”問題有望得到徹底解決。“大部制”改革對整合海洋漁業應急管理部門、構建集中統一的海洋漁業應急管理體系提出了現實的要求,也為決策型系統的建設提供了難得的契機。在決策型系統中,現有系統將被整合為指揮調度子系統,負責評估決策子系統所發出的決策信息的執行,雙方各司其職,構建起統一、暢通的海洋漁業應急業務流程,系統建成后將對集中統一的海洋漁業應急管理體系提供有力的支持,進而促進改革的持續深入。

二、青島市決策型系統的基本設計

1決策型系統的設計原則決策型系統的設計在符合普通信息系統設計原則的基礎上,應著重考慮海洋漁業應急管理工作的特點。基于對系統處理能力及所處理事件的性質要求,設計中應強調三點原則:第一,突出重點。評估決策功能是決策型系統的核心功能,決定著系統關鍵的決策能力,因此,應將建設評估決策子系統作為決策型系統的核心子系統。其中,應急預案作為子系統的核心,保證決策工作正確高效的推進;相關領導作為子系統的決策者,把握決策工作的整體方向,果斷進行決策。統計分析人員和專家作為子系統的輔助者,保障信息來源的可靠性和決策的專業性。三者的設計應針對各自特點和作用進行:一是應建設完善的預案庫,并在事件結束后及時更新,同時在評估決策系統內設置應急預案的查詢、啟動、執行、結束等相關模塊,完整、有效地發揮應急預案的功能;二是應考慮相關領導的決策需要,設計直觀、快捷的決策功能;三是應借助先進的統計分析工具建設統計分析功能,同時建設完備的專家庫。第二,易集成性。出于系統整合的需要,系統設計應完善地支持新舊系統間功能、數據的集成,從而使決策型系統能夠提供較高的工作效率。具體設計中,應利用中間件技術,提供多樣的接口支撐豐富的組網方式,全面支持需要整合的現有系統的工作環境。第三,較強的安全性。海洋漁業應急管理工作事關民眾的生命財產健康安全,對和諧社會建設意義重大,系統必須充分考慮安全方面的設計,保證系統365天24小時全天候運行,具體設計中,應提供自動報警、自動備份、恢復、限制訪問量等功能,并盡量降低維護次數。

2青島市海洋漁業應急管理系統的體系架構考慮到《國務院機構改革與職能轉變方案》新近公布,還未對新國家海洋局的職能、機構、人員制定“三定”規定,新的海洋漁業應急管理體系尚未成型,因此根據現有體制進行系統設計并不合適。基于對方案和已有體系改革研究成果的理解,青島市海洋漁業應急管理體系適擬作如下改進:青島市海洋漁業應急管理體系應由市海洋漁業應急指揮中心(一級)、區域海洋漁業應急指揮中心(二級)、基層海洋漁業應急指揮中心(三級)組成,按級別成隸屬關系。各級指揮中心作為其所轄區域海洋漁業應急管理的核心機構(指揮中心設在各級海洋漁業應急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內,小組辦公室設在各級海洋漁業應急管理部門或相關辦事處內)。通過電子政務平臺,各級指揮中心實現系統互聯,從而形成信息共享、應急協同、覆蓋全市的海洋漁業應急管理體系。依據所設計的青島市海洋漁業應急管理體系。

3決策型系統的業務流程依據系統的體系架構,二級、三級指揮中心所應對的突發事件大都規模較小,應對難度較低,其系統所需求的功能以監測預警、指揮調度為主,同時出于經濟性的考慮,區域和基層海洋漁業部門現有的執行型系統能夠基本滿足需求,因此暫不考慮在市級以下部門建設決策型系統;而一級指揮中心所處理的海洋漁業突發事件通常具有規模大、成因復雜、應對難度高的特點,需求的功能以評估決策為主,因此適于建設決策型系統,其主要使用人員為青島市海洋漁業應急指揮中心的領導。根據一級指揮中心的功能需求,針對重大或不明的海洋漁業突發事件,決策型系統的業務流程設計如下。

1風險的監測和預警根據《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規定,突發事件依據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緊急程度和發展勢態分為四級:Ⅰ級(特別嚴重)、Ⅱ級(嚴重)、Ⅲ級(較重)、Ⅳ級(一般)。青島市三級指揮中心管理的監測預警設備在獲取事件信息后,對于規模、發展勢態等較為明朗的事件,若為Ⅲ級和Ⅳ級類型,三級指揮中心應獨立解決;若為Ⅱ級,報告二級指揮中心解決;若為Ⅰ級或規模、發展勢態尚不明朗的類型,應在第一時間直接報告一級指揮中心解決。若在解決進程中發現新的情況或工作難以繼續,應逐級上報解決。

2事件信息的接收和評估決策一級指揮中心設置值班室,負責接收海洋漁業突發事件信息。除下級指揮中心的上報,事件接收的方式還有:第一,上級部門的指示;第二,周邊省市海洋漁業部門的轉報;第三,知情者通過網站、電話等方式的上報;第四,指揮中心統計分析部門的工作人員及相關專家通過綜合分析現有數據,提前預測出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系統接報后,值班人員需要準確、清晰地確認事件詳細信息,并將突發事件信息上報給指揮中心的統計分析部門和相關領導進行處理。統計分析部門的工作人員接收信息后,比較歷史數據、過往案例等,迅速對其性質、類型、發展傾向等進行專業的統計分析,以圖形、表格等直觀的形式整理成報告,上報給指揮中心的領導。指揮中心的領導根據報告,參考現場情況,在專家的協助下,決定是否啟動相應應急預案進行應對。

3指揮調度應急預案啟動后,指揮中心的領導進行統一指揮,調度指令,下級指揮中心根據應急預案和指令,派出由相關部門人員、車輛、船只、飛機等組成的事件處理小組(攜帶通信設備)到達現場,采取相應的應急措施,并將現場的語音、視頻等信息通過通信設備傳回指揮中心,形成有效互動,解決突發事件。

后期處理事件處理完畢后,統計分析部門的工作人員將事件基本信息、起因、對策、處理結果、分析信息等匯總到海洋漁業數據中心,為以后類似突發事件的趨勢分析做好準備;同時,在通過比較發現事件中應急預案的實際執行過程與原始要求的差異后,更新應急預案。自突發事件發生到處理完畢,事件發生、指揮調度、事件結果等全部信息都將同步公布在突發事件信息平臺上,同時將知情者的重要信息反饋給領導參考。虛箭頭表示系統的信息流方向,實箭頭表示指令流方向。

4決策型系統的組成和工作流程依據系統的業務流程,將決策型系統劃分為評估決策、指揮調度和公眾溝通三大應用子系統。系統以海洋漁業數據中心為數據庫,利用現有的市電子政務平臺實現各級、各子系統間數據信息、事件信息的報送和指令信息的下達。各應用子系統和海洋漁業數據中心的功能設計如下:評估決策系統接收來自上級部門系統的指令信息、下級和周邊部門系統的事件信息以及海洋漁業數據中心的數據信息,借助統計分析工具分析信息并獲得直觀的事件報告,在預案庫、專家庫和資源庫的協助下輸出決策信息,傳送到指揮調度系統和公眾溝通系統。事后,將事件匯總信息和應急預案更新信息傳送到海洋漁業數據中心。指揮調度系統接收來自評估決策系統的決策信息,借助大屏幕指揮系統、無線指揮系統等輸出指令信息,傳送到下級和周邊部門系統以及公眾溝通系統。公眾溝通系統接收來自評估決策系統、指揮調度系統的各類信息,依據已定義好的相關格式自動于突發事件信息平臺,同時輸出公眾留言信息,傳送到評估決策系統。海洋漁業數據中心的建設應以預案庫、專家庫和資源庫為主,負責對各類應急預案、案例、部門信息、專家信息、政策法規、地圖等的收集、加工和存儲,輸出相關數據信息,傳送到評估決策系統。事后,接收來自評估決策系統的事件匯總信息和應急預案更新信息。

三、決策型系統建設應具備的條件和面臨的困難

篇2

關鍵詞:漁業環境監測;教學改革;實踐教學

漁業環境監測與保護是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專業課程。該課程的知識在學生畢業后從事漁業水域評價、漁業污染事故調查、海洋環境調查等方面都會應用到,對學生的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有重要的影響。但是該課程教學中仍存在許多的問題,我們要解決這些問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

1.優化理論課教學內容

(1)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和優化。由于不同專業的課程設置不同,我們對比發現,環境科學專業的環境監測教材上編排的一些分析方法等與我們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分析化學”“水環境化學”課程在內容上存在一定的重復,因此我們就要從專業實際情況出發,授課時對該部分內容進行從略處理;若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則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進一步的強調或略述。

(2)結合社會熱點,活化教學內容。關注社會熱點的環境問題,剖析國內外重大環境事故,例如霧霾問題和天津港的爆炸事故等,充分發掘內容,通過案例分析引入監測分析項目和方法技術,以促使學生對人類社會生存環境的關注,深刻理解環境監測的重要性。

(3)填補學科空白,增加應急環境監測的教學。水環境監測是應用性極強的一門課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各種突發事故頻發,對突發性污染事故的防范和處置越來越受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關注。在高等環境教育中加強應急環境監測的教學和演練,是符合時代特點和社會需要的。

2.強化實踐教學改革

(1)增加實踐教學課時和實驗項目。該課程設置之初實驗課時為10課時,3個實驗。實驗內容單一,訓練方法比較機械。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沒有機會對環境監測實踐中會遇到的重要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例如對實際樣品如何進行預處理,如何選擇合適的分析方法,實驗的數據如何進行處理和分析等。為更好地培養學生在環境監測實際工作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對實驗內容進行整合,增加了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以強化對環境監測全過程的訓練。

(2)實踐全過程評價。對環境監測的全過程進行評價,如監測方案的制訂、樣品的采集、分析測試技能的操作、實驗報告的書寫等方面。采用過程性評價,改變以往的結果評價,注重學生操作過程的細節培養,讓學生親自操作各類大型監測儀器,如極譜儀、紫外分光光度計等,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學生相互抄襲實驗報告的問題。

(3)提升學生的實踐參與度。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實驗教學中教師只起指導作用,實驗全過程盡可能由學生獨立完成,包括材料準備、試劑配制等。同時,改變傳統的得到檢測數據即完成實驗的做法,要求學生對照實驗結果查找問題、分析原因并及時評價,培養學生規范、嚴謹的實驗作風。

3.建設空中課堂

2012年漁業環境監測與保護被評為院級精品課程,參考國內其他高校的相關精品課程的網站建設,建立了漁業水域環境監測與保護課程的教學網站。我們還要進一步完善精品課程網站的建設,及時更新網站的電子資源,及時上傳環境監測熱點,使學生能夠在課下隨時訪問,自主學習。總之,漁業環境監測與保護課程在天津農學院已經開設了十余年,十余年間我們相關任課老師一直在努力去改革和完善這門課程,使之更能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適應時代的發展,為國家的建設多做貢獻。

作者:孔慶霞 徐海龍 李麗 劉利華 戴偉 周文禮 單位:天津農學院

參考文獻:

[1]徐海龍,李麗,李飛躍,等.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13,(21):167-168.

[2]黃宏,邢云青,楊紅.環境監測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改革初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19):40.

篇3

【關鍵詞】海南;海洋資源

中圖分類號:K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8-168-01

海南之所以在歷史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它擁有的廣袤的海洋資源是密不可分的,豐富的海洋資源使海南在中國擁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位置,在歷史中的一次次戰役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海洋誕生的各種生物資源,海鹽資源等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推動力。位于東西海洋交通的要道上,令海南成為了中外貿易的海上交通樞紐。

一、海南的海洋資源優勢

海南省簡稱瓊,位于中國的最南部,向北可通過瓊州海峽望向廣州,向西隔著北部灣和越南相對,東部瀕臨南海和臺灣對望,在東南部和南邊隔著南海與菲律賓相對,與文萊,馬來西亞為鄰。海南省不僅是一個在海洋中地理位置優越的島嶼,還是全國海洋面積占有量最大的省份,南海的中沙、西沙、南沙群島都隸屬于海南,受海南管轄,海域面積達到200萬平方公里,占全國海洋國土的三分之二,巨大的海洋中蘊育了豐富的資源。

(一)氣候資源

海南島四面環海,地處熱帶季風氣候,享有“天然大溫室”的美譽,海南四季如春,光照充足,而且全年沒有霜凍的發生。近海的條件使得海南降水量十分豐富,有明顯的雨季,作物生長條件好,旱澇保收,水稻一年可以三熟,蔬菜四季都可以種植。

(二)水產資源

海南海洋漁業發達,海洋水產資源品種繁多,具有快速增長和捕撈季節長等特點,是中國發展熱帶海洋漁業的理想之地。全省海洋漁場面積近30萬平方公里,沿海灘涂面積25700公頃可用于養殖。海洋漁業資源豐富,有600種魚類,其中有40多種魚類帶動著海洋經濟。以及許多珍貴的樹種,近海養殖業發展迅速,淺海灘涂養殖約超過25000公頃,養殖魚,蝦,貝類等經濟價值較高的等20余種。海南淡水魚(不包括溯河性魚類)有15科57屬72種。

(三)海鹽資源

海南是理想的天然鹽場,沿海港口海灘很多地方都有鹽的生產,目前主要集中在三亞數百英里的東海岸弧形地帶。已建有鶯歌海、東方、榆亞、洋浦等大型鹽場,其中鶯歌海鹽場,是在中國南部罕見的大鹽場。

(四)礦產資源

海南有很多的礦產資源種類。直到1991年,全國已探明儲量的148種工業礦物,海南已經證明了一定的開發和利用價值的礦產57種(若按工業用途可劃分成65種),探明儲量規模各級存量巨大126,其中大型礦床31處,中型礦床31處,小型礦床64處。主要礦物玻璃石英砂、鈦鐵礦砂、鋯石、藍寶石、水晶、三水型鋁土礦、油頁巖、石灰巖、沸石等10余種優勢礦種,且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石碌鐵礦礦石儲量占約70%的鐵礦石儲量豐富,位居全國第一;鈦資源儲量占70%,鋯英石儲量占全國的60%。

(五)能源

海南省地質調查結果得出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豐富,已劃定北部灣,鶯歌海瓊東南3個大型沉積盆地,總面積約12萬平方公里,其中有利勘探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面積約60,000平方千米。水資源:海南島大小河流水能理論蘊藏量約100萬千瓦,約65萬千瓦的發展,產生約2.6億度。2.53十億立方米平方米,可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約7.5億立方米,占水資源的20%左右。然而,能源資源和潛力巨大的海洋能源,太陽能,生物能源都有待開發和利用。

二、海南在歷史中的重要性

(一)重要戰略要地

海南省獨特的地理位置,是我國的南大門,防守著我國的第一道海防防線,被歷代統治者所重視。而從西漢到南北朝這段時間,統治者更是從不重視到逐漸認識到海南的戰略重要性,將海南納入版圖,之后的宋元明清,再到近代,海南一直被重視,從軍事要地更是發展為國內、國際的商業貿易樞紐,其擁有的優良港口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使得我國與他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

(二)糧食基地

海南良好的氣候資源使得其農業環境優良,沒有季節的限制,四季都可以種植,使海南成為我國重要的作物生產基地,在歷史中,海南良好的作物條件不僅滿足了島內人民自我的需求,在近現代更是將作物銷往內地,為中國的糧食問題提供了一份助力。種植各種經濟作物,如橡膠樹等,為我國的重工生產提供了強大的原料后盾,并且銷往世界各地,使海南省的經濟進一步增長,帶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海鹽生產基地

鹽在人們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古代,眾多私鹽商販在海南購得鹽,然后販賣,開啟了中國商業發展的進程,促進重農抑商政策的進一步解體,中國近代化的快速到來。

(四)帶動人民生活水平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漁業都是人們生活的重要行業,海南省四面環海,水產資源豐富,而且數量增長快,使的當地人民靠漁業賴以生存,在現代更是將打漁產業化,以魚為生,提高了人么生活水平。

(五)海洋礦產和能源

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們對于生活水平要求的增長,我國需要更多的能源與資源去維持和發展,建造更加現代化、科技化的社會環境。而海南擁有豐富的能源和礦產資源,對我國的生產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篇4

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

,以杜絕特、重大事故、明顯減少一般事故為目標,以加強大馬力漁船的監管和灘涂海水養殖安全生產管理為重點,采取強有力的整治措施,消除各類事故隱患,鞏固安全生產百日督查專項行動成果,嚴防事故反彈,努力實現全縣海洋漁業安全生產形勢的穩定好轉。

二、工作目標

通過開展漁業安全生產“百日會戰”,進一步深化“隱患治理年”各項工作,全面履行漁業安全監管職責,落實漁業企業(船主)的主體責任,強化重點時段、重點對象的安全監管,做到漁港秩序井然,漁船適航性普遍提高,安全設備齊全,漁船超員超載現象得到有效遏制,確保完成全年安全管理任務。

三、組織領導 四、工作重點

1、進一步加強對生產漁船的監管。嚴格漁船檢驗制度,督促船主修理漁船和配備、更換安全設備,對重要的安全設備要按規定強制配備。縣漁船檢驗部門要嚴格按照檢驗規范對漁船進行檢驗,切實提高漁船的檢驗質量,對檢驗不合格的漁船,船檢部門不得發放檢驗證書,漁政部門不得發放捕撈許可證,漁港監督部門不得簽證讓其離港。船檢部門要及時將適航狀況不佳的漁船及時通報所屬鎮政府和港監部門,以便齊抓共管,多方采取措施,阻止不適航漁船出海。縣漁業行政執法大隊要對大馬力漁船實施動態監管,采取專人負責、定人包干等措施,確保大馬力漁船的實時監管到位。

2、切實加強海水養殖和灘涂采捕的安全生產監管。在明確灘涂生產企業(業主)的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的同時,督促并幫助企業(業主)進一步完善灘涂海水養殖和采捕安全生產制度和應急預案,督促企業(業主)全面落實灘涂安全生產各項措施,確保灘涂生產做到按章生產、有序生產和安全生產。在安委會領導下,積極推進海水養殖安全保障體系和“三化五覆蓋”建設。

五、重點時段

為切實抓好年末歲初安全生產工作,把“百日會戰”分四個重要時段:

第一階段,國慶黃金周期間(9月25日~10月15日);

第二階段,海鹽文化節期間(10月16日~11月15日); 第四階段,2009年元旦期間(12月21日~2009年1月5日)。

六,檢(督)點

1、百日督查活動期間查出的事故隱患整改是否到位,隱患排查治理工作是否正常化、制度化;

2、漁業企業是否按照“三化五覆蓋”的總體要求整體推進;

3、養殖企業安全生產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情況,責任制、安全投入和安全培訓是否落實到位;

4、近幾年各類事故通報的傳達貫徹情況及已發生事故按“四不放過”原則查處和責任追究情況;

5、各單位安全監管制度落實情況;

6、專項整治開展情況;

7、日常檢查與專項檢查情況;

8、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情況,應急保障措施落實情況。

七、工作要求

1、加強組織領導,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吸取事故教訓,全面提高對“百日會戰”重要性的思想認識,要切實加強對“百日會戰”工作的領導,提高漁業安全生產的認識,建立健全各鎮(區)漁業安全生產“百日會戰”組織,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并組織實施。要積極爭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協調與有關部門的合作,檢查、督查“百日會戰”的開展,務求取得實效。各鎮(區)、要圍繞全年控制指標的要求,強化漁業安全生產責任制,把責任落實到各村和船頭。企業采取自查的形式,排查整改各類事故隱患。對各類事故調查處理,要嚴格按照“四不放過”原則,依法追究責任。

2、加強宣傳教育,營造安全生產氛圍。各單位要開展形式多樣的安全生產教育,大力普及漁業安全生產知識。組織開展學習宣傳貫徹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活動,提高漁業安全管理人員的安全管理知識和水平。積極配合縣海洋與漁業局對漁業從業人員的培訓。要深入漁港、灘頭開展漁業安全知識的宣傳,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營造出良好的漁業安全生產氛圍。

3、加強生產組織,不斷完善漁船事故救助機制。各單位要加大對安全生產的投入。按照自救、互救與援救相結合的漁業事故救助原則,加強對漁民組織漁船編隊生產的引導,積極開展漁民海上自救技能培訓。盡可能減少漁船在海上遭遇危險時因信息不通、救助不及時而導致的安全事故。要加強漁業行政執法船的應急救助能力建設,加強對漁政執法人員和漁業行政執法船船員有關水上救助技能的培訓。要加大漁船船東互保工作力度,在穩定漁船船員人身平安互保工作的同時,

努力開拓漁船保險工作,為海洋漁業生產提供安全保障。

4、強化安全檢查,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各項制度。開展經常性的安全生產督查檢查是確保“百日會戰”取得成效的重要舉措。各單位要大力開展漁業安全生產大檢查活動,通過安全檢查,發現存在的事故隱患和薄弱環節,并及時加以整改,努力減少漁業安全事故的發生。要加強漁業安全生產信息傳輸工作,嚴格執行安全生產值班制度和事故專報制度。堅持主要領導帶班制度,保持通信聯絡暢通。重大情況和突發性事故必須及時處理和上報,并跟蹤掌握事態進展情況,隨時續報,不得遲報、漏報,堅決杜絕瞞報、謊報。

篇5

關鍵詞:海洋人類學;漁業社區;海洋社會

中圖分類號:C9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8-0460(2014)01-0026-09

海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對于海洋的探索和開發亙古久遠。作為與大陸文明相對應的一種文明類型,海洋文明是人類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通過各種實踐活動,與海洋緊密互動而形成的。因為海洋環境存在差異性,世界各地的不同族群對于海洋的開發、利用和適應也不盡相同,由此也就形成了多樣性的海洋文化。作為一門尊重和倡導文化多樣性的學科,人類學對于海洋族群與海洋社會文化的關注和研究由來已久,并最終發展出海洋人類學(Maritime Anthropolo-gy)這一獨立分支學科。可以說,作為一門兼跨人類學與海洋學的重要分支學科,海洋人類學在推動人們對于海洋的認識、開發和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尤其是對于當下中國的海洋發展戰略更是不可或缺。本文擬從追述人類學的海洋研究人手,介紹海洋人類學的概念發展,界定海洋人類學的研究范疇,并對這一重要分支學科的學科意義略加闡釋,從而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海洋人類學學科提供借鑒。

一、海洋人類學的由來及概念界定

所謂海洋人類學(Maritime Ant}1ropology),就是運用人類學的理論、視角和方法對海洋類型社會的人群行為及文化進行分析和研究的學科,它主要探討包括漁業社區的人口、家庭、風俗、、生計方式、組織規范、技術工具、藝術以及海洋適應、海洋移民和海洋污染與海洋生態保護、漁業資源管理、全球化對于地域漁業社區發展、海洋資源共享、海洋利用協作的影響等一系列重要問題。這一分支學科的產生與人類學發展息息相關。西方人類學界很早就關注到海洋和漁業社會,在人類學這門學科誕生之初,英國劍橋大學的哈登(A.c.Haddon)教授就曾組織開展了著名的托雷斯海峽(Torres Strait)調查,對海岸帶土著人的體質、心理、語言、、藝術和工藝等方面進行初步研究,并出版了六卷本的《劍橋托雷斯海峽人類學探險報告》。此外,由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Malinowski)、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 Radcliffe-Brown)及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所撰寫的人類學經典名著《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安達曼島人》《薩摩亞人的成年》,也是專門針對海島土著部族的人類學研究。應當指出的是,上述早期人類學經典以海島土著作為研究對象,與西方早期海外殖民統治格局是密切相關的,更多的是一種無心插柳之作,其探究重點是“土著”而非“海洋”。人類學真正意義上以漁村、漁業為主題開展的一項重要調查研究,是由被譽為英國社會人類學之父的雷蒙德?弗斯(Raymond Firth)所完成的。1939-1940年間,弗斯與其妻子在萊弗爾梅(Leverhulme)獎學金的資助之下,前往馬來半島東海岸調查和研究當地的海洋漁業,并寫成了《馬來漁民的小農經濟》(Malay Fishermen:Their Peasant Economy)一書。該書于1946年出版,書中包含了大量關于當地漁業經濟的細節描述,如漁獲量、商品價格和市場組織、漁民收入、資本投入及借貸等;除此之外,作者也對影響當地漁業經濟的社會文化因素――如不同人群之間的關系、等進行了深度分析。該書的重要意義在于突破了以往人類學主要集中針對農耕社會和采集狩獵社會進行調查和研究的局限,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認識海洋及漁業社會文化。可以說,弗斯的《馬來漁民的小農經濟》是第一本從人類學視角專門針對一個漁業社會及其經濟關系所完成的海洋民族志。自弗斯之后,人類學關于海洋漁業社區的研究日漸增多。伴隨著大量相關論著得以出版,海洋人類學的概念也日趨明晰。從現有資料可見,20世紀50年代早期,西方學術界已開始正式提出“海洋人類學”這一名稱,其最初定義主要是用來指涉那些生活在海上和海岸帶人群的民俗文化和物質文化。而隨著人類學日漸介入海洋社會研究,其研究內容也漸趨豐富,海洋人類學的概念也從最初集中關注海洋民俗文化,發展為有關海洋社會文化類型的整體性研究。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海洋人類學這一概念及其相關研究成果逐漸為學術界所熟悉和認可,其研究也在20世紀70年代達到了一個,而海洋人類學作為人類學與海洋學共有的一個分支學科也就應運而生,其標志性成果主要是1977年美國人類學家史密斯(M,Estellie Smith)所編著的《海上人家:一項海洋人類學研究》一書。

在海洋人類學的發展過程中,漁業社區與海洋社會是兩個爭議較多的核心概念。從西方已有的海洋人類學研究成果來看,其所考察的對象基本集中在以漁業經濟為主要生計的漁業社區和群體。究其原因,可能是這類漁業社區和群體呈現出比較明顯的文化特殊性,如社會結構、生活方式、人際關系、技術工具以及思想觀念等。然而,在既有的研究中,有關什么樣的社區才屬于漁業社區,漁業社區應該具有哪些特征,以及漁業社區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脫離漁業而存在等一系列問題,卻一直都頗有爭論。概而言之,這些爭論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派別:一派主要是從社區的文化或文化建構(culturally constructed)的角度來考慮,如Marian Binkley、Gerald Sider和Anthony Davis等人主要是從女性在生產生活中的角色,以及家庭關系的復雜性和親屬關系在漁業生產中的重要性來定義漁業社區;而Steve Jacob和Michael Jepson等人則認為,既然是漁業社區,那么漁業在人們心目中和認識觀上必須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Richard Apostle等人在對加拿大和挪威的漁業考察之后則發現,漁業是一個“文化的容器”(cultural containers),它容納了很多特別的技術、組織形式、制度、知識和身份認同等內容。另一派則是從地理位置等方面來定義漁業社區,如Bonnie H.Mc-Cay認為可以依據地理學上所說的距離海岸線的遠近來定義漁業社區;Patricia M.Clay和JohnJ.Poggie Jr.等人則強調漁業社區應該是享有共同的海岸聚落,同時又在同一片海域作業的存在各種聯系的人群共同體,這一定義特別強調人們的生產生活在地域上的聯系。雖然以上定義強調的內容各有側重,但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漁民有別于其他群體的一個主要特點是其突出的流動性,漁民在陸岸可能是共同生活在一個漁業聚落,但是在海上作業時,卻通常是隨波逐流,分散行動的;另外,隨著現代漁業的發展,船主與船員之間關系也發生了較大改變,船主已不再經常雇傭自己的親屬當船員,所以說從文化建構以及地理位置等單一層面來判斷和定義漁業社區顯然是存在不足的。

與西方學術界不同,目前國內從事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多強調使用“海洋社會”作為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范圍,但是對于何為“海洋社會”,不同學者之間同樣也存在較多分歧,大體上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海洋社會,指在直接或間接的各種海洋活動中,人與海洋之間、人與人之間形成的各種關系的組合,包括海洋社會群體、海洋區域社會、海洋國家等不同層次的社會組織及其結構系統。”第二種觀點認為,“海洋社會是人類緣于海洋、依托海洋而形成的特殊群體,這一群體以其獨特的涉海行為、生活方式形成了一個具有特殊結構的地域共同體。”第三種觀點則認為,“海洋社會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于海洋、海岸帶、島礁形成的區域性人群共同體。海洋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其中包括人海關系和人海互動、涉海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的人際關系和人際互動。以這種關系和互動為基礎形成的包括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思想文化結構在內的有機整體,就是海洋社會。”正是因為意識到一門學科在誕生之初總是會遇到概念界定等問題,著名海洋史學者楊國楨教授很早就提出了要加強海洋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概念磨合,他認為概念磨合是任何學科創立之初都會存在的問題,概念磨合是一個交叉、滲透和融合的研究過程,它不僅不會貶低多樣性和多角度的研究,相反還會刺激更高層次的多樣性研究。

其實,對于“漁業社區”和“海洋社會”等概念的界定固然重要,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任何概念都并非固定不變。自20世紀以來,整個世界進入到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海洋社會也同樣經歷了一個急劇變遷的過程。隨著海洋漁業資源的急劇減少,如今沿海地區采用傳統的出海捕魚方式來經營生計的漁民越來越少,相當多數的漁民轉而從事海產養殖;與此同時,一些相關產業也因為沿海地區所具有的便利交通優勢,紛紛將企業和工廠轉移到沿海漁村,由此吸納了大量漁村勞動力,導致從事傳統捕撈業者越來越少,漁村人員外流嚴重,出現巨大變化;此外,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移民流動等因素也使得傳統漁業社區與外界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諸如此類的問題都在逐漸影響和改變著人們對于傳統漁業社區和海洋社會的理解。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使所從事的職業發生了變化,漁村呈現較大變遷,生長于海洋社會的人群,其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始終都滲透著海洋的因子和色彩。從研究的角度來看,海洋社會的這些變遷也恰好正是海洋人類學的研究范疇之一。由此觀之,我們對于漁業社區和海洋社會的研究不必過度拘泥于概念的嚴格區分,只要我們立足于從多維視角來思考、把握、分析和研究其文化內涵,不同學科和學者對于漁業社區和海洋社會相關概念的理解就必然會愈加透徹和清晰。

二、海洋人類學的研究范疇與方法

目前關于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的相關研究,由于切入學科性質的不同,其研究對象也有所區別,例如海洋史學主要研究歷史上的海洋活動,尤其是海洋貿易、海洋移民、海疆治理等,海洋民俗學主要關注各種與海洋有關的習俗、神話、傳說、故事和民間信仰等,海洋考古學則側重對于史前海洋文化、海洋民族的起源與分布以及歷史上的海洋沉船等器物的考古發掘之類問題的探究。近期興起的海洋社會學則注重考查社會條件變量與海洋開發利用之間的互動關系。而海洋人類學的研究范疇,從西方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主要是針對以漁業經濟為主要生計的社區和人群的探索,如著名的海洋人類學家James R.McGoodwin、John J.Poggie Jr.、Richard B.Pollnac和Rob van Ginkel等人的一系列論著,幾乎都是從海洋民族志視角考察漁業社區問題。以研究海洋漁業著稱的人類學家艾奇遜(James M.Acheson)曾經將海洋人類學的主要研究范疇歸納為三個方面,即現代漁業(modernfisheries)、船上生活(shipboard life)和史前海洋適應(prehistoric marine adaptations),但這一歸納顯然還是比較狹窄的,并未能涵蓋海洋人類學的豐富研究內涵。從海洋人類學兼具理論發展和實踐應用的獨特學科特點出發,同時結合對西方已有的海洋人類學研究成果分析,我們認為海洋人類學的研究范疇至少應該包含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漁業社區的整體性研究。漁業社區是海洋和漁業文化保存和傳承的重要載體,我們不僅可以從中看到作為整體經濟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漁業經濟,而且還可以窺探具有多樣性文化特征的漁民生活。具體來說,漁業社區研究應該包括社區的社會結構、組織制度、文化規范、生產方式、技術工具、經濟模式、行為方式、家庭結構、親屬關系、心理性格、、音樂藝術以及船員的水上生活和漁業社區的變遷等諸多方面。二是有關海洋生態保護、漁業資源管理和海洋政策制定等內容的應用性研究。眾所周知,隨著人類開發海洋的強度日漸加大,海洋漁業資源面臨枯竭,海洋生態岌岌可危。此外,海岸帶的過度開發、污染加重以及政府政策與漁業社區文化之間矛盾頻生,這些都是海洋人類學必須直面的問題,因為海洋人類學研究的最終目的就是推動人類與海洋之間的和諧共存。這一點,從西方海洋人類學的發展歷程也可以看出,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學者們的關注焦點已開始從海洋文化轉移到海洋生態保護、海洋公共財產資源管理、海洋使用權和海洋政策等具有很強應用對策性的問題探究上。三是海洋社會文化其他問題的研究,包括海港文化、海島旅游、海洋移民、史前海洋適應以及沿海不同人群和文化之間的交流、互動等。當然,海洋人類學在對上述問題開展研究的同時,也不排除對于其他學科研究成果的借鑒和吸收,包括海洋自然科學。

在實際研究過程中,一些研究者可能會疑慮上述海洋人類學研究范疇中的學科重疊問題。這里包含兩個方面:其一,海洋人類學與人類學其他分支學科的重疊。在海洋人類學的學科發展過程中,海洋人類學與經濟人類學、應用人類學等分支學科之間經常會出現研究對象重疊、研究區域相近等問題。對此,我們認為不同分支學科之間存在研究重疊屬于正常現象,尤其是對于人類學這樣一門“學科之中的學科”來說更是如此。其實,人類學的不同分支學科之間的差異只是關注點和研究內容上的不同,其研究視角皆是社會文化視域內的深度觀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海洋人類學與經濟人類學、應用人類學互有交叉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對于海洋社會的研究,既可以是針對漁民的經濟行為和生計模式,也可以是關于海洋生態的保護和漁業資源的管理,同時還可以是海上或涉海人群的文化模式和等等。但此處需要強調的是,與人類學對于農耕及采集狩獵等社會的研究不同,海洋人類學注重“以海洋為本位”來思考和研究海洋社會的社會結構、行為模式和文化規范等。其二,海洋人類學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的交叉重疊。如同樣對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態開展研究的海洋社會學,以及對海洋社會和人群的民俗、信仰開展研究的海洋民俗學等。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海洋人類學與上述海洋社會學、海洋民俗學在一些研究范疇上確實存在交叉重疊,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二者之間在視角、方法方面并非完全一致。首先,從研究視角上來看,海洋人類學注重從海洋主體性來思考和研究海洋社會文化。眾所周知,在傳統學術研究中,相當長時期內存在著西方與東方、現代與原始、先進與落后,以及中心與邊緣、華夏與蠻夷這樣一種二元對立的視角和思維。以人類學對于華南社會和東南亞華人社會的研究為例,學者們基本都是站在一種“從中心看周邊”的視角來開展研究,將這些非中原漢人社會的族群和文化視為邊緣,從而忽視了這些社會的獨立性和他們對于文化進行再建構的能力。又如在關于環中國海海洋族群的研究中,以往很多歷史學者、考古學者和民族學家的研究都是“在以漢文史籍為依托、王朝史學為主體的傳統史學框架中,從中原看四方、陸地看海洋、華夏看島夷”,從而使歷代海洋族群的社會歷史和價值不能得到真實的再現。因此,如欲將海洋人類學研究與傳統的人類學和其他學科對于海洋的研究區別開來,就必須要轉換視角,強調一種海洋主體性即以“海洋的思維”作為開展研究的主導思想,突出海洋社會這一文化類型的獨特性。其次,從研究方法上來說,田野調查方法,尤其是參與觀察法是人類學研究的基石和學科優勢所在。自馬林諾夫斯基開創科學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以來,長時間(通常為一年)地參與到被調查對象的社會生活中,與被調查對象建立和保持良好關系,通過田野筆記等各種方式來記錄和獲取資料就一直被奉為人類學家開展調查研究的圭臬。人類學的這種長時間的參與觀察式的田野調查方法具有兩個優勢:一是為期一年左右的田野調查可以讓研究者觀察到被調查社區和人群的一份完整的生產和生活圖景;二是參與式的觀察可以讓研究者同時擁有一種主位和客位的雙重研究視角,進而獲得更多真實、有效的第一手資料。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為主,但也不排除定量研究,具體到海洋人類學的調查研究中,兩者可以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前述雷蒙德?弗斯的研究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在弗斯的研究發表之前,很多學者批評人類學家對于傳統非西方社會的經濟研究缺乏定量的數據支撐,因而不具有科學性。然而,弗斯的著作《馬來漁民的小農經濟》一經發表,就對很多關于人類學研究方法和科學性的質疑及批評給予了有力的回擊。在這本書中,除了大量描述性的文字之外,弗斯還使用了很多統計性的數據,包括漁民的漁獲量、出海時間以及漁市中的資本、利息、利潤、工資等,從而很好地向讀者展示了他在實際調查中對于定性和定量兩種方法的有效運用,此外,弗斯在全書的附錄部分還增添了許多其在調查過程中所搜集到的有關船只、技術、資本、魚產量等的統計數據和圖表。像弗斯這樣精細的海洋民族志,只能依靠人類學的深度參與觀察才能完成。所以說,在海洋社會研究方面,無論是從研究視角亦或是從研究方法而言,海洋人類學都有著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優勢。

海洋文明是與農耕文明、游牧文明并存的三大人類文明形態之一,它是人類與海洋長久互動和實踐的結果,也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一種存在和表現形式。弗斯在《人文類型》一書中,曾深入探討了歷史和地理因素對于一個民族生活的重要影響作用,并指出了文化作為自然環境的產物,是如何在不同社會中解決各種問題的。由此出發,我們可以將海洋文明定義為一種海洋人文類型。那些生活于島嶼、海岸帶、沿海村落等海洋社會的人群,“走洋如適市”,海洋對于他們來說無疑是主要的生存空間。但是,相對于陸地而言,大海是一個危險的異域環境,生活在海洋上的人群經常要面對各種不確定性的因素,必須借助于很多外在的自然和社會條件如天氣、風向、潮汐、設備、技術等,才能夠在海上作業,否則任何氣候狀況變化或操作失誤都可能招致生命危險。也正是因為長期生活在海洋這樣一個特殊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所以海洋族群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類型,在物質、制度、精神等層面上都產生了與其他兩個文明類型有所不同的內容。對于海洋族群來說,海洋作為一個“自然家園”已經滲透到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甚至成為了他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海洋人類學的研究意義

作為一門新興的分支學科,海洋人類學的誕生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十年時間,但是其研究卻吸引了包括自然科學在內的眾多學科研究者以及政府部門的關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人類學對于海洋及海洋社會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

海洋人類學的誕生緣于對現實的關懷。據統計,目前全世界大約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岸線以內60千米的地方,由海岸帶、海域、島嶼組合而成的海洋社會系統是人類社會區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上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也大多分布在沿海一帶。在中國,海洋同樣已成為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主要空間,甚至是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動力,這一點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沿海一帶的經濟發展和海洋進出口貿易的不斷增加可以看出。進入2l世紀,世界各國對于海洋的開發、利用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包括遠洋運輸業的發展、海洋漁業資源的捕撈、海底能源的勘探與開采以及海洋和島嶼旅游業的開發等,海洋已成為了全世界關注的焦點。然而,與此同時,由于缺乏對海洋及海洋社會的深度認識,一段時期內,人們陷入了一種盲目和過度開發利用海洋的境地,進而使海洋生態變得脆弱不堪。此外,又因為長期以來世界各國對于領海、公海等概念缺乏一個明確界定和共識,所以在海洋開發、利用過程中,相鄰各國之間經常會出現諸如爭奪海域捕撈權、漁民越境跨國捕魚、海洋污染和海洋資源管理混亂等問題。正是鑒于上述問題的存在,1982年,世界各國在牙買加召開的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上一致通過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并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但是,從現實來看,《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頒布對于海洋發展和海洋保護并沒有產生太大的實質效應,相反,由于領海和專屬經濟區的明確劃分,使得一些沿海國家對于海洋的開發呈現出紛雜多樣的局面。其實,海洋問題的出現,反映的并不僅僅是國與國之間有關海洋利益的爭奪,從更深層次來看,它透視出的是人類如何與海洋和諧共處的問題。作為一門研究人與文化多樣性的學科,人類學開展對于海洋及海洋社會的研究不僅是學科發展的必然,而且也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從西方學者開展的海洋人類學研究來看,其研究內容涵蓋漁民之間的協作、漁業資源的管理、海岸帶的管護、海洋生態的保護、沿海灘涂的開發、海島旅游業的發展、海洋政策的制定、漁業社區的變遷和港口文化的建設等諸多方面,這些研究不僅為人們重新認識海洋和處理人海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新視角,同時也為國家開發海洋、保護海洋和制定海洋政策提供了可供參考的依據。例如在美國,漁業保護管理局(MSA)在定義“漁業社區”的概念以及制定漁業政策的時候就充分參考了人類學家的研究和意見,美國的國家海洋局顧問委員會中也總是固定會有幾名人類學家參與其中。又如在挪威,國家在發展海洋旅游業以及石油公司在勘探海底石油和建造海上鉆井平臺之前,通常都會先雇請一個包括人類學家在內的研究團隊對相關海域的海洋生態、漁業資源、社區文化和開發之后可能會造成的相關影響進行調研和評估。此外,在加拿大、英國、冰島、荷蘭、日本等海洋國家,政府部門對于海洋人類學家的研究同樣也十分重視,并適時將他們的相關研究成果吸納到了本國海洋政策的制定中。

在對于海洋的傳統認識中,人們一直抱有一種以陸地為本位的視角,將海洋看做是陸地的附屬、邊緣和終結,海洋對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積極意義,也僅在于海洋是溝通各大洲文明的大通道,使瀕海的各民族成為鄰居。然而,海洋對于人類文明發展的意義遠非如此。海洋人類學的研究就是要試圖改變人們對于海洋的這種傳統認識觀,從而以一種嶄新的視角來看待海洋和處理與海洋之間的關系,以及重新認識海洋社會及其文化的獨特性。要達到這一目標,其關鍵點就是要樹立海洋主體性思維,充分認識到海洋社會是與陸地社會相對應的一種獨特的人文類型。正是由于文化和環境的不同,那些長期以來靠海為生的海洋族群在認識和處理與海洋之間關系時也就會表現出與其他社會的族群不同的一面,而這種差異性正是海洋人類學所要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同時正確認識到這種差異性也是有效處理當前海洋危機和人海矛盾的關鍵。擺脫來自陸地視野下的傳統海洋認識和海洋研究,回歸到以海洋為本位的學術視野下來認識和研究海洋,是海洋人類學研究可以作出的一大貢獻。除此之外,海洋人類學在定性與定量有機結合的研究方法上的創新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和興趣。在傳統的人類學研究著作中,主觀描述常常占據了重要的位置,數據統計和分析則顯得不足,而這種所謂缺乏科學性的調查、研究的寫作方式,正是造成20世紀80年代以《寫文化》為代表的對于人類學寫作模式展開批評的原因之一。而在海洋人類學的研究著作中,定性與定量常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大量有關漁業經濟、船只、設備、資本、收入、價格等數據的定量統計和分析被廣泛使用,甚至經濟學模型等研究工具也不鮮見。更為重要的是,海洋人類學家通過長時間的參與觀察,不僅可以從漁業社區獲得上述真實有效的定量統計數據,而且也可對海洋族群的日常行為、儀式過程和生活方式等加以細致“深描”,從而為今人了解海洋提供深度的民族志資料。因此,從學術層面來說,海洋人類學的研究和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四、結語

毋庸置疑,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對于海洋的依賴越來越明顯,海洋開發和利用也愈加立體、多樣和全面,然而,就在人類大力開發海洋的同時,海洋生態環境日趨惡化,漁業資源急劇減少,人海之間的矛盾也表現得越來越突出。此外,海洋爭端的增加也使海洋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海洋發展已成為一個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的問題。

緣于對海洋與人類發展的現實關懷,海洋人類學作為人類學的一門分支學科,于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得以正式誕生,并在此后得到了較好發展和應用。在研究和分析方法層面,海洋人類學有著一種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對于海洋社會文化的整體性理解。其研究強調一種海洋主體性的視角,突出海洋社會自身環境(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特殊性,尤其認為海洋社會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類型,有其不同于陸地社會的運作邏輯和文化規范。而獲得這些對于海洋及海洋社會的環境和文化獨特性的了解和認識,不僅是人類良性開發和利用海洋的前提,也是處理與海洋之間關系的基礎。所以說,海洋人類學作為人類學與海洋學的一個重要交叉研究領域,它在推動和改變人們對于海洋的認識、開發和利用等方面影響深遠。

篇6

秦皇島海洋生物資源利用現狀

1海洋捕撈。秦皇島海域是中國對蝦、鲅魚、帶魚等渤海大型的洄游魚蝦的產卵場與索餌場,也是鲆、鰈以及地方性品種魚、蝦、蟹的產卵場與索餌場,歷來都是渤海主要魚蝦的良好漁場。近幾十年來,由于過度捕撈以及拖網對幼魚的損害,致使漁業資源逐年下降。目前,捕撈產品中短食物鏈、低營養級的上層魚類的產量雖有一定幅度的增長,但底層魚類產量卻大幅下降。隨著國家相關禁漁、限漁、護漁政策的實施,海洋捕撈在海洋漁業產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漸下降。

2海水養殖。秦皇島市海水養殖業發展迅速,養殖品種已發展至20余種。目前,秦皇島市淺海養殖品種有海灣扇貝、貽貝、太平洋牡蠣及蝦夷扇貝等,其中扇貝養殖面積3.73萬hm2,位居河北省第一;灘涂養殖品種有海參、河豚與對蝦等,養殖面積3000hm2;淺海底播養殖品種有魁蚶、雜色蛤等,養殖面積3000hm2,人工魚礁增殖1667hm2;海水工廠化養殖以魚類為主,品種有紅鰭東方鲀、牙鲆、大菱鲆、美國紅魚、鱸魚、舌鰨等,工廠化養殖面積達35萬m2。

3海洋水產品加工。隨著水產品產量的增加和需求的多樣化,以提高水產品附加值為主要目的海洋水產品加工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水產品加工的比例和經濟效益逐年提高。海洋水產品精深加工比例越來越高,產品結構不斷優化,魚類、蝦類、貝類和魚類加工工業體系正在建立并逐漸完善,已基本形成多品種系列化產品,包括冷凍冷藏、腌制、煙熏、干制、罐藏、調味休閑食品和工藝品等門類。

4海洋休閑漁業。海洋休閑漁業是對海洋漁業的補充,是對海洋生物資源的綜合利用,是在海洋生物資源銳減情況下,充分利用現有生產工具和生物資源,開拓出來的一條新路,是海洋生物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選擇。近年來,秦皇島市海洋休閑漁業發展迅速,形成了出海捕撈、近海垂釣、海洋知識科普(新奧海底世界、山海關水族館)、主題公園(山海關樂島)、濕地觀鳥等方式。

5海洋生物制藥。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藥物和保健品工業)是新興海洋生物產業。據筆者調查,秦皇島海域具有豐富的海洋藥用生物資源,僅海洋藥動物就有56科90種;規模化生產的海洋生物,如海參、扇貝、對蝦、牙鲆、鱸魚等主要品種多具有較高的藥用或保健價值,無論是藥用生物的種類或是數量,都有很大利用潛力,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目前,秦皇島市除河北省水產研究所完成高純度河豚毒素提取技術等研究外,相關研究與開發基本處于空白狀態。

秦皇島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海洋水體污染嚴重。隨著人口增加,海洋開發活動加快,人們在向海洋索取的同時,也在破壞海洋環境。據報道,2002年秦皇島各種途徑入海的污染物質總量達2578.27萬t,主要污染物為化學需氧量(COD)、總氮(TN)、總磷(TP)和石油類。環境污染和過度的捕撈導致了生物資源的衰退和崩潰,海洋水體環境污染嚴重影響了鄰近養殖區、保護區、濱海風景旅游區等海洋功能區的功能。由于海域污染的加重,海水富營養化程度加重,造成海洋赤潮頻發,2000~2009年秦皇島海域共監測記錄赤潮10次,分析鑒定赤潮生物24科64種,對海洋生物危害嚴重。

2海洋生物棲息地遭到破壞。隨著沿海地區海岸帶、淺海資源的盲目開發利用,秦皇島海洋環境面臨的壓力日益增加,海洋生態系統結構失衡,典型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海洋生物棲息地破壞嚴重。由于許多優良的索餌場、育苗場、育肥場、增養場的漁業功能喪失,漁業資源的增殖與恢復能力下降,主要傳統經濟魚類資源衰退嚴重。

3海洋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海洋生物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使海洋生態系統良性循環遭到破壞,“生態異化”問題突出。由于對物種的資源補充和變動規律缺乏深入的研究,更缺乏科學指導下的宏觀調控,過度捕撈和濫用致使近海生態系統的基礎生產力下降,種群補充和資源再生遭到破壞,導致生物資源質量嚴重下降。從海洋捕撈來看,秦皇島海域由于長期過度捕撈,漁獲物種類日趨減少,漁獲物逐漸朝著低齡化、小型化、低質化方向演變;多數傳統優質魚種資源大幅度下降,甚至難以形成魚汛,而低值魚類數量增加,漁獲個體也越來越小,漁業資源質量明顯下降,面臨著衰竭和崩潰的危險。

4海水養殖環境問題日益嚴竣。近年來,海水養殖業由于一味追求高密度和高產量,過量投喂配合飼料和鮮活餌料、濫用抗生素等水產藥物,隨意排放未經處理的養殖污水,從而造成局部特定水域環境污染。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海水富營養化嚴重,近岸海洋生態結構發生明顯的變化,造成近海生物種群發生變化,進而威脅到生態系統健康發展和生態服務功能的發揮。此外,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集約化程度的提高,秦皇島海水養殖病害頻發,突發性、不明原因的病害種類逐漸增多。

秦皇島海洋生物資源保護與可持續開發利用的對策

針對秦皇島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環境特性及其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遵循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原則,提出秦皇島海洋生物資源保護性開發利用的政策措施。

1加強宣傳以提高全民的海洋生態、環保意識環境管理的基本任務是轉變人類社會基本觀念,調整人類社會的基本行為,其目的是使人類社會的組織形式、運行機制以及管理部門、生產部門的決策、計劃和個人日常生活等各項活動符合人與自然和諧共進的要求。通過海洋環保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海洋環保意識,使人們充分認識到海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使全社會懂得海洋環境保護需要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參與。在全社會形成自覺的海洋環境保護道德規范,這將對保護海洋生物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根本性意義。

2保護海洋環境,對已衰退的海洋生態環境進行生態修復海洋環境是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海洋生物及海洋環境共同構成了海洋生態系統。應通過采取海洋污染與生態災害防治、工程建設資源與生態補償、海洋生態修復和發展生態養殖等措施,強化海洋生態保護管理,逐步減少人類活動和自然生態災害對海洋生態造成的破壞和損失。由于多年的近海捕撈強度過大,秦皇島近海生物資源的生物鏈受到嚴重影響。目前,應在實施配額捕撈以及禁漁、休漁等制度基礎上,以生態工程原理為指導,有計劃地積極進行人工生物資源增殖,在一些重要經濟魚蝦越冬、產卵場投放人工魚礁。由于大型藻類能大量吸收海域中的營養鹽,對減輕海域的污染、減少赤潮的發生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在重要貝類養殖區養殖大型藻類對一些衰退海域進行生態修復十分必要,促使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3加強海洋生物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基礎研究應加強海洋生物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基礎研究,組織多學科協作,逐步形成秦皇島市海洋生物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研究特色,使海洋生物資源的保護有科學基礎和應用技術的支撐。首先,應加強海洋生物資源的調查研究,了解掌握秦皇島市海域中海洋生物的種類、分布等特征,認識海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的現狀,研究探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對策,為有效地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生物奠定基礎。其次,設立專項研究基金,加強對海洋生物資源的基礎研究,進行海洋生物資源開發的課題招標,提倡鼓勵各類企業參與研究開發,以增加資金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篇7

一、檢查的重點和主要內容

針對當前汛期海上漁業安全生產的特點,這次檢查的重點是漁船防碰撞、防大風和防大霧的“三防”工作措施的落實以及漁業企業消防安全和種苗場正在繁育對蝦苗安全使用鍋爐壓力容器和安全用電。檢查的主要內容如下:

1、各漁業單位部署落實繼續強化“安全生產年”工作要求的情況。

2、漁業船舶安全生產具體措施是否到位、漁船法定檢驗是否到位。

3、漁業船舶持證、漁船安全設施配備與運行、漁船遵守簽證和海上值班瞭望等有關安全制度落實情況的檢查。重點檢查各類漁船救生、通導、信號燈等安全設施設備是否按規定配備且齊全有效。

4、漁業船舶違章載客的檢查。重點檢查以漁船作為代步工具,非法載客運輸的嚴重違法行為。

5、重點檢查群眾漁港碼頭、漁船集中停泊場所的安全監控情況。

6、檢查各種苗場安全生產情況,鍋爐工是否持證上崗。

二、檢查的主要方式和時間安排

根據漁船海上生產的特點,安全大檢查從現在開始,一直持續到5月底。這次在全區范圍內開展的“拉網式”的安全生產大檢查,采取各漁業單位自查與市里的重點抽查相結合、港口檢查與海上檢查相結合的形式,同步進行。港口檢查以各漁港監督為主,不斷巡回檢查,加強監控。海上檢查以市漁政海上執法船為主,加大海上檢查力度,把現在正在生產的種苗場作為重點檢查對象。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視,加強領導。各部門要充分認識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把此次安全生產大檢查作為當前安全生產的重要任務抓緊抓好。要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責任,按照“屬地管理”、“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層層建立領導責任制,部門責任制,把責任和措施層層落實到基層、落實到部門、落實到個人。

(二)突出重點,嚴格檢查。一是重點抓好種苗場安全生產全過程,加強日常性的安全監督檢查,確保全年度無事故。二是重點抓好老舊漁船的隱患排查工作。要結合漁船的年審工作,逐船檢查漁船的安全設備的配備和完好情況,做到安全監管工作不漏一船。三是要狠抓安全監管工作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重點要規范各部門及漁業企業的安全管理責任,完善漁業防臺抗風安全措施及應急預案。四是要組織漁政船搞好海上大檢查,堅決杜絕走過場。檢查發現漁業船舶違章非法生產作業的違規漁船,一律下達停航通知書,按有關漁業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嚴肅處理。對存在事故隱患的漁船必須立即整改,并專人負責監督整改情況,整改不徹底、不到位的,一律不準出海生產。五是要嚴格依法檢查,嚴格執法程序。漁業行政執法人員對工作不認真,檢查不到位、問題未發現或處理不及時而發生事故的,要嚴肅追究責任。

篇8

【關鍵詞】海洋產業 經濟 關聯

一、我國海洋產業概述

(一)海洋產業分類

我國的海洋產業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三次產業的側重點不同,具體區別如下:在我國海洋第一產業中,主要是海洋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門。包括海洋漁業、海涂種植業等。目前我國部分村落以海洋漁業為生,這是海洋最基礎最原始的產業功能。海洋第二產業是指對海洋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包括海洋石油工業、海鹽業、海鹽化工業、海洋化工業、海水淡化業、海水直接利用業等。海洋第二產業主要存在于沿海發達城市,第二產業對科學技術及設備的要求相比較第一產業要高出很多,這就對技術和人才的等方面提出了很高要求。

海洋第三產業是通過對海洋的開發,發掘海洋的流通和服務功能,主要表現在海洋運輸業和海洋旅游業。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國際貿易交流成為必然趨勢,各國貨物交易頻繁,當貨物交換發生時,就需提供物流服務,物流需求的滿足有三種方式,航空、陸地和海洋運輸,對于跨國區域物流,如果都是通過航空運輸手段,運輸成本會大幅上升,企業保持利潤就必須增加商品價格,降低自身的競爭力,并航空運輸能力有限,大量的貨物會有局限,這就必要依托海洋運輸,所以海洋物流成為了最主要的貨物流通渠道。

(二)海洋產業發展現狀

我國先后建立了多個海洋產業帶,主要涉及到遼寧、河北、天津、山東、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江蘇等一大批東部沿海發達省市。數據顯示我國海洋運輸能力隨著港口建設的完善在不斷提高,去年我國全年港口貨物吞吐量世界排名第一。

海洋產業中主要產業包括海洋旅游業、海洋運輸業、海洋捕魚業。這三大產業在海洋產業發展中規模最大,也最為穩定,其對GDP的貢獻比較可觀。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海洋總產值近四萬億,增速達到百分之12,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十分之一,三次產業結構不斷調整,二三產業比重不斷擴大,表明我國海洋產業結構在不斷優化。

二、我國海洋產業關聯

(一)海洋產業關聯國內外研究現狀

從國際角度上看國外學者herrera針對海洋第一產業中的捕鯨業與第三產業中的生態旅游業之間的關系進行詳細研究,kwaka在海洋產業關聯中,針對投入和產出就行了分析,提出了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從我國內部的研究狀況看,許長新針對我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可通過產業關聯參數對海洋產業關聯進行表示的研究,并以江蘇省的海洋產業為實例,進行了科學論證,實踐證明,其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表現為其研究主體為江蘇省,未充分考慮全國范圍內其他省市實際情況,因未能被推廣,只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王海英針對我國的海洋產業與陸域產業的關聯進行了研究,指明了我國產業結構應參照的原則,并且有針對性的對海洋產業關聯性進行了專門分析。催木花等學者提出了我國海洋產業進行了布局規劃,并提出了我國在發展海洋產業時,不可孤立發展,要與陸域產業協調,協同發展的理論體系。經歸納總結我們可以發現,我國學者在對于海洋產業關聯的各項研究中,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海洋產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但針對海洋產業關聯的模型的探索還有所欠缺。

(二)我國海洋產業關聯

在現階段研究中,我國的海洋產業可通過以上兩種模型進行表示,筆者經查閱資料,對現有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得出了以下結論:

在我國的海洋產業關聯中,不同產業之間的關聯關系不一而足。例如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中,海洋捕魚業、海洋船舶制造業、海洋生態業的關聯度較高,其內在聯系表現為海洋捕魚業必要考慮到海洋生態因素,為保證生態平衡,設立休漁期,在休漁期內禁止捕魚,以保證魚群數量和種類的完整及平衡性。在第二產業內部中,海洋化工業、海洋船舶制造業,海洋生物業,海水化工業的關聯程度較高,其內在聯系表現為,這幾類產業之間需要相互的工業產物及技術的支持才能完成生產,創造價值實現利潤。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中,海洋船舶制造業和海洋運輸及海洋旅游業關聯度較高。其內在聯系表現為,海洋運輸業對船舶的載重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海洋旅游業則對船舶的舒適程度、裝飾水平等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必須要緊密結合船舶制造業。

三、總結

經論述我們不難發現,海洋三次產業之間的關聯度在不同行業領域是有異的,業務范圍相關,交集或是業務上呈現出需求關系其關聯度高,業務聯系較少且無業務產品供求關系的,其關聯度就低甚至無關聯,總之,探索海洋產業關聯度,對于優化海洋產業結構,提升海洋經濟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崔木花,崔彬,左文.我國海洋資源、產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資源?產業,2012(02) .

篇9

關鍵詞:海洋經濟;試點省份;發展定位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5-0047-03

2010年7月,國家發改委聯合國家海洋局在青島召開全國海洋經濟試點會議,會議確定了山東、浙江、廣東三省作為全國海洋經濟試點省。此后,三個省圍繞著各自的優勢和發展方向編制了獨具特色的試點方案。2011年1月4日,國家發改委通過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使山東省藍色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同年3月1日,國家發改委原則通過《浙江省海洋經濟示范區發展規劃》,浙江省海洋經濟進入國家戰略;7月20日,國家發改委公布《廣東省海洋經濟綜合開發試驗區發展規劃》,使廣東省海洋經濟的發展業進入到國家戰略中。自此之后,國家海洋經濟試點全面進入實際操作狀態,各試點省努力建設以海洋經濟為主的海洋經濟發展模式。

山東、浙江、廣東三個省份處于我國的北、中、南三個不同的地位位置,代表著三種不同的海洋經濟發展模式。國家選擇這個三個省份作為全國海洋經濟的試點既是出于全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調整需要的考慮,也是與三省的海洋經濟發展基礎和對全國海洋經濟的貢獻分不開。因此,分析和比較三省份在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各自的側重點,能夠為三省份在以國家發展海洋經濟的大方向下,努力實現各自《規劃》的任務起到借鑒和推動作用。

一、三省發展基礎之比較

從發展的基礎來看,廣東省海洋總產值連續15年居全國首位,在三個試點省份之中所占的份額也比較大。目前,廣東省已經形成了粵東、珠三角、粵西三個海洋經濟區。

山東省次之。山東省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海上山東”建設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以青島為中心,日照、煙臺、威海等城市為輔助的“一體兩翼”的海洋經濟發展格局。2010年,山東省海洋生產總值達到7 000億元,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8.9%,居全國第二位;海洋漁業、海洋鹽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電力業增加值均居全國首位,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和濱海旅游等服務業發展迅速,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海洋產業體系。

浙江省居第三位。2010年,浙江全省實現海洋生產總值3 850億元,海洋三次產業結構為7.9:41.4:50.7,海洋產業體系比較完備。海運業發達,貨物吞吐量7.1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1 118萬標箱,寧波-舟山港躋身全球第二大綜合港、第集裝箱港;船舶工業產值738億元,居全國第三位;海水淡化運行規模9.35萬噸/日,居全國首位;濱海旅游、海洋生物醫藥、海洋能源等產業發展迅速。

二、三省發展優勢之比較

(一)發展側重點

廣東省是我國的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多年來經濟總量一直居于全國首位。廣東省是我國的南大門,是我國通過東南亞各國以及南亞、歐洲、非洲國家的重要門戶,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戰略價值。廣東省還靠近我國的南海,南海不僅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海,而且是深海海洋經濟的典型代表,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漁業資源等,為廣東省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基礎和發展空間。多年以來,廣東省海洋經濟的發展在海洋漁業、海洋油氣、海洋交通運輸以及濱海旅游方面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廣東省的優勢主要集中在集裝箱領域。2009年,廣東省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達8.9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為3 277萬標箱,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居全球第4位。同時,廣東省在珠三角、泛珠三角、東盟10+1以及與港澳臺經濟聯系和合作之下,獲得快速發展。特別是近些年來,廣東省的海洋經濟逐步加強與福建、廣西、海南等省份的合作,逐步構筑起來了粵閩臺、粵港澳、粵桂瓊三大經濟圈。

山東半島是我國最大的半島,海岸線長3 000多公里,占全國的1/6。擁有海灣200余處,其中優良港灣70余處,海岸2/3以上為基巖質港灣式海岸,是我國長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預選港址最多的岸段。山東半島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是環渤海經濟圈和長三角經濟圈的結合部,西聯黃河中下游內陸腹地。山東省在20世紀90年代即提出了“海上山東”的概念。2009年海洋GDP實現6 040億元,占全省比重17.9%。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等一大批國內一流的科研、教學機構云集山東,全國海洋科技人才的50%以上在山東,科技進步對山東省海洋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在60%以上,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

浙江省是陸域資源小省,不過,其海洋面積相當于陸域面積的2.6倍,海岸線近6 700公里,居全國之首,海島占全國的4成。2009年,浙江省海洋生產總值是3 002億元,約站GDP的比重為13%,2009年海洋三次產業結構比為8.7:40.2:51.1。在主要優勢方面,寧波港口現有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60多座,裝箱吞吐量接近1 300萬標箱,已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通航。寧波-舟山港躋身全球第二大綜合港,石化產業、船舶工業產值分別位居全國第四、第三。

(二)海洋科研力量

從海洋科研實力來看,山東省是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和研究的發源地,聚集了全國50%的海洋科技人才,山東省擁有中科院海洋所、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山東社科院海洋經濟研究所等國內海洋領域一流的科研力量。因此,山東省也在半島藍色經濟區中重點突出了海洋科技發展的重要地位。

浙江省擁有浙江大學、國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浙江海洋學院、舟山海洋研究院等涉海科研機構。

廣東省擁有中山大學海洋學院、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華南理工大學、廣東海洋大學、廣東社科院海洋經濟研究中心等一批海洋研究機構。

三、三省發展定位之比較

廣東定位:未來廣東省成為我國提升海洋經濟國際競爭力的核心區、促進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高效轉化的聚集區、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區和推進海洋綜合管理的先行區。

山東定位: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聚集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區、國家海洋經濟改革開放先行區和全國重要的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

浙江定位:我國重要的大宗商品國際物流中心、我國海島海洋開發開放改革示范區、我國現代海洋產業發展示范區、我國海陸協調發展示范區、我國海洋生態文明和清潔能源示范區。

比較三個省份的發展定位可以看出,與山東、浙江兩地的海洋經濟規劃相比,廣東的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在綜合開發和區域合作方面將承擔更多的使命。包括與港澳、海西區、北部灣、海南乃至東盟等地區合作的先行先試權。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將以原有的珠三角海洋經濟區為支撐,加強與港澳方面的海洋產業合作,構建粵港澳海洋經濟合作圈,同時以粵東海洋經濟區為支撐,對接海峽西岸經濟區,構建粵閩臺海洋經濟合作圈,再以粵西海洋經濟區為支撐,對接北部灣經濟區、海南國際旅游島、構建粵桂瓊海洋經濟合作圈。

四、三省重視程度之比較

(一)所涉及的城市

在廣東,有21個地級市,而本次培養為海洋經濟重頭市的,僅有廣州、深圳、惠州、湛江和汕頭5個,不足全省地市的1/4;而在珠三角的傳統的9市中,僅有廣州、深圳和惠州3市,約為珠三角城市群總數的1/3。

山東的半島藍色經濟區包含了7個城市,分別是青島、濰坊、日照、煙臺、威海、東營、濱州等,基本等于是山東半島,以及黃河入海口,這個區域,與歸屬于環渤海經濟圈的山東部分地域,基本等同。山東眾多入選全國百強縣區的地方,即誕生于此半島領域。

目前,浙江海洋經濟發展帶規劃包括杭州、寧波、溫州、嘉興、紹興、舟山、臺州7個市47個縣(市、區),而在這7個城市中,杭州、寧波、嘉興、紹興、舟山5個城市均為長三角經濟圈成員,其余的溫州、臺州,則為浙江民營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基本善于同一類型,為中國最典型的內生性經濟重鎮。2009年,這7個城市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省的2/3以上。

(二)區域布局

廣東雖然是目前的中國第一海洋經濟大省,但是,總體而言,廣東“陸地經濟”的發達,制造業領先全國的地位,使海洋經濟的重要性并不顯著。從整個海洋經濟的區域布局來看,珠三角并非是廣東海洋經濟的重點區域,而在非珠三角的城市湛江和汕頭,才是廣東真正意義上的重點。廣東如此布局,某種意義上,將海洋經濟作為東西兩翼破局的突破口,而非作為全省產業轉型的重點。

對于山東而言,自20世紀90年代實施的“海上山東”戰略以來,逐漸形成了以青島為中心,煙臺、威海和日照為側重點的一體兩翼的發展格局。目前,山東臨海經濟帶呈現出由中心城市帶動的梯次發展格局,即一個中心城市(青島)、三個區域中心城市(煙臺、濰坊、威海)、三條產業聚集帶;形成了以石油、重化、輕紡、電子、海鹽和鹽化、濱海農業、海洋港口運輸業、濱海旅游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依托的臨海產業體系。

而對于浙江來講,此次的海洋經濟試點是其最大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是最大的挑戰。一直以來,浙江都沒有自己的獨立的納入國家戰略的區域,而周邊的安徽、福建等省,都已經有獨立的國家戰略區域。浙江唯一可能成為國家戰略的,即是綜合改革試驗區,而在這個國家戰略中,明確提到了發展海洋經濟。浙江省幾乎將除湖州以外的長三角城市,以及南部最發達的溫州、臺州,都納入到海洋經濟區,足見浙江對于海洋經濟的重視。在空間布局上,浙江海洋經濟形成了“一核、兩翼、三圈、九區、十島、多點”的布局。一核,即以寧波-舟山港海域及其依托腹地為核心,打造海洋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地;“兩翼”,即以環杭州灣產業帶以及其近岸海域為北翼,以溫臺沿海產業帶及其近帶海域為南翼;“三圈”,即杭州、寧波、溫州三大沿海都市圈。

五、三省海洋經濟發展趨勢分析

(一)發展方向

廣東省是我國深海海洋經濟的代表,承擔著全國海洋經濟綜合試驗的重要任務,因此,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廣東省應該是建設“深藍廣東”為重要的突破口,積極推動南海開發戰略,使海洋經濟的發展逐步走向深海和遠海。

山東省應該充分發揮以前海洋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海洋科技力量的優勢,通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使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成為黃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經濟引擎、環渤海經濟圈南部隆起帶、貫通東北老工業基地與長三角經濟區的樞紐、中日韓自由貿易先行區。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要遵循海陸統籌、海洋開發與環境保護并重、集中集約用海和綜合配套改革的原則。

浙江省應借助于全國海洋經濟示范區和舟山群島新區建設的重要契機,努力整合全省的海洋資源、海洋科研力量等,突出港口和海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努力在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等方面有所突破。

(二)未來的側重點

廣東省應該努力實現四大發展戰略:(1)“產業支撐”戰略;(2)“科技興海”戰略;(3)“港城一體化”戰略;(4)“和諧海洋”戰略。通過實施這四大戰略,努力構筑起廣東省深海海洋經濟的發展藍圖。

山東省海洋經濟本身具有“重型化”的特點,在今后的發展重點上不再適宜突出臨海工業,可以考慮以新型產業為主體。雖然石化和鋼鐵產業已經成為幾乎所有海洋經濟重地的首選,不可荒廢,但是,山東東營本身即有油田,不需要去刻意引進太多項目。作為與日韓最近的經濟區,以及北方港口最多的省份,山東可優先發展港口服務業、海洋醫藥、能源等新興產業,區別于京津唐經濟圈的產業結構,亦是未來山東脫離環渤海經濟區,成為中國獨立的一級經濟區的重要條件。目前,山東的青島、煙臺,均已在全國有一定的地位,其未來可期。

浙江海洋經濟的發展重點相較廣東和山東而言,需要做的工作要多的多,除了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潛力之外,還要積極發展自身并不占優勢的海洋重化工業,包括石化、鋼鐵、港口、造船、海洋新能源等領域,力爭進行突破,先追求海洋經濟的總量,才有資格談優化結構。

參考文獻:

[1] 羅天昊.“海洋戰爭”:浙江VS廣東VS山東[J].大經貿,2010,(11).

[2] 林雄斌.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競爭力分析[J].海洋信息,2011,(1).

[3] 觀察與思考編輯部.廣東的藍色引擎是怎么構建的[J].觀察與思考,2011.(6).

[4] 廣東社科院課題組.啟動“南海戰略”,建設“深藍廣東”――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R].2010.

[5] 山東省發改委.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

篇10

[關鍵詞] 荔波縣 淇江流域 漁業資源 發展現狀分析 與管理建議

[中圖分類號] S9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1-0282-01

1 淇江流域漁業現狀分析

1.1 淇江流域基本情況:淇江流域是我縣第二大重要河流,位于荔波縣城西北部40-45公里,是我縣甲良、小七鎮行政區域的重要水系,涉及人畜飲水和農業生產灌溉工程及水力發電用途,境內有5條支流和若干條地下水源溪流匯聚而成,分別為甲新水源支流、三岔河水源支流、三孔橋水源支流、架橋水源支流、堯花水源支流,它們匯聚形成荔波第二大江河淇江。從甲良的拉趕干、梅桃、甲新、納核、紅泥流經方村拉平及小七孔鎮的架橋河水源流經臺村小河匯入地莪河覺鞏河;另一支流的小七孔鎮堯花水源河流經黎明、星龐聯山灣流入大七孔景區匯入樟江。流域全長達到120公里,其中支流總長為60公里,水域總面積達到12600多畝。

1.2 水資源情況:淇江流域有溪流、支流20多處,分別來自甲新、三孔橋、石板、洞庭、擦耳巖、三層洞、懂奎、益覺月亮灣、甲瞞、麻莊、架橋、臺村、豆村、打更、地脈、堯花、清水塘,流域內地下水源十分豐富,據不完全統計達100多處,在枯水季節,常年出水流量在0.05以上達到50多處,0.1以上有20多處,0.2以上10多處,0.5以上5處,淇江流域流量占全縣總量的25%左右,地下冷水資源流量每年達到上億立方米,常年水溫都在15-19℃,境內無工和生活污染,是開發特色冷水魚養殖的理想環境。

1.3 魚類資源分布情況:該流域是我縣重要野生魚類資源品種生存的基因庫地方。根據資料核查,該水域環境內有豐富的漁業資源品種,流域內有天然的伏流水域棲息場所上100個,繁衍場所上1000個,有國家級3個(大鯢、中華鱉、巖原鯉),省級8個(烏原鯉、斑鮒、蛇魚句、鲇魚、大刺秋、青魚、金線魚巴、刺胸鮭),經濟魚類30多個(倒刺魚巴(銅魚)、小口白甲(麻魚)、巖原鯉、烏原鯉、黃桑魚、蛇魚句、鲇魚、鱖魚、大刺鰍、七星魚、大口鲇、多鱗例刺魚巴、壯體沙鰍、鯉魚、草魚、鯽魚、石魚豐)等品種是淇江流域的野生水產品特產,已是我縣野生魚類的基因庫保存完好的水域場所,是我縣重要的天然增殖繁殖種苗來源區域。在我縣漁業發展規劃方面,已列入我縣重點管理內容,每年該流域的漁業捕撈量達80多噸。

1.4 漁業生產現狀:該流域內以養殖為主,捕撈為輔的生產方針。目前,流域轄區的山塘、池塘、小水庫、溪溝人工養殖面積為800多畝產量達到160多噸,稻田養殖面積這18600多畝產量130多噸。特色冷水魚養殖40多畝產量達到300多噸。養殖占生產總量的85%,捕撈占總量的15%,形成了農村漁業經濟發展的主體。

1.5 存在的問題:在管理上淇江流域點多面寬線長,河段位置處于人居希少,道路不便,地形復雜的狀態,增加了維護的難度;又加上漁政管理隊伍人員少,經費投入不足的情況下,難以滿足現在發展的需要;由于荔波旅游業市場的發展,飲食服務興旺,野生魚深受消費者青睞,價格飄升,電、毒、炸等違法捕撈案件時有發生,出現掠奪資源捕撈現象,導致部份水生野生珍貴水產物種處于滅決狀態。如大鯢、中華鱉、巖原鯉、多鱗倒刺魚巴 、刺胸鮭、大刺鰍、青蝦等品種在80年代前該水域魚類品種十分豐富,現處于野生魚類資源枯竭狀態。

2 管理對策措施建議

2.1 堅持健康漁業發展的指導思想:以科學的發展觀統領該流域漁業發展的全局,積極發展養殖,適度調節捕撈;調整漁業優化結構,促進增長方式轉變;依托資源優勢,發展特色漁業;以農民增收為目的,推廣先進的適用技術;實行生態健康養殖,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加快水產科技創新及應用,提高漁業綜合效益;積極發展二、三漁業產業,推M產業化結構發展進程。

2.2 遵循科學的漁業發展原則:根據淇江漁業資源條件和生產特點,應遵循以下原則:因地制宜原則,合理布局,發揮資源優勢;市場導向原則,以效益為中心,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以適應市場需求;科技導入原則,積極推廣先進適用技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可持續發展原則,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相結合;產業化經營原則,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帶動型,公司+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

2.3 淇江流域漁業發展戰略:以人工水域養殖為主,江河水域捕撈為輔;重點發展池塘、山塘及稻田生態養魚;在河段治理方面,依法規范捕撈行為,堅持強化“禁漁期”、禁漁區及江河自然水域捕撈方式;對鄉村河段推行“村民自治管理”模式,發揮群管作用,增加護漁組織力量;在生產方面,加強漁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提高適用技術推廣力度,轉化科技成果的應用效果,讓群眾獲得效益實惠,為我縣經濟發展和農村小康建設作出貢獻。

淇江流域部分水域專家考察現場 淇江流域地莪臺村水庫網箱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