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食品安全問題范文

時間:2023-10-30 18:00: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常見的食品安全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常見的食品安全問題

篇1

關鍵詞:

為了進一步做好我區食品安全工作,切實加強對我區羅山商城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筆者針對“羅山商城食品安全監管存在的問題”談幾點個人看法,以共勉。

一、基本情況分析

筆者以紅寺堡區羅山商城為例來談談農村集貿市場食品安全監管問題,羅山商城是紅寺堡區群眾特別是農村群眾購物的主要聚集場所,據統計,羅山商城共有各類經營單位600余家,涉及餐飲業、小吃攤點、鞋帽、布料、服裝經營戶、服裝攤點,百貨商店、調料店、糧油店、美容美發、化妝品經營、洗浴、蔬菜攤點、水果經營攤點、肉類(雞蛋)經營店、饅頭加工銷售等經營單位。其中,涉及食品的經營單位300余家。

二、監管中存在主要問題

(一)綜合監管力度不足,監管力量薄弱

由于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實行“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模式,監管職能分散于衛生、工商、質監、農牧、招商、宗教等多個部門,各部門自成體系,實施監管時相互之間既有職能交叉重疊,又有脫節推諉現象,削弱了監管的整體效能。而且,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并不是各個部門的主要職責,一般都是分工一個科室或者1—2人分管,甚至是兼管。即便是承擔綜合協調監管職能的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因該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只是掛牌單位,沒有人員編制,辦公室掛靠在衛生和人口計劃生育局,人員少,力量相對薄弱,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就顯得力不從心。

(二)源頭監管力度不足,后續監管成本較大

農產品在食品生產鏈條中處于初始位置,是很多食品生產加工的原料,眾多的農產品還直接進入流通和消費領域。但目前針對該區農產品的監管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困惑:一是無農產品批發市場,無“放心菜、放心肉”示范店或專銷區。蔬菜均屬個體零散經營,樣品抽檢工作困難,不利于農殘留檢測工作的開展;二是無獸藥檢測實驗室及儀器,獸藥檢測工作無法開展;三是執法人員少,大多為兼職人員,時常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四是無工作經費,農產品監管工作無法順利開展。綜上幾方面的原因,致使源頭監管力度不足,未經檢驗檢疫的農產品直接進入流通和消費領域,對社會的食品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同時又進一步加大了后續環節監管的成本和難度。

(三)市場管理存在疏漏,食品安全意識缺乏。

羅山商城開辦方(吳忠興榮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沒有市場經營主體證明文件,且管理混亂,只注重經濟效益,無管理組織,沒有市場主辦方是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意識。主要問題如下:一是攤點設置布局不合理,百貨、副食、瓜果蔬菜、糧油、日雜、生熟肉混雜經營,導致經營場地環境衛生極其惡劣,食品污染和安全隱患隨時可能發生;二是經營區和住戶門前衛生較差,部分經營戶隨地亂倒垃圾,一些垃圾死角不能及時清掃,造成垃圾成堆;三是商城經營的散裝食品較多,食品質量相對不高,且無防塵防蠅設備,裸露擺在外邊,很不衛生;四是商城的餐飲小吃商鋪較多,且衛生設施簡單,管理意識不強,保潔、消毒等都得不到落實。

(四)群眾食品安全意識薄弱,社會監督作用不強。

近年來,經常發生因食品質量造成的購銷糾紛,反映出了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消費意識不高,缺乏健康消費、安全消費的意識和常識,購買食品和餐飲消費中重視價格因素而忽視質量因素。許多群眾明知道小作坊、小攤檔的食品質量無保證,但仍貪方便、貪便宜而光顧他們,在發現違法經營或自身利益受到損害時,都不能及時、主動地向有關部門舉報,群防群治的意識還比較淡薄,間接造成了違法食品有市場需求,違法生產者有生存空間。

三、對策建議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問題不僅是群眾關注的熱點和焦點,也是保證一個地區和諧穩定發展的重大民生問題,而農貿市場的食品安全問題又是監管突出的難點問題。雖然近年來對農貿市場開展了一系列的整治,但是始終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下面筆者就農貿市場管理談幾點建議。

(一)完善監管機制,強化監督,建立長效機制

1、樹立市場主辦方管理責任意識,完善監管機制。

農貿市場的食品安全隱患與商城管理者的管理是有直接聯系的,要加強對市場開辦商的監督管理,市場開辦者必須首先樹立安全第一責任人的意識,改變盲目追求利益的思想,把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真正從思想認識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其次要本著“既要繁榮市場,提供就業機會,又要嚴格管理,確保有序運轉”的原則,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監管機制,制定管理制度,強化落實,切實履行安全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形成“誰辦市場誰負責”的責任管理體系,提升市場自律管理水平。

2、監管部門協調到位,加強日常監督檢查。

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涉及食品的生產、加工、儲藏、流通、消費等諸多環節。對食品質量安全實行有效監管,必須突出重點,抓住難點,并及時發現盲點。從農貿的實際情況看,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的重點在源頭,難點在商鋪,盲點在檢測。

加強對農業投入品和食品加工原料的監管。一是工商、農牧部門首先要加大對農藥、獸藥、飼料、肥料等農資、農藥的經營和使用情況的監管,建立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檔案,二是質監部門要加強對商城內食品生產、加工企業選用材料、添加劑及包裝材料的監管。加強對肉類、蔬菜的檢疫檢測。要通過設立檢測點等有效措施,對每天進入市場的肉類、蔬菜全部實行嚴格抽檢,嚴格查處未經建議檢測的肉類、蔬菜流入市場。引導小作坊、小吃店規范經營。工商、衛生、質監等部門要針對羅山商城的小作坊、小食雜店安全隱患較多的這類難點問題,采取反復培訓教育、現場檢查指導和專項整治等強有力的措施規范其經營行為。著力改善環境問題。一是環保部門要和市場開辦商聯合,通過組織宣傳,采取強力措施,解決商城環境衛生臟、亂、差的問題。二是開發商對商城內垃圾清理工作要建立“日清理制”,保證不留死角。第五,加強環節監管。衛生部門要做好對市場內的食品衛生條件和經營狀況進行審查和衛生許可,對食品衛生違法案件進行調查處理。工商部門要對市場經營管理機構、進場經營者進行跟蹤監督,實施市場巡查制,及時查處違法違章案件,調解消費糾紛,實施市場內商品質量抽查制度,實施市場預警制,實施經營信用公示制,依法對違法違規行為予以處罰。質監部門要做好經營者計量器具監督檢查,同時佐理做好小作坊的整治。公安部門要嚴格做好市場的治安和消防工作,依法查處欺行霸市,強買強賣等各種擾亂市場治安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

3、落實監管責任,強化日常巡查。

政府要進一步強化部門職責,對工作不力造成嚴重社會影響事件的,嚴格按照《自治區食品安全行政責任追究辦法》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監管部門要細化分工,責任落實到人。尤其要加大日常監管力度和巡查頻次,對發現的食品安全違法案件要依法查辦或及時移送相關監管部門,禁止推諉扯皮,切實提高執行力。

4、建立投訴舉報和獎懲制度。

要求主要監管部門要向社會公布舉報電話,在醒目位置設置“食品安全舉報電話牌”,發揮社會監督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特殊作用。

(二)政府引導,部門監管,行業自律,切實落實市場建設設置行業化、科學化、合理化。

建議政府采取政策引導,市場主辦者提供有利優惠政策,吸納商戶入住,監管部門應用法律效能,多管齊下,科學規劃,充分利用新建成的綜合市場,按照劃行規市的原則,設置服裝區、百貨區、日雜區、食品經營區(此區應將包裝食品、散裝食品、餐飲小吃、糧油單區獨立設置規劃)、蔬菜肉類區,條件成熟時,監管部門成立行業協會,加強宣傳培訓,提升行業自律意識。

篇2

>> 淺議博弈論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應用 食品安全監管中的合謀博弈分析 食品安全監管問題的靜態博弈分析 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機制的信號傳遞博弈分析 我國食品安全監管與博弈的初步分析 基于誠信視角關于食品安全問題的博弈論探究 論食品安全監管中的北京模式 食品安全監管的問題與措施分析 基于博弈論的會計監管分析 論食品安全研究引入博弈論的必要性 基于博弈視角的牛奶質量安全監管分析 基于信息技術實現食品安全監管 博弈論視角下的食品安全問題成因及對策研究 農村食品安全監管存在問題分析 國內食品安全監管問題分析 食品安全監管問題與對策分析 食品安全監管瓶頸分析及對策研究 食品安全及安全監管 論網絡輿論監督對食品安全監管的作用 論食品安全監管中的政府信息公開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周潔紅,錢峰燕,馬成武.食品安全管理問題研究與進展.農業經濟問題,2004.4.

[3]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三聯書店,2004.3.

[4]謝敏,于永達.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2.1.5

[5]謝識予.經濟博弈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4.

[6]薛慶根等.美國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對我國的啟示[J].經濟體制改革,2006.

[7]王浩.供應鏈結構特征、機制設計與產品質量激勵[J].中國工業經濟,2010.8.

[8]肖志興,胡艷芳.中國食品安全監管的激勵機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9.1.

篇3

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實現零風險。2014年,隨著福喜過期肉、臺灣餿水油、蜂蜜添加甜蜜素、頂新黑心油等問題的頻繁曝光,微生物污染、原料溯源和食品摻假成為我國高度關注的三個食品安全問題1。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的監管工作已前移至風險監測與風險預警,關注全產業鏈安全,著力加強源頭治理。但由于我國食品供應鏈條比較長,從農田到餐桌包括許多環節,潛在的風險因素多,涉及的責任主體多,辨析主體責任相對比較困難。本文從我國食品安全可能存在的風險出發,探討食品安全的責任主體,使食品安全監管更具目標性、有效性,從而確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2我國食品安全的風險因素

任何事物安全與風險總是協調統一、動態存在的,食品行業也不例外。2006年以來,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總值呈持續下降的態勢,2013年雖有上升,但仍處在相對安全區間內2。盡管我國的食品安全總體水平穩中有升,趨勢向好,但目前食品安全風險與由此引發食品安全事件已成為我國社會性風險之一3。食品安全的潛在風險存在于食品供應鏈中原料、加工、包裝、貯存、流通、銷售和消費等各個環節,每一環節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風險因素,正確識別食品安全風險要素,監測、評估和預防風險,才能有效地將食品安全問題扼制在初始狀態。我國食品安全風險因素存在于從生產、加工、流通到消費4個環節中,共識別出18個風險因素。食品安全的風險因素主要由于人的不安全行為所致,如農藥獸藥殘留、使用不安全輔料、使用不合格原料、濫用有毒有害化學藥品和廢棄食品處置不當,都是利益相關者謀取高額利潤的途徑。

3我國食品安全的責任辨析

食品安全問題是一類典型的多元化社會共治的管理和被管理問題,需要回歸到責任原點,理清責任主體并有效管控責任主體,才能有效降低食品安全的風險。本文依據上述識別的食品安全風險因素,將食品安全的責任主體劃分為人、物和管理三大方面,初步探析食品安全的責任主體。

3.1責任主體的劃分

3.1.1人為責任主體

人的不安全行為分布在原材料供應、生產加工、食品營銷等供應鏈的多個環節中。劉曉巍等對2002~2011年間我國發生的1001件食品安全典型案例的研究表明,68.2%的食品安全事件是由于供應鏈上利益相關者的違規違法行為造成的,這表明人為性是目前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成因,應承擔食品安全的重要責任。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特點是多主體參與,參與主體有食品企業、監管部門、消費者、政府和第三方力量(如媒體、社會組織等)。這些參與主體肩負著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責任,其中食品企業、監管部門、消費者和政府是基本責任主體,媒體等第三方力量以一種“連帶責任”也納入責任主體中。《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第四條也明確寫到“食品生產經營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突出人作為責任主體的必然性。食品安全事件不僅僅是食品生產經營者的違規操作和監管人員的監管水平問題,更重要的是這些主體缺乏責任和安全意識。

3.1.2物為責任主體

環境、設備、技術等物的不安全狀態是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產生的重要源頭,也應是食品安全問題的責任主體。物作為責任主體,包括環境、設備和技術,其中環境包括農產品產地環境和生產加工環境及流通環境。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與環境、設備、技術等物的狀態息息相關,表現為生產加工環境較差,使食品加工暴露在粉塵或有毒有害物質中,造成食品污染,這是當前食品安全問題最為常見的類型;食品加工生產中的手工操作較多,設備自動化程度較低,加工設備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整體條件相對落后;新技術應用于食品的生產與研發過程,造福人類的同時催生了新的食品安全風險,增加了許多未知的安全隱患;食品在包裝、倉儲、流通過程中,因設施落后和存儲環境不達標等,可能造成食品的二次污染等等。

3.1.3管理為責任主體

管理上的缺陷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風險,也肩負著食品安全的責任。這里所指的管理主要是法律法規的制定、標準的實施和食品檢測能力等硬件條件。當前,我國從管理上加大了監管力度,如2014年通過了《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為最嚴格監管提供體制制度保障;安徽實行食品質量“吹哨人”制度;食品召回制度上升到立法層面;“食品工業企業質量安全追溯平臺”正式開通等等。雖然我國新修訂了《食品安全法》,但是相關的配套法規和技術標準仍然沒有得到完善,食品安全法規、標準的制定是全面推進食品安全法治化建設的重要環節。另外,管理上的缺陷還表現在我國保障食品安全的檢測能力有待加強。以化學農藥殘留為例,在我國有關79種化學農藥的197項最大殘留規定中,只有33種有相應的檢測方法,另外46種則沒有,在標準的執行過程中帶來了很多的問題。目前,針對多種化學殘留,國際上存在很多檢測方法,比如德國的DFG和S19檢測方法,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多殘留檢測方法,荷蘭衛生部的多殘留檢測方法,加拿大多殘留檢測方法,所有這些方法都比我國的檢測方法要完善。這就大大限制了我國食品安全的監管工作。

3.2我國食品安全責任辨析

當食品安全事件發生后,理論上責任主體比較明晰,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會出現責任主體較難界定、監管權限分工不明導致重復監管和監管盲點等問題而不利于事件處理的公平公正等問題。

3.2.1責任主體及責任大小較難界定

在食品安全事件發生后,責任主體必然從與食品產業鏈密切相關的個人、團體及政府組織,具體包括農戶、生產商、加工商、中介組織、流通企業、消費者、政府、科研機構等中尋找,他們的行為對于終端食品的安全與否具有重要的影響,承擔著相應的責任。其中,食品生產者、食品消費者和監管者是食品行業的第一層次責任者。然后就是農戶,零售商,食品加工企業員工,食品機械、輔材的供應商,廣告商、物流商、軟件開發商,衛生和環境保護組織等利益相關者。從金華火腿到阜陽奶粉再到三鹿奶粉可以看到食品安全事件首當其沖的責任人必然是食品的生產經營者們,然而,對于頻繁出現的食品安全狀況,我國的政府以及監管部門同樣難辭其咎??墒亲肪康呢熑沃黧w越多,責任方之間互相推卸責任的現象就越多,究竟對于什么程度的責任該由哪些單位承擔責任的界定模糊不清,導致食品安全事件責任方所承擔的責任大小較難判斷。食品安全事故的責任問題絕不是僅僅一方就能獨立承擔的,對于錯綜復雜的事故原因,責任判斷的原則是“誰主管誰負責”和“誰負責誰承擔”,因為只有真正找到了責任主體和責任之間的清晰聯系,才能夠確定出每一個責任主體所應該承擔的具體后果。

3.2.2監管權限分工不明

目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監管權限主要分布在農、工商、藥品、衛生、質檢等機構,它們所負責的各自食品安全步驟也各不相同,食品鏈條各個環節有著不可分割的自然屬性,勢必與人為劃分的監管區段之間有沖突,當多個部門對同一個食品安全問題出現重疊時,會產生職責不明、互相推諉,最后出現監管盲區34-36。即使2013年實行主要按“品種”劃分監管權限,但多部門監管的體制始終未變,監管部門自身的權責分工不明晰,不利于責任落實。如在三鹿奶粉案件中,奶站生鮮奶的收購環節,工商、質檢、農牧部門都有監管的職能,但實際上哪個部門監管力度都不夠,給不法經營主體留下了可乘之機。

4總結

篇4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Chinese food safety is more serious. Food safety-related incidents have occurred offen, which poses a major threat to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sumer health. The main causes of impact of food safety as follows: chemical contamination,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and the challenges of using new technologies and food resources. Facing of such severe food security problems, the govenrment need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food safety monitoring system to protect the food safety of the consumer.

關鍵詞: 食品安全;化學品;微生物;新技術與新資源

Key words: food safety;chemicals;microbe;new technologies and food resources

中圖分類號:F20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9-0249-02

0引言

保持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而食品安全則是健康的基礎。但不管在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食源性疾病一直威脅著人類的健康。據世界衛生組織2002年3月公布的信息表明,全球每年發生的食源性疾病病例達數十億例,其中70%是由食品中的污染所致。瘋牛病、禽流感、二嚷英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爆發已經對世界各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當前,食品安全已經成為全球性的重大戰略問題,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政府和消費者的高度重視[1]。

1食品安全總體形勢不容樂觀

近年來,我國在食品供應數量上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食品安全衛生狀況有了明顯改善。但食品安全總體形勢不容樂觀,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

衡量食品安全狀況的直接指標就是食源性疾病發病率。目前,由于監測網絡體系不健全,我國尚無確切食源性疾病發病率的統計數據。但從世界衛生組織對世界各國總體情況的評估結果來看,即使在發達國家也至少有1/3的人患食源性疾病。由此推斷,我國食源性疾病發生率也是比較高的。

食物中毒報告也是反映食品安全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按照衛生部提供的統計數字,每年食物中毒報告例數約為兩千到兩千五,中毒人數3萬到4.5萬人,但專家估計這個數字尚不到實際發生數的1/10。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發達國家食源性疾病的漏報率在90%以上,而發展中國家則為95%以上。以此推斷,我國目前掌握的食物中毒數據僅為實際發生食源性疾病的“冰山一角”[1]。

2食品安全對經濟及社會發展的影響

食品安全對經濟以及社會發展的影響非常巨大,不容忽視。首先,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會直接導致經濟損失。英國發生瘋牛病后,因宰殺瘋牛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300億美元。據比利時農業工會統計,1999年比利時二嚷英污染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達3.55億歐元,加上與此相關的食品加工業,損失超過10億歐元。我國到目前為止,尚沒有關于食品安全事件造成經濟損失的具體數據,但從2006年公布的“多寶魚”、“紅心鴨蛋”以及2004年公布的“禽流感”事件的情況來看,食品安全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失是非常大的。如果食品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將會對我國食品行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其次,食品安全問題已經直接制約了我國食品出口,并成為制約我國食品行業國際競爭力提高的主要因素。食品一旦出現安全問題,食品國際貿易將受到嚴重影響,食品行業也會受到沉重打擊。目前,我國蔬菜、水產品出口增長乏力。2008年1-2月,我國對日本出口蔬菜14.4萬噸,同比下降17.7%,出口水產品4.5萬噸,同比下降12.5%。農藥和獸藥殘留超標是我國食品出口受限的主要因素。第三,食品安全問題對社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食品安全問題在嚴重危害人類身體健康的同時,也給民眾造成了很大的心理恐懼,影響到對政府的信任,威脅社會穩定。從2004年禽流感事件來看,食品安全事件與社會穩定密切相關,對政府的能力也是一種考驗。

3影響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影響食品安全的因素貫穿于食品生產至終端消費的全過程,從我國的情況來看,化學品(農藥、獸藥、化肥)污染、微生物污染以及食品新技術和新資源的應用是影響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3.1 化學品污染是食品安全隱患的重要來源化學品的大量應用,對促進我國農業的持續和高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化學品使用和管理不當,給食品安全埋下了隱患。

首先,濫用和不當使用農藥是致使食品中藥物殘留超標的主要來源。我國目前農藥使用存在以下問題:①農藥施用量大。據報道,我國農藥總施用量達131.2萬噸(成藥),平均每畝施用931.39,比發達國家高出一倍。特別是蔬菜、水果更是大量使用農藥,用量較糧食作物高出1-2倍;②農藥產品結構不合理。全世界農藥市場的組成(以銷售額計)為:殺蟲劑占28%、殺菌劑占19%、除草劑占48%、其它占5%,而我國農藥產品組成為:殺蟲劑占72%、殺菌劑占H%、除草劑占巧%、其它占2%,其中殺蟲劑中有機磷農藥占70%,有機磷農藥中高毒農藥占70%。雖然我國從2004年開始分階段實施劇毒、高毒有機磷農藥禁用措施,但是由于該項任務艱巨且持續時間長,高毒農藥真正從食品中消失尚需時日;③劑型不配套。我國生產的所有農藥制劑中,乳油、可濕性粉劑等劑型占到60%以上,環保型劑型如水劑、水分散性粒劑僅占10%,這同樣使得農藥成為影響環境質量和人體健康的主要因素。其次,過量施用化肥是硝酸鹽污染食品的源頭。早在上世紀90年代,全世界氮肥使用量為8000萬噸,僅我國用量就達 1726萬噸,占世界用量的 21.6%,大大超出了世界的平均水平。硝酸鹽容易還原成亞硝酸鹽,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后,能使細胞中攜氧的低鐵血紅蛋白氧化成無攜氧能力的高鐵蛋白,從而造成組織缺氧,嚴重時有使人窒息死亡的危險[2]。更嚴重的是亞硝酸鹽和二甲胺、三甲胺作用后會生成亞硝胺,在已發現的120種亞硝胺類化合物中,75%被確證有致癌性[3]。這種物質一旦進入蔬菜,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非??膳碌?。第三,農業環境污染直接造成了食品中重金屬含量超標。比較常見的重金屬污染包括汞、錫、鉛、砷、鉻等。許多重金屬污染環境后,在食物鏈中進行生物富集,使食物中某些金屬元素含量明顯增高。人類食用后,有毒金屬進人體內,在人體軟組織中代謝和積累過程中產生毒性,這種毒性多表現為嚴重的慢性中毒。

由污染導致的食物急性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已對中國食品安全構成明顯威脅,我國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屢有發生。雖然根據中國衛生部統計信息顯示近幾年我國因化學污染食品導致中毒的事件以及人數呈緩慢下降趨勢,但是許多低濃度化學污染物的影響是慢性和長期的,可能長達數十年甚至數代人,所以化學物質污染依然不容忽視。

3.2 微生物污染是食品安全的最大威脅微生物污染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及其毒素的污染[4],其中細菌性污染涉及面最廣、影響最大、問題最多。食品加工、儲存、運輸和銷售過程中,環境污染、殺菌不徹底、貯運方法不當以及不注意衛生操作等是造成細菌和致病菌超標的主要原因。常見的食源性病原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大腸桿菌、肉毒梭菌、空腸彎曲菌、霍亂弧菌等[5],其中沙門氏菌是世界最常見、各國公認的食源性病原菌,廣泛發生于家庭、學校、公共餐飲單位等。

除細菌性污染之外,真菌毒素(mycotoxin)也是食品污染的重要源頭。目前已知的真菌毒素有200多種,據估算,全世界每年由于真菌毒素污染引起食品和工業原料的損失達數百億美元。人或動物攝入被真菌毒素污染的農、畜產品可引發多種中毒癥狀,如致幻、催吐、出血癥、中樞神經受損,甚至死亡[6]。目前國內對真菌毒素及其檢測方法研究較為深入的集中在十幾種對人類危害大的真菌毒素,它們一般同時具有毒性強和污染頻率高的特點,其中包括黃曲霉毒素、儲曲霉毒素A、雜色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以及屬于單端抱霉烯族化合物的T-2毒素、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等[7]。

3.3 食品新技術和新資源的應用給食品安全帶來新的挑戰現代生物技術和食品加工技術的發展,在豐富食品資源的同時,也存在著不安全和不確定的因素。尤其是基因工程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受到了世界的普遍關注。判斷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必須以風險分析為基礎[8]。目前,受管理、社會、學術諸多方面的限制,很難獲得科學的統計數據,因此對轉基因食品進行風險分析非常困難的,這給食品安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4展望

在分析我國超市食品質量安全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需要加強對我國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體系的建設,包括設置獨立的食品質量安全管理機構,加大生產基地的培育以及管理力度;制定詳細的企業操作標準規范,規范供應鏈每一步實施的行為;建立超市內控與第三方檢驗相結合的檢測體系;完善食品溯源體系;建立由政府部門、行業主管部門、媒體以及消費者對食品質量安全進行監督的體系,最終形成完善合理的食品質量安全體系,保障消費者的食品安全。

參考文獻:

[1]陳錫文,鄧楠,韓俊等.中國食品安全戰略研究[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2]Nagasehisamitsu.HealthEffeetsofNitri-nitogen[J].AfinualProeeedingofGifu

PhartnaceutiealUniversity.1999,48:l-8.

[3]J.L.Hirondel.硝酸鹽與人類健康[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4]Doores5.FoodSafety: :CurreniStatllsandFutureNeeds[M].W血shington,D C:American Society for MierobiologyPress,1999.

[5]譚龍飛,黃壯霞.食品安全與生活污染防治[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

[6]裘維蕃.菌物學大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篇5

【關鍵詞】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事件;媒體

The analysis of food safety incidents exposed by the media in 2013 in China

(Department of Nutrition and Food Hygiene, Key Laboratory of Public Health Safety,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dan University, 200032, Shanghai)

AbstractObjective:To provide reference to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food safety incidents exposed by media in 2013 in china.Methods:Food safety incidents exposed by printed media, the major web portals, news websites and public opinion reports of the government during 2013.1.1 to 2013.12.31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on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Results:The number of food safety incidents exposed by media added up to 740 during 2013.1.1 to 2013.12.31 in China, of which the largest number was in Guangdong province, with a total of 130, accounting for 17.6% of the total, followed by Shandong, Zhejiang and Jiangsu. The number of incidents exposed throughout the year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by months, yet incidents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in September and October. As for related food types, 164 incidents (22.2% of the total) related topoultry meat and meat products; snacks were involved in 53 incidents, accounting for 7.2% of the total. Nearly 2/3 of the incidents resulted from problems of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links, among which 13.9% were from the production of primary agricultural products, 10.2% and 8% were from sales &circulation, and catering consumption respectively. About 40% of the food safety issues exposed by mediawere related to circulation. As for nature of the incidents, the perception of pathogenic micro organisms, pesticides or veterinary drug residues and excessive contents of heavy metals was 22%, followed by processing with non-food raw materials or adding non-food chemicals. 31.8% of hazards or potential hazards in exposed food safety incidents during 2013 were food additives and illegal additives. Conclusions:Incidents involving meat, meat products and snacks had a relatively higher occurrence. Food production, processing and circulation became high risk links in food safety issues. Pathogenic micro organisms, pesticides or veterinary drug residues, excessive contents of heavy metals and violation of food additives management were relatively serious problems. Chemical hazard was one of the major hazards in food safety issues.

Key words: food safety;food safety incidents;media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是關系到人民健康、社會穩定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食品安全,包括數量安全和質量安全。人們在食品數量供給已經安全的情況下,開始更多地關注食品質量的安全[1]。近年來,無論是地溝油、三聚氰胺奶粉還是僵尸肉、乙草胺草莓等,都給人們對食品安全投下了不信任的“陰影”。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了解和知曉主要來源于各類媒體的報道和傳播,但這樣信息的來源存在碎片化、片面化和非專業的問題,由此也會缺乏全面性、客觀性和科學性。本課題通過收集并匯總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間我國各類媒體曝光報道的食品安全事件,界定并分析其性質、種類,總結其發生趨勢與規律,以期為開展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和相關部門對重點監管環節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間我國各類媒體曝光報道的食品安全事件。

1.1.1定義: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指“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影響的公共衛生問題”[1]。其中包含兩個關鍵詞: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影響(包含潛在危害)。《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對食品安全定義為:“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1]。食品安全事件指的是食品安全事故,包括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對人體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

1.1.2時間及地點: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間大陸或香港、澳門和臺灣媒體曝光報道的食品安全事件。

1.1.3來源:紙媒、各大門戶網站、新聞網站及政府相關輿情專報。

1.2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對資料進行分析,并利用Excel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地區分布

自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我國大陸、香港、澳門和臺灣累計新聞曝光報道的食品安全事件740件。其中曝光報道數最多的地區為廣東,2013年全年總計130件,占總數的17.6%;其次為山東80件(10.8%);浙江和江蘇則分別為50件和37件;四個直轄市中,北京被媒體曝光報道的食品安全事件相對最多,為72件(9.7%),上海、重慶和天津分別為19件、9件和5件;740件媒體曝光報道食品安全事件中,其中45件波及范圍較廣,輻射全國多個省、市或自治區,占全年總數的6.1%;臺灣地區的媒體曝光報道食品安全事件數總計32件,多于大陸大部分省、市及自治區;內蒙古、青海和新疆等相對較為偏遠的地區媒體曝光報道的食品安全事件數相對較少(圖1)。

2.2 時間分布

在時間分布上,2013年媒體曝光報道食品安全事件隨月份變化未有相對明顯的趨勢。其中,9、10月份相對高發,分別為105件和70件,占全年的14.2%和9.5%;1月、5月和12月媒體曝光報道事件數亦較多,分別為72件、68件和68件;其他月份媒體曝光報道食品安全事件數相對較為平均,平均在40~60件左右(圖2)。

2.3 食品種類分布

740件食品安全事件中,其中164件(占數的22.2%)涉及畜禽肉及肉制品;其次為零食類休閑食品,總計53件,占總數的7.2%;調味品相關食品安全事件位居第三,占6.8%;面包蛋糕等焙烤食品、飲料、蔬菜、速凍米面等方便食品、水產品和酒類等食品的曝光報道率亦相對較高;保健食品為5.1%,多于糧食米面(4.6%)和食用油(3.9%);牛奶等乳及乳制品占到總數的3.5%;涉及水果、食用菌的報道則相對較少(圖3)。

肉及肉制品食品安全事件1月~12月的每月曝光報道率均較高,曝光報道事件數最多的月份為10月(18件),8月和12月各有17件;休閑食品在1月~3月的曝光報道率較之其他月份相對較高;有關焙烤食品和飲料在9月份的曝光報道率相對較高;涉及茶葉的報道在較為炎熱的6月~9月相對高發(表1)。

2.4 不同環節分布

食品不安全因素貫穿食品供應的全過程,從初級農產品的種殖養殖到食品企業的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直至餐飲消費。研究發現:超過半數的媒體曝光報道食品安全問題涉及食品的生產加工環節;約40%左右的曝光報道事件則涉及流通領域;餐飲消費環節占到3.8%;農產品的種養殖環節在2013年則涉及相對較少,僅為2.8%(圖4)。

在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報道率最高的廣東,130件報道中分別有57件和63件涉及食品的生產加工和流通(92.3%);其后依次為山東、北京、浙江和江蘇, 均是生產加工和流通環節的問題曝光報道率相對較高;兩湖以及河南、陜西等地食品安全生產加工環節的事件數則遠多于流通及其他環節;在餐飲消費環節,廣東、上海和浙江的曝光報道率較之其他省市相對較高;在廣東、福建等地,也有為數較少的涉及初級農產品種養殖的食品安全事件被曝光報道(表2)。

2.5違法性質分布

研究顯示:740件曝光報道的食品安全事件中,致病性微生物、農殘、獸殘和重金屬超標的比例占到22.2%;其次為采用非食品原料生產或添加非食品用化學物;違反食品添加劑管理規定的比例則為12.3%;8%的媒體曝光報道食品安全事件涉及無證生產加工或經營;混有異物和腐敗變質分別占6.8%和4.7%;相對而言,營養成分不符合標準、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畜禽肉品及其產品和過期產品的涉及相對較少(圖5)。

圖5 2013年我國各類媒體曝光報道食品安全事件違法性質分布

2.6 危害性質

食品安全事件所致人體危害或潛在危害的主要可分為三大類:物理、化學和微生物。物理性危害包括食品中的異物,如石頭、玻璃渣、昆蟲等;化學性危害包括重金屬、自然毒素、農/獸藥化學殘留、加工過程中可能有機械帶入食品中的化學性危害以及餐具的不安全等;生物性危害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蟲等。本課題收集2013年媒體曝光報道食品安全事件所致危害或潛在危害主要為化學性危害,占比75.0%,其中15.9%為非法添加或假冒偽劣,濫用食品添加劑占12.3%,農/獸藥殘留占3.2%,重金屬超標占2.2%;其次為生物性危害,約占16.9%;混有異物等物理危害占比相對較少,僅占8.1%(圖6)。

對于日常生活必需的糧食米面類制品,2013年媒體的報道總計為34件,潛在危害主要來源于化學性危害(58.8%);其次為微生物相關生物性危害(35.3%);肉及肉制品相關食品安全事件的危害來源中化學性危害占比較大(68.3%),;乳及乳制品相關報道有1/2的危害由與微生物等生物性危害相關;對于水產品,76.2%的潛在危害來源于化學性危害;此外,速凍食品等方便食品的潛在危害主要來源于超標的微生物;對于茶葉相關的報道主要為農藥殘留超標所致(表3)。

2.7食物中毒

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我國各類媒體總計曝光報道食物中毒事件83件,6月和9月食物中毒事件數最多,均為14件;5月其次(12件);相較而言,1月~3月媒體曝光報道的食物中毒事件相對較少,其中4月無相關報道,1月則份全月僅有1件(圖6)。

83件食物中毒事件中,依報道的相關描述,有42件尚不能判定是何種類型食物中毒;其余的41件中19件為細菌性食物中毒,且集中發生在6月~9月;食用或誤食有毒動植物和亞硝酸鹽、農藥等化學性食物中毒分別各有11件,多在3月~7月發生(表4)。

3. 討論

3.1 經濟發展水平與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報道率存在一定關系

2013年我國媒體曝光報道的食品安全事件共740件。其中308件都發生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廣東、北京、上海、江蘇和浙江。而經濟水平相對欠發達的新疆、青海等地區則鮮有報道??梢?,經濟水平較為發達的省市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報道率相對較高,這與文獻的結果相吻合[2]。究其原因,首先是這些經濟較為發達的省市相關食品產業較為發達;其次,公眾和媒體對于食品安全的關注度相對較高;第三,信息的迅捷性及透明度亦相對較高。但就此并不能說明經濟水平較為發達的地區食品安全問題相對更為嚴重。

3.2 肉及肉制品、零食等休閑食品的安全問題相對高發

164件涉及肉及肉制品的食品安全事件中,85件(51.8%)為生產加工環節,68件(41.5%)則出現在儲運流通環節。在肉及肉制品的生產加工環節存在的問題主要涉及無證生產經營、非法添加非食品用化學物、摻雜摻假(如牛羊肉中摻雜鴨肉)等。流通環節主要是由于儲存不當造成的微生物超標以及儲運銷售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畜禽肉及其制品。對于零食等休閑食品,在其生產加工環節違反食品添加劑管理規定,如非法添加禁用食品添加劑或超量添加防腐劑、香精、甜蜜素等較為常見(28.3%)。無證生產加工或經營、腐敗變質以及過期問題則相對較少,分別僅有1件、3件和3件。

3.3 生產加工和流通為食品安全高危環節

食品的生產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種植、養殖、加工、包裝、儲存、運輸、銷售等每一個環節都會對食品產生影響,這些影響來自于從業者、生產環境、生產設備等因素。740件媒體曝光報道食品安全事件中,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相關食品安全事件占總數的比例超過50.0%。根據中國食品安全質量白皮書(2007),中國的食品產業結構是:10人以下的小企業、小作坊總計35.3萬家,占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總量的78.8%,該部分食品生產和加工者仍處于分散生產和分散銷售的狀態;10人以上的企業有6.9萬家,所占比例為15.4%;規模以上企業有2.6萬家,僅占食品加工企業總量的5.8%。食品生產廠商小而散,食品種類和數量較大而繁,使得監管難度增加,致使這一環節大量食品安全問題集中且持續爆發[3, 4]。

流通環節上承食品的生產和加工環節,下接食品的最終消費環節,包括包裝、運輸、貯存、裝卸等各方面的風險環節,因而保證流通環節的食品安全,是保證整個食品生產鏈安全的重要因素[5]。但在食品的儲運流通環節,部分環節難以監管和控制,加之部分企業或工作人員安全意識薄弱,致使這一環節的食品安全問題亦相對高發。

3.4 致病性微生物、農/獸殘、重金屬超標和違反食品添加劑管理規定等問題相對突出

近年來,全社會對于農藥、獸藥殘留及重金屬污染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各類媒體對這方面食品安全事件的報道不斷增多。2013年數據顯示22.2%的媒體曝光報道食品安全事件涉及致病性微生物、農藥殘留、獸藥殘留和重金屬超標。一些不法分子由于利益的驅使,采用非食品原料生產或肆意添加非食品用化學物。

隨著食品工業產品的多樣化,食品添加劑的種類和數量發展迅速。據報道:國外使用食品添加劑的種類已達25000種以上,其中美國允許使用3200種,日本1100種,歐盟1100~1200種,而我國有2000余種。我國的食品添加劑仍然存在和亂用和濫用的問題,所以需要對其嚴格管理、加強評價和限制使用。我國2014 年6月1日起實施的《食品添加劑標識通則》(GB 29924-2013)對于食品添加劑的規范使用將提供新的標準要求[6]。

3.5 化學污染是曝光報道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危害

食品在生產、加工、貯存和運輸等過程中,可能會有意或無意受到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污染。除乳及乳制品和速凍方便食品相關食品安全事件以微生物危害為主外,其他絕大多數食品種類相關食品安全事件主要涉及化學危害?;瘜W危害包括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重金屬超標、食品添加劑和非法添加物等?;瘜W物質污染食品的方式和途徑較為復雜。例如,食品制造時使用被有毒化學物質污染的原料,加工過程濫用亂用各種添加劑等,不遵守食品衛生制度,將食品裝入未經清洗、消毒及曾盛過有害化學物質的容器或運輸工具等。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已經不滿足于食用傳統的食品,各種新鮮奇特的食品允汲魷衷諶嗣塹牟妥郎希而這些新食品是否安全還有待驗證。因此,食品安全問題的產生還具有不可預見性和突發性[7]。

3.6 細菌性食物中毒需提高警惕

在所有食物中毒類型中,細菌性食物中毒最為常見。對于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預防,一旦發生可疑中毒后,應立即報告當地衛生防疫部門,及時進行調查、分析、制定防疫措施,及早控制疫情。公眾應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不吃不潔、腐敗、變質食物或未煮熟的肉類食物。對于化學性食物中毒的預防,應注重食品生產環節的源頭管理。有毒動植物所致食物中毒主要由于誤食或出于好奇嘗鮮或食用未炒熟的食品所致,故應重在規范個體的飲食行為。

綜上所述,通過對2013年我國媒體曝光報道食品安全事件的回顧和梳理,可對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勢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有文獻報道,我國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主要原因,在于檢測技術和設備較為落后,新產品危險性評估機制欠缺和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8]。但以終端產品抽樣檢測為主的監管產生的高額檢測成本必然要轉嫁給消費者,且相關檢驗單位恐難勝任,因此,加強源頭監控和過程監管則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錢建亞, 熊強. 食品安全概論[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1.

[2]厲曙光, 陳莉莉, 陳波. 我國2004―2012年媒體曝光報道食品安全事件分析[J]. 中國食品學報,2014, 14(3):1-8.

[3]曉龍. 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及對策研究[D].遼寧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4]Laurie Burkitt.Why China Struggles with Food Safety,China Real Time Report,2011-04-25.

[5]王水含. 我國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6] 75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于2014 年 6 月 1 日起實施[J]. 輕工標準與質量,2014,2:14.

篇6

關鍵詞:食品安全;現狀;對策措施

食品安全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關系到政府和國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為衡量人民生活質量、社會管理水平和國家法制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我國的食品安全體系建設的 完善加強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我國食品安全的現狀

1、食品安全的內涵

對于食品安全概念的明確而統一的定義,學術界至今尚末形成。美國學者Jones曾建議把食品的安全區分為相對安全和絕對安全。其中,定義為一種食物或成分在正常食量和合理食用的情況下不會導致對人體健康損害的實際確定性就是指相對安全。確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種食品而造成傷害或危及健康的一種承諾就是指絕對安全。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96年將食品安全界定為“對食品按其原定用途進行制作、對消費者食用時不會受到健康損害的一種擔保”。 研究情況從目前來看,“食品安全” 對國際社會來講已經基本形成如下共識:就是指符合國家強制標準和要求的食品(食物)的養殖、種植、包裝、加工、貯藏、消費、運輸、銷售等活動,不存在可能損害或威脅人體健康的有害有毒物質以導致危及消費者或者后代的隱患及其消費者病亡。我國法律基本要求規定了食品安全為:營養要求必需符合人體,必需是無害、無毒的食品,具有色、香、味、形等相應的感官性狀。

2、我國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

(1)、微生物造成的食源性疾病問題

由食品引起的中毒傷亡事件在近年來居高不下。衛生部表示。緣由微生物造成的食源性疾病導致每年都有不少人群中毒。在中毒事件里,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占及大部份,如在上海的20世紀80年代時累及有30萬人因食用污染毛蚶引起甲型肝炎大爆發,每年上報多起沙門氏菌中毒事件,其中包括多起上百人的大型食物中毒??梢姴蝗莺鲆曋虏∥⑸镆鸬氖澄镏卸臼录F象。

(2)、 加工生產過程中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

在加工食品過程中有些企業未能嚴格按照工藝要點操作,導致不完全性的微生物殺菌,或衛生條件在生產儲藏過程中未達到標準,在食品中就會導致有感染或殘留有病源性微生物,食品安全問題就會繼而出現,人民健康就會受到危害,國家財產也將受到損失。

近年來還有一些受經濟利益驅使的生產單位將非法添加物加入在食品中,“吊白塊” 、“瘦肉精” 引起了屢見不鮮的急性中毒事件,這些對人們的生命安全會直接受到危害。

(3)、化學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性問題

主要包括環境污染和藥物殘留就是指化學污染因素。對于人體健康環境污染會間接或直接地造成危害。如被污染的海、江、湖、河水源,是導致水產品、海產品主要的污染渠道,由于要排入到河流的工業廢水,使得其中持久性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富集于畜、農、水產品中。對于引起中毒,導致疾病和死亡,就是這些受到污染的食品被人們食用了,超過了人體所能受的限度。食品污染的主要因素就是藥物污染。研究證實,食物的有害殘留會導致人類常見的抗藥性、畸形、癌癥及某些中毒現象。

(4)、國際局勢對我國食品安全的影響

隨著一體化的全球,日益增高了貿易在世界各國間的往來,已變得沒有國界的食品安全了,世界上的食品安全問題在某一地區可能會波及全球,對于多邊或雙邊的國際食品貿易爭端乃至會引起。我國食品安全在上述問題不可避免的會帶來相應的影響。

二、解決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對策

食品安全的戰略體系是一個整體性的,有著較多部門的涉及,需要多方配合協調,食品安全戰略體系才能較為完善的建立起。食品安全問題不僅對參與國際農業乃至食品產品的貿易競爭具有重要的意義,更加關系到人民身心健康、生活質量問題。建立健全我國食品安全戰略體系,需要以安全食品生產技術為基礎,以嚴格的監控管理系統為手段,以完善的法律制度為保障,這些都應必須由國家級部門實施統一管理。

目前,對于我國安全食品的種類,筆者認為目前我國的安全食品主要的開發對象應該以無公害食品或綠色食品A級進行實施。在我國農村地區,其無公害食品基地要求在產地環境質量中大部分都接近或符合,只要注重監督與管理各個環節的運輸、包裝、加工、栽培等,其無公害食品的標準要求在產地生產出的農產品大部分都能夠符合。我國當前農業大國的國情就是要發展無公害食品或綠色食品A級,既考慮了食品安全問題,也解決國民的吃飯問題。在此基礎上,對于有機食品或綠色食品A級的生產因地制宜地進行開展,參與食品產品和國際農業的競爭。對絕大多數人民飲食的安全性力爭形成以保證為基礎,依次向上為更高安全級別的塔式安全食品格局。完善建立我國安全食品戰略體系針對存在的問題,應考慮如下幾方面:

1、加強管理,引導健康消費

需要多方協調與配合來實行現建立食品安全體系,其離不開技術監測部門、管理部門、產出部門、投入部門及各社會團體的大力支持與配合。所以應對領導和宣傳實行加強,以將廣大人民群眾的綠色消費觀念和消費意識予以提高。

2、管理權限要清晰。責權要分明

國家應由專門食品安全部門負責,需從宏觀上調控,實行統一分級、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統一認證;對于發展安全食品產業應在政策上扶持,同時將市場價格體系與市場法律法規進行完善。

3、大力開展生態農業建設,建立安全食品生產基地

將生態農業建設實施開展,如下三個目標可以達到實行建立安全食品生產的基地:一是對農業生態環境有利于優化和保護,將生態平衡維護;二是優質優價的實現,實現農民收入增加,對生產者的利益進行維護;三是提供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做到真正符合標準的滿足市場的需求,對消費者的利益進行維護,對消費者的身心健康予以保證。建議將無公害食品生產基地建立在每一個縣、市、區內,在一定程度上政府給予資金、政策上的優惠和扶持,對于這些基地在相關的認證機構中進行技術上的認證、指導,科研、高校機構對安全食品的加工、生產、種植、開發與基地進行合作。這些基地通過向周邊的鄉村輻射,實現在較短的時間內爭取在市場上安全食品的銷售、生產能夠占據較大的份額。

4、加強食品安全技術的研究、應用和推廣

具有系統工程的食品安全,其涉及了較多的學科,如生物科學、土壤科學、環境科學及其他相關學科,其領域屬于交叉性的,對于令人滿意的結果僅憑一門學科是很難得到的。所以在科研領域要對各學科間的合作與交流實行加強,將我國科學的安全食品戰略體系共同建立?!吧a健康的動植物,需培育健康的土地,為將安全的食物提供給人類”需要對現代農業技術和傳統農業技術組裝、篩選。開展不同類型的技術和知識培訓以及建立不同類型的生產開發示范基地也是十分必要的,這也是我國對于能否擴大安全食品規模、提高安全食品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5、逐步實現農業標準化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全球性和地方性經濟活動之間將有著越來越小的差別,將越來越多地生產經營活動都受到全球市場的影響。而農業標準化是緊緊圍繞消除貿易技術壁壘、將產品競爭力提高、實現商品的自由流通而展開的。因此,將國際市場競爭能力的有效途徑實施增強就必須實施和制定與國際接軌的安全食品的標準。

參考文獻

[l]田惠光.食品安全控制關鍵技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2]沈曉彭.食品安全危害因素簡析與對策探討.食品工業科技,2005,4.

篇7

【關鍵詞】食品 檢測檢驗 安全 問題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的質量與安全問題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息息相關,同時對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檢驗檢測就是重要的大門守衛,為人們把守食品安全的大門。然而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卻總是在困擾著人們,帶來的后果就是對我國的食品檢測機制逐漸失去了信心。一個個令人恐懼的例子依然清晰:蘇丹紅、地溝油、瘦肉精、毒奶粉等等,這些都是被曝光出來的,引起了社會廣泛的爭議,可還有很多并不被人們所知的,正在悄然危害廣大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人們有理由懷疑我國的食品檢測,有理由對食品失去信賴。亡羊補牢,為時未晚。針對目前食品檢測檢驗存在的問題,采取措施,改善技術,給人民群眾一個安心的食品,給人民群眾一個信賴的食品市場。

1 食品安全的含義

通俗的講,食品滿足三個要求:(1)無毒無害,(2)達到既定的營養標準,(3)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作為一門學科,食品安全又是指專門探討在食品加工、存儲、銷售等過程中確保食品衛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隱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個跨學科領域。

2 我國食品檢測檢驗體系的現狀及問題

2.1 食品檢測檢驗體系不完善

由于食品檢測檢驗體系不完善,在目前的食品檢測檢驗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科學的應用使用現象。舉個例子,有些食品最先是從農田開始生產的,緊接著進行加工,然后拓寬銷售渠道,相關監管部門在這整個過程中則擔任著監督一職。但是真正的情況是怎樣的呢?由于各種客觀因素制約著食品檢測檢驗工作,食品檢測檢驗體系制度也受到了限制,帶來的后果就是更多的食品檢測檢驗工作只停留在了表面,沒有落到實處,最終沒有達標的食品就流落到了食品市場當中。

2.2 技術水平差

我國食品檢測檢驗的技術水平落后,使用的檢測方法單一,檢測技術不成熟等,不能發現部分潛藏的食品安全問題,讓不法分子鉆了檢測的空檔,導致食品安全問題接連發生。

2.3 市場準入機制不完善

食品檢測檢驗在市場中建立行之有效的準入機制,對于食品安全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現實就是我國的一些食品檢測檢驗機構都存在著通病,比如檢驗資質缺乏、管理機制不完善,這些對食品檢測檢驗的結果有一定的影響。如果食品審查工作沒有科學的的制度,那么沒有達標的食品就會參入到市場當中。

2.4 檢驗技術存在的問題

檢測方法不全,導致能夠使用的檢測方法比較單一,不能面對各種復雜的有害物質。而多殘留檢測方法也比較少。在食品添加劑方面,在 GB2760――2007《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中,許多食品添加劑只規定了使用的范圍和限量,對檢測方法卻沒有明確注明,這樣面對一些問題食品時,檢驗機構、行政執法就處在了無法可依無據可查的尷尬境地,同時也給不法分子留了后門,埋下安全隱患。

3 改進的措施和方法

3.1 完善檢測檢驗機制

為了更好地加強食品安全,應該構建完整的監測體系,設置相應的安全監測機構,制定合理的監測機制。對于每一特定地區,都要對經濟、文化、地理、人口以及環境等方面做好細致的調查,針對具體的情況安排相應的服務,進一步完善特定地區的人口、環境等情況。取長補短,對地區的優勢部分要盡可能的發揮,對地區的劣勢部分則要采取補救措施進行改善。例如如果當地適合種果樹不適合種水稻,那么就要批量種植果樹,減少水稻的種植。同時還與相關檢測部門進行合作,整合資源優勢,從而增強廣大民眾對該產品的信心,提高當地食品的權威性。

將檢測工作貫穿到生產銷售的全過程,從生產到銷售,明確分工,對每一個環節都要保證質量。食品檢測檢驗涉及到國家民生問題,所以不容忽視。工商職能部門加強監管,政府要加強領導;檢驗標準、檢測方法、規劃布局等等都要統一制定,只有標準一致,協調一致,步伐才能一致,才能更好的把握食品安全。同時,在經濟方面,要專門撥出一部分款項,用于食品檢測,經費的保證,可以帶來法律效應的保證,檢測檢驗的機制才能有效實施。

3.2 工作人員素質的提高

檢測檢驗固然離不開技術和機器,可這一切都是依靠工作人員來執行,所以,提高檢測人員的素質,是必不可少的步驟。對于工作技能差,工作效率低下,尤其是的檢測人員,都要嚴格把關,盡量避免。對此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1)制定公平公正的招聘考核選拔制度。不偏不倚,公平公正,要把業務骨干放在可以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地方;(2)定期安排人員學習進修,及時補充檢測新技術,跟上先進科技的步伐;(3)建立嚴格獎懲制度。對于好的工作行為及態度,進行及時的獎勵和肯定,對于不符合檢測工作要求的人員,進行批評指正,及時扼殺歪風邪氣。

3.3 檢驗檢測資源的步驟

食品安全部門在做食品檢測的時候,是應該要按照一定的步驟來完成的。第一步應該是常規檢測,就是對每天工作人員所進行的檢測。每天工作人員的工作檢測內容要有規范,要有要求。第二步,就是抽檢。這種抽檢是對常規檢測進行抽樣檢查,起到更好的完善第一步的作用。第三步是建立風險評估機構,這是更高檢測標準的必然要求,也使檢測更加有法可依。

3.4 提高檢驗技術能力

為保障食品質量安全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無論是源頭管理、市場準入、產品抽檢等都要有相應的檢驗技術。當前.我國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也對質檢機構的檢驗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挑戰,對質量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適應新形勢下的食品質量檢驗工作,質檢機構一方面要加強硬件建設,不斷充實新的檢驗設備、先進的檢驗手段,另一方面還要配備高素質的專業檢驗人員,為食品質量安全檢驗監督尋找到最直接的保障。

3.5 強化檢測機構網絡建設

強化檢測機構網絡建設,完善食品質檢體系及體系的機構配置。建立透明公開、競爭有序的檢測檢驗市場,促進建立民間檢測檢驗機構,進一步規范競爭機制。民間檢測檢驗機構,可以為人們提供很多優質服務:在食品的安全性鑒定方面,為消費者提供技術服務;為政府或企業的生產部門、銷售食品部門以及安全監督部門提供技術支持。

3.6 加大食品安全的宣傳

加大食品安全的宣傳力度,加強對人民群眾的教育,展開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的掃盲行動。讓每一位人民群眾都了解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的基礎知識,從而自己為自己的食品把上最后一道檢驗大門。比如,在小區設點,定期安排食品檢測人員為大家講解常見的食品安全問題,在各個街道社區張貼宣傳海報等等。這些措施對擴大食品安全檢測檢驗的群眾基礎,壯大食品安全的監督隊伍等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保證食品安全,從每一位做起,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4 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的食品市場布滿琳瑯滿目的食品,在這種情形之下,食品安全問題就備受人們的高度重視。保障人們的安心食用,保證人們的身心健康是食品檢測的目的,相關部門及企業要不遺余力地改進和完善食品檢測檢驗體系,加強對食品檢測檢驗的監督工作,聯同政府部門,嚴把我國的食品質量安全關,確保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健康、安心。

參考文獻:

[1] 蔣慧.論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癥結和出路[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1(6).

[2] 張玲.完善我國食品檢驗檢測體系的思考[J].科技創業家,2013(23).

[3] 陶純潔.食品安全現狀及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應用淺析[J].糧食與食品工業,2006(13).

[4] 周園園.對我國食品檢驗檢測體系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科海故事博覽,2010(9).

篇8

關鍵詞:氣相色譜技術,食品安全,食品檢測

1前言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笔称钒踩珕栴}關系著老百姓千家萬戶的身體健康,一點都不容忽視。隨著國家對食品的監管越來越嚴,食品安全情況越來越好。但總是有一些商家為了自己的蠅頭小利,而置大眾的健康于不顧,從而出現一個又一個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如2006年在廣州、河北、北京等地出現的蘇丹紅鴨蛋;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10年發生在安徽、上海、重慶等地的“地溝油”事件;2011年的瘦肉精事件;2011年,臺灣“塑化劑”風波震驚海峽兩岸;2013年,湖南攸縣生產的大米在廣東省被檢測出鎘超標等等,這些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暴露了我國食品安全檢測技術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這也就迫使我國相關部門必須要加強食品安全檢測和防護意識,采取一系列相關的措施。在眾多食品安全檢測的技術中,氣相色譜技術的應用最為廣泛。經過多年來的發展,氣相色譜技術具有分離效果好,分離速度,用量少,而且靈敏度高的優點[1]。所以氣相色譜技術在食品安全檢測中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

2氣相色譜技術原理

氣相色譜法是利用氣體作流動相的色層分離分析方法。汽化的試樣被載氣(流動相)帶入色譜柱中,柱中的固定相與試樣中各組份分子作用力不同,各組份從色譜柱中流出時間不同,組份彼此分離。采用適當的鑒別和記錄系統,制作標出各組份流出色譜柱的時間和濃度的色譜圖。根據圖中表明的出峰時間和順序,可對化合物進行定性分析;根據峰的高低和面積大小,可對化合物進行定量分析。。氣相色譜儀器是由盛在管柱內的吸附劑或者是固定相和不斷通過管柱的氣體的流動相組成。將欲分離或分析的樣品從管柱一端加入后,由于固定相對樣品中各組分吸附或溶解能力不同,即各組分在固定相和流動相之間的分配系數有差別,當組分在兩相中反復多次進行分配并隨移動相向前移動時,各組分沿管柱運動的速度就不同,分配系數小的組分被固定相滯留的時間短,能較快地從色譜柱末端流出;分配系數大的組分就會被固定相滯留的時間長,就會最后從色譜柱末端流出。

3氣相色譜技術在食品檢測中的應用進展

氣相色譜技術以其獨特的優點在食品安全檢測中廣泛應用,主要包括在以下幾個方面的應用檢測:在食品包裝袋內氣體分析檢測的應用;在食品添加劑方面檢測的應用;在食品質量方面檢測的應用;在食品表面的農藥殘留物檢測的應用等等。

3.1在食品包裝袋內氣體分析檢測的應用

利用氣相色譜技術可以測得常溫常壓下氣體的組成和含量[3],是氣相色譜技術的主要應用領域之一。這樣采用氣相色譜技術可以檢測食品包裝袋內的惰性氣體有無漏氣、跑氣的現象。防止食品袋內的食物出現變質的現象發生。

3.2在食品添加劑方面檢測的應用

食品中的添加劑各式各樣,其中甜蜜素是最常見的添加劑之一。過多地添加甜蜜素也會對人身體有一定的危害,會對人體的肝臟有一定的影響,甚至會有癌變的可能[4]。在2017年,李穎[5]對氣相色譜技術檢測食品中甜蜜素的含量及成分的實驗條件進行了探究,最后得出了食品中甜蜜素的最佳用量和最佳檢時間。在2017年,羅凱[6]研究了氣相色譜技術檢測食品中甜蜜素成分的方法。在2018年,靳文波[7]采用正己烷提取液和環己醇亞硝酸醋進行冰浴和衍生化實驗來檢測食品中的甜蜜素含量。劉玉華等[8]采用了氣相色譜技術檢測了食品中添加劑的含量。

3.3在食品質量方面檢測的應用

劉垚,譚貴良等人[9]針對地溝油利用氣相色譜技術進行了研究。氣象色譜技術不僅僅是能夠檢測食品添加劑中的有害物質還可以利用頂空進樣的方法檢測食用油中的殘留溶劑,碘鹽中碘的含量等等[10]。孫路明和楊濱銀[11]對食品添加劑中的丙酸和鹽類進行了研究,通過實驗采用氣相色譜技術對丙酸和鹽類的含量進行探究;陸慶豐[12]對糧油食品中的添加劑、多環芳烴、丙烯酰胺等的殘留成分進行了檢測,實現了氣相色譜技術在糧油食品檢測中的實際應用。李葉麗,史曉亞,黃登宇[13]針對市面上不斷涌現的劣酒進行了白酒質量檢測。

3.4在農藥殘留物檢測的應用

蔬菜水果上的農藥殘留也會危害人身體健康。在2013年,羅婧、王玉方、商云帥等人[14]對中藥材農藥殘留進行了研究,并且探討了新技術的用法;在2014年,張春帆[15]針對蔬菜水果表面的農藥殘留的檢測用氣相色譜技術進行了探究和綜述;在2016年,黃全書[16]采用氣相色譜技術對農產品殘留藥物的前處理過程進行了討論;在2017年,阿布都熱西提阿不力米提[17]提出了農產品殘留物的檢測至關重要,關乎身體健康以及對檢測方法進行了重要總結。

4展望

(1)現如今食品安全問題已經備受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有關部門應當加大懲治力度,依法嚴懲違法添加有害食品添加劑以及過量添加食品添加劑的行為;同時有關技術部門應當開發采用新型靈敏的科技來檢驗食品質量,以此來提高食品的質量,減少食品安全問題的頻頻發生。(2)隨著社會科技經濟的發展,一些環保、綠色、無污染、無毒無害的添加劑也會逐步用于食品生產中[18]。(3)氣相色譜技術可能會結合其他生物科學技術應用到食品安全檢測中??傊?我們要結合社會發展現狀,積極努力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1]陳奇敏.氣相色譜技術在食品安全檢測中的應用[J].科技風,2018,(23):23.

篇9

關鍵詞:食品安全;生物;危害

生物性危害指自然界中各類生物性污染對食物質量安全產生的危害。如致病性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微生物以及某些毒素等。生物性危害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控制難度大,對食物質量安全的危害嚴重。

一、細菌性污染

從歷史的總結資料來看,細菌性污染是涉及面最廣,影響最大,問題最多的一種污染。歷史上,發生了幾次因細菌性污染而出現的食品安全事故,如2001年在江蘇、安徽等地暴發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食物中毒,造成177人死亡,中毒人數超過2萬人;1999年在寧夏發生的沙門氏菌污染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發病人數上千人。由此可以看出,在食品安全問題,細菌性污染是對食品安全威脅最大的因素。

細菌對人體可造成很大危害。食品中的細菌可分為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兩類。致病菌能引起食物中毒和傳染病,如食用結核病患者接觸后感染上結核菌的食品,可感染結核病。非致病菌雖不能造成食物中毒和傳染病,但可使食品腐敗變質,降低食品質量。如一些非致病性微生物在食品存放和流轉過程中,通過各種途徑污染食物,并在適宜的溫度、濕度下大量繁殖,使食物發生變化而變質不能食用。如果食用這些腐敗變質的食品,必然導致急性中毒。通常表現為嘔吐、腹瀉、頭暈、頭痛等癥狀,如果食品中還含有某些致病菌,如沙門氏菌、變形桿菌等,則會出現相應的急性癥狀。

二、真菌毒素污染

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廣、種類多,有5000種以上。人、畜用的食品或飼料,無不沾染真菌。據統計全世界每年平均有2%的谷物,由于霉變不能食用。此外,由于真菌廣泛用于食品工業,新菌種的使用、菌種的變異、已使用的菌種是否產毒等問題都有可能對食品的安全性造成威脅。

真菌對食品安全的威脅主要自于霉菌毒素。霉菌毒素是產毒霉菌在生長發育繁殖過程中所產生的有毒物質,或者說是有毒霉菌的代謝產物。霉菌產生的毒素致病性強,有些毒素不但能使人食后中毒,而且還能導致機體的癌變。

三、病毒性污染

病毒污染以肝炎病毒的污染最為嚴重。其中甲型肝炎、戊型肝炎被認為是通過腸道傳播,即糞口途徑,其中相當一部分人是通過被污染的食品而感染。20世紀80年代在上海因食用毛蚶引起食源性甲型肝炎的大爆發,累及30萬人。近年來發現的禽流感和瘋牛病等病毒污染,對食品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所導致的雞傳染病,高致病性禽流感是其中較為嚴重的一類,傳染性很強并會致死。目前還沒有發現人類由于吃雞肉和雞蛋而間接感染禽流感的病例,但出現過由雞直接傳染給人的情況。預防禽流感傳染的方法,一是遠離家禽的分泌物,盡量避免觸摸活的雞、鴨等家禽及鳥類;二是吃禽肉要煮熟煮透;三是搞好室內外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

瘋牛病是瘋牛病病毒引起的危害牛中樞神經系統的傳染性疾病,該病最早發生并流行于英國,并經出口感染的牛肉或骨粉傳播到其它一些國家。自1987年至1999年期間證實的病牛就達17余萬頭,已經發生的國家包括英國在內的30余個國家和地區,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嚴重的社會恐慌。據估計,英國為此次災難要損失300億美元。目前英國的經濟已大受“瘋牛病”的影響。食用被瘋牛病病毒污染的牛肉、牛脊髓的人,有可能染上致命的克雅氏癥。從1995年到2000年10月,英國已經確定的與瘋牛病感染有關的“新變異型克雅氏病”70余例,平均每年約15例病人。病人先是表現焦躁不安,最終精神錯亂而死亡。我國目前還沒有發現瘋牛病病例,但牛肉進口量大,部分牛肉來自有瘋牛病的國家和地區,如果不注意防范,對我軍及整個國家的食品安全都有很大的威脅。

四、寄生蟲污染

目前,生吃水產品甚至一些其他動物肉類的行為在部分地區較普遍,這使得人們患寄生蟲病的危險性大大增大,部分地區的食物源性寄生蟲發病率也逐年增加。

常見的污染食品的寄生蟲有絳蟲、旋毛蟲、肝片形吸蟲、姜片蟲、弓形體、吸蟲類和華枝睪吸蟲、異形吸蟲等,蛔蟲等也可通過食品進入人體。這些寄生蟲寄生在人、畜、禽的體內,有的蟲卵沾附在蔬菜上,人們吃了未經煮熟的肉或沒有洗凈的生菜,則會傳染給人。

旋毛蟲、肝片形吸蟲、弓形體原蟲等常寄生于畜肉中。魚貝類中常見的寄生蟲有華枝睪吸蟲、闊節裂頭絳蟲、無飾線蟲等,而姜片蟲則常寄生于菱、茭白、荸薺等水生植物的表面,蔬菜瓜果則可引起蛔蟲病的傳播,生食魚片(生魚干)則易得肝吸蟲病。

參考文獻:

[1]朱曉峰.食物安全與經濟發展[J].學術界,2002(1).

[2]劉恩才.我國食物安全現狀、問題與發展對策[J].農業經濟.2003(6).

篇10

關鍵詞: 幼兒 食品安全 控制

每個兒童都是家庭的希望,而兒童又是祖國的未來,所以兒童的健康問題關乎著每一個家庭,甚至關乎著國家的未來,在兒童健康當中又以食品安全為主要問題。幼兒是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需要大量的食物的攝入。在幼兒園及家庭當中,兒童食品的安全問題主要應控制以下幾方面:

一、幼兒食品采買――源頭控制

水源安全,下游才可飲用;采購的食品安全,才可更好烹飪。

無論是幼兒園還是家庭在幼兒食物的采購上要最為注意,因為任何事物控制住源頭就是最好的開始,而食物也如此。在采買食物時就是放心的、無污染的安全食品,才能保證之后被加工保存的食物為安全食品,否則即使后期的食物操作再正確,最后進入到兒童體內的食物也已不再稱為安全食品。在幼兒食品采買中應注意如下問題

1、“QS”標志要牢記

“QS”即“工業產品生產許可”,國家為了保證直接關系公共安全、人體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工業產品的質量安全,納入《國家實行生產許可證制度的工業產品目錄》的產品生產企業必須依照規定程序取得《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方可從事產品生產。取得生產許可證的企業需要將“QS”標識及許可證號印于包裝紙上。只有有此標志的食品,我們才能說是基本合格的產品。

所以幼兒園及家庭在采購食物時首要的就是選擇包裝上帶有“QS”的產品,達到食品的第一層保障?,F在很多家庭作坊,沒有通過國家相關部門的檢測,也沒有被相關部門監管,這些作坊做的食物保證不了衛生、新鮮度,更有甚者在幼兒食品中加入大量的添加劑,比如甜蜜素、色素等,添加劑的添加量遠超于國家標準。此類食物的對幼兒的身體傷害很大,甚至嚴重的能治病、致癌。

2、生產日期、保質期,期期重要

任何食品都有它的生產日期及保質期,保質期的時間長短都經過生產廠家的嚴格驗證,保證了在日期內的食品沒有味道改變或食品變質現象的產生。很多家長及幼兒園在采購食品時對于標注日期不明顯的食物,沒有仔細查看,從而將過期食品采購回去給幼兒食用,幼兒的腸胃系統抵抗力不如成年人,在食用了致病菌群超標的食物后,極易產生腹瀉、腸胃炎等疾病,影響幼兒健康。

采購食品時,外包裝及私營店鋪信息都很重要,只有從正規的經營場所購買正規廠家在保質期的食品,才能做到源頭控制。

二、幼兒食品烹調方法――遠離熏、烤

食品在采購之后,需要烹飪才能食用。烹調方法的使用不當對食物會有很大程度的破壞,一是食物中大量營養流失,例如多次淘米則大米中的維生素B族就會大量流失:高溫情況下蔬菜、肉類中的維生素損失更加嚴重。二是食物的烹調方式不當的話,不僅是食物的營養流失更是直接危害食用者的身體健康,比如魚、肉等經熏、燒烤以后,表面有適度的焦皮,具有獨特的風味但同時會產生一些對人有害的物質,其中脂肪的不完全燃燒,淀粉受熱的不完全分解,都可產生苯并芘。而苯并芘是一種常見的高活性間接致癌物,對抵抗能力不完全的幼兒傷害更嚴重。

為了使用食品在烹調后的安全性,建議多采用蒸、煮的方式。蒸、煮的烹飪方法不易產生致病物質,而且可以保留更多的營養素,兒童食用后更易吸收,處于最好消化的狀態,對胃腸承受力不太好的幼兒更適合。

三、幼兒食品保存方式――各有各法、對應保存

食品在采購之后不能烹飪或是吃完的物品需要儲存,根據食品的不同,儲存方式也應不一樣。肉類食物應冷凍冷藏,防止滋生細菌及腐爛。酸奶、奶酪是幼兒非常喜歡的食品,而此類食品需要冷藏保存,溫度不適宜的情況下酸奶中的有益菌會死亡,產生大量的有害菌群。對于不同食品,應根據包裝上的保存方法進行分類保存,保證食品的安全性。

四、危險物品保存――遠離幼兒、切勿碰觸

幼兒正處于探索發現時期,對于危險的識別能力較弱,在幼兒園及家庭當中會有一些危險物品,例如藥品、洗滌用品、汽車用品。幼兒識別不出此類物品的作用,會誤認為為食物或飲料進行食用,造成中毒現象。尤其是幼兒園內,教師不能關注到每個學生,更易出現此類現象。對于此類危險品應置于兒童夠不到的高處或鎖于柜內,還幼兒一個安全的環境。

幼兒不僅僅是讓其吃飽就好,更應注意幼兒食品的安全性,幼兒園、家庭僅僅是多了一份的注意,就會少了許多的傷心,讓幼兒遠離不安全食品的危害,同時為幼兒的茁壯成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