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學生法治意識范文
時間:2023-10-13 17:36: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提高學生法治意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中職學生受到用人企業的青睞,但其法律素養并不理想,紀律觀念淡薄、違法犯罪行為時有發生。本文將從樹立法律信仰、創設情景教育、培養法律思維、營造文化氛圍提高法律認知能力、等方面著手,論述如何提高學生法律意識,減少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機率。
關鍵詞:中等職業;法律意識;途徑和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294-01
近年來,中職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呈現上升趨勢,日常生活中學生法律意識薄弱,不能有效運用法律保護自身合法權益。因此,提高中職學生的法律意識已刻不容緩。
一、中職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
中職學生受到家庭、教育、社會等因素影響,重視個人利益,缺乏責任意識,法律觀念淡薄、法律信仰缺失,侵犯財產、人身權益的違法行為時有發生。不僅嚴重妨礙學校管理秩序,給家長帶來困擾,也給社會帶來不穩定的因素。
學校教育中,受教學計劃的限制,不能系統講授法律知識,導致學生法律知識匱乏;法制課教學形式單一,學生被動接受法律知識,導致學習法律的熱情不高;法制教育成效不明顯;使得學生不能準確定義自身行為性質,無法對行為進行法律評價,以致學生法律意識無法得到提升。
二、培養法律意識的必要性
中職生普遍年齡偏小,心智不成熟,易受不良行為的誤導,易沖動,閱歷淺、經歷少,對法律知識一知半解。法律意識淡薄是導致其走向違法犯罪道路最根本原因。因此,只有加強法律信仰教育,樹立法律權威,培養起良好的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其思想狀態,進而預防和制止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
三、提高中職學生法律意識的途徑和方法
中職學校通過法制教育使學生具有了一定法律認識,但并沒有真正形成法律思維、法律意識和信仰。學校提高學生法律意識,必須從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加大法律知識普及,培養法律思維等綜合教育入手。
1.從信仰法律中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法律意識應當學會尊重法律、敬畏法律、信仰法律開始,只有對法律有了尊重、敬畏的意識,才會從心里下意識的學好法律、遵守法律,才會以法律為準繩去規范和制約自己的行為。生活中,存在著少數不符合法律規范的事情發生,從側面反映了法制的不健全和國人法律意識的淡薄,法制教育應從國情出發,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不合法的現象,運用法律知識去分析和評價不合法的現象,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和價值觀,讓學生樹立起對法律的尊重、敬畏和信仰,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法律意識的培養。
2. 加強法制教育,提高法律認知能力。法律知識影響個人行為。通過法制教育,讓學生明白哪些行為是法律允許的,哪些是法律禁止的。利用“案例教學”方法,直觀形象的把法律的規定用簡單明了的方式傳遞給學生,通過行為對比,幫助學生鑒定行為的合法性;使他們把所學的法律知識變成自己行為規范的一部分,從而提高自身行為標準,約束外在行為,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知法、守法的水平。
3.創設情境模式,加強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了解。學習法律知識就是要讓學生合理地運用法律知識。然而,法律條文抽象乏味,學生理解較為困難,學習相關內容提不起興趣,嚴重影響課堂教學質量。教師應從學生實際狀況和認知規律出發,創設教學情景,組織相關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通過親身觀察、感受,體驗違法犯罪行為對他人、自身、家庭及社會所造成的傷害,最終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法律知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轉變學校法律課教學理念。要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必須先改變教育教學理念。實踐中,大多數學校認為學生最重要的是專業技能的學習,將促進學生就業視為教學的最高目標,反向指導教學,法律課程流于形式。相反,學校應當堅持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重視學生的品行和規范意識,加大法律教育的力度。學校也應不定期的聘請律師、司法人員、法學專家來給教師做培訓,讓其接受先進的法律理念,學習如何把法律理念融入到教學中,轉變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輕松的接受法律知識。
5.營造校園法治文化,創設法律學習氛圍。學校應當積極加大法律知識的宣傳,在校園中營造出良好的學法氛圍。利用文化專欄、校園網、校園電視臺、組織法律社團等,定期宣傳法律知識,進行普法教育工作,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促進自身法律意識的提升。將社會生活作為法律知識學習的教材,定期組織師生對身邊典型案例進行討論、辯論,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思辨法律問題,使學生受到積極的影響與啟迪,更好的理解法律知識、運用法律知識。將法治理念逐漸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學會用法律知識解決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逐步形成法律思維,提高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
綜上,中職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和法律素養的提高,需要學校在法律教育、教學理念、課程設置、創設法制文化氛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作出努力,以幫助學生學會尊重、敬畏、信仰法律,學會利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 生物知識 記憶效率 方法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教學效率,始終是我們中學生物教師的一個研究課題。由于生物知識需要記憶的知識較多,且所占分值不高,學生既不重視,也不想學,使得本來就不易掌握的生物知識顯得更難。針對學生狀況,在多年的教學中,我注意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的記憶方法,不僅使學生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使生物成為學生高考科目中容易拿分的科目之一。以下是本人的一點教學心得,以供同仁借鑒。
一、通過介紹前沿科學,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識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歷的事物的反映,也就是對過去發生過的事情的識記、保持和提取的過程。實驗表明,學生對于所學識記材料的目的、任務、意義與作用愈明確,識記的積極性就愈高,識記的效果也就愈好。比如在緒論課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有關生命科學的知識比電腦網絡知識還多;在講授生物生殖時,談談“克隆”的有關知識;在講授遺傳時,談談袁隆平是如何通過培育水稻的優良品種來提高水稻的產量和質量的;在講授生態學時,談談生態理論在維護人類生存環境中的意義等。以上這些都是生物學領域的熱點問題,都能引起學生的高度重
視,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二、理清概念、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理解是記憶的基礎,任何知識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牢固記憶。生物學需要記憶的內容很多,這就更需要我們在理解上下功夫,以達到較好的記憶效果。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
1.理清概念。概念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一種抽象,是在觀察的基礎上,運用邏輯思維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質的、共性的特征集中起來加以概括形成的,如“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空間和時間內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叫種群。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生物種群的總和叫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及其無機環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統叫生態系統。我們首先應弄清三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再分清它們的區別與聯系,就可將三個概念同時掌握。
2.把握重點。重點即主要內容,教學內容有主次之分,大到一門學科,小到一個原理,一個概念都是如此。例如:減數分裂的概念,學生首先應知道只有有性生殖細胞形成時才會經歷的一種特殊的細胞分裂方式,其次是其過程中細胞要連續分裂兩次,而染色體在整個過程中只復制一次,最后導致的結果是染色體的數目減半,記住三個要點就記住了概念。
3.掌握關鍵詞句。關鍵的詞句是語言表達中最重要的部分,往往幾個字就可以起到帶動思維鏈條的作用。如“光合作用”概念,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的過程。其中的關鍵詞“通過”、“利用”、“把”、“合成”說出了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產物,同時可以將幾個關鍵詞帶出的內容以化學方程式的形式表達出來。
三、科學安排好復結時間,防止遺忘
記憶是在神經系統作用下在大腦皮層建立起的一個條件反射,需要不斷鞏固,否則會消退,而復習是對識記材料進一步加工的過程。適當的復習是增強記憶,是防止遺忘的有效手段。大家都知道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的記憶遺忘曲線,這條曲線告訴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而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后來就逐漸減慢了,經過相當長的時間后,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展規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則。觀察這條遺忘曲線,學生會發現,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后,如不抓緊復習,就只剩下原來的25%。因此,復習要做到及時、系統、多樣。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所學教材內容,遵循遺忘的規律,有效地組織好課內、課外,章節、單元,學期、學年等不同形式、不同時期的復習,使學過的知識點連成線、結成網、形成體,最終達到記憶的目的。
四、在運用中活化知識,增強記憶效果
學習知識的目的在于運用知識。知識的運用是指把已獲得的知識用于解決作業或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它是在實際活動中把知識推廣到同類具體事物中去的過程。如教師在講完性染色體后,請學生分析一個案例:一對年輕夫婦婚后生下一個女兒,丈夫埋怨做妻子的不會生兒子。請問他的埋怨科學嗎?為什么?這類問題聯系生活實際,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達到復習鞏固的目的,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五、利用一些輔助方法幫助學生記憶
1.比較記憶法。在生物學知識中可比較的內容很多,教師通過比較可以充分顯示知識的區別與聯系,加強記憶,加深理解,如通過列表比較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區別與聯系;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的區別;DNA與RNA的區別;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區別等。
2.繪圖記憶法。繪圖記憶法是根據生物學的特點、教學的基本要求提出的。中學生物學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要訓練學生繪制生物圖的基本技能。生物圖能簡明扼要、清晰、直觀地揭示事物之間的關系。學生通過繪圖,不但能加強記憶,加深理解,而且能使知識結構層次化。生物學知識中可繪圖的內容很多,如成熟的植物細胞發生質壁分離的圖形、光合作用過程的圖形、能量代謝的圖形等。
3.形象記憶法。學生可以把難以理解、記憶的內容,以一個形象的動作或一個生動貼切的比喻表達出來,可增強記憶效果。如把學習酶的專一性比喻為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等。
篇3
由于法律基礎教學學習內容多,知識量大,伸縮性強、學時有限,加上近年來教師在教法上有的面面俱到,有的單純的填鴨式說教與灌輸,結果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覺得枯燥無味,昏昏欲睡或搞別的“副業”,教學效果其微。筆者認為,要想提高法律課堂質量,必須改革創新法律基礎課的教學。下面是多年來筆者從事法律基礎課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法的一些粗線體會: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提高法律基礎課的教學質量,首先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于是我在教學中采用有針對性聯系實際的趣味性案例教學。堅持用案例對法律基礎知識進行詮釋,通過學生身邊一個個生動具體的案例,引起學生反思考與探討,真正做到以案析法,以案學法。課堂教學中通過以課本內容為線索,把《今日說法》《社會與法》等欄目中的經典案例搬到課堂。學習刑法的內容時,圍繞一些重點罪名,罪與非罪(如掠奪與搶劫罪)。案例教學法讓學生置身案例中,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相關理論知識,尋找存在問題,為理論知識轉化實際能力架起了橋梁。把理論學習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是法律基礎課教學的生命線。法律是“死”的,照本宣科枯燥無味,如果那課程內容和案例聯系起來,那么就顯得“活”了。同學們就感到津津有味了。教學中,聯系實際有三大方面的內容,即國家最新的方針、政策和路線;國內外最新的政治、經濟形勢;學生的思想實際和他們所關注的熱點和疑點。由于所選的案例來自于現實生活,與學生樂于面對挑戰、思維敏捷、勤于思考的特點相吻合,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參與、積極思考的學習熱情,為理論聯系實際找到了契合點。
二、結合專業特點,開展專題式教學
法律知識是以體系模式出現的,就像一家超市清點貨物,將相同品種的貨物規整在一個貨架,這就是“專題式教學”所謂專題式教學法就是指圍繞某個理論知識、社會熱點、考試題型、考試心理等進行專題教學。這種方法,一方面擺脫了傳統法律教學環節上的知識脫節,內容不連貫等弊端;另一方面教師通過以基礎知識為圓心,輻射相關知識的充分備課,拓寬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授課環節中更具側重點,學生接受教學內容更具有明確性、方向性。在此基礎上,結合中職生的專業,進行對口法律專題。如筆者擔任酒店管理與導游專業的法律課程,在完成教學大綱任務外,適當安排《旅游消費法律維權常識》的相關內容進行講授,該法律案例貼近學生專業工作,如案例給導游“小費能夠統一征收嗎?”“游客猝死在酒店怎么辦?”“乘客丟失財物誰負責?”等通過講授——討論——反饋——解惑——交流四個環節,讓學生寓樂于學、寓學于樂。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三、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主觀能動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中職學校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為本,就是要求以學生的利益最大化為目的,突出學生的全面發展。以現代人的視野培養現代人,以全面發展的視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價值。要以學生為本,教師就必須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和主觀能動性。首先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面對的是千差萬別的全體學生,要調動每個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就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活動方式,要給學生更多的自由,讓學生自主地、獨立地學習。其次,教師要改變以往授受式。填鴨式的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作為課堂組織者的教師,要把自己作為普通一員置身于學生主體中,與學生平等相處,使學生理解和參與教學。第三,教師要充分發掘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使課堂形成良好的教學互動。人是最大的資源和財富,尊重人、理解人,才能開發人、解放人、才能推動個人的全面發展。法律基礎課集中了我國好多部重要的法律,涉及許多專業術語和法律規則,但由于課時限制,每部法律只能蜻蜓點水般一帶而過,造成大多數學生在接觸這門課時認為枯燥死板,對法律課毫無興趣。為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必須從學生的現實需要出發,在教學中,有效地利用學校的“校園網”等教學設備,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提供豐富、生動、有趣的感知材料,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發揮學生的自主獨立性和主觀能動性,同時把交流、討論、實驗、合作、研究、表現、創造等機制引進課堂。還做到注重案例教育、開發學生喜聞樂見的法律實踐活動,如模擬法庭、重點案例剖析,以案說法,舉辦有獎征文、法律知識競賽、圖片展覽,播放法制教育片,把社會實踐“搬到課堂”等形式,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到師、生的互動中;生、生的互動中;主動實踐中;健康和發展的教與學的過程中,從而得到體驗、感受、經歷,最終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改革創新中職學校法律基礎課教學,全面提高教學效果和德育實效,使學生能正確的行使權利,自覺的履行義務、知法、守法、依法辦事,維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從而成為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
上接第121頁
文明。而對于來自于其他文化圈,與漢語文化有著很大差異的留學生來說,非語言文化的教學還是非常重要的。比如, 向他們說明中國人謙虛謹慎的美德、對紅色的偏愛、 熱情好客等等內容,完全可以起到促進其語言交際、幫助他們“入鄉隨俗”的作用。 當然本著簡單實用的原則,這些可以排在文化教育的后期, 因為只有他們的知識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理解。
總之,對外漢語教學和對母語為漢語的學習者的教學,二者之間即存在著相同之處,又存在著巨大差異。對于我們正在從事漢語教學和即將從事漢語教學的人來說,掌握二者之間的差異和共同之處很有必要。我們不可以對兩種教學的方法進行照搬照抄,但可以就其相通之處相互進行借鑒。希望,本文對于兩種教學的初步對比分析,可以對漢語教學者有所啟發。
參考文獻:
[1]羅蘭京子--《跨文化交際研究視角下的對外漢語教學》--洛陽師范學院
[2]張柔佳--《淺談對外漢語語音教學的原則》--沈陽師范大學渤海學院
[3]朱博 --《淺論對外漢語語音教學》--吉林大學文學院
[4]魯健驥 --《對外漢語語音教學幾個基本問題的再認識》-- 北京語言大學
[5]張義萱--《淺議對外漢語詞匯教學》--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6]梁蕭,趙蘊萱--《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策略初探》--山東師范大學 聊城大學
[7]楊津津--《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淺議》--哈爾濱工程大學國際學院
[8]龍青然 --《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南開大學漢語教學中心
[9]郭掌印,李鴻亮--《關于加強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幾點建議 》--拉薩市范高等專科學校
[10]凌娟--《關于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幾點思考》-- 西南大學文獻研究所
[11]張英 --《論對外漢語文化教學 》--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學中心
篇4
摘 要:目前,藝術教育在高職院校的現狀是一直沿用傳統的教育模式,教授形式。傳統藝術教學片面強調教師的教,形成了以教師為本位的教學關系。從而導致學生獨立性的不斷喪失,這是傳統藝術教學不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根本原因。本文以“任務驅動式”教學在高職院校中的探索總結出此模式適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目的能夠培養綜合素質高、適合社會發展的人才。
關鍵詞:藝術 教育 任務驅動式教學
新課程標準打破了傳統教學的知識框架,從全新的角度,按學習方式把課程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大學習領域,造型表現、設計應用兩個學習領域的活動方式強調學生自由表現,大膽設計創造,外化自己的認識和情感;欣賞評述則傾向于內化為文化品位和素質品質:綜合探索則強調通過綜合性藝術活動的體驗學習,引導學生主動探求,研究創造,運用綜合性知識技能去制作,表現和展示,喚起學生對未知領域的探求欲望,體驗愉悅和成就感。從新課標劃分的四個學習領域中,我們可以看出,不論是外化能力、內化品質,還是探索未知、體驗成功與情感,新課標賦予了新教材更多以學生為主體的體驗性學習的方式。
常規的教學法是――教師給學生演示所教授的內容,學生跟著教師的思維做思考,沿用這樣的方法往往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而今的學生學習藝術知識存在“非零起點”與“非同一終點”,并且現代教育要求我們教師對學生進行素質培養、能力發展、道德品質教育,以就業為導向。那么怎樣在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圍繞這一要求開展教學,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呢?
經過多年在教學中的探索和實踐,認為:任務驅動式教學法最能體現計藝術教學的特點,更適合培養具有高素質的藝術修養人才。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教學設計,通常由以下若干環節組成。
1.設置情景,提出任務
在任務驅動中,任務是一系列教學(學習)活動的中心,是實現教學目的的載體,是聯結知識與能力的橋梁。所以,任務的提出非常重要。
要提出好的任務,必須明確任務的特點。根據實踐和調查,任務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
(1)目標性。任務是當前教和學的中心主題,培養學生的能力是其最大的目標,離開這一點,任務無價值可言。因此,切不可為了任務的所謂完美,而偏離教學目標,或者造成教學目標的不清晰。每一個教學目標都有相應的任務與之相對應,大的教學目標對應“大任務”,小的教學目標對應“小任務”。“大目標”可分解成若干“小目標”,若干個訓練主題互不重復的“小任務”可形成統一的“大任務”。
(2)情境性。任務是在事先創設的,具有現實意義的生活化的情境中呈現的。任務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提出,使學生感到任務的完成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能幫助他們獲得新的技能。單一的知識學習和技能培訓式的任務,缺乏生活性和情境化,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如果沒有相當的自覺性和主體需求,不會樂意參與教學活動。因此,任務要有一定生活背景,并且是要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例如,用當前社會的熱門話題:誠信、禁毒、環保為題材,設計電子小報、迎新晚會、個人才藝表演等以達到學習、運用藝術內容的目的。
(3)探究性。任務是為了激發學生對當前學習主題的興趣,產生探索的欲望。探究性的任務往往是一系列的難度遞進的小任務,學生在解決一個小問題后,帶著成功的喜悅和興奮,沖上另一個任務,就如我們玩電子游戲一樣,過了一關又一關,趣味無窮。
(4)綜合性。任務往往與學生生活實際或學科學習內容相聯系,設計綜合的任務是吸引學生參與學習的一個有效手段。綜合的任務,可以是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也可以是利用生活及經驗來運用和鞏固藝術知識問題。如呈現任務主題是“設計一張‘母親節’賀卡”,可以結合思想政治、語文、等學科教學,運用藝術的表現形式來完成。
2.分析任務,逐層分解
在任務提出后,為了能讓學生找到任務中的知識點,找到完成任務的突破口,教師就要幫助學生分析任務中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必須對學生在信息加工及意義建構的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與幫助,不要妨礙學生的獨立思考,要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啟發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在教學過程開始時,教師應該明確任務內容及其要求,使學生了解學習的目標。教師不必講解或演示完成任務的全部過程,而是要引導學生分析任務,使他們盡快明確自己的入手點,并逐步提出新問題,探究問題的解決辦法。需要講解演示的時候,教師也一定要讓學生了解操作過程背后的分析、思考及方法策略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思維活動,同時還要注意自己的操作規范。
3.分組實踐、討論,完成任務
學生在分析完問題后,他們已經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此時,他們會對學習產生很濃的興趣。這時候可以組織學生分工合作,共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時,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指導他們就學習方法、操作技巧進行介紹、交流、討論,回顧取得了哪些經驗,認識自己的不足,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另外,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學生分成小組,使學生能夠相互幫助、取長補短,學生之間互為老師,充分利用了學生之間的資源差異。這樣一次課下來,所有的學生都有收獲,每個人都有成就,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任務驅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來討論溝通。學生可以相互討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過程得以展現,學生之間的觀點、方法得以交流。同時,學生可對照別人的觀點檢查審視自己的觀點,這種相互作用可以促進他們智力思維的發展。特別是對有爭議問題的討論,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激發他們深入思考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同時,通過老師引導,培養學生團結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競爭能力,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藝術知識和修養。
參考文獻:
1、列 斯托洛維奇《審美價值的本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托馬斯 門羅《走向科學的美學》中國文藝聯合出版公司
篇5
摘要:高職院校學生大多都喜歡籃球運動,籃球運動能夠強化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能力也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研究高職學校籃球運動的開展對學生這方面意識和能力的提升的主要作用,同時分析高職院校中籃球運動的開展以及培養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的具體實施方法,為今后學校在籃球方面的教育的具體方法的確定做出有效的參考。
關鍵詞:籃球活動 高職院校 終身體育 意識能力
高職院校和其他院校的體育教育一樣,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塑造終身體育的意識,強化其終身體育的能力,強化學生的身體素質。籃球運動是廣受大家歡迎的一種體育活動形式,它不僅能夠強化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能刺激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強化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精神,可以讓學生通過籃球活動掌握獲取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的機會。
一、高職院校籃球運動對提高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的優勢
(一)具有穩定的群眾基礎
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內容中籃球占在比較重要的位置,籃球運動是風靡國內外備受年輕人歡迎,吸引最多年輕人參與的體育活動。高職院校中選修籃球課的學生最多,學校所組織的賽事中也屬籃球賽規模最大,所以說高職院校是籃球愛好者的聚集地。再有一般學生都有一定的籃球基礎,對籃球的基本知識和技術都有所了解,所以高職院校具有良好的籃球群眾基礎。
()二學校場地設備齊全
一般高職院校的運動場地和設備都比較齊全,特別是學校中最受歡迎的籃球活動的場地、場館和設備更是最為齊備的。現代化科技教學設備的應用也激發了學生對籃球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籃球運動。
(三)師資力量充裕
教師是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師中籃球教師是最主要的體育師資力量。一般籃球教師都高大挺拔、帥氣陽光、技術嫻熟,這些都能吸引學生的關注。另外籃球教師豐富的籃球知識儲備,扎實的教學功力都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會影響到更多的學生讓其喜歡籃球,這也是幫助學生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的主要基礎。
(四)活動形式風度
籃球活動有多種形式,可以進行多種組合的比賽。這種豐富性的內容形式,和比賽類別的多樣化都是吸引更多愛好籃球的學生參與進來的原因,這也是培養其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的參考。
(五)融趣味性和競爭性于一體
籃球具有很強的組織性、趣味性和競爭性的特點,比較符合高職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年齡的特點。因為這種多種性質于一體的屬性,籃球活動更能夠吸引學生的參與熱情。
二、高職院校開展籃球活動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的對策
(一)強化基礎理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獲得終身體育鍛煉的相關思想
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師在進行籃球基礎知識內容的教學的時候,要有計劃的融入一些體育理論的相關常識,可以向學生介紹體育健身的理論,體育運動的規律內容,正確實施健康鍛煉的思想和對策,體質評定,醫務監督和身體保健等相關內容,讓學生在了解主要的體育鍛煉的知識理論的同時。只有這樣才能在根本上讓學生感受到體育鍛煉的積極作用,讓其明確體育鍛煉的意義,充分重視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可以長久堅持的參與體育鍛煉,形成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二)結合成功體育教學法,引導學生產生終身體育的興趣
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可以在籃球教學過程中融入成功教學法,引導學生感受成功的西園,讓學生能夠喜愛并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教師要認真分析不同學生的實際狀況,面對體育能力較低、心理承受能力差、生理存在缺陷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降低教學要求,讓這部分學生體驗成功。在帶領學生進行籃球活動的時候,教師要根據能力較低的學生的特點降低籃筐的高度,提高這部分學生投籃的命中率,讓其體會成功的喜悅。另外在一些籃球比賽過程中,教師可以分析學生的身體素質,和籃球技術掌握水平,將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分組,降低學生因為比賽失敗產生挫敗感的可能,讓各個水平層次的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
(三)結合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獲取終身體育鍛煉的技術和方法
高職院校體育教師要變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在實際籃球活動進行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思考,重視對學生進行啟發式的教學,要組織學生展開自主性的學習,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能力總結出籃球運動的相關技術,并且通過技術總結創編出一些新的防守或者進攻的方法。通過自主探究式教學方法的開展,不僅能夠強化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能力,還能強化學生練習的水平,可以提高學生獲取體育鍛煉的技術和方法,通過自主探究式學習方法的應用強化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和自主練習的水平,引導學生可以獨立獲取終身體育鍛煉的方法和途徑,讓其能夠在離開校園之后真正應用起來,并且應用的更為順手。
(四)組織欣賞并舉辦籃球比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
籃球運動不僅展示了形態和力量美,還體現了一定的動作美,在觀看籃球比賽的時候能夠給予人們別樣的刺激,可以讓人的神經倍感興奮,在實際參與籃球運動之后能夠放松身體、愉悅心情。所以,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看不同類別的籃球比賽,包括CBA或者NBA,帶領學生觀賞精彩的籃球動作,漂亮的扣籃,經典的傳球和靈活的運球,讓學生體會到真正的籃球之美,刺激學生的終身體育的積極性,再有,競爭的賽制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必要方法,學校和教師要組織學生參與不同的籃球比賽,引導學生產生足夠的集體意識和競爭思想,通過集體榮譽感的引導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三、結論
文章細致分析了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方面的優勢,結合目前高職院校及其籃球運動教育的實際狀況,提出了強化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的具體方法,為這一教育目標的實現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 依法治國 大學生 法治教育 重點內容
一、大學生法治教育現存問題及原因
(一)高校教育目標定位問題
在大學生法治教育中,高校教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一些高校在教育中只強調專業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對法律意識的培養缺乏重視,一些學校對于高校教育理解上具有片面性,單純認為提高就業率是學校高質教學的衡量標準,這都影響了法治教育在高校中的開展。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法治觀的教育對學生的一生都有重要意義,遠比書本知識影響更為深遠。此外在大學生法治教育工作中,高校普遍會設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學科進行法律相關知識學習,但是由于此學科不是學生專業課,很多學生不重視課堂內容,經常有逃課現象出現。教師在課堂上教學內容也只是依靠教材,授課方式呆板單一,灌輸式教學導致教學效果不佳。高校的法治教育定位應該由法律知識傳授轉變為法律素養培養,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讓學生樹立法治觀念。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法律素質,讓學生知法、懂法、守法、敬法。
(二)家庭法治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不但對子女有文化知識的傳授義務,還對其道德品質、行為指導有規范和引導的責任。父母的言傳身教、為人處世、接人待物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造成家庭法治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首先,家長法律意識淡薄。中國的法治還處于一個不斷上升和完善的階段,很多家長自身法律意識淡薄,對孩子法律意識的建立也不重視,無法有目的地開展家庭法治教育活動。家庭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家庭氛圍中缺乏法治文化氛圍,孩子在家庭中就感受不到法律教育的熏陶,就會導致孩子家庭法治教育的缺失。
其次,家庭教育片面強調文化知識。應試教育模式下學生和家長一味地追求高分數,片面強調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很多家長沒有對孩子展開家庭法治教育的意識,甚至很多家長認為這是學校的責任。
最后,思想觀念局限性。很多家長雖然已經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但是本身對其不了解,無從幫助學生從精神層面和觀念意識上培養法治思維,導致學生不懂法現象出現。
(三)國家法治宣傳力度不夠
國家在大學生法治觀念養成中處于核心地位。國家應當通過加強法治建設,為學生創建良好的社會氛圍,讓學生能夠真切感受到國家法治的進步,享受到國家法治進步帶來的益處,增加學生的認同感、自豪感、親切感,使學生樹立法治意識和法治信念。
由于我國的法治建設起步較晚,整體水平還有很多需要完善和加強的地方,這樣影響了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培養。在立法模式上,我國根據社會需求改變了以往傳統的方式,推行政府快速立法模式,這一模式解決了多個區域無法可依的現象,對于我國健全法律體系有重要意義。但是由于民眾在這種立法過程中參與度有限,很多法律實施缺乏一定的群眾基礎。同時,由于我國立法人才稀缺,立法技術有限,很多法律出現“短命”現象;一些法律文獻界限模糊,出現法律之間相互矛盾的現象,給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帶來困惑。
(四)社會的影響作用
社會氛圍對大學生法治意識的樹立有深遠影響,具有基礎性作用。在社會群體意識和行為的指引下,會對大學生的法律思維和法律意識的樹立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法律氛圍的影響會讓大學生自覺規范言行,變被動遵守法律為主動遵守。
二、依法治國背景下大學生法治教育重點內容解析
(一)積極發揮國家對大學生法治觀念建立的核心作用
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要求,是國家的基本方針策略。依法治國不但可以保證人民真正地當家做主,還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是推動社會文明建設和國家長治久安的保障。依法治國需要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國的未來,更是不容忽視的力量。大學生法治觀念問題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工作的開展,所以高校必須要重視法治教育。
首先,學校要充分發揮法律基礎課程的重要作用。一直以來,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均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依靠大課模式進行教學。但是由于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沒有突出法治教育且授課模式呆板,難以達到預想效果。課堂教育是學生吸收知識的重要載體,這就需要教師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可以采用先進的計算機演示技術,運用多媒體等形式,結合案例分析,對法律知識進行講解,增強生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實現法律常識的傳授,進而達到使學生樹立法治觀的目的。
其次,在教學內容上,不能僅僅拘泥于課本,要根據社會發展情況做到與時俱進,適時地調整課堂內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課堂內容調整時,要注意教學內容要適應國家法律和法治社會的要求。
最后,高校要重視法律氛圍的營造。大學生屬于比較特殊的社會群體,在社會活動中在校園的時間最長,受學校氛圍影響較大,這就要求學校在日常管理中要落實依法治校原則,通過思維意識構建、行為規范、情感陶冶、認知導向等方面進行校內法治氛圍的營造,以實現環境對學生的積極影響作用。
(二)發揮家庭法治教育對大學生法治意識建立的作用
首先,家長要樹立法治人格意識。隨著教育的普及和改革的深化,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綜合素質都得到了提高,但是往往會忽視法治意識樹立的重要性。即使家長有法治意識,但是由于自身法律素養的限制,對相關法律知識不了解導致法治教育開展有心無力。針對這樣的現象,家長首先要增加自身的法律知識儲備,增加法律素養積累,通過觀看法治節目、報紙、網頁等更新法律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子女法治教育的順利開展。
其次,要重視家長榜樣的力量。大學生認知、意識、觀念、思維都受到家庭影響較深,行為教育在成效上遠比說教教育更明顯。所以,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樹立法律意識,只有家長身體力行地守法、信法、依法辦事才能給大學生樹立正面的積極的影響。
(三)加強國家法治建設,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首先,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工作要突出人民的主體地位,體現社會多數人的利益,從國家法律立法開始,要做到立法皆是良法,為大學生樹立法治理念奠定堅實基礎。為了保證立法的質量和人民的主體地位,要充分發揮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公民的知情權、監督權、參與權。
其次,嚴格執法。只有保證法律在執行中的公平性才能便于法治氛圍的建立,增加大學生的法律崇拜感。在法律執行中要保證權力運行在陽光下,加強司法工作的公開透明,給大學生產生積極的法律影響。
最后,遏制司法腐敗。在執法過程中要注意遏制法律的腐敗現象產生,一旦有司法腐敗現象產生,在網絡傳播的作用下,其消極影響會久久揮散不去,進而影響大學生對法律的認同感和敬畏感。
篇7
【關鍵詞】法治素養 高中政治 教學探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B-0037-02
法治素養培育是全面提升中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中學生良好的法律意識、法律觀念是法律常識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國當前正在全力推進依法治國,在此背景下,更加有必要加強公民尤其是高中生的法治教育,所以將法治教育貫穿于整個高中政治教學中,是為了更好地建設思想政治課學科,也符合依法治國的時代要求。
一、培育高中生法治素養的必要性
(一)法治素養對依法治國具有重要意義
高中學生馬上要步入成年,走入社會,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其法治素養高不高,法律觀念強不強,是不是具備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些都影響到我國依法治國的實現,關系到社會和諧和社會文明程度。因此,通過高中政治教學培育高中生的法治素養,加強高中生的法律意識,引導學生尊法守法,形成科學完善的法治思維,對于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二)法治素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學生綜合素質不能缺少法治素養,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培養學生的法治素養。建設有社會主義特色的國家,實現依法治國,和當代中學生法律意識、法治觀念的強弱密切相關。所以,切實提高和增強高中生的法律觀念和法律意識是非常重要的。作為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陣地、開展法治教育的重要平臺,高中思想政治課所要擔負的重任不言而喻。培養出知法守法、懂得運用法律的學生,是作為一名高中政治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三)課程標準明確要求開展中學生法治教育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新課標明確指出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課程是對中學生進行系統的公民道德教育和理論教育的初級課程。高一階段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了解中國的經濟制度,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國策、改革開放等基礎理論,然后就是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法律觀念。高二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國的外交原則和依法治國的理念,然后結合政治生活的道德標準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法律意識。高三階段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類社會,正確認識世界,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二、基于法治素養培育的高中政治教學策略
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總結出如下幾點教學策略。
(一)聯系生活提煉法治教育內容
教師應該在新課程標準的框架內,深入挖掘和提煉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內容,將教材中分散的法治教育內容集中化、系統化。如教師在講解“依法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利”這節課時,可以將勞動者的權利這塊內容拆分成若干個環環相扣、邏輯相關的問題向學生提問:我國勞動者權利包括哪些?為什么勞動者權利應該受到保護?如何更好地保護勞動者權利?然后教師在講解這三個問題的時候,自然地引入勞動法中的相關法律知識,通過對勞動法的講解和討論,使學生更深入地認識勞動者權益保護方面的知識,樹立勞動者權利應受法律保護的觀念。除此之外,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將知識橫向聯系、縱向延伸,引導學生聯系身邊的生活例子,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高中政治教材中有關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法律知識很少,大部分是有關成年人權利義務、法律保護的法律知識。針對這個情況,教師更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多聯系實際生活中的未成年人法律案例,選擇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的法律法規,在課堂上引入一些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從而將法治理念融入學生生活。
(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運用法律思考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善于加工處理涉及的法律素材,將抽象的法律素材具體化,從而引導學生在層層深入、由表及里的理性思考中正確地認識法律,鼓勵學生積極探討、勤于思辨,引導他們提出自己關于法律問題的看法,提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法律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對不法觀念的抵抗力,使學生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將法治教育與育人有機融合。比如教師在教授“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的基本義務”這節課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一個生活中常見的情境:“我和朋友們在商場購物,我的朋友選中了一件裙子,付款時,服裝店老板提出‘如果你們不需要開發票,那我可以給你八折,如果要開發票就不能打折’,假如你是我這位朋友,你會怎么辦,發票開不開?”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根據實際生活經驗,大部分學生會明白購買商品或服務時應該索要發票,而少數學生會認為可以不開發票,還能享受優惠。這時教師可以將與依法納稅相關的法律知識引入進來,讓學生明白索要發票合理合法,一方面可以保障自身權益,一方面是在幫助國家增加稅收,使他們認識到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作為守法公民在依法納稅的同時還要自覺監督其他公民的納稅行為。通過生活案例教學,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法律監督意識。
此外,創設情境時問題的設計應該符合法律嚴謹、科學的特點。法律內容比較抽象,概括性強,比較難理解。這就需要教師要深入分析教材,根據教材中的重點難點,明確教學目標,創設符合學生學習特點、認識水平的情境問題,比如,教師在講解“公司的經營”這節內容時,先問學生:“你們的理想是什么?”通過學生回答,教師了解到部分學生的理想是自己創業,非常喜歡看各種創業故事,但是對于企業的創建、經營、管理以及股權等概念并不了解。因此,教師可以針對這個情況,挑選一個大學生自主創業,最初成功,最后由于法律意識淡薄,在經營過程中違反法律,最終導致創業失敗,自己也鋃鐺入獄的故事,并根據此故事提出問題:“這個大學生為什么創業會失敗?如果你是他,你會怎么做?”學生熱情高漲,經過一番激烈討論得出結論:在自主創業的過程中,經營者一定要合法經營、合法管理、依法行使權利。通過這個例子引導學生思考,在交流討論中領悟“法”的意義,加深了對法治意義的理解。
(三)課外延伸課堂內容,課內課外有機結合
教師可在課外開發與高中思想政治課相關的課程,通過拓展、整合、構建,將學生所學的相關法律知識有機串聯起來,拓展學生法治思維的廣度和能力。可以在課外進行法治主題教育,如刑法、勞動法、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消費者權益法等法律知識講座,將課堂內容與生活中的法律案例進行有機結合;還可通過舉辦法律知識競賽、模擬法庭、法治故事表演、法治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課外拓展法治教育與課堂教學相互配合,進一步提高法治教育效果。
篇8
摘 要:近期發生的幾起轟動社會的高校學生投毒案等刑事案件說明了現在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的嚴重性及高校學生法治教育的不足。筆者通過探析高校學生法治教育的現狀及改進措施,希望可以改進高校學生法治教育的不足,有效提升高校學生的法律素養。
關鍵詞:高校法治教育;現狀;改進措施
Abstract:Several criminal cases happened recently,such as poisoning criminal case,have caused an uproar in the whole society,which illustrate that the seriousnes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overty of legal consciousness as well as the shortag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legal education.In this passage,the author will analyze and probe into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legal education,provide some improvements and hope to elevate the drawbacks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leg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o hoist the relevant legal accomplishments.
Key words:leg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current condition;improvement strategy
現如今,盡管大學生的法律教育已經逐步得到社會的重視,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仍然很淡薄,許多大學生都覺得法律離他們很遠,覺得在大學校園里不會存在什么法律問題,事實上,除了盜竊、打架斗毆等常見的法律問題外,在高校還存在許多其他法律問題。特別是最近發生的幾起轟動社會的高校學生投毒案等刑事案件更說明了現在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的嚴重性,高校學生法治教育的不足,同時也給高校的法治教育敲響了警鐘。那么高校學生法治教育的現狀如何,而又該采取什么措施進行改進呢?本文將就此問題逐一探析。
一.高校學生法治教育的現狀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整個社會普遍存在對法律認識不足的狀況,并且對于學生的法制教育,社會及家庭同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這里,之所以要將高校法治教育單獨提出來,是因為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對于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尤為重要。目前,高校已逐步重視法治教育,但是仍然存在不足,那么高校學生的法治教育存在哪些不足呢?
1.高校法治教育的內容空洞單一。如今,即使是設有法律專業的高校,對于非法律專業的學生開設的法律方面的課程也較少,而且基本流于形式,教育形式僅局限于口口相傳的說教方式,而這種形式調動不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法律課程設置不合理,法治教育的內容也很單一。我國高校在進行法治教育的時候,在內容方面存在的問題如下:“法律內容空洞,與實際結合不緊密;法律內容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一課程中所占比例偏小;課程設置上對公民基本權利不夠重視。”①
2.高校法治教育所需師資力量欠缺。除了法律課程較少外,專業法學科班的授課教師也很缺少。專業的法學教師基本對法學專業學生進行輔導,而對非法學專業的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基本上都靠輔導員及兼職教師,而大多數的輔導員都是非法律專業畢業,再加之平日工作量大,對于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只能進行一些極為基礎的法律常識指導,對于思維活躍的、應該得到更多法律知識的大學生來講是遠遠不夠的。
3.學生自身對法律的不重視。迫于就業困難等現狀,非法律專業的大學生普遍不夠重視法律課程,而把大部分的經歷用在專業學習上。他們對法律方面的公共課采取死記硬背,臨陣磨槍等方式來應付考試,更有些學生覺得只要自己不做違法的事情就可以,法律離自己很遠,法律意識淡漠。這些原因都造成了大學生法律知識的欠缺、法律意識的淡薄、法律信仰的不足。
二.高校法治教育不足的改進措施
通過閱讀一些相關資料,對于高校法治教育的現狀,筆者希望以下幾點經驗、方法可以改進高校法治教育的不足。
1.合理設置課程內容,多引入貼近學生生活、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案例,可以把不易懂的法律條例轉換為一個個具體生動的案例展示,這不僅有易于學生的理解,也會加深學生對條例的釋讀。如與就業有關的合同法,與生活相關的婚姻法等。
2.合理安排教育課程時間,將法治教育提前到高中、初中、小學甚至學前教育,為高校法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前提背景。對于大學生的法治教育,不要只是進行幾個學期的學習并以考試結束,而是要貫穿于大學期間整個學習生活中,可以實行考試與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因為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長期學習積累的。
3.學習法律的教育形式應該多樣化,不應該只局限于開設法律基礎課的方式,可以把法治教育滲透分散在其他課程當中,采取滲透式教育。重視實用性,建立法律學習的第二課堂,邊學習邊實踐,把抽象的法律知識轉化為形象具體的行為方式。還可以運用現代化網絡手段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總之,要“以法律基礎知識的傳授為基礎,以法律意識的培養為核心。”②
4.注重師資力量的引入,提高教師素質及素養。高校的師生關系是指高校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為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圍繞知識信息傳遞、思想交流、感情溝通等方面展開的交往活動,通過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傾力合作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③因此高校師生關系是貫穿于教育整個過程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學方式。要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注重培養教師的法律素養。首先專業法學教師的法律素養要過硬,同時有做律師的經歷的教師不僅能從理論上教育學生,還能讓學生從實踐中學到更多東西。另外,作為大學生思想的引導者,對于大學生的法治教育,輔導員也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輔導員老師更要在平時的日常工作中以身作則,依法辦事,平等對待學生,引導學生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學習法律知識,提升法律素養,增強法治觀念對輔導員開展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輔導員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努力增強自身的法治觀念。(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課題: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項:《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工作模式建構研究――以校園文化建設為視角》(課題編號:JGZXS1230)。
注解:
① 《高校法治教育的不足及改進策略研究》,28-29頁
② 《高校法治教育的不足及改進策略研究》,45-46頁
③ 《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制觀念對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義軍.當代大學生法律素養狀況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6.
[2] 普玉松.高校法治教育的不足及改進策略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2009.
[3] 石書偉.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4/01.
[4] 張紅.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及培養方法[J].中國市場,2008.
篇9
高職大學生法律素養現狀成因分析
影響高職大學生法律素養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中國傳統法制觀念的侵蝕
幾千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和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讓人們過分地崇尚君權而忽視法律,“人治”的思想占主導地位,法律只占輔助地位,過分強調權力至尊。這種“人治”思想嚴重破壞了法律的尊嚴和權威,它不僅影響著高職大學生法制意識的培育和健全,甚至讓部分高職大學生沉醉在“權大于法”、“權力至上”的文化氛圍中。他們在權力和法律面前,對權力充滿信心,對法律缺乏信仰,不會自覺地尋求法律的保護,甚至有些時候,將逃避法律作為自己的首要選擇。這都嚴重影響大學生法律素質的養成,并成為我們“法治湖南”建設的重要障礙。
2.社會環境的不利影響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始實行依法治國的方略,目前已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我國法制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存在著諸多困難與挑戰,表現為:一是立法的操作性和適用性較差,立法撞車等;二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糾以及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等;三是區域差距、城鄉差距過大,社會分配不公,特別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貧富懸殊等;這些因素使法律的權威受到了挑戰,影響了高職大學生對法律的信任,從而影響了高職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培育實效。
3.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的缺失
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是培養大學生法律素養的主要途徑,而學校是法制教育的主要陣地,因此,學校的法制教育應該是系統全面的,但在現實教學中,許多學校的法制教育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首先,高校對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認識不到位,比較重視大學生專業素質、德育素質等,而忽視了法律素質的培養;其次,許多從事高職法律教學的教師是“半路出家”,甚至是從未接受過法律專業教育的思政課教師和政工干部,他們依靠傳統枯燥無味的“課堂說教”,教學方法陳舊;再次,法制教育內容設置期待調整,我國高職院校對非法律專業的學生都只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一門課程來進行法制教育,由于授課課時少,教學內容龐雜繁多,只能是簡單地進行一系列的知識羅列和堆積,學生往往疲于應付,死記硬背,應付過關考試。這些都不利于高職大學生法律素養的行成。
4.學生自我觀念的欠缺
隨著就業競爭日趨激烈,部分高職學生在思想上比較急功近利,忙于電腦、外語、駕照等操作性、實用性課程的學習而忽視法律知識的學習,從而造成法律素養難以提高。特別是,現在的高職大學生之中獨生子女偏多,部分學生意志脆弱、經不起挫折、容易為不良情緒所左右。這一心理上的特征,使得有些高職大學生遇事盲從,易于沖動,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再有,大部分高職學生在校期間常常處于學習及就業等多種壓力下,精神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導致他們產生焦慮、抑郁,形成不健康的人格心理。這些都有可能導致高職大學生以異常或非法行為加以發泄,挑戰法律規范,從而走向犯罪深淵,使本來就脆弱的法律素養轟然倒塌。
高職大學生法律素養形成機制對策
如何構建高職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我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對策:
1.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基礎,構建法律課堂教學機制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它在普及法律知識、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方面,發揮了其他課程所無法替代的作用。但為了提高法律教育的實效性,必須大力對這門課程進行教學改革。(1)改革教學內容,優化教學內容教學內容要做到“三貼近”,即能夠貼近時代、貼近國情與社情、貼近學生,不斷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教學內容上,采取專題講座的方式進行教學,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內容中的法律基礎部分整合為多個專題,如:學習法律基礎知識的重要意義;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規范———治安管理處罰法;勞動法;婚姻法;民法;勞動合同法;行政法;刑法;民(刑)事訴訟法等,使學生比較全面的了解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并從各個不同的方面掌握一些法律的具體規定,當出現問題或自己的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能及時、有效的自我保護。讓大學生在自覺不自覺中感知和接受法律,使課程教學真正實現對大學生進行法律素養培育的目的。(2)改革教學方法,使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法制教育是認同和接受法律規范的教育,是培養自覺、自愿的守法精神和塑造體現現代法治理念的教育,僅依靠課堂說教事實上很難奏效,合適的教學方法,有助于高職大學生將法律知識內化為法律素養、有助于法律教學的實效性。所以,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學生的消極被動地位,注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將封閉式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互動式教學模式。比如:采用案例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以法律案例為中心,通過對法律案例的分析,從而在無形中提高了高職大學生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又如:運用啟發式教學法,讓高職大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發現有關的法律規范和事實材料的關系,引導學生自己開動腦筋思考,這樣學生掌握的法律知識就會更加深刻;再如:應用討論式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若干問題的引導下,在教師的主導下以高職大學生的討論為主,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從而使課堂的案例分析更加深入,師生關系更加融洽。(3)改革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網絡等新技術進行教學在高職法律教學中,要大膽采用視頻、PPT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這不僅可以調動高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方式主要依托粉筆與書本的單調、枯燥、死板的缺陷,可在單位時間內擴大教學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如利用多媒體播放央視的“法制經緯”和“今日說法”等視頻資料等,將課堂的形式由單一的講授教學變為多維形式,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增強了高職法律課程的吸引力。互聯網的開放性使網絡成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在當今世界,網絡技術打破了地域界限,為全人類的交流搭建了新的平臺。教師可以通過微博、校園BBS、QQ群等新型網絡技術對高職學生進行法律教育,使大學生正確把握網絡社會的特點,形成自律、自控的法律行為習慣,提高自身的判斷力,增強抵御網絡不良信息的免疫力。高校應引導高職大學生科學地利用網絡,倡導他們在法律的范圍內營造良好的網絡法制社會環境。
2.重視第二課堂活動,建立法律教育生活化機制
高職大學生法律教育應注重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實踐教學作為第二課堂教學,是法律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增強高職大學生法律教育的現實感、吸引力和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義。加強高職大學生法律素養重在實踐、重在日常生活之中,要使法律教育真正地融入到高職大學生生活之中。法律實踐教學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可以多樣化:(1)開展各種法律知識競賽、法律問題辯論賽等知識性、思辨性、能力性、趣味性較強的活動,也可以在學校的廣播電臺播放法制教育節目等作品,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2)組織成立各種類型的法律社團或法律興趣小組,舉辦各種法律講座,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以加深他們對法律的認識,提高他們學法、愛法的自覺性;(3)利用學校和院系的宣傳欄開展專題板報活動,內容可以是法律知識宣傳,也可以是法制案例討論,形式盡量生動活潑;(4)從一些學習和生活方面的具體行為規范入手,培育大學生在校期間就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如一些高校開展的“大學生校園文明行活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培養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好方法。此外,根據大學生對法律的不同需要,可以在校園內設立法律救助中心,為高職大學生提供法律服務,如法律援助、法律咨詢、學法輔導等,解答學生生活中的法律疑惑,指導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法律問題,這不僅可以促進高職學生法律理論的學習,而且可以幫助高職學生培養守法和用法的意識和能力。
3.整合資源,拓展基地,建立規范的保障和激勵機制
高職大學生法律實踐基地是高職院校整合各方面資源建立起來的大學生法律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場所。穩定的實踐基地能夠使法律實踐活動科學化、規范化,有利于學生法律理論、法律能力的積累和提高,這是有針對性地深入持久開展高職大學生法律社會實踐活動的一個保障。根據需要,高職院校可以和當地司法、法院、行政等機關和有關媒體建立聯系,必要時可以簽訂合作協議,以此建立較為穩定的法律實踐活動基地。這樣可以定期組織學生旁聽庭審、參觀考察或開展其他活動,確保高職學生法律實踐活動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另外,要使高職學生法律實踐活動有效進行,還必須建立相關的保障和激勵機制。學校要建章立制,把高職法制教育實踐活動作為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入教學計劃。保證開展法律實踐活動所需要的必要的經費和課時。可制定相應的教學大綱,明確規定學生法律實踐活動的目標、內容及操作程序;制定檢查評估制度,督導學生法律實踐活動的開展;同時確立大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激勵機制,解決大學生行動的動力問題。通過這些具體明確的規定,確保學生法律實踐活動的開展制度化、規范化。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學生法律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從而達到高職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形成。
4.完善高職學生法律素養的評價機制
目前,許多高職院校評價法律教學效果好壞的唯一方法是試卷考試,考試的內容主要集中于一些法律的基本概念,學生追求的僅僅是自己的學分,考試完了也忘得差不多了,學生的法律素養并沒有多少提高。看學生的法律素養是否提高,不能只看學生懂得多少,更要看學生在實踐的法律行為。因此要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必須改變過去死記硬背的考試方法,可以實行考試和行為考察相結合的方法,強調高職學生的“知行統一”。對高職大學生應建立法律素養的綜合評價體系,對他們法律素養的評價由課內延伸至課外,把大學生的日常行為也納入評價體系中。學生法律素養評價體系可以把行為表現、法律活動能力等按照一定的權重計入學生的評價成績,讓學生感覺到不是為了考試而學法,而是為了學到更多的法律知識,增強自己的法律意識,提升自己的法律能力。
篇10
論文關鍵詞:高職;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對策
法律意識是人們關于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大學生群體對法律、法規、法律關系的反映形式,表現為對法律的情感、認知、評價和信仰等的內心體驗和外在行為,包括法律心理、法律知識、法律態度和法律信仰四個基本要素。大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才能很好地守法、用法、護法,從而擔負起國家法治建設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重任。
為了較為客觀準確地了解高職學生的法律意識,分析高職學生對法律問題的觀點和態度,為高職院校對加強學生的法律教育提供有力的參考,“思政課視角下高職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研究”課題組特別設計了反映高職學生法律意識的調查問卷,本次調查對象涉及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湖南安全職業技術學院等幾所高職院校的在校學生400人,其中文科類學生100人,理工科類學生300人,一年級學生200人,二年級學生200人。問卷的內容包括學生對現行法律了解的程度、對法律信仰的程度、對守法的態度、訴訟意識、法治觀念及法律意識培養途徑等,共計24個小問題。
高職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
有基本的法律知識,對一般的法律問題有較為正確的看法本次問卷涉及的法律基本知識題,對于絕大多數學生而言都比較容易。調查結果顯示,對于“如何評價你自己對法律知識的了解和認知”的問題,認為“了解和比較了解”的學生占57%;對于“你是否關心你周邊看到或聽到的法律事件?”的問題,回答“關心”的學生占53.4%,回答“偶爾關心”的學生占43.5%;對于“你聽說過法律援助嗎?法律援助是免費的嗎?”的問題,回答“聽說過”的學生占64.8%;對于“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你會自覺遵守法律規定嗎?”的問題,回答“會,而且嚴格遵守”的學生占84.5%;對于“你對人們抓到小偷后圍而打之的現象怎么看?”的問題,認為“打人違法”的學生占92.2%。這說明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掌握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大多數大學生不但具備法律意識,而且遵紀守法的意識較強。
有較強的正義感,有維護自身權益的意愿調查結果顯示,對于“假如你有參加勤工助學或利用課外時間在社會打工的經歷,當你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你會怎么辦?”的問題,回答“利用法律手段解決”的學生占61.1%;對于“當你因為違反校紀而被學校給予相關處分,但是你覺得學校的處分過重時,你會采取什么途徑加以挽救?”的問題,回答“向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申訴,向法院提起訴訟”的學生占85.5%;對于“當你參加相關勤工儉學活動時,你有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的意識嗎?”的問題,回答“有”的學生占72.5%。這說明大多數大學生不但具備正義感,而且運用法律維權的意識較強,能正確行使權利,對自己應當享有的合法權益極力維護,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通過調查也發現一些突出的問題(1)對法律訴求的信心不足。大學生的法律訴求信心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做出法律訴求抉擇的潛在決定因素,是其法制觀念的重要體現。對于“在最近信用卡或手機等積分活動很火時,你好不容易積夠了足夠的積分,當去領取宣傳單上許諾的獎品時,卻發現上當受騙了,你會怎么做?”的問題,37.8%的學生選擇“持無所謂的態度,私下里抱怨,再也不參與類似活動”;對于“假設不幸遭劫或被盜,你會報案嗎?”的問題,回答“不會,報案也沒用;會,但對挽回損失不抱太大希望;不會,司法機關不能提供有效保護”的學生占50.3%。這說明學生對執法機關能對自己實施有效保護表示懷疑,學生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自覺性提高了,但并不一定會帶來大學生法律訴求信心的增強。(2)在法律意識中有明顯的本位意識。大學生在具有較強法律意識的同時,又具有強烈的本位意識,反映在價值取向上,表現為利己主義和務實主義。在現實中,當法律正義與自己的切身利益產生沖突時,他們往往會舍棄法律正義而先行選擇保護自我。調查結果顯示,對于“當宿管科門衛因最近失竊案件的發生,在你出入時攔住你要強行搜查行李時,你會怎么做?”的問題,回答“認為他們沒有權利搜查出入學生的行李,但也不會采取任何舉措,僅私下抱怨兩句”的學生占21.2%;對于“你急需一輛自行車,一天你恰好在街上見到有人在賣自行車,且價錢很便宜,你也很喜歡,但車子似乎來路不明,可能是偷的,你會買嗎?”的問題,回答“會”的學生占24.4%。這些數據透露了大學生思想中比較明顯的本位主義意識。(3)在法律認識與行動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學生對法律知識掌握得較好,有法律知識,且了解法律規定,但由于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社會問題和不良風氣的影響,使其對法律的認知產生偏差,在行為上往往感情用事,甚至喪失理智,從而忽視法律的客觀存在,違法違紀以致釀成惡果。如前所述“會買來路不明的自行車”的問題,說明有近1/4的大學生在法律行為和認知上存在偏差,揭示了大學生因一念之差導致違法違紀的根源。
高職學生法律意識現狀的原因分析
傳統法律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國歷來有“重道德、輕法律”的歷史傳統,這與儒家提倡的“禮治”、“德主刑輔”的思想有關,孔子在《論語·為政》篇中指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兩千多年來,受傳統的“德主刑輔”思想的影響,在我國民眾中形成了比較牢固的“重道德、輕法律”的觀念意識。高職學生也不例外,問卷調查顯示,有65%的學生認為道德比法律更重要,在被問及“你大多數時候以什么標準評價事物”時,有78%的學生評價標準是“公共道德”,只有22%的學生評價標準是“法律”。 轉貼于
高職學生的身心發展尚不夠成熟大學生思想開放、視野開闊、反應敏感、關注社會,特別是新聞媒體披露的一些重大法律事件,常常成為他們議論的熱點問題。但受年齡小、心理不成熟的局限,他們在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時,喜歡就事論事,缺乏動態的、辯證的、全面的眼光,導致思想和言論偏激,行為易走極端。在接受調查的高職學生中,有95%屬于“90后”。在問卷調查中發現,對于當今中國權與法的關系,選擇“權大于法”的學生占43%,他們認為當官的人、有錢的人可以凌駕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的約束。甚至有35%的學生認為“中國是一個缺乏法制傳統的國家,還遠遠不具備法治國家的條件”,“法律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大,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學校、教師對學生進行法律教育的方法不當目前,高校對學生的法律教育主要是通過法律課的教學進行的,即在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在該課程的教學中,有的教師為了使學生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識,疲于趕進度,只能簡單羅列、堆積知識點,忽視了對大學生法律意識、法律觀念的培養和教育,忽視了引導大學生對法律的信仰。將學生法律素質的高低等同于法律知識的多寡,結果是教師講授的法律知識不少,但學生只是記在筆記里、劃在書本上,并未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導致部分高職學生對法律“知而不信”,大大削弱了法律教育的效果。
提高高職學生法律意識的建議
實施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1)通過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推理和辨析,將理論、案例與實際運用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模式。(2)實施角色體驗式教學,經由不同情境的模擬和各種角色設定,引導學生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發表看法,從中學習法律知識,體會法律的作用,培養法律情感。(3)利用現代傳媒、網絡等工具,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使學生自覺地認識事物、獲取知識、探究真理,培養對法律及法律現象的濃厚興趣。(4)實施法律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兼顧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共性和個性需求,形成多元化的法律教育形式。(5)開展法律意識及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和大學生法律心理交流座談會,針對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導學生的心理向健康方向發展,及時掌握其法律意識的變化和發展趨勢。(6)開設高職院校法律咨詢服務機構,引導學生在獲取最新法律資訊的同時,學會控制自身情緒,增強社會應變力,學會正確處理現實與愿望的矛盾、認識與行為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