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貿易專業就業方向范文
時間:2023-10-25 17:36: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貿易專業就業方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實踐能力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0-0253-02
遼東學院地處鴨綠江畔,與朝鮮新義州毗鄰。通過對丹東地區外貿公司的調查,丹東從事對韓、對朝貿易企業占全部貿易企業的2/3,成為對外貿易的主體。作為遼東學院的特色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韓朝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應立足地方,突出特色,所培養人才要具備較強的從事外貿業務的實踐能力以及所需要較好專業英語和初步朝鮮語應用能力。這種“三位一體”的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反映了地方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意愿,也使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具有鮮明的地方行業特色,與其他院校同類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行了錯位競爭。
一、實踐教學研究的背景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身特有的實踐性和涉外性特征,決定了所培養的人才要有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和一定的開拓創新能力,以及較好的外語交流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實踐教學的實施與開展。
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韓朝貿易方向)實踐能力體系構建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將人才實踐能力體系設置為三大模塊:雙外語應用能力模塊、專業實踐能力模塊、綜合能力模塊。“雙外語”能力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具有較強的專業英語背景,運用英語進行國際商務活動交流、談判等,二是具備基本的朝鮮語聽說能力,用朝鮮語完成一般的商務接待工作;實踐能力是指適應外貿實際工作需要的各種應用能力,主要是具有較強的從事國際貿易實際業務的能力,包括貿易實務的操作能力、各種單證的使用能力、市場營銷及開拓能力等;綜合能力是指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獨立觀察國際市場形勢、隨機應變的能力,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人際溝通與組織管理能力,是高層次的實踐能力,它無法通過某門或幾門具體課程的教學而獲得,只能通過各種知識技能的積累、綜合、升華而逐步形成,需要在貿易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概括而提高。
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韓朝貿易方向)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按照人才實踐能力體系的要求,構建了較為完善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如下頁圖所示):
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突出了以下特點:
(一)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完整,強調國際貿易應用能力培養
1.實踐教學環節完整,強調連續性和層次性。采取層層遞進的方式,利用課內實踐教學、課程教學實習、社會實踐、校內綜合模擬實訓、畢業實習各種途徑來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注重各實踐環節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有機結合。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建立校內校外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在校內我們建立了具有鮮明特色、針對性強的高效仿真國際貿易模擬實訓中心。采取“學員操作為基礎,教師指導為輔助,網絡通訊為途徑”的全方位開放實習模式,培養了在未來實際工作中的職業能力。我們還與丹東太華電熱材料有限公司等三家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安排學生不定期到實際工作環境進行短期見習,感受實際業務的操作流程,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習專業的熱情。
3.提高學生的職業資格能力。國際經貿人才的主要從業資格證書是報關員、報檢員、單證員、跟單員等。結合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習內容,制定出獲得相應專業資格證書的時間表,并對學生進行培訓指導,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的同時,獲得必要的就業條件,提高就業能力。學生普遍反映,在獲取這些證書的同時,自己的專業能力也有所提高,為將來的就業提供了條件。
(二)語言實踐教學體系創新適用,能有效提高“雙外語”應用能力
1.采取多種渠道和形式,提高朝鮮語口語交流能力。(1)針對人才培養特色要求,合理設計實踐課程及內容。除了開設基礎朝鮮語外,設置了大量的實訓課程,如聽力、會話、口語交際等多種實訓課程,并設置了朝鮮語實踐學期,在實踐學期中采取與外教面對面、演講、競賽等多種形式,強化學生的聽說能力。(2)利用校內校外第二課堂,提高學生朝鮮語口語交流能力。一是在校內外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實訓實習基地。校內的朝鮮――韓國文化苑集語言學習和體驗韓朝文化功能為一體,利用各種先進的視聽設備,為學生語言訓練提供了良好環境;在校外建立了三個朝鮮語實習基地,以滿足學生不同階段的實踐教學需要,讓學生實地感受朝鮮的風俗文化,鍛煉交流能力。二是利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創造良好的語言學習氛圍。建立了朝鮮語(韓國語)俱樂部。定期開展韓語角、影視時間、韓文寫作大賽、韓語系列技能大賽(演講、打字、情景會話)、 “瘋狂韓語課堂”等各種語言實踐活動,擴展了教學的時間和空間。
2.創新教學方法,創造語言環境,培養學生熟練的英語運用能力。首先,創新英語教學方法,采用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形式如角色扮演、采訪、辯論、短劇表演等,提高學生口語交流能力;其次,利用課外活動,創造語言訓練環境。定期舉辦英語角,鍛煉學生的英語溝通和應用能力;同時不定期舉辦英語講座、演講大賽等,采取多種渠道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習英語的熱情。
四、打造“雙師“型和中外融合的實踐教學師資團隊
1.鼓勵專業教師在不影響教學任務的前提下,利用業余時間兼職外貿企業,使專業教師打破紙上談兵的尷尬局面,鍛煉業務能力,提高授課的說服力,現我系有兩名教師長期在外貿公司從事業務及管理,有四名教師有雙師資格證書;同時不定期從社會聘請富有實踐經驗的資深人員到校兼職授課或與老師座談,形成一支熟悉社會需求、專兼職結合的師資隊伍。
2.充分利用韓朝學院資源優勢,打造中、朝、韓融合的語言實踐師資團隊。一是做好青年教師培養工作,創造機會讓教師到國內外進修深造,現有五位教師都已從韓國攻讀完碩士學位;二是利用現有的韓國、朝鮮外教,開設大量的口語交際課程,強化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了解不同區域的語言使用技巧;三是利用我校留學生資源,開展課外交流活動,創造語言學習環境。
五、研究成果的應用和推廣
1.人才應用能力日漸明顯。通過近幾年對本專業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施,人才培養特色日漸明顯,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主要表現在:一是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明顯提升。二是英語和朝鮮語的交流溝通能力有所增強。在英語方面表現為函電往來和商務談判的能力不斷提升,很多外貿公司負責人對本專業的畢業生的英文函電水平給予了高度評價,還有一些學生已成為公司談判的主力。而朝鮮語的聽力和會話水平也有所提高。
篇2
在人類歷史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中,幾乎每一次技術性的革命都會對世界經濟貿易的發展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而網絡時代的來臨也標志著一項劃時代技術的登場,其對當前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的影響已經被世人所皆知。歸納來說,網絡經濟時代下國際貿易的變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有利影響
1.提高國際經濟貿易效率,降低貿易成本。傳統的國際貿易方式需要經過非常復雜的手續和過程才能到達終端消費者的手中,在無形當中提高了貿易的成本。比如,一件FOB價格為2美元的芭比娃娃,經過運輸、關稅以及商家等中間環節之后,其售價可達10美元,成本幾乎翻了5倍之多。3而在網絡時代下,電子商務采用了B2B或B2C的方式,以企業對企業或者是企業對個人的形式到達終端消費者手中,極大地節省了中間環節所發生的費用,從而降低了國際經濟貿易的成本。這種方式對貿易雙方來說是種雙贏。
2.催生更多的新貿易形態。彈性企業是指企業依據客戶的要求,采用高新技術對產品的生產成本進行轉置,隨時從企業內部部門或外部部門調用人員、信息、財務等要素組成新的企業,為客戶要求的產品進行設計、加工和生產。在這種組織模式下,企業的組織形式與生產方向能夠隨時進行變化,企業的經營也會更加靈活。隨著互聯網和云計算技術的逐漸成熟化,人類社會的生活、生產以及商業模式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互聯網主動營銷模式也開始出現,一些傳統、僵硬的電子商務銷售套路也開始逐漸向互動、主動、以用戶為主的方向轉變。
3.促進全球性市場的形成,豐富國際經濟貿易的方式。網絡經濟時代下,傳統的以地域為前提的貿易格局被打破,全世界范圍內已經形成了一個以信息為紐帶、以網絡為載體的全球性市場。世界上各國的貿易和合作程度普遍加強,特別是一些跨洲、跨洋的國際經濟貿易,更是因為其經濟利益明顯而普遍興起。除此之外,網絡時代下的國際經濟貿易必然會產生出一些新的貿易方式。具體來說,電子商務可以將一些日常往來的經濟信息,如訂單、提貨單、發票、進出口許可證以及海關申報單等,采用網絡按照特定的數據格式傳輸到對方手中;虛擬洽談、網上市場等可以進行一些商品的促銷活動;在網絡一些定向信息來代替傳統媒體中的廣告宣傳;電子貨幣代替紙質貨幣,網上信用證結算、轉賬高速運行,引發國際貿易付款方式的巨大變革等,這些都證明了一系列全新的國際經濟貿易方式正在興起。
4.為我國的服務貿易帶來新的優勢。電子商務的發展也為我國的服務貿易帶來了新的優勢,這體現在降低服務貿易成本、減少地域壁壘、提高貿易效率、提高我國服務貿易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等幾個方面。電子商務和商業貿易緊密相連,而商業貿易是電子商務的基石,除了傳統企業的電子商務應用如大型工業、商貿物流、旅游服務等,還應有網絡采購、網絡銷售以及移動電子商務等創新型商業貿易,為我國的服務貿易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不利影響
1.提高了國際貿易的安全風險。網絡經濟時代下,國際經濟貿易容易受到網絡黑客的侵擾、經濟犯罪的威脅、商品的提供方式風險、支付方式的信用風險、技術風險以及質量風險等安全隱患。據有關分析指出,未來社會當中,互聯網的安全問題將會給人們帶來非常嚴重的危害。4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深入發展,互聯網犯罪現象也開始有所滋生,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
2.暴露了我國物流發展水平落后的弊病。5企業想要采用電子商務的方式進行國際貿易,就必然會嚴重依托物流體系。但是,我國的物流水平發展較慢,嚴重制約了電子商務在國內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物流信息系統發展滯后;第二,欠缺物流一體化能力;第三,相關專業人才稀缺;第四,和電子商務類公司欠缺戰略性合作。
3.加劇了我國電子商務人才的匱乏程度。電子商務是信息化和商務運營的有機結合,需要一批精通現代信息技術和商貿理論實務的復合型人才進行實際操作。據資料統計,我國近年來畢業的全國普通高校學生就業簽約率已經達到47%,但電子商務類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僅為20%,6由此可見,電子商務專業的就業率明顯偏低,與當前網絡經濟時代對的旺盛需求形成鮮明的矛盾。長此以往,這種矛盾會在電子商務遭遇發展瓶頸與困難的時候被放大,從而加劇業內人才的匱乏程度。
二、網絡時代下我國應該采取的應對策略
第一,加強網絡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力度。當前,我國依然有很多企業對電子商務缺乏必要的重視,嚴重影響了企業當中電子商務的發展。因此,相關政府部門應該就電子商務的基礎知識進行宣傳和普及,以便使人們對網絡和電子商務有所了解,認識到其所蘊含的無限商機以及和傳統國際貿易比較而言所具備的優勢,促使企業認識到電子商務將是其走出國門,開展國際貿易的有效途徑。
第二,加快我國當前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進程。我國應該緊密結合國際市場的需求,加大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尤其是對一些無污染、輕型化、多功能、附加值高以及市場發展潛力大的產品應該重點進行扶持。與此同時,還應該以技術進步為支撐,積極采用高新技術與先進適用技術,加快科技的轉化,加大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動整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從而使其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的戰略取向。不僅如此,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政府還應該有計劃、有意識地干預市場配置,使國家可以獲得超越現有資源稟賦約束的知識資源優勢。只有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才能優化出口商品的結構,也才能最終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
第三,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我國網絡發展環境。當前網絡時代下,一國國際競爭力的強弱也往往表現在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狀況,但必須承認的是,盡管我國近年來互聯網事業有了長足發展,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必須努力強化基礎設施建設,7集中力量建設國內的骨干網絡,增加各互聯網的國際出入口,擴大網絡的互聯容量,提高網絡的傳輸效率。同時還應提升網絡覆蓋率,從而使廣大農村地區也能享受到信息網絡的便利。
第四,打破當前壟斷局面,提高網絡與電信市場的開放度。隨著我國加入WTO時間的不斷延長,大幅開放國內網絡和電信運營市場,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因此,相關政府部門需要盡早推進體制改革,有計劃性地取消網絡和電信市場準入制度,加快實施三網合一,此外,還應該積極鼓勵其他領域的企業進入電信市場進行資產重組,從而打破當前電信壟斷的局面,提高網絡和電信業的服務質量,進而促進我國網絡經濟迅速發展。
第五,重視科技投入,扶持技術發明和創新。在當前網絡經濟時代背景下,科技進步和創新在根本上決定著企業在市場上競爭能力的高低,而且,這也是我國面臨網絡經濟的挑戰而發展國際貿易的關鍵。可以說,科技發展是經濟貿易發展的基本生長點,科技進步和廣泛應用是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重要基礎,其直接影響和制約著當代國際貿易創新中的構成創新和工具創新,并通過各種途徑對整個國際貿易產生作用。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同樣離不開科技基礎。因此,我國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形成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和科技發展規律的新機制。要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改善科技投入渠道單一、科技投資結構不合理的狀況。要樹立技術創新意識,發掘、培養、保護高技術人才。真正地把科技看成是經濟貿易發展的強支撐。
第六,加快企業信息化的進程,大力培養專業人才。我國企業應該及時建立企業信息化系統,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另外,針對當前專業人才匱乏嚴重的問題,企業還必須重視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工作,引進一批精通電子商務技術的管理型人才,培訓員工的業務技能及計算機應用水平,并在實際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地提高人才的薪酬福利水平,從而提升企業對專業人才的吸引力,為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七,主動參與國際電子商務對話,建立對發展中國家有利的相關國際框架。當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把持著國際電子商務談判的話語權,而因為眾多發展中國家參與的力度有限,一些談判的結果往往會有失偏頗,這就會對建立一個各國普遍接受的電子商務國際框架產生不利影響。但需要明確的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也在逐漸上升,作為一個擁有五分之一世界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必須主動參與和組織國際電子商務談判,從而最大程度地保證其最終制定出的“游戲規則”符合我國和眾多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三、結束語
篇3
關鍵詞:高職商科類;學生管理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3)08-093-03
隨著國家對高職教育大力支持以及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社會對一線高素質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這幾年高職院校蓬勃發展,高職商科類作為高職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得到了極大發展,高職商科類專業的學生在高職院校中占有了相當大的比例。商科類專業跟其他專業學生相比有它自身明顯的特點,作為學校教育部門及管理者在面對如何提升商科類學生人才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問題上,必須以人為本,更新管理理念,創新管理模式,形成一套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
一、高職商科類學生的特點
一般而言,商科對應于服務業,工科對應于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人才的從業要求決定了高職商科類學生的共有的思想、學習、心理和生活特點。筆者通過對近幾年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貿易學院的調研及管理實踐,可以歸納出高職商科大學生的四個特點。
1 性格外向,思想活躍
商科類學生性格外向,思維活躍,兼具文科生感性、理科生理性的特點,大部分學生有著很強的進取意識,有較強的表現欲。在學校的各種活動中都要爭取機會來證明自己的存在,表現自己的價值。例如:學生會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社團、協會,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參加學校組織的辯論賽、運動會等各種比賽。大多數學生能按照學校的管理制度嚴格要求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但也有部分學生自律能力較差,無視學校的規章制度,上課遲到、早退、曠課現象時有發生。
2 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高職商科類學生相比其他專業更具有社會性。人際交往能力、服務理論知識豐富,但在實踐動手方面,相對于其他專業商科類學生普遍自我感覺不強,他們一般溝通表達能力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礎,往往更愿意接近社會,愿意與他人溝通,愿意交朋友。若能結交良師益友,有助于推動學生事業的提升、人脈的積累,形成互勉互利的積極局面。但也容易受其他學生影響,易形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抱團現象。
3 專業歸屬感強,目標明確
根據對以往商科類畢業學生的就職趨向統計,絕大多數學生選擇了與專業一致或者相近的工作,顯示出高度的專業歸屬感。在學校每年的轉專業考試中,商科專業“只進不出”的現象也證實了商科專業的吸引力。
4 關注經濟,對金錢敏感
由于專業的關系,商科類學生普遍關注國內外經濟的發展,他們對金錢敏感,樂于勤工儉學,滿足于自我鍛煉、提高職業能力時的價值認同。當中部分學生由于家庭貧困,他們希望獲得更多的工作機會以解決生活所需,以至于把大部分時間用于打工賺錢,也會造成學習精力外移現象。
高職商科學生雖然思想活躍,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和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力,但有些學生由于原來學習基礎較差,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目標性不強;不少學生行為不文明,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缺乏組織紀律性;相當一部分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缺少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克服困難的堅定信心,加之一些高職學生因家庭貧困,思想負擔重,把大部分時間用于打工賺錢造成學習精力外移等,所有這些都給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一系列的難題。
二、高職商科類學生管理模式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校輔導員工作模式一般采用以崗位分工的模塊化管理模式,以學生單一專業的縱向管理和以年級為單位的橫向管理模式。
1 以崗位分工的模塊化管理模式
根據崗位分工,把團委、學生會、社團、就業指導等工作內容設置不同輔導員來分塊管理。它的優點:輔導員各司其職,各有所長,各盡其能;它的缺點:工作性質不一樣,特別是一些階段性的工作,工作內容、時間不一致,如就業工作集中于5月份,獎助評比4月份完成,導致輔導員之間忙閑不均,不能有效利用資源統一調度,輔導員對學生了解程度不夠,工作扁平化,對其他業務不熟悉。
2 以學生單一專業的縱向管理模式
根據學生專業的不同,落實到各位輔導員,分專業管理。它的優點:輔導員不但了解所在專業的學生,而且還了解所在學生的專業,并且能從大一帶到大三,可建立牢固的學生管理關系;它的缺點:對其他專業的學生不了解,每位學生輔導員各自為政,相互不交流,如果負責教師不在,其他教師無法及時接替,易延緩工作實效性。
3 以年級為單位的橫向管理模式
年級為單位的橫向管理模式一般由一名輔導員帶一個年級的學生,負責這個年級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心理咨詢、就業指導等,對這個年級實行統一、協調管理的模式。它的優點:工作統一、時間一致,管理對象共性多,管理者能易了解對本年級的學生的思想動態;它的缺點:分類不清楚,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的了解局限于本年級段,管理對象更迭導致每年都需重新銜接與上一階段的情況,在年級群學生人數較多的情況下,輔導員的工作任務較重。
根據以上對商科學生的特點以及高職學生的管理模式的現狀分析,現階段高職院校存在教師少、學生多的情況,很多時候學生管理工作者往往深陷于“處理事務”的漩渦中,而輕于“管理育人”,高職院校要突出強化對高職學生的教育和服務功能,避免只注重以嚴格的規章制度來“管理”學生,而很少對學生的學習、思想、生活、心理、行為習慣進行深入的教育和耐心的服務。
三、高職商科類“縱橫結合、校企共管”多元學生管理模式
我們提出“縱橫結合、校企共管”多元管理新模式。此管理模式包含兩個部分:縱橫結合和校企共管。縱橫結合,打破傳統管理模式,貫徹“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提高工作實效,及時解決學生所需,規避部分管理出現真空現象。橫到邊,縱到底,圍繞思想政治教育、學業指導、綜合素質拓展、就業教育與指導、職業技能培養等任務,構建以專業模塊為核心,各類學生社團為紐帶,黨支部為堡壘,思政輔導員為統領,“校中廠”為基地,企業文化為催化劑的系統化管理模式,全面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1 縱橫結合
(1)縱向管理:以專業為模塊縱向設置,圍繞國際貿易、營銷和物流專業、企管和連鎖專業等5個專業,縱向到底,設立管理單位,配備輔導員,設立黨員組織,制定學生管理制度。分設工作職責,每個主體工作都有一位輔導員作為負責人和牽頭人,其他輔導員作為協同人員,完成各自負責專業的工作任務。
(2)橫向管理:以學生組織為紐帶,以校園活動為服務平臺,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服務,這里的橫向指的是面向全體學生。輔導員為各學生組織的指導教師,從團委、學生會、學生社團、貧困補助、心理咨詢、學業指導等方面,橫向到邊,全方位服務。從各個角度和層次了解各年級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習動機、行為趨向、愿景目標、道德修養等信息,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2 校企共管
(1)學生到校外企業實習。組成以企業名稱冠名的訂單班,制定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校企員工互聘互兼,學校教師擔任班主任及聯絡人,到學校規定的學生離校頂崗實習時間,該班學生就直接到企業進行上崗培訓和就業。共同實施頂崗實習,就業與頂崗聯動,訂單學生在預分配崗位上頂崗實習,畢業生直接在該崗位方向上就業,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接受學校和企業雙重管理與指導,根據校企雙方考核結果,共同確定頂崗實習成績和發放企業上崗證書。企業通過訂單班直接參與到學生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職業道德和職業情感的培養,讓學生能夠全心全意熱愛自己的所學專業。例如:經濟貿易學院近三年來共組織了十多個訂單班,有歆達訂單班、物美訂單班、加利訂單班和新和園訂單班,共培養700多人,以2013年物美訂單班為例,共22人,有14人還沒畢業就提為課長,為物美培養了一大批中級管理人員。
(2)學生到校內企業實習。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和企業聯姻,分別引入專業對口的公司。到目前為止,歆達、物美等在經濟貿易學院建立了校內實訓基地。一是企業為學生提供全真職業氛圍,實現“教室”與“生產車間”融合。以經濟貿易學院“物美超市”為例,連鎖學生的實訓就安排在超市中,使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里,以真實的身份,完成真實的生產任務,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得到全面培養。二是專業和企業共同開發課程資源,實現理論知識向實踐操作的結合。學校結合企業需求,共同編寫實訓教材,專業任課教師將其融入課程教學內容中,將企業的實踐考核融入到課程技能考核中。三是實現了“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的融合。四是學生就是員工,學生在完成課程學習的同時,接受企業的工作安排,接受學校與企業的雙重管理。學生實訓課程即為上崗工作,縮短入職培訓時間。
(3)企業高管來學校給學生培訓。聘請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來校授課,針對他們的個人經歷及專業方向共同商討授課內容,建立一整套系統性的課程資源,企業高管從社會需求以及提升專業務實能力上與學生開展教學互動,結合自身經驗為學生提供實際工作的導向性、指導性和咨詢,更多地指導學生進行多項實踐活動。近三年來經濟貿易學院邀請了十多名企業、行業的董事長、會長、總經理和人事總監來經濟貿易學院講座和交流,使學生在校就接受企業文化的教育。
(4)企業員工到學校培訓。學校把企業和行業協會引入學校,企業經理變身校內導師,校內教師變身企業管理人員,實現人才雙向疏通,例如:浙江曼卡龍珠寶公司人才培訓基地和浙江省連鎖經營協會,公司將企業職工入職、晉升培訓等安排在經濟貿易學院,充分利用經濟貿易學院的場所與資源降低了員工培訓的成本;學生能近距離觀察到企業的團隊培訓進而了解企業文化、企業精神和道德教育,為培養學生集體主義職業意識觀念和增強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機會。
高職商科類學生校外實踐是“工學結合”的重要途徑,但傳統的管理模式存在校外無法監管、安全無法保障、課程沖突等問題。經濟貿易學院采用靈活的體制,學校和企業共同管理學生,把企業經營理念、企業文化、市場人脈帶入學校,激發和培育學生的責任感和創造性,培育學生的團隊精神,提高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增強學生集體主義凝聚力,從而使他們自覺養成嚴謹優良的學習、生活習慣。
參考文獻:
[1]雷淵,以就業為導向的重慶高校體教專業學生分類指導管理模式構建[J],出國與就業:就業教育,2012,(5)
[2]劉桂娥,安娜,,按專業班號垂直設置學習型學生黨支部模式的探索[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9)
[3]錢漢珍,基于流程再造的高校輔導員工作模式創新[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4]張虹,劉旭光,周海燕,葉軍,縱橫結合,德智交融管理模式的實踐研究[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6,(7)
篇4
【摘要】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進程的加快和該區域經濟貿易的快速發展,對適應中國-東盟經濟發展需要的會計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針對我國高校會計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適應中國-東盟經濟貿易發展的會計人才開放式培養模式,對我國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新的有益的探索。
一、中國-東盟經濟貿易發展對會計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4-2006年連續3年在中國廣西南寧成功舉辦了中國-東盟博覽會。到2006年末,中國-東盟經濟貿易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呈現區域加快發展的好勢頭。據專家測算,到2010年,中國-東盟貿易區貿易額將從目前的1萬億美元,大幅提升到接近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水平,并使中國和東盟的經濟增長率分別提高1個和0.8個百分點。由此可見,隨著中國-東盟經濟貿易的快速發展,我國會計行業面臨著融入世界經濟和區域經濟發展的軌道,并發揮會計作為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推動國際貿易和中國-東盟經濟貿易發展的重要作用。同時,對會計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主要體現在:
(一)寬厚的、全新的會計理論和實務技能
為適應中國-東盟經濟貿易發展的會計人才的專業素質需不斷更新和提高。不能沿用過去的思維方式設想需要學習和掌握的會計專業知識,而是要學習和掌握與國際接軌的寬厚、全新的會計理論基礎和嫻熟的會計實務技能。一是必須掌握和熟悉會計的基本原理,包括會計學和會計工作的基本原理;二是掌握和熟練運用會計應用理論,主要包括中國和東盟國家的財務通則、財務制度、會計準則、會計制度;三是掌握與熟悉會計本質與屬性、會計職能與地位、會計對象與任務等基本原理。特別需要掌握運用會計理論對某一特定時期不同國家(地區)的會計問題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得到比較系統的會計知識,才能從較高的視角上把握財會工作的運行規律,提高財務分析能力。
(二)業務精湛,及時進行職業判斷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產品的知識含量越來越高,加大了會計處理的難度和靈活性。新的經濟業務、規定、處理方法不斷出現,會計制度在不斷完善之中;國際市場和區域經濟貿易中的利率、匯率、股票價格以及政治經濟環境的風險在不斷變化等等情況,要求會計人員業務精湛,有較強的職業判斷能力,在多種方法中快速選擇最佳的會計核算方法,實施有效的管理與核算,降低風險和成本。
(三)開拓創新,實施高效、綜合控制
國際通行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決定了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最高目標。企業為提高經濟效益,高度重視對經營活動的控制。這就要求會計人員不但要會記賬、算賬、報賬,還要能進行成本控制、成本預算、風險控制、業績考核與評價等工作,在國際貿易和區域貿易中,還要能夠進行跨國投資決策與跨國營運資本管理等工作。
(四)知識結構多元化,成為經營理財的行家
隨著跨國經濟貿易形成的國際結算業務增加,在中國-東盟乃至世界范圍內的經濟活動趨于多樣化和高級化,會計人員不僅要掌握會計專業知識,而且要懂得網絡、軟件等IT系列新的技術和知識,還要了解和熟悉經濟貿易相關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知識。同時要能夠運用外語(英語、東盟國家語言)進行交流,不斷增強與東盟國家企業的溝通聯系,擴大企業的業務范圍,提高企業經濟貿易競爭力。
二、目前我國高校會計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縱觀目前高校在會計人才培養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會計教育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客觀情況,導致“兩難”現象:一方面,會計專業的本、專科畢業生很多,畢業生就業難;另一方面,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等素質的會計人才奇缺。隨著中國-東盟經濟貿易的發展,這“兩難”現象更加突出,更應該引起重視和反思。
(一)學科結構單一,會計人才知識面窄
一個嚴重的缺陷是過分注重會計專業基礎知識,忽視與專業相關的知識和能力,導致培養的會計人才知識面窄。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在會計人才知識結構的設計上,基本上沿襲《會計學基礎》、《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預算會計》、《商品流通企業會計》以及《成本會計》等課程框架,缺乏從事現代會計工作技術所必需的其他專業的基礎知識和理論。如:經濟管理、金融證券、投資等方面的知識和綜合技能。近年來,部分高校雖然通過拓寬專業面、實施學分制、開設選修課、推行第二學位制、主修輔修制等措施,但這些改革措施尚未完全到位,培養的會計人才知識面窄的問題,還沒有取得根本性改變。
(二)本科教學力量薄弱,會計人才業務功底不牢
高校的會計本科、專科教育,既要進行會計基礎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提高會計應用和研究水平。要有相當數量的具有豐富教學實踐和科研能力的骨干老師在教學第一線,大膽創新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傳授會計基礎知識、業務技能的同時,提高學生研究能力。然而,我國高校的知名教師、骨干教師偏少,且這部分名師、骨干的主要工作是指導研究生或從事科研工作,致使會計本、專科教學力量薄弱。另外,在目前追求高經濟效益的驅動下,師生比嚴重不足,班級人數過多,教室過于擁擠,導致教師指導不力,嚴重影響了會計本、專科學生的教學水平和質量,培養的人才業務功底不牢。
(三)培養模式單一,會計人才能力不強
由于種種原因,在高校會計教育中仍然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重共性輕個性的現象,把本來具有不同個性、不同特點的人才苗子,用整齊劃一的培養規格和模式,壓成了千人一面的所謂“合格人才”,遏制了人才在成長過程中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會計人才能力不強。
(四)不注重培養職業意識,培養的會計人才職業道德修養差
會計是一種職業性質很強的工作,有比較健全的職業規范。毋庸諱言,我國高校在加強會計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修養方面缺乏針對性和專業性,導致部分學生對相關法律法規和會計制度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會計職業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不強,不能處理好國家、集體、個人三方面的利益關系,提供的會計信息失真,做假賬較為普遍,甚至發生人格扭曲的現象。
三、適應中國-東盟經濟貿易發展的會計人才培養的對策措施
總體思路是:以中國-東盟經濟發展的市場需求作為會計人才的培養原則,以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教育市場、兩種教育資源為培養方式,以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國際型為培養目標,通過市場配置資源,有效優化和配置國內外教育、企業和人才資源等,探索形成“不求整體教育水平一流,但求辦學特色”的適應中國-東盟經濟貿易發展的會計人才開放式培養模式。
(一)發揮優勢,加快我國高校會計人才培養的教育改革和創新
1.轉變教學觀念,倡導探索性、開放式的教學改革
探索性、開放式的教學方式是幫助學生確立一種新的探索性的學習方式,引導他們在知道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基礎上,主動尋求知識,知道怎么做和知道誰有能力去做,學會從豐富的知識系統中捕捉、提煉自己所需的知識和信息,并運用到會計實踐中去。把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與專業理論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在探索性學習中,提高學習效率,強化專業知識,拓寬知識面。
2.明確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
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國際型的高素質會計人才。其內容包括:精通我國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熟悉國際特別是東盟國家會計準則和慣例,具備國內會計師執業水準和基本具有國際會計特別是東盟國家會計師執業水平,能熟練運用英語與計算機,具有全面綜合素質與適應能力,能在跨國公司、外商投資企業、國際或國內會計師事務所、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從事會計、審計、財務管理實務的高素質會計人才。
適應中國-東盟經濟貿易發展的會計人才培養規格,主要包括:(1)熟練掌握和運用會計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掌握中國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熟悉國際會計特別是東盟國家會計準則和慣例;(2)具備良好的管理學、金融學、國際貿易學、法學、統計學、計算機應用等相關知識和能力;(3)具備良好的英語或東盟國家語言的聽、說、讀、寫、譯等能力,達到與東盟人士無障礙交流水平;(4)具有較強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較強的學習能力,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及良好的組織與管理能力、溝通與協調能力;(5)掌握良好的科研方法,具備一定的會計學研究能力,了解會計學發展前沿,把握會計學發展動態;(6)具有遵紀守法意識,良好的職業道德、高尚的品質和情操。
3.優化課程體系,突出重外語、厚基礎、寬知識、強素質和能力的培養特色
(1)重外語(英語、東盟國家語言),是指強化學生外語學習,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外語應用能力。因此,大學外語學習課程調整為鞏固和加強學習英語的基礎上,增設東盟國家語言(小語種)課程,無論是英語還是東盟國家小語種,強化口語、聽力、閱讀、寫作與翻譯等綜合訓練,要求學生大學二年級和四年級分別通過國家四級、六級英語考試,熟練掌握和運用至少一個東盟國家語言進行交流。
(2)厚基礎,是指具有較雄厚的會計專業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專業課程主要包括會計學原理、財務會計、公司財務、會計信息系統、成本與管理會計、審計、會計報表分析、國際會計、投資、國際貿易、國際稅收、國際商法、中外會計準則與慣例比較等課程。
(3)寬知識,是指具有較寬的會計專業及相關的學科知識。包括管理學、經濟學、投資學、市場營銷、貨幣銀行學、法學基礎知識、經濟法與稅法等課程為必修課程,并要求學生選修管理類、經濟類、人文科學類等2-5門課程。
(4)強化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實習訓練。采取“四段式三類實習”強化訓練。要求學生分兩段深入企業進行實習,熟悉企業會計核算、財務管理或審計的過程和要求;建立手工會計學原理和財務會計實驗室;建立電算化會計實驗室和電算化審計實驗室,進行模擬實習。
4.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1)在教學內容方面,注重優化會計專業課程。突出國際會計特別是東盟國家的會計準則與慣例,并能熟練運用專業英語,鼓勵學生參加注冊會計師資格和注冊審計師資格考試。要求學生既能熟練掌握中國會計電算化軟件(如用友、金碟等財務軟件),又能熟練應用國外財務軟件。
(2)在教學方法上,大膽進行改革,采用案例分析法、自學與討論法、試驗與實踐相結合法、多形式作業法、計算機輔助教學法和研究型學習法等教學方法。
5.改革教學管理
全面修訂會計專業教學計劃,明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中國-東盟經濟貿易發展的會計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培養要求以及課程體系和保障措施。實行完全的學分制,包括主輔修制、選修制、彈性學制,為學生塑造自我、發展個性建立科學合理的機制。認真搞好教學管理,做好專業評估、課程評估和教學評估工作,以評促改,以評促建;按照新的教學計劃,抓好教材、教學大綱、題庫建設,規范教學行為;完善院校、教師評教和學生評教的雙重評教制度。
(二)加強同東盟國家高校的教育合作
1.大力借鑒和引進東盟國家會計學先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例如借鑒新加坡的雙語教學、外部遠程教育、海外辦學和馬來西亞的“雙聯課程”等;引進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教育發達國家的教學課程和外語版教材,部分課程直接用外語授課。
2.建立與東盟國家高等教育辦學合作,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在聯合辦學方向上,可以同東盟高校在會計人才的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等層次進行交流和聯合培養,包括開展聯合辦學的學位課程和雙學位課程;在聯合辦學內容上,引進東盟的先進教育資源,學習的優秀辦學理念和方法,借助東盟國家高校的管理經驗;在辦學方式上,可以互派訪問學者、交流教師、交流學生到對方國家高校學習,互通學習課程;在學分機制上,擴大在教育質量監督和認證領域的合作,尋求建立中國―東盟之間互認學分、學位和文憑的互相認證制度。
3.大力推進中國-東盟國家高等院校互招會計學留學生工作,促進雙方高等院校在會計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與發展。中國-東盟國家高等院校互招會計學留學生,可以有效地促進教育的發展,帶動高等教育升級,推動高等教育的優化。通過招收東盟國家的留學生,增進對東盟國家高等教育的了解,增加我國高校學生同東盟國家學生互相接觸、交流和學習的機會,促進與東盟國家留學生的互相交流和共同進步。
(三)校企聯合,創新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
1.加強同東盟國家企業集團的聯合辦學,提高會計人才培養的水平和能力。我國高校同東盟國家企業集團在會計人才培養方面,應該通過多元化的合作方式實現校企強強聯手的培養模式。一是實行東盟國家企業給我國高等院校注資的方式聯合辦學,校企實行董事會方式進行管理,共同培養企業所需的會計人才;二是東盟國家企業給予適當資金贊助我國高校,企業委托培養所需的會計人才;三是東盟國家的企業作為我國高校會計人才培養的海外實習基地,每年選派中國學生到企業實習,企業可以在優秀的學生中挑選適合企業需要的會計人才。
篇5
就業方向:國際貿易運輸、保險、報關等各種業務機構的從業人員、外貿專業公司儲運和制單部門的業務人員、中外合資、外商獨資企業進出口部門的初級管理和業務人員、有外貿經營權企業的外貿部門的管理和業務人員。
國際商務專業,是國家為適應二十一世紀國際貿易發展需要,增強國家競爭力而設立的學科,國際商務專業旨在培養擁護黨的方針政策,面向國際市場,具有開闊的視野,扎實的國際商務理論、實務和國際商法基礎,基本掌握國際法規、國際慣例,并能較熟練地應用國際法規和外語來開展商務活動的,法商結合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使學生能在跨國公司、涉外經濟貿易部門、外資企業、政府機構從事實際商務業務、商務活動策劃、國際企業管理、法律咨詢、政策研究等工作。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1.現狀
人才培養方案不是簡單的教學計劃,而是人才培養的總體設計方案,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工作藍圖和總體規劃。鄭州電力高等專科學校經濟貿易系一直充分重視此項工作,教務處制訂了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和修訂的基本流程:每年10月初教務處提出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的原則性指導意見和要求,系(部)召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會議,確定及論證專業面向的崗位或崗位群,分析專業核心技能,設計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系(部)組織專業教研室討論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系(部)教學委員會審查后于12月初報教務處、學校教學委員會審定,主管副校長審批,下發執行。一年一度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已成為經濟貿易系的常規工作。近年來,經濟貿易系五個專業(市場營銷、會計、電子商務、國際商務、物流管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基本都能按照高職教育教學的辦學理念,凸顯“就業導向,能力本位,產學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根據各專業面向職業崗位對知識與能力的需求來構建課程體系,在知識與能力結構分析的基礎上調整課程體系、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充分保證學生的實踐、實訓時間,保證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強化對學生綜合操作技能、心智技能的培養,構建符合高職教育教學辦學模式、符合經濟貿易系辦學特色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顯示出高職教育在教學方式、內容和形式上的特色。
2.存在的問題
多年的實踐表明,經濟貿易系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和修訂也并非完美無缺,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以物流管理專業為例):
(1)專業建設思路有些模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職業教育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但是,物流管理專業目前仍以學科教育為主,辦成了本科物流管理專業的壓縮型,重知識傳授和理論系統性,忽視職業教育的職業性和實踐性,致使人才培養的針對性不強,特色不明顯。例如:沒有形成既相對穩定又有高職教育靈活性的專業開發建設思路。專業開發不能根據物流產業發展變化及時調整,缺乏對社會發展狀況的敏銳洞察力。
(2)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設置不盡合理。高職高專物流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設置要突出物流基礎理論知識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應該以職業崗位需要的知識和能力結構為核心。但是,目前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設置與其他學校具有同質化的趨向。人才培養方案由公共模塊、專業模塊、綜合素質拓展和專業素質拓展四個模塊組成,總學時1830,其中實踐教學占總學時占40%,理論教學占60%,專業和專業素質拓展兩個模塊設置了21門專業理論課程,大而全,沒有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課程設置沒有體現職業教育特色,課程教學內容不明晰,沒有明確的課程標準,課程之間有內容上的交叉和重疊現象,失去了高職高專物流管理專業的辦學特色,學生分不清職業方向,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
(3)校企合作不深入,職業崗位調研不充分。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生產一線是專科學生的最佳實習課堂。但目前校企合作往往是學校一廂情愿,已進行的校企合作多數也是淺層次的,合作不深入。未能形成校企合作、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有效程序。在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之前,未能及時召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聽取由企業負責人參與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的意見和建議,未能體現出真正意義上的“就業導向、校企合作”,創新性開發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富有時代特色的課程體系。加上專業負責人及有關專業老師平時教學任務繁重,外出機會和時間少,未能充分開展市場需求和職業崗位的調研,在人才培養方案編制的時間安排上缺乏統籌安排,臨時抱佛腳,沒有更多的精力開展規劃論證,雖然形成了系、教研室負責人的審核制度,但是由于受專業素質、精力以及獲取信息不夠全面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修訂過程中依然會出現一些誤差,以致修訂的方案質量不高,課程設置不夠嚴肅,有一定隨意性,“以人設課”的現象仍然存在。存在“有什么教師開什么課,有什么設備進行什么實訓”的現象,并且,在實施過程中若發現問題需要進行調整或課程的整合時,也會因人情、資源等問題致使解決方案擱淺,其結果是影響了課程開發及人才培養
的質量。
(4)師資力量較薄弱。目前,物流管理專業面臨的困難就是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師資數量不足,且職稱結構、年齡結構不盡合理。目前經濟貿易系物流管理專業專業任課老師只有五人,只有一個老師是專業學物流的年輕教師,其余都是從經濟學、管理學、運籌學或其他學科專業教師轉型過來,邊教邊學,缺乏實際技能操作的經驗。由于師資力量薄弱,使得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畢業后進入工作崗位需要重新學習操作技能,不能體現高職專業的辦學特色。
(5)教學條件需進一步加強。物流管理專業的實踐實訓條件相對不足,軟硬件投入相對較少,學生的實踐條件達不到培養要求成了特別突出的問題,很多專業實訓難以有效實現。校外實踐安排也主要是以見習參觀為主,不能很好地達到實踐教學的目的,教學條件達不到培養合格高職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目標的要求,其培養的人才質量也打了折扣。
二、優化與改革設想
1.找準專業定位,進一步理清專業建設思路
專業定位直接關系著專業的生存和發展,關系著人才培養目標的客觀性、準確性、科學性,而人才培養方案則直接關系著專業定位是否能夠得到真正的體現,人才培養目標是否能夠得到有效的支撐。高職高專教育旨在為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培養高層次實用型、技術型人才,重在培養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應進一步重視以職業能力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方案建設。
2.做好市場需求調研工作,成立專門機構,優化課程體系
今年9月份的全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工作會議明確指出,高職教育要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主線,不斷深化高職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為了盡可能地完善經濟貿易系的人才培養方案,使專業更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應該從學期初就著手進行市場調研工作準備,成立由專業負責人為組長的專門機構。深入社會,了解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和人才需求狀況,搜集大量的市場人才需求資料。專門機構的主要職責包括進行市場調研,提出專業改造方案,專門機構要由本專業理論水平高、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教學經驗豐富并有實踐經驗的與物流管理專業有關的雙師型專職教師組成,還要從社會上聘請有經驗的現場專家研討分析確定物流管理專業的專業定位以及如何設置課程等內容,不受教研室專業局限性和部門利益限制,真正做到根據崗位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要求來設置相應課程,避免因人設課。在課程體系中,要特別突出實踐教學,突出知識和技術的應用,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技能,體現高職高專教育的特色。課程體系要以培養學生的核心職業能力為中心進行系統設計,2011級人才培養方案主要圍繞職業能力的變化來調整課程體系、優化和整合課程內容,確保畢業生滿足市場的需求。
3.加強物流管理專業師資隊伍建設
目前的師資隊伍現狀相對薄弱,要十分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抓好“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使他們既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又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積極從企事業單位聘請兼職教師,實行專兼結合,改善學校的師資結構,適應專業變化的要求;已經考慮安排專任教師利用寒暑假到物流管理一線進行實踐鍛煉,并積極鼓勵老師考取職業資格證書。也打算引進具有一定教學經驗又具有物流從業經驗的人才作為兼職教師,不斷充實師資隊伍。
4.推進“2+1”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引導學生獲取雙證書、多證書
在經濟貿易系以往的人才培養方案中,總是將學生在校的時間設置為兩年半,因為總擔心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時間太短,無法學到應有的知識。但隨著就業壓力增大,不少應屆畢業生從大三上學期一開學就忙著為求職做準備,開始忙著做簡歷、參加各種招聘會、找工作、實習。進入11月份后,求職進入了高峰期,有時課堂上會唱起“空城計”。如果通過某單位的面試,與該單位達成協議,單位要求先實習,學生不愿失去來之不易的機會,可放棄校內課程學習又很矛盾,正常的教學活動受到不少沖擊。在以就業為導向的形勢下,無論是學校有關管理部門,還是學生都處于尷尬的兩難境地。目前已有不少高職高專院校嘗試“2+1”人才培養模式,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實踐證明,“2+1”人才培養模式是可行的。因此,學校已經在2011級人才培養方案中引入了這種模式。嘗試第一學年主要開設專業基礎課和素質拓展課程,加強專業基礎知識和文化基礎知識學習,重視基本技能訓練;第二學年以專業技能的學習和訓練為主,鼓勵學生參加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強化學生技能的培養;第三學年以頂崗實習為主,加強崗前就業綜合訓練,全面推行頂崗實習,保證學生頂崗實習既有學習任務又有生產任務,做到學習與生產相結合,加強頂崗實習過程管理。目前在證書推行方面積極創造條件為學生提供考取更多資格證的機會,例如助理物流師、助理電子商務師、采購員、報關員等證書。鼓勵學生參加物流技能競賽,讓學生成為技能高手。
篇7
當今世界已進入新經濟時代,其經濟活動與社會環境都有著不同于傳統經濟時代的特征,新經濟時代是一個趨向全球一體化,以電子商務為主要交換手段,以高科技、信息為增長原動力的知識經濟時代。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步伐中,我國不斷豐富對外開放內涵,與世界各國的商務往來愈加頻繁,“一帶一路”倡議更是推進了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在國際和國內新經濟發展背景下,應用型英語人才面臨諸多機遇,同時也將迎來新的挑戰。本研究通過對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專業學生(或商務方向)的問卷調查(下文均簡稱商英學生或課程設置),統計分析學生(包括畢業生)對自身專業知識、素質及能力的認知和需求,分析現有培養模式及課程設置的優勢與不足,從而探究優化人才培養模式的途徑。
二、問卷調查設計
本次問卷調查的對象是武昌工學院、湖北經濟學院、文華學院等應用型高校商英學生(含畢業生)。本次問卷內容包括三個部分:第一,自身能力認知調查:第二,應用型高校商英專業學生對課程設置的滿意度調查;第三,新經濟背景下學生對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的需求。問卷以網絡書面調查形式為主(問卷星),輔之畢業生個人訪談;共回收來自15所應用型高校有效問卷85份。
三、問卷調查結果與分析
1.能力認知調查。在對畢業生優先選擇的求學或工作崗位,以及具體職責的調查中發現,被調查的對象中畢業后會優先選擇從事涉外商務工作的占80%,該數據說明應用型英語專業(商務方向)畢業生大部分都傾向于從事外貿等相關工作。隨著我國涉外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與外貿相關的工作崗位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正在與日俱增。問卷中學生認為社會所需求的商務英語專業技能顯示:扎實的英語應用能力(聽、說、讀、寫、譯)顯得尤為重要,被列在首位;其次是較高的人文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商務溝通能力),而嫻熟的商務實踐能力(如辦公文秘技能、信息調研技能、公共演講技能、商務禮儀等商務談判技能、貿易實務技能、電子商務技能、市場營銷技能等)則位列第三。以上排名不難看出學生認為扎實的英語功底和嫻熟的商務技巧這兩大標準是從事外貿工作的必備條件,然而,學生最欠缺的能力也是這兩項標準。其中,從英語應用能力需求這一方面來講,“聽”、“說”這兩大技能排在首位,這也正是目前大部分商務英語專業學生所欠缺的。因而以上數據給我們的啟示是:高校在對商務英語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該著重對學生的英語專業能力和商務技能進行強化,對學生的“聽”、“說”、“讀”、“寫”、“譯”方面有側重點地進行培養,以期使英語應用能力和商務專業技能完美結合。2.學生對商英課程設置的需求調查。學生對商務英語專業相關課程需求的統計數據顯示:商務英語專業的核心課程,諸如綜合英語、高級英語和商務英語等課程均被學生視為非常重要。其他專業技能課程諸如英語聽力、英語口語、國際貿易和國際商務等課程的重要性緊隨其后。學生對這些課程重要性的排序也有力地證實了英語應用能力和商務技能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國內多數高校所開設的商務英語專業或者英語專業(國際商務方向)都是在以往傳統英語課程之上所衍生,英語專業課程與國際商務課程沒有融合完整的體系。以上情況在對“課程設置不足情況”的反饋調查中充分顯示出來:反映語言知識與技能課時比例不足的占到學生人數占47.17%、商務知識與技能課時比例不足的占到64.15%、商務實踐實習實訓課時不足的比例則高達69.81%。由此,高校不僅要進一步完善相關課程改革,而且應該注重“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使應用型英語專業人才滿足市場發展的實際需求。3.“一帶一路”對應用型英語專業學生教學及課程設置的需求。2013年9月,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倡議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同年10月,主席訪問印尼期間,又提出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對密切我國同中亞、南亞周邊國家以及歐亞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關系,深化區域交流合作,統籌國內國際發展,維護周邊環境,拓展西部大開發和對外開放的空間,都有著重大的意義。它預示著我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的又一次重大調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志性戰略。首先,學生對“一帶一路”政策了解度調查的結果表明:36.07%的學生對“一帶一路”政策略有耳聞,但不甚了解的也大有人在。在對從事“一帶一路”建設相關工作的興趣度調查中發現,有24.59%的學生有興趣從事“一帶一路”的相關工作,62.3%的學生表示若機會允許,也會從事與此相關的工作。“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不僅需要“絲路基金”、“亞投行”,更需要大量應用型英語人才尤其是具有扎實英語語言功底、熟練掌握語言技能和交際能力,又通曉國際經貿知識和規范的“復合應用型”人才。基于商務英語學生自身的能力要求和對“一帶一路”的理解,“一帶一路”建設對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知識和能力需求重要性排序的調查結果詮釋了扎實的英語知識與應用能力、較高的商務知識與實踐能力以及一定的人文素養對商務英語人才的培養尤為重要。這些能力既是學生自身所需,也是社會所慕。然而,對高校有無開設“一帶一路”戰略相關課程的調查結果則似乎不盡人意,有多達81.97%的學生表示其所在學校并未開設與“一帶一路”戰略相關的課程。這說明大部分高校雖然開設了商務英語專業或方向,但并未完全順應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統計結果顯示出畢業論文依然是應用型高校英語專業畢業設計主要或唯一模式。這種傳統的研究型論文撰寫模式對應用型尤其商英語學生來說意義不大。而諸如撰寫商務報告或創新創業項目等模式則更符合商務英語這種集理論和實踐技能為一體的應用型專業。對商英專業或方向的發展前景調查顯示,42.62%的學生非常看好這個專業,49.18%的學生感覺一般。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已經成為不可逆轉事實,“一帶一路”經濟戰略向縱深發展,社會對應用型英語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據智聯網招聘聯合外貿行業調查,根據我國現有的具有進出口權公司所擁有的人才平均比例算,我國至少還需要180萬涉外商務人才為企業服務。應用型英語專業人才,尤其是商英人才將成為具有很高市場需求并有廣闊發展空間的精英人才。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此次問卷調查了解到,隨著國際間貿易的迅猛發展,社會對應用型英語人才的需求在逐年上升。面對廣闊的市場前景和需求,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商務英語專業或方向。在新形勢下,我國的“一帶一路”經濟戰略給應用型英語專業人才帶來了寶貴的發展契機和職業前景。國內高校正不斷結合這一長遠的經濟規劃,在原有的英語專業的基礎上,發展商務英語學科體系,加大對商務英語等應用型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傳統的英語專業雖歷史悠久,但受培養目標所限,學科外延狹窄,學生很少接觸國際商務知識,商務溝通能力弱,難以直接進入商務領域從事專業工作。我國高校的商務英語專業除少數專門外國語大學外,大部分是從普通英語專業轉變而來,即在經過普通英語教學的同時,加入部分商務知識基礎課程。英語課程與商務課程并沒有很好地結合,兩者并不是“強強聯合”,而僅是兩種專業的機械疊加。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缺少實際商務操作的實訓,畢業后無法快速適應極具專業化的商務操作。
五、對應用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啟示
1.明確培養目標。完善課程體系。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有職業道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有行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所以在課程設置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原則。第一,實踐與理論并重,強化實務操作和專業知識,注重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第二,課程設置需以市場為導向,以提升綜合能力為目標。課程設置要緊跟市場風向標,從而反哺市場需求;第三,鼓勵學生獲取相應的專業資格證書,比如BEC劍橋商務英語等級證書、報關員、秘書資格證等。2.加強校企合作。增強實訓實習。校內實訓是學生進行模擬工作環境的主要場所,高校應該建立校內語言實訓室和商務中心等實訓室。一方面提升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及表達能力,另一方面通過模擬國際商務活動的真實場景,使學生進入仿真的國際商務情境來運用專業理論和知識進行實務操作。學校還要加強校企合作,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職業崗位實訓實踐平臺,從而有力促進學習與就業零距離目標的實現。3.提供就業指導。進行職業規劃。學生在入學時,教師就要有側重地引導學生學好專業課程,使學生一開始就明確學習目標和就業方向,對今后的職業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和就業方向的初步構想。學生在校期間,鼓勵和指導學生參加校內外專業知識競賽,并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社會實踐。學校亦可通過開設職業規劃課程、舉辦職業規劃大賽等促進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發展。
六、結束語
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遵循高等教育規律、產業企業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重視科學調研分析社會、企業及學生需求,培養適應我省乃至我國經濟和產業發展的“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是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發展目標。
作者:劉敏 常何 單位:武昌工學院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2015(3).
[3]陳準民,王立非.解讀《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要求》[J].中國外語,2009(4).
[4]王立非.商務英語學科設置與建設[R].第一期全國高等院校商務英語教師發展高級研修班,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
[5]王關富,劉麗.關于商務英語學科競爭力的理論探討[J].中國外語,2012,(9).
[6]張佐成.商務英語的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8.
篇8
[關鍵詞]商務英語;課程建設;師資培訓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6 — 0156 — 02
從2007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首批獲準設立商務英語專業,截至2012年,已有62所高校獲得教育部批準設立商務英語本科專業。此外,全國現有近700所院校開設了商務英語專業或在英語專業中開設了商務英語方向課程。但數量的激增并不意味著目前我國高校商務英語的研究水平和教學水平已經成熟,相反,我國該專業的教學研究現狀并不樂觀。尤其是那些尚未取得商務英語專業開辦資格的院校,雖然開設了商務英語方向的課程,但在專業模式、課程設置、師資、教材、教學、實訓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問題。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由于對商務英語的學科定位不明確、課程體系不完整、師資力量不足、教學方法單一、教材不完善等因素所造成。
一、綜合各家之言,明晰商務英語的概念
我國商務英語教學與研究始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1951年創辦的“外貿英語”,已有5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經貿英語”、“商務英語”等不同歷史階段。目前商務英語專業在國內已形成不同的教學模式,具有代表性的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英語+商務”模式、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商學專業”模式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商務+英語”模式等。各大院校之所以在同一專業的建設上采用了不同的模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對商務英語的學科定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商務英語專業究竟培養的是懂商務的英語人才還是懂英語的商務人才,學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商務英語在高校英語教育中的定位問題尚未解決,這與長期以來對商務英語的界定不甚明了有直接關系。商務英語是商務英語教學和學科建設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如不對它作定性的描述,商務英語教學和學科建設就沒有可靠的根基。〔1〕
從商務英語這個概念出現至今,學界就未能就它的定義達成一致,甚至有些學者并不認為它可以作為一個獨立學科出現。張佐成、王彥認為,商務英語是在商務場合中商務活動的參與人為達到各自的商業目的,遵循行業慣例和程序并受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有選擇地使用英語的詞匯語法資源,運用語用策略,以書面或口頭形式所進行的交際活動系統。〔2〕王興孫認為,商務英語實際就是商務環境中應用的英語……也就是已在從事或將要從事商務行業的專業人才所學習或應用的專門用途英語。〔3〕埃里斯·約翰遜指出商務英語為特殊內容與基本內容的結合,其特殊內容是指與特定工作領域或行業相關,其基本內容是指在商務環境下基本的更有效的溝通能力。
縱觀各家之言,可以看出,學術界在宏觀上對這個學科還是存在一個較為一致的認識,即:商務英語是專門用途英語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一門以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為指導的交叉性學科,它以英語為載體,綜合了英語語言文學,經濟、貿易、財會、管理、法律和文化等人文性學科領域。它是英語教育的一部分,它的任務是培養在國際背景下能夠從事商務活動的英語人才。
從這個認識出發,基本可以把握商務英語的人才的培養目標,并在其指導下,設置該專業的課程體系。
二、以就業需求為導向,增強商務英語教育的針對性
從商務英語的概念看,它涉及很多人文學科和領域,似乎在教學過程中對所有這些學科領域都應涉獵。但是具體到教學過程中,由于各種客觀因素,如課時、師資、師生精力等的限制,對學生進行所有領域的通識教育是不現實的。如果堅持這樣做,只能是蜻蜓點水,泛泛之舉。最終的結果只能是畢業生職業指向模糊,難以迅速勝任未來的工作。中國社會調查所(SSIC)的《2005年度中國英語培訓市場調查報告》顯示:九成英語學習者認為,英語學習要從應試英語向應用英語轉變。中國社會調查所通過對北京、上海等八個城市的1500個樣本調查發現:近八成被訪者都接受過或正在接受英語培訓。其中,42.7%的被訪者認為,接受英語培訓是為了提高英語運用能力。許多被訪者認為英語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技能,而非以前的升學階梯。因此,增強商務英語教育的針對性,即以就業需求為導向進行商務英語教學勢在必行。
三、根據自身條件,采取適當教育模式
基于不同的辦學思路和辦學條件,各院校的商務英語教學模式也不盡相同。大多數院校在傳統的英語課程里加入經貿英語、外貿函電、商務英語視聽說、商務英語閱讀等課程,教學過程中滲透少量非系統性的商務知識,形成英語加商務知識的模式。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商科專業知識零散、膚淺、缺乏體系,更談不上實踐能力的培養,除掌握一些商務英語詞匯,畢業生很難具備直接從事商務工作的能力。
師資力量較強的學校,可以開設商務方向強一些的英語課程,如進出口貿易英語、涉外財務英語、金融英語、法律英語、市場營銷英語等商務英語課程。這些課程的提供,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擴大他們的商務語匯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就商務專業知識的深度來講,還遠未達到在其中某一領域工作的程度。這種模式和第一種相似,但商務專業感更為顯著。
還有一些學校,利用本校其他院系的資源,采取英語加漢語商科課程的模式。而這種方式受到課時、開課門數、學生的基礎及需不同院系協調等因素的限制。加之中文授課,很難提高學生商務英語的水平。
另外一種就是英語加商科專業方向,也就是廣州外語外貿大學采取的模式。這種模式是限定商科的專業方向,而不是泛泛進行商科通識教育。而商科專業方向課程需開出該專業的主干課并采用英語教材、英語講授。
筆者認為最后一種方式無論對社會還是對學生就業都是最為有利的。當今社會不缺能說幾句英語的畢業生,而缺即懂專業又能用英語溝通的復合型人才。
當然,英語加商科專業方向的培養模式對教師的要求更高,它要求教師不僅要專業精深,英語流利,還要求能用英語表述專業知識、解析專業詞匯。這對于剛剛由傳統英語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分支出商務英語專業(方向)的大多數院校來講,的確是個實實在在的挑戰;但是,要想把學生培養成真正的復合型人才,商務英語專業必須向這個方向努力。
處于商務英語專業起步階段的院校,可以選擇自己有相對優勢的一個或兩個方向,比如對外貿易或涉外法律英語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從課程的設置、教師的培訓兩方面入手,力爭把該方向的主干課開全,使課程成體系,使學生對這個領域有一個全面的認知,并提供實訓機會,讓學生不但具備理論知識,而且有動手能力。
要做到這些,就要求對有限的課時進行合理安排,把泛泛的課程變得有針對性。比如把視聽說課程變成基于進出口貿易流程這個特定情境的外貿英語視聽說。把口語課談論的話題設置成進出口貿易話題等。
在排課順序上,應該按照商務專業的內在規律來確定課程的接續。比如進出口貿易實務應該作為對外貿易談判的先修課,這樣,在講談判的各環節時,就不必先講什么叫發盤、什么叫索賠這些貿易實務的內容。
四、加強軟硬件建設,為商務英語打造專業環境
一個專業的存在和發展是需要一定條件的。高校商務英語教學面臨諸多問題,但最嚴重、最迫切也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師資問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必須有復合型的教師。而這樣的人才本來就不多,能來高校任教的更是鳳毛麟角。大多數商務英語教師是由英語語言教師轉型而來。這部分教師此前鮮有從商經驗,甚至理論也是臨時抱佛腳自學而來,因此,讓其深入淺出地講授商科知識,也真是勉為其難。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必須加強對師資的培訓。有條件的送到國外對語言和商科知識進行強化,至少也要將教師送到國內知名院校進行專業培訓。教師自身也要加強學習,不能滿足于僅僅把英語文獻用中文翻譯給學生。
教材的選用需要慎重。各門課的教材應有內在聯系,能夠做到起承轉合,即先修課與后續課程、同期不同課程之間應有內在聯系,做到銜接有序。
要培養真正具備動手能力的復合型商務英語人才,實訓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環節。目前畢業實習對于各院校的商務英語專業來說都是一個難題。愿意接收在校學生實習的單位很少,而且去外地實習還面臨著食宿、安全、經費等現實問題,這使得很多學校的畢業實習流于形式,學生在畢業前得不到應有的鍛煉。基于這種情況,課堂上的實訓就顯得尤為重要。當真正的商務環境難以獲得時,只能利用虛擬的情境予以替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努力為學生設計商務場景,利用多媒體、網絡、角色扮演等形式,讓學生進行模擬演練,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應用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知識的傳授上。
結語
商務英語是英語教育的一部分,它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從事國際商務交際活動的能力。它必須通過準確的定位來突出自己的專業特色,把語言、商務及其他方面的素質、能力復合在一起,才能造就在國際背景下游刃有余地從事商務活動的英語人才。
〔參 考 文 獻〕
〔1〕徐魯亞.“商務英語”的學科定位與實踐教學〔J〕.民族教育研究,2005,(06).
篇9
關鍵詞:對外 商務 英語 課程 留學生
一、引言
教育是為社會實踐服務的,因社會需求而產生。商務英語培養方向在我國的產生是由于我國改革開放后對外經濟的不斷發展的需要。在2007年3月,教育部首次批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設立高校第一個商務英語本科專業之前的三十多年中,商務英語培養方向在我國540余所院校實際已經存在。
對外商務英語培養方向的研究是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要求,是商務英語學科自身發展的趨勢。近幾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特別是亞洲區域經濟合作發展迅速,2001年2月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成立博鰲亞洲論壇。2002年,中國與東盟簽署了廣泛經濟合作的框架協議。預計到2010年,該協議將促成中國與東盟最發達的6個成員國簽署全面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隨著中國和東盟之間服務貿易和投資的談判順利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已進入實質性階段。2008年9月我國與新加坡成功的簽署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在這種形勢下在國際上出現“漢語熱”、“中國文化熱”、“中國投資熱”、“中國旅游熱”、“中國留學熱”的浪潮。
“對外商務英語”專業的課程框架研究旨在于服務中國與世界各國特別是東盟和東北亞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培養具有扎實商務知識和計算機操作技能,較熟練的英語和漢語雙語運用能力,了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市場,將來能服務于與中國貿易往來的綜合型人才。
二、實踐調查
本文試圖在國內外大量實踐調查的基礎上,探討對外商務英語培養方向的課程總體框架應該所涵蓋教學的基本元素。因此,從2006年起我們做了大量的調研,了解外國留學生,尤其是母語是非英語的外國留學生在我國攻讀商務英語培養方向時所希望掌握的知識結構,對此我們還進一步聘請專家召開了聽證會。從2006年起,在國內高校做了調研,收集了有關目前外國留學生在我國的就讀專業狀況。2006年10月我們到大連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進行了考察。2007年6月,到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外國語學院作了全面的考察,了解到在該校攻讀商務英語培養方向的外國留學生的學習及就業狀況。2007年 7月到國家商務部亞洲司進行了調研,了解到東南亞各國及韓國、日本等國的經濟及教育信息,了解到隨著我國對外貿易進一步擴大,在這些國家,來中國就讀商務英語的留學生潛在市場越來越大。2007年7月底,前往越南住中國大使館進行調研,并與大使館的科技部主任、教育處二秘陳厚玉博士進行了會談,我們得到了關于越南教育狀況的第一手資料。
2008年4月去越南進行了實地考察,訪問了包括河內國家大學所屬外國語大學的六所學校。之后,對一些有關院校的對外教學培養計劃進行比對和研究。在幾年的實踐調查的基礎上,開始了對外商務英語課程框架研究。
三、以培養服務于與中國貿易往來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培養計劃
1.“對外商務英語”專業是一門交叉學科。“對外商務英語”專業課程應涉及到“商務知識” ;“計算機知識與操作技能”;“英語和漢語雙語運用能力”;“中國文化與國情”等方面的知識。商務學科本身屬于社會科學;計算機科學屬于自然科學;英語與漢語及中國文化與國情屬于人文科學,因此,“對外商務英語”專業應是一門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及人文科學之間的知識和綜合技能交叉、整合,融合而成的一門交叉學科。
2.英漢雙語教學是“對外商務英語”專業的一大特色。英語和漢語雙語教學是學生駕馭英語和漢語雙語運用能力的前提。掌握英語和漢語才能真正融入世界經貿領域。目前,英語已經發展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語言,無論母語是英語還是其它的語言,要從事跨國商務,英語是必備的語言工具。漢語正隨著中國的崛起而走向世界。中國迅速增長的經濟,巨大的市場與國際影響力,正引發全球新一輪“漢語熱”。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來,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升到世界第四,對外貿易處于世界第三名,漢語正逐漸躍升為全球僅次于英文的新強勢語言。目前,70%至80%互聯網使用英文,約10%使用華文。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共有85個國家的2300余所高校開設漢語課程,而全球正在學習中文的外國人數量已達到4000萬人。國家漢辦預測,到2010年這一數字將達1億。(按:《望新聞周刊》:“漢語崛起:10年內必學 2050占互聯網語文40%”),因此,為了實現培養目標,“對外商務英語”專業應實行漢英雙語教學的模式。
3.“對外商務英語”專業可分三個教學模塊。對外商務英語培養方向可分為三個教學模塊分別是:理論教學模塊;技能教學模塊;教學實踐模塊。
⑴理論教學模塊:對外商務英語培養方向是一門交叉學科,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宗旨,因此,學生必須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因為理論知識涉及的是最根本性的規律,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和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只有掌握有規律的理論知識才能有效地指導實踐,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強調理論教學并不是不重視學生技能的培養,理論教學模塊中的課程是圍繞如何培養學生掌握技能而開設。
⑵技能教學模塊:技能是掌握和運用專門技術的能力。訓練技能的目的是摸索運用它的規律,使其成為自然而然的習慣,成為不必思考就能做出的反應。因此,技能是獲得知識的更高階段。技能教學模塊旨在于培養學生把已掌握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這個過程是相對漫長的過程,要經過長期訓練才能獲得。在商務方面,需要培養學生具有商務英語函電書寫的基本能力;獨立編寫相關商務合同的能力;制作與審核業務單證的能力;掌握貨運報關工作的基本技能。因此,要開設相關課程如:商務英語寫作、國際貿易事務、單證實務、報關原理與實務等。通過電子商務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正確理解電子商務概念和基本知識,掌握電子商務的運作模式和電子商務涉及的諸多技術如。在漢語方面,有成篇的語言表達能力,能較為準確得體地用漢語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具有在社會生活領域里,從事較高層次、較大范圍的語言交際的能力。在計算機方面,學生能夠利用掌握的計算機基礎知識,進行計算機基礎應用。
⑶教學實踐模塊教學實踐環節使學生平時在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在實踐中得到了檢驗,不僅鞏固了對課堂知識的理解,而且也學以致用地指導了生產,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了升華,這是學生通過實習得到的最大收獲;另外,還擴大了視野,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實踐技能,鍛煉了獨立思考、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加了對社會的了解和增強了適應社會的能力。因此,對外商務英語培養方向的教學實踐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總之,隨著我國經濟地位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來我國就讀,“對外商務英語培養方向”實際在我國許多高校早已存在,而且人數逐年增多。希望“對外商務英語培養方向”的課程框架研究,對該專業的發展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 申:《語言文化教學策略研究》,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杜冬云:《面向市場的專業建設》,《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1。
[4]劉傳林:《適應行業需要創建特色專業 》,《中國高等教育》,2005.19。
篇10
[關鍵詞]報關;國際貨運;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F7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49-0207-02
1 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人才的需求現狀
1.1 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經濟貿易和國民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近年來,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快速增長,從2003年不足9000億美元,到2007年首次超過2萬億美元,在世界貿易大國排名穩居世界第三。2010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2.97萬億美元,創造了歷史新高。與此同時,吸引外資連續十年居發展中國家之首。眾所周知,外貿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發動機。我國對外經濟貿易和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為報關與國際貨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經濟全球化的宏觀背景下,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市場以現代化通信及信息技術、物流服務和金融市場為紐帶,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報關與國際貨運業作為我國對外經濟貿易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壯大。報關與國際貨運人才緊缺,從業人員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我國的經濟在世界上還處于發展階段,國際貿易量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這個增長空間也是報關與國際貨運從業人員的需求空間。據業界專家預測,到2020年,我國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人才的缺口達百萬,每年有數十萬的人才缺口。中國貨代運輸正處于快速成長期,預計幾年內將以10%的速度發展。因此,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的就業和發展前景良好。
1.2 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
近幾年吉林省進出口貿易也實現了快速發展。據海關統計,2008年全省實現進出口總額133.41億美元,在2007年突破百億美元大關的基礎上,又增加了30.41億美元,同比增長29.5%,進出口額均創歷史最高水平,實現了新的突破。2010年,吉林省進出口企穩向好趨勢明顯,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168.46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43.5%,超千萬美元的22類進口商品中,有19類實現了較大幅度增長。出口前20名企業中,8戶企業出口增速超過100%。進出口貿易的快速發展使得吉林省國際物流企業和有進出口業務的企業數量快速增長,而這必然帶來對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人才需求的大量增加。
據統計,目前吉林省的國際物流企業有200多家,有進出口業務的企業4000多家。吉林省每年對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將在1000人以上。我省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的畢業生將有著廣闊的就業空間。
鑒于吉林省對外貿易形勢的迅猛發展,對于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的人才需求也必將呈現急需的形勢。該專業業務覆蓋了國際貿易、國際運輸、現代信息技術、國際商務、法律等諸多方面的知識,對從業人員的基本素質、知識水平、經驗積累等要求越來越高。因而培養適應外貿發展需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和較高實踐工作能力的高等應用性人才,為我國經濟建設服務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緊迫任務。
2 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
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主要培養符合報關與國際貨運行業人才市場需要,面向國際物流公司、國際貨代公司和進出口企業從事報關與貨運操作的相關工作,掌握報關與國際貨運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熟悉國際貿易規則,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意識、精湛的專業技能、較強的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與適應能力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學生通過學校的培養教育和訓練,畢業時能夠具有較高的思想素質,有較強的自我生存、自我發展能力,并且有協調、溝通、合作、勇于創新精神。學生畢業后,能綜合運用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勝任國際貿易、國際貨運、單證制作、跟單報關報檢等相關領域的服務及管理工作。畢業生經過在校的理論學習及實踐技能訓練,畢業時可通過相關考試,取得貨代員、報關員、報檢員、跟單員、助理物流師等任一項職業資格證書和計算機等級證書、英語等級證書。
3 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工作崗位的職業能力分析
根據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可能從事的工作崗位不同,本專業將工作任務領域劃分為報關員、國際貨運員、跟單員、報檢員、助理物流師等,每一個工作崗位都進行了具體的職業能力分析,進而引申出學生要掌握的工作技能及相應知識點,達到教、學、做結合,理論與實踐一體化,從而實現與社會上的崗位需求直接對接。
4.1 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
根據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的工作崗位需求,確定五個崗位方向,進而對每個工作崗位中涉及的真實案例進行分解,形成課程體系和教學單元,實現“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的工學結合效果。
按照崗位職業能力分析的原則,以符合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相關技術領域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為前提,以能力發展為本位,充分考慮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堅持科學性、情境性、人本性,進行課程體系構建,形成工學結合的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本位的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課程體系。
系統的基礎知識培養具體體現為專業公共基礎課程,如形勢與政策、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大學英語、體育與健康、高等數學、辦公自動化、Internet技術與應用等;系統的動手能力培養具體體現為圍繞報關與國際貨運的典型工作崗位開設專業能力課程,如國際貿易實務、外貿單證實務、報關實務、報檢實務、國際貨運實務、物流基礎、集裝箱運輸實務等;系統的實踐技能培養具體體現為模擬實訓課程的開設,如國際貿易案例分析、外貿單證實訓、報關實訓、報檢實訓、外貿倉儲實訓、商品實訓等。通過系統設計公共基礎課程、專業能力課程和模擬實訓課程,解決好理論基礎和實踐技能的整合,達到教、學、做的統一。
4.2 強化學生的考證訓練
高職教育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必需的基礎知識,更要具備較強的技術應用能力。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人才市場需要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要求從業人員具有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很快就能上崗。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具有獨立從事某種工作崗位的職業能力,在學校里強化自己的職業技能培訓。因此,高職院校要推行“雙證書”的學習形式,強化學生的考證訓練。鑒于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的特殊性,學生只有擁有學歷證書加職業資格證書,即報關證、報檢證、貨運資格證等,那么就業機會才會多,所以在學生學完所有的課程后,可以根據學生的愛好和學習基礎安排相關的職業資格培訓,學生獲得相應的證書不僅是工作的保障,更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高職教育的“雙證”特征。
4.3 重視雙師素質教師的培養
在實踐教學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相關實踐教師的培養,師資本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培養學生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一個最大的障礙就是缺乏數量足夠的實踐教師。在不少學校專業教師實際上也就是實踐教師,雖然專業教師擁有較為豐厚的理論基礎,但實際操作方面距離實踐教師還是有明顯的差距與不足。專業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從而難以對學生給予正確的指導,而且這對于實踐教學成效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高職院校不僅需要大量引進有豐富企業工作經驗的雙師素質人才,而且也要通過相關的途徑,如利用假期的教師實習和企業見習的機會,提高教師的企業實踐能力,保證在實踐教學中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宋學敏,昝金淼.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才智,2011(9):277-278.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