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知識范文

時間:2023-11-07 17:53: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知識

篇1

關鍵詞:語言知識;語言能力中學語文

一、語言知識、語言能力與中學語文教學的關系

語文這門學科在我們上小學時就開始接觸,而語言在我們牙牙學語時就已經開始接觸了,我們學會的語文知識越豐富,語言組織能力越強越就能夠說一句完整的有深刻意義的話。同時語言知識的學習需要學生掌握必要的技巧,通過相應的技巧運用獲取知識信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加強引導才能讓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提升,只有在教學中讓學生的語言獲取、整理、表達等能力得到綜合發展,中學語文教學的效果才能有明顯提高。

二、中學語文教學時常出現的問題

(1)學生參與度時好時壞,極不穩定。由于中學時期普遍實施大班教學,教室環境、課程設置等很少有針對學生個體差異的,且部分學生控制能力較差,教師進行知識教授的時候無法準確引導每個學生參與學習,也沒能讓學生在較為隨意的課堂上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以及行為。(2)教師過多掌控課堂,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把控著課堂的進程,教學知識偏重理論,學生很難在嚴謹控制的課堂教學中發展自己的語言表達等能力。(3)由于學生在表達和觀察能力方面的參差不齊加上思維定式,導致在學習時常出現混亂的狀態,很多學生不知道自己學習的目標,語言知識和表達能力等都不能很好的發展。(4)在課堂限制中很多學生沒能根據學習目標主動與同學、教師交流溝通,表達自己的想法,語言知識沒有得到有效利用,表達能力等也沒有得到訓練。而且在他們的表述方面千差萬別,需要教師耐心地引導才能完成。

三、發展中學語文教學的措施

結合目前教學改革理念和新課標的現實要求,中學語文教學的改革想要在語言知識、語言能力等方面繼續突破,讓學生掌握更多口語技能,可以在這幾個方面努力:

1.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利用多元評價法,大膽改革課堂評估體系。在中學語文語言知識教學中可以制定目標,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掌握知識,用明確的獎勵機制鼓勵學生參與語言知識學習。然后設計相應的語言表達訓練,發展學生語言能力。例如,教師針對李白大詩人的教學時,可以制定好作者生平事跡介紹、作者詩文大意等分析活動,然后根據學生回答的程度評定不同的等級,最后在學生都記住詩歌,學會表述其大意的時候給學生放一段電影等以此激發學生興趣。結合學生在教學課堂中的綜合表現,善于發現學生的長處,及時給予肯定性獎勵,可劃分等級再發放獎學金鼓勵學生。

2.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教學法,擴大中學語文語言知識信息在課上的影響力,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為語言訓練活動的開展做好準備。在學生保持積極的興趣下進行語言知識等的教學能使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大大提高。借助多媒體承載信息的特點,教師可以把很多中學語言知識融合在一起,把課堂外的信息引入課堂,豐富課堂內容,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比如,在進行發音教學時,教師通過播放繞口令的視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后再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比賽或者個人口語比賽。這樣學生就在很快樂的氣氛中學會了口語表達的技巧,提升了自己的語言能力。

3.采用反饋教學法,幫助學生解決語言問題和疑惑。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提出疑問、探究知識的能力,當學生在課上提出了與語言相關的問題和疑惑時,則表示他們對于學習已經有了很大的探索興趣,其學習的目的也就樹立起來了,進而爆發出學習的主動積極性。當學生認為教師沒有重視他時,他的學習動力就會快速消退,直到消失。所以在中學語文語言教學中教師應該采用反饋教學法關注學生的需求和學習情況,進而才能進行教學改革和進行有效的語言能力訓練。

4.教師應該主動和學生建立和諧關系。在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中,教師需要和學生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不能隨意打壓學生的好奇心,更不能體罰。在進行語言知識的教學中則應該注意和學生建立和諧的關系,親自關心學生,包容學生。同時還要及時幫學生糾正錯誤,盡快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的改革和語言能力訓練中盡可能幫助學生發展德行,讓學生能和教師互相尊重。

總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想要提升語言知識、語言能力的效果需要用靈活有效的多種教學法加以改善,這樣才能使學生知識穩固,能力迅速提升。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學前教育;中職英語;職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C 收稿日期:2015-12-18

英語職業能力是指具有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和運用英語從事某種職業的能力。中職學生英語職業能力的培養就是以就業為導向,將學生的生活、職業生涯作為教學背景,以中職英語課程與實用英語教材結合為載體,不斷提高學生英語基礎水平和職業能力,促進學生文化素養與職業素養的協調發展。

一、中職生英語職業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英語課程的任務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和職業場景中的英語職業能力;為學生的職業生涯、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二、中職學生英語職業能力培養的有效策略

針對目前學前教育專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們應當從教學理念、教學情景、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著手,采取相應對策。

1.更新教學理念,加強師生情感交流

英語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要處理好知識、能力與素質三者之間的關系。英語教學的重點要由語言能力培養轉變到應用能力培養上來。要加強師生的情感交流,認真聆聽學生的不同想法,提倡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地去嘗試;開展培養語言能力的活動,從而養成相互協作、相互幫忙的精神。為了密切師生關系,讓每位學生自己起一個英文名,并在每次上課前做足準備,如唱英文歌、朗誦英語小詩、講英文故事、播放數字影音等。 2.創設真實情境,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創設真實情境,可以使學生感受到真實的語境,并從中對所學的知識加以深刻理解。教師還要以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出不同的真實情景,從而使學生在學習中更加容易掌握知識。提倡師生、學生間用所學的英語知識進行交流,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也可以激發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因為創設真實情境,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可以使學生對新知識有很好的吸收,同時也是教師提升學生英語能力的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

3.改進教學方法,完善教學手段

(1)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針對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老師如果采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可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運用知識卡片、學生互問互答、講故事、看圖寫作、看圖說話、看原聲電影、講述電影內容、賞析網絡內容等都是好辦法。中等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英語教學應更加重視語言功能和突出聽、說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在語言交際中的實際運用能力。

(2)用英語組織教學,營造英語語言環境。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教師應以身作則,并在上課時應用英語講課,由淺入深,讓學生在學習中領悟到英語的魅力;多鼓勵學生用簡單的英語進行交流,從而使其對學習產生興趣。

(3)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往往可以在平時教學中,從光盤和網絡等媒介中搜集相關的教學文章、視頻、音頻和Flash等多種方式,對多媒體課件進行補充和完整,從而在上課教學的時候,學生可以學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識。

三、結語

中職英語教學要突出職教特色,就要結合學前教育專業特點。教師正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還必須清醒認識到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英語職業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不斷地努力和探索,經常反思,才能摸索出一條符合中職學校發展實際和學生需求的學前教育專業英語教學道路。

參考文獻:

[1]楊艮松.淺議中職英語教學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J].海外英語,2010,(1):78-79.

[2]高 艷.英語教學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對策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35).

[3]潘慧玲.行動導向型教學下中職生英語職業能力培養探析[J].廣西教育c(職業與高等教育版),2013,(15):63-65.

篇3

現代學習理論十分重視學習的遷移問題,要求學生形成能夠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類似問題的能力和方法。但很大一部分學生不能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在新的問題和情境面前往往表現出手足無措、無從下手,或是把知識點張冠李戴,直接影響了解題的效果。以下僅從三個方面談一談化學教學中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

一、重視化學知識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化學知識包括化學概念、化學原理、化學觀念和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知識的一般學習過程可以概括為“感知加工形成聯系、整合應用”五個階段。初中學生剛剛接觸化學,已有的化學知識很少,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習的過程,弄清化學知識的來龍去脈、各化學知識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掌握概念、理論的關鍵詞、化學用語的含義并加以運用,找尋其中的一般規律,潛移默化之間形成對化學知識的遷移。

如質量守恒定律的學習,通過探究實驗的感知、實驗現象的分析歸納得出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總和不變;根據已有的化學知識,通過化學反應實質的微觀分析,得出原子種類、原子數目、原子的質量不變;引導學生分析推斷出元素的種類不變、分子的種類一定改變、分子的數目可能改變等。學生不但知道了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不變,而且知道為什么不變,更進一步理解了化學反應的實質,為后面學習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解釋一些如“點石能否成金”這樣的實際化學問題,也就輕而易舉了。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有清晰的化學學科思想和方法,并貫穿于整個過程之中,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感悟,增強學生化學知識的遷移意識。

二、重視化學知識的復習,培養化學知識的遷移能力

“遷移”總以原有認知為前提,是知識點之間的靈活轉換和應用。不能有效實現知識遷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沒有形成知識的網絡結構,缺乏知識轉換的場所和條件。為此,就必須切實加強化學知識的復習鞏固。

在復習中要引導學生堅持所學知識的建構,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形成知識網絡;通過知識網絡的構建,在新舊知識間和所學知識與新問題間建立起實質性的聯系,使新知(新問題、新情境)同化、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并在這個結構中確立其合適的位置。這樣,這個新問題、新情境變成了“舊”問題、“舊”知識,減少了學生對該問題的陌生感,在不自覺中實現了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同時,這個認知結構中所儲存的知識不再是零碎的、孤立的,而是經過轉換的一般性、概括性的觀念結構;不再是陳述性的知識而是程序性的知識;不再是封閉性的知識個體而是開放性和包容性的知識結構。

三、重視化學習題的情境轉換,培養知識遷移的能力

現在初中學生學習內容多、作業負擔重,嚴重影響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是每一個教師必須考慮的。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設計針對性強、有一定代表性、開放性強的習題,精講精練,發散思維,一題多解或多題一解,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逐漸養成知識遷移的習慣。

篇4

語言知識與運用語言的關系

對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的不同側重,實際上是體現了兩種不同的語言本質觀。如果把語言看成是一個知識性系統,那么掌握語言的知識(語音、詞匯、語法等)則成了外語教學的最高目標;如果把語言看成是一個交際系統,那么在教學中則會注意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技能訓練和能力培養。前一種知識性系統語言觀左右了我國中學外語教學許多年,它的影響滲透到了語言教育的許多方面,其影響是深遠的。“聾啞英語”“高分低能”癥均是這種語言教學觀的產物。盡管一些學校經過努力,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基本訓練,較全面地提高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然而畢竟是曲高和寡,影響不大。再者由于測試的反撥作用,外語教學仍舊停留在語言知識的傳授和操練上。后一種語言教學觀在教學實踐中因許多教師不了解語言知識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雖然也注重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但是效果并不太理想。如果辯證地來看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能力的關系,它們實際是一種相輔相成的統一體。語言知識是進行聽說讀寫能力培養的基礎和前提,沒有這個基礎,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活動的過程就難以實現。外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是建立在牢固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和靈活運用知識之上的。然而知識不等于能力,那種認為掌握了語言知識就等于掌握了語言的觀點是錯誤的。

衡量一個人外語水平的高低,其標準是看他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如何。語言知識是為交際能力服務的,語言知識也只有通過言語交際活動才能得到鞏固和被牢固地掌握。語音、詞匯、語法等知識中只要缺失一個,語言的信息交際就會中斷。語言知識的重要性,由此可見。另外,語言知識的掌握不是靠講,而是靠練,它只有進行言語操練,在情景中加以運用才能被理解和掌握。英語課是實踐課,它必須通過聽說讀寫的反復操練才能形成自動化的習慣。語言形成習慣,也僅僅是掌握運用外語的一個條件,并不等于掌握了語言運用能力。掌握語言知識是外圍,形成語言習慣是中圍,培養創造性的言語交際能力是核心。

語言知識向語言運用能力轉化的關鍵因素

教師如果從事物發生發展的內部規律看,從語言知識向語言運用能力轉化有一個中間媒介,即語言形成自動化習慣的聽說讀寫技能訓練。但是,促使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它的外部因素在起作用。在這里,教師自身素質的高低是決定知識向能力成功轉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因教師素質較低的原因,導致了許多教學科研成果無法加以利用,造成嚴重浪費。如英語教學原則是許多教學科研人員經過長期的實踐總結出來的教學經驗的升華。正確理解和全面貫徹這些教學基本原則是提高教學質量,完成教學任務的根本保證。

英語教師如果具備了良好的語言基礎知識和扎實的聽說讀寫能力,并且教育理論知識豐富,教學方法靈活多樣,那么促使學生的語言知識向運用能力轉化,亦將不是什么難事了。教師一口流利得體的英語,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在這種氛圍中學生聽到的都是英語。按克拉申的觀點,只有大量可理解輸入才能導致大量的輸出,學生只有英語聽多了,他們才能開口說。教師通過運用“多信息、高密度、快節奏”原則(由章兼中教授提出),能極大程度地加快學生的語言知識向能力轉化的進程。

傳統的教學存在幾個主要弊端,一個是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語言信息量少。要克服這一點,教師就應增大信息量,多讓學生接觸一些外語材料。一年級的學生可多聽一些生動有趣的小短文,二年級學生可多讀一些簡易有趣的初級讀物,并逐步提高聽讀外語材料的質量。第二個弊端是學生外語實踐的量少和面窄。如果能發揮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充分調動起他們的積極能動性,主動參與課堂中各項實踐活動,就能改變這種消極被動的局面,能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操練的機會。第三個弊端是學習和操作的節奏緩慢。快節奏要求教師的教學節奏明快,練習轉換、環節交替緊湊,語速正常,學生操練外語的頻率要高,速度要快。教師的提問干脆利落,不拖泥帶水,學生的回答節奏加快,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富有緊湊感,從而克服從前那種上課懶懶散散,智力活動松弛的現象。由此可見,外語教師的素質高低,是決定外語教學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同時也是能否有效促成語言知識向語言運用能力轉化的一個重要條件。老教材如果說一支粉筆一本書還能勉強對付過去的話,那么新教材則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語言基本功過關,還要具備聽、說、讀、寫、演、畫多種技能和較強的組織能力。對那些自身素質需要進一步提高的教師,可以采取進修或自學或在職提高的方式進行。通過認真備課,鉆研教材,寫出全英文教案,在教學實踐中不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素質,還能提高自己的組織教學能力。

如何克服聽說讀寫脫節的問題

有人形象化地把聽說讀寫脫節的現象稱之為“文盲英語”,聽說能力似乎尚可,然一旦動手就錯誤百出,患了一種“半身不遂”病。就是這種所謂“還可以”的聽說能力也是一派虛假的繁榮。究其原因,其一是基礎知識未過關;其二是聽說讀寫技能訓練各環節側重不一,很多因時間分配不夠而忽略了讀寫這一環節,時間一久,也就自然形成了幾種技能的相互脫節。

聽說讀寫幾種技能本是互為依存,相互促進的,由于相互之間的脫節,從而導致了作用于彼此之間的能量浪費。那種以整體結構發生作用的能量往往大于個體相加的和的能量。要想使學生的四種技能發揮最大的整體效應,使學生的知識向運用能力轉化,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做到語言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有機統一。聽說讀寫幾種能力既是教學的目的,同時又是教學的手段,語言基礎知識的傳授必須通過四種技能得以實現。

2、深刻理解和領會外語教學原則。這些外語教學的基本原則是管小道理的大道理。只有明悟這些大道理,才有可能使外語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高屋建瓴,站在宏觀的角度來俯視教學中的問題。

篇5

關鍵詞 高中物理教學 教師指導作用 學生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ZHANG Fujue

(Huachi No.1 Middle School, Qingyang, Gansu 745600)

Abstract How to play the role of main body in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issue, but it is also a very complex issue. By the author in recent years teaching experience in paper, from physics: teaching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er's guide can not be weakened, teachers play in guiding premise of the autonomy of the students to play, how to properly deal with student and teacher-led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these three aspects of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er to give full play the guiding rol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udent body to talk about some of their own views.

Key words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the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the main body of students

0 引言

隨著新課程的逐步推進,“自主學習”的理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接受,并正悄然改變著教師的教育行為,影響著師生的精神面貌;“自主學習”能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的話好像教師指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之間就產生了矛盾,下面筆者就就此談幾點自己的認識,和大家共同探討。

1 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的指導作用不能弱化

1.1 課堂教學教師的指導作用應該起主導作用

高中物理教學,不單只是傳授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物理的過程。然而學生成績的好壞,學習物理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學習方法是否科學。所以物理教師指導學生探索學習方法,成為高中物理教學的落腳點。例如:在電磁感應這一節的教學中,同學們往往在學習了右手定則后常常與左手定則相混淆,在使用中經常將這兩者的用法相混淆,該用左手定則時用成了右手。對于此我的指導是:第一步首先講明白左手定則和右手定則。第二步對這兩種定則進行對比講解:(1)右手定則和左手定則雖都有很相似的三個“方向”,但是它們之間卻有本質的不同,在右手定則中導體的運動方向是外力促使的,屬于“原因”;而在左手定則中通電導體受力而運動的方向是磁場對通電導體作用力所導致的,屬于的“結果”;在右手定則中的電流是系統內部產生的感生電流,是電磁感應的結果;而左手定則中的電流是由系統外部來的,屬于“原因”。(2)通電導體在磁場中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消耗電能,得到了機械能,是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而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力線運動,產生感生電流,消耗了機械能,是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3)凡是牽扯到物理過程是由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的習題,同學在解題時該用右手定則,反之,則用左手定則。第三步,選擇典型習題,使同學反復練習。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使用前面所述的差異比較的方法進行解題,正確應用左、右手定則。同時,恰當而適時的指導,將會對學生的觀察聽講起到積極的引導點撥作用。

1.2 高中實驗教學中教師的指導作用也應當起主導作用

在實驗教學中,應在實驗前,先向同學講清楚各種相關儀器的具體使用方法以及本次實驗可能會發生的故障,明確指出出本次實驗的關鍵,指引學生學會獨立排除實驗故障。這樣才能減少因為錯誤操作而造成的儀器的損壞,又能使教師不處于被不停地被學生問及問題之中。

例如在“練習使用計時器”等四個實驗中,都用到了計時器,但是它出現故障的頻率又相對較高。這就需要教師提前講楚清它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可能出現的幾種故障情況,從而引導學生自己獨立的排除實驗故障。通過這樣的引導之后,學生反映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鍛煉了他們獨立工作的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實驗課之中,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教師要盡量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導作用,在仔細觀察學生實驗情況的同時,更要認真分析試驗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且及時給予學生指導。教師是在學生獨立完成實驗的過程中進行教學工作的,因此工作的重點,不單單只是講解和輔導,而是應當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特別對于基礎薄弱并且動手能力差的學生,更要耐心指導,引導他們找出發生問題的原因,并對他們指出今后努力改進的方向。

對于一些較難的實驗,如“阿基米德原理”、“測定固體、液體密度”,再加上學生的基礎又比較偏差,因而完成實驗有一定的困難。如果課堂時間允許的話,可以采用首先培養“小領隊”的做法,先利用課外時間,帶領各實驗小組長參加實驗,先走一步,取得一定的經驗,接下來再由他們帶動其他同學完成實驗。

學習中學物理是學好物理、培養物理專家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物理實驗課是決不可忽視的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活動陣地。

2 在教師發揮指導性的前提下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1)教師和學生都是物理教學過程中的主體,都是物理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人,只是各自擔當的角色不同而已。教師是導演,是物理教學的主導者,起著啟發、誘導、扶助、傳播知識的作用;學生是演員,是物理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如果充分激發他們的動機,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力性的話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教師和學生在物理教學活動中均要最大限度地發揮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尤其是扮演主體的學生,更應該是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的參與到物理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從而成為物理現象和物理規律的探索者和受益者。

(3)物理教學活動應該是主體客體通過互動,共同參與,也就是說主要通過教師激勵、指導和組織,從而達到學生自主認識物理現象和發現物理規律的過程。這樣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3 如何正確處理學生主體性和教師主導性的關系

唯物辨證法告訴我們: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教師的“教”這個外因只有通過學生的“學”這個內因而起作用。因此教師是主導,是組織者,學生是主體,是實施者。“自主”學習已成為教育新時尚,但我們也不能因片面地強調個性而忽視引導,從而走入自主學習的誤區之中。

誤區一:把“自主學習”變成“自己學習”。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只充當“召集人”整堂課都是學生在吵吵鬧鬧地讀啊說啊,教師則無所事事,導致課堂效率很低;有的教師只充當了課堂交流的“旁聽者”,在學生的討論匯報中不加引導,使學生海闊天空地交流匯報,使學習活動過于膚淺;還有的教師只充當了學生的“捧場人”,由于過分強調學生的獨特體驗,對學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揚,不敢有半點否定之詞,惟恐稍有不慎便會報來“不以學生為主體”的罪名。

誤區二:把“自主學習”變成“自由學習”。具體表現在教育內容、教育目標和學習進程的自由化。

誤區三:把“自主學習”變成“自愿學習”。這種失誤尤其體現在合作學習和匯報展示中,課堂上往往只有少數尖子生參與了學習活動,而大部分的學生卻成了被教師遺忘的角落。新課標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活動中正確處理好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二者之間的關系,強調個性,并不是表示對學生放任自流,而是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更加全面,思考更加合理,體會更加深刻,情感更加豐富。

4 總結

總之,如何在高中物理教育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我們應該從唯物辨證法的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認真處理好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這一對辨證統一的矛盾,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詣、友善的師生關系,努力營造寬松愉快的教育氛圍,積極尋求開放、生動、變化的課堂教育模式,認真實施誘導、鼓勵、賞識的教育策略,使學生以最佳的精神狀態全身心投入到自主學習的最高境界中去,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玲.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的主要內容與途徑、方法[D].首都師范大學,2000.

篇6

英語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所以要提高學生英語職業能力素養,以滿足現代社會對英語的發展需求。職業能力包含多種能力,有人將其定義為個人的知識能力、理解能力、技術能力;也有人將其定義為綜合運用能力(知識和技能);而中國教育工作者將其定義為知識技能,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人際交往的能力。總之,是社會經濟發展所要求具備的基本能力。

在大學中學習英語并不是要去進行高深的學術研究,而是希望學生們能利用所掌握的英語知識來提高與外界交流溝通的能力。所以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為促使學生在這些方面的能力得到顯著提高,要讓學生主動去學習提高英語溝通能力的相關知識,發揮自己的主觀創造性能力;如有需要, 可借助團隊力量實現目標,同時也能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二、大學英語實踐教學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我國的教育事業中,英語作為其中一門必不可少的課程,需要相關教育工作者引起重視。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英語在社會中的需求現狀來培養學生們的英語學習職業能力,從目前來看,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

在教學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其主要表現為,在英語課程的安排和結構組成上存在著一定的不全面性,課程結構簡單,內容單調枯燥,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相對落后等,這些都是當前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其中還存在以下問題,如一些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靈活性,而忽略了學生們的英語實踐基礎,只顧著自己在課上和學生之間的言語互動,使得很多學生在課堂上只能被動地從老師那里獲取知識;再加上有些學校的制度問題,導致很多教師在課上只是單純為了講課而講課,并不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知識,這樣就導致學生們在平時的課上學習中產生學非所用的想法,極大影響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無法達成相應的教學效果。

三、大學英語實踐教學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1.實施分層教學法,提高職業能力

實施分層教學法,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強調適應學生個性差異,針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融入個性化教學理念,注重實踐。大學英語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努力發掘,拓展課外體驗式實踐教學活動,用來補充、延伸、強調發展學生個性,以靈活的授課方式,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和實踐合作等方式,完成多樣化任務,讓學生以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習英語,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提高其職業能力。

2.在對話教學中提高學生們的自我學習能力

大學英語實踐教學活動對語言環境的要求很高,語境化教學貫穿精讀和視聽說課程教學全過程。在大學英語實踐教學中,營造口語化的教學氛圍,以便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英語的內涵。教師在課堂上創設情境,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課前、課后要及時給學生布置實踐任務,盡量讓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中心,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課堂中的對話教學是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溝通的最好的教學模式,教師通過和學生之間情感和知識的交流來解決學生們在英語學習中遇到的疑惑,有利于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在交流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和學生保持在同一水平線,采用平等交流的方式,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們的對學英語職業能力的了解,而且還可以間接融洽師生感情,促進學生們提高自我獨立發展能力,還能幫助學生們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較好的學習能力。

3.在閱讀教學中增強學生們的實際應用能力

當前,很多大學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都喜歡將英語課本上的文本閱讀內容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將會直接導致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學生們如何掌握英語語法知識,而忽視了學生英語職業能力應用的培養,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正確認識到英語職業應用能力的重要性,在課程之前,應該進行嚴謹的備課和思考,做好相應的預習工作;在教學過程中,針對相關的話題并結合職業應用的情景對學生們進行相關的提問,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們在實際生活的英語應用能力,加強學生們對英語課堂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以此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4.在聽力教學中增強學生的英語聽力理解能力

聽力是英語學習中的一個難點,詞匯量不足時,則難以學好英語課程。為了解決該問題,老師在進行聽力訓練時,可適當介紹一些背景知識,在聽力的情境中也可補充相關的論述,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能置身于真實的情境中,鼓勵他們大膽復述所聽內容,解除答錯的恐懼。只有多加練習,才能使學生的英語能力有所提升,這對學生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高也會有所幫助。

5.課堂外教學中的英語能力培養

課外教學不同于課堂教學,因為不受課程的限制,有很多更自由的方式可供選擇;但是并不能因此忽視課外教學的重要性,因為它也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同時也是課內教學的有效補充。

首先要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開展課外教學時,老師在監管方面會弱于課冉萄В需要學生更加自覺。而對于老師而言,不同于課堂教學針對的是大部分學生,在課外活動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分別跟不同的學生交流,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其次,培養學生的實踐創造能力。課堂教學有很多限制,學生主要著重于知識的學習。而課外教學致力從實踐中解決各種問題,不同于嚴肅的課堂教學氛圍,課外教學更輕松,在學習的同時也能鍛煉其他各方面的能力。

最后是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們在課堂上學到的文化知識,也只是理論上的,因此還需要在實踐中活學活用,否則就只是紙上談兵。所以學生們要多實踐,在不同的環境中檢驗所學的理論知識,不斷更正,學會運用不同的方式去表達。應爭取抓住每一個機會去鍛煉自己的能力,通過不斷學習,加深自己對知識的理解。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當前大學英語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在課堂上,教師只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忘培養學生的英語知識應用能力,結合相應的專業特點,采用情景交融的方式,做到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才能提高學生們的英語職業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篇7

山西省呂梁市嵐縣高級職業中學  山西  呂梁  033599

摘要:高職歷史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必須以育人為理念,全面培養學生,使學生成為具有知識積累、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的人才,才能夠讓教學活動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及教育部門提出的要求。

關鍵詞:高職;理史教學;育人

教師在開展高職歷史教學時,不能一味的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而要以幫助學生積累歷史知識、培養思維水平、提高實踐能力為目標開展教學活動。教師要通過高職歷史教學,使學生能全方位的發展,成為具有知識、思維水平、實踐能力的人才。

1職業高中歷史教學概述

歷史是一門自然學科,高職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了解到過去,國內國外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從而對過去歷史當中存在的人、事、物有一定的了解。當前我國職高的歷史課本過于強調理體系,它具有抽象化概念多、理論性強、知識點密集的特點。對于職高的學生來說,要掌握這樣的歷史知識,存在一些障礙。歷史教師必須通過優化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克服歷史學習的障礙。

2基于育人功能的教學理念

在過去的歷史中,人類曾經犯下過種種錯誤,這些錯誤是值得今人去借鑒的,避免今人再犯類似的錯誤;同理,歷史的人物也曾創下過光輝燦爛的文明,這些人物值得后人去敬仰、去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學習前人的思維,從中獲取經驗。歷史人物在創下文明的同時,留下了大量的實踐經驗,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這些實踐經驗,把這些經驗應用到當下的學習、生活中。高職歷史教師開展歷史教學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積累知識、培養學生的思維水平、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其最終,是為了達到育人的目的。

3基于育人功能的教學措施

3.1應用信息技術把歷史知識具象化

職高的歷史知識具有抽象性強的特點,很多學生因為不能理解抽象化的概念,從而不能掌握歷史知識。為了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障礙,教師在教學中,要應用信息技術,把抽象的知識變得具象化,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體驗具象化知識的過程中理解抽象的概念。

以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文藝復興”這個概念名詞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看在文藝復興前西方的繪畫和文藝復興后西方的繪畫,讓學生對比圖畫的差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在文藝復興前和文藝復興后,繪畫的體裁有什么差別?此時學生會發現在文藝復興前,西方的繪畫以繪畫宗教中的神話人物為主,或者以繪畫宗教事件為主。在文藝復興以后,畫家繪畫的體裁被大大的拓展,有些畫家會畫生活中真實的人、繪畫風景、繪畫動物,或者畫家會畫真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或者真實的歷史事件等。教師又可引導沉降 一思考,在文藝復興前后,畫家用的繪畫技巧有什么差異?經過思考,學生會發現在文藝復興前,西方畫家繪畫的圖像技巧比較單一,畫面缺乏真實感。文藝復興以后,畫家開發出了各種繪畫的技巧,此時畫家們已經可以通過繪畫光影,讓畫面變得真實。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體驗思考文藝復興是什么意思呢?通過體驗學習,學生會意識到,在文藝復興以前,人們不重視自己內心的體驗、不重實真實的生活。而文藝復興則要求文藝作品能以人為本,把關注的重點放到人本身,去展現人們的嘉怒哀樂、真實生活等。此時學生能從具象化的體驗感受到文藝復興的抽象本質,文藝復興,就是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它關注人性的復蘇。

3.2應用思維工具培養學生的思維水平

高職的歷史知識具有理論性強的特點,如果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強,則不能深入的理解高職學習的歷史知識。為了讓學生理解高職學到的歷史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應用科學的方法來思考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就用思維工具來分析知識、理解知識。

以教師引導學生理解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例,很多學生不能理解這一知識。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中國古代的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一成不變的嗎,還是中間發生過數次變化?經過思考,學生認為它發生過數次變化。教師可引導學生應脾繪圖的方法,把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變化分類描述出來,學生將變化分為雛形建立發展強化四個階段。學生慶用了圖式的方法描述這四個階段的變化,會發現圖式的方法能把這種變化呈現得一目了解、簡潔明了。教師又引導學生應用概念圖來展現每個階段,能夠呈現出中央集權制分類的特點,此時,學生在雛形期列出了分封制宗法制、王位世襲制這樣的概念。依此類推,當學生完成了每個階段的概念圖以后,便能理解了在不同的階段中央集權制具有的特征,從而理解了為什么中國的古代中央集權制是被不斷強化的。

3.3應用多樣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時,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課本上的理論知識,還要引導學生去實踐,使學生把實踐體驗與理論知識結合起來,深入的理解每個知識概念的意思。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掌握實踐的方法,自發應用實踐的方法來探討理論問題。

以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為例,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學生不能盲從歷史課本的介紹,要學會質疑,這一歷史事件是真的發生過嗎?用什么歷史證據來說明它真的發生過呢?教師要引導學生去分辨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史料來分清歷史的正偽,讓學生通過學習史料來彌補課本上知識量的不足。學生通過實踐,才會理解歷史課本上的概念知識不是平空生成的,它是前人學者在實踐及總結的過程中生成的。學生要學會自己實踐和總結歷史史料,批判已經存在的歷史概念、創新歷史概念。

4小結

高職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只有發揮信息化教學的優勢,把抽象化的知識變成具象化,才能讓學生迅速理解知識,從而能快速積累知識;教師只有應用思維工具培養學生的思維水平,讓學生具有科學的思維能力,從而能深入的理解知識;教師只有引導學生掌握實踐的能力,讓學生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具有實踐的能力。教師只有開展這樣的教學活動,才能讓學生全面成長,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篇8

一、激發學生對語文問題的質疑,處理好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關系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一種活動。在這種活動當中主要因素是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動學習因素。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即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因素應該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師在這個知識獲取和學習的階段只是起到服務的效果,為學生的學習做出正確有效的指導。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大都沒能夠徹底還給學生自由,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自主探索知識,沒有閑暇的時間去用心領會語言文字的內在含義,往往是在課堂教學中完全跟著教師的思路走,被動地接受教師想要傳達的知識。這樣就會使得學生在課堂中雖然接受和掌握了知識,但是過一段時間就會忘記,甚至會出現不理解的地方。

在近幾年的教育改革中,備受歡迎的素質教育應運而生。在素質教育精神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求語文教學能夠發揚學生的主動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獲取知識的意識。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也要以學生為主,組織學生進行自學閱讀,以語文教材為主要資料,進行知識的主動獲取。而且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的每個階段、自主探索的每個環節都善于問“為什么”,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質疑意識。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以及學生在實際學習中的需要來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引,以便減少學生學習的盲目性。而且這樣對于知識探索的目的性也會較強,可以確保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少走彎路,取得良好的實效性。

例如,在新課文講解之前,教師可以留給學生充分的預習時間,讓學生獨立閱讀課文,分析課文,然后對文章的某些地方和觀念發出質疑,并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順利地解決問題,得到圓滿的答案。這樣學生就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出問題,并在教師的有效調控下進行問題的探究和解決,可以促進學生學習動機和教師教學動機的統一性,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使小學語文教學真正有效地為學生的實際生活服務。

二、引導學生質疑,激發學生學習的深入動機,增強學習興趣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只有對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才會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想象。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并促進學生在興趣的陪伴下更加深入地思考語文知識,然后對其中的一些知識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問題。這樣在問題的驅動下才能夠比較有效地促使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研究和探索,才能保證學生有深入學習的需要,也能夠保證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就像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說:“問題的提出往往會比問題的解答更加重要。”在科學知識的發明創造中,一個人只有對事物產生質疑,才能夠全面地去觀察和探索。只有對事物存在疑惑,才能夠促進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只有對事物存在質疑,才能夠讓學生更深入地學習知識;只有主動提出問題,學生才能夠開動自己的腦筋,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無論學生質疑的知識多么小,都會強烈激起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強烈的好奇心,都會成為學生自主學習渴望的來源,讓學生的學習觀念從“要我學”轉變為主動的“我要學”。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質疑,學生提出的問題越多,對知識的好奇心就越強烈,注意力就越集中,思考問題的思維就更加靈活和發散。這樣就能夠確保學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快速提高學習的效率。當學生向教師發出質疑的時候,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這種積極的學習行為,并利用自身的調控作用讓學生從質疑者過渡到研究者或探索者,使學生通過自己的主動學習或小組討論來解決問題,從而使他們身心愉悅地投入到知識的獲取過程中,享受知識帶來的無限樂趣。

三、鼓勵學生進行質疑,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習慣是學生學習的指示燈,也是學生的學習標志。在學習階段讓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使學生在以后的人生中受益匪淺。語文教學主要是讓學生掌握一定語文基礎知識,擁有閱讀和寫作的基本技能,能夠順利地和他人進行交流。語文學習的過程需要激勵學生對知識進行質疑,培養學生邊讀書邊思考的能力,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夠使自己的思維活動起來,以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只有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字詞知識進行仔細周到的理解,及時主動發現其中蘊含的問題,才能學有所獲。如果只是死板地學習,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不用自己的腦子來思考和消化,學生學過一段時間之后腦子便會一片空白,不能真正理解語文知識的內在魅力。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培養學生邊學習邊思考的能力,鍛煉學生對知識的質疑能力,讓學生在小學語文學習階段就養成良好的持久的質疑習慣,并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幫助學生提高質疑的勇氣

課堂教學過程中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夠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自由、心情舒暢地學習,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活躍。教師在教學中要先放下教師的架子,和藹可親地和學生接觸,主動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主動與學生成為朋友。這樣就會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沒有恐懼和壓迫感,能夠無拘無束地學習,沒有顧慮地提出自己的問題,隨意暢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這樣就能促進學生積極地對事物進行質疑,幫助學生提高質疑的膽量,讓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善于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

篇9

【關鍵詞】初中教學 政治理論 社會實踐

中學生作為社會中的特殊群體,他們既沒有形成一套完整清晰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但處于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都普遍對社會及學校以外的世界充滿了好奇與探索心理,對于法律意識極其薄弱的他們,如果沒有良好的引導將極易被社會中的一些不良因素所影響。社會中的誘惑無處不在,中學生的辨別能力又十分低下,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容易將我國的青少年荼毒成日后對國家有害的敗類,為了避免此現象的發生,國家應該重視中學生的政治教學。

政治素養的養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社會需要的是才行兼備的人才,學校在面對尚未成型的青年教學時,應該重視將初中政治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提高政治教學的實踐性,及時引導中學生的思想和道德意識,處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最需要的就是政治教學的科學引導。

一、政治教學中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在中學政治課本中首先對學生進行關于自尊、自強、自立的相關概念的分析,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辨別自尊與虛榮的區別,教會學生在社會上如何做到自尊自信,拒絕虛榮心理的存在,這些政治理論是學生在逐漸形成人生觀、價值觀中的重要指導理論。不僅如此,政治課本中還講授了對于我們遇到困難或者挫折時應該以一種什么樣的心態去面對,如何去調整自身的情緒,培養自身的堅強意志力。教會初中生相關的法律知識,讓他們做到知法懂法,使之清楚地意識到作為社會主義公民應該具備的權利和義務,提升自己的責任感。這些政治理論看似只是書本上的知識點,但對初中生成長的過程,會逐漸培養他們在社會中樹立科學合理的價值觀。

在初中政治課本中以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和父母間的矛盾為例:課本中從青少年與父母兩方面的觀點展開分析,首先是青少年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具有自身獨立的思想,希望父母不要再對自己的私生活多加干涉,希望自我獨立。但從父母這方面看孩子,他們永遠是自己的孩子,他們沒有自己的主見,思想還不夠成熟,需要作父母的不斷對其叮囑。由于雙方的思想沒有交集點,因此矛盾不斷,初中生通過老師對這節內容的講解與分析,逐漸明白父母的想法,在發現父母對自己的用心后,學生將學會如何換位思考,懂得理解和寬容,在不斷學習與反思中完善自身。

二、優化教學策略,服務社會實踐

在初中政治教學中,大多數都是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紙上談兵對初中生的社會實踐性而言沒有太大作用。就如在政治學習中,我們學習有關的法律知識,但在社會實際中我們還是不懂得如何運用法律去捍衛權利等,知法但不懂法也是徒勞無功。在政治教學中,學習自尊、自強、自立不是只為了背誦其含義并默寫下來,更重要的是理解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使自己的內心能夠真正受到影響,政治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更加偏重于實際的效用,充分發揮其理論知識。

首先老師應該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只有本身具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意識,才能做到言傳身教,政治老師其自身擁有的政治品質,使得其在一言一行中都具有具體的體現,這種自身的影響帶給學生的是更具有說明力的語言,在初中階段的學生容易將老師作為人生的崇拜者,因此政治老師自身的品質培養對于學生的影響力和作用是不可小覷的。

初中政治課本大多都是理論知識,但是這些理論知識的理解層次又都來源于生活,是現實生活的寫照。老師在對學生進行長篇理論知識灌溉后,將課本中的案例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際例子,通過對實際例子的分析和講解讓學生能夠理解課本中理論知識的含義,以致能更深層次了解我們所處的現實社會的一方面。

三、知行統一,提高社會認知能力

初中政治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還不成熟的中學生樹立一個科學合理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且讓學生逐漸認識到真實的社會面貌。為了將政治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就不能單純滿足于在課堂中進行政治知識的傳授,政治課堂應該逐漸向開放式方面轉變,帶領學生走向社會大課堂,在實際的社會中去體驗真實的環境。由于傳統教學的束縛,現在的初中政治教學還局限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教學并要求學生背誦下來以便于考試的時候直接默寫出來,但這種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的政治知識對學生今后走入社會沒有任何作用。政治學科是學生日后步入社會的一門實用基礎學科,學生逐漸學會如何在社會中與人相處,如何培養自己自信自強的基本能力等。就如政治課本中所涉及到的消費者這章內容,學生作為社會中的一份子,同時也是消費者角色,如何維護自身作為消費者的權益就是通過政治課本中所傳授的關于消費者維權的知識,引導學生如何正確處理類似問題。關鍵還在于學生如何有機協調和運用這些理論知識。

總結:政治學科不僅是初中課堂中的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社會學科,它的實用性和價值是與社會實踐分不開的,政治學科中包含了關于社會中的各個方面的內容和知識,對初中生而言,其思想和各方面的心智還沒有成熟,但卻具有相當強的好奇心,在這種特殊的年齡階段就需要有一種有效、明智的引導,對其進行及時的提醒和矯正。政治學科在初中課堂中的作用就應該是引導初中生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而不是為了讓中學生學會背誦相關的理論知識并能通過考試。將政治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是目前初中政治教學中需要著重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 物理實驗 素質教育 實驗能力 科學探究

物理實驗中蘊含著大量素質教育的內容。我們在物理實驗教學改革中,以“突出素質教育,強化能力培養”為指導思想,充分發揮實驗課程的素質教育功能,將素質教育與實驗教學融為一體,圍繞素質教育目標,重新審視每個實驗,確立每個實驗素質能力培養的具體要求,將素質教育落實到每個實驗教學中,從以下幾方面強化學生素質與能力的培養。

一、科學實驗思想、科學實驗方法、科學實驗精神的培養

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實驗思想、實驗方法,倡導科學的實驗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重點突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

(1)每個實驗的基本設計思想。

(2)實驗中用到的科學實驗方法。常用的科學實驗方法有控制變量法、對照實驗法和等效替代法等。這些名詞對于學生可能比較陌生,我們會結合具體實驗內容進行講解,變抽象為具體。

(3)基本的實驗測量手段和實驗技能。物理實驗的基本訓練目標就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實驗測量手段和實驗技能。

(4)物理理論與物理實驗的聯系,物理實驗之間的相互聯系。每次實驗前我們都會介紹本次實驗的物理原理。例如“磁感應強度的測定”,可以結合電磁感應展開教學,并且引入通電螺線管內部磁場的計算公式,學生通過實驗操作進一步深刻理解并驗證該公式。理論與實驗的結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5)與實驗相關的物理實驗史料、物理學家和發明過程介紹,在潛移默化中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6)嚴謹的實驗態度、規范的實驗操作、正確的實驗數據處理能力。這些科學工作者的基本素質,都應該從中學物理實驗開始培養,為他們今后開展科學工作打下基礎。

二、獨立實驗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其獨立實驗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做到在教師引導下資料由學生查,儀器由學生看,實驗由學生做,問題由學生提,思路由學生想,疑難由學生議,錯誤由學生析。

(1)創設問題情境。要求每位學生實驗前認真閱讀實驗教材,了解實驗目的,理解實驗原理,能夠解決兩個重要問題:做什么?怎么做?針對不同實驗,我們還會創設一些有特色的問題情境,增加學生的學習熱情,并通過互動了解學生預習情況,以便上課時做到有的放矢。

(2)每個實驗設有探究性思考題,從理論性探究、實驗性探究、改進性探究、拓展性探究、應用性探究等方面引導學生開展實驗探究。

(3)每個實驗配套必要的儀器設備說明書,倡導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對實驗故障進行自我診斷與排除,培養動手與動腦相結合的能力。

(4)將內部封閉的實驗儀器拆解展示,便于學生觀察內部構造,了解工作原理,避免“暗箱操作”。

(5)尊重學生興趣和個體差異,設必做與選做實驗,部分實驗設必做與選做內容。學生可自主選擇,量力而行,以提高素質和培養能力為目的,因材施教。

三、實驗設計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創新意識,使學生掌握實驗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介紹物理實驗在現代科學技術中的應用,拓展學生知識面和創新思路。

(2)針對每個實驗,提出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原因。

(3)針對每個實驗,提出改進和優化設想,或考慮有無其他測量方法或手段。這個要求相對比較高,我們往往先讓學生尋找一些難度適中的問題進行研究。此時多采用研究小組形式,每個小組解決一個問題,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4)提出實驗所用原理、方法、設備的應用設想。我們最提倡的一句話就是:學以致用。不同的學生,個好不同,往往對同一個實驗所用的原理、方法、設備有著不同的認識。正因為如此,他們會從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應用設想。而這些天馬行空的設想,往往就是創新的開始。

(5)理論聯系實際,提出解決實際問題的實驗設想和設計。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實驗設計,更學會交流和分享。

(6)指導學生改進實驗設計,提供實驗器材,助優秀學生實現創新設計。

(7)改革實驗評價手段,將實驗論文、課程作業、提問數量與質量、動手能力、實驗設計等作為評定實驗成績的重要依據,使整個評價體系更科學、更合理,而且能促進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8)選拔優秀學生參與開放實驗教學與管理,擔任實驗科普教育志愿者。

以上是我們在中學物理實驗教學中的一些改革嘗試。實踐表明,物理實驗教學中強化素質與能力的培養,有利于突出實踐性環節中的素質教育,提高物理實驗教學的整體品質和素質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