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學存在的問題范文
時間:2023-10-18 17:22: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精準醫學存在的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本文結合精準醫學概念,探討中西醫結合臨床教育如何在理念上、實踐中與現代醫學前沿接軌,同時分析中醫臨床教育與現代醫學前沿接軌存在的問題與對策,闡述如何在中西醫結合教育過程中樹立“衷中參西”的根本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學習模式。
關鍵詞:
個體化診療;精準醫學;中西醫結合;臨床教育
中西醫雖有不同的理論體系和歷史發展沿革,但二者從誕生之日起,都是以治愈疾病為目的,對于疾病認知模式雖有偏向“形而上”或“形而下”的差異,但其臨床療效的實現,必然都是通過對人體的病理狀態進行了調整而實現的。中醫現代化科研所作的努力就在于使中醫的診療方式能夠用現代醫學的方式進行闡釋,在保持中醫診療思維方式的基礎上,有利于深入理解中醫藥特點和優勢發揮的原理,這在中醫發展過程中,是有益且必要的一個環節。本文結合精準醫學概念談如何在中西醫結合教育過程中樹立“衷中參西”的根本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學習模式。
1在理念上中西醫結合臨床教育與現代醫學前沿接軌
由于時代背景和文化不同,中西醫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形成明顯差異。西醫的理論是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中醫理論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交織在一起,如中醫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氣、陰陽、五行,更多地是從哲學的層面進行人體現象的解釋,如果只從實證的角度評價,中醫理論就會被認為是粗糙和模糊的,然而中醫理論這種系統的、整體的、動態的對生命體的認識進而衍生的理法方藥體系,恰恰是中醫的特色和優勢所在,其明確的臨床療效使中醫具有了頑強的生命力,對此持一味否定和固步自封的態度都不符合中醫認識事物兼收并蓄的特點,而在與現代醫學結合時,完全可以“和平共處”“”,不必強求理論上的融合,而從尋求理念上的對接入手。在中西醫結合臨床教育過程中,對于最新的現代醫學概念,在充分認知的基礎上,應該學會與中醫學進行比較聯系,發現異同之處,從而加深理解。如當“精準醫療”等概念出現時,我們應該在臨床過程中將其與中醫的診療進行比較并進一步加深中西醫結合的理解。“精準醫療”(PrecisionMedicine,PM)是近幾年提出的新的醫學概念,它是通過深入了解每個患者的遺傳學和基因組學信息,力爭做出達到分子水平的準確診斷,為臨床治療決策和正確用藥提供詳細的參考依據,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療效果[1]。精準醫療是一種基于病人“定制”的醫療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醫療的決策、實施等都是針對每一個病人個體特征而制定的,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是在合理選擇病人自己的遺傳、分子或細胞學信息的基礎上進行的[2]。中醫診療過程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基于病人“定制”的醫療模式,根據每個具體病人在疾病過程中某一個病理階段的“證”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中醫的“病”“體質”,同時考慮到患者所處的地理環境、氣候環境,甚至要對患者的心理狀態、依從性要加以考慮,才能算是完成了一次“量體裁衣”式的診療。中醫將每一個可能影響疾病發生發展的因素加以考慮,并在臨床診療過程中加以處理或在醫囑中加以體現,雖不同于現代醫學精準醫療借助了先進的現代科技將遺傳信息與診療相對應,并做到精細、量化,但二者在診療過程中“量體裁衣”的個體化診療理念是一致的,并不存在沖突,隨著科技的發展,中醫也越來可能將其診治方式以更加客觀量化的方式加以呈現。認識到這一點,才會具備中西醫結合的思想基礎。通過深入比較精準醫療與中醫診療思維理念的異同之處,在中西醫結合教育過程中使學生更深入了解中西醫各自的優勢,在理論上“”,在理念上尋找共同的思想基礎,進一步進行臨床科研實踐,才能更好地進行中西醫結合。
2中西醫結合教育如何在實踐中與現代醫學前沿接軌
在中西醫結合臨床教育過程中,借助精準醫療等新的技術的出現,將其與中醫理念與臨床科研實踐結合起來,有助于使“衷中參西”的中西醫結合原則落實到臨床和科研實踐中。
2.1中西醫結合與現代醫學前沿接軌的臨床實踐
中醫與精準醫學結合,不是與精準醫學比較誰更能做到精準,而是應該思考在臨床上如何使之發揮更好的療效,精準醫學目前在腫瘤的治療中應用較多[3],采用的方法是根據患者腫瘤的特定基因選擇一種針對性的藥物進行治療,在此過程中,中醫與西醫結合的原則應該是“減毒增效”,盡管中藥在治療過程中對腫瘤的抑制作用不可忽視,但相對于靶向藥物治療的效果評價的證據尚未能完全按照循證醫學的規則進行,在抗腫瘤治療時,中醫藥的特色優勢主要不是針對腫瘤瘤體本身,而是著眼于人體的整體狀態,依據靶向藥物進行“精準治療”的過程中,患者出現的臨床不適癥候進行診治,通過發揮中醫藥“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的優勢,改善臨床癥候和病理狀態,以減少毒副作用,使“精準治療”能夠順利進行,從而達到“增效”的治療目標,如中醫聯合吉非替尼治療肺癌的研究,已總結出配合吉非替尼肺癌靶向治療20種常用中藥以及核心處方藥物:黨參、黃芪、金蕎麥、沙參、麥冬、龍葵、白英、甘草、黃精、紅景天。體現了扶正解毒的基本法則,在治療過程別重視從整體出發,調補肺、脾、腎三臟,靈活運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之法[4]。從臨床療效的角度,更好地進行中西醫結合的實踐。
2.2醫學科研中與現代醫學前沿接軌的中西醫結合實踐
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使醫學科研越來越精確,也成為精準醫療得以實現的基礎,這些組學的理念與中醫的系統觀念有相似之處。如“代謝組學”的概念,是由Nicholson等在1999年提出[5]。因其“組”“群”“譜”集成的功能特點,可以更好地反映中醫“證”的本質。使其成為證候標準化研究的一種有效的途徑,代謝組學的系統研究方法在本質上與中醫理論相一致。中醫采用多成分多靶點作用方法用于疾病的治療,與代謝組學的整體觀完全吻合[6]。目前已有較多中醫聯合代謝組學技術的研究,如王喜軍等[7]應用高通量、高分辨、高靈敏度的UPLC-MS分析儀器,結合模式識別、專家系統等生物信息學技術,建立黃疸證和陰黃、陽黃證的特征性代謝模式,并從微觀角度解讀黃疸、陰黃和陽黃證候的科學內涵。王廣基院士課題組[8-9]采用GC-TOF/MS分析冠心病不同中醫證型(痰阻心脈、氣陰兩虛、氣虛血瘀及氣滯血瘀型)患者血漿代謝譜,其結果顯示能將疾病組與健康組明顯區分,并與臨床中醫癥狀分級量化指標顯著相關,提示中醫分型的物質基礎可能正是代謝組學所研究的體內小分子化合物。代謝組學技術有利于助力精準醫學的發展,也有助于進行中醫“整體觀”臨床診療機制的闡釋,從現代科學角度進行中醫藥的繼承與發展,這種理念上的共通之處更易于進行中西醫結合。
3中醫臨床教育與現代醫學前沿接軌中存在的問題
3.1信中還是信西的問題
在中西醫結合的臨床教育中,要注意培養學生“衷中參西”的觀念,西醫臨床診療的過程中,以指南為參考依據,而中醫臨床的特點和優勢決定了其臨床統一模式形成的難度,因而在進行診療活動中,尤其是對于剛畢業的學生,西醫的診療相對易于操作,中醫的辨證相對較難把握,因而在心理上容易認為西醫更加客觀,中醫更加主觀,而且中醫的陰陽五行及中藥的四氣五味等與西醫學的認知在理論層面較難對應,所以在這個階段,臨床教育對樹立中醫臨床信心至關重要,一方面,要肯定西醫的認知模式的實用性,同時,要充分認識中醫臨床自身的特點、規律和優勢,不能一味地在理論層面尋找對應,而要更多地從理念上尋找共同點,如目前西醫學對中醫扶正、驅邪的理念,未病先防的理念,并不存在認識上的沖突,從中西醫的療效優勢上樹立自信,進而比較中西醫各自的優缺點,然后從相互彌補彼此的不足入手。隨著中西醫結合臨床實踐的深入,加深對彼此的理解,更好地為臨床診治疾病服務。
3.2會不會影響中醫思維的問題
中醫和西醫的思維方式有差異,西醫以客觀數據作為診療的依據,中醫通過望、聞、問、切收集的臨床資料進行辨證論治,收集到臨床信息都必須由臨床醫生進行主觀思維的綜合判斷,在中西醫結合教育過程中,要牢固樹立采用中醫思維方式進行臨床的思想意識,中醫辨證論治的整個過程必須完全按照理、法、方、藥的思維過程進行,在此過程中西醫學的認識作為參考,不能影響到辨證論治的思維過程,否則可能會影響中醫療效優勢的發揮。在中西醫結合臨床過程中,將理念的相同之處作為結合的切入點,將臨床療效的提高作為結合的目的,將機理的闡釋作為結合的手段,將理論的差異作為深入思考的方向,在保持自身特點和優勢的同時,借助現代科技,借鑒現代醫學研究方法,更好地將中醫臨床有效性的機制和原理加以闡釋,使中西醫能夠進行更通暢的交流,更好地為提高臨床療效作出貢獻。
作者:王睿林 單位:第三二醫院中西醫結合中心
參考文獻
[1]彭亦良,周雄.精準醫療對未來醫學發展的啟示與質疑[J].中國醫藥生物技術,2016,11(1):88-90.
[2]夏鋒,韋邦福.精準醫療的理念及其技術體系[J].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10,31(22):1-3.
[4]劉浩,林洪生.基于無尺度網絡分析中醫藥配合肺癌靶向治療用藥與處方規律[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5,33(7):1671-1673.
[6]賈偉,蔣健,劉平,等.代謝組學在中醫藥復雜理論體系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中藥雜志,2006,31(8):621-624.
篇2
現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醫療診斷、治療對科學技術的依賴性日益加強,醫學放射成像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就是眾多醫學技術的一種,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包括X線、CT、MR、超聲、窺鏡、血管造影等,影像學技術的發展,導致了臨床對影像學數據信息分析技術需求的增高,進而促進了醫學影像信息學的產生與發展[1]。醫學影像信息學指基于臨床醫學影像存儲與通信,應用計算機技術解決臨床影像分析、數據處理的技術管理系統,主要發揮收集和處理患者放射科的登記、分診、影像診斷報告以及放射科的各項信息查詢等臨床醫療信息的作用[2]。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影像學技術逐漸實現了數字化、無膠片化。臨床實例分析結果顯示醫學放射成像技術與醫學影像信息學相輔相承,共同促進、共同完善,本文主要對醫學放射成像與醫學影像信息學間的關系展開探討,以下是本次研究全部內容。
1.資料
1.1三維CT成像與醫學影像信息學
醫學放射成像技術能夠簡單、直觀的反應患者身體內部臟器、骨頭等病變情況,極大的提高了臨床診斷準確度及精密度。20世紀80年代以來,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計算機存儲量大、分析速度快等特點逐漸應用于醫學放射成像技術,醫學放射成像技術與醫學影像信息技術的結合促進了醫學放射成像信息的數字化轉變,簡化了醫學影像分析難度,提高了圖像分析的準確度,同時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能夠顯著提高放射成像圖片的質量,并且有助于醫學影像圖像數據的系統化管理,降低了工作人員勞動強度,同時有助于醫學信息系統化管理[3]。
具體應用實例包括三維CT隨著醫學影像學的發展其圖像分辨率、數據采集速度、射線利用率、人體射線吸收劑量分別向著更高、更快、更高、更低的方向發展,現代臨床應用的錐型束螺旋CT即隨著平板(2D)檢測器的發展,影像學的發展逐漸解決了傳統醫學放射成像不能解決的全身或者較長身體部位的檢查問題,錐型束螺旋CT重建算法極大的提高了醫學影像質量[4]。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計算機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與發展,實時X線平板(2D)檢測器技術逐漸成熟,克服了傳統組合斷層成像數據采集速度慢、噪聲干擾和幾何失真等問題,獲得高質量的實時數字X-線圖像,豐富和發展了臨床數字放射攝影和真三維CT圖像信息采集[5]。
1.2多源螺旋CT成像檢測技術與醫學影像信息學
傳統螺旋CT成像檢測技術受信息采集時間、螺旋速度等限制,很難對運動心臟的臨床數據進行采集。計算機軟硬件、多媒體以及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促進人類生活方式及生活水平不斷發展的今天,患者及臨床醫學對醫學影像的需求及要求不斷增長,這些均在極大的程度上促進了科學工作者對醫學影像技術的改革,為了克服傳統螺旋CT成像檢測技術的上述不足,科學工作者逐漸將醫學影像信息學技術應用于醫學成像領域,2005年SOMATOM Definition雙源螺旋CT檢測器應用而生,該檢測技術解決了單源螺旋CT檢測器不能解決的心臟及冠狀動脈情況的觀察,但是雙源螺旋CT則不存在精確重建的算法,為了克服這一技術問題,多源錐束成像裝置應用而生,這一技術發展得益于醫學影像信息學的發展實現了快速、精準控制多個X射線管,進而實現了同時獲取多投影角下的投影數據信息,這重建[6]。醫學影像信息學的發展促進了醫學放射成像技術向著更加快速、精準、方便的方向發展,同時還增加了醫學影像信息存儲量,同時能夠實現影像信息的遠程分析。
1.3電子掃描CT與醫學影像信息學
電子掃描CT是采用掃描電子束X射線進行醫學影像信息采集的醫療器械,該設備依靠陰極X射線管發射的電子束沿軸線加速與聚焦進行的順序觸發式掃描,能夠應用于動態心臟檢查。但是傳統電子掃描CT成像檢測器上不能裝防散射柵葉片,因此不能保證醫學圖像質量由于散射而受到影響,同時檢測器上香蕉形的放射剖面嚴重降低了系統的幾何劑量效率,此外傳統X線管的功率比較低,一般不適用于大體形的病人應用,受環境影響較大[7]。隨著醫學影像學的發展,逐漸克服了電子掃描CT的上述不足,綜合了錐束螺旋CT與電子掃描CT的共同優點,對電子掃描CT設備進行改造,設計了一個供小動物成像用的電子束微型,并改進了計算機數據處理系統,有效地克服了傳統電子掃描CT圖像質量差、幾何效率低、信噪比大等缺點。電子掃描CT的發展同時刺激了椎束變螺旋CT理論的發展。
2.討論
醫學影像信息學的不斷發展,實現了對醫學放射圖像的數字化分析與存儲,這一改變在一定程度上極大的節省了醫療成本,同時數字化醫學影像信息存儲節省了存儲空間,提高了臨床工作效率,而且克服了傳統圖像儲存存在的圖片因長時間存放而褪色、失真等問題,降低了醫院信息管理費用,而且醫學影像學的發展導致了醫學放射成像技術的發展導致的工作效率的提高,極大的增大了醫院的經濟收益。醫學影像信息學的發展,簡化了醫生的工作內容,有助于提高醫院的診斷水平及準確度的提高,而且有利于醫院對典型病理信息的收集、存儲及管理,同時實現了全面的醫療技術交流,有助于醫學技術的成熟與發展。
綜上所述,醫學放射成像與醫學影像信息學間相輔相承,共同發展。醫學影像信息學的發展一方面無形的促進了醫學放射成像技術的發展,進而促進了醫學影像信息學的逐步完善;另一方面醫學放射成像技術以及醫學影像信息學的不斷發展,促進了計算機技術在醫學領域的廣泛應用,實現了醫學技術的快速、精準、方便、廉價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振國,徐崇強.數字化X線成像在臨床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工程,2011,19(12):113-115.
[2]曹厚德.醫學影像網格技術―醫學影像數據共享的新動向[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7,41(2):115-116.
[3]李小虎,束宏敏,李曉,等.醫學影像學科學研究的特征及發展變化方向[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4,3(10):30-36.
[4]張建年.多層螺旋CT在鑒別新舊胸腰椎壓縮骨折中的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1):142-143.
[5]謝顯孝,張勇.數字化X線成像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09,(2):75-76.
篇3
梁園區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894戶,7128人。其中因病致貧1363戶,2718人,占貧困戶的38%。
一、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效
(一)認真開展精準核查,實施大病、慢病精準救治。依托河南省健康扶貧動態管理系統,以區扶貧辦提供的數據為基礎,采取數據對比,入戶確認等方式,共核實患有慢性病人員2097人,大病患者21人。所有患病人員均根據病因、病情分類建卡、建檔,實行一人一檔,一人一卡,分類救治,按照保證質量,方便患者,管理規范的原則,對于救治對象進行分類管理,定點救治。對于能夠一次性治愈,集中力量開展專項救治,對需要住院治療的,由縣級人民醫院實施救治;對于需要長期治療和康復的,由鄉鎮衛生院或村衛生室在上級醫院指導下,實施治療和康復管理,做到精準到人,精準到病,精準施策,并且結合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日常工作,建立上門隨訪制度,將因病致貧貧困人員納入醫療服務重點管理對象,按照健康檔案病種管理要求,開展有針對性的隨訪、指導、康復等個性化幫扶服務,使貧困患病得到更優質更滿意的醫療服務。
(二)著力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切實增強健康扶貧的深度。
1、夯實基層衛生網底,實施“基礎建設工程”。
加速推進貧困村衛生室建設,梁園區原有18個貧困村,已建設完成標準化村衛生室18所。疾控中心已投入使用,市婦幼保健院建設項目即將完工并進行內部裝修;梁園區中醫院建設項目已完工,正在進行內部裝修;梁園區所有鄉鎮衛生院全部改建結束,達到每個鄉鎮有一所標準化衛生院的要求。
2、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落實“369”人才工程。
通過落實醫學院校畢業生特招計劃、全科醫生特設崗位、369人才工程、基層骨干醫師培訓計劃、基層衛生人員在職學歷提升計劃等7項行動計劃。對全區鄉村醫生進行專業培訓,大大提升了鄉村醫生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為貧困鄉醫療機構培養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醫療衛生專業人才。各個醫療衛生單位利用“三項活動”契機,大力改善基層醫療機構基礎設施,提高服務質量和技術水平,加快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和人才培養力度,力爭基層中醫藥人員配備達到國家標準,截止目前特招醫學院畢業生314名,全科醫生轉崗培訓233名,住院(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合格280名。
3、凝心聚力,持續推進幫扶力度。
區衛健局一直在實施二級醫療機構對口幫扶基層醫療機構業務幫扶、人才幫扶計劃,通過業務以上帶下,人才培訓、進修等措施,逐步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整體管理水平和業務水平,把多方面力量集中基層,讓群眾在家門口即可解決看病就醫問題,多方面推進健康扶貧工作,讓群眾看病就醫放心,安心。
(三)落實便民措施,打通健康扶貧“最后一公里”。
1、強力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截止2018年度,全區家庭醫生簽約223267人,占總人口35.2%。貧困人口簽約7128人,簽約覆蓋率100%。自今年國家衛健委指導、組織、開發,運營的中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網絡平臺,推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智能化,截止目前通過“家庭醫生平臺”簽約25577人。
2、嚴格執行困難群眾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即時結算服務。對貧困人員開展優質服務,在縣域內醫療機構住院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全部享受“一站式”即時結算和先診療后付費服務。保障貧困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醫療服務,也為貧困患者減少不必要的報銷程序,使貧困患者看病、就醫無壓力、無負擔。縣域內各醫療機構共設立貧困患者專用窗口33個、“愛心病房”專用床位50余張。截止目前“一站式”即時結算3468人次,享受先診療后付費 1826人次,免收押金金額522萬元。
3、充分發揮醫療救助托底保障作用,實施扶貧醫療救助。將農村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醫療救助范圍,實現應救盡救。區財政部門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等困難群眾每人每年交120元購買住院醫療再補充保險,籌措200萬啟動資金為全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行兜底醫療救助 。
4、全面開展送醫下鄉,進行義診活動。 全區各醫療機構積極組織下鄉義診活動。在義診現場醫護人員熱情地為當地村民量血壓、測血糖、把脈問診、開具處方,耐心解答就診村民咨詢的健康問題,并根據病情及時制定出診療方案,發放了健康教育宣傳資料,對村民進行健康知識宣教,以提高他們的預防保健意識。讓廣大村民,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熟悉了解貧困戶應該享受的醫療保障救助各項政策。各鄉鎮衛生院開展“認門入戶”宣教咨詢,通過入戶走訪、電話隨訪等形式,為轄區內殘疾人、貧困戶等特殊人群主動服務。對行動不便的貧困、疾病患者進行入戶診查。
5、配置愛心保健箱,情暖貧困群眾。為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統一免費配備健康扶貧愛心保健箱,總計3048個,每個箱內配備價值80元左右的常用藥品。免費發放健康扶貧服務卡、就診卡、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卡。
6、積極開展全區健康扶貧大走訪活動。衛健局組織全區鄉衛生院院長進行健康扶貧大走訪活動。要求8個鄉鎮衛生院院長按照不漏一戶不落一人的要求,全面摸清貧困人員看病報銷等現實困難和具體問題,并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面對面與貧困人員進行溝通,做到了因戶而異、因人施策、對癥下藥。通過健康扶貧大走訪,全面掌握貧困戶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精準制定"一人一策"健康幫扶計劃,切實解決每一個家庭看病難的問題,解決了實際難題,增進了群眾感情,為促進全民健康奠定堅實的基礎保障。
7、加大督導力度,確保“問題清零”。加強督導檢查,確保健康扶貧工作任務落實到位。制定了一年四次督導方案,衛健局分成四個督導組,分片包干負責健康扶貧工作督導,認真開展督導工作,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確保措施落實到位,工作取得實效。針對在各單位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形成問題清單,在落實工作的過程中保持頭腦清醒,切實增強健康扶貧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要緊盯問題整改,針對督導發現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分門別類,建立臺賬,整改銷號,全面做好“問題清零”工作。
8、深入開展政策宣傳。將健康扶貧政策歸納整理,在全市率先開展“健康扶貧政策系統解讀”專題培訓,并印制了“一本通”小冊子10000本、印制宣傳海報10000張,宣傳單20000 份,在每個村委會和貧困戶家中進行張貼,動員全區衛生系統醫務人員進村入戶,走進田間地頭,開展健康知識宣傳、提供咨詢服務。目前,已開展義務巡診300余次,免費發送藥物價值約10萬元,免費發放健康知識手冊、政策解答手冊2萬冊。有效的提高群眾對扶貧政策的知曉率 。
(四)強力推進“三化建設”,提升健康扶貧工作水平和成效。
為統籌推進我區健康扶貧工作提質增效,加快建立科學規范、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健康扶貧長效工作機制。積極落實精準扶貧,積極探索精準健康扶貧新模式,對扶貧工作中存在的服務能力不足、制度不完善、標準不統一、服務不規范的提升。規范制作家庭簽約醫生聯系牌約3000個,健康扶貧政策和健康知識宣傳欄50多個。
(五)多措并舉開展“兩篩”“兩癌”工作,保障婦幼健康。
為做好婦幼民生實事,結合我區實際,采取多種舉措,保障了“兩篩”“兩癌”工作扎實開展。截止12月底,我區彩超檢查4769人,完成比率45.45%;血清學篩查人數6454人,完成比率61.5%,新生兒兩病篩查人數10365人,完成比率為97.34%,新生兒聽力篩查人數10184人,完成比率為95.64%,乳腺癌篩查人數2015人,完成比率100.3%。宮頸癌篩查人數5015人,完成比率100.3%。
二、存在的問題
(一)健康扶貧檔案管理不到位。個別健康檔案不能全面反映患病人員疾病狀況,實際有多種慢性病,而檔案僅記錄一種或兩種。體檢手段單一,不能根據疾病有針對性的檢查。
(二)對患9種大病和30種慢病人員的隨訪不能全部做到及時記錄和更新,沒有系統的管理隨訪記錄臺賬。建檔立卡貧困戶的30種慢性病不能完全做到管理和隨訪,只有公共衛生管理的四種慢性病納入隨訪管理。
(三)貧困人員醫療保障措施落實困難,尤其是醫保由人社部門統一管理,溝通不暢、落實困難,雖然與區人社部門反映,但效果不好。
(四)健康扶貧政策宣傳不夠深入。在政策宣傳過程中存在“蜻蜓點水”的現象,給貧困人員的政策宣傳過程中只重視知曉率而忽略了特殊群眾的需要,比如:老年群體對政策的了解不夠全面,部分文化程度較低的貧困人員不能完全知曉政策的普惠性。
三、下一步工作規劃
(一)規范醫療服務能力。嚴格落實區鄉村醫療衛生機構“五個一”標準化建設,在床位設置,診療服務建設,人員配備,醫療質量等方面進一步提升。
(二)強化貧困人口兜底醫療保障。依據梁園區脫貧攻堅小組實施方案,對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報銷后個人自付住院醫療費用通過兜底保險和特殊救助資金解決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問題,將農村貧困門診大病,長期慢性病醫療費用個人自付比例控制在全省標準之內。
(三)規范家庭醫生簽約,強化履約,確保高質量服務。
進一步加強對全區簽約醫生和團隊的技能培訓工作,完善簽約服務團隊人員組成,協議書規范化,在穩定簽約數量,鞏固覆蓋面的基礎上,把工作重點轉向提質增效上來,力爭做到簽約一人,履約一人,坐實一家,滿意一家。強化履約責任和履約質量,不斷提高貧困人口對簽約服務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依托“中國家醫平臺”,向簽約居民提供高質量的“家庭醫生+服務團隊+支撐平臺”層級化團隊服務,同時將服務人數,履約質量納入專項考核,對家庭醫生嚴格落實獎懲制度。
篇4
大眾醫學:什么是腦腫瘤?腦腫瘤就是腦癌嗎?
毛穎:腦腫瘤是顱內腫瘤的簡稱,常造成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嚴重時會危及生命。腦腫瘤和身體其他部位的腫瘤性疾病一樣,也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腦膜瘤和垂體瘤都是發病率較高的大腦良性腫瘤。通常人們所稱的“腦癌”,泛指大腦惡性腫瘤,腦膠質瘤是最常見的一種腦癌。大腦良性腫瘤“性情“”比較“溫和”,生長較為緩慢,手術能夠根治,復發率比較低;大腦惡性腫瘤“性情“”比較“殘暴”,通常需要手術切除配合放療和化療等,難以根治。絕大多數大腦惡性腫瘤會復發,對患者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很高,也是目前臨床上神經外科需要重點攻克的難關之一。
大眾醫學:腦癌主要分幾類?預后如何?
毛穎:大腦腦癌的分類比較多,具體取決于病理診斷。就腦膠質瘤而言,分類方法取決于兩方面:一方面是病理診斷,按以往診斷標準大體可以分為星形膠質細胞瘤、少突膠質細胞瘤、少突-星形膠質細胞瘤和膠質母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相對預后最差,少突膠質細胞瘤則預后較好;另一方面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分級標準,分為I~IV級,I~II級稱為低級別膠質瘤,III~IV級稱為高級別膠質瘤,分級越高,惡性程度越高。2016年,WHO對腦膠質瘤重新制定了診斷標準,引入了分子診斷指標。我院目前已經對腦膠質瘤患者常規開展分子病理檢測。
腦腫瘤基因檢測技術有助于判斷腦膠質瘤患者預后
近年來,隨著腦腫瘤基因檢測技術的不斷發展,結合分子病理結果來判斷腦膠質瘤患者的預后是一種較為精準的方法。例如,IDH1基因突變、MGMT啟動子甲基化、1p19q染色體共缺失等,都是提示患者預后較好的分子指標。
大眾醫學:腦膠質瘤發病情況如何,哪些人更容易發生?
毛穎:隨著CT和磁共振等大型醫療檢測儀器廣泛應用于臨床,以及民眾健康意識的提高,腦癌的檢出率逐年增加。2011年,中國腦腦癌發病率為6.47/10萬,占全部惡性腫瘤的2.59%,位居全部惡性腫瘤發病率第9位,病死率位居全部惡性腫瘤第8位。腦膠質瘤是大腦惡性腫瘤中發病率最高的,2007~2011年美國統計資料顯示,腦膠質瘤發病率占所有大腦惡性腫瘤的80%;2003~2007年上海地區統計資料顯示,腦膠質瘤占所有大腦腫瘤的25%,男性好發;我院回顧了1951~2011年手術獲得的病理標本,腦膠質瘤標本占40%左右。
大眾醫學:腦膠質瘤患者增多與近30年來手機的廣泛使用有關嗎?
毛穎:和大多數癌癥一樣,腦膠質瘤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目前普遍的觀點認為,人體內單個細胞的基因變異是導致腦膠質瘤發病的源頭因素。環境、食品、情緒、感染等因素均可能導致細胞變異,唯一確定的因素只有X線輻射。這引出了一個公眾關注的話題,現代人手機使用頻率極高,會不會導致腦膠質瘤的發生?近30年來,上海腦腫瘤的發病率持續增加,而這30年恰恰是上海手機普及率井噴的一段時期。我院曾經對國際上有關手機使用與腦腫瘤發病關系的論文進行總結和分析,結果發現:同側、長時間的手機使用與腦膠質瘤患病風險密切相關,在長時間使用手機的人群中,低級別膠質瘤發生率明顯增加,20~29歲是腦膠質瘤的高發人群,這一結果與國際癌癥研究署主張的“將射頻電磁場定義為人類可能的致癌劑”不謀而合。
手機使用與腦腫瘤關系的研究
國際上有多家機構開展了手機使用與腦腫瘤關系的流行病學研究,其中數據最全的項目有兩個。①國際癌癥研究署的INTERPHONE項目:研究發現,最高級別的重度手機使用者(30分鐘/天,持續10年)患腦膠質瘤的風險增加,但較低暴露不增加患病風險。遺憾的是,其他研究不能重復這一結果。②Hardell研究小組的研究項目:該研究主要針對不同年齡組(20~80歲)的病例進行對照研究,結果發現,腦腫瘤與手機使用之間存在正性關系,20~29歲人群相對危險度最大。
大眾醫學:腦膠質瘤有哪些早期跡象?
毛穎:相對于其他類型的癌癥,腦膠質瘤早期的臨床癥狀并不十分典型,主要可以歸納為三種情況:①腫瘤生長在大腦內,形成了局部占位效應,引起顱內壓力增高,患者會出現頭痛,嚴重者會出現“顱內壓三聯征”――頭痛、嘔吐、視物模糊。②腫瘤壓迫臨近的腦組織,造成局部神經功能障礙,比如壓迫腦運動功能區,會造成肢體乏力,甚至偏癱;壓迫語言功能區,會造成言語不流利,甚至失語;壓迫情感功能區,會導致情緒淡漠和記憶力下降。③腦腫瘤的存在還會導致大腦電生理功能的異常,引起大腦局部異常放電,患者可能出現癲癇發作,也就是人們俗稱的“羊癲瘋”。癲癇發作的形式多樣,最為常見的是短暫意識喪失、肢體抽搐、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
大眾醫學:長期頭痛,會不會得腦癌呢?
毛穎:頭痛是大家都很關注的問題,也是最常見的臨床癥狀。很多老百姓一出現頭痛就會悲觀的認為“是不是腦子里面長了東西”“L期頭痛肯定是得了絕癥”。其實,頭痛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頭痛時間可長可短,程度可輕可重,伴隨癥狀可有可無,不同的頭痛類型往往提示的頭痛原因也不盡相同。腦膠質瘤引起的頭痛大多數是占位效應導致的顱內壓升高所引起,發展過程較漫長。若腫瘤短期內明顯進展或者出現瘤內出血,患者會出現急性頭痛發作,此時必須引起重視。對于普通人而言,如果長期頭痛,經濟條件又允許,每年體檢時宜增加頭顱磁共振檢查,對于早期發現顱內病變有很大幫助。
大眾醫學:有沒有簡便有效的腦膠質瘤篩查辦法?
毛穎:頭顱CT是篩查顱內病變的“第一道屏障”,快速、便捷,各大醫院急診均能開展。但是,CT僅僅能夠幫助發現顱內病灶,大多數情況下無法判斷病灶的性質,甚至會遺漏一些微小病灶。通常,在CT發現異常情況后,醫生會建議患者接受頭顱磁共振(MRI)檢查。目前認為,MRI是確診腦膠質瘤的主要檢查手段。若MRI仍然難以確診,PET/CT是一個很好的補充檢查措施。
特別提醒定期體檢不要漏了腦部檢查
腦膠質瘤的早期癥狀不典型,體檢時可以增加頭顱磁共振檢查項目。?尤其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認知水平下降,早期常因記憶力下降、精神癥狀等原因而被誤診。因此,定期體檢時,千萬不要漏了腦部檢查。
大眾醫學:腦膠質瘤怎么治療?
毛穎:一旦確診為腦膠質瘤,“積極就醫、長期隨訪”將會成為每一個患者的指導原則。目前比較公認的腦膠質瘤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切除、放療和化療。手術治療是根本,除了可以取出腫瘤組織進行病理檢查,明確是哪種類型的膠質瘤外,還可以起到降低顱內壓力的作用。手術后,再根據膠質瘤的惡性程度進行化療或(和)放療。部分膠質瘤由于生長部位較深,或者已經在顱內廣泛播散,無法進行手術切除,神經外科醫生會針對顱內病灶進行穿刺活檢,在明確病理診斷后,進一步實施放療和化療。規范的治療能夠有效地延長腫瘤的復發時間和患者的存活時間。
腦膠質瘤須盡早治療
雖然腦膠質瘤病理類型各不相同,惡性程度也大相徑庭,但不論何種類型的腦膠質瘤,都會發生腫瘤進展。相關研究發現,在一批無意發現腦膠質瘤的患者中,腦膠質瘤每年都會按一定的速度生長,越到后期,腫瘤細胞的生長速度越快,最終可能造成患者顱內壓增高,甚至發生腦疝,危及生命。診斷明確為腦膠質瘤的患者應盡早至正規醫療機構就診,規范治療。
大眾醫學:華山醫院在治療腦膠質瘤方面有哪些特色?
毛穎:除了規范化治療外,近年來中國神經外科領域針對腦膠質瘤做了大量研究,對腦膠質瘤的認識也不斷深入,結合國際先進診療技術,對膠質瘤的診療做出了很多有效的變革,從“統一化”的治療模式轉變為“個體化”,從“一味追求腫瘤切除程度”到“以保護腦功能為前提的最大范圍切除”,從“組織學診斷”發展為“分子水平診斷”,從“神經外科單兵作戰”過渡到“多學科合作診療”,給腦膠質瘤患者帶來了福音。我院在國內率先成立了膠質瘤亞專科,并逐步引入了“高場強3.0T術中磁共振”“清醒麻醉聯合多模態神經導航”“膠質瘤分子病理診斷”和“個體化免疫治療”等先進技術和理念,體現在從手術到放療、化療的每一個環節。
大眾醫學:手術會損傷患者的神經功能嗎?
毛穎:目前,腦膠質瘤的手術治療采取的是“最大限度安全切除”原則,即在切除腦膠質瘤同時,盡可能保護患者的大腦功能,使患者術后可以獲得較高的生活質量,重返正常的社會生活和工作。對于一些腫瘤位于腦功能區的患者,手術中我們會將患者喚醒,聯合電生理監測和功能磁共振導航,精準地定位腫瘤邊界和腦功能區,再實施手術切除,同時進行術中磁共振掃描,及時發現殘余的腫瘤,再進行二次切除,最大限度地提高腦膠質瘤的切除率,有效降低患者術后的神經功能障礙。對于切下的腫瘤標本,我們會進行分子病理檢測,更準確地判斷患者預后,提高放療、化療敏感性,發現潛在的治療靶點,實施個體化的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通過一系列的臨床治療,使腫瘤復發時間明顯延長,患者總體生存時間明顯延長。以最惡性的膠質母細胞瘤為例,國際報道平均生存時間12.5個月,而我院2014年已經達到19.6個月,且這一時間仍在不斷延長。
腦膠質瘤患者術后需要注意什么?
腦膠質瘤患者術后,需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控制癲癇。特別是術前和術后就存在癲癇發作的患者,一定要堅持標準的抗癲癇治療,切勿輕易減少藥物劑量或停藥。第二,密切隨訪,患者術后三個月,以后每六個月定期到醫院復查磁共振(MRI),包括平掃和增強。第三,堅持康復訓練,存在神經功能障礙的患者術后應堅持康復訓練。
大眾醫學: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在腦膠質瘤治療中發揮了哪些作用?
毛穎:隨著醫療水平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在的放療和化療技術已今非昔比。過去損傷大的全腦放療已被適形調強的局部放療取代,醫生會根據腫瘤的大小、部位、形態,以及與大腦重要功能結構的關系,精心設計放射劑量分布,準確地照射腫瘤并保護正常組織。而化療與放療同步應用,以及放療后追加數個療程的化療是另一個進步。醫生根據生物靶標,可以對不同患者進行選擇性化療,既提高療效,又可避免盲目用藥,減少副作用。此外,有針對性的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的問世,也給腦膠質瘤患者帶來了福音。由于這些治療均需要醫生針對患者的情況制定“個體化”方案,故可以認為,腦膠質瘤的治療正向“個體化”“精準化”治療邁進。當然,無論是手術,還是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多學科協作的力量不可忽視,這也是目前腦膠質瘤診療的趨勢,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患者的醫療安全和診療效果。目前,全國多家醫院都擁有針對腦膠質瘤的多學科協作團隊,部分神經外科診療中心還設有膠質瘤多學科診療門診,給患者帶來諸多便利和實惠。
大眾醫學:腦膠質瘤術后復發,怎么辦?
毛穎:腦膠質瘤復發后的治療可以說是全世界的一大難題,原則是能夠手術,先考慮再次手術;如果無法手術,則輔以個體化的放療和化療。放療的作用非常顯著,主要方法包括:普通放療、伽馬刀、射波刀和質子刀。其中,普通放療是應用最廣泛的,現在已經發展到三維適形放療,盡可能地保護正常腦組織。
大眾醫學:伽馬刀治療腦膠質瘤效果好嗎?
毛穎:伽馬刀或許是普通老百姓經常會聽到的一個醫學名詞。然而,伽馬刀治療腦膠質瘤是否有效,目前還沒有非常權威的數據證明。可以肯定的是,伽馬刀必須與放療或者化療聯合使用,才可能取得一定治療效果。此外,腫瘤體積較大、周邊水腫明顯的腦膠質瘤,采用伽馬刀治療是不合適的。
大眾醫學:您對防治腦膠質瘤,有哪些建議?
毛穎:腦膠質瘤的治療是一項比較復雜的系統工程,而隨著神經外科醫生對腦膠質瘤認識的不斷深入,會使得整個治療過程更傾向個體化和精準化。至于如何預防腦膠質瘤的發生,尚無統一的說法。對于已經發現顱內病灶的患者而言,如下的建議是非常有效的:切莫諱疾忌醫,一旦確診,應盡早就診,在專科醫生指導下接受規范化治療;堅持定期和長期隨訪;如果術后出現出血、神經功能障礙,積極地接受早期康復治療也十分必要。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保持樂觀的心態,積極配合醫生治療的決心和戰勝病痛的信心。
大眾醫學:在治療腦膠質瘤過程中,有沒有令您記憶深刻的病例?
毛穎:作為一名從醫接近30年的神經外科醫生,我個人對于膠質瘤的認識也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治療腦膠質瘤是我職業生涯的起點,因為我最早獨立主刀的手術就是腦膠質瘤切除術。20年前,還沒有所謂的神經導航,所有的膠質瘤切除手術都憑醫生的肉眼和手感來確定腫瘤的邊界,以及定位一些關鍵的腦功能區。往往一臺手術非常成功,感覺腫瘤已被完全切除,但患者術后卻出現了難以解釋的偏癱、失語等神經功能障礙。還有一些手術,當時亦感覺非常成功,但術后患者很快出現腫瘤復發,甚至死亡。曾經有一個患者在我手上先后接受了四次腦膠質瘤切除手術,那個時候,我深深感覺到神經外科醫生的無力。后來,我們通過大量的研究,有賴于科技水平和設淶母新,才知道精準定位功能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與國際同仁的交流以及自己團隊的研究,我開始關注膠質瘤的分子生物學特性,逐步確立新型的膠質瘤治療理念:以手術為中心,配合個體化的放療和化療,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生存時間。
大眾醫學:對腦膠質瘤診療的未來,您有哪些展望?
篇5
有沒有辦法將癌癥轉變為可控的慢性病?
“人類所有的疾病除了創傷以外都和遺傳基因相關,其實癌癥就是一種基因組疾病。”余偉師對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Health,NIH)院長弗朗西斯?柯林斯說過的這句話,一直記憶猶新,冥冥中他和同伴創業賽福基因也與這句話有關。
如何通過基因層面來防治癌癥?要通過基因檢測和與之相對應的解決方案。而現實的狀況是,中國目前還缺乏完整的數據庫,其次是生物信息分析和解讀時效低、成本高,此外基因檢測服務和臨床醫生之間存在斷層,有效溝通不足而導致檢測報告不容易被理解。基于這些痛點,賽福基因團隊決定放棄美國的工作,回國創業,他們的愿景是,結合生物信息學和分子醫學的技術去開發基因數據分析平臺,幫助醫生更精準地對疾病患者,尤其是癌癥病人的診斷分型與治療。
眾籌智慧
在創立賽福基因之前,余偉師在NIH下屬的最大機構――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那個時候關于基因測序“精準醫學”的計劃還沒有被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式提出來,他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有沒有辦法讓這些研究基因數據的科研學者跟醫生合作把致癌的可控因素查出來,增強醫生對疾病診斷的準確率,提高癌癥治療的有效率,或者說把癌癥變成一種可控的慢性病。
幸運的是,期間余偉師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創業初期,5個同伴,有住紐約的,有住新澤西的,有住華盛頓的,有學生物信息學的,有研究分子醫學的,有學分子遺傳學的,還有在耶魯大學讀應用數學的博士、畢業后開始做基因數據分析的,大家利用周末電話會議湊在一起,頭腦風暴,討論如何整合不同專業的專家學者智慧、把基因組數據分析的流程制定出來。
余偉師本人有11年的基因和疾病相關領域的研究經驗,2013年開始創建這個團隊,2015年帶著團隊回國創業,其他的聯合創始人,比如,技術總監劉湘濤是耶魯大學應用數學博士,市場負責人賈洪濤是俄亥俄州立大學生物醫學博士,運營負責人梁萌萌是南加州大學病理生物學博士。
待到賽福基因回國創業時,已經是整合了64位美國博士專家的團隊,通過兩年時間構建了與基因有關的三大數據庫網絡――疾病、基因、藥物之間的關聯,其中包括11000多種疾病相關的基因與基因突變位點信息;通過數據庫的整合,構建自動化、智能化的基因數據分析平臺;同時他們也注意嚴格把控數據的安全性,將數據端、分析端和應用端隔離,從源頭杜絕數據的安全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基因數據量的增加,團隊如何解決專業分析與解讀的速度問題?“雖然說我們單個樣本分析能保證時效,如果大量的樣本數據未了怎么辦?我們從有這些想法起就開始以‘眾智’的理念,眾籌智慧,吸收更多的專家學者參與進來。”余偉師介紹,回國后,團隊專家一部分全職在北京,另一部分在海外以“顧問”的形式為賽福基因提供智慧支持。
其中是否涉及學術專利的問題?余偉師說,團隊對此相當謹慎。一方面,這些顧問在貢獻自己的知識智慧時,并不占用其所在機構的資源,比如他原來做基因組分析是用老鼠做樣本,在賽福基因的顧問服務則是將這些分析原理運用到人體樣本上;另一方面,針對疾病和癌癥,他們會利用一些公開的文獻數據庫,整合一些有價值的信息、以建立賽福基因的相關數據庫,這也是“顧問”能夠貢獻智慧的;再者,賽福基因在美國也有自己的專業律師顧問,從一開始就對這些風險進行把控。
“人”,以平臺的形式、共享經濟的方式聚攏這些基因數據分析領域的專業人才,是賽福基因的一大優勢。余偉師介紹,在全球范圍來看,基因檢測技術領域里專家級別的人才,主要集中在美國,而且培養的成本都很高。相較而言,生物信息學在中國是這幾年才興起來的,而且基因檢測某種程度上是“綜合性”學科,真正要做生物信息學的分析,至少得有數學、生物學兩方面的專業背景,甚至是將計算機技術一起結合使用。同時,在中國做生物信息分析的成本非常高,還沒有非常專業的遺傳咨詢師,時效性就降低了,而且要從美國聘請相關專家回國成本相當高。
搭建基因數據分析平臺
如何以“眾籌智慧”的方式,快速積聚專家人才?如何讓基因數據分析這一完全依賴人和設備的技術服務,能夠越來越自動化、智能化?這是基因檢測領域的玩家們都在思考的,在中國這個領域的先進入者如華大基因,創新團隊如賽福基因皆是。
賽福基因現在一方面在完善基因數據分析的相關數據庫建設,另一方面在推進自動化、智能化的基因數據分析平臺的IT化建設,最終要實現在平臺前端將客戶原始數據上傳,最后能夠看到相對簡單直接的數據解讀結果信息。
在余偉師他們的設想中,當整合了一定數量的專家博士做平臺級的服務,慢慢建立中國人自己的數據庫,結合自動化、智能化的基因數據分析平臺,賽福基因能更高效地與國內的醫院、科研機構、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深度合作。
余偉師說,賽福基因專注于中國人基因組大數據在健康管理與疾病診療領域的產業化應用,希望建立中國人的基因數據庫,也希望打造出國際一流的基因數據分析平臺。
賽福基因一方面與之前醫院的合作項目不斷深入,比如北大腫瘤醫院,展開了多個項目的深度合作,在不同胃癌表型的臨床樣品中,挖掘潛在的與致病以及藥物敏感性相關的生物標志物,已經取得了很好的結果;另一方面,在過去的幾個月內,憑借賽福基因數據分析與個性化解讀的核心優勢,與國內外十余家三甲醫院,以及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Cleavland Clinic)、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院等建立了緊密合作關系,其中包含臨床產品推廣與臨床基礎研發,涉及腫瘤、心血管疾病、神經性疾病、糖尿病、自閉癥等多種疾病的臨床診斷與治療。此外,賽福基因已經與諾禾致源、藥明康德、云健康、海普諾斯、瑞奧康晨、百諾等第三方檢測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就其各自的需求提供數據分析或解讀服務。
篇6
1 高等院校英語語言學課程教學背景
隨著我國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醫學在教學過程中已逐漸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因此在醫學教學過程中英語語言學已得到重視。在以往醫學教學中,高等醫學院校將專業知識教學作為重點教學內容,而忽視了英語教學的重要作用,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相關的醫學知識已得到國外的重視,因此在現如今醫學教育中英語語言教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醫學英語語言學的主要教學目的是為了幫助醫學生更好地進行英語交流。因此提高醫學英語語言交際能力是醫學英語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醫學英語語言學教學的宗旨。
醫學英語語言學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相關文化素質教育,高等醫學學生應熟練掌握聽、說、讀、寫、譯這五種英語語言能力。英語語言學在醫學教學過程中應以日常工作為重點進行學術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應充分了解我國醫學英語語言學存在的不足,在日后的學習過程中,對不足之處進行重點學習,從而使我國醫學英語語言學得到顯著提高。
2 我國醫學英語語言學存在的不足
現如今,我國醫學英語語言學師資力量不完善,相關教育人員沒有足夠的教學經驗,并且醫學英語教育與日常英語教學存在一定的差異。日常英語教學有一定的教育模式,并且詞匯較為簡單。而醫學英語語言教學中有許多專業詞匯,導致學生在日常學習及應用中難以掌握。因此,醫學英語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應適當加人教學技巧,方便醫學學員記錄,并充分掌握學習方法。
其次在醫學英語語言教學中,許多學員對英語學習不重視。近幾年隨著人們對英語語言學的不斷研究,認知醫學英語語言學理論日益豐富,認知英語語言學涉及的領域隨之擴大。
(1) 醫學英語語言學詞匯的復雜性
醫學詞匯本身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對于初學者而言難度極高,學生需具備扎實的醫學專業知識,在此基礎上才能夠展開醫學英語語言學的學習,大批量的英文專業詞匯是醫學英語語言學中的難題。學習者在記憶單詞的過程中,不僅花費大量的時間,且由于英文單詞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記憶不夠深刻,因此無法掌握單詞的準確用法,實踐性較差。對于教師而言,醫學英語語言學的教學同樣具有極大的挑戰性,學生對于單詞的認知程度遠遠無法達到要求。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需要引起重視,并在教學中展開針對性的詞匯教學策略,使學生提升對醫學英語語言學的認知水平,并逐漸形成完善的語言學認知體系。Hygeia是古希臘傳說中一位健康女神的名字,這一文化背景對醫學英語也產生了影響,衍生出hygieology(衛生學),hygienist(衛生專家)等一系列詞匯。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文化拓展策略,深人挖掘醫學英語詞匯背后的文化內涵,以及詞匯之間的相互關聯,加深學生對英語語言的掌握能力。
(2) 醫學英語語言學詞匯的多譯性
英語語言學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個重要的問題便是英語語言的詞匯多義性。(張然,2015)在不同句子中使用同樣的詞語,其意思是不同的,這也是現如今醫學英語語言學習中最難以掌握的部分。并且在這項學習中并沒有好的辦法加深學生的記憶,因此只有靈活掌握英語語言學才是重要的學習內容。在英語語言學習中普遍存在一詞多用的現象,例如單詞gout,在醫學語言范疇內,意為“痛風”,除此之外,gout還有“一滴”“一團”的意思,在醫學范疇內,應當突出其作為疾病名稱的含義,但也不能忽略其他含義,以此來確保醫學用語的精準性。同樣的詞語在不同的句子中,具有不同的意思,可見英語語言學在學習過程中的難度。
3 有效提高我國醫學英語語言教學
現如今,我國醫療行業已與世界接軌,我國相關醫療教學已經得到國外的重視。因此在我國相關醫學教學中,英語語言教學應得到重視。
首先,醫學英語語言學要想得到飛速發展,相關部門應制定出有效的醫學英語教材,同時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融人不同的教學方法,如:模擬教學、游戲教學、小組教學,其實驗教學主要體現在今后在工作過程中可能運用到的英語教學內容,并充分體現在醫學英語語言教學中。
游戲教學,其相關教育人員應在教學中融人關于醫學英語語言的游戲,突破以往英語教學的傳統模式,使醫學學員愛上英語,充分掌握醫學英語,并熟練運用在今后的工作中。由于現如今我國醫學在學習過程中,科室劃分較為顯著,因此在醫學英語語言教學中,應根據學生實際基礎將同一科室的學員進行分組,通過分組學習促進我國醫學英語得到飛速發展。如在學習單詞ane-mia(貧血)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由ane-mia這一單詞進行聯想,并由學生闡述原因,學生極易聯想到iron deficiency anemia(缺鐵性貧血),aplasticanemia(再生障礙性貧血)等。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并使學生對醫學英語的認知更加深刻。
其次,在醫學英語語言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尤為重要。以往在英語學習中,英語的教學方法普遍存在單一現象,因此醫學英語教師應當改變現有的教學方法。在日常醫學英語教學中用融人積極的教學內容,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使醫學學員熟練掌握英語語言,并且運用到今后的醫療事業中。
最后,在醫學英語語言教學中,相關部門應制定有效的教學內容。醫學英語教學內容的制定直接關系著我國醫療英語的教育水平,在課本的制定過程中應避免出現與實際工作不符的現象。應當制定高效的教學課本,使醫學教育在教學中能與實際工作相結合,從而更有效地提升我國醫學英語語言教學,使我國醫學英語語言教學得到良好的發展,并且有效推動我國經濟發展。
篇7
【關鍵詞】血氣分析;質量控制
0.前言
現代社會在其發展中已逐步呈現出現代化以及科技化的趨勢,血氣分析技術的應用范圍也在進一步的擴大化。在醫學領域的診斷、治療、預后等諸多方面,血氣分析均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且意義重大。
1.分析準備期間的質量控制
1.1 注射器及針頭的選取控制
在實行血氣分析操作時,對相關標本實行采集操作的注射器的選取將會對最終的分析結果產生直接性的影響。
經過大量的實踐對比發現,與5ml的注射器相比,2ml的運用效果更為優良。2ml注射器其自身具有的死腔量較小,因此當其所采集的血量已滿2ml時,肝素以及血液之間的具體比例就為1∶20。另外,此種注射器的針芯較為輕便,因此更能促進血液盡快流入針筒之內,免去了相關的抽拉操作,避免大量氣泡進入針筒內影響最終的分析結果。2ml與5ml注射器的具體對比如表1所示。
關于針頭的科學選取應為7號針頭,主要原因為:第一,7號針頭直徑與血氣分析所運用的進樣孔相吻合,因此能夠直接進入其中。9號針頭的直徑則過大。第二,7號針頭在其運用中,對患者身體組織所造成的創傷較小,其針頭的粗細度也較為適宜。
表1 2ml與5ml注射器的具體對比
注射器 死腔量 肝素與血液比 血液的具體進入速度 氣體進入
5ml 0.15 1∶12 慢 易
2ml 0.10 1∶20 快 不易
1.2 標本抗凝劑的選取控制
在血氣分析過程中,較為常用且效果優良的抗凝劑為肝素,其主要的應用優勢為:能夠在應用較少分量的基礎上達到相應的抗凝效果。與此同時還不會對血液中的具體成份及其PH值產生影響[1]。在大多數情況下對所需分析的標本實行采集時,抗凝劑的選取通常為肝素鈉的液體形態。但由于此試劑在其應用中可能會對最終的分析結果產生部分影響,因此在應用時應著重關注具體的用法及試劑量。
1.3 血液標本抽取后的送檢控制
在常溫環境之下,所需分析標本中的紅細胞在其進行新陳代謝活動時將會對氧分子進行消耗,與此同時還會相應的產生部分酸性物質。從而使得整個血液中的酸堿度及氧分量有所下降,最終結果的科學準確性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響。經過大量的實踐探究發現,血液標本其自身的存放時長越長,所處的環境溫度越高,那么其最終結果所受到的影響度也就越大。因此,在對所需分析的血液實行采集后,應及時迅速的將其進行送檢,標本采集后需在15分鐘內送到實驗室。如因特殊情況無法在第一時間進行送檢,則應將相關標本放置于冰箱中進行保存,冰箱溫度應保持在0~4℃范圍內。但應注意的是,在冰箱中封存并不代表可以進行長時間封存,需將標本在2小時內取出。溫度對分析標本的影響如表2所示。
表2 溫度對分析標本的影響
溫度 PH PCO2(mmHg) PO2(mmHg)
1小時 2小時 1小時 2小時 1小時 2小時
4 -0.006±0.005 -0.007±0.006 0.5±0.2 0.9±0.6 -1.2±1.6 -2.1±2.2
27 -0.032±0.013 -0.072±0.021 4.7±2.0 8.2±3.3 -3.5±2.2 -6.1±4.5
2.標本分析過程中的質量控制
2.1 實施檢測前
在正式實施檢測前,相關檢測人員應對分析設備實行科學養護[2]。與此同時,還需將相關的室內空間環境質量控制及評價判定工作完成。對分析設備的具體運行狀況實行具體的分析了解,明確其運用的科學精準度。如果在設備的運行中出現任何異常狀況,檢測人員應在第一時間對問題發生的原因進行找尋,并采用科學的解決方法。如此一來,檢測設備對于最終分析結果的不利影響便能夠降到最低。
2.2 檢測過程中及檢測后
在實行檢測時,相關工作人員應對標本中的患者基本信息進行核實。在將標本放置于設備上實行檢測之前,需對其進行混勻處理,并將其前幾滴血液進行排出處理。經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在血液分析中,如果溫度輸入環節出現失誤,那么其對血氣中的PaO2將會產生直接性的影響。因此,科學準確的血氣分析應做好相應的患者體溫、吸氧度等校正數值的輸入工作。
在檢測完畢及相關的分析結果得出后,工作人員應對最終的結果實行科學判定。如在結果中發現明顯的異常狀況,應在第一時間將具體情況報告給相關臨床醫師。在將外在影響因素進行排除處理后,對檢測分析結果實行復查。
3.血氣標本分析后的質量控制
3.1 增強醫技之間的溝通合作
對于血氣分析完成后的質量控制,最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便是相關醫師對檢測結果進行科學評定。相關醫師對于患者的基本情況及其病癥表現較為熟悉了解。標本分析后的臨床判定情況是充分表現其分析結果準確度的指標之一。所以,檢驗工作人員應加強與相關醫師之間的交流溝通,對其所提出的建議認真傾聽考量,對實驗中存在的誤差問題進行科學妥善的解決,將整個檢測分析質量水平進一步提升。
3.2 始終遵循危急值報告原則
在整個血氣分析過程中,其所涉及到的危急值較多,如pH、PO2、PCO2中的檢測。所以,在得出相應的分析結果后,如果在其中發現危急值,在對相關分析儀器進行檢查以及操作技能均不存在問題的狀況之下,需及時與臨床醫師聯系,并做好具體記錄。如果最終的檢查結果與患者臨床上的表現不一致,那么醫護人員應協調合作,積極找尋出問題的原因及相關影響因素。在必要的情況下,還需對血氣分析標本實行重復審查工作。
3.3 實行了質量分析后的血氣分析實驗的精準度
實驗結果的精準度主要是指準確度及精密度兩個方面。準確度具體是指在同等的條件狀況下,經過多次實驗測定得出的平均數值與實際值之間的相符度。精密度則是指經過多次實驗測定后各個測定具體值彼此之間的重復性。精準度其實就是對工作人員實驗中的操作科學性,實驗分析結果可用性進行充分全面化的反映,由此充分表明質量控制的科學正確性。具體的實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血氣分析質控實驗結果(%)
指標 精密度 準確度
質控標本數目 20 8
PH 96.86 97.25
PCO2 94.79 95.16
PO2 95.75 94.97
K+ 93.26 96.52
Lac 98.92 97.96
通過表格分析表明,實驗中的精密度及準確度均較高,保持在90%以上。由此可以充分表明,對血氣分析標本及相關處理操作實行科學的質量控制措施,能夠幫助提升分析實驗的精準度,為后續的臨床分析研究提供幫助。
4.結語
在血氣分析工作實踐中,為了將最終分析結果的質量水平及科學準確性進一步的提升,需在各個環節中實行科學正確的質量控制,將失誤隱患徹底消除或降到最低。如此一來,血氣分析的作用才能夠得到最大化的發揮,為臨床病癥的診斷治療等各環節提供幫助,為患者的生命安危提供堅實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醫學影像系統 差異化競爭
醫學影像系統是醫院醫療系統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代表民生重要福利的行業,醫療正在隨著科技的發展而成為社會各個階層矚目的焦點,一些新型病癥的出現讓人們開始迫切地需要一種能夠探究疾病成病原理的重要手段,而醫學機構和組織也急需要進一步對相關病癥進行深入研究,利用前沿科技作為基輔的影像醫學自然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追捧,因此我國醫療影像系統和相關設施設備在市場上的需求也急劇增長。可以說,醫學影像系統開發成為了醫療領域必然也是必須研究的課題。
一、醫學影像技術的現狀
一百多年以前,倫琴發現了X射線,從而為后來醫學影像的發展奠定了核心基礎,這么多年以來,醫學影像的發展速度非常迅猛,除了將X線應用到醫學影像中以外,一些非X線的成像技術也逐漸被一一開發,包括人們耳熟能詳的B超、核磁共振(MR)、PET(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SPECT(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照相機)等等。
1. 1常規X線成像
X線成像作為發展最早、最基本的成像方式,一直以來都是應用最多、推廣范圍最廣的技術,但科技發展讓數字化技術成了X線成像的新突破,包括影像板技術(CR)和電子板成像技術(DR)。影像板技術是讓影像板取代了傳統的X線膠片成為了影像載體,影像板通過X線照射感光后經過激光掃描就得到了數字化的影像,其主要特點是便于進行攜帶、儲存,且影像板可以重復利用。電子板成像技術是指曝光利用多個微小的X線感光元件排列形成的電子成像板,可直接形成數字化影像。
1. 2CT成像
CT成像早在1972年就被應用在了臨床診斷和治療上,其基本原理是利用X線束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對需要進行檢查的人體部位(且要求具有一定厚度的層面)掃描,探測器在接收到信號之后將其轉變為可見光,再通過光電轉換器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最后轉換為數字信號進行儲存和進一步處理。現今螺旋CT技術的應用讓傳統CT成像在質量、速度和成像方式等多個方面都上了一個新臺階,也讓CT診斷技術有了長足進步。
1. 3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技術主要應用于腦血管疾病、關節病、脊髓病等病癥上,該技術在這些病癥上的獨特優勢令其成為近年來發展最快、技術成果最多的成像技術。成像速度從最初的幾分鐘每層到后來的幾十分之一秒每層,再到后期的3D、4D處理影像和核磁共振透視等,目前的磁共振成像因為抗血管生成因子輔助MR功能成像等多個新技術的持續開發與應用,已經將磁共振成像僅用于大體解剖水平向分子水平甚至基因邁進。
1. 4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
PET技術是指利用人體或生物代謝所必需的某一種物質,例如蛋白質、葡萄糖、核酸等,用短壽命的放射性核素進行標記,通過觀察該物質在代謝過程中的聚集和分解等活動情況來反映生物代謝的情況,以此為依據進行診斷。一般臨床應用較多的是氟代脫氧葡萄糖,用于觀測惡性腫瘤方面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和針對性。
1. 5圖像儲存與傳輸技術(PACS)
PACS技術是醫學影像數字化的典型代表,主要分為圖像獲取系統、控制系統、顯示工作站三大部分,如果只是醫院或者科室內幾臺放射設備的聯網則稱為mini PACS(微型),若是整個放射科的設備聯網則被稱為radiology PACS(放射科),另外還有全院PACS,其未來還有可能發展至區域乃至全球PACS。
除以上幾類醫學成像外,還有超聲成像、介入放射學等也是醫療領域應用較多、發展較為成熟的醫學成像技術。每一種成像技術都根據自身不同的成像原理應用于相同或不同的醫學領域,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這些成像技術還會有顯著的進步甚至會有新的成像技術誕生。
二、醫學影像數字化帶來的挑戰
經過多年的發展,醫學影像為國家醫療實力的提升提供了卓越的貢獻,顯著提高了人們的醫療水平,互聯網和科技的發展讓醫學影像數字化成為了必然趨勢,但同樣醫學影像數字化也帶來了許多現實性的挑戰。
2. 1思維方式的變化
對于傳統的醫學影像工作人員而言,對于醫學影像的思維方式很多還停留在二維圖像、單純診斷以及反映真實大體機體狀態等層面上,事實上醫學影像已經從反映大體病理轉向了分子和基因水平,圖像維度也早已從二維發展為了三維甚至四維,從單純診斷發展成為了以診斷為輔助的治療方向。因此利用醫學影像進行診斷和治療的醫務人員乃至科研人員應當及時完成思維方式的過渡和轉變,用動靜結合、宏微觀結合、結構功能結合等多個方面來看待和學習研究醫學影像,將醫學影像前沿技術應用到醫療中去,發揮其應有的醫學價值。
2. 2工作流程變化
在上文所提到的圖像儲存與傳輸技術(PACS)不僅已經實現了過去膠片向數字化信息的轉變,更是醫學影像數據信息從“硬拷貝”向“軟拷貝”的轉變。在形成醫學報告時,未來甚至現在的工作流程必然會發生相應的變化,而已經習慣于傳統閱片形式的老醫生們在操作流程上會不夠順利,加上對電腦技術的應用不熟練,更難以實現“純熟經驗”與現代先進技術的融合。
2. 3醫學影像技術手段的選擇和費用問題
相對于傳統的X線檢查、超聲波檢查、CT檢查等方式,現下的CR、DR、螺旋CT、磁共振成像(MRI)、PET、PACS等技術雖然能夠獲取更多地醫療信息數據,圖像更為清晰,使診斷更為精準和方便。但對于一些較易觀察和診斷治療的病癥如急性腦出血等利用CT技術就已足夠,其相對螺旋CT等技術所消耗的醫療費用更低,檢測結果由一張或幾張圖像反映反而要優于其他方式形成的幾百張圖像分析。因此影像學醫師不僅要熟知各類技術的應用操作方法,也要學會分辨病變的特征,采取最合理的檢查手段,縮短診斷時間的同時也降低費用消耗。
2. 4保密與安全性問題
對于傳統的醫學影像技術而言,所有針對病患的醫學數據信息都是處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由醫學影像設備進行儲存,或者所有實質性的資料、電子信息資料等都由檔案科一并封存歸檔。但現代的醫學影像設備尤其是諸如PACS等技術設備實現了設備之間的聯通功能,相當于打破了傳統的封閉式管理和儲存方式,這種功能雖然相對外部社會只是屬于醫院的內部使用,但不能否認其有被盜取、損壞的可能性。因此,在使用醫學影像設備時必須利用數字認證或其他保密手段以確保醫患的隱私權不被侵犯。
2. 5影像科管理問題
由于各類醫學影像技術還在不斷地被開發和更新,醫療機構對于設備以及人員的如何配置成為影響醫療機構技術水平高低以及資產合理利用與否的關鍵問題。經調查發現,與其他科室相比較,醫學影像科是占醫療機構固定資產三分之一的大科,人員與設備重組和搭配關系到醫療機構科室建設以及相關技術教研工作。如果不能正確合理進行配置,很容易造成人員或設備浪費,且對于醫療機構來說,控制項目費用成本也是維持機構生存的重點之一。
三、醫學影像系統的差異化競爭
差異化競爭包括多個方面,例如市場差異化、價格差異化、功能差異化、包裝差異化等等,醫學影像作為一種產品,且是未來市場前景強大的產品,要想以自身獨特的個體特征贏得市場自然也不能排除利用差異化競爭策略進一步打開市場。根據現代醫學影像系統數字化、網絡化、標準化、小型化、診斷與治療相結合等特征,其差異化競爭策略主要應從以下幾點入手考慮:
3. 1市場定位的差異化
當下絕大多數正規醫療機構都已經配備了基本的醫學影像系統和相關設備,如X線成像設備、CT成像設備、磁共振成像設備、超聲波成像設備等,雖然PET、PACS等技術仍然是醫療機構購置熱點,但我們必須清晰地認識到市場已經由生產者主宰轉變為了消費者主宰,醫學影像系統的開發在滿足民生醫療基本需要的大眾化需求之后,更應該轉向攻克一些頑固病癥所在的個性化市場,也就是由大眾化市場向定制市場以及細分市場進軍,利用更有個性特征的市場群進行醫學影像系統的功能性提升。
3. 2模版開發的差異化
雖然不同醫療機構所開設的科室基本相同,但不同醫院所擅長的醫學領域并不一定相同,且對于不同的醫療機構,醫學影像系統所具備的應用功能也不同,有以醫療為目的的,也有以研發為目的的,還有以教育為目的的。因此,醫學影像系統必須對不同的應用功能有針對性地進行開發應用。醫學影像系統通過對系統流程的更改,可以令線上編輯處理、圖像數據上傳速度等功能進行改善,同時為避免大部分系統模板存在功能單一、分類混亂等問題,還應該拓寬思路和方法,研究開發更多特色功能和高級功能。
3. 3產品種類和層次的差異化
目前所開發的、經由醫療機構普遍應用的多是一些發展較為成熟的醫學影像系統設備,即使是一些利用了前沿科技所開發出來的產品正常情況下在一般的醫療機構中應用價值并沒有很明顯的體現,一方面是由于一般性的醫學影像系統能夠滿足人們日常醫療所需,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缺乏具有與設備相匹配知識及操作水平的醫療人員所造成的。因此未來醫學影像系統的開發必須打破概念模糊、定位不清晰、產品種類多但技術不精的難點,從產品本身性能以及市場定位層次出發提升醫學影像系統的核心競爭力。
與普通影像設備不同,醫療影像系統屬于專業性較強、功能性明顯的系統技術,因此醫療影像系統在宏觀層面來看不僅要平均著力,提升民生醫療水平,也要從微觀層面體現其在細分市場和客群之中的價值,既要做大做全,也要做優做細,不僅是為了產業盈利性質,更是為了社會安全和進步。
篇9
【關鍵詞】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應用
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在現實中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可以有效治療人們的疾病問題,為人民群眾帶來健康,電子血壓計、數字式體溫計以及血糖測試儀等設備使醫學治療變得更加簡便,提高了治療效率。可想而知,便攜式醫療設備是時代所需,對我國的醫學治療具有重要的作用。
1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的發展狀況分析
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主要利用先進的電子設備,從而達到有效治療的目的。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與以往醫療設備具有很大的不同,是傳統醫療設備更新后的產物,具有體積小、功能性強、可靠度高、耗能低等優勢,有的便攜式電子設備甚至可以自由移動,擴大了醫學治療的領域,為醫學的有效治療帶來更多方便。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群眾物質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時,不少人也開始將重心轉向自身的健康狀況,不過傳統的醫療設備過于繁重,無法時刻進行有效的醫學治療。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電子化的醫療設備應運而生,解決了傳統醫療設備中存在的問題,促進了醫療界的發展進程。在國外,便攜式的醫療設備的其起源早,發展快,目前已逐漸趨于成熟階段。國外的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大體可分為兩個類型:其一是醫用型的醫療電子設備;其二是家用型的醫療電子設備。二者主要區別在于使用領域的不同。醫用型醫療電子設備主要包括監護儀、便攜式呼吸機以及除顫器等等;家用型醫療電子設備主要包括數字式助聽器、便攜式多功能皮膚美容器、健康體重磅秤等等。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的核心研發領域包括歐洲、美洲等一些國外經濟發達的地區,這些地區也是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的發源地,產品銷往各地,帶動國家的發展。相比國外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我國起步較晚,科技相對來說還沒有達到先進水平,而且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僅僅存在于我國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東部地區,分布極為不平衡,大多設備都是從國外引進,致使我國國產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的開發水平沒有得到提高,只是處于一種跟風的起步開發階段,嚴重阻礙了科技和創新水平的提高,不利于我國的長久發展。
2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面臨的問題及其未來的發展趨勢
我國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最初起源于90年代,要比國外的一些發達國家要晚了很多年,這使得我國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的發展遭遇了困境,面臨著一些問題的存在,問題不能得到及時解決也就意味著無法實現未來便攜式電子設備持續發展的不目標。
2.1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措施
2.1.1使用者沒有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無法進行有效使用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屬于新興的一種醫療器械,所以在使用上會對年齡有所影響,特別是對老年人,由于受到教育水平的不同,很多老年人無法了解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的使用原則和方法,接受能力相對較慢,導致使用時出現錯誤。還有的就是一些兒童,在使用時往往需要家長的幫助,一旦脫離父母獨立使用時,難免也會出現錯誤。面對這一問題,就需要引導使用者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從而對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進行有效的了解,提高設備使用的準確率。2.1.2各種醫療設備存在功能上具有嚴重的差異性,與國外技術水平相差甚遠由于我國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起步較晚,所以無論是在規格上,還是在技術上都無法與國外匹敵。我國的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與國外相比,具有體積大、操作復雜、精準度較低以及信息采集速度慢等缺點,科技相對落后,無法達到國際水平,也就實現進一步發展的目標。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國應當積極發揮創新精神,不斷彌補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的缺陷,提出解決方案,不斷完善、發展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2.1.3安全系數不夠高,無法保障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目前還是存在著安全隱患,包括醫療設備使用后所產生的副作用、設備的壽命周期以及設備的生理實驗現在還都無法進行準確的闡述,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擔憂和顧慮,對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也就無法完全相信。這點問題最直接的解決方法就是不斷提高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的安全性,同時也需要廣大醫療部門的支持和關心,避免醫療安全性問題的發生。
2.2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的發展趨勢
近幾年來,我國各個領域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計算機技術的使用范圍逐漸在全國得到普及,這也意味著未來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必然有所發展。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未來的發展趨勢具有以下幾點內容:2.2.1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更加趨于智能化和網絡化現在是信息化社會,計算機技術已經滲入到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逐漸與社會分隔不開,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必須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利用網絡自身蘊含的強大功能發展醫療事業,強化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功能的延伸。另外,便攜式醫療電子技術應當具備針對性,針對不同人群進行產品開發。2.2.2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更加趨于合作化我國的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存在局限性,所以會出現一些問題。但國外的卻不同,國外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較為發達,具有很多我國國內所沒有的優勢。未來我國的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必然會加強與國外的合作,吸收借鑒國外優秀的成果并完善自身,并一步步向國際水平邁進。2.2.3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更加趨于個體化、家庭化未來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不再只由醫院等醫療部門負責,專門致力于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的部門將會不斷涌現,為它的進一步創新發展作出了重要巨大的貢獻。另外,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將從醫院擺脫出來,走向人們更為方便社區之中,形成家庭化的醫療模式,為人民群眾帶來便利。
3結語
綜上所述,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是未來醫療領域發展的重要領域,也是醫療事業進步的重要體現,對我國醫療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雖然,我國的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但一定不會止步不前,一定會越來越好,為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科學技術部.醫療器械科技產業“十二五”專項規劃,2011.
[2]張崇.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應用及發展趨勢探討[J].醫療裝備,2014,27(02):27-28.
篇10
關鍵詞:臨床醫學檢驗;溝通;綜合素質;質控工作;發展
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和發展,我國的醫學檢驗贏來了一個快速的發展期,醫學檢驗也在臨床診斷和治療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現今臨床醫學檢驗工作已經滲透到了臨床醫療的每一個環節,為臨床疾病診斷治療提供最直接的科學依據。下面結合工作實踐,就臨床醫學檢驗現狀和發展展開相關的探究,探尋存在問題,從而更好的完善,使其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1 我國臨床醫學檢驗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一)醫學檢驗缺失與臨床的有效溝通
臨床醫學檢驗不應該忽視與臨床間的重要聯系。兩者密不可分,一方面臨床需要檢驗人員對檢驗單有著合理的解釋,另一方面檢驗人員改進工作,接受意見反饋,開展新業務都需要和臨床做好良好的溝通。尤其像是一些剛從學校出來的醫學生,他們在學校的學習存在滯后性,很多新的檢驗項目他們都需要學習,學習先關的臨床應用、方法原理等,那在配合臨床診療過程中,如果缺失溝通,那么檢測結果的意義就可能無法體現。相反,在臨床的醫師也應該在醫學檢驗人員的指導下,選擇合理的檢驗項目,通過檢驗人員掌握項目更新和應用意義。而像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的保持需要臨床護士怎么達成,對標本如何保護,送達過程安全、送達時間有效,良好的溝通,才能節省醫療資源,也為患者減少醫療費用。
(二)檢驗人員的綜合素質還有待提升
臨床醫學檢驗的不斷發展,技術手段和設備的不斷更新,對檢驗人員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尤其是知識水平較高的、經驗較豐富的高、中級檢驗人員的需求增大。檢驗人員的專業素質決定著其科研的進展情況,和設備操作能力。因此就要求我們要重視培養檢驗人才,并重視提升其綜合素質,加強實驗技術技能噢誒訊、加強本學科的科研工作,π輪識有著一定預判能力和分析判斷。從而技能保證對各類型先進儀器的操作,還能具備實驗診斷綜合能力,輔助臨床診療。
(三)醫學檢驗的質控工作還有待加強
醫學檢驗是通過對檢驗標本的收集和測定,為臨床提供準確和及時的報告,從而輔助臨床診斷治療和預防的一門學科。因此檢驗報告中的結果、數據,不可缺不可錯。一旦弄錯,事關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我們一定要加強醫學檢驗的質控工作。全面開展質量管理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從患者到實驗室的檢驗環節,層層把關、步步謹慎,保證高質量的標本和高質量、高準確度的檢驗結果。
(四)臨床醫學檢驗軟硬件建設的失衡
近幾年,我國臨床醫學檢驗學雖然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其主要領域還是集中在技術和儀器上,進口檢驗設備的引進縮小了我們和國外先進檢驗水平的差距,但軟硬件建設的失衡,對于相關理論發展的缺失使我們的醫學檢驗還存在著失重現象。因此面對這一問題,我們應該重視對醫學檢驗的理論研究,在國外,醫學檢驗作為獨立的醫學學科存在,而反觀我國的這方面還需要再加強。
2 我國臨床醫學檢驗未來發展的具體方向
(一)醫學檢驗各高新技術的發展
臨床醫學檢驗融入了很多學科,其內涵豐富,高新技術的發展也促進著我國醫學檢驗工作的進步,可以說現今我國的醫學檢驗正想著全自動化、床邊化、分子化、信息化與標準化發展。各項高新技術也會不斷的完善發展,實驗室自動化系統、自動化分析設備及信息處理系統會更加完善,降低工作成本,減少檢測周期,提供更精準的結果。
(二)轉化醫學中的全程檢驗醫學
轉化醫學作為近些年來國際醫學領域范圍內出現的新概念新內容,其核心建立起基礎研究工作者與了解病人需求的醫生之間的有效聯系,從而打破基礎研究、臨床醫學和藥物研發之間的傳統屏障,將實驗臺和臨床之間的距離縮短,從而使基礎研究成果科學、快速且有效的作用于臨床治療,實現其作用力。但是就目前來說,我國的轉化醫學還不成熟,還需要將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之間有效溝通起來,從而使其兩者相輔相成的發展與進步。全程檢驗醫學通過使以患者個體為研究對象,在疾病發生的初期、發展過程和轉歸的各個階段,全面應用檢驗技術,對其單一的診斷前期的輔助模式進行改進,加強對患者整個治療過程與預后的全方位的診斷檢測,個人資料信息化的建立,個體化的服務,不僅保證了臨床診斷的準確數據,還能像基礎研究人員提供第一手的資料,在利用現有的技術與設備的同時,對其安全性、不良反應做全程的檢測服務,從而為開展更加靈敏科學的微量檢測提供研發積累。
(三)循證檢驗醫學的應用及發展
循證檢驗醫學是國際臨床醫學發展的一個新的方向,通過最新、最有利的科研信息指導醫生采取最合適的診斷方法與精確的預后估計。其原則是以“當前最好的證據為基礎”,全面提升質量的監控,這也是我國現代臨床醫學實踐的一個新方向。通過當前最好的檢測與質控展開科學的評價,全過程的、全面的多樣的治療控制模式與方法,橫跨各個學科,為患者提供了各項服務的綜合體。
總之,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社會對醫療水平,醫學檢驗也有了更多的關注與要求。如何更好的與各項學科、新技術進行融合與創新,如何與臨床做更多有效的互動,都是較為復雜的工程,需要我們深入的思考。但只要我們認識到和國際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加大建設力度,臨床醫學檢驗一定能在醫療改革發展中快速穩步成長,符合改革的需要與社會群眾的需求。
參考文獻
[1]何英武.檢驗醫學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當代醫學.2009(2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