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術后康復訓練范文
時間:2023-11-02 18:02: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脊柱術后康復訓練,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脊柱骨折是比較嚴重的外傷之一,它可以導致患者脊髓損傷,損傷平面以下感覺、運動以及括約肌功能的嚴重障礙,甚至還會造成失血性休克,由于患者手術后需要較長時間的臥床治療,而且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家里度過的。因此早期開展脊柱骨折及脊髓損傷手術后的康復訓練可以有效降低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住院康復時間,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經費的開支,在最大程度上獲得了更多的功能恢復。本文重點談了一些關于脊柱骨折及脊髓損傷患者手術后特殊康復訓練的體會。
【關鍵詞】:脊柱骨折 脊髓損傷 術后 康復訓練
脊柱骨折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創傷,但是一般來說造成脊柱骨折的暴力比較大,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交通肇事所引起的脊柱骨折的占有很大一部分。同時脊柱骨折往往傷情比較重并且十分復雜,必須加強手術之后的護理與康復訓練,預防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增強治療效果。否則缺乏必要及時的康復訓練,就不能很好的恢復更多的機體功能,不僅僅會增加治療的費用,還會延長康復時間,給患者帶去更多的痛苦。
一、 脊柱骨折及脊髓損傷患者手術后需要注意的事項
1、 脊柱骨折及脊髓患者手術之后,必須使病人的脊柱保持正常生理曲線,嚴禁使患者的脊柱作過伸或者過屈的搬運動作,應該使脊柱在沒有旋轉外力的情況下,三人同時用手平抬平放至硬板床上,并且使病人偶爾可以滾動。對于那些頸椎損傷的病人,必須要有專人扶托下頜與枕骨,使頸部保持中立位,病人躺在硬板床上時用砂袋或者枕頭放在頭頸的兩側,防止頭部轉動,并保持呼吸道通暢。
2、 進行康復訓練時要注意的問題
對于那些在急性期剛做完手術一月之內的脊柱骨折及脊髓損傷患者,在進行康復訓練時必須要注意關節正常活動與有效,功能活動范圍應該避免對脊柱的結構的穩定性造成影響,例如髖關節的外展正常活動度為45度,而有效的活動度為20度,同時進行康復訓練時必須對脊柱的內固定情況十分了解,如果有必要時必須咨詢為病人進行手術的醫師,例如脊柱骨折手術內固定采用的后側入路的患者必須臥床一個月以上才能坐起來行康復訓練,如果患者采用胸腔鏡方式行內固定方式的話坐起來進行康復訓練時可以提前兩周,但是必須要佩戴保護性支具。在做關節活動訓練時,過度的活動也將會對脊柱的平衡造成影響,所以脊柱及脊髓損傷患者早期應在一定范圍活動的進行關節活動練習與等長肌力訓練以防再受到損傷。
二、 脊柱骨折及脊髓損傷手術后的康復訓練
1、 精神康復
在整個康復訓練的過程中,精神康復占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所以應該把精神康復訓練貫穿于整個康復過程之中。由于脊柱骨折患者承受著身體與心理上的雙重痛苦,同時更由于手術后期康復訓練比較單調,患者在很容易形成厭惡與煩躁的心理,這樣就不利于后期的康復訓練。因此必須要針對患者不同的心態,關心鼓勵患者,加強與患者的溝通,給以科學的講解與指導,解除各種顧慮,以積極的心態進行康復訓練,盡量使他們重新建立生活的信心和面對現實生活的勇氣,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并且以頑強的毅力配合各種康復訓練,以便盡早恢復健康,回歸社會。
2、 功能鍛煉
脊柱骨折后的臨床情況十分復雜,治療過程也比較長,手術之后患者需要臥床一段間,所以脊柱骨折手術后的康復訓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臥床鍛煉階段,第二個就是下床鍛煉階段,功能鍛煉都是一個非常重要而且漫長的過程,必須持之以恒。
2.1、 第一階段的功能鍛煉
患者進行脊柱骨折手術之后的一個星期之后可以在床上進行四肢、腰背肌與呼吸練習,例如利用啞鈴或拉簧鍛煉上肢及胸背部肌肉,但是動作要平緩,允許引發輕度的疼痛,或者仰臥,用頭部與雙肘及雙足撐起全身,盡量使背部盡力騰空后伸,但必須記住不能使身體屈曲和旋轉。手術4周以后可以翻身向下用雙手及雙足撐在床上,全身騰空,就像拱橋的形狀,進而鍛煉背部的肌肉,同樣要避免身體屈曲與旋轉。手術6周以后患者可以在床上俯臥抬起頭,胸部離開床面,同時兩個上肢盡量向背后伸,兩膝伸直,從床上抬起兩腿,此外患者可從俯臥的位置用雙手支撐下床,但是在整個過程中必須保證脊柱不能彎曲,患者在直立位可以進行身體后伸、側彎,但是要切忌屈曲。
2.2、 第二階段的功能鍛煉
患者在脊柱骨折手術后的8周之后就可以下床鍛煉了,而第一階段的功能鍛煉就是鍛煉身體各個部分的機能,保持關節活動度,避免關節僵硬、肌肉萎縮,為第二個階段的下床功能鍛煉打下基礎。由于是剛下床患者可以進行上下輪椅鍛煉,患者可以從床上移至輪椅前,一手拉住手環,另一手將兩下肢下垂,然后將兩腳放在輪椅的踏板上,然后握住輪椅外側椅把,依靠兩手的支撐使身體抬起并移至輪椅上。同時患者還可以練習站立,站立時應該使體重的重心應落于髖關節之后,踝關節之前,盡量使身體保持平衡然后開始扒床邊站,慢慢過渡到扶雙杠站,練習一段時間之后開始直站,扶墻站立,在站立時還要注意應該使兩足的之間距離與肩同寬。站立之后就開始進行行走鍛煉,開始時應該先扶著雙杠行走,練習一段時間之后開始扶雙拐走,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就可以扔掉拐杖開始自己行走。聯系行走時看護人員必須要時刻注意,加強保護,例如對患者進行提腰、推膝或者護行等保護。
三、 結束語
脊柱骨折治療的最終目的就是恢復身體的正常功能,而功能恢復的好壞與手術之后的康復訓練有著很大的關系,加強對患者康復功能鍛煉,是治療脊柱骨折的一個重要環節。脊柱骨折術后的康復訓練可以縮短患者治療的時間,使患者盡早康復,減少患者的痛苦。
參考文獻
[1] 胥少汀.脊髓損傷[J].中華骨科雜志,1997
[2] 張青蓮.脊髓損傷后康復護理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3
[3] 宋金蘭.高小雁.實用骨科護理及技術[M].科學出版社,2008
篇2
[關鍵詞] 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強直;關節置換術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7(c)-0053-02
強直性脊柱炎(AS)是一種主要侵犯中軸骨骼引起疼痛和進行性僵直的炎癥性疾病[1]。主要病發于脊柱和骶髂關節[2]。AS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的炎性疾病[3]。AS患者常伴隨脊柱、骨質疏松、軟組織攣縮、肌肉萎縮、骨盆畸形等癥狀。AS患者主要見于青年男性,侵犯主要脊柱、骶髂關節和髖關節。尤其是髖關節更容易受到炎癥的破壞,影響患者的健康[4]。髖關節受累的發病率為25%~50%,而且50%~90%為雙側受累[5]。目前對于治療AS患者主要依靠于全髖關節置換術。為探討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強直的臨床療效,現分析2008年2月―2013年2月間該院收治的27例(38側側髖)AS患者的臨床資料,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現將該院骨科收治的27例(38側髖)AS患者的相關臨床資料,患者均符合國家AS的相關診斷標準。該組27例(38側髖),男女比例為男19(26髖)例,女8(12髖)例。年齡24~52歲,平均29.8歲。AS病程6~27年,平均17.5年。17例行單側THA;11例行雙側THA,其中雙髖同時置換8例,分次置換2例。AS患者髖關節屈曲畸形程度,術前平均31.0°。AS患者均患有髖痛或行走困難,且生活自理困難。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對AS患者進行術前X線片檢查,觀察髖關節骨質及周圍相關組織的具體情況。用全身麻醉,關節后外側入路,健側臥位或逐側實行手術。通過X線片了解AS患者髖關節的具體狀況,尤其是對攣縮的軟組織及有無其它并發癥。對于股骨頭及頸交界處行橫斷截骨,然后在髖臼緣保持15°前傾角對股骨頸進行第2次截骨,非骨性強直者采取先截骨后髖臼成形的方法,松解軟組織,以股骨頭與髖臼之間存在的脂肪層作為辨認真臼的依據,髖臼銼打磨至真臼,標準全髖技術置入假體。強直性脊柱炎患者38側髖,12髖例行骨水泥型假體,其余行非骨水泥型假體。按Harris評分[6]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38側髖進行臨床效果評價,了解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對AS患者的臨床療效。
1.2.2 術后康復 首次術后常規負壓1~2 d,注射抗生素。術后48 h后,要在醫生和護士共同配合及協商制定的訓練計劃下,開始引導患者做康復訓練。訓練主要側重下肢肌肉收縮和關節活動鍛煉。但用骨水泥的患者術,則需要手術3 d后進行站立康復訓練。術后半個月,扶拐杖訓練負重行走。生物型的患者與術后1個月的患者,則扶拐杖行下床訓練; 3個月患者則可以肌體的負重訓練。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數據表示為(x±s),采用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
2 結果
按照Harris評分對27例(38側髖)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進行臨床效果評定,優21髖,良11髖,中6髖,優良率84.2%。對AS患者進行隨訪,證實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對其療效顯著。且患者無感染和脫位等狀況的發生,未有發現任何并發癥。在術后住院的康復訓練對關節的康復有明顯的改善;出院后隨訪的各種不適合癥狀逐步減少,步行基本恢復正常。相關情況見表1。
表1 手術前、后髖關節疼痛及關節功能比較分析
3 討論
強直性脊柱炎病情的不斷加重,且有部分的患者還伴隨著相關的并發癥,患者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目前能夠緩解髖關節疼痛和活動受限癥狀主要依靠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THA)。THA可修復髖關節生理結構和恢復正常功能,促進AS患者早日康復及恢復正常生活[7]。目前,隨著科技對醫學領域不斷的革新,尤其對醫療設備及技術的改進;如制作工藝和材料的更新,手術的日漸完善,THA的不斷改善。更多的AS患者接受了THA治療,且效果顯著。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髖關節畸變及相關并發癥容易導致非功能位強直,目前THA是治療AS患者的髖關節病變的首選。但AS常伴有其它并發癥狀,影響AS患者的術后療效及康復。
目前,若AS患者髖關節出現疼痛和僵硬,且藥物對其治療無效時;則可以進行THA治療。THA在治療AS患者時,可以減少肌肉組織的萎縮和功能組織的恢復。何況目前的臨床藥物治療對髖關節的康復存在很大的影響,且易導致肌肉萎縮。AS患者一般伴有骨質疏松的癥狀,髖臼成形時切忌用力過猛,容致髖臼穿孔和骨折。髖臼成形方向應保持10~15°的前傾角及40~45°的外展角。對部分股骨頭骨質的保留,任存在很大的爭議。在行THA手術治療的時, 要注意假體置入要避免對周圍神經及血管的損傷。對置入角度的把控也要到位,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定。對特殊的患者使用非骨水泥型假體,可以降低手術的難度。對骨質條件較差的患者,選擇骨水泥型假體,可以減少AS患者的臥床時間,改善骨質疏松萎縮以及代謝異常,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該研究27例(38側髖)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臨床效果評定,優良率84.2%。且患者無感染和脫位等狀況的發生,未有發現任何并發癥。在術后住院的康復訓練對關節的康復有明顯的改善;出院后隨訪的各種不適合癥狀逐步減少,步行基本恢復正常。
綜上,只有及時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相關癥狀及情況進行了解,THA對治療AS患者的療效顯著,THA對髖關節功能有良好改善作用,所以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對治療AS髖關節骨性強直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手術,全髖關節置換后療效是肯定的。
[參考文獻]
[1] 覃榮周,李東,程松苗,等.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脫位原因的分析[J] .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2):97-98.
[2] 盛長健,劉健.強直性脊柱炎的中醫辨治[J] .中醫藥臨床雜志,2010,(2):177-179.
[3] Moll JM.Criteria for ankylosing spondylitis:faets and fallacies[J].Br J Rheumatol,2008,27(2):34-38.
[4] 廉永云,裴福興,楊靜,等.強直性脊柱炎的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12(21):1623-1626.
[5] 婁玉鈐.中國風濕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266-2291.
[6] 呂厚山.人工關節外科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50.
篇3
[關鍵詞] 腰椎間盤突出癥;早期康復訓練;腰腿痛;術后
[中圖分類號] R6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10(c)-0057-02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常見脊柱疾病,是引起中老年人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該病具有難治愈性和復發率高等特點。迄今為止,手術仍是該病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1-2]。但是,患者易出現術后殘存腰腿痛,明顯影響手術的效果。學者們和骨科醫師一直探尋減少殘存腰腿痛發生的康復訓練方式。本研究中筆者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總結出一套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康復訓練的方法。將該套康復訓練方法應用于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在本院骨科住院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后患者,取得滿意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骨科住院治療的138例腰椎間盤突出術后患者,運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入選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9例。其中,對照組男45例,女24例;年齡18~64歲,平均54.23歲;病程2~14年,平均6.78年。觀察組男47例,女22例;年齡20~65歲,平均53.78歲;病程2~15年,平均7.02年。納入標準:(1)患者術前有MRI證實;(2)患者有手術指征;(3)患者年齡18歲以上65歲以下;(4)患者溝通理解能力正常,能正確執行醫囑;(5)患者均自愿參加本研究且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經過2名以上副主任醫師評估患者不能耐受手術;(2)患者無手術指征;(3)患者存在語言溝通障礙,無法與醫生進行有效溝通;(4)患者為精神疾病患者,無完全行為能力。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在性別構成、年齡和病程方面均衡性好,具有可比性。
1.2 康復訓練方法
對照組患者僅采用常規康復訓練方法,觀察組患者采用早期康復訓練方法,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2.1 對照組患者 (1)術后第1周,患者開始做仰臥位時適度直腿抬高練習;(2)術后第2周,患者開始做仰臥起坐練習;(3)術后第3周,患者則開始進行脊柱屈伸及側屈練習。醫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其進行上述訓練的幅度和次數,不做具體明確的規定。
1.2.2 觀察組患者 早期康復訓練方法:堅持以早期、規律、堅持和強化為訓練原則。具體步驟和方法如下,(1)直腿抬高訓練:患者術后麻醉消失后,在使用鎮痛鎮痛泵的情況下即開始在家屬的協助下進行直腿抬高練習,由30°開始,輔以壓膝和壓髖等被動活動、下肢肌肉等長或者等張訓練、擴胸和深呼吸運動,循序漸進,逐步增加該項運動是次數和度數,由原來的每日2~3次增加至每日5~10次,分2次訓練來完成,每次堅持1~3 min。(2)腰背肌鍛煉:術后7 d,患者在仰臥位做“五點式”腰背肌鍛煉和“三點式”腰背肌鍛煉,而其在俯臥位做上肢俯臥撐和“飛燕點水式”練習,由最初的每日5~10次逐漸增加至每日20次,循序漸進。(3)腰椎屈曲鍛煉:術后13~21 d,患者先在立位時作腰椎側屈練習,然后,在坐位時作腰椎屈曲練習,每日50~100次,循序漸進,逐漸增加動作的幅度和次數,最終達到患者腰椎和下肢的活動范圍接近/達到正常生理活動范圍。
1.3 觀測指標
1.3.1 臨床療效評定療效標準 (1)優:患者術后殘余腰腿痛疼痛消失,無運動功能受限,患者能正常工作和生活;(2)良:患者術后殘余腰腿痛偶有疼痛,患者能從事較輕的工作和活動;(3)可:患者術后殘余腰腿痛疼痛有些減輕,患者不能正常工作及活動;(4)差:患者術后殘余腰腿痛仍有術前同樣表現,需要進一步手術治療。本研究筆者除治療療效差這一情況外,其他情況均認為治療有效[3]。
1.3.2 術后殘余腰腿痛和復發率評價方法 于術后6個月再次對患者殘余腰腿痛和復況進行評估,該評估由同1名副主任以上骨科醫師來完成,客觀地驗證康復訓練結果,內容包括以下情況:比如患者是否殘余腰痛和腿痛及是否直腿抬高試驗陽性,同時,統一要求患者復查術后CT片,結合患者目前的臨床癥狀和體征來綜合判定患者是否復發腰椎間盤突出癥。
1.4 統計學處理方法
本研究所有資料均有同一個人錄入EXCEL,并由同一人負責核實,確保所有資料的準確無誤。將數據建立的EXCEL數據庫導入SPSS 16.0軟件,然后采用SPSS 16.0軟件對各變量進行正態性檢驗和描述性分析,年齡和病程等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性別構成、臨床療效、殘余腰腿痛和復發率等計數資料以絕對值及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康復4周,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1.30%,而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78.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詳見表1。
2.2 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殘余腰腿痛和復發率比較
隨訪6個月,觀察組殘余腰痛、殘余腿痛和復發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詳見表2。
3 討論
近年來,腰椎間盤突出癥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有逐年增多的趨勢,部分患者手術仍在近期或遠期存在不同程度術后殘余腰腿疼。因此,探索一種安全、行之有效而又能減少患者治療痛苦的治療方法,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和現實意義。迄今為止,對該病的治療尚無統一的方案,手術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主要治療手段之一以達到盡早地、最大限度地恢復功能的目的[4-5]。但術后康復治療是手術患者治療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6],學者們和骨科醫師一直探尋安全高效的康復訓練方法。
本研究采用不同的康復訓練方法對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在本院骨科住院治療的138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后患者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康復4周,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1.30%,而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78.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且隨訪6個月,觀察組殘余腰痛、殘余腿痛和復發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這一研究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7]。究其原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患者術后當直腿抬高到30°時,僅僅神經根被牽引緊張,而神經根未被牽動;當直腿抬高到60°時,神經根被牽動的幅度最大,術后當直腿抬高至60°以上時,患者神經根亦能增加小幅的移動,其能夠明顯減少患者手術周圍瘢痕組織粘連和固定,利于早期消退神經根的炎癥反應,減輕對患者神經的壓迫,而且術后早期就開始進行直腿抬高鍛煉還有助于預防患者下肢肌萎縮和促進下肢恢復原有肌肉萎縮,腰椎屈曲鍛煉和腰背肌鍛煉也具有同樣的功效,具有較好的協同作用。可見,早期康復訓練能夠更明顯的促進患者腰椎間盤突出術后腰背及下肢功能的恢復,效果優于常規康復訓練患者,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提高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程永紅. 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治療研究進展[J]. 頸腰痛雜志,2011,32(6): 459-462.
[2] 劉建雄,夏建龍,謝林. 腰椎間盤突出癥微創治療的新進展[J]. 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11,11(1):75-78.
[3] 田方云. 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療效分析[J]. 中國醫藥導報,2012,9(3):148-150.
[4] 王麗莉,張靜,閆玉芳,等. 腰椎間盤突出癥康復訓練的目的及方法[J]. 哈爾濱醫藥,2010,30(5):44.
[5] 尹海龍. 康復訓練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殘存腰腿痛的影響[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23):5610-5612.
[6] 榮元,甘鳳蓮,何海洪. 314例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的康復訓練及護理[J]. 全科護理,2011,9(12):3129.
篇4
【關鍵詞】 腰椎術后;護理;并發癥;康復
腰椎手術是近年來骨科發展迅速的技術,它是治療骨科常見的腰椎骨折、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腰椎結核、腫瘤所采用的比較常見的手術方法,手術又大體分為前路、后路,在臨床工作中越來越廣泛的應用[1],因此其術后并發癥的預防護理特別重要。現將2004年1月—2008年12月間在我院骨科收治并成功完成腰椎手術42例患者術后并發癥的預防護理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為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腰椎疾病患者,共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齡17~78歲。其中腰椎骨折12例,腰椎間盤突出 癥17例,腰椎管狹窄6例,腰椎結核5例,腫瘤2例;前路手術8例,后路手術34例,其中后路椎弓根固定25例,前路椎體固定6例,
2 常見并發癥及原因
2.1 泌尿系感染 多見于需要保留導尿者,尤其是截癱患者。術后機體抵抗力減低這一時期容易發生尿路感染,發生原因有:術前的尿路感染未完全控制;導尿時未嚴格無菌操作;保留尿管的處理不當。
2.2 褥瘡 腰椎手術后需長期臥床,褥瘡的發生并不少見。持續臥床2~3周是最易發生褥瘡的時間。其原因是長時間的自體壓迫,受壓部位的組織發生缺血壞死,以及局部皮膚的刺激和腐蝕,導致褥瘡。以骶尾部、髂嵴和股骨大粗隆等骨突部最多見。
2.3 肺部感染 術后發生該并發癥的主要原因是:術前準備不充分、嘔吐物誤吸入。尤其是在老年人、長期吸煙或術前患有急、慢性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更易發生。術后呼吸道分泌物未及時排出,阻塞氣道。凡術后體溫異常升高,而傷口檢查無明顯感染者,均應考慮肺部感染的可能。如胸部查體發現感染及肺不張的相應體征則可確診。必要時攝胸片協助診斷。
2.4 腹脹和便秘 腰椎術后患者長期臥床,胃腸道功能紊亂,持續性幽門痙攣,導致胃排空障礙,有可能發生急性胃擴張。
2.5 切口感染 腰椎術后切口感染尤其是深部感染是嚴重的并發癥,預防術后感染是手術成敗的關鍵。導致傷口感染的因素有多種,術中無菌觀念不強、術后污染傷口;引流管護理不嚴格,患者本身抵抗力低下,尤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欠佳屬于感染發生高危因素。
2.6 腦脊液漏、傷口出血 腦脊液漏的原因是術中硬脊膜損傷未及時發現或處理不當所致。術后傷口少量滲血及引流管有少量血性液體流出,屬于術后正常反應。一般24h不超過250ml且逐步減少,同時生命體征平穩。
2.7 下肢深靜脈血栓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骨科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危害嚴重,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血液高凝、血流滯緩及血管壁損傷[2]。患者由于脊柱手術后,活動受限,使下肢血流緩慢,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
2.8 下肢肌肉萎縮和功能障礙 由于腰椎手術時會對脊髓、周圍神經和神經根造成不同程度干擾和損傷,另外術后患者懼痛心理,不進行下肢功能鍛煉,肌肉發生萎縮,導致日后康復進程減慢,或康復效果不理想,影響術后預期效果。
3 護理對策
3.1 防止泌尿系感染 術后6h拔出尿管,如需留置尿管者,每天溫水清洗會2~3次,用5%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尿管。尿管于患者腿下經過固定,引流袋低于膀胱。防尿液倒流逆行感染,并定時夾閉尿管,鼓勵多飲水,訓練膀胱功能。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尿路感染。
3.2 防止褥瘡 術后每2h翻身1次,平臥、側臥交替,保持床鋪的清潔、平整,每日溫水擦洗全身。保持會清潔。本組病例中有2例發生馬尾神經損傷,大小便失禁,前期護理不當,引起會濕疹,給予每次大便及時清理,清洗后涂以氧化鋅,加強皮膚護理后濕疹消失。
3.3 預防肺部感染 術前練習深呼吸、咳痰。術后給予超聲霧化吸入,每日2次,鼓勵患者咳嗽,并雙手輪流叩擊胸部。每次翻身后叩擊背部,使痰液震動脫落咳出。
3.4 防止腹脹和便秘 指導患者養成定時排便習慣,便秘者給予按摩腹部促進腸蠕動。嚴重者給予緩瀉藥。腹脹者減少進食,熱敷按摩腹部,肛管排氣,針灸或足三里封閉,急性胃擴張者可以行胃腸減壓。
3.5 預防感染 術中嚴格遵守無菌原則,術后引流管不得超過切口高度以防止倒流。保持切口敷料干燥、清潔,及時更換敷料。術后測4h體溫,術后3~5天低熱為吸收熱,若體溫降至正常后再度升高,應懷疑存在感染的情況,給予積極抗感染治療。對于糖尿病患者,監測血糖,控制血糖波動于正常范圍。
3.6 防止切口出血及腦脊液漏 術后由于傷口滲出大量血性液體,定時測量生命體征,必要時檢查末梢血來確定是否需要補液和輸血。在放置有引流管的患者,如1天的量超過300ml提示有活動性出血,如術后2~3天引流呈清水樣則示有腦脊液漏,不能拔管,須引流[3]。如術后1周腦脊液漏可以俯臥位也可平臥位切口下加墊壓迫。
3.7 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 術后發現患者下肢腫脹疼痛,皮膚青紫或潮紅,皮膚溫度略高,應警惕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監測患者術后的體溫、脈搏、小腿周徑、腓腸肌觸痛等情況。術后早期活動對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有重要意義,可常規給予抗凝藥物保持血液流動性。
3.8 防止肌肉萎縮及康復訓練 術后早期功能鍛煉可防止神經根粘連,促進血液循環,避免并發癥出現[4],促進康復。活動可因人而異,以患者不感到疲勞和痛苦為宜。循序漸進增加活動量,在患者有一點點進步時即給予鼓勵,以增加信心,促進身心健康。
4 指導康復
術后麻醉恢復后即進行指導患者進行下肢運動,由被動向主動過渡,并進行踝泵動作,做股四頭肌等長等張收縮,每個動作保持5s,反復練習。術后第4天,佩戴腰圍護具保護離床活動,起床方法:患者平臥帶上腰圍,雙上肢撐著床,使軀干慢慢離床而坐起,無自覺不適后扶助行器站立行走,步態穩健后,術后1個月開始腰背肌功能鍛煉,手術后3個月內禁忌彎腰負重,避免彎腰活動[5],教會患者下蹲拾物的方法,大小便宜使用座廁凳。病人出院時要做好健康教育,定期回訪,有些腰椎疾病患者在手術治療以后,認為身體已恢復健康;也有一些認為再也不能從事工作和體育運動。其實這兩種觀念都是極為錯誤的。手術完畢后,并不意味著整個治療的結束,也不意味著從此喪失了工作能力。還需患者進一步用其他康復手段如功能鍛煉等來鞏固和增強療效,避免復發。一般在3~4個月后才能開始工作。避免同一種姿勢維持時間過長,應不定時地改變,以調節腰椎壓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加腰椎穩定性。出院后功能鍛煉應循序漸進地加強腰背肌功能鍛煉,持之以恒,以增強腰椎穩定性,防止復發,向病人說明休息的重要性。
5 小結
脊柱外科是極具創意,也極具風險的醫療專業。血的教訓要求我們必須嚴格遵守這些前人失敗中凝練出來的原則[1] 。隨著脊柱技術的不斷完善、發展,用于治療腰椎疾病,在解除痛苦、恢復活動能力、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取得明確療效,但是一旦發生術后并發癥,除了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經濟負擔外,很大程度上影響治療效果。因此,不斷對腰椎術后患者并發癥的預防護理及康復訓練進行總結,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有著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邱
貴興等譯.脊柱外科學/骨科核心知識.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6:1.
2 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628.
3 李秀.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護理要點.護士進修雜志,1999,14(4):33.
篇5
[關鍵詞] 腰椎間盤突出癥;康復鍛煉;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68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8(a)-0034-03
Research progress of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measures of LDH
CHEN Yingying XU Yaling ZHU Dongmei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e 81st Hospital of PLA,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00002, China
[Abstract] Operation is currently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of treating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 In this paper, research of the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measures of LDH are carried out and summarized. Recent evidence has showed that scientific nursing interventions can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surgery, and promote early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At the same time, this study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relevant researches in China.
[Key words] Lumbar disc herniation; Rehabilitation exercises; Nursing intervention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一種常見病、多發病,臨床上以腰腿疼痛為主要癥狀。因其病程長、反復發作,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隨著手術的廣泛開展,術后部分患者仍殘留有腰部、臀部或下肢的疼痛。加強對術后患者的康復訓練治療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措施之一[1]。術后通過科學合理的康復鍛煉可防止神經根粘連,促進肢體神經、肌肉的功能恢復,提高手術成功率,預防腰背肌萎縮綜合征,減少臥床并發癥、縮短康復的時間,降低復發率,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而目前臨床上對患者術后的最佳康復訓練的措施還沒有達成共識。本文對近期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促進康復措施的研究進行了回顧,現綜述如下:
1 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康復鍛煉的意義
1.1 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術后療效,降低復發率
1.1.1 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治療過程中手術技巧至關重要,但術后康復鍛煉,無疑對手術的成功有著重要的輔助作用。康復鍛煉可促進全身及局部血液循環,有利于傷口愈合,有效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手術成功率[2]。
1.1.2 術后康復鍛煉對手術效果顯得尤為重要,鍛煉是為了盡可能多地恢復脊柱的功能,以減少功能障礙和疼痛的危險。康復鍛煉可減輕手術局部水腫,通過改進肌肉的功能狀態和強度,控制末梢肌肉泵來調節細胞間質的流體靜壓,從而達到減輕組織水腫的效果[3]。運動增加了對腰椎神經根的牽拉,減少了神經根周圍瘢痕組織的粘連固定,增加了神經根的活動范圍,減輕對神經的壓迫[4]。可增加或恢復腰椎運動和神經結構的水平面運動,促進背伸肌和韌帶力量的增強,改善脊柱的支持作用,以獲得維持脊柱相對穩定性靈活性,達到減輕和消除腰腿疼痛的目的。
1.1.3 術后采取腰腹肌群的功能鍛煉,加強了肌肉的力量,恢復脊柱的穩定性,通過完善腰椎的主動穩定系統的功能來緩解術后癥狀,降低術后復發率[5]。
1.2 促進術后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
術后康復鍛煉可以有效地緩解術后疼痛,長期堅持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均有益。住院天數少,休假天數少,盡早進行康復可以有效減少患者和社會的經濟負擔,使患者可以早日返回工作崗位,回歸社會[6]。
2 促進康復的干預措施
2.1 術后
術畢返回病房后臥硬板床4~6 h,以達到壓迫止血的作用。6 h后可協助患者進行軸線翻身,勿扭曲,保持腰椎的穩定。側臥時,背墊軟枕保持45°臥位。每2小時協助翻身一次,預防壓瘡。
2.2 病情觀察
2.2.1 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如有異常,及時匯報醫生。
2.2.2 由于腰椎后路髓核摘除術術中可能損傷馬尾神經或腰脊神經根或術后水腫壓迫,因此,術后要求嚴密觀察,術后72 h內每15~30分鐘監測雙下肢的感覺、運動功能[7]。
2.2.3 密切觀察切口及引流液的顏色、性質、量,保持引流管在位、通暢。切口敷料的干潔程度是早期發現腦脊液漏的關鍵,若引流液的量明顯增多,顏色淡黃,可確診為腦脊液漏。則應抬高床尾,拔出引流管,必要時加密縫合,局部加壓包扎[8]。
篇6
[關鍵詞]骨折術后;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D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04―0139―01
骨折手術后需一定時間臥床休息,限制了全身及局部的正常生理活動。若護理不當,易造成肌肉、肌腱、韌帶、關節囊發生攣縮及粘連,影響術后康復。因此,骨科術后的功能訓練及護理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1 臨床資料
隨機選取2007年12月~2008年3月各類骨折手術病例52例,其中男33例、女19例;年齡17~79歲,平均46歲。上肢骨折12例,下肢骨折28例,髖部骨折6例,胸腰椎骨折16例。
2 康復的基本原則
白骨折復位固定后即可開始康復訓練,貫穿骨折治療過程的始終,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應以主動活動為主,被動活動為輔;功能訓練的內容、強度應根據骨折治療的不同階段而改變,訓練量由小到大,時間由短到長,活動范圍逐漸增大,不要過急、過猛,以防加重損傷;功能訓練應不使病人感到疲勞或傷肢疼痛,避免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動;一切活動均應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
3 心理護理
在術后早期,病人表現為恐懼、焦慮、煩躁易激惹;骨折中后期,可產生多疑不安,對治療喪失信心;當肢體功能障礙或殘疾時,會悲觀、絕望,甚至輕生。面對情緒多變的骨折病人,應主動關心,用和藹的態度、親切的語言、精湛的技術,取得病人的信任,通過溝通和交流,有的放矢地進行心理疏導,耐心講解功能訓練的目的及重要性,取得病人的主動配合。鼓勵病人家庭成員參與并提供精神支持。
4 功能訓練個體化
根據病人的病情及手術部位、性質、手術方法、全身健康情況,確定個體化的功能訓練方法和內容。
5 康復護理措施
5.1初期護理:在骨折早期對病人實行康復措施,既能發揮病人的潛能,也可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使骨折愈合與功能恢復相結合。手術后1~2w,主要做肌肉自主收縮或放松活動。原則上,除骨折部位上、下關節暫不活動,身體其它關節均需活動,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利于腫脹消退,防止肌肉萎縮,避免關節僵直。對脊柱及髖部的大手術后幾天內的翻身和患肢活動必須由醫護人員指導和協助。上肢手術后,讓患者早期離床下地活動,同時做聳肩、握拳動作。下肢手術后,活動上半身和未固定的關節處。同時還要做踝關節及趾間關節屈伸活動、股四頭肌靜態收縮活動。
5.2中期護理:指從術后切口愈合到拆除牽引或外固定物的一段時間。這一時期,骨、關節、肌肉、韌帶等組織的疾病及手術切口創傷正在愈合,手術部位疼痛、腫脹明顯緩解或消失,骨折端已有纖維連接,并正在形成骨癡。在此期,醫護人員要幫助病人進行骨折的上、下關節活動,并在初期功能訓練的基礎上增加活動時間、強度、范圍,配合簡單的器械或支架輔助訓練,使全身關節達到或接近正常的活動,使患肢的功能大部分得到恢復。
5.3后期護理:指從骨關節等組織已經愈合到恢復全身和局部正常功能的一段時間。在此期間還需繼續加強患肢關節的主動活動訓練,使患肢功能恢復正常活動范圍。對仍有不同程度障礙的關節、肌肉,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并利用器械加強活動,做器械操或做徒手操,配合理療、按摩、針灸等,使肢體功能得到恢復。
5.4行走活動:要勸阻病人不用傷肢負重,許多骨折病人因急于恢復或為了生活的需要,常默默地用傷肢或帶腋杖行走負重,在此期間應及時指導病人正確負重,幫助病人采用三點步行走,防止骨折處的再損傷。
6 結果
本組52例經過康復護理,50例骨愈合良好,關節功能恢復良好,無并發癥發生,隨訪44例,效果良好;1例糖尿病患者術后傷口感染,經對癥治療,痊愈出院;1例79歲老年病人合并心衰死亡。
篇7
【關鍵詞】 胸腰椎爆裂骨折術后康復鍛煉
中國分類號:R49 文獻標識號: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10-176-03
胸腰椎爆裂骨折好發于胸段,為脊柱不穩定型骨折,常伴有脊髓神經根損傷,主要損傷原因為高處墜落,強大軸向暴力作用于脊柱1個或1個以上的椎體稱胸腰椎爆裂骨折,椎體后壁破壞,碎骨片突入椎管占位在20%以上,根據不同應力作用,造成椎體骨折部位,形狀不同,主要損傷在脊柱的中、前柱,有部分病人伴有脊上韌帶斷裂。臨床上大部分病人脊髓神經損傷以壓迫為主,早期手術準確復位,堅強的內固定是今后神經功能恢復,脊柱穩定重建的重要條件.術后正確有效的康復是功能恢復的重要保障。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以來,共收治胸腰椎爆裂骨折58例,其中伴脊髓損傷12例,在脊柱內固定的基礎上早期進行系統的康復指導,收到良好效果,現將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58例,男33例,女性25例,年齡19-63歲,平均54.8歲,損傷原因:高處墜落傷35例,擠壓傷18例,跌傷3例,車禍2例,受傷椎體T12 10例,L1 11例,L2 5例,其中有32例為多錐體損傷,8例T8.9,7例T9.10L1,12例T12L1,5例T12 L1、L2,同時4例合并有骨盆骨折,6例合并有四肢的骨折, 21例行AF內固定,37例Tcnor系統內固定;41例行減壓術,其中26例行植骨融合術。結果無1例發生并發癥,除3例全癱病人無明顯進步外,16例不全癱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復,其中13例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無脊髓損傷的35例,全部患者均采用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手術距損傷時間8h-12d.
2 術后康復護理
2.1心理康復指導
胸腰椎骨折一般發病突然,多為意外事故,患者沒有任何心理準備,從一個健康人成為一個患者的角色轉換,加之臥床休養時間長,需要家人長期照顧,患者對生活及預后的擔心會使其產生巨大的生活壓力,護理人員對患者除耐心疏導外,還應指導患者發泄心中的不良情緒,需保持耐心,認真傾聽,給予講解,切不可表現出厭煩,另外,取得家屬的配合,及時與患者溝通,針對患者各階段的心理反應,思想活動,及時給予安慰,解釋,講解手術的必要性、目的、手術簡要過程,以及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消除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認真堅持治療.
2.2術后基礎護理:康復鍛煉:適時有效地康復鍛煉指導想,使疾病恢復的重要保證。
2.2.1 術后護理:胸腰椎骨折術后患者需臥床休息,回病房后患者取平臥硬板床,時間一般為4-6周,特別是行椎管減壓植骨融合術的患者更應如此,臥床時間可根據患者的年齡,身體素質及手術方式而定。術后飲食無特殊禁忌,可根據麻醉方式決定。術后4-12h內平臥,不宜過早翻身,以免引起傷動性出血,這時應按摩骶尾部、肩胛部 、足跟等骨突出受壓部位皮膚,以防止發生壓瘡,同時進行雙下肢向心性按摩,每次按摩5--10回,間隔10---15分鐘,以增加血液循環,預防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12h以后可由護士協助翻身,采用護士一手置于患者的肩胛部,另一手置于患者的髖部,兩手同時用力,保持脊柱在一條軸線上,平衡翻身,嚴防扭曲,如患者過于肥胖,可兩人協助,以保持翻身動作的穩妥,防止脊柱過度扭曲造成術后傷。一般術后3天內,患者不宜自行強力翻身,以保證腰部筋膜、肌肉、韌帶愈合良好。3-7天以后可根據患者的體質結合病情考慮是否可自行翻身,據病情不宜自行翻身或翻身困難者,仍需要協助翻身。
2.2.2 引流管護理:注意保持傷口負壓引流管的通暢,根據患者翻身的方向,妥善固定好引流管,使其不受壓、不打折、不扭曲,并注意防止引流管脫出。同時注意觀察負壓引流的量、色、性質,一般術后1-2h引流量為200-350ml左右,24h不超過600ml,如有異常應立即報告醫生處理,24-72h后引流量少于50ml時應拔除引流管。如引流管中出現非血性液體或引流液明顯變淡,可考慮為腦脊液漏,可將床尾抬高30度,停止負壓引流,加壓包扎傷口,及時更換敷料及衣被,保持局部清潔干燥。
2.2.3病情觀察:術后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密切注意切口滲血及滲液情況,傷口是否疼痛,雙下肢感覺運動功能恢復情況,四肢肌力恢復情況及皮膚感覺的改變,同時加強生活護理,多巡視病房,與患者交流溝通,主動關心患者,解除其不習慣和怕麻煩人的顧慮,滿足患者的基本生活需要,正確指導患者在床上使用便器,保持床鋪的清潔,干燥,床鋪一旦污染,主動及時更換干凈被褥。指導患者合理的膳食,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纖維食物,適當按摩腹部以促進腸蠕動,防止便秘,增加營養,給予易消化,高熱量,高蛋白質,含纖維素豐富的飲食,防止受涼感冒,以增加肌體抵抗力。囑患者多飲水,以利排尿,防止泌尿系感染或結石。指導患者行深呼吸,有效咳嗽,促進換氣,協助翻身叩背,促進排痰,以預防肺部并發癥,必要時行霧化吸入,以利痰液稀釋。
2.3 術后功能鍛煉指導方法。
2.3.1 術后早期(0-7d):術后1周內,以觀察病情變化,防止出現水腫,血腫壓迫脊髓與神經,預防神經根粘連為主。[1]麻醉作用消失后,鼓勵患者自行活動雙上肢,如握拳、屈腕、肘關節的屈伸、外展,內旋鍛煉;雙下肢肌肉等長收縮,仰臥位,雙下肢自然伸直,雙上肢置于身體兩側,進行主動的雙足背伸、跖曲鍛煉,持續5-10s后放松,恢復原位,雙足背伸與跖曲交替訓練,同時還要加強下肢膝、髖屈伸和足趾各關節的活動以及直腿抬高鍛煉,左右替訓練,2-3次/d,10-20 min/次,鍛煉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宜,各足趾隨意活動,拇趾盡量伸、屈反復進行,以增加肌肉力量。直腿抬高活動是防止神經根粘連的有效措施,患者平臥位,在應用鎮痛藥物(如鎮痛泵)的前提下,膝關節伸直,腳上舉,初次由30度開始,逐漸加大抬高幅度,雙替進行2-3次/日,5-10下/次,逐日增加以不感到疲勞為宜,循序漸進地達到活動角度,鍛煉時先被動逐步過渡到主動。在直腿抬高練習的同時協助患者做壓膝、壓髖等被動活動,由于下肢伸屈活動可牽拉神經根,使其有1cm的移動范圍,從而防止神經根再粘連。[2] 截癱患者被動完成上述訓練。屈頸活動,去枕平臥,頭抬起,下頜靠近胸骨,反復進行,3-4次/日,5-10下/次,逐漸增加活動量。
2.3.2術后中期(7―28d):傷口愈合期,此期患者體溫逐漸恢復正常,負壓引流管拔除,疼痛緩解,脊神經根水腫消失,繼續加強前面已指導的功能鍛煉。功能鍛煉要科學性:開始動作要緩慢,活動范圍不必過大,循序漸進,切不可操之過急。功能鍛煉次數并非做得越多、幅度越大,效果就越好,每種鍛煉方法重復次數、幅度大小、頻率快慢都應因人而異,應根據患者年齡、體質和手術入路不同而靈活掌握。不應規定具體時間、具體次數,要辨證施護,以鍛煉部位有輕度疲勞感為度,不可強求,次數由少到多,活動幅度由小到大,頻率由慢到快,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如鍛煉后出現不適或疼痛應及時報告醫師,防止意外發生,并進一步調節功能鍛煉的度和量,這樣才能獲得最佳的效果。此期鍛煉以增加腰背肌和四肢肌力為主,指導患者在家人的協助下自行平衡翻身,側臥和平臥交替進行,患者雙手拉住床欄桿,家屬在患者的另一側協助托腰背部,輕輕將患者抬起側臥,并將患者置于舒適的功能位。另外還要加強括約肌訓練 對于不完全癱瘓的患者指導其進行括約肌訓練及做提肛運動8-10次/d,每次15min,逐步恢復括約肌的功能,使大小便得到控制。術后第三周開始,首先練習挺腰法:,堅持6個月,以提高腰背肌力,增強脊柱的穩定性,5-10 min/次,2次/d。病人仰臥位,肩與臀部貼緊床面,腰部向上抬起,開始2-3次/日,5-10下/次,每日增加1次或以不感到疲勞為宜。術后第四周開始,進行五點式支撐法練習,患者仰臥屈膝,用頭部、雙肘、雙足作為支撐點,撐起背部、腰部、臀部及下肢,距離床面由小到大,直至腰部完全弓起,停留3―5 min,如此反復。
2.3.3康復期:術后4周-3個月,根據手術部位及方式不同,臥床休息4-6周。術后5周以飛燕點水法鍛煉腰背肌,患者俯臥,抬起頭胸離開床面,兩上肢向后背伸,兩膝伸直,從床上抬起兩腿,只有腹部著床,身體呈反弓形。拆線以后,充分臥床休息后腰部需要戴腰圍,以保護胸腰椎的穩定性,由護士或指導家人協助扶著坐起,重力放在腋下為支撐點,挪至床旁,兩腳著地站起,由家人扶行,下床活動,慢慢行走,但避免彎腰、扭腰等動作,護士應與病人一對一的訓練,指導病人掌握要領,保持正確的訓練姿勢;同時進行站立訓練 可行扶助行器站立,站立自如后再扶拐站立,最后達到自己站立,練習站立的同時依靠上肢支撐力進行下肢活動,如膝關節屈伸、踢腿等鍛煉下肢肌力,以加強其穩定性。 若自己獨自下床時,可先采取俯臥位,雙足著地,再以雙手配合用上肢撐起身體,保持腰部伸直位,兩腳著地逐漸站起。站立穩定后由專人保護進行行走訓練,練習走路時,要求邁步要前突,上身和頭部要伸直,保持上身穩定,步伐要均勻。先練習扶墻行走,適應后再獨立行走,行走距離開始最多不超過50米,以后逐漸增加。不可在床邊或椅子上久坐,以免由于重力的作用,造成神經根水腫,引起腰痛。繼續加強床上腰背肌肌力的鍛煉,進行二點式、三點式訓練以及五點式、飛燕點水式訓練,次數增加,方法同前。
2.4.出院指導:提高患者的認識,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出院前,護士要向患者及其家屬講明出院后仍需堅持功能鍛煉至完全康復,以鞏固和提高療效。出院后繼續臥硬板床,出院頭3個月以休息為主,輔助以積極的康復鍛煉,仍堅持腰背肌功能鍛煉,在原有鍛煉的基礎上,增加鍛煉的強度做到持之以恒,戴腰圍保護腰部3個月,避免過早體力勞動。手術后腦力勞動可在6個月逐漸恢復工作,體力勞動則應在12個月后才開始工作,工作由輕到重,時間由短到長,并避免強烈的彎腰、挑擔、扛物等重體力活動。[3]避免坐軟椅,防止腰部極度彎曲或扭曲。如出現持續性腰痛,下肢痛等異常情況應及時到醫院復診。
3討論
胸腰椎爆裂骨折由于手術相對復雜,骨性愈合時期長,術后的康復訓練則是長期堅持,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正確的康復訓練指導是造成植骨塊移位,內固定物松動,腰背肌萎縮的主要原因。術后的正確護理和病情觀察、并發癥的預防是手術成功的重要環節,術后功能鍛煉的指導與手術成敗密切關聯。全面了解有關疾病的病因、癥狀、體征情況,有利于向病人進行健康宣教,護理人員通過有針對性的宣傳和輔導,減少患者手術前的心理恐懼和焦慮,提高患者對手術的信心,加快患者手術后恢復的速度。掌握病理變化,有利于了解手術指征與治療方案,掌握相關基礎知識,便于知道患者鍛煉的方法與時機。圍手術期制定切實可行的護理措施和有效的功能鍛煉及心理疏導,加快了病人術后的康復,減少了術后的并發癥,促進了患者功能的恢復。所以精湛的手術技術配合優質的康復護理是疾病恢復的重要保證。
4結果
58例病人術后3-18個月隨訪,患者能夠自覺地按照要求進行功能鍛煉,順利達到康復,1例患者術后8個月出現螺釘松動,主要因過早負重有關。57例患者均達良好骨性愈合,其中13例截癱患者借助輪椅恢復部分生活自理,3例不全癱患者術后需家人協助恢復部分生活自理,除3例全脊髓損傷患者外,其余55例不完全脊髓損傷患者術后按ASIA損傷分級平均提高1-2級,優良率為98.7%,。
參考文獻
[1]胡慧敏.趙合元,腰椎間盤術后血腫形成原因分析[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7.7.96
篇8
脊髓損傷是一種嚴重的損傷,傷者可喪失勞動能力,不僅影響自身生活質量,也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1]。脊髓損傷后1~2個月之內,是預防各種并發癥和開展早期康復的關鍵時期,對患者的康復治療效果有重大影響。脊髓損傷早期康復“早”的含義是指:受傷當日開始,從入院開始,術后立即開始[2]。我科對2006年6月~2008年6月收治27例外傷性胸腰段脊髓損傷患者進行早期強化康復訓練,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27例,其中男19例,女8例,年齡17~58歲,平均36.2歲,來院就診時間為傷后1h~9d不等。完全性脊髓損傷9例,入院時影像學檢查示脊髓完全橫斷,雙下肢肌力為0級,感覺運動功能完全喪失;不完全性脊髓損傷18例,入院時影像學檢查示脊髓不完全損傷,雙下肢肌力≤3級,感覺運動功能不同程度喪失。27例患者均進行了手術治療及必要的藥物治療。住院時間16~62d,平均為28.7d。
1.2 方法 為患者實施早期康復干預,根據患者的病情和個體情況來調整康復程序,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康復干預。待患者有部分肢體功能恢復則鼓勵患者進行積極的主動肢體功能練習。
2 結果
本組患者均獲得隨訪,最短1年,最長2年,平均1.6年。9例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能熟練使用輪椅活動,生活基本自理,未發生壓瘡、關節僵直、關節攣縮、足下垂,二便規律排泄;其中4例患者可在支架和雙拐幫助下短距離行走。7例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能棄拐行走40~60min,生活自理,二便能自控;其余11例生活自理,可熟練使用輪椅及雙拐,二便能自控。除5例患者生理、心理狀態、社會適應能力欠佳外,其余22例均康復良好。
3 早期康復護理措施
3.1 關節活動度(ROM)及肌力訓練 上肢訓練:順序為手-手腕-肘-肩關節,幫助患者做手指的屈伸、握拳、拇指對指及外展運動,肘關節伸屈、前臂旋后運動,肩關節前屈、外旋運動,上肢外展擴胸運動。下肢訓練:順序為足趾-踝-膝-髖關節,做關節被動活動時,注意關節的生理活動范圍,避免活動范圍過大和快速用力牽拉引起關節脫位、韌帶損傷等,指導并鼓勵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一般在內固定術后2~4周開始胸、腰、腹肌的訓練。
3.2 呼吸功能訓練 包括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排痰訓練等。①深呼吸訓練,增加肺活量:采用吹氣球和吹氣泡訓練。②保持呼吸道通暢:指導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方法:患者取側臥位,屈膝,深吸氣在呼氣約2/3時咳嗽,如此反復進行,避免在餐后進行以防嘔吐。③間斷叩背:每2~4h翻身叩背1次,通過叩擊震動使痰液松動排出。
3.3 膀胱功能訓練 入院后1~2周內給予留置導尿,使膀胱內不積存尿液,可預防泌尿系感染和膀胱萎縮。傷后2周夾閉尿管進行膀胱訓練,每2~4h1次。傷后3~4周拔除尿管訓練膀胱反射功能,指導患者縮腹、提肛,每日3~4次,每次10min,誘導患者意識控制。
3.4 變換及訓練 變換是脊髓損傷患者護理的一個重要問題。①患者應臥硬板床禁臥軟床,防止損傷加重。②平衡翻身:每2-4h患者平衡翻身1次,翻身時需2~3人保持患者肩、腰、臀部呈一直線,禁忌扭曲,動作協調一致。 術后1周,開始床頭抬高訓練,防止性低血壓。方法:逐漸抬高床頭15、30、45至60°,每次10~15min,每日2~3次,直至患者在床上坐起。
3.5 輪椅訓練 掌握輪椅的使用技巧對脊髓損傷患者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患者術后2周開始輪椅推行訓練,第四周開始輪椅技巧訓練,第六周實現獨立乘坐輪椅,訓練雙上肢支撐力、如何上下、安全乘坐輪椅、使用輪椅手閘的技巧,輪椅上定時用雙手支撐扶手,減輕臀部的壓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預防壓瘡的發生。
3.6 行走訓練 訓練性步行要在護士或家屬的協助下,由坐到站立、移動、行走,自身不能達到行走的功能。功能性步行可通過訓練達到行走功能,如不全癱患者可借助輔助工具,如拐杖、助行器、支具等進行行走訓練,最大可能地恢復行走功能。
4 討論
脊髓損傷可造成患者運動、感覺、大小便等功能障礙,甚至引起壓瘡、尿路感染、腎功能衰竭等而危及生命,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壽命。國際多中心的臨床研究證實,在正確的急救處理、合理藥物及外科干預的基礎上,及時的早期康復治療能明顯減少脊髓損傷并發癥,降低死亡率,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及功能代償。康復的目的是充分發揮肢體存在的主動功能和訓練截癱肢體殘余功能,以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的活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工作能力。脊髓損傷早期康復訓練是康復醫療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美國脊髓損傷功能康復統計資料顯示,由于開展早期康復,住院時間、醫療經費有逐年下降的趨勢[3],而未開展早期康復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高,臥床時間延長[4]。本組觀察結果顯示早期康復訓練可縮短住院時間、降低住院費用、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對功能恢復起到了康復期短、康復效果好的目標。因此,開展早期康復訓練對脊髓損傷患者的功能恢復及預后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吳洪英,范建中.151例外傷性脊髓損傷后截癱患者病因學研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7,29(6):395.
篇9
摘 要 目的:探討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效果。方法:將30例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VCF)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1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根據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應用健康宣教加心理疏導有針對性地進行護理干預。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呼吸、血壓、心率、SPO2)的平穩性、依從性、舒適性,心理學調查(焦慮SAS、抑郁SDS)、疼痛緩解時間、發熱時間、應用抗菌藥物、住院時間及康復效果等的變化,并進行對比性分析。結果: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呼吸、血壓、心率、SPO2)的平穩性、依從性、舒適性,心理學調查(焦慮SAS、抑郁SDS)、疼痛緩解時間、發熱時間、應用抗菌藥物、住院時間、及康復效果等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通過有效的護理干預使患者在圍手術期間無論在生理、心理、社會、療效上達到最佳效果,是確保手術治療取得成功的關鍵。
關鍵詞 椎體壓縮性骨折 椎體成形術 圍手術期護理
壓縮性骨折已成為一種常見病,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家庭生活造成很大影響[1]。近年來經皮椎體成形術(PVP)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VCF)在各大基層醫院逐步普及開展。該手術損傷小、恢復快、合并癥少、術后痛苦輕等優點,能有效解決骨折引起的疼痛和畸形,但三分醫療七分護,椎體成形術是一種新技術,特殊的手術方法加劇了患者的擔憂,如何提高手術患者的依從性、安全性、舒適性、高療效性,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輻射的損害,達到最大限度的康復。制定護理干預方法,并進行對照研究,以期能使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手術患者收到最好療效。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09年6月~2010年5月收治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VCF)患者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齡58~78歲,平均67歲。文化程度小學以下12例,初中10例,高中以上8例,伴兩種疾病11例,均有腰背部疼痛,無明顯神經壓迫癥狀。30例患者分為兩組,每組15例。兩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結果見表1。
方法:對觀察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模式基礎上進行術前、術中、術后護理,根據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應用健康宣教加心理疏導有針對性地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模式。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呼吸、血壓、心率、SPO2)的平穩性、依從性、舒適性,心理學調查(焦慮SAS、抑郁SDS)、疼痛緩解時間、發熱時間、應用抗菌藥物、住院時間、及康復效果,并進行嚴格的觀察管理并記錄,最后進行資料整理分析。采用自行設計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遵醫行為調查問卷。調查時,由專職護理人員負責解釋,與患者交談,讓患者在理解的基礎上填寫完成,問卷當場回收。至療程結束時共發出調查問卷30份,收回30份,回收率為100%,均為有效問卷。
療效定標準: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制定評定標準。①治愈:壓縮椎體大部分恢復正常形態,骨折愈合,胸腰部無不適,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②好轉:骨折愈合,胸腰痛基本消失,胸腰段外觀及椎體形態較治療前改善;③未愈:局部疼痛,局部畸形無改變,功能障礙。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1.0統計分析軟件包進行分析。實驗數據采用X ±S表示。計數資料比較用X2>/sup>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1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 理
健康宣教干預:由專職護士幫助患者熟悉手術室環境,訓練,對患者最關心的問題,如麻醉方法、手術大約時間、配合要求等,均于手術前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做詳細的介紹;講述配合的重要性,結合宣傳欄、圖片、健康手冊等多種形式,介紹成功病例,使其對自身疾病有正確認識,解除思想顧慮,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術前護理干預:①訓練干預:PVP通常采用俯臥位,局部麻醉后在C臂機X線監視下進行。為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術前手術的訓練相當重要。由專職護士指導患者。入院后指導患者行俯臥位,臥硬板床,讓患者身心放松,減輕負重和體重對椎體的壓力,緩解疼痛。可在頭面部、髂部及膝部各墊1個軟枕,每天訓練2次。循序漸進,逐漸延長俯臥位時間達1~2小時,以增加術中適應性,訓練1~3天后再行手術治療。伴嚴重心臟病、肥胖患者不宜做訓練。在俯臥位訓練時。要訓練患者屈膝、踝關節跖屈背伸及足趾活動,以便術中觀察是否并發神經根損傷[3]。②腸道準備干預:由于骨折大多在胸腰段,易發生腹膜后血腫及腸脹氣,影響術中透視質量。導致手術定位困難以及難以發現骨水泥的滲漏。患者術前2天開始禁食易產氣的食物,并在手術前1天晚用肥皂水低位罐腸。③術前準備干預:完善常規檢查及影像學檢查,術區常規備皮、碘造影劑過敏實驗,了解椎弓根的大小、走向,骨折的程度及脊柱是否有畸形、側彎、旋轉。認真詢問患者的過敏史、用藥史及手術史等,了解患者潛在的健康問題及雙下肢的運動、感覺情況。④心理護理干預:由專職護士通過術前訪談,針對不同手術患者心理因素進行疏導,如術中疼痛、緊張程度、術后對自我形象的影響、疾病預后問題等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由于患者為老年人,心理顧慮較多,應及時掌握患者該階段的心理反應[4],及時進行疏導和安慰,改變其心理狀態與行為,耐心傾聽患者述說,深入淺出地向患者講解病情,對其內心疑慮作出科學的解釋,使患者感覺到醫務人員的心理支持[5],術前詳細介紹手術方法、優點,給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增強患者對手術治療的信心。請已做過該手術的病例講述術中感受、術后效果,幫助患者及家屬直觀和全面地認識PVP[6],使患者盡快穩定情緒,以最佳心理狀態接受治療,配合護理,提高遵醫行為。⑤術中護理干預:術中護理著重消除患者的緊張心理;保持患者清醒狀態,和患者交流,針對患者不同心理狀況用關心、啟發、說服、鼓勵、暗示等方式進行心理護理,囑其不要緊張,因老年患者,心肺功能差,加之俯臥位引起不適,容易導致生命體征的改變,因此術中嚴密觀察患者心率、呼吸、血壓、血氧飽和度;觀察患者是否伴有胸悶、發紺、呼吸困難,臉色及雙下肢感覺、運動情況等癥狀,椎體成形所用的骨水泥在注入椎體后可能引起一過性低血壓,骨水泥進入循環后可能引起肺栓塞[7]。因此術中護理有任何不適應立即通知醫生進行對癥處理,避免并發癥的發生。⑥康復訓練干預:由專職護士指導早期正確的康復訓練和離床活動加強專科護理[8],術后6小時鼓勵患者行雙下肢直腿抬高訓練及足趾活動每次抬高5~10秒再放下,以能耐受為宜;術后第1天在原來鍛煉的基礎上進行下肢關節活動,指導和加強腰背肌功能鍛煉,5點式即頭、雙肘和雙足跟支撐,腰背肌向腹部用力,以不疲勞為宜;術后第2天在原來鍛煉的基礎上,可佩帶腰圍摻扶患者床邊緩慢行走,距離和時間可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決定,一般2次/日,每次5~10分鐘;術后第3天以后,在原來鍛煉的基礎上,由床旁行走逐漸過渡到病區內行走,鍛煉時鼓勵患者以增強其自信心每天兩次,每次30分鐘,以耐受為宜。強度應循序漸進,以增強脊柱體生物力學強度,恢復脊柱的承載功能。但應避免弓背行走和站立、長久坐立等不良姿勢。指導患者出院后適當參加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多曬太陽,多食蝦、蟹等含鈣豐富的食物,以促使骨量恢復。3個月內避免做加重脊柱負荷的活動,且盡量少做負重轉體動作,叮囑他們要注意安全,不負重,防止跌倒,避免引起再次骨折。長期服用預防骨質疏松的藥物,以改善全身狀況,并交代他們定期復查的時間,進行電話追蹤提醒。
結 果
兩組遵醫行為比較:觀察組依從性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73.33%(X2>/sup>33.034,P<0.05),結果見表2。兩組術中呼吸、血壓、心率、SPO2變化比較:觀察組呼吸、血壓、心率、波動范圍比對照組變化小,血氧飽和度下降程度小,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果見表3。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應用抗菌藥物時間、住院天數平均值比較:觀察組手術時間、應用抗菌藥物時間、住院天數小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果見表4。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X2>/sup>32.8,P<0.01)。結果見表5。
討 論
隨著人口老齡化,骨質疏松癥的發生率逐年上升,已經成為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的一個常見病[3]。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臨床上較常見,多出現嚴重的腰背疼,活動受限,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椎體骨折可以導致數月功能障礙性疼痛,使患者喪失勞動能力和潛在的運動能力。傳統的開放手術風險大、創傷大,且因骨質疏松,內固定易松動。經皮椎體成形術(PVP)是將生物材料注入到病變椎體以增加其抗壓性,迅速消除或減輕因骨質疏松及其并發癥而引起的腰背疼痛等癥狀,預防椎體進一步塌陷和再骨折的發生[9],是治療骨質疏松椎體壓縮骨折方便、安全、有效的新方法,該手術損傷小、恢復快、合并癥少、術后痛苦輕等優點,能有效解決骨折引起的疼痛和畸形,但三分醫療七分護,椎體成形術是一種新技術,特殊的手術方法加劇了患者的擔憂,護士針對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點,術前做好心理護理,訓練,正確評估手術耐受性;對患者進行俯臥位耐受時間檢驗,并發癥的預防和對策;術中配合監護的同時實施心理疏導,針對性的安慰或應用一些軀體語言,加強眼睛、面部及軀體受壓部位的保護,同時指導早期正確的康復訓練和離床活動加強專科護理,而細致周到的護理與手術成功是密不可分的,為了提高治療效果,必須重視護理的重要性。
實施心理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患者依從性,提高患者術中生命體征的平穩性,減少并發癥,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輻射的損害。由于手術患者對麻醉、手術有關問題認知能力差,往往導致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狀態,以致術前產生焦慮性高血壓、心率和行為異常(煩躁不安、與醫護人員合作差等),嚴重影響圍手術期的準備、處理和術后康復。術前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可減少鎮痛、鎮靜藥物的應用,增強自身免疫力,提高患者的認知能力,并視為精神性術前用藥,術前采取積極、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可以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依從性,起著藥物難以取代的作用,術前進行心理護理干預有助消除焦慮和抑郁的心理和維持血壓、心率的穩定,仍為新的醫療模式重要組成部分。結果顯示觀察組的上述觀察指標均優于對照組,與對照組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0.01)。在進行心理干預的實施中,護士應注意自身形象,貼近患者感情,注意個體化和認知能力的實質轉化,方能達到預期心理干預效果。
實施術中護理干預,消除患者緊張心理,術中應嚴密監測血壓、呼吸、脈搏、SPO2,因老年患者,心肺功能差,加之俯臥位引起不適,容易導致生命體征的改變,能及時發現異常對癥處理,有利于避免并發癥的發生。
實施康復訓練干預,由專職護士指導早期正確的康復訓練和離床活動加強專科護理,提高治愈率、減少并發癥,保證手術治療成功的基礎和關鍵。
綜上所述,護士針對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點,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使患者在圍手術期間無論在生理、心理、社會、療效上達到最佳效果,圍手術期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是確保手術治療取得成功的關鍵,有利于患者的治療和康復、以提高患者晚年生活質量,最大限度地保持患者社會功能完整的一個經濟有效切實可行的輔助手段,有效的護理干預是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椎體成形術后康復及治療效果的有力保障,否則體現不出微創、高新技術的優點,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湯霞,侯勇.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圍手術期治療[J].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5,3(12):1160-1161.
2 王桂珍,李紅.舒適護理在脊柱外科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上旬版,2004,20(9):33-34.
3 孫玉珍,高小雁,田偉.脊柱外科病人的護理1480例[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7):25.
4 陸烈紅.病人對生理與心理舒適需求的調查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02,17(12):937-938.
5 程宇燕.手術室對手術患者實施術前綜合干預的效果評價[J].臨床護理雜志,2009,8(1):48
6 方旭.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8,5(7):616-617.
7 于曉華,李躍榮.經皮椎體成形術的術中護理探討[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8,5(1):15-16.
8 張亞民,郝秀蘭,王桂麗.老年骨折的預防及康復護理[J].內蒙古醫學雜志,2006,38(5):477-478.
9 郭家偉,鄭召民.經皮椎體成形術填充物的研究進展[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4,14(2):126-128.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依從性比較
表3 兩組患者中血壓、呼吸、心率、血氧飽和度變化比較
篇10
髖部骨關節病是髖部常見病之一,包括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股骨頸骨折、強直性脊柱炎等。全髖關節置換術是較為有效的關節成形術,其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恢復病人的關節活動功能及解除患部疼痛,從而改善病人的自理能力。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護理難度較大,并發癥多,術后的護理相當重要,通過護理干預,可以有效地減少各種護理并發癥,使患者的關節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復。現將我院近兩年資料較完整的相關病例術后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21例中,男12例,女9例;年齡28~83歲。股骨頸骨折11例,股骨頭無菌壞死10例。隨訪3個月~2年,療效滿意,假置及關節功能良好。
2 護理方法
2.1 麻醉后護理 硬膜外麻醉要平臥4~6h,全麻尚未清醒前,病人頭偏向一側,以防止嘔吐物或分泌物吸入氣管引起吸入性肺炎;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舌根后墜發生窒息;注意保暖,避免意外損傷;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預防出血和休克,如有異常及時通知醫生。
2.2 術后與制動 術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維持關節功能位,對于不需要牽引的病人,保持正確的,做到“三防”:一防:防過度屈曲和伸直,術后在膝關節下墊一軟墊;二防:防內旋,術后穿防旋鞋或矯正鞋,保持外展30°中立位[1];三防:防內收,兩下肢間放一軟枕,肢體外展位,防健側肢體靠近患肢而過度內收。
2.3 疼痛的觀察及處理 術后24h內,患者疼痛較劇,特別是老年人對疼痛的耐受力較差,我們及時采用藥物止痛措施,防止引起并存病的加重,如血壓升高、心率增快、胸悶、氣促等。注意藥量不可過大。術后3天仍疼痛較劇者,注意的變換和牽引的調整,保持正確、舒適的,抬高患肢,利于靜脈血回流,避免患肢腫脹而致的脹痛。另外,結合體溫的變化,注意傷口有無感染。在行早期功能鍛煉前,應用止痛藥,也可減輕活動引起的疼痛。
2.4 引流管護理 術后創口均安置一次性引流管,妥善固定,定時擠壓;注意引流液的性質、顏色及量,并做好記錄,如第一天引流量>400ml,第2天引流>200ml,可能有活動性出血,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在嚴格無菌操作下傾倒引流液,防止感染;每天引流量
2.5 術后并發癥的預防
2.5.1 防止術后感染 術后感染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嚴重并發癥。為防止感染,術后應保持引流管充分引流,防止扭曲、受壓、血液瘀滯引起感染。敷料有滲血或滲液時,應及時換,保持切口干燥。注意觀察局部有無紅腫、疼痛等急性炎癥表現,觀察體溫變化,如術后體溫升高,3 天后切口疼痛未減輕,反而有加重趨勢,提示有感染的可能,應及時查明原因并處理。
2.5.2 防止人工髖關節脫位 囑咐病人保持髖關節姿勢正確,嚴格按醫囑進行功能鍛煉及活動,不能將雙腿在膝部交叉放置,不能坐小矮凳、不能下蹲、不能盤腿,以免髖關節過度內收或前屈而造成脫位。
2.5.3 防止骨折 由于搬運不當或鍛煉行走時護理不當、摔倒、扭折易造成螺旋骨折及金屬柄折斷,所以在搬運和功能鍛煉時應特別小心。
2.5.4 預防肺栓塞 術中因對殘留的股骨頸進行修整,以便安裝不銹鋼股骨頭假體時,骨髓內的大量脂肪被擠入損傷的組織血管內,經血循環帶到肺部形成肺栓塞[2]。因此,如發現病人胸悶、咳嗽、呼吸困難、脈率增快、雙肺聞及廣泛性濕羅音,甚至出現呼吸衰竭表現時,應立即通知醫生,并采取積極搶救措施。
2.5.5 預防髂靜脈血栓形成 患者長時間處于不動位置,導致下肢靜脈血流緩慢,從而有可能導致髂靜脈血栓形成。因此,除鼓勵病人早期進行有關肌肉和關節的功能鍛煉外,同時密切觀察肢體情況,如發現下肢腫脹、肢端溫度降低、發紫或發紺、疼痛等,應立即報告醫師以便采取措施。
2.6 術后康復訓練
2.6.1 早期康復訓練 術后第1~2天做患肢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及踝、趾關節主動伸屈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腫脹及疼痛,使切口早期愈合。檢查股四頭肌鍛煉方法是否正確,可讓病人把手放在膝關節上方,感覺到髕骨向上方隨肌肉收縮而移動,也可以用手推動髕骨,如推不動,說明收縮股四頭肌方法正確。
2.6.2 中期康復訓練 術后3~5天鼓勵患者自主活動雙上肢,握拳、屈伸肘腕關節、前屈后伸、外展內收肩關節等活動,保持上肢肌力同時有助于保持呼吸功能正常。術后第2~3天做髖、膝關節屈伸練習,從小角度開始,逐漸增加角度,但不能超過90°[3],同時加強外展肌鍛煉,用手固定患肢外側,做患肢外展。術后3~4天從坐位過渡到下床,護士在旁扶助使上身略向后靠,保持屈髖不超過90°,并保護好術側下肢,防止內旋外旋;術后4~5天可扶助行器下地行走,鍛煉時有人在旁扶助,防止跌倒。
2.6.3 后期康復訓練 術后6~7天病人在床上進行直腿抬高訓練,允許病人翻身,翻身時兩腿之間放一軟枕,鼓勵病人可以扶拐行走。鍛煉時有人在旁扶助,防止跌倒。術后第10~14天拆線,扶雙拐出院。
總之,術后的護理中康復訓練非常重要,而臨床上很多患者由于懼怕疼痛而不能很好地進行康復訓練這一現象并不少見。我們應該和患者進行積極的溝通,協助患者進行充分的康復鍛煉,只有這樣,患者才能最大程度地獲得功能恢復,而我們也才能把護理工作做得更好。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一項技術難度較大的手術,由于創傷大、出血量較多,因此,對病人術中及術后護理及正確的功能訓練非常重要。術后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可有效地減少各種護理并發癥的發生,做好功能訓練是病人功能恢復和提高生活質量的關健。
參考文獻
[1] 杜克,王守志.骨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