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數字經濟指數范文
時間:2023-10-24 18:01: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市數字經濟指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數字化;城市垃圾;治理路徑
中圖分類號:R124.3 文獻標識碼:A
一 前言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城市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城市生活垃圾的數量每年也以較快速度增長,對環境造成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與日俱增的生活垃圾已經成為困擾經濟發展和環境治理的重大問題。與此同時,我國城市垃圾管理的規范化程度與城市現代化發展的步伐不相適應。審視當今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現狀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只有系統地分析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路徑,重構和完善我國生活垃圾處理的運作體系,才能更好地推進垃圾處理的產業化發展進程。如何在數字化的今天更好地尋求垃圾治理路徑成為擺在城市發展面前的重要任務。
二 相關概念
(一)數字城市
“數字城市”是“數字地球”的思想在城市范圍的延伸和具體實現,即是運用信息共享的理念,依托信息技術手段,將物質城市數字化重建,據此整體研究解決城市問題的綜合系統。數字城市代表了城市信息化的發展方向,是推動整個國家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廣義的數字城市概念即城市信息化。它是指通過建設寬帶多媒體信息網絡、地理信息系統等基礎設施平臺,整合城市信息資源,實現城市經濟信息化、建立城市電子政府、電子商務企業、電子社區并通過發展信息家電、遠程教育、網上醫療、建立信息化社區(王宏偉,2009)。狹義的數字城市是指利用傳統的數字城市理論,基于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以及遙感RS等關鍵技術,深入開發和應用空間信息資源、建設服務于城市規劃、城市建設與管理、服務于政府、企業和公眾服務于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信息基礎實施和信息系統。其本質是建立空間基礎設施并在其基礎上深度開發和整合應用各種信息資源。研究采用的則是狹義的數字城市的內涵。
(二)城市垃圾
城市垃圾是城市中固體廢物的混合體,包括工業城市垃圾,建筑城市垃圾和生活垃圾。工業廢渣的數量、性質及其對環境污染的程度差異很大應統一管理,根據不同情況由各工廠直接或經過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后,放置于劃定的地區。建筑城市垃圾一般為無污染固體,可用填埋法處理。城市生活垃圾多指人們日常生活或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廢棄物,它伴隨居民生活而產生,成分和產量也伴隨居民的消費水平、消費方式的變化而改變。研究主要是以城市生活垃圾為主要分析對象展開論述的。
(三)運用數字化技術解決城市垃圾治理問題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由于受到經濟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以及技術手段的限制,傳統的城市垃圾治理措施只能夠在一種比較被動的情形下進行實施以便解決城市垃圾治理問題。隨著數字化的發展以及數字時代的到來,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可以使我們更加有效地去面對城市垃圾問題,使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始終處于或是盡量處于主動的位置。同時,現行的某些制度措施具體實施起來還存在不少制度上的局限,某些信息可能不被重視;內、外部評價所占比重不明確,績效評價受政府內部掌控,透明度不高、操作不規范,中心的監督指揮系統負荷過載,實際運作中存在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問題。此外,許多專家學者的理論研究與技術創新是數字城市賴以實現的不可或缺的基礎支撐,有了這些支撐和保障無疑會對我國解決城市垃圾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三 現代城市垃圾治理現狀分析
從國外看,日本的垃圾治理主要將減量化作為垃圾治理的長期戰略,強調垃圾分類是實現“減量化、資源化”的基礎工程,制定并實施有效的經濟政策,保障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重視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為治理垃圾污染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形成了政府、企業、公眾互動的“三元管理”體系,實現垃圾綜合管理。美國城市垃圾處理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序列,垃圾衛生填埋、焚燒以及堆肥方式還仍然繼續利用,但統計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堆肥和路邊分類回收、廢物回收、庭院垃圾處理、餐廚垃圾治理等組成廢物變資源序列,促使廢物回收與再利用得到了快速地發展。新的時期,美國是一個既能夠有效防止污染,又能夠開發利用再生資源的垃圾綜合處理體系正在得到快速提升;西歐國家在垃圾處理技術上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而北歐也在迅速發展。
國內生活垃圾處理技術的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中,成熟且常用的生活垃圾處理技術主要有填埋、堆肥和焚燒三種,回收利用技術目前僅在少數幾個城市中進行試點工作,應用實例尚不多。另外,現階段有關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的地方性法規已在陸續出臺。研究認為,有效健全中國的垃圾管理體系,應該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垃圾處理處置技術,參照國外垃圾分類、收集、運輸、綜合利用及處置的體系,建立一套我國的垃圾分類回收處理體系,不斷構建和完善環境保護管理的法律法規,在垃圾處理過程中貫徹“4R”理念,堅持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的原則。研究則在此基礎之上從一個新的角度――管理與技術角度去探討城市垃圾治理的新路徑,目的就是為努力提高城市垃圾治理的效率和效益提供思路。
四 數字化時代城市垃圾治理的趨勢與路徑設計
(一)發展趨勢
運用數字化技術進行城市垃圾的治理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會大大提高治理的效率。研究認為數字城市的發展趨勢或發展原則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最優效率和最佳效益。目前國內數字城市的發展趨勢可以歸結為三部分:一是各級政府努力構建綜合性數字城市發展平臺及應用系統。其次是實現數字化與城市垃圾治理的有效對接;三是完善數字城市中垃圾治理的操作流程與服務體系建設。深入開發和應用空間信息資源、建設服務于城市規劃、城市建設與管理、公眾服務于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體系,能給城市垃圾科學化治理提供科學的保障。
(二)城市垃圾處理體系建設的路徑設計
1.垃圾處理信息化網絡體系建設
基于數字時代垃圾處理網絡化的基本要求,垃圾處理網絡化體系建設勢在必行而且是現行條件。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構建垃圾治理的信息處理體系時機已趨于成熟,具體內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一,進行規范化垃圾回收、運輸、登記管理工作。所謂規范化就是要不斷提高此項工作的效率性和可操作性,在垃圾的分類回收等方面盡可能地使用計算機數據庫技術來進行操作與控制,不斷提高垃圾回收的效果與效率,實現垃圾回收的半自動化或全自動化。二,不斷創新完善垃圾運輸實時監測技術。根據我國垃圾處理的實際情況,可以采用對城市垃圾處理車進行編號,并安裝衛星定位器,以便對其進行空間直觀控制。此外,對城市固定垃圾處理池進行衛星定位器置放,通過衛星的監測技術進行定點管理等。三,垃圾處理登記管理工作可以分階段進行。目前階段,我們可以使用電子刷卡技術定位垃圾處理人員以及垃圾處理車的工作狀況,為我們以后建立更為便捷的電子信息檔案打下基礎。
2.垃圾處理信息化收費體系建設
城市垃圾是個社會性的問題,問題由社會產生,理所當然我們可以借助、利用社會的力量進行垃圾處理工作。城市垃圾污染防治需要投入較多的資金來建設大量的無害化處理工程,所需要的建設資金原則上應當由國家、地方和受益者共同承擔。研究以為,城市垃圾的清運處置費用可以通過資源化產品的出售、已封閉城市垃圾處理場地的地產開發、城市垃圾收費以及財政補貼等途徑予以補償。外部效應存的存在要求政府與個人和組織都應該建立相互間的利益制約關系。簡單來講,包括以下幾點:政府對于不同的獲得城市垃圾處理權限的組織應該予以定期績效評估,對有較大成績的組織給與政府補貼或給予稅收優惠;對其他組織和個人也應落實“排污付費”原則;對企事業單位和居民開征城市垃圾費,以補充城市垃圾清運、處置費用的不足,減輕政府財政壓力。而所有的這一切通過網絡數據庫則可以更快實現。
3.垃圾處理信息化制度體系建設
建立良好的垃圾處理制度體系有利于垃圾處理各個環節之間的協調與監督,更有利于垃圾治理工作的順利高效進行。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去思考對策。一是垃圾處理特殊許可證制度。另外就是建立和完善垃圾處理工作的監督和管理工作。政府部門根據轄區內的城市垃圾管理目標,綜合考量各區域城市垃圾處理設施的消納量和區域發展規劃等因素,確定每個區域城市垃圾的最大排放量;然后,通過發放城市垃圾排污經營許可證具體分配排放指標;同時,通過建立城市垃圾排污權交易市場,使排污權能夠合法合理買賣。
4.垃圾處理信息化競爭體系建設
優化績效的評價體系,雖然分出了內評價與外評價兩方面,但是對于內外評價各自所占的比例應該做適當的安排,不能盲目操作。充分運用當前先進的數字化技術,進行監督的同時建立起合理的社會評價競爭體系,充分體現出公平性,不同主體不同對待,如做好對不同主體處理垃圾數量的統計、對不同的主體進行獎勵或是進行財政補貼等。建立開放、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建立社會化、多元化的城市垃圾處理投入產出機制,實現社會資本資源在城市垃圾處理產業領域的合理配置,并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用。
(三)小結
研究主要是從數字城市發展和城市垃圾治理相結合的角度對數字城市時代垃圾治理路徑進行了基本的分析,比較詳細的理論基礎體系并客觀地預測了數字城市的發展趨勢。然后從一個新的角度和側面,比較深入地說明了現有的城市垃圾治理的努力方向,即從加強管理制度與提升技術操作手段方面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最后提出了數字城市背景下城市垃圾治理的路徑設計,也為數字化時代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治理城市垃圾、保護環境,發揮其社會服務能力準備了思路。研究認為,數字化時代城市垃圾治理會有更好的效率和效益。
參考文獻:
[1] 陳平.數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探析[J].北京大學學報,2006,43(1).
[2]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1.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
[3] 楊宏山.數字化城市管理的制度分析[J].城市發展研究,2009,16(1).
[4] 梁勇等.數字工程導論[M].四川: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5] 李永田.建設“數字城市”的設想與思考[J].甘肅科技縱橫,2008,37(6).
[6] 王鳳霞等.“數字城市”研究初探[J].世界地理研究,2002,11(2).
[7] 王兆喜,方偉.城市公共管理的新課題――數字化城市管理建設[J].江蘇科技信息,2007.
[8] 金龍,趙由才.計算機與數學模型在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資源中的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9] 梁勇等.數字城市建設與管理[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4.
[10] 徐青.地形三維可視化技術[M].北京:測繪出版社,2000.
[11] 史旭暉,羅斌.用循環經濟理念探索城市垃圾管理模式[J].當代經理人,2006(4).
[12] 吉林省建設廳.年底前開征生活垃圾處理費[J].長春晚報,2007.
[13] 田宇,孫建亭.湖北省城市垃圾處理現狀和對策探討[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8(13).
篇2
【關鍵詞】因子分析;交通運輸經濟指標;聚類分析
一、引言
近幾年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體現出貿易總額大,增長速度快,持續性順差等特點。作為海陸運輸樞紐節點的港口,尤其是大型海港城市在區域物流運輸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港口城市作為區域物流的中心。其交通運輸行業的發展狀況更直接影響著區域運輸的能力和效率。本文的目的就是通過挑選具有代表性的影響因素來進行運輸經濟指標的因子分析,構筑若干個意義明確的公因子,以此來進行綜合評價,同時使得評價的結果具備很好的解釋性。
二、分析方法與模型設計
1.因子分析法簡介
因子分析法是一種數據降維方法,作為主成份分析的推廣,不僅借助變量之間的線性相關性可以將多變量化為少數幾個線性無關的綜合變量,而且構筑若干意義較為明確的公因子使得新的變量有明確的解釋性,便于進行替代性建模分析。
因子分析中的主要步驟是從指標相關系數矩陣出發,推算因子載荷矩陣。這一過程類似于主成份分析。然后對載荷矩陣進行旋轉,得到具有明確意義的解釋變量。最后,根據因子得分對觀測進綜合評價和歸類分析。
2.樣本數據評價指標的建立
擬采用十個指標:
1)港口貨物吞吐量
2)集裝箱吞吐量
3)鐵路貨運量
4)公路貨運量
5)水運貨運量
6)航空貨運量
7)第三產業總值
8)交通運輸倉儲服務業生產總值
9)生產用泊位長度
10)生產用泊位數量
樣本城市為:大連;秦皇島;天津;青島;上海;寧波和廣州。
三、分析與計算過程
1.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檢驗(見表1)
其中相關系數大于等于0.3的數據占相關陣的70%,證明此數據相關性較強,適宜作因子提取分析。
2.因子的提取
擬提取三個公因子,其方差的解釋程度如下表。(見表2,表3,表4)
其中表2顯示,當提取3個主成分時對10個指標的方差解釋度均大于83%,具有較高的解釋度。
表3顯示三個主成分各自的方差貢獻率經旋轉后分別為0.36699,0.25778,0.24286,使其較旋轉前的方差貢獻率更加均勻,為后續因子可命名性做準備。其三個主成分的累積方差貢獻率達到86.763%,解釋了原變量大部分信息,說明提取因子數量是比較適合的。
圖4說明當提取3個主成分時其方差解釋的跨度約為5.3-1.2,而第3個至第6個主成分解釋方差的跨度約為1.2-0.5,而6個主成分后基本無方差信息變化,說明提取3個因子數量是合適的。
3.因子的命名(見表5)
表5說明經過旋轉后的主成分在代表各變量的信息類別上較為整齊。第1個主成分在解釋第1個和2個變量時有很高的解釋度,將其合并為一類,命名為交通運輸行業產值因子。同理第3至第8個指標合并至第2個因子,命名為樞紐城市貨運總量因子。第9個和第10個指標歸為第3個因子,命名為港口生產性泊位規模因子。
4.因子的得分(見下表6)
5.結果分析(見表7)
其中綜合排名的權重指數采用三個因子各自旋轉后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模型權重。
可以看出,對綜合評分指標影響較大的因子是貨運總量因子,其排名基本決定了綜合排名的最終情況。
聚類結果如下圖(表8)
可以從樹狀圖讀出:
大連,秦皇島,天津,青島歸為一類,可理解為地區性輻射型樞紐城市;
寧波,廣州歸為一類,可理解為區域性集散型樞紐城市;
上海獨自成為一類,可理解為國際化中心型樞紐城市。
四、分析及建議
1.分析
(1)從綜合排名看,寧波,上海,廣州,天津各為我國經濟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經濟區域的運輸樞紐城市,集中了大部分的貨運量,其自身的港口建設規模和配套的交通運輸業也較為成熟。(2)從交通運輸行業產值因子方面看,天津因為在2007年被國務院定位于北方經濟中心,服務于東北亞的國際化港口城市。其城市的產業結構特別是資源對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方面的傾斜性配置較為明顯。相比之下,上海的產業結構更為成熟和穩定,其運輸系統和配套設施相對更成熟和完善,故交通運輸業占第三產業比重相對較低。(3)從樞紐城市貨運總量和港口生產性規模上看,上海的貨物運輸的供求矛盾較為尖銳,尤其是港口運輸方面。港口生產性泊位規模明顯無法滿足巨大的海上貨運需要。天津港也同樣存在類似的問題。寧波,廣州和大連則發展潛力較大,港口配套設施較為完善與充裕。
2.建議
(1)上海在貨運量方面遠遠的超出了其他城市。但上海港的泊位建設較自身內陸貨運量和行業規模而言相對落后。應該加大對港口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港口作為海陸運輸的節點,若滯后于內陸運輸的發展則會限制運輸業整體發展,同時也不利于今后的長遠經濟建設。(2)寧波和廣州則在港口泊位規模方面表現優異。擁有較長的泊位碼頭和較多的泊位數則意味著擁有更多的港口貨運發展潛力。但是寧波的行業產值并不突出,應促進配套產業的發展,發揮港口基礎設施的優勢,讓資產產生效益,更好的服務于區域經濟尤其是對外貿易的發展。(3)天津青島和大連的交通運輸運輸行業產值較其他城市有優勢,但是在泊位資源方面則比較落后。這三個港口城市地理位置優越,周邊地區經濟活躍。所以可以在保證現有產值的同時,加強泊位建設,挖掘持續發展的潛力。(4)秦皇島則可以抓住能源貨運的專業化優勢,不必盲目做大做強,針對本城市和港口的貨運品種特色,重點發展相配套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在能源和煤炭運輸領域做大做強。
參考文獻
[1]張堯庭,方開泰.多元統計分析引論[M].科學出版社,2005.
[2]何曉群.現代統計分析方法與應用[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篇3
關鍵詞數字化設計與制造 課程體系 人才培養
1 數字化產品開發技術已成為現代制造業不可缺少的技術手段
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的支柱產業,制造業的發展水平直接反映出國家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水平。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推動了制造業和數字化產品開發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傳統的制造業面臨巨大挑戰。
傳統的產品開發過程采取串行設計模式,從產品設計、樣機試制到經過改進再投產,導致新產品開發的周期較長,缺乏市場競爭力。而現代制造業則借助數字化產品開發技術實現了從設計、制造全過程的并行設計模式,盡可能采用數字化三維數據模型取代原來的物理原型,從而縮短新產品開發周期,加快上市速度。
2 傳統教學模式與相關課程體系亟待改革
目前許多高校機械工程學科在數字化產品開發系列技術方面存在較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原有的傳統教學模式是以常規機械設計制造流程為主線,課程體系的設置重理論輕實踐,各單元技術之間存在很大的脫節與重復現象,沒有形成完整的課程體系。
數字化設計與制造環境下的現代制造業,正逐步普及以三維CAD技術為核心的數字化產品開發模式,這便要求機械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設置與之相適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將原有課程體系調整為:“以綜合素質培養為核心、創新教育為主線、以數字化產品開發技術為手段、拓寬基礎、加強工程實踐能力培養”。
3 數字化產品開發技術涉及的主要內容
數字化產品開發技術集成了現代設計制造過程中的相關先進技術,可分為:數字化設計、數字化制造、數字化管理等三大模塊,各模塊涉及的單元技術如圖1所示。
圖1數字化設計技術相關單元技術
上述各項單元技術貫穿于產品設計、分析、制造、使用等全過程,是一項多學科的綜合技術。以三維CAD/CAE/CAM為核心的數字化產品開發技術已成為新產品開發不可缺少的現代技術手段。
4 數字化設計與制造環境下課程體系的設置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屬于工程應用型專業,人才類型分成應用研究型和技術應用型。技術應用型人才主要是應用知識而非科學發現,其知識結構應圍繞現代制造業的實際需要進行設置,拓展基礎、注重實踐。在對重慶市眾多制造類企業(國營、民營;大、中、小型)進行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涉及汽車整車制造廠、汽車零部件公司、摩托車制造企業、裝備制造業),并參照全國其他高等院校本專業的培養計劃,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本專業方向人才培養目標為高素質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4.1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課程體系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應該建立在“機械設計技術基礎”、“機械制造技術基礎”以及“機電系統集成技術”三大平臺之上,并以數字化設計制造技術為特色、注重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強化綜合實踐與工程訓練。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課程體系框圖如圖2所示。
圖2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課程體系框圖
整個課程體系由理論教學、實踐環節以及課外社會活動實踐等三大部分構成,其中理論教學按課程的性質可分為: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主干課以及專業方向選修課等四大類(圖2中只列出少部分課程)。
4.2 體現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特色的實踐性環節
從課程體系中可以看出,綜合實踐性環節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圖3為實踐性環節所涉及的主要內容,從中可以看出,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在整個實踐環節中占有突出顯要的位置,并且四年不間斷。
在大一年級開設的“工程圖學課程實踐”、“計算機輔助繪圖(二維)”實訓中,要求學生用AutoCAD軟件完成減速器的測繪,使學生得到最基本的數字化設計基本訓練;在“金工實習”環節,除進行車、銑、磨、鉗工以及鑄造、焊接等常規的加工方式外,重點強調數控機床、加工中心、線切割機床等設備所采用的數字化制造方式給傳統制造業所帶來的巨大變革。
在大二年級開設的“三維CAD應用實訓”綜合實踐是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最核心、最基礎的組成部分,通過高端三維CAD\CAE\CAM一體化軟件——UG NX5的學習,學生應掌握實體建模、曲面設計、鈑金設計、裝配、工程圖等模塊,為后續環節打下堅實基礎;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環節中,除完成以齒輪減速器為主體的一般機械傳動裝置的設計過程外,同時要求學生必須完成該減速器的三維建模、虛擬裝配及簡單的機構運動分析;在“電子工藝實習”中,除完成收音機的裝配調試以外,同時要求學生用“protel電路圖繪制軟件”完成收音機的整張電路圖。
圖3集中性專業實踐環節
在大三年級開設的“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設計”中,除常規內容以外,同時要求學生采用CAPP軟件完成該零件的計算機輔助工藝規程編制,并且用三維CAD軟件采取自頂向下的裝配建模方法完成整套夾具的三維設計;在“計算機輔助制造實訓”綜合實踐環節中,要求學生掌握數控自動編程的原理、方法,并熟練運用UG NX5軟件中的CAM模塊,完成一個中等復雜程度帶異形曲面零件的數控銑削自動編程,并實際加工操作。在“計算機輔助工程分析”綜合實訓環節中,要求學生掌握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并基本掌握利用ADAMS軟件對虛擬機械系統進行靜力學、運動學和動力學分析。
在大四年級開設的“逆向工程綜合實訓”,與其它實踐環節相比較,所涉及的范圍及綜合性則顯得更加突出,從概念設計到效果圖、油泥造型到三坐標掃描、點云數據處理到曲面設計及實體建模、快速原型制造,通過該實訓環節,強化學生在數字化設計與制造環境下進行新產品快速開發的實施流程。在“產品數據管理綜合實訓”實踐環節中,要求學生掌握數字化管理技術所涉及的領域,并熟練使用國產CAXA V5 PDM軟件的使用方法。在整個課程體系中,依據不同的專業方向特點設置了相應的“專業實訓環節”。諸如在模具設計與制造方向,其專業實訓環節則是“注塑模具CAD/CAE/CAM”綜合實訓,主要學習UG NX5軟件中的MoldWizard注塑模具設計模塊以及的Moldflow流動分析模塊的使用;在畢業設計環節,若畢業設計題目為工程設計類型,則要求學生必須完成一定工作量的三維設計。
5 近三年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實踐
近三年來,機械工程學院在重視理論教學的同時強化實踐環節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顯著提高。并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及重慶市的各種學科競賽,如:在第二屆全國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中獲得三等獎一項、第三屆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榮獲四個單項二等獎、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重慶賽區三等獎二項、2009年度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簡稱3D大賽)重慶賽區二等獎兩項等較好成績。與此同時,學院作為國家制造業信息化三維CAD教育培訓基地,近三年培訓學生達五百人。
參考文獻
[1]曹建樹.應用型本科“CAD/CAM”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5.
[2]劉炎,羅學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教育多層次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08.1.
[3]熊志卿.機械制造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與實踐.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
[4]王全先,張玉華.機械類專業人才三維數字化設計能力培養的研究.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
篇4
關鍵詞:數字城市 檔案 數字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我們加速了進入數字時代,數字城市建設的實施將使城建檔案事業的生存和發展發生了巨大變化。“數字城市”數字化圖書館工程的啟動,已使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數字時代強烈脈搏。作為城建檔案部門,如何應對數字時代的挑戰,使檔案管理跟上時代的步伐,已是城建檔案館和城建檔案工作者,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加快城建檔案數字化建設已勢在必行。
一、“數字城市”的概念。
“數字城市”是對城市發展方向的一種描述,是指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要滲透到城市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將是世紀之交最重要的技術革命。具體的講“數字城市”是指綜合運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RS),多媒體及虛擬現實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實現對城市地理、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人口、經濟、社會和城市設施、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等信息的采集、更新和集成。“數字城市”就是指在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以及城市生產與生活中,充分利用數字化信息處理技術和網絡技術,將城市的各種數字化信息及各種信息資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的一個技術系統,它是一個立體的五維的空間信息管理平臺。發展“數字城市”是今后城市實現信息化并搶占數字地球制高點的重要方向。“數字城市”主要有通信網絡平臺、軟件技術、數字信息及資源三部分組成。“數字城市”的基礎平臺是一個開放、分布式的基于Intcrnct網絡環境的各類數據存儲、管理、更新、查詢、處理、分析的軟件系統。“數字城市”的數字信息及資源主要由空間數據、屬性數據、應用模型系統等組成。其空間信息資源是支撐數字城市的重要基礎。是數字城市運轉的能源,它主要包括各類多光譜、多時相、高分辨的城市遙感衛星影像、航空影像,大比例尺電子地圖,有關城市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發展等與電子地圖相關的圖形、圖表和文本數據庫,核心是有關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各類建筑物等各種數據。“數字城市”實際上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城市綜合管理和決策系統。
二、“數字城市”與城建檔案的數字化。
透視數字城市的定義,其涉及的有關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等方面的信息是城建檔案接收的范圍。也就是說,城建檔案應該成為數字城市重要的數據源。為適應數字城市的需要,城建檔案應加快數字化建設,在“數字城市”工程啟動時,數字化的城建檔案將與建設系統的規劃、市政、園林、房地產等部門的專業信息構建城建信息系統,成為數字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
數字檔案館實際上是一種虛擬檔案館,其信息資源是所有上網檔案管理部門的數字化檔案信息,因此數字檔案館的建立有賴于檔案館館藏的數字化,并將數字化的檔案信息上網提供利用,數字檔案館是一個數字系統,它把產生于不同部門以各種載體存在有關城市建設活動中形成的信息資源以數字化的形式儲存,以網絡化的方式相連接集中管理,并為城市建設活動服務,它是城市建設活動的信息收集、整理、加工、貯存、利用、咨詢、交流和服務中心,城建檔案數字化,簡單說來,就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對檔案文字、內容、圖形、音像等進行數字化整理的過程。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收集檔案進行主題詞等標引項的錄入,實現計算機檢索,即機讀目錄;另一方面是對館藏檔案內容分門別類進行全文輸入,實現磁盤存儲,即機讀檔案。
城建檔案工作,是建設“數字城市”的基礎工作。城建檔案作為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過程中直接形成的真實記錄,蘊藏著豐富的信息資源,涉及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各個部門,內容包括建筑物、城市道路橋梁、城市公用設施、城市地下管線、城市規劃、城市建設管理、地質勘查、地形圖以及有關城市人口、社會、資源、環境等城市基礎資料,其載體形成有文字、圖紙、圖表、照片、遙感衛星影像、航空影像、電視影像、電子磁盤、光盤等。因此城建檔案應該是“數字城市”中海量數據采集的源泉和基地,應當成為數據存儲、管理、處理、查詢、檢索、傳遞等數字化信息服務的工作基地。“數字城市”所需的信息數據大部分不是原始的檔案資料,而是經過編輯加工并且數字化處理的數據信息。城建檔案工作也就應當作為以“數字城市”為目標的信息化建設工程的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
城市是人類活動的中心,也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城市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實現城市信息化是一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實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是中國融入全球化浪潮的首要和必要條件。"城市數字化”充分利用數字化及其相關的技術和手段,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社會經濟發展等各方面進行全方位的信息化處理和利用。城建檔案是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知識結晶,城建檔案館是城市高速發展的產物,也是城市建設最大的信息服務基地。電子文件是現代數字化城市建設的必然產物,是我們城市建設檔案的新生代。被人們熟悉的傳統載體的檔案文件將被數碼世界所產生的新載體所取代,這將證明“數字城市”建設與城建檔案數字化工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三、“數字城市”與城建檔案發展方向。
城市作為區域中心必將成為數字地球的焦點,城建檔案館作為接收保管城建檔案提供信息資源為城市建設服務的基地。未來的數字城建檔案館無論在學科理論還是管理模式方面都是空白,但先期啟動的數字圖書館工程或許可以給我們有益的啟示,數字圖書館是以統一的標準和規范為基礎,以數字化的各種信息為的底層,以電子商務為管理模式,以寬帶高速網絡為傳輸通道,將豐富多彩的多媒體信息傳遞、保護、利用等全過程。檔案館與圖書館相比,同樣是海量信息的保管基地,面向社會提供咨詢利用服務,在制定學科理論和建立管理模式方面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城建檔案畢竟是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過程中形成的原始記錄,具有憑證作用和密級等其他檔案屬性,檔案數字化要求最大限度地保護檔案的原貌,網上管理強調確保檔案安全,注意使用權限保護。另外,城建檔案與城市三產三業緊密相連,具有現實性、動態性強,內容精度要求高,檔案成套性的特點。在表現形式上,涉及各種工程文字資料、圖表、設計圖紙、地籍圖、管線圖、照片、錄像資料等。因此我們在建立數字檔案館發展數字檔案的時候,要考慮城建檔案的特點和數字城市的要求,適應“數字城市”建設需要,城建檔案工作必須拓寬思路,提高素質,不斷適應現代社會信息化飛速發展的需要。在提高城建檔案現代化管理水平的基礎上,努力向“數字檔案館”建設邁進。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必須認真做好以下工作:
1.以城建檔案館為基礎開展建設信息化工作,做好本城市的基礎地理信息、數字化建設工作,抓緊大規模的數字化信息資源建設,“城市數字化”為我們描繪了一個體系完善、功能健全、組織有序的數字信息體系藍圖,而城市數字化是一項復雜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是靠簡單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產品的堆積就能實現的,數字化信息資源不足,以及信息資源配置不當,同樣會使耗費巨資建設的網絡造成浪費。如有些城市的城建檔案館雖然已進了先進的GIS系統,但目前仍基本上停留在城建檔案資料的目錄管理上,著錄的檔案內容信息基本上以檢索利用為主,還不能進行內容信息自動分析研究、數據采集,還不能實現城建檔案資料的信息化管理。有些館已開始進行一些數字化和網絡化工作,但目前還未與“數字城市”建設工程真正聯系起來。關鍵是缺乏信息開發的專業人員、網絡技術人員、數字化處理人員。現有的工作人員大多數有實際工作能力,缺乏理論水平。特別是縣級城建檔案館的工作人員水平低,缺乏數字城市建設管理知識,整體素質不能適應社會信息化飛速發展的需要。
2.擴大城建檔案接收、收集范圍,特別要有目標地、有重點的收集與“數字城市”建設有關的檔案資料。注意分析研究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者利用需求以及“數字城市”建設工程數據采集的內容需要,有重點的收集與“數字城市”建設工程有關的檔案資料,如建設用地管理、建設工程規劃管理、房地產拆遷管理等方面的檔案;工程勘測檔案注重城市地圖、數字化地形圖、城市建設工程測量圖、地下管線圖等。工程建設檔案主要有建設項目前期形成的文件、圖表、施工文件、竣工文件以及照片、錄像等,對這些檔案資料要進行定性分析研究。
篇5
關鍵詞:城市水務;水質;水量;預警機制
中圖分類號: TU991 文獻標識碼:A
1 建立城市水務供水預警機制的必要性
1.1 供水安全事關人們基本安全保障
城市在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占據在社會的最前沿。城市建設發展事關國家的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的最根本、最直接的生活利益。城市所特有的生產元素具有很強的流動性以及空間聚集性。因此,公共安全問題顯得尤為突出,呈現出爆發性、衍生性、連鎖交叉型,因此確保城市的公共安全顯得尤為重要。城市公共安全是一項非常系統化、龐大化的工程,其所涉及到的領域非常的多,其中包括自然安全、經濟安全、以及社會安全,水、電等公共基礎設施事關城市的生命線,屬于城市公共安全的基礎物質。
水是人類生存發展基本物質條件,萬事萬物都離不開水資源。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水,分散供水以及集中供水是最為常見的供水方式,當前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逐步加快,集中供水占據了供水方式的主導。對于國家來說一切安全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社會經濟安全,水安全事關社會經濟安全,只有供水安全才能保證水安全。確保城市供水安全意義深遠,對充分保障了城市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能力、有效的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有效的抵抗外部的干擾,確保系統的穩定性,事關城市安全以及防災減災體系的構建,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1.2 城市供水系統安全隱患
城市供水問題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水資源短缺。上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考開始鬧水荒,水資源匱乏問題逐步加劇,逐漸在全國蔓延,全國有7000多萬人飲水困難,北方一些地方降水量不足,嚴重制約著經濟社會的發展。(2)水質問題。根據我國的水環境質量相關規定,生活飲水源水水質不得低于Ⅲ類,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重點內陸水系或者河流地段,有超過百分之三十的源水水質不達標。(3)用水供需矛盾。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城鎮一體化加快,工業化水平逐步提高,城市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供水需求量不斷攀升,城市供水矛盾日益凸顯。其中數百個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嚴重缺水的城市數量也超過了一百個。
2 建立供水預警機制的初步方案及措施
2.1 供水預警機制的基本構架
供水預警系統要應用到模擬仿真技術,同時還要涉及到現代水環境模擬理論技術,再加上一些高技術手段,例如GIS(地理)、RS(遙感)、GPS(定位)等。通過高科技技術條件采集諸多數字化信息,其中包括地形地貌、水質情況以及生態環境、水資源分布情況等。實施動態全方位的監測,集中信息采集管理,建立起一套全流域水質基礎信息平臺和水質模擬仿真系統。
建立城市供水預警機制的目的旨在解決城市供水安全問題。當前我國城市供水普遍不足、水質質量較差、供水設施頻繁發生故障。深入落實城市供水安全管理技術措施研究,加強水質的處理以及管網的安全運行管理。這一發展理念也順應了國家所倡導的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供水預警機制涉及到多方面的內容,例如供水量的大小、供水水質情況、供水設備故障問題、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對供水安全的影響。城市供水機制的構建需要遵循國家的相關的法律條文,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城市供水水質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城市供水條例》、《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飲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等。
2.2 建立供水預警機制的主要措施
2.2.1 建立模型。當前的水質評價方法比較多,最常見的水質評價方法有指數評價法、分級評分法、層次分析法、綜合評價法。首先對近幾年的重點城市供水水質的一些數據進行搜集,構建水質評價模型,為供水水質預警機制的建立奠定基礎。其中評價指數計算式、水質指標體系(包括指標構成、指標危害系數或指標權重)、水質標準值、評價分級構成了模型的構成要素。通過模型的建立實現可以對水質各項指標的變化進行直觀的監測,實現供水水質的準確預警。
前人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了供水水量模型,最常見的包括灰色模型、霍華特指數平滑模型、BP神經網絡模型、動態等維新息模型、數學模型等。任何的理論模型都具有自己的有點或者缺點,因此單一的預測方法已經過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幾種預測方式進行組合,相互彌補,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經過科學的分析對組合方式進行完善,選取出最為科學合理的組合方式,為預警機制的構建奠定基礎。
2.2.2 搭建信息平臺。水務信息平臺建設對于現代水務管理運行機制的構建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實現水務信息化建設有效地推動了水務管理現代化、決策科學化水平的提升。現代水務復合系統非常的復雜,其中涉及到多個子系統,各個子系統之間又有著緊密的聯系。國內外的一些專家對于水務復合系統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以及研究,各自持有不同的看法,目前的理論體系并不完善,有許多急需解決完善的問題。當前城鄉建設統籌發展,城市供水問題越來越復雜,單一的供水模型很難滿足供水預警要求。科學合理的預警機制離不開信息平臺的支撐。供水信息平臺的構建為供水水質以及供水量的預警奠定了基礎,可以對供水所存在的問題及時發現、及時預警,為供水預警機制構建提供了保障。
結語
供水預警機制的建立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程,這需要相關人員不斷總結探索,結合多種方法的組合不斷進行優化,造福于民,造福社會,造福國家。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大數據;智慧城市;應對建議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27-0005-02
1 智慧城市的發展形勢和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擁有661個城市,大約2萬余個鄉鎮,伴隨著城鎮化不斷地增加,城市里的諸多問題也凸顯出來,如環境問題(土地污染、空氣污染、水資源短缺等)、社會問題(交通擁堵、房源緊張、社會秩序混亂等)、經濟問題(地價上漲,成本上升)、糧食問題(農民棄耕拋荒問題越來越嚴重,不利于中國國家發展),這些城市問題日益嚴重,因此需要利用計算機、互聯網等高科技技術,大力開展智慧城市建設,使城市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智慧城市是通過利用新型的信息技術,例如: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完成政府對這個城市的高效管理以及提供便捷的民生福利。通過系統地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實施“互聯網+”發展戰略,圍繞惠民、興業、善政,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感,提高政府行政管理和服務能力,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培育智慧經濟,努力實現“三大目標”:智慧民生――實現衣食住行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便捷化,使得市民生活幸福指數提升;智慧管理――實現政府城市運行管理精細化,大力提高政府效能;智慧經濟――培育新興業態,帶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形成具有特色的智慧經濟發展新模式,制作出一套層次化的智慧城市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
2 大數據是智慧城市的發動機
智慧城市是數字化城市的加強版。在城市數字化走向城市智慧化的轉變過程中,關鍵是要怎樣把數字化進行信息化、智慧化處理,其核心就是大數據處理技術。
2.1 大數據技術是處理感知層數據的必然選擇
感知層是智慧城市體系對城市的現實情況進行搜索、識別和對信息的收集的基礎性物理網絡,所以會有大量的數據在感知層中產生,以關乎每個人生活過程中的天氣預報為例,以前的天氣預報只會預測一下第二天天氣狀況,但現今的天氣預報會告訴公眾更多信息,如氣象指數、空氣污染指數、空氣濕度指數、風向風力指數等,甚至是否有利于外出活動,對發型及妝容的影響都有說明。教育方面,為教師、家長提供基于手機客戶端、互聯網和短信的家校溝通服務、教育資源共享、在線課堂學習、電子備課等功能以及學生離校安全管理服務。智慧商區,在重要的商圈搭建無線WIFI環境,通過移動互聯網,連同商圈各商戶,通過O2O運營平臺提供電商功能,商戶通過管理自家店鋪公告信息、VIP卡、積分卡、照片墻等,實時與市民溝通交流,在滿足市民隨時隨地上網需求的同時,也共享了商戶信息,這些都是智慧城市的未來狀態。
每天都會有大量不同類型的數據信息進入數據庫中,經過分類、分析、決策后,將最終處理結果提供給需求者參照,形成了一套完整全面地大數據處理流程。例如在智慧交通方面,有些城市已經實現了通過對某個時段交通流量的監測,利用調節路口的紅綠燈時間間隔,來實現緩解交通擁堵狀況,同時也會向司機提供最優的行車路線,避開擁堵路段。由此證明,面對智慧城市中時時刻刻都在產生的海量數據,采用大數據技術將是必然的選擇。
2.2 大數據是實現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素
智慧城市的建設帶來數據量的增長,而大數據遍布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生活、智慧辦公等智慧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城市管理也逐漸形成科學治理新模式。
沈陽市通過建設智慧養老平臺,提供包括腕表定位、一鍵呼救、緊急救援、老人健康檔案、家政服務、法律維權、精神慰藉、社區日托、信息關愛等服務,從生活照料、健康醫療、精神文化、養老工作等多方面提供居家養老服務,打造“家庭養老院”。與中國電信合作利用翼支付實現市民通過網站、客戶端等方式進行線上支付,也可通過刷卡和輸入號碼方式進行線下支付,方便市民實現水電煤氣費繳納、采暖費繳納、話費繳納、銀行轉賬、信用卡還款、流量卡充值、彩票、理財、保險、影院、游戲幣充值等多項民生應用。
大數據是實現智慧城市的基礎,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2所示:
由此可見大數據技術涉及智慧城市的各個領域,智慧城市的建設離不開大數據,大數據遍布城市的方方面面,大到政府決策、城市的規劃,小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智慧城市都將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走向繁榮,智慧城市的每一個細節都會產生龐大的數據,同時,智慧城市的運行基礎也來源于對大數據的深度分析,大數據成為智慧城市的發動機。
3 大數據在智慧城市中存在的問題
3.1 “信息孤島”現象普遍存在
由于我國建設智慧化城市處在逐漸完善的過程中,在不同的系統、不同的數據庫、不同的信息編碼、還有業務流程的差異等方面的標準都不統一,這成為無法形成資源共享的根本原因,而且涉及不同的行業,他們的發展水平也是不同的,所以就會形成“信息孤島”問題。隨著智慧城市的不斷開展,如果不能有效的解決“信息孤島”問題,則會導致無法真正的推廣智慧城市的建設。
3.2 缺乏頂層設計和統一規劃
目前,我國仍然沒有一套統一的智慧城市建設標準和數據安全保障體系,導致個別城市盲目開展智慧城市建設,使得各個城市的水平參差不齊。并且沒有一套完整的大數據安全保障體系,當涉及政府紅頭文件、軍事機密、商業機密等重要信息被泄露,會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所以進行統一規劃是迫在眉睫的。
3.3 相關專業人才緊缺
在世界范圍內,大數據人才都處于緊缺階段,他們不僅需要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同時也要掌握數據分析等綜合知識,隨著大數據技術被大量的應用,人才需求也在不斷地增加,所以培養大數據方面的人員也是當務之急。
4 大數據應用對智慧城市發展的建議
4.1 加強信息資源開發共享力度
1)加快推進信息資源共享與更新。收攬城市各個數據庫資源,加快智慧城市大數據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并且完善平臺的信息共享和更新管理。不同行業應當按照授權范圍,合理的使用共享的信息資源,實現網絡化統一管理。
2)提高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推動政府部門將產品質量、食品安全、公共設施、綜合交通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對民眾開放,并利用信息資源開發出便民、惠民、實用的新型信息服務產品,使城市變得智能化。
4.2 完善智慧城市保障體系
1)加強頂層設計。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要從城市發展的全局出發,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研發出智慧化應用軟件,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全面的社會服務,對城市主體的規劃、相關行業發展的規劃以及區域的規劃進行連接,做好城市發展的全面布局。
2)健全大數據安全保障體系。加強治理大數據環境下的網絡安全問題,完善信息安全等級保護、風險評估等網絡安全制度,建立一套健全的大數據安全保障體系。保障數據的采集、傳輸、存儲、使用、開放等各環節的網絡安全。加強對涉及國家利益、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等敏感信息的保護,逐漸完善網絡安全保護體系,進而保障數據的安全性。
4.3 引進和培養大數據專業化人才
1)針對智慧化城市建設過程中所需要的人才進行引進,根據需求有計劃地引進一些高水平的人才團隊,發揮引領作用,使人才資源的作用發揮到最大程度,發掘大數據領域的尖端人才,提高引進人才的待遇,并且對其做出的貢獻提供豐厚的嘉獎。
2)針對大數據專業方面,培養技術型人才。近年來隨著對大數據關注度的持續升高和對大數據人才需求逐漸增多,大數據人才的培養越來越受重視,有個別高校開設了關于大數據方面的課程,但是并不能滿足當前需求,政府可以與高校進行合作,共同制定一套大數據人才培養方案,開展多種形式實訓項目。
5 總結
運用大數據的先進理念、技術和資源,對數量巨大、來源分散、格式多樣的信息進行科學分析,從而加強各級政府對市場主體的服務和監管,促進市場健康發展,是提高政府服務和監管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建設智慧城市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孟慶麗.大數據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設研究――以蘭州市為例[D].西北師范大學,2015.5.
[2]周海鵬.面向智慧城市的地理信息數據倉庫系統設計與實現[D].中國科學院大學(工程管理與信息技術學院),2014,10(2):152-153.
篇7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1―6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3410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1.7%,銷售額15800億元,同比增長53.0%。價格方面,6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0.2%,漲幅比上月擴大0.8個百分點。這是今年以來同比首次出現上漲。
此外,房價環比呈上漲態勢的城市數量也在持續增多。1月份僅有10個城市房價環比上漲,到了3月份,這―數字激增為35個,增加2倍之多,4月份為47個,5月份為60個,6月份已經上升到63個。
中房指數系統的數據還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主要城市住宅成交面積同比明顯增長,市場活躍度顯著提高,北京、天津、深圳、杭州等重點城市住宅成交量同比增幅接近或超過100%。
“年初時,我們保守計劃今年能實現銷售9億元,沒想到上半年就銷售20多億元,目前我們手里的近千套房源已提早賣完。”一位不愿具名的開發商告訴記者。
投資者的入市是促進樓市持續熱銷的重要原因。比如,上海閘北區內某大型樓盤位列今年上半年上海樓市銷售額第三位。該樓盤自去年12月底開始銷售,至今近千套可售房源已告售罄。該樓盤的銷售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前2個月,投資者“幾乎沒有”,3月份時只占10%左右,到4月份,投資者入市形勢已經很明朗。至5月份,投資者購房比例已占當時銷量的50%~70%。
樓盤熱銷使各大房企回籠了大量資金。以上海市為例,位居上半年銷售額前三甲的開發商分別為大華集團、仁恒集團和上海萬科。其中大華和仁恒在上海的銷售額均超過47億元,接近甚至超過去年全年的銷售額。
與其同時,開發商加大了土地儲備。比如,中房指數系統的數據顯示,5月全國60個重點城市共成交土地553宗,環比增加5%,同比增加73%,成交土地面積2686萬平方米,環比增加3%,同比激增89%。
保利、萬科、綠地等大型房企在土地市場上十分活躍,在一、二線城市頻頻“出手”。比如綠地集團提供的數據顯示,上半年該公司大力拓展土地儲備,新增土地儲備15幅,土地儲備面積已經超過3500畝。
開發商對后市抱有“不確定”心理
上半年樓市的戲劇性復蘇,幾乎讓所有的悲觀預期皆告落空。但在歡喜之余,籠罩樓市的疑云并沒有完全散去,一些開發商既對樓市的復蘇、回暖、熱銷欣喜不已,同時又對后市的走向抱有“迷茫”和“警惕”。
比如萬科就是這方面的代表。去年,萬科一邊降價清理庫存,一邊數次下調新開工面積,到今年一季度年報時,還對市場前景保持悲觀。而到5月底,萬科今年已累計實現銷售面積281.7萬平方米,銷售額238.9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27.4%和20.9%。面對大好形勢,萬科董秘譚華杰最近表示:“由于對房地產形勢仍沒有清楚的判斷,公司目前仍會采取彈性策略。”
一些財大氣粗的大型房企在土地市場上也不敢貿然跟進。6月11日,上海長寧區周家橋街道91街坊地塊以4.22億元的價格被一家外地房企拿下,成交溢價幅度超過100%,實際樓面價接近2.2萬元/平方米。一家諳熟上海市場并參與競拍的大型開發商在最后關頭退出。該公司市場部負責人告訴記者,因為“上述價格大大突破了公司制訂的底線”。
這位負責人很是困惑。他說,今年以來,售樓回收的現金加上銀行的信貸授信,公司目前可以動用的資金超過100億元,原以為在土地市場上“機會多多”,沒想到現在反而“買不到地”。他說,由于一些一線城市地價快速上漲,現在公司在“買不買地”的問題上非常為難,“如果不買,萬一后面繼續漲價怎么辦?如果買了,將來的房價有沒有利潤可言?”
總體而言,開發商的投資信心和投資數額都在增加。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6月,全國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4505億元,同比增長9.9%,增幅比1~5月提高3,1個百分點。其中,商品住宅完成投資10189億元,同比增長7.3%,比1-5月提高3.1個百分點。
不過,中國指數研究院副院長陳晟認為,目前有些開發商不斷在地產市場拿地,有些則顯得相對穩健,甚至不敢出手;前者欲使“危機”成為“機會”,追求規模比獲取利潤更重要,后者對中期時段判斷不清楚,因而比較謹慎。事實上,目前房地產市場活躍的表現并不均衡,土地、房產價格的大幅回升主要還是集中在一線部分城市。綜合全國的情況來看,并不能得出房地產市場普遍“過熱”的結論。
樓市下一步往何處去
嘉華(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助理總經理谷文勝說,原以為金融危機會使房地產業這一輪已持續多年的增長周期走到終點,使市場進入一個盤整期。現在的情況是:“誰都知道這樣的上漲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但誰都不知道會在什么時候終止。”
上海一知名房企負責人告訴記者,從拿地、開工到樓盤上市一般需要兩三年,房地產行業自身也有相對穩定的發展周期,但去年至今樓市在短期內的急跌急升讓很多房企都有點“找不著北”,也增加了企業在開工、銷售等方面決策的難度。
篇8
一、數字化有線電視的概述和其主要技術運作原理
所謂數字化有線電視概念主要是針對于傳統的模擬電視所提出的,其本質上是當今高科技發展下數字化技術的產物,數字化有線電視同時是一個完整的數字化電視系統的總稱。通常情況下,主要指相應的節目采集和制作工作以及編輯工作等等,同時也指數字化電視的廣播信號傳輸系統。通俗的說,數字化電視廣播信號在整個系統中,都是由0和1兩個數字構成。
數字電視可以更好地為觀眾提供清晰的畫面和更多的頻道,所謂數字技術實質上就是對多種數字媒體實施相應的融合,有效地運用數字技術可以實現對外界提供更多的傳媒服務,實現一對一和一對多的通信方式,當今的數字化有線電視技術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信息資源的解碼。
這里所提到的解碼以視頻解碼為主,在數字化有線電視發展領域中,這種解碼尤其在數字電視系統中的高清電視技術中應用的十分廣泛,這周種條件下的數字電視系統相對于傳統意義上的電視技術來說,能夠有效地改進了最難控制的視頻信號整體壓縮技術。一般來說,相應專業人員所提到的1 920顯示模式下,進行了相應的數字信號壓縮,使其碼率從原來的990 Mbi/ts降低到30 Mbi/ts左右,在經過類似的數字信號壓縮后可以使其能夠更好地為計算機處理系統提供良好的信息資源條件,同時還能通過這樣的信號壓縮使已有或未來發展中可能得到的數字電視廣播頻道提供更好的工作分配。在我國當今的數字信號壓縮和解碼技術發展的過程中,數字電視信號的壓縮技術基本上可以實現較為合理的標準。
2. 音頻編碼。音頻編碼在數字電視技術中的主要功能在于將聲音信息進行有效的壓縮處理,通常來說聲音信號通過進行了一定的數字化壓縮處理后,可以使其比傳統的音頻質量更高。所以,數字化有線電視在進行播放的過程當中,其中的伴音并不像我們想象中音頻那樣進行相應的傳輸,因此,在實施數字電視伴音處理的過程當中,我們應該采取措施,增加相應的壓縮編碼工序。在我國當前的音頻編碼與解碼的過程中,一般以歐洲和日本等一些國家和地區常用的MpEG――2音頻壓縮標準為主要依據,然而由于時代的發展,上世紀九十年代所采用的一些音頻編碼的壓縮標準已經不能滿足當今數字電視發展的需要。因此,在當今的數字化有線電視發展的潮流中,一些國家已經開始采用較為先進的MPEG---4AVC的相關標準來取代傳統的音頻編碼標準。
二、數字化有線電視技術的優化措施
由于今年來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日漸成熟,數字化有線電視技術系統的內涵也逐漸的趨于豐富,光纖傳輸技術與數字技術等技術的充分采用使有線電視節目傳播的更加廣泛,還能使電視節目頻道信號增強,使傳輸節目質量得到有效地提高。同時還使傳輸的節目頻道數量有所增加,使電視節目與數據信息實現雙向交互,從而使有線電視技術系統在信息技術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就。要使數字化有線電視技術得到進一步的優化,就應該從以下具體幾點入手。
1. 加大力度實施HFC網絡雙向結構改造工程。所謂HFC網絡結構主要是指緩和光纖電纜網絡系統,是一種具有良好發展空間的新型網絡技術,該網絡的雙向結構改造實際上是以網絡所覆蓋地區的實際情況為主要依據,對環形或星形的光纖骨干網進行建造和休整,盡最大努力的將光接點高度進行下調,確保使同軸電纜分配體系的用戶規模和范圍進行縮小,從而使信息傳播渠道的設計得到進一步的優化。
2. 有效的制定相應的數字化有線電視信息傳輸規定標準 當今的數字化有線電視對我國傳統的電視技術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主要表現在于將傳統的傳輸方式進行相應的整改,由傳統電視技術中的單向傳輸和固定傳輸方式改變為當今應用廣泛并具有一定先進行的雙向信息傳輸。同時實現移動傳播方式上的轉變,使傳統的電視技術服務模式得到有效地改善,是電視傳播服務方式由傳統較為單一的電視廣播服務方式轉向現代先進的數字化、多元化和個性化等。并在運行方式和管理方式上實現進一步的改進,將傳統電視技術運行方式中的低能化、規模效、離散性強逐漸變為當今數字技術的集合化、大規模以及高效率運行模式。從而使數字化有線電視從傳統電視技術的封閉性逐漸轉化成開放性和融合性。同時從傳統的公益性逐漸轉變為當今電視技術領域所需要的經濟性。
3. 加快城市數字化有線電視的整體轉換速度 當今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城市已經實現了有線電視數字化的整體轉換,當今我國數字化有線電視用戶已經達到了將近兩千萬戶左右,城市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的轉換能夠有效的使政府與百姓之間搭建一座重要的聯系平臺,從而使網絡數字技術能夠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數字化有線電視的主要發展趨勢
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社會的不斷進步,電視的數字化發展業得到了良好的發展空間和趨勢,這將是電視技術發展歷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改革,針對實際情況,我們將數字化有線電視發展趨勢主要歸納為以下幾部分:1)數字化電視技術由于我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已經在全國各地得到廣泛應用,同時在電視技術工程方面展現出十分良好的發展形態。2)電視數字化有線電視的機頂盒占有一部分空間,同時影響了電視機的美觀性,因此,在數字電視未來發展過程中,實現數字一體化是十分重要的,在電視及部安置數字信息接收和不但在美觀上滿足了用戶的要求能夠進行直接的編碼和解碼,既方便又快捷,這也是我國數字化有線電視發展的必經之路之一。3)家庭中的數字化有線電視不但要有良好的收視效果和收視質量,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再加上一些視頻互動與聊天功能,同時還能有效地實現信息發送功能,這也是我國數字化有線電視在今后發展的主要追求目標。
篇9
摘 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導致對土地的需求日益擴大。而一定時期內的建設用地供給有限,農用地向建設用地的轉化成為必然。經濟發展,人口增加,固定資產投資等因素在加速非農化的同時,生態、糧食安全及國家制度等因素對非農化形成一種剛性約束。
關鍵詞 農用地 土地非農化 土地非農化機制
一、引言
土地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一切生產、經營活動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土地資源配置的合理與否對經濟運行產生巨大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增長、產業結構的調整,我國的土地利用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大量土地從農業部門轉移到非農產業部門。這一方面支撐了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卻造成了耕地資源的大量損失,即所謂的土地非農化趨勢。
土地非農化是指農用地轉變為一切非農產業部門的建設用地的過程。所謂的農用地,是指用于農業生產的全部土地,包括直接農用地和間接農用地。直接農用地包括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養殖水面等用地;間接農用地是指排灌溝渠、田間道路、曬谷場、溫室、畜舍等生產性建(構)筑物占用的土地。建設用地包括城市用地、建制鎮用地、農村居民點用地、獨立工礦用地、特殊用地、風景旅游設施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設施用地。
二、土地非農化的推動力量
(一)人口增加與土地非農化
中國的現有人口大約13億,人口基數龐大,人口總量在未來幾十年內仍將不斷增加。為了滿足新增人口的需要,大量的農用地必須轉化為建設用地。
美國學者唐納德?博格對美國1929―1960年城市人口增長的數量與土地非農化作了相關研究,在這一期間每增加一個城市人口,需要增加0.105公頃的農用地轉化為非農用地[1]。另一項研究根據1950―1960年對美國西部44個縣市的航測,每增加一個人需要有0.008到0.174公頃的土地用于非農用途[2]。我國學者梁進社的研究表明居民點和工礦用地面積與人口數量存在冪指數的關系[3]。 理論與實證研究表明,人口增長是推動土地非農化的重要力量。
(二)城市化進程與土地非農化
城市化和工業化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階段。工業的聚集和擴展帶動城市的發展,表現為城市數量的增多和城市規模的擴大,必然需要大量的建設用地。
2009年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已經達到45%,按照一般規律,一個國家的城市化水平在達到了30%左右,就進入了城市化加速期。目前,我國處于工業化中期,城市化加速階段的經濟與社會特征日益凸顯,社會財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累積,土地等生產要素向非農業部門急劇轉移。
2000年我國的城市化水平為35%,城鎮人口約3.85億。2010年城市化水平將達到45%,總人口約13億,全國城鎮人口5.85億(實際數字要大于5.85億,暫且按照5.85億計算)。按照人均用地面積90m2計算。2000―2010年10年間城市人口增加了2億。10年共增加了180萬公頃(2700萬畝)的城市建設用地,年均增加18萬公頃。
城市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土地非農化。歷史實踐表明,城市的擴展和增多是土地非農化的重要驅動力量。
(三)經濟發展與土地非農化
土地非農化進程與經濟發展進程緊密相關。經濟的高速增長引發了對農地轉非農占用的巨大需求。隨著經濟的發展,土地非農化規模會越來越大。
根據實證研究表明,土地非農化和經濟建設有著很強的相關性。當年全國建設用地新增面積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的相關系數為0.758,累計建設用地面積與國內生產總值的相關系數為0.98。另外,當年國家建設用地與當年第二產業發展速度、工業發展速度、建筑業發展速度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835,0.817和0.774.當年耕地減少面積與第三產業發展速度的相關系數為0.826[4]。土地非農化是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必然現象,土地非農化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其承載功能和資產增值功能。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土地非農化,經濟發展需要成為推動土地非農化的重要動力。
(四)固定資產投資與土地非農化
經濟的增長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要素投入的增加,即量的增加;二是要素配置使用效率的提高,即質的改變。目前我國經濟增長中要素投入的貢獻份額大于效率提高的貢獻份額,經濟增長還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加來維持。
不考慮勞動力等要素,要素投入的主要表征指標是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而固定資產投資的絕大部分是用于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對建設用地的引致需求直接拉動了土地非農化需求量的擴大。實證研究表明,1992―1995年,以省級數據計算的固定資產投資與非農建設占用耕地之間的相關系數高達0.85[5]。
這說明在我國當前經濟水平下,土地非農化對于固定資產投資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固定資產投資成為土地非農化不可忽視的推動力量。
三、土地非農化的抑制因素
農用地利用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土地非農化后會對社會生態環境產生巨大影響。雖然土地非農化是一種客觀需要,但是人類的生存環境只有一個地球,土地總量是一定的,這對土地非農化形成一種剛性約束。土地非農化的制約因素有以下幾個。
(一)生態安全
生態安全,是指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生存環境處于不受或少受破壞與威脅的狀態,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生態破壞將使人們喪失大量的生存空間,并由此產生大量的生態災民,從而沖擊周邊社會的穩定。
隨著建設用地需求的不斷增大,大量的森林,草地,濕地和耕地變為非農用地。土地非農化是不可逆的,一旦占用,極難恢復。原有的生態平衡被打破,生態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據統計,目前全國有367萬km2水土流失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38.6%,流失地表土50億噸,其中流入長江22.4億噸,流入黃河16億噸,而且平均每年要新增1萬 km2的水土流失面積。水土流失日益嚴重。
濕地與水面面積減少同樣令人擔憂。由于自然氣候變化和人工圍墾,全國湖泊水面比建國初期減少約2.1億畝,僅鄱陽湖和洞庭湖的水面比50年前縮小了1.45億畝。
(二)糧食安全
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來說,糧食安全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198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將糧食安全定義為“糧食安全的最終目標應該是確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既能買得到又能買得起他們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為了實現經濟、政治上的獨立,加上人口眾多,中國不可能主要依賴進口來解決糧食供應問題。中國必須盡可能的提高糧食自給率,自己解決糧食問題。為此,必須有一定量的耕地來保證糧食生產。我國一系列的農業政策和土地利用政策都是以糧食安全為基本出發點來制定和實施的。糧食安全對土地非農化形成剛性約束。
(三)相關制度體系
農用地利用的外部性決定了國家政策必須干預土地非農化過程。我國政府制定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用途管制,年度土地利用計劃,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等制度來規范土地資源的配置和利用。同時,基本農田保護政策等農地保護制度的嚴格與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土地非農化的成本,使土地非農化的速度與規模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
明晰的土地產權能夠使土地使用者產生穩定的預期,將土地保護的成本和收益內在化。隨著土地產權的完善,產權主體談判地位的提高,土地的取得成本將不斷增加,從而對土地的非農需求產生抑制。
中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中期,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都需要大量的非農化用地,但是社會的穩定,優美的環境同樣不可缺少。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定會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生態良好的和諧美景。
參考文獻:
[1]張安錄.美國城市化過程中農地城市流轉與農地保護.中國農村經濟.1998.
[2]丹尼斯?米都斯.增長的極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3]梁進社.中國建設用地省際分布的統計分析.地球科學進展.2002.
[4]賈紹風.我國耕地變化趨勢與對策再探討.地理科學進展.1997.
篇10
何謂“陜西現象”
“陜西現象”即在全省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本應協調發展但實際卻不協調發展的現象。即高新科技與比較滯后的經濟并存,先進的文化與保守的思想觀念并存,蓬勃發展的高等教育與落后的基礎教育并存,經濟發達的關中地區與貧窮的陜南、陜北并存,實力堆厚的國防工業與薄弱的中小工業并存,大量引進人才與某些方面又浪費人才并作,一些實事虛干與某些虛事又實干并存,千方百計招商引資與屢屢發生閉門宰客并存,部分高收入階層與廣大城鄉居民的低收入并存,全國綜合競爭力評價中,知識化、網絡化的高名次與經濟發展指標的低名次并存等等。所有這些不協調的問題和特殊現象,即“陜西現象”,嚴重制約了全省社會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地向前發展。有些同志可能會說,你歸納的這十種現象在其它省也有,這話一點不假,但這些現象出現在一個省,而且這樣集中,表現這樣突出和明顯,反差這么大,這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如上海、北京、江蘇、廣東這些省市科技、教育、文化等很發達,他們經濟社會發展同樣也很發達,并相互協調;而青海、寧夏、內蒙等省區科技、教育、文化不發達,經濟社會發展同樣很落后,這也很協調。而我們陜西一方面科技、教育、文化很先進發達,但另一方面經濟社會發展又相對落后,反差十分明顯,出現了十分不協調的怪現象。
解讀“陜西現象”
陜西是全國有名的科技大省、教育大省、人才大省、文化大省、軍工大省、資源大省、文物大省和旅游大省。按理說,有這么雄厚的基礎、得天獨厚的優勢、龐大的人才隊伍和強大的支撐力,也自然而然應是一個經濟大省。其實不然,而是存在較大的反差。陜西是經濟上的弱省,財政收入的小省,居民收入的窮省。一方面有高科技和發達的教育以及先進的信息化、知識化,另一方面思想觀念比較落后、經濟發展又相對滯后。
1、從權威部門評價結果來看:
據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報告2003》中指出,2001年以工業化、城市化和民主化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現代化(包括人均GDP、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城鎮人口的比重、成人識字率等10項評價指標)的評價中,陜西居全國第13位。第二次現代化以知識化、網絡化和全球化為主要特征(包括知識創新指數〔知識創新經費投入、知識創新人員投入、居民專利申請〕、知識傳播指數〔中學普及率、電視普及率、因特網普及率〕、生活質量指數〔城鎮人口比例、醫療服務、嬰兒存活率、平均期望壽命、人均能源消費〕、經濟質量指數〔人均GDP、人均購買力、物質產業增加值比重、物質產業勞動力比重〕,4類共16項指標)的評價結果,陜西位于北京、上海、天津、遼寧四省市之后,居全國第5位,已進入了全國初等發達地區,其分值遠遠高于人們普遍認為條件不錯的一些東部和中部的發達省份。這些省在此次評價中被列為欠發達地區。
北京大學一些經濟學家在最近推出的我國首部《區域新經濟指數報告》中,他們運用五大類(知識職業、全球化、經濟動態和競爭、向數字經濟轉型、創新能力)15個指標進行評價,其中新經濟是以知識化和網絡技術為基礎的,所占權重較大。評價結果表明,陜西新經濟指數僅次于北京、上海、廣東、天津、福建、浙江,居全國第8位,大大超過了各個方面基礎較好的遼寧、山東、重慶、四川、湖北、湖南等省市。在5大類指標中,知識工作崗位和創新能力居前5位之內,在15個細分指標中,研發民間投資額比例、科學院和工程師占總從業人員的比重、辦公室職位比重居前4位以內。但反映經濟發展的關鍵指標人均GDP,卻僅高于廣西、云南、貴州、甘肅4省區,居 全國第27位,居西部地區第8位,反差十分明顯。經分析,評價總排序,陜西之所以靠前,這跟陜西在國家中所處的位勢有關,跟計劃經濟時期陜西在高校、科技乃至軍工方面的力量積累有關,有其特殊性。
2003年7月25日,《中國信息報》刊發的中國人民大學競爭力與評價中心公布的31省市農業競爭力評價報告,其結果陜西僅高于吉林、重慶、貴州三省市,列全國第28位。
2003年8月8日, 《中國信息報》公布的中國31省市制造業競爭力評價報告,結果陜西列全國第19位,排在西部四川、云南之后。
2003年8月22日,《中國信息報》公布的中國31個省市區服務業競爭力評價報告,其結果陜西綜合競爭力排在24位。其中管理部分力排在全國第30位,僅高于貴州省。
9月5日中國信息報刊登得31個省市區旅游業競爭力評價報告,其結果陜西綜合競爭力排在28位,僅高于甘肅、青海、寧夏。
2003年10月16日,中國信息報刊登了31個省市區投資環境競爭力評價報告,其結果綜合評價排在16位。
各種經濟指標陜西在全國排序普遍偏后,絕大多數位次在20位之后。一些指標在西部地區也僅處于中上游水平上,有些指標還處于后幾位。差距較大,主要體現在人均GDP、城鄉居民收入較低。與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與東部地區比,差距在拉大。而陜西的科技開發、高等教育、信息化、知識化的一些指標卻在全國居于領先地位,普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高新技術開發人數、高新技術產業、科研開發機構、科研開發人數、在校研究生、在校大學生、科研課題、研究成果等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0%―150%。其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制造業產值的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倍、對GDP的貢獻率高出1倍多、科研開發機構人員高出1.5倍、高新開發區職工人數高出0.9倍、高新開發區總收入高出0.5倍以上,這些領域的人均收入也高出其余廣大地域人員4倍以上。同全國各省、市區比,科技、教育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其多數指標遙遙領先,名列前茅。關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有西安、寶雞、楊凌三個國家級高新開發區和咸陽、渭南兩個省級開發區,其中西安為中國十大先進開發區之一,楊凌為我國唯一一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這五個高新開發區聚集了全省80%的科技和工業力量,基礎設施完善,是省內科技產業發展的密集區。
診斷“陜西現象”
陜西經濟發展滯后是眾多不協調經濟現象的集中表現,發展緩慢的原因,分析起來既有歷史原因和客觀原因,也有主觀上和其它諸多方面的原因。原因多種多樣,但最根本和最致命的原因就是思想還不夠解放。認真反思,陜西也沿海發達省份以及內陸省份的差距,不僅表現在經濟發展的數量上,而更重要的是在解放思想的廣度和深度上。
翻開陜西改革開放20多年的歷史,哪一份文件及學習資料沒有寫著思想解放,上下各級領導哪個沒講過思想解放,哪一級政府未辦過思想解放學習班或研討班,哪一期的報刊、雜志上沒有思想解放的文章。但問題是我們的一些同志,常常是文件上講解放思想,遇到實際問題卻不解放思想;大會小會號召解放思想,會下卻不解放思想;一些領導只叫別人和老百姓解放思想,自己卻不解放思想;某些上級部門叫下級解放思想,上級卻不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純粹成為口頭禪,成為一種時髦和政治秀,成為門面的裝飾品和空洞的說教。由于一些單位、部門缺乏實際行動,把解放思想的口號喊多了,喊濫了,結果喊成了一句空話、套話、官話,把老百姓的心喊傷了,把發展的機遇喊丟了,把改革銳氣喊退了,把興陜富民的勁喊沒了,把廣大干部群眾喊皮了。
“陜西現象”蔓延遏止,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害問題是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真抓實干,使某些單位和某些人從過去一些實事虛干,虛事又實干的思想狀態下迅速解放出來。每個領導干部和群眾要首先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既重宣言,更重實踐,不能將解放思想停留在嘴上,寫在報告上,貼在墻上,喊在口號上,而不落實在行動中。結果,只有心動,沒有行動,傷了群眾的感情,挫傷了大家的積極性。一些部門和單位組織人員出外參觀學習、考察,聽了人家介紹感到生動,看到人家的業績感到激動,心里產生很大的震勸,但回到單位后卻無多大行動。所以,沒有具體的舉措和扎實的行動,空喊口號是不行的。不能會議開了一個又一個,報告寫了一遍又一遍,而效果倒沒看見多少。所以,要實干。目標要人人清楚,決策要人人執行,工作要人人落實。在這方面我們曾有過沉痛的教訓的。比如我們過去也提過教育奠基、科技興陜,當時在全國是最早的,比中央的科技興國戰略都提得早,但整整搞了二十多年,由于未完全落到實處,最后并未通過科技來興陜,至今科技和經濟發展還是兩張皮,高新科技、發達教育與經濟發展滯后的反差依然較大。再比如1992年,韓城市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試點,陜西是走在前面的,但后來由于認識不一,結果半途而廢,不了了之。相反,山東諸城起步比我們晚半年,但排除各種干擾,沒有退縮,而且挺住了,干成了,成為全國一個典型。從上述生動的事例看,過去我們一些工作雖然抓了,但未抓實,雖然干了但未實干。具有優良傳統的陜西人,缺的就是那處精耕細作的功夫,缺的就是踏實若干的那種勁頭。陜西人要克服浮躁的心態,盲目樂觀情緒,空談的習性。
遏制“陜西現象”蔓延,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主要問題是要千方百計抓住機遇,使一些領導和干部從過去對機遇抓而不緊、抓而不實的思想狀態下迅速解放出來。陜西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抓住了不少機遇,但也同時喪失了不少好的、重大的歷史機遇,其后果不僅使過去二十多年的陜西經濟發展滯后,而且造成的損失不可彌補。陜西之所以一直落后,處于被動局面,可以說陜西是被市場拋棄了,被機遇拋棄了,被自己拋棄了。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比全國晚兩年多,比安徽晚五年,比四川晚三年,使我省農民人均糧食每年少200多斤。1984年國家為支持鄉鎮企業的發展,擴大銀行信貸規模,外省一個村幾千萬,一戶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大量貸款,我們卻不敢伸手,結果我省鄉鎮企業的發展同別的省份拉下了難以趕上的差距,直到過了五年后,陜西人才意識到自己吃了大虧,己悔之晚矣。20世紀90年代初全國調整工業大結構、加快技術改造,我省許多優勢企業和名牌產品因沒跟上全國步子,結果滑了下來,正如大家講的“海燕折翅,黃河斷流,三秦父母不如意”。再如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的地改市、縣改市的“雙改”,當時廣東(地級市21個、縣級市31個)、山東(地級市17個,縣級市31個)等省快馬加鞭,紛紛完成“雙改”,反觀我省只有興平、韓城、華陰上述三個改成縣級市,直到近幾年,地改市才完成,整整慢了近10年,且城市數量遠遠少于其他省。上述兩大機遇被錯過了,結果使我省錯過了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的最好進程,居民、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快,手里普遍都感到不寬裕,而恰在這段時期,本來與陜西工業發展水平相當或落后陜西工業的沿海和周邊省份都迅速超越或追趕了上來,甚至把陜西甩在了后面。過去陜西每來一次機遇,住往是“沒有文件等文件,有了文件等經驗,有了經驗再看看,看看過后還不想干”。只是等待觀望,瞻前顧后,左顧右盼,顧慮重重,當明白過來,已經為時過晚,發展慢了一大截子。兄弟省市大干時,我們在觀看,當我們大干時,國家又來了個急剎車,大刀一砍,結果砍在兄弟省市的“尾巴上”,影響不大:卻砍在我們的“脖子”上,生死攸關。中央給我們的一些政策往往不敢用、不會用、也用不活,等你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心無余悸了,新的政策又來了,想干也干不成了。這樣一次一次好的、大的機遇擦肩而過,結果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老吃虧,老不見靈醒。如果我們不能像南方那些省用足用活國家政策,在充分利用政策上大做文章,那就永遠抓不住機遇,時時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要抓住機遇,關鍵在于強化我們每個人的機遇意識,要具有強烈的政治敏感性、很強的政策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大膽探索,勇于實踐,只爭朝夕,緊抓不放,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一是變限制性思維為服務性思維。在經濟發展上不僅從不允許辦的角度考慮問題,更重要的是從允許辦的角度考慮問題。少用“不準”,限制“禁止”,多用“允許”、 “授權”、 “優惠”;二是變單向受益思維為多向受益思維;三是變靜向思維為動向思維。同時,要能緊緊抓住機遇,還要為抓機遇創造一個輕松的環境。比如西部大開發對陜西來說就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通過西部大開發,可招商引資,加快陜西經濟建設發展的步伐。而我們的一些領導和部門,為了引來資金,答應給予客商各種優惠條件,一旦引資成功,卻對客商百般刁難,原來答應的條件不予兌現,形成了“招商引資,閉門宰客”的悲慘結局,于是一個個客商遠走高飛,像這樣再好的機遇,也沒有用。所以,必須把環境建設作為性命線來抓,為客商營造高效、廉潔的政務環境,公平競爭市場,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講誠信、守信用,堅持誠信為人,誠實經營。不少外商反映,與南方人做生意,但只要一談成,就切實執行,讓人十分放心。而與北方人特別是與西北人,談生意,十分痛快,很容易達成協議,“酒杯一端,政策放寬,酒杯一放,就不認賬”。但往往“酒后說話就不算數了”,酒一喝完,協議一簽就不認賬了。
遏制“陜西現象”蔓延,值得注意的問題是要盡力克服短期行為和臨時觀念,使一些利益的思想狀態下迅速解放出來。我們的一些同志在做事工作時,往往只是考慮暫時和局部利益,從個人政績及既得利益考慮得多。在處理問題上,存在嚴重的短期行為,只注重暫時利益和局部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和全局利益、國家利益。因而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和損失。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我省名優產品“秦椒”被“紅鹽水攔麥草事件”淹死,棉花被“磚頭事件”砸死,羊毛絨被“沙土事件”掩埋,紫皮大蒜被“紫藥水染色事件”染得聲名狼籍,“太陽牌”鍋巴被“戶縣農民的私家鐵鍋”炒糊,榆林毛毯和羊絨防寒服被周邊地區的“造假游擊隊”打垮。另外,還有幾個本應走出陜西,走向全國的“準名牌”中藥、保健品、茶葉、食品、飲料、奶粉、建材、服裝鞋帽被造假者打得半死不活。二十多年來,陜西的機械、電子、化工、紡織、食品、醫藥行業涌現“黃河”、“延河”、“渭陽”、“漢江”、“古城”、“嘉陵江”、“延安”、“秦嶺”、“秦川”、“華山”、“寶塔山”、“秦川牛”、“鐘樓”、“海燕”、“如意”、“山丹丹”、“迎春花”等一大批名牌產品相繼敗亡,為什么會這樣?關鍵是出不了少“陜奸”。
陜西近二十年的經濟建設為什么那么艱難,病根之一是陜西熱衷“內耗”,有毀陜西名牌、毀陜西人信譽、自己砸自己牌子的“陜奸”。如摻假造假,為了暫時利益、局部利益,賣空蘋果箱子幾萬個,讓外地人以次充好敗壞陜西名聲。在這里我還想舉幾個典型事例來說明。陜西蘋果好,又大又漂亮,又好吃,很受客商歡迎,但一些人在賣蘋果中,箱里既有好果,也有劣果,甚至還有磚塊和石頭,因小利而失大利。廣州、上海客商反映:寧要價格昂貴的日本、泰國蘋果,一個頂一個,也不要陜西的摻假蘋果,讓人十分不放心。陜西獼猴桃打膨大劑,結果好看不好吃,影響銷售。陜西旅游點及西安車站,屢屢發生宰客,又屢屢被新聞單位暴光,影響極壞,給外地人留下第一個壞印象,……等等。上述這些短期行為、個人利益、局部利益的種種表現,雖然是小事,但后果很嚴重,造成的損失巨大,因此而引發的對陜西投資環境的擔心,對陜西人誠信的懷疑,對陜西人首先品質的譴責。這種無形的損失,是多少萬箱蘋果、多少億斤獼猴桃和多少億元旅游收入所不能挽回的。所以,一定要將眼光放遠些,放在陜西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上,不要放在個人利益、局部利益和暫時利益上。
背景連接:楊永善總結的陜西人與浙江人
(l)浙江人站起來就干,陜西一些人坐下來就學;
(2)浙江人邊干邊學,陜西一些人為學而學;
(3)浙江人為發展而干,陜西一些人為榮譽、政績而干;
(4)浙江人想著小事,從小事干起,從小錢掙起,溫州人只要有一分錢就去賺,都不遺余力;陜西一些人根本看不上小事,夢想著干大事、掙大錢。
(5)浙江人什么地方都敢去,陜西一些人守在家門口,啥地方也不想去;
(6)浙江人干啥事都敢闖,陜西一些人干啥事都猶豫;
(7)浙江人摔掉鐵飯碗,端起泥飯碗,陜西一些人看不上泥飯碗,端著金飯碗討飯吃;
(8)浙江人野性思維(無中生有,白手起家。小題大做,實現了小商品,大市場;小配件,大配套;小產品,大行業;小企業,大協作;小資本,大聚集。內外并舉,如溫州人世界各地160萬,僑居世界50萬,國內幾百萬。舉“輕”若重,以輕工業為主,把輕工業做好。膽大包天,承包空運。開國際玩笑,讓克林頓做形象代言人。迎“南”而上,去戰火紛飛的南斯拉夫做生意,占領市場等),陜西一些人靜向思維(求穩怕亂、靜止不前):
(9)浙江人整天在琢磨事,陜西一些人整天在琢磨人;
(10)浙江人做事不張揚,只干不說,陜西一些人光說不干,事未做先揚名;
(11)浙江人注重經濟關系,陜西一些人只重視人際關系;
(12)浙江人出外打工,陜西一些人閑在家里打牌。
(13)浙江人修路自己湊錢,陜西人修路向國家貸款:
(14)浙江干部樂意陪商人,陜西一些干部喜歡陪領導;
(15)浙江人放水養魚,陜西一些人水放干捉魚、吃魚;
(16)浙江人發財致富靠智商,陜西一坐人發財致富靠“皇上”(山東致富靠老鄉,福建致富靠臺商,廣東致富靠開放,浙江致富靠智商,海南致富靠風光,陜西致富靠“皇上”);
(17)浙江人越有錢越受到尊重,陜西過越有錢越遭人非議;
(18)浙江人進京找關系跑項目,陜西一些人進京找關系告狀;
(19)浙江人先當小工,后當大老板,陜西一些人先想當老板,后來當小工(發展結果是浙江人動嘴不動手,當老板;陜西人是動手不動嘴,當小工);
(20)浙江人考慮更多的是未來,陜西一些人考慮更多的是過去。
(21)浙江人把錢投放到流通中,擴大再生產,陜西一些人把錢存在銀行生利息;
(22)浙江人對顧客服務熱情周到,陜西一些人對顧客生冷蹭倔;
(23)浙江人做生意精于算計,陜西一些人做生意疏于管理;
(24)浙江人沒有優勢創造優勢,陜西一些人有優勢卻不利用優勢;
(25)浙江人寧用有缺點的能人,不用四平八穩的庸人,陜西一些單位寧用聽話的庸人,不用有缺點的能人;
(26)浙江人辦事時注重效果,陜西一些人辦事多注重形式;
(27)浙江人失敗了重新再來,陜西一些人失敗后就心灰意泠、不想再干;
(28)浙江人永遠不會滿足,陜西一些人容易滿足現狀;
(29)浙江人市場意識濃厚,陜西一些人官本位、政本位思想濃厚;
(30)浙江人善于發揮群體智慧,陜西一些人喜歡單槍匹馬、各自為政。
(31)浙江經濟發展靠市場機制本身促成,陜西一些地方經濟發展往往靠政府行為來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