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范文
時間:2023-10-13 16:54: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 要 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的融合在高校校園中已經非常普及,“教體結合”的改革在體育專業院校運行的非常順利,同時對學校群眾體育及全民健身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文章通過對學院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現狀的調查、訪問及研究,了解到學院開展的體育競賽與課堂體育教學的相互融合對學院群眾體育活動的影響,為學院群眾體育工作的發展提供可利用的建議。經調查、分析發現,學院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是多樣化的,各體育俱樂部的成立也促進了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群眾性體育活動歷來被認為是學校體育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無論是學校舉行的田徑運動會,趣味運動會,各球類項目、操類項目等的比賽,各體育項目的俱樂部成立等等,都是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相互融合的體現,也是學校體育課程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和補充的最佳展現,這些都為群眾體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和群眾體育在高校中的長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另外,群眾性體育活動也是反應學校體育工作成績、學生精神面貌的重要窗口,是體現學校校園文化的重要途徑,是學校體育文化建設的集中展示。但是高職院校的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教體結合”的方式在高職院校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實行效果,對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發展高職院校群眾體育活動,做好群眾體育工作是否有一定積極的影響,需要何種資源條件,影響因素等都需要進行調查和研究。
一、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的融合
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從“結合”到“融合”經歷了漫長的改革,近年來,“教體結合”的方式在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運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主要體現在學生對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相關運動項目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學生的專業理論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從而激發了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在體育課堂中組織相關競賽,比如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項目都可以在課堂組織教學比賽,并融入相關裁判知識,不僅豐富了課堂內容,還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學院體育發展現狀
學院力爭廣東省高職院校的排頭兵,無論是在辦學特色,還是在教學管理以及學生課程設置方面都經過嚴謹的過濾與審核,并一直堅持“以生為本、以質立校、學工并舉、崇尚實用”的辦學理念,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認真實施“特色化、本土化、智庫化發展工程”,扎實推進“文化強校”建設。學院由最開始的建校500人,到現在萬人的規模,各項學科的發展目標都在不斷的深化、細化,體育發展的目標也逐漸達到頂層設計。學院體育工作者為完成學院辦學目標,在體育工作方面加倍努力,無論是在體育教學、體育競賽,還是在課外體育活動等方面都做了很多的工作,為學院建設“文化強校”提供了最好的保障。
(一)學院體育課程項目開展現狀
學院自建校來,體育與健康課程由最開始的籃球、足球、健美操僅三項運動項目可供學生選擇,到現在又增加了武術、乒乓球、瑜伽、排球、羽毛球、網球六個選項,一共九個選項可供學生選擇的體育項目,不僅滿足了學院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也使得學生有更多的選擇,從而提高了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二)學院課外體育活動開展現狀
為滿足學院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學院成立了籃球俱樂部、足球俱樂部、健美操俱樂部等,這些俱樂部的成立為學院體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并且使學生的行為角色由被動向主動轉移。
學生在體育俱樂部組織的活動、競賽中擔任了策劃、組織、服務、裁判等不同的角色,在角色轉移中增加了自我學習和自我鍛煉的機會,這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學院俱樂部由學生進行管理,設置管理機構及管理機制,組織活動、競賽都能得到學院的支持與鼓勵,體育教師起到輔導和引導的作用,使得學院體育俱樂部發展的井然有序,對學院的群眾體育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學院體育競賽的發展現狀
學院自建校以來,一年一次的田徑運動會舉行的井井有條,學生參加的人數也逐年增加,積極性越來越高;運動會中涉及的項目也逐漸增加。學院運動會最大的特色就是學院領導、教師與學生一同參加,師生同樂,共同鍛煉,享受體育的樂趣,享受集體鍛煉的快樂。
學院成立田徑隊和籃球隊,并參加廣東省的相關比賽,每次都能取得優秀的成績。特別是2013年12月田徑隊參加廣東省大學生田徑錦標賽,由九名隊員參加比賽,取得了團體前八的好成績,為學院掙得了榮譽。這一榮譽對學院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起到了一定的促進和激發作用,為學院體育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學院籃球隊的成立不僅為學院每年一次并且持續近一年的“學院杯”籃球賽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而且對學院整體的籃球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創建出了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
三、學院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情況調查與分析
以上是本人對學院2012級、2013級固定在校生參與體育鍛煉情況的隨機調查,根據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學院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大致情況,即學院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總體較高。
通過表1的數據只能得出學生參與體育鍛煉是否積極,并不能了解到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影響因素,所以,本人對參與調查的學生進行隨機訪問,并一一記錄下來與其他教師進行討論,了解到他們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及不愿參與體育鍛煉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動機:(1)喜歡運動;(2)鍛煉身體,勞逸結合;(3)減肥,塑造良好的體型;(4)為參加學校相關比賽而鍛煉,比如田徑運動會、籃球賽等;(5)看到田徑隊、籃球隊和健美操隊為學院掙得榮譽,也希望自己能參與,為班級爭光添彩,并且提高自己;(6)受到老師的感染,在上體育課中覺得很快樂,老師的情緒和教學魅力帶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不喜歡參與體育鍛煉的因素:(1)不喜歡運動,覺得很累,或者是喜歡運動但是找不到同伴;(2)喜歡的運動學校沒有,或者同學之間沒有水平高的,提不起興趣;(3)學校的場地、資源不夠,想去打球沒有場地,特別是女生不愿意與男生在同一片場地上打球;(4)自卑,覺得自己什么體育項目都做不好,不好意思。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通過調查、數據分析以及訪問與討論,了解到學院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主要來自于學院體育俱樂部組織和開展的各項比賽,學院體育俱樂部發展規模的壯大,不僅帶動學生參與體育鍛煉,而且推動學院群眾體育工作的發展,為學院群眾體育工作更順利地進行奠定了不可忽略的基礎。
(二)建議
為學院群眾體育工作發展的更快、更好、走的更遠,為解決學院學生想運動、運動難的問題,可以從學院的體育教學資源入手,加強體育場館設施建設與管理,多開展趣味性的體育運動競賽,將體育教學與競技體育在學院更好的融合;有針對性的進行開展體育教學項目,考慮到有身體或心理缺陷的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困難,并給予解決;開設某些學生和教師能同時參加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運動項目,例如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保健類的項目,不僅能讓學生與教師鍛煉身體,而且能讓學生了解到中國國粹――武術的博大精深之文化,讓學生在運動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個人的認知能力,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綜合能力,為學院創造符合社會需要的全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敏.試論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的關系[J].體育時空?上半月.2012(6).
[2] 錢耀庭,等.學校體育學[M].體育學院通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篇2
關鍵詞:競技體育; 群眾體育; 關系
中圖分類號:G8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90(2008)01-0067-04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recalls the existing theories about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and mass sports, and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argues to a tentative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and mass sports.The main purpose is to provide a new angle of view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and mass sports.
Key words:sports; mass sports; relationship
多年來,關于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關系的研究一直沒有中斷過,并形成“普及與提高說”和“相對獨立說”兩種觀點。對這一關系命題的研究,實際上已超出了學術范疇,成為一個敏感的具有政治內涵的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講,我國體育事業基本發展方針的確立、演變都是伴隨著對兩者關系理解的深入而產生的。研究服從于現實需要,為政策尋找理論依據。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演化成一場爭論,在這場爭論中因大環境的需要而最終“普及提高說”占了明顯優勢,“相對獨立說”則形單影只,我認為更好的作法是允許不同聲音的存在,而這種存在有利于理論的完善。正確的作法是通過科學的求證,理性的認識彼此間的異同,,完善二者關系的認識。不應成為一種政策的解讀工具,客觀的看,離開對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關系理論的梳理,而孤立地探討兩者之間的協調發展,是不能真正實現協調發展的。同時,如何構建兩者之間的合理關系,也是隨著奧運會后我國體育改革與發展所面臨的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1 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內涵
“理論――指概念、原理的體系,是系統化了的理性知識。具有全面性、邏輯性和系統性的特征。理論的產生和發展既由社會實踐決定,又有自身的相對獨立性。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離開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科學的理論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并經過社會實踐的檢驗和證明的理論,是客觀事物的本質、規律性的正確反映。”[1]由此可見,各個學科的基礎理論是該學科存在和發展的根本概念、原理體系。而作為構成理論的首位基本要素――概念,在構建各個學科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也就不言而喻。關于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關系問題是一個基礎理論問題,理性認識二者間的關系,首先要正確理解其內涵。
競技體育也稱為競技運動,與英文中的sport相對應,是人類為發揮自身潛力,以他人或自然障礙物為挑戰對象,以體驗娛樂豐富文化生活為目的,以訓練和競賽為主要手段的一種身體娛樂文化。[1]競爭性是競技體育區別與其他身體活動的基本特征。此外,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相比,還具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追求既定的功利目標;二是具有標準化的競爭規則和裁判手段。競技體育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競技體育對于社會的穩定發揮特有功能,如娛樂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經濟功能等。根據水平的高低,競技體育可以分為高級競技體育和初級競技體育。本文討論的即是高水平競技體育。
群眾體育也稱大眾體育,是指人們在余暇時間里自愿參加的,以健身、健美、醫療、消遣、娛樂和社交為目的的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2]活動目的的非競爭性、活動形式的靈活性、參與主體廣泛以及參與時間業余性是群眾體育活動的基本特點。其中,非競爭性是群眾體育區別于競技體育的根本特征。群眾體育具有五個基本要素,一是活動參與者;二是體育活動組織;三是體育活動設施;四是體育活動方法;五是活動內容。[3]從功能來看,群眾體育具有健身功能、娛樂功能、社會功能以及教育功能。
所謂關系就是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4]一方面,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在結構和功能上具有相通的方面,都屬于身體活動范疇;另一方面,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在結構和功能上也存在明顯差別,突出表現為是否強調競爭性。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關系研究,實質上就是對兩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的梳理。
2 既有理論
2.1 “提高普及”說
“提高普及說”是唯物辯證法在體育工作中的具體體現。[5]是對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所提出的“普及和提高相結合”的文藝理論原則的借用。[6]是體育事業實行全民制,由國家包辦,遵循與執行黨和國家指令,服務于社會主義“趕超型”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直接產物。“提高普及說”首先將體育事業看作是由提高和普及兩部分構成的有機整體,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謂提高就是“培養少數優秀運動隊伍”;所謂普及就是“開展群眾性業余體育運動”。[6]其次,認為兩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從普及轉化為提高,一是需要參加活動的人多,二是需要群眾的技術水平也比較高;[7]而從提高轉化為普及,則需要通過競賽的吸引和發揮高水平運動員的表演、宣傳、組織和指導方面的功能和作用。[6]最后,“提高普及說”將體育事業發展看作一個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的發展過程,具體表現為普及、提高、再普及、再提高的過程。[7]
“提高普及說”從哲學辯證法的高度指出了“競技體育―群眾體育”的發展方向和趨勢,對建國后一段時期內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的確立,社會結構發生巨變的社會背景下,“提高普及說”理論的普遍性與體育事業特殊性、復雜性之間的矛盾開始突顯,表現出一定的理論局限性。首先,對競技體育功能理解存在偏差。將競技體育納入社會主義“趕超型”現代化發展戰略,由國家包辦,負責經費開支,不進行經濟核算。一方面,導致體育事業競技化,即蘊涵著將“提高指導下的普及”朝著以高水平競技運動的提高指導低水平競技運動的普及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國家包辦下的競技體育納入政治體系,將競技體育作為一種公共產品,由政府負責提供和管理,也破壞了競技體育按照娛樂規律而自發組織和發展的條件。其次,“提高普及說”還蘊涵了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之間片面的“線性關系”理解,即認為提高必然帶動普及、普及必然促進提高的片面認識。在普及與提高的辯證關系中,普及是基礎,是前提,沒有普及就難以實現提高,提高是普及的必然結果。事實上,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應該是兩個不同的“子系統”,具有各自的普及與提高的任務,而且各自受到不同社會經濟環境及人體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如年齡體質特征、參與方式與時間、手段項目、場地設施條件、組織形式、資金來源、運作與管理體制和機制、供給方式等,因此,提高普及說的“線性關系”假設實質上是不存在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原國家體委提出體育事業“協調發展”的戰略思想,后發展成為“各類體育協調發展”戰略。所謂協調是指“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關系是相互推動、協同共進的,發展比例是適當的”。[8]但是,由于“協調發展”首先表明體育事業是由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這兩大部分組成的有機整體。[8]只是在提高普及想結合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了“發展比例”問題。而在現行體制下,確定兩者之間的“發展比例”,仍然無法擺脫“兩個戰略并重”還是“競技體育先導超前”的戰略選擇和爭論,無法從根本改變體育事業“一手硬,一手軟”的局面。因此,“協調發展”實質上是“提高普及說”的邏輯發展和新的表現形式。
2.2 “相對獨立說”
“相對獨立說”以上世紀七十年代提出的“真義體育”思想為邏輯起點,是關于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關系的另一種觀點,實質上是對我國體育事業競技化,特別是學校體育競技化的理論反思。這一觀點首先肯定“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sports)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9]認為體育(PE)是教育的組成部分,本質上是增強體質的教育。[10]而“競技體育”(sports)作為“一種具有規則性、競技性或挑戰性、娛樂性以及不確定性的身體活動”[10],本質上是一種娛樂活動。因此,體育與競技應各按其自身的規律發展,而現有體制下提高運動水平和普及群眾體育、增強人民體質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實踐中只能重一方面而輕另一方面。
“真義體育觀”確立的群眾體育增強體質的一元價值標準,對于扭轉用以競技運動取代體育的傾向,擺正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關系,喚起人們對提高全民體質重要性的認識,無疑具有積極作用。同時,對體育價值和目標泛化、全能化以及無序現象的價值整合具有指導意義。但是,也有學者指出“真義體育”將體育與智育、德育、美育相并列,事實上是對教育的分解,現實中不可能單獨實施“純粹”的以體為本的“體育”。[10]同時,“相對獨立說”過分突出和強調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二元對立性而否認了兩者融合的可能性,認為現行體制下增強體質與提高運動技術水平,二者必居其一,無法回避,無法調和,也是不恰當的。事實上,競技運動具有政治、經濟、教育以及帶動群眾體育普及等一系列潛功能,因而,有條件地通過國家管理的形式,發揮競技體育潛在功能和價值,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并非不可取。
3 互補關系
任海在《論大眾體育與高水平競技運動的相互關系》一文中,從體育分化角度提出了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互補關系”學說。認為競技體育和大眾體育是體育高度分化的結果,兩者同質異形、相互依存、功能互補。互補關系存在的理論基礎在于,兩者具有相同的手段――身體活動和相同的目標――人的全面發展。并通過四個方面體現出來,(一)體育發展的互補;(二)體育需要的互補;(三)體育教育的互補(四)體育道德的互補。[11]
互補關系著重討論了高水平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之間的聯系。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但是,這一學說也存在著一定的理論局限性。(一)認為大眾體育開展的越廣泛,競技體育的觀眾市場就越大是不恰當的。事實上競技體育的觀眾可以分為兩類,一類與實質性體育人口相對應,即經常參加體育活動,又觀看競技體育比賽的人口;一類與非實質性體育人口相對應,即不參加體育活動而僅僅作為競技體育比賽觀眾的人口。大眾體育的廣泛開展,從實質性體育人口的角度擴大了競技體育的觀眾市場,而對非實質性體育人口的影響并不大。(二)缺乏從整體上對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關系進行系統的分析,僅僅是對兩者相互聯系特征的概括和總結。
4 相互取予關系
4.1 現實基礎及其理論淵源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社會結構的巨變,體育事業管理體制的轉變,[12]以及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對我國體育事業改革與發展帶來深遠影響,突出表現為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高度分化。這要求我們從具體的理論出發對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關系問題做出回答。
結構功能主義(structural functionalism)是從結構與功能以及二者相互聯系出發,深入分析和廣泛探討有關社會系統的基本理論。[13]所謂結構就是系統的基本構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間相互穩定的關系,是內在于系統的客觀存在,它只有而且必然地通過一定的功能表現出來。所謂功能就是系統與外界環境的相互關系中所表現出來的作用。系統各部分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是相對的,可變的,結構決定功能,功能又會反過來決定結構。從結構功能主義的理論視角來考察體育現象,體育乃是由一定的結構和功能規定著的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從體育系統內部來看,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又是體育系統中的子系統。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具有各自相對獨立的結構,對維護社會大系統的穩定發揮一定的功能。
3.2 主要觀點
“相互取予”首先強調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是體育子系統中的兩個不同的子系統,按照各自的規律運行和發展是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協調發展的基本前提。這是由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結構特征以及現代社會組織高度分化的現狀和特點――即由承擔多種功能的單一組織向承擔單一功能的多種組織的轉化――所決定的。從活動主體的構成來看,競技體育由競技者(兩人以上)、組織者以及觀眾三因素統合而成;而群眾體育則由個體單獨或活動者與指導者構成。[14]從活動的具體要求來看。兩者在活動時間、地點、對象、體力消耗、動機等方面以及組織的設計、規范程度等方面都存在明顯差別。見表1和表2。
從組織狀況來看,在國家-市場-社會的三元模式構架中,競技體育組織主要分布于國家和市場兩類組織中,與國家相對應的是舉國體制下形成的主要提供公共性競技體育產品的具有政府性質的組織體系;與市場相對應的是利潤導向下形成主要提供私人競技體育產品的營利性競技體育俱樂部組織。而群眾體育則普遍存在于國家、市場以及社會三類組織中,與社會相對應的各類民間組織是具體開展和實施群眾體育活動的主要組織形式。
從功能來看,群眾體育具有健身功能、娛樂功能、社會功能以及教育功能。而競技體育具有娛樂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經濟功能等。但是,兩者在功能輻射的范圍和以及作用的人群上有明顯的差別。
從制約因素來看。群眾體育的發展更多受到閑暇時間、生活水平、觀念意識、場地設施等因素制約;[2]而競技體育發展更多受到遺傳、選材、訓練水平、體育管理體制、競技體育訓練管理水平以及競技運動科研水平等因素制約。
其次,在承認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差別的同時,也肯定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相互融合的可能性,表現為在兩個系統鄰近環境的“相互取予“特征。這是由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身體活動的共性或相通性、以及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子系統的開放性所決定的。
競技體育作為一種競爭性身體活動,它的基本功能是娛樂。但是,通過與其他社會子系統的相互作用,往往表現出相應的潛在功能。如對外改善國際關系,對內維護政治統一和民族團結以及促進社會穩定的政治功能;娛樂產業經濟功能;促進人全面、協調、完善發展以及人的社會化的教育功能,以及獨特的競技體育禮儀慶典文化與道德規范文化整合功能。同樣,群眾體育除具有 “增強體質”的基本功能之外,還具有康復、娛樂、教育、消遣、交往以及提高企業人力資本等潛在功能。因此,競技體育子系統與群眾體育子系統在按照各自規律運行和發展的前提下,兩者相互融合的鄰近環境必然存在著功能上的相互取予的關系。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群眾體育可以在組織方式、場地設施以及活動的內容方法等方面吸收競技體育的內容。由于群眾體育具有活動方式靈活性、組織設計開放性等結構性特點。因此,任何有益于強身、健心和樂群的活動手段和組織方式都可以被群眾體育批判的繼承和發揚。也就是說,競技體育作為一種身體活動的方式,可以在群眾體育中適當運用,但只能作為手段,不能當成目的。(二)易于被群眾體育領域廣泛采用和吸收的運動項目的水平的提高,可以在運動價值觀念和態度層面上給群眾體育的發展帶來影響。(三)被群眾體育領域廣泛采用的競技體育活動項目的普及,又為該項競技體育的發展提供了觀眾市場,從而促進該項競技體育項目的繁榮和發展。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首先是體育系統中兩個結構和功能各不相同的子系統,兩者具有各自的提高和普及的目標和任務。其次,在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系統鄰近環境,存在著功能上的“相互取予”的關系。
4 結語
“提高普及說”從發展趨勢和方向上指出了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關系特征,這一觀點將體育事業發展看作一個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的發展過程,具體表現為普及、提高、再普及、再提高的過程。[7]“提高普及說”蘊涵了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之間片面的“線性關系”理解,即認為提高必然帶動普及、普及必然促進提高的片面認識。而“相對獨立說”則著重從是否具有增強體質的教育功能角度闡述了兩個系統的相互獨立關系,但是“相對獨立說”過分突出和強調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二元對立性而否認了兩者融合的可能性。上述兩種觀點代表了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關系的認知水平。并對不同時期體育事業發展具有一定理論指導意義。但隨著社會結構的巨變,兩種觀點都表現出一定的理論局限性。因此,筆者從結構功能主義理論視角出發,在對上述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關系理論繼承基礎上,提出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相互取予”的關系理論框架。“相互取予”就是肯定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是體育系統中兩個相互獨立是子系統,同時認為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鄰近的部分存在著功能的“相互取予”關系。
參考文獻:
[1] 邵生林, 劉玉梅.競技運動的本質屬性[J].體育,1997, (2):19.
[2] 盧元鎮. 體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248.
[3] 李建國等.社會體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3).
[4] 現代漢語詞典.
[5] 欒開封等. 關于我國體育和體育工作的哲學思考[J].體育文史,1999, (4).
[6] 熊曉正等.從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到各類體育協調發展[J].21世紀的中國體育,1998, (16).
[7] 陳融.建國以來認識和處理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關系的歷史啟示―價值追求與代價意識[J].體育文史,1999, (3):11.
[8] 舒有謨, 宋秋元.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協調發展的思考[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1997, (4):69.
[9] 王學峰.真義體育思想對中國體育發展的貢獻[J].體育學刊,2004, (4):7.
[10]
陳融.試析真義體育觀、大體育觀的特征與分歧[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99, (4):1.
[11]任海.論大眾體育與高水平競技運動的相互關系[J].體育文化導刊,2005, (3):11.
[12]譚華.體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416.
[13]劉潤忠.試析結構功能主義及其社會理論[J].天津社會科學,2005, (5):52.
[14]韓丹.論SPORT不是體育[J].體育學刊,1996, (3):45.
篇3
群眾體育工作是我黨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提高國家的競技體育實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將個人從事群眾體育工作時遇到的實際問題歸納為需正確處理的十個關系。
這十個關系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群眾體育兩者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的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普及性和提高的關系;群眾體育與體育產業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群眾體育工作部門與運動項目管理中心是指導、服務和相互配合的關系;群眾體育工作部門與訓練單位是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的關系;群眾體育工作部門與體育總會、社會體育指導中心是管和辦的關系;群眾體育工作部門與行業體育協會是業務指導關系;群眾體育工作部門與教育、文化部門是有分有合、各有側重的關系;群眾體育工作部門與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社會各界是相互幫助、共同提高的關系;體育總會與單項運動協會、體育俱樂部是業務指導和管理的關系。筆者厘清“十大關系”,并指出其重要性,力圖為群眾體育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和有效的參考。
摘自《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5.4.1~2
篇4
群眾體育是指在人們群眾中廣泛開展的日常的和大眾參與的體育活動,以增強人民群眾的體質、豐富社會生活以及個人生活為主要目標,旨在提高人們的生存、生活質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體育以它自己獨有的魅力和特點正在逐步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群眾體育的大眾化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群眾體育參與的普遍性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體育的興趣也在逐步的增加。體育活動在社會中的普及程度也會越來越高,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也越來越多,盡管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目的不盡相同。
1 增強體質和促進心理健康的需要。社會飛速發展中,物質的刺激。金錢的誘惑,生存的壓力或多或少的使一些當代人陷入了亞健康狀態,再加上因生活節奏太快而缺少身體鍛煉,生活飲食的不規律。在“文明病”的困擾下,迫使一部分人加入體育鍛煉中去,成為體育人口的組成部分。
2 心理宣泄的需要。“缺少社會支持,孤獨感也會導致疾病”。隨著網絡的出現。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也悄然的發生著改變,有些人寧愿坐在電腦面前聊天而不愿意走出去社交,把自己封閉在虛擬的空間里,變得越來越壓抑,雖然有時表面上看來周旋在熱鬧的人群中,實際上內心卻異常孤獨,苦惱不已,參加體育活動可以使心理的壓力得以宣泄,讓自己的注意力得以轉移,有利于大腦活動的調節,促進心理健康。
3 休閑娛樂,豐富業余文化生活的需要。平淡不變的生活,不僅無助于健康還叫人覺得乏味,一些人開始把空暇的時間與休閑娛樂的體育活動結合起來,呼朋引伴地或釣魚或散步,或爬山或攀巖,或旅游或探險等,極大的豐富了自己的業余生活。
4 社會交往的需要。體育鍛煉是增進人與人接觸的最好方式,在體育活動中可以找到志趣相投的知己。尤其在具體的比賽中,往往通過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種表情就可以了解伙伴的意圖,從而從中體驗成功與挫折,歡樂與痛苦的豐富感情,并在活動中不知不覺的形成一種安全感和自信心。
二、群眾體育活動內容的豐富性
中國是一個擁有著遼闊邊疆的領土和56個民族的大國,同時也擁有著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的傳統民間體育活動?如賽龍舟、扭秧歌、潑水節等,都聚集著大量的觀眾和參與者。2008是中國的奧運年,許多的社區為迎奧運也分別舉辦了好多的健身活動,并喊出了“我運動,我健康,我快樂”的口號,鄭州市就曾在2007年舉辦了“迎奧運河南省千萬婦女健身活動展示大賽”,像這樣的大型活動比比皆是,全國人民上下都表現出了巨大的運動熱情并積極投身其中。
除了大型活動外,一些小型的具有競技體育性質的活動也受到了青年人的熱捧:街頭三人籃球賽。街舞,健美操,攀巖,蹦極。
旅游是一種時尚的體育活動方式,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出游,形成了“家庭體育”。老年人更是閑暇呼朋引伴的打打麻將,三五成群的散散步,或到社區廣場上喊上幾嗓子,娛己娛人。群眾體育活動以內容的豐富多彩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
三、群眾體育活動形式的多樣性
如果說競技體育追求的目標是“更高、更快、更強”,那么群眾體育追求的則是“強身健體與娛樂”。如果說競技體育是娛人的話,那么群眾體育則追求的是娛己。與競技體育相比。群眾體育活動的方式就要靈活得多。只要廣大群眾具備一定的體育知識。就可以以個人身體,年齡、愛好以及實際情況中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個人活動,小組賽,班級賽,社區賽等。還可以根據體育活動的地域為標準,展開城市體育,小鎮體育,農村體育;以參加體育活動者的年齡分為中老年體育、青少年體育、嬰幼兒體育;以體育項目為標準現代體育和民族傳統體育。以參加體育的單元分為家庭體育、社區體育、學校體育。靈活多樣的體育活動形式以開放的姿態吸納著更多的體育人口。推動著群眾體育的健康陽光的發展。
四、群眾體育活動場地的廣闊性
群眾體育不像競技體育那樣對活動場地有著嚴格的要求,它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開展活動。社區廣場,農村的田間,學校的操場、秀麗的山川。廣襄的大海等都可以是群眾體育涉足的活動場地。具有廣闊性和靈活性,方便群眾從事體育鍛煉。
篇5
[關鍵詞] 鎮江市揚中電器;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競爭力
區域品牌與產業集群存在著密切的互動關系,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強大的磁場效應,吸引更多的資金、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的聚集,進一步促進強大區域經濟體的產生。
產業集群可以提高企業的生產率,獲得交易成本、外部經濟和創新等方面的競爭力。產業集群發展初期,區域優勢效益提升顯著,產業集群發展到了一定階段,隨著區域經濟效益的提高,區域品牌效應凸現,提升區域品牌就勢在必行了。因此,區域品牌建立在產業集群基礎之上,與產業集群有著緊密聯系。
縱觀國內外產業集群的發展,但凡有一定影響力的集群品牌,首先表現在它產業規模大,在同行業中占相當的市場份額。鎮江地區處于長三角的發達地區,其中以揚中電器為例。揚中市的電器產品廣泛應用于三峽工程、秦山核電站等國家重點工程和******廣場、人民大會堂等重要設施的改造。通過對揚中市電器代表產業,如大全集團,南自通華電器公司,江蘇迪克集團等,以及當地統計局的實地調研,采用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收集材料,在此基礎上,對揚中電器企業產業集群進行評價,并針對其問題提出相關對策。
一、揚中市工程電氣集群分析
(一)區域品牌市場能力
1.集群市場占有能力。揚中市的工程電氣產業經過25年的發展,產品從無到有,產業從小到大、檔次從低到高,呈現出健康的發展態勢。根據揚中市統計局的數據,揚中擁有工程電氣企業500-600家,產品包括高中低壓開關柜、電力變壓器、配電箱、母線槽、電力電纜等系列近千個品種。這些產品廣泛應用于三峽工程、秦山核電站等國家重點工程和******廣場、人民大會堂等重要設施的改造。
2.集群持久發展能力。集群內部現擁有中國名牌稱號的企業有2家,擁有馳名商標稱號的企業有4家,江蘇省著名商標23件,高新技術企業共32家。在調研過程中,通過對三家有一定代表性企業負責人的訪談,我們了解到,目前揚中工程電氣在全國范圍內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在某些特定產品的投標會上,例如,橋架,絕大部分投標人來自揚中。然而,正是由于集群內部競爭激烈導致出現了部分企業運用不當手段,用過低價、不合格產品以次充好,一定程度影響到了集群的品牌聲譽。當然,大部分企業的優質產品保證了集群整體的健康穩定發展。
3.集群企業規模。揚中市大大小小從事工程電氣的企業共有500-600家,其中具有領頭作用的億元企業約有40家,到目前為止,大部分為民營企業,暫無上市公司,預計在2015年將會有5家公司上市。
中國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2009年11月16日在京揭曉第十屆中國電氣工業100強榜單,揚中市5家企業入圍百強。其中,大全集團有限公司位列第4位,比上年提升一位,并連續被評為最具競爭力企業,中電電氣集團公司列第24位,南自通華電氣集團列43位,華鵬集團公司列第52位,華廈電氣實業集團列第88位。
(二)區域品牌管理能力
1.品牌定位能力。揚中電氣作為揚中的支柱產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經過30年的發展,在國內已經確立了明顯的技術和規模優勢。有最開始的“老三件”,橋架、母線、開關柜,以及現在的智能電器、新能源、先進裝備制造。揚中市根據市場需求劃分自己的生產力,充分的應對市場變化。
2.品牌傳播能力。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揚中市有1萬多人從事推銷工作,正是憑借如此豐富的“銷售員”資源而推動了全市經濟的蓬勃發展。據說,“銷售員經濟”成為了揚中發展史上的時代標簽。揚中依靠這種“銷售員經濟”,有效擴大了市場份額,并迅速崛起于全國輸配電行業。直到現在,揚中市工程電氣的銷售網絡遍布全國各個角落,一些大型企業甚至把銷售觸角伸到了國外,例如,南自通華的產品遠銷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東南亞等地。
3.品牌運作能力。面對金融危機等惡劣市場條件,揚中市工程電氣企業依托科研院所,向電廠電器、船用電器、鐵路電器、核電以及新能源電器五大領域全面挺進:大全集團、中電電氣集團、南自通華等規模企業主動嫁接電廠、鐵路、核電站、光伏發電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與電廠配套的脫硫除灰系統、輸送系統已逐步實現產業化,配電控制、發電系統開關柜等船用電器多數已取代國外進口;大全集團牽引直流開關設備、中電集團牽引變壓器等鐵路建設配套設備初具規模,已形成市場效應;銀佳集團、天源華威、兆伏新能源等企業在風力發電、核電開關設備、光伏逆變器、變流器等產品上延伸開發,一批市場新品相繼問世,搶占了市場發展先機。同時,作為產業鏈條的重要組成,全國最大的工程電器工業原料市場,國家電纜橋架標準化分技術委員會、母線槽標準化工作站,通過國家實驗室認可的國內低壓電器檢驗站,國家級電力電器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均先后在揚中市集聚。
(三)區域品牌發展能力
1.品牌創新能力。目前,集群內部建立了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3家院士專家工作站。經過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有32家,國家級重點新產品70多項,已經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科技含量高、專業化配套強、協作緊密的產業鏈。2008年集群內部研發投入占GDP的1.89%,2009年已超過預計的1.91%,而江蘇省13市研發投入的平均水平為2%,發達國家更是達到了4%,整體數據表明,研發投入較平均水平偏低。
通過對部分企業負責人的采訪可知,在集群內部大型企業較注重自主研發,例如,南自通華每年研發投入8000萬元,現擁有專利數量90件。它們的主要研發方式為自主研發,結合高校研究。而中小型企業則基本沒有自己的專利,以貼牌生產為主導,但隨著行業內部的競爭愈來愈激烈,中小型企業也在政府的扶持下投入部分資金,開始啟動自己的研發項目。
2.人力資源能力。揚中島雖然是長江流域第二大島,但是相對周邊的大型城市,并沒有較大的能夠留人才的優勢,這種現象不僅僅存在于揚中,鎮江市也不例外。鎮江市政府針對這種現象開展“331計劃”,即鎮江市引進培育創新創業領軍人才三年(2008-2010年)行動計劃。計劃三年內每年引進10個領軍人才團隊和30名左右領軍人才,到2010年引進培育30個領軍人才團隊和100名領軍人才。揚中市政府同樣也認真落實貫徹實施該項計劃,目前計劃進行情況良好。
揚中市的大全集團、南自通華、華鵬等都有自己的研發基地和相當比例的研發人員。大全集團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國家級電氣檢測站,科技研發人員600余人,博士、碩士以上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10多人,科技開發能力和技術裝備水平已居于國內同行業前列,在國家863計劃項目以及一系列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上取得多項成果,每年有近10項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問世,累計申報各類專利250多項。同時大全在招攬人才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大全的“大”,就是人才第一;大全的“全”,就是人才為王在揚中市不僅是大全,在南自通華它們也有自己的方式,比如以高薪、住房等來吸引人才和防止人才流失。
二、揚中電氣產業集群品牌力的問題及產生原因
(一)品牌意識淡薄
揚中市的電氣產業雖然大大小小五、六百家,揚中也因此獲得中國工程電器島的美名,但是在走訪中我們發現大部分企業在樹立集群品牌意識方面很欠缺。如調研中我們了解到南自通華電氣公司明確表示和大全集團沒有合作,只存在競爭。據分析,揚中電氣產業集群發展現狀還不夠成熟,剛開始只考慮到自身利益,為了擴大企業范圍而一心只想增加銷售量,并且為了打出自己企業的品牌,而不愿與同類企業進行合作。
(二)惡性競爭
低于成本價的惡性競爭、人才搶奪、惡性舉報等不良競爭也嚴重影響集群的健康發展。為了搶占更多市場,很多企業甚至用低于成本的價格進行交易,用高薪互相挖角人才。這種行為是十分不理智的,既阻礙同類企業的良好發展,同時也有損自身利益
(三)網絡信息不健全
中國工程電氣網,應因地制宜的結合揚中、揚中電氣品牌、揚中電氣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安排欄目。網頁更新速度很慢,瀏覽者不能及時的獲取所需信息,感覺處于一個空架子狀態,網站的整體布局小氣,沒有行業門戶的特色,其知名度、點擊率不是很高。和浙江的一些大型產業集群相比,這方面顯得相當不足。一些企業以為及時更新網站會泄露自己的商業信息,殊不知將自己封閉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反而抑制了企業的發展。
(四)缺少研發專利技術和人才
雖然在一些大型企業有設立一些院士工作站,但數量還是相對來說較少的。一些企業還在使用掛名生產,只注重生產,而不注重開發。加上許多周邊的大學生以及專業技術人才都想往著名的產業躋身,導致現在揚中電氣企業缺少自己的專利技術和人才。
三、提升揚中電氣產業集群品牌競爭力的策略
(一)注重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和自主品牌,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力
著力抓好品牌創建,大力發展品牌經濟,由成本優勢向品牌優勢、由制造產品向創造品牌轉變,重點圍繞主導產業——工程電器和新興產業(新能源)強化關鍵部件的自主研發,注重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和自主品牌,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力。規模企業要參與行業標準的制定,與配套企業組建戰略聯盟,形成與區域性共享品牌為紐帶的專業協作體系,加快工程電器產業園區的集約開發。爭取較多的創建國家級品牌,主動參與國際競爭。
(二)做好企業規劃,加強競爭意識
首先,各個企業要做好規劃。要分析與競爭對手相比的優勢與劣勢,了解目標客戶的背景和需求特點。其次,要將自己的優勢與目標客戶的需求相聯系。最后若不能比競爭對手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則需要做的是提高自身能力,而不是盲目地去搶對手的客戶。
(三)及時更新網絡信息,加強交流與學習
加快更新網絡信息,及時獲取第一手的資訊;調整網站部局,突出揚中工程電器島的特色;集群內各個企業之間加強交流與學習;政府發揮好紐帶作用,比如可以定期開展企業交流與合作交流大會,對優秀企業進行表揚。
(四)加強與高校合作,大力開發專利技術和引進人才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扶持企業重大研發機構建設,引導企業從一般企業研發走向自主創新,鼓勵企業在工程電器領域創成一批國家級品牌。加強企業與高校的合作,以促進新興技術的研發。對中小型研發力量不足的企業要逐步引向依托專利技術型的發展道路上去。另外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大力引進高學歷高素質有創新意識的人才,結合‘江蘇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和鎮江市‘331計劃’等人才項目,搭建企業與高端人才、項目的對接平臺。對實現產業化且投產達效的高層次人才團隊給予一次性創業基金獎勵。此外,面對當今社會中很嚴重的結構性失業的情況,可以適當的開展一些針對性的培訓,或者開設專門的職業技校,在解決自身問題的同時也緩解了社會壓力。
四、結束語
當前,鎮江揚中市電氣產業集群面臨著大好機遇。只要認清自身存在問題,加強品牌意識和合作意識,健全網絡信息,加大研發科研技術和人才,一定可以形成家喻戶曉的揚中電器品牌,從而帶動整個地區的品牌競爭力。
[參 考 文 獻]
[1]李光斗.品牌競爭力[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0
胡大立,諶飛龍,吳群.企業品牌與區域品牌的互動[J].經濟管理,2006(5)
篇6
關鍵詞:體育;競技;行政機構改革;讀后感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07)04-0017-02
《體育學刊》2007年第1期刊登了特約記者古柏2001年4月10日對我國最后一任國家體委主任、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后第一任國家體育總局局長伍紹祖的采訪記,題目是《20世紀最后十年中國體育改革回顧――伍紹祖同志采訪記》。我對古柏同志秉筆直書的談話記錄(經伍紹祖親自審閱過),讀之再三,感慨萬千。這篇談話記錄中有兩個問題印象特別深刻。
(1)伍紹祖闡明了體育的總目標和根本任務,批判了體育就是“拿金牌”的觀點。
有人認為,體育就是搞金牌的,和人民體質沒有關系。伍紹祖否定了這個觀點;有人說,體育是多目標的、多任務的,難分主次。伍紹祖說,必須明確,體育的總目標是增強人民體質,基本任務是“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體質關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設置體育部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民體質,而不是拿金牌。”“黨和政府辦體育事業的根本目的是要解決全民族的身體素質。”并強調:“這個問題是我在90年代初期才搞清楚的,但現在許多同志,包括體育總局的一些同志,還只是想著拿金牌。”可以看出,伍紹祖講的體育不要以奪金牌為目的,但他沒有否定競技體育奪金牌。
(2)伍紹祖以極大的勇氣和膽識承認自己工作中最大的失誤是“群眾體育沒有搞好”。
伍紹祖坦言:自己“11年多來在體委工作中最大的失誤是群眾體育沒有搞好。”“對中國人的體質不如日本人而感到痛苦”。說這個話,不僅要認識深刻,更要有很大的勇氣和膽識。
他講:“我們群眾體育叫得多,做得少。對的指示,只重視‘發展體育運動’,而沒有真正重視‘增強人民體質’。”“體委只抓金牌,不抓體質,是本末倒置,形而上學的。”又講:“日本人現在對成績無所謂,1992年奧運會上他們只拿了3塊金牌,沒有多少人發表相反的意見。”
伍紹祖同志的這篇答記者問,實事求是地總結了11年多來體委工作的功過得失,不抹煞成績,也不文過飾非。中心問題是圍繞著提出的、被《憲法》肯定的“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做文章,不僅對以往的工作作了回顧,還總結了經驗教訓,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關于增強人民體質的重要性,確實是關系到國家的興旺、民族的強盛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13億多中國人的大事,這是貫徹“以人為本”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怎么講,也不會是夸大其詞,言過其實的。
關于增強人民體質的事情,有許多問題需解決,掛一漏萬,講兩點看法。
第一,體育和競技的行政機構要進行重大改革。
伍紹祖講:“既要搞群眾體育,又要搞競技體育,兩者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大不相同,甚至大相徑庭。”此話十分正確。體育(群眾體育)和競技(競技體育)雖有聯系,但這是兩個不同質的概念,目的、任務、對象、原則、評價標準都有所不同;雖然都可以運動為手段,但方法(鍛煉方法與訓練方法)有所不同。在身體鍛煉中,兒童、青少年、成年人的要求與方法有所不同;不同的競技項目,要求和訓練方法也有所不同。何況體育的普及和提高與競技的普及和提高也有不同。這種不同,就決定了在行政領導機構體制上也應有所不同。
伍紹祖講:“體育總局不只是為了金牌的,拿金牌是低一層次的事,是協會管的事。”“體育總局是管增強人民體質的,是實現增強人民體質任務的。”現在看來,無論是誰當國家體育總局的領導,要一手抓體育(群眾體育),一手抓競技(競技體育),兩手都要硬,而且把人民體質的事放在首位,但把全部的人力、財力、物力投入“增強人民體質”,肯定是不可能的。作為國家體育事業總管的體育總局,也不可能將競技的事業完全放手讓協會去管。所以,我認為,伍紹祖的顧慮是好的,但未必能實現,故而認識上解決了問題還不行,還要在行政領導體制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以我之見,國家管理體育(群眾體育)和競技(競技體育)的行政機構應該分開,體育局專管體育,以體育的規律來管理體育;奧林匹克中心專管競技,以競技的規律來管理競技。兩個機構同屬國務院領導,職責分明,并成立黨組,以加強黨的思想領導與組織領導。人力、財力、物力也作相應的調整。只有這樣,才能相得益彰,比翼齊飛,體育(群眾體育)與競技(競技體育)雙豐收。若仍由體育總局統一管理,勢必顧此失彼。重競技,輕體育;重金牌,輕體質,的局面不可能得到根本改變。解決這個問題,不是解決誰當體育總局局長的問題,而是應該在管理體制上進行徹底改革,此項工作,現在就要開始作好準備,待北京2008年奧運會之后,有計劃、有步驟的從上到下逐步推行。
第二,增強人民體質,單靠體育行政部門不行,必須要有教育、衛生等部門的密切配合。
影響人的體質的原因很多、很復雜,有缺乏身體鍛煉和鍛煉(訓練)不當的,也有受遺傳、環境、疾病、營養、勞逸等多種因素影響的,體育行政部門一家既不能全包,也包不了。因此,必須有教育、衛生、環保等部門的密切配合才能奏效。目前影響青少年體質最主要的因素是課業負擔過重,不要說缺乏鍛煉身體的時間,就是連必要的睡眠時間也嚴重不足,更談不到休閑玩樂。西方國家的學生基本沒有家庭作業,而我國是做不完的課外作業和復習檢測題,不僅是體力負擔重,精神負擔也重,近視眼發病率居高不下,神經衰弱也時有發生,這怎么能使體質增強呢?在睡眠不足和沒有休息的情況下,再去鍛煉身體,對健康有損無益。以往體質問題未能得到有關部門應有的重視,這不僅是體育行政部門工作的失誤,更是教育行政部門工作的失誤。
篇7
【關鍵詞】后奧運時期 群眾體育 發展對策
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的不斷深入和落實,河南省的群眾體育事業也取得較大的發展,人民體質得到了提高。但是目前我們也應清楚地看到,河南省群眾體育的整體發展水平與新形勢下的發展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以北京奧運會為契機,快速提高河南省群眾體育的整體發展水平、喚起河南省全民健身運動的熱潮,是目前河南省體育社會工作者面臨解決的一個新課題。
河南省群眾體育現狀的回顧與發展
河南省群眾體育的發展一直具有良好的傳統和堅實的基礎,在改革開放以后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和進步。
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是發展體育的基礎。隨著河南經濟和社會的進步發展,尤其是創建全國體育先進縣工作開展以來,河南省體育場地設施大有改善。2004年頒布的《河南省公共體育設施建設以獎代補的辦法》,更加有效地提高了河南省群眾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速度。大量體育彩票公益金的投入,也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河南農村體育設施的現狀,有力地推動河南省全民健身活動的深入開展。
2007年是河南省積極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第二階段(2005-2010)工作任務的重要一年,提高全省體育人口的數量成為本階段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在一系列群眾活動的推動下,河南體育人口不斷增加,僅“省直三八婦女健身周”和“省直體育健身活動日”,參加人數就超過了10萬人。 “月月有活動,階段有,常年不斷線”,是河南省全民健身的顯著特點。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臨近期間,河南省體育部門抓住北京奧運會促進群眾體育快速發展這一歷史機遇,大力開展全省群眾體育活動,把全民健身引向了更深入、更廣泛的發展空間,不僅為北京奧運會營造了濃郁的氛圍,也把我省的群眾體育活動推向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更是對河南省的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起到了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我省運動員在北京奧運會上勇于拼搏,再創輝煌,讓河南的父老鄉親分享了體育發展的成果和驕傲。在河南近1億人口中,農民占大多數,并且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較低的部分。因而,以農民問題為核心的“三農”問題,成為全面建設河南小康社會的核心和難點。河南省群眾體育發展的現狀也是如此。現實說明,目前我省農村體育發展水平緩慢和農民體質健康狀況落后已經成為全面建設河南小康社會中相當突出的問題。后奧運時代群眾體育發展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極大地增強了我國人民群眾的健身意識,也促進了全民健身運動的廣泛開展。但長期以來,河南省體育工作者更多地把注意力投向了競技體育中,對群眾體育的關注更多地側重于政策的指導,缺乏對影響群眾體育發展本質上的、深層次的探究。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著群眾體育的發展。
陳舊、偏頗的體育觀念影響著群眾體育的發展,農村體育是工作難點。長期以來,河南省農村教育普及率較低,體育健身意識發展普遍不成熟,一部分農民對體育的理解和認識僅停留在競技運動的層面上,缺乏自覺投身與參與;另一些農民則錯誤地認為從事農業生產的體力勞動者不需要體育鍛煉,日常的田間勞作就可以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這些觀念直接影響著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于此同時,我們長期以來都在強調城市文化對農村的導向與表率作用,忽視了農村文化對城市文化形成的基礎作用。
群眾體育管理體制不夠健全制約著群眾體育的發展。長期以來,我國群眾體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一直沿襲計劃經濟下的管理模式,認為群眾體育是單純的公益事業,只能由政府來提供和包辦,不重視發揮市場主體在開展群眾體育方面的實際作用,這一方面造成了政府單一的供給能力與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參與性健身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也制約了群眾體育健身娛樂市場的培育與發展。目前我國縣以下的行政機構中管理體育的部門很少,河南省也不例外,負責群眾體育工作的人員大多屬兼職,且管理者缺乏專業知識和相應的培訓,基層群眾體育的公共事務管理工作,全部由縣體育局或合署的行政機構承擔。這種管理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群眾體育的發展。
逐步完善群眾體育發展中的政策法規是發展群眾體育的關鍵。河南省是一個人口大省,制定體育政策法規應廣泛地涉及城鄉各地和各類人群,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盡管河南省體育法制建設在近幾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隨著體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和體育事業的迅速發展,群眾體育的法規建設相對滯后已是不爭的事實。針對群眾體育領域中出現的許多新問題、新矛盾,河南省制定群眾體育的政策法規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和行之有效的法律手段。與西方等國實行的“體育自治、政府協助”的管理方式相比,河南省體育領域的行政干預現象還很嚴重,必須盡快立法規制,改變這種現狀。
后北京奧運時代群眾體育的發展對策
2008年北京奧運會喚起了國人極大的體育熱情,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熱潮。奧運會后,群眾對體育健身的熱情和積極性將會進一步增強,對體育的需求也會要求更高。這就要求我省體育工作者抓住這一歷史機遇,推動河南群眾體育事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領會全面建設小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確立群眾體育優先發展戰略。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明確了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宏偉目標,提出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體育是社會主義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載體。因此,我們要順應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牢牢確立群眾體育優先發展戰略。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通過推動群眾體育的發展來提高河南省全民健康素質,構建全民健身服務體系,既是河南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群眾體育工作的客觀需要,也是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對群眾體育的本質要求。
把握群眾體育的發展特點和趨勢,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城鄉體育的發展。河南省過去受經濟和社會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參加體育活動人群呈現出老年人、青少年多,中年人少的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狀”。近年來,隨著河南省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和物質文化生活的進一步提高,參加體育活動人員的年齡已逐步向均衡化方向發展,健身條件的要求已越來越科學化。客觀情況的變化要求改變政府一家辦體育的狀況,而轉向以政府為主導、各種社會力量協辦體育的態勢。這也要求河南省群眾體育發展要在全面、協調上下工夫,統籌兼顧城鄉、區域之間、不同人群之間的利益和需求,建立健全政府統籌協調、體育部門具體管理、其它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各方面共同興辦和支持、全民積極參與的群眾體育管理發展機制。
抓好活動、組織、場地、宣傳四個重要環節,開創群眾體育發展新局面。在活動的組織上,要以人為本,繼續抓好“五個千萬人群”的活動,在全民健身月期間集中組織開展群眾基礎廣泛、喜聞樂見、不同形式和規模的健身活動。同時要繼續大力實施中原品牌帶動戰略,以點帶面,多點并舉,推動群眾體育活動的全面發展。
在組織網絡建設上,更加明確政府履行社會公共服務,提高人民健康素質的職能,充分發揮工會、婦聯、學校、農村村委會等群體組織和基層文化體育組織的作用,加強對各類體育健身活動站(點)的規范管理,發揮學校體育組織管理人才的優勢,建立健全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與培訓機構,同時要積極構建群眾體質監督網絡,定期開展群眾體質測定工作。
在體育場地設施建設上,要注意發揮區域優勢,統籌城鄉發展,重點扶持老區、貧困地區體育場地設施建設。要充分利用好體育彩票公益金,多主體、多渠道投資興建公共體育場館設施建設,積極整合體育場地設施資源,同時要發揮農村學校作為農村體育資源聚集地的作用,加快新時期河南農村體育的發展建設。
在輿論宣傳上,要加強傳播媒介的宣傳力度、廣度、提高認識,更新觀念;積極營造體育鍛煉氛圍、不斷強化中原農民的健身意識。
結 語
篇8
(一)全縣文化藝術廣播電視事業繁榮發展。以文藝座談會精神為指導,堅持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促進全縣文化藝術創作極大繁榮;廣播電視有效宣傳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優化,到“十三五”末基本建成上下聯動、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普遍惠及;文化惠民工程穩中求進,爭質保量。
(二)體育實力增強。各類政策資金向農村傾斜;社會辦體育領域更加廣泛;更加注重群眾體育發展,各類群眾體育競賽活動豐富多彩;全民健身各項工作成績進入全市先進行列;競技體育在全市排位進入前列;不斷優化體育競技項目結構,提高競爭力;提高體育競賽組織能力;加強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
(三)文化產業提檔升級。形成初具規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體系,文化產業增加值占比進一步提升;優勢產業保持發展;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不斷顯現;鼓勵扶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二、大健康產業“十三五”工作重點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1、文體廣電基礎設施實現合理布局。籌建文體廣電活動中心,占地面積50畝,擬投資0.36億元,以滿足廣大群眾體育鍛煉、文化活動的需求。
2、爭取資金為60個行政村修建農村健身廣場,并為100余個行政村配發健身路徑,爭取在2020年實現健身路徑全縣覆蓋率達100%。
3、爭取上級資金修建一個標準化足球場,建設一個集籃球、排球、乒乓球等為一體的綜合性體育館,以滿足基層群眾體育活動的要求。
4、爭取資金修建臨清古城遺址保護項目,2016年下半年做出保護規劃。
(二)社會文化事業。
1、大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扶持民間文化組織,提升群眾參與度,繁榮業余創作,力爭有作品獲省、市級獎項。
2、打造區域化圖書館聯盟,實現資源共享,建設數字化圖書館,普及圖書自助借閱,健全圖書館服務網絡。
3、實施好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程,保質保量完成“一月一村一場公益電影”的目標任務。
4、提升農家書屋工程效率,建立以基層群眾為主的選書機制,更新一批適應農業生產和留守兒童需要的書籍,探索提高書屋綜合效能的辦法。
(三)體育事業。
1、加強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群眾組織配合、各類協會互補的全民健身組織體系,形成覆蓋城鄉的組織網絡,發展壯大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隊伍。增加經常參加體育人口,提升經常參加體育活動人口所占比例。
篇9
[關鍵詞]體育強國;高校體育;發展
[中圖分類號]G81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3 — 0162 — 02
同志在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的總結表彰大會上提出“我國要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戰略思想”。〔1〕由此,我們國家開始致力于體育強國的建設,體育科學的專家學者們也紛紛對此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體育強國是對一個國家或地區體育綜合發展水平的評價,主要表現在競技體育的國際競爭力和群眾體育的發展水平。〔2〕學校體育是群眾體育的原動力,學校體育承擔著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的重任,少年強則國家強。〔3〕高等學校體育在體育強國的建設中,應發揮出自己的獨特優勢,擔當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加強科學健身知識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優秀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加大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并向社會開放;加快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融合與發展。
1.體育強國與學校體育
體育強國是對一個國家體育發展能力和競技水平的綜合體現,是指群眾體育體育發展普及的程度,競技體育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水平,學校體育的完善程度,體育產業的發達程度。〔4〕體育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具體體現。學校體育的競技水平、完善程度和群眾體育的發展是體育強國的基礎,體育強國的基礎又表現在學校體育人才強國和體育教育強國兩個方面。學校體育應該承擔體育強國排頭兵的重任,因為每名青少年都要接受系統的學校體育教育,學校體育教育的成敗,直接關系到我國體育人群的素質,關系到終身體育目標的實現,關系到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關系到世界體育先進文化思想的傳播。
2.高等學校體育強國的優勢分析
2.1精英人才的優勢
體育教師是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主力軍,學生是祖國未來發展的棟梁,是學校體育建設的生力軍,這些精英人才將是實現體育強國、實現中國夢的基石。高等學校是體育專家學者的搖籃,這里聚集著眾多的體育教育的精英人才,充分發揮他們的體育專業知識和技能,激發他們投身體育教育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他們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和綜合素質,并帶動和影響身邊的人群參與科學的體育健身,達到為體育強國培育適應性強的體育人才的目標。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是學生掌握科學健身知識和方法,養成參與體育活動良好習慣,培養學生樹立終身體育觀的重要階段。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中國高速發展的建設者,是體育強國的踐行者。他們的體質健康狀況,參與體育鍛煉的程度,實現終身體育的能力,對身邊人群的積極影響,是確保體育強國早日實現的基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保障。大學生智力水平較高,對體質健康狀況有正確的認識,對健康知識和科學健身的方法掌握較快。通過高校的體育教育使大學生們都成為體育人群,都成為社會體育的指導者,都成為科學健身的引領者,將是高校體育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競技體育改革的發展方向應是競教相結合,利用高校優質的體育人才資源,提高競技體育人才的人文素質,這既能提高競技體育的軟實力,也能為實現體育強國提供保障,即能弘揚奧運精神,又能貫徹科學發展觀,競教相結合的推進,已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
2.2體育場地、器材的優勢
體育場館和體育器材是學校體育的基本保障。完善的體育場地設施和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體育參與度。在我國優先發展高等教育的大環境下,高等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相對較完善,投入的經費相對較多。這對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活動,培養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養成自覺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是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良好的體育場地設施,激發了大學生參與體育學習的熱情和體育學習的興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個性和自身的特長,挖掘了學生對體育課程學習的潛能。完善的體育場地設施是培養多方面高校競技人才的基礎,為大學生的競技訓練提供了全方位的平臺。
2.3完善的體育教育體系的優勢
高等學校具有完善的的體育教育體系,大學生在校期間,可以接受系統的體育教育,對體育學習形成正確的認識,掌握科學健身的理論和實踐方法,養成科學健身的良好習慣。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體育教育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增強學生體質和掌握科學健身能力為終極目標,體育與競技相結合,達到增強體質,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學校體育要以基礎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的學習為基礎,著眼于學生終身體育的需要,為群眾體育奠定基礎;學校體育應具有自身創新的能力、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特點,為體育強國培養競技體育和民生體育人才。
3.高等學校體育強國的發展途徑
學校體育是體育強國競技人才的資源庫,學校體育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培育出競技體育品德兼備的人才,儲備高水平的競技體育人力資源;學校體育還是建設體育強國的助推器,學校體育已由“應試教育”走進“素質教育”推動體育必修課與課外體育、體育文化活動相結合,形成了體育課內外一體化的教學體系。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已經進行了有效的融合與發展。高等學校體育強國的發展途徑應為:
3.1加強科學健身知識和心理健康教育
我們都知道運動健身的重要性,學校體育應普及科學的健身知識教育,發揮體育健身育人的功能,促進廣大學生健康發展。高等教育階段體育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使廣大的青年學生了解自己的身體發育水平,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有一個正確的評價,掌握科學健身知識和技能,能自覺鍛煉身體,提高體質健康水平,最終實現終身體育。大學生面臨就業等多重壓力,心理負擔較重,最終達到身體和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高等教育階段的體育教育應系統的進行體育衛生保健知識、體育欣賞、體育文化、體育健身理論等等科學健身知識的教育,使學生明確大學體育的目的,積極參與到科學健身之中。在學校體育教學中還要注重學生頑強拼搏、積極向上、團結友愛、民族自豪感等的培養,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使大學生走向是會后,始終保持拼搏進取、樂觀向上的良好精神面貌。
3.2培養優秀的社會體育指導員
在體育強國的建設中,我國體育工作的重點已經有重點發展競技體育轉移到重點發展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的建設之中,重點發展民生體育。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的建設是體育強國的基礎。〔5〕社會體育指導員是促進和實施全民健身、終身體育的引領者。社會體育指導員是在群眾體育中進行組織管理、鍛煉指導、技能傳授的體育專業類人才人員,是建設體育強國的一支強有力隊伍。高等學校聚集了我國的精英人才,他們的生活習慣將對身邊的人群具有潛移默化的引領作用,大學生在校期間接受了系統的體育教育,享有良好的體育場地設施等條件,加上積極先進的思想覺悟,他們必將成為體育強國的建設者和實現者。培養大學生服務社會體育的意識和能力,把他們培養成優秀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使他們走向社會后成為優秀的社會體育的實踐者和引領者,是實現體育強國戰略目標的基礎。
3.3加大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并向社會開放
要加快體育強國的進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體育強國,必須要高度重視體育場地的設施建設,豐富競技體育項目,改善體育設施,促進體育改革的創新。體育設施的建設是學校體育的關鍵環節,良好的體育設施是確保高等教育培養健康體魄合格人才的基礎。現階段,我國群眾體育場地、器材的匱乏,嚴重制約體育強國的發展。學校體育場地設施應在保障體育教育教學任務完成的基礎上,盡量提高場地設施的使用率。可以利用空余時間,面向學生,面向社會免費開放。學校優質的體育場地設施資源對社會的開放,可以解決現階段社會體育場地設施緊缺的問題。使更多的人群加入到科學健身的行列,接受高等學校校園文化的熏陶,最終實現體育強國這一根本目標。
3.4加快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融合與發展
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融合是以體育資源為載體,以社會主義體育制度為框架,構建多元化、全方位的融合互動,相互交流探索,共同提高資源共享。學校體育是社會體育的縮影,是學校綜合實力和影響力的側面反映,時時體現社會體育發展的狀況和出現的問題。首先加快體育人才的融合發展,學校體育擁有大批知識豐富,競技能力強的教師隊伍。社會體育擁有大批有經驗,掌握新興體育競技項目的體育指導員。這些高素質體育人才的融合,可以有效發揮其拓寬知識結構、挖掘創新能力,為體育強國培育適應性強的體育人才;其次促進體育設施的融合發展,學校體育場地、器材設施,除了上課教學、訓練使用,其余時間(周末及假期)都被閑置。社會群眾體育則都是在街道、社區、公園等非正規的體育材場所進行體育鍛煉。將體育設施合理地融合配置,提高了其使用效率,實現了資源共享,促進了和諧社會的發展;加強體育觀念、體育文化的融合發展,學校體育樹立“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培養終身體育的觀念。而社會體育具有靈活性、自主性和趣味性。二者的融合,能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即促進了體育事業的發展,又發揮了體育的價值和功能。學校體育具有競教相結合的體育學習氛圍,社會體育擁有趣味性強的民族文化和民俗活動,學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文化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將它們融合在一起,即拓展了知識、鍛煉了身體、提高了技能,又促進了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為體育強國奠定基礎。
體育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與學校體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是密不可分的,學校體育的首要任務是為國家培養具有強健體魄的復合型人才,學校體育教學目標的高質量完成,必將提升群眾體育健身的科學性、競技體育發展的可持續性,有效地增加我國的體育人口,進而進一步加快體育強國建設的步伐。
〔參 考 文 獻〕
〔1〕.在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董翠香,茹佳,季瀏.體育強國視閾下中國學校體育發展方式探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11):88-92.
〔3〕王慶環.學校體育 圓中華民族一個強國夢〔N〕.光明日報,2008-08-20.
篇10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深入開展群眾體育活動,進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進一步提高競技體育運動水平,積極備戰市十五屆運動會,著力培養*籍優秀后備人才;精心辦好縣七屆運動會;加快體育產業發展,大力培育體育市場,積極探索體育場館市場化運營的新思路,求實創新,全面推動*體育事業發展。總的目標是:圍繞打好市運、辦好縣運的目標,切實做好一些工作。
二、群眾體育以人為本,管理要有新內容,提高群眾健身科學化。
一抓活動開展。縣級安排重大群眾體育賽事*左右,同時,加強指導社會各層面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體育活動,組織開展好富有特色的群眾體育活動。明年將舉辦第三屆社區運動會,組織開展全民健身月活動。
二抓設施建設。繼續抓好體育設施的建設,建設全民健身路徑50條及門球場、籃球場等努力改善群眾健身條件。
三抓網絡組織。加強體育總會各個單項協會社團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發揮協會社團在體育競賽、培養裁判隊伍、指導全民健身等方面的作用,以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提高協會社團在組織體育活動、體育競賽執法、指導體育鍛煉的能力。加強村(社區)體育組織網絡建設和骨干培訓。村和社區體育組織實現“全覆蓋”,做到村村都有兼職人員組織體育活動,抓好社會晨晚練隊伍管理,并加強指導。
四抓體育強鎮(鄉)的爭創工作。積極指導西店鎮、長街鎮創建省體育強鎮。
三、競技體育管理要有新舉措,提高運動水平
一抓參賽。明年的重點是打好市十五屆運動會的仗。在項目的選擇、人員的挑選等方面我們將積極與各業訓點(學校)加強聯系,做好參賽的各項準備工作,力爭取得好成績。
二抓辦賽。明年一是舉辦縣第七屆運動會。在項目設置、資格審查等方面作出努力,使賽事能辦得熱烈、隆重精彩;三是承辦中韓跆拳道比賽,這將成為我縣首次承辦國際級賽事;三是承辦中日韓u12足球邀請賽暨全省u12足球比賽;四是承辦市第十五屆運動會有關項目比賽;五是配合開游節舉辦有關體育賽事。
四、體育市場。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宏觀管理與公共服務,加大體育產業的宏觀管理和服務力度。
一抓市場管理。強化體育市場,轉變體育市場的管理方式,研究中介組織在體育產業發展中如何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