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信用風險管理范文

時間:2023-10-11 17:23: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加強信用風險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加強信用風險管理

篇1

一、建立信用風險管理的組織體系

企業信用風險管理組織體系一般由信用風險管理決策機構、信用管理專業部門、相關業務部門組成。

(一)信用管理決策機構。這一機構主要由企業經營層中的有關成員組成。決策機構應聘請部分熟悉進出口業務及相關法律的法律業務工作者、涉外銀行中熟悉國際貿易結算的行家、有關涉外部門的專業工作者參加,以提高決策質量。決策機構的主要職責是:審查批準企業的信用政策和風險管理策略;審批高風險的大額交易事項;審批處理重要信用風險事項的處理方案等。

(二)信用管理部門。應借鑒發達國家信用管理的成功經驗,在企業內部設立信用管理的專職部門。其主要職責包括:負責客戶資信的調查、分析、評估,建立和管理客戶信用檔案;負責建立、管理企業的信用管理信息系統;制訂企業的信用政策;審查業務部門與客戶簽訂的合約;監督業務部門的操作流程;對應收帳款進行跟蹤監控和追收等。

(三)業務部門。企業的市場銷售部門、財務部門等業務部門是企業信用風險管理組織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常工作中,不僅要認真執行企業的信用風險管理的各項規定,還必須積極配合、支持信用管理部門的工作,及時、主動地向信用管理部門報告、反饋有關信息。

二、完善信用風險管理的約束機制

(一)在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中充分體現信用風險管理的要求。

1、在授權批準控制中突出對外簽約和使用資金兩大環節。對外簽約是各項業務活動的重要基礎,對外簽約得當與否,直接關系到該項業務的信用風險程度,而資金付出事項中有很大一部分,如預付定金、預付貨款、交納信用證開立保證金等業務本身就存在著風險,因此,必須實行嚴格的分級管理原則。其中,風險較大的簽約或付款必須經過企業的經營管理決策層批準。

2、在職務分離控制中突出信用部門的制約作用。目前,許多外貿企業存在著某項業務處理的全過程由某一業務人員包辦的現象,這就使本來屬于企業財富的客戶和訂單大量的被個人所擁有,一旦這些業務人員惡性"跳槽",不僅可能使企業的訂單和客戶流失,而且會嚴重影響由其經辦但尚未了結的交易的正常進行特別是貨款的正常回收,從而給企業帶來巨大的信用風險。針對這一情況,外貿企業應高度重視發揮信用管理部門在職務分離控制中的制約作用,其要點包括:

業務部門或人員所涉及的客戶應由信用管理部門統一管理,建立統一的信用檔案;未經信用管理部門的審查確認,業務部門不得對外簽約;未經信用管理部門審查確認,企業不得采用D/P.D/A,O/A等結匯方式;對信用證項下的業務,未經信用管理部門對信用證的審查確認,業務部門不得備貨、發貨。

3、在業務程序控制中強化信用風險控制環節。業務處理程序因企業而異,但從信用風險管理的角度看,以下幾個環節應作為業務處理程序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加以規定:信用管理部門對客戶資信情況及與客戶相關的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對交易的信用風險進行識別、分析、評估;財會部門對交易事項的成本進行核算;信用管理部門對企業擬與客戶簽訂的合同進行審查確認;高風險的交易事項、重大風險事項的處理方案應經過企業信用風險管理決策機構審查批準;信用證項下的交易,應由業務、財務、信用管理部門對國外來證加以審查;由信用管理部門、財務部門對應收帳款情況進行跟蹤、監控;信用管理部門對應收帳款采用恰當的方

式追討。

4、在管理制度控制中充實信用風險管理制度。企業應在企業管理制度體系中充實與信用風險管理相關的內容,包括:客戶資信調查分析制度;客戶信用檔案管理制度;風險交易決策制度;合同管理制度;信用付款方式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應收帳款管理制度; 等等。

(二)在內部經濟責任制中加大對信用風險責任考核的力度。

1、有效設定和合理分布信用風險的防范責任。企業應明確規定信用管理決策人員、信用管理專職人員、營銷人員、財會人員等相關的信用風險責任人在信用風險管理中的職責,并采用必要的行政和經濟手段來促使這些人員認真履行職責。

2、合理確定考核指標。在對業務部門或業務人員的考核中,應設置與信用管理相關的指標,如應收帳款周轉率、逾期應收帳款控制比例。

3、在責任會計中實行收付實現制原則。即在考核業務部門或業務人員的業務業績時以貨款到帳作為確認業務收入實現的標志。

4、在應收帳款管理中引進利率杠桿。在考核業務部門或人員的經濟指標時,對規定的信用期限內的應收帳款占用,可不計息或實行優惠利率;對逾期應收帳款,則按較高的利率計息,逾期時間越長,利率越高。

5、試行內部信用風險準備金制度。對信用風險承擔者收人中超過企業職工平均收入 (亦可另行確定一個適當的基數)以上的部分,按超率累進的辦法,提取一定比例的風險準備金,其所有權不變。在企業確定的一定期限內(如3年或5年),如發生屬于個人責任造

成的壞帳凈損失,則以風險準備金抵補;如未發生損失,期滿后,將風險準備金退還個人,并按銀行同期同檔次居民儲蓄存款利率計付利息。

三、注重風險報酬,完誓信用風險管理的激勵機制

外貿企業屬于高風險行業,企業的風險承擔者不僅面臨著經濟責任的壓力,在精神上、心理上也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因此,外貿企業在制訂內部分配政策時,應充分考慮外貿企業的特點,對風險承擔者給予必要的風險報酬。風險報酬可采取多種方式,如對企業的風

險決策人員、信用管理專職人員、與信用管理相關的其他管理人員如財務部門的有關人員可采用結構工資的形式予以體現,即將這些人員的工資分解為若千部分,風險報酬則是其中的一個部分,且比重不宜過低,而這一部分報酬的實際取得則應根據與信用管理相關的指標的考核結果加以確定。又如對直接從事購銷業務的人員采用見利提成分配辦法的,可將交易事項按其信用風險程度分為幾個檔次,其信用風險程度愈高,則分成比例愈高。又比如,對一些高風險的特殊交易事項,可實行單項風險抵押經營,即由與此項交易相關的信用風險承擔者向企業繳納一定比例的風險抵押金,交易成功后,除退還風險抵押金外,將風險抵押金視同風險投資,從該項交易的盈利中劃出一部分作為風險投資的相應報酬,其水平可數倍于銀行流動資金貸款利率。如因個人責任原因形成信用風險損失則以風險抵押金抵補。

篇2

【關鍵詞】大學生 信用卡 風險管理

一、內部管理

(一)進一步強化業務申請的資格審查工作

申請人提出業務申請,既要對其信用記錄、經濟償還能力、個人理財能力等方面進行嚴格的審核,如果信用狀況不佳或其他情況不符合相關要求,將不予以該業務受理。同時鑒于該業務的特殊性,為了能夠更好地控制銀行面臨的信用風險,應必須加入相應的擔保和保證金等特別條款。可由申請人的父母提供正式的書面“授權”證明,同意其使用該該信用卡并提供相應的資金償還,從而能夠從業務推廣的源頭實現對潛在償還風險的有效控制,以有助于實現申請人家長與發卡行對申請者的聯合“財政監督”。

(二)進一步強化信用卡使用過程風險監控

業務申請成功后,可按照既定流程進行信用卡發放、激活、體驗式消費等步驟。在成功實現信用卡正常使用之后,銀行機構同樣需要對其使用過程進行相應的風險監控,具體包括以下事物:根據信用卡信用額度調整原則,對不同開卡人的信用額度進行相應的調整;對于逾期未完成欠款償還的用戶,實行定期催收提醒。針對長期不履行還款業務或經常性發生還款拖欠行為的使用人群,可以根據情節的嚴重程度對其施行信用卡業務的呆壞賬進行統一核銷處理,并通過法律途徑保證債權實現等相應的處理辦法,從而對可能存在的風險苗頭進行有效的風險蔓延控制。

(三)進一步強化信用卡使用后期信息反饋

由于該業務為新興業務,所以在業務推廣后期應注重對其反饋信息的及時匯總和有效處理。業務推廣初期,應根據實際情況不定期舉行大學生信用卡業務推介會,針對本卡的使用特點及特殊業務要求為廣大受眾群體進行詳細介紹;同時,加入大學生理財教育及金融誠信教育,提高使用群體的誠信意識;開通電話客服專線,建立合適的服務渠道,以提供優質服務,提高客戶滿意程度,加強服務群體的品牌忠誠度建設;加強客戶交易記錄跟蹤,及時了解信用卡持有者的信用狀況,對于具有一定非正常消費的趨勢的使用者可通過手機短信、電子郵件等形式定期對持卡人進行風險消費提醒,以制止其惡性消費行為的形成;完善透支和掛失止付管理,通過建立風險準備金制度以補償信用風險,引入信用卡風險轉移等相關干預手段,以實現金融風險的有效分解。

二、外部管理

(一)社會信用體系完善方面

在社會信用體系相對健全的外部環境下,信用卡使用群體會出于種種原因而不斷追求較高的社會信譽,并由此盡可能多的減少違約行為等不良社會信用記錄。這需要相關組織相互協調,建立覆蓋范圍更加寬廣的誠信檔案。特別是鑒于該業務的特殊性所在,銀行機構可通過相關部門的協調,實現不同區域、不同金融業務機構間的信息共享,建立覆蓋范圍較廣的信用記錄數據庫,以作為大學生信用卡用戶群體的信用誠信鑒定報告的基礎信息源來作為信用卡審批等相關業務方面重要的參考依據,從而在源頭實現對可能出現的系列風險進行有效的防范。同時,政府機構作為社會信用體系主要建立參與者,其必須明確在市場環境下所應當承擔的規范和監督的重要作用,以實現對市場調節滯后性的及時修正和有效改善,使相關問題可以得到一定的解決。2008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所爆發的次貸危機也正是由于政府對信貸市場的監管乏力所照成的。前車之鑒下,我國銀監會于2009年頒布了《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對金融信用體系進行相應的規范。鑒于該業務作為一項新興信用貸記項目,因而建議有關部門也能夠從法律層面對學生信用卡市場進行前瞻性的謀劃,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對可能出現的混亂局面實現規范和修正,以保證該市場的健康發展與穩定運行。

(二)學校教育引導方面

高校作為本信用卡的使用者――大學生群體接受知識與理念的重要陣地,其對于大學生在誠信意識生成和理性消費觀念建立方面,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所以,高校應當在其教育體系中突出對這兩方面相關理念的注入和輸出。首先,要突出大學生科學理財教育,對于其所擁有的可支配資金,要引導其有計劃消費,幫助其形成科學理性的消費觀念;同時,學校應當加強對大學生進行信用意識和社會責任義務承擔教育,將道德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進行有效的突出,通過多種方式寓教于理,使廣大學生能夠素質正確的價值觀念,合理約束自我,誠信做人。

三、結論

篇3

關鍵詞:商業銀行;信用風險;風險管理

隨著中國金融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金融視角的全面對外開放,充分體現一個具有有序市場競爭性的銀行業有助于提高整個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和穩定發展。不同于一般金融機構,商業銀行作為高負債經營行業,在提供金融服務賺取利潤的同時,也承擔著來自市場經濟發展中的利率風險、操作風險、流動風險、市場風險以及信用風險。在各種風險之中,信用風險與銀行流動性、資產總量密切相關,對商業的傳統業務、貸款業務、信用擔保業務、衍生產品交易等都起到影響。由此可見,信用風險管理水平決定著商業銀行的生存和發展方向。因此,在當前的金融全球化和市場波動激烈的經濟環境條件下,首要任務是不斷提高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能力以及加強對信用風險管理的研究。

1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內容及特征

信用風險管理的首要環節是信用風險識別,信用風險識別是對信用風險的定性分析。銀行通過信用事項識別技術來分析信用的影響因素,并以此來判斷信用事項代表的風險與機會,為信用風險識別提供相關信息。第二個環節是信用風險計量和評估,它可以使管理者了解潛在事件對企業目標實現的影響。管理者主要從兩方面進行風險評估,即估算信用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來預測信用風險帶來的影響。與此同時充足的數據來源和良好的信用風險模型是信用風險計量的重要依據。第三個環節是信用風險的控制,該環節是銀行根據其信用識別和計量的結果,銀行通過其自身所能承擔的信用風險能帶來的影響進行分析,對其具體的環節進行調整和優化,以達到風險管理的最佳效果。最后一個環節是信用風險的監測,包括內部監測與外部監測。外部監測主要是通過監管部門的監管,主要監管銀行的風險資本金。通過內部和外部的監管來控制信用風險,以達到將損失降到最低的目標。信用風險具有客觀性、可控性、滯后性、可控性等特征。信用風險的客觀性表現為風險是普遍客觀存在的,是不會被完全消除的。但可采取相關措施將信用風險調控至可以承受的范圍內,即信用風險的可控性。一般情況下,信用風險與借款人內、外部因素息息相關,當某些外部因素發生變化,導致資金不能及時回籠,借款人不能時償還貸款,最終貸款成為不良貸款,而一定時間后信用風險才會凸顯,這便是信用風險的時滯性,因此運用科學有效的信用風險評估體系,能夠及時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用風險給銀行所帶來的損失,這體現了信用風險也具有可控性。

2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現狀

2.1商業銀行缺乏完善的信用風險評估體系

雖然開始早于2004年,五級分類制度已經在我國商業銀行體系里面進行全面的推行使用。按照五級分類制度,商業銀行貸款的劃分可按照風險程度分為正常類貸款、次級類貸款、關注類貸款、可疑類貸款和損失類貸款。根據這五個等級貸款的違約情況和逾期情況進行監控和記錄,根據監控結果得出相應指標,由于各類貸款分類標準不統一,界定不清晰,導致大多數貸款分類情況都按主觀分析。加上相關的度量方法和風險評估技術水平無法與快速發展的銀行業保持匹配性,銀行間大數據基礎平臺缺失性,籠統的指標并不能對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進行全面監控。

2.2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流程具有缺陷性

從國際上先進風險管理經驗可知信用風險管理流程決定了風險管理質量,評估信用風險質量存在滯后性。信用風險管理應該在完整流程管理的基礎上,自上而下貫穿整個商業銀行業務的全部流程,滲透業務發展。商業銀行應堅持以信貸業務前控制、信貸業務早期控制和內部消化等作為的信貸風險管理的三大原則,運用分析系統對客戶貸款進行動態式跟蹤調查,例如信貸風險識別系統、信貸風險量化系統和信貸風險控制系統等。為有效進行信用風險量化,很多商業銀行制定了清晰的信用風險控制流程,包括了銀行業務的拓展環節,授信的調查、審查、審批、發放環節,貸款發放后的管理環節,對不良資產管理環節等。為促進信用風險的有效管理,設計了信貸控制流程,通過信貸業務前、信貸業務中、信貸業務后的風險管理措施來對信用風險進行控制或規避。但通過實踐,與領先國外同行相比,國內大部分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流程任存在不足,各部門只履行自己的職能,風險管理工作較難開展,影響著風險管理的效率和統一性。

2.3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治理架構設置不科學目前中國大部分商業銀行銀行運用的是“三會一層”的風險管理架構,管理體系由總行、一級、二級分行、一級、二級支行五個層次構成。在總行中股東大會分立董事會和監事會,董事會層面再分設風險管理及關聯交易控制委員會,高級管理層,審計委員會;經營風險監督控制委員會、風險資產管理委員會和授信審查委員會構成了高級管理層;除二級支行外其他四個層次主要有行長室、綜合管理部、公司業務部、個人金融部、運營財會部、風險管理部、人力資源部、安保部等。這種管理體系這使得信息傳遞時間長、對形勢變化反應不靈敏,造成決策效率低下,風險控制能力降低。另外,風險管理部門人員較少且年齡普遍偏大,部門地位常年沒有明顯提高,其他部門也不會完全配合風險管理部門的工作,使其很難獨立開展工作,未能實現獨立垂直的風險管理模式。

3加強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對策建議

為了有效推進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體系優化,應首先從信用風險的管理架構的優化開始,在高級管理層統一部署,各個經營層認真執行,最終推動管理架構的優化。其次是風險管理文化、計量技術、風險管理流程等方面進行梳理優化。不同的企業有著不同的風險管理文化,風險計量技術和管理流程,從這幾個方面提出建議對策。

3.1加強信用風險管理架構優化

商業銀行應不斷完善信用風險體系,密切關注經濟新常態,加強對重點行業、地區和重大風險事項的風險管理和識別,及時進行動態調整。了解各級組織部門的職責,完善信用風險管理措施,調整優化信貸結構,強化管理信貸資產質量,以促進戰略實施,優化信用風險結構,平衡風險、資本、收益為目標,學習借鑒新資本協議實施成果,優化信貸組合管理措施。加強建設三道防線,完善產品管控機制,改善客戶管理體系,改進授權管理體系和流程,優化風險管控技術,提高全面風險管理效率。加強風險案件治理,防范潛在的信用風險,保證資產質量穩定。科學管理和衡量資產質量,將信貸資產分為五類,次級、可疑、損失為不良貸款。同時商業銀行應在風險管理架構作出整改,調險控制部的設計。經營風險監督委員會監督、管理全行范圍內的信用分險,并負責審定信用風險的管理政策與信用風險限額;授信檢查委員會是業務交易中的最高決策機構;信用風險監測報告,管理措施的制定由風險管理部負責;表內外業務的審查審批,授信審查和審批的由授信審查部,有效實現相關崗位的行政分離;負責風險資產部主要負責風險資產管理。另外,設立集中出賬部門,負責銀行業務出賬監督管理和管理分支機構;由授信審批部選派員工至分行,負責分行授信審批工作,分行選派審批員工至各支行負責相關授信審批工作,各分支行遵循全行的信用風險管理體制。這有效地實現信用風險的集中垂直管理。

3.2加強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文化優化

信用風險管理理念的優化是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靈魂的完善,先進的信用理念使員工自覺遵守管理政策和管理制度,也使制度約束和激勵員工行為。促使風險管理更有效力和生命力。管理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過程與員工行為息息相關,銀行應把風險管理理念貫穿到每個員工的思想里,形成風險意識和行動準則,懂得洞察在日常工作中的信用風險,減少信用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也要把風險管理理念注入到日常風險管理工作中,涵蓋全行的各項業務過程及每個環節,形成與企業文化相適應的風險管理文化,規范銀行員工的職業操守,降低銀行工作員工的道德風險。發揮風險文化的約束、激勵、導向等作用,最大限度提高風險管理的有效力,保證銀行業務的穩健發展。但是風險管理意識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定期在全行范圍內進行相關培訓,讓每個員工都有專業意識,從而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3.3加強商業銀行信用風險控制流程優化

商業銀行應建立信用風險預警監控模型,加強了對信用風險的分析識別。信用風險通過預警監控模型發現時,通常還有機會采取補救措施挽救彌補銀行的資產損失,但如果被動地等待不良資產發生往往導致銀行資產的巨大損失。先進的預警監控模型可以幫助銀行快速有效區分目標客戶,促進銀行信貸資金效率,也可以成功挑戰競爭對手。運用風險預警監控模型對經濟金融發展策略、銀行的信貸經營管理工作進行有效指導。重大的行業技術變革、行業出現明顯衰退、政府調整行業政策,金融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等都是影響行業預警信號的因素。密切關注各類信息的收集和反饋,加強風險預警,運用風險預警指導信貸業務發展,促進預警監控模型的不斷完善。銀行業務的資產質量是由分散的每筆資產業務組成的,因此銀行總體資產質量狀況和銀行每筆貸款的質量狀況相關。由此可見對每個客戶進行信用評級和信用限額尤為重要。進行信用限額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要求銀行客戶提供的資料真實、完整,主要包括財務報告、資產價值的評估報告等,將銀行客戶提供的審計部門審計過的財務報表比對客戶納稅信息,確保資料的真實性;第二,擴大數據庫數據來源,通過法律法規立形式,將所有政府部門系統相關數據交由征信機構進行整理匯總,為商業銀行不同業務發展需求,提供更多詳細的高質量信息;第三,加快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吸收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擴大資金投入力度,不斷梳理補充現有數據,為信用限額測算規則建立提供完整的數據支撐。同時商業銀行全面的掌握企業的真實信息,有助于及早發現風險信號,采取相應補救措施,避免或減少信用風險的損失。積極推行風險報告機制是為經營決策服務,為風險管理服務,為創造資產價值服務。充分發揮風險報告機制的作用依靠風險報告傳遞的效率和風險報告的質量。

4結語

信用風險是銀行風險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銀行業是我國金融服務業的主要機構。我國商業銀行逐漸意識到信用風險管理對銀行發展的重要性,但由于各種政治經濟原因,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還是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對商業銀行的有效管理迫在眉睫。在當前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情形下,分析我國商業銀行如何進行有效的信用風險管理順應時代熱點。金融危機后信用風險管理環境不斷變化,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更加注重定量分析與模型運用,增強了信用風險管理決策的科學性;信用評級機構在信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信用風險管理手段也日益豐富和發展,信用風險管理由靜態向動態發展。加強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將是中國金融業發展的長期課題。

參考文獻

[1]李淼.HX銀行企業信用評級體系的優化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09.

[2]謝濟全.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8.

[3]馬海英.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分析與管理[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4]衣向東.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存在的問題及成因[J].時代金融(銀行分析),2009(4).

篇4

一、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信貸業務是大多數商業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和核心業務,不確定的風險性因素會摻雜其中,存在相當程度的信用風險問題。因此,加強信用風險的管理和研究對我國商業銀行乃至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和發展意義重大。然而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還不成熟,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發展相對落后,存在著以下問題:

1、信用風險管理理念相對落后。在整個銀行業中,風險和收益如同一把雙刃劍,彼此不能分離。但在我國商業銀行中,對這一關系的認識還有一定的差距,尚未建立先進的信用風險管理理念,往往只追求短期的高收益,而忽視了風險控制,造成不良資產的增加,不利于銀行長期的經營與發展。

2、社會信用體系不夠健全。由于現代市場經濟發育不完全,市場信用交易起步較晚,還存在著很多欠缺和不足。企業作為商業銀行的大客戶,其信用的強弱對銀行的經營管理至關重要。然而在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的大環境下,企業提供的財務數據往往不能反映真實的經營狀況,導致銀行獲取的信息含有水分,因此風險得不到真實的反映,加大了銀行經營的風險。

3、缺乏信用風險管理的先進技術和專業人才。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起步較晚,發展還不完善,加上有些銀行不注重對風險的防范與控制,導致對信用風險管理方面的技術引進、開發以及人力資源培訓力度不夠,使得信用風險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控制,不利于商業銀行的健康長遠發展,也不利于我國整個金融體系信用風險管理的普及和完善。

4、信貸結構不合理,信用透明度較低。目前我國金融市場還不發達,國內融資主要來源于銀行貸款,大部分企業的投資依賴于商業銀行的信貸,在給銀行帶來收益的同時,也加大了信用風險;還有些商業銀行偏好于大中型企業,使得貸款結構不合理,信用風險過于集中。另外現代的信貸風險較之傳統的信貸風險更難以識別和測定,把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透明度大大降低。

5、信用評級體系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評級方法比較簡單,開展的客戶評級不全面,風險揭示不充分。雖然隨著客戶信用評級法和貸款風險五級分類法的全面推行,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的信用評級方法還存在欠缺之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揭示和控制風險的作用,還有待于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二、發展和完善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對策

1、健全金融法律體系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規范信用關系。基于市場經濟的要求,制定嚴格的金融法律法規體系,形成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金融法制環境,規范信用關系,建立良好的社會信用體制,促進金融業的健康發展;適當調整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組織體系,滿足銀行業務的長遠發展,逐步建立起董事會管理下的信用風險管理組織構架,改變行政管理模式,實現風險管理橫向延伸縱向管理。

2、加強對信用風險管理的環境建設。有關部門應盡快建立宏觀信用管理體系,完善信息的使用規范和失信處罰機制;注重政府對信用交易的監督和管理,同時更要發揮民間信用管理機構的重要作用;強化信用教育,倡導信用至上。培養公民的信用意識,在全社會加強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培養企業的信用意識,使其認識到信用作為無形資產對企業發展的重大影響。培養政府及其經濟管理、司法部門的信用意識,使其認識到社會信用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支柱。只有如此,銀行的信用風險才能更好地規避和降低。

3、提高信用風險管理水平,培養專業管理人才。我國商業銀行應堅持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原則,借鑒國際大銀行的風險管理經驗,選擇既適合我國國情、又符合外部發展需求的先進管理技術,不斷完善新的金融理論、統計理論和信息技術,更好的識別和評估風險,提高銀行風險管理的技術水平;另外結合自身實際,采取人才培養與引進的方式,加強對信用風險管理人員的培訓,培養專業化的風險管理隊伍。

篇5

關鍵詞: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次貸危機

風險管理是現代商業銀行管理的核心,信用風險是商業銀行面臨的最主要的風險之一,在當前情況下,尤其要加強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這是因為:首先,存貸利差還是我國商業銀行當前經營收入的主要利潤來源,信用風險的加大會減少銀行的盈利,惡化銀行的資產質量,增加銀行的壞賬呆賬,使得銀行經營發生困難;其次,在次貸危機的發展蔓延下,我國的經濟受到影響,企業經營環境惡化,利潤下降,使得企業的財務狀況堪憂和信用質量下降,加大了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因此,在目前情況下,關注次貸危機的進一步影響,監視銀行的資產質量,防止銀行呆賬壞賬的大量出現,加強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至關重要。

2008年9月,以雷曼破產和兩房被接管為標志,美國次貸危機進入了更為嚴重的時期,迅速沖擊著全球的金融市場,使得全球金融市場產生了劇烈的動蕩,各國央行紛紛降息和注資以穩定金融市場,重振投資者信心。我國也受到了次貸危機的巨大影響,主要表現為:(1)我國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目標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年初的雙防(防通貨膨脹和防經濟過熱)到年中的一防一保(防通貨膨脹和保經濟增長)再到年終的一保(保經濟增長),以及現在的雙保(保增長保就業);(2)宏觀經濟政策本身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貨幣政策由緊縮性貨幣政策轉變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開始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擴大政府投資支出,減少稅收,提高出口補貼;(3)我國經濟增長放緩,企業準備過冬,說明次貸危機已開始影響實體經濟,各企業紛紛出現了經營困難和流動性不足,尤其是出口企業,需要大量的融資。在目前情況下,向銀行貸款融資是最好的選擇。

在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下,我國商業銀行面臨著很大的信用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1)原有的貸款面臨著日益增大的信用風險。由于次貸危機的沖擊,經濟增長放緩,很多企業出現了訂單減少、存貨增多、生產萎縮、資金周轉困難等經營問題,甚至出現破產倒閉,尤其是中小企業,使得商業銀行的已經貸出的款項無法按預期收回,這些貸款隨著次貸危機對實體經濟影響的加深信用風險日益增大。(2)新增貸款的信用風險大。由于金融危機導致的宏觀經濟的不景氣,企業經營的困難會日益加大,其經營風險也會加大,當然,銀行向其貸款的信用風險也就越大。一般情況下,發生金融危機期間,由于銀行堅持貸款審批條件會出現惜貸的場面。但我國的商業銀行基本上都屬于國家所有或者集體所有,在國家政策面前,商業銀行會降低貸款審批條件去支持企業發展和經濟發展,如為不嚴格符合貸款條件的經營困難企業或者信用級別低中小企業貸款融資,甚至為了配合國家的產業政策,為風險很大的正進行產業轉型的企業或新建企業進行貸款。(3)金融危機期間,社會資產價值縮水,這也會導致商業銀行各類資產信用風險加大,一旦真的發生違約事件,銀行資產難以保全,發生損失的程度加大。例如抵押貸款和質押貸款,如果貸款違約,由于抵押物或質押物資產縮水,不能夠完全清償銀行的貸款,銀行就會發生損失。

根據以上分析,金融危機期間,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加大,為了銀行的穩健經營,勢必要加強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就此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商業銀行存量貸款資產和新增貸款資產的質量控制

對于還沒有到期的存量貸款資產,應密切監測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應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不同的處理。如果企業生產的是沒有什么市場的產品。生產落后,應同意其破產,并進行破產清算以保全銀行資產或減少損失;如果企業很有發展潛力,只是出現了暫時的資金困難,銀行應允許其提出貸款展期申請,甚至于對其新增貸款以幫助其度過難關,企業救活了,銀行的資產也就安全了,這是個雙贏的結果;對于一些其它的特殊的企業,銀行可采取增加抵押和擔保的方式降低信用風險。

對于即將發放的新貸款,銀行應嚴格執行貸款審批條件,加強銀行的內控制度和強化外部監管,做好貸前調查和審查,加強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過程及方法的監督、檢查和引導,建立完善的銀行內部風險評估體系。應主動積極爭取支持國家建設的大型項目貸款融資,對于國家出臺的降低貸款條件和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銀行應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制定出各自更為具體的措施和細則,對于數額比較大的貸款,應組織銀團貸款以分散信用風險。

2大力降低信用風險管理的成本,提高信用風險管理效率

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主要問題是管理成本過高且效果不明顯,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信息科技支持落后,我國商業銀行要不斷的加大對信息系統的投入。使得信息管理延伸到商業銀行業務管理的各個方面,建立起功能強大的信息數據庫,實行信用管理的量化分析和管理,從而降低信用管理的成本,提高信用管理的時效性和準確性;二是信用風險管理制度建設落后,必須加強制度建設,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過程的高效、規范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信用風險管理體系應該包括信用風險管理組織體系、政策體系、決策體系、評價體系等內容,其中尤其是要加強信用風險管理組織體系建設,建立起高效并且相互監督的信用風險管理組織體系是提高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效率的關鍵。3創建自己的信用風險實時監測系統和預警系統

信用風險管理事前預防效果最好,實行謹慎的貸款政策,但是,過于謹慎的貸款政策在減小了信貸風險的同時也降低了商業銀行的利潤。其次是信用風險管理的事中監測,一旦監測到某種貸款信用風險過大,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分散和轉移。一旦信用風險發生,雖說進行事后的補償是必須的,但已發生了很大的損失。所以,建立自己的信用風險實時監測系統和預警系統,是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內在要求。

4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切實加強法人治理結構。減少行政干預,維護商業銀行微觀主體經濟責任

我國的商業銀行雖然進行了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與國外的商業銀行相比,在資本結構中,我國的商業銀行國有股或集體股獨大,導致所有人缺位,銀行的領導也是由政府任命的,銀行內部按照行政級別管理,貸款的發放人為影響因素很大。銀行管理層的信托責任不強。易受政府控制和影響,這會導致銀行的信用風險增大,我國本世紀初兩三年銀行壞賬比例很大,國有企業貸款不還,就是因為銀行承擔了政府進行經濟改革的成本。

5重視維護良好的銀企關系來降低信用風險

篇6

摘要:自美國次貸危機以來,金融監管機構日益重視信用風險監管的有效性,信用風險的管理水平也成為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能力之一。本文在深入分析國內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現狀的基礎上,剖析了信用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如何完善我國商業信用風險管理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信用風險管理;問題;對策建議

一、引言

信用中介性與高杠桿性是銀行業的行業特質性,它既是銀行獲取高額利潤的基石,也是整個銀行體系脆弱性的根源所在。銀行在攫取高額盈利的同時必然內生伴隨著高風險,從本質上來講銀行就是經營風險的行業。因此,如何有效管控風險、維護銀行體系的長期穩健運行、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更好的服務于實體經濟成為銀行業以及金融監管機構面臨的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銀行風險從日常運營可劃分為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等,其中信用風險占據特殊地位,是銀行風險管理的核心內容。在金融創新、全球化、放松管制的背景下爆發的美國次級債務危機把信用衍生品推到了風口浪尖,主流的觀點認為信用產品泛濫及其監管不當是此次危機發生的主要原因。

2010年12月16巴塞爾委員會了第三版巴塞爾協議(BaselⅢ),有效吸取了本輪金融危機的教訓,加強對資產負債表外信用風險的監管,提高了對交易賬戶和復雜資產證券化風險暴漏的資本要求。我國在危機過后的監管更趨審慎主動,逐步建立與信用風險管理相對應的宏觀管理制度框架。2009年出臺《固定資產貸款管理暫行辦法》、《項目融資指引》,2010年相繼出臺了《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流動資金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簡稱“三個辦法,一個指引”,初步構建了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貸款業務法規框架。據中國銀監會《商業銀行主要監管指標情況表(法人)》統計顯示,從2009年至2012年9月,我國商業銀行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高于規定的8%,2012年前三季度均高于12.7%,資本充足率維持在較高水平,但BaselⅢ對后期各級資本充足率實施了更為嚴厲的監管。BaselⅢ規定截止2015年一月,各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下線從現行的2.0%提升至4.5%,一級資本不得低于風險加權資產的6.0%,從2016年1月到2019年1月分階段設立總額不低于銀行風險資產的2.5%的防護緩沖資本,并提出了0-2.5%逆周期緩沖資本。在危機過后我國商業銀行信貸規模快速擴張的背景下,這一資本監管對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能力和資金的運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銀行必須不斷提升信用風險的管理水平,做到風險可控、安全運行和收益最大化。

二、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取得的進步

1.內部信用評級建設逐步推進

我國商業銀行早已著手于內部信用評級體系的開發建設,從建設之初不斷積累企業的財務數據及其它指標信息,同時也致力于完善評級模型,提升信用評級的精準度。目前商業銀行基本上能夠根據已掌握的數據預測出企業的違約概率和違約損失,并據此制定相關的信貸政策、計提風險資本。

2.信貸相關的內部控制得到改善

前臺和后臺監管相分離是提高貸款決策水平、防范信用風險的重要舉措,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崗位職能已實現了“審貸分離”,做到貸前調查和風險評估授信相分離、層層推進,而不是相互干擾。同時,也建立了信貸資產質量責任制,對信貸人員的日常經營業務和授權作出明確規定,使得權力和責任相對稱,促使信貸人員在既定的規章制度下進行規范的信貸業務操作。

3.貸時貸后監管得到有效發揮

在整個信貸風險管理各環節中,我國的商業銀行一直都比較注重貸前審批,依賴風險額度來控制信用風險,輕視了貸時和貸后的風險控制。而現階段商業銀行越發重視貸時貸后的監管,調查分析企業的真實貸款需求,了解信貸資金的流向,防止企業拿到信貸資本后從事高風險的投資活動,當發現企業信譽降低或出現反常經濟行為時,則減少風險資產的暴漏或提早對不良資產進行處理。

三、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風險管理理念落后

我國傳統的信用風險管理習慣了用規模來控制風險,不超過事先設定的風險額度,對風險的理解偏重于防控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管理,而目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水平的考核指標主要是不良貸款率,并沒有足夠重視與風險相對應的收益,如果收益能夠足夠覆蓋風險,那么風險就可以接受。同時,我國信貸人員素質較低,風險意識淡薄,在審貸過程中對信貸風險評估能力不足,貸后監督檢查乏力,而且并不能很好地遵守既定的授信授權等合規性操作制度。

2.信用風險度量技術匱乏

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內部評估主要采用專家法和打分法,所選的指標和權重缺乏客觀依據,信用風險評估主觀性較強,對企業的的償債能力和違約概率的預測精準度偏低,而且信用價差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信貸資產的差異程度。風險資產計量的準確度、敏感性不足以支撐銀行對風險資產進行有效的識別、估計和監管,極大的限制了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水平的提升。而我國的信用風險度量模型正處于研究開發階段,模型的適應性、應用性還有待檢驗。

3.信貸管理信息系統有待完善

完善的信貸信息系統能夠為風險資產的分析與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提高信用風險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在我國,企業的財務信息的真實性、規范性比較差,信貸業務數據積累不足,嚴重制約了商業銀行信用評級的準確性。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管理信息系統還有存在很多不足,缺乏對貸款公司的信貸資金規模、流向和使用效率的有效監管,不能做到實貸實付動態跟蹤。而當貸款公司的資產和償債能力發生變動時,又很難做到信用評級的動態調整。

4.信用風險緩釋工具單一

我國商業銀行普遍使用擔保抵押等信用風險緩釋工具來降低風險暴漏,這種預防性的管理方式往往指標不治本,當風險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便無能為力。而信用衍生品的出現給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開辟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改變了以往被動防控的局面。信用衍生品不僅能夠分離風險資產暴露所帶來的信用風險,通過交易活動將其風險轉移給交易對手,還可以有效解決風險控制與業務規模擴大之間的矛盾。目前,我國信用衍生品市場參與者較少,從事信用風險緩釋工具交易的都是商業銀行,從而導致信用衍生品只能在銀行同業之間流動,銀行的真實需求得不到滿足。

四、完善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對策建議

1.加快內部評級體系建設

內部評級體系不僅能提升風險度量的準確性、敏感度,還能擺脫對外部評級機構的依賴,使我國商業銀行在風險管理中能夠獲得更大的自和資本優惠。在加快我國商業銀行內部評級體系建設的過程中,要重視對基礎數據的積累和開發,建立完善的個人和企業信貸數據庫。同時,加大對風險管理技術的研發,能夠精準的預測出貸款企業違約概率、違約風險暴漏和違約損失率等風險要素,做到信用評級的動態調整,信用價差能夠真實反映信貸資產的差異程度。

2.加強風險管理文化與隊伍建設

商業銀行要積極倡導全面風險管理意識,加強文化素養的提升,覆蓋包括信用風險管理各組織機構、業務部門、信貸業務流程各階段的全面的文化建設。而人是文化的載體,只有擁有高素質的風險管理隊伍才能夠承載風險管理文化、把文化內涵滲透到日常的業務操作中,使得信貸業務流程的各個階段都有高素質的管理人員進行風險把關和控制,從客戶信貸的調查、評估授信,到信貸資產的發放、貸后檢查,每個環節都要做到審慎監管,全面提升信用風險管理水平和效率。

3.建立高質量的信貸管理信息系統

商業銀行建立高質量的信貸管理信息系統不僅能夠對原始數據進行分類識別與處理,還能解決由于經營規模和業務范圍擴大所導致的信息溝通效率的問題。在建設信貸管理信息系統時,一方面要集中收集客戶的財務與非財務信息,使得信息能夠充分反映公司的經營狀況和未來發展能力、所處地區與行業的綜合信息,減少信貸決策中的不確定因素,從而提高貸款決策能力。另一方面,加強貸款過程中的動態信息監管,在貸款規模上做到實貸實付,在信貸業務流程各階段做到自動檢測,在風險控制上做到預警監控。

4.開發適宜的信用風險度量模型

目前,我國的風險度量技術比較落后,國內商業銀行所采用的度量模型和數量化風險管理工具基本上都是借鑒國外比較成熟的研究成果,結合國內銀行業的具體環境作出適應性分析,或者在模型的基礎上作出適當的調整。國際上運用最廣泛的四個信用風險模型:CreditMetrics(信用計量模型)、KMV模型、CreditRisk+(信用風險附加模型)、CreditPortf0lioView(信用組合觀點),其中作為盯市類型的KMV模型,利用貸款企業的財務及交易信息推導出其市場價值及波動性,再根據長短期債務信息計算出違約距離,進而映射到不同的預期違約頻率,對我國企業尤其是上市企業的適用性比較好。

5.優化信用衍生品市場發展環境

信用衍生品能夠很好解決我國信貸風險分布高度集中的問題,把風險分散化、轉移化。我國信用衍生品市場發展緩慢,若要推動信用衍生品市場的長期發展,必須優化其發展環境。首先,須完善基礎性金融市場,信用衍生品交易衍生于基礎性金融市場,它的價格必須能夠靈敏反映金融市場需求的變化。成熟的金融市場擁有不同層次需求的交易者、一定的交易規模以及低廉的交易成本。這些基礎性條件才能使得衍生品價格反映信貸資產價差的變化。其次,要加強信用衍生品交易的相關法律制度建設,引導市場進行規范化交易,加強金融衍生品交易信息的披露與監管。(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財政金融學院)

參考文獻:

[1]中國銀行業監管委員會.第三版巴塞爾協議[M].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39-42

[2]李樂.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現狀、問題及原因分析[J].金融經濟,2009(2):82-84

[3]劉香,張海霞.巴塞爾資本協議Ⅲ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管理[J].北方經貿,2012(4):97-98

[4]產俊,馮仲文.我國商業銀行資本金補充機制研究[J].海南金融,2011(6).

[5]武次冰,張 強.資本約束下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提升途徑分析[J].云南財經大學報,2010(1).

篇7

關鍵詞:信用;風險管理;商業銀行;借鑒

中圖分類號:F82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7)10-0078-01

1信用風險概念的新發展

傳統的信用風險一般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能履行還本付息協議致使銀行等金融機構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實際上是一種違約風險。

隨著現代風險管理環境的變化和風險管理技術的發展,傳統的信用風險的定義已不能充分反映現代信用風險及其管理的性質和特點,其主要原因是傳統的信用風險主要來自于商業銀行的貸款發放業務。

2信用風險管理的傳統特征及其變化

隨著整個風險管理領域的迅速發展,信用風險管理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從而現代信用風險管理也表現出與傳統信用風險管理不同的特點。

(1)信用風險管理決策的科學性不斷增強。

傳統的信用風險管理缺乏科學的定量分析的手段,主要倚重定性分析和管理者主觀經驗判斷,因此管理中風險的量化和模型的運用相當少。而近些年,在市場風險量化模型技術和信用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的推動下,以Creditmetrics為代表的信用風險量化和模型管理的研究和應用獲得了相當大的發展,信用風險管理決策的科學性不斷增強,這已成為現代信用風險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2)信用風險管理手段不斷豐富和發展,信用風險對沖手段的出現部分解決了信用悖論現象。

信用悖論的現象是指,一方面理論上要求銀行在管理信用風險時應遵守投資分散化、多樣化的原則,防止授信集中化;另一方面實踐中的銀行信貸業務很難將其較好的貫徹執行,許多銀行的貸款業務的分散程度不高,因為過分分散會使銀行失去大客戶。這種分散風險和擴張業務的矛盾就稱為信用悖論。進入90年代后,對沖思想在信用風險管理領域的運用,使得這個難題得到部分解決。

(3)信用風險管理由靜態管理向動態管理發展。

傳統的信用風險管理長期以來都表現為一種靜態管理。這主要是因為銀行對信貸資產的估值通常采用歷史成本法,因而難以根據實際信用風險的程度變化而進行動態的管理。而在現代信用風險管理中,這一狀況得到了很大的改進。首先,信用風險計量模型的發展使得組合管理者可以每天根據市場和交易對手的信用狀況動態的衡量信用風險水平,盯市的方法也已經被引入到信用產品的估價和信用風險的衡量。其次,信用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使得組合管理者擁有了更加靈活、有效地管理信用風險的工具,其信用風險承擔水平可以根據其風險偏好,通過信用衍生產品的交易進行動態調整。

(4)信用評級機構在信用風險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

獨立的信用評級機構在信用風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信用風險管理的又一個突出特點。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道德風險是造成信用風險更為重要的原因之一,對企業信用狀況及時、全面地了解是投資者防范信用風險的基本前提。獨立的信用評級機構的建立和有效運作是保護投資者利益、提高信息搜集與分析的規模效益的制度保障。

3信用風險量化度量和管理方法的革命

傳統的度量和管理信用風險的定性方法和手段已遠遠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發生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更不能滿足人們對信用風險進行科學的量化度量和有效的管理的需要。因此,近年來在信用風險度量和管理這一領域正經歷著一場革命性的變化,新的量化度量和管理方法和技術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業務中主要運用于①信用審核;②信用等級的測定;③信用資產定價;④信用風險早期預警;⑤信用資產組合風險度量等。但是,由于信用風險自身存在著諸如分布不對稱以及數據匱乏等理論和實際問題,而且各界對具體的信用風險量化度量方法也尚未達成共識。

4信用風險管理新發展與新巴塞爾協議

新巴塞爾協議對最低資本要求的計算包含了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的度量。可以發現,新協議較之于原協議是一個技術性更強的行業文件,它對不同類型風險的處理提供了多種比較靈活的方法,其中處理信用風險的方法包括標準化方法和基于內部評級的方法,后者又分為初級方法和高級方法;其主要區別在于在初級法中風險構成因素由監管機構確定,而在高級法中允許采用銀行內部評級系統的結果計算。內部評級法是新協議的核心,它繼承

了1996年計量市場風險的創新之處,即允許使用自己的內部模型計量信用風險。

新協議的出臺對于中國銀行界的深遠影響遠不止表面上看到的資本最低要求或是資本充足率達標,而是以滿足最低資本要求為表象的內部風險管理體制的變革。

5改善我國信用風險狀況及加強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途徑

(1)學習和借鑒國際性銀行內部評級法,充分揭示風險,著手建立完善我國銀行內部風險評級體系。

要用內部評級法較為精確的計算信用風險加權資產,就必須具備兩個平臺,即制度平臺和技術平臺。制度平臺是技術平臺的基礎,一個準確的內部評級體系要達到理想評級結果首先要保證執行過程不發生偏差,而執行過程不發生偏差就必須有良好的制度與之適應。在實施內部評級法的制度平臺具備或基本具備后,實施內部評級法的技術平臺就必須從現在開始積累相關數據。目前我國的銀行風險管理最薄弱之處就在于數據基礎,為此必須解決以下一些問題:

①企業有效數據缺乏連續性;②由于歷史原因,數據質量(數據真實性和完整性)不高;③對債務人的內部評級結果缺乏后評估,未能與違約概率對應;④對債項評級(貸款風險分類)的標準過粗,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定性過多,定量不足;⑤尚未確定根據經濟周期變化對債務人、債項進行壓力測試的辦法。

在上述要求全部達到后,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將完成質的飛躍。

(2)完善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組織體系,保證內部評級工作順利開展。

全面的風險管理要求銀行對整個機構內各層次、各業務單位的各種風險實行通盤管理,而通盤管理的基點就是內部信用評級。

(3)充分借助國內外專業評級公司的技術力量。

國內外專業的評級機構積極參與企業債券評級、企業資信評估和銀行貸款能力評估等領域,在信用風險揭示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而我國商業銀行在行業分析與研究、評級體系的建立和信用級別的確定等方面則可以借助專業技術力量,以彌補在內部評級水平不高、專業人員不足的缺陷。

(4)建立高素質評級隊伍。

信用評級是一個即重視理論,也重視經驗的工作,評級業務即需要科學的評級理論的指導,同時也需要評級人員具有豐富的經驗。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商業銀行有關部門應在穩定隊伍中逐步提高評級人員的素質,如經濟發達國家普遍實施的員工持股計劃和期權制度,制定合理的激勵機制,最大限度地調動信用評級人員的積極性。

適應國際金融信用風險管理發展趨勢,以及及早針對新的巴塞爾資本協議框架采取措施,對于加強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促進金融市場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篇8

[論文摘要]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信用風險已成為參與電子商務企業所面臨的最主要風險之一。針對電子商務活動中的誠信缺失行為和信用危機現象,應通過制定電子商務風險監控和管控措施,建設一個高效、規范的企業電子商務信用風險管理制度與內部控制體系,建立健全電子商務社會信用保障體系。構筑全方位、全過程的電子商務信用風險預警、監測、轉移、防范和信用違法行為懲戒記錄機制。 

 

隨著網絡的發展,電子商務已經成為人們從事商務活動的新模式。與傳統商品交易方式相比,電子商務的優勢明顯。但由于網絡信息本身具有虛擬性和不穩定性,電子商務信息易被修改、毀壞與丟失,加之參與電子商務的主體誠信問題及網絡技術發展的局限,使得電子商務信息的真賣性與安全性難以得到保障。因此,電子商務與傳統的商品交易方式相比對信用風險管理的要求更高。如何取得并維持顧客的信任是電子商務成功的關鍵所在,欲發展電子商務必須先加強電子商務中的信用風險管理制度建設,建立社會信用保障體系。 

 

一、信用機制建設成為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當務之急 

 

2010年一季度,中國互聯網網民新增2000萬人,網民總數達到4.04億人。伴隨網絡用戶數量的持續增加,網上購物等電子商務活動逐漸被我國公眾所接受,電子商務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這為企業提供了廣闊的電子商務機遇。但是,由于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有關市場經濟制度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市場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社會信用保障體系尚未建立起來;企業的市場行為隨機性大,不少企業的誠信度還不高;市場信用交易不發達,社會普遍缺乏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信用意識和信用道德規范,誠信缺失行為盛行,“三角債”、假冒偽劣商品泛濫等信用危機現象隨處可見。這些誠信缺失行為和信用危機現象無疑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并且也成為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絆腳石。 

目前,我國社會信用保障體系僅在少數行業開始建立,不少企業尚未建設內部信用管理制度,大多企業根本就沒有設置信用管理部門。人們在電子商務活動中不重視對客戶信用狀況進行調查與評估,時常錯誤地選擇交易對象,從而導致違約或不履行合同等情況的發生。因此,發展我國電子商務的當務之急是加快建設企業信用風險管理制度,建立電子商務社會信用保障體系。 

 

二、企業電子商務信用風險管理制度的建設 

 

信用風險是指商品交易主體不能按事先達成的協議履行其義務的潛在可能性。信用風險會使商品交易主體因未能獲得預期的商品交易收益而承擔財務上的損失。因此,信用風險管理的目標就是通過采取將信用風險限制在可以接受范圍內的措施而獲得最高的風險調整收益。目前,信用風險的定量化工具、技術及模型等理論研究都還沒有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體系。基于此,對電子商務的信用風險以及信用風險管理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1、建立健全企業電子商務信用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體系 

借助貫徹執行國資委頒發的《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和財政部制定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強大東風。優化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制定電子商務風險監控和管控措施,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過程的高效、規范的電子商務信用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體系,預防并降低電子商務信用風險。電子商務信用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體系應該包括信用風險管理組織體系、決策體系、評價體系等內容,其中尤其是要加強信用風險管理組織體系建設。建立高效并目相互監督的信用風險管理組織體系是提高電子商務信用風險管理效率的關鍵。 

加強電子商務客戶檔案管理,根據客戶信用信息的變化,及時調整電子商務交易品種與規模,建立合理的應收賬款回收機制。為了防止壞賬,當賬款逾期在3個月以內,由企業內部的信用部門進行追收;對于超過3個月的應收賬款,應尋求外部專業機構的力量協助追收;對于超過半年的應收賬款就必須作為壞賬處理,應采取法律行動追討逾期賬款。對于前任領導經營中產生的逾期賬款不能繼續作為應收賬款保留在賬上,而應將這部分應收賬款作為壞賬處理。 

在企業內部培育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倡導和強化風險意識,樹立全方位電子商務信用風險管理理念,實行事前預測、事中管理、事后處置的全過程電子商務信用風險管理行為。通過建立這一電子商務信用風險管理文化,使員工以誠實守信、審慎務實的態度來對待每一次電子商務業務,建立一支作風嚴謹、技術精湛的電子商務信用風險管理隊伍。 

 

2、建設具有電子商務信用風險預警、監測、轉移和防范功能的電子商務網絡系統 

加快電子商務風險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建立一套具有電子商務信用風險預警、監測、轉移和防范功能的電子商務網絡系統。各相關電子商務的網站都應發揮自身掌握的信息技術優勢,建立起功能強大的電子商務信息數據庫和電子商務信用風險管理信息系統,開展信用風險的定量化工具、技術及模型等研究。采用適當模型計量信用風險,實行電子商務信用風險的量化分析與控制,從而降低電子商務參與企業信用風險管理的成本,提高電子商務信用風險管理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在電子商務信用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做好重點電子商務客戶的信用風險內部評級,建立電子商務客戶的信用風險識別管理系統。 

3、借鑒國際先進的信用風險管理經驗,開發電子商務信用風險管理模型 

傳統的信用風險管理量化分析方法主要有信用風險因素評估的“6c”法和信用評級法等。“6c”法是指根據商品交易主體的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資本(capital)、擔保(conater-a1)、經營環境(condition)和經營連續性(continuity)等六個因素評定其信用程度(履行商品交易責任的能力及其可信任程度)。信用評級法主要采用z值模型對體現參與商品交易企業的贏利、營運等能力的財務指標(銷售利潤率、資本金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和營業資產周轉率等)進行加權計算進行信用風險等級評分。 

近年來,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信用風險度量模型已成為國際先進的信用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針對電子商務特點研發信用風險度量模型,通過信用風險度量模型計算電子商務的違約概率和違約損失,識別和量化電子商務的信用風險,為防范電子商務信用風險提供了強大武器。在構筑電子商務信用風險度量模型時,應采用通用信用語言,注意電子商務過程中的信用許可范圍。 

 

三、構建我國電子商務社會信用保障體系 

 

信用風險的發生通常具有突發性、不可逆性和傳遞性等特點。因為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當前對電子商務信用風險基本要素及其損失的度量研究尚不成熟,運用信用風險度量模型難以準確識別和計量電子商務信用風險。目前,參與電子商務的企業和網站普遍缺乏—套完善的電子商務客戶信用風險等級評分標準與量化評級方法。況且,信用風險受國家經濟狀況改變、 社會政治因素變動以及自然災害等企業無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影響很大。因此,僅依靠企業信用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體系和網站的電子商務網絡系統控制電子商務信用風險是不夠的。 

電子商務政府主管部門應在相關電子商務網站和電子商務參與企業積極配合下,借用中國人民銀行等其他政府部門的社會信用體系資源,盡快建立包含實名制信用信息共享、電子商務合同履約備案和信用違法行為懲戒記錄等內容的電子商務社會信用保障體系。 

 

1、建立電子商務信用信息數據庫 

不誠信情況的出現,主要是因為信息不共享而導致的信息不對稱。針對這種情況就應通過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構建良好的信息共享機制。通過建立全國性的電子商務社會信用保障體系,讓個人和企業的電子商務誠信已錄成為共享的信息。信息的共享可以將交易或交往變成無限連續的博弈,從而增加電子商務不守信用的機會成本。在構建電子商務社會信用保障體系中應做到:規范信息采集程序、信用資源共享、完善信息管理。同時,建立社會信用信息披露機制必須在法律規范下,界定信用信息的合法公開與合理使用范圍,注意解決信用信息的披露與保密之間的矛盾,為公眾共享電子商務信用信息提供法律保障。 

 

2、積極培育信用服務機構 

由信用關系的當事人分別對與信用管理相關授信人的信息進行收集、鑒別、分析、評級等活動交易成本往往太高,而由社會化的機構,如以征信公司為例的信用中介服務機構來為信用當事人服務則可以大大降低成本。這類信用服務機構所提供的服務包括資信調查、信用評級、信用保險以及商賬追收等,它構成了社會化的信用管理支持體系,成為社會信用保障體系中有效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發展信用中介機構,建立專業化、市場化的信用管理服務,必將大大提高電子商務的執行效率,促進其長遠發展。 

 

3、失信嚴懲機制 

追求功利最大化是誠信缺失的經濟根源,而要扼制失信者的不誠信就要強制性建設有效的制度,進行外在約束。在社會信用保障體系中,核心是加大不誠信的機會成本,讓失信者為其不誠信付出應有的代價。嚴格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機制,對遵守信用者應進行褒獎,對失信者進行懲罰,是社會信用保障體系得以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對失信者進行行政或司法處罰,并將受到行政或司法處罰的企業和個人披露于相關的經濟和社會領域,從而對其生存和發展帶來負面影響。通過打擊社會經濟生活中失信違法現象來提高社會整體信用等級,這樣企業和公民的信用意識才會不斷提高,信用制度和信用體系才將不斷完善。 

 

四、結束語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信用經濟,無論人們從事何種經濟活動都要圍繞著依據相關法律簽訂協議和按照信用管理制度履行協議而進行,并受到相關法律保障與信用機制約束。所以,經濟行為的制度化與規范化不僅可以圓滿實現經濟行為的目的,而且會促進經濟行為的科學化,提高行為的效率與效果,極大地創造社會價值。因此,制度化、規范化地開展電子商務是所有參與者必須遵循的行動指南。 

電子商務的發展需要信用機制的保障。通過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保障體系,形成“誠信為本、以德經商”的商務環境,可以有效地降低企業經營的風險,提升經濟競爭力,以保障電子商務交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促進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 

 

[參考文獻] 

[1]肖勇、陳富揚:電子商務的信用體系與信用管理[j]科學管理研究,2006(4) 

[2]彭柳:b2c中電子商務中的企業信用管理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 

[3]車純:基于b2b模式的電子商務信用問題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5 

[4]黃瀟:淺析我國電子商務的信用體系建設[j]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報,2006(9) 

[5]馬俊缸:試論如何構建電子商務信用管理體系[j]中國成人教育,2008(12) 

篇9

【關鍵詞】商業銀行;信用風險;評價

一、前言

商業銀行面臨的最重大、最復雜的風險種類之一就是信用風險。根據世界銀行的一項調查表明,導致銀行業危機的最常見的就是信用風險。實踐也表明,在近30多年以來世界各國的銀行危機中,所有倒閉、被政府接管的銀行,無一例外地都是因為在風險管理出現了嚴重問題。根據《新巴塞爾協議》,信用風險就是因交易對手違約給商業銀行造成損失的風險,是銀行業固有的風險。信用風險,從狹義上來講,它一般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行還本付息協議,致使銀行金融機構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即它實際上是一種違約風險。從廣義上說,信用風險是指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對銀行信用的影響,使銀行金融機構經營的實際收益結果與預期目標發生背離,從而導致銀行金融機構在經營活動中遭受損失或獲取額外收益的一種可能性。

二、文獻研究綜述

國外方面,當前用于定量測度信用風險的綜合模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組合理論模型,比如J.P.摩根的Credit Metrics,KMV模型等;另一類是違約模型,如瑞士第一信貸銀行的Credit Risk模型、麥肯錫公司的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等。兩類模型最大的區別是,違約模型是基于理論分析估計組合未來的違約分布,而組合理論模型則從歷史數據中估計組合的未來違約分布,這些信用風險度量模型的出現適應了信貸市場的新變化。在美國和歐洲,出現了信用衍生產品市場,而且傳統貸款的證券化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長。這些模型為其提供了極有價值的概念性框架,有利于證券實時定價,使銀行能夠積極管理信用風險,消除組合中的信用風險點,在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調整組合,有效地采取識別、減小信用風險的策略。

從國內的研究情況看,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度量水平還處于初期階段,因此國內學者對銀行信用風險量化管理的研究課題集中在銀行內部評級方面,圍繞信用評級為基礎展開的風險內控機制創新建設和比較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多。彭書杰、詹原瑞(2002)對Credit risk+模型與我國貸款風險度量方法進行了比較,并對風險度量方法提出了合理化見解。韓立巖、謝朵(2003)根據KMV模型的思想,改進信用風險模型,對資金信托違約風險進行了度量。朱小宗、張宗益(2004)從多方面分析評價了比較著名的風險管理模型,并提出了管理建議。馬蔚華(2005)指出信用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強調信用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沈沛龍(2005)構建了適合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框架體系。程功等(2006)根據Credit Metrics技術提出了信用風險的動態測量方法。

三、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步驟

我國商業銀行目前的不良貸款率自2009年開始已大幅下降,各商業銀行不斷改善貸款質量,效果明顯。從圖一中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不良貸款率都在不斷的下降。根據銀監會公布數據,截止2010年末,我國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約為3646.1億元人民幣,占全部貸款比例的1.15%。大型商業銀行即中國四大行不良貸款余額為3081億元人民幣,占全部不良貸款的84.5%,不良貸款占全部貸款比例的1.31。然2007年,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還處在比較高的水平。2007年年末,我國主要商業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約12009.9億元人民幣,其中約11149.5億(約占不良貸款總額的92.84%)存在于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8.05%;股份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2.15%o所以不管是不良貸款余額還是不良貸款率,國有商業銀行都要比同期的股份制銀行高。

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獨立審批人制度

從信貸業務流程看,信貸審批已經成為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的環節,并成為商業銀行風險文化的重要部分。就我國商業銀行而言主要經過了經營機構層級審批轉變為專職貸款審批人獨立審批的階段。審批人的職責是根據國家有關方針、政策、法規和總行、省分行確定的信貸經營戰略,從商業銀行的利益出發審查每一筆上報審批的信貸業務的技術、經濟和商業可行性。貸款審批人遵循商業銀行利益至上原則、獨立審批決策原則,不得受包括借款人在內的任何其他人的不正當影響。每筆信貸業務必須確定一名審批牽頭人,該審批牽頭人即為該筆信貸業務的審批主責任人。審批牽頭人可由行領導、信貸業務相關部門負責人擔任。

(二)客戶評價

“先評級,后授信,再使用”是各家商業銀行信貸投放的三步驟,客戶評價則是客戶準入的第一步。信用評級是對客戶因償債能力變化而可能導致的違約風險進行預測、分析和評價。國內商業銀行的客戶評價系統逐年修善,并從定性分析走向定量分析。參照巴塞爾新資本協議中內部評級法的技術標準,國內商業銀行客戶評價系統一般啟用定量模型,從系統性風險、財務風險、信用記錄和基本面風險等方面進行評價。

(三)信貸審批

信貸審批環節是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的重要環節。信用風險限額是商業銀行按照有關客戶信用評級辦法的規定,測算出未來一段時期內本行能夠承受的客戶最大信用風險總量。原則上授信額度不能超過信用風險限額。授信額度不僅受限于風險限額,還需要依賴貸款審批人通過判斷客戶外部環境和客戶分析評價,作出授信審查和決策。客戶外部環境的認知判斷依靠貸款審批人對宏觀、區域、行業的分析能力,這是貸款審批人宏觀分析的內功;客戶分析評價能力依賴于貸款審批人對企業基本面、財務狀況的分析能力;在面對單一授信項目時,運用宏觀分析、客戶分析能力及其他技巧和能力,最終得出審批決策的過程。

(四)風險監控

風險監控包括風險的日常檢測和對超出容忍范圍之外風險狀態的控制。這是商業銀行及時掌握日常風險狀況,并防止承擔過度風險的主要管理工具。在信用風險監控方面,我國商業銀行正在逐步改變過去單純對不良貸款額、不良貸款率的考核,轉變為對風險動態變化及授信質量遷徙情況的動態監控,引入Baseln預期損失(EL)作為債項評級的核心變量。債項風險評級,以違約損失率(LGD)為核心變量,違約損失率的計量對象是每一筆信貸合同,通過債項風險計算器完成。通過內部評級系統的逐步深化計算得到客戶風險,再結合每筆信貸合同的其他關鍵風險因素,測算出債項的風險程度,最終實現評級、預警、組合分析的統一。

四、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的評價

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在這些信用風險分析與計量軟件方面運用方面還不是特別的成熟,且這些計量模型也存在著缺陷,如VaR模型是潛在的順周期性工具,而且有些時候并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特別是經濟壓力時期。本文結合我國商業銀行目前的市場風險控制的實踐活動,對有效防范商業銀行市場風險提出以下幾點措施和意見。

(一)健全市場管理體制,打造社會信用環境

健全的市場管理體制,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是我國銀行業信用風險管理的重要基礎。市場制度缺陷是社會信用漏洞百出的重要原因。只有制訂強有力的市場游戲規則,才能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二要加大行政執法打假力度。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片面追求地方經濟發展,甚至是為了保住既得利益,監管不力,打假手軟。為了遏制瘋狂的造假甚至護假行為,打假理應成為工作重心。三要進一步發揮社會輿論監督作用。要借助媒體力量,讓造假護假行為徹底暴光。總之,通過上述措施,促進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鍛造誠信文明的現代社會。

(二)加強信用風險的度量工作

風險度量是風險管理的前提,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對信用風險的管理尚處于不成熟階段,度量方法比較簡單,而國際上許多大銀行在信用度量與管理上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但是現有的市場風險度量模型大多是靜態模型,是對已經發生的風險的被動反應,不能及時反映商業銀行管理活動對風險狀況的影響。因此,對我國商業銀行而言,要加強信用風險度量的度量工作,創建更為精確的信用風險度量模型。

(三)重視風險管理人才隊伍的培養

我國商業銀行應致力于人才的培養,包括風險條線各層級的管理及技術人員的培養與培訓。在風險管理戰略中應提出對不同層級、不同專業、不同崗位人才的素質和數量要求,每年各層級均在按照矩陣式素質框架補充和培訓專業的風險管理隊伍。高素質人才隊伍的建設同樣是提高風險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礎性舉措。

(四)強化信用風險控制部門的管理職責

由于我國政策、金融環境和技術等方面的限制,各商業銀行的評級體系和風險控制體系與國外商業銀行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各商業銀行實施給予VaR的信用風險控制管理之前,各商業銀行需要對專職的信用風險控制部門進行明確的職責分工:銀行必須建立獨立的信用風險控制部門,負責內部評級體系的設計或選擇、實施和業績表現。這個部門必須獨立于負責管理發放貸款的部門和人員。信用風險控制部門負責的領域。

參考文獻

[1][美]亨利.范格羅.銀行風險分析與管理[J].2005.

[2]閏曉莉,徐建中.中德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比較研究[J].2007.

[3]劉郁菲.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J].2009.

[4]高云.關注信用風險加強信用衍生品監管[J].經濟論壇,2009.

[5]秦志林.國外信用風險管理模型啟示[J].重慶經濟,2009.

作者簡介:

篇10

[關鍵詞] 信用風險管理 內部控制 外部監管

信用風險是源于信用活動和交易對手遭受損失的不確定性。目前我國銀行正處于內外交困的階段。一方面入世后面臨著外部的競爭,使銀行不得不考慮如何提高自己的實力,如何在紛紜復雜的競爭中站穩腳跟。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商業銀行自身的體制問題,造成了大量的壞賬呆賬,過高的不良資產已經成為影響銀行正常運營的巨大障礙,并且也影響到我國整個金融業的安全與穩定。因此提高銀行的競爭力已經成為我國商業銀行發展刻不容緩的問題,而國外銀行不斷完善的先進信用風險管理技術是提高銀行競爭力的重要途徑,這給我國商業銀行如何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帶來一定的啟示。

一、信用風險管理技術的研究意義

1.信用風險內涵

信用風險是金融市場上一種最古老的風險。具體來說,信用風險是指在金融交易中交易對手或債務發行人違約或信用質量發生變化而導致損失的可能性。從狹義上來講,信用風險一般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行還本付息協議,致使銀行等金融機構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它實際上是一種違約風險。從廣義上講,信用風險是指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對銀行信用的影響,使銀行等金融機構在經營活動中遭受損失或獲取額外收益的一種可能性。

2.信用風險管理的概念

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是銀行經營管理的核心,它是運用一種管理工具和技術,對授信過程中存在的各類債務人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進行預測、監督和控制,通過貫徹執行銀行發展戰略,實現風險和收益配比最優化的過程。銀行對信用風險的有效管理是全面風險管理和銀行長期發展的關鍵因素。

二、信用風險管理技術在我國商業銀行中的應用

通過現狀調查的相關內容,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我國商業銀行在信用風險管理技術方面一般采取的是定性的方法。對于我國商業銀行目前的信用風險管理體制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去完善,具體如下:

1.建立完善的內部公司治理結構

我國商業銀行應在以下方面優化內部公司治理結構:逐步調整和優化股權結構,降低國有股權份額,引導具有現代銀行管理經驗的國際戰略投資者參股;優化董事會結構,真正發揮董事會的決策功能;構建有效的長期的經營者激勵與約束機制;加強信息披露制度,擴大信息披露的范圍,提高信息披露的質量。

2.建立完善的商業銀行內部信用評級體系

針對我國商業銀行信用評級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我國商業銀行應從評級標準、評級方法等基礎環節人手,積極借鑒國外同行業先進的評級思想技術,并與國內同行業進行數據共享與合作開發評級參數,同時參考外部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對內部評定結果進行修正,增加評級結果的前瞻性,制定出一套符合新資本協議要求并能提升中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水平的內部評級體系。

3.建立信用風險基礎數據庫

信用風險量化模型需要諸如企業違約概率、違約貸款的回收率、評級轉移矩陣等時間序列資料,但由于我國大多數銀行開展信用管理的時間不長,相關數據積累不足,同時數據源的完整性和真實性也存在諸多問題。這方面的工作明顯落后,嚴重制約了現代信用風險量化模型在我國商業銀行的實際應用。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客戶基礎數據庫,為信用風險評估的順利開展和信用管理結果的檢驗打下良好的基礎。這里可以借鑒西歐部分國家的經驗,國內商業銀行還可以采取合作開發的方式突破數據源的障礙。

4.完善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組織體系,推行與改革風險經理制

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雖然我國商業銀行也在向客戶和職能兩個方向設計的矩陣型管理體制轉變,但是改革還不到位,風險管理部門之間職能交叉的情況較為嚴重,沒有發揮矩陣型管理體制在進行風險控制方面的優勢,同時也影響了我國風險經理制的推行效果。我國商業銀行在近幾年才開始推行風險經理制,包括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在內的多家商業銀行都在推行風險經理制,但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經理制與國外同業尚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因此我國商業銀行應盡快完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將職能風險經理從客戶經理、業務風險經理中分離出來,培養自己的職能風險專家。

5.注重信用文化的建設

我國銀行在控制風險時一般局限于將信用審批集中于高層或信用委員會。然而,銀行全體成員都應具有風險意識,而且對銀行的風險容忍度有共同的認識。這對有效防范信用風險是至關重要的。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金融業開放程度的提高,國內銀行業面臨著參與國際競爭的嚴峻考驗。因此,借鑒國際上先進的信用風險管理經驗并開發適合自身特點的信用風險量化管理模型、強化信用風險管理對于我國商業銀行而言是十分必要的,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新巴塞爾資本協議的要求。

三、結論

信用風險管理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既需要理論的支持,又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實踐。通過對國際上先進的風險計量模型,以及《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最新理念的分析和學習,我們提出發展國內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技術的相關建議,為今后國內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提供一個大致的發展方向和基本思路。由于國內的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基礎的薄弱性,健全建立信用風險管理體系不能以偏蓋全,也不能生搬硬套,必須切實將科學的方法、理論與我國的現實結合,以健全組織管理結構人事制度為手段,以開發實用性風險計量模型和方法為核心,以先進的信息管理系統為平臺,來實現我國商業銀行運營模式優化和信用風險管理水平的綜合提高。

參考文獻:

[1]梁琪: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度量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