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創新供給及精準治理

時間:2022-06-14 11:30:29

導語: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創新供給及精準治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創新供給及精準治理

[摘要]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面對高校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治理面臨的挑戰,全面分析大數據技術與網絡意識形態治理的戰略契合,運用大數據技術優勢、特性,推進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創新供給精準治理,打造安全、健康的網絡意識政治生態,是高校面臨的一個重要的命題。

[關鍵詞]大數據;網絡意識形態;創新供給;精準治理

一、信息化時代高校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治理面臨的挑戰

2021年2月,第47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布,報告顯示截止2020年12月,我國網民已接近10億,網民中學生占比最多為21%,網民的人均每周上網時長近27個小時[2]。信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教育”“泛在學習”環境已全方位覆蓋,網絡空間已然成為不同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匯聚的表達平臺,更是不同意識形態爭奪的場地。當前網絡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異常復雜,西方國家利用各種新媒體平臺進行意識形態輸出,高校深受其害。

(一)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受到了網絡巨大沖擊

一直以來西方從未停止對我國傳播各種非社會主義思潮和非主流意識形態,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解構了傳統的傳播格局,網絡輿論場已經成為各國爭相強奪的宣傳陣地。互聯網上各類五花八門的海量信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及言論污染了網絡生態環境,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嚴重干擾了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面對網絡的沖擊,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實效性受到巨大挑戰。

(二)校園網絡意識形態引導與監控難度不斷增大

互聯網信息技術背景下,以抖音、短視頻為代表的各類網絡游戲、視頻、直播、文學、音樂等網絡娛樂類產品和新業態迅速發展。目前,我國網絡視頻用戶9.27億,網絡直播用戶6.17億。在各類互聯網應用使用中,網絡視頻使用率93.7%,網絡新聞使用率75.1%,網絡直播使用率62.4%,這些線上娛樂的推出迎合高校“90后”“00后”學生喜歡新奇事物的個性,吸引了龐大的高校用戶群的關注。因前期網絡產業市場準入門檻低,監管缺乏,加之從業人員學歷水平不高,導致網絡亂象叢生,一些毀三觀、辣眼睛、沒底線、惡搞英雄人物,與主流價值文化大相背離的視頻、直播大量涌現,在校學生是主要受害者,瀏覽后容易受其影響,形成錯誤的意識形態。另據統計,近幾年互聯網資源應用不斷豐富,當前,我國網站數量443萬個、網頁3155億個,國內市場上監測到的APP數量345萬款,各類手機APP有449萬個。在校大學生每天通過手機、電腦等通訊設備在線瀏覽各種數量龐雜的資訊、信息,發表個人看法,網絡空間的圈層化、信息繭房容易導致意識形態防范風險增加,監管難度大。

(三)校園新生代網絡不當言論時有發生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人人都能在網上發聲,很多年輕人都喜歡將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放到網上與大家分享,“90后”“00后”在校學生處于價值觀形成期,認知不完善,對黨的歷史,中華傳統文化學習不深入,因此,在網上時常出現一些不當言論,大學生群體不良亞文化在網上引起極大的負面影響。2018年4月,廈門某高校學生在新浪微博發表辱華言論產生了十分惡劣的社會影響,被校方責令開除;2018年9月湖南某高校學生在微博發表辱國不當言論,造成了嚴重的惡劣影響,給學校的名譽也帶來了損失,學校經調查核實后,對該新生從學校除名;2020年2月,萍鄉一大學生網于疫情期間,其在手游QQ群轉發相關獵殺野生動物被抓;2021年5月,西安某高校大三學生李某在新浪微博發表不當言論,惡意攻擊他人,造成極壞影響,給予退學處理;2021年6月,溫州某高校學生,因溫州疫情,自己喜歡的明星音樂節被取消,就在微博用惡劣低俗的詞語對溫州進行辱罵地域歧視,這種網絡不文明行為造成了不小的轟動,急需網絡空間輿情監測及法治治理。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加強高校網絡文明安全教育管理勢在必行[3]。

二、運用大數據加強高校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治理的必要性

“學生在哪里,教育就要在哪里,工作重點就要在哪里”。當前,互聯網已經成了全球最大的數字社會,對很多人來說,網絡已經是重要的“第二生存空間”。在無人不網、無時不網的信息時代,誰掌握了先進的網絡技術,誰就占領了信息傳播制高點。當前,面對西方意識形態無孔不入的輸出,掌握互聯網核心技術,應用先進的大數據技術,主動將意識形態教育從傳統現實場域向網絡虛擬場域延伸,跟上時代步伐,守正創新,讓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充滿生機活力具有重大意義。

(一)有助于鞏固提升高校主流意識形態的感召力和引領力

高校是我們黨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大學生的信念、信仰直接影響其未來的成長方向,在網絡開放的環境中,高校大學生每天都在受各種思潮的沖擊,高校探索大數據技術下高校網絡意識形態的創新供給,可以助推高校對教育APP、校園網絡意識形態的監管,壯大主流意識輿論,讓正能量始終充盈網絡空間。

(二)有助于推動高校“三全育人”體制機制建設

在互聯網+教育時代,高校網絡意識形態的供給和治理要主動與大數據技術相結合,利用大數據技術推動高校“三全育人”,采取全員、全過程聯動,抓早、抓小、抓準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治理各項工作,以創新的技術、方法構建具有強大凝聚力、引領力的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堅定“主心骨”、守好“主陣地”、唱響“主旋律”、建強“主戰場”,讓網絡成為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陣地,使互聯網成為高校網絡育人的最大增量。

(三)有助于系統地推進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治理體

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高校知識分子密集、思想文化活躍,網絡意識形態監管面臨巨大困難,深化教育大數據應用,完善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度,網絡意識形態內容供給制度,通過大數據應用優化網絡意識形態預警預防、綜合研判、應急處置,可以增強高校網絡意識形態風險防范能力,夯實線上校園安全,從而推進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5]。

三、基于大數據應用的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創新供給及精準治理策略

在新一輪的教育改革中,高校線下主流意識形態教育通過課程思政+思政課程進行了有力度的推進,但線上網絡意識供給質量、監管治理還存在盲區,需要新技術的助力。伴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到來,大數據已然成為數字化生存時代的新型戰略資源,大數據處理的相關技術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高校對接“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推動教育大數據應用,利用大數據的“5V”特征,精準、正向、創新實施大數據戰略,從“三個創新”供給、“三個精準”治理、“三個智慧”管理,推動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創新供給和精準治理,這是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建設的必然選擇。

(一)“數據收集+數據運營”,導航高校網絡意識形態“三個創新”供給

大數據時代,隱藏在大數據背后的信息集是組織進行判斷與決策的依據。在大數據處理技術中,數據收集和數據運營是兩個重要關鍵,數據采集處于大數據生命周期中的第一環節,數據運營是組織管理過程中“降本增效”的主要手段。高校是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主陣地,其意識形態的教育、學習效果,直接決定了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主義接班人素養。新時期,網絡已是10億網民獲得信息知識、發聲交流的重要平臺,網民主體在網上受教育的主動性更強、選擇性更自由,面對新時期新問題,高校需守正創新,主動應用大數據技術這個戰略資源,對大學生分散的政治意向進行系統收集、整理,分析,通過數據運營有針對性地進行創新供給,主要從以下“三個創新”上下功夫。一是供給方法的創新。即指網絡語言表達方法的創新和意識形態承載軟件與平臺的創新。用有溫度、有情懷的“網言網語”及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主流價值、時代精神,讓黨的主張始終成為網絡空間最強音,同時要開發更多的由官方開發主辦的軟件、平臺,以此為媒介宣傳主流意識。二是供給手段的創新。包括“三個結合”,即堅持傳統媒體和融媒體相結合,堅持線上與線下補充結合,堅持新技術與新產品的結合。三是供給內容的創新。內容供給是網絡意識形態建設的根本,網絡內容事關意識形態安全,“內容為王”是網絡傳播總要求,因此供給內容的創新,即要在堅持“三個不動搖”的基礎上,注重把握“四個新”。

(二)“數據記憶+數據分析”,保駕高校網絡意識形態“三個精準”治理

數據記憶是數字化時代重要特征,數字時代大學生的一切行為在網上無所遁形,網絡行為留下的數據足跡會被永久記憶。數據分析是大數據技術價值所在,對于大數據而言,分析才能出價值,大數據的核心功能是預測,通過海量數據來預測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應用數據記憶與數據分析,追蹤網絡“違法失德”行為,對發布者進行尋根溯源,依法處理,這是現代社會開展網絡法治的普遍做法。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要善借大數據技術,突破網絡空間的圈層化和信息繭房,從關鍵“三個環節”開展精準治理。一是精準研判輿情。大數據加速了網絡傳播的“蝴蝶效應”,互聯網平臺讓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具有很強的隱蔽性,看似微小的空間,有可能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因此,高校網絡意識形態管理要注重數據人才、數據技術及數據特點的應用,以輿情監測人才隊伍為智力支撐,依靠數據分析和數據追蹤,對校園網絡輿情做到精準預知、預警和預置。二是精準疏導“痛點”。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任何一點小小的偏差都有可能在網絡空間引發公共危機,因此高校要利用大數據技術,及時利用關鍵詞、關鍵信息加強技術監測,發現輿情熱點,要主動發聲,第一時間回應,有不良苗頭性、傾向性問題,要及時采取措施,管控網上謠言[6],同時提升對網絡意識形態熱點、盲點、風險點的及時預警,第一時間疏導排除“痛點”。三是精準追蹤懲治。網絡空間紛繁復雜,近幾年網上一些違反價值觀、不符合公序良俗的言論、事件時有發生,意識形態的話語主體、話語內容、話語方式等優勢在互聯網條件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在網絡空間任何人都不能為了博得眼球,違背道德,觸碰法律,以毒害青少年三觀獲取流量與非法收入。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治理要用好數據記憶這一大數據特征,及時追蹤擾亂校園正常秩序、煽動學生思想情緒、侵害學生利益,嚴重動搖校園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網絡不法行為,對觸犯法律道德底線,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背離的網絡信息發布者,精準進行“人身挖掘”,堅決給予法律問責。唯有嚴格執法才能給網絡信息發布者道德的約束、法律的懲戒[6]。

(三)“數據共享+數據共治”,賦能高校網絡空間意識形態“三個智慧”管理

高校網絡空間智慧管理的重點是讓數據“會說話”,讓高校數據成為“智慧”的數據,并通過推進社會組織與高校間的數據共享與共治,從而實現“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高校網絡空間智慧管理。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平臺,高校大學生可以無限暢游在校內、校外各類網絡平臺,因此,要切實抓好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智慧管理,高校需要整合各類資源,與政府,軍事管理機構等社會組織加強交流合作,打破信息共享壁壘,實現國家大數據信息技術共享,賦能高校網絡空間智慧管理,具體從“三個智慧監管”入手。一是準入發布的智慧監管。近年來,互聯網發展迅速,信息爆炸,網絡新聞、抖音、短視頻等信息每天以秒速在不斷更新,因前期市場準入門檻低,網絡不健康信息就像渾水猛獸一般沖擊著青少年視聽,近期發生的幾起學生因模仿網絡視頻、游戲的危險事件,給在校學生的成長產生不良影響,也給孩子背后的家庭造成難以愈合的傷痛。為了社會穩定,校園和諧,高校需聯合社會組織,通過大數據實時監測,對“違背道德、挑戰三觀”的網絡空間內容進行法律追究,對給青少年成長造成扭曲價值誤導的新聞、視頻,游戲產品給予技術取締。同時政府要發布政策措施,提高短視頻、抖音發布的市場準入。二是散播傳遞的智慧監管。在意識形態的傳播過程中,通過數據共享共治,可以及時發現惡搞、歪曲事實的散播者,第一時間處理,糾錯。三是責任追究的智慧監管。目前,社會各平臺網絡宣傳呈現兩種態勢,一方面政府及團體組織的官網,風清氣正、正能量充盈;另一方面商業平臺網站各類彈窗、廣告嵌入隨意,新聞標題、文字圖片浮夸惡俗、不忍直視,嚴重挑戰著青少年的“三觀”。青少年涉世未深,容易被網絡不健康價值觀帶偏,因此高校要協同社會組織做好各類網站創建的主體責任落實,構筑青少年安全上網“防火墻”,切實推行“誰創建、誰負責;誰發布,誰擔責”的責任倒追監管機制,強化源頭治理、過程治理。當前在全黨上下、全國各族人民朝著第二個百年目標奮進之時,需要網上、網下匯聚正能量,共畫同心圓。大數據技術是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治理的有效措施,利用新技術讓“供”與“治”形成合力,互為補充,共同作用,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將網絡空間建設成為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陣地。

作者:曾學清 單位: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