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計劃范文

時間:2023-10-25 17:35: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計劃

篇1

摘 要 高職體育教育課程教學要提升為提高學生專業能力,適應職業崗位能力要求方面來,改變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優化體育課程,整合教學內容,根據學生專業特點,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全面進行體育課程優化,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企業需要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榍域經濟服務作出貢獻。

關鍵詞 職業能力 高職體育教育課程 優化設計

一、高職體育教育課程改革現狀

(一)過于重視教學過程中職業能力的培養

雖然高職教育是為了培養出適合職業的人才需求,不過現在的高職教學過程中,其過于重視對職業能力的培養,在教學的過程中,課程設計沒有新意,目的性過強這種教學方式就導致了學生容易產生厭煩心理,使教學效果不能達到最好雖然也是進行了改進,不過改進以后的效果不好,導致了在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這樣或者是那樣的問題,使教學的結果受到影響。

(二)不重視實際教學過程中的能力培養

在進行教育改革的過程中,雖然也在進行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培養,不過在這方面不注重方法,使教學的過程中出現這樣或者是那樣的問題,導致了教學過程中出現這樣或者是那樣的問題同時由于采用的教學方式仍然是傳統的教學方式,導致雖然在目的上有所改變,不過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其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仍然是存在諸多的問題。

(三)學生實踐機會過少

體育職業能力培養,其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求是十分高的,而要想達到這樣的要求,就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而現實中,為學生多提供的實踐機會過少,這是與學校的基礎設施的配置上相關的,所以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因此雖然也在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而實際上在這方面做的還遠遠不夠,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實際上提供給學生的實踐機會還是非常不足的。

二、以職業為導向的實用性體育課程內容的實施構想

(一)以職業為導向的實用性體育課程內容的引入

實用性體育課程內容是傳統體育教學內容的有益補充和提升,而是在發展學生共性身體素質需求的基礎上向職業崗位專門素質的延伸,不僅發展學生身體素質和基本運動技能,而且也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職業適應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這也是由體育教學根本目標所決定的。高職院校應結合自身專業設置狀況,在正確理解職業教育共性和個性的前提下,完成傳統體育教學內容基礎學習,并有選擇地向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內容延伸。

(二)高職院校以職業為導向的實用性體育課程實施教學模式

內容的實施可以選用多種模式進行: 可以單獨列為某一學期的教學計劃,第一、二學期普修課+第三學期選修課+第四學期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內容,學期安排可以靈活調動; 也可以將課程內容穿插于體育教學常規普修課或選修課中間進行,在普修課和選修課的學習中,提高學生運動技能的同時可以加強與職業有關的特殊身體素質和體育理論知識的學習; 甚至還可以將此內容融入教學實習!社會實踐等活動中進行。高職院校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內容的實施應結合高職教育實際,充分利用有限學時在培養學生基本運動素質和運動技能的基礎上,將學生職業素質培養貫穿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始終。

(三)以職業為導向的實用性體育課程內容多方法、多途徑

課上可以采用傳統的講授方法進行學習,使學生掌握職業專門身體素質的習得方法和手段,熟悉職業病預防和康復的保健對策; 也可以采用虛擬崗位工作情景或課外步入工作崗位實習和實踐期間進行體驗式教學方法,學生體會崗位職業特點針對性進行練習。學生體驗職業崗位特點過程中發現自身職業素質缺陷,了解職業崗位身體素質的重要性,方能進一步重視和積極地投入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內容的學習。

(四)以職業為導向提升綜合素質

從提升基本體能技能、提高職業崗位專業素質以及全面提高綜合素質要求出發,借鑒統編教材內容結合專業特點組織自編教材的編寫,完善高職院校體育教材體系。在充分理清高職院校和普通高校共性特征和個性特征的基礎上,針對職業院校專業特色和職業崗位的身體素質需求形成有職業特點的高職院校體育自編教材。結合職業崗位身體素質特點以及運動用力形式,設置針對性的課程內容和運動保健措施,進一步突出職業實用性課程內容的規范性、實用性、預防性和科學性。

總之,高職院校教育在辦學特點和培養方案方面與社會發展和生產需求直接相關,在推進社會發展和全民素質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長期沿襲普通高校體育教學內容和教育模式忽視了職業院校的個性特征,缺乏對于職業崗位特殊體能需求的研究和認識,這是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效果和價值實現的瓶頸。以職業為導向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內容的優化,可以形成職業特色鮮明的體育課程體系,幫助高職學生樹立職業體育意識,增強職業體育素養和自我保健能力,降低和緩解職業病的發生幾率#該課程內容的提出和實施將進一步完善高職教育體系,豐富“準職業人”的專業素養,對于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和提升學生崗位適應能力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黑龍江省教學科研十三五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名稱:提高高職土建類學生職業能力的體育課程內容設置研究;課題編號:ZJ C1316028

參考文獻:

[1] 晏能誼.游戲教學方法在高職體育教育中的應用[J].才智.2016(32).

[2] 曾偉.職業教育為先導的高職體育教育創新[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11).

[3] 張詩雄.高職體育教育改革與發展淺析[J].運動.2014(23).

篇2

一、信息化教學的理論依據

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移動終端、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促進“互聯網+”融合,推動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是適應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趨勢。越來越多的職業院校教師能夠主動利用信息化技術及平臺,探索教學方法。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具有教學方法靈活、交流互動手段多樣、教學資源豐富等優勢。

二、教師信息化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近幾年信息化獲獎作品的質量和參賽數量來看,高職院校對信息化給予極大的熱情。大部分職業院校不惜重金打造比賽作品,從VR、AR等先進設備的引進和視頻的拍攝等各個環節都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學校管理者和教師沒有真正認識到信息化教學對促進教學模式改革、教學理念更新的重要性。大部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還是簡單地利用計算機、互聯網、投影等,教學設計沒有新意,沒有創設情境,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教師缺乏將信息技術與專業課程進行整合的能力。

三、信息化教學能力大賽對提升教師信息化能力的促進作用

(1)創新了教學模式。信息化教學環境依靠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虛擬仿真實訓室、全息投影等技術來創設和營造情境,使授課、學習、評價等與教學流程相關的各個環節全部信息化,這樣不僅為教師提供了優質的教學資源和靈活的教學模式,也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途徑與學習方式。

(2)創設教學環境。獲獎作品越來越注重利用信息化教學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影視鑒賞》,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一般是通過播放影視作品,引導學生感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信息化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方式,教師主要采用任務教學法,借助藍墨云班課,自主微課,使學生對電影中的人物形象有初步的認識,學生在頭腦風暴區上傳喜愛的電影人物圖片、在討論版推薦影片,教師匯總后針對性地挑選并制成數字電影庫,為課堂練習做好準備。

(3)推動了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建設。綜覽近幾年獲獎作品不難發現,大賽越來越重視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建設。在線開放課程已成為職業院校必備的教學平臺,為了在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大部分職業院校從2016年開啟了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歷程。各省教育主管部門為了鼓勵職業院校建設在線開放課程的積極性,開展了省級在線開放課程的評選,從政策、制度、評優等方面加大了在線開放課程的傾斜力度。

四、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徑

(一)國家層面

1.以提質培優為契機,全方位提升高職教育信息化水平。“雙高計劃”和職業院校提質培優對職業院校提升信息化水平有明確指出,職業院校要加快智慧校園建設,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需求,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VR/AR、人工智能、5G網絡、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和教育理念的最新發展,構建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空間、工作場所和虛擬場景及其相互融合的環境,促進學生自主、泛在、個性化學習。智慧教室、虛擬仿真實訓室、虛擬工廠的不斷完善,教學模式的改革,師生信息素養和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高,促進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提升了教師信息化水平。

2.不斷完善信息化教學大賽制度,積極轉化大賽成果并廣泛共享。國家對提升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水平非常重視,在中國特色高水平院校的申報環節中,把信息化國賽獲獎經歷作為必備條件之一。國家應出臺轉化大賽成果的制度,推動比賽成果轉化。

(二)學校層面

1.推進智慧數字教室建設。全面改善學校網絡條件,升級校園網主干帶寬,實現無線WI-FI6和5G通信網絡全覆蓋,完成IPv6規模化部署。按照新一代互聯網發展趨勢,加快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集現代技術為一體的智能教室,建成全向交互、全面感知、高效協同的智慧校園。運用信息技術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施線上線下教學融合發展計劃,全學段推動“課堂革命”。

2.健全信息化教學考評制度。學校要高度重視信息化教學,完善學校信息化教學大賽機制,每年定期組織信息化教學比賽,積極打造優秀作品參加省級、國家級教學能力大賽,并對獲獎教師在職稱評定以及各種評優活動中傾斜。把學生信息化能力素養列入人才培養方案及日常學習計劃中,提高學生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和優質在線資源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教師層面

篇3

【關鍵詞】校企合作;工作過程;企業生產項目;多元評價

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方案》,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被提及多次,校企合作是現代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尤其在職業技術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職業院校應加強與企業、行業的溝通合作,根據崗位人才需要的變化及時調整課程標準,雙向賦能培養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1]。按照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的相關要求,校企深度合作,建設高質量的課程,才能實現職業教育課程的高質量建設,促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培養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是職業院校的發展趨勢,近些年由于區域產業轉型升級,企業急需高技術技能人才,企業的人才需求和職業院校的發展是存在一定的共識,只要找出雙方共贏的契合點,二者合作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共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數控車床編程與操作》是高職數控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回轉體類零件工藝設計、程序編制、數控車床操作、產品質量檢測等綜合實踐能力。但在當前的數控車床專業教學中,在課程設置和教學的安排上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有些教學項目僅僅是以實現指令教學為目的設置,理論知識充足,但教學內容與企業的實際生產脫節,缺乏實用性,學生在學習以后很難適應企業的生產要求,直接影響企業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認可率;也有些課程設置中,有企業人員參與學校的課程教學,但大多企業人員沒有受過系統的教師培訓,在教學安排上理論課時相對較少,容易忽視教學設計、分析、評價等環節,從而使學生在理論知識的掌握方面有些缺乏,理論與實踐知識難以構成體系,學生在工作中的職業能力難以得到很好的提高[2]。針對以上情況,我校對數控床編程與操作課程進行教學改革,改革的重點在于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并行,并以實踐為重進行一體化改革。著重通過實踐環節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增加學生自我動手時間,增強學生學習理論的想法,提高學生創新技能和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

1企業調研

為了掌握青島市數控技術企業和社會對數控車床編程與操作人才類型、需求量、需求周期等情況,探索數控專業與有關單位進行校企合作、委托培養等人才培養新模式,考察數控車削編程與操作課程設置是否科學、教學方法與教學條件是否相符合企業需求,確定學生的專業知識、操作能力、職業素養,進而設置數控車床編程與操作實訓項目,建設相應的仿真室和實訓車間,為青島和周邊地區數控產業發展培養社會需要的數控技能型人才,學院數控專業的老師深入周邊高新區50多家合作的制造類企業,比如青島海信模具有限公司、青島特銳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青島海泰科模具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埃地沃茲真空泵制造(青島)有限公司等,通過企業實地走訪,掌握數控專業畢業生在企業的生產中需增加的理論和實踐專業知識、掌握學生在職業能力及素養方面的缺項、調研企業對本專業的人才需求和使用情況[3],明確培養目標、能力結構和覆蓋崗位群,提出數控車床編程與操作課程培養方案和采取的改革措施。

2以職業標準、生產過程構建學習內容

根據數控車床操作工崗位的職業工作過程來組織課程的教學內容,通過企業調研,我們獲取了企業數控車工崗位的零件圖紙、加工工藝卡、數控加工刀具卡、零件質檢單等相關資料,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及企業的生產實際,我們將相關資料進行分解、重組和改造,形成若干相對應的教學實訓圖紙、教學實訓程序單、教學實訓工藝卡和教學實訓評分表,形成模塊化、項目化的工作任務,以此構建學習內容。從企業直接獲得的圖紙,精度比較高,結構相對復雜,對于學生開始不容易接受,我們將從企業得到的相關材料如圖紙、工藝卡等進行教學處理,初級模塊和中級模塊的零件圖紙在不影響企業加工過程內涵的基礎上,將零件的尺寸及結構進行分解、修改及重組,以方便教學實施。首先將企業零件加工圖紙結構分解成階梯、圓弧、錐等初級單項技能模塊,將企業零件的公差適當地放大,讓學生掌握數控車床初級操作技能,其次依據數控車床中級工國家職業標準,結合企業圖紙,將單項技能組合,形成中級復合技能模塊,讓學生掌握數控車床中級復合操作技能,最后結合企業的崗位標準,直接加工企業零件,形成企業成產技能模塊,提升學生的企業生產技能,如圖1所示。尤其企業的加工工藝卡記錄了企業產品生產的全過程,我們在生成實訓教學項目零件加工工藝卡的過程中保留了企業的加工工序、工步、安裝和定位基準,增加了裝夾定位基準圖,可以讓學生更直觀的學習、理解和掌握零件的加工工藝。圖1數控車床編程及操作教學內容。

3構建企業生產情境,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為有效提升課堂質量,解決一些學生主動性較差、責任感不強、協作精神不足等問題,依托校內生產基地,建立與企業類似的生產任務情景,將校內實訓基地數控車間的生產設備按照企業生產的要求重新布置,將數控車床、檢測設備、分類貨架及工具小車布置成一個生產單元。在生產單元中,學生通過企業生產角色扮演,引起學生的態度體驗,有利于培養崗位責任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教學實施過程以實際的工作流程為導向,將學生分成項目小組,學生有雙重身份:車間機械師和學員;教師也兩重身份:客戶和教師。第一階段:項目承接階段。客戶(教師)將圖紙交給車間組長,車間組長向客戶介紹技術方案,并征得客戶同意。第二階段:加工制造階段。車間組長接到任務后,小組成員分別擔任工藝員、操作員、質檢員、安全員,通過工藝設計、編程仿真、實操加工、質量檢測,完成零件加工。第三階段:企業驗收階段。車間組長將加工完成的零件交給客戶驗收。尤其是第三模塊企業生產實訓模塊,車間加工時候有企業兼職教師直接進行指導,點評學生的加工工藝,同時講解加工中注意的問題。通過構建企業生產情境,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鍛煉創造性思維、培養崗位責任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

4建立課程教學標準

本課程根據數控專業學生學情實際,結合職業能力培養的定位,通過職業活動情境下的具體項目任務,構建精講工藝理論、虛擬操練加工、實踐操作提升的教學模式,達到培養學生識圖能力、零件加工工藝制訂能力、編程能力和數控車床的操作能力等職業能力的目標[4]。校企共建教學資源庫,從而使學生在實踐工作的過程中,同時也能學習相關的理論基礎知識。將資源庫的資料進行收集、分解、重構,轉化為教學實訓項目,實訓項目由初級基礎單項技能、中級復合技能和高級企業生產技能三模塊組成,在項目學習的安排上,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前面安排簡單的初級項目,并且加工工藝也相應簡化以方便學習掌握基礎為主,在學生具有了數控車工的基本能力以后,然后安排提升學生的中級加工能力,最后安排企業的實訓項目,按照企業的加工工藝進行學習、評價,建立相應的數控車床編程與操作課程教學標準。

5實施多元評價,推進考核方式的改變

為突出教學評價的人本性、多元性、公平性,本課程對學生完成三個模塊的所有項目加工及在加工過程中的表現實施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多元化評價模式,如圖2所示。診斷性評價主要包括超星學習通線上課程自學情況、在線測試情況、自學成果匯報等,過程性評價分為職業技能評價和職業素養評價兩部分,職業技能評價包括數控車床加工工藝編制、數控程序編制、設備操作、工件加工精度的檢測與控制等,職業素養評價包括安全規程落實情況、6S管理考核情況、團隊任務落實情況、出勤考核等,終結性評價主要是產品質量檢測,初級模塊和中級模塊采用技能鑒定式評價,所有尺寸精度按項得分。企業生產模塊按照企業的標準由企業專家對零件進行評價,有一個尺寸不合格得零分,培養學生“有一個不合格尺寸的零件等于廢品”的職業理念,有些核心尺寸精度沒有保證好,不僅不得分,還要進行扣分,讓學生明白加工不合格的零件會造成資源的浪費,以此來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6教學效果

數控車床編程與操作課程改革在實際教學的應用過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表現在:數控車床編程與操作教學實訓項目,打破原有的知識體系后重組,將知識點分散在各個教學項目中,項目教學、任務驅動真正實現“學中做,做中學”;教學項目的內容由淺入深,教學過程由理論-仿真-實際操作-檢測-總結評價最后回歸到理論,實現了理實一體化教學;課程內容與企業生產相結合,教學項目由初級單項技能模塊-中級復合技能模塊-企業生產技能模塊層層深入;學生在掌握了模塊一數控車床初級操作與編程和模塊二中級加工技能以后,引入了模塊三企業零件生產項目實訓,該模塊的項目圖紙和生產工藝完全來自于企業,讓學生按照企業的要求來加工、檢測零件,提高了學生的理論和實際操作水平;構建企業生產環境進行教學,最終可以實現學生直接給企業生產合格零件,進行深層次的校企合作;實施多元評價,該評價體系由學生、教師、企業專家為評價主體,對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進行反饋,學生職業技能水平、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有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鄒倩,羅福祎,張雪淞.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21(4):218-219.

[2]秦文偉.基于遠程教育的數控專業產教融合教學研究[J].南方農機,2019(12):94.

[3]潘克江.以數控專業教學為例談提升中職學生職業素養[J].中國輕工教育,2017(6):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