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18 17:42: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西醫學屬于兩種醫學體系。中醫學文明源于東方中國文化,西醫學文明源于西方歐洲文化。盡管研究對象具有同一性,但由于地域與歷史背景的不同,而異化為認識與思維方式截然不同的兩種醫學體系。中、西醫兩種醫學都不是完整意義上的現代醫學,有著各自的優勢和不足。因此,必須研究中醫和西醫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思維方式、對象、內容、觀察方法,比較二者異同點,吸取二者之長,融會貫通,創建一個新的醫學體系,即中西醫結合整體醫學體系,才能更好地服務于人類健康和疾病防治[1]。中西醫結合經歷了50多年的探索過程,許多醫者自覺或不自覺地都進入到這一廣闊的領域中,有的以中醫為主,兼通西醫;有的以西醫為主,兼通中醫。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臨著許多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難題,甚至面對“結而不合”的尷尬局面。筆者現就中西醫結合的難點和方法問題提出幾點思考。
1 中西醫結合存在問題
1.1 中、西醫缺乏對應性語言
即使是相同的概念也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難以溝通,這是中西醫結合的一大障礙。如中醫藏象學說中的“腎”,雖與西醫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其生理、病理上的含義卻不同。因為中醫的某一臟腑不單純指一個器官,它包含了現代醫學多個系統的功能,它是建立在中醫藏象學說基礎之上的,具有司外揣內、取類比象、經驗反證的特點,雖有較為粗略的解剖印跡,但其主要關注的是功能和關系,本質上是歸納人體各種功能和表象信息的符號系統。
1.2 中醫學某些理論難以被證實或證偽
中醫學產生于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哲學思想方法直接參與了中醫理論的構建過程,成為中醫理論的組成部分。哲學思想的引入雖然豐富了中醫學理論的表達,但因理論概念較抽象,思辨性強而精確性低,隨之亦產生了歧義性和模糊性。如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是對宇宙間各種現象和事物屬性的一般概括和總結,含有豐富的哲學含義,不能用現代醫學理論和實驗證明。中醫學理論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與現代醫學相結合的難度。
1.3 缺乏中西醫結合理論的指導
雖然目前在臨床上可以實現中西醫兩種手段和技術的交叉并用,但在理論上依然需要掌握兩種不同的內容體系,在理論基礎與學科內涵上依舊分別腳踩著中西醫學兩條“舊船”[2],中西醫結合在理論范式上至今還處在“結而未合”的狀態。現在不少醫生對疾病的診斷既用傳統的望聞問切,也用現代科學儀器檢測,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中醫診斷的不明確性;治療疾病時既用中藥,又用西藥,但因為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只是簡單的藥物疊加,對其作用機理和相互間作用不甚明確。所以,目前的中西醫結合療法還是機械的、低層次的結合,處于結合的初級階段。
1.4 中醫現代研究的某些理化指標缺乏特異性
如中醫證實質的研究,一開始就成為中西醫結合的最主要的攻關對象,其研究的最終目標是以現代醫學客觀指標為中介,實現中、西兩種醫學本質上的交匯和融合[3]。然而,一個證研究出來的理化指標往往多達幾十個,由于很多理化指標缺乏特異性,因此,在臨床上不具有可操作性。以脾虛證為例,觀察的指標有70余項,所觀察的眾多指標在脾虛狀態下均為異常,最終脾虛證成了無病不涉、無指標不異常的證候,這種結論的本身就是對特異性的否定。經過專家的充分論證,最后認為脾虛證具有診斷意義的客觀指標是尿中d木糖排泄量減少、唾液淀粉酶活性異常。盡管這兩項指標的改變對小腸黏膜疾病和吸收功能障礙一類疾病具有診斷意義,但脾虛證的范圍遠遠不只小腸黏膜異常所能概括,即使是小腸黏膜及其功能正常者,脾虛患者也大有人在。中醫常說的素體脾虛、脾虛狀態不一定都有明確的病理改變,一項或幾項客觀指標的改變不可能概括所有的脾虛證[4]。
1.5 中藥藥理研究的困惑
目前所進行的中藥藥理研究主要是用西醫藥理研究方法對中藥進行分析,提取有效成分,研究某一有效成分對某病或某一檢測指標的影響。雖然用這種方法研制出了一些具有穩定療效的新藥(如青蒿素等),但更多的藥理研究結果與中醫臨床實踐不符,如許多中藥實驗證明抗菌作用不強,但用于治療感染性疾病卻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如此種種,不一而足。另外,由于每種中藥含有多種成分,復方少則幾味藥,多則幾十味藥,到底是哪些成分起治療作用,它們間的相互作用、綜合作用如何,在人體發揮什么樣的作用,這些都是高難度的課題。
2 中西醫結合方法探討
中、西醫學體系迥異,各有優勢,同時又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點。因此,中西醫結合的研究與實踐,必須從總體上對兩個醫學體系有深刻了解,分析彼此的優勢和不足,在具體環節上應取長補短,有機結合。要使中西醫學在較高層次上相結合,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2.1 要堅持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進行中西醫結合的研究與實踐必須堅持中醫學基本原理,不要以西醫原理解釋中醫;不能丟失中醫學的精髓;不能以西醫的標準與尺度作為科學標準;不能一味地分割人體,全賴實驗與局部檢測,而應保持中醫學的特點與優勢,把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體現于結合之中。以往的中西醫結合實踐證明,把中醫西化,只能使中西醫結合徒有形式,難以深入發展。
2.2 要在繼承中創新
要結合好,首先必須繼承好。繼承是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和實踐不可缺少的第一步,“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沒有認真的繼承,創新就沒有基礎,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西醫結合的研究是創新性研究,需要在中醫、西醫原有的思維模式的影響中超脫,形成結合的新思路,所以,要勇于探索,敢于突破,不可因循守舊,惟古獨尊,鉆到故紙堆中。創新的核心是研究內容、手段的先進性,要充分運用現代先進的科學理念、成果與方法,形成、發展和完善中西醫結合新的理論和診療方法,尋求優于中、西醫方法的中西醫結合的思路和方法。中西醫結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某些理論或觀點上、在某些疑難病癥的治療中,通過長期實踐和探索,逐步實現結合創新。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已經出現了一批結合創新的成果,如病證結合、微觀辨證、隱潛性證、急瘀證等概念,以及通里攻下法治療急腹癥、動靜結合治療骨折等。
2.3 努力在理論體系上實現突破和完善
沒有成熟的理論,再豐富的臨床經驗也只能是經驗,而不能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理論的發展與創新,既是臨床應用的基礎,也是一個學科成熟的標志。要不斷形成越來越多的中西醫結合新理論、新概念,不斷完善和發展中西醫結合理論體系,推動其學術發展,從而為更高層次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和發展創造條件,打好基礎。
2.4 要多學科協同研究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各學科之間的聯系日趨緊密,單學科研究已不可能有太大的作為。多學科、多中心研究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中西醫結合只有面向現代和未來的基礎學科及高科技領域,將中醫學與現代醫學、系統科學、生物信息學、細胞分子學、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等現代科學前沿銜接,才能使中西醫結合實現跨越式發展。
2.5 要在醫學實踐中不斷接受檢驗
任何醫學研究的理論成果必須能夠經受臨床實踐的檢驗,能夠指導臨床實踐,提高臨床療效;否則,從理論到理論的研究是缺乏生命力和沒有實用價值的。中西醫結合是從實踐經驗開始的,其學術發展的基礎在于療效。所以,形成的理論和方法也必須在醫學實踐中接受檢驗從而得到確認和發展。
2.6 要盡快建立“中西醫結合臨床診療標準和規范”
臨床療效是中醫、中西醫結合存在的基礎。目前,中醫、中西醫結合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還剛剛起步,尚缺乏現代社會認可的評價方法和技術標準。因此,建立起系統的評價體系是當務之急,只有建立其標準和規范才能更好地指導和規范中西醫結合臨床和研究。
2.7 要將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同步進行
中西醫結合作為一門一級學科已經形成,但其理論體系還相當不成熟,結合創新性成果還不多,學科建設比較薄弱,中西醫結合人才的培養顯得力度不夠,后勁不足。所以,要狠抓人才培養,提高教師素質,充實中西醫結合的學術內容,合理安排課程,避免某些中西醫結合專業只是簡單地把中、西醫課程各半,中醫教師講中醫課,西醫教師講西醫課,大家互不聯系的舊的教學模式。
3 結語
中西醫結合專家吳咸中教授曾預言,21世紀的中西醫結合主要有3種形式,即交叉兼容、中西互補、結合創新。中西醫之間的交叉與兼容由來已久,隨著中醫現代化與中西醫結合的不斷深入,交叉兼容會更加自覺和充實。兼容不僅局限在藥物上的相互應用,在理論、方法與手段等方面的兼容將普遍展開。中西互補是一種已被公認并已取得豐富經驗的結合形式,這是中西醫結合的一大優勢,在某些疾病,特別是疑難疾病的防治中,同時采用中西醫兩種方法,分別針對不同發病環節,發揮各自的優勢,互補彼此的不足,已收到良好的療效。結合創新是高層次的中西醫結合,也是中西醫結合的根本目標,這需要通過長期的實踐和探索,在某些疑難疾病的治療中,在某些理論或觀點上,由點到面,由淺入深,逐步實現創新。筆者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通過我們不懈地努力,中西醫結合一定能結出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 孔德娟,楊學輝,安勝軍,等.李恩學術論文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36.
[2] 肖小芹.從思維方式看中西醫的差異[j].湖南中醫藥導報,2004,10(3):2-4.
篇2
方法:選取我院2009年2月~2011年7月收治的120例腦梗塞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并隨機將兩組患者分為觀察組60例,對照組60例。兩組患者均進行相應的西藥治療,而觀察組患者在進行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加上中醫治療方案,并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和比較。
結果: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和對比后發現,觀察組的治愈總有效率為95%,而對照組則是85%,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前后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生活自理能力也明顯提高了,且觀察組的情況優于對照組的情況。此外,兩組患者均為出現不良反應。
結論: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思路和方法對臨床上腦梗塞患者進行相應的治療,效果顯著,值得醫學界在臨床上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腦梗塞臨床治療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1-0475-01
腦梗塞(CI),又被稱為缺血性卒中,主要是指患者由于腦部出現供血障礙、缺血和缺氧情況,從而引起的局部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腦軟化癥狀[1]。目前,這種病癥在臨床上比較常見,且多發生在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且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復發率以及多并發癥的特點,嚴重的威脅到了人們的生命安全。近幾年來,醫學界也在對其治療方法進行相應的研究,以提高臨床對該病癥的治愈率。因此,文章選取我院2009年2月~2011年7月收治的120例腦梗塞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對部分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進行有效治療,現將分析報告作如下敘述。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2009年2月~2011年7月收治的120例腦梗塞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其中男70例,女50例,患者年齡均在40~80歲之間,且平均年齡為60±5歲。所有患者均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并經過頭顱CT檢查中證實為腦梗塞癥狀,并排除了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等引起的腦出血情況。隨機將患者分成觀察組60例,患者的病程有5~60天,患有高血脂的50例,冠心病20例,高血壓40例,合并糖尿病30例。并且按照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等級對患者病情進行劃分,其中重型(31~45分)10例,中型(16~30分)40例,輕型(0~15分)10例;對照組60例,患者病程為5~60天,其中患有高血脂的45例,冠心病25例,高血壓45例,合并糖尿病25例。同樣按照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等級對患者病情劃分為重型9例,中型39例,輕型12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西醫治療方法,主要是每日進行0.9%的氯化鈉注射液,250ml配胞二磷堿,0.75g+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靜脈滴注,外加腸溶阿司匹林,并與調整患者的血壓、降血糖與抗炎配合治療,同時還要求患者配合進行功能鍛煉[2]。
觀察組: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配合中醫治療。首先,中藥治療的方法:該方法主要是基礎方加上辯證論治,其中基礎方是黃芪30g,丹參20g,甘草5g,葛根15g,川芎20g,且口眼歪斜者加僵蠶和白附子,頭痛者加鉤藤和牛膝,意識障礙者加冰片,肝腎不足者加杜仲、牛膝和何首烏,血壓升高且煩躁不安的患者加磁石、鉤藤和石決明[3]。以上藥方均須在辯證基礎上進行加減,每日服用2次,每次100ml。其次,中醫針灸療法:對患者的相應穴位予以針灸療法。在該療法中主穴包括了內關、人中、極泉、三陰交。配穴則有足三里、中沖、勞宮、行間、太溪、行間、神門等,進行針灸治療時,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進行不同的治療。針灸療法每天1次。兩組患者均以30天治療為1療程,1療程后對療效進行評價。
1.3療效判定。根據臨床上制定的對腦梗塞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進行相應評分:①基本痊愈:治療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以上,病殘程度為0級,且可以進行正常的勞作;②顯效:治療后患者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5%~90%,病殘程度則為1~3級,且患者的主要癥狀明顯得到了減輕,生活方面基本可以自理;③有效:治療后患者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肢體肌力提高2級,或者癱瘓、失語癥狀有所好轉;④無效:治療后患者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以下,且癥狀幾乎沒有好轉,生活還是不能完全自理。
1.4統計學分析。數據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而計數資料則采用X2。其中,P
2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的臨床效果與對照組相比,其治愈率和總有效率明顯提高,而且無效率也比對照組低,兩組差別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觀察組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其患者在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降低了,而且患者在治療前后的評分差值則有明顯的提高,兩組差別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傳統醫學中,將腦梗塞劃分為了“中風”的范疇,而發病的原因是在內傷積損的基礎上,由于勞逸失度,情志失暢等因素誘發的患者臟腑陰陽失調、肝陽暴張、橫竄經脈等狀況,從而導致患者發生半身不遂、口角歪斜等癥狀[4]。而現代的醫學則認為,腦梗塞是由于腦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血管內膜發生損傷而使腦動脈管腔狹窄,并加之其他一些因素而促使其局部血栓的形成,使動脈狹窄情況加重或是完全閉合,從而導致患者的腦組織發生缺血、缺氧、壞死情況,進而引發的神經功能障礙的一種腦血管疾病。
腦梗塞病癥發生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患者體內供應腦部血液的顱內、外動脈中發生了閉塞性的病變,而無法進行及時有效的側支循環,從而促使患者局部腦組織的代謝需要與可能得到的血液供求之間發生的供不應求現象引起的。同時,由于該病癥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復發率以及多并發癥的特點,因此,患有該病癥的患者需要及時的進行治療。同時,患有該病癥的患者多為中老年群體,其年老體弱,且可能伴有多種慢性疾病,因此,在醫學中就會出現需對謹慎用藥的情況。然而,若不及時的進行相應的治療,患者的病情容易加重,且還會有兵法合并癥的發生,死亡率極高,且致殘率比腦出血還要高。因此,尋找一種中西醫結合的思路和方法對該類患者進行有效治療是醫學界長期關注的話題。
在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的60例患者在接受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加之中醫治療,具有很好的療效。在本研究的中藥配方中,有效運用黃芪可以加快患者心率,并加強其心肌的收縮力,從而起到促使患者血管擴張,改善其微循環的作用,防止血栓的形成;而葛根能夠擴張患者的心腦管和外周血管,緩解血管的痙攣,并較少自由基的運用;丹參則具有很明顯的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它的運用可以延長患者的出、凝血時間,從而改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得特性;且川芎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壓血脂,是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要藥[5]。這幾味中藥的運用可以對患者起到很明顯的共奏活血化瘀等的功效。同時,在中西醫結合的基礎上進行中醫針灸治療,能夠幫助患者處于休眠狀態的腦細胞迅速激活,使其逐漸恢復正常腦功能。
綜上所述,應用中西醫結合的思路和方法治療腦梗塞患者,就有很明顯的療效,而且中藥相對來說價格比較便宜,且副作用小,因此,該治療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張占軍.中西醫結合用于腦梗塞患者治療研究[J].內蒙古中醫藥,2012,6(17):79-80
[2]陳振念.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塞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2011,7(26):861-863
[3]赦新宇.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塞112例的臨床觀察團.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9,15 (24):52-55
篇3
關鍵詞: 厭食癥/中醫藥療法; 醫學,中國傳統; 病因; 病機; 兒童
厭食是較長期的食欲減退或消失、食量減少為主要癥狀而言。長期厭食會導致患者的體質量減少或影響正常生長發育,是兒童常見的癥狀。各種急性感染時常伴有短期厭食;長期厭食者多伴有面色萎黃,體質量不增或下降,肢體消瘦,常有器質或精神方面的障礙。
一、中醫對厭食癥的認識
1 病因探索
1.1 飲食不節,喂養不當 《景岳全書》謂:“小兒之疾,非外感風寒,則內傷飲食”[1]。《育嬰家傳育嬰秘訣》載:“小兒之病,傷食最多”[2]。由于小兒乳食不知自節,饑飽無度,或家長缺乏科學喂養常識,片面強調補充高營養、高熱量的滋補類食品,使飲食結構不合理,損傷了脾胃的正常運化功能,或因家長過于溺愛孩子,調理不當,過食肥甘、生冷或難消化的零食、水果,均可傷及脾胃。胃主受納,為水谷之海,脾主運化,為生化之源。若脾胃受傷,受納運化失司,升降失調,乳食停滯,乃生此病。即《素問·痹論》所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幼幼集成·傷食證治》也說:“小兒之病,傷食最多,故乳食停滯,中焦不化而成疾者”。說明乳食壅積,損傷脾胃,導致脾胃不和,終致厭食。總之,飲食因素是導致小兒厭食癥的主要病因。
1.2 多病久病,損傷脾胃 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五臟六腑皆屬不足,但以肺、脾、腎三臟更為突出。肺主一身之氣,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萬密齋在《育嬰家傳育嬰秘訣·五臟證治總論》中,將此總結為“脾常不足,腎常虛”。肺與脾為子母關系,脾之運化,賴肺之宣發敷布,精微方能濡養全身;肺之主氣,賴脾之運化精微不斷充養,脾胃健旺,則肺衛自固,小兒“脾常不足”,則肺氣亦弱。若患泄瀉、肺炎或其他傳染病后,體虛,正氣虧之,傷及脾胃,或病后失于調理,脾運胃納失健,可致長期厭食。
1.3 先天不足,后天失養 先天不足的嬰兒,古稱“胎怯”或“胎弱”,多見消瘦、胃腸薄弱,出生后,往往不欲吮乳。后天如失于調養,每易造成脾胃虛弱,不思乳食,難以喂養。誠如《小兒藥證直訣·胎怯》所言“生下面色無精光,肌肉薄,大便白水,身無血氣,時時哽氣多噦,目無精彩”。
1.4 情緒變化,精神因素 小兒“肝常有余”,嬌生慣養之小兒,所欲不遂,動輒哭鬧要挾,久則性情乖張,易養成易怒易暴的惡習。且獨生子女性多嬌態,稍違其意則哭鬧不止,或自生悶氣,致肝失疏泄,肝氣犯胃,胃失和降而厭食;或因生活環境改變,情志不暢,思慮傷脾,脾虛不適而致厭食。萬密齋認為:“蓋兒初生,性多執拗……,易使怒傷肝氣生病”,均說明“怒傷肝”。因此,在小兒厭食癥的治療上,飲食指導和情緒疏導也是十分必要的。
2 病機探索
脾胃不和是小兒厭食癥的病機關鍵。脾為臟,胃為腑;脾屬陰,胃屬陽;脾主升,胃主降;脾主運化,胃主受納,兩者屬陰陽表里關系。正如《靈樞·脈度》所說:“……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和即協調配合之義,脾與胃共同完成食物消化吸收的功能。《素問·經脈別論篇》云:“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肌,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脾胃同居中焦,為機體升降出入的樞紐,稱之為“后天之本”。由于小兒正處于生長發育時期,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生長發育十分迅速,對營養物質的需求遠大于成人,脾胃功能的相對不足和小兒機體對物質的高需求形成了矛盾,此矛盾是本癥發生的潛在原因。加之小兒神識未開,食欲不能自調,飲食不知饑飽,若家長盲目投以肥、甘、厚之品,超出了小兒正常需求量及生理承受能力,使脾胃受損、納運失權則致厭食[3]。
由于攝食減少,生化乏源,胃失水谷之滋,脾無散精之用,脾虛無以生化氣血,血虛不能榮養肌膚,則形體日見瘦削,面色少華,神疲肢倦;運化失權、食滯中土則腹脹。今之小兒,多驕橫任性,若所欲不遂,即忿怨攪鬧,如此怒躁久郁,肝失條達,氣機不暢,橫逆犯脾,或多病久病,先天不足,失于調理,脾胃益虛則加重厭食。《小兒藥證直訣·虛羸》云:“脾胃不和,不能乳食”。《雜病廣要》也云:“脾不和則食不化,胃不和則不思食,脾胃不和則不思而且不化”。說明飲食不節,喂養不當或長期偏食,損傷脾胃正常運化功能,導致脾胃不和,受納運化失健是本病發生的主要病因病機。
3 臨床分型
辨證論治根據厭食癥的病機及臨床表現分為6型[2,4]。
3.1 食滯內阻型 癥見飲食懶進,脘腹飽脹,夜臥不安,精神尚可,二便如常或酸臭。舌質紅,苔白或膩,脈弦滑,指紋紫滯。治宜消食導滯,健脾助運。方用曲麥枳術丸加味,藥用:枳實、蒼術、神曲、麥芽、雞內金、茯苓、扁豆、陳皮。
有偏食、暴食、饑飽無度的病史,臨床表現為飲食明顯減少或不思飲食,食不成餐,大便不調,便爛或食后惡心嘔吐,舌質紅苔白厚,脈弦或緩或指紋深紅。治宜健脾醒胃,消食祛積,用消乳丸加減,由神曲、麥芽、陳皮、砂仁、雞內金、山楂、甘草組成,大便秘結加枳實、檳榔。
3.2 脾失健運型 癥見不思納食或食而無味,拒進飲食,精神狀態及大便基本正常。舌質紅,苔薄,脈尚有力。治宜健脾助運,開胃增食。方用自擬健脾開胃湯,藥用:太子參、白術、茯苓、陳皮、神曲、焦山楂、生麥芽、生谷芽、砂仁。
篇4
中西醫結合經過近50年的發展逐漸壯大起來,專家隊伍和復合型人才的數量越來越大。然而,中西醫結合藥學的發展則相對滯后,落后于醫療科技發展對中西醫結合發展的要求,這種現狀會影響到我國中西醫結合的發展。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就要增加中西醫結合藥學人才的數量,但是我國中西醫結合藥學的碩士、博士點還很少,即使有也沒有完善的培養途徑,形不成專業的人才隊伍。因此,必須要重視中西醫結合藥學人才的培養,對中西醫結合藥學繼續教育的問題進行深思。
1 中西醫結合藥學的繼續教育
中西醫結合藥學具有藥學科學的基本屬性,藥物是其研究對象,研究的范圍是藥物的來源、功能作用、加工制備和質量保障等,研究內容是藥物與人體或與致病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中西醫結合藥學還具有中西醫結合的屬性,其主要特質是在中西醫結合的基礎上對藥物進行應用和研究。
中西醫結合藥學的基本屬性決定其相關人才是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這類人才要熟悉和掌握中醫藥學、西醫藥學、中西醫結合藥學的相關理論、方法和技能,并能開展中西醫結合研究,以中西醫結合的理論和方法研制新藥。
繼續教育是20世紀40年展起來的一種教育模式,其根本指導思想是終身教育。中西醫結合藥學從繼續教育入手,根據中西醫結合發展的不同階段,在實踐和研究中提出問題,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引導,使中西醫結合藥學隨著醫藥科技的發展而成長。同時,中西醫結合藥學具有階段性,從中西醫結合的內在規律出發,根據不同發展時期的特點,確定其內容重點。
2 中西醫結合藥學的重要性
中西醫結合藥學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醫療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使中醫學和西醫學相互補充相互融合,中藥學和西藥學相互交叉相互融合;采用先進的現代醫療科學對傳統中藥進行研究,可以研制出大量的新藥,現在已經在中西醫結合研究上取得了較大的突破和進展,創造出了許多國際領先水平的的科技成果。另外,用中藥理論對西藥進行研究或指導西醫的臨床用藥可以進一步推動中西醫結合學術思想研究的深入發展。
3 推動中西醫結合藥學繼續教育的進程
3.1 有關部門要加強對中西醫結合藥學繼續教育的重視度
中西醫結合藥學繼續教育的成長和發展同時受到學術、教育、經濟和政策大等因素的影響,要使中西醫結合藥學繼續教育更好地成長和發展,就需要政府和學術界相關部門對中西醫結合藥學相關人才滯后的情況引起足夠的重視,通過大力宣傳或出臺相關政策提高全社會對這個問題的認識程度,加強教育力度。組織有關部門開展有關中西醫結合藥學教育的研究,并把這些研究運用到實踐中,進行總結并相互交流,組織中西醫結合專家和教育專家根據中西醫結合藥學的學術進展研究相關人才的培養方向、培養重點和培養要求,為中西醫結合藥學繼續教育的發展提供指導。
3.2 注重中西醫結合藥學研究人才的培養
中西醫結合藥學繼續教育應把著眼點放在相關研究人才的培養上,把中西醫結合藥學繼續教育的相關研究落實到實處。向學者們提供系統的中醫藥和西醫藥理論與方法,提供現階段中西醫結合藥學研究的進展、成果與經驗,提供中西醫結合藥學的理論與方法可能對醫學界產生的影響等,組織號召中西醫和藥學的有志青年在成長的關鍵時期學習中西醫結合藥學的理論和技能并進行學術交流,通過不同學術觀點的碰撞,產生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培養出一批不僅具有扎實的中西醫藥學理論和技能基礎,并且擁有中西醫結合思想,能夠進行中西醫結合藥學的相關研究的專業人士,促進相關人才的成長和專業隊伍的形成,為中西醫結合藥學繼續教育的良好發展奠定基礎。
3.3 新藥研制是中西醫結合藥學繼續教育的關鍵
新藥研制就是以中西醫結合藥學理論為基礎,采用正確的中西醫結合藥學方法,研究開發新型藥物。現代醫學的主要任務是防病治病、增強人的體質、提高免疫力、提高智力、延長壽命等,研究開發的新藥就要滿足這些方面不斷增長的需求。我國的中醫藥可以彌補生物化學和生物工程等研制新藥中投入高、周期長和風險大等的不足,中西醫結合研制新藥成為了當代社會研制新藥的捷徑,它不僅是中西醫結合藥學的結合點,而且是相關人才培養的生長點。把培養利用中西醫結合方法研制新藥作為中西醫結合藥學繼續教育的出發點,既是藥學根本任務的要求,又是我國醫藥業發展的要求。因此在推進中西醫結合藥學繼續教育的過程中,要把培養研制新藥的相關人才作為關鍵點和突破點。
篇5
一、會議主題
1.以“實行中西醫結合 發展傳統醫藥學”為主題,探討新形勢下中西醫結合的地位與作用、發展思路與途徑;
2.總結中西醫結合研究進展,交流中西醫結合學術成果;
3.回顧和紀念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成立三十周年歷程。
二、征文內容
1.探討中西醫結合醫學的地位和作用,新形勢下發展中西醫結合的思路、途徑與方法;
2.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各自的優勢與不足;傳統醫藥學與現代醫藥研究如何更好地結合;
3.中西醫結合工作取得的具體成績和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重點總結中西醫結合科研、醫療、教育工作的成績和存在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進一步推動中西醫結合工作的建議;
4.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研究進展,以內科系統疾病為重點,包括心血管、呼吸、消化、神經、血液、內分泌、腫瘤、老年病、急救、災害、肝病、風濕、變態反應、腎臟、心身、養生康復等各科疾病的中西醫結合研究重點、研究思路以及臨床診療經驗總結,中西醫結合新方法、新技術介紹和探討等;
5.中西醫結合內科的臨床診療路徑和臨床共性問題的研究與探討;
6.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成立三十周年歷程的歷史回顧和經驗總結;
7.其他中西醫結合相關內容。
三、征文要求
1.來稿要求主題突出,觀點鮮明,科學性、先進性、可行性強。
2.來稿未在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上發表過。
3.來稿務請注明作者工作單位、職務職稱、通訊地址(含郵編)和手機號碼。
4.論文字數在4 000字以內,順序為;文題、單位、郵編、作者姓名、摘要、正文。
5.論文排版采用Word文檔格式,標題為4號黑體字,正文為小4號宋體字。電子稿以電子郵件附件方式發送至caim@cain.省略。來郵必復,如未見回復,請再次發送;如為打印稿,請郵寄至:北京市東直門內南小街16號(郵編:100700)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信封左下角注明“結合戰略研討會投稿”字樣,并隨信附寄含電子版U盤或光盤。
6.截稿日期:2011年9月30日。
四、其他事宣
1.會議具體時間、地點請待“會議報到通知”;
篇6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課題探究;立項探究;創新型成果
【中圖分類號】R774.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3)12-0477-02
如今的醫學人員都意識到大多數的中西醫結合的科研題目若想取得有意義的探究成效是非常困難的。在選擇的課題中會出現很多問題,如課題沒有立項探究的必要性,課題不恰當的安排方式,甚至有些課題探究出的結果根本得不到想要的實際意義。在探究課題方面人們缺乏創新意識的成果,絕大多數只是注重解說和闡明。即便導致失敗的漏洞是多種因素,然而最關鍵的是要意識到錯誤。選取和安排課題受到干擾是由于在意識上產生了錯誤從而造成判定的失誤,也就造成了探究方面和方式的選取產生了失誤。現實中所操作的探究成果和探究問題有分歧無法闡明研究的問題,使我們的探究成效無法獲取實際的含義,是探究不謹慎這樣的過失造成的。
1 不理解中西醫學術內涵的差異
人們不明白為什么即便在中西醫貫通和中西醫結合的過程方面都非常用心,然而成果卻不如人愿?對于中西醫內在的差別性的意識程度缺乏是關鍵的因素之一。許多研究在長久時期都處于基本性質的中西醫概念的機制,得出的結果根本不能立足。將中西醫貫通也是有技巧的,它們之間存在的差別性只是應用了不同的說法。如醫學家在中醫中的脈也就是西醫中的血管,判定腦充血西醫的說法但在中醫方面就叫做血氣并走于上之大厥,還有西醫的荷爾蒙等同于中醫的“藏德”等。
中西醫結合如今的探究是怎樣的?人們將泌尿系統用三焦來表示,腎上腺激素用腎陽來表示等等,這些是早期許多文章所描述的。而如今人們將松果體被說成腎應冬,將血流速度的變化被說為血瘀,將抗菌消炎表示為清熱解毒,將免疫能力提升說為扶正固本等等,這一系列說明了現代復雜化的觀察標準。人們在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尖端標準的程度中找尋處理在中醫方面含義、標準、辯證、診療等題目的方案。對于達到中西醫結合的目的只是標準更加繁瑣高端了并不存在現實意義,本質上沒有發展,仍然約束在固有的思維方式中。
2 對中西醫結合必然性的理論研究薄弱
中西醫關系的意識和解決為何仍然處于這樣的狀況?對于缺乏探究中西醫結合的必要程度的理念是關鍵的因素。中西醫的所有規劃都處于盲目的局面,取決于人們根本不明白中西醫結合必要性的原因,對懷疑其正當性。
在眾多建國以來的文獻檢索中,有許多關于討論中西醫結合的文章、臨床報道、實驗探究報道的等,但是有關中西醫正當性和必要性有影響力的探究成效的文章卻寥寥無幾。想要是中西醫的各個研討會的狀態和結果產生另一個局面,將中西醫結合這項繁瑣有意義的宏偉的科學文化事業發揚下去,我們應當有效的在理論上探究它的必要性和正當性。
有效開展關于中西醫理念探究的必要性和正當性,讓中西醫結合能夠明確的知道理念,使其在探究的道路上步入正軌,遠離茫然的狀態和單純的參考探究的形式,從而得到現實性的結果,可是沒有得到更好的深刻探究。
3 對能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的中醫藥命題判斷不準
在進行探究的過程中,中醫的許多題目的實際事物的基本含義無法確定是由于在施行實驗探究時需要實際的事物,而中醫方面缺乏西醫方面的生物學。在實際中探究經絡的生理學實質和探究經絡的生物化學實質等項目方面都處于這樣的誤區。人們之所以將探究的目標轉為臨床研究,是想利用臨床的探究結果來論證生理現象。大多數的中西醫結合的現實探究過程中,都是綜合處方和證明,利用探究病理的角度來研究關于生理方面的命題項目。在眾多的診治原則的探究過程中,診治的方法不能概括表示所有內容,是由于在實驗中只是局限于集中藥物和處方,內容成果的實驗研究也只是局限性的。實驗的成果具有較大的差異性,是由于各個藥方的構成物質不一樣,例如在診治活血化瘀、扶正固本等方面所開的處方中藥物就有很多種。這樣的問題比比皆是。如我們將“腎主生長”作為實驗的探究,從而來斷定如何在整個診治的過程中找出明確的藥方成果。在現實的實施中怎樣得到“腎主生長”的結論在有限藥物的探究成果方面,我們所得到的也僅僅是對于甲狀腺,垂體的組織學、組織化學的指標有影響的幾種溫腎益精中藥而已。
4 科研設計存在事實錯位和邏輯不對應
導致在科研安排方面發生錯誤的原因是在于了解中醫命題的概念存在漏洞。最終造成探究結論不能成立。例如,對于證候的標準和疾病的標準沒有分開,選取的觀察標準和病癥的關系解決的不恰當,只是注重了證候的本質探究,沒有關注其存在的特異性,因此所有的證候模型都不成立。還有就是關于診治的探究,診治的概念無法證明是由于同樣的診治原則不能重復發生相同的藥方結果,原本單一的處方內容在治療標準上卻非要得到上升而造成的。
再比方說,無法得到確定的結論,是由于只探究了體表的路線。在探究經絡的本質方面的時候,對于屬臟絡腑和屬腑絡臟的關鍵性不能表明,歸根于在測定標準的過程中僅僅局限于經絡的循行,缺乏對于循行的內在的含義,從而導致經絡的概念不完善。
5 未得出可以通貫中西醫的理論結論
有關中西醫結合的這么多年的探究,人們所研究的題目囊括很多,其中包括腑臟題目、氣血題目、證候題目、診治題目、藥效題目、經絡題目和有關臨床證明藥方等問題。對于中西醫的概念都是通過研究獲得臨床觀測和實驗室的成果,容易產生中西醫的錯位并不完善。
總之,對于中西醫這兩門醫學機制的綜合的標準含義和價值是具有局限性的,無法過高的衡量,即便在探究中西醫結合的過程中獲得了許多有效的現實成果,然而也只是局限在概念、技術和臨床實驗的基本標準。
參考文獻
[1]趙洪鈞.近代中西醫論爭史[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篇7
1 我國的中西醫結合簡史
自西醫漸進,清代醫家倡導中西醫匯通至今,我國“中西醫結合”走過了百余年的歷程。特別是在20世紀中葉(50~60年代)興起和開創的中西醫結合研究,不僅架起了中西醫相互學習、相互溝通的橋梁,促進了中西醫學術交流、滲透和結合,而且加速了中醫藥現代實驗研究,促進了中醫藥的現代化發展和走向世界。通過不同時期醫家的努力,取得了輝煌的成就。1958年全國開辦“西學中班”[1]。1980年國務院批準“中醫、西醫、中西醫長期并存,共同發展”的決策[1],1992年,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將“中西醫結合醫學”列為一個獨立學科。40多年的實踐表明,中國在世界上首創的中西醫結合醫學,不僅成為我國醫藥科學和衛生事業的一大優勢,而且是中國在20世紀對人類醫學發展的一大創舉和貢獻,人類醫學特別是各國各民族傳統醫學發展帶來了深刻啟迪和深遠影響。“結合醫學”(或稱“綜合醫學”“第三醫學”)已為人們普遍接受,成為20世紀人類醫學的新概念。
2 中西醫結合醫學概念
中西醫結合醫學是指綜合運用中西醫藥理論和方法,使中西醫藥學相互交叉、相互滲透中產生的新理論與新方法,通過研究人體結構與功能,人體與環境的要求,探索并解決人類健康、疾病與生命問題的科學。
3 中西醫臨床結合的重要價值
臨床是中西醫結合研究的主要領域,其研究應該遵循中西醫結合研究的一般原則,同時其研究成果應能增強臨床診療理論與方法的科學性,并要達到提高臨床療效的應用效果。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兼容共揚了中醫學與西醫學的長處,客觀上成為傳統中醫學與現代科學體系的連接點,為兩大醫學體系的溝通、滲透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國中西醫結合醫院,西醫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中醫醫院基本上都是按照這個模式發展。中醫學與西醫學兩大體系相互結合,互補應用,提高了臨床診療水平,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4 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的基本思路[2]
中西醫結合是中西醫兩種醫學的取長補短,相互滲透。一般說來,中醫重視辨證論治,強調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注重人體內在的抗病能力,體現了中醫學整體觀念。西醫以辨病為主,重視局部性改變和功能變化,在診斷和治療方面有許多特長。因此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即為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的基本思路。
4.1 辨病與辨證相結合 在西醫作出診斷的前提下進行中醫辨證論治,是目前中西醫結合臨床診斷及辨證治療經常采用的方法。
4.1.1 病證診斷的結合簡言之是雙辨診斷,是對同一患者的疾病狀況作出中醫病、當時證的診斷,同時又作出西醫疾病診斷——這是目前中醫醫院臨床的診斷模式。所謂“雙辨診斷”就是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既要反映出中、西醫疾病的發生變化規律,又要體現證候進退的變化規律,這是中西醫結合的臨床診斷模式,雙辨診斷模式適應臨床復雜多態的情況,應靈活地選擇不同的結合形式。
西醫辨病+對應聯系相關中醫病+中醫辨證:首先辨病,掌握疾病過程的本質和全局,并在病的層次上進行中、西醫臨床思維整合;后辨證,了解疾病當前的病理特點,以便辨證施治。例如某患潰瘍病,對應聯系中醫病為胃脘痛;多屬脾胃虛寒證,可擬建中溫陽止痛治方(從整體調治);同時根據潰瘍病病理特點施以制酸、護膜、活血化淤等措施(從局部施治)。
病證診斷的分期分型結合:在比較明確掌握疾病過程某些中西醫結合內在規律的情況下,可建立中西醫病證結合的分期分型診斷 。例如某患者診斷為腦梗塞,根據疾病不同階段中、西醫的病理特征進行分期分時段分型診斷[3]。
4.1.2 病證施治的結合 將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論治相結合,本身就體現了同病異治的原則。 根據臨床具體情況(如病人、病種、診療條件、療效分析等)按不同的思路,靈活采用中醫辨證論治和(或)西醫病因治療,目的必須是提高臨床療效。
西醫病因與中醫辨證均清楚——辨證論治與病因治療并舉 。例如:肺炎球菌肺炎(痰熱壅肺證),用麻杏石甘湯合千金葦莖湯(清熱宣肺化痰)+西藥抗生素治療。
中醫辨證清楚,西醫病因未明或無特效療法--辨證論治為主+對癥治療 。例如:胃癌晚期(痰瘀內結),用膈下逐瘀湯加減(活血行瘀,化痰軟堅) +靜脈營養/胃空腸吻合術或胃腸造口(對癥+姑息性手術);慢性肝炎(肝郁氣滯),用柴胡疏肝散加減(疏肝理氣)+胸腺素、強力新、水飛薊賓(免疫調節, 保護肝細胞)等。
病因病理明確,目前辨證不典型——則以病因治療為主+經驗方或協定方。 例如:輸尿管結石(X線檢查發現結石,中醫證候不典型),解痙、碎石/總攻療法(消除病因)+排石湯、金錢草沖劑(利尿通淋驗方)等。
病情好轉,病因未除,一時無證可辨——則繼續病因治療+康復經驗方調理。 例如:肺結核緩解期(原有證候基本消失),堅持全程正規抗結核治療(徹底消除病因)+白及補肺丸/白及百部丸(扶正補虛殺蟲)。
若有針對西醫病癥且通過臨床與實驗研究確實有效的專藥專方,則直接辨西醫之病,采用專藥專方治療 。 例如用蒲黃降血脂(治療高脂血癥),五味子降轉氨酶(治慢性肝炎)。
4.1.3 其它方面的診斷及辨治
分階段的病證治療結合:疾病演變過程具有階段性特征,抓住各階段病證發展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析中、西醫方法在不同階段治療上的實際效果以及中西醫藥配合的療效優勢,靈活運用中、西醫方法,彼此有機結合,以期取得最佳治療效果。分階段結合是中西醫臨床結合的重要診療思路,如肝硬化中西醫結合治療思路:肝功能代償階段,側重中藥益氣活血調治+西醫一般治療;肝功能失代償階段,中西醫積極配合,中醫辨證論治+西醫抗腹水治療;晚期頑固腹水,腹穿放液+白蛋白輸注+中藥健脾益氣,滋養肝腎;嚴重并發癥(出血/肝性腦病),以西醫方法為主搶救+中藥急救方應用;險候緩解后,中西醫方法繼續調治。
中西醫融貫的病證治療結合:所謂“融貫結合”,就是中、西醫理論相互滲透,中、西醫方法彼此借鑒,兩者融會貫通,有機結合,提高臨床診療水平。從其概念可知,這是一種建立在中西醫結合研究成果基礎上的高水平結合,其積極的現實意義在于它提示中西醫結合由初步、局部的結合,逐步積累向較高層次結合的方向發展。目前臨床上的融貫結合有 3種不同的形式。①以中醫學理論為主指導結合某些疾病西醫診療有其薄弱環節或不足,以中醫學理論為主指導結合,使療效顯著提高。例如根據中醫學“六腑以通為用”“通則不痛”的理論原則,指導急腹癥的中西醫結合治療,采用通里攻下、扶正祛邪治法; 根據具體情況兼以清熱解毒、理氣開郁、活血化瘀等法,可分別針對急腹癥的若干主要病理過程產生良好療效,不僅明顯地降低手術率,而且更有利于患者的整體康復,促進病情好轉。②中西醫理論互用,共同指導結合針對中、西醫理論方法臨床運用時各具優勢和不足,在各自的醫學理論指導下,中、西醫方法互用,優勢互補;或從不同角度配合治療,發揮協同作用提高臨床療效。例如抗癌治療時,用西醫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方法消除局部腫瘤病灶,并追剿轉移灶癌細胞;用中醫扶正固本方法調動患者機體整體自穩機制,減輕西醫治療給機體組織細胞造成的損傷,并兼有祛邪抑癌的作用。③把中醫現代研究或中西醫結合應用研究已取得的成果直接運用于臨床通過中醫治則治法的現代研究,在認識到傳統治法的具體作用環節、主要藥物和作用機制之后,即可使中醫方藥新用、新藥專用或與現代診療技術結合發揮中藥最大的療效,達到中西合璧提高療效的目的。例如用活血化淤方藥解除心絞痛,促進心肌梗塞的恢復;活血化淤方藥還具有抑制免疫損傷、調節免疫水平和代謝過程的作用。通過對治療慢性白血病的經驗方當歸蘆薈丸效方原理研究和有效藥物篩選,將其中的有效中藥青黛的有效成分分離提取研 制出靛玉紅,用于治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不僅其抗慢粒的效果可與白消安(馬利蘭)相同,而沒有其細胞毒性和抑制骨髓的毒副作用。
4.2 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相結合所謂微觀辨證,即是臨床上收集辨證素材的過程中引進現代科學,特別是現代醫學的先進技術,發揮它們長于在較深入的層次上,微觀地認識機體的結構、代謝和功能的特點,更完整、更準確、更本質地闡明證的物質基礎,簡言之,是試用微觀指標認識和辨別證。
亞健康狀態,西醫認為“無病可認”,夠不上任何疾病的診斷標準, 往往給予“神經官能癥”或“××系統功能紊亂”的診斷。但中醫認為卻是“有證可辨”,也“有藥可治”。以上是指虛證而言,實證則不一定是疾病與健康之間的空白,而是機體的種種反應狀態,西醫對這種反應狀態不曾予以理會,中醫則同樣“有證可辨,有藥可治”。微觀辨證將揭示許多已知結構的未知功能,通過宏觀辨證就能發現人體隱潛性變化,例如見到腎陽虛外貌就可預測到下丘腦的衰老鐘調節功能已提前衰退。可以說是“宏觀辨證通過微觀指標可以發現隱潛病變, 從而彌補了辨病的不足”。
宏觀辨證不足之處,在于人體內在病變,不一定都會在外表顯露出來,也就是尚未“形見于外”出現典型的證。“證”的癥狀有時全部顯露,有時會部分表現而不易辨識,有時還潛伏著,要到一定階段才表現出來。例如支氣管哮喘,從明、清以來的治療理論一般都是“發時治肺,未發治腎”,說明傳統中醫通過方藥測證,已預見到補腎將對哮喘可起到預防發作的作用,近人對哮喘患者的內分泌研究中,發現患者即使無腎虛的臨床表現,也有類似于腎陽虛證的隱潛性變化——腎上腺皮質功能偏低。西醫學長于識“病”,中醫學長于“辨證”,兩種截然不同的醫學體系在治病的認識和實踐上確是各有所長,我國廣泛的從宏觀上采取辨病與辨證的結合,隨著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的深入,以及引進現代醫學的先進技術對中醫“證”本質的研究,越來越感到病與證的結合必須從深入的“微觀”層次上,才能找到結合點。在具體的臨床與實驗研究中,并不應以微觀辨證取代宏觀辨證,而是彌補宏觀辨證用肉眼來觀察事物方法之不足,因此也是為發展宏觀辨證,提高宏觀辨證的水平,將微觀辨證和宏觀辨證有機地結合。結合得好,必然會把識病治病的水平提高一大步,有時也可能有不一致的表現,這就要善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有所取舍。微觀辨證,是辨病和辨證相結合的一次飛躍和突破。
4.3 功能辨證與形態辨證相結合 功能辨證是指以中醫生理功能為依據的臨床癥狀辨證;形態辨證是指以西醫解剖結合改變為依據的病理結構改變。兩者結合就是將中醫傳統的辨證方法與西醫病理形態變化結合起來認識疾病和提出診斷。例如在中醫辨證診斷基礎上,把諸如甲狀腺腫大、關節變形、肌肉萎縮等也可包括在內,其目的是逐步使中醫學與現代人體形態學接近。
4.4 病證舍從西醫治病與中醫治證各有其“理”,各有所據。在一般情況下,兩者可以并行不悖,相濟為用。若兩者在治療理論上發生矛盾,醫理有悖時,則只能依據臨證當時的具體情況,舍棄次要方面,而依從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即稱為病證舍從。
4.4.1 舍病從證 如肝硬化胃底與食管下段靜脈曲張、潰瘍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在腸道內積聚,按西醫的一般原則,不主張使用瀉下方法消除陳血。因為按西醫理論,瀉法增加胃腸蠕動,可能導致新的出血。但中醫辨證認為嘔血為胃火上逆迫血妄行,黑便是瘀血內留,淤血不除,胃熱不減,出血難止。據此認為應舍病從證,急宜逐淤止血,選用生大黃為主的止血不留瘀為方藥,不僅可以排除腸內積血,使隱血試驗轉陰,而且可迅速達到有效止血的目的。
4.4.2 舍證從病 如免疫性抗體增高的孕婦在分娩后常發生新生兒溶血癥導致新生兒死亡。按中醫辨證理論,活血化瘀藥可以墮胎,故孕期嚴格禁忌使用活血化淤藥。但中藥現代研究證實活血化淤藥物能抑制免疫性抗體,據此則舍棄中醫辨證理論,依從新生兒免疫性溶血癥的治療原理,自孕期4個月開始,持續服用益母草、當歸、川芎、廣木香等活血化淤藥物直至分娩,使孕婦體內免疫抗體下降,明顯降低新生兒溶血的發病率。
4.5 中醫臨床思維在診療實踐中創新在中醫臨證過程中,繼承并非最終目的,不能為了繼承而在中醫理論框架內駐足不前,尤其是在中西醫都在發展,彼此臨床視野不斷擴大的情況下,更要有突破傳統、逼近真理的臨床創新思維。
4.5.1 中醫辨病應吸收現代先進的理化檢查方法,延長拓寬自己的診斷視野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病存在骨髓造血干細胞生血障礙,根據中醫“腎主骨生髓”的理 論,使用補腎藥治療;急性肝炎有急性傳染的特點可與中醫的“疫毒”相類,病位在肝,故治療時不僅限于傳統方法采用疏肝柔肝,而且兼以使用清熱解毒之法。
4.5.2 對以西醫診斷的疾病,按中醫理論探索新的病因病機和傳變規律 如對乙型肝炎不一定按傳統認識“黃疸”“脅痛”分濕熱熏蒸、肝郁氣滯、肝陰虧損等 證型辨治。可從濕熱邪毒襲肝、病情遷延反復難愈、久病人絡成瘀的慢性肝炎臨床特點,提出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當責之于毒、痰、淤,病機為邪毒襲肝,肝脾失 調,繼而痰淤留滯,三者相互滋生,搏結為患,從而確立解毒、化痰、消淤作用治慢肝的新治法。
4.5.3 診斷療效判定標準的制定,應在保持中醫自身特點的基礎上,借鑒西醫之長 如《中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的制定,可參照西醫《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來辨析腦梗塞、腦出血等腦血管病,并對 卒中(中風)分期標準、療效判定標準互為參照補充,深化中醫對“卒中”的認識。
5 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方法[2]
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方法必然依據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思維方式而確定,即體現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基本思路。亦服務于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的總體目標:在繼承中醫整體、宏觀、動態性的思維優勢,吸取中醫注重觀察、比較、類比、分類、調查等方法的精華,充分運用現代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開展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解決臨床醫學的重大診療問題,揭示“病”與“證”的發生、發展規律和內在統一的客觀基礎,促進現代生命科學理論的發展。
5.1 臨床流行病學方法臨床流行病學(Clinical epidemiology)是采用流行病學、醫學統計學的原理和方法并吸取運籌學、社會學、心理學等有關學科的研究成果與臨床醫學相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門邊緣學科。DME(Dsign,設計;Measurement,衡量;Evaluation,評價)是臨床流行病學的核心內容和方法。近年來,應用DME方法開展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已逐漸為人們廣泛接受,在病證結合研究,新藥臨床試驗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5.2 循證醫學方法
循證醫學指以證據為基礎的醫學。強調從系統研究中獲取依據,以使研究結論建立在具有說服力的、充足的證據基礎上,從而使在個人經驗及科學研究基礎上的診療手段、方法更具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統研究主要指有關疾病的診斷、預后、治療、 康復和預防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循證醫學亦重視臨床實踐中個人經驗與從系統研究中獲取的科學證據、結論相結合,以提高臨床醫生的診療水平,并認真、確切、合理的應用于臨床決策中改善對人的診療結果。中西醫結合臨床既重視從臨床中獲取患者的信息對診療的指導作用,又注重科學系統的研究;既遵循疾病防治的科學 系統性原則,又遵循了個體化治療的原則,體現了循證醫學研究的基本思想。
5.3 數理統計方法數理統計方法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諸多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運用數理統計以及概率的原理,從數量上通過分析事物的部分(樣本),來推斷事物整體(總體)特征和本質規律的方法。臨床醫學中存在大量的“軟指標”,此外,中醫學從整體功能的“司外揣內”的觀察和推理模式,更迫切需要甚至是較復雜的數理統計方法對研究中所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
5.4 計算機科學方法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相關應用軟件的開發,計算機在我國包括中醫藥在內的醫藥衛生各領域中得到了普遍的應用。特別是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醫計量診斷模 式、專家模擬系統、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生物電信息的處理和中醫藥信息處理與傳播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對中醫辨證論治的標準化和客觀化以 及中醫藥的學術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6 對中西醫臨床結合的幾點看法[4]
6.1 重在融合“病”“病”與“證”概念的研究現代西醫學的病名定義嚴謹,有較明確的病理生理理論,病理解剖系統的理論基礎,臨床表現演變過程及輔助檢查等。而傳統中醫學所言及的病名較宏觀,內容較廣,缺乏特異性、針對性的客觀指標。而傳統醫學的“證”是從客觀角度闡述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特征性表現,缺乏特異性客觀指標。應結合現代醫學理論著重進行研究。
6.2 在研究四診與現代檢查的結合傳統中醫學的四診診察方法,凝集了二千多年以來歷代醫家的智慧和寶貴經驗,較真實反應了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診斷方法,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對人體疾病微觀的科學認識。而現代西醫學重視對人體的微觀研究,忽略了宏觀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和人體自身的協調統一關系。如能汲取兩者之長,辨病與辨證相結合,且能及時吸取現代醫學研究成果,勢必減低對疾病認識的盲目性,做出恰當的診斷處理,是祖國醫學的發展。
6.3 重在制定統一的“病”與“證”診斷辨證標準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傳統中醫學及現代醫學均受到挑戰。若觀點被別人認可,就必須言之有據,經得起重復驗證。做到這一點,就要用統一的公認的標準來衡量。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更應該重視這一點,搞出切實可行的診斷辨證標準。
6.4 重在恰當使用治療手段中西醫結合臨床治療是依據某位患者所患某種疾病的病理生理演變及臨床表現,采取恰當中醫和西醫兩大醫療體系好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以期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并不是把中醫和西藥同時應用于某人治療某種疾病即為中西醫治療。這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著重認真加以研究,總結經驗,以供別人及后人借鑒。
6.5 重在制定統一的、客觀的、科學的療效判定標準療效的判定要有標準,而這一標準應具有統一、客觀、科學、可操作性強等特點,為學術交流建立平臺,供研究者選用。有了統一標準,才能得出相一致結果,才具可信性。為“肯定”或“否定”提供了依據。
6.6 重在選用科學的統計方法和科學的評價手段傳統的中醫藥學凝聚著歷代醫家的智慧和寶貴經驗,是來源于臨床實踐之經驗,故有“經驗醫學”之稱。缺乏現代科技體系雙盲、隨機、對照、大樣本多中心、統計學處理的基礎實驗研究和臨床研究,難以被廣泛認可和接受。故在研究中應重視選用科學的統計方法和科學的評價手段。拿出切實可信的結論以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季鐘樸.中西醫結合30年回顧與展望[J].中西醫結合雜志,1988,8(2):1.
[2] 王 偉,陳可冀.中西醫結合臨床的思路與方法[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20(2):136.
篇8
溫州市中醫院婦產科,浙江溫州 325000
[摘要]目的 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的臨床經驗和效果。方法 選取該院所收治的100例符合婦科慢性盆腔炎診斷標準的患者,并且隨機的將這些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例患者,對照組的治療方法為常規的西醫藥物治療,而觀察組的治療方法為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服自擬的中藥方劑,在3個月左右的治療周期后,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 經過3個月的治療周期后,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50%,而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80%,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通過對這100例患者的臨床治療,發現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相得益彰并且互為輔助,服用方便并且取材低廉,與單純的西醫治療相比,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愈的效率更高,并且不良反應少,在臨床上應進一步的推廣和應用。
[
關鍵詞 ] 中西醫結合;婦科慢性盆腔炎;臨床經驗
[中圖分類號] R711.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7(c)-0132-02
[作者簡介] 張佳佳(1982.10-),女,浙江溫州人,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
作為育齡期婦女的一類常見疾病,慢性盆腔炎的致病原因可能是婦女不注意個人衛生或是臨近器官炎癥蔓延或是婦女產后感染,這類疾病是以反復發作并且不易治愈的小腹和少腹疼痛墜脹,同時還會引起白帶增多并會伴有低熱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盆腔癥狀,其對婦女的身心健康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在西醫上認為婦科慢性盆腔炎是由于流產后或是產后感染、不潔性生活史、經期不良衛生習慣以及急性盆腔炎沒有得到有效的根治等原因而導致的病原體侵入器官所導致的,并且在患者自身抵抗力、情緒以及勞累等因素的干擾下,還可能會導致其他類型疾病的出現。在治療時,如果僅以西醫治療的方法為主,就會影響預后,還會形成抗藥性,而如果采用中西醫相結合的方法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其治愈效果更佳。為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的臨床經驗和效果。現將該院在2010年4月—2012年4月所收治的100例婦科慢性盆腔炎患者隨機的進行了分組,分別采用常規的西醫藥物治療以及中西醫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并對兩組患者進行對比和觀察,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院所收治的100例婦科慢性盆腔炎患者,并且隨機的將她們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例患者,對照組患者年齡25~49歲,平均年齡32.2歲;觀察組的年齡24~49歲,平均年齡為33.5歲;療程3個月~10年,分別在療程和年齡等方面對兩組患者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是具有可比性的。入選標準:①宮頸舉痛或是搖擺痛;②子宮及其附件區壓痛;③宮頸或是陰道的分泌物異常;④對患者進行B超檢查時,顯示附件區有增厚的趨勢,盆腔內部有異常的積液,輸卵管顯示有包塊;⑤屬于性生活較為活躍的人群,以上的納入標準均參考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分會2008年PID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有腎病、肝病患者;②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③合并有其它生殖道疾病患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月經干凈后采用左氧氟沙星聯合甲硝唑治療的方法,每天服用1次,左氧氟沙星500 mg/d,其通用名為鹽酸左氧氟沙星片,生產廠家為河南羚銳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地址為河南省信陽市羚銳大道6號;甲硝唑100 mL,其通用名稱為甲硝唑片,化學名稱為2-甲基-5硝基咪唑-1-乙醇,生產廠家為河南天方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地址為駐馬店市驛城區光明路2號;而觀察組則是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婦康消炎栓,其通用名稱為婦康消炎栓,生產公司為葵花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地址為黑龍江省鐵力市紅葉大街1號。在每晚睡覺之前塞入患者的,1次/d,1粒/次。1個療程的時間為1周,在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在治療慢性盆腔炎的過程中,嚴禁患者沖洗陰道、進行盆浴和性生活。
1.3 療效標準
在判定療效時,應充分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相關要求,治愈:臨床的體征和癥狀完全消失,B超檢查時,盆腔內的包塊和積液小時,婦科檢查時無異樣;有效:自覺癥狀消失,臨床表現減輕,B超檢查時,盆腔內的包塊和積液減少,婦科檢查異狀減輕;無效:臨床表現無變化,B超檢查時,盆腔內的包塊和積液無變化,婦科檢查癥狀無減輕。
1.4 統計方法
對數據進行檢驗時,采用的為PEMS3.1統計學軟件,所有的計數資料均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
2 結果
在對婦科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療完成后,分別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見表1、2。
治療2個療程后,兩組患者的臨床體征和癥狀均有所減輕,但是兩組患者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80%,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50%,并且觀察組46%的治愈率也要明顯的高于對照組24%的治愈率,并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而分別比較兩組患者的起效時間、用藥時間以及治療費用等參數時,我們發現采用中西醫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在這些方面上都有著一定的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比如說,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治療費用約為2 000元左右,而采用純西醫治療的方法,治療費用接近3 000元。
3 討論
通過對上述的研究結果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在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時,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與采用純西醫的治療方法相比,前者在治愈率和總有效率上都是有著明顯的優勢的,其治愈率達到了46%,而總效率則高達80%,而采用純西醫治療的治愈率僅為24%,總有效率為50%。并且該研究還對比了兩組患者的起效時間、用藥時間以及治療費用,中西醫相結合的方法也有著一定的優勢。在中國實用醫學所發表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104例效果分析》中,西醫治療采用頭孢曲松鈉加生理鹽水的方法,而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則采用桃仁、當歸、蒲公英、丹參、黃芩以及益母草所組成的自擬中藥方劑,從最終的治療效果上來看,采用西醫方法治療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55.30%,而采用中西醫方法治療的患者的總有效率80.77%,與該次的研究結果基本上是保持一致的。因此,在臨床上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有著重要的臨床研究經驗。
婦科慢性盆腔炎就是指輸卵管、盆腔腹膜、子宮及宮旁結締組織等內生殖器官的炎癥,這類疾病可能是局限在女性身體中的某一個部位,也可能是涉及到女性身體的整個內生殖器中,從我院所收集的資料中可以看出,這類疾病在30~50歲范圍內的已婚婦女中是比較高發的。因慢性盆腔炎而導致的腰部和小腹墜脹性疼痛通常都會被婦女所忽視,也無法意識到它的危害性,因此也都沒能及時治療,而輸卵管因為炎癥而粘連導致變窄或是閉鎖時,就可能會導致不孕,并且也容易導致遷延不愈,對患者的身心健康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對于婦科慢性盆腔炎應積極的治療,同時患者應積極配合并采取正確的生活方式,并且增強治療效果,避免疾病的復發。
厭氧細菌、葡萄球菌、支原體以及沙眼衣原體都可能會導致慢性盆腔炎的發生,作為一類高效且光譜的抗厭氧細菌的藥物,而西醫治療方法中所用的甲硝唑治療的機理就是厭氧細菌會將甲硝唑中的硝基還原成氨基,從而有效的抑制厭氧細菌DNA的合成,無法合成DNA細菌最后就會死亡。左氧氟沙星的抗菌能力是氧氟沙星的2倍以上,其也是一類廣譜抗菌藥,對衣原體、支原體、陰性菌、厭氧細菌以及革蘭氏陽性菌都有很強的滅活性,生物利用度高,并且藥效更強,在靜脈注射后通過人體的血液循環就可以作用在病灶的部位了,將細菌殺死,從而發揮出其消炎抗菌的作用。
在上述的研究結果中,采用純西醫的治療方法時,我們采用的便是左氧氟沙星聯合甲硝唑治療的方法,通過每天讓患者服用的方法來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并且也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治療效果,在對照組的50例患者中,治療效果為有效的有13例患者,完全的治愈的患者有12例,總體的有效率也達到了50%。
在中醫學上,不孕、下腹痛、帶下以及癥瘕等癥狀都屬于婦科慢性盆腔炎的范疇,臨床治療時應遵循溫經散寒、清熱解毒和調整氣機的原則。中西醫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就是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又對患者加用了康復消炎栓,其是一類中藥合成劑,其主要由豬膽粉、穿心蓮、蒲公英以及地丁等材料組成,其主要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廣譜抗菌以及清熱解毒等功效。在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遵循婦女的生理解剖條件,由于其疼痛的位置處與直腸臨近,所以通過直腸給患者使用康婦消炎栓,這樣康婦消炎栓中的藥物成分就會直接通過靜脈、直腸以及局部淋巴循環作用在盆腔的病灶處,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藥物的作用,提高炎癥的吸收效率,使已經粘連到一起的組織松懈開來。并且與灌腸的治療方法相比,患者更易接受此類療法,同時其還具有操作方便簡單并且療效更好的優點。
同樣的在上述的研究結果中,在西醫治療的基礎再采用中醫的治療方法,也就是再加用中藥婦康消炎栓,這種藥物能夠直接通過靜脈、直腸以及局部淋巴循環作用在盆腔的病灶處,進一步的提高了驗證的吸收效率,而從治療的效果上來看,在觀察組的50例患者中,治療效果為有效的有17例患者,完全治愈的患者共有23例,總的治療有效率也高達80%,可見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加服中藥藥物,兩者互為輔助并且相互促進,對提高婦科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是十分有利的。
通過對以上100例婦科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療方法進行對比和分析,研究認為在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時應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并且其效果是明顯的優于單純的采用西藥治療的方式的,采用左氧氟沙星聯合甲硝唑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愈率以及總有效率明顯的要高于對照組,其總有效率高達80%,并且也證實了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的方法,兩者相得益彰并且互為輔助,促進了盆腔慢性炎癥的吸收,其治療的效果也很好,并且不良反應小,在臨床上值得進一步的推廣和應用。
[
參考文獻]
[1] 彭文君.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衛生產業,2012(4):325-326.
[2] 劉朝暉.康婦消炎栓聯合莫西沙星治療盆腔臨床試驗[J].中國實用婦科雜志,2010(10):787-789.
[3] 楊秀麗.中西醫結合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104例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學,2013(3):153-154.
[4] 周曉玲.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觀察[J].求醫問藥,2012(2):243.
[5] 劉艷林.談談中西醫結合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的方法[N].山西科技情報,2012.
[6] 徐海燕.中西醫結合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的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1(4):148.
[7] 任慧蘭.中西醫結合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臨床療效研究[J].中國臨床醫生,2011(6):62-63.
篇9
英文名稱: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中國中醫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3-5370
國內刊號:11-2787/R
郵發代號:2-52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1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中科雙效期刊
聯系方式
篇10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療法;腎臟疾病; 體會
【中圖分類號】R692.5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5-0086-01
1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腎臟病的優勢
1.1 “中西醫結合要源于中醫,而高于中醫;源于西醫,而高于西醫”。這才是中西醫結合的目標,也是中西醫結合的優勢所在。如難治性腎病綜合征在使用潑尼松、細胞毒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等治療的同時,再結合雷公藤多苷、火把花根片或中藥湯劑等中西醫結合療法,其療效較單純中醫或西醫療法顯著提高。中藥還可明顯減輕大劑量激素引起的醫源性柯興綜合征副反應,減輕環磷酰胺引起的消化道反應及骨髓和性腺功能的抑制。中西醫對疾病不同階段的治療,各有優勢和劣勢,中西醫結合能取長補短,使病人得到一體化的治療。如IgA型腎病表現為單純性血尿時,西醫無特異性療法,中醫湯劑加火把花根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較好的療效;在表現為中等蛋白尿和血尿時,以小劑量激素、ACEI加中藥湯劑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較好的療效;在大量蛋白尿時,則以大劑量激素、ACEI加中藥湯劑、雷公藤多苷或火把花根治療;出現細胞性新月體時,則以大劑量激素沖擊治療;出現慢性腎衰竭(CRF)1、2期時,以中藥湯劑口服、中藥保留灌腸及中藥熏洗,同時配合減輕腎臟“高灌注、高濾過、高壓”的ACEI和ARB等治療;到尿毒癥期以替代治療為主,中藥配合改善營養等中西醫結合治療為輔。中西醫結合在疾病各個不同階段切入,各施所長才能得到最佳的一體化治療。
1.2 判斷疾病預后,提高治療敏感性。例如,腎病綜合征不同的病理類型都可以表現脾腎陽虛證型,而微小病變的脾腎陽虛證對治療反應好,預后好,局灶節段硬化的脾腎陽虛證對治療反應差,預后差。西醫診斷下的中醫辨證,提高了中醫對腎病預后的認識。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腎臟病同時也存在的問題和困惑:中藥的成分復雜,經過炮制、配伍、煎煮和體內代謝后,成分的變化更是不得而知。因此,中藥很難用單一指標去考察其療效,作用機制不明。中醫學的特點是辨證論治,其“證”的研究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是中醫現代化的瓶頸。
2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腎臟病的前景
2.1 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的報道很多,療效也比較好,但現在還沒有中西醫結合治療CKD的優化方案出臺。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已經開始資助中醫腎病臨床優化方案的研究,另外,建議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科技部門以及企業以各種形式支持中西醫結合腎病優化方案的研究,為編寫中西醫結合防治腎病指南提供證據,為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的決策提供依據,為行業診治CKD提供最有效的方法,提高腎病的診療水平。研究優化方案時,需注意以下問題。為使臨床試驗信息透明化,提高研究的社會公信度,請在臨床試驗開始前,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臨床試驗注冊平臺認證的臨床試驗注冊中心注冊;為優化出最佳的方案,請在做優化方案時,先將專家的經驗在協作組內討論,并在協作組外征求中醫腎病專家、西醫腎病專家、腎臟病理專家、免疫學專家、藥理學專家、統計學專家、醫學經濟學專家、倫理委員會以及護理學專家的意見。
2.2 優化方案制定后,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隨機盲法對照臨床試驗,客觀評價其方案的療效和安全性。第一次臨床試驗結果出來后,針對臨床試驗存在的問題,將方案再優化再試驗直至優化出滿意的方案;CRF應按原發病進行單病種優化研究。CRF是多種病因引起的臨床綜合征,病因不同,其進展的機制和速度不一樣,臨床療效和預后也存在差異。因此,CRF應按其原發病分類進行優化研究。另外,原發性腎病綜合征和慢性腎小球腎炎也要按病理類型進行單病種優化方案的研究。利用系統生物學的方法,探索中醫腎本質的研究 。
2.3 系統生物學是由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相互作用組學、表型組學及生物信息學等組成,通過生物信息學把基因、蛋白質、代謝產物及表型等橫向的研究結果整合起來,采用系統綜合的思路和手段從整體水平上動態地對一個集合體的存在特征、活動規律和相互聯系加以描述。中醫傳統理論最具特色的就是整體觀和辨證觀,與現代的系統生物學思路不謀而合。以功能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為核心的系統生物學方法,將為中醫腎虛證本質的研究提供科學的手段。
3 結論
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分會已經在媒體開展宣傳,舉行講座,組織普查,但還有待其他相關學會及政府部門積極行動起來,加大宣傳,引起社會的廣泛重視,并組織專業人士參與大規模尿常規普查。建議及早建立我國在臨床廣泛應用檢測腎小球濾過率的方法,對可能引起慢性腎臟病的住院病人和體檢者進行GFR評價;對高血壓病、糖尿病、痛風等引起繼發性腎臟病的因素及早進行預防;對已有腎臟病要積極干預治療,防止腎損害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