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樂中的古典元素范文
時間:2023-10-27 17:32: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流行音樂中的古典元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第一大部分—影視作品中古典音樂元素的二次創作。華語電影中,越來越多的背景音樂融入了古典元素,許多歌手不僅唱歌,演戲甚至還當起了導演。周杰倫,這個名字曾經風靡了全華語樂壇,而他執導的首部電影《不能說的秘密》中斗琴的電影情節,就運用到了古典音樂元素的二次創作—肖邦《升c小調圓舞曲》。肖邦的作品在鋼琴文獻中占有特殊的、獨一無二的地位,對于他的生平已無須介紹。沒有一個彈鋼琴的人不曾彈過她的作品、盡管有的鋼琴家一輩子不再舞臺上公開演奏,但毫無疑問,每一個鋼琴家都學習他的作品,研究它的音樂。甚至于一輩子只彈肖邦一人作品的鋼琴家亦不再少數。①肖邦被稱為“鋼琴詩人”,他的作品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周杰倫在電影中改編了《升c小調圓舞曲》,另整部電影同樣也充滿了浪漫的氛圍。
《河東獅吼》,這部比較經典的港片,古天樂的角色搞怪,無厘頭,深深地抓住了觀眾的心,而片中經典的《菠菜之歌》片段,也是經過二次創作才會有這么深入人心的效果,片中的原曲是出自哪位作曲家之手呢?巴赫,這位偉大的音樂家,巴洛克時期的奠基人物。巴赫誕生于今日德國中部杜林根森林地帶的埃森納赫,他是西洋音樂史上最有才華、最偉大的音樂家。巴赫家學淵源,他的祖父是演奏家、兩位伯父與父親則分別為音樂監督與小提琴手。②由他創作的《康康舞曲》正是電影的取材。
不僅僅華語片有運用到古典音樂元素的二次創作,韓國電視劇《MY GIRL》主題曲《NEVER SAY GOODBYE》,以古典音樂元素為背景音樂的形式,加入RAP 進行了二次創作。這首主題曲取材于莫扎特《第四十交響曲》,莫扎特是古典主義時期偉大的音樂家,被人們稱為“音樂神童”,盡管35歲就英年早逝,但留下的音樂作品不僅僅在鋼琴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在歌劇創作方面也是專家,被后人所崇拜。相同的一首莫扎特《第四十交響曲》,不同的想法的加入音樂創作元素同樣也被改編成由臺灣組合S.H.E演唱的作品《不想長大》。
影視作品中古典音樂元素的二次創作,在此做一個小結,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談談第二大部分—現代流行音樂中的古典音樂元素的二次創作。華語音樂如今在世界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一些作品,經過作曲家之手,對古典音樂作品二次創作也開始凸現出屬于自己的風格。以樂隊組合為例:
1.五月天(Mayday),臺灣知名樂隊,樂隊團長兼吉他手怪獸、主唱阿信、吉他手石頭、貝斯瑪莎和鼓手冠佑組合而成,前身名為“So Band”樂團,在1997年3月29日改名為“五月天”。這個至今充滿了各種活力的組合,活躍于各大排行榜,創作出了許許多多勵志歌曲,深受大學生的歡迎。在他們的專輯《神的孩子都在跳舞》中收錄了一首歌曲《垃圾車》,這首作品的前奏出自于波蘭女鋼琴家巴達捷芙斯卡之手,這首作品作于1856年,是舉世皆知的鋼琴小品——《少女的祈禱》,全曲結構單純,親切感人,略帶傷感,但整首曲子感覺異常柔美,生動逼真地表現了一個純潔少女的美好心愿。
2.S.H.E,三位青春靚麗的女生,任家萱(Selina)、田馥甄(Hebe)、陳嘉樺(Ella),曾經風靡一時的組合,她們的歌曲遍布大街小巷,專輯《青春株式會社》中,收錄的首波主打歌曲《REMEMBER》,原曲為“Sweet Box”的“Super Star”,而副歌旋律為古典樂曲“天鵝湖”,另一首收錄于《奇幻旅程》中的《波斯貓》,獲得東南勁爆音樂榜頒獎典禮十大金曲,香港TVB8金曲榜頒獎典禮十大金曲金獎,充滿了異國風情的音樂因素,出自于科特比In A Persian Market(波斯集市)又名《跳蚤市場》,該作品創作于1920年,整首作品風格變幻多彩,經過二次創作后的作品《波斯貓》,多次被全民歡唱。
3.4 IN LOVE,說起這四個女生的組合,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見到她們的蹤影了,但是在2001年,一首《一千零一個愿望》,紅遍了,歌詞寫得深入人心:“明天就像是盒子里的巧克力糖什么滋味充滿想象,失望是偶爾撥不通的電話號碼多試幾次總會回答,心里有好多的夢想,未來正要開始閃閃發亮,就算天再高那又怎樣,踮起腳尖就更靠近陽光,許下我第一千零一個愿望,有一天幸福總會聽我的話,不怕要多少時間多少代價,青春是我的籌碼,我只有這一千零一個愿望,有一天幸福總會在我手上,每一顆心都有一雙翅膀要勇往直前的飛翔,沒有到不了的地方……”多么充滿了希望的一首歌,也難怪各大文藝晚會也喜歡用這首歌曲來做表演。《一千零一個愿望》又是改編于哪首古典音樂作品呢?正是德國作曲家巴赫非常有名的《小步舞曲》。
以華語樂壇個人作品為例:
1.張惠妹,AMEi演唱的歌曲《卡門》,二次創作元素來自于比才的歌劇《卡門》中的哈巴涅拉舞曲。
2.林俊杰,最新專輯《學不會》,收錄了一首《靈魂的共鳴》,在歌曲的一開始,由朗朗演奏的作品選自于《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林俊杰對主題旋律進行了二次創作。
篇2
摘要: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我國流行音樂也在發生著變化。從題材、創作形式、表演方式等多個方面都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近年來,我國流行音樂呈現出一種中國風的態勢,在創作流行歌曲時融合民族音樂元素,這樣的創作已成為一種前衛、時尚的表現。本文主要分析中國當代流行音樂中所融合的民族音樂元素的具體表現,并思考了在未來流行音樂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流行音樂 民族元素
20世紀后期至今,流行音樂人開始向民族音樂尋找靈感,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流行音樂不斷涌現。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在發展過程中以傳統的審美精神、情感為出發點,挖掘和利用本民族豐富的民間音樂資源,采用借鑒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手法、語言等創造出新的音樂表現形式,經過流行音樂和民族音樂融合的具體實踐后,最終形成了一種流行音樂民族化的發展方向。
一、流行音樂中的民族元素的具體表現
(一)旋律
多采用民族的五聲調式,即用宮、商、角、徵、羽五個基本音來進行旋律創作,如周杰倫的《千里之外》、林俊杰的《曹操》、陶吹摹端杖說》等作品都是采用的民族五聲調式。
(二)歌詞
第一種是直接套用古典詩詞的方式,如王菲的《明月幾時有》,運用了宋代著名詩人蘇軾所寫的《水調歌頭》,鄧麗君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是南唐后主李煜所寫的《虞美人》。第二種是現代的語言加入具有古典意境的辭藻,如詞人方文山,他的作品有《煙花易冷》、《臺》等。這些作品中歌詞規整,句句押韻,朗朗上口。
(三)演唱
一般來說,演唱方法是根據歌曲本身來決定的。隨著流行音樂中民族元素的不斷涌現,其演唱方法也會相應的發生變化。
第一種是傳統與流行結合。鳳凰傳奇組合成員有來自蒙古草原的玲花,她的聲音大氣、空曠嘹亮,十分具有民族特色。還有一位是擅長說唱的曾毅。這兩位唱法的結合就是傳統與流行的融合。另一種體現就是在流行的基礎上融入了戲曲的唱法。如陶吹摹端杖說》,加入了戲曲《蘇三起解》的片段。
第二種是現代流行唱法,在演唱時更多的加入R&B轉音或是說唱等現代感比較強的唱法,如周杰倫、許嵩等。
第三種是偏民族的唱法。從最初的歌唱家李谷一到如今的譚晶、龔琳娜、湯燦、李思思等一大批民族唱法出身的歌手。
(四)伴奏
流行音樂中的民族元素還體現在伴奏中民族樂器的大量使用。歌曲《紋身》的表演從古琴演奏開始,古琴的聲音神秘而遙遠,仿佛把聽眾帶到了古代。還有不少流行歌手喜歡在歌曲表演時加入民族樂器現場伴奏。比如加入古箏、排簫、二胡、竹笛、三弦等,這樣一邊演唱一邊演奏的形式,把流行與古典巧妙結合起來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使得整個表演更加具有吸引力。
(五)服飾
2012年龍年春晚,李玉剛以一曲《新貴妃醉酒》亮相于春晚舞臺。他著一身金紅色的“貴妃”服飾,十分大氣奢華。再加上華美、充滿古典氣息的舞臺效果,給人以強烈的視聽沖擊。
二、流行音樂中的民族元素所引發的爭議
在流行音樂中融合民族元素帶來雙重爭議,從正面講,第一,它的出現豐富了我國的音樂形式,在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音樂風格,是音樂文化的一大突破、創新。第二,歌曲里包含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讓更多的人接觸并學習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就拿歌詞來說,“中國風”歌曲的歌詞大都以古詩詞或文言文為主,當越來越少的年輕人愿意靜下來去品讀古詩詞學習古典詩詞的時候,流行歌曲讓大家在享受了音樂的同時也學習了古典詩詞。另外,加入民族元素的流行歌曲喜歡在配器里面加入我國傳統民族樂器來伴奏,這讓很多年輕人開始也玩起了這些民族樂器。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樣也有利于我國民樂的傳承與發展。還有的歌曲里面加入了京劇等戲曲元素,這也讓許多年輕人對京劇、昆曲等傳統戲曲開始感興趣。總而言之,注入民族元素的流行歌曲激發了國人的中國情結,它是一種貼上中國標簽的,我國獨有的音樂形式,它的盛行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和積極去學習傳統文化。
對于流行音樂中民族元素的爭議更多的是在唱腔上面。比如近幾年流行起來的民通唱法。一些音樂評論家就對這種新的唱法產生了質疑,認為它模糊了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的界線,他們覺得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就該有它們本身固有的樣子,比如民族唱法就要講求高位置,聲音明亮,而不應該有近似說話甚至是漏氣等感覺的聲音。其實無論什么樣的唱法都是為歌曲服務的,只要是好聽的,讓大眾接受的都是值得肯定的。
三、對流行音樂融合民族元素在未來發展的思考
流行音樂積極地汲取我國民族文化的養分,給當前中國樂壇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力。隨著全球化的到來,也讓我們獨特的流行音樂面向全世界,這些具有濃郁中國特色氣息的歌曲一定會讓世界通過音樂來了解更多的中國文化,由此來推動中國歌曲更迅速有力地發展,因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一)流行音樂與民族音樂依存發展
2009年的春晚,“英倫組合”的出現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流行天王周杰倫與民族歌后宋祖英的首次聯袂演出,不可否認的是,這是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在公開演出中的首次碰撞,具有歷史性意義,據央視索福瑞調查數據表明“英倫組合”的節目,是當年春晚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之一,這說明了民族樂與流行樂的融合正慢慢走向共贏。
傳統由發展而來,也要發展下去。中國民族音樂在流行音樂中的運用是新前景,一方面促進了中國民族音樂,另一方面也使流行音樂為更多的人所欣賞。中國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依存發展,不僅豐富了流行音樂的種類和方向,同時也借助流行音樂強大的傳播力將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推送到世人的眼前,使中國特有的音樂形式得到傳播,同時,豐富世界人民的音樂文化。
(二)流行音樂中民族元素的商業性
流行音樂是大眾的,它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是各種題材。一首歌曲完全可以是因為在特定的場合、時候、情緒來讓人們體會心情。而隨著都市化生活的快速發展也決定了流行音樂具有很強的商業性。比如近幾年來活躍于流行樂壇的鳳凰傳奇,他們演唱的很多歌曲都深受大家喜愛,其中最著名的《最炫民族風》更是風靡大江南北甚至國外,基本上人人都會唱幾句,也曾一度被拿來用作廣場舞的音樂,還有他們的許多歌曲的點擊率和下載量也是相當高,大家都喜歡拿他們的歌當彩鈴或手機鈴聲。這股民族風甚至是吹到了國外,在美國就曾拿這首歌當做健美操的音樂。而他們之所以能這么受歡迎,除了歌曲動感的節奏之外,還和它們濃烈的中國味道是分不開的。由此看來,在流行音樂中植入民族元素在未來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的。
流行音樂中民族元素的出現拓展了流行歌曲的創作范圍,作為音樂創作者,要繼續扎根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更加積極努力地去學習中國文化,把我們的國粹挖掘出來,再投入到歌曲創作中去,努力創作更多優秀的作品。而作為一名欣賞者,也要多去學習歷史,感受千年文化的沉淀,高歌屬于自己民族的流行音樂,相信在熱愛音樂的人的努力下,流行音樂必然走向更好的明天。
基金項目:
本文章為2013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項目名稱為:《民族民間音樂與流行音樂的互融性研究》,項目編號:13C83。
參考文獻:
[1]張曉霞.淺談民族民間音樂元素與流行音樂的結合[J].電影文學,2009,(18).
篇3
戲曲元素為音樂節目創新添色彩
流行音樂節目有廣泛的受眾,但如果都是“我愛你,就像老鼠愛大米”也會令人乏味。要想讓音樂節目不丟失輿論陣地,要兼顧多方面,要以內容為王。在音樂節目中,加入現代韻律和戲曲唱腔,配以中國傳統的民族樂器,打造出全新的流行音樂風貌,新穎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流行音樂和戲曲的改革與發展,不僅豐富了音樂節目的樣態,也豐富了音樂節目的內容,更是滿足了更多受眾的需求。
形式出新,戲曲元素成全新曲。周華健在2011年發行的《花旦》專輯是將京劇與流行音樂融合在一起的唱片。唱了25年流行音樂的周華健變身“花旦”,卻并沒有因為改了唱法而失去流行,相反更多樂迷為流行音樂與戲曲元素的完美融合而欣喜。為此,周華健曾三顧茅廬邀請梅蘭芳的第三代傳人胡文閣合作,將梅艷芳的《女人花》改為京歌《女人如花》,以流行歌曲的唱法,加上“梅派男旦青衣”的正統京劇唱腔,真正做到京劇與流行音樂的完美結合。著名歌手李玉剛的《新貴妃醉酒》也是一首由京劇改編的流行歌曲,歌詞中有古典的文化內涵,唱法上有懷舊的中國背景,編曲上有現代流行音樂的節奏,從而產生出含蓄、憂愁、優雅的歌曲風格,可以說戲曲元素的融入讓流行音樂更具有故事脈絡。
內容出新,“老酒”增添節目醇香。對于許多受眾來說,現在音樂節目的創新主要是形式創新,內容的取材變化都不大。但戲曲元素的融入助推了音樂節目在內容上的創新,打破了原來流行音樂直白清淡的窠臼,新瓶裝味道醇厚的“老酒”,在內容上做到了真正變革。音樂真人秀《國色天香》借由戲曲與流行音樂的共性和差異性,在現代與傳統之間做了一個跨時代的嫁接,用年輕人能接受的流行音樂做外衣,包裹上戲曲文化的內核,使得流行音樂別開生面。這種內容創新打破了傳統戲曲節奏慢不符合當下青年人的節奏,傳統戲曲之雅青年人聽不懂、對此又缺少耐性的狀況。
受眾群拓展,提升了傳播效果。2014年,國內某衛視推出音樂真人秀《國色天香》,為中國原創電視節目類型開了好頭。節目運用“三古三新”方式(古辭賦、古文化、古旋律融合新唱法、新編曲、新概念),將戲曲韻律與現代節奏相結合,形成獨特的音樂曲風。節目中涉及到京劇、越劇、評劇、豫劇、黃梅戲和二人轉這六大戲曲藝術,有京劇版的《千里之外》、豫劇版的《superstar》、評劇版的《昨夜星辰》等歌曲。這些音樂備受推崇,廣泛傳唱。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宋寶珍曾評價:“這是流行音樂和傳統戲曲音調的結合。內容的豐富使音樂節目的受眾群不僅僅是青年歌迷,還多了老年票友和戲曲愛好者,受眾群體的拓寬對節目的傳播效果和社會影響都將帶來積極的作用。”
戲曲元素為提升大眾文化品位添內涵
魯迅先生曾說,要想改造國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藝。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音樂節目的功能不僅僅是為受眾提供娛樂和消遣,還應該起到陶冶情操之功效,要能使受眾從節目中汲取營養,藝術品位得到升華。如今媒介發展迅猛,受眾了解音樂的途徑更多元,雖說音樂推廣的渠道多了,但對音樂的把握,提升品位與質量的要求,廣播電視音樂節目永遠都應該是最嚴苛的,也應該是最有藝術水準的。節目要從引導和培養受眾文化品位出發,提高受眾文化內涵和對文藝作品的鑒賞力,滿足音樂節目該有的社會功能和媒體責任。
提高音樂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流行音樂有不少高雅的上乘之作,但也有一些藝術性不高、思想性不強的作品。因此,吸收中國傳統戲曲精華顯然有利于提升流行音樂的內涵和品質,加上音樂DJ的推薦和介紹就會提高受眾對音樂節目的賞析能力。遺憾的是不少音樂節目的創作和音樂選擇存在隨波逐流的現象,對美的認知也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如節目中出現了對審丑、審妖不同程度的迎合,這不符合大眾審美品位的標準,音樂節目不能單一從追求流行與熱度出發而媚俗。戲曲元素融入流行音樂,有利于刺激受眾對音樂品位的關注,有利于流行音樂在品位方面的提升。應該指出的是人往高處走,人的欣賞口味也會不斷提高。廣播音樂節目要想有品位,應該發展面向大眾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具有先進的社會主義音樂文化的作品,摒棄違背藝術發展水平和思想認識規律的標新立異、特立獨行。
刺激藝術作品對文化的回歸。現在不少音樂節目誤把文藝等同娛樂,甚至把文化娛樂化,這種泛娛樂化很難滿足受眾日益提高的審美需求。歸根到底,文藝節目的文化和藝術才是滿足受眾品味需求的關鍵。過去文藝作品與受眾的關系是做什么吃什么,而現在文藝作品滿足不了受眾的品味需求自然會被淘汰。戲曲元素的融入讓我們看到了古典文學的獨特魅力,賦予歌曲濃厚的文化內涵,以通俗的形式讓人們感受到中國文化,提升受眾文化品位,滿足受眾文化需求。
培養受眾文化興趣。廣播音樂節目呈現帶有戲曲元素的流行音樂,是借由音樂節目傳達戲曲文化,是在藝術的共通中尋找文化傳播。以新穎、時尚的藝術手段,將戲曲用獨特的形式重新展現在受眾面前,改變大眾對戲曲的認識,由此引起受眾對戲曲的興趣和關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戲曲文化的發展與創新。融入戲曲元素的音樂作品在文化品位上滿足了“票友”與“歌迷”,更培養了大眾對戲曲文化的興趣。
戲曲元素古為今用弘揚民族文化
文化傳承是廣播文藝作品制作中的更高追求,廣播音樂節目創作不能僅僅停留在歌曲的播放與收聽上,更要讓廣播音樂節目具有民族文化的弘揚與繼承。音樂節目戲曲元素的融合讓古老的中國文化得以傳承,藝術呈現得以創新,這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體現,有文化才能讓藝術作品的影響力長久。戲曲元素與流行音樂的完美融合,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有如下特點:
唱詞具有古典之意蘊。傳統戲曲的唱詞以及詩詞、傳說、故事等賦予流行音樂豐富的內涵和發展空間,以此來描繪中國文化清風雅韻、含蓄深沉,有利于受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弘揚。歌手徐佳瑩演唱的《身騎白馬》是一首歌仔戲橋段融入流行音樂的作品,歌詞“我身騎白馬走三關,我改換素衣回中原,放下西涼無人管,我一心只想王寶釧”,將傳統的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故事貼切地表現出來。歌曲中我們聽到了薛王對愛情的堅貞,也了解了西涼羌族與中原漢族在民族大融合中的歷史淵源。王力宏創作的歌曲《花田錯》,其靈感來自京劇經典唱段。流行歌曲《在梅邊》的歌詞則是來自明朝劇作家湯顯祖的經典作品《牡丹亭》,不少青年人因此知曉了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認識了中國文學史上的著名戲曲家湯顯祖。在融入戲曲元素的很多流行音樂作品中,也為塵封已久的文化傳承提供了發展機遇。
器樂具有中西融合之美。戲曲元素要想在流行音樂中發揮獨特魅力和重要作用離不開京劇中的文武大件,武場為打擊樂,文場為管弦樂。“京歌”“戲歌”之所以能帶給受眾不一樣的視聽體驗,就是源于器樂里的中國味道。板、鼓、鑼、鈸,京胡,三弦一響,就像中國菜的“花椒”“大料”一樣,自然而然地別有一番韻味。若想讓這些民族樂器在音樂作品中提味,自然少不了流行音樂的底色。將傳統民樂與西方流行音樂結合,既古樸典雅又不失時尚現代,給人一種聽覺上的刺激,充分體現了流行音樂“中國味”的概念。
唱腔具有中國之魂。中國戲曲種類多達三百多種,聲腔源流大致分為以民間歌舞為基礎的和以民間說唱為基礎的兩個類型。國粹京劇的唱腔屬于后者的皮簧系統,主要有“西皮”和“二簧”兩大聲腔組成,“西皮”多以“宮”調式為主,“二黃”多以“商調式”為主。而“宮”調式就是在流行音樂當中所說的“五聲調式”,是我國特有的民族調式。如今好多流行音樂都沿用古典“宮”調式音樂的脈絡,以這種戲曲唱腔與流行演唱共有的特性將戲曲元素與流行音樂完美融合。著名音樂人榮創作的《夢北京》先有國語版,后由周慧敏演唱為粵語版本《情迷》,其中有大段的京劇唱腔,讓人回味;歌手陶吹摹端杖說》前奏采用京劇唱腔,過門伴奏則用假嗓演唱令人驚艷。流行音樂嫁接戲曲唱腔,使流行音樂更具有濃郁的古典韻味。
篇4
關鍵詞:流行音樂;民族與古典音樂;課堂;融合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7-0072-02
在“流行音樂進課堂”這個討論了多年的話題塵埃落定之后,“讓古典、民族音樂進課堂”這個教育部十年前就發出的呼吁近期又重被部分教育專家提起。這兩種觀點貌似沖突,其實并不矛盾,兩者不是你死我活的關系,不應對立起來。我們要做的,是取長補短,讓兩者在音樂課堂中并駕齊驅。那么,怎么樣才能更好地讓古典、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互相融合,使音樂課堂更有吸引力?下面就這個問題略談淺見。
一、古典、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在學生中的現狀
曾有一個音樂教育研究課題組,在一所初中學生中做了關于“你喜歡的音樂體裁”的調查,其中喜歡古典音樂的占調查人數的9.3%;喜歡民族音樂的占48%,喜歡流行音樂的占100%。這項統計,雖不一定非常精確,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其他學校也存在這種情況,而且,農村中學喜歡古典音樂的人數比例還會更低!還有調查表明:現在大約有80%的中學生能唱10首以上的流行歌曲,而大多數學生對于音樂課上所教的歌曲能流暢地演唱的則寥寥無幾。面對如此現狀,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我們如何讓學生有選擇地吸收流行音樂,與此同時快樂地接受古典、民族音樂熏陶,讓其與優秀的流行音樂在音樂課堂中齊頭并進?從個人多年中學音樂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了以下幾點體會。
二、解決的策略與途徑
1.老師自身首先要更新觀念。有部分音樂老師,不能與時俱進,老在過去自己所學的領域中自我陶醉,拒絕接受現代的東西,鄙視流行音樂,認為流行音樂膚淺、俗氣;不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個人好惡來確定課堂教學的內容,自己喜歡美聲,就想讓學生也喜歡帕瓦羅蒂、道格拉斯;自己喜歡笛子,就不厭其煩地讓學生聽《梁祝》、《沉思曲》。這無形中拉開了師生間的距離,不利于教學。我們應該知道,在現實生活中,有曇花一現的“高雅”音樂,而流行音樂中也有優秀之作。因此,老師要胸襟開闊、雅俗共賞,這樣才能適應學生的不同需求。
2.培養學生對流行音樂的鑒別能力。青少年學生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決定了他們對流行歌曲的偏愛,但同時,他們還沒有具備完善的鑒別優劣的能力,難免會受到負面的影響,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通過對部分流行歌曲進行舉例、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在鋪天蓋地撲面而來的流行歌曲中,不乏優秀作品,但部分的流行歌曲,在藝術性上是比較單薄的,缺少營養價值,只能成為過眼煙云;更有些歌詞直白的流行愛情歌曲,不適合中學生年齡特點,如果不分優劣全盤吸收,不僅起不到音樂陶冶性情的作用,反而給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消極影響。
篇5
近年來,港臺流行音樂成為時下最受歡迎的音樂,對我國當代的流行音樂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然而在這種沖擊下,我國的流行音樂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這歸因于我國的民族音樂。在流行樂創作過程中融入民族音樂元素可讓流行樂更為飽滿,音樂制作人可以從不同的方面以及不同的喜好,在創作上大膽的進行創新,大部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推動了流行樂與民族音樂的融合,對當代我國的流行音樂的發展起促進作用。
一、流行音樂的概念
所謂流行音樂是指那些結構短小、內容通俗、情感真摯、形式多樣且被廣大群眾所喜愛并被廣泛傳唱,階段性流行甚至傳唱至后世的歌曲[1]。這些歌曲和樂曲存在于大眾生活中,其并不是固定的一種歌唱形式,其中很多不同形式的音樂也在相當程度上被公眾所認可。我國流行音樂創作具有我國的民族色彩,中國民族風在形式上和內容上反映了流行音樂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汲取,同時體現了我國流行音樂的發展趨勢。流行音樂是隨著現代電子科技的推動而發展起來的,而傳播媒介則為流行音樂的發展和傳播提供了一定的技術條件,因此可以說音樂的流行在于音樂推廣的效果和范圍,以及相應的傳播手段。同時也可以把流行音樂當作一種音樂行為,其發展空間大且沒有固定的限制。
二、民族音樂元素在流行樂創作中運用的重要性
流行音樂的多樣性發展依靠自身的規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層面的要求也日漸提升,因此對于當代的流行音樂要求也越來越高。此時流行音樂在時下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創作者為了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以及人們的需求,他們在創作中不斷創新,在創作過程中給音樂加入一些特殊的元素,比如增加中國的傳統藝術的音樂元素以及國外的古典風音樂元素。在這個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流行音樂創作中含有的民族音樂元素也逐漸增多,這有利于民族音樂元素在流行樂創作中發揮有效的作用用,從而促進我國的流行音樂引領時代潮流。
三、民族音樂元素在流行音樂作品創作中的應用
(一)民族樂器元素的應用:我國民族樂器的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從古時候的編磬、編鐘古箏等樂器到現在琵琶、二胡、簫等,這些樂器不但有各自的獨特之處且還有著豐富的表現力,所以現代很多流行音樂創作者運用民族樂器特色和表現力進行創作,使流行音樂更具有個性和吸引力。另外我國的流行音樂也受到相當一部分的歐洲現代流行音樂元素的影響,在演奏樂器上常常參照運用西方樂器,這充分說明我國的流行音樂也在緊跟時代的步伐。在融合時代潮流的基礎上,我國流行音樂的創作方面運用了我國民族樂器。
(二)民族歌曲元素的應用:流行音樂融合民族音樂元素還有一種相對簡單的方式,對傳統的民歌、民謠進行翻唱,以流行音樂的形式將民族歌曲進行演唱。另外宋祖英的《又唱瀏陽河》中,創作者從原有的民族歌曲作品中搜尋創作和演唱的靈感,同時宋祖英的唱功和音色讓這首歌更進一步的展現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后來也被廣大聽眾傳唱。韓紅演唱的《北京的金山上》也用流行音樂的方式對民族音樂作品進行翻唱,韓紅用自己獨特的嗓音以及在曲風上也有一定的改編。除了以上例舉的以外還有很多民族聲樂的再創造,這些再創造同時也給流行音樂帶來了新鮮感,既滿足了大眾對流行樂的熱愛又對民歌文化進行了沉淀。
(三)民族戲曲元素的應用:在古時候,大多數歌曲都是通過戲曲的形式進行演唱的。由于我國的民族比較多,在不同的地區存在不同的民族,擁有屬于自己獨特的音樂,同時也包括不同的劇中。流行音樂是一種大眾化的音樂,具有一定的實驗性,應用戲劇曲藝的方式可以實現對流行音樂的創新。例如流行音樂歌手陶?演唱的《蘇三說》中用R&B說唱的方式演唱“蘇三離開了洪桐縣,將身來在大街前,未曾開言心內慘,過往的君子聽我言…”該作品吸收了民族戲劇的音樂表現形式,是采用戲曲的唱調融合流行樂中,該種唱法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視覺和聽覺感受。還有另外一組優秀創作樂團,信樂團的《北京一夜》中也巧妙的運用了搖滾與京劇唱腔相結合的形式,另類的演示了“國粹”的獨特魅力[4]。由此可見,當代流行音樂在戲曲的應用上,作品的民俗性凸顯的更強,也顯示了民族音樂元素的多樣化。
(四)民族歌舞元素的應用:我國的民族音樂元素主要是指少數民族的音樂元素,由于我國的少數民族無論在勞動中或者是娛樂活動中,始終都會伴隨著歌舞進行。尤其是在少數民族慶祝節日的過程中,通常是把少數民族音樂與舞蹈有機結合。例如我國羌族的爾馬俄足節、回族的花兒節、白族的火把節以及侗族的采桑節對歌等。例如我國流行音樂《套馬桿》,在歌唱的同時必須要與舞蹈相結合,該歌曲的意境才能夠完美的表達出來。再如我國曾經流行的《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就在創作過程中應用了舞曲中的琵琶曲音調,跟著歌聲音調踏著歡快的舞步歡跳,在流行音樂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歌舞是一種比較完美的特征,同時也提高了我國音樂審美意義。這些不同的民族音樂元素在流行音樂中的運用,為我國流行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也實現了二者之間的結合,發揮了重要作用。
篇6
一、中國流行音樂中的“中國風”風格,正在逐步實現中國民族傳統文化與中國流行音樂的新結合、新發展
民族情結不僅僅體現在中國流行音樂中,在我國的現代文學、美術等等藝術文化中也一度成為表現的重點,現階段藝術文化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審美已經進入理智深化的階段。中國流行音樂文化也在不斷隨著形勢的發展進一步深化,從歌詞或者曲調上的民族化,在整個創作過程中結合新的音樂風格比如R&B實現中國流行音樂深層次審美的發展。有人認為中國風是“三古三新?穴古辭賦、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編曲、新概念?雪結合的中國獨特樂種。歌詞具有中國文化內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編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圍。歌曲以懷舊的中國背景與現在節奏的結合,產生含蓄、憂愁、幽雅、輕快等歌曲風格。”②
首先,古今相參的辭賦古文化、背景、文言文、古詩詞在“中國風”風格的中國流行音樂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比如:《東風破》中:“我在門后假裝你人還沒走,舊地如重游月圓更寂寞……”歌詞中把辭賦的文字古今摻雜,形成現代流行的歌詞文本,如“我在門后假裝你人還沒走”,在古代的詞序可能是?押吾立門后憶,閨中人依依。古今相摻雜使中國流行音樂在文本上的民族情結得以實現,它繼承的是古代辭賦的高度審美的文化和環境意境,而不是古代的文言語言習慣。總體來說,中國風對辭賦文化的吸收主要是懷古的意境、古文風情操,再結合中國傳統樂器的曲調,實現中國流行音樂在民族情結中所尋找的歷史文化的厚重感、情感的懷古性、情節的曲折性。
其次,中國古代文化對中國流行音樂的全面滲透與現代中國文化的結合使得“中國風”風格在傳統文化中實現中國流行音樂審美的立體感與真實感。這使得中國流行音樂的“中國風”風格把握住了現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實現了其在中國流行音樂市場的發展。比如中國風作品《蘇三說》的詞作者借用了古代典故,將《蘇三起解》的這段戲,展開描述了戲曲細節,整曲將現代和古代作了細微的聯系,雖說這種聯系沒有太大的關聯性,但那些古今人物的情感,對真愛追求的執著,相互間還是有聯系的,歌曲立意在此。加上歌手陶幢救說母璩技巧也很出色,內斂而不張揚,很自然地將花腔帶出來,而不是刻意地用花腔去套歌曲。
再次是中國古代戲曲、民樂旋律的融入,并且結合現代中國流行音樂的曲調,實現了中國流行音樂曲調與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融合,編曲體現出的“中國風”流行歌曲的現代性,分為節奏和配器兩個方面。首先,從“中國風”流行歌曲的節奏上看,其流行的節奏,能夠把古老的旋律變得更加現代。其次,中國樂器種類繁多,單一樂器的使用技巧也博大精深,這些樂器跟西方樂器融合在一起,如吉他、鋼琴、弦樂等,形成了現代與古代的融合。有些“中國風”流行歌曲還汲取了中國戲劇旋律的精髓。③另外,我們會發現戲曲中的長轉音與現代R&B轉音唱法可以很好地融合。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中國流行音樂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發展。比如,王力宏演唱的《花田錯》,其中有經典的一句?押花田里犯了錯,請原諒我多情的打擾。“請”字繞了十幾個彎,這些旋律的處理方法在以前的流行歌曲中是很少見的。
二、中國流行音樂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面吸收不僅豐富了流行音樂的文化內涵,而且代表了中國流行音樂審美的內向回歸
中國流行音樂中的民族情結,是其自身發展中的審美追求的內向回歸。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提供了聲樂、器樂、音樂文本等多種表現形式,民族情結體現在音樂的形式與內容上以及中國流行音樂的審美內涵上。從民族聲樂作品中搜尋創作與演唱流行音樂的靈感已經成為中國流行音樂發展的一個趨勢,如韓紅的《北京的金山上》。④
中國優秀的傳統民族器樂與西方現代樂器的融合,打造出具有中國現代美、古典美的兼容并包的現代中國流行音樂。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民族音樂文化歷史發展悠久,產生了豐富的中國傳統樂器,如:琵琶、二胡、揚琴、竹笛、鑼、鈸、鐃等等,這些比較經典的中國傳統樂器通過與中國流行音樂樂器的有機結合,為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元素。例如:胡琴在《花田錯》中的運用;《青花瓷》使用了二胡、琵琶、揚琴等中國傳統樂器,塑造出一種現代時尚、輕靈淡雅、古今結合、古典濃郁、旋律優雅和緩的意境。
中國流行音樂在一定程度上加入了傳統戲劇曲藝的元素,形成其新的演唱形式。中國流行音樂中的副歌或間奏部分經常穿插、引用中國傳統戲曲的聲腔,如《西廂》中一句“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地上的人兒你為何總皺眉?”引用黃梅戲的唱腔深化了流行音樂的審美內涵。戲曲聲腔配合R&B的節奏,促進了中國流行音樂形式與內容的轉變,體現出另一種演唱模式,促進了其與傳統戲劇結合的多元化發展,體現出中國流行音樂對民族情結的結合。
對中國傳統文本的運用豐富了中國流行音樂歌詞的審美內涵。許多作品的歌詞運用一些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或是歌詞中融入了古典詩詞中的詞語或意境,再加上曲調上也融合了種種傳統文化因素,結合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本身的婉約或豪放風格,使中國流行音樂體現出傳統文化的古典美與現代美的結合。這種融合一方面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繁榮提供了一個渠道,使更多的人接觸中國傳統文化,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音樂美;另一方面,也為現代中國流行音樂的歌詞、曲調開辟了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在歌詞這方面,中國流行音樂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其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民族情結的:(1)中國武俠文化的直接演變,武俠文化中崇尚武功、推崇個人冒險、行俠仗義的人文精神常常在中國流行音樂歌曲中有所引用,通過對傳統武術的理解,結合強勁、動感的現代節奏共同構成了中國流行歌曲中的武俠元素;(2)對中國歷史典故文化的運用: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歷史典故與歷史人物以豐富的人文主義精神和文化內涵成為中國流行音樂歌詞取材的來源,其中中國流行音樂對歷史典故的主題運用主要包括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神話傳說故事等。比如周杰倫的歌曲《亂舞春秋》、林俊杰的《曹操》中均以三國故事為題材,表達出對三國那個特定歷史時代的向往,與一般的中國流行音樂有著不同的審美風格與審美觀念。
總之,中國流行音樂的民族情結,體現著中國流行音樂文化與民族音樂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的交融,二者通過相互借鑒,不斷開拓著各自的發展空間。中國現代流行歌曲也需要這樣的民族情結,通過植根于傳統民族文化,發展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流行音樂,創作屬于中華民族的流行民族音樂作品,促進我國中國流行音樂的獨立發展。
①王磊、李建林、魏玲、秦慶昆《中國流行音樂中的民族音樂元素》,《社會科學論壇》2008年第1期(下)。
②王志輝《中國流行音樂中的“中國風”現象初探》,《黃河之聲》2008年第21期,第59頁。
③④李曉妍《中國流行音樂中的民族音樂元素》,《民族音樂研究》 2009年第6期。
篇7
關鍵詞:中國;流行音樂;民族特色;發展
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和綜合實力都飛速發展,文化領域也有了很大的變化。中國流行音樂成為了中國主流音樂市場,流行音樂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給人們提供了一種減輕壓力和放松的方式。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至關重要,它也是人民綜合素質的一種反應。流行音樂應配合市場所需,調整自己的發展方向和指標,讓中國流行音樂得到更好的發展。
1 發展流行音樂的中國特色
中國流行音樂需要找到自己的特色,建立自己的音樂風格。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這些古典文化包含中國人民的文化底蘊和文藝素養,充滿著人格魅力,在中外文化界有很大的影響力。中國古典音樂和其他國家的音樂形式也具有一定的區別,使用的樂器像二胡,琵琶,古箏等都是特有的發聲工具,更有很多學者都致力于研究中國古典音樂的發展,中國古典故事也是文化底蘊的一部分,《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詞總集,其中內容反映了中國古代愛情和戰爭等,早在古代就已經將《詩經》改編成為歌曲傳唱,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歌唱形式。中國同時還擁有五十六個民族,民族的不同使音域,音色也有差別,蒙古族的聲音大多雄渾遼闊,藏族的聲音大多空靈動人,阿美族的聲音大多嘹亮婉轉,中國部分流行音樂知名歌手也出自多個不同的少數民族。這些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都可以運用到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上,創造中國流行音樂的獨有特色。
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與流行音樂的結合已經初步顯現成效。著名流行歌手周杰倫主推中國風歌曲。《青花瓷》《蘭亭序》《臺》《東風破》等歌曲將古典詩詞和音樂相融合,用另一種手段展現中國古代文化知識,表現中國古代詩詞,讓聽者在聽歌之余更產生對文化的濃厚興趣。在2015年的春節聯婚晚會上,歌手李宇春帶來的中國風歌曲《錦繡》將歌聲和中國傳統藝術刺繡相結合,畫面唯美動人。流行音樂音樂與中國特色的結合得到了很好的推動。民族特色的結合更是在早期就有體現,內蒙古歌手騰格爾的《天空》將草原民族的雄渾表現得淋漓盡致,帶給聽者震撼的感覺。中國古典文化和民族特征還有更多可以挖掘和利用的,都蘊含著許多良好的素材,流行音樂應尋找合適的資源,進一步發展。
2 注重流行音樂的國際道路
中國現在發展快速,在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上都和國際上有很多的交流,音樂無國界,語言也許不同,但是人與人之間音樂的交流確是相通的,音樂上的交流甚至比語言上的交流更加緊密。音樂也更是一個大門,國人能夠走出去,外國友人也能走進來。同時,音樂反映著一個國家的思想和國民文化素養,發展水平,是其他國家領略中國文化風采的一種渠道。國際上音樂的交流更能打開本國人民的思維,開闊思想,了解更多的音樂形式,不拘泥于一種簡單的演唱形式。也能讓外國人民認識到中國音樂的形式,感受到中國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征,讓中國流行音樂在保持特質上融入西方文化,讓音樂互通。
尋找一個良好的將中國音樂傳出的方法和途徑成為了最關鍵的問題。電影是一個良好的渠道,中國電影走向國際渠道更為方便,通過采用原創電影主題曲電影插曲的方式,讓觀影者在看到電影的同時也欣賞到了中國流行音樂。中國流行歌手要拓寬國際市場,進軍國際。也許有的歌手已經有了很高的知名度,但是仍要虛心,借鑒外國歌曲的優秀之處,將自己的音樂作品發揚到世界各地。不僅僅是歌手個人,整體的推出也很重要,在音樂頒獎晚會或者音樂比賽中,可邀請其他國家的權威歌手做評委或者嘉賓,讓國外媒體參與進中國的比賽評選,在他們的點評中提升本國流行音樂的水平。也可以舉行中外歌曲比賽,或者歌友會,同臺競技。這樣能讓他們了解中國目前流行音樂的水平,更有一個讓外國媒體推廣的渠道。
3 豐富流行音樂的多元形式
音樂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不僅僅只有單一的歌唱。日韓流行音樂的主流是唱跳,而美國流行音樂也在歌唱的基礎上增加說唱,b-box等形式,相比較于其他國家,我國的流行音樂受傳統音樂的影響,主要是以歌唱為主。但是音樂的表現形式不只是一種,更應是多種狀態的結合。多種狀態結合的音樂才能更引起人們的興趣,更讓人們感受到音樂的感染力 。在中國流行音樂的未來發展中,加入多元化的音樂元素是極其必要的,多種元素的加入,讓聽眾有更新鮮的音樂體驗,要讓他們明白,音樂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并且,在未來發展中,一種形式的音樂類型也無法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只有添加新鮮的模式,才能為以后的流行音樂發展奠定更好的基礎,水平得到更好的提升。
音樂多元化類型的嘗試已經出現了,知名組合鳳凰傳奇的代表作《月亮之上》就采用了說唱和唱歌相結合的方式,組合是兩人,一人負責演唱,一人負責說唱,他們的歌曲被大街小巷所傳唱,其中的說唱部分更是成為了經典。打開了中國流行音樂說唱和唱歌相結合的大門,此類型的歌曲也層出不窮。在唱跳方面,中國樂壇也組成了新型代表TF-Boys組合,由一群活力的少年組成,將唱歌和舞蹈相結合,舞臺表現力很強,創造了極好的舞臺氛圍。現在的音樂不能僅僅局限于歌唱,唱跳結合的方式更是對唱功和表現能力的鍛煉,這樣多元化的形式原來更為年輕人所接受,通過中國流行音樂多元化的發展,將這種形式推廣,實踐出一個適合國民的演出形式,讓所有人,不論年輕還是年老都能體會到這種多元化的魅力,都能跟著傳唱,體會音樂帶來的樂趣。拓寬音樂市場,讓不同階層的人都能感受到音樂的影響力,形成全民音樂的風潮。
流行音樂的發展至關重要,它體現的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綜合實力強的國家,文化底蘊高,流行音樂的發展也會更好。相反的,綜合實力弱的國家,民眾對音樂的審美力弱,文化素養和底蘊較低,流行音樂也無法得到發展。發展流行音樂,讓聽眾有美的享受,也讓其他國家領會到本國的雄厚底蘊,開拓國際市場,引領國際潮流。流行音樂的發展是一件長久的事情,需要音樂人慢慢摸索和前進,為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鋪平道路。
參考文獻:
[1] 方君成.從中國音樂的本土特色探尋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方向[J].大眾文藝,2014(15):14.
篇8
關鍵詞:新民樂; 民族音樂; 音樂形式; 音樂表演; 民間音樂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07)04-0035-03
一、引言
從90年代末開始,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也影響到文化范疇,使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這在流行音樂方面有著較多的體現,最主要的傾向便是在流行音樂中間大量采用古典音樂的素材,或者說將古典音樂重新包裝,將古典音樂流行化,形成新的音樂品種。其中比較典型的如:克萊德曼的鋼琴音樂、雅尼的新音樂、古典辣妹的新音樂等。且不論他們在音樂內容和音樂形式上有多少新意或有多少貢獻,但是在市場上卻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客觀地說,他們的經驗是可取的,因為歷史實踐證明創新是發展的唯一出路。當然創新的方式有許多種,在考慮市場價值的同時,也應該力求在音樂上有相應的價值體現。利用古典音樂永恒的價值及其在聽眾中間廣大的影響力,將其與流行音樂元素相結合,從而使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都重新獲得一種新的生命。應該說,這種“新音樂”在相當時間內是成功的,同時它還對許多國家的流行音樂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在我國,從2000年以來,一種被稱為“新民樂”的民族器樂演奏形式在音樂舞臺上誕生,并在各種音像出版物、音樂會上出現。從內容上看,這種新形式的主要特征似乎可以分為以下兩種:一種依然是傳統樂曲,但在樂隊配器上有新穎的安排,重視舞臺設計,有著新的樂器組合方式(我國民樂隊在編制上一直有著較為固定的結合方式)。除此以外,在音樂風格上也有變化,如部分吸收了流行音樂的一些元素,如節奏、音色、和聲等,并且部分采用了流行音樂的發展手段;另外一種形式是以民間音樂為素材,但是主要采用流行音樂的一些手法來進行創作,這類音樂在風格上往往具有更多的創新手法,它放棄了傳統音樂一些特有的發展變化手法,還學習、吸收了西方一些流行的音樂表現形式,從而在市場上有著相當的魅力,特別受到青年人的歡迎。如果說第一種形式還主要是以傳統音樂為骨架進行變化的話,那第二種形式則更多地具有流行音樂的表現特征,而且人們平時所說的“新民樂”似乎也更多指向它們。之所以強調是受外國流行音樂的影響,是因為同樣在80年代以后有另一種創作風格,它吸收了20世紀西方作曲技術,以及運用西方新民族樂派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挖掘手法進行創作的一種流派,主要以民族樂隊的形式去表現,有媒體也曾經稱它為“新民樂”,但它們屬于嚴肅音樂的范疇,這種風格不在我們討論的范圍之內,本文將重點討論流行音樂風格的“新民樂”。
二、“新民樂”風格的形成
中國民族器樂在歷史上有著十分漫長和曲折的發展過程,并且由于中國歷史的悠久、地域的遼闊、民族的眾多、音樂風格的豐富及音樂類型的多樣等原因,使中國民族器樂存在著許多形式和樂種形態。如:宮廷音樂、民間音樂、宗教音樂、祭祀音樂等,并且其中任何一類由于地區等因素的不同又有著眾多分類,每一類型的音樂風格、演奏風格及樂器組合也大相徑庭。中國民族音樂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既有唐代宮廷的輝煌,也有民間乞討的悲哀;既有文人的雅趣,也有勞動者樸素的粗獷。隨著宋代城市文化的逐漸發展,說唱和戲曲音樂的出現及其成熟,藝人身份已基本民間化。除了大量的商業性質的演出,民間藝人還充當著民間禮儀、祭祀等活動的操作者。無從考證,民族器樂的地位是從何時開始變得低下,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西方管弦樂隊音樂逐漸進入我國,大批留學的知識分子在獲知西方、日本的具有人文主義精神的音樂的情況下,非常自然地聯想到我們民樂的相對落后,對民族器樂本身的態度也越加責難和輕視。20世紀30年代,深受“五四”新文化熏陶的劉天華開始對民族器樂進行改革,他利用了西方音樂的一些手法,對民族音樂自身進行了相當程度的變革,應該說他的改革是革命性的,他不僅自己創作了一些十分優秀的作品,并且影響到多年后的中國民族音樂創作。解放后廣大文藝工作者繼續對此進行改革,但是由于多種原因,我們的民樂創作在很多方面深受西方音樂創作的影響,大多都是機械地模仿它們的形式。比如民樂隊的建設規模就基本上以西方樂隊為榜樣,但在樂器編排等方面,有些并不符合中國民族器樂的規律,大批作曲家也按照這種形式進行創作,從而使這樣的模式逐漸確立下來,以致我們現在都認為這就是中國民族音樂樂隊的基本形式。
三、“新民樂”流行風格的思考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的一些流行音樂不斷涌入中國,特別是90年代后,西方一些流行音樂家運用某些被人們忽視的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民族音樂作為素材,并將它們與流行音樂元素相結合,獲得了巨大的演出市場和商業價值。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的一些流行音樂家也開始了有關的嘗試,但更為有影響的則是“新民樂”的出現。
目前的“新民樂”大致有兩個種類:第一類從內容上看,既有改編的舊作品,也有新創作的,即采用一些比較新穎的配器與發展手法重新包裝,在表現形式上常常以女子小樂隊的形式,并且經常用重奏的方式表現,具有室內樂的特征。其實這也不能說是模仿西方,因為中國在漢代就已經出現房中樂了。在這種表演方式中,音樂的本質并沒有改變,與過去的老作品相比有了一些時代感和新意,使作品也更具藝術性。第二類在曲目上既有傳統的,也有新創作的樂曲,但民族音樂本來的內容已經改變得較多,流行音樂的因素要更多一點,特別是打擊樂和電聲樂器的加入,使音樂整體音響顯得豐滿諧和并閃耀著多變的色彩;在形式上則更加新穎,演奏形式具有極強的表演性,幾乎全部用女子樂手,具有鮮艷的視覺效果,在演奏時帶有相當夸張的表演成分,并且常常以站立的方式背譜演奏,這是在以前的舞臺上幾乎沒有過的演奏形式,使音樂無形中具有了相當程度的觀賞性,在一定程度上聽覺藝術已轉變為視覺藝術。但筆者認為音樂成分的減少會使這種音樂之“新”顯得蒼白。
中國的流行音樂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并覆蓋到全國各地,但我國的流行音樂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其中之一便是假唱以及假奏現象。現代工業文明給世界帶來無窮美妙的變化,但高度發展的錄音技術為人們欣賞音樂提供了便利的同時,也為假的表演制造了機會,使音樂成為一種在錄音室里制作完成的產品,失去了表演過程以及由此所帶來的自然、真實的現場美感,失去了音樂二度創作這一過程。目前“新民樂”在音像制品方面主要是來源于錄音,這也是很正常的,因為現在有許多音樂形式其本身就是建立在錄音室中,并在音像成品發行前進行了后期的制作加工,使聲音效果美化,而且其中許多部分是合成的結果。
中國民族器樂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曾經有過輝煌的時期,但是隨著唐代以后宮廷音樂的衰敗,城市市民音樂的逐步興起與發展,民族器樂則更多以民間的形式存在、發展。既然在民間,那必然與民間其他的文化形式以及各種風俗相融合,成為民間文化的一部分。從春秋戰國時期的關于音樂本質與功能的討論中就有過對“鄭衛之音”及“靡靡之音”的反對,而所謂的“鄭衛之音”和“靡靡之音”主要是指民歌,泛指一切令人“傷志毀心”的民間音樂。自古以來,民間音樂,甚至民間文化總是以低微的形式存在,并被上層階級、文人階層包括民間自身所輕視。民間器樂,特別是合奏,在自娛自樂的同時常常也為一些禮儀服務,這樣就會產生一定的經濟行為,在它成為一種禮儀職業后,它的社會地位與經濟地位常常十分低下,因此包括民間藝人在內的民間音樂在很長時期,包括在近現代都遭到很大程度的輕視,甚至是鄙視。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倍感劉天華的偉大,他能在那樣的一種社會背景下,為中國的大學引入二胡的教育,完全可以想象他所面臨的阻力與壓力。目前有一種言論批評,認為劉天華也只是改良主義,是用西方的一些觀念和手法來改造中國民族音樂,使中國音樂從此失去了自身本質的精神與內涵,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筆者認為,這樣的說法是不負責任的,首先在那樣的特殊歷史狀態下,民族音樂的生存已經面臨很大的問題,客觀地說,當時的民族音樂在許多方面的確存在弊病,已經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另外中國民族音樂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也常常是以一種開放式的形式存在,它從來都是廣泛吸收、融合外來文化,使自身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如唐代音樂中對中國少數民族包括周圍許多國家音樂的采用,而且這些音樂中的許多成分都和中國原生的音樂融合到一起。可以想象,我們今天聽到的民族音樂其實有許多并不是真正的產生于古代中國的音樂,有大量的外來品。就像二胡也并不是中國本土樂器一樣,但今天已成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樂器。所以劉天華時代的二胡音樂包括整個民族音樂也不可能就是千百年以前的形式。劉天華的民族音樂改革是從內容到形式的創新,他在使民族音樂獲得新的美學意義的同時,更使全社會重新去認識并尊重民族音樂。
同樣在今天這樣一個包括“新民樂”在內的大量流行音樂盛行的時代,民間器樂特別是合奏曲由于生存的背景和狀況,使它在傳播與表演時常常帶有一些嘩眾取寵,甚至媚俗的成分,但是客觀地說,這在中國民間的文化形式中十分普遍,一般應按照某種民風來理解,聽者也應以一種健康的心態來接受,它是特殊文化和生活環境下的產物。
四、對“新民樂”的展望
對于今天“新民樂”在現代媒體中的流行,涉及到許多問題:音樂的功能、音樂的審美價值、音樂存在的意義、音樂的發展手段與方向、作為信息社會時代的音樂形式等等。綜觀整個世界范圍內的藝術,包括音樂的發展,盡管在近現代是呈多元化的趨勢,但基本是按良性的形式在循環,即使是生命力并不長久的流行音樂。我們如何看待“新民樂”的發展命運呢?首先對“新民樂”這種現象的認識必須將其放置到中國流行音樂這個特殊背景下去看待,因為中國的流行音樂發展與西方流行音樂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區別,這包括社會背景、經濟狀況、流行音樂的發展歷史、音樂在生活中的地位、音樂形態、創作能力、音樂表演、接受群體素質與接受心理、媒體(主要是音樂批評)的功能、中國社會中藝術欣賞的傳統習慣等區別。客觀地說,中國在這近30年里流行音樂的發展并不能說是成功的,因為真正能具有持久價值以及世界影響力的作品還屈指可數。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完全以流行音樂的方式去發展“新民樂”肯定會帶來相應的問題。那么,如何利用流行音樂的優勢和長處來發展“新民樂”呢?國外的很多流行音樂十分重視民族特點,這里的民族特點并不僅僅是音樂方面的,還包括音樂在內的所有的文化。應該看到,當今世界在形成全球一體化的同時,也更加追求多元文化的展示,特別是民族文化,這中間的一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從另一方面講,“新民樂”歸根結底還是民樂,所以不應該放棄中國民間音樂特別是民族器樂的精華。首先在曲目上就有極大的選擇性,其中包括傳統的、創作的,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都可供我們選擇;在表現形式方面也可吸收民間的方式,中國民間器樂的合奏形式有絲竹樂、笙管樂、弦索樂、吹打樂、鑼鼓樂等,當然并非要求采用其中的某種模式,但至少可以利用它們中間的很多元素加以變革(中國民間打擊樂的素材就值得流行音樂學習)。從嚴格意義上說,“新民樂”的發展也許應該更多的從民樂的角度,同時部分吸取流行音樂的風格元素,來加以完成。如果一味地考慮流行音樂元素的采用,那最終形成便會喪失民樂性,也就不應該稱之為“新民樂”,而是“新流行音樂”了。除了傳統的民族器樂形式,客觀地說,20世紀中對民樂合奏的改革是不成功的,單純地求大、求洋,在許多地方違背了民樂合奏的規律,所以并沒有取得理想的藝術效果,甚至造成了相反的印象,應該吸取教訓;對于當今更多元素可供選擇的條件下則更應理性地把握,而不能完全從商業利益來考慮。
げ慰嘉南祝
[1]王耀華,杜亞雄.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廈門: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2]梁茂春. 中國當代音樂[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3]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Thinking and Forecasting of the “New Folk Music”
Yang Guxia
Abstract:
ぁNew folk music” ,as burgeoning art style and representative form ,has always been a heated topic for years .By introducing the special time of how it come into being ,the author puts this kind of new art form into the process of music history and make objective judgment of “new fork music” after expounding and proving .
篇9
一、流行音樂與民族音樂概述
中國流行音樂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在20世紀30、40年代,流行音樂被稱為“靡靡之音”,而到如今,流行音樂已經成為什么追求精神生活的一種享受藝術。可以說,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正是社會經濟發展進步的表現,呈現出一半藝術、一半商品的“雙重特性”。自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音樂更是得到了蓬勃發展,在不斷吸收借鑒外來流行音樂元素的同時,將不同民族的音樂資源也融入其中,實現了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的兼容,充分發掘傳統音樂文化是當前音樂制作人面臨的一大挑戰。中國民族音樂有著更為悠久的歷史,是伴隨著民族融合與演進下形成的,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流行音樂當中融入民族樂器,將最具代表性的黃梅戲、京劇等唱腔、旋律融入其中,為人們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為流行音樂發展提供了更加新穎的空間,并形成了“中國風”的流行音樂風格。比如,《青花瓷》《荷塘月色》《心中的日月》等流行歌曲的主旋律或者是中間節奏都借鑒了民族音樂素材,將少數民族音樂的特色曲調與流行音樂的輕快、活潑的風格融合到一起;中國傳統戲曲添加到流行音樂中,不僅讓聽眾認識到戲曲文化魅力,更轉變了過去流行音樂頹廢、低糜的曲調局面,“靡靡之音”、“膚淺”、“低俗”等描述流行音樂的詞語也逐漸遠離。
二、流行音樂對當前民族音樂傳承的“反作用力”
首先,民族空間音樂將流行音樂的創新空間拓展了,民族音樂當中有非常多的元素可以供流行音樂借鑒,為流行音樂創作提供更豐富的素材。其次,不僅可以在流行音樂中加入民族音樂元素,也可以在民族音樂元素當中融入流行音樂,進而使流行音樂的藝術性與感官性增強。通過各項實踐顯示,國內外流行音樂創作與制作過程中,歌曲中有民族音樂元素的通常能夠經得起時代變遷與考驗。與此同時,隨著大眾文化的發展,流行音樂也在不斷完善與創新,有越來越多人開始喜歡流行音樂,民族音樂文化受到了極大沖擊,在流行音樂迅猛發展下,如何才能繼承并發展民族音樂文化成為人們急需解決的問題。
三、民族音樂元素在我國流行音樂中的應用
(一)民族調式創作手法
一個好的音樂作品不僅要打動聽眾,更要成為永垂不朽的經典被人們傳頌。為此,在一個音樂作品當中,音樂特征本質能夠體現在創作時的音樂組成結構上,并且聲音作品、器樂等也能夠在音階結構上體現出音樂特征。從當前的流行音樂歌曲創作上可以看出,五聲民族曲調在流行音樂中應用較大,且這種創作方式非常符合我國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文化特征。比如,在周杰倫的大部分歌曲當中能夠體會到民族曲調的“宮調式”,例如,《青花瓷》《發如雪》等都是被人們廣為熟悉的曲目。在類似這些歌曲中,有個一共同的特點就是使用了無聲音階,將歌曲分為了五個骨音,實現了不同節點的起伏變化過程,進而實現了抒發內心情況的作用,其中,“I”與屬音“5”對歌曲的穩定性起到了較為關鍵性的作用,而在歌曲的末尾使用較多的則是尾宮音“I”使用的目的是將音質變得明亮。為此,“民族元素”不僅會體現在“宮調式”手法上,還能夠將民族化的韻味表達出來。
(二)配樂中民族樂器的使用
在很多的當代流行音樂當中,配樂上也能夠體現出民族特色化的樂器,這種樂器的使用更能將民族文化體現出來。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曾格格夫婦,同樣是流行音樂歌手,他們的特色在于擅長使用笛子、蕭等民族樂器,能夠使歌曲演奏與演唱融合到一起,為人們帶來耳目一新之感。還有一種較為經典的形式就是講唯美音樂形式與流行音樂元素結合起來。民族音樂當中擅長使用古箏二胡等民族樂器,在流行音樂當中,也能夠聽到這些樂器的演奏,像《滄海一聲笑》《甜蜜蜜》等曲調中就有明顯的體現,被觀眾所喜愛;歌曲《天路》中,聲部位置用笛子演奏;歌曲《塵埃》中運用古箏與管弦樂器演奏;在《不死之身》中能夠明顯感受到蕭、笛子、古箏等完美結合,民族特征鮮明。以上很多、流行音樂作品都對民族樂器有著廣泛使用,在配合流行音樂風格、唱腔,為流行音樂的“民族化風格”創作提供了平臺。
(三)地方民歌戲曲的借鑒
中國流行音樂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自80年代的“西北風”流行音樂作品以后,地方音樂民歌素材有了更多的借鑒,創作出了非常多優秀的音樂作品,這些作品的民歌性非常強,當時,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非常多,比如,民族曲調的《朝思暮想》等;高原曲調的民歌代表《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還有代表著青藏地域特色的《青藏高原》;新疆維吾爾特色的《情人》等。這些音樂作品當中曲風風格迥異,表現樣式更為新穎,比如,《花田錯》就巧妙的使用了京劇唱腔,并融合西方的R&B曲風,真正實現了無國界的音樂創作,再比如,信樂團的《北京一夜》更是“京劇唱腔”的代表作,也是將西方的搖滾曲風融入進去,真正展現了京劇這一“國粹”的藝術魅力。由此可見,在充分借鑒流行音樂與地方音樂基礎上,流行音樂座屏將更加具有民俗性,更體現出了多元化音樂的魅力。
(四)詩詞體裁的運用
當今,流行音樂創造過程中,會經常講我國的古典詩詞運用其中,對于展現我國傳統文化有著積極作用,比如,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詞就被當今的很多音樂制作人所借鑒,例如,王菲的《但愿人長久》一曲中,就是將歌詞通過流行音樂的演唱風格表現了出來,將“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一人詩詞意境充分的體現了出來,詮釋了整首詞表現的“離愁”之感。再比如,周杰倫的《青花瓷》、《臺》等歌曲都是古代詩詞運用的典范。將民族音樂元素融入到流行音樂當中,這種獨特的方式是對民族古老音樂的傳播與繼承。通過以上論述能夠體現出,流行音樂能夠備受人們喜愛,是因為其能夠符合時展特征,滿足人們內心需求,與人們的情感產生共鳴。此外,民族音樂語言通俗簡單,是對文化、環境、經濟、社會的直觀反應,與群眾音樂審美相互貼合。為此,中國流行音樂成為我國文化發展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很多民族元素的歌曲都能夠得到廣泛的傳唱度,并同時感染者廣大聽眾的內心,這也是民族文化得以永垂不朽的原因,對中國民族文化的傳播有著積極作用。
四、對中國當代流行音樂民族化發展趨勢的思考
每一種文化的產生都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與自然環境下,具有非常強的民族性與地域特色,流行音樂也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當代,中國流行音樂逐漸呈現出民族化特色,這同時也是流行音樂得以延續與發展的重要手段。首先,傳統音樂能夠對流行音樂進行繼承與發展,兩者間是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依賴時代而發展,并在時展繼承與創新。藝術性的民族音樂必須體現出時代特色才能得到緊密發展,繼承并不是代表著守舊,而是要在繼承基礎上創新與突破,真正做到“推陳出新”。時代性與民族性是相互融合的,流行音樂與民族音樂能夠在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產生,區域性與時代性因素是造成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間“沖突”的導火索。這種“沖突”不僅沒有將兩種音樂形式分割開來,而是實現了兩種音樂形式的獨特性,這是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相互并存、相互融合發展的推動力。在流行音樂的不斷創作與融合過程中,能夠借鑒到民族音樂的豐富表現形式,使之真正實現開放性與兼容性發展。
五、結語
篇10
一、初中音樂教學中引入流行音樂存在的問題
流行音樂可以從音樂內容、音樂風格、音樂主題、音樂曲風等角度劃分,音樂教師作為初中音樂教學的主導者,應認識到不同的流行音樂將會影響到學生的音樂觀。根據多年的音樂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將傳統音樂教學與大眾化流行音樂元素融合是一個長期任務,但在實際教學中存在教學內容不合理、教育理念落后等問題。
1.流行音樂教學內容的選取缺乏合理性
受多方因素影響,傳統音樂仍是我國初中音樂教學中的主要內容。傳統古典音樂、民謠等歌曲具有深厚的內涵,對大部分初中生而言深入理解較難。初中生對流行音樂的接受度較高,更愿意學習流行音樂,但目前只有較少的流行音樂曲目被引入音樂教材中。要想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音樂,音樂教師應適當引入流行音樂。除此以外,由于選取的音樂曲目忽略了學生的需求,同樣容易使學生對音樂學習產生厭煩心理。
2.落后的教育理念影響教學質量
教師是音樂課堂上的主導者,應發揮主導作用;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部分,應學會理解音樂的藝術魅力。但實際上,大部分初中生往往不能準確地理解音樂藝術,因此,音樂教師必須從科學的角度引導學生客觀地認識音樂。由于我國一直以來實行的是傳統音樂教學理念,部分音樂教師不能正確認識流行音樂,不能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影響流行音樂在音樂教育中的應用。
3.傳統音樂與流行音樂的平衡問題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初中音樂教學進一步明確了教學目的,即陶冶學生音樂情操、豐富音樂內容、提升審美等綜合能力。但根據實際教學情況筆者發現,如何平衡傳統音樂與流行音樂兩者的關系,怎樣選取合適的教學曲目,是當前音樂教師普遍面臨的問題。課程的選擇失誤將影響教學效果,降低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二、加強初中音樂教學中流行音樂教學的策略
1.科學選擇流行音樂內容
在初中音樂教學過程中引入流行音樂,是為了讓學生接觸新的教育理念,感受多樣化的音樂風格,受到更好的音樂熏陶,使學生整體綜合素質得到提升。要實現音樂教學目標,初中音樂教師必須注重選擇合理的流行音樂,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初中生對事物有較強的好奇心,能夠快速地接受新事物。因此,教師在選擇音樂內容時應考慮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選擇適合當前學生個性發展的流行音樂。
2.正確認識流行音樂的教育意義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是學生音樂藝術道路的引領者,教師的認知、學識都將對學生的音樂發展有重要影響。由此看來,教師必須能夠正確全面地認識音樂,分清流行音樂引入教學的積極意義以及消極影響,通過自身努力將符合學生發展的流行音樂引入到音樂教學中。教師加強對音樂的認識,才能在引入流行音樂中積極發揮流行音樂的教育作用。
3.平衡傳統音樂與流行音樂的關系
- 上一篇:中西方婚俗文化對比研究
- 下一篇:車船稅收取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