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婚俗文化對比研究范文

時間:2023-10-27 17:32: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方婚俗文化對比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西方婚俗文化對比研究

篇1

一、閩南婚俗中存在的中西文化碰撞與交融的現象

在中國傳統的婚姻觀念中,從擇偶到正式結婚,必須遵循“三書六禮”,“三書”即聘書、禮書、迎親書三種文書;“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道程序。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婚姻禮俗的程序逐漸簡化,形式趨向文明。“六禮”中作為婚前儀禮的前五禮逐漸簡化為擇偶和訂婚兩項準備工作。

(一)婚前1.擇偶擇偶的過程大體上相當于古“六禮”中的納采、問名和納吉,然而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再是擇偶的唯一渠道。雖然與西方文化的“私定終身”尚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由于逐漸受到西方個性自由新思想的影響,自由戀愛、征婚和相親已經成為閩南地區擇偶的主流模式,兩情相悅則是結婚的主要動力,女子也不再是擇偶中的被動角色。中西方的共同之處在于對長輩的尊重,體現在經家長認可之后,雙方父母見面共同討論婚禮的細節問題。2.訂婚訂婚的過程大體上相當于古“六禮”中的納征和請期。其重點就是男家向女家送聘金和禮品,女家置辦相應的嫁妝。然而此風不可長,以上現象在現今社會刮起了一陣攀比虛榮之風,已經遠遠違背了酬謝養育之恩和禮尚往來的初衷。相比之下,西方國家則沒有此類傳統,在子女結婚之時,父母沒有責任或義務提供大量的經濟資助。因為在西方父母的觀念里,他們對子女的撫養義務在其成年之時已經盡完。此外,中西訂婚有一個重要的共同之處———戒指。區別在于,閩南地區待女家奉茶完畢,是由男方女性尊長將戒指戴在女方的無名指上,而在西方是由男方為女方帶上訂婚鉆戒,從某種意義上說,鉆戒就是男方送給女方的必不可少的聘禮。現今,三種婚前的行為非常流行,求婚、拍婚紗照(但是西方國家的婚紗照通常在婚禮現場拍攝)和“告別單身”晚宴。這些從西方傳入中國的風俗,因其特別的內容,瘋狂的形式,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之中。另外,與西方國家例如英國、美國和法國結婚送禮物不同,在泉州,人們在收到請柬之后會在結婚之前或在婚宴之時給新人送上祝福的紅包,這一風俗在一些國家,如德國,以其方便實用性也悄然展開,他們會在結婚邀請卡里寫道:請不要買禮物,給我們現金。

(二)結婚1.登記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男女雙方,到男女任一方戶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記機關辦理結婚登記,領取結婚證書,在法律上正式確立夫妻關系。[3]西方國家也是如此,區別在于他們的婚姻登記地點大多是教堂。關于結婚年齡的規定,在中國,結婚雙方的最低年齡限制分別是男方二十二周歲和女方二十周歲;絕大多數西方國家的法定結婚年齡均低于中國,而且如果結婚雙方未達法定年齡,例如在美國的部分州,在得到雙方父母同意的前提下結婚是允許的。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婚前健康檢查證明由強制到鼓勵的人性化轉變,進一步體現了民主與自由。2.儀式(1)流程結婚證只是婚姻的紙質材料,在閩南人的心目中,真正的結婚大體上相當于古“六禮”中的“親迎”,即新郎必須親自到女家禮迎新娘。首先,在婚娶當天早晨,新郎和新娘要分別在自家中舉行冠禮和笄禮,俗稱“上頭”,具體時刻由擇時師擇定。基本程序包括梳頭、穿戴和謁祖。[2]246-247其次,新娘乘坐花轎(現今多為汽車)抵達男家,在較為傳統的人家還要經歷跨火爐、踏瓦片等程序才能進入洞房,喝糖茶,交換戒指。再次,新郎新娘雙雙行三跪九叩禮,俗稱“拜天地”,之后進行“挑烏巾”和“交杯酒”儀式。按照閩南傳統婚俗,舉辦婚禮的地點一定是在男方家,由此可見,中國女性在婚姻中的附屬地位,尤其是在閩南地區仍有待提高。在現今基督教盛行的閩南地區,越來越多的基督教徒也將結婚典禮設于教堂。婚禮由牧師主持,親朋好友或有心聆聽“福音”的人都歡迎觀禮,新人們在上帝面前宣誓,交換戒指,親吻對方,禮成。此外,各種創意的婚禮,無論在酒店或海灘,基本上采納了西式婚禮的部分,即在婚禮進行曲的背景下,新娘在父親的陪伴下緩緩走向新郎。無論是在家中還是教堂,婚姻的莊重性都是通過一系列的儀式反映出來,從而引起當事人和親朋好友的重視,其背后蘊含的意義均是對天地人融合觀念的認同。現今的中國人一般都在婚宴所在地舉辦結婚典禮,即在婚宴之前由司儀主持一系列的活動,重點包括新郎新娘的各種互動,例如源自西方的開香檳、點蠟燭、切蛋糕和“我愿意”等。在溫馨感人熱鬧的氣氛之后開始了閩南人口中的“吃桌”(在閩南方言中,喝喜酒被稱為“吃桌”)。依據傳統,泉州的婚宴開席時間較晚,大約在晚上八點吉時左右,來自一方或雙方的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十人一桌。而西式的自助餐婚宴,提供中菜西吃,西菜中用的服務,也逐漸被大家所認可和接受。婚宴過半,新人會向各桌一一敬酒,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泉州有“新郎剔烏雞”的習俗。在新人敬酒的時候,新郎會用筷子象征性地戳一下烏雞,客人方可吃這道菜。然而出于活躍氣氛等需要,很多客人會把烏雞蓋起來阻止新郎剔烏雞,除非新郎新娘應客人們的要求喝酒或者表演節目,例如讓新郎拿個鑼牽著或背著新娘繞場一周,邊敲鑼邊喊“今天我娶老婆咯”。(2)服飾承載中國悠久文化的鳳冠霞帔狀元服逐漸成為電影里的鏡頭,照片里的回憶。由于受到西方婚禮習俗的影響,越來越多的新人們在新婚大喜之日選擇了源自西方的西服和婚紗。在西方國家,婚禮的主色調是白色,因此新娘自始至終身著代表著圣潔和忠貞的白色婚紗。但是閩南地區的新娘通常只是在酒店迎賓以及舉行結婚儀式的時候穿著白色的婚紗,之后立即換上具有中國特色的紅色或艷色的旗袍、禮服。特別是西方的新娘需要“一點新、一點舊、一點藍、一點借來的”這樣四種東西。其中的“一點舊和一點借來的”觀念,在閩南地區基本不被接受,盡管他們暗示著幸福生活和財源廣進。在這里,跟新人有關的一切,包括吃穿住用行,能新則新,因為預示著新的開始,好的開端。但是也有例外,例如母親傳下來的首飾,無論價值大小,均視為珍寶,代代相傳。說到首飾,這是閩南地區與西方截然不同的地方。這里盛行著一種觀念,即新娘在出嫁之日,將盡可能多的黃金首飾掛滿全身,這是一種風俗但不值得提倡。新娘的人身安全暫且不論,該風俗的傳播和繼承不利于文明和諧社會的建設。愛的象征,可以是閃亮耀眼的鉆戒,也可以是兩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心。(3)氛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紅色象征著吉祥,紅色會給婚禮帶來喜慶熱鬧的氣氛,所以閩南婚禮的主色調是大紅色,包括請柬、喜糖、龍鳳呈祥圖、大紅雙喜字和新娘結婚禮服。然而在英國和意大利,婚禮上不可以出現紅色。現在由于受到西方婚俗的影響,中國人對白色婚紗的接受與喜愛程度也越來越高。盡管這樣,與西方婚禮以白色為主色調不同的是,人們對白色的運用僅限于此,因為與西方人的觀念恰恰相反,白色是死亡的一種象征,結婚時忌諱白色,例如不能使用白花作為裝飾。閩南婚禮講究的是熱鬧,從家中的鼓樂鞭炮到婚宴中的觥籌交錯,再到晚上鬧洞房的歡呼戲謔,這與西方婚禮的莊重和圣潔截然不同。但是感動的淚水和洋溢的幸福卻又是人之常情,靈犀相通的。

(三)婚后在中國舊時代,有些婦女在結婚之后改用丈夫的姓氏,被稱為從夫姓或冠夫姓,包括兩種基本形式,“夫姓”與“夫姓+本姓”。作為夫權婚姻的產物,這一舊俗在閩南的有些地區例如泉州的晉江仍舊沿用,現今大部分的中國婦女婚后仍舊保留原來的姓氏。然而在很多西方國家,從夫姓或冠夫姓的風俗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例如英國的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對此,不少西方女性主義者表示強烈地反對。

二、閩南婚俗中產生中西文化碰撞與交融的原因

(一)全球一體化全球一體化共有三大體系,數字文字一體化、文化經濟一體化、語音譯音一體化。全球一體化建設是人類世界共同的目標,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發展的大趨勢。[4]閩南婚俗中產生的中西文化碰撞與交融正是文化經濟一體化的突出表現之一。隨著世界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與廣泛交流,閩南地區深入挖掘海洋文化的內涵,大力推進海洋文化的發展,有效提升海洋文化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跨文化間的交流與合作,體現在國際貿易、跨國婚姻、留學、旅游等方面。

(二)基督教的傳播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泉州,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美譽,呈現出以佛教為主,各種類型龐雜的信仰并存的現象。閩南首次接觸到基督教義是在宋元時期,泉州港以其匯聚中外商貿貨物而吸引眾多商人與傳教士前往。幾經興衰的基督教在自由國策實行的今天,教堂遍布全國各地,信徒超過2000萬人。通過教會組織的各種聚會與活動,廣大人民群眾在休閑娛樂的同時也尋求到一種精神的慰藉。從社會文化視角來看,基督教在閩南地區的傳播,也體現在中西文化的碰撞與交融的過程中,實現基督教本土化的過程。閩南婚俗中所滲透著的基督教文化正是西方文化的精髓所在,這體現了西方文化的深層次影響。而基督教能夠扎根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帶有濃厚的民間信仰色彩,即本土化。

(三)外籍人士的作用以華僑、商人、留學生、外教、游客為代表的外籍人士在泉州的廣泛存在與大量活動,在閩南婚俗中西文化碰撞與交融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泉州是全國著名的僑鄉之一,華僑在出洋謀生以及與國內親人聯系的過程中,不僅把家鄉的習俗帶到僑居地,同時也把國外的風俗帶入泉州。

三、傳承閩南傳統婚俗,促進中西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