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康復訓練范文
時間:2023-10-23 17:34: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病人康復訓練,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7-0234-01
截癱是由于脊椎骨折或脊髓損傷引起受傷平面以下感覺運動,反射,括約肌功能完全或不完全喪失,因此多數病人喪失生活自理的能力,給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多不便,同時也增加了病人、家庭以及社會的經濟負擔和生活壓力。通過我科對20例截癱病人的康復訓練和護理總結了一些經驗,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共收治20例截癱病人,其中17例,女3例,平均年齡40歲。
2 急性期的康復訓練
2.1 良肢位的訓練:患者臥床時應注意保持肢體處理功能位置,護理人員一定要教會病人及家屬肢體的正確擺放方法。
2.2 關節被運動的訓練:要早期康復介入,進行關節被動運動訓練,每日至少活動1-2次/天,護士根據病人的病情指導家屬為患者各關節在各軸向活動約15-20次即可,主要是防止關節攣縮和畸形的發生。
2.3 變換的現象:截癱病人自己變換非常困難,因此,我們護士要勤觀察勤翻身。一般每2小時翻身1次,防止壓瘡的形成。
2.4 早期坐位的訓練:因為脊髓損傷后,脊椎穩定性良好的患者,應在傷后或術后1周左右,開始進行坐位的訓練,每天至少2次,每次30分鐘,循序漸進的訓練,以后逐漸增加到2小時,剛開始將床頭搖起30度,如無不良反應,則每天將床頭升高15度,一直到90度,并維持訓練,一般情況從平臥位到直立位需1周的適應時間,適應時間長短與操作的平面是相聯系的。
2.5 站立位的訓練: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坐位訓練后,如果沒性低血太不良應,即可考慮進行站立位的訓練,訓練時一定要保持脊柱的穩定性,可以站起立床,從傾斜20度,角度開始漸增,8周后達到90度,如果病人有頭暈、惡心,應將病人的起立床的高度加以調整,以病人耐受為宜。
3 截癱病人的康復護理
3.1 心理護理:截癱病一旦得知自己的病情,心情十分沮喪,甚至有輕生的想法,患者表現為情緒低落,不愿與人交談,有強烈的自卑感,認為自己成為一個殘廢人,是家庭的累贅,社會的負擔,甚至有的患者拒絕進食和治療,常有自殺傾向,自己無法接受和面對現實,作為護理人員應注意病人的情緒變化,多關心、鼓勵病人,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使病人充分了解自己的現狀,倘然面對現實,并樹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3.2 皮膚護理:截癱病人由于截癱平面以下的感覺喪失,神經營養功能差,極易發生 褥 瘡,因此,每1-2小時翻身一次,特別是骶尾部,踝部,肩胛部,枕部等骨突出的部位,易發生褥瘡如發現皮膚發紅,可用濕熱毛巾或50%酒粗局部按摩,促進血液循環,保持床鋪平整,干燥和清潔避免膠布,塑料布,糞便等直接接觸皮膚,對有大便失禁的患者,可使用中間帶洞的套床、床架,可有效的預防褥 瘡的發生,多鼓勵病人自己定時按摩受壓皮膚。練習自己搬動下肢進行翻身,抬起臀部,以減少局部受壓。
3.3 泌尿系統的護理: 截癱后,患者排尿功能失去大腦及低級中樞控制,使排尿功能紊亂喪失,表現為尿潴留。當膀胱內尿液積蓄,壓力增高時,尿液便會自行溢出,患者不能控制,而且膀胱內殘留尿液多很容易引起泌尿系感染。這時要對病人進行排尿訓練,導尿時要定時,排空膀胱,維持膀胱的容積。撤除導尿管后,要定時按摩膀胱,控制排尿。可由到重從下腹部慢慢向下推按,直至膀胱內尿液全部排出。
3.4 便秘的護理:指導病人飲食品種搭配合理,多食粗纖維食物,如芹菜、韭菜,多吃香蕉、蜂蜜,多飲水,訓練定時排便,每日定時做按摩刺激括約反射性引起腸蠕動,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防止暴飲暴食避免因飲食不當而導致腹瀉。
3.5 安全的護理,由于病人截癱引起皮膚感覺喪失行動不便,平時不但要防止燙傷,跌倒等意外傷害,不應注意預防病人自傷或自殺等情況的發生。 在無人護理時,多種用具要方便病人拿取。物品放置應牢穩。告誡病人有自我保護的意識,并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情。
3.6 功能訓練的護理:由于截癱病人運動功能喪失,易發生肌肉萎縮,關節強直或屈曲攣縮,足下垂等。因此我們要讓截癱肢體保持功能位,比如使用軟枕或支墊,經常進行肢體被動運動,并根據康復的要求及病人的情況 、興趣,逐漸加大訓練強度,增強股肉力量和神經系統的協調訓練,鍛煉病人不依靠陪護,獨立完成翻身、穿脫衣、褲鞋、襪和自己使用大小便器等。
篇2
[關鍵詞] 品管圈活動;康復訓練;阿爾茨海默病;認知功能;生存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3.7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2-0078-03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以近期記憶減退為首發癥狀,隨著疾病的進展,會逐步累及到記憶、思維等多種形式的認知功能,患者的生存質量會隨之下降[1]。研究表明,AD在我國目前已超過600萬,且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嚴重威脅著我國老年人群的身體健康、生存質量和生命[2]。目前,由于AD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治療上仍無突破性進展。已有研究表明[3-5],康復訓練對改善AD患者的認知障礙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不十分突出,這可能與AD患者康復鍛煉的內容與形式有關。因此,制定更符合AD患者病情的康復訓練,對改善AD患者的認知障礙、提高其生存質量意義重大。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同一個工作場所的人為了解決工作問題、突破工作績效,自動自發地組成的一個小團體[6]。研究認為,QCC活動能有效挖掘護士的管理潛能,提高護士管理措施的執行力和依從性[7]。目前,QCC活動已被證實可顯著提高康復訓練和健康教育的質量和效果[8,9]。為進一步了解QCC活動配合康復訓練在提高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功能及生存質量中的作用,我們進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老年科和神經內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的AD患者作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美國精神病協會制訂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中AD的診斷標準[10];②無其他嚴重急慢性疾病;③知情同意,自愿參加。共納入190例患者,將2011年收治的AD患者95例設為對照組,實施常規康復訓練;將2012年收治的患者95例設為干預組,采用品管圈活動配合康復訓練。190例患者中男88例,女102例;年齡61~87歲,平均72.80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53例,中學(含中專)98例,大學及以上39例;婚姻狀況:已婚148例,未婚3例,離異或喪偶39例;入院時干預組和對照組患者MMSE評分分別為(20.08±4.13)分和(19.95±4.05)分,WHOQOL-BREF評分分別為(46.06±6.12)分和(46.50±5.05)分。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經濟狀況、婚姻狀況、認知功能、生存質量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規治療和護理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治療:尼麥角林10 mg,每日2次;石杉堿甲100 μg,每天2次;科學治療合并疾病如高血壓病、糖尿病等。常規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的睡眠、飲食、大小便、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變化;做好飲食指導、用藥指導、睡眠指導、心理干預、皮膚及口腔護理;防止跌倒摔傷等意外傷害。
1.2.2 常規康復訓練 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和護理基礎上給予常規康復訓練[11-13]。認知功能康復訓練每天2次,每次20~30 min。生活能力鍛煉及運動功能訓練選擇日常生活活動的內容,如穿衣、進餐、洗刷等,鼓勵患者進行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鼓勵患者堅持戶外運動。認知功能康復訓練主要包括:①記憶訓練:鼓勵患者對以往美好事物或近幾天做過的事情進行回憶。②定向力訓練:對正確的時間、地點和人物進行有意識的糾正或提醒。③言語訓練:鼓勵患者參與言語交流或閱讀。④注意力訓練:說一組數字,如23、134、5432,讓其按正、反順序正確復述。⑤思維訓練:可選擇一些數字卡片,讓患者按規律進行分類、計算及拼圖。⑥作業訓練:根據患者的興趣和能力,開展必要的作業訓練,如下棋、書法、繪畫等。
1.2.3 QCC活動配合康復訓練 干預組在常規治療和護理基礎上開展QCC活動配合康復訓練。由科室的1名主管護師任圈長,圈員共9名,其中主管護師3名,護師6名,每周三舉行1次圈會。QCC活動時間貫穿于康復訓練的全過程,在此期間,圈長組織圈員通過圈會討論決定AD患者康復訓練的內容和形式。
1.3 QCC活動配合康復訓練的步驟
1.3.1 P(plan)計劃階段 分析以往AD患者康復訓練效果差的現狀,找出問題并分析原因,根據存在的問題擬定改進措施和計劃。以時間為縱軸,以入院后的康復訓練內容、方式、實施時間、施教者、效果評價、圈長質控為橫軸,制定標準化的康復訓練路徑表,詳見表1。
1.3.2 D(do)執行階段 ①干預組患者在床頭掛上針對AD患者開展QCC活動下的康復訓練路徑表,讓其清楚知道接下來將接受的康復訓練程序及相關知識。②保證每天至少有1名圈內護理人員值班,責任護士須按制定好的康復訓練護理路徑表對患者進行指導,執行者執行后簽字并記錄。③定期對全科護士進行相關知識培訓,讓圈外的護理人員了解QCC活動配合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協助圈內護理人員完成工作。
1.3.3 C(check)檢查階段 圈長負責對前1天康復訓練路徑的實施情況進行質控檢查,在表格里效果評價和圈長質控中做好相應的記錄。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1.3.4 A(action)處理階段 對有利于提高患者康復訓練掌握程度的措施,轉化成標準化流程,在下一個循環執行。對存在的問題,通過圈會討論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斷進行改進。
1.4 評價指標
1.4.1 認知功能 采用簡易智能精神狀態量表(MMSE)進行評價。MMSE總分30分,
1.4.2 生存質量 采用WHO生存質量評估簡表(WHOQOL-BREF)進行評估。包含生理、心理、社會、環境4領域26個條目,每個條目按程度從低到高分別計1~5分,生存質量總分為以上26個條目分值之和,分數越高,表示總體生存質量越好。該量表符合中國文化,研究結果具有國際可比性,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良好的區分效度和結構效度[15]。
1.5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應用SPSS17.0作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MMSE評分比較
入院時,兩組患者的MMSE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3個月后,干預組患者的MMSE量表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WHOQOL-BREF評分比較
入院時,兩組患者的WHOQOL-BREF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3個月后,干預組患者的WHOQOL-BREF量表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見表3。
3 討論
研究表明,AD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生存質量普遍較低[1],且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治療上無突破性進展,科學的護理和康復訓練干預可提高AD患者的認知能力和生存質量[3,4]。目前的研究認為,QCC活動能有效挖掘護士的管理潛能,提高護士管理措施的執行力和依從性[7],QCC活動已被證實可顯著提高康復訓練和健康教育的質量和效果[8,9]。因此,對AD患者開展QCC活動配合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通過護理干預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生存質量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QCC活動可保證康復訓練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已被證實可調動患者配合護士工作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康復訓練的質量和效果[8]。目前,國內外對AD患者康復訓練的研究已有報道,但有人提出這些康復訓練的效果有待進一步提高[3,4],而QCC活動通過有效的質控考核可提高患者康復訓練的效果和質量,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討一種新的臨床康復訓練模式,提高護士康復訓練的效果,進而提高AD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生存質量。
本研究所獲得的描述性資料反映的是在我院老年科和神經內科開展QCC活動前后兩種不同康復訓練模式下的AD患者認知功能和生存質量的改善情況,兩組患者僅僅是康復訓練的干預模式不同,其他的治療和護理措施均沒有差異。由表2可以看出,兩組患者入院時的MMSE量表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3個月后,干預組患者的MMSE量表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 < 0.05)。說明QCC活動配合康復訓練可顯著提高AD患者的認知功能。AD患者病程漫長,長期在醫療機構進行治療、康復、護理,我們通過有效的康復訓練,提高了患者的認知功能,減少了其對他人的依賴,延緩了AD患者認知功能減退的速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們實施的針對AD患者的康復訓練路徑重點加入了生活方式及社會支持方面的干預,并在此過程中開展QCC活動,確保康復訓練的質量和效果。從表3可以看出,入院時,兩組患者的WHOQOL-BREF量表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3個月后,干預組患者的WHOQOL-BREF量表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 < 0.01)。說明開展QCC活動配合康復訓練路徑可顯著提高AD患者的生存質量。研究認為,很多AD患者有強烈的被教育意愿,希望通過有效的康復訓練指導提高其認知功能和生存質量,但目前常規的康復訓練效果不甚理想,因此,開發一套科學可行的康復訓練模式很有必要,有利于提高患者對健康行為的認知程度,從而調動患者的依從性。本科室結合QCC活動,對AD患者實施科學全面的康復訓練路徑,通過效果評價和圈長質控的實施來提高康復訓練落實的質量,減少了康復訓練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提高了工作效率,達到了醫護、護護、護患之間的有效溝通,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 總結
QCC活動的工作方法即是通過PDCA循環去進行選題,定期組織會議及活動,圈內成員主動提出、討論及嘗試解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能有效挖掘護士的管理潛能,提高護理管理措施的執行力和依從性。
QCC活動配合康復訓練路徑對AD患者進行干預是我科探討的一種新的康復訓練護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生存質量,體現了護士工作的自身價值,值得進一步完善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崔妍妍. 阿爾茨海默病病人認知康復訓練的研究進展[J]. 護理研究,2010,24(10):2735-2737.
[2] McCabe L. A holistic approach to caring for people with Alzheimer′s disease[J]. Nursing Standard,2008,22(42):50-56.
[3] Samuel R.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for reversible and progressive brain injury[J]. In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8,50:282-284.
[4] 朱宏,董克禮,吳岳,等. 補腎活血法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功能改善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1):1493-1495.
[5] Milatovic D,Aschner M. Measurement of isoprostanes as markers of oxidative stress in neuronal tissue[J]. Curr Protoco Toxicol,2009,39(1):121.
[6] 王臨潤,,張相宜,等. 品管圈管理在醫療機構中的應用價值[J]. 醫藥導報,2012,31(6):823-824.
[7] 倪棟梅. “品管圈”活動在健康教育質量改進中的應用效果探討[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A):97-98.
[8] 邵翠穎,金鈺梅,朱勝春. 品管圈在護理質量管理中的實踐和成效分析[J]. 護理與康復,2012,11(4):381-382.
[9] 趙君,周潔貞. “品管圈”活動結合臨床護理路徑對腰椎間盤切除術后患者實施健康宣教的效果分析[J]. 中國醫療前沿,2012,7(15):72-73.
[10] 李求兵,梅嶸. 老年癡呆癥的中西醫診斷與治療[M].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107-108.
[11] 夏桂花.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訓練的效果評價研究[J]. 殘疾與康復,2012,24(13):1609-1610.
[12] 許少英,劉婧,冼志蓮. 三級功能訓練對延緩老年性癡呆患者病程進展的作用[J]. 中華護理教育,2012,9(9):413-415.
[13] 譚曉雪,羅玉玲,招麗媼,等. 康復訓練對早、中期老年性癡呆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9):3876-3878.
[14] 陳智超,李海員. 認知康復訓練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醫療費用的影響[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14):55-56.
篇3
康復醫學的崛起,拓寬了神經科護理學的領域,它將康復醫學的觀點融會貫通于護理工作的全過程,包括運動功能康復,語言功能康復,日常生活康復等,將可能發生的病殘障礙減少到最低程度,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殘存功能,從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使其早日回歸家庭,回歸社會。我科腦血管病偏癱病人進行系統、規范的康復指導,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我科2005年1~12月住院的腦血管病偏癱病人50例,其中男35例,女15例,左側肢體偏癱30例,右側肢體偏癱20例,上肢肌力<3級15例, >3級35例,下肢肌力<3級20例,>3級30例,均無意識障礙。
2康復護理
2.1心理康復指導:心理康復是腦血管病人進行其他康復治療的先決條件,由于腦血管病起病急,病人在短時間內從一個健康人變成了一個存在不同程度功能障礙的殘疾人,生理上的病痛,加上漫長的康復過程這些都容易使他們產生孤獨、自卑等偏執心理。因此,醫護人員要用愛心和熱情去了解他們,幫助他們,尊重他們。利用鼓勵、暗示、支持、疏導等方式進行心理調節。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與積極配合康復治療的信心,使病人和家屬主動參與康復訓練。
2.2肢體康復訓練:良姿位的擺放是偏癱早期運動康復的重要內容,目的是預防痙攣模式出現和防止繼發性關節攣縮畸形和肌萎縮。上肢采用敬禮位,下肢屈膝,屈髖,踝關節置中立位,足底著床,大腿微內收位。在此基礎上,做肢體由近端至遠端的按摩,手法可用揉、搓、捏,以防止肌萎縮,肢體被動活動包括肩部運動法,高舉摸頭法,及髖關節、膝關節屈曲、伸展、繞膝、轉足等運動,幅度由小到大,由健側到患側,由大關節到小關節循序進行,用力適宜,活動度以不引起病人疲勞為宜。
2.3坐位、站立與行走訓練:坐起是直立的基礎,直立是人類日常活動的基本。病人病情穩定,生命體征平穩時,應盡早開始坐位訓練,當病人能自動翻身時,訓練改為坐位。讓病人坐在床上或扶手椅上,患側上肢肘關節微屈,放于扶手上或枕頭上,患側膝關節屈曲90度,使足與小腿保持垂直位。病人能坐穩后,改為站立訓練,站起時,病人由坐位前移使雙腳平穩著地,與肩同寬,足后移,同時屈髖,軀干伸直前傾,雙肩越過足尖,雙膝前移使重心達到足上,伸髖伸膝站起。站立時有人扶持,保持靜態平衡,坐-站交換,反復訓練,直到能獨立站立。當病人站穩10~15分鐘后,開始行走訓練。行走訓練前應在扶持立位下患腿做前后擺動、踏步、屈膝、患腿負重、健腿向前后移動及進一步訓練患腿的平衡[1]。以上訓練每天2次,每次30分鐘,必須在醫生和護士的指導下進行。另外,行走訓練中除了姿勢的正確外,當能力不斷增強時,要逐步加強速度及跨障礙物等訓練,以適應其日常生活及社交活動的需要。
2.4日常生活活動康復訓練:任何人都需要有飲食、排泄、清潔、更衣、移動等生活能力的基本動作。康復護理的主要內容就是加強病殘者的機能訓練,把這些訓練實施于日常生活活動中[2]。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的目的是教會病人利用殘存機能發揮自理能力,恢復生活自理,讓病人學會自己穿衣、洗漱、進食、床旁移動,以及在他人協助下入廁,室內行走等。訓練中要有極大的耐心和愛心,及時對病人的細微進步給予肯定和鼓勵,讓病人盡可能用患側肢體協助完成各項動作,盡快恢復生活自理能力。
3護理體會
3.1要爭取機會,盡早康復介入:當病人發生腦卒中后,如生命體征穩定,神經系統癥狀無進一步損害的征象,一般48~72小時后即可進行康復介入。因為中樞神經系統在結構和功能上具有代償和重組能力,腦血管病病人在早期進行肢體康復訓練能夠刺激部分腦細胞產生功能代償,使神經系統盡快建立新的聯系,促使肢體機能早日康復,而且在發病早期肢體機能有著自然恢復的趨勢,是肢體康復訓練的最佳時期。
3.2要遵守“安全第一”原則:康復訓練時要確保病人安全,急性期康復要隨時觀察生命體征變化,關節被動活動時動作要輕柔,用力適度,避免兩次損傷,平衡及步行訓練時要嚴防摔倒。
3.3強調病人的主動參與意識,變替代護理為自我護理:偏癱病人康復的目標是生活能夠自理、自立,因此,康復護理的工作不可替代解決,但也不能讓病人獨立的急于從事。護士在指導病人訓練時要始終守護在病人身旁,確保安全,并給予必要的協助與鼓勵。要耐心地等待病人的不熟悉的動作,仔細觀察肢體機能恢復的程度,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給予解決。當病人肌力有一定恢復時,把生活自理能力的護理指導與協助訓練貫穿到日常生活中,如練習穿脫衣服、洗臉、刷牙、進食、轉換及手功能訓練等,鼓勵患者獨立完成。
3.4加強心理康復指導,使康復訓練持之以恒:腦卒中抑郁是常見的心理障礙,其患病率在20%~50%[3]。心理康復指導是預防和治療抑郁的首要措施,能夠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使病人運動功能明顯改善。心理康復指導,能增強其和家屬主動訓練的意識,增強康復訓練的信心,從而使康復訓練得以持之以恒地進行。
參考文獻:
[1]賈勤,陳愛初.偏癱患者的家庭康復訓練和護理[J].中國康復醫 學雜志,1997,12(5):229.
[2]南登昆,廖鴻石.康復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08.
[3]劉永玢,龍潔.卒中后抑郁狀態對預后的影響及治療進展[J].國 外醫學腦血管病分冊,2001,9:247.
篇4
腦卒中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突然,通常包括腦出血、腦梗死、蛛網膜下腔出血,是發病率、致殘率、復發率、病死率極高的疾病。由于肢體功能障礙、偏癱、失語、恢復期長、致殘率高,患者易產生恐懼心理。要了解和理解腦卒中在康復訓練中患者的心理特點,如恐懼、抑郁、焦慮等心理障礙,全面評估患者的心理、家庭和社會狀況,做好心理護理,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重新回歸社會。
臨床資料 腦卒中病人35例,男15例,女20例;年齡40歲~80歲;均符合第4屆腦血管病的診斷標準〔6〕,并經顱腦CT或MRI確診;腦梗死15例,腦出血20例;均存在肢體功能障礙,左側偏癱23例,右側偏癱12例,伴失語1例;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明顯的下降。經急性期治療后生命體征平穩、病情穩定,無嚴重心、肺、肝、腎等臟器疾病;腦卒中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 評分>8分,病情穩定,病程<于3個月。本組腦卒中病人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病情穩定允許的(>24小時)情況下開始康復訓練指導。
恢復期 由熟悉病人,掌握病人病前的適應能力、性格、人格,以便制訂并實施心理護理。從生活上、精神上給病人安慰和幫助。任何微小進步都要給予肯定和贊揚;同時加強肢體功能康復訓練,訓練進步利于改善焦慮和憂郁;而心理上的支持與治療腦卒中康復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在康復訓練中觀察患者情緒表現,實施因人而異的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在給予各項治療護理過程中,觀察患者是否接受治療,主動與其交談,詢問生活情況、治療效果、對康復是否充滿希望等,并耐心傾聽家屬意見,詳細了解、分析患者情緒障礙發生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因素,用自己的語言、表情、行為去影響和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態,并給予強有力的精神支持。發現有妄想、幻覺的患者及時向醫師匯報,采取相應措施。對于有自殺傾向的重癥患者,要檢查患者有無收藏危險物品,加強巡視,做超前的心理護理,并告知家屬,共同防止意外事件的發生。護理人員應告知病情能治愈,但需要很長時間,說明積極主動鍛煉的重要性,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并向患者指出存在的各種有利因素,使患者在信念上由絕望變為希望,在意志上由懦弱變為堅強,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許多年輕患者的社會角色比較突出,既是家庭的支柱,又是社會的中堅力量,當他們受到疾病折磨時,會顧慮給家庭帶來經濟上的負擔、牽掛著老人贍養和子女的教育,又惦念著自身事業的進展和個人的成就,擔心今后自己成為家庭的累贅,常為此焦慮不安。所以,應把患者的心理活動跟其家屬交流,讓家屬以平和的心態和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患者,避免在患者面前流露對家庭所遇困難的無奈,避免在患者面前談論醫療費用的拮據,消除其焦慮情緒的誘因。。
腦血管病人由于肢體癱瘓失語、反應遲鈍,心理失去了平衡,常表現自卑、依賴、焦慮不安、急躁易怒等心理特征。要根據不同病期病人的不同心理因人而施護,善于疏導,使病人處于最佳心理狀態,完成每階段的康復訓練計劃。尤其要注意進行各種功能訓練時心理反應,如訓練時摔倒、關節疼痛、卒中復發、尿路感染或家庭因素、經濟因素等,均是影響康復效果的因素,應引起護理人員注意。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工作中,及時發現病人的心理狀態和情緒變化,針對早期發現的問題,及時采取心理疏導法,做病人的知心朋友,深入了解狀況,尊重、理解他們,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告知病人所有癥狀通過頑強鍛煉,均可在1年~3年內逐步改善。請“老病人”給他們講解恢復的過程,解開病人心中郁結,使病人擺脫煩惱,保持積極心態,要以寬宏、豁達的心態面對生活,不能以情亂氣,不要過怒、過思,只有心平氣和才利于疾病康復,積極因人制宜實施心理護理。使病人積極主動進行恢復期的康復訓練,提高病人的恢復質量。
在康復訓練中對患者心理護理的同時也要對家屬進行護理培訓。腦卒中病人恢復期康復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易使病人及其家屬失去信心。要向他們講解康復訓練中心理護理的必要性,幫助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取得他們的積極配合。更順利的完成康復訓練。
促進病人與病人的溝通,振奮患者精神 鼓勵患者與病友接觸交談,請病友與患者交流經驗,同時鼓勵其他好轉的病友現身說法,以振奮偏癱患者的精神。
討論 康復訓練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過程,護士應有高度的責任心、濃厚的同情心和足夠的耐心,爭取對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康復心理護理計劃,發現各種阻礙訓練的心理問題,及時調整心理護理理計劃,并爭取機會,盡早介入,取得較好的康復訓練效果的。同時還要爭取家庭和社會對患者心理和身體的支持,增加患者的治療信心,使其早日回歸家庭、回歸社會。
參 考 文 獻
[1]謝財忠,陳光,楊芳,劉亞紅.早期康復訓練對急性腦缺血患者的經顱超聲Doppler 和腦電圖的影響 [期刊論文]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4(6).
篇5
1 早期康復訓練
1.1 康復訓練時間 康復訓練宜早期進行,越早肢體功能恢復越好。所謂早期康復訓練是指病人在患病后,生命體征穩定,意識清楚,神經系統癥狀不再惡化的48小時后即可進行,一般在發病后1周內。對腦梗死偏癱患者,早期的活動應在一定的限度內進行,并要特別注意保持肢體生理功能位置和適宜的被動活動,盡可能在發病后1~7周開始訓練,一直持續到病后14周。
1.2 早期康復訓練的優勢 早期康復訓練在促進患者肢體的運動功能恢復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顯著優于單純的藥物治療,不僅可以促進運動功能恢復,縮短藥物治療期限,節約費用,而且可以大大減少腦梗死的繼發障礙。
2 如何指導患者進行功能訓練
2.1 肢體功能的康復鍛煉 肢體功能康復訓練主要是運動療法,同時配合電刺激、針灸治療,根據病程的不同時期進行。恢復期的肢體運動,先從翻身開始,再到坐、臥、站、立,即從大關節到小關節循序漸進,利用剩余的功能進行自我鍛煉,對病人建立自信心,早期的康復可起到積極作用。
2.2 康復物理療法 溫泉浴對腦血管病有很好的療效。有文獻報道在浴中身體失重約90%,有利肢體康復,同時溫泉浴可緩解肌肉痙攣,降低血壓,促進人體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對癱瘓肢體的恢復有良好的作用。我院近期收治的腦梗死病人均予溫泉浴、氣功、太極拳、微波、碘離子導入、電興奮等理療,對肢體運動功能恢復取得良好效果。
2.3 語言訓練 首先從精神上給患者以關懷和支持,取得患者的配合,使患者放松,解除顧慮,做伸舌、縮舌、卷舌、鼓氣、清喉、用舌舐硬腭等運動訓練,同時以交流形式進行讀字、會話、閱讀,有計劃地、持之以恒地進行,并與智能訓練同步進行,收效更好。
3 恢復期的療養護理
適時的康復療養對減少病殘率至關重要,可減少中樞神經損傷后各種后遺癥,存活率和生活質量有明顯提高。良好的療養環境及采用使肢體康復的治療措施,指導患者及家屬進行被動―主動功能鍛煉,以促進神經功能的及早恢復。
3.1 恢復期的心理護理
3.1.1 腦梗死患者常有失語、肢體癱瘓、大小便失禁、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患者心情焦慮、悲觀或恐懼,護理人員要熱情周到的護理,反復鼓勵患者消除痛苦,解除焦慮情緒,培養對各種環境的心理適應能力。并有針對性地輔導患者恢復殘留功能的方法,同時耐心宣講有關醫學知識,使其了解自己的病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合理安排娛樂活動,使患者心情愉快,積極配合治療。
3.1.2 療養地要選擇氣候適宜、風景秀麗、有礦泉和水療設備的地方。治療環境和療養室要安靜整潔,舒適美觀,空氣清新,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3.2 恢復期肢體的康復護理 恢復期指生命體征相對穩定期。初始康復的訓練,應緩和進行按摩與被動運動,原則上從近端到遠端,從大關節到小節關,每日2次,每次20~30分鐘,強度以患肢肌肉酸脹或不適為度。
3.3 日常生活訓練
篇6
1.腦出血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資料并評價
通過收集患者肢體功能資料進行評價,評價是康復工作流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康復訓練的針對性、科學性、計劃性的依據,應避免重訓練輕評價,否則將使康復訓練走向盲目,運用護理程序的理論貫穿在整個康復訓練的全過程,做到時時評價,否則將使康復訓練走向盲目,運用護理程序的理論貫穿在整個康復訓練的全過程,做到時時評價,對于處于功能形態障礙的患者采取的主要是治療的方法,而對于能力障礙的患者采取的適應的方法,當患者處于急性期時康復措施是對患者進行正常運動模式的輸入,盡最大努力抑制痙攣,抑制連帶運動對患者的影響,因此在訓練過程中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予以抑制。
2.肢體康復訓練的內容和時間
以促通技術為主的綜合運動療法是肢體康復中應用最廣泛的方法,而運動療法采用的是被動運動和主動運動。對異常的運動模式予以抑制,對喪失了的正常運動模式進行誘發訓練。按照患者肢體功能所處的階段不同采取不同的康復訓練。主要包括:良肢位的擺放,被動按摩并活動關節,被動按摩肌肉,主動運動:包括床上訓練深呼吸,肢體的主動活動和軀體的翻動,從床上活動過度到坐位練習,再過度到直立練習,在直立練習中應注意觀察患者心率、血壓與呼吸的變化,在訓練的過程中加強變換訓練,坐位姿勢的矯正,坐位重心轉訓練,下肢負重、支撐訓練,平衡反應的誘發訓練,輔助步行訓練,日常生活動作訓練,雙上肢肌力的訓練;每日訓練的次數視病情而定,一般每日4次,每次20分鐘。肢體功能康復的時機:病人度過危險期后,生命體征已平穩1~2周后進入康復訓練階段。
3.康復訓練的量、度
在訓練的過程中,康復訓練的活動量從小到大,循序漸漸;活動范圍:肢體一般都環繞關節軸進行旋轉活動;在訓練的過程中,防止過度訓練,造成關節再次損傷。
4.康復與臨床治療同步進行
現代康復醫學強調的早期康復扭轉了以往重治療輕康復,只注意搶救生命,而忽略功能恢復以及認為康復是后期的工作,運用高壓氧治療,每日1次,10次為療程,中醫針灸理療,每日1次。
5. 良肢位的擺放應貫穿在康復的全過程
入院當天以保持良肢位為主,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康復的基礎,同時早期誘發分離運動,起到抗痙攣治療。
6.感覺障礙對肢體康復的影響
腦出血患者偏癱后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覺障礙,由于患者感覺障礙與運動障礙并存,而且運動障礙對肢體功能的影響更為突出,因此在臨床工作中更重于對運動障礙的康復,在康復訓練中只注意到了這個問題,而忽略了感覺障礙的康復;將床頭柜、日用品放在患側,患者的親屬及查房時,將在患側,這樣有利于患者對患側的關心和注意,通過這些訓練提高了患者感受支持面的能力,姿勢的穩定性。
7.運動意念對肢體康復的影響
運動意念是指按正常運動模式發揮患者由意識到運動的能動性,任何隨意運動都是在腦內形成運動意念,之后再有興奮沖動傳動而產生運動,其實這就是患者的主動運動,讓患者全部注意力集中再患肢上,盡最大努力運動患肢,即使不能產生運動,也需要患者有運動癱瘓部位的意識,患者要全身心的投入并體會到這種運動感覺,記住這種運動感覺,然后反復強化這一意念,促使遭到損害的運動傳導路重新建立起來。
8.健肢功能的維持能促進患肢的康復
腦出血患者則出現不同程度的神經運動障礙,同時伴有各中認知、行為和心理方面障礙,以及大腦綜合能力的障礙;因此健肢的主動運動可以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緊張度,活躍各系統生理功能,預防并發癥改善全身狀況。
篇7
關鍵詞:健康教育 康復訓練 殘疾人
通常,將身體某一或多個部位出現功能失常、功能缺陷、先天不足和后天原因影響,導致出現生理或心理失常的人稱為殘疾人。據統計,2006年我國各類殘疾人的總數約8296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6.4%。殘疾人進行一項正常的社會生活活動,需要付出比正常人多好幾倍的時間和精力,在學習、工作、婚戀等一系列問題上,都面臨更嚴峻的形勢。因此,若能通過一些醫學手段改善殘疾人的狀況,加快其康復速度,提升其康復程度,對殘疾人來說非常有意義。
一、健康教育的含義及重要作用
所謂健康教育,即人們通過科學合理的計劃和組織,針對人的健康進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動。對殘疾人進行健康教育,首先,可以提升殘疾人的健康指數并維護原有功能完好部分的健康,可以防止患處的病情加重,預防各類并發癥的發生。其次,可以擴大殘疾人的交際圈,調節殘疾人的心情,使其心理健康,可以倡導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社會整體健康和諧。
二、康復訓練的含義及訓練項目
康復訓練的目的,是修復和復原病人的患處,使病人正常自理,它是康復醫學中一種重要的手段。同時,康復訓練不單作用于患者的生理,對心理康復也具有顯著作用,康復訓練常用于治療各類殘疾病癥。對不同類型的殘疾人,有不同的康復訓練方法:(1)對肢體方面殘疾患者,可以開展有關運動和日常生活行動為主體的康復訓練,指導訓練患者使用器具、進行簡單的肢體運動。對于腦癱方面的患者,應開展有利于病人盡快恢復運動功能的活動,同時,對病人的姿勢進行矯正、對語言功能進行訓練和恢復、指導其進行簡單的日常行為活動。(2)對智力方面殘疾患者,需要開展運動、認知、感受、語言、生活行動及社會適應能力恢復等康復訓練。(3)對聽力方面殘疾患者,應與患者家人積極配合,開展聽力訓練、耳聾預防等康復項目。(4)對視力方面殘疾患者,需要開展視力訓練、定向性行走等康復訓練。(5)對精神方面殘疾患者,需要采用多種方式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精神方面的宣傳教育活動,配合藥物治療和心理疏導,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三、對殘疾人進行健康教育及康復訓練的重要意義
1.使患者具有良好的健康意識。殘疾人患者,具有良好的健康意識非常重要,如果不具備健康意識,就無法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和隱患,進而無法采用正確的方法對生活行為進行改正,將對患者身體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通過健康教育及康復訓練,患者能學到更多的健康知識,能加深對自身疾病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覺規避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通過有利方式改善身體狀況。此外,患者具有健康意識也能為下一步的康復訓練提供便利和幫助。
2.增加患者健康知識儲備,提升康復技能。開展健康教育活動和康復訓練,能使患者及家人學習到更多的健康知識和康復技能,對不健康的 生活習慣和行為有清晰的了解,患者將學習到關于如何預防疾病發生、預防患處復發的知識,對病情的控制有很大幫助,對后期的訓練和恢復大有裨益。
3.加快患者康復速度。對于殘疾患者,既要對原有病癥進行控制、緩解和消除,又要實時監控和預防其他并發癥的發生,不具備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人員很難做到。而康復訓練,能為患者量身打造訓練方案,并有專業的康復醫務人員對其進行指導和親訓,能夠在保證不損害患者正常功能的前提下對患處進行治療,并能對各類可能發生的疾病進行預防。因此,患者的康復速度將大大提升,康復效果更佳。
4.改善患者心理。殘疾人屬于社會特殊人群,由于不具備完整的生活、工作能力,患者內心很可能產生一些消極情緒,將制約著患者的健康恢復。通過健康教育和康復訓練,患者的人際關系將得以改善,內心的消極因素可以通過心理疏導、情感轉移、情緒抒發等方法得到排解和消除。患者的心理健康指數得到提升,不但能使患者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接受治療,還能促進生理治療的效果。
四、對殘疾人進行健康教育及康復訓練的注意事項
1.對癥下藥,因材施教。患者殘疾的類型不同,治療方法也將有所差別。而且,病人的年齡、性別、身體狀況、患病部位不同,對應的治療方案也將有所區別。為提升治療效果,在對不同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和康復訓練時,應注重對癥下藥、因材施教,選擇符合患者情況的治療方案。
2.積極引導患者,關注和尊重患者。殘疾人作為特殊人群應該受到關注和尊重,在健康教育和康復訓練活動中,醫護人員應采用了解――分析――鼓勵――指導幫助的方法流程,激發患者的康復希望和信心,鼓勵患者正確面對自身實際,努力改進,從而達到更好的康復效果。
3.引導患者及家人共同學習。作為殘疾患者,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可能存在問題,需要家人、親友的幫助,因此,在進行健康教育和康復訓練活動時,不但要對患者進行教育和指導,也應對家屬進行指導,可以開展健康知識講座和健康咨詢活動,發放健康書冊,傳授康復訓練的方法等。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殘疾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及康復訓練,不但能提升患者的健康意識,增強健康知識和康復技能,而且能加快患者的康復速度、改善患者心理。為了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在實際的健康教育和康復訓練活動中,應注意對癥下藥,了解患者需求,照顧患者感受,引導患者與患者家人一同學習。
參考文獻:
篇8
中風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臨床以其發病急驟、病程長、致殘率高為特點。中風病人在醫院渡過急性期后,將會回到家中度過漫長的恢復期。我科自2012年8月始隨機抽取了20例中風后遺癥期病人,對其出院后的情況進行了電話隨訪、上門訪視、康復護理指導工作,這20例病人出院后都不同程度遺有偏癱、失語、吞咽困難、癡呆等較嚴重后遺癥,部分或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家庭負擔重,且由于家屬康復知識缺乏,護理不到位等原因,病人開始不同程度出現壓瘡、附積性肺炎、營養不良、肢體攣縮等并發癥,30%病人再次入院治療,其生存狀況堪憂,經社區護理干預,對此類病人的心理狀況、飲食調節、康復鍛煉、居住環境、用藥治療等進行評估和個體化指導,幫助病人制定康復訓練計劃,并指導訓練,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8例病人能自由活動、自行進食,基本恢復了生活自理能力,5例病人依靠鼻飼進食,身體狀況得到改善,7例病人病情得到控制,沒有進一步加重。因此,對中風后遺癥期病人進行社區護理干預,有利于病人的進一步康復,改善生存狀況和重新回歸社會。
1 環境要求
家庭環境要保持舒適、安靜、空氣清新,物品擺放妥當安全,保證病人活動方便、無障礙。
2 心理護理
病人對疾病帶來的生理功能障礙通常表現為難以接受,而出現煩躁易怒、消極抑郁等情緒反應,因此家庭所有成員都應關心體貼病人,保持樂觀情緒,耐心與病人交流溝通,使病人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利于情緒穩定,切不可在病人面前表現不耐煩或隨意訓斥病人,盡量滿足病人的合理要求。
3 肢體康復鍛煉
要盡早進行肢體康復鍛煉,循序漸進。偏癱后六個月內為黃金訓練期,在這一階段要努力使病人各項能力最大限度的恢復,臥床患者注意良肢位的保持,指導并教會家屬在仰臥位、健側臥位、患側臥位時肢體的正確擺放位置,指導患者及家屬主動和被動活動上下肢,訓練病人主動翻身能力,病情允許時要對病人進行逐步抬高床頭訓練,逐漸增大床頭抬高的角度,每日抬高50,逐步向半坐位、坐位過渡,指導病人進行起坐訓練,坐位平衡訓練,當病人坐位可耐受1.5小時后進行站立訓練,患側扶椅或借助步行器進行行走訓練,也可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4 語言康復訓練
鼓勵病人多講話,為病人提供講話機會,有什么需要時鼓勵病人講出來,而不要事事心領神會。根據語言障礙類型采取不同的康復訓練方法,如發音訓練、聽覺訓練、書寫訓練、記憶訓練等。
5 吞咽困難康復訓練
據報道22%-65%的中風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難,其肺部感染的風險大大增加,指導病人進行正確的早期康復訓練,可減少并發癥,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減少致殘率,吞咽功能訓練方法:
5.1 自主氣道保護法:要求患者在吞咽前和吞咽過程中自主屏住呼吸,然后關閉真聲帶。
5.2 Mendelsohn法:是吞咽時自主延長并加強喉上舉和前置運動來增強環咽肌打開程度的方法。
5.3 屏氣發聲法。
5.4 聲帶閉合訓練法。
進食時根據病情選擇進食,食物形態及攝食入口量,要少量多餐,每天5次為好。
6 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
6.1 壓瘡:對長期臥床病人,定時更換,加強營養,保持床鋪柔軟平整及皮膚清潔干燥均有利于預防壓瘡的發生。實踐證明,家庭中使用氣墊床是非常有必要的,簡單方便,極大的減少了壓瘡的發生率,已發生的I期壓瘡也能很快愈合。
6.2 肺內感染:鼓勵病人咳嗽及多飲水,定時翻身拍脊排痰,保持口腔清潔。飲食嗆咳者取坐位進食,不能坐起者取健側臥位,以免食物嗆入氣管,吞咽困難,嗆咳嚴重者應留置胃管,鼻飼流質飲食。
6.3 肩手綜合癥(RSD):是指患者的患手突然浮腫、疼痛及肩關節疼痛、皮溫高、皮膚顏色暗、并使手功能受限,約20%-30%的中風患者發病后3周至3月內發生,為交感神經功能障礙引起,告知病人及家屬RSD的主要表現,及時發現及時就醫,指導患者的臥位姿勢、肢體正確的擺放位置,并適當加強被動、主動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盡量避免在患手靜脈注射。
6.4 關節攣縮畸形:疾病早期即開始患肢的康復鍛煉,注意隨時保持患肢的功能位置,指導家屬及病人正確的訓練方法,并持之以恒。
7 飲食指導
宜攝入低鹽、低脂、低膽固醇、高纖維素的飲食,多食粗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戒除煙酒,合并糖尿病者進食糖尿病飲食,飲食調節對預防中風再發具有重要作用。
7.1 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疾病相關知識的宣教,使其對中風的病因、誘因、先兆癥狀及臨床表現以及中風并發癥的預防護理有所了解,對疾病治療康復過程的長期性有所認識,提升對疾病治療的主動性、依從性。
7.2 指導病人遵醫囑按時服藥,合并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積極治療原發病,控制血壓血糖在理想狀態。
7.3 囑病人起床及站立時一定要緩慢,避免發生性低血壓致疾病再發,鼓勵病人多參加戶外活動,生活有規律,避免勞累及暴飲暴食,保持心態平衡、身心愉悅,避免精神緊張和情緒激動。
7.4 鼻飼病人定期為其更換胃管,約2周更換1次,指導家屬學會鼻飼注食的方法,注意鼻飼液的溫度、量及注食速度。
積極正確的康復護理是中風病人恢復語言、肢體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預防并發癥及腦卒中再發的關健,對中風病人進行社區護理干預,即減輕了家庭與社會的負擔,也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這類護理模式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 人工髖關節 關節置換 康復訓練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healing training method for artificial coxa joint substitution.[Method] Make inpidual healing training to 85 cases of THR.[Result] All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3~10 months;under Harris score standard,60 cases were excellent,19 good,5 intermediate,1 bad;choiceness rate was 92.9%.2 had dislocation,occupying 2%;1 had fracture under the prosthesis of the same side,occupying 1%.[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standard,systemic,full execution of training procedure in proper sequence,the nurses shall completely pay attention to inpidual differences,i.e.disease state,whole state,doctors’ skillful operation and patients’ mental status,trying to make every patient get self max functional healing.
Key words: artificial coxa joint;substitution;healing training
自2006年9月開始作者專職擔任骨科患者的康復訓練,對85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THR)的病人進行了個體化的康復訓練,現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康復訓練作一回顧性分析、總結,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本組85例,94髖,男41例46髖,女44例48髖。年齡24~95歲,平均65.3±2.6歲。合并糖尿病者17例,高血壓10例,冠心病5例,輕度老年癡呆3例。Harris髖關節功能平分16~72分。
2 康復訓練
2.1 第一階段(術前康復訓練) 此期康復訓練要求不必過高。具體方法:①加強股四頭肌靜力收縮,足背屈,膝下壓緊繃5~10秒,放松再繃緊,每10次為1組,每天完成5~10組;腘繩肌訓練:同法踝關節用力跖屈、背屈;髖外展肌訓練:取平臥位,收緊下肢肌肉,膝關節保持伸直,平床褥緩慢、盡力向外側拉伸后返回為1次,頻率同上,必要時行被動牽拉。②加強健側下肢及雙上肢的肌力練習:充分利用床頭的吊環進行雙上肢臂力訓練,引體向上運動,同時教會患者深呼吸運動、有效咳嗽排痰運動、擴胸運動,每10次為1組,每天5~10組。③教會患者如何取外展中立位,如何使用拐杖及助行器,為術后行走作準備。
2.2 第二階段(術后當天~出院前) 具體如下:①患者麻醉未完全清醒,即手術結束返回病房時,髖部肌肉處于松弛狀態及患者自我控制能力下降或無,所以搬動患者務必正確安全——以肩背部、臀部及雙膝為支點托起患者平移上床,用軟墊枕和“T”型枕使患髖維持于前屈、外展各15°中立位并給予約束,以防患肢內收、內旋。患者麻醉完全清醒后,再次囑咐病人及陪護禁止患髖內收、旋轉及過度前屈的不良動作。②靜脈栓塞多繼發于術后24h,預防是主要思路和措施[3],本組病例在下肢知覺恢復后即指導其行肌肉等長收縮運動。病人下床站立、行走最早在術后18h,最遲72h,無壓瘡、肺系感染等并發癥。[2]術后第1~7天與骨科醫師互通良好和有效鎮痛的前提下,康復訓練旨在促進傷口愈合,防止肌肉萎縮,改善關節活動范圍。方法:①手術當天取正確,麻醉清醒后鼓勵患者雙下肢行股四頭肌靜力收縮活動、踝關節的伸屈和環繞運動。同時指導其適當抬高床頭30°左右適應性訓練。②術后第1天起由專職康復人員根據病情指導、協助患者在臥位下進行患肢肌肉等長、等張收縮練習,兼顧雙上肢及健側下肢的肌力訓練,采用主動、被動、主動與被動相結合的形式。方法:股四頭肌訓練——大腿肌肉收緊,膝關節保持伸直5~10秒,再放松;肌力足夠時行直腿抬高練習,膝關節保持伸直,足跟抬離床面20~30cm并盡力維持數秒鐘;終末伸膝練習,患肢膝下墊一圓枕,下壓膝關節,足背屈并使小腿和足跟抬離床面,膝關節伸直,保持5~10秒,放松再行,反復10次為1組,每天3~5組。同法訓練臀大肌、腓腸肌、髖外展內收、屈髖屈膝和伸髖伸膝(閉鏈運動)。③患者全身情況允許,術后第1~2天開始訓練床邊坐起,應避免患側髖關節屈曲大于90°,同時患肢保持外展位非常重要[1]。患者感覺良好,在專人輔助下,被允許使用助行器、安全帶下地站立訓練,每側肢體伸直練習腳趾抬高、腳后跟離地,手術側逐步部分負重,練習股四頭肌、臀肌收縮舒張,伸直髖、膝關節。情況允許可在室內移動數步、數十步。注意患者疼痛及疲勞情況,量力而行。④術后3~7天,臥—坐—立轉移訓練。要求動作規范有序允許病人坐高椅,確保座椅牢固最好有扶手,適當加墊增加坐高,保持膝關節低于或等于髖關節高度,坐時身體向后靠不前彎,腿前伸;雙腿及踝不交叉;不突然轉身或伸手去取身后的東西。根據情況進行上下樓梯訓練,“好腿上天堂,壞腿下地獄”。行走求質適量,調整步態、步幅。以前一天的訓練狀態來調整運動強度與方式,制定個性化運動方案。[3]術后第8~14天鞏固和提高前一周的訓練成果,為出院作準備。加強肌力訓練—股四頭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的抗阻訓練,加強關節活動度訓練。具體目標,出院時患髖能主動屈曲達到或超過90°,同時伸直位的情況下能夠主動完成髖內收、外展和內外旋運動。以免因肌力不足導致Tredelenburg步態或Duchenne類步態。運動方案因人而異,隨時調整,以不增加疼痛、略感困乏為宜。術前有代償性脊柱側凸和骨盆傾斜而術后兩下肢絕對長度相等者,應引導患者逐步學會正確的步態和姿態。對于任何程度的下肢長度差異最好通過鞋底的高度來調整。需要強調的是術后3周內絕對禁止患髖屈曲、內收、內旋的復合動作,以防術后關節脫位[1]。
2.3 第三階段 出院后的康復訓練(手術第3周后)(1)指導患者繼續步形、步態訓練,抗阻訓練-可采用自制適當重量的米袋或沙袋固定于踝部。(2)木階梯訓練:將患足置于適當高度臺階上,患肢于屈髖、屈膝位進行壓腿練習,據實際情況逐漸增加臺階高度,直到髖關節屈曲度接近或達到正常為止。(3)功率自行車訓練:開始時盡可能升高座墊,能騎滿圈后,逐漸調低坐墊以增加髖關節屈曲度。車速開始時保持在24km/h,據情況逐漸增加,每次以15min為宜。同時加強身體前傾度來增加髖屈曲度;仰臥外展中立屈膝位,雙膝并攏、分開來活動髖關節的內、外旋。以增加患髖內、外旋的活動度。(4)囑咐患者及家屬定期復診隨訪:分別于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以便了解康復情況,調整、修改計劃。術后3個月可以參加適當的體育活動:騎車、平地遠足、仰泳、保健操。避免跳躍類運動、爬山和一些球類運動等,避免提取和運送重物。
1.3 髖關節功能評定 采用Harris髖關節功能百分評分系統。臨床療效評定:優: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
2 結果
本組85例獲隨訪3~10個月。按照Harris髖關節評分標準,優60例,良19例,中5例,差1例。優良率92.9%。兩例脫位,占2%。1例同側假體下骨折,占1%。
3 討論
康復訓練的對象是人,并非是操作一臺機器,所以應注意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康復護理人員在規范化、系統化、循序化、全面地實施訓練程序的基礎上,應充分體現人的個體差異性-疾病本身情況、全身狀況、醫生的手術技術操作及個體的精神狀態,力爭使每位病人獲得其自身應有的最大限度的功能康復。具體應注重以下幾點:(1)康復訓練工作應由專職人員指導、實施,并且與醫生、患者溝通良好。⑵強調早期主動的康復訓練方法,耐心講解、示范動作要領,多鼓勵,忌指責,忌操之過急。(2)必須向患者及家屬強調注意事項,有良好的安全意識-防脫位,防跌倒。在休息或睡眠狀態時選擇性的給予肢體約束。(4)肌力、ROM及本體覺的恢復訓練同等重要,應同時進行,但不宜對患髖進行直接的關節活動范圍(ROM)的鍛練[4]。(3)肌力、ROM的恢復訓練需要時間,更需要患者的主動積極性、恒心和毅力。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 腦卒中 家庭護理 康復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3.128
腦卒中病人經積極的治療及護理,尤其是近年來診斷治療水平的提高,患者病情迅速穩定,但80%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1],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由于大多數患者基于經濟的原因不能留在醫院康復,而選擇出院。因此進行家庭護理指導,讓患者以良好的心態進行繼續康復訓練,可降低患者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
資料與方法
選取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80例意識清楚,能交流合作的腦卒中患者,實施家庭護理指導,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齡40~75歲。腦出血45例,腦梗死35例。
方法:按護理程序評估患者及其家屬的生理、心理狀態。如有無焦慮、抑郁、依賴、角色認知沖突、急切等心理狀態;是否有偏癱、語言不清、咽下困難、流涎、記憶等方面功能障礙;日常生活能力、經濟收入等,通過評估獲得最佳研究實證,結合臨床專業知識、經驗、患者需求[2],確定護理診斷,與患者一起制訂康復護理指導計劃,進行康復培訓。出院后由康復醫師、護士上門進行康復護理指導,具體第1個月每周家庭康復護理指導1次,第2個月、第3個月每2周1次,后3個月每月1次,每位病人共11次。康復護理方法多采用良性肢,定時變換,關節被動活動,早期坐位及坐位平衡,站立平衡,步行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及中醫的穴位按摩等[3~5]。遵循個體化、針對性的原則,康復醫師、護士一對一訓練病人的同時培訓家屬輔助技巧,以取得病人配合及教會家屬為目的,并將康復計劃寫在卡片上,囑病人及家屬按計劃執行。再留下有效的聯系方式,以便及時幫助和指導。
結 果
腦卒中患者實施家庭護理指導后,支持系統的積極性高,患者能以最佳的心情接受訓練和主動配合,家庭關系融洽。6個月后全部回歸社會,其中68例重返工作崗位,12例生活能自理。
討 論
大多文獻研究早期康復訓練的臨床意義,而實際上在基層醫院,病人迫于經濟、生活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在醫院進行康復,只要病情穩定,便主動要求出院,因此康復訓練往往立即中斷,患者不可能得到醫護人員的持續指導,以致不能達到預期康復的目的。本研究中出院需要康復的占60%。因此我們加強了這類病人的家庭康復護理指導,針對性強,改變了過去那種常規的指導,而側重解決患者康復的具體問題。臨床資料證實:經有效的康復訓練能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結構和功能代償、重組的產生,一些繼發障礙如肌肉萎縮、壓瘡、關節攣縮、足下垂等都得到有效阻止,降低發發生率[6],提高了生命質量。
腦卒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直接影響康復出院指導計劃的實施,我們以人為本,耐心溝通交流,一對一在家訓練病人的同時,培訓家屬輔助訓練技巧,以取得病人配合及教會家屬為目的,幫助患者建立自信心,使其以良好的心態面對疾病,自覺配合及參與康復,真正回歸家庭和社會。
患者在家康復,節省醫療費用,減輕經濟負擔。腦卒中的康復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病人家屬的密切配合,醫護人員的細心指導和出院后的繼續康復訓練,并將延長到家庭護理中,才能降低殘障率,達到運動功能最大限度恢復的目的。
結論:通過對腦卒中患者實施家庭康復護理指導,減輕了并發癥的發生,杜絕了“廢用綜合征”的出現,降低了致殘率。家庭康復護理即醫生-護士-病人-家屬“協同”,對腦卒中病人的康復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郎艷霞,王玉華.腦座中患者早期康復的探討.國外醫學護理分,2005,24(5):249.
2 王艷,成翼娟.循征護理學.護士進修雜志,2003,18(1).
3 崔麗平,趙鳳春.急性腦卒中病人獨立步行能力預測及康復護理.護理研究,2003,17(12):1383-1384.
4 方定華,王茂斌,胡大萌.急性腦卒中早期康復的研究.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1,16(5):265-266.
5 張玉珍,蘇凡,陳尊霞.急性腦卒中早期康復訓練意義的研究.實用護理雜志,2001,17(4):91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