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課程理論范文
時間:2023-10-31 18:09: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等教育課程理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高等教育 公安教育 課程 探討
一、公安高等(專科)教育課程建設的主要特點
我國的公安高等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職業定向性。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在教育的功能和培養的目標上與職業教育基本上是一致的,具有高職高專教育的一般性,遵循高職高專教育的一般規律,這是進行教學改革與建設的前提和基礎。但是公安高專教育由于其所居行業的特殊性,也呈現出和其他高職高專院校不同的若干特征,職業的特殊性;職業崗位對人才更高的要求;公安高專教育面臨的社會背景發生變化等等以上這些因素都是我們公安院校面臨的特殊情況,也是我們在進行教學改革尤其是課程調整與設置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到的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則很難取得應有成效,達到改革的目的。
公安高專課程教育的課程應該堅持職業性、應用性、實踐性,真正擺脫傳統的學科教育束縛,以培養職業應用能力為主線,構建公安高專教育課程體系。
二、公安高等(專科)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方案
我們在課程建設與改革過程中,要遵循高職高專教育規律,擺脫傳統學科教育的束縛,以“必需、夠用”為度壓縮公共課的比重,按照“第二十次全國公安會議”提出的“突出公安特色、強化專業技能”的要求,以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為出發點,以公安一線民警需要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線,結合公務員(招警)考試對各類知識、技能的需要,根據課程體系的整合原則對各專業課程設置的基本結構進行創新與改革:
1.確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質量標準
學校要組成由公安機關專家參加的專業建設指導小組,面向各級公安機關開展人才需求調查,通過對調查的資料和數據的處理分析,形成專業人才培養基本需求的意見,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具體包含政治素質要求;法律素質要求;專業素質要求;身體和心理素質要求;文化素質要求及警務基本素質要求。
培養目標和學科質量標準的確立,為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和學科建設指明了方向。
2.重組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
在制定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過程中,要特別強調突破傳統高專教育“學科型”的教學模式,以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作為核心目標,按照所開各類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設置既能靈活組合又有相對穩定的模塊課程。
(1)建立公安大平臺課程模塊
平臺課程模塊的設立旨在整合教學資源,培養基礎扎實、知識交叉的人才;平臺課程的建立在于增強學生就業的適應性,涉及到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的整體優化和教學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該模塊應包括警務基礎課和警務技能課兩大部分;警務基礎課和警務基本技能課應體現各專業的基本素質要求和基本技能要求,應能滿足學生學習專業技能的需要并能適應整個公安職業崗位的基本技能需要。警務基礎課包括人民警察職業道德,大學英語、法學概論等課程。
(2)專業技能課和專業核心課模塊
依據專業崗位需求和對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的分析設置專業技能課和專業核心課程,主要是體現各專業的職業能力需求,其開設應能滿足學生就業的需求以及適應本專業崗位工作的需要。專業技能課主要是與本專業崗位需要的技能課程。
(3)專業發展課和選修課模塊
專業發展課和選修課是在本專業學生修完以上課程的基礎上,依據學生特長和意愿所開設的課程,包括素質教育等拓展課程。通過專業能力發展課和選修課的開設,進一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提高學生社會競爭能力,體現高職高專教育的特色和全面推行素質教育;該模塊包括交際與禮儀、書法、電腦制圖、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學發展觀與公安工作等課程。
在此相對固定的模塊課程基礎上,為提高學生的就業率開設就業指導課程,用以指導學生便利地找到適應自己的職業崗位。
3.著重能力培養,強化實戰訓練,構筑實踐教學新模式
針對基層公安機關急需的是既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又具備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狀況,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強調以學生職業技能的熟練掌握為核心,緊緊圍繞崗位群要求,確定學生必備的實踐能力要素和結構,將各要素分解到各個實踐教學環節中,構成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注重在仿真和真實的環境中進行實訓、實習,將原來的以驗證性實驗教學為主的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為以加強學生職業技能為主的實訓、實戰新的實踐教學模式。
4.注重警學合作,提高學校辦學質量
“校局合作”發揮學校和公安實戰部門的各自優勢,共同培養公安一線需要的人才,這是公安高專教育辦學的顯著特征之一。加強學校與公安實際部門的合作,教學與實戰的結合,學校積極構建“學警協作、校局雙向介入”的警學合作機制,校局雙方互相支持、互相滲透、雙向介入、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充分利用校內外實習基地加強學生專業實踐技能的培養。
課程體系改革與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就我國目前高職高專發展的現狀來講,其課程改革工作在現階段是一項探索性工作,同時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當然,作為高職高專教育一部分的公安高專課程體系建構脫離不了這個大環境,我們需要做的是,遵循高職高專教育規律,以教育理論為指導,借鑒學習同類院校改革中已經取得成果,在改革過程中對專業課程體系不斷加以修改、調整,逐步完善,促進課程改革工作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楊鳴主.《公安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編.中國公安大學出版社
篇2
關鍵詞:成人高等教育課程;問題;對策
收稿日期:2006―06―15
作者簡介:李志遠(1954-),男,安徽財經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經濟學和成人教育基本理論。
朱建文(1964-),男,安徽財經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經濟學和成人教育基本理論。
一、當前我國成人高等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
1.課程目標方面
目前我國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目標存在主要問題:
(1)編制順序倒置。按照正常程序,確定課程目標是成人高等教育程編制的起點,課程內容的選擇、組織及課程的評價等都要以此為指導,并在此前提下開展。然而,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先編寫教材(課程內容),再制定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課程目標)的行為。這種編制順序的倒置使得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目標失去了其導向和控制功能,形同虛設。
(2)構成不完整。一方面,課程目標分為課程總目標和分科目標。但由于長期以來對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目標的功能認識不足、編制隨意等原因,目前我國很多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目標都是只確定了課程總目標而缺乏各學科的分目標,從而導致了課程目標本應有的具體指導性顯得比較模糊、籠統。另一方面,長期以來我國課程建設存在的偏重于社會需要而忽視學生個體發展需求的弊端導致我國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目標過于偏重“社會角色”、“社會期望”而忽視“個性的發展”。這一點不僅體現在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目標一般局限于知識掌握、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而忽略了成人學員情意品質的培養方面,也體現在知識、能力方面的目標多是基于社會、職業的需求而非以促進成人學員的全面發展為著眼點。
(3)不能適應不同需求。科學的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目標應隨著不同時代、不同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成人學員自身的發展不斷進行調整、發展。然而,我國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目標長期存在“大一統”、僵化不變的局面,既不能適應時代變遷、不同區域不同發展水平的需要,也不能滿足差異性巨大的不同成人學習群體的需求。
2.課程內容、結構方面
我們知道,成人教育是一個內涵豐富、包羅萬象的概念,正如197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對成人教育的定義所指出的:“術語成人教育是有組織的教育過程的整體,而不管這些過程的內容、水平和使用的方法是什么,不管它們是否正規或非正規,也不管它們是否延長或替代了學校、學院、大學和徒工培訓的初始教育……”。當然,成人高等教育也絕不局限于正規教育、學歷教育。相應的,成人高等教育的課程內容也必然是多樣的、易變的,其課程結構必然是非常規性的。然而長期以來,成人高等教育的課程內部和外部相當一部分人對此認識不足,從而導致成人高等教育課程普遍陷入了片面追求“系統性、全面性和正規化”的誤區。許多成人高等教育機構和行政部門津津樂道于追求成人高等教育課程在內容和結構上與普通高等教育標準的對等或一致,尤其是在學歷教育上。
這種狀況導致了我國成人高等教育課程內容(主要是教材)的陳舊與體系僵化:目前我國成人高等教育教材大都是“千校一面”、缺乏自身特色,一般都是直接搬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或者是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的翻版,很少顧及成人的學習特點及學習需求,不能根據社會和成人學習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具體而言,這種課程內容實踐性不足,不能適應成人學員知識經驗豐富、意義記憶能力較強而機械記憶能力相對較差的實際,難以突出成人高等教育培養學員實際操作能力的特點;不能很好地體現差異性和靈活性,不能適應成人學員之間知識、能力等各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的實際。
必然地,這種狀況也導致了我國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結構的不合理:目前我國成人高等教育課程普遍存在以學科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來決定課程的取舍和安排順序、因人設課的現象,普遍存在講求面面俱到、重點不突出、內容重復多、靈活性差、缺乏針對性的現象,嚴重背離了課程設置“以能力(技能)和知識素養為主導、以學員的根本需要為依據”的指導思想,從而導致了課程結構失衡――專業課程比例過高,基礎課程比例偏低;注重理論課程,輕視實踐性課程;必修課過多,選修課太少,基本上不存在研究性課程。
3.課程實施方面
當前我國成人高等教育課程實施中主要存在問題:
(1)主觀隨意。在實踐中,我國成人高等教育課程設置一般是依據教育部門領導的主觀意志,開什么?怎樣開?大都取決于教務部門領導的認識,反映著他們的意志,形成了“我開什么,你就應該學什么”的現象。缺少標準,缺少監督,使得這種隨意性有變本加厲的蔓延趨勢。
(2)因人設課。目前為我國成人高等教學服務的教師大多都是科班出身,他們多為高校教師,普遍存在理論基礎雄厚、實踐能力較弱的問題。教師隊伍的現狀,直接影響了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的開發。一些體現成人高等教育特色、旨在提高成人學員實際工作能力的課程,因為沒有合適的師資而無法開設,于是便出現了因人設課的現象――有師資的課程就開設,沒有師資的不開設。
(3)銜接混亂,重復設置。在現實中,由于成人學員原有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經驗存在很大差異,因而每個人在課程學習的量、速度和深度上會呈現出不同的需求。但是目前由于社會缺乏對成人學員已有學習成果的合理認定制度和評價手段,致使很多成人高等教育機構提供的課程學習計劃很難考慮成人學員在原有知識結構方面的差異性,因而出現了課程銜接混亂、重復設置的現象(譬如,專科階段已經開設過的課程或者已經學習過的內容,學生在專升本階段又接觸到了),造成了高等教育課程,不僅在課程內容上盲目照搬普通高等教育資源。
(4)盲目照搬。當前的成人高等教育課程,不僅在課程內容上盲目照搬普通高等教育課程,在課程的實施上也存在嚴重的“普教化”現象,諸如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學習年限乃至學時數普遍還是照搬普通高等教育課程。
4.課程理論研究方面
長期以來,我國成人高等教育理論研究之薄弱是有目共睹的:成人高等教育理論研究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過少;迄今為止,全國高校中設立成人教育學專業碩士點的寥寥無幾,博士點僅有一家;全國專門而優秀的成人教育刊物屈指可數。在這種大背景下,關于我國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理論的系統研究理更是鳳毛麟角,既沒有形成有影響的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理論,也沒有涌現出有代表性的名人名家。系統的、理性的、體現我國成人高等教育特色的課程理論研究極為匱乏的狀況,使得我國成人高等教育課程實踐缺乏必要的理論指導,使得成人高等教育課程工作者的大量工作還只是停留在直覺的經驗水平上。這是當前我國成人高等教育課程問題重重的重要根源。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1.課程目標方面
(1)明確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目標的價值,真正將課程目標作為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編制的起點。在編制成人高等教育課程時,必須明確課程目標是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編制的出發點和歸宿,是選擇和組織成人高等教育課程內容的基本依據,是評價成人高等教育課程效用的重要標準,從而真正將確定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目標作為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編制的起點,并使之作用于成人高等教育課程開發的其它環節,充分發揮其指導作用。
(2)完善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目標的構成體系。一方面,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目標要全面包括各專業的課程總目標和各學科的課程分目標,尤其要注意各學科的課程分目標必須詳細可行、便于操作,課程總目標和課程分目標要保持一致和互補。另一方面,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目標必須尊重成人學員的實際,體現成人學員的意志和需求,增加培養成人學員的情感、意志、信念及性格等方面的要求,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知識技能掌握和能力培養等方面的目標亦應以促進成人學員的全面發展為宗旨。
(3)適時調整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目標。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目標應為一個動態的、發展的范疇,要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體現新時代的新要求,適應同一時代不同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差異,適應不同成人學員群體和個體的發展需要,不斷進行調整、發展。
2.課程內容和結構方面
解決成人高等教育課程內容和結構方面的問題,必須結合成人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深刻認識成人高等教育的非正規、非正式特性,走出片面強調“系統性、全面性和正規化”的誤區。
(1)在課程內容方面,各成人高等教育機構可以啟動或加入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課程建設活動,開發高水平且充分體現成人高等教育自身特色的精品課程。迄今為止,中國人民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已啟動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課程建設,出版了一批成人高等教育精品教材。這套教材的編寫鮮明地體現了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課程建設,出版了一批成人高等教育精品教材。這套教材的編寫鮮明地體現了成人高等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特點,除了完整、簡明地闡述基本概念、原理外,大量采用案例、實例的寫法,將理論應用于實例中。這對以自學為主的成人學員而言,學習、掌握、運用理論知識將變得更為容易。這套教材還盡可能地配備了電子教案,這實際上是對使用它們進行教學的有關成人高等教育教師的一種間接培訓,有助于真正發揮精品教材的作用。
必須強調的是,各成人高等教育機構啟動或加入成人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設活動,具體包括以下幾層意思:有條件的成人高等教育機構自己組織編撰所需的成人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缺乏獨立編撰條件的成人高等教育機構可以通過聯合來做這項工作;鑒于精品教材建設的難度,不具備獨立編撰條件的成人高等教育機構最好選用已有的成人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不能不顧質量地盲目組織編撰教材。必須避免成人高等教育教材編寫重新陷入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翻版的泥沼。
(2)課程結構方面問題的解決對策主要體現在:①拓寬專業口徑,合理設置基礎課和專業課。基礎課的內容要扎實、寬厚,不在于大與多,而在于含量實與精;專業課的設置應強化新與精的特點,及時補充新知識、新理論、新科技成果。②針對分科教學的弊病,加強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增加綜合課程,以適應學科綜合發展的需要,提高成人學員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集多元知識、多元能力于一體的復合型應用人才。③加強實踐環節,加大實踐中進行探索的直接體驗,自主地把理論知識和具體實踐結合起來。④實行靈活的課程設置,減少必修課程,增加選修課程,使學員有的選、能夠選、愿意選。⑤此外,還要適當開設研究性課程,指導成人學員進行研究性學習,以發展學員的創新能力。
3.課程實施方面
(1)根據需求開設成人高等教育課程。要避免成人高等教育實施中的主觀隨意現象,就必須把握成人高等教育非正規、非正式的本質特性,根據成人學員特殊的學習需求,根據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及時開發、設置多元化的、體現成人高等教育特色的課程,做到“用什么就開什么、學什么”,而不是“開什么就學什么”。
(2)真正建立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一方面,要強化“科班出身”的校內教師隊伍建設,在進一步提高其理論素養的同時適當提高其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加強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從社會相關行業、企業聘請業務熟練、技藝精湛的人員,對其進行一定教學技巧和方法等的培訓,讓他們從事實踐課程的教學工作,開全、開好必要的實踐課程。
(3)建立并實施成人個體學習成就認證、評價制度。在我國建立并實施一種健全且成熟的個體學習成就認證、評價制度,對成人個體已有學習成就作出準確衡量、中肯評價,不僅能夠有效避免成人高等教育課程實施過程中課程銜接混亂、重復學習的現象,大大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資源的利用率,還能夠使成人個體獲得成就感,激發成人個體持續且強烈的學習動機。
(4)大量采用各種實踐性的教學策略和學習策略,增強課程實施的靈活性。由于成人學員具有比較豐富的人生經驗和比較獨立的人格特征,成人高等教育課程應該在大量采用各種適應成人學習特點和學習需求的實踐性教學策略和學習策略,諸如“情景教學”、“案例教學”、“從做中學”、“行動學習”、“體驗式學習”、“角色扮演”和“游戲中學習”等等;由于教育對象之間的差異性十分明顯,成人高等教育課程實施還必須具有相當大的彈性,以使成人個體的學習更富有成效,成人高等教育領域既要有歷經數年的學歷或證書課程,又要有短至一天半日的各種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既要有正規的、長期的課程,又要有非正規、非正式的、短期速成的課程。
4.課程理論研究方面
課程問題是成人高等教育領域的核心問題。解決課程理論研究薄弱的問題, 必須加強我國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理論的研究工作:要形成共識,形成重視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研究的氛圍;要壯大和優化成人高等教育研究隊伍,既要有一支專門型的科研隊伍,又要有一支業余型的隊伍;這兩支隊伍要樹立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充分發揮自身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一方面要積極從事成人高等教育理論研究,另一方面要積極開展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的改革實驗,由點到面,逐步推廣,從實踐中汲取營養,積累經驗和教訓,形成比較系統、成熟的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理論,從而改變我國成人高等教育課程建設缺乏理論指導、問題重重的局面。
參考文獻:
〔1〕黃健.成人教育課程開發的理論與技術〔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鐘啟泉.現代課程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3〕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科教育出版社,1996.
〔4〕桑寧霞.成教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02(8).
〔5〕王錫林.試論成人教育課程體系設置〔M〕.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
篇3
關鍵詞:課程教學 教育心理 意義及作用 提升措施
一、高等教育課程教學中運用教育心理的意義及作用
1.意義
一是有助于提高師資水平。我國的高等教育學校有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型本科院校等,無論哪種類型,其對教師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要求都比較高。在高等學校的教育課程中教學中,教師運用教育心理學進行課堂教學,可以有效的將教師的專業技術理論和實際教學相結合,使教師教育教學的水平不斷提升,從而提升整體水平或綜合素養。[1]
二是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高等教育教學中的課程教學與課堂教學一樣,在教學的整個環節都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的配合。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中,適當、適時的運用教育心理學,有助于教師更好的了解學生、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及氛圍、主動的調節教學的方式方法,在教與學中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此外,還可以豐富教師自身的教學藝術,從而全面的提高教學的質量。
三是有助于推進教學改革。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始終是向著科學、全面、合理等方向發展。教育心理的發展作為高等教育教學中的助力部分,對高等教育的發展甚至于我國教育教學的改革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我國教育教學也要進行新的變革,傳統的教育教學大部分只注重應試方面,對教育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心理研究較少。進入新時期,教育心理學在高等教育課程教學中的運用,極大地推進了我國新課程教育教學的改革。
2.作用
在我國高等教育課程教學中運用教育心理學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理論上,是對教育心理的學習。聯系高等教育課程體系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越來越適應學生的發展,也越來越完善。課程體系的完善同時又促進了教學心理學的發展,也是對教育心理學的再學習。另一方面是實踐上,在高等教育課程教學中運用教于心理有助于教師隨時指導和評價自己的教學,改變課程教學中的不合理部分;有助于指導教師解決實際教學中的各種問題,并不斷完善自我,提高課程教學的質量,提高整個教育教學的質量。[2]
二、提升措施
1.創設心理疏導機制
學校創新心理疏導方法。高等教育中的課程是一個相對開放的課程,自制能力較弱的學生在開放的教育課程中容易迷失。因此,學校在高等教育課程教學方面應創設一種新的疏導方法或心理機制。而且這種疏導方法或心理機制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大體的范本,使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可以自我解答,而且這種疏導方法或心理機制要使得教師與學生都適用,以使高等教育課程教學中教與學的兩個方面都獲得長足、優質的發展。
教師從實際出發進行的心理輔導。從教師方面來說,教師在高等教育課程教學中是教的主體,在課程教學中占據主動地位,對學生課程學習的提升以及心理健康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高等教育課程教學中要結合課程實際,要隨時關注學生在學習、生活及情感方面的變化,隨時改變教育教學策略,要做好對學生的教育心理方面的輔導。
2.教師將教育心理學應用于課堂教學中
第一,明確教師自身角色,發揮教師在課程教學中的作用。進入新課程改革的新時期,教師角色不再單一,新時期的教師不僅是教書匠,還是學生的朋友;不僅是知識的集大成者,還是實踐的先行者。在新時期高等教育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將教育心理融會貫通與課堂教學中,首先教師就要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隨時把握好角色的轉換,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促進課程教學的發展,存進教育心理的發展。[3]
第二,科學有效的組織教學。能動性、有效教學模式研究是教育心理研究的一大方面。教師是課程教學的組織者,要優化高等教育課程教學中教育心理的作用,教師要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做到科學、合理、有效的進行教學組織,促進課程教學的發展。在課程設計階段,要全面考慮各個方面的因素,對課程教學效果進行預評估。在課程教學階段,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手段,最大程度的提高課程教學的質量。在課程的總結階段,要做好教學反思,以使課程教學更加科學化。
第三,用好激勵策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育心理研究中主動性、情境性研究占很大部分。因此,在高等教育課程教學中,教師適時、有效的激勵策略,能夠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用好激勵策略要求教師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主動性,比如,提問法、獎勵法、激勵法等。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在新時期課程教學中數不勝數,例如,多媒體教學法、情景創設法、懸念法等。[4]
第四,有針對性的采取教育心理學方面的課堂教學方法。進入新課程改革的新時期,我國高校教育課程教學中采用的比較普遍的一種方法是有針對性的采取教育心理學方面的課堂教學方法。教師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的采取或灌輸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識,不僅提高了課程教學的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育心理的發展。
結語
我國高等教育的定義是指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礎上進行的專業教育,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社會活動。綜上所述,在進行高等教育的課程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還要駐中國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心理學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進行高校教育課程教學的提升方面,學校要創設科學合理的心理疏導機制;教師要實事求是的進行教育心理方式方法的調整、改進,以使教育心理在高校課程教學中發揮最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麗琦,劉偉偉.建構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7:64-65
[2]廖琳.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3,03:63-64
篇4
關鍵詞:學分制;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管理
中圖分類號:G7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2)12-033-03
目前,我國成人高等教育領域已經廣泛地施行了學分制制度。推行學分制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必將引起成人高等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和人才培養模式上一系列的變革,諸如課程管理、學籍管理、后勤管理、考務管理、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等等。成人高等教育課程質量的高低、數量的多寡、結構的優良關鍵在課程管理。質言之,加強課程管理是提升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水平的重要路徑。正是基于這種考量,本文在當前成人高等教育普遍推行學分制的背景下,對課程管理進行一些先期的探討,以期拋磚引玉。
一、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管理概念解析
(一)課程管理
目前,對于“課程管理”這一概念在使用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差異集中表現在對課程管理與教學管理關系的認識上。一種觀點認為課程是教學的下位概念,課程論包含于教學論,課程管理亦為教學管理所取代;另一種觀點則以為課程與教學有聯系,但它們是兩個獨立的概念,從某種意義上講,課程的含義甚至比教學更為寬廣,課程管理涵蓋教學管理。從中可以看出,其實對課程管理認識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對課程理解的差異造成的。目前,國內外的課程定義繁多,不同的課程工作者對課程的理解分歧較大,西方有學者將課程的定義按照從廣義到狹義的順序排列出七大類型,最廣義的課程包含學生所具有的全部經驗,而最狹義的課程則指個體所修習的科目(如“英語”、“代數”等)。根據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的認識,并結合我國教育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課程是指學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構的各學科和各種教育、教學活動的系統。它包含三個子系統:課程生成系統、課程實施系統和課程評價系統。相應的,課程管理也包括課程生成系統管理、課程實施系統管理以及建立在這兩者基礎上的課程評價系統管理。
(二)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管理
成人高等教育辦學機構要實現其辦學目的,為社會培養實用型、技能型的高素質人才,必須以課程系統為依托和中介,通過教師、課程和學員多向互動與對話,使課程內容內化為學員的知識和技能。從某種程度上說,課程的質量直接決定了學員的知識和技能的水平和質量,而要使成人高等教育具有較高水平和質量的課程,就必須對課程進行有效的、高質量的管理。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管理就是指成人高等教育辦學機構依據教育的方針政策、成人教育辦學的特點和社會對成人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規格要求有針對性地全面實施對課程的管理,以使課程的數量充裕、質量優良、結構合理。主要包含三個領域: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生成系統管理、成人高等教育課程實施系統管理、成人高等教育課程評價系統管理。
二、學分制下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管理的內容
學分制作為一種以選課為核心,通過績點和學分衡量學員學習質和量的綜合教學管理制度和人才培養模式,與傳統學年制相比,因其具有管理上的靈活性和人才培養上的彈性、多樣性、適應性等特點和優勢,更能適應成人高等教育辦學的多樣性、復雜性、在職性和成人性的特點,有利于促進成人高等教育更好地為社會培養個性化的高素質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是成人高等教育適應社會需要和時展的必然選擇。課程管理的水平和質量是決定學分制下是否有課可選、課程的內容質量、課程的結構水平、課程的實施效果等方面重要的因素。在學分制下,課程管理的內容是什么,是一個首要的關鍵問題。
(一)課程生成系統管理
選課制的核心在于“課”,關于“課”的問題,首先,要解決課程資源不足的問題。我國成人高等教育課程資源較為匱乏是個現實,學員經常是無課可選,更遑論優質的課程資源。而充足的適應成人學員學習特點的優質課程資源是學分制、選課制得以實施的必備條件,而通過合理、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策略為課程資源的生成、整合搭建一個平臺,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已成為課程管理的重中之重。其次,要研究課程的組織和結構。良好的課程組織和結構,既要符合人類認知的特點和成人學員學習的規律,又要給成人學員充分的選擇自由,從而激發他們學習興趣性和學習熱情。具體而言,應著重考慮課程安排的彈性化和課程設計的模塊化。
不論是解決課程資源不足的矛盾還是課程組織和結構的問題,它涉及的都是課程生成或者說課程編制問題。從課程編制的角度來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單門課程的編制、培養方案的編制和以學院或學校為單位的課程編制。國外研究顯示,課程編制的領導者如果能夠營造一種積極的氛圍,激發廣大教師和管理者認真進行課程編制的積極性,以相互協作的方式來編制課程,課程生成的效果就會大大提高。因此,有效的課程管理必須在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在不同意見之間建立對話和協商機制。目前,在成人高等教育領域,尤為重要的是應創設合理的制度、搭建對話平臺,既讓成人學員有機會參與到課程計劃生成中來,又使教師有充分地表達自己學術思想的自由,使理論和實踐能夠達到協調統一。這就要求課程管理者除了要具備在不同意見之間進行協調的能力,還要有較全面認識影響課程的各種因素的能力。
(二)課程實施系統管理
由于學分制背景下沒有統一的教學計劃,每個學生都是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課程,制訂適合自己的培養計劃。因此,科學、合理地選課對學生的成長、成才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對選課過程的管理就成為課程實施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環節。人們普遍認為,學分制為成人學員自主安排學習計劃、進程,提供個性化學習、解決工學矛盾創造了條件,但若缺少指導,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就難以達到。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辦法就是實行導師制:學校配備專門的導師指導成人學員根據專業、自身特長、職業意向和個人興趣制訂修業計劃、選修課程;導師從人學到畢業進行全過程的指導,并隨時根據學員個人情況的變化進行計劃調整。但問題的關鍵是導師制如何構建?如何制度化、規范化、合法化?特別是對于成人高等教育領域來說,教師專業化發展還是一個較為薄弱的、亟須解決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對成人學員導師制的建立從理論和實踐上做進一步的深入探討,比如,導師的遴選、導師工作性質和地位的界定、導師任職資格審查、導師職責的規范,等等。
出于教學秩序和教學質量的考慮,每門課程應限定一定的“學額”。這就要求課程管理者,通過一定的方法、手段和措施來引導和規范學生理性選課。既能讓學生自由選擇課程,同時又規避學生盲目、隨意地選擇課程。體現在選課中,就意味著學生在選定一門課程的同時也應承擔一份責任:必須認真修習、中途不能隨意退選。此外,還應編制較為詳細的科學選課指導書,以便在學生入學后對他們進行及時的選課教育和指導。總而言之,學分制課程實施階段的管理重點是通過建立相關的制度和措施促使學生合理、科學地選擇課程。
(三)課程評價系統管理
課程評價涉及三個問題:誰來評價,評價什么,如何評價。課程評價的管理就是圍繞這三個方面的問題,組織人員、提供財力和各種物質技術手段來展開。在課程生成階段,主要評價教師所生成的課是否有價值,并體現學術性和適應性(是否適應成人學員學習的特點和需要)。沒有學術性的課程只能作為課外學習的內容,不宜進入課堂;同時,缺乏適應性的課程也難引起成人學員的學習興趣。對于院系和學校制訂的課程計劃、課程方案應著重評價它們是否符合培養目標,是否有利于成人學員素質的提高和個性化的要求。對于課程實施的評價,主要是通過合理、科學的考試考評制度,評價成人學員的課程學習過程和結果。要做到既嚴格考評又形式多樣,考核和實踐相融通、開卷和閉卷相結合,要注重過程評價,使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結合起來。不論是課程生成階段還是課程實施階段都應創造條件讓成人學員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來,并且做到評價以“育人為本”。
三、學分制下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管理的特點
(一)課程管理內容的復雜性
由于成人高等教育辦學的多層次性、多樣性、在職性等特點,在學分制下,成人學員將根據自身的學習目標、學習特點和學習需求自主地選擇修習課程,在課程選擇上表現出一種多層次性、多樣性、多元化的取向,這必然導致成人高等教育辦學機構開設的課程數量眾多、結構類型復雜。這就使得學分制下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管理的內容和領域大大地拓寬,具有復雜性,是一個龐雜的、蘊含著相互關聯的諸多因素的系統工程。從課程管理層面來說,包含對課程生成系統的管理、課程實施系統的管理、課程評價系統的管理;從課程管理的因素來說,包括人的管理、組織的管理、課程發展的管理。僅從課程發展管理來說,又包含厘定課程目標、充裕課程數量、優化課程結構類型等。
(二)課程管理情境的多變性
在學分制下,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管理情境的多變性主要是由選擇的多元性帶來其課程發展情境的多樣性決定的。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課程問題來源的不同帶來較強的情境多變性。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存在著很大的距離,理論課程探討的都是普遍性問題。而實踐中出現的具體課程問題則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因此,課程管理中要明確問題出現的環境,準確抓住所面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制訂適合特定情況的管理計劃。同時,更要積極鼓勵課程參與者發揮他們的實踐智慧,讓他們在積累的經驗中,逐漸探究符合情境的行動方式。其次,課程發展的外在環境具有多變性。成人教育是與經濟社會聯系較緊密的一種教育類型,成人教育課程置身于當今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和科技快速變遷的時代背景中,這種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也使得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的發展變得更具多向化,給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管理增添了更多的不可測因素。最后,成人教育對象的成人性和在職性的特點,也使成人課程發展具有多變性的特點。
(三)課程管理主體的多元性
在學分制下,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管理主體是一個多層次、多角色的復雜系統,各層次課程管理主體之間合作互動,形成一個課程管理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主要包括學校課程管理人員、院系課程管理人員、成人教師、行業企業代表、成人學員、課程專家等。這些課程管理人員,因其所處的位置不一樣,所擔負的職責不同,以及與學校課程的“距離”遠近不一,致使他們影響學校課程發展和改革的方式、方法和程度是不同的。這里著重要強調和說明的是,要充分發揮行業企業代表和成人學員在課程管理中的作用。成人高等教育課程在多大程度上能夠達成職業崗位需要,發展的潛力如何,是否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這些都需要行業企業代表參與到課程管理中來,發揮他們的咨詢建議作用。學生在課程管理中作用常常被忽略,這在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管理中尤為突出和明顯。事實上,所有的課程革新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盡管“很少有教育者認為學生是改革的人。但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學生也會在教育改革中發揮作用……如果學生們發覺這些要進行的課程活動與己無關的話,他們將不愿意參與”。因此,應建立合理的機制,讓成人學員參與到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管理中來,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
(四)管理職能更多地體現為“服務和協調”
傳統的學年制是一種以“剛性教學計劃和統一培養規格”為基本特征的教學管理制度。在學年制下,高校教學計劃的制訂、課程的編制、教材的選用基本上由中央統一規定,各高校很少有自。因此,學年制課程管理主要體現為各高校“依綱照本”,根據規定檢查教學的情況、教學的進度,組織課程考試并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樣,課程管理的范圍較窄,課程管理被教學管理所取代。管理職能主要體現為“控制與執行”。
學分制是對傳統學年制教學管理制度的變革和超越。可以說,學分制的實施是一種制度上的創新,靈活性、開放性、競爭性、兼容性、選擇性、自主性、目標性,是這種管理制度的特點。學分制給課程管理帶來的最大的變化就是它的彈性化、多樣化、復雜化和非線性。由于學分制淡化專業、沒有年級劃分,因此也沒有統一的教學計劃,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特點修習功課,這使課程管理難度加大。并且,為了滿足學生自由選課需要,在學分制下,高校需要根據本地區的特色和本校師資情況生成課程、開設選修課,這樣課程管理便涉及課程編制或者說課程生成領域,課程管理的范圍擴大。它需要解決一系列問題,諸如應開設什么內容的選修課、由哪些教師來開設、選修課與必修課的比例和選修課的考評等。課程管理的這些變化必然對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高校為選修課的開設和學生的自由選課提供各方面的支持條件(技術手段、物質條件、咨詢服務等)和協調各種關系(管理人員、任課教師、學生等)。因此,學分制下課程管理不再表現為“控制與執行”,而表現為“服務和協調”。
成人高等教育實行學分制改革,必將帶來課程領域的重大變化,使得課程管理更趨復雜、多樣和精細化。因此,加強課程管理就成為學分制下成人高等教育辦學機構的一項重要工作。在學分制下,成人高等教育要做好課程管理工作,必須首先明確和把握課程管理的內容和特點,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章可循。當然,在學分制下,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管理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無論是從理論層面還是在實踐領域,都需要不斷地深入思考和探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掌握學分制下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管理的規律和要義,從而能夠在課程管理中更有適切性、高效性和科學性。
篇5
[關鍵詞]終身學習;成人教育;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4)9-0124-03
當前,我國正處在由經濟大國、勞動力大國向經濟強國,人力資源強國的轉型中,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使成人教育機遇與挑戰并存。明確成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訓目標,構建科學、合理、實用的成人高等職業課程體系既是適應地區社會經濟轉型要求的“順勢而為”,也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必然之舉。
1 終身教育理念對成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
1.1 社會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給廣東成人高等職業教育帶來的挑戰
2008年制訂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將廣東珠三角地區定位為“世界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提出要調整經濟發展方式,構建具有廣東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促進“廣東制作”向“廣東創造”、“廣東服務”轉變。對廣東寄予厚望,他要求廣東加速轉型升級,努力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排頭兵、深化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學發展的試驗區。為貫徹這一精神,廣東珠三角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必須要由傳統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三來一補”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高新科技、高附加值的農業轉變。當前,珠江三角洲地區正處在經濟結構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成人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既面臨嚴峻挑戰,也孕育著重大機遇:未來的社會經濟發展對現代從業者的發展能力、復合能力、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業者只有不斷地努力提高職業性能力,提升素質,學習技能,才能適應飛速發展變化的經濟、就業形勢,這就為成人高等職業教育創造了難得的機遇。來自傳統的注重專業理論知識學習的成人高等教育課程體系已無法適應新形勢下應用人才的培養需要,更不能滿足人們對職業發展的學習需求,成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刻不容緩。
1.2 成人高職教育現狀的困惑
隨著普通高等教育逐年擴招,成人高職教育招生每況愈下。一方面學員人數下降,學校辦學成本增大,生存與發展困難重重;另一方面學員工作生活壓力大,工學矛盾突出,學習積極性不高,個別學員存在混文憑的現象,為成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及課程體系構建帶來嚴峻的挑戰。
1.3 終身教育理念對成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
終身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所受教養、教育和訓練的總和”。世界成人教育會議的《漢堡宣言》指出,成人是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的主體。“以終身教育理論構建的成人教育課程體系,一是應具有發展的功能,即協助和促進個人生涯發展,潛能發展,從而達到社會發展;二是應具有教育功能,如規劃個人教育進程、職業訓練、在職進修、轉崗培訓和繼續教育的方針與導向,使個人能夠隨著終身教育與終生學習的歷程,發展成功的生涯;再次,應具有創造的功能,成人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或養成創造的意識,成人教育不僅要使成人學員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而且也完全能夠突破環境的限制與障礙,積極創造個人生涯的理想,達成個人高一層次的需要和理想的實現。”
終身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導向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使學習者能夠獲得知識、技能與態度,適應不斷變遷的社會生活,拓展職業性的技能和提高生活質量。基于該理念,構建成人高等教育課程體系時,應考慮成人的學習動機、生活、職業和經驗,滿足成人自主學習與自我發展的需求。具體表現為具有不斷適應新環境、勝任新崗位的適應性;應對職業生涯變化,具有可遷移能力,自我發展性;提出新思想、創造新事物、開發新產品、設計新方案的能力和素質。
2 成人高等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價值觀、職業道德、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等教育作為高職培養目標的重要內容,使培養目標發揮出整體功能。成人高等教育由于學員雙重身份(在職,在校學生)的特點,課程體系構建的總體原則應為:堅持以人為本,堅持適用性、創新性、發展性原則,幫助學員挖掘他們的潛力,拓展知識結構,提高再學習能力,適應終身教育學習的需要,成為具備良好思維創新、社會工作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2.1 適用性原則(學以致用原則)必須把握好人才培養規格要求,正確處理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關系,注重“知識、素質、能力”的有機結合,必修課以必需、夠用為度,專業課程精選、精講、精練。充分發揮學員學習和發展的能動性,并與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以符合成人學習需要。
2.2 實踐性原則(工學結合原則)專業能力的培養是課程體系的核心內容,課程內容應突出體現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原則。在傳授必要的理論知識的同時,更要強化實踐教學,將專業學習與本職崗位結合起來,缺什么補什么、干什么學什么。
2.3 發展性原則(開放性、發展性原則)拓寬基礎,淡化“專業”,強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應減少課程門類和課時數量,使成人學員用自由的支配時間選修切合實際需要的課程。此外,課程體系的構建必須主動適應區域、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增強學員的就業競爭力和崗位適應能力。
2.4 創新性原則
善于創新是成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在成人高等教育課程體系建構中,要引導和培養學員創新意識,激勵學員勇于探索;要通過課程體系評價,有效地激發、引導成人學生的求知欲、創造性,培養學員提出新思想、創造新事物、開發新產品、設計新的解決方案的能力素質。
2.5 堅持自主學習引導的原則
網絡技術的普及應用已打破了校內、校外、課堂內外學習的邊界,網絡公共教學資源平臺的建設為成人學員帶來了更大的方便。合理分配面授課時、網絡學時、自學學時,引導學員提高學習的自主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持續學習的能力。
2.6 堅持統一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
成人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應緊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不隨意降低培養規格,同時又要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及成人的實際靈活施教,體現專業特色和人才培養特色。
3 成人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反映,成人大專課程體系建構要考慮成人學員的學習特點,突出“教養”和“本領”雙元并重的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應包括人文素養模塊、專業素養兩大模塊。
3.1 人文素養模塊
由思想品德+文化素養+職業素養三部分的課程組成各專業的公共平臺課程。旨在有效實現素質教育目標,培養學生掌握適應社會生活工作的基礎方法與基本能力,包括思考判斷能力,學習能力、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具備社會責任感、知禮尚儀等人文素養,掌握英語聽說、計算機應用、應用文寫作等基本能力。該模塊可占總課時的40%~50%。
3.2 專業素養模塊
由專業核心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專業發展能力課程組成,主要為專業基礎課和基本技能訓練課。它既是學員入行的敲門磚,也是職業發展的基礎,更是體現人才培養的基本規格和質量要求的核心課程。占總課時的50%~60%。
專業核心課的構建按崗位能力的培養為依據,滿足學生職業崗位的要求、挖掘其職業生涯中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專業實踐課程包括專業實習、專題調研、畢業論文(含答辯)或畢業設計(含答辯)、課程設計、技能考證、創新項目等。為拓寬學生專業知識面,適應學生職業或崗位工作需要,可開設實用性的選修課,如“職業指導、創業、創新”等專題課程、專升本專題課等。可推行自主菜單式選課,滿足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
課程體系框架如下圖所示:
4 成人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實踐
4.1 實施工學結合,“以證代考”
鼓勵成人學員把學到的知識用于發現新問題,解決實際問題上。學員根據從事或將從事的職業(專業),通過選修課程、自學、參加培訓等方式進修并考取職業技能證書,獲取從事相關職業(專業)的資格可申請對應的免修課程。
4.2 實施“項目成果、獎項、創新活動等獎勵學分”
鼓勵學員學以致用,積極參加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勇于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開發新產品、設計新的解決方案,參加學科競賽活動等,并根據項目成果、實物、獎項等給予獎勵學分,獎勵學分可對應專業培養計劃,計算相應的選修課學分。
4.3 由CRP信息化網絡學習平臺提供學習資源
打造“校園資源計劃”(即CRP管理系統),它將“空中課堂”、“教學資源平臺”等系統構成一個數字的虛擬空間,使學習由校內延伸到校外,由課堂延伸到課外,學習時間可自由支配。學員可以通過“空中課堂”、“教學資源平臺”提供的各專業課程的教學課件、視頻等,通過“空中課堂”進行網上測試、師生互動交流,學習安排上將有更大的自主性與靈活性。
4.4 實行跨班上課、跨專業選修課
為解決成人學員工學矛盾突出的問題,可提倡跨班上課、跨專業選修等方式,使學員更好地兼顧工作與家庭、學習三者的關系。
參考文獻:
[1]葉忠海.成人教育學通論[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
[2]李明善.成人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建構[J].繼續教育研究,2010(9).
篇6
關鍵詞:成人高等教育;課程體系;合理構建
為了培養適應教育改革與發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構建新世紀成人高等教育課程體系,是成人教育教學改革中的重中之重。鑒于課程與課程改革在人才改革、專業建設和學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與重要作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成人教育課程體系,實現成人教育課程體系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形成科學合理的國民教育體系、對于培養全面、可持續發展的人力資源隊伍,構建和諧的學習型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成人教育課程體系的現狀
課程體系也稱之為課程設置或課程結構,它不是指某一科目的理論體系,而是由構成各專業間全部課程的各組成部分按照一定層次結構組成的整體。目前,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課程體系烙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很深的痕跡。首先表現為課程目標的確定上片面,注重社會需求,僅僅關注成人學員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過分“職業化”,“專業化”。同時,成人高等教育課程套用普通高等教育課程目標,犧牲了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的有效性和實用性。其次表現為課程內容的片面性,片面強調課程對學科發展的促進作用和學科體系的嚴密性,忽視學生的經驗、生活和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成人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不適用于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結構還表現出單一性,沒有選修課或選修課范圍狹窄,從而限制了學校結合學員個體差異進行教學的可能。最后表現為課程評價的僵化性,課程評價中重目標輕過程,注重量化評價方法,忽視質化評價的方法,片面追求評價的客觀性。
二、課程體系建設應堅持的基本原則
新形勢下成人教育課程體系構建要以科學技術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依據,以培養扎實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廣適應的人才為目的,深入研究,認真討論,在課程體系建設時,應考慮學負的身心發展特征、學員個性差異;課程內容的選擇要體現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反映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課程內容的選擇要成為一個開放的過程,以適應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不同地區的差異,以利于學校、教師發揮創造性,使課程實施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過程;從課程的整體性出發,內容的選擇不能僅從某一學科的角度出發,要考慮學科門類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拓寬課程體系的覆蓋面,增強課程體系的完整性,講求教育的滲透性,要將綜合性內容納入課程。
三、成人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為了使成人高等教育課程體系與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規格要求相適應,與營造學習型、和諧型社會相配套,必須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評價等方面實現全面的更新與改造。
1.課程目標的全面性要融合社會需求、個人需求和學科發展需求,實現課程目標的全面性。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目標對于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的設計和實施具有導向功能,成人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必須首先確定科學合理的課程目標。在經濟全球化、信息技術網絡化、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化的今天,對社會來說,急需大批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的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對于成人個體來說,要從容應對社會的各種挑戰,實現個人的自我發展,必須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質,使個人的全面發展成為個體的內在需求。對學科來說,應反映本學科最新成就或前沿進展,以滿足社會和個體發展的需求。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目標應將社會需求、個人需求和學科發展的需求有機協調和融合,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2.課程內容的整合性在課程內容上要實現社會生活、個人經驗和學科知識三者之間的整合。由于成人集推動社會發展的主體與學習者于一身,其學習內容必須盡快反映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的變化,盡快適應職業變更的要求,盡快適應個人角色轉換的要求和個人生活轉換的要求。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要緊密跟隨當代社會發展需求,重視個體的發展愿望,結合學科的發展趨勢。成人高等教育課程內容要盡可能吸收與反映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的內容,使課程內容充分體現出人與社會生活、社會發展的緊密聯系,使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最新成果進入成人高等教育課程,改變過去完全按照某一專業學科本身的邏輯組織課程內容的做法,使課程體系具有濃烈的現代化氣息,以拓寬學員的視野,激發學員的創新意識,培養與提高學員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的能力。
3.課程結構的綜合性。按照現代社會與科學的發展,對學科設置及內容進行選擇和組合,重視課程的綜合化,設計體現課程的整體性田。課程結構的綜合性要努力實現必修課與選修課、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相結合,努力實現課程綜合化。當前我國的成人高等教育的課程結構體系依然存在著諸多不協調的現象,必修課一統天下,無選修課,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相互割裂等。必修課程是保證所有成人學員達到基本學歷而開發的課程,以確保所有成人學員達到該專業所規定的統一要求,而選修課是讓成人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發展要求而自由選擇的課程,在于滿足學員的個性發展和特殊能力的塑造。人文學科的主要功用在于培養學習者的人文精神,通過對人類的智慧結晶和閱歷經驗的體悟、感受和交流使學員產生心靈的震撼和共鳴,實現人格的完善、心靈的塑造、精神的啟迪和智慧的提升,使個體自由地選擇適合自己的正確的生活方式。自然學科向人們傳授自然科技知識、發展人的技能、開發人的智力。因此,實現成人高等教育課程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相補充,是優化成人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實現成人高等教育課程目標全面性的重要手段。
篇7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結構;層次結構;類型結構
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結構問題是課程理論需要重視的問題。筆者認為,課程結構是指各層次、各類型課程間的構成比例及相互間的縱橫關系。課程層次結構是指涵括不同知識、技術層次與水平的課程的比例等關系。課程類型結構是指各種性質的課程的比例等關系。下面,就課程層次結構和課程類型結構兩個維度,論述確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結構時應注意的有關問題。
一、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層次結構應注意的問題
高等職業教育的層次問題決定了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的層次結構問題。進一步講,這必然與高等職業教育本身在整個教育領域的定位層次問題和高等職業教育內部各類、各種人員的教育層次及差異問題有密切聯系。
從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層次看,高等職業教育是一類教育(職業教育)高等層次。這就決定了高職課程的定位層次必須是高等教育的課程,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在畢業時應具備高等教育的相關水平。因此,高職課程不能層次過低,而導致不達標,當然也不能過高而超出學生的能力范圍,應是符合學生實際的高等教育的課程。
從高職內部受教育者的狀況分析,高職課程應在高等教育課程的范疇內,有不同的層次和側重。據分析,在當前和今后的很長一段時期,伴隨著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的趨勢,高等職業教育要以擴大公民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為主題,耍為每一位愿意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公民提供合適的教育及課程,這就意味著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來自多方面,且教育基礎是多層次的。事實上,生源多樣化是高等職業教育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這種基礎有異(不同生源的學生的職業理論基礎、技能基礎及實際工作經驗各不相同)、來源廣泛、目標多樣、需求多元、層次不同的受教育者,決定了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必須解決好層次結構問題。在課程建設上,課程要具有多種層次,必須提供不同層次、不同側重的課程。例如,應提供繼續深造的課程、職業技術培訓課程、閑暇教育課程甚至部分啟蒙式教育課程,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每一層次的課程都應體現基礎性,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為終身學習、終身教育奠定基礎。
二、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類型結構方面應考慮的幾對矛盾關系
從課程類型結構角度分析,人文型與科技型、理論型與實踐型、傳承型與創新型、必修型與選修型、分科型與綜合型、基礎型與拓展型、本土化與國際化等多對范疇所組成的課程結構問題都是需要綜合考慮的。總體上講,各類課程結構要以追求和諧性、均衡性和適切性為旨歸,即做到各范疇內的課程類型結構能夠搭配合理、相互支撐、體現特色。這種“和諧性、均衡性和適切性”的度的把握,取決于社會需求和學生的工作需求、生活需求、學習需求,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培養目標。
(一)丈與理的關系:人文課程與科技課程相結
合,側重科學技術21世紀我國普通高校的課程改革之一是注重通識教育,職業教育同樣必須關注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毫無疑問,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必須突出技能和技術。高職畢業生主要到生產第一線從事成熟技術,特別是成熟的高層次技術的應用和運作。因此,要強調技術性課程或課程的技術性要強。但在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的同時,也要積極應答社會發展及人的發展對人文精神的呼喚;強調人文精神的培養,弘揚傳統文化,進一步滲透“可持續發展”理念。這是因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雖然是以技術為主的教育,但這并不否定進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尤其在當前世界面臨共同難題日益增多和棘手的時期,單純的科技教育往往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則離不開人文教育。通過人文教育,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科技倫理素質,同時也可以增強學生關心人、注重人的意識,促使他們不斷考慮人生的價值與意義,著重為人的生存與發展著想。只有這樣,高職教育才能發揮最大作用。
人文教育與科技教育相結合的大前提確定后,應怎樣處理它們之間的具體關系呢?筆者認為,對于培養第一線應用性、實踐型人才的高職教育而言,應適當側重科技,即側重第一線的生產技術、建設技術、管理技術、服務技術的教育。這是由高職教育類型所決定的,是特色所在。
(二)虛與實: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側重實踐
高職教育應強調理論課程,做到理論知識要起指導作用。高職不同于中職的主要表征之一,就是高職的理論性更強,理論知識起重要作用,或者說高職的技能、技術教育是建立在更為堅實的理論知識之上的。如果從人才培養的層次上講,高職主要培養技術型人才,而中職主要培養技能型人才,顯然,技術型人才的理論水平應高于技能型人才的理論水平。因此,高職專業培養目標及課程體系等方面都體現出對理論知識及素養的要求,都注重加強理論課程的設置及教學。但高職到底傳遞什么類型的理論知識,傳遞多少理論知識,什么時機傳授為宜,還需要探討。筆者認為,高職專業理論學習不在于達到掌握“為什么”的水平,而主要在于能夠達到通曉“是什么”和學會“怎么樣”的層次,即達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水平即可,主要側重應用型知識,強調為技術和心智技能及高級技能服務。這些應用型知識以有用、夠用、必需為度,適當兼顧一些學科理論知識,為學生進一步提高、發展作鋪墊。
同時,高職課程應兼顧實踐需求:實踐性是與理論性相對應的特點,它與理論性相輔相成。高職作為職業教育的一個較高層次,是適應市場需求而設立的一種專門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它仍要遵循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一般規律,突出職業教育的“實用”、“實訓”、“應用”等特點。根據職業技術教育的基本特征,必須針對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及具體崗位需求狀況,加強實踐教學,培養急需的應用性人才。因此,高職課程必須以專業實踐課程、實訓課程為突破口,建立校內外實驗、實訓基地,加大實驗、實訓力度,加大課程改革力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大力培養第一線的高級應用性、技術型人才。實踐課程及教學效果如何,是高職所培養的人才是否具備崗位和職業針對性,是否適應經濟社會需求的關鍵所在。
因此,高職課程必須在實踐性和理論性的張力間作出選擇,做到極強的實踐性和必要的理論性相結合。在此基礎上,適當側重實踐課程,這也是高職特色所要求的。
(三)新與舊:要做到基礎與前沿結合,傳承與創新結合,側重高新技術和創新
從知識、技術發展的角度看,基礎與前沿需要結合。每一門學科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科學技術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構成了學科的核心和基礎,在較長時間內穩定不變。因此,教學內容和教材必然具有繼承性,這已被長期的教學實踐所證明。保留這些傳統的基本核心內容,不能視為陳舊落后。但是,必須以最簡潔的形式,表達出學科的發展過程和基本理論體系,而把側重點放在從這些基本核心內容出發,有效地引導學生掌握最新的、最先進的科學內容。①高職的教材必須著眼于在重視基礎內容的傳遞的同時,把學生引導到科技的前沿,這是培養創新人才所必需的。要“盡快改變過去過分強調基礎知識系統性和完整性的傳統做法,通過按類教學,盡力拓寬知識的覆蓋面,大力傳授反映當代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新發展的多種新知識和新成果”。②同時,“在基礎知識特別是專業知識的教學中,適度增加可供學生參與討論的內容,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培養學生理解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③正因如此,任何教材如果“只見科學知識成果和結論,不見其背后隱藏著的辯證發展的科學思維;只有教師所要講授的內容,而缺乏學生思考鉆研的余地;只要求學生掌握基本內容而不重視拓寬視野、把學生引向更廣闊的知識天地”,…那么,它們都不能滿足創新教育的要求。
從行業、崗位發展變遷看,傳承與創新須臾不離。經濟、社會發展所顯示出的一個主要特點是產業變遷頻繁、新技術行業不斷涌現,這要求高職把系統的基礎知識、技術同最新的前沿性知識、技術聯系起來,培養學生從業與轉崗的能力,尤其要求從業人員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具有創業能力,具有使產品升級換代的能力。而創新離不開
育成為受教育者為一生奠定學習和工作的基礎,是受教育者不斷補充信息、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載體。雖然高職僅僅強調培養技術型人才,以及它為更高層次的教育輸送人才的任務現在還未能得到完全承認及很好落實,但高職必須在事實上承擔起為學生一生發展服務的任務,因為任何一種終結性教育都與終身教育的潮流相違背,都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課程開發應強調課程的拓展性,強調正遷移性和發展性,為受教育者的一生負責,它應該使學生具備不斷學習、提高的能力。這也是職業教育正由“需求驅動”向“發展驅動”轉變及以人為本思想的根本體現。可以說,高職教育必須向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回歸,以便完成一切教育都應該完成的基本任務和目標。
(七)本土與國際的關系:課程的本土化和國際化相結合,突出培養國際化人才
對于高職而言,要做到本土化和國際化結合,既要結合我國國情,強調本國特色,又要突出面向世界,并側重國際化人才的培養。
國外的職業教育往往是與培訓聯在一起的,通常意義是“技術職業教育與培訓”(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它側重了培訓的內容。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概念包含“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兩層含義,“高等教育”有學科和學術的成分。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強調本土化非常重要。高職課程必須在“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兼顧中,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比如,必須結合我國目前實踐教學體系和實訓基地的實際,確立以實踐和理論并重為原則。
教育國際化是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所面臨的良好機遇,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后,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競爭范圍的擴大、競爭速度的加快及合作越來越密切,都將給中國的職業變換提供充分的內動力。職業教育國際化表現在課程內容方面,就是要做到課程內容與國際接軌。目前的高等職業教育機構受舊有運行機制的影響很深,難以培養能夠面向國際的職業人才。因此,我們必須突出高層技能人才的培養,調整職業教育課程,借鑒職業經驗,加大教育培訓設施的投入,減少職業教育成果上的差距,注重人才動手能力的培養,以增強高等職業教育的競爭力。要從兩個方面人手:第一,積極向世界學習,加強與世界合作。比如,在課程建設方面,就要學習世界各國先進的課程開發理念,注重課程的針對性、靈活性、發展性等特點。第二,培養國際性人才。高職教育要為經濟主戰場服務,要滿足經濟發展及競爭、合作的需要。我們必須主動出擊,主動滿足加入WTO后經濟發展全球化趨勢的要求。高職教育要時刻面向世界,為企業參與世界范圍內經濟競爭與合作而培養“知識工人”。反映在課程上,就是要加強外語素質培養,加強國際法教育,加強國際貿易能力培養,加強國際理解教育,等等。不斷增強學生的國際意識,形成開放的國際視野,從而使先進的知識、技能在國際范圍內流通,實現國際范圍內信息、資源、經驗的共享。
[注 釋]
篇8
關鍵詞 高等職業教育;學術型高等教育;課程設置;課程理念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4)08-0036-03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起步較晚,在教學計劃、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方面都承襲了本科院校學科型的許多做法,致使人才培養效果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一定偏差,制約了高職教育的發展。近幾年來,隨著評估和規范化建設的深入,高職課程改革與建設取得了良好成效,但由于受學術型高等教育影響根深蒂固,高職教育仍然大量殘存本科壓縮型的學科型課程結構和教學模式的痕跡,影響著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本文從三方面對高職教育與學術型高等教育課程進行比較探析,為進一步改革和完善高職教育課程體系,促進高職教育持續健康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一、課程理念比較
課程理念與人才培養目標有關,不同的高等教育類型,對應不同的培養目標。通常把人才分為四類,即學術(研究)型人才、工程(設計)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技術型人才。學術型高等教育培養的是前兩種人才,而高職教育培養的是后兩種人才,具體詳見表1。人才培養目標是確立課程理念的基本依據,依據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分別形成學術型高等教育和高職教育的課程觀與課程體系構建理念。學術型高等教育的課程觀是以學科為中心構建課程模式,服務于學科建設和知識積累,旨在培養學術(研究)型、工程(設計)型人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課程觀是以技術為核心構建課程模式,服務于技術開發和職業訓練,旨在培養技能技術應用型人才。
二、課程結構特性比較
不同的高等教育類型對應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和不同特性的課程結構體系。學術型高等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結構體系之間既存在必然的聯系,也存在本質的區別,具體見表2。
學術型高等教育課程結構體系具有完整性、系統性、層次性和理論性四大特點;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結構體系相對學術型高等教育則對應有獨立性、跳躍性、平行性和實踐性的四大特點。學術型高等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結構體系之所以存在這樣的本質區別,其原因還是人才培養目標不同所致。
學術型高等教育的課程結構體系講求學科的完整性,因為學術型高等學校主要培養學術型和工程型人才,主要從事科學研究、設計、規劃、決策等工作,所以要求學術型高等教育的課程結構體系完整,包括具有較寬厚、涵蓋本學科主要內容的理論基礎知識,課程設置應體現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而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結構體系則不同,講求相對獨立。這也是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高級應用型、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所決定的。這類人才要在生產第一線從事為社會直接謀取利益的工作,必須具備較成熟的規范技術和服務的能力,通過他們的努力能夠使工程型人才的設計、規劃、決策變換成為物質形態的物品,或者為社會創造直接價值。這就要求其課程結構體系不要按學科要求,而要按職業能力要求確定相關課程。
三、課程模式比較
不同類型的高等教育培養不同類型的專門人才,對應不同的培養模式和課程模式。
(一)學術型高等教育的三段模式:“公共基礎-專業基礎-專業”
三段模式的依據是按學科設專業,以該學科的理論體系為框架設置課程,故三段模式又稱學科模式。各課程彼此之間存在著嚴密的邏輯關系,且按寬基礎模式分配課時,共同為系統服務,共同為“學科中心”的課程結構體系服務,以強化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完善性。其目標是培養有“后勁”,對工作有較寬適應性的學術研究型和工程設計型人才。這是以學科為中心的學術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模式。這種模式的教學觀本質上是屬于知識本位的。這種模式易造成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重理論、輕實踐”,“重原理、輕案例”,“重設計、輕工藝”,顯然不適合以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的高職教育。
(二)高職教育的基本模式:“1+X”模塊式課程結構體系
這種模式是在“本科壓縮型”向富有高職特色課程體系轉換過程中形成的,故稱之高職課程體系的基本模式,具體見圖1。“1+X”模式中的“1”代表語數外等文化課及計算機應用基礎、人文素質課程,這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總體要求,所有學生對“1”都必須掌握。“1+X”模式中的“X”代表若干個平行的職業能力課程模塊,每一個模塊代表的是某一類崗位(群)。每個模塊中的課程包括專業技術基礎課、專業課、實驗實訓實習課,針對某一類職業崗位群。“1+X”模式打破了學術型高等教育的“三段式”課程結構,將所有課程分為兩類:一類是人文修養綜合素質課程,另一類是職業能力課程。這種課程結構體系體現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固有特征,反映了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思想,符合高職教育規律,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必然選擇。
(三)高職教育的發展模式:“層次-模塊”課程結構體系
經過多年的探索,各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由“1+X”模式,逐步發展為與市場需要崗位(群)聯系更緊密,更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模式。起步于2001年的寧波大紅鷹職業技術學院的“層次-模塊”課程體系,贏得教育界的關注與充分肯定。這種模式是在基本模式“1+X”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故稱之為發展模式。“層次-模塊”課程結構體系以職能為核心,由核心層、支持層、基礎層、特色層4個層次和14個模塊的課程組成。核心技術課模塊包括核心技術課和專業技術課,覆蓋該專業對應職業崗位群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識和技術,教學上側重于技術原理、技術方法的講授,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條件學好這些課程,掌握本專業必備的知識和技術,確保學生有一技之長。基礎層涵蓋的課程和心理健康課、職業指導、選修課,實際上是以上“1+X”模式中的“1”的發展,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競爭力和綜合素質,其中所涉及的課程以“必需、夠用”為原則。過程性課程模塊,是在“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指導下,為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學機會、動手機會、表達機會、創作機會等而開設的過程性特色課程。
關于“層次-模塊”課程結構體系的作用和特點,筆者贊成有研究者結合寧波大紅鷹職業技術學院實踐所闡述的觀點。一是“層次-模塊”中各層各模塊均緊緊圍繞職業技能這個核心,突出這個核心,再按核心課程的需要逐層服務于核心,形成一個圍繞核心環環相扣的課程總體結構。二是這種結構由內到外依次體現出“職業技術核心”、“動手能力優先”和“注重人文和科技素養”的課程設計原則,貫徹從高職學生發展實際出發,“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三是這一課程體系結合“2+1”教學模式和分流培養措施,構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高職人才培養體系。
參考文獻:
[1]胡燕燕.淺談高職課程體系的構建原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1):47-49.
[2]俞瑞釗,高振強.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課程體系構建之實踐與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07(5):41-44.
[3]曹勇,劉燦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之比較研究[J].職教通訊,2001(9):18-21.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Curriculum Setting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cademic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HONG Shao-hua
(Wu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Wuhan Hubei 430065, China)
篇9
關鍵詞: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課程;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G72 文獻標識碼:A
課程建設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精品課程建設的效果和水平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質量,更是成人高等教育特色建設的重要抓手。構建以學習者和社會需求為本的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課程評價指標體系,是對成人高等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宏觀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促進成人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
一、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課程評價指標體系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成人高等教育辦學的主體一般都是普通高等院校,他們雖然具有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優勢,但培養模式及課程評價卻忽略了教育對象和培養目標的差異性,教育模式和評價體系仍然延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近幾年雖有不少針對成人高等教育的研究和改革,然而能力本位、工學結合的課程模式仍停留在理論層面上的比較多,有些省市雖然在嘗試改革實踐,但還不夠完善,課程體系建設過程缺乏協調,缺少對課程評價內容和體系的系統性研究和實踐。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課程評價內容的側重點及結構偏移
受普通高等教育課程評價模式的影響,成人高等教育的課程內容存在著重學科、輕能力,強調基礎理論知識的系統性,教材選用、教學方法、考試方式等多采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成規。知識傳授與成人現有的知識結構脫節,忽視了集知識與應用能力擴展為一體的職業導向性培養,教學模式未能形成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的良好局面,造成評價重心偏移。
(二)課程評價的主體不完整
成人高等教育的課程評價主體仍然注重各級行政主管部門及高校的專家以及學生的一次性評價,造成評價主體單一,與社會沒有聯系。學習者是已經走上工作崗位,并具有一定工作經歷的成人,因此評價主體缺乏用人單位、行業、企業、已經畢業的學生的多方參與,課程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由于評價主體的不完整,評價結果可能會產生偏頗。
(三)課程評價指標體系不健全
目前,還沒有一套科學完善的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課程評價指標體系。成人高等教育多是在普通高等教育課程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做了部分修改,并未經過對教育對象進行全面的系統性的考定。這造成已形成的評價體系、標準與成人高等教育的類型與特色脫節的諸多問題:指標過時,評價方法簡單,權重分配不合理,缺少對課程根據形勢的變化進行動態管理和不斷改進的長效機制等等。
二、構建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課程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
科學的精品課程評價指標體系一要全面,即涉及課程教學的主要方面,至少包括“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特色”等方面;二要細化,即評價指標所指明確,表達扼要;三要客觀,各項指標的賦值與該指標體系中的地位相一致。同時,在構建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課程評價指標體系時必須堅持科學性、適用性、特色性等原則,只有在此基礎上建立的精品課程評價指標體系才是科學的、客觀的和可行的。
(一) 職業性與特色性原則
成人高等教育的精品課程評價指標體系應根據自身發展的特點,從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以及在職從業人員的實際出發,成人高等教育教學質量評價主要以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為標準,注重培養人才的實際應用性和社會適應性;成人高等教育表現為以學為主、以人為本的特點,使成人自學能力、學習態度的提高等指標在評價體系中的權重應有所增加,注重成人高等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區別性。
(二) 全面性與開放性原則
課程評價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設計評價標準時要充分考慮學習者專業綜合素質的提高,還要兼顧學習者的特征和個性需求,并要考慮企業、行業的實際需求。評價主體也同樣必須同時兼顧行業、企業、學生、學校、后續課程、社會等多個主體。評價方式應采用整體與部分、定性與定量、問卷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課程考核也應注重知識的拓展與外延、相互整合、更新,教學方法、手段的多樣性及學習成果互認等。
(三) 科學性與適用性原則
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課程的評價,既要考慮學校的實際情況,還要遵循教學的內在規律。在制定評價指標體系時要抓住關鍵,在注重對教學評估自身的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緊扣評價目的,找出事物外部與內在的邏輯關系,最終把反映課程的可觀察、可測量的外部表現確定為評價指標。在評價方法上應當注意定量和定性的有機結合、可測量性與簡易性的結合、精確與模糊的結合,同時應注意評價指標體系的不斷更新與完善。
三、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
依據教育評價理論,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課程評價指標體系是由一系列多級的、經過系統化的反映被評價對象目標和相互關聯指標構成的有機性集體或集合,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能使該項評價確實發揮導向、激勵、改進、鑒定作用,保證評價的成功。
把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課程評價的內容分為4個一級指標和14個二級指標,并對這14個二級指標的標準進行說明,要指出主要的觀測點、具體的評價方法及評價等級,評分等級至少分為三級,分別是A、B、C,評價方法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以提高評價結果的可靠性與可比性。評價方案可由綜合評價與特色評價兩部分組成,其中綜合評價占70%,特色評價占30%。總分計算:M=∑KiMi,其中Ki為評分等級系數,A、B、C的系數分別為1.0、0.8、0.6,Mi是各二級指標的分值。(見表1)
參考文獻
[1]劉雯川等.高校院系教學設計與精品課程建設及管理考評實務全書[M].北京:中國教育出版社,2009.
[2]李攀.十年來我國成人高等學歷教育課程設置研究述評[J].成人教育學刊,2011,(3).
[3]陳龍根等.人本主義理念下的成人高等教育課程設置探析[J].成人教育學刊,2011,(3).
篇10
關鍵詞:成人教育課程設置課程體系改革與創新
幾十年來,成人教育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人才。在人類邁入21世紀的今天,成人教育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成人教育也面臨著進一步改革,其核心就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是一項復雜的涉及面廣的整體的系統工程。本文擬對成人教育的整體課程改革和創新問題作以初步探討。
一、成人教育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
1、課程體系忽視成人教育的特點。成人教育有兩個顯著特征:一是社會性,表現為社會組織,全民參加;二是非正規性,指成人教育的組織形式及行為方式超越了普通教育常規,采取“按需施教”。現行的成人教育的課程體系沒有很好地體現這兩個特征。表現在課程門類不齊全,不能為成人學習者提供充分靈活的選擇機會。其次,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方面不能很好適應社會發展及個體的需要。再有,現行成人教育課程體系,忽視成人學習的獨立性、實踐性、實用性和選擇性等諸多特點。
2、課程目標以學歷為導向。成人教育是一種為成人提供的各級各類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擴大教育機會,提高國民素質,增強就業能力,實施終身教育。但成人教育在教學實踐中由于調資、轉崗、提干、分房、晉級等都與學歷息息相關。于是,許多成人學校甚至教育主管部門都看好這一市場,課程建設過分強調以學歷為目標導向,偏向于為學歷而學習,其實際效果和目標差距很大。
3、課程結構不合理。我國成人教育課程在設置上普遍存在著結構不合理的現象:各校課程設置大一統,各類學校,各地區無特色無區別。必修課程一統天下,選修課很少。重理論課,輕實踐課;重知識型課,輕智能型課;重專業性課,輕基礎性課。重視分科課程,輕視綜合課程。重視智育,輕思想品德教育。
4、專業設置重文輕理。目前,成人教育的招生專業偏重文科,偏重熱門專業,對理工科和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重視不夠。個別學校注重經濟效益為爭生源,不顧自身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情況,盲目申報新專業、熱門專業,甚至個別專業有其名,無其實。教學計劃、教學內容與原有的專業重復,教學質量難以保證。造成教育投入的浪費和人才培養結構的失調,也限制著自身的發展。
5、課程內容陳舊。課程內容陳舊落后,內容更新緩慢,許多成人學校直接采用普通學校的教材,有的雖有改動,但基本上是借用或移植普通學校教材,結構體系主要是以理論學習為主。這與現代科學知識發展和社會生產生活發展不相適應,也不適應各類成人學校的培養目標和成人在職學習的需要。表現在:專業基礎課內容與實際聯系不密切,專業課的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層次偏高,不注重實際能力的培養等。
二、成人高等教育課程設置的原則
成人高等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問題是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要以終身教育思想為指導,建立起現代的、發展的現代課程體系,以適應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成人高等教育課程體系應遵循成人特點、實用性和開放性和綜合性四原則,應處理好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理論與實踐兩對關系。
1、突出成人特色原則。成人高等教育的是專門針對成人進行的教育,對比普通高等教育的對象,成人在生理、心理發展基本成熟,個性比較穩定,自我意識較強,而且經歷了社會生活的磨煉,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設置課程時要充分考慮到成人學生的這些特點,才能發揮成人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成人學生學習策略、學習風格的形成。總的來說課程門數不宜太多,教學內容應做到“少而精”,體現出成人特色。
2、突出開放性原則。成人高等教育是面向社會對“當班人”進行的“開放性”教育,是針對成人各個時期需要的崗位教育以及適應“活到老,學到老”終生需要的知識充電教育,這要求成人高等教育相應的課程體系應有一定的靈活性、開放性。課程的設置應從強調教育的統一性轉變到強調創新能力和革新精神。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將體現高新科技和社會發展最新成果特征的多學科知識,反映到課程設置中去,使人才充分適應多樣化世界的需要。
3、突出實用性原則。在新形勢下,從狹窄的專業教育轉向綜合的素質教育已成為高教改革的世界性潮流。對此,要審視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課程內容的選擇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應對經濟、文化和整個社會變化的能力,即社會適應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促進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可持續性學習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4、突出綜合性原則。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廣泛交叉、相互滲透,單一學科已無法解決現代社會面臨的環境、人口、文化沖突等重大問題。因此,成人教育必須擯棄傳統的以知識點為主的教育內容設置,以拓寬基礎、淡化專業、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加強學科間的邏輯和結構上的聯系從而提高學生綜合性素質能力為原則來設置所需課程,強調科學思維方式、知識規律和學習方法的學習。
三、改革和構建成人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思路
對于新時期的新的人才規格要求,成人高校必須要做出相應的反應,要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來滿足這些新要求,其中課程改革則占據著重要地位。在新的形勢下,成人高等教育的課程改革應該把握以下幾個基本出發點。
1、確立成人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目標。
課程目標是指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以及在一定的教育階段的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可望達到的知識技能和實踐能力程度。成人教育按其功能,可劃分為四大類:補償教育(含掃盲教育,文化基礎教育,學歷教育),繼續教育,成人職業教育,社會文化生活教育。因此,成人教育課程的目標應是非常明確的。在確立課程目標時,應為實現成人教育的功能和目標,考慮學生身心發展因素,遵循人類認識發展的規律,吸收社會發展需要,也就是持社會——個體發展統一觀。因此,成人教育課程的目標應反映未來人才的思想,改革的著眼點瞄準未來,強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的探索精神作為課程目標改革的努力方向。
2、突破傳統的課程結構模式,實現課程體系的根本轉變。
傳統的成人教育是按“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這種“三段式”來制訂教學計劃,忽視了成人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成人學生的崗位需要。要構建具有成人特點的課程體系,就必須破除這種辦學和教學的舊觀念,首先要處理好如下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處理好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關系。成人高等教育培養的目標是實際應用型人才,基礎理論和專業基礎理論教育就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以掌握概念、強化應用為教學重點,加強在職針對性,突出崗位能力培養。如果過分強調基礎,內容偏多,難度偏大,勢必增加成人學生的學習壓力,不但不能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反而造成其畏難情緒,會影響到正常知識的掌握。第二,處理好傳統內容和現代內容的關系。傳統的比較穩定的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有利于專業的規范化,但它容易走向僵化,導致教學滯后于社會發展。因此,應當大膽突破傳統內容的局限,對一些明顯過時的東西要堅決摒棄,要把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建立在現代教育技術的平臺上。第三,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我們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上,應當對學生在今后工作中用不到的理論知識刪減,盡量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最好能結合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從理論上歸納、升華,舉一反三,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立足于人的全面發展,以終身教育理論來構建成人教育課程體系。
社會的發展,對個人不斷獲得知識、技能以適應不斷變遷的社會生活的要求更為突出。這要求成人高等教育應以改善學習者職業技能、提高生活質量、發展個人的理性能力和參與社會或集體事務為目的,用終身教育理論來構建其課程體系。在構建課程模塊時充分考慮成人學生在學習生涯發展過程中個人能力、人格、經驗的階段性變化,并依據這些變化提供生涯導向的學習活動的課程,以及多元化的教學內容。
四、成人教育課程設置改革和創新的內容
成人教育是為提高國民素質,和勞動者綜合就業能力,實施終身教育,課程設置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新形勢之下,面對嚴峻的挑戰,針對我國成人教育課程建設中的問題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1、調整成人教育的課程結構
(1)必修課與選修課并舉
必修課是教學計劃中規定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它保證了學校所要培養人才的基本規格和質量要求。公共課、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都屬必修課,必修課強調“專”,“精”,針對性,應用性要強。選修課指教學計劃中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自愿選修的課程。選修課對于拓寬和加深學生的知識領域,發展智力,培養研究和創造能力有重要作用。選修課可適當“寬”點,選擇性大些。如何確定這兩者的比例,對于成人非學歷教育一般不存在這個問題。對于成人學歷教育,則應加強擴大成人教育選修課的范圍和比例,減少必修課所占的份額。這要求在注意課程整體性的同時,要加強課程的靈活性,增強學生對課程的選擇性,擴大選修課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
(2)按綜合課程組織新的課程類型
當前,科學向整體化,綜合化的方向發展,而成人是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理解能力的人,綜合課程恰恰體現了成人教育的特點和社會發展的趨勢,因此,成人教育課程應按綜合課程來組織。國內一些地區和企業的職工培訓也進行了這方面的實踐。以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的課程為例。將“數學”與“電路”結合為“電路數學”一門課,把代數方程與直流電路、三角函數與正弦交流電路,矢量和復數與正弦交流電路計算,微積分與其在電路分析中的應用,邏輯代數與其在邏輯電路中的應用結合在一起介紹,成為跨越多門傳統的技術基礎的專業課程。經多次實踐證明,這樣的課程對在職成人教育學員是比較適用的。
(3)實質課程與形式課程并重
實質課程與形式課程是指課程設置的目標與內容,是旨在學習,接受知識,抑或發展智力、能力而界定的兩種課程體系,在課程論史上曾有不同的主張。實質課程旨在使學生掌握實用的科學知識,為將來從事職業活動作好準備。形式課程旨在訓練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智力。作為成人教育因其當前工作的重點是大力開展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重視從業人員的知識更新。所以課程應以實質課程為主。如加拿大的大學舉辦的在職人員專題講習班,其課程完全是根據企業的實際需要設計。同時應注意的是:科技發展迅速,知識更新加快、社會競爭激烈,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正確處理各種矛盾,顯得尤為重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緊迫的任務,因此在課程設置上,形式課程不能忽視。
2、改革和調整課程內容
(1)突出理論內容的指導性,強化實踐教學內容。
成人教育由于其教育性質、特點、任務、培養目標,決定了理論教學內容不可忽視,但它有別于普通教育,在理論教學內容方面不能過于追求系統、寬厚,而要突出重點,適當拓寬,突出應用,能適應崗位所需,并為將來發展奠定基礎,突出其指導性。另外,當前成人教育的重點是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這就要求在課程內容上強化實踐教學內容。而且成人學習具有目的明確、自制力強、理解能力與意義識記能力較強,且注重學以致用的特點,因此強化實踐教學已成為學員的普遍要求。近年來各國成人教育強化課程的實踐內容已成共識,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踐教學內容比例有新的變化,如法國短期技術學院的大班課只占總課時的30%左右,各種技術指導課占40%,其它均為實際操作課,后兩者為實踐教學內容,共占教學總課時的2/3以上。
(2)適應新形式需要,更新教學內容
我們的社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全球信息產業在信息服務、通信產業、計算機與網絡產業方面的發展尤為迅速,終身教育的思想逐漸為各國所接受,教育將更著眼于提高人的素質與促進社會生產生活發展所需。為適應這種形勢,我們必須刪除掉課程當中一些陳舊的內容,同時應把最新出現的人類的科學文化成就反映到課程中去,體現“先進性”。課程內容和課程設置必須根據不同層次人員的知識基礎和實際需要確定,以世界科學技術發展中有關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為重點,注重針對性、實用性、科學性、先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