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職業教育培訓范文
時間:2023-10-17 17:25: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民職業教育培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G725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3)03-0154-03
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大力發展農民職業教育,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發展農民職業教育,不僅要開展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提高農民科學種養水平和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能力;也要開展專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轉移就業能力,促進農民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實現長期穩定就業。農民職業教育必須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構建新型農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
1 蓬萊市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的現狀
山東省蓬萊市按照“學歷教育與實用技術培訓相結合、農時培訓與常規培訓相結合、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相結合、技術培訓與創業培訓相結合、理論培訓與田間培訓相結合”的原則,整合教育培訓資源,形成了以農業廣播學校為主體、技術推廣機構共同參與的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格局,全面深入地開展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為全市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1.1 培訓形式
蓬萊市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有三種形式:一是以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體開展的各類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是針對農民在生產實踐中所涉及的技術要求而開展的一種教育培訓方式,包括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培訓等。二是以農廣校為主體開展的農民學歷教育培訓與技能培訓,是針對農民所掌握的農業生產技術現狀和文化程度而開展的大中專學歷教育,包括學歷教育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職業技能培訓等。三是以農業項目實施單位為主體開展的項目培訓,是針對項目實施過程中涉及的技術要求和操作規范而對項目區農民開展的專題培訓。其中農廣校以其完善的體系優勢、豐富的教學資源優勢和靈活辦學的機制優勢,已成為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的實施主體。
1.2 培訓成效
蓬萊市農廣校是全國農廣校四級辦學體系中的縣級基層校。建校30年來,始終堅持“面向農村,面向基層,面向農業生產,為農業生產服務,為農民科技致富服務,為農村兩個文明建設服務”的辦學方針;堅持“穩定中專,向兩頭延伸”的辦學思路,充分發揮全國農廣校的體系優勢,以中專學歷教育為主,向下延伸農村,開展農民培訓,向上聯合有關大專院校開展聯合辦學,舉辦大專以上學歷教育,現已發展成農民教育培訓、大中專學歷教育、轉崗培訓等多種形式、多層次的辦學模式,為農村培養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初、中級應用型人才。截止2011年底,已累計畢業中專學員3 836人,大專以上學員1 143人。
2002年,蓬萊市農廣校加掛農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的牌子,從而使全市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工作納入了統一規劃、統一組織、統一協調、整體運作的軌道。組建了農民職業教育培訓講師團,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主導產業、農民需求、農業項目,先后組織實施了新世紀青年農民培訓、新型農民培訓、農技推廣示范縣項目培訓、農村勞動力陽光工程培訓、創業培訓等。截止2011年底,共完成新世紀青年農民培訓3 05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培訓5 100人、農民創業培訓500人、職業技能培訓獲證578人、綠證培訓獲證1 943人。每年組織各類實用技術培訓150多場次,培訓農民10萬余人次,通過培訓,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綜合素質,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穩步發展。
2 當前農民職業培訓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一是師資力量亟待加強。專兼職教師隊伍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知識老化,“雙師型”教師嚴重短缺。教師知識來自大學學習和日常自學,沒有外出進修和繼續教育的機會,對現代教育理念、方法和現代農業技術體系缺乏全面系統的學習。
二是基礎條件建設缺位。農廣校現有的校舍、設施等大多是建校之初建設的,多年來缺乏基本建設項目支持,年久失修、設施陳舊,硬件條件、教學手段亟待改善。
三是培訓任務繁重。農村勞動力結構、農業生產主體發生深刻變化以后,現行農民教育培訓目標任務、教學模式、辦學路徑、方式方法、管理制度、教學質量都還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
四是投入不足。農民培訓涉及的范圍廣、內容多。一方面,公共財力有限,無力全面顧及;另一方面,由于農民思想保守,不愿自己承擔教育培訓費用,造成總體上農民教育培訓經費投入不足。
3 發展農民職業教育的對策
根據農民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培訓需求,采取學歷教育與技能培訓相結合、常規培訓與重點培訓相結合、常年性培訓與季節性培訓相結合、提高培訓與普及培訓相結合等方式,既要圍繞主導產業開展實用技術培訓,更要立足于更新觀念、傳播普及知識,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根據農村經營主體的多樣化、現代農業的高度組織化,把農民職業教育培訓辦到龍頭企業、農村合作組織、種養大戶中,加快培養職業農民和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推進農民職業教育深縱發展。
要以提高農民對現代科技的吸納轉化應用能力和綜合發展能力為重點,主攻培養生產經營型、技能服務型和農村發展帶頭人三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著力培養種養大戶、科技示范戶、農村經紀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經營者、農機能手、動物防疫員、鄉村干部、大學生村官等,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3.1 強化政府行為,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工作是一項公益性、社會性事業,涉及的行業和專業門類眾多,是一項全社會的系統工程。因此,應進一步轉變觀念,加強政府統籌,加大對農民職業培育的財政投入,把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按照“政府采購、學校培訓、農民自主選擇”的培訓思路,建立一個組織、法律、政策、投入、師資、資源“六到位”的、社會廣泛參與的新型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機制,將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真正納入“有領導、有機構、有場地、有內容、有特色、出實效”的正常運行的機制中,推動現代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3.2 建立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工作聯席會議制度
聯席會議由市政府分管領導召集,由農業、人社、教育、科技、發改、財政、廣電等涉農部門負責人組成,日常辦事機構設市農業局。聯席會議負責審查農民職業教育培訓規劃和年度計劃;統籌安排教育培訓資金;指導開展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綜合協調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工作,研究解決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3.3 改善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條件
加強農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硬件建設,體現農民培訓的公益性、社會性特點,加大公共財政支持力度,改善辦學條件。一是建設標準化培訓教室,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建設“固定課堂”。二是配備“農業科技直通車”,建設“流動課堂”,將農民所需的教學資源送到農村,培訓教師結合實際情況進行互動性的現場講解,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三是加強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村級站點建設,依托村級站點平臺,組織農民收看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農廣在線”、山東農村遠程教育網等網絡視頻,建設“網上課堂”。
3.4 加強培訓教師隊伍建設
按照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培訓教師隊伍,是發展農民職業教育的關鍵。首先在全市范圍內選拔各方面專家、技術人員、農村能工巧匠組建農民職業教育培訓講師團,建立師資庫,實行動態化、規范化管理,著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其次開展教師培訓,廣泛開展學術交流與研討,通過選送教師到大專院校、科研機構進修等方式提高教師的能力與水平,逐步建立一支以學科帶頭人為主體的現代遠程教學、教研組織體系,全面提高培訓質量。開展教學能手評選和優秀課件評比,組織公開觀摩課,提高教師的授課水平。
3.5 創新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模式
樹立以人為本、突出技能、注重實效的培訓理念,采取集中培訓與進村入戶、理論培訓與實踐操作、常規培訓與特色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合理安排培訓的時間與內容,讓農民學到知識和技術,學到掌握市場信息的途徑,實現農民教育培訓從就業型向創業型、從身份型向職業型、從經驗型向知識型、從單干型向組織型、從受體型向主體型的徹底轉變。
3.5.1 開展學歷教育培訓 依托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百萬中專生計劃”,組織農村青年、村兩委成員、后備干部參加農廣校中專學歷教育。大力推進送教下鄉,完善半農半學、工學結合等教學模式,為農民創造方便的學習條件,確保培訓效果。
3.5.2 圍繞農業農村重大工程項目開展培訓 配合國家在農業領域實施的重大工程項目,對項目區的農民進行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在項目立項時要安排專項經費用于農民培訓,通過招投標、政府購買培訓成果等方式確定培訓機構,按照項目方案開展培訓,為國家涉農重大項目的實施提供人才保障。
3.5.3 開展陽光工程農民職業技能培訓 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和行業,選擇有一定就業規模、有規范的操作技術要求、有穩定的就業崗位的農業生產服務領域,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要制定培訓規范、考試考核規范,按照培訓規范要求進行培訓,培訓結束后,進行技能鑒定考試考核,成績合格者頒發國家職業資格證書。
篇2
關鍵詞:新生代 農民工 職業教育 問題與對策
在2010年,全國總工會下發的《關于新生代農民問題的研究報告》中明確提出:目前,中國大約有一個億的新生代農民工,占外出農民工總數比例的61.6%,在2.3億的農民工總量中,占據了近50%,他們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日益發揮主力軍的作用。所以,針對新生代農民工個人而言,培養良好的個人素質顯得至關重要,同時這也涉及到“三農問題”的處理,與中國城鎮化進程緊密相連,另外,對于中國國民經濟而言,直接關系其長遠發展。據國際銀行的相關數據,一個國家勞動人員受教育年限每上升1年,其國民生產總值將提高9%,這充分說明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增強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程度,能夠全面提升農民工的個人素質,進而減輕就業壓力、提升收入水平,對于企業來說,其勞動生產率會得到明顯提升,利潤也會隨之增加,整個產業結構因而會得到調整,將全面推動社會進步,達到社會公平。
1、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存在的問題
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實際上是近些年來,針對進城的農民工,開展的一個非常關鍵的社會福利項目。關于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的訊息頻頻得到報到,不過部分地區也出現了不好的現象,只是叫好但不叫座。對于農民工來說,他們擔心會上當、怕沒有效果等;對于市場而言,培訓機構很難準確賬務,培訓教材及內容過時,嚴重詆毀了農民工培訓的聲譽度;即使培訓是無償的,如果學到的知識技能無法在實際中應用,在農民工看來,這就是浪費他們賺錢的時間。所以說,對于當前的新生代農民工培訓,有好的消息,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
1.1、不能對信息進行有效傳遞
對于新生代農民工而言,職業教育培訓實質上應是優惠利民項目,需要通過多種方式來宣傳實施。現實情況是,部分地區對于宣傳不重視,信息傳播力度不足,農民工實質性優惠政策落實不到位。農民工不能真正認識培訓的重要性,了解國家相關的惠農政策。
1.2、供給與需求不均衡
近幾年“民工荒”的出現,讓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認識到加強職業教育培訓的重要性。應該說,大部分農民工對職業教育培訓還是有強烈需求的。從中央到地方,不斷有農民工職業培訓行動計劃推出。雖然許多勞務培訓項目是免費的,但總體上卻是需求不旺。許多農民職業培訓班生源嚴重不足。由于各種條件限制包括主觀動力不足和客觀的機制欠缺等,供給與需求嚴重不均衡。
2、導致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問題的原因
2.1、培訓信息不均衡,培訓環境不夠濃烈
如今,各式各樣的培訓機構很多,不過能讓人們所信賴和認可的機構卻比較少,多數農民工確實想學習技術,不過培訓信息閉塞,缺少有效的指導,從而求學無門或是被他人所蒙騙。由于缺少必要的信息,從而無法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技能培訓。原因是相應的培訓部門宣傳方式不夠合理,未能和農民工及企業進行全面溝通。有的培訓機構雖然通過互聯網進行了很好宣傳,但是多數農民工無法或不會使用網絡,從而導致培訓部門宣傳的信息無法被得到。
2.2、培訓主體不夠清楚,培訓資源不能有效整合
因為經費上的短缺,很多培訓機構基礎設施、師資團隊不能落實到位。尤其兩個關鍵性的培訓主體,一個是職業院校;另一個是職業培訓部門,都是獨立進行運作的,整體優越性得不到體現。除了經費問題,對培訓起關鍵影響作用的就是資源浪費現象。要保證良好的農民工培訓工作,離不開資源的有效整合。
3、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對策及建議
3.1、圍繞新生代農民工權利,構建基礎保障制度
針對新生代農民工問題,最根本的處理方式就是改革制度,長時間以來,由于城鄉二元化的經濟社會框架,再加上其他教育、戶籍、住房等制度的約束,嚴重影響農民工向城市轉移。所以,構建圍繞新生代農民工權利的保障制度,成為目前農民工制度的關鍵創新部分,同時也有利于開展現代化的農民教育模式,這是其發展的必然趨勢。農民工有權利訴求,有社會、經濟、生存,以及發展的權利,對于發展權利,現代化的培訓和綜合發展是其主要部分。
3.2、對農民工終身教育的政策法規要做到全面改進
在政策法規層面,應當完善農民終身教育的政策法規。目前,關于農民終身教育的觀念并沒有完全為社會所接受,社會各個部門還沒有主動自覺提供教育機會。例如,按照勞動法的相關規定,企業有責任對一線職工進行教育和培訓,然而,由于新生代農民工的特殊身份,很多企業只用人不育人,忽視了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培訓。因此,有必要通過政策法規的強制和規范,制定新生代農民工終身教育的政策法規,對社會和個人在終身教育方面的活動進行規范。現階段,可以考慮制定國家層面的“終身教育法”,從戰略發展的高度指導實施新生代農民工終身教育。
3.3、針對新生代農民工,構建“立體式”的培訓體制
要加大職業教育培訓的資源范圍,保證農民工教育終身制的模式,離不開政府、社會的大力扶持,以確保相應保障體制的建立實施。由政府開設相應的培訓項目經費或是基金項目,在物質方面,確保農民工能夠獲得教育培訓,另外,鼓勵各行各業共同出資,擴大培訓資源,豐富社會資源,針對農民工的再教育、培訓,基于最為多樣化的培訓模式,同時,不能擔負培訓費用的農民工,政府有必要對其承擔免費教育的職責。以構建起政府部門、用人單位和農民工為主體,培訓機構、培訓市場和就業市場相協調的“立體式”培訓體制。
參考文獻:
[1]魏晨.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認同問題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12)
[2]楊曉軍.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模式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1
[3]梁乃云.我國民工荒問題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J].科技和產業,2009,9(4):72-75
篇3
【關鍵詞】發達國家 農民 職業培訓 現狀
一、發達國家農民職業培訓的特點
(一)法國
法國農業教育可劃分為中等農業職業技術教育、高等農業教育和農民職業教育3個部分?中等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獨立經營能力的農業經營者或具有某項專門技術的農業工人?高等農業教育則是高中后教育,主要包括2年制的高等技術教育、4-5年的工程師教育和6年或8年的研究生教育?農民職業教育面向農民,講求實效,不拘形式?
(二)美國
美國農民職業培訓的目的是為農業領域培養應用型的技術人才, “為養成勤儉耐苦、富有科學知識之農民”, 而不是培養升學者或專業研究者。因此, 學校對入學者的要求普遍比較寬松, 一般不對其進行入學考試, 小學畢業后欲學習農業者和年齡在14歲以上、曾經從事過或現在仍在從事農業工作且有志學習農業者都可以入學。
關于教學內容,從事中等農民職業學歷教育的學校可以根據自己的規劃進行安排。從總體上來看, 它們的教學內容都很偏重職業課程的設置, 開設的課程中, 80%屬于職業的農藝, 僅20%為普通教育課程。在農藝中, 又以作物栽培、動物飼養、農場的經營管理等為主。講授農業課的中等師范學校的課程設置, 職業課程的比重比其他類從事中等農民職業學歷教育的學校要少一點。實習是所有從事中等農民職業學歷教育的學校設立的必修課, 且其所占教學時間也較多。學校4年的課程基本上以實習為主, 實習時間約占所有課程時間的一半。
(三)英國
英國政府在全國成立了16個地區培訓中心。 并將高校、科研咨詢部門和農業培訓網有機地結合起來,開展多層次的教育與培訓。英國的農民職業教育與技術培訓以農業培訓網為主體力量,再輔以高校及科研與咨詢機構,已基本形成高、中、初三個教育層次相互銜接,學位證、畢業證、技術證等各種教育目標相互配合,正規教育與業余培訓相互補充,分工相對明確、層次較為分明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可以適應不同層次人員的需要。
(四)日本
日本的農業教育層次豐富,涵蓋了高、中、初等各個階段成員的教育,且各個層次的培訓對象、培養目標都不同。既造就農業高科技人才、學科帶頭人和教學人員,也培養應用型農業人才及對城市在職人員或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進行的短期農業技術知識轉崗培訓。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都道府縣不管經濟發展規模、程度如何,都設有1~3所農業高中、農業職業大學、綜合大學農學部。農業職業高中和職業大學招生規模都不大,嚴格按實際需求和就業情況而定,并由各級政府農業部門管理,經費、編制、設施有保障,與區域農業發展緊密結合。在教育市場化大潮中惟獨農業職業教育是行業部門管轄并有財政、人事制度保障的。
二、我國農民職業技術培訓的現狀與問題
當前我國農民職業培訓體系很不健全,存在的問題也比較嚴重,主要表現在:
(一)農民職業培訓無長期規劃,無系統的組織。
目前我國的農民職業培訓工作往往是以階段性、臨時性的工作出現,沒有一個整體的、自上而下的組織和規劃,沒有按一個較為完整的系統“工程”來開展。
(二)培訓機構不健全,培訓師資隊伍建設嚴重滯后。
目前,我國可承擔農民職業培訓的機構主要有農業大學、縣級職教中心、鄉鎮成教中心等。然而,農業類高校大多在大中城市,且僅招收高考成績合格的高中畢業生;縣級職教中心可算是貼近農村的合適的教育培訓機構,卻也只是僅招生初中畢業生,專業設置也與農業技術無關,而且僅些年縣級職教中心的精力大多放在了學生對口升學率的提高上;而作為在基層的鄉鎮成教中心,卻在人力資源、經費、技術方面遠遠不能承擔起農民職業培訓的重任來,只能流于形式的每年到各村放幾場科技電影。
因為沒有專門負責農民職業培訓的部門和機構,自然就沒有相應的師資隊伍建設,導致這方面的人才匱乏。
(三)農村職業培訓經費投入機制不完善
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和農民培訓資金投入不足。雖然目前中央已經意識到職業教育的重要性,自2005年起每年拿出100億用于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但這部分投入分配到基層用于農民職業培訓的卻遠遠不足,農民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投入還缺乏制度保障和相對穩定的收入渠道。
(四)培訓內容不切合農村實際和農民需要,流于形式,農民積極性不高
有的針對農民的職業培訓,僅僅是為了應付上級部門的安排,不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和農民的需求設置培訓內容,使得培訓流于形式。這樣的培訓農民參與的積極性自然不高。
參考文獻:
[1]田英,安寶洋.發達國家農民職業教育的特點及啟示[J].農業經濟.2015(01).
[2]劉艷珍.國外農民科技培訓的基本經驗及其啟示[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2(06).
篇4
【關鍵詞】陶行知 職業教育 農民工 職業培訓
一、引言
農民工就業難,職業發展前景不高的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如何解決農民工面臨的這種困境,返鄉建設新農村給農民工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而職業培訓是確保農民工擁有核心能力參與到新農村建設的保障。認真研究陶行知先生的職業教育思想,對指導農民工返鄉接受職業培訓,確保新農村建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陶行知的職業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涉及多個教育領域,其中職業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陶行知的職業教育思想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他提出推廣職業教育的重點應在農村。陶行知于20 年代初從平民教育的實踐中深深認識到教育的主要對象是中國人口中為數最多的農民,教育應當下鄉。早在1924 年,他在《平民教育概論》一文中指出:“中國以農立國,十有八九住在鄉下。平民教育是到民間去的運動,就是到鄉下去的運動。”他指出鄉村學校是改變鄉村生活唯一可能的中心。其次,他提出職業教育理論的核心――生利主義。陶行知先生指出:“人的生活,必須有相當工具才能表現出來”。“教育是教人發明工具,制造工具,運用工具”。陶行知先生所指的生利有兩種:一種為生利之物,如農產谷,工制器;另一種為生有利之事,如通商,醫生治病。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產者所做的事情雖不相同,但在有利于集體方面都是一致的。所以,使有利的事物能“有利于群”,就是陶行知職業教育的宗旨。這就是要求人們應該有獨立的職業,能夠過獨立的生活。所謂的獨立的職業,陶行知先生其實就是指使人具有一種技能。最后,陶行知提出“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即是指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實踐,做事第一,知識第二。它是改變舊的傳統教學中脫離生活、脫離社會、脫離實際的三脫離的弊端,把單純傳授知識,死教書的教學轉移到培養學生的生活力和創造力的軌道上來,培養創造型、開拓型人才。這是要求學用一致,在實踐中加強理解,提醒首腦并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因此要求教師采取啟發式的方法,注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返鄉農民工職業教育的現狀分析
(一)返鄉農民工職業培訓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返鄉農民工的職業培訓經費投入不足,培訓機構的教學設備條件較差。目前,農民工職業培訓的管理相對較亂。各部門存在多頭領導、交叉管理的現象。農民工職業培訓機構主要有政府委托各級勞動保障部門、扶貧辦、教育等部門進行,而這些部門往往從各自業務出發,開展活動。各部門條塊分割,職能交叉嚴重,缺乏必要的統籌和協調。由于管理和實施部門過于分散,無論是政府還是具體的管理部門都很難較全面地掌握農民工的基本情況。所以導致不能靈敏地掌握農工職業培訓的需求,造成了返鄉農民工職業培訓沒能得到應有的重視。
(二)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專業設置、培訓內容不合理
農民工職業培訓也存在著與中國職業教育中存在的通病問題,即專業的設置、課程內容不能靈敏的反應市場的需求。很多專業的設置和開課內容沿襲幾年前的教育培訓方案,培訓機構沒能做到實地、適時地考察。與農業生產種植、養殖密切相關的農業技術卻沒能切實開辦起來。很多培訓機構的教師自身缺乏實踐操作經驗,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抓住教學的關鍵問題,沒能加強實踐教學及動手做的教學環節。農民工很多自身缺乏普通基礎知識,在接受職業教育相關理論知識時,其理解能力有限,也影響其所學內容的接受程度。這嚴重限制了農民工自身的發展。
四、陶行知職業教育思想對反返鄉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啟示
(一)加強對返鄉農民工職業培訓的重視
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就深深認識到教育的主要對象是中國人口中位數最多的農民。因此與農民工關系最密切的職業培訓理所應當受到更多關注。首先,應規范農民工職業培訓的管理體制,消除多頭管理、交叉管理的弊病。。其次,應該加強農民工職業培訓法制的建設。以法律的形式規范下來,有利于農民工在職業培訓中依法維護自己的權益,同時起到對相關部門的監管作用。
(二)政府加大農民工職業教育專項資金的投入和使用管理
陶行知先生說“無農器不可以教農,無工器不可以教工”。因此加大對返鄉農民工職業培訓的經費投入是非常必要的。在對待培訓資金使用問題上,政府應強化監管力度。規范用于農民工專項資金的使用范圍,同時嚴禁亂收費行為。政府應該積極同網絡信息部門合作,研發出一套用于監管各地方主管部門財政的網絡系統。例如效仿廣西壯族自治區財政廳和教育廳研制開發的基于廣域網的職業教育專項資金項目管理系統。它是以計算機輔助管理為手段,利用現代化技術和管理方法,方便職業教育專項資金申報、監管、績效考核的網絡監管系統。它不僅很好地起到了監管的作用,同時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職業教育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率。
(三)加強職業教育師資建設和優化專業設置及培訓內容
要達到陶行知先生所講的教師應有“生利之經驗”、“生利之常識”、“生利之教學法”,就必須提高農民工職業培訓師資隊伍的建設。國家應該投入更多精力解決教師的專業技能問題。對于一些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行業專家,相關部門在招聘錄用時應降低學歷門檻,可以多引進一些在職的行業專家兼職參與到職業培訓的工作中,同時也對他們進行一些實踐教學經驗的指導培訓。農民工培訓專業的設置和內容的選擇要符合當地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況,同時滿足新農村建設所需要的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和機械操作技能。新農村的建設需要一大批有思想、有文化、懂技術、可以帶領農村人民建設家園的人才做后盾的。因此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內容一定要按照新農村建設所需要的新型人才來培養。
陶行知先生的職業教育思想深邃而又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中國農民工返鄉職業培訓問題關系著社會的穩定、新農村的建設以及農民工這個群體未來的發展問題。因此,需要我們不斷的汲取前人的理論及實踐成果,探索解決當代現實問題的途徑。
參考文獻:
[1]馮錦英,陶行知的職業教育思想探析[J]. 福建陶研,2006,(Z1).
[2]王中華,陶行知職業教育理論及其當代啟示[J]. 繼續教育研究,2010,(1).
篇5
(一)農民所處的社會背景分析
當前,我國城鎮化進度明顯,土地農轉非增速,土地征占規模不斷增大。相應地,農村失地農民人數激增,這成為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新問題。然而,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平均接受教育年限卻較短,他們較低的文化素質明顯難以適應現代農業或者城市生存的發展要求。最重要的是,絕大部分農民嚴重缺乏職業技能,在殘酷的就業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即使有很好的就業機會,其職業技能也不能滿足工作需要,相當一部分農民處于失業狀態,失業農民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即使在政府扶持下,一部分農民勉強實現就業,但大多也是從事臟、累、苦、險和低收入的行業,以非正規就業為主,工資待遇低且工作穩定性差。因此,農民亟待通過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自身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從而創造和把握再就業機會。
(二)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民職業培訓現狀
1、開展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的基礎條件差。目前,農民職業培訓主要是政策導向性,一些農民培訓機構的培訓場地和培訓設備簡陋,培訓目標不明確,只是為了響應國家的政策象征性地完成培訓,培訓效果不理想。雖然國家對于農民培訓方面有一定的經費支持,但由于現代教育技術的相關設施建設需求經費巨大,這些費用遠遠低于實際需求。
2、師資力量薄弱,師資隊伍不穩定。目前,大部分農民培訓教師缺乏相關信息技能培訓,教育觀念較為陳舊,對現代教育技術認識不夠,缺乏應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教學培訓工作所需的理論及實際操作技能。政府部門對于現代教育技術在農民培訓中的作用認識不夠,加上農民培訓教師工資拖欠嚴重,嚴重影響了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導致師資隊伍不穩定。
3、網絡培訓資源分散且不足。目前,針對農民培訓的網絡信息體系還不完善,符合農民需求的培訓少。目前,農民培訓對象主要分為四類:一是在家務農農村初高中畢業生,是新農村背景下的新生代農民;二是打算外出務工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三是戶籍在農村,但主要從事非農產業、以打工為主要收入的農村勞動力;四是從事農、林、漁業、種養殖為生的農村居民。在對農民實施培訓的過程中,沒有根據年齡、文化程度、工作經驗和已有技能基礎等個體特征而采取相應的培訓策略。培訓課程也沒有根據農民的具體需求進行分類,導致農民培訓項目基本雷同,均是家政服務、計算機操作、烹飪等脫離實際需求的培訓內容。
二、現代教育技術在農民培訓中的應用與對策
(一)建立完善的農民培訓體系
在農民培訓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是一種新的探索,這個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應根據國家相關文件精神,結合當地經濟發展實際,尤其是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合理安排現代教育技術培訓中用到的相關硬件環境、教學資源、師資力量等問題。政府對農民培訓要統籌規劃,省農、林、漁業等部門也應積極配合,同時,整合農業職業院校、鄉鎮成人學校、農民培訓機構等培訓資源,在高等農業院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鄉鎮農民培訓機構中開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農民培訓班。應對農民培訓工作進行調查研究,根據農民培訓效果建立獎勵與考核制度。強化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農民培訓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歸檔跟蹤工作,加強培訓的督查指導工作,進一步完善考核評估體系。
(二)建立農民培訓專項基金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培訓需要相應的多媒體教室及網絡設施,而這些設施配備需花費較多的經費。參加培訓的教師也需要提高現代教育技術技能,這些都取決于地方政府財政撥款的支持力度。目前,國家對農民培訓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所以,除了增加國家財政投入外,還應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鼓勵企事業單位、地市級政府部門以及個人參與到農民培訓項目中來,從而保障穩定的經費來源。河南是一個農業大省,可根據各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加大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現代教育技術資金投入。對經濟較發達地區,可進一步鼓勵企業、民間團體作為培訓主體,參與培訓實施的全過程,以保障農民培訓中現代教育技術人力、物力的充足供給。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目前,河南的農民培訓主體除公辦培訓機構外,社會團體、企業和公民按國家規定也可參與農民培訓,因此,呈現出辦學主體多元化的趨勢。培訓教師包括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總的來看,教師層次良莠不齊。因此,應該加強培訓教師的專業化建設以及教師教學技能的提升,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培訓,提高培訓教師的專業技能與教育教學能力,從而提高培訓效果。應多渠道廣泛吸收培訓師資,聘請社會上的能工巧匠、專業技術人員等兼任培訓教師,建立一支能力強、素質高的農民培訓師資隊伍。
(四)重視農民培訓教學資源開發
現代教育技術與農民培訓課程的有機整合離不開農民培訓教學資源的開發。首先,農民培訓內容應根據國家職業標準以及不同行業、不同工種、不同崗位對從業人員基本技能和操作規程的要求,在充分考慮農民工需求和產業結構的基礎上,根據市場需要安排培訓內容,并不斷調整。在此基礎上,組織人員針對培訓內容開發多媒體或網絡教學資源。此外,還應開發適用于小組協作學習及個人探究學習的教學資源。
(五)加強農民培訓的個性化與互動性
現代教育技術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網絡的應用,利用網絡平臺對農民進行培訓是農民培訓的主要組成部分。利用網絡對農民進行培訓,應根據農民的不同需求體現培訓內容的個性化,參加培訓的農民可以根據自己的年齡、文化程度、工作經驗以及培訓需求來選擇相應的網絡培訓項目進行自主學習。同時,在追求個性的同時,農民學員還應樹立較強的社會合作意識,根據工作活動的需要,相互配合,不斷調整合作方式以改善合作關系,以適應社會化職業需求。另外,網絡培訓平臺還應開發網絡輔導答疑系統,鼓勵農民應用即時通訊軟件、電子郵件、博客等進行聊天、文件共享、文件傳輸等,隨時與其他農民進行廣泛交流,讓農民通過電腦網絡或手機網絡隨時都能方便接受到專業的答疑。
(六)采用多元化的培訓方式
篇6
近年來,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得到了全社會的高度重視。職業農民,居住分散,面廣量大,集中培訓難,全面培訓更難;職業農民,是務農農民,難以離家脫崗,需要半農半讀、送教下鄉開展培訓;職業農民,專業、層次、崗位需求多樣,師資、培訓場地、實驗實習實訓基地都存在很大的困難和問題。職業農民培養,任務繁重、工作艱巨,既需要各地積極努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也需要中央層面著眼現實與未來,借鑒國內外的經驗,統籌兼顧,抓好頂層設計,創造性地建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力圖費省效宏,不走彎路,扎扎實實推進。
信息化為我們推開了一扇窗,提供了彎道超車的可能,必須與信息化發展同步構建職業農民開放教育培訓體系。
西方發達國家建立在信息化基礎上的開放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全國或區域性的開放教育中心平臺提供了海量的教育培訓資源,內容涵蓋多學科多類型的高質量教師授課、實驗實習、現場體驗、學習測試和考核等各類優質的教學課件,供學習者自主選擇學習;社區性的學習輔導交流中心為社區學習人員提供了交流的平臺、并由專門的指導教師進行現場指導;學員可以根據需要自主選學。近幾年來,由于網絡知識和運用的普及、寬帶網絡使用成本的降低和廣泛運用以及教育投資的增加,開放教育得到了更加迅猛的發展。
建立在信息化基礎上的開放教育,無處不在的網絡有效消除了教師和學習者之間的空間距離,海量的教學資源可以滿足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便捷的互動窗口可以滿足學習者交流互動的需要,社區輔導交流中心可以滿足社區學習者面對面接受輔導、進行人際溝通的要求,為在偏遠地區、文化層次較低的學習者提供了繼續學習的可能。
二
我們已經具有了在廣大農村面向農民和基層農技人員開展開放教育的寶貴實踐和一定的基礎條件。
改革開放之后成立的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運用廣播、電視和衛星網等傳統的信息教育技術手段,面向三農開展開放教育,三十多年來系統培訓農民數以千萬計,還建立了從中央到縣鄉較為完整的教育培訓體系。全國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傳輸平臺也在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村建立了接收平臺。
但是,由于寬帶網絡在農村的普及度不夠,運行成本較高,基層教師和廣大農民不適應不熟悉使用互聯網絡,以及教育投資的不足嚴重影響了現代教育技術和設備的更新換代,基于現代信息化基礎上的開放教育對農民教育培訓的總體作用發揮不夠明顯。
不過,我們決不能由此否定開放教育對職業農民教育培訓的作用。更需要的是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加大對職業農民教育培訓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投入,加大對基層輔導教師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培訓,進而帶動農民學習者對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適應和運用。
黨的十作出了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實施的戰略部署,農村信息化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農村信息化推進過程,既是農民熟悉和運用信息技術的教育培訓過程,也為農民接受優質的開放教育資源提供了基礎和條件。
職業農民的教育培訓,是一個長期的歷史性過程。構建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不僅需要立足于現在,調動各級各部門資源參與,采取送教下鄉、流動課堂和田間課堂的方式,讓教師面對面、手把手地教授農民;更需要著眼于未來,適應農村信息化的大力推進,建立職業農民開放教育培訓體系,為農民送去電腦課堂、移動課堂和家庭課堂。
三
完善的現代開放教育體系建設,便捷、低成本的網絡傳輸是基礎。除此之外,需要三個重要條件:一是擁有海量優質教育培訓資源的中心傳輸平臺,可供學習者自主學習。二是社區性的輔導交流中心,可供社區學習者接受輔導、相互交流。三是能夠熟悉網絡運用的學習者。結合我們的實際,隨著農村信息化的快速推進,寬帶網絡的運用將更加便捷,運行和使用成本將更加低廉,以此為基礎,建立職業農民開放教育培訓體系,要切實做好以下工作。
要建設好中央和省級職業農民教育資源收集整理制作和傳輸平臺。廣泛搜集高中等農業院校、科研院所的優質教學視頻資源和教學課件,加大力度制作適應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需要的緊缺教學資源和課件,加以歸納整理分門別類上線傳輸,讓農民學習者可以找得到、用得上、學得進。要特別重視“職業農民在線學習系統”建設,讓農民學習有的學、可作業、可考核、可測試、能體驗、能互動,實現一攬子學習服務。
要建設好縣鄉級職業農民教育輔導交流中心。提供必要的條件和設施,農民可以接受當地輔導教師的教學輔導和答疑,接受當地專家的現場教學,和其他農民學員交流互動、相互鼓勵。
要切實加大對縣鄉級輔導教師對現代教育信息技術運用的培訓。任何學習者對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運用都有一個適應和習慣的過程,尤其是已經年屆中年的農民。職業農民學習者對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適應和運用,需要縣鄉級輔導教師的帶動和鼓勵,加大培訓縣鄉級輔導教師對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當前,要特別培訓和鼓勵輔導教師在教學中自覺運用優質電視教學片和教學課件、運用互聯網絡查詢相關信息。
四
羅馬非一日建成的。建立職業農民開放教育培訓體系,有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隨著教育技術手段的提升、學習者熟練運用教育技術手段的增強,開放教育“開放的手段”、“開放度”、便捷性都將逐漸改變和提升,其優勢將會不斷顯現。
篇7
縱觀當前我國占據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素質總體狀況,發現很多農民的文化素質有限,技能水平也不高,難以適應新農村建設以及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在影響農民綜合素質提高的因素中,農民職業教育發展不足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傳統的現場培訓以及以學歷教育為主職業教育培訓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因此,在新時期,運用現代遠程教育,創新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手段與方式,能夠提高農民職業教育成效,為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農民職業教育中運用現代遠程教育模式的優勢
(一)面廣量大的優勢
所謂現代遠程教育,也可以說是沒有校園、沒有固定場所的社會教育模式,具有開放的學習內容、學習時間與教學資源。由于農民的數量比較多,居住的也不是特別集中,用電視、廣播或者網絡等形式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具備容量大、覆蓋廣的特點,是農民職業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機會均等的優勢
由于遠程教育資源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可以讓農民共同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為參與學習的人員提供了機會均等的教育,體現了教育公平性。就當前情況來看,我國偏遠地區的農村,經濟條件差,缺乏相應的教育資源,很多農民都沒有參與職業教育的機會,而遠程教育通過對教育資源的重新優化組合,為農民提供了學習的條件,這樣能夠實現教育的均衡化發展。
(三)學用結合的優勢
農民在通過現代遠程教育接受到職業技術培訓之后,可以一邊學習一邊實踐,在培訓學習中解決了種植、養殖、烹飪等方面的理論知識,還可以在實踐中檢驗和鞏固學到的理論知識,促進科學文化知識轉化為先進的生產力,促進農民的增產增收。
(四)學習媒體先進性的優勢
對于現代遠程教育來說,主要的平臺是計算機網絡,使得職業教育培訓的信息呈現出的特點表現在:教學媒體交互化、教學過程智能化、教學操作簡便化等等,這種學習媒體具備很強的先進性,提高了農民職業教育成效。
二、運用現代遠程教育,提高農民職業教育成效的措施
(一)強化政府在遠程教育培訓中的主導作用
政府在遠程教育培訓中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資金主導。政府部門要主動承擔基礎設施建設主體,加快農村地區的網路建設,提高寬帶網絡的普及度以及農業方面的計算機應用水平,盡可能的減少農村寬帶入網的價格。此外,還要盡可能的減免培訓對象的學習費用,讓農民能夠用較低的成本來獲取科學文化知識,提高其生存就業的能力。另一個方面是行政調控與管理。政府相關部門要承擔起教學計劃編制、職業培訓考核標準、職業教育證書的頒發管理等方面的責任,使這些環節越來越規范。
(二)培植和激發農民的職業教育培訓需求
人都有惰性,由于農民的學習習慣問題,加上本身的基礎就不好,沒有人約束與管理就可能難以完成受教育任務。所以,要不斷激發農民參與職業教育培訓的欲望,培植和激發農民的職業教育培訓需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首先,要不斷改善營農環境,讓農民明白進行農業生產也是有利可圖的,這是農民參與職業教育培訓需求的重要前提條件。把農業基礎設施投入逐步向那些農業大戶以及產業化經營者傾斜,這些領域需要高附加值與高技術含量,就會刺激農民參與職業教育培訓。
其次,變農業培訓為綜合化培訓,這是適應新型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形勢的需求,通過培訓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進而促進農民剩余勞動力轉移,為農民外出就業提供技能的職業培訓才會受到農民的歡迎,也是符合形勢發展的重要舉措。再次,進一步加大提高農民創業能力的課程建設,其中包括特色農業資源開發、農產品加工技術以及名優農產品種植、傳統工藝品制作等。
最后,為了適應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要不斷拓寬教育培訓的領域,在農業培訓的基礎上開發文化課程,來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三)加強遠程教育培訓能力建設
首先,在新時期,要積極優化教育培訓對象,首要方面就是加強對鄉鎮干部、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等的培訓,然后是加強專合組織負責人等的教育。其次,要積極引導民間力量參與農民職業教育培訓中來,由私人提供公共產品能夠拓展投入資金的來源,還能提高培訓的規模,使得資金的使用效率得到明顯的提升。所以,可以建立多元化的農民職業教育培訓融資渠道,吸納社會資金投入到現代遠程教育中來。再次,在完成了教學計劃之后,還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的農民需求,提供差異化的培訓內容,用遠程教育開展特色培訓。
(四)創新遠程教育培訓方式
要積極轉變農民職業教育理念,由原來的等著接受教育轉變為主動送教育上門,遠程教育要跟專業合作社以及農業產業園、養殖企業等對接,把遠程教育培訓搬到生產一線中去。積極依靠當地的農業教育資源,聘請優秀的農業技術專家以及熟悉當地實際的農技推廣人員通過遠程直播授課,也可以錄制視頻循環播放,把普及性質的培訓跟專項性質的培訓結合在一起,還要把技能培訓跟職業教育培訓結合在一起,從而提高現代遠程教育的實效性。
三、結語
在信息時代,現代遠程教育能夠適應農民終身學習需求的一種教育形式,覆蓋面廣、教育質量高,是農民參與職業培訓的主要模式。在當前形勢下,要認清遠程教育模式在農民職業教育中的重要性,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培訓計劃,合理有效的安排培訓內容,為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做出應有的貢獻。
篇8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文化素質;職業技能
目前,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已占外出農民工總量的60%以上[1],新生代農民工已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支生力軍,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同上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雖然文化素質總體上有所提高,但相比城鎮新增勞動力而言,其文化素質和人均受教育年限依然偏低,缺乏必要的勞動技能,只能在收人水平較低的非正規部門就業,而就業的不穩定使得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生活步履艱難。然而,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的高低不僅關系到我國未來產業勞動力素質和技術水平,而且還直接影響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他們的冷暖直接關系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因此,研究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服務于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的有效供給不足
職業教育的供給主體主要包括政府、企業、各類社會培訓機構等。從政府方面來看,在促進農民增收和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快農村富余勞力轉移的同時,政府理應努力做好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的工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但是,一方面,由于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教育體制,教育資源分配明顯偏向城市,盡管國家對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逐年增加,但與城市相比,農村基礎教育長期發展滯后的格局依然沒有改變;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農村普通小學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要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77.11元,全國農村普通初中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要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163.56元,全國農村普通小學生均公共財政預算公用經費支出要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39.74元,全國農村普通初中生均公共財政預算公用經費支出要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5.5元[2];城鄉公共教育資源的配置不均,直接導致了農村基礎教育投入不足,教學環境與條件無法滿足農村教育的實際需要,導致農村人口的文化水平總體上較低,阻礙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進而限制了農民工進城就業能力;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指導下,職業教育往往被忽視。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比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的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低6973.89元,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比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的生均公共財政預算公用經費支出低4057.14元[2]。職業教育的投入不足,導致職業技能培訓發展滯后,總體規模較小,與新時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需要不適應[3];農民工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整體偏低,其較差就業的穩定性,較低的收入水平嚴重影響了他們轉移性就業。從企業方面來看,為了提高勞動效率和增加企業自身的競爭力,用工企業理應加強員工的職業教育培訓,然而實際情況是,用工企業對農民工培訓積極性不高。企業由于受資金、人員、機構、生產狀況等影響,開展農民工培訓多為崗前安全及規范教育,多數中小型企業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甚至不開展農民工教育培訓,僅有的少量教育培訓也只是圍繞能給企業帶來直接經濟利益的職業技能展開,對農民工缺少企業精神、城市文化、城市生活常識等方面教育,未能從企業和農民工的長遠發展來看待職業教育培訓問題。從社會培訓機構方面來看,社會培訓機構的快速成長也為新生代農民工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提供了可供選擇的途徑。然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新生代農民工進入社會培訓機構的比例依然較低,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數的社會培訓機構都是以營利為目的,較高的職業技能培訓費用將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拒之門外。
(二)新生代農民工對職業教育的有效需求不旺
職業教育是提升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的重要途徑,較高的文化素質與職業技能意味著較高的收益。對新生代農民工而言,職業教育無疑是改變自身命運,實現自身價值和人生夢想的主渠道。從這個意義上講,新生代農民工接受職業教育的愿望異常強烈,然而,從現實情況來看,新生代農民工對職業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相當多的實用技能培訓收費較高,對于大多數進城新生代農民工而言,是一個難以逾越的經濟門檻;另一方面,在于新生代農民工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難以找到合適的培訓時間;另外,許多培訓內容與生產實際脫節,職業技能培訓缺少針對性與實用性,培訓方式不夠靈活,培訓地點離農民工較遠,進而導致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有效需求不足。
二、提升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水平的途徑
(一)夯實農村基礎教育,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素質
農村基礎教育的質量決定著未來農村轉移勞動力的素質,它的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素質。因此,從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布局出發,必須夯實農村基礎教育。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資力度,改善農村基礎教育的教學環境與條件;另一方面,要逐步形成資金來源多元化的農村基礎教育辦學格局,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積極參與農村基礎教育,不斷提高農村基礎教育的辦學質量與水平,為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高素質的勞動力。
(二)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技能
一是要充分發揮政府在職業教育培訓中的主導作用。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導的與農村義務教育相銜接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充分發揮輸出地政府在引導性培訓上的作用,強化輸入地政府在辦學條件、用工需求、市場信息等方面的優勢,加強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以滿足輸入地勞動力市場對技術工人的需求的同時,也為輸入地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儲備了大量人才;而伴隨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的提升,收入水平的提高,其轉移性就業能力增強,越有利于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空間;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職業教育培訓資金投入,制定有效的農民工培訓政策激勵措施,如通過稅收優惠、補貼或獎勵等多種政策激勵措施,吸納企業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入到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培訓之中;同時要強化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勞動職業技能鑒定,落實職業技能鑒定補貼政策;另外,要建設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信息服務平臺,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實時的市場需求信息、培訓、就業一體化信息服務。二是要充分發揮企業在職業教育培訓中的主體作用。企業要樹立人力資本培養意識,強化崗位培訓責任,使已經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新生代農民工能夠接受初中級職業技能培訓;同時,企業要與培訓機構密切合作,開展訂單式培訓、定向培訓、企業定崗培訓;大中型企業還要聯合技工院校、職業院校,建設一批農民工實訓基地,促使新生代農民工、企業、培訓機構的有效對接,切實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勞動技能。三是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職業教育培訓中的重要作用。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及農民工的不同素質,合理設置培訓內容,確保職業技能培訓市場與企業需求的對接,同時也要尊重農民工自身的意愿,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增強培訓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努力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和就業競爭力能力。
(三)進一步完善培訓資助政策,提高新生代農民工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職業教育培訓資助既是促進社會公平與社會和諧,建立和完善社會安全網的關鍵環節,同時也是引導全國培訓資源的合理配置,引導農民工增加培訓需求的重要途徑。對新生代農民工而言,不僅有利于幫助有培訓需求的農民工減輕個人培訓負擔,而且有利于提高他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培訓,新生代農民工不僅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質,提高了自己的職業技能,而且增強了城市生活的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此,要進一步完善農民工培訓資助政策,建立農民工培訓直接補貼的配套政策體系,實行社會統一的國家資助扶持政策,為有培訓需求的新生代農民辦理和發放農民工培訓卡,建立和完善農民工培訓補貼基本標準,做到信息公開透明,公平合理[3],真正把國家提供的優惠和幫助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2013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EB/OL].(2014-05-12)[2015-10-30]..
[2]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關于2014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EB/OL].(2015-10-13)[2015-11-02].
[3]韓俊,汪志洪,崔傳義,等.農民工培訓實態及其“十二五”時期的政策建議[J].改革,2010(9):74-85.
[4]銀平均.論人力資本視角的新生代農民工教育福利[J].社會工作(學術版),2011(9):10-17.
[5]周小剛.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質量及其提升路徑[J].江西社會科學,2014(7):201-205.
[6]林娣.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人力資本困境[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215-217.
[7]許小青,柳建華.關于農民工教育培訓問題的研究[J].求實,2005(2):93-95.
[8]唐惠敏.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認同的困境及重塑路徑[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5(1):1-6.
[9]陶樹果.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有效途徑研究[J].青年學報,2014(2):26-28.
[10]梁燕.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教育培訓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3(4):74-79.
[11]韓長賦.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合是個重大問題———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調查與思考[J].農村工作通訊,2012(6):6-8.
[12]范維.人力資本對農民工市民化能力提升的影響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4(4):125-127.
篇9
>> 昌九一體化下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問題及對策研究 基于農民工生存倫理視角下的城鄉一體化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需求研究 秦皇島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策略研究 城鄉一體化背景下長沙農民工住房保障制度初探 基于城鄉一體化的農民工市民化研究 “機器換人”背景下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困境與策略 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困境分析 構建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機制 新生代農民工的培訓研究 淺析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策略 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供求現狀及解決策略 戶籍制度改革背景下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探析 新生代農民工多元化培訓模式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現狀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建構研究 基于新生代農民工需求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江蘇省職業學校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吻合情況預警報告[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4.
[3]袁紅譜.論人力資本對武漢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協同關系[J].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9(06):196-197.
[4]趙曙明:經濟增長方式轉型與人力資本投資http:///trainning/mingjiazhuanlan/208655400.htm.
[5]學技術 長知識 存點錢http:///m/2010/03/19/08/m_233199.shtml.
[6]關注新生代農民工文化需求服務城鄉統籌發展http://.cn/2011/2011mdm/taya/201101/t20110117 _44 5262.htm.
[7]深圳新生代農民工生存狀況調查報告[N].人民網,2010-07-15.
[8]趙玉國.職業教育促進新生農民工就業問題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1(05):71.
[9]黃曉,馬建富.基于新生代農民工需求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研究[J].職業技術教,2010(34):69-73.
篇10
2014年,將是中國職業教育史上的一個重要紀元,一個里程碑!3月14日,教育部辦公廳、農業部辦公廳聯合印發了《中等職業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試行》(以下簡稱《方案》)。《方案》的啟動,既凸顯了涉農職教的重要性,也是中職學校發展的又一次重大機遇!標志著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向農民敞開大門。
新型職業農民不僅需要知識技能,需要寬廣的視野、綜合的管理能力,更需要優良的職業道德和誠信的經營意識。《方案》提出通過中等職業教育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既明確了農民職業教育是全面系統的綜合性職業素質教育,更指明了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方向和途徑,從觀念、理念、道德、技術、能力等全方位提升農民素質,為“未來誰來種地”“地如何種”難題提供了現實和長遠的解決方案。
據農業部調查顯示,我國農業勞動力平均年齡接近50歲,且素質堪憂。《方案》明確,中職學校可招收50歲以下的農民進行中職學歷教育。50歲以下農民“回爐”讀中專,有助于全面提升務農農民綜合素質、職業技能和農業生產經營能力。雖然寬進,但是嚴出。《方案》采取“寬進嚴出”的方式讓農民讀中職,如果學生在學制有效期限內完成規定的課程學習,考試考核成績合格,達到規定的畢業學分數,即可畢業拿學歷,獲得國家承認。這既可以滿足部分農民的求知欲望,也能改善農民職業素養較弱的現狀,提升職業技能。《方案》在制度設計中遵循“農學結合、彈性學制”的思路。重視學用結合、學以致用,體現了農民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高度融合;集中學習與農業生產交替進行,順應農民學習規律;逐步建立并完善以學分認定和管理制度為紐帶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職業教育制度。《方案》鼓勵各地探索建立農民學分銀行,在此基礎上,國家將出臺統一規范,逐步建立全國性農民學分銀行,搭建專業間、學校間、地區間以及學歷教育與非學歷繼續教育間的農民職業教育立交橋。《方案》致力于構建一個新型的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統籌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加快構建和完善以中高等農業職業院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等機構為主體,農技推廣服務機構、農業科研院所、農業大學、農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廣泛參與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滿足新型職業農民多層次、多形式、廣覆蓋、經常性、制度化的教育培訓需求。
《方案》的出臺,是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改革的一項嘗試,一系列具有現實性、針對性、前瞻性的措施,著實振奮人心!《方案》的試行,必將激勵中職教育工作者深入基層、熱心服務,培養一批能用得上、留得住、素質高的新型職業農民。中職教育大規模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由此拉開序幕! 本刊編輯部
- 上一篇:誠信經營的理解
- 下一篇:社區宣傳文化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